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04-04 07:1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化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电化教育 文化功能 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从通俗教育领域诞生,其实践的主要方式——教育电影,代表着那个时代先进的通俗文化。电化教育正是作为一种通俗文化,在广泛的社会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逐渐成为促进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文化变革中的重要因素。随着对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历史的深入研究,电化教育具有的独特文化功能逐渐显现。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促进了文化生产方式和媒体技术应用的双重变革。
1 文化教育的现代方式——电化教育
电影教育和教育电影是中国电化教育早期的实践形态,其最初目的是开展社会文化教育。电影直观、生动,集纪实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代表着继语言、文字、印刷术后的第四次文化传媒革命。电影作为一种全新而时尚的传媒形式,丰富了通俗文化生活,扩展了人们的见识,也改变了文化教育的方式和教育思维的方式。20世纪初半封建半殖民的特殊历史环境中,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抵制殖民文化糟粕,宣扬民主、科学和文明,培养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思想情感,电影被视为教育之利器。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戏部,摄制教育电影,目的是“借以抵制外来有伤风化之品,冀为通俗教育之助,一面运售外国,表彰吾国文化,稍减外人轻视之心,兼动华侨内向之情”。①1919年后的新教育改革中,各界人士打着“民主和科学”的旗号,实施平民教育、平民识字教育、乡村教育,旨在达成文化和知识的改革,为政治和社会改革打好基础。电影等直观手段的教育受到重视,先生认为电影是唤起民众之利器,也是教育之有力工具。在先生推动下,1932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该会以“利用电影辅助教育,宣扬文化,并协助电影事业发展”为宗旨,教育电影的取材标准是:发扬民众精神、鼓励生产建设、灌输科学知识、发扬革命精神、建立国民道德。②当时中国被认为存在五大患:穷、弱、愚、私、乱。教育电影可以有效针对五患,指导民众救贫致富、去弱图强之路,在金陵大学孙明经等人的教育电影中,工业建设以治贫,体育锻炼以治弱,普及教育以治愚,民主建设以治私,体现电影教育服务民众教育、服务社会文化的思想。
2 文化生产方式与媒体技术应用的双重变奏——电化教育的生动实践
顾明远先生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人类的活动方式(动态的)和活动所取得成果(静态的)两个方面。③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是人类自身再生产活动的结果,包括人与人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生产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人类生存生活的理念和方式。不同的文化生产力水平决定不同形态的社会文化,也使文化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文化生产方式是文化生产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④语言、文字、印刷术、影视媒体被认为是深刻促进人类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四种媒体技术,它们改变了人类保存、传播和创造文化的根本思想和方式。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通过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或直接经验进行交流,受到时间和空间局限,文明发展缓慢。人们根据观察和经验,创造文字或符号来指称事物,用语言描述事物的属性及变化特征,阐述事物发展的规律,语言中的字、音、词、义以及丰富多变的语法结构,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符号化的客观尺度,表达了人类经验的全部范围,能够书写的文字更是促进了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保存与发展。印刷术尤其是活字印刷术诞生后,突破了文字书写速度慢、效率低的障碍,人类文化得以更好、更快、更广泛地传播。摄影术、电影诞生后,人类文化不再仅仅是被抽象地保存与传播,更能直观、生动地再现现实,使人类的认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展了认识的眼界,更改变了认识的角度。电影不仅能有效地保存文化、传播文化,还能生动地辅助文化教育,提高文化教育的效能。如孙明经先生在《中国中的一个小实验中》所述,“有了文字,人类不必再结绳记事,获得了记录的自由。有了现代的影音工具……人类可以不必再受文字的限制,获得进一步的记录自由与传播自由。高度发展的现代文化,才得留真历久,深入广传,拓破语言文字的隔膜,超出时间空间的限制。”⑤
文化生产方式与媒体技术相互推进的中介是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需要促成文化教育中变革因素即媒体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文化生产方式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呈双重变奏的方式,文化与技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向更高层次发展。通俗文化教育是电化教育最早实践领域,现代传媒的特点使电影教育在教育领域独领,成为生动体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造功能的先进教育方式,引领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人们将目光集中投向引发文化变革的媒体技术时,对电影的研究热情高涨,形成独特的技术研究领域——教育电影。随着教育电影的推广普及,电化教育完整理论和实践领域最终形成,当文化生产方式发生转型,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新时代宣告诞生。电化教育的生动实践就体现在这种文化与技术的双重变奏上。
3 新教育的理想——电化教育在其文化功能中升华
中国电化教育是以现代媒体为条件,开展广泛的新教育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促成现代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体现了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也寄托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想追求。电化教育在其文化功能中得到升华。
民主主义教育极力批判教育与生活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的不合理,认为儿童应该通过具体的活动,不断思考并取得进步。成长是一个逐步习得、富有意义的思想过程,学校要为这个过程负责,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控制他们成长的过程。为了使儿童成长过程与社会发生联系,课程应建立在相关社会作业的基础上。为了使教学同生活、活动、经验发生联系,直观手段的教学受到重视。电影、幻灯等媒体的诞生为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民主主义教育启迪了人们新教育、新社会的理想,从而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追求教育效率和效果。电化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形式体现了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后,中国在推广普及教育时较多地使用了电影、幻灯等直观教学手段。30年代后中国电化教育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出现关于电影和播音教育的书籍。当时的中国各方面基础还较为薄弱,电化教育发展缺乏充分的经济和技术支持。尽管如此,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已深入人心,人们对民主社会与民主教育理想的追求,使电化教育发展拥有了持久的动力。
教育现代化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早期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包括教育的世俗化、实用化和科学化。1921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大力推动教育的世俗化、实用化和科学化。1923年陶行知等人开展平民教育、农村教育工作,力求教育的世俗化;“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大学”的教育实践,力求教育的实用化;中华教育改进社开展心理学研究,改进教育研究手段,力求教育的科学化。由于电影、幻灯等媒体的传播功效,用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均有重大辅助和改进作用。关于电影、幻灯、播音等的系统研究,也逐渐形成了一门专业——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当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当时的教育现代化,追求教育世俗化、教育实用化和教育科学化,也追求教育效率和效果。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普及电化教育,就旨在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⑥
4 历史研究对教育技术促进文化教育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电化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与技术双重变奏过程的研究,对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育发展有以下两点启示。
其一,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育要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首要任务。民主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造的基本方法”。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致力于发展新思想、新形式、新内容和新方法,并持续地通过教育自身改造新社会。电化教育正是中国新教育的重要内容。电化教育自诞生起服务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促进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不断发展为广播电视教育、学校电化教育和计算机网络教育,为教育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当前社会文化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型,作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育应秉承其传播和创新文化的传统,立足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依托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工具手段,使其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乃至于社会信息化的中坚力量。
其二,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遵循技术与文化双重变奏发展的规律。电化教育从手段发展到蕴含民主教育及教育现代化理想的教育形式,继而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发展为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育,生动体现技术与文化相互促进的双重变奏规律,在此过程中教育技术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正是在这种目的与手段、技术与文化的不断双重变奏中,教育技术不断革新,教育技术领域不断深化和拓展,也深刻促进了技术文化及教育文化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遵循技术与文化双重变奏发展的规律,既要充分相信技术是文化生产方式和文化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也要认清技术应用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在促进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和文化创新过程中才能发挥其潜力,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育才会继续在推动中国教育和中华文化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
注释
①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30-40.
② 朱敬.影音教育中国之路探源[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8.
③ 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7.
④ 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
篇2
关键词:在线教育;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3-0014-05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与学可以不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知识获取的途径也更加灵活与多样化。在线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它更倾向于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目前,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在线教育产品层出不穷,与之相关的研究也日益丰富。那么,在线教育研究的热点是什么?哪些文献能够体现这些热点?哪些文献对在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通过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等方法,旨在找出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以系统直观的图谱形式呈现出来,并进行归纳分析,为之后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辅之以定性研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引文分析等。采用CitespaceIII(4.0.R5 SE版)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这个软件包含了以上多种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将时间切片设置为一年,这样在最后生成的图谱中,既可以看到历年来所有数据的可视化结果,也可以按照年份单个观察每一年的数据,还可以按照时间线生成数据走向的图谱,方便观察并得出历年研究热点的变迁过程。另外,可以在生成图谱时,通过选择作者、机构、关键词、突现词、分类等一个或多个选项作为节点类型,并确定选择范围top N值或者top N%的值,来有效地约束生成的图谱结果的清晰度及其准确性,top值越高代表从每个切片中收集的数据越多越广泛,覆盖面大,但也会造成其中某些数据的中心性偏低,甚至为零的现象,所得结果不够准确。反之,top N%的值越小,则说明数据越精确,中心性高,但覆盖面小。我们根据获得数据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阈值来确保所得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图谱的清晰度。最后选择Pathfinder算法,Pathfinder 算法是一种对复杂网络进行剪边压缩的网络优化算法,在网络链接分析、检索界面设计、社会网络分析、认知结构表示、引文网络分析、知识可视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确定好各项参数之后即可生成图谱,随后可通过调整聚类标签、节点大小、标准范围等参数来得到最终的可视化结果。
在最终的统计结果中,频次代表各个关键节点出现的次数,频次越高的节点越有可能反映出研究热点,通常情况下,频次排名越靠前的节点在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也越高。但是,不能仅依据频次来确定研究热点,还需要参考该节点的中心性。中心性表示一个节点在网络图谱中连接作用的大小,中心性越大的节点越有可能成为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的节点),有时一个节点的频次很高,但中心性却为零,这表示该节点为孤立节点,不应被视为关键节点。为了确保所得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在研究热点问题时应注意结合高频次与高中心性的关键词进行综合分析。
2.数据收集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CNKI数据库,该数据库具有大规模集成整合知识信息资源,功能多、文献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内含丰富的在线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本研究以“在线教育”作为关键词或含“网络教育”,或“在线教育”作为关键词或含“远程教育”,或“在线教育”作为关键词或含“MOOC”,并筛选学科领域,除去不相关学科,设定时间限制为2001年1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进行高级检索,得到有效数据41879条。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1.国内在线教育研究高影响力文献分析
(1)高影响力文献的可视化呈现
对以上所得数据再次进行筛选,并按照被引次数对其排序,将前100篇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运行软件生成高被引文献关键词网络分布图,如图1所示。取高影响力文献前20篇,如表1所示。
(2)高影响力文献的分析
结合图1和表1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按照时间线(图2)对这些关于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高被引文献进行解读。
2001年,在《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一文中,作者指出,由于当时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很多高校和中小学都开设了网络课程,但效果却不理想。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表明,1995年~2004年,全世界网络教学的市场规模将以高百分比持续增长。虽然自1988年起,我国就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但相较于同期OECD国家来说,我国的网络教学仍存在着教学基础设施不达标且不够普及、适用于网络教学的课件太少、师资队伍匮乏以及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运作模式等方面的问题。2004年,文献《移动学习研究综述》表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又出现了一种作为远程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扩展的学习模式,即移动学习。同时期,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多种在线教育平台,国内也逐渐开始引进和自主研发多种在线教育平台。由此可见,在当时,我国在线教育发展已处于起步状态。
除了2010年以前的文献外,由表1可以看出,高被引文献多集中于2012年和2013年,这意味着,从这两年开始,国内在线教育研究走向高峰,且重点为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研究。《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一文中,作者指出,受互联网技术、高等教育成本攀升以及未来职业教育需要等因素的影响,MOOC对互联网产业以及在线学习、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它的兴起绝非偶然。斯坦福大学校长(John L.Hennessy)将其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Laura Pappano(《纽约时报》作者)将2012年称为“MOOC元年”。[2]2013年5月21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宣布正式加盟全球著名的MOOC平台edX,“中国在线教育MOOC元年”正式来临。当时,在线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即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模式、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模式、Flipped Class模式,其中,MOOC又分为cMOOC和xMOOC两种模式。MOOC代表的仅仅是在线教育的最初形态,经过一系列发展,现在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已处在“后 MOOC”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新的术语,如“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Meta-MOOC(超级公播课)”、“DLMOOC(Deep Learning MOOC深度学习公播课)”、 “MobiMOOC(Mobile MOOC移动公播课)”、“MOOL(Massive Open Online Labs大规模开放在线实验室)”、“DOCC(Distributed Open Collaborative Course分布式开放协作课)”、“PMOOC(Personalized MOOC个性化公播课)” 、“MOOR(Massive Open Online Research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等。这些术语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在线教学模式,不仅拓宽了在线教育的应用范畴,也形成了不同的在线学习新样式。[3]同时期,另一种以在线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在线教育模式――微课,也迅速在全国各个领域全面铺开,各个级别各种类型的微课比赛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不论是MOOC还是微课,作为在线教育的一种形式,在近年来都持续升温,被广泛接受并应用。2015年11月19日,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指出,“十二五”以来,教育信息化所取得的成绩显著,希望在“十三五”时期,能够把握“互联网+”的潮流,开放共享教育,继续大力推M教育信息化。目前,涌现的各类在线教育工具、在线教育平台、以及在线教育资源,都充分说明了国内在线教育已走向高峰,与之相关的研究会越来越多。
2.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1)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呈现
将上述所得数据按照主题进行排序,取前400篇有效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绘制出热点图谱,如图2所示。在热点图谱中,出现频次越高的关键词,该圆环就越大,其中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用紫色圆环表示,可视作关键节点。本文依照频次顺序,取前30个高频关键词,如表2所示。
(2)研究热点的分析
综合图2和表2中的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术语,将2001年至 2016年国内在线教育的研究热点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从表2中可以看出,MOOC出现的频次远远高于其他关键术语,且中心性大于0.1。这一关键术语出现的年份为2012年,当时,随着可汗学院的成功创建,作为在线教育的一种新兴形式,MOOC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同时掀动国内在线教育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时至今日,MOOC的研究依然火热,并且还衍生出了SPOC等新形式,在国内的发展也日趋成熟,是目前国内在线教育研究领域最大的热点。
第二,在线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传统教育”、“混合学习”、“个性化学习”这几个关键术语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出了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对于在线教育来说,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混合学习是最常采用的模式。例如翻转课堂,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它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在线课程视频或阅读书籍文献来自学相关内容,可整理出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院校实施这种教学模式。除了上文提到的MOOC、SPOC等,包括微课,其实都是在线教育的几种新兴教学模式。与教育资源的建设一样,教学模式的探究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故这也将一直是在线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第三,在线教育资源开发。结合关键术语“开放教育资源”对上述在线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进行延伸,可以得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开发是进行各项学习活动的基础,在在线教育中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教育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新型教育资源则需要不断地设计和开发,只要在线教育仍存在,建设相关资源的工作和研究就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是在线教育研究中永恒的热点问题。
(3)研究热点变迁的可视化分析
根据上述热点分析,按时间顺序生成了热点变迁时序图,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2001~2003年,国内在线教育的研究比较笼统。这个时期,由于早期的狂热和投机而形成的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随着2003年“非典”的爆发,全国学校大面积停课,一些网校出现短期回暖,也对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契机。[4] 2004~2005年,有关移动学习的研究崭露头角,但由于技术限制,在国内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研究趋势。2006~2012年,虽然这段时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热点较少,但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并没有止步不前。到了2013年,随着MOOC研究的崛起,国内在线教育研究也走向了高峰,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新的术语,研究变得更加细化。国家着重强调教育信息化及其重要性的各项举措,也为推动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由于在线教育所依赖的互联网技术更加完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国内在线教育的资源、工具、平台以及使用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为我国在线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
四、结论与思考
本文通过对高被引文献的搜索以及对高中心性的关键节点的分析,找出了国内在线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文献,并大致梳理了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绘制出了相关表格和可视化图谱。本研究认为,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跟随早期互联网一同出现的萌芽期、早期远程教育的短暂繁荣期、2000~2010年的徘徊期、以及2010年至今的迅速发展期四个阶段。中国在线教育在20世纪末开始缓慢起步,2000 年时进入徘徊期,是一个增长比较缓慢的行业,直到2012 年国内在线教育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5]随着网络用户人数的快速增长和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在线教育行业必将持续快速发展,其相关研究也会持续升温。
采用结合关键词词频与中心性这种更具科学性的方法,本研究认为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热点集中于MOOC研究、在线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在线教育资源开发等方面。从热点分布的时间来看,有关MOOC的研究是自2012年开始在国内兴起的,并且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研究度和关注度,现在,还出现了SPOC、DLMOOC、MOOL等一些新的研究方向。而在线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以及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这两个方面,将始终伴随着在线教育研究的发展而发展。
结合高影响力文献和研究热点中一些比较稳定且发展势态良好的关键词,以及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可以推断出未来我国在线教育的研究将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基础理论更加坚实,资源管理更加细化;与传统教育有机融合,实现传统课程高质量地向在线课程转化;智能学习环境下在线教育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胡超,陈妍,胡卫锋等.在线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7):9-14.
[2]蔡文璇,汪琼.2012:MOOC元年[J].中国教育网络,2013(4):16-18.
[3]祝智庭,刘名卓.“后 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3):36-43.
[4]刘东梅.在线教育二十年: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J].互联网经济,2015(7):90-97.
[5]陈琪琳,鲍浩波.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的历程与现状[J].学园,2014(26):184-185.
[6]王红艳,胡卫平.中国在线学习研究现状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3(8):30-34.
[7]官佳,李奇涛.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经验借鉴[J].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2014(8):62-66.
[8]申灵灵,韩锡斌,程建钢.“后MOOC时代”终极回归开放在线教育[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17-26.
[9]黄龙,何晓萍.在线教育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情筇剿鳎2015(9):83-88.
[10]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11]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2-19.
[12]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篇3
(1)空间分离对学员学习带来了不利影响。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间可以进行零距离的互动,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一目了然。但在电视教育媒体下,师生之间不可能实现面对面零距离接触,空间上的分离对师生的教学互动造成了影响,教师只能借助电视等媒介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单方面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播,而对学生能否掌握和理解缺乏一定的判断。教学过程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与媒体、学生与媒体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学生在电视教育媒体学习中产生了不适应感。
(2)多种干扰因素影响电视教学的实际效果。影响电视教育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电视媒体音质画面的清晰度,因制作技术、操作等原因造成的音质画面不清楚,影响教学的质量。二是主讲教师的口语发音等方面的干扰,对学生听课效果产生影响。三是电视教育媒体在实际教学中受无线网、广播信号等设施设备的干扰,影响到播放的质量和效果。四是在电教教学中由于组织人员对电教教学设施操作不熟练,放音放像技术差,影响音像效果。
(3)主讲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电视媒体教育教学中,主讲教师的授课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包括:一是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不科学,缺乏灵活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照本宣科、灌输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师在语言表达、教学行为和思想感情表达上不直观、不形象,影响教学效果。三是主讲教师教学中不能很好将教具、语言、声音、灯光等综合运用到一起,从而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电视教育教学的主要特点
(1)电视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在电视教育教学形式下,学员可以不受地域、时间、年龄、性别、职业、学历、身份等各种限制,根据学员自身的意愿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受时空地域限制的条件,学员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可以申请在线学习。同时,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习课程、学科专业、学习地点时间、学习进度计划等进行自主安排,这种学习形式上的灵活性充分体现了电视教育媒体的开放性。
(2)电视教育教学的共享性。在电视教育媒体下,教学资源不仅丰富海量,而且具有优质性。电视教学的教材和课件一般均是由全国重点大学的知名专家学者精心编制而成,学员随时可以登录进行在线学习。同时,电视教育教学还实现了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重点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共享,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逐步缩小地区间不同教育教学水平的差距,减少不必要的教学资源的浪费,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3)电视教育教学的终身性和社会性。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视教育媒体的出线和发展很好地适应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受教育者真正实现了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电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生活实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好学习时间,因而受到广大学习者的欢迎,并逐渐被社会接收和认可。
三、新形势下提高电教化教学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1)强化电视教育教学的地位作用。一是确立电视教育在远距离教育及成人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电视教育教学是一种视听相结合的自我学习,是自学和当面辅导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二是明确电视教育主讲教师和面授教师的辅助地位,辅助教师要围绕主讲的教学扮演好助教角色。三是确立电视教学在学员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形象,学员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付出,把主讲教师看作自身的良师益友。
(2)抓好电视教学主讲教师的授课环节。主讲教师授课质量直接关系着学员学习的质量。一是应挑选那些素质较高、学识渊博、幽默风趣、语言表达准确形象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二是主讲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内容设置上要结合电视教学的特点来来实施,使学生有一种如同在教师学习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三是主讲教师不要随意走动,走出课堂教学的模式限制,不仅讲授课本理论知识,还要多讲一些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抓好面授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电教教学水平。面授教师作为主讲教师的助教,要在课前及时与电教主讲教师做好沟通交流,对主讲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录像等及时进行观看和分析,更好地了解主讲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安排,及时准确的回到学员的提问,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只有辅助教师充分重视电视教学,认真扮演好自身角色,才能学员才能重视电视课,电视教育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出自身作用。
篇4
【关键词】动画设计教学 思考与研究 问题与对策
随着国外的动画、漫画作品大量涌入国内,并且在年轻人中以极快的速度风靡,国内动画产业也展现出了足够引起人们重视的市场前景。伴随着人们对动画理解范畴的扩大,国外优秀漫画、动画艺术表现方式的引入,动画已经不能被认为仅仅是小人画、儿童文化。特别是以日系漫画为代表的各类漫画艺术的丰富表现手法,数十年来许多大师不同的画风,令国内同行感受到了动画在日本甚至可以与电影相媲美的卓越艺术吸引力,并看到了其在国内发展的广阔前景。
一、国内动画产业现状
(一)国内动画市场现状
在上世纪90年代,大量的日本漫画涌入国内市场。与中国传统的动画理念不同,无论是适合于各年龄段的剧情架构、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还是其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之后,美国动画以精美的3D特效又在国内动画市场中打开了一片天地。但是,不能不说,当前国内动画市场的火爆,与“80后”“90后”甚至“00后”青年、青少年群体对动画的热爱是分不开的。
就如同至今依旧流行的韩流剧集与好莱坞影视一样,以日美动画为代表的优秀动画片在国内拥有了数量庞大的动画迷。而其中第一批铁杆动画迷“80后”已经成年,纷纷踏入社会,拥有自身独立的经济,渐渐成为社会的主力。其兴趣与执著,加上较为自主的经济基础,代表着庞大的市场。
(二)国产动画发展现状
国内动画片在艺术表现、剧情架构、人物造型等方面,还是以低龄化为主体。动画片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缺乏多样性,人物形象较幼稚,故事内容较老套。在这个背景下,即使有一些作品依靠优秀的编剧,赢得一时的市场,但是整体来说,这些毕竟是少数,难以力挽狂澜。导致目前国内动画市场依旧被以视频网站为载体的日本动画所占据,美系动画电影占据了剩下的市场,留给国产动画的市场份额比较少。
(三)国际动画产业的人力资源现状
以动画大国日本为例,日本当前的动画产业基本上是依托在其更加庞大的漫画产业的基础之上。日本拥有大量的漫画杂志,其中以集英社的《少年JUMP》等为代表,风靡全球。其动画产品绝大多数是优秀的漫画作品的动画化。在日本漫画产业中,流行的是独立的作者与助手体系。独立作者们就如同知名作家一样,在杂志上以丰厚的稿酬连载自己的作品,同时个人工作室中有一名到数名助手。大多数漫画家是从助手起步,佼佼者在跟随漫画大师们学习磨练之后,往往独当一面,成为新的漫画大师。
二、当前动画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设计理念的缺失
当前,在国内以艺术类高校为主的动画设计教育体系中,动画设计创作者往往缺失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设计理念。模仿使得一些国产动画几乎成了其他个别优秀动画产品的复制品。对这种现象,应该以创业实践推动人才成长。日本的动画产业之所以发达,不仅仅是因为数十年的积累,而是在市场竞争体系下,希冀以漫画、动画作为终生事业的人们不断拼搏而成功的。因此,应该鼓励动画设计者勇敢创业,面对市场,了解市场需求,以自身独特的设计理念创作出吸引人的动画片。
(二)技术与艺术的分歧
当前在动画教育中存在的另外一大问题,就是掌握CG等为代表的技术技能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分歧。日本漫画注重创作者自身的手绘、编剧等艺术创作能力,而美国动画往往特效非凡。随着两者的风靡,也使得动画设计教学出现两极分化,技术类教学与艺术类教学往往难以融洽。应对这个现状,必须将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不能将动画设计教学变成计算机软件教育,也不能死板地使学生停留在艺术绘画教学的阶段。应该合理安排,使得专业学生在这两方面都得到充分的教育指导。
(三)师资力量的匮乏
高等教育或者职业教育要以在经济生活中的专业应用为指导。我国当代动画产业发展起步晚,与日美相比,缺乏有深厚造诣的动画人才,反馈在动画设计教育教学领域,就是缺少成功与资深的师资力量。许多教师或出身计算机设计软件教学领域,或出身单纯的艺术绘画领域,难以指导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因此,引进高端师资力量与国际接轨,是未来国产动画产业发展的捷径。
结语
动画不仅仅是一项单一的儿童文化,虽然动画大多数时候面向的群体是儿童或者青少年。但是,当前动画已经成为可以与电视剧、电影抗衡的文化传媒与市场畅销品。发展国产动画,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需求,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特色在青少年群体中弘扬的需求。为了达到这个战略目标,亟须大量的动画设计人才。动画设计当前呈现两极分化,技术与艺术两大创作群体的分化,较少有同时在两个领域都造诣较深的动画人才。市场证明,单纯一个方面的亮点,不足以赢得竞争。因此,未来培养动画设计人才必须要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才有振兴国产动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郭可心.中职计算机动画设计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11).
[2]王晴.谈平面动画设计的教学[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毛辉.动画设计教学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6).
篇5
1.合理安排实训项目内容
根据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汽车电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国内、外最新的相关技术和汽车电器的原理与应用,详细介绍了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系统故障分析的思路和方法,逐层分析了典型系统的电路原理图,以及处理典型汽车电器与电子系统一般故障的方法。将汽车电器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训项目,在实训项目中突出关键知识点,注重培养和加强规范操作,以满足汽车运用技术岗位的工作要求。“汽车电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时分配如图1所示,其中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各占50%。
2.实训项目的设计方法
在教学计划安排中,“汽车电器”课程的前导课程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汽车发动机及控制技术”、“汽车电子控制基础”等,考虑到高职汽车类专业的学生在电子技术基础方面普遍较弱,本门课程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课程本身也有较多枯燥和抽象的内容,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并且有畏难心理。在课程的实践部分中,学生也普遍只对汽车电器零部件的简单拆装感兴趣,不愿去对电路原理和系统进行深入分析。针对这些特点,在设计实训项目时应深入浅出,将各部分重要的知识点设计转化为高职学生可操作的实训项目,可考虑安排几个综合项目,要求学生参与并完成综合训练报告,包括项目要求、总体方案、完整的工作流程及训练成果,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电动车门窗这一部分,实训目标确定为掌握电动车门窗玻璃升降器的线路检测方法和故障诊断与排除。为达到这一目标,设计内容如图2所示,本项目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正确的拆卸和装配玻璃升降器的电器部分与机械部分,掌握玻璃升降基本工作原理后,要求学生对其线路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检测,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每人动手设计一套玻璃升降控制系统,要求每人自己设计的系统能够通过组合开关正确的实现车窗玻璃的升降,对于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比如引导学生想办法实现车窗的防夹手功能,在完成前几项要求后,对于系统的故障诊断也会水到渠成。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设计成果,并且对成果有一种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汽车防盗系统检修等其他项目的设计也可以参考以上方法和思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3.实训评价体系的构建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汽车类专业的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都在不断的规范与完善,但不容忽视的是课程的实训部分还存在着相对自由、随意性大的特点,学生操作无序、不规范作业,指导教师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困难等问题。学生实训质量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平时的实训课属于过程评价,最后的期末实训考核属于结果评价。因此根据实训项目的特点,建立可行的学生实训评价体系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将每个实训项目的评价指标细化,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和完成后由实训指导教师给出评价,并且可以留出一定的分数比例给每组组长,也可使学生与其他组成员互相评价,客观的反映学生在操作熟练程度、规范性、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展开积极的竞争,避免学生在实训操作中的随意和散漫。“汽车电器”课程中“发电机的拆检”实训评价表如表1所示,将发电机的拆检实训细化为包括拆卸装配、测量、操作规范、学生互评在内的8项具体指标,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出评分并记录,学生对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成绩则不同。完成实训目标后,成绩较好的学生会有成就感,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实训评价表找出存在差距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自身水平。平时成绩累计到最后的课程期末考试,对实训课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课程教学与汽车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
考试对于教育而言,是一种手段而绝非目的,但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往往舍本逐末,将通过考试看做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因此,如何将考试与平时的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有效的利用好“考试”这一手段非常重要。由于汽车维修工、汽车维修电工考试的实操考核试题库是公开的,并且较为全面和系统,因此将职业资格考试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措施值得探讨,经过对新颁布的汽车维修电工中级实操考核试题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得出汽车维修电工实操考核内容分布与比例如图3所示,具体内容分项见表2.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器在汽车维修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汽车维修电工已经是多数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毕业生的必考证书,因此“汽车电器”课程在实训安排时可适当与考工相结合,这样学生训练时也会动机明确、目的性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模块化教学改革后,根据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每一门课程都有其明确的教学大纲和目标,因此课程的教学也不能单纯以考工为“指挥棒”,而是应当有所重点、合理利用。
三、教学过程的优化研究
“汽车电器”课程重点讲授汽车常规的电器结构、组成、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分析电器电路,掌握电器电路故障的检测与诊断,通过分析找到故障,从而解决汽车电器和电路维修的问题。因此,本课程的每个实训项目都可以深入的挖掘其在企业和实际应用的背景。如在汽车防盗器这部分的实训教学设计中,结合市场上流行的某种电子防盗器的设计思路、安装方法,并以该防盗器防盗窃成功的典型案例作为情景来安排实训,学生以组为单位真正的在汽车上设计安装,并要考虑线路布局、防盗器安装部位隐蔽性、异常情况下熄灭发动机的不同途径、防盗器工作可靠性等多种因素。通过真实的实训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汽车电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色,建议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教学,如传统的教室内集中讲授与计算机多媒体(文本、图片、视频、声音、幻灯片等)、互联网等手段相结合,讲解汽车电器的基本理论知识,注意基本概念的引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总体、由分析到综合。在学生掌握汽车电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其在汽车维修方面的应用,从微观到宏观逐步构建汽车电器知识与技能体系。任课教师需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教师自己必须进入角色,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且要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讲授要富于逻辑性。在讲课时,要适当提一些问题,可以将一些比较枯燥的概念与日常生活实际及学生过去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样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资源;会计电算化课程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会计学专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集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系统论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具有多学科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为此,必须强化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合理调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时间比例,合理划分单项实验与综合实训的内容与要求,合理组织学生的小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一、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1.将手工会计模拟实验与电算化模拟实验相结合。为了促进学生对手工会计实务操作和电算化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的全面掌握,可以将手工会计模拟实验与电算化模拟实验结合起来。利用手工实验的方法,模拟某企业一个完整会计期间的实际经济业务,完成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账表的装订等一系列会计工作,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然后,在电算化实验室将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利用财务软件进行重演,从而使学生充分识识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进一步熟悉计算机会计的操作流程。通过两种实验方法的配套应用,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会计手工核算与会计电算化的异同,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1][4]。
2.将单项模块实验与课内综合实训相结合。会计电算化可以划分为系统管理、总账、报表、薪资、固定资产、进货、销货、库存等单项模块实验。这些单项实验的内容一般来说是连贯的,可以选取某企业一个月的相关会计经济业务数据,设计贯穿整学期的教学案例。每一个单项模块实验的熟练掌握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所以在实践教学环节应予以充分的重视。通过单项业务的处理,能够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实践技能。但对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和技能是零散的,学生很难系统地认识和理解会计电算化的知识体系,因而也就难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需要有一个加强综合运用的过程。为此,在学期结束前有必要进行课内综合实训,模拟某企业一个完整会计期间相关经济业务的处理,把原来掌握的单项实践技能贯穿起来,这样会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电算化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独立实验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与其他课程的实验不同,会计电算化实验中涉及不同会计岗位。以往的教学实验一般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在通过实验使学生全面体验所有会计岗位工作的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混淆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典型的实验模块,分小组进行协作实验。实施实验教学时,科学规划实验内容,营造仿真的财务环境,可以把班级学生每四到五个分为一组,每组视为一个财务部门,有主管、制单员、出纳员、审核与记账员等角色,由不同学生轮换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分工完成实验中相应任务[3]。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岗位的工作与职责,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创建全方位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1.精心整合教学资源,提供丰富、有效的自主学习套餐。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对学生的学习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当然这不是忽略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应该考虑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消息,如学生的需要、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等;然后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如高质量的多媒体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等。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积极投身于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中。针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以精心制作导学课件,对实验过程中重难点操作录制操作演示视频,将这些资源放在班级QQ群中,学生在它们的指引下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另外,还可以精心收集教材相关内容的课外拓展资料供学生课外学习使用,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利用搜索工具查找相关课外学习资源。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把握,又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2.拓宽师生联系渠道,提供全面、及时的学习支持服务。考虑到大学与中小学不一样,大部分教师上完课就走人,师生之间答疑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必须拓宽师生沟通渠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提供了丰富的方式与方法,可利用多种异步交互工具进行信息交流,如在线论坛、QQ群、BBS、邮件等,保持紧密联系,这样即使双方不能同时在线,也可实现信息的交流。
三、构建开放的课程考核办法
传统的课程考核办法大多是知识导向性,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必须改变课堂考试结果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实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力。
1.重视过程考核。按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将岗位能力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子目标,结合平时考勤、作业情况等进行过程性考核,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创新考试形式。实行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可采取笔试、单元实验、课程综合实训等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3.实施以证代考。根据财政部《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不同等级的内容与要求,综合评定学生的职业能力[2]。课程学习结束后,鼓励学生到相关职能部门参加考试取得合格证,以此代替课程考试,实行“以证代考”、“双证书”制。这样既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可程度。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需要始终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研究。然而,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结合高职教育特定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以便更有力地指导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丽滢.关于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思考[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16):77-78.
[2] 王伟.《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方法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130-131.
篇7
关键词:交换机 电话
中图分类号:TH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2-0201-01
18世纪1753年一封署名为C.M的信在《苏格兰人》的杂志上被发表,文章提出了“采用静电的电报机”的构想。人类的电信史由此展开。直到1876年3月7号贝尔发明了第一部电磁式电话机,专利号为No 174655。电话机的发明是电信史上有声时代的开端,是人类电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电话的原理就是把声电互换,简单来说就是把声音通过话筒转变为电信号,在电缆里传输,最终再由话筒把电信号还原为声音的过程。电话的工作频率为300至3400赫兹,脉冲比为1.6±0.2:1,双音频拨号频偏为≤±1.5%,双音频信号电平的低电群为-9±3dB,高音群-7±3dB,频率组合中高频分量比低频分量高2±1dB,振铃声级为≥70dB(A)。电磁式电话机的发明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比起之前的电报实时性更强,沟通更为便利。于是电话机的发展与普及成为了必然的趋势。那时的电话采用的是电话机对电话机的直连线通信,这在电话使用的初期还可以,但是随着用户的逐渐增多这种线路利用率低的缺点就慢慢显露出来,这就需要出现一种设备使得电话机之间的交换连接更为灵活,让线路的使用率更高,电话使用成本更低。于是,就有了交换机的出现。每个用户都用一对线与电话交换机相连,当任意两个用户之间要通话时,有电话交换机将这两部电话联通起来;通话结束后,由电话交换机再将线路拆除,以备其他用户使用。可以说交换机是电信行业发展到此阶段必然的产物,是应运而生。
1877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炭精式送话器并由此产生了磁石式电话。最早的时候交换机是磁石式电话交换机(Magneto Telephone Exchange),可以说正是磁石电话交换机的出现使得电话用起来更加方便与清晰。于是在用户逐渐多起来的情况下第一台1878年为实现多人通话的人工电话交换机才在耶鲁大学附近诞生了。而同年发明的共电式电话机又使得共电式电话交换机(Common Battery Telephone Exchange)很快出现了,这些交换机都是人工交换机,必须由人来完成电话与电话间的接线、拆线。这大大限制了电话使用的速度且加大了成本。因此很快这种人工交换机在1898年就被一名名叫A.B.史端乔的美国人所发明的步进式IPM电话交换机(Step By Telephone Exchange)所代替。标志着交换机进入了机电式自动交换的阶段。随着交换机的进步电话的使用也更为广泛和普及。紧接着1892年第一个步进式IPM自动电话局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拉波特设立。
随着近代电子技术的出现与迅猛发展,人们着手把交换机中的元件变成了电子元件,这使得原先庞大的电磁元件的交换机体积缩小了不少,而且速度也成倍的增长。于是出现了准电子电话交换机(Quasi-Electronic Telephone Switching System)。而电脑的出现,再一次的让交换机来了一次大革命,1946年埃克特和莫奇利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蜂窝通信的概念。1960年美国贝尔系统使用储存程式控制交换机(Store Program Controlled Switching)(简称程控交换机)成功,1962年美国研究成功了脉码调制设备用于电话的多路化通信,1965年5月程控交换机正式开始运作。它意味着电话自动交换控制技术已从机电式式线控制发展到电子式程式控制,标志着一个新电话时代的开始。
程控数位电话交换技术日益完善,八十年代后可以说电话才进去了全民普及的时代,在交换机各种新功能的开发下,数字电话,移动电话,视频电话,网络电话等等新兴的电话开始出现,开始走向交换技术大战的主导地位,数位交换与数位传输相结合,可以构成整合数位网路(IDN),还可以开发成整合服务数位网路(ISDN)。数位交换系统不仅达到语音交换。还可以非语音服务的交换,即电话交换(Circuit Switching),分封交换(Packet Switching)以及宽频交换。
篇8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教与学的策略
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一门把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会计学相结合的新技术,在中职学校开设这门专业,是顺应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的良好举措。但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无论是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师的配备还是教学设施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仍十分突出,直接影响了这类人才的培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
(一)教材的配套问题
目前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常常困扰教师的是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过多,缺乏与教材的操作内容相配套的应用软件。对于会计电算化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来讲,缺乏了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的支撑,就使新的知识和技术无法在教材上得到及时地调整和补充,造成教材与实际相脱节,教师在教学上也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训上也往往只能“纸上谈兵”。
(二)教学环境较差与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本来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如果没有足够的上机实验环节,学生是无法学好这门课程的。而就当前的中职学校,尤其是比较偏远地区的学校,缺少专业机房和必要的实训教室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学校鉴于人力、资费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不能及时更新换代计算机硬件和企业应有软件。教师也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授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由于一些学校的资金和投入的不足,教学设备不能更新,导致教学不能安排案例分析课和社会调查课和模拟课,学生只能学习空洞的理论和教条刻板的甚至是过时的东西。缺乏相关的校企合作单位和实践基地,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提高。其结果是,虽然学生通过了专业课程的考核,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技能,缺少实战经验,日后在工作中也适应不了本专业的要求,从企业反馈的负面信息不难看出这些现象。
(四)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学习能力偏低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目前从事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来源,大多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专业出身,经过短期培训后改教会计电算化课程,他们会计业务能力较强,但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有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熟练地解决涉及有关计算机方面的问题;二是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教师,他们本身没有系统的财会专业知识,不能在讲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熟练地处理财会方面的问题。因此,会计电算化专业急需复合型的教师,这也是制约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兴旺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与学的策略
(一)开发校企合作的道路
中职教育的方针是培养有技术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而不是造就社会精英,也不是培植专门技术人才。因此,教育者就要依据教育方针,开展教育活动。不要以为只有第一产业中的中职专业可以走校企合作的路子,其实所有的中职乃至高职都可以在教育中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比如医院、学校、公司、商场等,凡是有财务结算的地方都可以和学校进行合作,让学生真正能在现场的实际操作中,学会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技术。
(二)行进工学结合的途径
校企合作,可以算作工学结合的一种,顶岗实习也是一种工学结合,但是它们又都不算作完全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教学部门自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式。把教学的地点从教室转移到现场,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在工作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在工厂的生产经营中学习,是中职教育的最为实效的方法。
(三)融入生涯教育的理念
把教学的内容融入生涯教育的理念之中,最大范围最大程度最高标准地获取职业技能证书,比如会计证书、计算机技术证书等。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优化技能课的教学环境
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习室进行的技能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选用某一单位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系列资料,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同学各有不同的分工,分别扮演某个岗位,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处理,以增加真实感与新鲜感,共同协作完成一套会计业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职业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促使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快速提高。
(二)加强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把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有机地衔接起来,更能凸显其真实性。目前只是很多学校简化教育过程,节省教育成本,过度地追求教育的物质利益,把教育办成了商业化盈利的企业性质,所以,教学效果每况愈下,教与学双方走向恶性循环。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水平,保证学校师资队伍质量是非常关键的。它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化的系统管理技能。这种“双师型”的教师,应不断地更新教学知识,主动学习,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子,或聘请实业部门的专业教师,或者选派本校教师去实业部门实训,把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科学的会计信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四)机动灵活的教学方法
1.兴趣引导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多么高明的的教师,多么优秀的教材,如果没有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都将是徒劳无益,事倍功半。可以完全颠覆传统的教学手段,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利用动态的演示,学生边观察边动手,加深了他们的感性认识,教与学互动性极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的实际运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法
就是按照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根据课程要求和实业部门的具体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构造实验内容,自行确立任务目标,从而获得某种技能和手段。这种实验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对学生创造能力、攻坚能力的形成都有极为有效的帮助。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中职学校为了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探索中不断地完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合喜.会计电算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牛丹.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6,(4).
[3]郝玉峰.会计电算化教学如何适应中等职业教育[J].决策探索,2007,(11).
[4]王钊.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2).
篇9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理实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教学
0. 引言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动手、创新等能力。为此,各个院校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教学改革做出了各种努力和尝试,一直在寻找既能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又能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其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使专业课教学更接近于社会需求,最终能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总之,要使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工作能力,教师必须十分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学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至关重要。
1.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含义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主要是根据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教学以提高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思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不仅做到授人以“鱼”的同时着重授人以“渔”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中心转变[1]。
2. 理实一体化对教师的要求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教师又是实践指导的教师,在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今信息技术不断飞跃发展,使学生更容易从外部资源获得信息和知识,也使学生更容易实现学习的主动性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因此,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也要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授”转变为“导”,这也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可行性。
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保证。各高校应有计划的培养和引进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教师,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校际交流,建立使专业课教师知识不断加深、技术不断更新的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制度,形成一支教学理念先进、理论知识深厚、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教学中的中心环节应采用授课的方式,授课时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授课方法与手段,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整个授课内容先基本、后高级、再综合,循序渐进;选、讲、演、练、考相结合,并在现场巡回指导时及时发现、总结、归纳问题,做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以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实际培养中应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知识的重复,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以实际的工作过程为基准,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理论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与发挥, 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真正达到“宽基础、精专业”的要求。
3. 理实一体化对教学过程的要求
把课堂搬到实习、实验基地,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这应当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体化教学的一种基本模式。
在学校内建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实训室,电气设备线路布置实训室等电气实验室,实验室应全方位模拟实际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职能岗位;学校与工厂企业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定期到校外实验基地去参观实习[1],比较现实工作环境和实验场所,实际工作内容和实验内容,也可通过在施工企业现场实习,去体会学校的教学是和现场工作,增强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兴趣。
在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中,必须使学生树立安全操作的习惯,对于正确的安全操作习惯必须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反复训练,在做中学,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
在际操作技能训练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能力,但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训练来挖掘。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在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规律,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 “寻求创新”。通过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养成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在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协调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2]。
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即过分重视“单项技能”的训练而忽略“综合技能”的掌握。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单项技能掌握好的学生在解决某具体实践任务时往往不能独立完成,究其原因是单项技能训练太单一,没有涉及到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所以在实践能力培养中应注重对“综合技能”的培养。
4.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培养理论知识的具体实施方式:
(1)课堂实施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研究性研究任务,然后通过在课堂探究、实验、分组讨论、大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师进行现场实时指导。
(2)大作业方式。教师把研究任务以大作业方式布置,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在课后自主开展研究,最后提交作业或研究报告。
(3)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我们认为,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应该成为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环节。不应该重视竞赛、轻视甚至放弃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环节[2]。
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培养实践能力的具体实施方式:
(1)技能考核。要求学生通过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考核或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学生通过这些形式的培训与考核,能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人格市场与岗位的需要。
(2)项目设计、项目制作评判式考核。在项目设计完成后在小范围内由指导教师与企业有关人员进行评判, 以明确的考核指标评出优劣等级,并告知学生。项目制作由考评验收,以质量指标、制作过程和工艺等考核指标评为主要内容[1]。
(3)各级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或竞赛。如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各学校组织的学生研究计划等[3]。
篇10
一、构建符合会计职业要求的“43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1)4个专业核心技能。根据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提炼4个专业核心技能,即会计核算(手工核算和电算化核算)技能、成本核算技能,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技能、报税与审计技能。(2)3种工学结合方式。会计教学中与会计职业准入制度结合,实施3种工学结合方式。“学中做”方式。一是第1至第4学期,主要进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开设的课程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初级、中级)、财务管理等,这些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按照“14:5”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前14周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后5周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实践实训;二是“做中学”方式,即第5学期主要进行会计实训课程的学习,开设的课程有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初级会计电算化、中级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对抗、电子商务、数据库,按照“5:14”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三是“做中考”方式,即第6学期按照“15:4”的比例分配校外实习与毕业考核的周数,安排15周时间进行校外定岗实习,4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和会计综合技能考试。(3)2个证书。结合会计职业的特点,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获取“双证书会计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一学年),助理会计师证书或会计师证书(第二学年),会计电算化技能证书(第三学年);学历证书(第三学年)。
二、建设具有“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一是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高校访学、企业进修等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使其取得“双师”证、取得博士学位;具备专业理论功底深、实践操作水平高、知识更新速度快、组织协调能力强,把握会计发展的前沿,能够负责会计电算化专业论证、撰写论证报告;研究会计专业建设方向,确定专业特色;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方案。二是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通过到高校进修、下企业或业务对口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锻炼、参加“双师”培训等方式,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使其取得“双师”证书、硕士学位。具有会计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把握专业某一核心课程的发展动态与前沿理论,并具有该学科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该学科的实践教学,有一年以上同专业企业工作经历,历次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具有乐于教学、甘于奉献的精神。能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组织相关项目培训。三是让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一年以上,或者通过兼职形式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另外,还可以聘请在职财税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从财税管理部门或中介机构聘请在本地区有一定知名度、且具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财务主管和财务总监,参与实践教学课程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
三、建立开放型会计实训基地
建设三个中心(会计环境仿真中心、会计业务仿真中心和会计服务中心),9个实训室(虚拟企业实训室、虚拟会计工作室、手工会计实训室、电算化会计实训室、工商企实训室、银税审实训室、ERP实训室、ERP认证培训中心、财务咨询公司)。加强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四、构建符合会计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构建符合会计岗位任职要求的“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行业需要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与企业财务专家联合开发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制定等既考虑专业、课程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又涵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和农牧业企业会计核算需要的技能。二是创建“单项技能训练与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单项技能训练与会计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会计单项技能训练。细分农牧业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技能,根据培养计划将会计单项技能分散到会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第二阶段会计分岗综合实训阶段。采用“会计分岗综合实训”方式是会计实践教学的创新,弥补了目前我国会计教学以会计理论为主线,单科会计专业课程讲授为主,从而与企业实际财务工作操作流程脱节的缺陷。实训贯穿每个学期,共由三个环节来完成。第一环节分岗实训。学生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实训,按目前企业财务办公室的设置,将会计实训人员(学生)进行分岗,并按岗位设置职能,按职能安排实训流程,学生模拟企业会计人员的人事安排和实务传递,更接近财务实际操作,主要培养学生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第二环节综合实训。主要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培养学生的手工账务处理技能、电算化账务处理技能、纳税及报税技能,财务管理及分析技能。第三环节实岗实训。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主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流程,企业各个部门(生产、供应、销售等)与财务工作的相互联系与协作,真正感受会计实岗的财务工作流程和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