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范文
时间:2023-04-01 05:1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稻种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我国水稻种植过程中,通过正_使用化肥和农药能够使水稻增收,但,由于使用化肥与农药会给我国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种植技术,确保水稻增收,达到较高的产量。所以,对优化水稻种植技术进行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对叶龄种植技术的优化分析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随着水稻的生长,水稻的茎叶在不断发生变化。实际上,水稻叶龄种植技术也是依据这种原理对水稻进行管理,从而提升水稻产量。从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叶龄种植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种植技术。而在叶龄种植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通过下面三个方面来提升水稻的产量。①观察点的设置。为了保证水稻叶龄种植技术更好地应用,则必须做好水稻叶龄观察点的建设工作。所说的建设水稻叶龄种植技术观察点,实际上就是观察水稻叶龄生长的过程,并将其过程变化有效的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水稻实际生长情况,当然,建设观察点应确保合理性,这样才有助于提升水稻的产量。②种植技术的改进分析。在对水稻叶龄种植技术应用过程中,应仔细的对水稻叶龄进行观察,合理的选择种植技术,这样才有助于提升水稻的产量。总的来说,因水稻叶龄不同,所以选择的水稻种植技术也有所不同。为此,在对水稻叶龄种植技术选择过程中,农业管理人员应充分地利用叶龄种植技术,并积极改进叶龄种植技术,这样一来,才能提升水稻的产量。③对水稻进行诊断。在对水稻叶龄种植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农业相关管理人员将田间诊断技术与叶龄种植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有助于促进水稻产量的增长。所谓的田间诊断技术,就是对水稻的实际生长过程进行有效的检查,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的一些不利于水稻生长的问题,田间诊断技术自身与叶龄种植技术有一些相同点,为此,在水稻叶龄种植技术实际应用中,农业管理人员应对水稻生长的几个关键时期进行相关的田间诊断,同时可以将不利于水稻产量的种种因素进行有效的处理,这样才能达到水稻大量增收的目的。
二、对田间控制技术进行优化
在种植水稻过程中,水稻控苗、控肥、控病虫技术的应用质量直接影响着水稻产量。为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水稻产量,就应优化水稻控苗、控肥、控病虫技术工作,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以上三种技术进行具体的分析。①控苗技术的优化分析。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优化控苗技术,这便需要我们对经常看见的分蘖进行有效的处理,避免浪费肥料。为此,在应用水稻控苗技术的过程中,对于分蘖应进行合理的控制,这才能确保充分地利用水稻肥料,可以使水稻肥料得到合理的应用,对提升水稻产量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②控肥技术的优化分析。在种植水稻过程中,优化控肥技术可以更好地使水稻增产。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合理的优化控肥技术,可以摒弃传统的水稻施肥方式,在水稻种植初期,采用经济施肥模式,最大程度上减少氮肥量与施肥量,同时,为了可以使肥料得到有效的使用,通过控肥、晒田等措施有效的处理分蘖,避免肥料的不必要浪费。而在水稻后期,农业管理技术人员可以适当的增添氮肥,有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 。③控病虫技术的优化分析。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害不仅影响水稻的质量,还对水稻的产量造成极大地影响。为此,在实际水稻种植过程中,农业管理人员应优化控病虫技术。在传统的水稻种植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控制病虫害,大量使用农药,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农业管理人员应勇于创新方法,进一步优化控病虫技术。具体来讲,应对水稻的基部节间进行有效的缩短,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并对无效分蘖进行一定的控制,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控制水稻被病虫侵害,进一步提升水稻的产量与质量。
三、其他种植技术的优化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虫害对水稻的产量与质量有极大地影响。为此,在实际种植水稻过程中,应合理的优化水稻种植的其他技术,这样有助于提升水稻的产量,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管理技术的优化
在种植水稻过程中,种植管理技术决定着整个种植过程的质量,在种植水稻过程中,我们经常见到的浅水插秧、湿润分蘖、苗足晒田等,这都是其主要的种植管理方式,所以,相关农业管理人员应在种植水稻过程中,不断地优化种植管理技术。害虫会对水稻造成一定的危害,为此,农业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对害虫进行驱赶或处理,声音驱鸟装置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技术手法,可以驱赶害虫,保护水稻 。
2.育苗技术的优化
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优化种植育苗技术,有助于促进水稻增产。农业管理人员应根据水稻种植育苗的实际情况,积极调整土壤中的养分,确保水稻育苗具有根粗蘖壮的特点,用这样的方式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基础。此外,在优化种植育苗技术过程中,有关农业技术人员应转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创新种植理念,从而使水稻达到增收的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促进我国水稻种植业更好地发展,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合理的对水稻叶龄种植技术进行优化,同时,还应对水稻控苗、控病虫、控肥等技术进行合理的优化,这样才能使我国水稻种植业不断发展,同时也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连海.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益[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01):149.
[2]郭建民,尚延刚. 水稻种植技术要点与病虫害防治探究[J]. 农业与技术,2016,(23):115-116.
[3]王冠宇,宝. 探究水稻种植技术的创新尝试[J]. 农民致富之友,2016,(22):199.
[4]吴让红. 南方水稻种植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2016,(16):97.
[5]雷绪国. 简议水稻种植技术的创新尝试[J]. 南方农业,2015,(30):13+15.
篇2
一般认为,水稻栽培之始首先是受到大陆影响的刺激。关于从哪里和通过哪条路线水稻栽培得以传播,则在日本史前史的研究中争论激烈。不过,根据最近的研究,已得出结论认为,最有可能的路线是从中国南方的长江下游地区,经过朝鲜南部,直至九州北部,或者是从长江下游地区直接到达九州北部。
(一)水稻栽培的开始
日本水稻栽培最早的遗迹是在九州北部板筑(工taz:ke)地方的一个遗址中发现的,它是出土代表弥生时期最早阶段的板筑型陶器的典型遗址。这个遗址的证据表明,大约在绳文陶器时代最后阶段水稻栽培就引进了九州北部。发现的许多证据(下面一段会加以讨论)及与其一起出土的碳化稻谷显示了根本性的技术革新,这个革新是在余苏(Yusu)型陶器阶段也即这个地区的绳文末期由水稻栽培导致的〔下条(shimoio),1979〕。此外,根据这个遗址及其他有关遗址沉积物的抱粉学研究,毫无疑间,当地居民在距今大约3000年的绳文陶器时代最后阶段种植了水稻〔中村(Nakamura),1979,1950〕。这个遗址在1978年的发掘中,稻作文化成分与余苏型陶器一起在第10层发现。这些稻作文化成分包括灌溉的水稻田,并装备有特殊的设施,如水闸和各种农业工具诸如收割用的石镰刀及木锄亡下条(shimojo),1979〕。按中村(1979)的研究,这个遗址的稻粉出现在深达地表以下290厘米处,堆积物时代越近,稻粉数量就越多,地表下200厘米以上的稻粉占了全部禾本科植物花粉的60多以上。中村据此提出,九州北部地区于绳文晚期到末期就已经开始在水田中栽培水稻。这个假想受到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的支持,这种研究方法是以分析植物蛋白石(Plantopal)为基础的。葛原(Fujiwara)及其同伴(葛原,2976,1979;葛原和佐前,1978;葛原等,1980)己经利用这一技术,即检测遗址各层堆积物中植物运动细胞所含的硅石体残骸。对板筑出土的一个标本进行系统研究后,葛原得出结论认为,第10层稻类植物硅石出现率很高,表明遗址附近的水田中栽培了稻类植物。这个证据,再加上中村的抱粉学研究成果,正开始为日本考古学家所接受,而他们原来还坚信,最早的水稻栽培是在大约公元前200一300年的弥生时期出现的。最初的水稻栽培被引进之后,接着是板筑型陶器阶段,根据板筑遗址的两个放射性碳素测年数据—距今2560士100年(样品编号GaK一2360)和距今2400士90年(样品编号GaK一2358),估计这一阶段开始于距今2500年左右。大约就在这时,已经发展了新的农业技术和知识的弥生农业社会就在九州北部建立起来,而在此之前的余苏型陶器阶段可能只是真正定居的稻作农业生活的序曲(下条,1979)。与此同时,板筑型陶器文化向东和向南传播。
(二)、水稻栽培的传播
一般认为,水稻技术首先是相当迅速地通过中国(Chu卯k的和近羲(Kinki)地区扩散,直至东海(Tokai)地区的西部一带〔例如:今东(Kondo),1962;金关(Kanasek‘)和左原(Sakara),1978;下条,1979〕。其迅速传播得到这个事实的支持:从九州到东海地区的所有早期弥生时代农业成分都相当相似(今东,1962;金关和左原,1978)。特别地,这个地区早期弥生时代的全部遗址都出土一种特殊的陶器,通常称之为“远贺川(Ongaga一wa)型陶器”,这种陶器的一致性表现为相似的工艺学和形态学特征。金关和左原(1978)指出,这种共同性应被理解为农业成分从其九州北部的发源地向外迅速传播的结果。这个假设得到东海的尼西西格(Nishis五iga)遗址的弥生早期放射性碳素测年的佐证。这个遗址出土此地区最早的弥生陶器,其堆积物测定的年代为距今2520士140(样品编号N一120)、2220二120(样品编号N一161一i)、2440土130(样品编号N一161一2)年。这些年代数据表明,这个遗址形成于水稻传播的第一阶段,大约与九州的板筑遗址形成时代相同。最近,中村(1981)出示了稻粉出现率方面的重要证据,稻粉是在产出绳文陶器时代或弥生时代堆积物的几个地点中鉴定的。它表明,许多遗址分布于日本西部,几乎覆盖了被水稻传播第一阶段影响的地区,在大约距今2500年前产出了一定比例的稻粉。这些事实也许证明了这样一个假设,即日本西部居民大约在板筑遗址形成的相同时代就接受了稻作农业,尽,管当时人们尚未对水稻进行精耕细作式的种植。穿过东海地区之后,作为水稻传播的第二阶段,水稻栽培向东传得更远。弥生时代中期,秋波(Chubu)、关东(Kanto)和东北(Tohokti)南部的绳文居民继续接受着从西部传来的新的生活方式。到大约公元300年,即被称为大和(Kofun)的下一个文化期的开始阶段,弥生文化传播到了除琉球和北海道以外的日本群岛大部分地区〔金关和左原(19一78)〕。但是,比较水稻传播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传播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有着许多重要的不同之处。
(三)、接受水稻栽培的不同
1.水稻传播的路线弥生遗址可以划分成三个不同的时期:早期为公元前300一10。年,中期为公元前10。一公元100年,晚期为公元100一30。年。每一时期与水稻传播的各阶段相对应。如上所述,由第一阶段水稻传播造成的早期弥生遗址分布于最东端,与东海地区的西部相毗邻。不过,更重要的事实是,这些遗址的地理分布依时期而不同,特别是在第一时期及其以后各期的遗址之间更加明显。早期弥生遗址集中分布于内海(InlandSea)沿岸低地和日本西部港湾,而其后各期遗址则除分布于沿岸地带以外还伸入内地。这里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大量与水稻传播第二阶段相对应的中期弥生遗址分布在日本东部多山内陆地带的河流上游沿岸和内陆湖畔。这种现象与日本考古学家提出的水稻栽培的传播路线完全一致。“弥生居民在九州北部居住后不久,他们就沿着海岸移动,以寻找适于耕作的土地,……奇怪的是,日本东部的早期弥生文化没有发展到广大的关东平原南部,虽然它确实从山梨(Yamanas址)县和长野(Nagano)县的盆地沿朝熊山(Asama)山脚扩散到了关东北部地区,然后进入福岛(Fukusliima)县,……。追溯弥生文化传播路线是很有意思的。在日本西部,弥生居民主要沿海岸移动,而在日本东部,道路则顺河谷和山口延伸,。(金关和左历毛,1978)抉言之,我们观察到的水稻传播第二阶段的路线是与第一阶段路线不同的。早期弥生居地集中分布于从九州到东海的低地,因为早期水稻是顺此路线传播的。第二阶段的水稻传播伸入多山的内陆地区,因此,尽管沿海地带仍有人类继续居住,它却在内陆地区留下了居住遗址。2.弥生文化里的绳文文化传统绳文文化对东、西部弥生文化的影响在陶器制作上有一定差别。所有第一阶段水稻扩散地区的早期弥生时代遗址都生产远贺川型陶器。与之相对,日本东部的弥生陶器组合则以本地绳文传统的强烈影响为特征(今东,1962)。例如,关东地区南部的弥生陶器装饰有与绳文陶器工艺相同的花纹百这种现象在此地区从弥生初期一直延续到弥生末期,尽管其中也发生了一定的逐渐的变化〔熊野(Kumano),1979〕。绳文文化另一个影响可以在渔捞工具上看见。据剑持(Kenmoclii)(1972)和神泽(Kanza二a)(1979)的报道,关东地区沿太平洋海岸许多洞穴遗址以贝家堆积为特征,堆积物中含有大量渔捞工具,如:鱼钩、枪头。这些工具是以此地区年代更早的绳文贝家居民相同的工艺传统制作的。因此,这一地区的弥生居民仍然保持着一种传统的生活风格,这种风格是以本地区繁荣的、时代更早的绳文传统为基础的,而且,与我们在西部早期弥生文化中看到的文化统一性相对,这里显示出一种强烈的文化地方化的趋向。我们可以假设,东部弥生居民采用水稻栽培技术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着过去绳文型生计的狩猎采集经济。再者,这个假设得到关东地区一个洞穴遗址出土的弥生人类牙齿磨损形态和程度的支持。铃木(su:uki)(1975)报道,他们的牙齿磨损情况与绳文人类的完全一致,但与其后的大和时代及更晚的人类有相当差别。最后,他认为:“这种类型的磨损表明,佐野(Sano)洞穴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绳文人类的生活方式相当一致,而后者被人们视为狩猎采集文化之人类。,(铃木,1975)
(四)、传播方式的假设
关于日本东、西部传播方式不同的原因,在日本史前史学界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课题。为了解释各地区从绳文过渡到弥生的文化变迁的如此种种不同,迄今人们已提出了许多很有意思钓假设。至于移植区之间地理上的邻近,几乎没有必要指出日本西部距水稻栽培得以从大陆传过来的道路更近。早在水稻栽培最初出现之前,日本西部可能就已发生了社会文化习惯的前调整,这可能是来自大陆的不断刺激导致的结果(今东,1962)。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日本西部可以较容易地接受一种新的文化成分,尽管它原来就需要一个文化习惯的革命性调整。不过,不同地区不同的农业适应过程不能仅仅从“空间上的邻近”情况来加以解释〔豪里(Haury),2962〕。人们已经注煮到了这两个主要地区之间的某种气候差异。一般认为,日本东部比西部所受阳光照射略微较少(今东,1962)。金关和左原(1978)把这种情况描述如下:“日本东部阳光较少,从而使水稻栽培很困难。所以,直到发展出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弥生人类才可能在这个地区定居。”然而,由于整个日本群岛都位于季风区,它们的气候环境几乎是一样的。除了东北(Tohoku)北部和北海道之外,水稻栽培所需的温度和湿度在各地区之间也无多大差异。而且,在绳文时代晚期海退时,沿海地带,河流下游和港湾地区就已形成了低地,这些低地可以很容易地为早期农人用作水田。金关和左原(1978)推测,当时很可能就在一个简单的平地上种植稻子,而没有特别的灌溉设施。所有这些条件在日本东、西部都是类似的,只是日光量稍有不同‘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水私栽培传播的第二阶段在新的水稻品种发展出来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另一个值得讨论的传播方式假设是被豪里(1962)描述为“生物地理学环境“和“最适文化环境”的条件。如上所述,绳文遗址的分布集中在日本东部,西部遗址稀少。因此,今东、(le62)提出,人口密度的不同在绳文时代就已经表现出来。他进一步推测,这应该归因于食物资源在数量和性质上的差别。上面曾提到,绳文陶器时期日本西部人口稀疏是因为自然资源的缺乏。结果使那里发展了一种较简单的生计方式,人们没有变成特化的狩猎采集者。对于西部狩猎采集的古人来说,定居下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不需要社会文化习惯的一次革命性再调整,这个转化是较容易的。另一方面,东部绳文社会在一个自然资源充裕的环境里专门从事于狩猎采集活动,因此人口密度很高。这样,东部社会就不能迅速而容易地向新.的生活方式转变,甚至就在完成转变之后,绳文陶器时代的地方传统仍然在弥生时期保存(今东,1962)。实际上,虽然今东的意见已经受到日本考古学家们的普遍支持,但它并未涉及到西部绳文人类接受稻作文化的“最适文化环境”。他提出,由于西部绳文社会依靠的是一种较简单的而不是特化了的生计形式,因此他们迅速而轻易地接受了水稻栽培。如果最初的水稻传播是由大群大陆移民的征服引起的话,这个观点或许会具有一定份量。不过,近年对弥生时代的人类骨骼遗骸的研究并未为支持这种假设提供任何物质证据〔如:内头(Naito),1971;山口(Yamaguehi),2979〕。例如,金关(1966,1967)分析九州和中国地区的人类骨骸后提出一个假设,即日本西部的弥生居民是由本地绳文居民后裔和大陆移民子孙构成的,后者把稻作文化带入了日本群岛。金关进行研究的、发现于多伊嘉哈马(Doigahama)和三山(Mitsu)地方遗址的弥生人类在一些体质特征上区别于时代较早的绳文人类。不过,最近在九州北部(内头,1971)和四国(山口,1979)发现的弥生人类骨骼已经表明,他们的体质特征可以归入绳文类型。这就是说,在体质人类学领域中没有获得水稻技术最初传播是由于移民的征服的证据。基于两个主要地区各以不同的林木带为特征这一事实,一些植物生态学家提出了另一个一解释传播方式的意见〔如:本田(Honda),1912;吉良(Kira),1949;山中(Yama一.naka),1979〕。日本西部位于月桂属植物带的北端,这种植物带代表着东南亚地区的特征,而东南亚地区就广泛分布着一种刀耕火种农业。因此,很可能绳文陶器时代同一类型的农业已经传到了日本西部,当地居民也已从事这种农业生产〔中尾(Nakao),1966;上山,1969;上山等,1976;佐前(sasaki),1971〕。另外,佐前提出,对刀耕火种生计经济的依赖所导致的适宜文化环境,在日本西部向水稻种植的转变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支持这个假设的论点,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其中有一个事实是,刀耕火种型农业不同于具有农田设备的水稻栽培及其有关工艺技术,正如皮尔逊们(1978)曾提到的那样。从一开始,日本的水稻栽培就利用了一种准备好的水田〔左藤(S:to),1971〕,因此,向稻作农业转变对刀耕火种农人来说是否比狩猎采集者更容易得多,这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两者都缺乏有适当技术的经验。而且,这个假设的理论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东海东部和关东地区甚至在水稻传播的第一阶段就表现出了它们的抵制性,尽管这些地区也包括在和日本西部一样的林木带内,并可能对水稻传播提供了相似的条件。最后,迄今已在各种不同领域讨论过的环境不能充分解释对水稻栽培的抵制—这种痕迹可以在日本东部太平洋沿岸找到。这就是说,上面提到的种种条件不可能为水稻迅速传播地区和水稻受到抵制地区之间的文化两分法的解释提供物质证据。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考察最早的弥生居民及其与水稻最初传进时东海地区边缘的绳文社会的关系。
篇3
【关键词】:水稻;种植;抗病技术
【引言】:中国在水稻种植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是水稻的原产国,拥有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但就目前来看,水稻种植中的抗病问题一直存在。因此,还应加强对水稻种植中抗病技术的研究,以便更好推动我国水稻种植事业的发展。
1、水稻选种、育种中的抗病技术
在水稻种植中,抗病技术的应用还要从选种和育种阶段开始。在水稻选种阶段,只有完成合适种子的选取,才能降低水稻在后续种植过程中发生病害的几率。而不同的地域需要完成不同品种水稻的种植,选取的种子还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具体来讲,就是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水文特点和地质情况等完成种子的选择。完成优质种子选取后,则要使用专门药物进行种子浸泡,以达到提高种子抗病害能力的目的。完成种子浸泡后,还要进行健康种子的选取,以免有不健康种子发生病害,并对其他水稻植株进行感染。采取该种技术,能够避免种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病害。从实践经验来看,优质种子在种植过程中发生病害的几率要低于质量差的种子。此外,除了做好种子的选取,还要在育种过程中加强种子抗病能力。具体来讲,就是可以通过杂交等方式提高种子抗病性,以确保水稻种植过程中能够进行病害的抵抗[1]。在育种过程中,还要结合地区水稻病害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育种,从而使水稻对地区常见病害的抵抗能力得到增。
2、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
在水稻种植阶段,想要提高水稻抗病能力,还要根据水稻品种差异完成不同种植方案的制定。比如,部分水稻品种容易因穗期光照不足发病,就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选择穗期光照充足的位置进行水稻种植。而一些水稻品种会因为土壤氮含量不足出现抗病能力降低的问题,还要通过施肥增加土壤中氮含量。但是,如果氮肥含量过多,则容易导致水稻产生稻瘟病和纹枯病等病害,因此还要加强氮肥的管理。适当施加有机肥料,则有利于改善水稻土壤生长条件,从而使水稻的抗病能力得到增强。除了加强施肥和光照管理,还要加强农药使用管理。目前,水稻种植可以使用的农药能够被划分为矿物源农药、化学合成农药和生物源农药等多种。在杀菌和杀虫灯方面,生物源农药具有较强生态性,但是防护效果不佳。而其他两种农药生态性较差,防护效果相对较好,因此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综合化使用。
3、水稻种植中常见病害的防治
在水稻种植中,还要针对常见病害进行抗病技术的运用,从而使病害得到有效防治。就目前来看,稻瘟病、纹枯病、立枯病和病虫害为多地水稻容易发生的病害,所以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病害防治。
3.1稻瘟病的防治
稻瘟病为真菌性病害的一种,没有固定的发病时间和位置,存在较大的防治难度。一旦发生该种病害,将导致水稻严重减产,减产量甚至能够达到20%以上。从实践经验来看,病害发生的初期,水稻稻节上将出现黑色斑点,一经发现就要及时处理。而稻瘟病的发生与光照和温度有关,加强光照和温度管理能够进行病害的有效预防。种植时,还应确保水稻生长环境湿度适合,不能出现过湿问题。在种植水稻前,可以使用三环唑1000倍液进行种子浸泡,从而使种子抗病能力得到提高。播种时则要做好稻苗的选择,并做好施肥工作,确保稻苗拥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最后,还应对水稻生长情况进行实时观察,一旦发生病害还要及时利用药物进行专业治疗,以确保病害能够得到及时控制和防治。
3.2纹枯病的防治
水稻纹枯病也是由真菌引发的病害之一,发生该病害的水稻会在茎秆和叶子上出现斑点。未能及时进行病害防治,水稻就会长出更多的斑点,并且无法正常抽穗或产生秕谷问题,进而导致水稻产量降低。由于该种病害难以在初期发现,所以有较大的危害。而病害产生的原因与施肥和种植密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种植水稻过程中还应避免密度过大,以免水稻发生病害[2]。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则要加强施肥管理,确保施肥和追肥工作能够得到科学开展。一旦发生病害,则要第一时间进行药剂喷洒,以确保病害能够得到及时控制和防治。
3.3立枯病的防治
在水稻生长的秧苗期,幼芽和幼根的位置容易出现立枯病。一旦发病,就会对水稻整个秧苗产生危害。而患病的水稻呈黄色,并且较弱,容易出现弯曲问题。受病菌的侵害,秧苗会逐步腐烂。在水稻生长出二叶和三叶时,一旦感染立枯病会出现褐色或白色等枯萎颜色。想要进行立枯病的防治,还要做好水稻种植区域的选择。具体来讲,就是在通透性较好且向阳背风的地区进行水稻种植,并且避免其地形起伏过大,以免种植区的灌水和排水能力受到影响。而水稻适合在碱性土壤中种植,所以还应加强对土壤酸碱性的调和。在进行底肥挑选时,应避免使用尿素。而水稻植株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以确保水稻通风性良好。此外,还要加强水稻种植区的灌溉管理,结合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分的需求进行灌溉,进而使水稻的抗病能力得到提高。
3.4病虫害的防治
在水稻种植中,也常常发生病虫害,还要采用多元化的抗病技术。一方面,可以采用农业防治方法进行病虫害预防,如使用“杀虫灯”杀死害虫。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比如在秧苗附近进行能够吸引和杀害病虫害的植物。此外,也可以在稻田中进行青蛙和鸭子的饲养,从而利用这些动物进行害虫的驱赶,以达到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的目的。
结论
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产物,水稻种植还要有效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和处理,以确保水稻的质量和产量。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水稻种植的各个阶段,都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抗病技术加强病害的防治,以确保水稻能够健康成长,进而获得较高的产出量。
【参考文献】:
篇4
(一)调查实施根据研究需要并考虑到调查实施的便利性,对九江市九江县、永修县,南昌市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进贤县和赣州市于都县、宁都县等八个县的水稻种植农户进行随机调查,获取其营销方式选择的基本资料。调查人员为江西财经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调查前就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调查技巧进行了统一培训,并于2009年5月11—12号在南昌县蒋巷镇进行了预调研,根据预调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调查问卷做了进一步完善,正式调查于2009年6月18—25日进行,采取调查员与农户一对一面访的形式进行。本次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65份,剔除关键信息填写不完整、信息填写明显有误的问卷26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39份,问卷有效率为92.9%。
(二)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1.年龄情况。339个样本农户中,年龄最小26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48.7岁。2.性别情况。339个样本农户中,男性248个,占73.2%;女性91个,占26.8%。3.文化程度情况。339个样本农户中,文盲43户,占12.7%;小学文化程度157户,占46.3%;初中文化程度119户,占35.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0户,占5.9%;4.家庭成员非农职业情况。339个样本农户中,没有家庭成员从事非农职业的有86户,占25.4%,有家庭成员从事非农职业的253户,占74.6%。5.水稻种植面积。339个样本农户中,种植面积最小0.6亩,最大120亩,平均5.2亩。6.水稻种植年限。339个样本农户中,种植年数最长47年,最短1年,平均17.4年。7.固定资产转化损失情况。固定资产转化损失是指水稻种植农户如果不种植水稻而种植其它作物,其用于水稻生产的固定资产转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损失情况,损失大小由农户自己进行估算。339个样本农户中,认为固定资产转化过程中没有损失的有25户,占7.4%;很小的有166户,占49.0%;较大的99户,占29.2%;很大的49户,占14.4%。8.家庭主要收入来源。339个样本农户中,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的有251户,占74.0%;来源于非农业为的有88户,占26.0%。9.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顺畅情况。339个样本农户中,感觉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很麻烦的有7户,占2.1%;比较麻烦的有43户,占12.7%;一般的113户,占33.3%;比较顺畅的158户,占46.6%;很顺畅的18户,占5.3%。10.是否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339个样本农户中,没有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233户,占68.7%;参加过的有106户,占31.3%。11.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339个样本农户中,对农业生态环境不关注的有113户,占33.4%;比较关注的有213户,占62.8%;很关注的有13户,占3.8%。12.是否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339个样本农户中,没有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有273户,占80.5%;参加过的有66户,占19.5%。统计结果显示,样本农户选择的营销方式包括自产自销、销售合同、生产合同、合作社和垂直一体化等5种。339个样本农户中,选择传统自产自销方式的有211户,占62.24%;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有128户,占37.76%,其中,选择销售合同方式的有20户,占5.90%;生产合同方式的有53户,占15.64%;合作社方式的有45户,占13.27%;垂直一体化方式的有10户,占2.95%,具体见表1。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取受经济、社会、制度、法律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实地调研了解的具体情况,将影响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选择行为的因素归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农户个体特征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分别用x1、x2、x3表示;第二类为家庭经营特征变量,包括家庭成员非农职业情况、水稻种植面积、种植水稻年数,分别用x4、x5、x6表示;第三类为经济特征变量,包括固定资产转化损失情况、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分别用x7、x8表示;第四类为外部环境特征变量,包括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顺畅情况、是否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是否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分别用x9、x10、x11、x12表示。一般而言,农户年龄越大,求稳心理越强,越愿意通过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来规避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风险,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与女性相比,男性对销售合同、生产合同、合作社和垂直一体化等新的农产品营销方式可能更感兴趣,更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农户文化程度越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强,也越容易了解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优点,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有成员从事非农职业的家庭,随着非农收入的出现,家庭抵抗农业风险的能力相对提高,加之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相对严格的准入条件和程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户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水稻种植面积越大,农户生产和销售面临的市场风险也越大,越愿意通过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规避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面临的市场风险;种植水稻年数越长,农户越知道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优点和好处,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水稻种植农户如果从水稻种植转向其它作物,其用于水稻生产的固定资产产生的损失越大,意味着农户面临的风险越高,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家庭,应对农业生产和销售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规避风险;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越顺畅,说明农户交易过程越便利,农户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更了解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优点和好处,更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对农业生态环境关注程度越高的农户,更了解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益处,更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户,更了解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必要性和好处,更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具体变量的定义和预期作用方向见表2。
(二)模型构建为了明确影响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方向,本文将根据水稻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选择行为是一个二分变量,即选择或者不选择。因变量表示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选择情况,其中,0表示没有选择,1表示选择了。由于因变量为二分变量,即随着解释变量xi的变化,因变量具有0、1两种可能结果,故本文建立二元Logit离散选择模型,Logit回归模型的分布函数服从Lo-gistic概率分布函数。
三、计量经济分析及结果
为研究各解释变量对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选择的影响方向及程度,运用SPSS19.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二元Logit回归分析,模型回归估计结果见表3。从模型回归结果来看,整体拟合程度较高。其中,年龄、是否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两个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选择;固定资产转化损失情况、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顺畅情况两个变量在5%的水平上显著影响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选择;家庭成员非农职业情况、是否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两个变量在10%的水平上显著影响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选择。各个变量对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选择行为的具体解释如下:农户个体特征变量中,年龄的系数为正,说明农户年龄越大,确实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性别的系数为负,说明与女性相比,确实男性更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文化程度的系数为正,说明农户文化程度越高,确实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家庭经营特征变量中,家庭成员非农职业情况的系数为负,说明有成员从事非农职业的家庭确实更不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水稻种植面积的系数为正,说明种植面积越大,确实农户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可能性越大;种植水稻年数的系数为正,说明农户种植水稻的年数越长,确实农户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可能性越大。经济特征变量中,固定资产转化损失情况的系数为正,说明用于水稻生产的固定资产用途转换损失越严重,确实农户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系数为负,说明农户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越高,确实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外部环境特征变量中,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顺畅情况的系数为正,说明在水稻生产、销售过程中,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越顺畅,确实农户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是否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系数为正,说明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确实更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的系数为正,说明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越高,确实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是否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系数为正,说明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户确实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
四、简短结论及政策建议
篇5
[关键词] 水稻栽培技术 种植效益 培育秧苗 水稻灌溉
[中图分类号] S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187-01
鄂嘉镇位于双柏县的南部,全镇拥有耕地面积大约在36000多亩,其中水田面积14700亩左右,纵观水稻种植情况来看,水稻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12000亩左右。鄂嘉镇水稻土壤种类主要是红壤性水稻土,但是由于本镇的水田主要是放“跑马水”,所以水田的保肥、保水性较差,水稻产量保持一个平稳状态,水稻种植海拔范围在800―1400米,籼稻是当地的主要种植水稻品种,常年产量保持在600―850公斤/亩左右。
1 水稻栽培现状
当前水稻种植现状主要是以矮杆水稻和杂交水稻为主,采用旱育秧方式来改进水稻性能,提升水稻产量[1]。水稻栽培中,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插秧密度不断缩小的趋势,秧苗数量愈加不足,将会严重影响到水稻产量,不利于当地水稻生产活动的有序开展。水稻在种植期间,施肥逐渐从以往单一的有机肥料转变为混合式肥料使用,更是在肥料中进一步添加农作物所需的氮磷钾元素,可以更有效的满足水稻生长需要。水稻在种植生产中,由于很多农户自身科学种植意识不高,忽视了晒田工作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水稻产穗量。此外伴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机械化设备应用其中,以机械化设备代替人力收割作业,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逐渐利用更为方便的农药除草代替传统中耕[2]。
2 水稻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
水稻作为日常餐桌上的主食之一,如何保证水稻产量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在水稻高产研究中,明确实验田产量并非是实际种植产量。水稻产量也不是衡量水稻种植的唯一指标,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还应该提升水稻质量,目前水稻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水稻品种选择不当
稻农由于学历不高,对科学水稻种植认知水平偏低,更多的是依靠自身多年的种植经验来选择种植技术。很多地区的农户选择同一品种水稻种植,导致一旦某一水稻地出现病虫害问题,可能造成大面积的传染,为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水稻栽种中应该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搭配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水文特征,选择更为合理的水稻品种,确保水稻种植高产增收。此外水稻的产量同自身品种和生长周期同样存在关联,在水稻品种选择中应该选择抗倒伏、抗旱和抗病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确保水稻产量[3]。
2.2 水稻育秧技术不当
由于农户自身科学种植意识不足,秧龄过长,导致秧苗之间的间隙不合理,影响到水稻的正常生长,加之忽视育苗前期环节重视,导致水稻产量下降。
2.3 水稻播种时间选择不当
水稻播种时间的选择尤为关键,如果播种时间较早,相应的会延长秧龄,如果播种时间较晚,可能碰到寒冷气候,影响到水稻幼苗的正常生长。这就需要合理安排播种时间,尽可能规避不良因素影响。
3 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对策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总体来说,就是一个“前提”、一个“基础”、一个“中心”和一个“保障”。即以选用优良品种为前提,以培育多孽壮秧为基础,以建立合理的动态群体为中心,以防虫治病为保障。
3.1 选择合适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
是否选择合适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对于水稻生产影响较大,应该尽可能选择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品种,为水稻高产、优质奠定基础。
3.2 确定合理的播种时间、培育多孽壮秧
在水稻种植中,播种时间的选择是尤为关键的,如果早播需要考虑到全年种植情况,确保两个季节的种植过渡。不同育苗方式对于播种时间要求存在明显差异,湿润育苗相较于旱育苗方式而言温度应该高2℃。晚播的水稻则是需要充分考虑到水稻的生长周期,外界的天气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做好病虫害预防工作,确保水稻产量[4]。鄂嘉镇水稻育秧需要考虑三月“倒春寒”和八月阴雨天气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一般在3月8日-3月20日播种,多采用薄膜湿润育秧、旱育秧等育秧方式培育壮秧。
3.3 建立合理的水稻动态群体
在本镇水稻栽培中,根据不同肥力水平确定其栽培密度,栽培密度在2.5-3.3万丛,一般肥力田块采用(8+3)*4的种植规格,每亩栽培2.7万丛左右,结合合理的肥水管理技术,在确保水稻达到亩有效穗的同时,实现穗大粒多、粒大,从而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
3.4 加强病虫害防治,确保高产、稳产
在本镇水稻病害主要是稻瘟病(特别是穗颈瘟),虫害主要就是稻飞虱。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针,在水稻不同生育期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重点施用农药,确保水稻稳健生长,从而实现高产、优质、低耗农业的目标。
结论
在水稻栽培技术选择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确定播种时间,做好育秧和壮苗工作;根据秧苗生长情况合理施肥,定期灌溉,注意每次灌溉不应该过多水,根据幼苗不同生长阶段确定水量,提升水稻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少林.水稻栽培技术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2(31):274-274.
[2]苏少红.水稻栽培技术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J].农技服务,2013,25(6):1-2.
篇6
关键词:水稻种植;抗病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65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的水平的提升,我国人们加大了对粮食的需求量,同时对粮食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加强对水稻种植管理,掌握水稻种植技术,以此提高水稻的产量以及质量。病虫害是影响水稻生长的重要问题之一,会大大减少粮食的产量,所以加强水稻种植中关于抗病技术创新,对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
1.1 稻瘟病
稻瘟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的一种,发病时间以及发病部位存在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稻瘟病的防治难度,稻瘟病的出现会减少水稻产量,严重时会达到20%以上,所以对稻瘟病的防治至关重要。根据水稻生长情况,稻瘟病可以三种,主要包括叶瘟、苗瘟以及谷粒瘟,该病害危害最大部分主要为稻穗颈部和稻节处。当水稻出现这一病害时,一开始稻节会出现黑色的小点,若没有及时的发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救治,这些黑点会逐渐的扩大,使得黑点会出现整个稻节上,抑制水稻的生长发育,如果病害较为严重时,会使得水稻颗粒无收,除了稻节部分,其它部分若出现这些病害,也应引起重视
发生稻瘟病主要原因有光照和湿度,所以应严格控制这两个因素,会减少病害的发生,所以首先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具有一定的光照条件,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其次应保持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湿度,水分既不能过多,同时也不能过少,应保持适中。在此在水稻种植之前,可以用药水进行浸种,以此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另外应加强对水稻种植生长情况的观察,及时发现和解决发生的病害,保证水稻正常生长。
1.2 水稻纹枯病
真菌是引起水稻纹枯病的重要原因,发生水稻纹枯病时,会使得水稻叶子以及茎杆出现斑点,所以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救治,就会使得斑点面积扩大,这样会严重抑制水稻正常的生长,使得水稻不能抽穗,进而降低水稻的产量。
在发病初期,不容易及时发现水稻纹枯病的存在,对水稻纹枯病进行及时防治,这样会加大水稻纹枯病对危害性。造成水稻y枯病出现的主要有2种因素,水稻种植密度;施肥情况,所以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种植密度,保证种植密度适当,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防止水稻瘟枯病的产生;应加强对水稻种植的施肥管理,合理的进行施肥、追肥,在此过程中,也应注意病害的发生,若一旦发现,应及时的进行喷洒药剂,防止病害的发生。
2 水稻种植中关于抗病技术的创新
2.1 结合水稻生长环境
我国土地面积较广,地区较多,所以不同地方气候以及地貌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种植水稻之前,应充分考虑当期的气候以及地貌,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种子,不能受到当地水稻生长环境的影响,能够抵抗当地的病害。
2.2 做好病害预防工作
对水稻病害的预先防治非常重要,所以在水稻种植之前,应采用合理的药剂,进行浸种,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完成浸泡后,应将不健康的种子清除掉,应选择健康的种子进行种植,这样能够大大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3 做好水稻育种
做好水稻育种这一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水稻育种过程中,按照种植的相关要求,合理的进行水稻育种,对于育种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强监督和管理,防止病好的发生。在育种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地区特点以及病害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经过相关研究,比较常用的种植方式为不同品种的交叉种植,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减少病害的方式,所以值得相关工作者的推广和应用。
3 总结
水稻种植问题不仅是我国相关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是人们关注的民生问题所以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抗病技术,减少病虫害所带来的影响,以此提高水稻的产量,本文主要探讨了2种病虫害,即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并针对这2种病虫害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还探讨了水稻种植抗病技术创新,最大限度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且带给水稻种植的不利影响,以此实现水稻产量的不断提升,这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配方施肥;水稻种植;产量
中图分类号:S 511 文献标识码:A
1 材料、方法
1.1 试验地点、供试材料
试验地点:三水区大塱山村委会。该村委会所在地土壤属砂质泥土、上茬作物为菜心,其海拔较低。试验所选水稻品种是银光,水稻株行距设定为17×10cm。表1列出了大塱山村委会土壤养分状况:
表1土壤养分状况
1.2 试验设计
该试验共设有8个处理,即1(CK)、2(CK)、3(CK)、4(CK)、5(CK)、6(CK)、7(CK)、8(CK)。处理1为N、P、Zn、K、B肥全施;处理2为免施N肥;处理3为免施P肥;处理4为免施K肥;处理5为免施Zn肥;处理6为免施B肥;处理7为免施B/Zn肥。试验地点总面积为12.44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60%氮肥为追肥、40%氮肥为基肥,其他基肥有K/P及其他。
2 结果及讨论
2.1 水稻生长情况受不同处理的影响
表2列出了该试验结果。水稻生长因受到不同配方施肥方法的影响而表现出极其明显的差异。相对于其他处理办法,处理1每一项性状指标的提高程度均相当明显,特别是处理1的结实率、分蘖数、千粒重效果等3项相对更明显,这对于处理1条件下种植的水稻获得高产提供了相当好的基础。
表2 试验结果
2.2 水稻产量受到不同处理的影响
该试验结果显示,水稻产量受到不同配方施肥的影响程度较大,相对于处理1,若免施N肥,水稻产量相对下降11.6%,此试验结果显示试验地土壤内N元素供应量不能满足水稻生产的需要;若免施P肥,水稻产量相对下降13.5%,此试验结果显示试验地土壤内P元素供应量不能满足水稻生产的需要;若免施K肥,水稻产量相对下降16.0%,此试验结果显示试验地土壤内K元素供应量不能满足水稻生产的需要。通过对试验地当地水稻种植户施肥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水稻种植户对K肥施用量、施用重要性等的认识不足。若免施Zn肥,水稻产量相对下降8.7%;若免施B肥,水稻产量相对下降6.6%;若免施B/Zn肥,水稻产量相对下降9.3%;若免施微肥,水稻产量也会受到一定影响,针对水稻施用微肥的调查结果显示,试验当地水稻种植户对微肥的施用完全处于0认识状态,所以,正确引导水稻种植户认识微肥、提高水稻品质及产量至关重要;若免施肥,水稻产量则相对下降64.5%,此试验结果显示,试验地当地土壤养分自主供给能力不高,则通过人工施肥在提高水稻品质及产量方面必不可少,且施肥方案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而定。
综合处理1~处理8水稻产量情况,处理1水稻产量最高、综合性状最优,此试验结果表明,处理1设计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最高,即处理1情况下的土壤营养元素为水稻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营养需求。通过分析此次大塱山村委会试验结果可得,其最大程度上反应了土壤状况地区及气候条件地区水稻生产施肥效果,其在指导当地水稻种植户水稻栽培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试验结果表明,处理1条件下的水稻产量最好,则处理1施肥配方为提高当地水稻产量的最佳施工配方。
3 经济效益分析
相对于处理2—处理8,处理1施工成本最高,但其增收增产效果明显,通过综合处理1投资成本及经济收益,其最终经济效益却是最明显的。关于处理8(CK),其经济效益为全部处理中最低的一项,各公顷收入仅为14800.1元,排在倒数第2的一项为处理4(免施K肥),倒数第3的一项为3(免施P肥)。下表列出了处理1~处理8的经济收益情况:
4 结束语
表3 不同配方施肥下的水稻产量表
综上所述,水稻产量受到不同配方施肥的影响程度相当明显,尤其是处理1,在处理1条件下,水稻增收、增产效果最明显。土壤以砂质泥土为主,其自身具备一定的肥力,但改土因冷凉、通气性差、有效养分释放慢等特性而导致其供肥能力无法满足水稻生产所需。此外,传统水稻栽培方式对该地区水稻种植的影响程度较深,即忽略K肥及微肥在水稻种植中的施用将对水稻品质及产量的提高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所以,通过优化配方施肥方案,即合理、科学施肥,方能满足水稻生产对各类肥料所需,并实现水稻增收增产。
参考文献
[1] 葛继红,周曙东.环境友好型技术对水稻种植技术效率的影响—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52-57.
[2] 张卫平.基于“3414”试验设计的江阴市水稻测土配方施肥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65-67.
篇8
[关键词] 膜下滴灌 水稻种植 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189-01
水稻是非常重要的餐桌主食之一,对其种植技术进行研究非常有实际意义。膜下滴灌水稻技术是顺应时代的新型农业水稻种植方式,和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方式相比,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也更加节约水资源,同时更加适合大面积的水稻种植,所以,本文的研究主题-膜下滴灌水稻种植的关键技术是非常有价值的。
1 水稻膜下滴灌技术的相关知识
水稻膜下滴管技术是水稻的一种种植方式,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集合了地膜和滴灌的共同特点,水稻在地膜里种植,其不足的水分通过滴灌技术进行补充,相比较传统种植,其节水率能够达到60%,由于采用滴灌的方式,土壤中肥料的利用率也更高,并且整个栽种的过程也比较简单,易于使用综合性机械进行播种。
对于农民而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节省水稻种植的成本。传统的种植方式下,农民需要往一亩稻田里加入大量的灌溉水,通过对比发现,应用膜下滴灌技术种植水稻以后,将传统的水费、机械费用和人工费用加起来,然后减去膜下滴灌技术的花费,每公顷土地至少可以降低2000块钱的成本。
水稻的品质进一步提高。通过对比以后发现,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种植出的水稻稻米,其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更加即合理,更加易于被人体吸收,其加工品质也更加理想。有利于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应用膜下滴灌技术以后,对于水的需求量相对减少了三分之二,能够更好的抵抗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于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关键技术的研究
2.1 灌溉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应用水稻膜下滴灌技术进行种植,显然需要一个泵站进行供水。在进行泵站建设的时候,考虑到抽水的时候需要把一些大的杂质过滤掉,需要修建一个蓄水池。在设计整个膜下灌溉控制性的时候,前期的一些控制可以采用自动化控制,但是分支到田间的控制,应该采用手动的方式。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对于整个系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推荐使用3毫米左右的石英砂来制造过滤器。如果水质在进行过滤以后,其压力仍然不能够符合要求,那么就应该对系统的阀门进行调节,清洗过滤器。
2.2 种植所需土壤的关键技术研究
相比较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膜下滴灌水稻膜下滴灌水稻种植对于土壤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尤其在土壤的平整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种植之前,必须要提前对土壤进行深翻和平整,一旦土壤的平整工作没做好,那么将会严重的影响以后水稻的种植效果。从上面的分析看出,膜下滴灌水稻种植技术要想取得良好的种植效果,土地的平整性是否符合水稻的生长要求是一项关键的技术指标。另外,在进行土地平整作业之前,还应该施加合适的肥料,在施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有机肥和无机肥之间的搭配比例。
2.3 种植和生长期间关键技术研究
相比较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膜下滴灌的方式水稻种植时间可以有一定的提前,这是因为,通过地膜的覆盖作用,地表的温度得到了升高和保持,通过经验,一般提前一个周左右比较合适,当然了,如果温度合适,能够再提前一点更好。同时,在水稻播种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要一次性的完成,例如覆膜、穴播等。播种的时候,其种子的播种距离、深浅程度,一定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否和会极大的影响水稻的出苗率,出苗以后,难免会有缺苗的现象,必须要进行及时的补苗。一定要及时的对土壤的含水量进行测定,根据水稻的不同生长周期,其对土壤含水量的要求是不同的,要根据水稻生长周期,对土壤的滴灌水量进行调节,使水稻的生长土壤一直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天气炎热的时候,由于高温的作用,水稻的根处的水分可能会进一步的减少,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大滴灌的水量,直到合适为止,必须要进行田间的水流灌溉。
2.4 施肥技术、除草和防虫关键技术的研究
对于膜下滴灌技术种植的水稻,其施肥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在不同的水稻生长阶段,其施肥量是不相同的。在施肥之前,一定要彻底的将肥料溶解,然后融入到水里,在滴灌的时候,在土地湿润的情况下,顺便给水稻施上肥料,这样可以保证肥料的使用效果,促进水稻的生长。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难免会有杂草,在进行杂草清理的时候,不能单纯的采用一种方式,应该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不仅仅要通过地膜来压草,还要通过化学方式来除草。在稻苗的生长过程中,难免会有虫害,且不同阶段的害虫类型是不相同的,一定要充分的认清害虫的种类,做到因病施药,同时,如果存在地下害虫的情况,那么在播种之前,就应该加入合适的药物,对地下害虫起到防止的作用。
3 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显著的看出,水稻膜下滴灌种植技术相比较传统的水稻种植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节水、节肥、更抗干旱等,当然,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来种植水稻,在水稻种植前、种植的过程以及种植以后都对各方面的种植、生长条件有一定的要求,这就是膜下滴灌水稻种植技术的关键技术所在,只要做好这些关键的工作,一定能够使水稻的产量进一步提升,希望本文对相关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桂英. 膜下滴灌水稻种植技术[J]. 北京农业,2014,24:17.
[2]张杰,沈丹波.浅谈膜下滴灌水稻种植技术[J]. 农业与技术,2013,08:82.
[3]何海兵.水分调控对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4.
篇9
[关键词] 水稻种植 抗病技术 探讨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183-01
水稻在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并且还具有极其悠久的栽培史。中国作为水稻的原产国,一直以来在世界上都属于水稻栽培技术最佳的国家,栽培水稻的技术已经到了成熟阶段,可需要注意的问题,即在种植水稻过程中应用的抗病技术一直都存在众多缺陷,阻碍了中国水稻种植事业的发展。所以,一定要积极对种植水稻过程中的抗病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对此,笔者进行了下述介绍。
1 水稻抗病的重要意义
实际上水稻抗病即救治病变水稻的过程。针对其结果而言水稻抗病的实际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例如,水稻抗病对于水稻产量的提升以及粮食紧张问题等能够进行很好的解决。现在国内的情况就是人口众多,可耕地面积却非常少,这就需要可以在有限田地上尽可能种植出更多的粮食。而应用水稻抗病技术,不仅能够促进粮食的增长,还可以促使水稻健康发育与成熟,进而使水稻产量大大增加。从本质上讲,水稻种植技术属于生物技术,其想要提高需要依靠众多项技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水稻抗病技术,因此只有不断提升水稻抗病技术,水稻产量和品质才能够得到保障[1]。所以,水稻抗病意义重大。
2 种植水稻过程中怎样提高抗病技术
现在我国拥有众多人口,可耕地面积却非常少,所以,一直以来中国这一问题都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国内有关人员也一直致力于此问题的研究,同时,种植水稻的技术以及水稻产量都有所提升,可是种植水稻有时还会出现抗病技术问题,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升水稻的抗病技术。
2.1 应用高新技术进行水稻抗病
总之,因为中国人们对水稻抗病技术的关注,致使这项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可在某些细节方面依旧会出现相应的问题。其中未广泛的应用高新技术进行水稻抗病是极其突出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在种植水稻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没有科学、有效的应用高新技术而导致水稻产量极低[2]。因此,种植水稻时必须适当的对一些高新技术加以使用,如:实时检测技术。通过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及时、准确的找出水稻发生病害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2.2 选种阶段需要提升抗病技术
水稻种子的选择也会影响到抗病技术。所以,想要提升抗病技术,就应该做好种子的选择。应该在了解当地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地域不同适合栽种的水稻也会不同,假如未选择较为合适的水稻种子,那么极易出现病害问题。所以,在对水稻种子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根据当地水文特点、气候特点以及地址特点来做出正确选择。当种子选择好以后,还需要把种子浸泡到专门的药物当中,这样就可以防止种子在萌芽成长时发生病害,同时还能使水稻具备更高抗病能力,因此选择良好的水稻品种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认为不管在哪个地区,优良品种总会比那些质量非常差的种子抗病害能力强。所以,在研究抗病害技术时,必须对优质种子的选择加以重视。
2.3 育种阶段需要提高抗病技术
在进行水稻育种时,也要做好抗病技术工作。所以想要确保水稻可以正常的生长,就应该在育种阶段预防种子发生病虫害。因此,应该分阶段来研究水稻抗病技术,然后按照水稻的实际生长阶段进行抗病[3]。如果可以合理的应用此种技术,能够使水稻生长各个阶段的病害几率都大大减少。
2.4 应用农业防治方法提高抗病技术
实际上农业防治方法即种植水稻过程中的一种抗病害的技术,能够预防水稻害虫。譬如:当水稻遭受到虫害破坏时,能够利用“杀虫灯”对害虫进行消灭。杀虫灯属于一种极其特殊的光源,能够杀死害虫,所以,其在抗水稻虫害方面有着非常良好的效果。应该注意的就是,此种抗病方式具有局限性,并且还需要耗耗掉大量的能源,所以,它的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如果水稻田需要大面积进行杀虫,那么就不能应用这种方法。除此之外,利用光源进行杀虫还会对水稻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影响水稻的健康成长。
2.5 应用生物防治方法提高抗病技术
实际上生物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方法,即利用某一种特殊生物对另外一种生物进行消灭的方法。由于生物的可繁殖性较强,因此能够大面积以及大量的应用,进而使农业方法防治水稻病虫害存在的缺陷得到弥补。在实际应用生物防治这项技术来防治水稻病虫害时,经常会引进大量害虫的天敌。譬如:当水稻遭受到白蛾破坏时,农户们就能够在稻田中引进适当数量的周氏啮小蜂杀死白蛾害虫,这样不但保持了生态的平衡,还起到了良好的抗病效果。可此种防治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并不是任何一种虫害都可以应用引进天敌的方法进行防治,所以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二在应用生物方法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时,必须和其他方法一同使用,才能够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 结语
总之,水稻种植会影响到中国的粮食安全,尤其在人口数量极多,而耕地面积却非常少的情况下,此种影响显得更加突出。所以,中国有关部门一定要对水稻种植技术的使用和发展加强关注,特别要关注这项技术的发展,同时还要积极提高抗病技术,进而在我国粮食不断增加的基础上,使中国粮食安全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周靖祥.小农种地意愿及其目标价格形成机制研究――以SC省SZH村水稻种植为例[J].财经研究,2015,41(8):50-63.
篇10
【关键词】社会效益;旱田种植;经济产值;现代农业;水稻
一、社会效益显著
北安传统旱田种植,主产玉米、大豆。但是,受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影响,其产量和产值并没有相应提高,特别是部分低洼低产田始终影响着土地流转、结构调整和效益突破。在供给侧改革指引下的水田开发,使低产旱田避短扬长,成了水田开发者的香饽饽,有效推动了土地流转、脱贫致富和诚信建设。一是加快土地流转。北安市属丘陵漫坡地貌,平缓低洼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20%,此类耕地由于受自然不利因素影响,流转困难或地价较低。自旱田改水田以来,这些耕地就成了水田开发经营者首选地块,整体流转及价格提高75%、120%,使耕地总流转率提高5个百分点。二是有助摆脱贫困。承包低洼低产田的农户,经常形容自家的耕地是“十种九不收”,其收入无法得到稳定保证。从北安市精准扶贫办获悉,因常年种地欠收而导致贫困的农户占贫困总户数37%。虽然贫困的原因很多,但归结一点就是收入少,难以形成富余的资金积累,抵御不了突发疾病及一些意外灾害等原因的支出。自种植水稻或将耕地流转给水稻经营者后,水稻单产收入是以往该地块种植收入的3-5倍、流转耕地的承包费是以往的2倍多,部分农户高兴地说:“这回我们也能攒下钱了”。三是推动诚信建设。经济基础决定诚信建设,素质建设引导诚信发展,这是我们在诚信建设中的切实体会。农村的诚信建设始终处于薄弱环节,我们对农户不良贷款调查反映,因种植欠收,而导致的拖欠银行贷款占农户不良贷款率92%。水稻种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调节种植结构,在玉米调减的情况下,大豆播种面积及产量仍然保持在稳定状态,其收购及价格也不再是忽冷忽热,农户的收入也比较稳定。2013年北安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不良贷款率高达17%,到2016年末不良率已经降致3.4%。在供给侧改革调整中,农村金融信贷诚信体系建设有了显著提高。
二、经济效益明显现已形成
主星乡2万亩水稻种植基地,东胜乡3万亩水稻种植核心示范区的多地(乡、镇)联动形态。水稻产品收购及市场销售价格始终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水稻产业经济效益明显。2016年,北安市水稻产量8万吨,产值32,000万元;水稻单产经济收入高于其它粮食作物21%,入社农户人均收入较其它农户提高27%。一是稳定玉米大豆产量及价格。多年来,该市种植结构始终处于大豆和玉米交替轮换,然而,在大豆市场化及玉米政策补贴取消后,玉米大豆的产量及价格始终处于波动之中。2017年种植结构,水稻播种占耕地面积15%、经济作物播种占12%、大豆播种占40%、玉米播种占33%,由此可见水田开发对结构调整起到了有效调节作用。2016年大豆收购价较上年提高5%;玉米补贴虽然取消,但较比上年单产收入并没有减少。二是有效提高了农户人均收入。水田开发所选平缓低洼耕地,而这些耕地正是常年低产田,种地收入少、流转租费低,此类耕地所有者始终维持在收支平衡线上,很难实现富足生活。而水田开发者在流转这些耕地时,把这些耕地定为一类耕地,流转费提高了一倍还多。东胜乡一李姓农户耕地流转费收入98万元,他高兴地说:“我的耕地以前一半的价都没人要”。市农业局领导说:“水田开发使我们的黑土耕地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再没有托后腿的了”。2016年的农户人均收入达到15,000元,比上年提高10%。三是水稻产业潜在多样经济效益。水稻产品已经在北京、广州农博会上展出,所创“三只老虎”品牌大米倍受欢迎,经销商纷纷前来订货;在抓好大米品牌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有机水稻种植水平,扩大“蟹稻”、富硒稻生产规模,“蟹稻”种植让人们直接观看到水稻种植无任何农药、化肥的有机生产全过程,真正叫响“种养”结合的绿色有机品牌。2017年蟹稻种养已经达到900亩,仅螃蟹经济收入就达到1,200万元,同时,在8、9月份螃蟹成熟季节,人们以“采摘”方式前来购买螃蟹,亲临绿色蟹稻种养产业园,已形成独特的购买观光风景线,无形中为绿色无公害水稻传递着切身的广告。全市全绿色水稻种植也已经向社会公示,多样化种植、多样化经济,为北安市寒地水稻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物质和经济基础。
三、推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寒地水稻的开发,有效调节了种植结构,确保了农业丰产丰收。投资25亿元的象屿金谷集团和投资10亿元的宏维农业物产及福润集团,充分满足全市及周边7个县市的粮食收购、仓储及深加工,寒地水稻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016年农村人均收入13,000元。农村经济的向好,有效推动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一是加快了农村金融进档升级。2016年12月18日,原“北安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制为“黑龙江北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更名,它是基于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全体信用干部职工努力的结果。部分农民高兴地说:“这回也有属于我们农民自己的银行了,再也不用为外出务工、粮食买卖的银行业务为难了”。二是加快了农村金融信用等级建设。自80年代金融网点扩张式发展,到90年代末金融网点集中撤销,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农村不良贷款率的大幅上升,其中的原因不凡有结构失衡、信息闭塞及落后的生产模式。曾一度出现整村、整屯全部欠贷,银行信用等级降至冰点。随着惠农政策及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人均收入全面提高。统计显示:近三年,没有因农业生产欠收或因经营不当,而新生的不良贷款。截止2016年末,金融信用村(屯)评级已经覆盖83%。三是提高银行参与度。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紧固多年的“上审、上放”的信贷投放方式有所改变。截止2017年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272亿元,其中:农业发展银行贷款227亿元,农村农户贷款17亿元。各金融机构均已向农业生产投放信贷资金,特别是一些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金融机构都是主动上门服务,不仅提供充足的信贷资金,还确保一定的优惠措施。调查得知,各金融机构均建立起“三农”信贷服务机制,逐步完善信贷品种,为农村经济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