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信息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17 23:4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技术就是运用知识、工具和技能解决、探索一些实际问题,用以扩展人的能力的手段与方法体系之和。人类最初掌握的比较完善的技术之一可以说是记数技术,从几万年前的刻痕记数(以树干、骨头为物质载体,把数刻在其上记事)、结绳记数(用草绳打结记事)、石子记数、手指记数,到近代用的纸笔记数、现代的计算机计数,这些记数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演化已经形成了今天相当完善的记数制与计算技术。这些计算技术也就成为数学技术的主体,而承担其实施的载体就是电子计算机。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二、信息技术──数学及数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快速地传送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数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使数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为数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计算机面前由于好多知识变成动态化,可以激发人们对数学的热爱,引发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思索与追求,使得数学以与以往不同的形态──可视化、快捷化、人文化而展现在人们面前。由于计算机的影响,数学正在加速改变着它的内容、结构和方法,也加速改变着人们对数学的理解方法,这是因为几何现象的实验成为可能,从数学上看,迄今为止代数的表现形式在书写表示方面有非常有利的一面,几何不是记号,而仅仅是你头脑中的某个几何对象──图形,表现的是更为抽象和复杂的数学概念,借助计算机就可以传送出比现在更多、更丰富的几何内容,如可以展现一些分形模型、一些动态的复杂曲线等。
三、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的助推器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
理念是理性化的一些观念,具有稳定性、长效性、持续性、指导性。形成正确的数学课程理念是更好从事数学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理念在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统驭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专门有一个方面来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其他的几个方面也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中也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影响,认为应不仅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课程内容,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设想中提到要在课程中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速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内容上,要突出算法在整个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使算法成为理解数学发展的重要线索,力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部分。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已经融化到数学教育的深层结构,融入数学教育的知识体系,成为传播内容的最佳工具和学生探究知识、体验数学、感受知识的中介,在可预见的将来,信息技术将使数学教育发生一些实质性的变化,数学教育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数学教育的实践与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由于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不仅被看作是教师教的工具、是学生学的工具、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而且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建构数学内容体系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进而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选取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通知识融合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这些内容标准只给出具体目标,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统一的规定,使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富有弹性和力量。即使对一些烦琐的计算、方程的求解、递归、迭代,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使得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疆界。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方便地寻找数与形的规律,使得观察与验证得以进行,使得数与形的结合真正从理论走向实。正是借助于计算机,才使得一些现代数学的内容能够及时地渗透到中学数学内容体系之中,如分形、混沌问题、孤立于等非线性知识进入学生课堂。同时才有可能把原先一些费劲的烦琐计算问题简化下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探索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得有更多的内容以方便的形式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数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数学知识,如高中数学中设计逻辑框图让计算机去执行、用计算机符号系统表示数学内容、用计算机语言表达数学命题、用程序和算法表示数学过程、“IF…,THEN…”这样的语句可以在数学课程中出现等。
篇2
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可激发学习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在此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学习的动机,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倾向,主动的探索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的。”兴趣可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探求知识。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恰恰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明显优势――可真实的再现和模拟事物情景,以其特有的生动、形象、直观、声、光、色、动画等表现手法,使知识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我在数学课堂上将学生们熟知的动画人物“机器猫”、“野比”以FLASH动画课件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并由他们之间的对话引出本节所学新知,并让这两个动画人物全程贯穿整堂课程,包括由机器猫主持的知识登山等环节,使得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答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的引入,可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突出感知对象,提高感知效果
新课程强调,教材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便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数学意义的理解。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很难感知或无法感知,教学难度较大。此时就可以借助计算机直观的呈现事物的主体并真实模拟它的变化过程,为学生提供多重感官刺激的感知材料,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一课中,在探索两条边相等的条件时可用如下FLASH动画演示。
在演示过程中,让BA这条线段绕B点旋转,A点一直在圆周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另外两个边长分别等于BA和BC的三角形以不同颜色渐渐显现,从而直观的显示了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其效果是用语言描述所望尘莫及的。以上仅是在二维平面状态下的演示,而如果将电脑演示充分运用于三维立体的教学中,则更能让某些空间想象能力稍差的同学得到极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的引导他们构建思维虚拟立体模型。例如:在《从不同方向看》一课中,用电脑课件,将若干立方体组建的实体模型,以全方位,不同角度,渐变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由实体样模型再渐变为实虚共存的空心模型,再一次进行同样的变化,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准确的形成了立体的概念,帮助学生完成思维虚拟立体模型的构建。
三、信息技术的介入可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信息素养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而更多的是通过探究和体验得来的。”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适合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过程;一个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形成、张扬、发展的过程。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恰恰可以有效的配合教师完成这一过程,利用网络提供的多种双向传输方式及其提供的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获得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
依托校园网、互联网,学生可以直接获取网络上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采用合作交流方式,间接从教师或其他学生处获取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可通过网络主动或被动地与学生交流,组织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其具体流程为:
如讲轴对称图形时,教师提供资源、网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并通过BBS、MSN、QQ群等网络通信工具相互交流、讨论、整理信息,利用人机交互检测学习效果,促进信息有效反馈,应用所学知识,使用Windows画笔或几何画板等软件自创轴对称图形,进而归纳总结、建构知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猜想等手段收集信息,获得体验。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合作交流,共同发展,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同时,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四、信息技术可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整合;多媒体课件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的原始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向现代化、多样化转变。多媒体课件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变不可见为可见,是创设教学情景的有力工具。它不仅能使课堂组织形式新颖、逼真,增加课堂容量和信息量,更能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中愉快学习,让学生学“活”数学,学好数学。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必要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教育部提出了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适应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自觉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信息技术变“学数学”为学“活”数学。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结果本来生动、机智、充满创造力的整个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没有多少实际用处。现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式”,利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为学生学“活”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接收“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可以像“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
2.动态图象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数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定位
篇4
关键词:教学 教师 学生 技术 课程
在现在的社会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作为数学教师要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使学生更有效地利用这一现代化工具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现代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
我们要注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然而至今这依然是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许多学校都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改变“生源”上,实际上,从全社会看生源是改变不了的,学生的水平不整齐是绝对的,有成绩好些的,必然有成绩差些的。对数学课,学生程度不整齐是很难办的,你要照顾差的,就只能让好的等一等,反之只有牺牲大多数而培养尖子。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有的在小学掉队了,有的在初中,有的说不上在某一个环节掉下队来再也没跟上,所以数学课有时很难补。因为传统教学的模式决定了教学必需照顾整体,而教学的“一刀切”根本满足不了每个学习者的要求。要因材施教必须有教学的个别化,数学教学除了集中还需要有分散,需要有针对个体或小组的学习环境。
如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上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能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实践表明,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正好满足了这种要求。超文本和超媒体的教学软件从理论上讲能满足各类学生学习的不同要求,学生可以用这类数学教学软件自学和复习,他们想学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想看几遍就看几遍,过去教师“一对全体”的教学现在可以用“一对一”的人机交互方式补充。此外,学生可以通过与自己选择的学习伙伴相互讨论,通过与教师的及时交流,在课堂上信息交互的机会大为增加,而且极有针对性。在课后教学软件还可充当教师的助手及时辅导。考虑到教学网络的发展前景,教师可对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服务。过去学生围着教师转,现在是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能够面对每一个学生。我想,如果孔子能够见到,他会十分高兴的,因为他的“因材施教”的美好理想在高技术的支持下能更好地实现了。
二、合理运用媒体,发展学生的思维
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所受的思维训练密切相关。根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苹果树上结了8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有5只辛勤的蜜蜂正一桶一桶地采蜜,它们一起去采了4桶蜜……这活泼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延长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全班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
(1)你可以把图中的什么看作单位“1”?
(2)可以把它平均分为几份?
(3)可以表示这样的几份?
(4)用分数表示是谁的几分之几?
在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情况下,充分挖掘画面中所提供的素材:可以分别把8个苹果、4桶蜜、5只蜜蜂看作单位“1”,并能把每个单位“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用不同分数表示的过程中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独立思考问题。这样做不仅较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篇5
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具有全面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高尚道德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提高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实用性,达到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关键字]
初中数学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整合时,它们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只至出现正确结果,万一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为直观。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象“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
4、化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篇6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比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高中专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信息技术在中专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为例,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辅助教师的教学,如能够节约教师在书写板书等工作上所耗用的时间。又如通过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原来呆板的中专数学知识内容通过生动灵活的方式展示给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创造愉快的数学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让数学知识形象的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突出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促使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正因为如此,信息技术在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在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从我校的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应用策略。
(一)信息技术在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信息技术在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应贯彻科学性、实效性以及最优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在应用中应关注到中专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的应用信息技术。实效性原则要求在中专数学教学中,应从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一基础出发,灵活的选用信息技术方法与手段。最优性原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以及中专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确定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如录音、录像以及视频展示台等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确定,进而实现最优。除此以外,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还应强调学生应有的主体性,在中专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作用是促进中专数学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进而实现中专数学教学的教学目标。
(二)数学信息平台在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校可以通过构建数学信息平台的方式来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我校每年将数学教学的目标、重点通过教学网站进行公示。同时,中专数学教师还可以通过数学信息平台针对中专学生的不同专业对数学的教学内容需求不同而开辟不同的数学专区。通过这些数学信息平台的设置来给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帮助,进而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三)数学资料库在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校还可以针对中专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建立数学资料库。常见的数学资料库有课件库与数学问题库。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数学资料库的查询以及内容的使用来满足自身在中专数学教学或者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需求。通过这些数学资料库的不断完善与应用水平的提高,来达到中专数学教学水平提高的目的。
(四)教学平台在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集编辑、查询、检索功能于一体,甚至有活动影像的特点,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多地进人了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数学课程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正需要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所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将产生深远影响。
榱舜俳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许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尝试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在实际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于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基本理论不甚清楚。因此,使得小学数学教师们能较为清楚地了解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关理论是非常必要的,这实际上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以下将首先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四条
原则,然后尝试性地给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个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解释和说明。
1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为有效的完成教学目的,也就是要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对于数学与数学学习的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统的、没有信息技术涉及的数学教学也可以使得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当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融合后却可以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全员全程性原则: 全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参与到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绝不可出现一部分学生参与而另一部分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的现象。全程则是指信息技术以最适宜的方式出现在教学过程最需要的地方,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再到学生的课外学习。全程性保证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取得最好的效益,而全员性则保证了每个学生能够在数学活动的参与中达到发展。
简单性原则:简单性原则是指在保证取得最大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尽量使用简单的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的信息技术可以包括两类:一类是一般的信息技术,另一类是数学教育信息技术,这又包括计算器、数学教育软件(如几何画板等)以及与数学教学相关的网络资源。教师在选择信息技术时应考虑到简单性原则,优先选择比较简单的技术形式,如通过运算归纳规律,可能就不需要用计算机而只需要用计算器就可以了。简单性原则将使数学教学在最简单的技术条件下进行,从而使得数学教学以最方便最简洁的方式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和谐性原则:和谐性原则是指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甚至数学课程己经融为一体,什么时候使用技术是确定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是不可替代的,缺少它就不能保证教学取得最好的效果。和谐性原则还意味着技术是教学中的必要成分,而不只是教学的工具。甚至可以这样来理解,即在数学教学中什么地方是数学什么地方是技术己经没有明确的区分,技术融在数学中,数学表现在技术里。什么时候使用技术,是一种自然的行为,而不是将技术生硬地加入到教学之中。
2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作用
2.1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刁'能让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率刁'能大大提高。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严谨的,这种特性容易使数学课堂枯燥、无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几何图形、演示图形的平移、翻转、仲缩变化,呈现出立体变化,能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教学"圆的认识",教材出示一些圆形实物让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抽象出圆的具体形状,学生兴趣大大提高,教师顺势讲解圆心、半径、直径概念。并用课件演示半径与直径关系,至此学生对于圆的认识已初步形成,为了让学生更深人了解圆的特点,教材中设计了让学生画美丽图案的环节,这时教师指导学生用电脑绘画把圆旋转、平移、重叠会出现多种美丽图案,学生的兴趣更浓了。
2.2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数学教学既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数学文化传播的过程,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知识的本质,要让学生明自数学知识到底是怎么来的还要介绍数学知识本身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学生可以搜集、整理数学知识过程就为学生发展留下了一些的空间。例如,学习"圆的周长"后,学生不但上网搜索祖
冲之及圆周率的有关知识,还搜索了很多相关故事和兴趣数学题,学生兴趣盎然,刁'知道圆的知识并不是那么枯燥,还有很多和圆相关的知识可学。信息技术的利用使一节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质的飞跃,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还是观念的变革,学生感受一个知识点而衍生出的数学文化是如此丰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的意识增强了,视野开阔了,思维转变了。
篇8
万事开头难,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更是如此,所以,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首先应明确思路,从激发学生兴趣,催发学生思维能力入手,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学学科知识转化成直观悦动的教学情境.初中数学的知识特点是抽象性较强,对思维的敏捷度和创新性要求较高,初中生的身心尚未发展成熟,对此缺乏必要的准备,所以,一定范围内造成了初中数学学困生数量的增加.新课改系统运行以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数学教师注入了持久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掌控好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从多个角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的导入上创新布局,为进入正课做好铺垫.如,在学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时,笔者先在网络上搜集一些地面垂直物体的相关图片,比如,选取一张沙漠升起狼烟的图片,启发学生用数学知识理解“大漠孤烟直”的意境,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然后顺势与新课的导入连接,将线面知识的导入与“大漠孤烟直”的情境相对照,催生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拆解”数学教学重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的思维运行处于高速活跃状态,学生的学习能力进入最佳运转态势,强劲的学习动机被持续催发.在数学传统教学中,很多重难点的理解仅靠教师的“说教”,学生的思维被动牵引,学生兴趣无从谈起,在艰难的重难点突破过程中,学生的厌学情绪也在潜滋暗长,对学习造成严重掣肘.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入一些创新的元素,创设与之对应的教学情境,把师生的“无章想象”变为生动直观的“指向形状”,完成从“抽象”到“具体”的升华,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想象空间向课堂情境演绎转变,为学生奉献异彩纷呈的视觉大餐.如,在讲授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时,预先制作了多组Flash图象,通过对这些图象的平移,让学生体味其中动感美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在讲授有理数加减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海水涨潮的视频资料,使学生自然将生活景象与所学知识对接,强化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的认识,对有理数加减法的理解上升到生活层面,从而为有理数加减法的学习打开了思维运行的突破口.
三、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初中数学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采取灌输式传授,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习积极性不高,思维拓展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得不到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运用能力相对低下.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填鸭式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逐步蜕变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模式上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教学手段的优化,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打开了一个缺口.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转变,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断凸显,教师的主导能力持续提升,同时,为师生教学相长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如,在学习“数据收集”相关章节时,先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世界主要国家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人口数量信息,再对28届雅典奥运会各奖牌信息进行收集,并做适当的整理分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学习效果“草长莺飞”,而且还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大有裨益.
四、在数学课堂中植入“人机互动”的元素
初中阶段,数学教学任务之一就是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持续释放作为教师课堂孜孜不倦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中,大胆猜想,勇于质疑,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给学生直抒胸臆的机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以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器械的资源功能,使人成为多媒体技术的熟练操作者,让多媒体运用成为教学的主导力量.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相时而动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腾挪出一定空间和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人人互动,加强人机之间的优势互补,避免单一枯燥的循环式人机交流,让人与人、机与机形成机制性的切换互动.此外,为了使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更为符合学生实际,教师还应持续关注学生的口味需要,时刻了解学生的想法,随时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方式.
五、结语
篇9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如讲解“圆的方程”,圆的方程是根据定义来推导的,所以要讲圆的方程必须先对圆的定义有所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的定义,同时也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跟日常生活建立联系,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运用圆的物体,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欣赏及感受图形之美,这是在传统教学中所不能实现的。再比如,笔者在讲授函数的应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笔者通过互联网获取有关电信的资费问题以及水、电、气的阶梯收费问题等,教会学生如何将这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来解决,并让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教教师,从而使学生了解函数应用的广泛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利用信息技g攻克课堂教学难点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教学难点,如何处理这些难点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备课的重要任务。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因为其表述困难,从而导致它难以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结合起来。这时,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动态过程或者其他多种表述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该知识点的意义,就会产生化生为熟、化难为易的效果。如在讲“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时,学生因不会画二次函数的图象,导致不能准确地写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若能够借助几何画板来演示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关系,则学生比较容易观察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再比如,讲圆锥曲线时,定义晦涩难懂,学生想像不出它的图形是怎样,这时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圆锥曲线的生成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理念的过程,它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然而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普遍不高,一直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做。如何改变这种填鸭式被动学习局面,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其中,是一项艰巨任务。相比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比如在讲授“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教师可以选择在机房上课,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做y=3x,y=4x,y=5x,y=0.3x,y=0.4x,y=0.5x的函数图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观察到底数对函数图象的影响。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验证猜想,在整堂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搭建课外学习平台
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网络学习平台,如建立QQ群、微信聊天等,教师可将多媒体课件、作业讲解视频等上传至共享文件中,供学生下载学习讨论。学生也可将自己的问题上传到空间中,以求得教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另外,也可编辑数学电子小报,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学习方法、数学史以及数学家的小故事,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受益匪浅。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互联网学习的运用,可以充分创造出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逼真形象的教学环境,为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提供有效的表达工具,既帮助教师提升了讲课效率,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学生逐步养成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开展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为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模式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通过事先准备的课件,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带角的事物一一展现,让学生从中找出“角”来;然后再通过动画将事物的图形淡化,只留下“角”,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角”。最后,将角的“一个角两条边”的知识运用动画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角有两条边、一个顶点的知识,实现学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从而深刻理解、牢牢记住所学知识点,优化教学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教学方法的改进,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师更加从容更加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也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接受教学内容,实现对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突破。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动画以及三维虚拟等技术,使教学课件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是简单地放映几张幻灯片,而是真正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实现教学与学习中的师生交互。一方面,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中演示工具的使用效果。事先通过 PPT 等手段,将教学内容,特别是重点与难点编制成课件,形象地演示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用幻灯片将知识的形成过程予以动态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选择与设计,使多媒体真正替代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黑板、粉笔、投影等,更使学生与教师都从中受益。另一方面,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交互。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都是单一、被动的个体,既没有与其他学生、教师的互动,也缺少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通过发挥网络教学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可以很好地实现学习交互。在计算机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一样只是网络中的一个点,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向每个学生实行教学。
学生也可以与教师或是其他学生实行交互,既及时向教师反馈其学习情况,又可以在网络中与其他学生组成共同学习小组,真正实现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很好地保证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如在“常用的计量单位”一课中,教师利用网络教室,由学生通过网络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要求小组合作将常用的计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再比较各个小组整理过程的清晰以及整理结果的完整性。这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无法对学生整理过程进行及时掌握的缺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小组的情况,提出指导。如此一来,保证了学生小组合作与学习的效率,同时又保障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索中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并逐步养成学生必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对数学学习产生枯燥感和神秘感的重要原因在于其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抽象化,受到教学内容与时间的限制,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也无法将具有时代特征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没有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可以轻易地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而且时效性强的信息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觉到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现代科技的贴近,让学生不再是学死的课本内容,而是活着的生活,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爱上数学课。为了实现这一点,要提高教师的水平,要在吃透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正确地从网络上找到合适的内容补充到课件中去,既符合了教学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又使教学过程能够与现代科技、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有兴趣听、有兴趣学。
要大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小学生还处于信息获取能力的初级学习阶段,无论是计算机操作还是网络应用能力,都有很大的欠缺。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开设专门学习环节,以及教师制作课件放校园网上,再由学生自由下载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知识获取习惯。特别是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校园网、互联网的搜索工具,使学生能够使用网络完成教师布置的知识搜集作业。如在讲授“节约用水”知识中,教师向学生布置作业内容为从网上搜集有关水的知识,有些学生搜集了水资源测量知识,有学生搜集了水资源的整体情况,还有一些学生了解到了长江三峡这样具有代表性的水利知识。而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果,通过自主地搜集知识,使学生初步拥有了知识获取能力。
四、结语。让学生做一做并相互说一说更能加深理解,也能让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有思维缓冲的机会。所以很多时候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效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恰当选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教学,可以很好地克服常规教学条件下信息量不足,与生活联系不紧密的弱点,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