特殊教育教师范文
时间:2023-04-10 18:4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教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河南省特殊殊育学校教师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特殊教育专业精神以及特殊教育实践能力水平较高,而特殊教育理念与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则比较低,尤其是科研能力较差。主要的问题:一是特殊教育教师普遍认为特教工作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于假期长,工作压力小,并不是来自工作本身的成就感和为特殊儿童服务的意识,也有教师认为是没有更好的选择,迫不得已才从事这项工作的。可见,目前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认同感并不太高,缺乏专业理想和专业情操,职业倦怠感明显,专业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二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来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理论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培训,甚至连阅读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书籍也非常少。三是调查显示,特殊教育科研课题少,科研层次较低。主要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教师个体科研行为较少。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参与科研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职称评审的需要,绝大多数教师科研意识淡薄,针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少之又少,科研能力明显不足。这一方面与教师自身的认识有关,许多特殊教育教师追求教学工作的熟练化,较少关心特殊教育整体改革和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科研意识。河南省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特殊教育教师不赞同教师参与科研,认为搞科研是专家学者们的事,自己没精力也没能力搞科研,很少有教师把科研作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学历提升及专业培训有待加强
学历影响着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发展。比如,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必须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而且要学习必备的特殊教育知识并取得特殊教育的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河南省本次调研对象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本科学历仅占15%,专科占45%,教师学历亟待提高。二是专业培训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69%的老师非常渴望得到培训,尤其是得到适合自己需要的教师专业培训。但是,当前的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又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在调查中也有31%的教师认为培训对教学的作用不大。首先,培训重理论,轻实践,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其次,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绝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很难有机会去一些特殊教育发展较好的城市学习,不利于特殊教育教师获得最新的、最前沿的信息,不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
强化特殊教育教师的思想素质
一是牢固树立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职业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对象性活动的展望。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价值观最根本的表现,以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教师个人的价值取向相统一为基础。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理想主要体现在对待特殊教育有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三个方面。特殊教育教师要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当今社会,随着职业竞争加剧,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责任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前研究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的重要课题。二是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处理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职业与服务对象之间、职业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特殊教育教师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事业即特殊教育,热爱和关心自己的每一位残疾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社会、家长和学生负责。这是做好特殊教育工作的核心。三是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的身心健康。各行各业都要求职业人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特殊教育教师承担的是人类社会最复杂、最艰巨的教书育人事业,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脑力和心力。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篇2
(一)特殊教育教师准入条件由多到少
对于准备获得专业资格成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人,《标准》先后规定了不同的准入条件。第一版有七项条件:(1)至少获得学士学位;(2)修满师范教育鉴定合格的教师课程取得大学院系必要的学分和评价;(3)获得教师资格证书;(4)至少当1年的辅导教师;(5)具备CEC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应掌握的共同核心性知识和技能;(6)具备CEC规定的在特定异常领域或年龄组从事特殊教学工作应掌握的专门知识和技能;(7)每年最少参加25小时的专业继续教育,对知识进行定期更新。第五版删减了第一版中(2)(3)两项条件。第六版又进一步简化,删除了至少当1年辅导教师的要求,不再将其作为获取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而是作为入职之后需考虑的工作。还删除了继续教育学时的硬性要求。总的来看,《标准》设定的特殊教育教师准入条件的门槛降低了,这是否会影响到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观察。但CEC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学位要求、掌握和运用共同核心性知识和技能、特定领域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始终未变,可见这三项是该组织固守的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底线与核心内容。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类型由少到多
第一版《标准》中所列出的特殊教育教师只有听觉障碍、早期干预、情绪和行为障碍、超常教育、学习障碍、智力落后及其他发展障碍、肢体障碍和视觉障碍8类。第五版和第六版《标准》提出了“初级特殊教育教师”、“高级特殊教育教师”和“专业助手”的概念,增加了特殊教育教师的类型,而且对其工作内容有了更为细致的划分(见下页表1)。在第五版《标准》中,初级特殊教育教师的类型划分,一是根据特殊个体安置环境,分为个体化普通教育课程领域教师和个体化独立课程领域教师两类;二是按个体特殊学习需求,分为聋或重听、早期干预、情绪或行为障碍教师等8类。高级特殊教育教师划分为特殊教育诊断专家、特殊教育管理者、特殊教育科技辅具专家、特殊教育转衔专家等4类,专业助手种类未进行划分。在第六版《标准》中,初级特殊教育教师种类不再根据特殊个体安置环境和学习需求进行区分,统一归为10类;高级特殊教育教师种类增加至6类;专业助手种类划分为一般专业助手和为盲聋者提供服务的专业助手2类。至此,CEC共为18类特殊教育教师规定了任职资格。值得注意的是,《标准》所列特殊教育教师类型划分是从单维度向双维度转化的。第一版《标准》仅有特殊教育对象的维度。而第五版、第六版是双维度,在特殊教育对象的维度上,它与1997年美国《残障者教育法修正案》(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EducationAct,IDEA)所规定的13种残障对象基本对应,同时扩大到超常学生,是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在特殊教育工作领域的维度上,初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责主要是不同教学环境与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高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责则在于诊断、科技辅具运用、就学就业转衔、管理、早期干预、听力学等非教学方面的工作;专业助手的职责显然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类型的变化,体现出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现代特殊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丰富化,以及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的理念。
(三)特殊教育教师知识和技能要求的项目数量稳中有变
三个版本的《标准》在特殊教育教师知识和技能项目的数量上有增有减,稳中有变。首先,从项目总量上看,三个版本《标准》出现了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型变化。第一版共列出知识项目246条,技能项目289条;第五版的知识和技能项目数量增加,分别为365条和415条;第六版的知识项目减至301条,技能项目减至347条。其次,所有类别特殊教育教师均需掌握的共同核心性知识和技能项目数量渐趋稳定。第一版《标准》历时6年,最终确定了107个项目。又经四次修订后,第五版《标准》增至126条。第六版在知识项目和技能项目上各增减1条,总数仍为126条。最后,不同类别特殊教育教师要掌握的专门知识和技能项目的调整较大。整体变化趋势为知识项目数量减少,技能项目数量增多,反映出美国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技能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
(四)特殊教育教师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内容有增有减
随着项目的增减,三个版本《标准》中有关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内容也相应发生了以下主要变化。
1.在任职标准中扩展出内容标准每一版《标准》中,特殊教育教师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部分都是重点,但第一版到第五版,仅制定了知识和技能标准(KnowledgeandSkillStan-dards)。而第六版在知识和技能标准的核心内容基础上又延伸出内容标准(ContentStandard),对特殊教育教师应掌握的技能和承担的责任进行集中阐述,虽涉及的范围与知识和技能标准相同,但叙述更为详细和深入。
2.初级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变化第一版《标准》从八个方面对初级特殊教育教师提出知识与技能的具体标准,第五版《标准》通过简化、扩充、整合和新增方式调整为十个方面。在简化上,第五版《标准》将原“评估、诊断和评价”改为“评估”,缩小初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责范围,要求其将重点放在评估的伦理和过程上;将原“交往与伙伴合作关系”改为“合作”,强调特殊教育教师与家长、其他教育者及管理者的合作,体现特殊教育跨专业、跨领域合作的特点。在扩充上,将原“特殊教育的哲学、历史和法律基础”改为“基础知识”,要求教师主动掌握一切有利于特殊教育教学活动的知识与技能;将原“学习者的特征”改为“学习者的发展与特征”,要求教师以动态眼光看待特殊教育对象。在整合上,如将原“教学内容和实践”“教与学环境的设计和管理”整合为“教学策略”;将原“学生行为和社会交往技能的管理”“交往与伙伴合作关系”整合为“学习环境和社会交往”;将原“职业特征与道德规范”改为“专业原则和道德原则”,重点对教师的专业自觉性提出要求,避免与第一部分殊教育教师伦理准则重复。在新增上,将原来散在各部分中有关个体学习特征、家庭环境、语言和教学计划的内容集中起来,新增“个体学习差异”“沟通”“教学计划”三个部分,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这些方面有深入了解,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并以此为基础为特殊学生制定适宜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对初级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要求,第六版《标准》与第五版相同(见表2)。
3.高级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变化高级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一版《标准》中没有高级特殊教育教师的概念和职责。第五版《标准》有高级特殊教育教师,并也从十个方面对其提出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而第六版《标准》将高级特殊教育教师职责要求的领域改为六个方面(见表3),除继续强调“评估”“职业道德”和“合作”外,其他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领导力和政策“”项目发展和组织“”研究和调查”方面对高级特殊教育教师提出专业要求,要求其更具宏观的规划决策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协调实施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这样就显示出高级特殊教育教师与初级特殊教育教师的区别所在。
二、第六版《标准》的几个特点
(一)对特殊教育对象采用新的称谓
首先,在特殊教育对象的总体称谓上,第六版《标准》不再使用第五版中带有“标签”作用的“残疾个体(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用词,采用“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individualswithexceptionallearningneeds)”的称谓统称所有特殊教育对象。“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的概念外延要比“残疾个体”的概念外延大,它界定特殊教育对象的主要依据是看学习上是否存在困难,而不再强调学生是否存在残疾。这与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相吻合。其次,在每一类特殊教育对象的称谓上,第六版《标准》也作出了一些调整。如将“聋和重听(deafandhardofhearing)”改为“聋或重听(deaforhardofhearing)”;“视觉损伤(visuallyimpaired)”改为“盲和/或视觉损伤(blindand/orvisuallyimpaired)”,使特殊教育对象的分类更为精确。
(二)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岗位职责进行划分
纵观第一版到第五版,初、高级特殊教育教师知识与技能要求的项目还显不出分化的特点,但第六版则明显地将初、高级特殊教育教师的岗位职责和知识与技能要求的项目作了区分。这种分级要求、区别对待的理念,让任职标准在保持原有全面、具体特点的同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三)突出强调“基于研究的实践”
第六版《标准》在“教学策略”“教学计划”和“专业和道德原则”部分分别新增“根据个体和环境特点灵活运用基于研究的实践成果”、“根据基于研究的实践成果和实时数据修改教学实践”,以及“承诺参与基于研究的实践”等内容,突出了对“基于研究的实践”(evidence-basedpractice)的强调。
(四)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化要求是重点
第六版《标准》延续了以往各版本的特点,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数量多,是整个《标准》的主要内容。初级特殊教育教师标准的第二部分到第八部分有56条,高级特殊教育教师标准的第二到第四部分有23条,各占总项目数的44%和51%。同时,强调个别化教育思想。以初级教师标准的“教学策略”部分为例,要求教师“能根据个体的特征和安置环境,选择有数据支持的教学实践方法”;“能利用各种教学策略,促进不同背景的融合教育的推进”;“能根据个体不同的特殊需要选择、调整和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材料”;“能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采用教学策略来保持和迁移个体的各种技能”等。高级教师标准中“个体和项目评估”,要求教师“使用多种方式测量和评估个体表现”,“能灵活使用诊断个体的策略”等。
三、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演变对我国的启示
1999年,笔者之一基于第一版《标准》发表了《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一文,时隔十几年后,现对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数次演变进行历史比较,感到其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标准的建设又有以下一些启示。
(一)制定标准是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举措
美国通过制定和修订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保证特殊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准,说明这项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同样,制定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和专业化标准也是我国的既定方针和当前的工作。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之后,教师专业化标准成为我国教育标准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点任务。2012年8月20日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出台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同年9月,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五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次提出“:制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些都说明我国制定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时机已经成熟,现在必须加快进展的步伐。
(二)全面认识特殊教育教师的多样化结构
特殊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特殊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的类型与工作的多样性,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在制定特殊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和专业标准时必须全面考虑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既要包括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教师,也要涉及在普通学校指导随班就读的教师;既要包括学科教师,也要考虑康复训练、行为矫正等专业技术人员,转变用普通教育的模式认识特殊教育,以为特殊教育仅需要学科教师、团队辅导员,至多加上心理咨询师的习惯思维方式。
(三)借鉴对特殊教育教师分类要求的制度设计
CEC形成了初级特殊教育教师、高级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助手三类人员构成的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这种任职标准体系,既设定了每一类特殊教育工作者入职的门槛,也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了规划指导。我国在制定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或专业标准时可参考这样的做法,将每一类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内容进行细化,分别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四)动态调整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
篇3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民主化的推进,我国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形势的要求。本文着重讲解新的形势下特殊教师应培养师德品质、业务能力、教育创新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只有这样加强了自身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服务特殊教育这一行业。
关键词:特殊教育 特殊教师素养 基础教育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100-03
引言
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可见,教师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以及如何培养教师素质这两个相互关联的主题就成为教师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是教师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大陆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研究中,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数量较多,也有学者专门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本文旨在结合我国大陆地区有关特教教师素质的众多研究,总结分析我国大陆地区特教教师素质研究的局限与不足,以及对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素养提出一些建议。
一、特殊教育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1.特殊教育的形成
特殊教育学校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一些进步的教师和医生曾提出各种理论为特 殊教育奠基。逐渐形成了聋教育学、盲教育学、弱智教育学等。19世纪,有的医生和教师提出了治疗教育学理论。19世纪末心理学发展使特殊儿童心理学产生,形成了 "特殊教育学"。20世纪中期特殊教育概念有所扩大,研究对象从学龄残疾儿童大规模 地扩展到学龄前残疾儿童的早期诊断与教育训练,同时特殊教育在较大的范围内延伸到 残疾青年的中等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多种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电子学、听力学等)在研究残疾儿童教育、心理和康复方面密切结合和交叉,使特殊教育学发展成为研究有特殊教育需要人的发展规律的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的、新兴的学科。
中国特殊教育有着厚重的文化渊源,从《礼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到孔子的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从孟子的恻隐之心到《中庸》的勤能补拙无一不是中国发展特殊 教育的理论基础。可是由于受刑罚制造残疾和佛教报应说的影响,中国文化传统观念中对残疾错误的认识又严重制约着特殊教育的发展,迄今为止的文献资料表明,漫长的封建统治年代没有发展特殊教育,一直到1874年苏格兰长老会人士穆威廉在北京建立瞽叟通文馆,即现在北京盲人学校的前身,盲文点子才开始引入我国。
1887年美国基督教 长老会传教士梅尔斯夫妇在山东省登州(今蓬莱)建立"启喑学馆 ",这个学馆后迁址烟台,即现在的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手指语才引入我国;我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1912年在南通筹办了盲哑师范传习所;1916年成立了南通盲哑学校,这是中国人最早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之一;1927年,南京市公立盲哑学校成立;陈鹤琴在40年代创办过特殊儿童辅导院,并对特殊教育问题有精到论述。由于特定矛盾的文化氛围、低经济水平和动荡的社会环境,使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较慢,在旧中国我国仅有42所盲聋学校,2380在校生。建国后,随着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签署,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行,特别是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和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实施,我国才开始大力推广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
2.特殊教育的现状
1987年4月1日,我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残疾人口5164万,其中0-18岁的残疾儿童数量为1074万,0-14岁的残疾儿童有817.5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625万。当时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十亿,如果1998年按有人口十二亿来计算的话,我国大陆现有残疾人约6200万,0-18岁残疾儿童约1289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5.1万,听力语言残疾儿童96.6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肢体残疾儿童57.8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综合残疾儿童65.9万。
二、特殊教师素质研究概况
随着全纳教育在世界各国的推广以及我国大陆随班就读工作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持,这就对普教教师和特教教师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学者针对全纳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进行了论述。为满足全纳教育实施的需要,教师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素质,即:形成全纳的态度、价值和期望(真诚接纳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树立民主的教育观(树立民主的教育机会观即教育机会均等,树立民主的教育过程观即"合作学习、共同生活",树立民主的发展性的学生评价观);具备教育特殊儿童的知识(如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及分类、全纳教育发展及趋势、关于特殊教育的文件法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特殊需要儿童生理心理特征、从事全纳教育的专业信念)、技能(音乐、舞蹈、手语、盲文等)和情感(关爱和帮助)。
以上几种关于特教教师素质结构的观点都是基于实际经验和理论分析而提出的。另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对即将成为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所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思想素质(一般公民具备的思想素质和特殊教育理念)、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必备素质(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和儿童心理与教育的基础理论)、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必备的专业素质(系统的特教理论,特殊儿童病理理论,特殊交流技能和鉴别、教育、训练、管理特殊儿童的方法与技能)、良好的身心素质(心理健康)。
综观现有我国大陆地区各种关于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结构的论述后不难发现,知识与技能(一般科学文化知识与能力、普通教育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科研能力)和观念与态度(专业信念、职业道德)是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的两大主要构成因素。
三、特殊教师素养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大陆已有的关于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研究的成果有助于人们对特教教师素质的认识和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改革提供了依据。然而,我们也不应忽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1.研究内容上的局限
对特殊教育教育教师任职资格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教教师质量的有效保障。我国大陆特教事业的发展正缺乏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统一的教师标准。对特教教师素质定义及构成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大陆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的制定及教师培养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系统的理论依据,但遗憾的是,虽然有一些研究者探讨了特殊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结构,但深入分析教师素质构成要素之间内在关系及教师素质发展过程的研究却还没有得到开展。
现有研究的主题偏重于教师特征,如知识与技能、观念与态度、心理健康等,而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探讨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描述和分析教师在每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模式和有效策略,可以为特教教师培养和改革提供建设性的研究成果。因而,我国大陆地区需要尽快开展这些方面的研究。此外,特教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涉及的方面也非常有限。
现有研究中关于普教教师和特教教师的对比研究也非常缺乏。除对普教教师和特教教师在随班就读态度上的比较研究之外,没有其他研究对两类教师在专业素质特征和发展过程上进行对比分析。另外,现有大陆地区特教教师素质研究主要以描述和讨论为主,如何促进特教教师素质发展的研究亟待开展。例如,有很多学者通过调查发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但没有学者通过实验对特教教师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法和策略进行设计和评估。
2.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相对于研究内容上的局限,研究方法上的不足显得更为突出。
首先,现有研究的研究对象基本局限于特教学校教师和特教师范生两类,对于不同教育环境下的多类教师(如普通学校特殊班教师、随班就读教师、资源教师、早教机构特教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非常少见。而且,多数调查研究的样本量偏小且具有地域性,因而研究结果往往无法得以广泛推广。
其次,研究方法缺乏规范化、科学化和多元化。现有特教教师专业素质研究也明显存在这一问题。不少研究都是研究者以自身经验为依据而进行的直接分析,而这种对问题进行的探讨是否能够指导实践很大程度上是由研究者的理论水平而决定。研究者理论素养的参差不齐造成了现有研究的随意性和非理性化特点。除此之外,现有研究描述性研究方法单一(问卷调查),而解释性研究又极度缺乏。通过问卷调查、准实验设计和定量数据统计分析手段等实证研究方法确实能为建构特教教师素质结构和评估特教教师素质提供有力帮助,但运用参与性观察、个案研究、档案资料研究、话语分析等质的研究方法对特教教师素质特征的获得和发展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由于教师心理的情境性、发展性和可塑性,动态与纵向研究也应成为特教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的有益补充。
现有相关研究在方法上的缺陷表明,只有日益高涨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积极性还不够,特教研究者必须从改进研究方法出发提高研究的质量。
四、提高特殊教师素养的建议
国内目前存在的各种研究,其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能更好的提高特殊教师的本身素养,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特殊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高尚的师德品质
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我们面对的受教育者有多位聋、盲、肢残等残疾学生他们普遍由于存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社会交往和适应方面其核心问题是由于自身残疾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形成了自卑、自怨、自弃的消极自我喜欢模仿甚至盲从他人常常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当作心中的偶像和楷模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和示范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塑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 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把残疾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2.精湛的教学业务能力
如果说高尚的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基础的话那么精湛的教学业务则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关键。面对特殊的教育对象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要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做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师在业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教育理论具备稳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学历和掌握的知识而应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2)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只有加强实践锻炼、进修学习由教学一面手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双师型教师。
3)提高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作为特教工作者面对特殊的群体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比如面对聋生手 语一定要好交流起来才没有障碍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取得他们的信任工作起来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强烈的教育创新意识
我国教育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不是丢掉现有的东西重新搞一个新的异类的东西而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根据聋生的认知与思维的特点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民主、尊重个性的创新氛围。赋予每个人自由发挥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通过选择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去发展以自己独立理想和优势去超越、去突破、去创造。
其次是通过课程的重组、综合化达到知识结构的创新。具体到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由于各学科知识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各学科间联系更为紧密根据教学实践经验证明将一些课程通过重组、融合成新的课程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门课程融合为构成艺术一门课程将基础图案、设计基础融合成图形创意等。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是将经过实践证明的优秀的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结合运用加强直观教学针对聋生达到最佳效果。如在国画山水课程教学中通过采用教师课堂教学示范、范图分析等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相结合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具体到实践训练中通过鼓励学 生进行探索性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很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班级与学生的管理能力是教师的必备的素质之一。由于残疾学生的一些生理、心理特点从而造成班级管理难度加大班主任难当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应摆正心态转变观念从了解学生着手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班级管理要以情为基础班主任既要善于抓住育人时机事半功倍地教育学生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又要自始至终地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就是要充分发挥环境和教育过程的潜在心理效应培养自爱、自尊和自信的人必须营造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的教育环境。
2)激励学生建设自强不息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卑情绪既不能压抑也不能否认要转化为超越的力量面对压力不能无动于衷也不能手足无措要从容面对积极行动面对缺陷不怨天尤人不自怨自艾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面对偏见不激忿不自弃要正道直前。
3)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要以"情"为基础。对聋生有感情 对他们的家庭有感情善于与他们沟通。真正做到尊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特殊心理进行心理辅导。班主任要善于抓住育人时机特别是对于一些后进生从学习、生活等多方面予以关心、爱护尊重个性分类引导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洪明.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培养[j].教育探索20018.
[2]郑立.论新时期教师素质结构的内涵[j].管理观察20098.
篇4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普通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基本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教师积极地面对工作中的各类事件,调节好自己的状态,使得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的进行[1]。此外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也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对学生的人生态度、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2-3]。
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年来教师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很多教师群体(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问题检出率较高[3-6]。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亟需解决的课题。而这仅仅依靠传统的问题诊断式的方式是不够的,应该换个角度,探索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良好心理素质来帮助他们更积极、有效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国内对特殊教育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研究较少,对于普通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良好心理素质之间的对比研究更是缺乏。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自编教师心理素质问卷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教师心理素质问卷。问卷由45个描写优秀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词条组成。项目采用五点评分,1表示"非常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要求被试就优秀的教师不同心理素质的重要程度做出判断。
2、研究对象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取随机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江苏、山东等地各类特殊教育学校12所,普通小学6所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问卷533份。其中有效问卷476份。回收率为91%,有效率为89%。本研究对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二、研究结果
1、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在心理素质上的共同性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所有教师在45个项目上的平均分都超过4分,即所有教师都认为这45个心理素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比较重要。
其中,特殊教育教师由高到低的前十个选项分别是:爱心(4.78)、公正(4.75)、诚实(4.70)、激励性(4.69)、真诚(4.65)、乐观开朗(4.63)、热情(4.60)、进取心(4.59)、耐心(4.59)、可信赖(4.58)。普通教师由高到低的前十个选项分别是:公正(4.76)、爱心(4.71)、诚实(4.67)、激励性(4.55)、乐观开朗(4.55)、进取心(4.55)、可信赖(4.52)、移情(4.52)、尊重学生(4.50)、适应力(4.50)。
利用方差分析对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在前十项得分之间的系统性差异做出评估,结果显示,两者在前十项上,除了激励性、耐心和热情外,包括公正(F=0.70,p>0.05)、爱心(F=2.642,p>0.05)、诚实(F=1.784,p>0.05)、乐观开朗(F=1.784,p>0.05)、进取心(F=0.933,p>0.05)、可信赖(F=1.746,p>0.05)、移情(F=0.749,p>0.05)、尊重学生(F=1.622,p>0.05)、适应力(F=0.348,p>0.05)不存在显著差异。
2、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在心理素质上的差异分析
利用方差分析对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各项目得分之间的系统性差异做出评估,结果显示,45项心理素质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在耐心(F=7.895,p<0.01)、观察力(F=7.512,p<0.01)、成就动机(F=4.056,p<0.05)、淡薄名利(F=7.391,p<0.01)、坚韧性(F=8.668,p<0.01)、激励性(F=6.628,p<0.05)、乐于奉献(F=12.823,p<0.01)、热情(F=8.199,p<0.01)、良好的人际关系(F=4.203,p<0.05)、真诚(F=10.175,p<0.01)、责任感(F=4.025,p<0.05)11项上面差异显著。
经过进一步t检验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在这11项心理素质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普通教师在这11项心理素质上的平均分,也就是说对于特殊教育教师而言,这11项心理素质更为重要。
3、年龄对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心理素质的影响
利用方差分析对年龄对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素质的影响作出评估,结果显示,对特殊教育教师而言,45项心理素质中在进取心(F=3.139,p<0.05)、合作(F=3.183,p<0.05)、热爱学习(F=3.481,p<0.05)、热情(F=3.106,p<0.05)、自尊(F=3.133,p<0.05)、宽容(F=4.255,p<0.05)、责任感(F=3.360,p<0.05)、抗挫力(F=4.701,p<0.05)、适应力(F=3.454,p<0.05)9项上面受年龄的影响显著。
三、结果分析
1、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在心理素质上的共同性分析
在45项心理素质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认为最重要的前十项中有七项是相同的,只是排名略有不同,包括公正、爱心、诚实、激励性、乐观开朗、进取心、可信赖。在这七项共同的心理素质中,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除了在激励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余六项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在心理素质的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公正、爱心、诚实是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共同认为的前三项最重要的心理品质。此外,乐观开朗、进取心、可信赖这三项心理素质在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中也具有共通性。因此,可以把公正、爱心、诚实、乐观开朗、进取心和可信赖这六项心理素质看作是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共有的基本心理素质。
2、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在心理素质上的差异分析
在45项心理素质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在耐心、观察力、成就动机、淡薄名利、坚韧性、激励性、乐于奉献、热情、良好的人际关系、真诚、责任感11项上面差异显著。这和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所教授对象的不同有关。
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都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和正常的学生相比,无论是在学习或生活上都存在明显困难,而且这些学生往往个体差异很大,接受能力差。学生的这些特征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在面对他们时比普通教师需要更多的耐心,能够不厌其烦地反复指导学生,并且还要具备更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微小的变化,并经常鼓励、表扬、称赞 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自信,而且更需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克服各种困难。
此外,特殊需要的学生进步比较缓慢,特殊教育教师往往日复一日倾心教导学生,但学生的进步却微乎其微,因此很多特殊教育教师都是以一种奉献精神投身于这个事业中,他们往往不计名利,具有很高的责任感,并认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对待工作和学生充满热情,面对学生时也更加真诚。
3、年龄对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心理素质的影响
在45项心理素质中,大部分心理素质重要性的评定不受年龄的影响。但也有几项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会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显著改变。对于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而言,受年龄影响的心理素质各不相同,这也从侧面反应出了两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不同。
1) 年龄对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素质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特殊教育教师而言,热爱学习和热情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大幅下降后略有反弹趋势。宽容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出一个显著的V字型,即和热爱学习和热情的变化较为相似,也是先大幅下降后反弹的趋势,只是反弹的幅度比热爱学习和热情要大很多。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在刚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时,往往对工作都充满了希望和热情,对学生也很宽容。但在经历了学生进步缓慢、教学效果不理想、特殊需要学生难管理等诸多问题后,在30~40岁之间陷入低谷,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都发生改变,直到40岁以后得到改善,尤其是对学生的宽容态度。
进取心、合作、责任感、抗挫力、适应力的重要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这种变化缓慢而渐进的,整个过程表现得并不明显,但在30岁以下和40岁以上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自尊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加也呈现下降趋势。自尊重要性变化的转折点在30以后,30之前和30之后的差异显著。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体会到学生的难于管理和改变,特殊教育教师的低成就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30~40岁之间体验到的压力最大。
2) 年龄对普通教师心理素质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对普通教师而言,进取心、承受力、应变力以及幽默4项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呈现出先水平变化,后大幅下降的趋势。40岁之后重要性程度降低幅度较大。此外,情绪调节力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先略有上升后大幅下降的趋势。普通教师在30~40岁之间认为情绪调节能力很重要。与之相反的是真诚和兴趣广泛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大幅下降后略有反弹趋势。两者的重要性在30~40岁大幅下降。
由此可见,虽然压力来源和特殊教育教师不同,但30~40岁的普通教师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在这一时期,普通教师往往强调情绪调节能力,而忽视真诚和兴趣广泛。在40岁之后由于普通教师往往已经进入事业的成熟期,在这一时期,她们往往都已经拥有丰富的经验,能够较好的处理工作中的压力和变化,且通过前期的努力,往往在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都使得她们对进取心、承受力、应变力、幽默等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评价降低。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爱心的重要性随年龄增加不断增加。30岁之后重要性程度增加幅度较大,和30岁之前的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对于普通年轻教师而言,还没有意识到爱心的重要性,但随着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爱心的重要性得到普遍重视,且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和普通学生也有好坏之分有关。普通教师在工作中不仅面对好学生,也面对很多所谓的"差生"或比较难以管教的学生,面对这些非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时,教师的爱心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熊梅,王敏,李广.现代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调查研究报告――现代教师素质评价标准.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5):49-52
[2] 耿文侠,苏国安.教师的专业素质.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54-56
篇5
【关键词】教师 人格魅力 特殊教育
教育工作者在社会生活中是一个具有多层属性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弱势群体”,但也是文明的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社会环境下更好的为人师表,惟有以自己宁静的心境、渊博的知识、高尚人格、模范行为来感染、影响学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教师因自身素质不完善,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有的还因社会生活中的反差刺激导致心理失衡,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味只“教书”,不育人,不细心,不注意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向学生展示教师的形象影响力,漠视学生的心理反映。那么,该如何完善自己,塑造高尚人格,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特殊教育教师,让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教育实践中散发光芒呢?
我认为,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教师不是仅仅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是最能以身作则的人。善于处理、协调跟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获得事业的成功。要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不会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特教教师更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指导学生学习,传授学习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要时时处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每一位特殊教育教师,不论你的学生是哪一类残疾儿童,也不论他们的年龄大小,都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一个有独立思维、有创造、有智慧的健全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摆脱残疾的阴影。比如:聋孩子由于失去听力,从小就分不清“给”“拿”“要”“偷”这几个词的不同意义,更不懂“偷”是一种违法行为,所以不论年龄、性别,大部分聋生都有小偷小摸的毛病。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改掉坏习惯,采用批评、训斥、甚至搜身的方法强迫学生改正这种行为,但是聋生还是一犯再犯,最后只好放弃说教,采取被动预防的方法来接受学生的行为。那么,我们为何不换一种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呢?在第一次发现学生“偷盗”的时候,首先帮助他将不同的行为区分清楚,什么叫做“拿”,怎样做不同于“拿”,而被称为“偷”。“偷”有哪些后果,为什么是违法行为,将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后果……谈话结束后,要告诉孩子,老师对他充满信任,相信他能够改正,……事后,可以故意让他在无人的情况下,去拿一些钱物,(前提是你自己必须清楚钱物的确切数目)给他改正的机会。如果第一次没有“偷”,要及时鼓励。如果学生有反复,千万不要灰心,更不能放弃管教。这种方法,大家不妨试试,也许会收到不同的教育效果。刚才所说的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方法,我认为,如果我们将它渗透在平时工作的点点滴滴之中,一定会让残疾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从而更好地改正自身的缺点。其次是了解和关心。深入了解和细致关心,是师爱最突出的表现。而“了解关心”的前提是你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地观察到学生的情绪、行为的异常情况,然后采取各种教育方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篇6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B)―0022―01
特殊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体现教育公平.也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做一名合格的特教教师,是搞好特殊教育的关键。
爱是教育的前提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这些话,从师生关系上精辟地论述了师爱在教育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残疾学生,因各种原因导致了生理上的缺陷.又因此进一步引发了各类心理问题,产生了如自卑、任性、多疑、仇视等不同的“心理疾病”,而特教教师的师爱好比“剂”,也可以说是医治学生残缺人格的一剂良方。有了它,才有师生之间的信赖和亲近,从而更好地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目的。
保持一颖平常心
做特教工作还需要有一颗平常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觉得我们特教教师更应该具备一颗平常心。首先,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做特教教师.永远都无法得到一次真正意义上教师的享受,因为肓生永远也看不到他敬爱的老师的模样:而我们的聋生也永远无法清晰地喊出一声:“老师”,即使这样,当我们听到那一声声含混不清、怪声怪气的“老师”的时候.也会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智障的学生尽管能看能听,却认不清你究竟是谁,即使上午刚刚叫你李老师,下午也许就会改称你为“张老师”,而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抚摸着他们的头,疼爱他们。其次,特教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常人难以想象的事业,人们对于残疾学生、对于特教教师总是充满了好奇。所以,想干好特教工作一定要有一颗无怨无悔、无私奉献、无偿付出的平常心。
要有一份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敢于面对生活的勇气。如果一个人有责任心,那么他会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得完美。作为特教教师,责任心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会时时刻刻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对特教教师责任心的巨大考验。
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从事特教工作除了具备诸如语言表达、三笔字、组织教学能力等一般技能外,还需要具备一些特殊技能,例如,聋教教师要能打出一手娴熟的手语,盲教教师需要有盲文的拼写摸读能力,培智教师则需要掌握简笔画技巧和手工技能。这些基本功的掌握直接影响到教师授课质量以及在学生中的威信。大家都知道,刚分到学校的小王老师经常受学生“欺负”,特别是聋生,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其实,并不是学生要故意欺负老师.而手语是聋童唯一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不会手语就无法搭建起这座“心桥”,走不进他们的心灵,他们也就无法接纳你,进而表现出厌烦、急躁的情绪。
要储备丰富的知识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我们:“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常流水”。渊博的知识,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并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而知识的累积却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残疾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促使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不但要经常阅读各种报刊杂志、上网查阅各种相关资料,还要抓住各个时机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要经常重视自己的知识水平的提高,经常学习动画制作,购买相关书籍,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始终立于时代、教育的前沿。
篇7
(一)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主要参照薄艳玲的《关于高师生教师认同状况的调查问卷》和宋广文,魏淑华的《中华小学教师职业认同问卷》,设计而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六个方面:第一,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意愿;第二,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认识;第三,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准备;第四,从事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情感;第五,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期望;第六,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第七,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基本情况。
(二)被试通过方便取样抽取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听康教育、培智教育、脑瘫教育、自闭症教育方师范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9份,有效回收率为96.33%。其中男生30名(10.38%),女生259名(89.62%)。研究对象情况见表1
二、统计结果
(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从表2和表3可知,明确表示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有253人,占总人数的87.54%。这表明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专业思想稳固,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较高。其中,女生234人,占女生总人数的90.35%;男生19人,占男生总人数的63.34%。由此可见,女生的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意愿比男生更为坚定。同时大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85人,占大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87.63%;大二有85人,占大二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90.43%;大三有83人,占大三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84.70%。可见,随着年级的增加,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比例并无明显变化。另外,听康教育专业方向的有80人,占其总人数的87.91%;培智教育专业方向的有63人,占其总人数的86.30%;脑瘫教育专业方向的有29人,占其总人数的85.30%;自闭症教育专业方向的有81人,占其总人数的89.00%。由此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比例,在专业方向上并无明显变化。
(二)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认识和准备从表4可知,89.96%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81.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了解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74.75%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自己知道怎样成为一个好的特教老师。由此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及特殊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另一方面,由表4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具备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技能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有61.60%,而同时只有52.94%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常去康复中心及特小做实践。这表明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在职前准备与训练方面尚待加强巩固。
(三)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情感从表5可以看出,有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喜欢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同时有92.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于“能为特教事业尽一份力我很高兴”给出了肯定的态度;另外有93.07%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于“提起特教老师常令我有一种敬佩之情”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这表明,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不仅仅把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看作一种谋生的途径或普通职业,而且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愉快积极的情感。再者从表6中可以看出,82.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这进一步表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很好的解决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价值内化的问题。
(四)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期望和价值观从表6可以看出,71.97%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空间会很大;87.55%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希望自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教老师。这表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有着较高的期望,同时也希望自己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这一行业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在价值观方面,由表6可以看出,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94.11%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教老师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存在的价值以及它能体现个人的价值方面有着积极正确的认识。
三、分析与讨论
(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较高的原因分析1.社会因素特殊教育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更是一项崇高的爱心事业,它能帮助关心残疾人,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有节假日;工资待遇方面,国家规定从事特殊教育最少要享有工资总额的15%的补贴,以后会更高。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从事特殊教育的积极性。2.学校因素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博爱的文化氛围极大地熏陶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从而加强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责任心;与此同时,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信心。3.个体因素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有着积极的价值观,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是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满足特殊需要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特殊教育教师一般被认为有爱心,有耐心,这让大多数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具有较强的社会使命感和荣誉感。
(二)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性别差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这种性别差异与国内类似(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这种差异可能与我国的传统观念—女性更适合从事教师职业有关。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可能更多的家长倾向于让他们的女儿报考师范院校,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同时,女性语言表达能力更强,耐心细致的性格特征可能也是女生相对于男生更愿意从事教师职业。更重要的是,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面对的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极大地爱心,耐心和恒心,才能把工作做好,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再者,在目前的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往往比男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表示只要男生,而男生中很多不乐于从事教师职业。因此在教师职业的竞争中,男生与女生争职位的情况相对较少。这一因素也可能促进女生更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总体上看,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水平普遍较高。2.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在性别上呈现显著差异,而在年级和专业方向上并无明显差异。3.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虽然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及特殊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在职前准备与训练方面尚待加强巩固。4.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积极的情感。5.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和积极的价值观。
(二)建议
篇8
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起步于2004年。申仁洪首次将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界定为“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的过程”[1],开启了对特教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性和动态性的关注。10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广泛研究与实践,既有理论层面对专业发展标准和模式的探讨,又有对一线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和需求的实证研究,内容涉及各省市不同类型的特殊学校,收获了大量研究成果。
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概念分析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这一概念经常和专业化、专业成长、专业化发展等名词交替使用,这主要因研究视角所致。从群体层面探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常采用的概念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前者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达到的专业标准和资格要求,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是一个静态化概念;后者则强调教师整体专业性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动态化概念。从个体层面研究,通常见到的概念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侧重于教师内在专业性的提高过程。
沈立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上是教师个体专业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主动发展历程[2]。张继成则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界定为,教师在自己教学生涯中必须提高专业修养,在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中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3]。由此可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更侧重教师个体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后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逐步达成职业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笔者总结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指,特殊教育教师在入职后通过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和反思,不断完善自身复合型专业知识和全面专业技能,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出积极的专业态度,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持续和动态的发展过程。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的辅助和支持,但归根结底还需主体主动、自觉地参与,主观能动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专业发展过程和水平,对个体需要的重视和潜能开发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连续和动态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发展目标也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应在整个职业过程不断学习反思,实现持续积累提升。
第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是教师的自我实现。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除关注专业能力提升外,还要重视个体需求。应实现教育教学的游刃有余和职业满意度提升双重目标,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专业发展的目标要求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应达到的水平。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要求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途径,一是在理论层面对专业发展应达到的目标、水平进行探讨和设定;二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一线教师认同的专业发展目标进行分析和总结。两种途径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界定异曲同工,结论一致。如,应掌握多样化和复合性专业知识,具备心理调适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等[4]。
特殊教育教师因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专业发展较普通教师有更高的目标。概括而言,特殊教育教师在其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自身复合型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专业技能。除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特教教师还应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具有专业化和现代化的教学训练和沟通技能[5]。特殊教育教师既是诊断者、评估者、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又是差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多方面的专业技术和高度的专业精神是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6]。专业发展目标可分解为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教育观念和知识技能四方面[2]。然而,对早期融合教育教师而言,除具有特殊教育教师的共性外,还在课堂教学策略、多元文化理解、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等方面有独特要求[7]。在“医教结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应同时了解教育及医学康复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必要康复实践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评估诊断、制定教育康复计划、承担个别化训练,并能将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8]。特殊教育教师还应具有较好的专业化发展意识、学习意识,有意识利用各种机会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提高专业化水平[9]。
此外,因教育对象障碍类型不同、障碍程度各异,还有多重残障集于一身等,不仅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技能要求高,对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也有一定要求,尤其对于新入职教师,帮助其降低负面情绪影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积极的专业态度,也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在不同的年龄(或教龄)阶段会呈现不同特点,对于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有助于更加连贯、系统地了解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从而有的放矢地为他们提供恰当的专业发展培训,创造专业发展机会。
我国采用“新手—熟手—专家”的研究范式,对普通教育领域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特点进行了广泛研究,在知识技能、教学策略和教学效能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比较,证实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不同阶段,教育教学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特殊教育领域,从时间维度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关注较少。
教龄是划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有效依据之一,当下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是从普通学校转来的,整体教龄和特教教龄不一致。目前,对不同教龄特殊教育教师心理指标差异研究较多,对知识技能和教育观念等变化情况研究较少,对于某教师或教师群体的纵向追踪研究亦属空白,而这些恰恰是分析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重要维度。
根据对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倦怠、职业效能感、专业态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等维度的既有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将特殊教育教师心理情况变化分为职业起步期、职业波动期、职业倦怠期和职业成熟期四阶段。四阶段可大致区分为教龄5年以内、教龄6-10年、教龄11-20年和教龄20年及以上。各阶段心理特征如下表:
表1 心理层面上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
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年龄、教龄之间差异显著。上表显示,随教龄增加,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各项心理指标呈现了“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入职后6-10年普遍会遇到职业发展瓶颈期。除上述四个维度,其它维度上是否也可以划分成相同阶段,为何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不同趋势、心理特征变化与该阶段专业发展有何关联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不断学习和研究、复合型专业知识、全面的专业技能、良好心理健康水平和积极的专业态度五个因素,它们构成影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首先,五因素相互关联。不断学习研究是掌握复合型专业知识的前提,复合型专业知识是发展全面专业技能的基础。掌握了全面的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可以有效应对工作中的各类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师的职业认同,形成积极的专业态度。教师主观能动性增加,工作中会更加积极地学习和反思,对增加知识和技能大有裨益。
学校和社会等外界因素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同样有影响。学校层面上,整体学习氛围、多元发展评价和长效激励机制给教师专业发展以动力,新教师职业导航、专业发展规划和专家指导为教师专业发展指引方向,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是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直接来源,同伴支持、教师关怀计划和待遇保障有助于教师保持健康心态、增加职业认同。社会层面上,相关政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社会理解和支持是教师职业认同的有效支撑,组织有序、落实到位、监管有力的在职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五、推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如何推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当下研究的又一重点。现有关于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讨论和建议,往往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展开。内部因素是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的主动追求,外部因素则是政府、学校、社会等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群体意义上的专业发展施加的影响。
1.外部因素对专业发展的促进
外部因素是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其较为宏观,易于在群体层面上整体促进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因而成为现有研究中重点关注的领域。概而言之,外部促进因素主要可分为政策保障、学校支持和在职培训三个层面。
(1)政策保障
教育部2012年12月的《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管理制度、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营造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2],第一次在政策层面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关注。随着特殊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对特殊教育教师关注的增加,我国已在多项政策文件中就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做出规定,但我国现有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完备性,教师政策作为特殊教育政策核心部分的地位尚未体现出来。
(2)学校支持
特殊学校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阵地,学校为教师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通过帮助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开展主题性校本教研、开发实施教师学习课程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逐步建立合作交流、支持共享、构建具有共同信念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有学校还邀请专家指导和开展校际合作,为新入职教师进行职业导航。考核和评价方面,建立多元发展评价机制,纵向评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学校还关重教师心理健康,培养教师良好的心态,减轻压力。
(3)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教师入职后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在职培训能够满足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帮助他们找到应对问题的办法、减轻教学及课堂管理压力、提升专业效能感。但目前我国教师在职培训机构少、机会少,缺乏制度化安排,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与教师关注的内容存在脱节。为真正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深入了解一线教师需求,通过培训改革、加强监管和落实等一系列手段,建设完备的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体系。
2.内部因素对专业发展的促进
专业发展必须建立在教师自主寻求自我发展基础上,外部推动最终也要落实到自身的行动才能实现。对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观念已不再停留在整体齐头并进,而是强调个人成长和自我知识更新上,主观能动性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首先,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是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体意识的树立有助于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教育环境中的客观存在,保持先进的专业发展意识,自觉承担工作义务与责任,从外在强制推动变为自我主动发展。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将自主发展的观念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和培训研修中,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和探索,促使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其次,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学习中获得促进和提升。知识和技能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特教教师应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摩教学和阅读专业书籍获取专业知识;通过主动研究特教理论,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通过参加理论培训,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和能力;通过互联网等了解学习国外先进特殊教育教学理念,开阔视野,并运用到实际工作。
培养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也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因素。现在的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已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转向帮助教师提升专业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性、问题反思的深入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深入分析的习惯、掌握有效应对的方法、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的特教教师,会在专业发展中具备更大优势。
六、总结与展望
上述分析可知,我国近年来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概念界定、目标要求、阶段划分、影响因素、促进发展等方面,内涵更加清晰,理论论述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基础上达成了一定共识。但由于对专业发展概念理解有差异,现有研究存在概念内涵混淆化、研究视角群体化、研究方法单一化等问题。
首先,存在概念混用倾向。“发展”的内涵更多停留在早期“教师专业化对于教师培训的意义”的角度,没有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的意义,对专业化和专业发展两个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够清晰。概念使用的不一致,致使很多学者在不同层面探讨同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方向和观点的迥异。很多研究在专业发展的内涵、意义及标准上尚未界定明确,就急于转向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促进办法、发展机制和评价等的探讨。
其次,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群体的专业发展,对教师自身因素及其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挖掘。虽然在文章的讨论和建议部分,大多会关注到教师的主体地位,但从被动适应职业要求到主动提高能力这样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态势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实证研究也只是在群体层面对不同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这些使现有研究成果较为笼统抽象,据此制定的政策和安排的培训也就无法深入和具体。
第三,对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不够具体且方法单一。已有研究多静态论述或探讨专业发展路径和策略,没有从动态角度对发展过程及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间维度上也是单一时间点的横向研究,少有追踪发展过程及其前后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面临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因素到内部因素、从群体到个体、从静态到动态、从政策到实践等各种复杂情形,必须使用多元的教育研究范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的理解、把握和推进。可以通过质性研究、行动研究、个人生活史研究和新手—专家教师研究等多项研究范式,对特教教师专业发展各方面进行深入揭示和刻画。
今后研究中,应在概念界定清晰的基础上,凸显特殊教育教师作为专业发展研究主体的地位,广泛开展专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了解他们专业发展阶段特征及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变化,揭示促使新手教师发展为专家教师的共性因素。将一线教师的情感、需求、意识、权利和自主性等纳入研究视野,增加对教师实际生存状态的关注,满足教师自身需要的本体价值。通过研究范式的完善和变革,兼用质和量的研究方法,将研究结论具体化、明确化,有利于一线教师在自我评价和职业规划过程中进行衡量和定位,亦有助于教育管理者进一步细化和落实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 申仁洪.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中国特殊教育,2004.4(46).
[2] 沈立,夏峰,徐玉珍.特教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思想理论教育,2010(12).
[3] 张继成,王志华.校本培训: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快车道.绥化学院学报,2011(8).
[4] 毕书慧.基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5] 万莉莉,王和平,杜晓新,陈榕娥.上海市辅读学校教师专业化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8).
[6] 王正.特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途径.甘肃教育,2012(24).
[7] 李锐.对特殊教育中早期融合教师的思考.科教导刊,2012(11).
[8] 孙韡郡,卢红云.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之初探.学术探索,2012(5).
篇9
一、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
1.继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已经“*”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其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逐年提高;未“*”地区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左右。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具备条件的地市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招收残疾考生政策,普通高校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4.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条件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要基本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地方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5.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6.采取多种措施,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将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纳入当地扫盲工作整体规划,同步推进。残疾人教育机构、各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残疾人所在单位要积极开展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二、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7.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在“两免一补”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各地应按照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宗旨,结合本地实际,支持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
8.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在人口30万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相对较多,尚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县,独立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不足30万人口的县,在地市范围内,统筹建设一所或几所特殊教育学校。各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标准,确保质量。东部地区也要加大投入,按照本地区特殊教育规划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做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
各地要统筹安排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者其他机构附设的特教班、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班)和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建设。
9.做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中残疾学生要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部)就读的残疾学生也应享受国家助学金。
10.加大投入,确保特殊教育学校(院)正常运转。各地要从特殊教育学校(院)人均成本高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院)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证学校(院)正常的教育教学需求。
中央财政将继续设立特殊教育补助专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并不断提高。中央财政加大专项补助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地方办好现有的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
各地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院)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
三、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
11.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特点,注重提高其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能力的培养。
12.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点推进县(区)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
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委派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确保随班就读的质量。
13.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特殊教育学校要在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同时,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课程的建设。不断更新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学内容,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促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和扶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院)、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投入,在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安置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保护措施。
14.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建好国家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特教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5.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建设一支理论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各省、市(地)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教学研究部门和科学研究部门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特教教研人员,组织并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继续开展盲文、手语研究,使之更加科学、实用。
四、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6.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适应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普及水平提高的需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特教师资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级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各地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时,要把特教师资培养纳入培养计划。加大特殊教育或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力度。注重特殊教育专业训练,提高培养质量。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等单位任教。
各地要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对在职教师实行轮训,重点抓好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要加强对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巡回指导教师的培训。要高度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培训。依托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其他有关院校和专业机构建设“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17.配齐配足教师,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需求量大的特点,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并保障落实。
18.要切实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各地要采取措施,确保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得到落实。要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要在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和校长的比例。
五、强化政府职能,全社会共同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篇10
文章从特殊教育及律动教学的概念入手,阐述了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内涵,分析了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现状,从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校本培训与自身发展并重的角度提出了提升律动教师职业素质及内涵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
特殊教育;律动教育;教师职业素养
在新时代下,尤其是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律动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提升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内涵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律动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够帮助特殊儿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一、特殊教育及律动教学的概念
特殊教育是指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设备等多方面做出针对特殊儿童的修改、设计与编排,以适应特殊儿童的学习习惯、目的与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取技能,完善人格,最终适应社会,成长为有用之才。特殊教育在我国起步时间较短,在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多。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内涵建设,对提升我国特殊教育水平有着重大意义,将有更多的儿童从中获益。律动教学是指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特殊儿童开展律动教学活动,以矫正或补偿特殊儿童的身体或心理的缺陷,促进特殊儿童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实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律动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有舞蹈、基本体操、音乐和游戏等,能够让特殊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体验情感,培养素质。教师作为律动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引导者,其职业素质决定了律动教学的效果。高素质的律动教师是特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及内涵
1.渊博的知识。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律动教师应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有威望,得到学生的认可。特殊儿童不同于普通儿童,大多数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需要律动教师在教授知识、传授技能时有更多的激励、鼓舞。这就对律动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律动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发展具体和抽象思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正确的动作示范。作为一名律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力对律动教学非常重要。正确的动作示范将教师的知识、技能与身体相融合,直观地展现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够提高律动教学效果,律动教师以正确的动作示范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的律动教师。特殊儿童在身体或心理上有一些缺陷,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等方面比正常儿童慢,这就更加需要律动教师以耐心、热心、积极的心态教育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让律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耐心的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当学生犯错时,以鼓励取代批评,以包容的心态进行日常教学活动。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够在一个包容、积极、乐观、向上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对他们的未来大有益处。
4.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教学组织能力,有效掌控课堂,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让律动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他们的接受能力差,学习效率低,更考验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当学生认真学习时,教师应当及时表扬,对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进度的学生,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找出原因并帮助其改正。
三、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感不够强烈。职业感是教师最根本的素质,是指教师对事业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热爱教育事业的同时,更应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职业感能够让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也更容易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特殊儿童的缺陷和障碍使其更加需要教师的关爱和教育,成功的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正视自己的缺陷或障碍,更好地适应自身与社会,教师也能够发现职业的意义与价值。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感,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目前,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职业感并不十分强烈,大部分教师只是将其视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生存需要,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工作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假期长、压力小,或者没有更好的选择,迫不得已才选择这份工作。由此可知,律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缺少职业理想,职业感不强烈。
2.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特殊教育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还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知识。目前,大多数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较高,能够掌握相关教学技能,完成日常教学活动,但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理念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方面,尤其是科研能力较差。一部分特殊教师没有学习过特殊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入职后的专业知识培训较少,在教学工作中更是追求教学工作的熟练化,加之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阅读相关书籍。此外,有关特殊教育的课题研究成果比较少,科研层次低,律动教师参与科研的主要动力是评职称,绝大多数不会主动参与科研工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
3.教学能力仍需提高。特殊教育律动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后,能够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良好的律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控制课堂,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课堂设计,同时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号召力和感染力。目前,特殊教师律动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很高,律动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相对较强,但因材施教的能力则稍显不足。这主要与特殊儿童的个人差异较大有关,律动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根据每一个特殊儿童制定出不同的课程设计。
4.心理素质有待提升。特殊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律动教学能力。例如,沟通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手段与特殊儿童进行沟通;交际能力,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合作精神,与家长、同事和学校领导之间进行合作;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律动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特殊儿童的素质状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律动教师的总体心理素质较强,但是面对特殊儿童,需要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以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
四、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的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律动教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教师职业素养建设需要经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使教师在上岗之前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与理念,入职之后通过在职教育转变角色,增强职业感,强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构建完整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2.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律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通常会涉及学生的形体和动作训练,教师应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艺术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手势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表现力,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讲解知识、表达意思、传递感情。在律动教学的动作教学中,主要涉及动作的构成、动作的要点和难点、实施方法和手段,律动教师需要实现口语、手势语和肢体语言的相互配合,准确表达意思,生动形象地展示动作。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积极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并切实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论知识是指导律动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准则,律动教师应当学习先进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了解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运用符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成为特殊儿童的知识传授者、技能培养者、道德培育者和良师益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4.校本培训与自我发展并重。特殊学校应当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结合校内外的各种优势资源,结合教学实际,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和内涵建设。同时,律动教师应当注重自身发展,以积极的态度提升自我素质,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律动教师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在职研修、与他人沟通合作、教学反思等途径,提高个人职业素养。特殊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有缺陷或障碍,他们理应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关注。律动教师作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其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的重视,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从而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彭琳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婷婷.浅谈聋生律动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2).
[2]陈璐.现行律动素质教育教学随想[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8).
[3]付文香.提高特教教师素质的实践和思考[J].都市家教月刊,2010(4).
[4]王辉,熊琪,李晓庆.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研究现状与趋势[J].中国特殊教育,2012(6).
[5]王淑荣,邢同渊.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3).
[6]李晓娟,王辉.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素与特征[J].现代特殊教育,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