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控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18 05:1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数控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由于数控技术迅速发展,相关数控技术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各种层次学校的热点。我校也于2002年开办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配备了师资力量,花巨资引进数控设备,建立了实验室、实习场所。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我校组织了暑期实践活动。实践企业为徐州天翔铁业有限公司,实践时间持续一个月。内容涉及如下方面。
(一)了解企业性质、生产产品、行业地位、市场辐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等。
(二)了解企业产品生产流程、技术特征、工艺方法、质量检测等生产管理体系。
(三)了解企业生产目标计划、协调、监督手段、考核方式。
(四)了解车间管理模式,目标计划实现与考核,各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
(五)深入了解学生在企业中的情况,收集企业对人才品质的各种信息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六)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要求参加企业生产实践。
根据以上要求,现笔者将实践报告总结如下。
一、企业基本情况简介
徐州天翔铁业有限公司始建于2001年8月,位于徐州市贾汪区工业园,占地面积6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是一家与徐州天工铸铁有限公司合作加工工程机械零部件的股份制企业,现有固定资产5000余万元,其中机械设备2300多万元,公司于2005年9月28日通过GB/T19001-2000idtISO9001:2000标准质量认证。
公司现拥有各类数控车床、数控立式车床、普通车床、加工中心、坐标镗床、铣床、钻床等80多台加工设备及三维坐标检测仪等高精度检测设备,如CK6180数控卧式车床、CKA6150DI数控卧式车床、CK516数控立式车床、VMC600加工中心、数控车床、B1-400K立式升降台铣床、Z3050*16/1中捷摇臂钻床、Z3050*16/1中捷摇臂钻床、TGX4145B单柱座标镗床,具备工程机械各类零部件的加工与检测能力。公司产品深受山东临工、上海龙工、美国卡特比勒的欢迎,并建立了长久密切的供求合作关系。公司工艺技术水平先进,主要产品有:卡特彼勒(CAT)徐州公司挖掘机球墨铸铁件,美国纽荷兰(CNH)公司灰铸铁件,意大利卡拉罗(CARRARO)球墨铸铁件,美国汉尼斯(HENNESSY)铸件,国内工程机械生产厂驱动桥用高韧性、高精度球墨铸铁件等。
二、调研实践结果及分析
(一)企业数控人才需求层次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可把数控技术人才分为三个层次。
1.“蓝领层”
“蓝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5%,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这类数控技术人才可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企业也可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中培养。
2.“灰领层”
“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这类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0%,其中数控编程工艺员占9%,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1%。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也非常缺乏,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手人才,待遇较高。此类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可能通过本科或高职教育作基础培养后,经企业大量实际工作经验积累不断提高。
3.“金领层”
“金领层”人员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精度优化;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适合于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数控机床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
(二)数控技术人才的学历状况
调研数据表明,50%的数控技术人才为中专及以下学历,38.2%为大专学历,仅有10.3%为本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5%。可以看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三)数控技术人才的来源渠道
调研数据表明,在企业现有数控技术人才中,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提高的占16%,而直接从学校招收的学生占68.6%,从社会招聘占15.4%。
1.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的数控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
2.数控人才的培养并非高不可攀,企业可以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中培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订单”培养人才,为企业职工提供在岗、转岗数控技术培训。
(四)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企业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基本功扎实,应用能力较强,能够团结协作,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要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
(五)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我校往届数控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我们利用此次实地考察的机会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回访,并进行了企业对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的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企业对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的称职情况的评价较好,满意度较高。综合评价为27%优良,63%称职,10%不称职。数据说明数控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中的反映良好,基本能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基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相关岗位的要求。另外,调查还包括了企业对毕业生其他素质项目的评价情况。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的评价为15%好,65%较好,20%一般,0%差;企业对毕业生专业业务知识的评价为10%好,70较好,10%一般,10%差;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的评价为24%好,56%较好,18%一般,2%差。数据说明用人单位对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业务知识和基本素质较为认可,毕业生在企业中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数控专业开展的职业素质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从总体来讲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很难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学生对技能的熟练程度和企业的要求有距离。
(3)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专业实训和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有距离。
(4)学生专业面不宽,造成就业口径过窄。
2.改进措施
为了达到教改方案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紧扣“实用”“实训”两个环节。
为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专业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性实用型人才,学校课程设置的架构必须紧扣“实用”、“实训”两个环节,把岗位技能培养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充分开展项目化教学,使课程教学与技能培养充分“对接”。
(2)完善和加强数控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数控专业虽拥有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但是在设备数量上和设备先进性上还有差距,还应该加大投入,紧跟我国数控尤其是企业数控发展水平,实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3)坚持开放式的办学体系,实行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化。
虽然我校在数控专业的实训上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实训设备条件也相对较好,但是和企业的真实环境总是有距离的,学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资金。我们可以利用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方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在办学中坚持学校走出去,老师走出去,学生走出去,课程走出去。同时,我们也可以把专家学者请进来作高层次的学术报告,也可以请有一线工作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给学生讲学,一些课程也可请外面工程师来上,甚至可以让企业办到学校来。
(4)推行“一专多能、一生多证”。
我校要安排学生多工种的专业实训,培训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同时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的时间,让所有实训室向学生开放。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场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而且能为学生考取多个技能证书提供条件。
通过本次调研活动,我们获得了大量第一手信息,也得到了许多启发。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继续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之外,更应进一步强调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增加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为学生的就业和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走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将是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林辉,漆军.珠三角地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篇2
【论文摘要】:结合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际,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以此做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石。依托企业实际生产需要并结合专业要求重新整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制订生产性顶岗实习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职业能力、操作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为核心。同时,由于区域经济要求、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劳动者职业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必将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顺应这种改变。
一、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保障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资源平台。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职业教育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借助多种教育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它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方法,既注重学生的理论教育,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是生产顶岗性实习阶段的前期准备,生产顶岗性实习阶段则是学校学习阶段的必要延伸。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校企合作的优势非常明显。其一,校企合作中企业直接参与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企业对市场的了解,企业向学校提供了人才的需求计划、职业能力要求以及技术发展情况等信息。学校根据这些信息,通过优化整合,使得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适应培养目标的需求。其二,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建立与企业相近的实践基地,企业通过一定方式为学校提供一些技术、资金、场地方面的支持,共同建立校内实践基地,这对学校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也节约了学校的办学成本,最关键是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能手。其三,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两种环境中成长,有计划地使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专业技能、团队意识、人际关系、协作精神、组织纪律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得以培养,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最后,校企合作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实行校企合作,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学生也通过到企业实习,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较快地找到合适的岗位,解决就业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具体到某一种模式,必然有其独特的构架。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将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学校进行以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培养职业素质。第二阶段到企业接受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为了顺利实施培养方案,我们首先进行校内教学改革,针对培养规格的要求,对原有课程进行重组,改变传统教学理论性、体系性强,而实践性、探索性弱的情况;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组织模块教学、项目教学。理论够用为度,实际应用能力被提到重要地位。
没有行业和企业的参与,必然进行不了教学改革,也办不好职业教育,培养不了适合生产服务和管理岗位需求的一线人才。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是相背道而驰的。在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从培养目标、规格的制定,到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教材的编制、教师的聘用以至毕业生就业等等。各环节,各流程,都不同程度地需要与企业结合,得到企业的参与和支持。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为了顺利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对企业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后摸清了数控应用技术专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市场应用人才的需求情况。我们对数控应用技术专业定位为培养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工作能力,能在生产第一线运用数控应用技术,进行生产、技术应用、管理、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1、校内教学设计
校内教学设计包括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突出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其中基础理论课程主要以案例课程教学形式为主,职业能力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技能类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根据岗位工作的需要,重点训练学生完成岗位工作流程任务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职业能力目标定位于能够胜任于专业岗位群所必须的岗位操作技能。职业专门技能类型课程采取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学生完成项目设计开发工作。职业能力目标定位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
2、校外教学设计
校外教学在企业进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生产性顶岗实习、部分专业课现场学习和毕业设计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生产性顶岗实习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实际操作过程为主线而确定生产性实习目标。顶岗实训,是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确定实训内容。通过真实的生产实训、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篇3
一、高新技术企业应用标准成本加强成本控制
标准成本是指以科学的方法预计正常工作效率下产品生产所应有的成本。通过标准成本分析,企业可以定期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以显示成本差异,并按照例外管理原则,就重大差异项目分析差异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控制成本达到成本抑减目的。我们现场调查发现,有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等用标准成本进行成本控制,有的是根据企业历史成本并结合市场状况制定的,有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外方本身就实行标准成本制度,有一套现成的标准和做法,只有少数高新技术小企业以理想标准成本为标准。大多数企业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标准成本制度正面临各种新的挑战,主要是“标准”难以准确设定。若执行中因不得已而频繁地修订“标准”,将会影响工作质量与效率。此外,高新技术企业面对国际竞争环境,所遇到或发生的差异因素较多,静止地采用标准成本进行业绩评估或奖惩可能不一定公平。
被调查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标准成本制度的一般都能进行差异分析,大都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议,分析成本差异原因,控制不利差异,进行成本控制业绩的考核。实施、维持标准成本系统的代价是较高的。不仅投入的每项劳动、材料都必须制定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而且随时间推移标准必须要修订。快速的技术进步持续推动作用会导致标准很快过时。而工人们则宁可沿用旧的标准,不愿意进一步寻求成本的降低。管理人员调查成本差异所耗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也是很高的。管理人员应只关注那些表明生产过程失控,需要管理人员采取措施的差异。调查那些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暂时波动产生的差异可能只是浪费时间,管理人员通常只关注较大的差异。
高新技术企业调查暂时波动产生的差异也是有一定价值的。这种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企业所处环境的了解,增长了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如果管理者能够抓住飘忽不定的盈利机会,这种专业知识在行使决策权中发挥作用,便会增加公司价值。
NEC公司是日本一个大型多样化电子企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实行了标准成本制度。那时主要生产电话和交换机。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该公司提供大量不同品种的电子产品。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不断修订标准成本的代价是昂贵的,每一项标准成本的寿命都大大缩短。公司仍然将标准成本系统作为其成本控制工具,但已不再实行以产品为基础的标准成本系统。
标准成本系统应根据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将心设计。粗制滥造的标准成本系统用于业绩评估可能造成许多负面影响。例如.盲目追求人工效率的有利差异,却导致产品存货的大量增加,产出的产品并未实现利润最大化。
高新技术企业的最新发展对制造与标准成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保持最低库存或采用实时系统的企业来讲,没有,必要在计算直接材料差异时区分采购单位与使用单位。在这些单位里,一个时期的采购数量几乎与当期使用数量相等。
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自动化、柔性制造制度以及批量或单元制造等,也降低了直接人工差异的重要性。这些企业很少或不使用直接人工,也不太重视工资率差异与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二、高新技术企业应用“成本企画”思想加强成本控制
“成本企画”又叫“目标成本计算”、“成本设计”,首先在日本企业中成功应用。其关键思想是,在产品设计阶段,事先限定产品的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从生产产品的上游,确定成本允许开支多少,把传统成本控制的立足点从生产制造阶段转移到设计构思阶段。
在新产品设计阶段,企业设计人员首先获得各种设计思想,经过筛选设计思想方案、技术评价、市场预测、作出设计投产决策。但这一决策必须建立在目标成本预测的基础上,产品设计一定要与成本设计相结合,产品设计师要与成本设计师相结合成为真正的成本工程师。
“成本企画”的实质是持续的成本降低模式。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常先设计新产品,再计算新产品设计成本,然后估计新产品是否有市场,预测市场价格。如果成本过高,再反馈到设计,进行重新修改,以达到目标利润,定期降低产品成本。
“成本企画”控制的流程,是围绕目标成本为中心的。从设计新产品的目标成本开始,到设计图纸上实现降低成本目标为止,是控制流程的中心环节。在整个流程中,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构想设计;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工序设计。而每一个设计阶段都经过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达成再设定再分解……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而每一阶段的每一次循环都是对降低成本的一次挤压,多次循环挤压,使最后工序设计成本降低额达到目标成本的要求为止。
“成本企画”这一成本控制模式说明:成本不是单纯的会计产物,既然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发生,就应从管理工程学角度去把握控制成本。可以说,“成本企画”是成本工程在新产品开发领域中的应用。
“成本企画”从一开始就实施透彻的成本分析,避免后续制造过程大量无效作业的耗费,做到防患于未然。这种控制属性是源流的控制性质。“成本企画”又具有成本筑入的特征。所谓“成本筑入”,就是把材料、零部件、人工、制造费用汇集在一起装配成完工产品,是图纸上的有限筑入成本尽可能与实际成本相等,甚至低于实际成本。这种控制方法也就是“成本筑入”的管理方法。
“成本企画”具有以下创新特点:
第一,市场导向性。“成本企画”是以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价格入手设计最受顾客欢迎的产品,制定企业应实现的目标成本。
第二,源流性。鉴于产品成本的70%-80%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已决定,产品一旦投入生产,降低成本的潜力已不大。“成本企画”提出了源流管理思想,将成本管理重心从生产阶段转移到设计、构思、开发、策划阶段,从源头上控制成本。
第三,前馈性。“成本企画”倡导的是一种前馈式成本管理,成本控制重点的前移使管理者更注重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做事前的周密全盘分析,其特征是通过对计划的控制作预防性管理,即事先在图纸上就制定过程进行了一次预演,由此得出信息及时调整策略来控制产品成本,实现成本的前馈式管理。可见,“成本企画”已将可控制的成本从传统真实的生产现场转移到了设计图纸等虚拟场所,重点从业务过程的下游转移到了上游。
第四,超团体性。“成本企画”为了能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实行成本控制,要求成立一种包括总经理、工程师、产品项目经理、车间主任、班组长、营销人员、财务经理及技术人员在内的跨部门超团体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并注重团体的合作协调。
第五,传递性。“成本企画”降低成本的秘诀在于成本压力的传递性,立足于市场制定的
目标成本,通过横向分割进行细化,将成本压力传递给各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又将所分得的成本目标进一步纵向细化,将压力传递给下级责任部门,直接将成本压力部分传递给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商,从而实现了人人头上有指标和压力的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使成本目标更易为员工接受和实现。
三、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化和成本控制
高新技术产业既应当重视无形资产的形成和投资,也应当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特别要加强无形资产的成本控制。
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的热潮中,似乎有三个因素会拖企业发展的后腿。
第一,国内的知识产权观念非常贫乏。虽说海外留学生是国外科技的主要力量,但是,几乎所有的留学生从海外带回来的项目都不是一两个人在家里做得出的,这些留学生本人没有这些技术的所有权,所有权在他们的工作单位。他们根本就没有资格来国内与企业洽谈项目,除非他们得到他们单位的许可,否则这些项目的引进如果不成功也就罢了,如果项目引进成功,到时很可能会有许多麻烦。
第二,对人才和知识经济的狂热需求常常会导致盲目投资,以至良莠不分。比如,某个名牌大学投巨资为某个研究疯牛病的归国人员专门设立了研究所,而此君做事不久便传出解决了疯牛病成因,后来证实此兄的研究结果不是子虚乌有便是靠不住的狂想,贻笑国际。另一个例子则是国内对从国外带回来的基因芯片技术的狂热。基因芯片在国外已经产业化好多年了,其原理并不高深。基因芯片大部分基础技术早已被专利保护起来了。剩下的可能只是具体的和特定的某些未知基因的芯片,而这些技术与基因芯片的基础技术无关,只是某些中国人特有的具体基因性能的发掘和研究。国家花几亿元人民币建立基因芯片研究基地,很可能会种瓜得豆,事与愿违。
第三,崇尚安于清贫或清高是中国文人植根了几千年的传统,从陶渊明到朱自清,不为五斗而折腰早已是衡量知识分子气节的标准之一。而恰恰是这些知识分子,很可能是精英中的精英。试想一下,多为者良莠不分,能者又多不为,加上社会对人才和知识经济的狂热与盲目,其结果会是什么呢?小则资源被大量浪费,大则劣币驱逐良币,招了一大堆不新不高的技术,到时真的高新技术和顶尖人才找上门,却没有资源又没有位置了——求仁而得非仁,事与愿违。
高新技术企业对生物科技和其他高新技术的投资,以求利作为投资目的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笔者认为企业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如果有心投资生物科技和药物科技,首先要避免的投资行为就是刚把钱投下去,就急于要回报,要从一项投资中尽早挣回钱来,再求高利润。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不可取,搞不好还会害了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笔者认为,如果要投资于高新技术领域,必须先了解该领域的技术和市场特征,在仔细评估短期、中期和长期回报的情况下,选择投入某一行业。如果有能力并决定要投资生物科技,就要有长期投资的打算,千万不要跟着别人一窝蜂盲目上马。
据统计,在美国,一个药物从研发起到投向市场,大约需要15年时间,总花销大约有5亿美元之巨。虽说现在组合化学兴旺,能一次合成许多化合物,但真正有药性的分子不多。而且,每5千个有效药物分子中,大约只有5个可以做到人体试验这一步;而这5个药物分子中,最终也只有1个能推向市场。这么大一笔花销和这么低的成功率,如果没有一个大的药物公司或财团在后面支持,很难想象谁能撑下去。所以,现代药物研发的大趋势是进行行业分工:由小公司作药物早期研发工作,如果有成功的苗头,小公司再和大公司联合作进一步研发工作,如人体试验等等。而常规的商业模式是由大公司出一笔钱,买断小公司所研发的技术。美国当今许多中小药物公司或生物科技公司都是以这种商业模式运作的。
当然,如果一个药物研究成功,其市场销售利润也非常可观。一个成功的药物,年销售额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是常事。不管是生物科技还是传统的药物科技,一旦完成了产业化过程,产品的生产成本只占销售价的很小一部分。所以说,药物研发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药物的生产成本的大小。药物研发的经费虽说高得让人吃惊,但实际上只是日后生产成本的预支而已。如果投资者能从这个角度看生物科技和药物科技的研发成本,那么投资人对药物开发的前期投入和病人对各类药物的高价位想必都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会少许多抱怨和不平。
如果投资者决定了要投资生物科技和药物科技,下一步要做的事就是确认该投资哪一领域的生物科技和药物技术。一般都会选择投资新药。新药上市成功后也许利润很高,却也有他们的内在缺陷:即药物副作用在大规模行销后很长时间才会显现出来。如果发生这种事情,不但前期投资可能血本无归,还要面对日后客户的无休止的诉讼,让许多药物公司吃不消。生产胸部硅胶填充物的道康宁公司曾因此产品而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后也因谣言满天。大量隆胸美人到处告状,公司花了几百亿美元与所有隆胸人和解而破产。药物公司先发后亏的例子不胜枚举,许多都是与法律责任息息相关的。
篇4
【关键词】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电气隔离;抗干扰
数控机床是集计算机控制系统、电气控制和数控控制系统于一身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领域。电气控制部分多数处在强电电路和强电设备所形成的恶劣电磁环境中。很容易被周围干扰源干扰而引起控制系统产生误动作。为了让控制系统稳定工作,在系统设计与安装时应采取一定的抗干扰措施电气隔离技术就是较好的抗干扰技术之一,能从电路上把干扰信号和扰的部分隔离开来,达到隔离现场干扰的目的。通过电路把传递干扰的路径切断,以抑制干扰信号。通过采用电气隔离技术,大多数电路都能够很好地抑制噪声干扰,使设备符合电磁兼容性的要求。
通过对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工作原理以及对数控机床常见干扰的分析,为了降低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扰程度,提高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必须优先考虑硬件电气隔离措施,例如各种控制信号的隔离,电源系统的隔离等。电气隔离就是切断干扰通道,使测控装置与现场仅保持信号联系,不直接发生电的联系。脉冲变压器隔离、光电隔离、继电器隔离和布线隔离等是工控装置与现场信号之间常用的隔离技术。
1.光电耦合隔离技术
光电隔离电路是以光为媒体传送信号,对输入和输出电路进行隔离。因而能有效地抑制干扰信号,消除接地回路的干扰,并且响应速度快、寿命长、体积小、耐冲击等特点,常用在强-弱电接口电路中,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前向和后向通道中也经常采用。
光电隔离是由光电耦合器件来完成的。其输入端配置发光源,输出端配置受光器,输入和输出在电气是完全隔离的。由于光电耦合器的输入阻抗(100Ω~1kΩ)与一般干扰源的阻抗(105~106Ω)相比较小,因此分压在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的干扰电压较小,它所能提供的电流并不大,不易使半导体二极管发光。另外光电耦合器的隔离电阻很大(约1012Ω)、隔离电容很小(约几个pF),所以能阻止电路耦合产生的电磁干扰,被控设备的各种干扰很难反馈到输入系统。
光电耦合器把输入信号与内部电路隔离开来,或者是把内部输出信号与外部电路隔离开来。开关量输入电路接入光电耦合器后,由于光电耦合器的隔离作用,使夹杂在输入开关量中的各种干扰脉冲都被挡在输入回路的一侧。由于光电耦合器不是将输入侧和输出侧的电信号进行直接耦合,而是以光为媒介进行耦合,具有较高的电气隔离和抗干扰能力。
在数控机床PLC控制系统中,由于测控系统与被测和被控设备之间不可避免地受到干扰,导致传输信号发生畸变或失真;另外,在通过较远的设备之间传输信号的电缆,常因设备间的地线电位差,导致地环路电流,形成差模干扰电压。为增强传输的可靠性,可采用光电耦合技术进行隔离,将两个电路的电气连接隔开,使他们相互独立,切断可能形成的环路,提高电路的抗干扰性能。若传输线较长,现场干扰严重,可通过两级光电耦合器将长线完全“浮置”起来。
2.脉冲变压器隔离技术
脉冲变压器的匝数较少,而且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分别绕于铁氧体磁心的两侧,这种工艺使得它的分布电容很小,仅为几个pF,所以可作为脉冲信号的隔离元件。脉冲变压器传递输入、输出脉冲信号时,不传递直流分量,PLC使用的数字量信号输入/输出的控制设备不要求传递直流分量,因而在数控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继电器隔离技术
继电器的线圈和触点没有电气上的联系,因此,可利用继电器的线圈接收信号,利用触点发送和输出控制信号,从而避免强电和弱电信号之间的直接接触,实现了抗干扰隔离。在该电路中,通过继电器把低压直流与高压交流隔离开来,使高压交流侧的干扰无法进入低压直流侧。
4.配线系统隔离
将微弱信号电路与易产生噪声污染的电路分开布线,最基本的要求是信号线路必须和强电控制线路、电源线路分开走线,而且相互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配线时应区别分开交流线、直流稳压电源线、数字信号线、模拟信号线、感性负载驱动线等。配线间隔越大,配线越短,则噪声影响越小。但是,实际设备的内外空间是有限的,配线间隔不可能太大,只要能维持最低限度的间隔距离便可。如果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信号线不能与高压线和动力线等离得足够远时,就得采用诸如信号线路接电容器等各种抑制电磁感应噪声的措施。
5.供电系统的电气隔离
大多数强干扰是通过供电系统进入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为此要对电源进行滤波、隔离和稳压处理。在使用380V电网电压的条件下,可在输入端加电源滤波器;若采用线性稳压器,除了通过电源变压器的隔离外,通常还要在三端稳压器的基础上增加由磁环和高频电容组成的π型滤波;必要时也可在控制系统的电源引脚加瞬态电压抑制器,以减小电源噪声的干扰。
电源变压器是数控机床供电系统的主要元件,为了抑制电网中的干扰,一般选用隔离变压器,且变压器容量应比实际需要要大1.2~1.5 倍左右。在使用中应要求变压器的屏蔽层良好接地,次级线圈连接线要使用双绞线,以减少电源线间干扰。对于数控机床的PLC的控制器电源,如果条件许可,还可在隔离变压器前加入滤波器,此时变压器的初级和次级连接线均需使用双绞线。
6.交流电源隔离技术应用
由于交流电网中存在着大量的谐波、高频干扰等,所以对由交流电源供电的控制装置和电子电气设备,都应采取抑制措施。采用电源隔离变压器,可以有效地抑制窜入交流电源中的噪声干扰。但是,普通变压器却不能完全起到抗干扰的作用,这是因为,即使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之间是绝缘的,能够阻止一次侧的噪声电压、电流直接传输到二次侧,有隔离作用。然而,由于分布电容(绕组与铁心之间、绕组之间、层匝之间和引线之间)的存在,交流电网中的噪声会通过分布电容耦合到二次侧。为了抑制噪声,必须在绕组间加屏蔽层,这样就能有效地抑制噪声,消除干扰,提高设备的抗干扰性。
7.结束语
在开发数控模切烫金机、数控车(铣)床以及其它数控产品时,在电气控制方面均根据不同电气控制部分采用了相应的电气隔离措施。通过验证,绝大多数电路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抑制干扰的效果,使设备符合电磁兼容性的要求。同时在产品的研制实践中,还要对电子电气设备的内部干扰及外部干扰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接地问题”,“屏蔽问题”,选择合理的隔离方式及其恰当的隔离部位,进行统一配置,才能设计出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的合格产品。当然,除了采用硬件抗干扰措施外,还可结合软件抗干扰技术,如指令冗余法、软件陷阱法等,进一步提高数控系统电气控制的抗干扰性能。
【参考文献】
[1]熊轶娜,吴跃明,陈洁.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抗干扰分析[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9,(8):65-67.
篇5
[关键词]水泥 电气自动化 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269-01
电气自动化指的是应用微机、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而对电气系统进行控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泥生产行业的作用越发的明显,所以,强化对水泥生产设备和水泥生产技术的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将水泥自动化技术水平提升上来,才确保我国水泥生产企业跟上时展的脚步。
一、主要特征分析
首先,较高的准确度和较快的运行速度。同热机设备进行比较,有着较少的对象和信息量存在于水泥电气自动化可控技术中,操作频率较低,然而,和热机设备比较,水泥电气化控制技术的运行速度却比较快,有着较高的准确度。需要有较快的反应能力、抗干扰能力及可靠性存在于水泥电器自动化设备中,所以,有很多的连锁保护设备被安装在了水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中。
其次,较高的工作效率。对于人工操作不能够完成的工作,水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有效的予以弥补,在生产水泥时,一些时候有着较为恶劣的环境,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长期的工作,会较为严重的威胁到很多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面对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将水泥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优越性展现出来,它不但能够完成相应环节的自动化掌控,降低对人体的伤害,还可以将水泥生产效率有效的提升上来,将人为因素带来的种种损失降低下来,进而将水泥的生产成本降低,把水泥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出来。
二、水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分析
1、将综合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到生产线变电站设计中
在设计水泥生产线变电站时,一般都对综合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了选择,完全高压控制系统的操作和计量等全是通过计算来实现。将综合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到变电站中,不但可以有效的满足相关的通讯需求,而且,还可以很好的结合起来整个水泥企业的监测、保护以及控制,对变电站每个回路信号状态、开关状态和回路电量显示可以随时实现。累计动作、相关数据和信号状态数据,能够有效的监测变电站设备主变压器的电流、电压和温度。水泥生产过程中的集散控制和生产线变电站综合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紧密相联的,在对集中方式进行选择时,能够从分的应用计算机操控系统,来完成对分闸和合闸的操作,进而能够有效的控制回路电流。
2、PLC控制技术的应用
在水泥生产企业中,控制水泥电气设备快关逻辑量为一件重要的工作,并且,简单的给定和显示为有关模拟量操作处理的主要特征,单一的单回路控制调节为回路控制的基本情况,这样就将有力的条件为PLC产品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出来。有着灵活的结构和开关量处理能力存在于PLC集成电气化控制系统中,在进一步扩展自动化控制技术中,其能够将更加广泛的空间提供出来。主要是将对等服务器的方式应用到了水泥自动化控制技术中,在选择系统时,主要对工业性以太网进行了使用,这样就能够将更加灵活多变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打造出来,能够更加便利的扩展组态,所以,在水泥生产过程中就广泛的应用了性能较好的PLC集成水泥自动化控制技术。
3、全集成控制技术
现场总线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水泥生产的现场控制、过程控制和生产管理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为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接口部件的大量使用和结构的简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完成了统一的数据管理、组态和信息通信。因为有着差异性的服务器,进而就会有着不同的监控内容,对应的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存在于管理系统中。这样操作上的误差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同时,以太网是水泥自动化控制技术网络的主要成分,通过这个系统来是实现节点的连接、信息的流通和站点的连接,因此,所有水泥企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网络都一定要保证生产管理、生产设备控制和系统监督之间的信息数据流畅的进行。在完成了数据的添加、整理和处理工作之后,将相应的网络信息通讯装置设置到各个通讯管理设备中。
三、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1、不断提升安全性
如何提升系统的安全性能为水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安全化工作的主要内容。将集成化程度在水泥电气自动化安全防范控制技术中提升上来。将安全化程度在水泥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提升上来,是指当有一定的安全威胁出现在了有关的系统中后,使用者可以马上选取最有效的、最合理的应对策略,所以,在设计水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系统时,怎样令其更加科学、实用和安全,已经为现阶段水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重要探究领域。在今后有关技术的发展中,应该有高级别的安全防范控制,向着低级别的安全防范控制技术发展水泥电气自动化安全防范控制技术系统的安全级别。
2、不断加深市场化程度
将更多的经济利益创造出来是水泥企业的最终目的,因此,只有将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到水泥生产过程中,才能够为实现其最终的生产目标奠定基础。因此,也需要不断的创新水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才可以同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的联系起来,所以,国家、有关单位应该加大对水泥电气自动化的投入力度,在水泥生产中,不断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影响力,为了同水泥生产发展的需求能够有效的结合起来,所以,对于水泥企业的市场需求和生产发展情况,水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就应该积极的去关注。
3、努力提升统一化程度
在整体运行技术系统中将开发系统合理的分化出来,是将水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统一性水平提升上来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也为研发水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系统时的一个伟大的创新,它可以更加有效的完成对企业工程、监管机构、水泥生产设备有关管理数据的联系。在逐渐的提升了水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统一化程度之后,对于水泥产品的设计和水泥设备的保养维护都会带来极大的帮助,将水泥生产的时间还能够缩短,将生产成本降低下来,所以,在该技术发展应用中,水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统一化发展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结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了水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之后,能够将水泥生产效率有效的提升上来。在生产水泥的时候,有关企业只有按照本身的发展情况科学、合理的应用水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将更多的经验在水泥生产实践中积累出来,将有关的经验作为前提,来不断的创新水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并且,将国外先进的水泥自动化控制技术积极的引入进来,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水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价值,为提升水泥产量提供一定的保证,进而推动水泥企业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梁凤珍,赵慧峰.浅析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2(29) .
[2] 曹汉红,陈玲.浅谈现代化水泥厂电气自动化设计中的问题[J].才智. 2011(13) .
[3] 张世法.水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09).
篇6
关键词:煤化工企业;空分设备;工程设计方案;技术选择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我国煤化产业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目前,我国新兴的煤化工企业中所应用的煤气化装置、设备大都应用纯氧或者富氧的气化操作方式,由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恰当的方式获得稳定的、优质的、高性价比的纯氧空气就成为了我国煤化工企业管理者们所研究的重点。其中空气分离法(即空分法)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煤化工企业获取优质的富氧、纯氧空气提供了可能,并逐渐的被我国煤化工企业所应用开来。
1煤化工企业空分技术的概述及其分类
1.1煤化工企业空分技术的概述
空分技术,大都是指针对空气的分离技术。现阶段,常见的空气分离技术由吸附法、膜分离法以及低温法共同组成。空气分离技术,通过对空气进行压缩、净化、加热、制冷、溜粹等五个环节共同的相互作用,以期为该技术的使用者提供其所需要的纯氧或富氧空气。目前,煤化工艺中通常应用低温空气分离技术进行工业用氧的萃取操作。
1.2煤化工企业空分技术的分类及空分技术的选择
(1)煤化工企业空分技术的分类
根据研究表明,煤化工企业中常见的空分技术可以分为低温和非低温两种,常见的非低温空气分离法包括吸附空气分离法、膜分离空气分离法和化学空气分离法,但是尤其其分离空气不符合需求、难度较大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该类型方法的推广,由此,低温空气分离法是较常应用于实际的煤化工空气分离操作中的并凭借其可以同时分离、生产工业氩(空气中的一种微量气体元素,是一种无色、无臭的优质惰性气体)等优势使其具备了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2)煤化工企业空分技术的选择
截止到20世纪中期,变压吸附法的顺利研发使得投入较少投资获得较大收益的空分技术应用成为了可能,变压吸附法的开发成功,改变了传统空分技术中设备庞大、占用了大量的企业资源的问题,使得中、小规模企业应用富氧、纯氧进行日常生产成为了可能,扩大了其使用范围的同时降低了应用空分技术的“门槛”,使得煤化工企业空分富氧技术能够在更过的生产、经济领域获得较好的应用。与此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于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的深入,膜分离空分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它的出现标志着煤化工企业已经朝着高分子科学化的方向飞速的发展,新型的空分技术已经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实际生产需求。但是,再先进的空气分离技术都需要配合优质的工程设计方案,才能够从根本上更好、更高效的为煤化工企业所服务。
2煤化工企业空分技术的选择与工程设计的关系
就目前来说,煤化工企业空气分离技术的工程大都由空气分离设备的制造、工程设计以及空气分离设备的应用、维护、管理三个部分共同的组成,其三者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三者共同为煤化工企业的空气分离操作提供着基础的保障。本文认为,空气分离设备与工程设计的关系主要由下述几点:首先,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空气分离设备的工程发展提供了前期保障。近年来,随着用液氧内压缩方式“代替”传统空气分离设备中“加氢脱氧”工作,很大程度上简化了煤化工企业厂房的占地面积情况,紧凑了整体布局,减少了不必要的建设项目、人员支出,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情况。其次,空气分离设备的充分应用需要配合着优秀的工程设计支持。新型空分技术的出现为传统的、“刻板的”空分工程设计带来了新的生机的同时,优秀的空分技术一样需要搭配着好的工程设计方案,才能使得其技术效能最大化,例如,在新型的空分技术情况下,工程设计方案可以一改传统方案中主厂房必然二层的设计,可以将主厂房设置成更加美观、实用的一层布置或露天布置,只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加重对地面管线、配电等设施的注意便可,便可以获得良好的设计、应用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煤化工企业的空气分离技术也愈发的朝着更加专业化、高效化、实用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所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合理、恰当的方式降低企业能耗方面的支出成为了后续研究的主要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着重对这一类问题进行研究,从中探究能够“节能减排”的重要方法,为我国煤化工行业的空气分离技术发展作出理论贡献,进而促进我国国家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此增强国家实力。
参考文献:
[1]任树强,曲顺利.煤化工企业空分技术选择与工程设计[J].氮肥技术,2009(03).
[2]张学亮.煤化工项目配套空分技术的选择[J].煤化工,2017(01).
篇7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创业技术风险 防范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259-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为其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国内外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欧美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快速发展、70年代的高速发展、80年代的飞速发展、90年代的鼎盛时期。戴曼斯库从具有学位的工程科研人员和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界定了科技型企业。我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是在1999年科技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时,首次定义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从主营范围、职工人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等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界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主要依靠技术研究与开发,基于一项科技成果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诸如高新技术企业,如电子企业、半导体企业、新材料企业、机器人企业、网络企业等,它们早期的形成过程都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创业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由于新技术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技术风险。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管理,可以加快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规避技术风险,将技术最终转化为被市场接受的商品,从而创造出价值,促进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增加就业量。笔者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创业技术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与控制。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
1.创业与创业风险。关于创业的研究在过去二十年间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什么是创业?Shane和Venkantaraman提出的定义是比较权威的,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经营领域,创业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或服务、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是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或者创造的,这些人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或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结果。创业被定义为一个经营领域,创业者创业的过程就是建立创业企业的过程。”关于“风险”这个词的由来众说纷纭。据美国学者爱瓦尔(Ewald)考证,这个词来自意大利语的Risque,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个词来自希腊语Rhiza,是在早期的航海贸易和保险业中出现的。笔者研究的是创业风险,所谓创业风险,也就是指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它是指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创业是企业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孕育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可塑性强;投入大,且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对企业以后的发展影响大。
2.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作为一个技术经济重要的动态系统,一个完整的技术经济过程,一般由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等五个基本阶段构成。
种子期是创业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是萌芽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是技术,生产工艺逐步完善,将基于某项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出产品。严格地讲,处于种子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企业,因为此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还只是拥有一项新技术和美好的产品设想,还没有组成现实的企业形式。如果技术研发失败,初始投资将没有任何价值。创建期通过种子期的资金投入与运作,技术基本完善,将成果、样品和专利进行商品化,市场开始建立,依托开发的产品创建了企业,并且发展前景逐渐明确。企业顺利渡过创业伊始的创建期后,创建的企业开始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成长期。此时,开发出的产品得到市场的初步认可,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发挥出了系统整合效应。扩张期是开发的产品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同,逐步形成经济规模,达到市场占有率目标,建立起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进入成熟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已经完全获取了市场的认可,企业开始步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形成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这时商机和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有良好的组织团队,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完善。
这几个阶段之间紧密联系,后一个阶段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开展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技术经济链。创业技术经济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创业技术的本身特性,而创业技术本身存在一系列风险。可见,对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创业技术风险
创业技术风险是因为新技术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技术风险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在项目运作的实践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运用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基于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当代科技前沿的技术,将其变为现实是产品或服务,需要经历研发和商品化的过程,任何一个技术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新产品研发失败,从而使创业活动前功尽弃,能否研发成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在美国这样一些科技相当发达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研究计划只有60%能在技术上获得成功,而在技术上获得成功的高新技术中只有30%能够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而在我国,技术上获得成功的高新技术能够转化为产品的更低,只有20%。另外,新产品在商业化生产过程中,需要配套的工艺和设备往往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也会使商品化过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例如中关村开发区的一家著名公司于1987年10月在德国国际发明和技术贸易展览会上展出了呼吸监视仪等8种传感技术产品,各国代表在亲自操作这些新产品之后对产品快速的反应、精密的显示感到十分惊讶,称赞“这是来自中国的真正技术”,获得了该展览会上唯一的一块金牌。然而,由于原材料和生产工艺条件的限制,这些系列产品要推向市场却进展缓慢。
2.盲目追求技术领先的风险。技术领先是指企业试图成为第一个实现新技术研发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率先性。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了在本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积极追求技术领先,认为技术领先的产品带来的附加值高,而为此企业往往需要有大量的研发经费,高素质的研发人员,高新技术设备等大量资源的投入。同时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对消费者而言是新产品,它的市场多是潜在的,有待进一步发展。越是新产品,消费者购买时越谨慎小心,持观望态度,被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此时,创业者对市场能否接受新产品以及需求量会是多少难以作出准确的估计,如果某一新技术投入资金多,再加上短期时间内不能被市场接受,使投资收回困难,严重时最终会导致企业倒闭。正如一句行话所言“快一步是先驱,快三步是先烈”。可见技术不能决定市场需求,也无法决定企业的收益。
3.技术寿命和技术效果的风险。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产品的寿命日益缩短,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原有技术极易被新技术所替代,如果不能在新技术寿命期内迅速实现产业化,收回投资并实现利润,会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极大的技术风险。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所研发的技术,其可能实现的技术功能把握不准确。往往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所研发的技术实现不了预期产品功能,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使收益无法实现,使企业创业陷入困境。第二种情况是企业所研发的技术是为了解决某种特定的问题,而结果意外地解决了另外与先前不相关的问题。第三种情况是企业所研发的技术虽然实现了产品功能,但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违背企业伦理,如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损害了社会利益。也许短时间内可以实现产品化获得利润,从长远发展来看,会遭到社会否定,其技术不能运用,这样导致投资无法收回,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失败。
四、科技型企业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技术风险防范是在创业风险尚未真正发生之前,事先对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应用等进行防范,以减少企业面对技术风险的概率。而技术风险控制则主要是指风险发生以后,企业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来分散或控制风险,以减少由于技术风险造成的损失。针对以上技术风险,提出了以下几点技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建议。
1.对每一个技术环节要严格把关。技术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实现商品化时,技术始终贯穿其中,也就是说每一技术环节对产品的研发都至关重要。此时要把产品研发时所需的全部技术提炼出来,考虑在现有条件下能否全部攻克。由于某一环节或某几环节技术不能实现,导致新产品研发失败,使初始投资无法收回,这时就要停止继续研发工作。还应充分考虑配套工艺、材料等能否实现,避免再次出现上文中呼吸监视仪的事件。
2.运用技术模仿(技术追随)战略。技术模仿是指企业试图采取跟踪战术,对在技术领先的企业研发出新产品后,通过实物剖析或情报分析等合法方式,掌握新技术的关键内容,然后再进行二次开发,对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升级。这样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技术领先者的技术,由于此时该技术被市场普遍接受,企业可充分吸取技术领先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所获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因而可有效的回避市场开发初期需求和市场行为不确定性的技术风险,成功率要高。在我国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筹集到的资金非常有限,技术模仿策略比较适合。同时,我国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为我国科技企业采用技术模仿提供了有利条件。采用技术模仿的企业是市场的后进入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要小的多。
3.加快技术不断升级。面对技术寿命短这一特征,解决时效性成为最紧迫的任务,决定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成败。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把技术研发活动贯穿在创业的整个成长周期。同时不断寻找下一个技术创新点,这就要加快技术的不断升级,在新技术寿命周期内迅速实现产业化,赢得市场,在科技企业竞争中获胜。另外,在不确定技术功能时,不可盲目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只有在准确把握技术功能的情况下,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投资。还应注意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商品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社会责任,这样有助于科技企业的长足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笔者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中面临的主要技术风险,针对不同的技术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控制策略,为更好的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中渡过高技术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笔者没有研究科技型企业创业过程中技术风险如何识别及其评价,缺乏相应的实证分析,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Arnold Gould.Small Business in America Overview and Issues[M].NewYork:NovaSeienee Publishers,2002:180-195.
2.PaulBurns,Jim DewhUrt.Small Business in Europe[M].Macmillan,1986:176-200.
3.Wiklund,Hlkan,Pia Sandy.A collaboration concept for TQM implement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Quality Management,1999,(1):101-115.
4.邢以群.高科技企业经营管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5.罗伯特.A.巴隆,斯科特.A.谢恩.创业管理基于过程的观点[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刘国新,王光杰.创业风险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7.张陆洋.风险投资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蒋太才.创业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3(10)
9.付勇.技术创业企业的技术战略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6)
篇8
[关键词]工厂企业 自动化控制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27.3 文献标识码:TM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60601
在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的大背景下,我国自动化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进步,工厂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趋势也在大幅度的提高和创新,自动化的控制技术已经得到了不断应用和普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中的地位更显得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了工厂生产和发展重要技术之一。
1、当前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状况与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整个发展过程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电子信息技术。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已开始越来越重视自动化控制技术,近年来更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
1.1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实际状况
自动化控制技术是一种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等目的的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软件、硬件和系统三大部分。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作为20世纪现代制造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主要解决生产效率与一致性问题。
自动化控制除了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外,还能够强化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使生产效率得以全面发挥。在大量减少用工的基础上,还能够进一步降低人为操作的失误率,这不仅节约了人员成本,还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1.2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
我国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道路,大多是在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进行消化吸收,然后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目前我国自动化控制技术、产业和应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工业计算机系统行业已经形成。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在日常维护与检修工作中采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促使系统更加容易操作,也就是电气自动化凭借计算机技术对系统进行控制,实现人机结合的良好操作界面,使系统控制日益灵活,同时能够快速产生集成效果,应用Windows操作平台在不同程度上均能够让维护与检修工作更加便利与直观。
2、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企业中的重要功能
(1)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自动化控制可提高生产过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煤炭、化工等行业生产作业环境复杂,生产要求具有连续性,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现代化自控控制系统采用高度集成的电子器件、专用集成芯片及计算机,大大提高了硬件的可靠性。由于软件的灵活性可在系统中设置各种控制、故障检测和诊断程序,形成一个完善的自动化系统,其控制功能与状态检测、故障保护功能紧密结合,从而保护了自动化系统的高度可靠性。实行离机操作,对工厂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特殊意义。
(2)提高生产效率
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为生产数据与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给企业生产增添了智能的翅膀。自动化控制技术尤其适合于解决特别复杂和不确定的问题,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可广泛自动化控制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可以用于工程设计、工艺过程设计、生产调度、故障诊断等,也可以将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技术等先进的计算机智能方法应用于产品配方、生产调度等,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
自动化控制技术能清楚掌握产销流程、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及时正确地搜集生产线数据、更加合理的生产计划编排与生产进度等,包括从产品开发到设计、外包、生产及交付等,生产制造的每个阶段都实现高度的自动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提高产品质量
自动化控制技术强调系统地识别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动化控制的目的就是在产品中实现对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有效地管理与控制,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并对过程控制中重点做好过程的监视与测量,从原辅材料供应、验收,从生产组织到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做到严格检查、及时反馈、快速整改,维护工艺技术标准的严肃性。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分析与改进,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4)减少生产过程的原材料、能源损耗
自动化控制系统可精准的控制生产过程,将各项指标按生产过程反应要求进行精确智能调控,最大程度减少供热或制冷等的能源消耗。原材料输送过程自动高效,最大限度减少物料输送设备运转时间,提升系统整体节能降耗。
3、工厂企业中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前景与未来发展趋势
复杂的国际形势为全球的工业发展带来了颇多变数,诸多工厂企业已经开始选择在能源效率以及安全领域加大投入,同时,对于工业领域内的自动化与控制的新技术也普遍抱有积极的态度。那么,在这样的形势下,自动化与控制技术脱颖而出,以太网的使用将会增加,为了弥补专业人士资源的不断缩水,远程监控也将增长迅猛,网络安全也成为了远程监控领域的重要问题。
尽管当前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仍是把微计算机作为主要核心的网络化自动控制体系,但在不同程度上均已表明电气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同,所以在此前提与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前景与未来发展趋势一定会十分光明,最终迈向科学化与智能化的发展道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厂实施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但能够获得显著成效,还可以得到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工厂电气设备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使操作程序更为简单快捷,大大减缓了工人劳动强度以及缩短了工人劳动时间。但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产规模的逐步壮大,许多电气设备的运用也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必须要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合理调整与改进,以便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为工厂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最终使工厂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罗奕.电气工程专业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4
[2] 梁昌鑫,贾廷纲,陈孝祺.工业自动化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8,(3).
[3] 孙振华.创新――电气自动化改革的灵魂[J].科技与生活,2010,14
篇9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历史沿革;培养
1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历史沿革
测控技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测控尝试都是来自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对时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日晷这一原始的时钟,对空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点、线、面的认识。现代社会对测控的要求当然不会停留在这些初级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测控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研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者对本专业存在一个明显的认识误区,以为测控技术就是用三角板、直尺之类的仪器进行吃力劳苦的测量,其实这只是很浅显的认识,也是很浅薄的错误。我们可以听听清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一位同学的话,他说:“进入大学以前,我认为我将来的工作就是拿着大三角板,到处量量,呵呵,谁知开始上专业课了,才知道原来我们的专业是多么尖端,什么激光啦,纳米啊,都是我们测试的手段。现有的电脑硬件和软件,可以让我轻松地模拟实地环境,不仅学起来轻松省事,更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设计更复杂完备的系统。”可见,一个真正的测控专业学者,需要掌握更多电学方面的知识,他们要掌握基本的电路知识,具有新颖设计思路,并且能运用多种新技术、手段进行工作。
中国工业以前很长时间里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路货太多,没有自主创新,没有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无法与其他工业强国相争,这与我国测控专业人才非常缺乏有关。与世界接轨,中国企业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自主创新、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关键,因此,测控专业的人才变得越来越重要。
2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目标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的人才都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团队协作和创新创业精神,具备无损检测理论与工艺、计算机测试、工业过程的在线检测与控制等方面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以及材料加工、设备安全与质量控制、计量测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工业无损检测、计算机测试、仪器仪表设计开发和工业检测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科技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复合型应用性应用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且这个专业主要以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为特色,培养具有现代科学创新意识、知识面宽、基础理论扎实、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毕业以后可从事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智能仪器、虚拟仪器、测量与控制等多领域的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因为他们专业知识面宽广,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广泛的发展空间,也可从事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应用等工作,转行比较容易。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学校对这个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材料加工、控制技术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无损检测工艺设计与检测操作、计算机测试与仪器仪表开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无损检测应用、计算机测试、仪器仪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精密仪器的光学、机械与电子学基础理论,测量与控制理论和有关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受到现代测控技术和仪器应用的训练,具有本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系统的应用及设计开发能力。
相比起许多理工类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可能是比较难以望文生义的一个专业。究竟什么是“测控”?“测控”的范围是什么?“测控”专业在社会上又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使许多考生在报考的时候对这个专业心存疑虑。其实测控技术就是精确探测和采集各种信息的尖端技术。说白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就是去研究、去开发最先进的测量仪器。而高技术含量测量仪器不仅逐渐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最尖端、最激动人心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篇10
1.1保证企业内部各项职能的有效实现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相关的业务数据处理工作得到有效的改善,减少信息传递中的延迟事故的发生,保证信息的可靠程度,使得信息的普及范围大幅度增加,而且在获取方式上更加便利,有效的保证各个部门在业务职能等方面的有效沟通。有利于精简繁琐的人力处理部门,使相关的部门职责更加明确,提高相关工作处理的效率。在划分各部门职能的同时,有效的提高精简后职员的专业素质水准和工作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延伸和推广,企业的决策层次也适当的做了一些调整,为严格业务素质要求的职员提供更多的相关业务的决策机会,增加其具体业务处理的实践能力。员工需要积极响应信息技术的各项要求,全面补充自身的计算机处理手段和能力,积极掌握最新实效的信息和技术知识,了解整个业务处理过程需要的信息技术的掌握、相关工作程度的检查与处理,以及企业运营需要的专业知识的补充。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严格制定职员的招聘和培训方面的制度,强调人机结合的具体方案手段,增强职员及时发现问题,识别相关风险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与其他部门人员职能的整体、系统的配合,全面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以充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和相关的能力。同时,内部管理人员要有效的进行相关信息的监督工作,保证涉及企业长足发展的会计方面的财政等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计算机的统一、高效的数据处理职能,全面提高会计处理方面职能的发挥,并结合投资者合适权限的授权,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相关数据的搜罗与整理,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全面发挥企业内部跟踪控制与管理的手段效果,促使整个内部人员队伍的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保证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
1.2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提高
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企业运营模式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会给信息系统和相关业务处理流程带来新的挑战。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信息实时传递与交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中包含大量的资金流转和企业联盟等重要信息,这些与市场实况紧密相连的信息都是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进行整理和编辑的,以谋求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经营效果。但网络高度发达的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开放性,这会对企业内部的重要数据信息造成一定的泄露风险,通过计算机各种故障事故等也会造成大量数据的流失,这对企业的经营的目标实现来说影响很大。因此,信息技术在发展和引进企业内部的同时,要适当处理和加强企业的风险识别的能力,加强防范措施的效能,结合企业内外环境的综合考虑与分析,结合企业信息在流通与储存过程中的现实因素,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高效稳固程度,避免不必要的信息风险,促进企业在现实条件下,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的高效性能,保证整个运营系统能在高速的交流和沟通环境中顺利进行。无论是信息技术的高端处理水准还是企业高远目标的前瞻性能处理显效率,以及企业内部文化的传播等都是企业具体的业务处理流程中的重要内容。而整个业务流程系统涉及到财政管理部门与监督处理部门、具体职员等有效的系统连接效果,分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企业各个生产、运输、管理等具体业务处理的过程中的控制手段和方式,通过分析现实中业务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因素,根据一定的业务评价标准和信息技术控制模式等,将这些相关的实际数据输入计算机内进行科学的整理与划分,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机合一的业务计划制定与目标达成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内部职员在充分掌握企业的各项业务信息的基础上,加强各部门实际状况的讨论与分析,进行比较合理的决策和风险预防措施的制定;同时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严格访问授权功能处理,保证数据资料归咎的责任体系,同时加大计算机管理技术人员的应用,避免信息系统故障的产生,保证内部网络信息的高效性和安全性的综合实现。业务过程及职员表现等的监控质量逐渐上升。其中评估制度的有效制定,必要信息环境下的行动等都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得到有效实现。在监控的内容设置和程序管理上,结合具体参数的控制手段,针对企业经营过程内部不同的环境变化情况以及具体的业务评估结果,做到企业运营中各个控制节点的良性运行,充分调整各个环节信息设置的局限性,保证整个监控信息以及相关参数的准确性,促进整个程序系统的进一步开发。
二、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方面信息技术策略的实施
通过以上信息的总结,充分考虑内部控制各个要素的特点与功效,全面实现组织内外的信息系统的高效控制模式,实现企业内部各项事业的发展。其中,组织控制是建立在组织结构的高效设计,结合企业实行的各个业务流程和信息制度的完备效果贯穿整个组织结构的产出的过程;需要仔细审视组织的职能界限与具体职能的划分,尽可能实现各部门工作环节的连接效果,形成一种系统的企业组织控制的结构系统,保障企业决策和工作执行能按照事先的预计方向发展,并结合企业组织控制的执行效能,实现信息技术处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全面结合。在信息的录入过程和功能发挥效果中,要高度注意员工的自主的决策权和使用能力的发挥,保证信息资源能够满足当下职员和部门的不同的业务处理需求,促进整个企业内部结构的完整性。而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并且直接作用于企业未来的运行状态等因素,因此针对具体的信息系统的风险处理十分重要。信息系统的开发质量与建设风险等需要在相关策略制定之前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制定。加强开发商的资格验证,同时结合自己开发项目的经验进行一定的总结,对涉及信息系统运行的软件与硬件的应用等要着重考虑,同时加强网络项目管理手段,完善信息系统实施的组织内部的责任体系,建立高效的进度和质量控制机制,保证监管信息的技术的提升,保证信息在记录企业内部信息的同时,加强安全保护,避免重要的信息遭到泄露等事故。因此,要做好操作权限的设置,规定规范的信息处理流程,运用专业的辅助软件,促进网络环境安全性的改善;操作人员只能按照自己部门的具体操作权限进行专属的业务操作,不得跨域自己的业务职能,避免信息泄露的同时,又缺乏一定的责任主体。
三、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