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范文
时间:2023-03-17 23:1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实主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你是从哪年开始跟电影这个人群接触的?做到什么时候?都干了些什么?我觉得这个要没做过的,肯定就说露馅了。
再有一个问题,他说你的拍摄时间是怎么想的?我说我想的是40天,水上的部分比较好拍,但水下我没有经验,包括演员在水底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时间会长点。老板说40天不可能,最多30天。这次拍《北西》他也对日子要求得很严格,38天必须拍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现实主义题材几乎就都意味着票房不佳,比如去年的《飞越老人院》,你的处女作《海洋天堂》也是这样。
薛晓路:电影本身的商业属性是没有办法回避的。观影人群现在主要是年轻人居多,这些年轻人所聚焦的话题,是他们买票很重要的因素,老人题材确实进不了这群孩子的视野。而《海洋天堂》一开始的时候,江老板也觉得可能会不太好卖,要求我改得喜剧一点。改完我觉得不行,改飞了,就又改回来了。《海洋天堂》是我一直坚持要自己拍的一个本子。
为什么会有《海洋天堂》,而且要坚持自己拍?
薛晓路:我1994年刚工作没多久,看杂志说“星星雨”自闭症儿童学校的故事,这学校离我也挺近,就过去帮帮忙。帮阿姨照顾一下孩子、护送一下募捐箱、帮他们拍拍东西什么的。2004、2005年的时候,我认识的那批自闭症孩子都长到20多岁了,妈妈爸爸们都50多岁、60多岁了,这群人开始很担心他们去世了以后孩子怎么办。在那个时候,很多讨论说着说着就绕到这儿,这对我来说触动很大。我跟了他们十多年,但没有看到政府对这个群体有什么帮助,或者制度上的变化,所以那个时候就特别特别想写这个东西。我觉得这个故事是我想讲的,交给别人不一定还是原来的故事了。 这部片子之所以有票房发酵作用,并不是因为它是个爱情电影,它还有普遍性的话题和对于现实的反映
所以,遇到江志强算是一个新导演非常幸运的事了?
薛晓路:对,目前我的两个电影都是和江先生合作的,我觉得他对创作者很开放、很尊重。他的这种信任与支持,对于一个片子的成功有很大的推动。他会让我觉得,这个项目跟他做能做出个样子。另外,他这几年都在跟新导演合作,新导演创作的想法、创作的激情和欲望,他也很尊重,他觉得这是新导演最有价值的地方。
和江老板合作以后,预算、演员阵容和幕后团队的档次一下子提升了?
薛晓路:对。一开始我们还在想,找谁来拍?当时我们希望父亲一角是个知名演员,儿子是个新人。后来杰老板(李连杰)经过香港,江老板把剧本给了他,让他考虑一下。我当时还觉得不靠谱,他拍打戏的,而且那么贵。大概三周以后,江老板说杰老板答应了,真的是很意外。听说杰老板当时也专门去问了“星星雨”,说有没有这个人,那时候“星星雨”是壹基金的典范工程,那边说有这个人,不是骗人的。
现在你可能也有一些选择权了,在选择老板的时候最看重的是他的什么?
薛晓路:我是拍电影的,最需要他懂电影,而且简单。我本身也并不太擅长社交,也没有这个欲望,比如来回来去吃很多次饭,对我来说都是压力。跟江老板开会一般都是半小时,比如说这次讨论到底用哪个公司的电脑动画,去了半小时就是说这些,说完就撤,我完全可以放心地去安排接下来的事。这些都会让我觉得轻松。
篇2
关键词: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实绘画
绘画者常将“现实主义”一词挂在嘴边,教学中、讨论中、笔记中随处可见,然而,真正面对画布时,却很难发现现实主义到底隐身于何处。推敲这一艺术词汇,笔者认为它全然不是随意的谈资,不可以泛泛而用。翻阅画史,笔者更是感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的面貌是如此多样却又特性鲜明。那么这些关于现实主义的样貌是如何混入中国的艺术词汇,定义着某种绘画(艺术)现象呢?
一、舶自欧洲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英文是Realism,在英文注释中有一个有趣的时间点,即“19th-centurypaintingmovement”。也就是说,“现实主义”这个词汇确实在历史上命名过艺术运动。这个艺术中使用的词汇常常让我们联想到一种照搬自然的方式,所以,在中文的注解中,现实主义又被称作写实主义,这种写实的技巧到底体现为画面上的哪种风格面貌呢?这个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到另一个词——自然主义,这是在文学、戏剧中常被提到的一个词语。自然主义,英文为“Naturalism”,法文为“Le-Naturalisme”。这个词和法国人较有渊源,作家左拉可以说是最为人熟知的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而左拉和画坛的关系在当时也是甚为紧密的。他曾是保罗•塞尚的挚友;他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同时期的画家作品中,如马奈的《左拉肖像》;也有艺术家为他的作品创作插图,如德加为其《特瑞萨的噩梦》所创作的插画;在很多画家的作品中似乎可以看到其小说所塑造的形象,如劳特累克的系列作品中的形象就像是《娜娜》中的主人公。因此,左拉的主张在当时应该是有一定的传播范围的。所以在画史研究领域,大多研究者认为自然主义的文学与印象派的绘画之间有着某些联系。于是,印象派可以被看作是在科学实验框架下的一种绘画艺术的存在。这样看来,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并没有约定俗成的对等关系,毕竟我们无法把印象派说成是现实主义运动。但是,为什么我们总会有种错觉,觉得自然主义的技巧就是写实主义的技巧,也就是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呢?在印象派诞生之前的法国,有一个比较另类的画家群体,就是生活在枫丹白露的巴比松画派。
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看,印象派和巴比松画派是一脉相承的。现今的很多评论中称巴比松画派的作品为自然主义风景画。可是有趣的是,这个画家群体的画风非常多样,卢梭、柯罗、米勒等人的共性只能被看作是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在朴素的乡村生活中体验心灵的感动,寻求生存的意义。而“实验性”唯一的体现是风雨无误的工作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的理论家更青睐那种变幻无常的自然力量。在唯灵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交织的时代里,“自然主义”一词被断章取义运用在不同的画派中,它指向题材、存在的规律抑或技巧。巴比松画派存在时间为19世纪上半叶,自然主义思潮兴盛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而且自然主义思潮流行的时间里包含了印象派的存在时段。那么,“Realism”的注释中所指向的19世纪绘画运动是哪个呢?在国内外的西方美术史研究中,认为绘画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法国。如果含糊地认知这个时间点,可以说巴比松画派和现实主义艺术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在美术史上扛起现实主义大旗的是法国画家库尔贝。其1855年的个展名称叫做“现实主义,库尔贝,他四十件作品的展览”。
他发表《现实主义宣言》,将现实主义艺术的政治属性作为该艺术形式的特性明确说明,称其是民主的艺术。这应该是历史承认的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征。我们知道库尔贝的师承来自写实技巧,虽然他有很多外光运用的经验、自然的观察体验,但他更为看重人类生活自身的意义。巴比松派对人类生活的纯朴关怀是不够的,浪漫主义的生活美化思想更是不入其眼,而自然主义的理性刻画中充斥的政治诉求或者说对人类的指正改造又太少。感情饱满的库尔贝将人类放在世界的中心,渴求人类世界的平等与爱意。所以,19世纪中叶的俄国作家们响应了这种现实主义精神,树立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大旗,在一个更为激进的层面上阐述人类社会的“真实”面貌。随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俄国出现了巡回展览画派,克拉姆斯科依、列宾等画家的画面展现了时代生活的面貌,他们旗帜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反映自己所看到的世界。
二、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成长
20至21世纪的中国艺坛对于国家、民族的存亡现状,一直是饱含政治热情的,即使是西方现代派风生水起的时期,我们依然选择性地学习俄国的写实艺术,希冀着延续延安鲁艺的政治激情。20世纪下半叶,“Hyperréalisme”一词出现在布鲁塞尔的一个展览标题上,后来在21世纪初由照相写实主义演变为超级写实主义。这个流派随着罗中立的《父亲》的巨大成功在中国被大众认知。而这次令人瞩目的成功在中国绘画语言中再次混淆了更接近实验性的“自然主义”的技术研究与具有突出的政治觉悟的“现实主义”之间的界线。直到20世纪末,当现代派、现代派之后的艺术浪潮过后,欧洲画坛被表现主义(时称“新表现主义”)占领,这使欧洲的油画技术令人瞩目,向其学习的中国画家层出不穷,我国的现实主义艺术在技巧上出现了多样性。如,向英国画家弗洛伊德学习的刘小东等画家,以及被称为“玩世现实主义”的画家。而且,艺术家群体开始涉猎更广泛的题材。
篇3
关键词:现实主义;艺术;审美拓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39-01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基本原则是,强调艺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关注现实人生、社会和自然,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和再现,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表现出来。现实主义主张艺术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和历史本质,真诚地表现艺术主观世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一般来说,只要真实表现和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们都可称之为现实主义艺术。在创作实践上,现实主义艺术家重视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美、发现美、认识美和表现美,同时,他们不回避丑,对现实中丑恶的现象敢于正视,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和历史的必然。现实主义艺术是从现实世界而不是从空想世界中获取它的内容和形式。在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艺术一般采用写实的方法,注重细节的真实,并通过典型化的手段,揭示社会生活的真理,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达到艺术之美。因此,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高度统一。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真实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反映画家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对生活的认识活动。它具有人文精神、可解读性、开放性和民族特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当前社会的新观念,要求画家的作品内涵应当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对山水、花鸟的生存,以及自然生态美的维护等,都透视出当代的人文精神和风貌。可解读性是指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理想,满足当代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格,要表现民生、民情、民意,要创作出能反映时代题材和社会生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受到大众喜爱和欢迎的作品。开放性是指吸纳一切有益的艺术营养,形成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现实主义不是封闭的,要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发展性的品格,从而使其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民族特性是指我国艺术特有的“意象”体系。构成艺术作品的三个要素是客体的形和神、主体的情和意、本体的形式语言,三者处于辩证统一之中,无论侧重于哪一方面,都不应忽略其他要素,要在形神兼备的广阔天地里自由翱翔。
现实主义要以其独特的现实针对性,崇高的人文关怀、品格,审美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创作思想为准则,以现实的审美视角,赞美人生,并把劳动人民作为人文关怀的主要对象,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特征总是要求审美主体站在群众关怀的高度对现实进行精神俯视,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为意识典范,以忧患、崇高、悲壮为这种意识的审美形态。现实主义艺术的审美主体必须到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寻求创作灵感。作为艺术创作的经典原则,现实主义不仅承认美在于审美客体,而且充分强调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提炼、升华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决定了现实主义艺术不是只有一种风格、一种语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统一,才是现实主义艺术语言、风格和个性形成的根本,“真、善、美”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最高境界。
艺术创作是画家对美的不断追求、探索、创新的过程,成功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有其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它是日积月累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是不断探索、逐渐发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一般是用现实主义原则来要求写生。写生需要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的特征,捕捉一些细节和有关创作的素材,最重要的是运用现实主义中的真实性原则和典型化原则进行艺术创作。真实性就是要求创作素材反映现实特征,典型化则要求我们超越生活的现象,去捕捉代表生活理想的因素,把理想化的东西从生活中提炼、发掘出来。但作品内核都是由美术家按照自己的艺术特长和逻辑来构造的,是具有当代文化特征与品格的新现实主义,同时也要符合当代人对于图像的接受要求。画家对生活的熟悉和热爱造就了绘画题材的丰富性、真实性和生动性。中国艺术是意象、意境、象征、观念及符号性质的主客观结合的艺术。
现实主义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根本方法,具有永恒性和不朽性,它不仅仅是再现客观存在的真实,还要能揭示现实中民族、时代的本质精神,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善和美的原则,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应该是既具有美好的物质状貌,又有健康真善的内在精神实质;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现实生活的典型性。艺术家应坚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自己看到的世界,再用自己的技法描绘所看到的又经过自己思考的世界,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才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在当代既是一种艺术思想倾向,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精神,不能将其单纯归结为一种艺术样式,一种艺术语言系统,一种艺术主张,一种人文关怀精神。现实主义艺术具有面向人生的精神,有着永远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 忻东旺 大众形象
当忻东旺这个名字出现在2014年1月11日的讣告新闻里时,不免让人痛感震惊和惋惜。曾经只那么几次站在他作品前的凝视和他的创作视频的观摩,已让笔者记忆深刻。忻东旺的绘画是和他本人一起在现实生活中孕育出来的统一体,他的“大众形象”具有感动人心的穿透力,令人过目难忘。他的绘画一直被作为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之一。
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美是生活”的重要命题,认为“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文学家别林斯基则提出了“熟悉的陌生人”的概念,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为它来自生活,概括了读者曾经感受和意识到的现实关系中的某些现象和规律。‘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新对象,新生命,寄托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因而给人以新的美感满足。”忻东旺作为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实践者,一贯将目光集中在普通的人和物,关注日常生命的存在。他笔下的众多人物,大部分是作为模特的陌生人,在经由观察和与之交流沟通后,逐渐被“熟悉”化,呈现于画面。因此,忻东旺绘画中的大众形象,非为自然之美,而是在寄托了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特殊痕迹的感悟后,所创造出的极富生命力的超越现实之美。
在绘画领域,19世纪就形成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潮,从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关注人生,广泛展现现实生活,把普通劳动者作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表现普通大众的生活和斗争。如法国艺术家库尔贝的《筛谷的女人》、中国画家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蒋兆和的《流民图》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艺术创作的课题,长久以来都是艺术家惯常的思维方式,只是现实主义绘画通常以写实语言为主导,甚至等同于写实主义,通常以生活画面的截取或历史场景的再现作为主题,具有某些事件的可读性。新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新阶段,其艺术主张和表达方式与20世纪50年代英美的波普艺术表现“大众文化”有本质上的相同点。新时代的自然和生活主流随着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改变,人和人性也在发生着改变,日常现实的生活画面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因此,新现实主义绘画关注和表现的虽然依旧是现实生活,但在表达方式上与传统的写实现实主义相比更为自由,个体语言更为多样化,表现出夸张的造型和色彩、非传统的画面空间处理等,呈现出更为鲜活的气息。中国的新现实主义绘画则与乡土绘画有着渊源。“”的结束促成了艺术复归人性的追求,艺术家们重新关注自然和现实生活,社会责任感的复苏也使他们把目光投向社会底层和劳苦大众,产生了一大批的乡土绘画代表作,罗中立的《父亲》或是陈丹青的《组画》都蕴含着新现实主义精神的萌芽。改革开放以后,普通务农和劳动者的集体形象在中国都市化的过程中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忻东旺出生在“”前(20世纪60年代)的河北农村,天生秉承了劳动者朴实坚毅的性格,天生对农民形象有亲切感,对农民工的生存境遇有感同身受似的特有敏感,对他们的焦虑和内心的希望有深度的领会。如《夏日的思辨》《笨嘴》《憧憬着的老段》《项链》《雄心》等作品,虽然都只是坐着或站着摆姿势的模特人物,却能读出不同人物背后的故事,看见更多的场景和情节,这便是对人性的朴实表达。最普通的生活就是最真诚的诗歌,忻东旺笔下的众生相皆具有这种诗性的状态,这些社会的边缘人群被艺术家从社会的不起眼的角落推到了舞台的中心,散发着光彩。他画的《大白菜》具有很强的形式感,造型饱满,亦带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卖白菜”实则讴歌了社会普众和底层人物的生存价值。
忻东旺的人物造型有着波普的夸张和适度的变形,既有弗洛伊德的遒劲也有博特罗的朴拙,无论人物或静物,都极富个人特色。他的绘画空间契合了现当代绘画扁平化的趋势,突出主体,背景多为大笔简色调铺成,画面清新爽朗、轻松直白。他的绘画不仅放大了普通人和物的形,而且提炼出了平凡人和物的神,这是他的新的写实技法。因根植于中国的现实生活情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因此他的绘画由内而外散发着民族的气质,却绝无造作或是生硬的中西组装,而是自然而然地吸收了欧洲油画传统的格调。
忻东旺的创作是在感性和理性的较量中完成的。他的感性体现在对于表现对象第一时间的视觉形象感觉以及对其内心活动真实的感悟和理解,形神合并地观看表现对象,合乎中国绘画讲究的“意的营造”和为求得“生动”的准备。他的理性在于采用了异于西画的常规作画步骤却能经由那短柄油画笔自如运用的铺呈方式,有些像中国工笔画的先勾勒,再罩染,只不过他的“勾勒”非“工”也,而是抑扬顿挫如行书般富有表现力,而他的“罩染”也非“层叠晕染”,而是弗洛伊德式由表及里的丰富塑造,但又亦非厚料堆砌,而是在人物与背景的交接处以及结构转折的关键处,恰到好处地运用刮刀,造成半浮雕式的视觉感受,平中带厚,既是富于激情的表现,也是鲜明的个人风格语言的精妙拿捏。由简入繁,一气呵成,“得意”而“不忘形”,才使得他的绘画气韵生动,不唆、不沉重,具有活脱脱的现实性和新鲜感。
新现实主义主张“万物平等、众生平等”的社会学意义。忻东旺绘画中的“芸芸众生”正是体现了他对世界万物平等的信仰以及他对于人在当下现实中的生存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关注、思考和语言个性化的真诚表达,蕴含着最为可贵的人文关怀,可谓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样本。他对绘画的虔诚和坚持,他的朴素和灵性,都永远和他的油彩一起凝固在了画面里。
参考文献:
[1]蓝利萍.试论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Z2).
篇5
该剧就是从迟教授的大段独白开始的。这不仅考验着演员的表达能力,也将考验观众的耐心和接受能力。在长达数十分钟的自我表白中,除了拖鞋和地板摩擦偶尔会发出鸟叫的声音让迟教授感到焦虑不安外,剧作还穿插了三个想像中的片段,有三个人物出场,分别和他有一番交流和对话。第一个出场的是他的昨天,或曰童年,面对自己的昨天,他还是肯定今天,他说:“我活下来了,我一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当下!现在!我还活着!或者说你还活着。”但是他很清楚,他为成长付出了什么代价,童年的单纯和理想,都丢失了,他的童年甚至不认他了,这让他焦虑和苦恼。第二个出场的人物是迟妻,他们现在的关系有一点微妙,做妻子的,对丈夫不甚满意,她说:“活出个新鲜来,让我看看!”如何新鲜?她没有明说,但她在公交车上骂那个臭男人,“没本事挣钱,有本事想歪主意”,其中的含义迟教授心领神会,所以他说:“你骂得对。”他感受了其间的压力。妻子要求于他的,也许正是他做不到的。这时第三个人物出场了,她是迟教授的学生。由于她和迟教授的关系被其他老师想像为暧昧关系,她的论文没有被通过。她责怪她的老师,甚至希望像晴雯要求贾宝玉那样,要求老师和她一起“让那些流言得逞”,她说:“我们就做一次吧……抗议性地做一次。”但迟教授以“我有准则”表示了拒绝。女研究生则愤慨地指责老师:“你快变成一个思想的者了!”“你的孤独一钱不值。”
迟教授是个全新的舞台形象。这个形象在以前知识分子倒霉的时代或兴高采烈的时代都不可能有,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邹静之敏锐地抓住了我们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征,塑造了迟教授这样一个人物。他对生活有一种厌倦感,他感到了孤独,感到了痛苦,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他在努力地思索,但他的思索又是无力的,几乎不能抵达真理的彼岸。因为,对待真理和知识的相对主义态度的泛滥,已经使得这个彼岸变成了一片虚无。他会不会放任自己随波逐流呢?剧作家没有说,我们也很难揣测。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个人物来自生活本身,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它是那样的切近,那样的浓烈,逼迫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邹静之一再说,《操场》是他的“自我批判”。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操场》里所有的人都是我,《操场》里所有的事我都干过。唯一不一样的是,我有痛苦,这痛苦代表着一种光亮。知识分子最伟大的精神就是自我批判,而中国知识分子不爱自省,都以为自己是真理的代言人,你看《百家讲坛》上那些唾沫横飞的学者明星,我们这个时代太缺乏痛苦了。”所以说,迟教授的痛苦,他所表现出来的迷失感,也就是剧作家邹静之的痛苦和迷失感。进而言之,在这个角色身上,剧作家寄托了自己对于知识分子的谴责和同情、指摘和辩护、冷嘲和热讽、失望和期望,凡此种种相互矛盾、相互纠结的情感,应该来自剧作者真实的内心体验。我们则通过这个角色获得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感动,这是一种让人心痛的久违了的感动!
剧作在结束了迟教授的独白之后让他进入了现实的情境。在这里,剧作家写出了迟教授这个人在现实中的无奈和无力感。他一直在思索,可是,他的思索和现实没有关系。崔傻子让他看一下黑板后边的那个死人,他借口和他无关,让他打110告诉警察。他说:“我不上网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听收音机,我不想知道的事越来越多……我恨不得瞎了,我自己的事都管不了……你还让我去看不相干的死人!”尽管他用“我的痛苦在这些之上”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但是,他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冷漠和自恋,还是活生生地揭示了当下知识分子对其社会责任和人道主义立场的放弃和逃避。崔傻子凭着一个善良人的直觉,立刻看穿了迟教授这个人,他说:“一个根本睡不着而假装着要睡觉的人,……假装痛苦像个学者看见死人就闭眼睛的人,你睡吧!”这里所表现的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知识分子的普遍的失望。知识分子应该自我反省,但这不应该成为拒绝现实关怀的理由,即使你拥有“更高质量的痛苦”也不行。邹静之能够写出这一笔,既深刻又不容易。这种直面现实、剖析自身的勇气和胆识是令人钦佩的。
教授属于知识分子范畴。尽管在我们这个时代,教授头上的光环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耀眼,有些知识分子也在自觉地放弃普遍真理代言人的身份,知识、价值、道德都不再被认为是绝对的,而只是代表着持有者的立场。但即使是这样,社会公众仍然希望知识分子能够有所作为。迟教授和西口洪的那场戏,以及迟教授和死人的那场戏,似乎都是想要探讨其中的可能性和局限性。迟教授不是一个自甘堕落之人。他肯于坐在操场上思索,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孤独,他的痛苦,他的无奈,甚至,他想提升其痛苦的质量竟不可得,从而使得痛苦变得更大,更难以摆脱,这些都说明,这个人对于当下所发生的文化精英的溃退和自觉选择媚俗的立场,还不能完全顺从地接受。他在坚持,他在挣扎,既然做与不做,前者容易而后者难,那么,他宁愿选择后者。这使他活得非常沉重而不轻松,并因此而烦恼不安。
但是,他也从西口洪和死人所讲述的故事中看到了某种可能性,在他看来,这也许是个机会,可以同时把他心口上的那颗钉子也拔掉。他进行了某种尝试,并亲自动手锯断了象征那颗钉子的铁架子。他在做完这件事之后,激动地站在空了的操场上,感慨万千:“这一切是有意义的。这一切使单纯的思索和思索带来的痛苦化解了……别人的故事印证了我的思索,这是文学的力量。”他没有想到崔傻子揭穿了他的自恋式想像,傻子说,西口洪是个骗子,他的故事是假的,现编的。这时,他所能做的,也只有无可奈何地自斟自饮而已。他在醉态中几乎认同了一直被他拒绝的现实价值和生活态度,他有些轻佻地对“野鸡”的人生观表示了他的敬意:“你很透彻,也很现实,现实对你没有障碍。你是生活的哲学家。”他想像着“可以像她一样地抛开一切,像她一样地生活”。但死人告诉他,正是他对她的赞美,让他“把紧抓悬崖的手松开了”,他说:“是你在最后一刻杀了我!”
篇6
现实主义绘画倡导通过理性化的、逻辑化的、象征的方法逼近外部世界的真实;以反映的是事物表面现象为主,笔者认为它像照相机。
超现实主义绘画则通过主观感性的、非逻辑化的、无意识的方法逼近人类内心的潜意识世界,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主,笔者认为它像CT。
相比较传统意义上的绘画,笔者发现超现实主义画作中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同样是在一张画面里,他们想要呈现的内容似乎很多,有些作品中的意象高度凝练,图像信息的复杂程度甚至超过了“绘画”这种媒介所能承载的范围。原先超现实主义者于一九二四年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中这样说道:“超现实主义创作是一种建立在纯粹心灵的潜意识活动的基础之上,借助于潜意识活动,艺术家以文字在写作中或者以任何其他方式表达其思想中的真实活动,其中没有理性或者任何审美的或道德的先人之见的干预。它意味着一种表面世界之下的更加广阔的现实,一种不合逻辑、超越逻辑、意识和物质的潜意识的梦幻世界。”在这里,用一种形而上的话语来精确描述就是:那是一种来自存在本身的呼唤,它不断膨胀并时刻谋划着逾越边界的可能。在这种自由意志所引发的一系列冲突的境遇中,笔者认为:画家是借助“绘画”这种直观的方式来描摹他灵魂中正在进行的某种仪式,并加以深刻的具像表达。
在当代中国油画界,徐芒耀教授的《我的梦》是这一时代杰出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之一。笔者专门看了视屏《可凡倾听节目---徐芒耀教授》,徐教授也谈到《我的梦》系列的创作过程,它作品中出现的双影、穿透,那是现实主义画法----照相机所做不到的视觉现象,只有用超现实主义的----CT方法,才能够完全而充分地体现画家所发现的视觉感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徐氏风格”。
那么这个独特的”徐氏风格”又怎么样去追溯呢?在当代中国,中国艺术家对超现实主义的浓厚兴趣,发生在结束后的1976年代。这个年代,恰好是社会性革命的狂癫归于平息的阶段。社会的理性正在慢慢逐渐恢复,改革后放后,整个中国开始试图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接纳一切来自外部世界的思想和文化。那个年代,中国的诗人、学者、艺术家以及作家、对任何来自异域的思想潮流和艺术风格,都有浓厚兴趣,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人文主义,到十六、十七世纪的启蒙主义,再到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乃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印象派和象征主义等等。受超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品,如:徐芒耀教授的《我的梦》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人物突破坚硬的墙体,以沉思者的姿态,下半身仍停留在墙体之内。这当然是一个隐喻,但它与其说是一场梦,不如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这一作品对超现实主义的演绎,塑造了当时一个突破精神禁锢,追求理想,追求梦想,同时在潜意识中又有深刻而沉重的反思精神的,在改革开放时代浪潮中追求自己乃至民族强盛梦想的新青年形象,这个新青年形象可以和“五四青年”媲美。作品不仅仅有超现实主义的外观,而且其艺术精神、思想完全属于社会主义美术的范畴。正能量而大气,破茧而出,勇往直前,具有十分伟大的划时代意义。
篇7
《爱情公寓》五的热播其实并不一定说明什么,但是透过这样的现象我们却可以看到身边的这群人到底在做着什么,也许现在的生活对于他们个人而言确实是很无聊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应该没有底线的去做任何事情。
有时候感情对于我们来说就好像一潭春水。在平静晴朗的天气里无波无澜甚至泛不起一层涟漪,可是当遇到暴风雨的时候就开始乱了阵脚。
即便是在最初的那个时候,我们也作为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在这里指手画脚,也能够看出来这样的现象究竟有多么混乱。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么吵闹。也许从一开始我们的初心就不在这里,我们有其他的愿望有其他的梦想,我们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双手的奋斗去实现一个更高的领域。
是拼搏和努力带给我们的梦想。
就好像在无数个瞬间,你根本就想不到的频繁的某一刻,突然有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传进了你的耳朵里,即便是你根本就不愿意相信。他们也从来都不会去关心什么。
篇8
超现实主义网页设计中为了凸显其怪诞与趣味性,经常会将夸张的手绘图形同部分真实图像结合,以表现怪异与非理智。是美国大众汽车公司的品牌宣传网站,“get happy”是大众汽车2013年的广告宣传主题,该网站以广告语“get in,get happy”为标题,创造了一个“一起来寻找快乐”的怪异搞笑又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吉米驾驶着大众汽车边走边唱,而后面几个怪诞的简单手绘人物列队其后,这些怪异的人物头部为电视或电脑显示屏,手中则拿着方向盘、橄榄球、汉堡可乐等各种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分别扮演着“爱挑剔的食客”、“聚会上大煞风景的人”、“痛苦的失败者”、“暴躁的通勤司机”以及“科技泡沫的受害者”等现代生活中经常无法快乐起来的人群。列队的人们步履沉重,天空中漂浮着的云朵则时而阴郁、时而晴朗、时而大雨倾盆、时而雷电交加。这些标记着问号的电脑屏幕同时也是特意为参与网站活动的浏览者设计的头像上传区域,浏览者可以将朋友们的照片一一上传,并将Flash地址分享给他们,邀请生活中备受烦恼困扰的人们忘掉不愉快,一起感受大众汽车的“happy”,这些荒诞的画面与人物形象充满了浓浓的戏谑与自嘲,玩味十足。
浮动式岛屿是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网页经常采用的创意元素,这些岛屿式的充满矛盾与荒诞的图形经常作为视觉中心出现在首页的中间位置,周围区域则大量留白,间接地形成一种网页设计的极简风格。“媒体引擎”(Media Engine)是澳大利亚一家著名的创意机构,其专业领域包括品牌设计、印刷设计、网页设计、广告、影像、摄影与印刷管理等。“媒体引擎”网站首页为一个漂浮的岛屿,上部为城市、高山、河流与绿地,下部则为如丛林般密布的水晶。漂浮的岛屿如同人的大脑,既喻示了创意机构的智慧,又彰显了超现实主义梦幻与超然的气质。浮动岛屿在网页设计中也可以多座结合的形式呈现,进而使整个网页构图更丰富,离奇与怪诞的意味更浓。
超现实主义的网页设计可以严格师从艺术大师的绘画风格,创设完全梦境似的混沌与杂糅,也可以不必那么意识化,而仅仅表现为一种超脱于常理和一般理智的现实与想象结合的超级视角。前者如巴西平面设计师Priscilla Martins的个人作品网站,后者如The North Face的品牌活动网站“去发现 另辟之径”。生于1984年的巴西女设计师Priscilla将自己的网站装扮得像超现实派绘画的作品集,图三是其首页图片:针点密布的网状背景下,画面混杂了但没有人脸的女性人体、布满天空的乌鸦、特写的打字机、弥漫与浸染的黑色水墨以及菱形平行四边形与斜线,画面充斥着混沌与变形。不仅首页如此,设计师的其他作品也都在试图表达其对超现实主义大师们的推崇与喜爱,网站另一幅大图片背景展现的是艳丽纷杂的植物纹样同天空、鸟群、白云的梦幻融合。“去发现 另辟之径”网站则以独特视角展现从地面到地下的神秘之境:一条弯曲如舌状的道路从天空蜿蜒深入到极深的地下,浏览者通过滚动鼠标,感受真实场景同怪诞绘画结合的奇异,从而更加凸显“探
索未知的秘境”的网站主题。2013c
链接
ray-gun.pt
葡萄牙Raygun网页设计机构。典型的浮动岛屿式超现实主义网页设计。网站首页是一座漂浮于外太空的移动岛屿,灯塔、小屋、超大灯泡、身着闪电披风的雷电小超人、小狗与唱片机、船锚与星云等等,构成一幅超级怪异的有趣画面。
厦门“恒禾七尚”楼盘网站。“恒禾七尚”自称为“海岸线上的建筑艺术”,因此,网站在表现上大量使用了圆润与柔和的曲线,以曲线构成网站所有图形的边框,真实的城市与建筑场景被局限在漂浮着的圆润的云朵或鹅卵石之中。
2013款现代圣达菲宣传网站。网站首页将汽车、房子、树木、架子鼓置于一个缩微的视角之内,就像是某些玩具或模型,尤其是车库的虚假同汽车的真实产生明显的对比,让人有处身梦境的感觉。
篇9
关键词 意大利 现实主义 卡拉瓦乔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在政治、科学、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文艺复兴最早发生在罗马,为意大利人民冲破封建神学的禁锢创造了思想条件,解放了人的思想。也使得大批希腊的古典著作和优秀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播和发扬,鼓舞了人们彻底摆脱传统观念而倡导理性思考的勇气,造成了整个欧洲古典文化的繁荣。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德・卡拉瓦乔是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曾师从米兰画家培德查诺学画,继承了意大利北部现实主义民俗画的传统,并受到威尼斯画派的影响。他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早期,师出无名的卡拉瓦乔到达罗马,作品大多为静物画,也有一些小幅自画像,这些画对比强烈,描绘精细,有北方的明晰和威尼斯的朦胧感。1594年,卡拉瓦乔走向了人生的低谷,就在这时候与普罗斯佩罗・奥尔西、建筑师奥诺里奥・隆吉和16岁的马里奥・明尼蒂结下了深厚友谊。1599年,通过德尔・蒙特的影响,卡拉瓦乔取得装饰圣路易吉・迪・弗朗西斯教堂的肯塔瑞里礼拜堂的合同。卡拉瓦乔把画像交给教堂时,教堂却认为这幅画对圣徒有失敬意,而拒绝接受,于是他不得不重提画笔完全遵从对于天使和圣徒外表的传统要求。由于卡拉瓦乔的苦心经营力图使画作生动有趣,所以第二幅画也不失为一幅佳作。随着卡拉瓦乔的首幅宗教题材画作的完成,现实主的灵性出现了。卡拉瓦乔“把阴暗法带进了明暗对照画法”。在很久以前画家们就运用了明暗对照画法,但是卡拉瓦乔真正确立了这种技法,并加深了阴暗部分,用一束眩目的光刺穿对象。由此对物理真实和心理真实的观察成为他获得巨大声望的原因。
卡拉瓦乔的作品中坚实的造型、强烈的光感、不安的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画味很浓,形成一股不小的国际卡拉瓦乔热。
卡拉瓦乔作画神速,看着模特可以直接用笔柄在画布上划痕迹打底稿。当时,画家们对这种方法表示深恶痛绝,他们谴责他拒绝先打底稿,不美化笔下的人物。同时他还有一种才能,就是能把重要事件的经过以一个活泼的场景表现出来。例如,在《圣马太蒙召》中,圣马太指着自己,似乎在说“谁,是我吗?”而他的眼睛盯着基督,似乎已经说,“是的,我要跟随你。”《拉撒路的复活》里,卡拉瓦乔更进了一步,给了我们复活的物理过程的匆匆一瞥。拉撒路的身体仍然处在痛苦的死亡僵硬状态,但他的手已经活了,向着基督,认出了基督。
卡拉瓦乔艺术也使向现实主义前进的新的艺术倾向逐步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许多画家也开始走向自然和现实,直接表现周围的生活,使自己的作品加入了现实主义的大合唱。
许多大美术馆,有数间屋子挂着许多画家画的卡拉瓦乔风格的画――夜晚的场景,戏剧性的灯光,用普通人作模特,忠实的自然描绘。当代画家如挪威人奥德・内德鲁姆,匈牙利人蒂博尔・切尔努什也继承了卡拉瓦乔的风格。美国画家道格・奥尔森以自己的作品向卡拉瓦乔的影响力致敬。英国导演德瑞克・贾曼以卡拉瓦乔的传奇人生为题材拍了一部电影《卡拉瓦乔》;荷兰绘画伪造者汉・凡・米杰瑞在假造巨匠作品时以卡拉瓦乔的真迹作为模板。一幅天使图在轰炸德累斯顿期间毁了,现仅存那幅画的黑白照片。“卡拉瓦乔”主义也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大师级艺术家。就这样,一种称之为“现实主义”的社会意识不但变成了许多艺术家们的题材追求,而且也凸显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于是,在不同种画派中,不仅包括美感而又赋予真实的,形成了现实主义画派。现实主义的画家通过自己看到,理解到的现实为我们展现出来他们所处时代的历史与文化。
当时,与卡拉瓦乔同时代的画家们纷纷公开指责他的缺陷,他的画常常引起争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把目光对准下层,专门画那些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形象;二是他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抱有批复和怀疑的态度,而他的这种怀疑与批判被一些人看做是叛逆的表现,所以人们把他看作是不合群的人。但当时还是有绝大多数人被这种新颖的画风所吸引,特别是年轻画家都聚集在卡拉瓦乔身边,称赞他是绝无仅有的自然模仿者,把他的作品视作奇迹,当作艺术的救世主来对待。然而,他的作品便是在人们的喜爱和批判当中确立了这么一个独树一帜的风格。
参考文献
[1] 王幼凡.卡拉瓦乔现实主义艺术及其对欧洲美术的影响[J].世界美术,2004(1).
[2] 牛翰鼎.“粗野的自然人”――论卡拉瓦乔的艺术人生及其艺术特色[J].艺术百家,2004(2).
[3] 孙慧霞.试论现实主义画家卡拉瓦乔[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 陈钦权.现实之镜――论卡拉瓦乔的绘画创作[J].新美术,2002(2).
[5] 靖雷.背起行囊独自旅行――论卡拉瓦乔的艺术[J].荣宝斋,2008(6).
[6]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0.
[7] 高天民.法国美术史话[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篇10
出于上述分歧,建构主义从3个方面对新现实主义提出了批判:
第一,建构主义认为,国际无政府状态只是由国际行为体建构的一种文化,是可以被改变的,它并非是一个独立于国际行为体互动作用之外的恒定因素。而新现实主义把国际无政府状态作为先验给定的因素,当作国际关系研究的不加证明的起点。它认为,无政府状态永远只有一个单一的“逻辑”:自助和充满竞争的权力政治。
建构主义认为,新现实主义的无政府文化是以霍布斯无政府文化为基础的,即国际社会处于相互敌视、相互残杀为特征的无政府状态,这是一种国家间互存敌意、互为敌人的无政府文化。如果国家间关系的目的只是为了摧毁和吞并对方,国家间的行为特征是各方力图改变现状,那么这些国家之间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导致霍布斯文化。洛克无政府文化则不同,国家不再相互视为仇敌,不再以消灭对方为基本目的,它们承认相互的生存权利和财产权利,典型的标志就是威斯特里伐利亚体系对的确认。在洛克文化中,国家之间的主要关系是竞争关系,虽然利益冲突会使国家使用武力,但是征服他国和侵占他国领土已经不是主要目的,国家间关系的特征是维持现状。从1648年至今,国家,尤其是弱小国家的低死亡率说明洛克文化是当今国际体系的主导文化。如果我们还是处于相互敌对的霍布斯文化,那么强大的国家早就把弱小的国家吞并了。康德文化则是以国家之间互为朋友为基本特征的体系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体系中,国家不会使用暴力解决利益冲突。如果作为朋友的一方受到威胁,另一方会鼎力相助,并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这实际上是安全共同体的形式。这种文化体系的显著特征是非暴力和互助。
温特认为:虽然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都是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文化形态,但其内涵截然不同。因此,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无政府文化。至于哪一种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则要看作为行为体的国家怎样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文化建构了。温特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成的。”建构主义通过对无政府状态的再认识,从根本上对新现实主义的无政府状态是不需证明的先决条件的观点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动摇了新现实主义的立论基础。
第二,在对国际无政府状态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既然国际结构是一种文化,它就既可以被建构,又可以被分解,即国际行为体能够改变国际结构,而不是只能对国际结构逆来顺受、听天由命。新现实主义却认为,国际结构的高度稳定性意味着它具有不可更改的性质,虽然结构的表现形式可以改变,但国家的自私本能和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因此国际政治的性质也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