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23:0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硕士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硕士论文

篇1

关键词:陶瓷,陶瓷史,工艺美术

 

中国最早的陶瓷是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随着中国原始艺术的第一繁荣时期的结束,迎来了新石器时代工艺彩陶的第二繁荣期的来临。

仰韶文化彩陶最早出现在河南省淹仰韶村发现。其中有半坡型彩陶,首先发现西安东郊半坡村,分布地区集中在关中平原。彩陶以黑色与红色为主。装饰图案有人面纹、鱼纹、鹿纹、蛙纹等。而中晚期的鱼纹从静态转为动态,不在注重形态,通过对口,眼腮尾鳍的描绘来表现鱼的动态。半坡型彩陶钟情于几何纹样的造型。说明了我们祖先的抽象造型能力。庙底沟型彩陶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主要分布在陕西中地区。庙底沟型彩陶整体造型的线条极为流畅。装饰图案多采用圆弧线,直线和点。构成雅致流美的神韵。马家窑型彩陶是庙底沟的延续和发展。首次发现于甘薯马家窑。硕士论文,陶瓷史。。马家窑型彩陶整体风格是豪迈、大气,有着极强的动势。图案中,大量出现平行线,平等圆弧线,同心圆,在漩涡式的滚动中所有出现在圆点,恰恰又产生出静态美。

到了夏、商、西周时期,陶瓷制作工艺大大提高,而且窖场规模也不断扩大。由于商饮酒之风盛行,所以陶质酒器很多如:觚( gu )、尊、壶、爵( jue)等。到了西周,陶质的酒器明显减少。装饰手法上更注重部位的选择比例的权衡虚实,繁简的搭配在这个时期已经体现出来。这个时期随着三层花,理性色彩的增强以及窃曲纹,波纹,重环纹,瓦纹等的出现更好的体现了夏商西周时期工艺的提高。

秦汉时期是中国社会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秦汉工艺美术是以强盛的打帝国为背景的大一统美术。以儒教思想为背景的礼教美术和以人生享乐为背景的神仙美术。其中,汉朝的陶瓷工艺有较高成就的有:釉陶,青瓷,彩绘陶,陶塑等。汉末晋初最好的青瓷窑是越窑。胎质坚硬,胎色灰白。这个时期的主要瓷器是青瓷。基本风格是清雅,装饰纹样的舒缓,釉色清新可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以佛教美术的兴起哲学思想进入艺术领域,本时期主要以清淡,玄学,竹林七贤为主要的风格。大量的出现白瓷、青瓷。瓷是由陶演变发展而来的。与前面提到的陶有着本资的区别: 1.原料不同。陶用黏土,瓷用瓷土。2.烧制温度不同。陶器低,在800℃左右。3.质地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细密,敲击声脆如金属声。硕士论文,陶瓷史。。

隋唐时期是中国工艺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时期。无论是陶瓷上的南北交流清白并重,还是金属器皿上的中外合璧,都表现出匠师那种“不薄技术,爱艺术,不薄今人爱古人”的内在追求与气质。创造了开放的华美时代。

隋朝的白瓷,釉色光润。以青瓷为主流产品。唐三彩女佣的出现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唐三彩女佣那雍容华贵的大家风范,实在是大唐包容一切外文化的象征。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多用白色粘土做胎;以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配制低温釉,施于胚体表面在800—1000℃左右低温中烧成。其彩色并不仅限于三种颜色,一般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白、绿为主。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常见的有瓶、钵、罐、盘、杯、碗、枕等普通生活器皿,此外还有各种动物和人佣及建筑家具等。

随着市民生活的需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宋的工艺美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蓬勃气象。这时期出现了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均、定。

1.汝窑(以烧造青瓷为主),天青色,天青色在色彩上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既有蓝色之冷又有绿色之温。汝窑瓷器朴素、高雅是统治者沉淀于安逸享受的现实反应。体现了平淡、蕰籍之美。

2.官窑,胎有灰、黑和米黄数种,纹片大、小均有,釉色有粉青、米黄、深米黄等。北宋官窑窑址未明,南宋修内司官窑及郊坛下官窑窑址在杭州凤凰和乌龟山。硕士论文,陶瓷史。。

3.哥窑(龙泉窑),釉色有粉青,灰青,米黄之分,以灰青为主,釉面布满龟裂的裂片,有开片。弊病称为了一种纹理,好像冰裂变化万千形成自然雅致的天趣。

4.钧窑,在河南禹县,有天青、月白、灰蓝、海棠红、玫瑰紫等色。艺术特点为:“夕阳紫翠忽成岚”天青色于玫瑰紫色交织,釉色美如朝晖。铜的运用高温形成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5.定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烧的白瓷,兼烧黑釉,绿釉酱釉。地址在河北曲阳。釉层薄而滑腻滋润。釉色白中微微闪黄,好似古代妇女薄施粉黛。给人以柔润,恬美的美感。硕士论文,陶瓷史。。

南宋 足洗和明永乐、窖青花缠枝山茶纹扁壶都为上海博物馆的珍藏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硕士论文,陶瓷史。。

两宋时期瓷的发展有两大特征,一是南北瓷都在发展;二是官窑,民窑都在发展而元瓷的发展则集中在江西景德镇的发展上。其主要工艺是青花,釉里红,中国书画艺术与中国陶瓷工艺得以充分完美的结合。这是景德镇瓷工艺的重大贡献。而且元代还烧制高温卵白釉、红釉、蓝釉。硕士论文,陶瓷史。。

到了明朝,景德镇瓷器独领。主要瓷器品种为:青花、釉里红、五彩、珐琅彩、粉彩。极具宫廷贵族气象的典雅,其突出代表要数五彩冰梅蝶纹瓷瓶了。圈足与瓶颈装饰带采用红绿相间的民间抽象、写意的表现手法,与肩、腹、腰部的冰梅蝶的主体纹饰形成强烈的对比,色调雅致而明洁。清朝的宜兴紫砂壶制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文人雅士的积极参与其中。书画与紫砂壶的关系更加的密切,同时也反应了紫砂壶制作更加文人化了。

一部陶瓷史,就是一部中国古文明史和审美史的缩影。由于每个历史时期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感受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陶瓷装饰形式。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闪现时代光辉的精美之作,体现了各个时期的陶瓷发展特点。陶瓷烧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陶瓷工艺也将展开新的一页。技术与时代完美结合,相信陶瓷事业将会变得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海天.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美术课堂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28-02

当今社会是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为特征的社会。人们每天都生活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需要紧密合作。单兵作战很难实现宏大的目标。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已成为人们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组织学生在课堂中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以使学习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以各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是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

二、小组合作学习基本要素

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众多,每种形式的方法及其侧重点都有些不同。要真正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

1.团队意识

学生们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小组其它同伴的学习负责。只有自己和同学都取得成功时,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2.相互作用

教师应当最大程度地提供机会使学生互帮互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并对彼此为学会而付出的努力给予赞扬。

3.个人责任

是指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

4.交流技能

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交流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小组要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必须激发他们运用这些技能的动机。

5.自评

合作小组必须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三、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现代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为目标,通过活动来引发学生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2]。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问题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许多时候是教师教什么,学生便接受什么,学生主体性被抹杀。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学,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彼此尊重,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中的每个合作成员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

中小学美术课程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直接抒发各种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升华情感;促进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小学生对学习感到焦虑。其他学科强调竞争性的学习,强调成绩高低,按名次排队,致使有些学生感到压力大,焦虑感过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自由交流的小组环境、集体评价的方式等诸多优越性,能够有效地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尤其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不存在心理上的压力,完全在一种放松的情境气氛中,在学生与同伴的交流和合作过程中,学生的焦虑适度减轻。

2.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美术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能对审美现象作出独立的判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丰富生活情趣,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在倾听和尊重不同见解、与他人合作、形成团队精神的基础上,形成自我反思和独立思考的品质。美术课程不能光注重美术知识的学习,还要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新美术课程目标体系的一大亮点。事实证明,没有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得到发展。相反,有情感因素的学习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有更大的影响。小组合作学习从情感的角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广泛合作,平等交流的空间。此外,学生在与组内同学的合作交流中,一些不良的态度,错误的价值观受到批判,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好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

3.有助于美术语言的自然获知

在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艺术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鼓励学生在美术鉴赏、技法练习和创作实践中,运用美术语言思考、交流、讨论,加深对美术术语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所倡导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在真实而具体的情境一直在听 ,在看。当他们接受到自己可以“说”或“做”的程度时,他们自然而然地去表达,并且在连续的表达过程中,逐渐更正错误,使语言表达日趋完美。

四、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学术性目标掌握情况的评价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能力有限,学术性目标掌握情况的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为主、组间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3]。对于学术性目标的掌握情况普遍采用成绩测验的方法,根据任务的特点也可采用其他的评价方法。小组进步程度以提高分来确定,提高分依据学生超过基准分的程度来确定。每位成员的成绩相加就是小组的分数。其他小组也可以根据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展示来评价某一小组。

2.合作性目标掌握情况的评价

要对学生合作性目标的掌握情况作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在小组合作活动时,教师一人穿梭于各个小组中,很难完整的观察每个组、每个学生的表现,因此,对学生合作性目标掌握情况评价的最好方式是组内成员的评价。根据合作学习的目标所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技巧编制小型的问卷,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后,依据问卷对本组的各个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刘文臣,高毅清,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实施探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丁敏,张华, 小学小组合作学习个案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小学为例.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篇3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方式 文言文教学 综述

一、文言文教学与多元化教学方式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一直给语文教师带来困扰。王力先生认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张志公老先生曾经说过:“怎样对待和处理文言文问题,是一个很需要加深研究的相当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要有眼前的办法,要有长远的打算。”

从教学工作来讲,多元化教学方式即多种教学方式,包括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以及新课改以后“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合作探究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着眼于现代文言文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全面训练和发展活动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文言文教学

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文言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大多针对新课改以来普通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方面,涉及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中的文言文教学部分极少,普通中学和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差异较大,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研究者多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的研究对象也有着差别

(1)研究角度为共时研究,着眼于宏观把握,对象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或教学模式。华中师范大学的万进峰和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志凯都以“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研究”为题作了他们的硕士论文。王志凯对“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重新界定,他从语言学、课程论两个角度,对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的科学性与可能性提出质疑的同时,运用文本互文性理论,对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提出个人的见解。而万进峰从文言文教学目的和文言文教学目的制定思路科学与否切入,将文言文教育的主要因素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以期获得对文言文教育研究的突破。华东师范大学的易建平从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选文角度撰写了他的硕士论文。许令仪提出要结合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和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归纳教学理论应用到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中。

(2)研究角度为共时研究,着眼于课堂实践,对象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东北师范大学的张海峡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向旭提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代性不强”“教学实践中能采用的教学手段有限,特别是很少用现代教学传媒;师生之间文言水平差异较大,不易实行共享学习,教学相长;学生缺乏学习文言的大环境。”这的确是众多语文教师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邓美娟对诵读教学法进行了界定,并回顾了我国诵读教学法的历史。她又从多个角度对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她认为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要运用多种诵读方法和方式。

(3)研究角度为历时研究,着眼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或沿革。陈莉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的文化要创新和发展就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张锋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中学文言文教学历经了一个由传统迈向现代、由保守趋于开放的变革过程,事实上文言文教学已严重滞后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现状: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方法陈旧,“教”与“考”严重脱节,教学实践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无从凸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够。种种问题表明,文言文教学确实是困扰众多语文教师的难题。

2.研究者为一线语文教师,立足于以应试为主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而非整体的文言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切身体会,并进一步升华为理论,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借鉴的平台。王海华认为,文言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从激趣导入、朗读催趣、趣味导学、趣味延伸四个环节着手,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其对古文的阅读鉴赏力。但是,截至目前,这类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二)多元化教学方式

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各科教学中应用的成果也较多,研究者均为一线教师,只是研究对象有所不同。就现有成果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研究者为中学教师,教育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研究对象为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其任教学科的应用,但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研究者的侧重点为应用研究。卓伟的《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探究》一文中提到:在授课过程中,一是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出许多书本上无法直接表现的图像、视频、动画,使文章内容显得更加直观、形象;二是可以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感悟保留、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三是可以开展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理解文章。虽然两者以上可称为多,但是仅仅三种教学方式稍显单薄。张美凤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学非常重要,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多元解读,教学成果可以多元评价。在中学教学评价过程中能够将平时成绩计入学业水平考核的范畴,不失为一种突破。

(2)研究者的侧重点为理论研究。周松柏的文章题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内容主要阐述了多元化教学特点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两部分。在探讨教学方法时他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教学课程要进行合理评价,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孙丽丹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一文中提出要做到思维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的多元化。这种文章属指导纲领性质的纯理论文章,可操作性不强。

2.研究者为高等学校或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方式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研究对象为多元化教学本身或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其任教学科中的应用。

过彩虹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思考》一文对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用八种智能进行教学,用全新的方式激励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并整理出了多元化教学设计五步骤:一是聚焦并分析内容,二是陈述具体教学目标和结果,三是从“多元智能工具箱”中选择适当的工具,四是明确每种工具的使用方法,五是确定教学活动程序。充分应用KWL目标开展唤醒、拓展、教学、迁移四阶段教学。利用6S调色板完成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决定。文章对多元化教学方式思考较为深入,提出了个人实践教学的方法步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

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副教授吴小华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多元化教学方式探析》从艺术设计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包含传统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方式、综合教学方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种类、特性及利弊。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陈明的文章《高职教育背景下英语多元化教学的启示》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阐述了英语多元化教学的意义及启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陈曦的《多元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一文提出,多元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发生改变,变灌输式教课为自主式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强化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材施教,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有效推进教学资源整合。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的应用,可以激发教师教学自主性,体现学生自主性和任务教学的特点。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虽多,但大都是单篇的侧重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论文或硕士毕业论文,众多的硕士论文虽然在理论上都有着各种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未能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而中学一线语文教师较多地研究了多元化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个人实践教学的领悟和反思,但是探讨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的成果较少。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43031]。)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志凯.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张海侠.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许令仪.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张锋.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邓爱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洪素娥.情境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9]陈曦.多元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J].海外英语,2013,(22).

篇4

其实,作为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的首席策展人,笠原美智子同时也是一位摄影评论家,并在日本明治学院大学任教。从1989年起,她便开始了摄影策展人的职业生涯。1989年至2002年她任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策展人,2002年至2006年任东京都现代美术馆策展人,2005年曾担任过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策展人。对于摄影艺术家们如何看待和表现性别相关的主题,笠原的关注和研究已经进行了20多年。当年她的硕士论文便由此展开,也出版过一本名为《招摇》的摄影评论集,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欧美的摄影作品为主探讨了变迁的性观念、艺术中的种族与民族。成为策展人后,她策划的一系列与性别主题相关的摄影展,也体现了她对这一主题持久、深入的关注。

您认为摄影策展工作包含哪些步骤?其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工作是什么?

策划展览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是提出一个概念。举例来说,我在1991年策划了名为“当代女性的自拍像(Self-portraits of contemporary women)”展览。第一步是确定主题,“当代肖像”是我研究生期间的硕士论文题目,第二步,我研究了超过一百位艺术家的相关作品,然后根据展览空间和作品质量,选择出其中20位,邀请她们参展。

您怎样确立展览的主题?

我策划的展览,主题通常来自我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而作品也是我长期关注,致力研究的,比如与性别问题相关的主题。除了我前面提到的“当代女性的自拍像”,我还在1 996年策划了名为“超越记忆的性别(Gender beyond Memory)”的展览,1998年策划了名为“爱之身体:反思摄影中的人体(Love''s Body,re-thinking the Naked and the Nude in photography)”展览,以及2010年的名为“爱之身体:艾滋病时代的艺术(Love''s Body,the Art in the Age of AIDS)的展览等。

策展人在策展过程和展览进行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博物馆策展人和独立策展人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前者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做展览,控制展览进程,同时做好馆藏和相关的管理工作。

您认为什么样的展览可以说是成功的展览?

最成功的展览往往建立在策展人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并且能够激发观众的争议。

策展过程中最有趣的,是在各个过程中与艺术家、与参与职员的合作。策展也是一项艺术工作。

是什么使您对有关性别主题的摄影作品持有长久的兴趣?

作为女性,我对于女性的社会性别很感兴趣。几十年间日本的女性意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前,我20多岁的时候,日本人一般认为25岁以后的女性就是圣诞节后的圣诞蛋糕,没有人再想要了;但是现在,日本很多女性在30多岁的后半段才会有比较迫切的结婚,生子的打算,而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意识,价值观,社会体系和政策却远未赶上女性意识的变化,比如单身母亲可以找到的工作机会非常有限,所以一些女性尽管掌管着家庭财产,也仍然无法(顺着自己的意愿)离婚。

而我关注的并非女性个人层面的问题,不是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而是在社会体制中的地位。我关注女性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志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体系中建立自己的地位。我本人很关注女性意识的变化,对相关问题也怀有一些困惑。而(我与之合作的)摄影艺术家们以洗练的方法表现着这些问题,我在与他们的共鸣中非常受教,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认知自己从而)立足社会,对我来说,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媒介。

在您的策展经历中,有哪些展览令您自己感到满意,可以体现出您“长久关注,引发争议”的策展主张?

我对前面提及的,所有涉及性别问题的策展经历都比较满意。另外,2005年,我作为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的负责人为石内都(Miyako Ishiuchi)女士策展(作品参见对页图),展览名为“母亲的2000-2005——未来的痕迹(Mother''s 2000-2005-Traces of the Future)”也是非常成功和令人满意的。这个展览唤起了观众对“母亲/女性”这个主题的强烈感情,尤其是对于那些男性观众来说,因为他们总是将母亲仅仅视为母亲而非女性。这个展览在2006年被引进到东京都写真美术馆以及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的西南威尔士国立美术馆。

而其实在1991年策划“自拍像”展览时,我就开始关注和研究石内女士的作品,她比较新近的作品是有关广岛核爆的,她拍摄核爆遗址中挖掘出的人们穿着的服饰,拍得非常美丽,与众多表现同一题材的摄影师的作品非常不同。那个时代日本物资缺乏,要求民众朴素着装,但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大背景下,普通女性仍然想要穿得更漂亮些,这些作品也因而显得更加哀婉。

您怎么看摄影展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功能?

好的展览,就是一种对当代社会的批评。当代艺术家生活和工作在当代社会环境中,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作品必然表达了对外在环境的批评。所有作品,甚至19世纪前的艺术作品都关注和表现了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

我策划的所有展览都可以说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批评,大学本科社会学专业的学习经历给了我很大影响,比如“爱之身体:艾滋病时代的艺术(Love''s Body,the Art in the Age of AIDS)”就反映了我的观点——人体摄影除了展现爱或性的符号,也可以成为一种工具,我们可以借以重新探讨和评价与身体的视觉呈现相关的艾滋病等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您认为作为一名策展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策展人必须首先是批评家或理论家,还需要了解艺术史,摄影史,当代批评,社会学以及各种常识,也需要写作,交流,谈判,获取资金支持等等方面的技巧。

在策展过程中,策展人会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应当怎样解决?

策展过程中会碰到最困难的是资金预算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策展人需要具备谈判专家的能力。

您作为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的首席策展人,也需要去为展览资金奔波吗?贵馆从何处获取资金支持?这在日本是否普遍?

是的,我需要解决资金问题,在日本有一些公司和组织能够理解当代艺术,比如资生堂,朝日啤酒、尼康等等。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日本策展人都需要负责筹资。(东京都写真美术馆年投入资金在9亿日元以上,其中东京都政府补助6.8亿,其他靠赞助,销售等方式自我筹集——编者注)

篇5

关键词:男装;变革;廓形;装饰

1 男装设计的含义

1.1 男装设计的概念

男装设计主要指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现代男装的设计不仅是视觉上可以感知的形状、色彩和纹样,更包括思维方式、使用方法等看不见部分也在设计范畴内。

1.2 基本要素

(1)功能性要素。功能指男装的某种功效用途和需求。在男装产品的开发中,审美和象征是很重要的,同时也要注重产品美观创意和实用性。

(2)造型要素。造型是功能的表现,包括在形态要素设计的基础上综合够细的造型形式,其中包括外观造型,色彩,工艺,装饰性,材料机理等构成要素的设计。

(3)材料机理与工艺要素。设计首要的前提是掌握不同材料的特性及塑形,选择适合各种款式造型风格的材料、适合的结构和工艺技术从而达到较理想的设计效果。

2 男装设计的变革

2.1 铠甲式设计时期

中世纪早期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男女服饰差别不大。12世纪末期,男装铠甲的革新标志了流行时装的第一次革命。新式铠甲重新考量了男性身躯的部位,其设计目的在于强化男性身躯关节相连的美,具有非凡的创造性。对于男装设计是一个全新的开端。

武器发明者还发明了亚麻内衣,裁剪巧妙,紧密合身,配有垫肩的新式服装,腰间加以装饰,袖子样式合理合体,极具功能性。这一进展促使男性服装上市了宽松特质,立体感开始在服装结构中确立,在早期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这种轮廓分明的设计明显的附和对古代男性艺术作品遵从的新时尚。

2.2 巴洛克、洛可可风格

17世纪上半叶,社会处于急剧动荡的变化中,这个时代最引人注意的是粗俗草就的士兵服饰,宽松随意的上衣,特大袖子的普通衬衫,戴巨大帽子,披肩和大长靴。经过数个世纪的僵硬铠甲式服装渐趋消介,男装出现了过渡性的范例:高雅的男人蓄起了长发,松开了衣领,让长袜起皱,装模作样的高视阔步。带来一种贵族式的潇洒气息。从此后,致使男装和女装样式渐行渐远。

18世纪末期,主流为华丽的洛可可表达方式,不论服装刺绣的华丽和素雅,以现代的观点来看,这种婴儿式的梨形外表无疑带有强烈的女性化特征。但是当时这种女性柔情妩媚的装扮是男性理想追逐的外型。

2.3 新古典主义风格

18世纪末期新古典主义美学将洛可可式的男性新形象得以发展。背心前面往往是来纽式,强化雄赳赳的颈项,并支撑头部,头发不再使用发粉,而是古典主义的风格修剪,并摒除了假发。这是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下塑造出来的新男性模式,具有一种理想的低调而优雅的严谨形象。

2.4 现代的转化和突变

20世纪是个狂暴的年代,核子武库、生化威慑。同时这一切都可以清晰的反映在每个人的服装意识当中。一种危险的现代风雅逐渐的附属于骑士夹克,军式风衣,粗呢上衣,紧身T恤以及为防护而设计的男性时装中,现在都因两性的休闲而显得陈腐,色调柔和的上等羊毛,肌理精细的柔软皮革,天然和合成纤维的多种变型,为休闲服饰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素材。

3 男装基本廓形和款式风格

3.1 男装基本廓形

T型,H型,小X型,O型。T型:着重强调男性肩部造型,最能表现出南慈宁宫的人体特征以及男性刚毅有力的性格特点。H型:直线型的外廓设计,以肩部作为造型依托,忽略人体曲线关系并抑制下摆的扩张。常用于大衣、风衣的设计中。小X型:是相对于女性X型而言的,小X的设计随着男装女性化的流行而被广泛使用。特征是通过合肩或窄肩造型来弱化男性的肩部宽度,加大收腰量,使服装整体造型更合体,富有曲线美。O型:中间膨胀,下摆收拢,强调服装宽度的造型样式。

3.2 男装款式的风格类型

古典风格:发端于欧洲传统文化的古典风格,浓郁的贵族气息。这类服装通过廓形,结构,材质,色彩,装饰和工艺上取胜。

优雅风格:此类男装追求简洁、精致的风格,注重魅力。款式讲究以少胜多的简约化设计。色调大都以柔和色调为主。

阳刚风格:此类服装设计灵感多来源于战争和军服样式,造型干脆有力度,运用较多的在T型或H型外廓。

柔美风格:此流行趋势受女性化的影响,擅长运用女性化的设计元素。以女性化的着装方式和手法表现出男性细腻柔美的一面。

运动风格:此类服装设计款式简洁实用,结构符合人体工学且极具功能性。选材上使用良好透气性吸湿功能的面料材质,色彩鲜艳,富有朝气和运动感。

前卫风格:此风格是对传统服饰文化观念的挑战。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设计方式不受世俗的服饰观念束缚,常运用解构主义设计手法和不同质材料的结合混搭出别具一格的风格。

4 男装细节及装饰设计

(1)男装细节和装饰设计中的点元素。不同的位置,大小,形状,数量,排列,组合的点会产生不同的美感。男装细节和装饰设计中点于设计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某些时候男装中的点是以“体”的形式出现的,例如:纽扣,饰品,珠片,线迹,图案,口袋等等,它们都是有深度和宽度的。

(2)男装细节和装饰设计中的线元素。线在男装中运用比较多,主要因为它的性格和男装设计追求的方向吻合,男装外轮廓以直线居多。曲线给人圆润,优雅的感觉。

男装细节和装饰设计中线的表现形式有:轮廓线,基准线,结构线,装饰线,分割线等。不同的工艺手法也会使线表现出不同的设计感,结合想钱,拼接,手绘,印染,镶边,刺绣等工艺手法,会有更独特的工艺效果。

(3)男装细节和装饰设计中面元素。设计中的面是有空间限制的,可绘制的,是可以有厚度,色彩和材质等特性的。男装的裁片是最具代表性的面,结合不同形状,组合,色彩,材质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

(4)男装细节和装饰设计中的体元素。男装设计中的体是可以由面的围拢形成的,也可以是点和线的排列组合甚至是堆积而成,同时也有色彩和质感的设计。

5 总结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服装观念的转变,男人的衣柜里不再是视觉上材质上的单调,男装变革从古至今都主宰着社会对男性的看法和社会需求,男性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和男性表达欲望的方式,现代男性的着装不再纸上理性格调而是凸显如女人般的感性因素。

参考文献:

[1] 杨娟.对现代男装设计中女性化元素运用的思考[J].丝绸,2010,2(20).

[2] 刘舒白(导师:沈雷).男装外套中线元素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6(01).

[3] 许光明(导师:钱欣).个性化休闲男裤设计细节的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08,3(25).

篇6

关键词: 艺术类研究生 培养模式 美术学专业 设计专业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研究生的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中心,科学研究创新的基地、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如何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显得异常重要和迫切。艺术类硕士生教育[1,2]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艺术文化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提高其质量任重而道远。

目前除了专业的艺术学院比较重视艺术类硕士生教育之外,开设艺术专业的普通高校偏重于理、工、文等传统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往往忽视艺术类硕士生教育。当前在全民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艺术教育”的社会热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膨胀景象。因此,艺术类硕士生教育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其培养目标怎样定位、培养模式[3,4]如何设计等一些关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问题成为每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课题。我结合在普通高校艺术学院工作的经验,从培养方案设计的目标出发,分析了目前高校艺术类硕士生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艺术类硕士生教育的特点,探索了培养模式中的关键因素。

1.艺术类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我所在的高校没有音乐专业,所以本文专注于美术学和设计专业业务素质的培养目标。另外,思想素质这一教育目标在普通高校有专门的学生工作机构和人员负责管理与教育,本文也不探究。

美术学专业的业务素质要求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美术学相关性学科(包括自然科学),有广泛的了解和一定的研究。在本学科范围内,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美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并不断追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要具备在本学科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在学术与思想研究方面,富有开拓创新的精神。(2)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能从事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的美学研究性人才。

设计专业的业务素质要求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应掌握坚实的设计艺术学基础理论,正确理解、把握设计领域动态及发展趋势。(2)掌握科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具有敏锐视角和创新能力,培养独立从事设计研究和设计开发的能力。(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设计、研究和教学等工作。

这两个专业共同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坚实的基础知识、宽广的知识面;独立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具有敏锐视角和创新能力。很显然,如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将为国家输送大量的高端艺术人才。

2.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之后的高层次教育,主要包括独立研究训练、专业教育和第一学位教育三个部分,具有研究性、更专业化及学科广泛性、交叉性、边缘性诸多特征。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特殊形式,制约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前在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科建设缺乏重视

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目前多由普通高校承担,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普通高校对艺术学科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研究生教育也成为院校本科教育的点缀品、附属品。到目前为止,具备博士点的高校凤毛麟角,甚至很多高校都未获艺术学一级学科的授权。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建立在学位点建设成效的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要提升,学位点的建设就必须不断加大力度,不断提高。目前很多高校动用全院乃至全校的力量进行学位点申报,等拿到学位点以后不重视建设,缺乏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在学科点的发展上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乏力。甚至有的导师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能站在学科点建设的高度上考虑研究生的培养,这非常不利于学科建设的扩展和维系。总之,学科建设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承载体,与研究生教育休戚相关。缺乏学科的支持,研究生教育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2培养模式简单化

研究生在三年的培养期内,第一年基本上以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效果却十分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本科式教学为主,即“满堂灌”的形式,缺少与研究生的互动。同时研究生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系统性,研究的成分太少,很多是本科阶段课程的翻版。

很多导师没有制定严格的培养计划,培养没有目的性。另外,有的导师开始制定培养计划,但仅仅是一纸空文,根本不遵照执行,常常依据所承担的项目随意更改,甚至很多研究生在开题之前一个星期才能确定开题的内容。好的开题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正常情况下,研究生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了解相关研究背景,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些工作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

在培养过程中,日常的研讨也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围绕相关的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在论文准备阶段,导师和学生都对论文缺乏足够的重视,有的硕士论文只撰写了几十天,却也能通过答辩,这样的培养方式如何保证培养质量?论文的字数与论文质量之间虽无必然的因果关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一定的数量,便无法保证一定的质量。

2.3课程设置本科化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着本科化的倾向,在内容上与本科课程的设置拉不开档次,不少课程甚至是本科阶段的重复。首先在培养大纲的设置上与本科培养方案如出一辙,不能够突出培养研究生的研究素养这一基本目标。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引起研究生的共鸣,不能引导研究生如何思考问题的起源,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之间的异同点,比如对设计艺术学,缺乏对交叉性的边缘学科的较大的重视。最后是缺乏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3.培养模式的改进

3.1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在本科阶段教学以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为主。依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研究生应该具有独立思考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在研究生阶段应该是导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与导师一起解决问题。因此,研究生教学应该极力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讲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

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研究生了解相关课题的背景后才能做出有实际意义的成果,由此可见,大量的并且有深度的阅读,积极的研讨和辩论,勤奋的写作实践是研究生学习的基本要素。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个课题都充斥着大量的资料。每个研究生不可能把这些都读完,必须有选择地阅读。可以将资料分成两类:一类是精读资料,这类资料一般是经典文献,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求研究生必须认真反复阅读,并且能够写出评论。另外一类是泛读资料,这类资料有助于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引导其探求新的知识领域,引发其新的思考。对这类资料要求学生从论文的摘要和引言当中知道论了什么工作,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还存在什么问题。

3.2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其独立从事专业研究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及应用、创新能力。根据学科和专业特性,又有基础性研究、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之分。目前很多高校盲目追求论文的数量,导致大量垃圾论文的产生。据相关报道,目前国内大约95%的论文无人引用。对于不同的学科,其特性决定了它该拥有的考核模式。就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来讲,应该着重于艺术实践创新及其设计理论创新的培养。研究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长时间的体验和感悟,由此产生的研究论文将具有新的理论和独到见解,这样的应用性研究才有社会价值。然而,在近几年的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倾向,导致研究生实际的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所撰写的论文内容空泛,缺乏说服力。因此,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对于面向应用型的学科,应由原来的以理论性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转变,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3培养导师的创新能力

导师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导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从这个层面上讲,培养导师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学校要采取措施,切实提高导师的创新能力。第一,学校学院要鼓励教师创新。创新是一个艰苦而且有一定风险性的事情,学校应该放宽对教师的考核,比如延长考核周期,可以每2―3年考核一次。考核指标可以灵活多样,只要被业内人士认可的成果则均应得到承认,而不能一刀切,一切以核心论文的数量衡量。第二,在导师的遴选中,要注重参选教师的科研项目是否具有创新性、前沿性,而不能仅仅以科研经费的多少、研究成果的数量和等级来衡量。第三,制定严格的奖励措施,对于创新成果的导师给予重奖。第四,定期举办学者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第五,克服一切困难,每年举办3―4次高级别国际国内会议,不断开阔教师的创新视野。第六,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拜访名校名师,攻读博士学位,为导师队伍培养后备力量。

3.4校企联合培养

应用型学科的特性决定了研究生除了应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学校应积极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依据学院的特色,有选择地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科技优势,支持社会发展。通过产学研结合,更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应用过程,增强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群体的社会贡献率。同时通过产学研结合还可以提高合作单位的研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这样,在校企联合培养的过程中,研究生能积极地将理论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增强学习动力,降低一直学习理论的厌倦感,感觉到一定程度的成就感。因此,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加强研究生能力与潜力的培养,能够为研究生在未来实际的工作中储备更多的能量。

3.5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时代赋予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使命,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树立人人创新的风气,充分调动研究生创新的激情,挖掘其创新潜能。第二,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严格淘汰没有任何实际价值、毫无创新可言的项目。对于积极探索的学生在奖学金的评审上要给予重视,将创新由口号变成实际行动。第三,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要积极联系相关专家,以往的成功的创新者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解答他们在实际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四,导师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论文的开题、研究、写作过程中重视创新,以创新为主线引导研究生的培养。

4.结语

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为未来培养高层次人才,其中人才培养质量与国家艺术类教育的进步紧密相关,也关系到未来社会物质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带动整个艺术教育的发展。好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艺术类研究生,因此培养模式对艺术教育、艺术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时态的发展,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结合时代特色,因此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好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金峰.对高校艺术教育根本的探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3):219-219.

[2]周星.艺术学从一级学科调整为门类的设置方案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52-54.

篇7

在今天,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极大地触动了出版业的改革。出版业掀起了数字化的转型风潮。各大出版社纷纷开展纸媒出版向多媒体出版转型,即“互联网+”模式的出版数字化建设。这正是与出版业紧密相关的平面设计行业最需要关注的发展趋势。平面设计如何适应出版业的转型,应用型高校教育中的平面设计课程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转型后的新型媒介和媒体的传播,这是涉及到如何改进设计专业教学方向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出版业;转型;平面设计;教育;互联网+

出版业对专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一直旺盛,尤其是平面设计方向。应用型高校平面设计方向的人才培养更是与出版、传媒等企业息息相关。对出版业的关注与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招聘工作中找到与企业的对接方式,同时帮助出版企业尽快发现学生的闪光优势。所以如何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出版社发展的人才,是对应用型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任务的一大挑战。

一、出版业中新媒体的兴起

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在出版业中,出版介质、经营角色、运作模式等等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数字阅读的需求跟随着Ipad、Kindle等电子设备的大面积普及,成几何倍数迅猛增长。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出版行业只有抓住发展技术,顺应新的时代技术,推进数字化与新媒体,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传统出版企业的劣势在于生产周期长,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受物流制约,传播数量受预算制约,出版过程会产生大量污染等。受到数字技术冲击后的出版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大量引入了新媒体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模式。新媒体继承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将现在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技术加入其中,使得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得以迅速传播与推广。这也是现在最为主流的信息传递模式。出版业紧紧抓住新媒体的这一特点,结合当下多种数据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信息,使得原来只能承载于二维纸面的娱乐信息、新闻信息和视觉体验等一系列数据服务立体起来。多元化媒体形式的加入为出版业带来更多样的发展机遇,科技进步加速了出版业的改革,促使出版业迅速发展。

二、新型出版业对平面设计的需求

如何适应新媒体呢?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出版企业呢?平面设计在出版业中一直被大量需求,主要应用于美术编辑等岗位。广义上的美编是指在出版过程中以出版产品为对象的全部装帧艺术活动,以及从事这种活动的编辑人员。在传统出版业中,美编主要服务于版面设计、封面设计、广告设计等。随着出版业的改革,美编的工作内容和身份角色都在发生变化。市场的变化也促使企业对平面设计的需求变化。平面设计从色彩、构图、文字、字体等扩展到动态效果甚至声、光、电、影元素的运用等等。通过各种手段将图书的形式多样化,传播途径丰富化,迅速抓住消费者的视线,以此激发购买的欲望。手机等平板电子产品的阅读功能就是出版业中的平面设计最应该关注的产品推广方向。新的出版形式促使平面设计在专业技术上发生改变,也推动教师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平面设计的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基础着手,先要去了解电子产品的基本信息,比如常规的屏幕尺寸、导航页尺寸、页边距等细节问题,日常去关注手机端的设计,形成自己的灵感库,找出时下优秀的作品,分析作品的设计逻辑,这也是一个平面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好的平面设计网站也可以给学生以极大灵感,所以在教学中对优秀平面作品的收集和讲解非常重要。除了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设计思路上也需要变改变。新形势下的平面设计教学需要在专业上不断延伸,对教学内容要进一步拓展。传统出版业的美编仅仅强调形象和形式设计,而新的“互联网+”时代的美编更加注重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新技术,特别是各种电脑、手机技术的融合。新科技成为平面设计的必修课。只有了解这些设备技术才能将设计很好地融合进去,否则设计出的产品就会与当下脱节,也很难满足新型出版的需求。所以教学中在强调设计中的精准和细节之外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宽展学生的知识外沿,启发学生善于“跨界”和“混搭”的能力。

三、结语

电子阅读产品的普及和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必然导致纸质媒介的衰落,因此探索新型的出版形式是出版行业在逆境中生存的必要路径。传统中求新,积极开发各种形式的出版衍生品和数字版权读物等,都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与时代同步发展。在新形势下的平面设计行业也必须跟随趋势调整设计思路。作为应用型高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仅仅按照传统的、简单的设计教学方案灌输给学生最基本的设计技术和技能远远不够,应该积极应对快速发展的现实调整、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扩充学生的知识,特别是跨界知识和互联网知识;另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好奇心是创新的基础。

当学生充分掌握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才能在获得平面设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加丰富自我,扩宽自己的视野,更容易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新生事物。这样的训练才能够使得设计与新型出版业相互呼应,与高速发展的社会同步,满足现在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期待。此外,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去企业或机构锻炼充电。教师的知识面决定了学生能够得到的知识,如果教师自己的视野不够开阔,不能够和现在社会形势接轨,就很难教学,也很难科学地引导和带领学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和新的求职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莉.“互联网+”时代的编辑业务创新,“互联网+编辑”研讨会论文.

[2]史学卿.新媒体影响下的平面设计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09.20.

[3]王紫薇.出版改制的背景下图书美编转型探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06.30.

[4]单浩.浅析新媒体与广告设计.创意设计源主题论坛:新媒体与信息传播,2014(1).

篇8

摘要:明清漆器艺术承袭几千年来发展的精华,在形态上不断推陈出新,既保留了前面几个朝代的漆器形态也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及特色,本文对明清漆器的造型和装饰图案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总结出该阶段漆器的形态特征和装饰图案特点。

关键词:明清;漆器;造型;图案

漆器艺术将实用性与审美性融为一体,受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的影响而呈现较为明显的时代特色。在漆器艺术的发展历史上,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度繁荣的阶段,在沿袭前人的基础上有所改进,不断创新,在器物的造型及装饰图案方面均体现出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1明代漆器的造型及装饰图案

明朝时期,尤其在明太祖至宣宗时期,社会政治环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统治阶级极度奢靡的生活需求、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等因素,都为漆器艺术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保障或推动作用。依据文献记载和传世漆器可知,永乐时期北京城内建立了“果园厂”,专门生产皇家御用漆器,除此,中南、西南、浙皖一带的民间漆器生产也呈现了昌盛的局面,这均为明代漆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1明代漆器的造型特征

皇家御用的“厂制”漆器,多数作品为剔红,器型样式繁多,主要为盒、盘、匣等。盒的造型中多以蔗段、蒸饼、河西、三撞、两撞等型制最为常见,其中,“蔗段”为平顶、直壁、平底微内凹;“蒸饼”则为盖子微微隆起,斜壁内收,底略内凹;盘的造型从明早期的圆盘、方盘、荷叶式盘、菱花形盘,发展至明中期出现的委角方盘、六瓣盘、梅花式盘、银锭式盘、菊瓣式盘以及套盘等新的造型;在明晚期,器物如盘、盒等的造型均有所创新,如盘增加了六瓣、梅花、银锭、荷叶、菊瓣等新的造型;盒增添了捧盒、钵式盒、寿字盒、银锭盒、方胜式盒、梅花式盒等样式,除此之外,瓜棱壶、小柜、笔筒、八方斗、春字盒、把镜等新的造型均有创新。

1.2明代漆器的装饰特征

明代漆器的装饰图案大部分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加之明代统治者笃信道教的思想意识,漆器的装饰图案体现了这个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几乎均表达了“吉祥之意”或“信仰道教”两个主题,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花鸟虫兽图案、吉祥文字、风景人物等。花鸟虫兽图案如包含美好、喜庆之意的“凤穿牡丹”、“鸳鸯戏莲”、“喜上眉梢”等,寓意富足、平安的“年年有余”、“马上平安”等等。此时期常见的装饰花卉有、桂花、玉兰、牡丹、山茶花、芙蓉、月季、水仙、梅花、百合、荔枝、灵芝、莲花、秋葵、石榴、柿子等。嘉靖帝笃信道教,在此时期器物上的装饰图案都离不开长身不老、得道升仙、万寿无疆等主题,除松、竹、梅等寓意福寿、吉祥的装饰题材,龙、凤、仙鹤、麒麟、海马、狮子、灵芝,寿桃等为常见的装饰图案。

在图案的结构及布局上,永乐时期的雕漆很少采用锦地,多是素地,而后逐渐使用锦地,这一特征在宣德时期尤为凸显,锦地与花卉各为一个层次且互相叠压,而后期发展为锦地、锦纹日趋复杂,雕刻花纹越加繁复,而明晚期便显现了琐碎繁杂的弊端。从明代开始,文字图案大量出现在漆器装饰中,福、禄、寿等为常用的文字。文字图案多数并非单独出现,而是与其他图案结合起来传达吉祥康乐的寓意,如“寿春图”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题材,一般在盖面开光内雕塑装有珊瑚枝、钱币、银锭等图案的聚宝盆,其上的一个“春”字上还有雕刻老寿星,鲜明地体现了与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教思想息息相关。

风景人物图案中,一般以天、地、水的锦纹做底,在之上雕刻人物风景,在布局上,亭台楼阁、古树及曲栏围成人物活动的空间并衬托位于中心位置的人物故事主题,从明代漆器风景人物图案中可见当时时代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人物一般所占比例较小,人物风景画具有中国画的创作元素,使漆器图案装饰人物风景的表现更加逼真、生动,也成为这一时期漆器创作的标志性特征。

2清代漆器的造型及装饰图案

清代延续了明代的繁荣局面,在清前、中期,政治上稳定统一,经济上繁荣发展,保证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尤其是漆器艺术的发展,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全国各地方特色逐渐形成,清帝王如康熙、雍正、乾隆等对漆器艺术尤为喜好和推崇,并设有专门为皇家制作漆器的机构――养心殿造办处的“油漆作”,此阶段漆器工艺水平不断提高,漆制品的艺术性、欣赏性极高。嘉庆、道光以后,国力的衰弱,致使漆器在造型、装饰和制作工艺方面都比清前中期总体上有很大程度的衰退。

(1)清代漆器的造型特征。清代漆器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程度,这一点在宫廷漆器尤为突出,漆器的使用已经扩大到清代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清代漆器的造型沿袭了明代的风格,并且在明代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创新,除原有器型样式,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造型,如填漆如意、天香几、鸾翎扇、菊瓣碟、方胜几、高足杯、、蒜头瓶、佛手式花插等新的造型。清代漆器中各种花果式漆器频频面世,如荷叶式、枫叶式、石榴式、莲子式、葫芦式等,各种造型新颖并附有趣味的造型,如书函式、古琴式、锦袱式等匣、柜的出现,各种包含吉祥之意的桃形盒、鱼形盒、寿字形盒、万字式盒、海棠式盒、佛手盒等造型无不体现了当时漆器造型的丰富与创新,此时的漆器造型比之明代更显雅致、精巧。由于乾隆皇帝嗜好古器,因此仿古峰盛行,漆器形制仿瓷、仿玉、仿青铜器造型于此时期多见。

(2)清代漆器的装饰特征。明代漆器在整体装饰风格上追求富丽高贵、繁复精巧,尽显奢华之风是其他朝代不能比拟的。在装饰纹样中,与明代吉祥图案多为一个题材不同的是清代吉祥图案一般包含多种主题,吉祥图案、佛教图案成为主流图案,装饰图案的形式和寓意均得到注重。将表达追求福、禄、寿、喜等吉祥之意的图案应用于漆器装饰,主要采取比喻、谐音、借物托意、取象示意等手法来表达吉祥之意,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宫廷所用漆器图案中,新增了海水云龙纹、海兽图、莲瓣纹,充满浪漫气息的龙戏火球纹、龙凤纹样等也有较多应用。由于帝王崇信佛教,礼佛活动频繁,佛教题材的图案在清代宫廷宗教仪式所用的供器漆器中应用较多,其中莲花、佛手等图案成为佛教的标志性图案,此外还有如佛日常明、七佛、梵文、、法螺、宝瓶等等。

民间百姓所用漆器的装饰图案主要是花鸟图案、山水人物等,表现手法上也出现了和前期图案化表现手法不同的艺术风格。花鸟图案有松石、藤萝、雄鸡、花蝶、珊瑚、、牡丹花、荷花、枫叶、秋虫等,在表现手法上采用图案化和写实手法并用,花鸟刻画鲜活生动。清代漆器中的人物风景图案所表现的内容主要不是为了描绘风景人物本身,或为抒发艺术家借景抒情的感怀,或为反映文人士大夫悠闲自得的生活,在手法上与中国画中山水人物的表现手法相似,尤其在对细部的处理上,更多地吸收了皴、擦、点、染等绘画技法,增强了山水树木、亭台楼阁等景致,层次分明,具有一定的空间立体感和深远的意境。

明清时期漆器造型与之前的朝代相比较品类日趋丰富,既具有传承性,也具有创新性。在装饰上,图案题材多样,活泼大方,形象生动,明代装饰图案充满自然气息,寓意美好,清代装饰图案追求精致纤巧,繁缛细腻的艺术风格,明清漆器对于装饰的重视与强调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同时,在雕漆、螺钿、百宝嵌、雕填和金漆等装饰工艺上的显著成就,使得明清漆器在漆器艺术的发展史上,无论是从漆器造型方面还是在工艺表现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篇9

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吴道子艺术研究院院长,河南省国画院副院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郑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河南工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答辩委员,政府拨尖人才,享受特殊津贴。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研究。

作品曾参加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协全国首届、二届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中国文化部首届、二届、三届全国画院双年展;中国美协二届全国中国画展;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博士课程“中国画精神展”等。获中国美协“中国画三百家”银奖、中国文化部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美术作品铜奖、中国文化部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最佳作品奖以及国际级、全国级、省级金奖(一等奖)11项、银奖(二等奖)6项,其它奖多项。

《黄河女》、《惠安女》、《民国女》、《》系列等200余幅作品曾先后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中国美术》、《荣宝斋》、《江苏画刊》、《画廊》、《美术界》、《美术报》、《美术向导》、《艺术收藏》、《艺术界》等专业学术刊物。10多家国家级、省级出版独著画集4部、合著20余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5篇。2000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大型壁画《黄河小浪底》并被珍藏,《惠东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渔女》被河南省美术馆收藏,《清韵》被巴黎十三区政府收藏,《惠安渔女》被埃及中国文化中心收藏,《莲》被上海书画出版社收藏,《玉兰春》被陈洪缓纪念馆收藏;其它作品被中外学术机构及收藏家珍藏。

中国人物画家在我的印象中有不少佼佼者,张宝松属其中之一。他为人憨厚,表情近乎木讷,也不善言语,其天资却格外聪慧和内秀。“曲为心声,画如其人”,他的画主要表现女性题材,画中人物柔和、婉约,清纯又明丽,画格清雅别致,有一股明透的气息扑面而来。每每阅之,自然想到出水芙蓉,不蔓不枝,只可远观,不可亵渎。显现出洗尽铅华后的圣洁。张宝松的画里有一种山水诗的意境,恍若一人在恬淡的月下散步,万物都明透而含蓄,清辉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呈现出深幽的意境和人性的光辉。

张宝松的水墨人物画风,落在一个“淡”字上,但此“淡”非“薄”也,道家的“素朴”思想里有“淡、虚、静”等自然之性。老子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意思是说在特定状态下,看得见、听得见、摸得见,不一定就让人满足;反之,虚之,淡之方“妙”不可言。近十余年来张宝松可谓在“静、虚、淡、轻”中惨淡经营自己的人物画。正如评论家邵大箴先生所言:张宝松的画以轻见长,轻中寓重。他的惠安女系列,轻松、明媚,情景点到为止。面面不求满、求全。善于运用淡墨浅绛,营造出“犹恐相逢在梦幻中”的意境。

且用他创作的《圣土》作一番解读和剖析,这幅1999年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的作品,表现一组穿夏日长裙的少女,人物面目安祥、端庄,或双手合十,或做捻佛珠状。神情如在宗教的仪式上进行一次心灵的祈祷。纯情湛蓝色的背景,映衬着极具符号化倾向的白玉兰。对少女的叙事,他采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的白描手法,细线单勾,“看似无情却有情”。面目神态借鉴了龙门石窟中的“女神”造像手法,赋予了自己作品的时代属性。真可谓独具匠心。

张宝松最长于表达的是“惠安女”系列。之前他所创作的作品,从外来艺术、原始采购、壁画,甚至将弗朗切斯卡、波提切利、马蒂斯、高更等艺术名家的元素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中。《黄河女》以非常新的面目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惠安女”系列出现于2000年因河南省主办的“中原美术新星(3人)第一回展”准备作品,他偶然机会深入闽南写生。惠安女性独特的妆束,整日劳作于田间,她们不畏艰辛,勇挑生活重担的品质和坚韧、善良的性格,深深打动了他,也赋予了他艺术的灵感。经过长时期生活和精神的体验,素有“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特征的惠安女问世了。其实画惠安女的人物画家并非他一人,重要的是他赋予“惠安女”一种豁达、乐观、不怨天尤人的精神风貌。这种超常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加之浓郁的地域文化寓味,展示了张宝松超常的笔墨能力和审美趣味。张宝松的审美天秤开始倾斜了,由原来的表现带有装饰符号化的宗教式女性,转向了平凡、朴素的带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女性。

显而易见,张宝松对女性的描绘,表达了他内心潜伏的对弱者、对美丽女性的悲悯之感。“女人本身是水做的,男人乃是泥做的",水做的女人自然聪慧、善良、天真无邪。这种审美定向无疑暗合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心理拍节。因此,我们常说一个不知感恩,丧失悲悯心的人是不可能成为艺术家的。

2001年之后,张宝松的创作又一变,开始转向人物水墨的实践。这一年他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来美院之前,他将民间艺术版画、年华、剪纸画中许多元素,移植于画中,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画面中笔墨趣味和纯绘画语言的表现明显不够。一年的研修中,他受教于李少文工作室,任教的是田黎明、唐勇力、李洋、刘庆和等老师。即将毕业时他考入了中央美院首届博士生课程高研班。开办这一届博士班是当时中央美院在中国画教育转型过程中一种新的措施。是对现行学院制中国画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目的是培养具有中国文化观念,有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型画家。可以说是历史寄予这一批年轻的中国人物画家以厚望。更值得庆幸的是,导师是卢沉先生和张立辰等先生。这期间的学习,让张宝松今后的艺术之路产生了质的飞跃。他的水墨人物画有了明显的进步。这种进步不仅是技法上的,更是观念和思维的重新再认识。

他认识到的中国画的核心是“借物”抒情的,这和西画截然不同,状物不是主要目的,写意才是表现目的,因而要求每一笔必须到位,笔与笔之间,笔与墨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关系,才能达到造型和造境结合的效果。中国画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是通过有质量的笔墨形态所完成的平面结构为笔墨结构。这个结构又是通过起笔、行笔、转折、收笔、顿捺、提按的控制来完成的。简言之,人物画要有书写的寓味,每一根线条要有精神的含量。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体悟,张宝松对绘画又有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到的“画贵有气息”。潘天寿所言“画要捉形,但不能捉形不觅神,形神一开始联系,神从形生,无形则神无所依托”。这种关系又回到齐白石提到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齐白石所言:“画要有静气,骨法用笔显露则不静,笔墨躁动则不静,要脱尽纵横习气,要有一种融合之气浮动于丘壑之间。”此段话之涵义后来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在自己的文章里写道:“艺术实乃人性、逸气、情愫之释放。有气息则活,无气息则死,人如此,画也如此。有些画看上去并没有太大的毛病,造型也准,构图也讲究,色彩也行,画面也完整,但就是不生动,干巴巴,其原因就是气韵不生动。其原因何为?丧失了画之气息。”

另外,张宝松在转换传统画强调形态和内在的价值的集中体现,并注意笔墨在写意绘画内在的语汇要素方面,一方面紧紧抓住传统的内在精神,另一方面又以西方艺术的发展动向为参照,进行融合和创新。由此,张宝松的画进入了另一个境界。在他后来创作的“惠安女”等各种题材中表现出的是另一种喜庆、圣洁、纯正、清雅的气息。在高境界艺术品味的追求中,并已形成了自己平淡天真、单纯烂漫的艺术风格,同时通过自己的笔墨境界和文思境界,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始终期盼着画家创作出文化主体意识更强,笔墨结构更加完善的精典之作。

篇10

关键词:黑白木刻;意境;点线面;刀法

自20世纪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以来,黑白木刻以强烈的对比、精练的黑白、富有力量感的画面,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然而,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诸多视觉艺术形式开始相互融合、彼此借鉴,都以营造出无限的精神空间和思想意境为价值取向。宗华白曾说:“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心匠自得为高’。”意境可谓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是一种触动心灵的审美感受。那么,在黑白木刻中如何营造意境?今已有不少版画家开始探索,尤以陈琦、康剑飞、康宁等老师的作品最为突出,而笔者在黑白木刻创作中,通过意到而刀不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趣味性,来研寻作品的意境。本文以《山水云间布达拉》的创作为例,从实践的角度研究和归纳黑白木刻中意境的表达方法,试图通过黑白灰、点线面、刀法组织、印痕肌理及节奏情感等方面,来营造出意境气韵之美。

1 点线面与意境的营造

自康定斯基提出点线面的画面理论后,点线面已成为现代绘画的主要表现语言。版画家用刻刀在木面上进行点线面的变化组合,使其成为构成黑白木刻的基本元素,可见抽象的点线面成为黑白木刻体现意境的关键载体。在黑白木刻中,只有作者创造性地组合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形式的美感,才能在画面中给人无限联想,起到抑制张力和制衡的相互关系的作用,并带来灵动与跳跃的韵律,从而传达出意境美。吴冠中先生晚期的作品正是运用抽象的点线面构成画面,直抒胸臆,表达出其画面独有的意境。

笔者在《山水云间布达拉》中,将山、云及建筑划分为不同面积大小的组合,并有位置、距离、形态等不同的变化处理,以此拉开山和云的前后层次关系。而云与云、建筑与建筑之间是线的组合,且有着长短、粗细、曲直、疏密等关系。其次,云、山、建筑处理为点的组合,并有着大小、方向、疏密等不同形式的变化。整幅画线形和面形的组合关系,点与线的组合形态,点与面,线与面,点线面的各种组合形态,始终遵循着一种秩序美的形式,这是刻板过程中营造意境的关键。笔者力求把自身对生活的感受融入点线面中,以求“情与景汇,意与象通”,从而突出点线面在画面中的随意性与设计性的结合,充分体现黑白木刻点线面组合的灵活性与现代构成设计形式秩序的统一性。

2 黑白灰与意境的营造

世界是多彩的,但在黑白木刻这一艺术形式中,创作者却巧妙地以纯粹精妙的黑白色及由黑白交错所产生的灰色,展开对内心的表达。黑白木刻的创作是一个以减为增,去白留黑的实践过程,刀法的阳刻、阴刻作为黑白的起点,进而通过运刀方向、疏密组合等构成丰富多样的黑白比例。黑白融合相间即产生了灰色调,这也是刀法组织与黑白集中展示最富有表现力的地方。黑白对比,强弱变化,依靠灰色调来过渡,不同的灰色调形成丰富的层次,从而产生无限空间的意境美。黑白的点线排列组合,交叉、重叠、衔接使灰色调呈现丰富的色阶层次,并具有独立的视觉语言。

笔者在《山水云间布达拉》中,为了更好地表达意境,舍弃了强烈的黑白对比,以灰色调作为主要的视觉语言,运用黑白灰的微妙差异以及虚实块面的相互作用,表现出空间的深远之感。在整个黑色块之中,穿插白色的点与线,使画面有了虚实的变化,产生一种莫测之感,这是运用虚实相生方法把布达拉宫给人的神秘感表达出来。画面中黑白面积的分割、比例、衔接形成有韵律感的节奏,正如李以泰的《黑白艺术学》中所探讨的黑白节奏,并创造出与传统木刻不同的审美样式,营造出画面“情景交融”的意境,使观者“触景生情”。

3 刀法的运用与意境的营造

3.1 刀法的组织所体现的意境

《刀法组织的四十八种》、《刀法的十四种》和《黑白对比关系》三个图表被称为木刻入门的“三把金钥匙”,加之王华祥的“一幅肖像的三十二种刻法”等,刀法组织规律是体现版画风格和个性的重要标准。然而,通常情况下,一个版画家只用一二种或者三五种刀法。例如,珂勒惠支一生所有版画基本只用一种刀法,赵延年刻的各种表情的阿Q,其刀法也就一种。但在当代黑白木刻中,创作者为了营造画面的意境,常采用多种刀法的运用,雕刻工具也不再局限于常见的木刻刀。

笔者在《山水云间布达拉》中,对于刀法的组织进行了思考与把控,以三角刀平行排线的疏密变化,表达出装饰美的抽象意境,稳定均匀的平行用刀,带给人们平静和安逸的视觉印象。用圆口刀的疾驰缓急刻出阴细线的疏密、大小变化,相互交错缠绕,组织出云的形体结构。通过平刀无规则的铲刻,形成不规则圆润的白块,与温柔慵懒的阴细线穿插组织,营造出云中有建筑,建筑中有人的视觉印象。有了刻刀,会了刀法,难道木匠就真的能成为版画家?当然不是,版画家懂得如何安排刀法的疏密、大小的表现,如何组织画面,其每次落刀无不在考虑黑白的选择。

3.2 刀法的节奏所体现的意境

对黑白木刻来说,刀法承载着创作者的全部构思,刀法是为画面的意境所服务的,用刀的快慢、疾驰缓急无不与作者的思想表达有关。通过不同刀法变化的节奏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由此刀法技艺决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和意境表达。不同的刀法节奏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流露不同的情绪反映,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黑克尔的《施特拉而松城》,画面中作者以平口刀进行点刻与线刻交错排列,以富有激情的刀法节奏表现出城市海岸的波澜壮阔。这种粗犷而不羁的刀法节奏,不仅体现出作者炙热的情感,也使观者感受到一种富有动感的意境美。莫测的《坝上风光》,以三角刀平行排线的疏密变化,反映出一种快慢有序的刀法节奏,描绘出一幅优美惬意的自然风光。稳定均匀的平行用刀,给人一种静谧的意境。同为风景题材,版画家用不同的刀法表现,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都令观者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4 结语

追求意境的表达是我国传统美学思想最主要的内涵,相对于我国传统绘画之浓淡笔墨、计白当黑等意境的表达方法,黑白木刻的意境营造可从点线面、黑白灰、刀法的运用与组织以及印刷的肌理美感等方面挖掘和传达。当下,利用黑白木刻强烈的形式感来表现意境,可作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以求在西方绘画影响下所独具的民族性特征。目前,笔者在黑白木刻创作中,仅通过版画技法的挖掘和主题思想的深化,来烘托画面意境之美。然而,艺术的高度无止境,笔者将在今后的创作中,继续研究黑白木刻的意境表达,并将对意境的追求作为今后创作的主要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李以泰.黑白艺术学[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2] 赵芳芳.版画的意境[D].天津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