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技术范文

时间:2023-04-04 20:2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技术

篇1

伴随近半个世纪的世界整体和平,尤其是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人类历史第一次进入环球经济时代。信息技术(IT)[注1]的进步,在人类文明的进化中再一次扮演起主角;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领域,它同样成为变革的催化剂与动力。

当今企业经营环境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助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反过来这种环境和趋势中的企业,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新的需求,这种新的需求的基本特征,笔者曾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经营策略、架构与管理体系开发建设一体化;

应用的功能、内容、方法个性化;

应用功能、内容、方法的可变性;

应用系统对其他系统、不同的应用平台、技术及环境等的开放性。

建立在传统指导思想及开发技术之上的企业信息系统(或曰电脑管理系统),是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的(参见企业IT系统开发及ERP到底是什么等),可喜的是,自90年代以来,新的观念和技术加速走进这个广阔舞台,为我们预示着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然而,时至今日,从广泛的企业用户看,应用仍然大大落后于新技术的发展,远没有达到可以满意的水准。

笔者从当今代表性的企业生存环境和需求出发,根据企业建设与经营管理方面的新思想,结合业已显现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方面的新思想、新技术和趋势,对未来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特征或发展趋势进行思考,在此尝试从几个方面归纳其中比较重要的特征或趋势。

从词语上,经常看到如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计算机集成制造或计算机集成企业(CIM/CIE),以及办公自动化(OA)、决策支持系统(DSS),还有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执行信息系统(ExecutiveInformationSystem,EIS)等等,它们分别概括了不同领域、风格,不同侧重甚或具时代特色的应用内容与方式。作为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在这篇文章中,将企业运做中所应用的所有电脑与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统一的、集成的体系,并称为“企业信息系统”(EnterpriseInformationSystem,EIS),它的主体由电脑及网络、通讯系统构成,包括直接用于企业各种事务的逻辑及物理实体,并可以延伸到诸如自动化生产加工检测设备中去;它不仅包括可运行的设备和软件,也包括相关的技术资源。从企业形态的角度说,我们可以将全面基于企业信息系统运做的企业称为电脑(或计算机)化企业,Cyber-enterprise。

[注1]:广义地说,我们可以将语言、文字作为人类处理信息方法——技术的开端,随后有造纸术、印刷术、电话、电子计算机、网络等等。

企业建设管理与维护

80年代开始流行的企业应用,无论是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IS),还是资源规划系统(MRPII及后来的ERP),对用户而言,基本都是“买-装-用”的“最终执行系统”,系统维护功能在这些软件上是一个纯技术的模块,属于电脑工程师的专利,而系统规划,毫无疑问,是“软件系统分析师”的杰作[注2]。在企业形态的决定者——企业的决策者或顶层管理人员与电脑应用系统之间现出一条深不可测的鸿沟,以至于自嘲为“电脑”,成为这些对系统功能最有发言权的人之常叹。有人采用强硬的方法甚至行政的方式企图将其控制麾下,或者成为不屈不挠的“自行开发”者,又或横下心来听任软件供应商和电脑专科生去发挥,其结果造就了一锅又一锅的错饭、夹生饭。

信息技术供应商为了突破这个壁垒,极力将“先进管理思想”注入到软件包中去,并为自己塑造管理专家的形象,不断地劝诱企业用户:“买进软件”就要接受管理思想——我包含的是最先进的管理思想,你信我吧”!可依照普遍规律,无论电脑业者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自己的立场和特长之所在。于是,在IT用户和供应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死结。

上述问题的要害之一,是因为既往的那些信息应用体系,没有包含对企业规划与建设,还包括维护[注3]的支持——它应当象“定单修改”、“月报生成”一样,作为系统的基本功能(或可集成的基本功能),由非信息技术专业的企业成员去执行。对于电脑化企业来说,无法将企业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与企业建设分离,在企业的个性化成为基本生存战略,需要高度敏捷地作出改变的情形下,无法容忍满世界去寻找和购买那些套装。既然企业规划与企业信息技术系统规划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惟有让后者回归企业,回到企业决策与实施的现场去,按照用户的意愿规划和构造他们自己的企业信息系统——电脑化企业。做为信息技术业者,提供的是全面资源服务,从企业建设管理到维护所须的工具、资源、技术,以工程师的身份和方法,选择和集成这些资源,帮助企业决策与管理者实现他们的独特构思。

总而言之,从功能范围上,企业信息系统要支持从企业规划、构造到管理、维护、重规化的整个过程。

[注2]:迄今基本是如此,但也已经有一些优秀的产品,或多或少地突破,已经即具备了本文描述的部分特征。我们应当特别留意,许多产品在“实施、支持”上花费的大量工夫,却更多是出于其本身的僵化,和难用。

[注3]:这里首先指对作为一个人造系统的企业的维护,比如组织机构的调整,工作的动态分配,新的开发团队的组建等等,而不是信息系统的维护,但信息系统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正常”调整、重定义的能力,见其他段落。

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容器与推进器

企业管理软件的管理含量,或者更具体地说,所“包含”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是当前许多软件商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不幸的是这里包含了太多的神化。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既有的软件与宣传中的问题,而仅就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明确三项前提:

管理思想、方法,终究是由企业自己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认识引进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在这里占主导地位,软件或信息技术的供应商,应当是处于满足需要的角色,不能假设企业总是落后于软件所包含的管理思想或方法,以此为借口,掩盖“要用户适应产品”的企图。[注4]

“最佳企业实践”永远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现代企业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形成学习型组织,不断改变或引进不同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由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者同时扮演先进企业思想的推广者并不是最合理的方案,必然是困难、费力不讨好的。这两者比较稳定的关系或许是各自独立的、战略联盟的角色。

基于上述前提,新一代应用于企业的信息技术与产品开发,应当尽量超脱特定的管理思想、方法的逻辑,将系统定位成一个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容器和推进器,而不是酒和舵,不仅可以支持已知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还可以容纳或辅助在设计时未知管理思想和方法。装入什么动西,飞向何方,终究是由用户自己去决定的。

更具体地说,软件不应将业务方法与规则“固化”,而应交还应用者自行定义;一个具体客户应用的信息系统,其个性化的、体现了特定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大部分特征,应当是在应用现场(或决策现场),以用户主导的方式建立的,这个建立或定义的过程本身,就是用户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工作,也是一项持续的工作。

如果说存在一些与IT应用系统平台不可分割的管理思想,那主要是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观念。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业者的努力方向,不应当是概括已知的管理思想和实践,而是建立能适应变化的需求,高度灵活、可靠、经济、易用的信息系统产品或模式。

[注4]:现今信息技术系统应用的初级用户,常常也不具备先进清晰、管理思想或思路,“培育引导”可能是一种基本的战略,但这与产品及服务设计上的“满足用户需求”的第一要义并不矛盾。

通用企业应用平台与专用执行系统

在售卖给企业用户的软件产品形态上,最基本的变化是由开发“通用软件”向开发“通用模式”的转变,由“打包”软件向通用平台与可动态集成的资源、工具过渡。

一个投入运行的完整企业信息系统,应当包含两个基本成分:“通用企业应用平台”和“专用执行系统”,前者除了支持后者的实时运行,还支持对后者的动态定义,是基于某些通用标准的开放的软(硬)件框架体系,介于传统意义的开发平台和最终用户可执行软件之间的东西。它的一些重要特征如下,其他技术上的特点:例如硬件平台的独立性、安全性等,已经被广泛论述,这里未加赘述:

通过导入企业模型定义或直接建模而构造特定的企业应用——对应于“执行代码”,称之为“执行系统”。

通过改变模型定义而动态地改变执行系统,上述两个特征,也可以概括为“模型驱动”。

集成不同来源的软件资源(例如各种工具、模块或组件)协同作业。

支持“应用现场开发和集成”,与其他专门的系统开发工具协调运做。

支持“平滑升级”甚至平台更替,在升级或更换的过程中保持用户的企业/业务模型定义、业务数据连续继承。

与不同的系统之间建立通讯、数据交换、资源共享等。

不仅应包含软硬件实体,还应当包含相关的技术等(可称为逻辑实体)。

一个意味深长、挑战性的话题:和现在的“操作系统”的关系。

这样的系统,并不是准备直接售卖给最终用户的,也不是一个巨型、封闭的“软件包”,我们或许难以分清,一个建筑公司和他的信息技术伴侣(见后文)到底谁是传统意义上的“购买者”,或者可以说,是二者共同购买和使用它。

专用执行系统,则可对应于传统的直接应用的系统,例如一套MRPII系统,但它是在通用平台的支持下“自定义”的,并可以不断再定义的。它的使用功能,首先要解决的仍然是基础、日常业务中的应用,以数据库及网络、通讯为基础的实时的事务型应用。真正的“决策支持”,和“智能化资源规划”,要在这些基本应用完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

与“买-装-用”的产品模式相比,未来企业信息系统笼统地说,体现“规划-实施-运行-重规化”这样的应用模式(参见下节),各环节还具有并行的特征,其中,“买”分散各个环节中。

由开发供应商到信息技术伴侣

传统的软件企业,离不开“系统分析规划”、“代码实现与测试”、“交付、实施与验证”、“售后服务与维护”这样一些基本步骤(传统的“软件生命周期”)。在这些步骤中,最终用户做什么,开发商做什么,实施或咨询服务商做什么,是基本清晰的。但未来的企业信息系统生命周期,需要重新理解和划分。

按照传统的观念,我们可以说,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者(这里暂且将思路集中于软件的领域),就是规划设计并生成了最终可执行“目标代码”的人,然后再由实施者将“打包”的软件安装、做必要的设置,培训用户,投入使用,另外的一些人,则将负责使用过程中的支持与维护。这个格局,将被打破:

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规划将分成企业规划与建模、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方案规划这样两个步骤,其中的企业规划与建模部分,将“回归企业”——由迄今事实上的软件开发与实施者主导回归到企业决策者主导,独立于软件系统的构建进行。

企业规划与建模工作,是伴随企业发展不断进行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这里需要一个新的角色,就是企业工程师(EnterpriseEngineer),他们的核心任务就是将企业决策者的战略规划转变为用严谨的工程语言表述的企业设计方案,并监督或直接参与实施。他们也是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方案规划、实施以及维护过程的基本参与者,是系统运行效果的评估与改进的基本发起者(参见企业工程是什么)。

实施及维护工程:按照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实施方案确定的技术策略和决定,安装调试并启动通用企业应用平台,集成各种必要的工具、部件,按照规划的企业模型形成“执行系统”[注5]。虽然“第一次”总是特别的,但实施和维护二者间将没有截然的界线。

企业的重规划:企业的重规划可能随时随地在不同范围上发生,企业模型也需要随之而调整,实际运行着的软件实体,同样处于相应的调整中,我们设想,在作出改变企业决策的人员之外,需要两类专业技术人员来支持和实现这些调整:一类是“企业工程师”,他们更多可能是隶属于企业方面的;一类是信息技术工程师,他们可能来自专业的信息技术机构。

在上述几个方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最终用户”,不需要和传统意义上的软件开发商进行深入合作,在整个过程中直接与最终用户相关的企业信息技术人员,就是1)项中的“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方案规划”者和企业建模技术产品的供应、支持者,3)、4)项中的实施与维护者。而在企业建立和应用信息技术体系的整个过程上,都与他们保持最密切的合作,所以,如果不是企业自己拥有所有这些人和技术资源(并非绝对不可),他们将成为企业的“终身伴侣”。

从市场分工上,传统的包揽所有事情的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可能分解为以下一些不同的角色:

企业应用标准的开发和维护——我们期望它由非营利的国际性标准化组织主导、控制

企业应用平台开发

应用资源开发——通用工具、模块或组件开发,特殊应用开发

企业IT伴侣——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企业应用系统规划、维护咨询或服务,资源、工具、平台的选择采购服务等

企业建设与管理技术咨询服务——企业工程技术,管理思想与方法

可以预测,最终用户系统的建成越发“远离”传统的软件代码设计。比较接近传统意义的软件设计开发工作,主要发生在对支持企业规划建模工作的电脑辅助工具或辅助工作环境的开发,以及通用企业应用平台及配套部件或工具软件的开发上。

[注5]:最初的建模工作可能是在企业安装的“平台之外”进行的,但由于动态调整的要求,平台之中也必然要“集成”相应的功能。

更先进的技术,更易用的产品

未来的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在所有功能上,都应显示更加易用的特性。易用并不代表功能简单,而是功能易于被理解和操纵。我们应当小心区分易用性与业务本身的难度:易用是要让应用者无须学习与自身业务无直接关系的知识(也可以说是“免培训”的特征)。比如访问Internet网的客户无须懂得网络或拨号的协议设置,企业建模的人无须掌握代码设计的方法,企业战略决策的人无须掌握企业建模的方法等等。对于一名使用产品数据库的销售人员,它使用电脑中的产品数据库的基本功能,应当象使用电视机收看节目一样简单。而对于企业建模的人来说,他们本身的“专业知识”,就是建模,“免培训”意味着他们只要根据手册自行熟悉,就可以在不同厂家的系统上运用他们的与特定产品无关的专业知识,开始工作,除非出现了故障,无须与特定产品特征有关的“技术支持”。

具有本文所描述特征的企业信息系统,具备充分的“柔性”或“伸缩性”,它的动态改变能力,支持我们从基础的、入门的简单应用开始,然后逐渐地扩展、深入。这种弹性和动态升级的能力,实际上正是对软件技术的最大挑战,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责怪过往的软件开发制造商,基于传统的技术和思想,要想在企业信息系统这样的复杂应用上实现动态定义、升级、扩展,可说是天方夜谈。而前面提到的新技术基础的形成,令我们第一次在这个领域看到了曙光。

归根结底,这里所描绘的未来企业信息系统,对用户最明显的好处,就是能充分、迅速地满足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用户需求。

此外,我们还有理由期望,当我们引入、应用以上述复杂先进的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时,将可以逐步地投入资金,可以“退货”。应用成为伴随企业发展和学习程度逐渐深化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象现在那样,非要一次买进整个“软件包”和一揽子实施服务。“易用”和“弹性”这样的特征,也会减少在实施上所要投入的专业人员的精力。

继承与发展

这里只是归纳描述了笔者认为是核心的、重要的新特征,新一代系统的发展,将继承和综合以往系统的各种功能和特征。现有的各种类型的企业管理系统,比如ERP、WFMS(工作流管理系统)、EIS(执行信息系统),都各有其侧重面,留下许多“空白”,新一带系统提供完整的方案,具有填补这些空白的能力。

以现有的“MRPII/ERP”为例,其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应融入整体的企业信息环境中去,如关于产品的数据,就不仅仅是传统MRPII软件所包含的结构、加工路线、成本、工时等生产能力规划、物流控制与成本核算所需的数据,而是对产品实体完整的结构化描述,并遵循产品数据交换方面的通用标准。而诸如能力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规划,物料需求计划、各种成本核算等,则作为可选择和替换的“引擎”,每一种引擎实现一个或几个特定的算法或业务模式,适合于不同的应用对象和系统环境,根据需要集成于系统之中。近年发展起来的“工作流管理系统”,最有希望成为未来信息系统的事务处理核心架构;ERP所具有的基本特征,都可以被覆盖或集成。而B/W/S的体系架构,数据仓库、分布式处理技术、Internet/Intranet技术、分布对象技术,群件、中间件等等,则是实现上述功能的技术方法、手段。

结语——后来居上

我们对具上述特征的新一代企业信息系统的信念,是建立在已经或正在出现的新观念和技术基础上的(参见企业IT系统开发)。所有这些趋势,对今天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供应商提出了挑战:80年代以来MRPII黄金时代造就的企业管理软件及开发体系,无法满足上述需要,必须作出脱胎换骨的改变。目前国外的许多80年以来曾取得了市场成功的老一代MRPII/ERP软件,会走进被淘汰的境地。这给后来者造成了机会。

篇2

关键词:企业信息技术与管理;融合;模型

一、信息技术应用概述及必要性分析

一般来讲,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创新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创新性发展,但是这一类创新性应用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所模仿,所能形成的只是企业的短期性技术竞争优势;二是将信息技术跟企业的业务以及日常管理进行有效衔接,进而实现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这一管理创新一般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能够形成持续有效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方面要想获得持续有效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有两种方法和途径:第一种是依靠信息技术的持续领先创新研究,建立起持续的、难以被模仿的竞争性技术优势,进而获得核心竞争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样一种方式在企业创新活动徘徊不前时,企业的技术优势就会减小甚至丧失。尤其是当前信息技术的开发周期越来越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创新企业不一定能够获得市场利润。第二种则是企业管理者将信息技术创新跟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业务进行深度的融合。依靠此类的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将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以及企业业务进行融合本身就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企业的自身业务实际和行业特点。并且每个企业以及每个行业都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企业跟行业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别,依靠此类技术创新活动能够帮助企业获得长时期的竞争优势。本文围绕企业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以及企业业务之间的融合来展开分析,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建设,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企业健康科学持续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管理融合指标分析

信息技术跟管理的融合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依靠信息技术,逐步提高信息收集、整理、传输、保存以及运用的效果和效率,有效改变企业管理者计划、决策、组织以及领导、控制等相关管理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出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工具,优化和加速企业业务流程,进而确保企业高效完成既定管理目标的整体过程。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有效提升企业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传输以及信息保存、信息处理等过程的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步成为跟物质、资本等因素相并列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管理者在计划、决策以及管理控制等过程中,信息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结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收集整理以及处理的速度大幅提升,这自然也会对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将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进行融合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将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进行融合的最主要目标是提高人们完成任务的效率和效益。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依靠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等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同时企业的管理内容有会涉及到内部以及外部等各个环节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的融合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使得两者的融合演变为相互影响、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反过来,两者的融合水平又会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角度上讲,研究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的融合程度也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融合度主要是指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企业业务之间进行有效融合的深度以及广度的度量。围绕融合深度以及融合广度这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衡量指标体系,就可以对两者的融合程度进行科学测量。从融合广度以及融合深度这两个角度分析融合度,了解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的结合程度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有效把握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并明确自身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短处和不足,为制定切实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提供有效支持。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企业业务之间的融合会收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基础数据是否齐全、信息化人才储备以及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等都会影响到相关融合过程,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两者的融合是一个复杂过程,融合过程以及融合度都可以被划分成为不同的层次,本文将围绕静态以及动态这两个角度来分别建立融合层次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企业业务之间融合的不层次模型分析。

三、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融合动态层次模型

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是一个动态化过程,并且是逐步深化融合的。两者进行融合的过程也是从深度以及广度这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在广度上,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的融合始于企业业务部门,并逐步扩展到企业部门之间。最终实现企业上下游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业务融合。从深度上来讲,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之间的融合表现为对于企业业务的支持上,不仅表现在信息技术对业务的覆盖上,同时也表现在信息系统的实际使用率。依靠信息技术对原有流程的优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这两个角度的分析,可以清楚认识到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融合的具体过程。

四、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融合静态层次模型

一般情况下,根据纵向职能的不同,企业管理可以划分为战略管理层、经营管理层以及执行管理层这三个不同层次。不同的层次中,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之间的融合也是有着内容以及特点的差异。

第一层面,在执行管理层这一层面上,进行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之间的融合主要涉及到下面内容,即运用信息技术,企业管理者能够替代和加速原有的经营管理业务,进而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这是信息技术对于企业业务的简单替代;依靠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小范围之内实现业务的创新,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等。

第二层面,在经营管理层这一层面上,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的融合也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靠信息技术创新,积极研发新的业务流程、工作技术、工作方法等。信息技术能够对原有的业务信息处理基础进行变革,这就可以进一步实现对业务流程的优化创新。有效改变原有的工作流程,不仅能够重组原有的业务流程,同时也是对工作技术、工作流程、工作理念的创新,这对于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二是积极将信息技术在各个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利用,优化组合原有的业务流程。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之前业务流程都是基于原有的信息处理能力上的,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较大幅度地提升原有的信息收集、整理、存储以及处理的能力,这样一种信息技术变革就会对原先的业务流程产生冲击和影响,推动管理者对原先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促使它们跟信息技术相适应。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样一种融合也有着一定的缺陷,就是一些业务流程会由于某些原因难以对业务流程产生正面影响,不容易实现高度融合。

第三层面,在决策管理层这一层面,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之间的融合也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依靠信息技术发展优化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这样的一种优化已经逐步从原先的业务部门内部融合扩展到了业务部门之间的融合不过由于部门之间的融合所涉及到的因素较多,需要管理高层的大力支持。二是信息技术发展也会对企业战略产生较大的影响。除了对战略决策的制定过程产生影响之外,信息技术跟业务的融合也会对战略本身产生一定影响。总之,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的融合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两者之间融合度进行合理度量能够帮助企业了解自身信息化水平,对于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英姿,吴昊,林伟.企业信息化阶段的发展模式及阶段特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02).

[2]彭赓,吕本富.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理论模型比较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1(01).

篇3

关键词:快餐连锁 信息技术 运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餐饮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全国餐饮业营业额从1994年突破1000亿,到2002年突破5000亿元大关。2004年达到7468亿元, 2005年营业额达到8800亿元,预计2006年将达到10000亿元。由此可见,餐饮业成为扩大内需、安排就业的重要行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餐饮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并以每年增长7%-8%的速度向人均GDP3000美元的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以及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不断改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日趋加快,这都将使餐饮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更趋成熟,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强,行业规模不断壮大。尤其是最近几年来,餐饮业快速改变多年沿用的单店经营模式,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网络经营,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多业态的餐馆、快餐连锁企业。以连锁经营、品牌培育、技术创新为代表的现代餐饮业加速替代传统餐饮业手工随意性生产、单店作坊式经营、人为经验型管理,向产业化、连锁化、集团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毫无疑问,独具特色的品种和服务,成熟的店面管理是发展中餐连锁的必要前提条件,但绝不是全部内容。管理理念的质变,将关注的重心转移到整体;整和起来的业务流程,其效率如何是中餐连锁企业现今面临的新课题;整个企业发展的同时,与同行业的竞争加剧,进而对运营管理的效率即响应时间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已经进入电子信息时代的今天,中餐业的连锁发展需要理念新、眼界高、起步快,连锁发展与信息化同步进行。如果沿用国外快餐业发展过程中先连锁后信息化老路,就会错失良机,落后于国外的竞争对手。

中餐业应用信息化技术方面,目前常听到以下几种观点:本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条件尚不成熟;餐饮业属传统行业,手工作业多、管理规范性差、不适宜或还用不上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信息化的专门人才缺乏,等到资金和人才具备后再考虑。

以上认识起因虽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的结论是,这些企业对信息化在促进中餐特别是连锁餐饮发展上认识不足,从而导致行动上的裹足不前。中餐企业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应与信息技术的利用同步进行,才有可能建立高效的管理模式。否则,所建立的必然是落后的模式。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是渐进式的、可调节的,相对于其它投入的比例并不高,但却能起到管理效益大增。造成至今中餐企业应用水平不理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中餐自动化系统开发过程中,只是“手工作坊式”地完成前台应用和简单的后台做工,没能从中餐企业应用管理和增效的角度出发,未开发出实用性强的行业自动化系统。这样,中餐业不能完成理想过渡,形成不了餐饮自动化的规模发展。

信息网络技术对餐饮业的必要性

传统的手工化管理是制约中餐连锁经营竞争优势充分发挥的“瓶颈”,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可以使连锁经营突破管理“瓶颈”的束缚,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高效型”的质的飞跃。

信息网络提升中餐连锁企业的规模效益

连锁企业规模与其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如果管理水平较低,譬如实行手工化管理,对各种信息的处理能力就有限。随着中餐连锁企业规模的扩大,相关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无法对大量信息进行充分的分析,因而也就不能为中式快餐连锁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正确的信息保障,必然将导致决策失误的大幅度升高。信息网络的运用,可极大地提高中餐连锁企业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增强它的协调、管理能力,使中餐连锁企业规模有极大的提高,中餐连锁企业可以在一个更高的高度获取更多的规模效益。麦当劳在全世界拥有1万多个分店,却丝毫没有受到“规模过大”问题的困扰,正是得益于它高效运作的信息网络。

信息网络增强中餐连锁企业的应变能力

经营中餐连锁企业的关键在于决策,而决策成功与否在于中餐连锁企业所掌握的信息量,以及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信息网络之所以引起店铺网络质的飞跃,正是因为它极大地增强了中餐连锁企业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中餐连锁企业的决策者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必然可提高整个中餐连锁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

信息网络提高配送中心的运作效率

配送中心作为发展连锁经营方式的重要保障,对中餐连锁企业运作效率的高低甚至经营的成败影响巨大。在计算机尚未联网,只是作为超级计算工具和信息储存工具的情况下,配送中心仅能发挥其运算工具的职能,并且始终处于受支配的被动地位,其效率的发挥大打折扣。如果整个中餐连锁企业计算机联网之后,配送中心就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运转起来。

通过信息网络,配送中心能够同数以千计的生产商、供应商和客户在第一时间里保持最为迅速的信息交流和数据处理,利用所收集到的分店销售、商品库存、分店需求、分店存货上下限等各方面信息随时自动生成分店配货方案,变被动送货为主动配货,提高配送中心配货的准确性、针对性和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在配送中心的商品收、发、送、管理等物流作业同连锁企业财务电算化实现数据共享后,可构筑成中餐连锁企业的基础数据平台以及后台的MIS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网络系统加强与供应商的联系

中餐连锁企业联网后,通过高效率的供应链管理,将网络上所有成员的协作需求、生产能力、订单处理、运输安排和库存情况等重要信息可视化,使与之相关的成员能够及时清楚地知道自己应承担的任务,并实时监控生产性能。在某一点发生例外时,整个网络都能够及时地做出反应,确保运转过程的顺利进行。

信息技术运用于餐饮业的策略

在中餐业推广使用符合餐饮企业需要的管理软件,不仅仅是中餐符合国家“十五”规划中所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而且是中餐连锁企业高效益运转的重要保证。我国中餐连锁企业的信息技术含量较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全方位提升其技术含量已势在必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实现管理与技术的统一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餐饮业,在世界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成熟,管理同技术的结合在中餐连锁企业尤显重要。企业制度的改革,其工作的展开绝不是在现行的业务流程中增设一套并行的信息流程,或要求计算机去模拟现行的代替原来手工完成的登记、计算、结帐和收银等工作。餐饮企业要想实现现代化管理,除了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实施之前,要作好大量前期准备,要针对企业本身情况,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现代化信息管理流程的需要,制定新的企业经营理念、组织结构、信息流程、决策方式和管理模式。要作到“技术是手段,处于从属地位,理念和管理处于支配地位”。技术应用如果不与管理理念相统一,将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信息化标准向国际靠拢

中餐企业的信息化必须向国际标准靠拢,从流程到管理规范都有了一个依据,有助于餐饮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与餐饮业相关的国际通用管理标准有三个:一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是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对于一个餐饮企业而言,每天在管理和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已经不可能要求企业一步登天,但是在为企业上一套系统、做一个信息化方案时,至少应该为企业做相应的规划,确保可靠性,也就是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保证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投资不会重复和浪费。如果企业刚开发了一套餐饮管理系统,但没多久企业又要进行ISO9000质量体系论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论证和OHSA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论证,企业又不得不重新对原有系统做较大的改动,甚至另行开发一套系统来满足这些论证的要求。

因此,对于餐饮企业而言,开发一套系统必须考虑未来的发展和系统的可扩展性,最好能包容与餐饮业相关的标准。因为餐饮管理系统与通过国际标准的论证,其根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标准化,让餐饮企业经营观念、经营方式更加现代化。各种初具规模的餐饮企业,尤其是各类扩张欲望强烈的餐饮连锁企业一定要将自己的餐饮管理系统与通行的国际管理标准结合起来。

提升中餐企业的技术含量

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MIS) 利用信息管理系统(MIS)将整个企业各子系统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信息流。同时以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核心,收集、采购、加工、储存以及处理经营管理活动的信息,并贯穿于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如广泛应用FOS系统、库存自动管理系统、条形码管理系统、自动记帐和转帐系统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不仅优化了服务、简化了管理过程,而且提高了效益,降低了成本。

引进采购、库存、店铺管理技术以及品类管理技术等 引进此类管理技术,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能力。例如品类管理技术中的单品管理,“单品”是指商品经营对象的基本单位,也是企业进货、销售和库存管理时最基本的商品单位,它是连锁经营分工细化的要求,便于标准化管理,能最大限度地支持总部商品经营预测、决策和控制,保证适销商品及时供应,满足商品和销售的需要,以便进行库存和销售分析。

实现电子商务管理 在完善中餐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电子订货系统 (EO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等的建立,进一步实现Bt0B乃至Bt0C,即电子商务EC(ElectronicCommerce)。使我国的中餐连锁企业从技术上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赵涛.连锁经营管理.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郑灿朝.聚焦中国连锁业.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3.朱明侠.特许经营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杨寿松.对国内特许连锁经营的思考.现代管理科学,2003(07)

篇4

1.信息技术的发展概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如下:

第一,语言的产生。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语言的产生使得原本储存于人脑中的大量信息得以传播和交流,是信息由抽象转为具体的重要阶段,由于语言的使用,使得人们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第二,文字的出现。人们将各种信息用符号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在需要的时候读取信息,使得信息得以保存下来,使信息突破了时间的限制,而随着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互译,使信息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第三,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纸张和印刷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的记录有了媒介,书籍、报纸等的出现实现了各类信息的分类记录以及有效传播和共享。

第四,通信技术的出现。以电报、电话为代表的通信技术是将语言、文宇等信息通过电信号的方式传递出去,并在接收端将电信号转化为文字或语言的技术,在近一个世纪,通信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例如光纤的使用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得到飞速提升,而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使通信终端脱离了线缆的限制,大大增强了信息交流的便捷性。

第五,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计算机的出现和不断升级使得信息处理的速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从而导致了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的变革。

2.信息技术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信息的支撑,而信息技术对于提升企业信息管理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1 策略资讯系统

策略资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而为企业提供竞争策略的信息系统,为企业在外部竞争和内部管理中建立策略性优势。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创造策略,还能根据现实情况对竞争策略进行改变,以使其为企业信息管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际工作中,策略资讯系统的工作大体上可区分为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首先,在对外策略上,企业能够为上下游合作伙伴或顾客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其次,在对内策略上,企业通过优化管理策略,可不断提升企业生产力水平。

2.2 办公自动化

传统的办公方式一般是采用手工的方式进行信息的采集和整理,信息的传播靠人工的方式进行,效率低下,而办公自动化是利用互联网和局域网技术,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以使各部门、各岗位协同、高效地工作,是现代企业降低运行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办公自动化程度的高低也是衡量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

2.3 生产自动化

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生产型企业可以在产品的开发、制造、营销等全过程实现计算机化,同时也使得物料管理、成品仓储管理等相关工作实现自动化,其带来的好处有:第一,最大化地节约物料和人力成本;第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失误率,提高成品率,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2.4 人工智能系统

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开发出可模拟人类智慧的信息管理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类的工作,尤其是信息量大、较为繁琐复杂的工作,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可在短財间内在处理了大量的信息后,根据信息描述做出有利的决策。

3.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

3.1 加强了企业通讯能力

通讯能力的高低可以作为企业内外业工作效率的衡量标准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前,企业的业务谈判以及内部交流主要是依靠语言、电话、传真等方式,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内部网络的建立使得企业的通讯能力不断得到加强。一方面企业在外部环境出现突发状况时能够将采集到的信息迅速传递给企业决策者,因此能够更快做出响应,使外部变化不对企业造成影响或将负面影响降为最低;另一方面企业的内部信息可以实现共享,在下级向上级汇报以及上级对下级做出指令时能够第一时间实现信息的传递,从而在企业内部实现良好的运转状态。

3.2 提高了企业办公效率

对企业来说,办公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自从有企业以来,对于各类信息的搜集、处理、保存和传递就构成了企业办公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以往,在信息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企业办公主要依靠人工的方式,以信息记录和处理来说,需要办公室人员按照信息的分类和特点进行整理和记录,并进行归档,在数据量很大的情况下,对人们的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管理实现了数字化、和自动化,原本由人工完成的信息处理部分或完全交由计算机进行,使文字和数字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得到空前的加强,信息交流变得畅通无阻,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太大提升了企业的信息量,为企业的高效运转保驾护航。

3.3 节约企业信息管理成本

企业信息管理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是较大的支出,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例如、以往信息的载体主要是形成的纸质文件,企业需要配备专职人员对这些纸质文件进行分类整理,并开辟空间存储这些文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存储媒介由纸质逐渐转移到硬盘、光盘、网盘上,实现无纸化,有利于为企业令约开支,同时无纸化还具备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编辑修改的优势,为企业信息管理带来极大便利。

4.结束语

篇5

关键词 企业信息;信息安全;加密技术

1 加密技术

企业在保障信息安全时所采用的多种技术中,加密技术是关键。加密技术使企业数据传输更加完整和安全。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加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个人的标识和认证,这也正满足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加密技术一般分为两种加密形式,一种是传统加密,另一种是公钥加密。传统加密是最早的一种加密技术,其使用分组密码或序列密码实现对称密码。传统加密的特点是加密和解密的密钥相同。传统加密密钥的生成、管理和分发比较复杂并且也不能实现数字签名,因此公钥加密技术产生。公钥加密的加密和解密的密钥不同,并且两者不容易相互推出,其实现了数字签名技术。

2 安全认证

建立企业数字化信息系统,数据信息的访问需要通过认证进行授权访问。数据认证,是指访问通过验证访问数据用户提供的身份验证信息,来判断用户是否拥有访问该数据权限的处理过程。为了保护企业的数据信息安全,用户访问数据必须通过数据认证进行访问数据信息。在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管理中,用户数据身份认证主要采用用户名/口令认证以及安全数字证书认证两种方式。

1)用户名/口令认证:用户通过网络,将用户认证信息(用户名以及密码)送往数据服务器。通常情况下,用户密码会通过MD5数据加密传送,服务器会对送往的用户验证信息进行全数据库查询比较检索,如果匹配正确,则赋予用户数据访问权限;

2)数字证书认证:企业数据信息系统一般采用多层数据网络架构,在这些网络架构中SSL(Secure Socket Layer 安全套接层)可为企业数据安全保驾护航。在SSL协议规定,当SSL与用户客户端建立网络连接时,必须由服务器端向客户端发送一个验证证书,而且这个验证证书必须在客户端得到用户确认后,才能在SSL建立数据连接。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加强企业数据的安全性,我们一般会建立双通道SSL数字认证。

3 授权

授权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用户已通过认证,在此前提条件下决定用户是否可执行某些动作。授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声明性授权。声明性授权就是系统管理员可以对系统配置访问权,对可以访问系统中应用程序的主体进行声明。针对用户访问特权,声明性授权可以对其进行添加、更改或删除,此时底层应用程序代码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应用程序的安全需求的表达主要是声明的安全性通过安全结构来描述的。

在J2EE企业信息平台中,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是部署描述符扩充为企业安全性策略工具。一般在企业级用户程序设计过程中,无论是企业程序功能模块的开发者,或者是部分模块以及整个程序模块的部署者,在工作中都会与部署描述符打交道。在通常情况下,程序开发者会利用部署描述符来表征应用整个程序的安全性。而程序的部署人员通过进行手工设置,将这些部署描述符与实际用户组相联系建立一种集合与集合之间的映射关系。当程序部署完成后,程序会通过读取部署描述符集合与部署环境用户集合,通过两个集合的映射关系进行用户程序的安全验证授权。

当然,这是一中普通集合验证,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也需要程序授权的方法进行构建应用程序的安全性性能。比如在对企业的某条财务数据进行写操作时,我们需要对访问者进行安全验证,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在程序中进行安全验证操作,而不能通过部署描述符进行验证。编程控制的安全验证是整个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可编程控制的安全验证可能会导致整个应用程序中的某个模块代码进行从写,通常情况下,在应用程序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会把这部分安全代码部署到某一程序集中,当需要进行程序安全认证需要补充或者修改时,我们可以直接重写改程序集,完成可编程安全控制授权。

4 通道安全

一般情况下,企业为了保证通信通道的安全性采用SSL和其它特殊的加密通信办法。SSL包括身份认证和数据完整性验证,其就是一种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安全通道的协议。SSL采用公开密钥技术,位于TCP/IP协议模型的网络层和应用层之间,它能够确保企业在信息化运行当中客户/服务器应用之间的通信安全。SSL安全协议主要提供三种服务:

1)用户和服务器的合法性认证。这种服务主要就是为了确保企业所需数据发送到正确的客户机和服务器上。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上用公开密钥编制了一些识别号,为了确保用户的合法性,SSL实现数字认证主要通过握手交换数据来进行。

2)加密数据以隐藏被传送的数据。SSL采用各种不同加密技术在客户机和服务器数据交换时进行加密,进而确保企业在数据传输时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保护数据的完整性。此服务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通道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胥家瑞.浅析网络安全技术[J]. 计算机安全,2008(5).

篇6

1、虚拟企业及其信息资源

虚拟企业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91年,它是一种依托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管理的跨越物理空间的企业组织形式,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短期或长期合作关系而构成的网络式企业。它能在全球范围内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适时的动态配置,实行及时、高效的优化组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传统集中式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及其信息管理体系,局限于单一生产现场或生产单元,无法同其它系统和企业共享信息资源,从而无法保证虚拟企业中信息流

的畅通。而虚拟企业信息来源于不同的成员企业。这些信息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1)异构性:不同的企业在开发自己的信息系统时,会使用适合本企业习惯的信息处理模型和方法。例如:开发平台、开发方法、开发技术、使用的开发语言等不同,这将直接导致信息系统之间的异构。

(2)自治性:成员企业信息系统既为其它的成员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又要避免内部私有信息泄露,因此成员企业信息系统应该具有一定的自治性。

(3)分布性:虚拟企业成员可以分布在全球,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并方便地利用电子文档来交换和处理信息。因此,信息资源呈现完全的分布性。

2、虚拟企业信息管理需求

由于虚拟企业组织、生产方式极具动态性,协作企业间只是松散耦合关系,其信息资源的独特性,在它的生产运作中,信息可靠、有效的共享和传输起着非常重要,因此在信息管理方面有其特殊的需求。

(1)互操作性:虚拟企业涉及全球多个企业,彼此间使用的设备差异可能很大。要保证企业间不会因为信息平台的差异而无法合作,从而减小虚拟企业的选择范围,无法达到最佳组合,因此必须具有异质网和异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间良好的互操作性。使各成员企业问的信息能正确及时流动,同时语义要一致。

(2)安全性:虚拟企业由于其组织的动态性,合作伙伴经常变更,今天的合作者明天有可能就成为竞争者,但虚拟企业紧密合作的特点又要求企业间共享大量的信息,所以要求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既不影响企业间信息交换的需求,又不至于泄露彼此的商业机密。

(3)工作流管理:由于虚拟企业本身的构成不象传统企业一样采用集中管理的形式,各组成企业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它们之间的协作即是典型的工作流。因此要求提供有效的手段来控制和管理各组成企业,使其能按期完成规定的任务,而不至于影响整个进度。

(4)动态性。在虚拟企业的运作构成中,工作流是经常变化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合作伙伴也有可能中途变更。因此信息管理也应具有随变化要求而随时调整的特性。

3、虚拟企业信息管理关键技术

虚拟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支持技术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系技术,它们分别提供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通信三种基本的功能,并满足虚拟企业信息管理的需求,构成虚拟企业信息管理的基础。

(1)移动Agent: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软件实体,移动Agent可以在一定机制控制之下,根据自身需要,携带代码、数据及状态信息在同构或异构的软、硬件网络环境中自主地从一台主机迁移到另一台主机,代表用户完成特定的任务,并继续往下执行;移动Agent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和合作,根据具体的要求共同完成各种不同层次的协同工作,同时移动Agent具有一定安全机制,因此在虚拟企业信息管理中引入移动Agent技术,可以实现虚拟企业信息处理并有效解决虚拟企业信息管理中的互操作性和安全性。

(2)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系统可以确保信息只被有权限访问的人访问和处理。在虚拟企业中,可以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根据不同工作特性来建立角色,并将这些角色赋予特定的用户,被授予同一种角色的用户在不同实体企业中的权限可能不同。用户可以被方便地赋予新的角色或除去老的角色,角色也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被加上或减去许可权限,从而保证各个实体企业的信息既共享又安全。

篇7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 企业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0-0200-02

这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迅速发展,并且,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人们对创新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得到快速发展,除了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外,更要进行管理上的创新。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没有进行认真实施,使得企业对信息化以及管理创新等概念没有深刻的认识,于是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要么把信息化的概念进行夸大,要么对管理创新所包含的机制、战略以及机构等活动过分重视,要不就是过于重视网络硬件的建设,而对于流程再造、业务重组等管理创新上的内容重视不够,对于网络信息化的建设,企业过于夸大其中的作用。当前,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所面临的既不是市场上激烈的竞争局面,也不是具备成熟条件的经济环境,而是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只有把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进行相互联系,如此,才能取得更大进步,并且在强大的市场竞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形成很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1、企业信息化所包含的内涵

(1)所谓的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能够进行全新的改造,对于企业所拥有的人才、物资、财务,以及企业当前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坚持。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包含以下几个内容:在企业内部进行网络的建设,使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可以相互连接;使管理得到创新;在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使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经营范围能够进入数字化、电子化以及网络化等;使生产过程进入完全自动化;企业内部员工对信息化的意识越来越强;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等。

(2)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定义时,再也不是以往初级阶段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当前形势下,我们所说的信息化主要是通过对网络技术的运用,使企业信息化得到实现。因此,现在我们所说的企业信息化应该是指能够通过新技术、新信息,把一些松散的个体进行密切联系,从而使个体之间的信息不仅能够相互沟通,还能够相互互动、同享。因此,如果从企业所拥有的业务流程以及价值链来进行区别的话,当前所说的企业信息化应该是包括:对客户关系、供应商进行管理;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相关策划等。

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得到企业领导的认可,才能使信息化建设得到实施。这是因为,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来说,属于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在实施阶段,不仅需要很大的人才、财力以及物力的投入,更需要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变,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此,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企业领导的支持,离不开领导们所下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

(2)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对企业自身的现状进行了解,并清楚企业所存在的不足,进一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对企业进行流程重组,把企业的流程处理清楚,如此,才能使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坚持分步实施的原则,就是在进行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分几个步骤来进行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基础的核心环节是企业资源计划,因此,可以使企业先实行企业资源计划,使这个资源计划能够进行整体地规划,对其所要求的接口和标准要实现统一原则,再由这个企业资源计划向外延伸。

(3)企业要面临强大的市场竞争,在这样的竞争面前,客户成为企业的一个核心内容。在进行企业资源计划时,对客户难免会出现一些管理上的不足,因此,在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时,要有集成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立。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不仅要从思想上进行培训,更要从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而培训的对象不仅包括技术人员,还要包括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专业人员等,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

(4)当前时代,是互联网被充分得到利用的时代,电子商务层出不穷,企业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不仅如此,企业还要有相关信息门户的建立,并且能够集成电子商务,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这些内容缺一不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更要实现工厂基础自动化,要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建立。当然,企业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可以考虑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因为企业自身的力量毕竟有限,因此,可以选择有经验、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来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向合作伙伴购买软件产品或者由合作伙伴对相关软件进行开发。当信息化建设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要设立相关的监理及评估机制,并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其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3、管理模式创新内容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创新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因此,企业首先要使管理理念能够顺利落实,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把管理理念和信息化建设进行密切联系。由于企业在引进新的管理理念时,必然会使企业的经营受到影响,并给企业带来冲击,因此,企业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析,在经过细致的分析之后才下决定,而不能草率就下决定。企业在对信息技术进行运用时,同时会使企业进行相应的改变,使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社会的发展,使企业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再也不是以往的大工业时代,因此,在管理模式上必然会发生新的改变。我们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包含有以下两方面内容:

第一,管理层角色发生了改变。在以往的企业中,企业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式的结构对企业进行经营,领导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对于普通员工来说,根本没有机会把自身的创造能力展现出来,而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这个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企业的发展要求上层领导者与普通员工之间能够有相互协调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可以使员工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使其形成一股强大的核心力量,这股核心力量在推动企业的发展。

第二,交流方式发生变化。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以往在执行企业活动时,管理者总是以命令的形式来进行的,随着人本管理的实现,这些形式已经被逐步淘汰,管理者再以这样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将使企业止步不前。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对网络的充分利用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们可以不受任何思想的束缚,很方便的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利用。因此,企业信息化为企业内部的员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从而使企业的协调性得到更快发展。

4、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快,对人类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在这样的信息社会里,各种新鲜事物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归纳、传输、接收等,以此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在这样瞬息万变的社会,企业要面临着强大的竞争,要迎接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竞争局面,只有寻找对策,来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使经营管理得到创新。

企业要在管理上进行创新,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当企业要进行经营活动时,管理观念起到指导思想的作用,可以说,管理观念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方式,同时也是企业进行不断创新的精神。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强烈,企业首先要改变以往旧的传统观念,重新注入新鲜的观念,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敢于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避免思想受到影响和束缚,可能的话,管理者可以多参加系统思维方面的培训,并多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对以往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变,采用新方法和新理论对企业进行管理。具体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

(1)要有能本管理的理念。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有快速反应的应变的本领,也就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最快的速度接纳新事物,进行新的改变,从而适应新的外部环境。无疑的,时代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企业同样对员工提出新要求,企业员工只有多进行创造性活动,并多进行参与,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企业的管理方式要进行相应的改变,要以人本管理代替以往的物本管理,最终以能本管理替代人本管理。而能本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人的能力水平为核心所进行的管理。我们处在信息时代,那么,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成分既包括知识、智慧,还包括对信息的容纳。在企业中,人是企业的核心力量,是知识的载体,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人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术为企业做贡献,因此,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其实就是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竞争,企业为了适应这样的竞争,只有多对人才进行培养,使人才能发挥出其创造力,对人才的智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开发、管理,最终步入人本管理的最高级的阶段。

(2)对信息有个清楚的认识。社会的日新月异告诉我们,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而网络技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整个思维方式起到了根本的改变,因此可以说,信息管理已经走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走进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上。企业要想取得发展,首先要对外面的信息进行实时掌握,了解外面的发展、市场行情、科学管理以及竞争对手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对于企业内部的各方面的信息,同样要做到了然于胸。对于企业来说,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以及使用等,是企业进行不断创新的首要条件,因此,企业要对信息有个科学的了解,要有信息至上的先进理念,以灵活的思维对企业内部、外部的信息进行掌握,如此,才能有目标地对企业进行管理上的创新。

5、二者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所进行的分析,那么,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而要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以辩证的思想来进行探讨。可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5.1 核心关系

对于企业来说,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对一些新技术进行运用,而是对企业进行更高意义上的一场管理革命,要从管理理念、方式上进行改变,因此,对于这种重大的改变,单单依靠一点技术是无法得到实现的,只有在管理上进行改变,使现有的管理水平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才能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质量上的保证。

5.2 是其应用结果

可以说,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其实就是信息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应用所产生的收益。企业在内部进行信息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企业的内部结构必然会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使得原本所拥有并采用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是不相适应,因此,只有在管理上进行创新,才能使企业顺应局面的变化。

5.3 基础关系

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是使自身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必要的一种手段,进行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办法。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并且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使管理创新得到加强,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使效率与效果得到完美的结合。也就是说,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希望能够使企业的经营效率得到提高,而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则主要是为了对企业的经营效果进行相应的改变。

6、结语

根据以上所做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是充满竞争力的社会,而企业要想在这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对自身进行改造,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使信息化建设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企业的管理也能够得到创新,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取得最大的效益,为国家的进步做出伟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映冰.我所理解的企业信息化[J],计算机世界报,2002,12.

篇8

关键词:数字化工厂;企业信息;系统集成

随着制造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制造业的智力投入和服务意识将日益增强.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除了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外,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也是制造业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未来十年内,数字化技术将成为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尤其在虚拟现实技术、可重构生产技术、多学科综合优化技术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将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一、数字化工厂内涵

数字化工厂(DF)集成了产品、过程和工厂模型数据库,通过先进的可视化、仿真和文档管理,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质量和动态性能:提高盈利能力、提高规划质量、缩短产品投产时间、交流透明化、规划过程标准化、胜任的知识管理。数字化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通信技术,对描述的对象进行数字定义、建模、存贮、处理、传递、分析、综合优化,从而达到精确描述和科学决策的过程和方法。数字化技术具有描述精度高、可编程、传递迅速、便于存贮、转换和集成等特点,因此数字化技术为各个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了崭新的工具。目前制造业的几个重要发展方向,如精密化、自动化、集成化、虚拟化、网络化、全球化,无一不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企业信息系统描述

就企业信息化而言,先后出现了MRP、MRPII、ERP、PDM等系统,它们的功能既有不同之处,又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而当前企业广泛采用了PDM和ERP系统相集成的方式。PMD是一门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包括电子文档、数字化文件、数据库记录等)和所有与产品相关的过程的技术,它提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并可在企业范围内为产品设计与制造建立一个并行化(Concurrent)的协作环境。PDM以产品数据为核心,实现静态的产品数据和动态的工作流程的安全、正确及高效的管理,其所有的信息组织和资源管理都是围绕产品设计展开的。ERP能够对企业活动中与制造有关的所有资源和过程进行统一管理,其应用目标是对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生产计划、财务分析进行控制及对客户服务进行管理。ERP是为组织、协调、计划与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采用的生产管理技术,它主要强调对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和质量等资源的管理,关心这些资源的调度、使用和增值,主要服务于工程设计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ERP主要应用于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然而,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这样的信息平台是不完善的。首先,企业需要PDM的产品数据进行快速的产品设计、制造、装配、质量控制和检测。其次,企业缺乏一个介于CAPP工艺规划和产品数据管理之间,具有规划生产制造的功能,并能够起到平衡生产的作用的系统。

三、企业信息系统集成

(一)内部信息集成

系统底层的体系结构、软件、硬件以及异构网络的特殊需求首先必须得到集成。这个集成包括信息技术硬件所组成的新型操作平台,如各类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微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设备,还包括置入信息技术或者说经过信息技术改造的机床、车床、自动化工具、流水线设备等新型设施和设备。为了完成应用集成和业务流程集成,需要解决数据和数据库的集成问题。数据集成的目的是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交流与共享,是进行其他更进一步集成的基础。数据集成的特点是简单、低成本,易于实施,但需要对系统内部业务的深入了解。数据集成是对数据进行标识并编成目录,确定元数据模型。只有在建立统一的模型后,数据才能在数据库系统中分布和共享。数据集成采用的主要数据处理技术有数据复制、数据聚合和接口集成等。应用系统集成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使得不同应用系统之间能够实现数据和方法的共享。它为进一步的过程集成打下了基础。对业务过程进行集成的时候,企业必须在各种业务系统中定义、授权和管理各种业务信息的交换,以便改进操作、减少成本、提高响应速度。业务流程的集成使得在不同应用系统中的流程能够无缝连接,实现流程的协调运作和流程信息的充分共享。

(二)外部信息集成

通过门户网站和互联网实现公众、社会团体、社会和客户的互动,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有效交流和集成;通过与合作伙伴信息系统的对接,建立动态的企业联盟,发展基于竞争合作机制的虚拟企业,重塑企业的战略模式和竞争优势。Internet的发展增加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虚拟企业、扩展的供应链管理和协同商务等都是企业之间集成的典型。通过合作,几个企业和公司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合作网络,这种合作网络可以提供单个公司所不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单个公司无法完成的定单。为了增加合作的效率,必须实现网络中有合作关系的公司之间活动和过程的集成。另外,企业间的集成并不是使企业内所有的系统都实现集成,而只是集成一些与企业之间的业务过程有关的系统,因此,企业间的集成是一种有选择的集成。企业间集成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使企业间不同系统实现数据格式的匹配。目前,XML技术作为企业间集成时数据交换的标准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四、结束语

在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改造过程中,许多制造企业实施 CIMS、MRPII、ERP 等系统. 而国际国内的 ERP系统供应商在提供ERP 产品时,都要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在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功能模块做二次开发。以生产车间为中心的工具管理系统,既可以单独实现制造企业的工具管理功能,也可以与 MRPII、ERP 集成,作为 MRPII、ERP 系统的一个功能模块和有机组成部分。对制造企业的工具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和设计,对于制造企业的制造系统的高效运作有著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信息化;分析

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完善都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计算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根据企业信息化的需要,计算机技术也需要不断完善与革新。企业信息化实施以后,对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生产效率都起到重要作用。为企业的改革都起到积极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同时让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有力位置。

1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1.1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解决生产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发挥计算机优势。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等都起到重要作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完善,现在为信息化办公,信息化交流提供可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是企业进行技术更新,科学有效发展的根本,是保障企业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1.2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主要包含信息流程化和信息整合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信息起到重要作用。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来源与网络成为正常化,在企业信息具体的工程流程需要简化,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形成信息流程。企业需要对各类型信息进行科学有效处理,分析信息的作用,提炼有效的信息,为企业的发展决策起到参考作用,必须对企业现有信息进行信息整合,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2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2.1保证企业信息库的完整性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科学有效的信息支持,必须科学有效利用信息,提高企业的各方面的职能。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库的建立起到技术支持作用,在企业信息库的要求下,提高企业信息库的完整性,对企业科学有效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信息库的完善,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起到重要作用。企业信息库的完善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需要科学有效的信息反应企业发展的真实情况,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决策依据。

2.2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企业信息化主要应用在企业生产与企业管理上,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起到重要作用。企业在管理中都利用软件进行办公,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为企业成本的节约,提高工作效率都起到促进作用。比如企业员工考勤,现在利用计算机技术都实现刷脸考勤,节省了人力,同时更加科学准确,同时也保障了员工的公平性。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促使企业生产现代化,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节约成本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企业信息化实施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起到保障作用。

2.3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企业信息化管理,能科学有效对员工进行分工,根据员工的专业技能进行有效划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员工的工作评价一目了然,让其更加科学,透明,能有效的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对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促进员工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因此,企业信息化实施对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养起到促进作用。

3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策略

3.1企业生产方面

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增加利润起到促进作用。在企业生产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主要依托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模拟技术以及相关的自动控制技术等,对于生产过程当中的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企业生产自动化是企业发展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新要求。对工人工作进行监控,是现代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在对于企业相关产品和工艺进行研发的过程当中,需要技术人员具备CAD、CAPP等计算机相关软件,使得信息化建设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有效途径。

3.2企业管理方面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企业信息化管理让企业管理更加科学、透明、高效。同时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起到促进作用。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管理,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是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企业需要走向世界,现在国际企业都实现信息化,尤其在管理方面信息化进程发展的很好,尤其对公司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大数据时代,利用大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对提高数据的利用率,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报告,为企业的发展决策起到重要参考作用。现在企业的发展在信息化管理需要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昊展.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中国高新区,2018(03).

[2]宋晓燕.企业信息化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4).

篇10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化;电力企业

云计算技术经过短短数年就从概念发展到大规模实践,并不断融入各个行业,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创造性的改变。近年来,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电力企业对信息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管理逐渐融入生产、管理、经营等关键环节。然而,在电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资源的成本管理消耗大等。针对电力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将云计算技术引入信息化管理中,能够有效地整合存储资源,提升数据处理能力,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企业业务应用系统,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1云计算概述

1.1发展现状

未来的计算与发展方向是以云计算为核心的。虽然云计算在世界上早已被广泛地认知和使用,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人力、财力来发展这项技术,这些国家仍然在努力着,我国就是其中一员。在我国,有些公司对云计算持谨慎和务实的态度,并且由于行业壁垒、信息闭塞等原因,云计算的发展稍微较慢,但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开始将云计算融入企业的实际应用中。

1.2基本原理

云计算是网络存储、分布式、并行计算、负载均衡及虚拟化等传统技术与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在云计算中,将处理程序分为更多小的子程序,在多台服务器上进行计算,最后将计算处理的结果返回给用户。云计算的关键技术包括虚拟化技术、分布式资源管理及海量分布式存储技术[1]。

1.2.1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是一种资源管理技术,是将计算机的实体资源,如服务器CPU,内存,网络及存储等予以抽象、转换后呈现出来,打破实体结构间的不可切割的障碍,使用户可以使用比原本更好的方式来利用这些资源。这些资源经虚拟化后是不受现有资源的架设方式、地域或物理组态所限制[2]。虚拟化是资源池化的基础,能够有效地提高资源管理水平。虚拟化技术分为3个层次,如图1所示,包括硬件层的基础设施层IaaS,平台层PaaS和软件应用层SaaS。其中,平台层提供硬件、带宽等资源,为云数据中心提供基础设施;应用层基于互联网技术进行软甲价值交付,根据需求提供软件应用服务。

1.2.2海量分布式存储技术

根据海量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进行数据存储,保障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可用性、经济性。Google的GFS文件系统(GoogleFileSystem,GFS)和Hadoop的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DistributedFileSystem,HDFS)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3]。

1.2.3分布式计算技术

分布式计算技术可以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可以向用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分布式计算是将目标分解成许多小块,分配给多台计算机进行处理,通过并行计算,节约了整体计算时间,大大提高计算效率。

2云计算在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2.1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开始加大了信息系统建设资金的投入,在相应的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企业管理在目前也已经成为电力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4]。随着信息化系统的不断建设,搭建了各种各样的业务系统,各个业务系统相对独立,一方面,硬件资源不断增加,难以充分利用,机房空间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在各个业务系统间进行数据交互时,通常使用接口等方式实现数据的传递,由于业务系统的不断增加,业务数据的交互需求越来越大,各个业务系统之间接口不断增加,盘根错节,反而导致业务系统性能下降,数据的安全及准确得不到保障。

2.2云计算在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到电力企业中,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个电力企业的信息交互能力、计算能力、增加存储空间。(1)通过虚拟化技术,能够整合电力企业中的各类计算资源,提高存储能力,有利于用户结合自身需求,合理调配计算或存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硬件空间占用,有效降低企业的重复性投资,提升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性能。(2)运用分布式技术,能够整合电力企业不同环境下的计算资源,组成一个较强的计算和存储平台,使得计算资源能够充分利用。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中建设的业务系统,其配备的硬件资源远远高于应用系统所需的资源,还有很多没有被利用的计算资源,通过分布式技术,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并且,分布式技术的动态扩展性较强,云计算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能够有更大的扩展空间,满足电力企业不断发展的要求。(3)数据的管理及安全,电力企业的应用中涉及大规模的数据,信息处理量大,而且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要求高。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地对大规模数据进行计算和存储,可以通过构建私有云,为电力企业内部提供服务,并通过数字证书、数据加密、行为审计及备份等安全防护技术为数据的安全提供保障。

3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涌现出很多新技术,云计算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服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现已走向成熟。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应用新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与时代同步,将新技术与电力企业实际相结合,是保障电力企业不断前进发展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顾炯炯.云计算架构技术与实践[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王继业,程志华,彭林,等.云计算综述及电力应用展望[J].中国电力,2014(7):108-112.

[3]冯小梅,刘怡君.云存储技术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C].南宁:广西计算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