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念范文
时间:2023-03-16 03:0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教育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引言
扬琴作为我国一种古典民族乐器,在音乐领域有着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现代教育理念产生,对于扬琴教学模式的创建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现代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一定的尊重,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扬琴音乐知识。分析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有着现实的意义,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扬琴在我国的教学背景
扬琴可以说是我国一种古典民族乐器,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发展时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代表。扬琴这种乐器不仅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融合性。不仅可以独立的完成曲目的演奏,同时也能与其它的乐器协作完成曲目的演奏,从而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扬琴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西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二者文化中的精髓,使得扬琴艺术不断有新的生命力可以融入。
二、新的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呈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传统的扬琴艺术教学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味的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导致学生机械式的学习教师所讲述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对于扬琴艺术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课堂教学成效并不理想,对于扬琴艺术教育质量的提升也造成了众多的阻碍。现代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给予一定的尊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教学活动开展注重的引导学生学习,将学生对于扬琴艺术教育学习的兴趣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步入到扬琴艺术学习活动中去,保障教学成效,提升扬琴艺术教学质量[1]。
(二)情景教学的应用
扬琴艺术教育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练习曲目教学,第二部分就是曲目教学。练习曲目是学生学习扬琴艺术的重要基础,学生在熟练掌握演奏技能和技巧后,对乐曲进行弹奏,也是学生感受扬琴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曲目教学与曲目教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发生情景转变,步入到教师所创建的音乐世界中。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得学生的音乐技能得到全面性的提升。
1.依据音乐作品的内涵创设音乐情景
在扬琴艺术教学实践中,扬琴艺术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对音乐曲目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这也是辅导学生进行扬琴艺术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通过对音乐曲目情感的表达,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得学生去更深层次的感受和挖掘扬琴音乐艺术具有的内涵,感受扬琴音乐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得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情感,增强学生演奏的感染力。
2.舞台设计要合理、科学
扬琴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最为关键的就是舞台设计部分,模拟舞台演出的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现场演出的感受。舞台环境设计必须要保证合理性、科学性,因为舞台环境对于学生的演奏心态有着很深的影响。教育工作人员需要依据曲目的内涵、中心思想进行舞台环境的塑造,从而为学生扬琴音乐艺术演奏创建演奏氛围,对于提升扬琴音乐艺术教育成效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3.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学生日后需要站在舞台上,面向众多的观众进行演出。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不仅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述,还需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长期处于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学环境与学生的演奏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当学生进行舞台演出时,很有可能因为处于较为陌生的环境中,所以会产生胆怯、紧张的等消极心理。所以,在扬琴艺术教学实践中,教师也需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扩展教学内容,延伸教学深度
传统的扬琴音乐艺术教学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在现代化音乐艺术教学中,必须要打破众多因素的限制,打破教学课堂的限制,扩展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延伸教学的深度。扬琴因素艺术教育人员需要不断的加强研究力度,经常与其他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集合众多教育人员的智慧,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展的形式进行深入分析,找寻满足我国扬琴艺术教学实际需求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学困生;现代教育理念;数学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一)智力差异
人和人在数学智力上是存在差异的,有些人学数学很轻松,有些人就很困难。智力差异是造成数学困难生的重要因素,数学智力不足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能提高一些,但是如果想培养成数学尖子就有点困难。
(二)适应性差异
进入初中以后,数学这门学科从“算术”变为“代数”和“几何”,这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静态到动态的质的飞跃。有的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巨大的转变,因而学习上出现了障碍,甚至是巨大的障碍。
(三)速度差异
大班教学中,学内容、统一学习进度是必然的,但是学生接受和理解的速度不可能都是整齐划一的。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内没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就成了学困生。其实他们不是智力有问题,仅仅是速度跟不上而已。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
有些学生是因为跟老师或同学的关系不好而讨厌某一门学科,于是成了学困生。有些学生认为数学没有用而对数学提不起兴趣,造成学习态度的消极和学习效率低下。有些学生是志不在此,自然不愿投入感情和精力。
(五)评价的偏差
有一些学困生不是因为智力缺陷,也不是认知速度太慢等原因,而是因为评价出现了偏差。(六)学优生也有学困的时候研究学困生的学习问题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包括面向学优生。学困生和学优生之间并没有一条清晰可见的界限,那些严重偏科的学生,他们就是某一科的学优生却是另一科的学困生。学优生也不是完全都一样的,相互之间也有差距。对学困生我们能够发现其优点并给予表扬,对学优生我们却会对他们的短板缺乏发现和重视。
二、怎样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成绩
(一)培养兴趣
兴趣很重要,讲故事、讲名人轶事、讲数学史、讲奇异的解法、讲数学的各种美、讲数学的广泛应用等等,用这些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对大部分的困难学生几乎无用。一个人要热爱某样东西,首先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也就是要具备关于它的知识,如果没有关于它的足够知识你是不可能喜欢的。其次要能从这个东西那里获得愉快的体验。对于数学而言,学困生在知识上和愉快体验上都是缺乏的。只能先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并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数学现实,高效的数学教学必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实现知识的生成或重组。学困生的数学现实水平低于班级平均,最近发展区落后于班级平均。这是大班教学必然要面对的矛盾,无法避免。因此老师多站在学困生的角度上看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或者优等生的角度,就显得非常迫切。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则不仅会造成教与学的脱节,还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
(三)让学生获得数学体验
什么样的知识是最鲜活的知识?当然是学生自己得出来的知识。所以,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环境,让他们自己获取知识。2011年修订版新课标明确把三基扩充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思想方法”以外,增加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虽然对于第四基还存在争议,但是如果把“经验”与“活动”紧密结合,把“经验”与“体验”联系起来,估计反对的人不会太多。他们反对的是“经验数学”而不是“数学经验”,更不是活动以及体验。从观察来看,越聪明的学生接手别人给的知识越快,学困生正相反。越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越需要从自己的体验中感受知识。但是他们的体验、感受需要老师的强力帮助或者督促,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有明确的主动意识。
(四)加强记忆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机会让我们去感悟,也不是有了机会就能感悟出来,特别是在短时间内。对这类知识,通过老师或者教材告知学生,很可能就是唯一的一条传输途径,这时记忆就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手段。即使是经过学生活动而自己感悟出来的知识,在知识形成以后也必须让他们加强记忆。我认为,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础。理解性记忆、系统性记忆、联想性记忆、形象记忆、动作记忆等,都是心理学上认可的科学记忆方法。绝不可以在否定死记硬背的同时,把这些科学的记忆法统统否定掉。
三、反思
综上所述,学习困难生的出现既有学生个人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因素,这两个因素都是客观的。还有两个主观因素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学生的主观因素和老师的主观因素。
参考文献:
[1]刘云红.现代教育观念的主要内涵[J].江苏高教,2001(4).
篇3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地理;多媒体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焕发了无限的生机,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效果开始凸现。然而,尽管如此,在当前的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部分教师依然过分强调间接经验的传授,以提高分数为目标,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教师主宰课堂教学,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大行其道。学生被动的听,被动的记,缺乏学习积极性。而更多的学生则认为地理是无关紧要的“副科”,觉得地理是不需要理解和思考的,缺乏对地理的学习动力,课堂缺乏活力,造成书本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脱节,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很多地理教育工作者面对这种现象也束手无策。而情境教学正是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的有效教学方法,所以探讨现代教学理念下初中地理情境教学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教育理念下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实施
初中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其逻辑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情境教学正是基于初中学生这一特点,通过教师创设的竞赛、调查、角色扮演、游戏等学习情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鲜活的生活事例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觉到地理课是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能从具体活动的经验中抽象出更复杂的概念和思想,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被广泛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一些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等充分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一个逼真的,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初中地理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比较多,如何将这些平常课堂中不便演示的地理现象真实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获得直观的体验和感受,一直困扰着地理教育工作者,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在讲解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和情形,运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真实的情境,变抽象为直观,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对地球运动的规律有深入了解,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到洋流、大气运动、大气的热力状况、水循环等教学中。再例如,谈到中国人口现状时,让学生知道中国人口对环境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我播放了一段纪录片《别挤了》,学生们看到画面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到众多的乘客你推我攘的挤公共汽车,就对这个问题有个透彻的了解。
2.利用图片、资料创设情境
初中地理教材上有大量精美的图片,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素材,将传授地理知识和训练读图能力有机的结合,也可起到传统课堂讲授无法比拟的效果,有时一幅图片传达的信息往往是教师用了很多语言上的解释也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天气变化,通过挂图,在课堂上放置很多不同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天气是变化的,然后分组让学生探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利用地图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一图多创设、多图多创设、带问看图,看图回答等等,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利用教材插图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3.运用活动创设情境
初中学生多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表现欲强烈等特点,致使长时间的课堂授课容易造成疲倦、走神,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及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竞赛、角色反串、上网查询、社会调查、游戏活动等等,在具体活动设计和安排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地球运转规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地球、月球、太阳,然后按照各自规律来旋转,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到星球的位置及运动规律。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既学到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合作能力。再例如讲到宗教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种宗教,然后搜集资料、讨论这种宗教的分布、教义等特征,最后让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交流,有的组用英语介绍,有的组以表演等方式进行,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结语
总之,情境教学方法迎合新课改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初中地理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失为改善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困境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常蕾.《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地理课堂》.科学大众.2008,(08):20.
[2]盛范明.《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改进探析》.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7):15.
篇4
【关键词】爱因斯坦教育理念;完整的人;价值标准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是人类文明的高峰之一。同时爱因斯坦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思考也颇为丰富。特别是他中年以后,积极投身社会,对社会的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极富前瞻性的深刻见解。其中,关于社会教育爱因斯坦的着墨最多,也最为系统。
1 爱因斯坦教育的外延
1.1培养独创性
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中,重视对学生独创性的培养。他认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社会.”对一个国家来说,“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正是因为此,爱因斯坦认为:“国家的最高使命是保护个人,并且使他们有可能发展成为有创造能力的人。”这也是对在他那个时代学校批量化生产毕业生的一种间接批评。
1.2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高度一致的教育体系容易扼杀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在人才竞力争才是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社会是难以接受的。爱因斯坦站在时代的前列,洞悉到了这一趋势。
他指出:“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过重的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如果说,爱因斯坦提出这些观点时,因为时代所限还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的话,站在现在的社会现实来看,这些建议针对教育弊害,切中要害。
1.3培养想象力
在想象力与知识的关系上,爱因斯坦的一番话清晰的做了区分:“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爱因斯坦还进一步从科学研究的高度来阐述这一点,他说:“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迷,……对这个世界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 想象力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曾经有人将人与电脑做了比较。电脑能够取代人的大部分功能,包括知识存数,计算,逻辑推理等。但有人有两项独特性的活动是电脑难以企及的,这也决定了人脑的不可替代性。其中一个就是人的想象力。如果人丧失了想象力,那么毫无疑问,人就“机器化”了。
1.4培养艺术修养
爱因斯坦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音乐并不影响我的研究工作,它们两者都从同一个渴望之泉摄取营养,而它们给人们带来的蔚藉也是互为补充的。” 爱因斯坦还说过:“我首先是从直觉发现光学中的运动的,而音乐又是产生这种直觉的推动力量。我从6岁起,父母就要我学小提琴,音乐的感觉给我带来新的发展。”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同时也是不可互相替代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是互补的。因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是爱因斯坦和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艺术修养是人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艺术能够慰藉人的心理,愉悦人的身心,促进人的协调发展,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生活。
2 爱因斯坦教育理念的内核
不同时代对教育的理解是不同的。在一段时间内,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实际上是把人“物化”。也就是对人的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使其成为一个有专业技能的人,进而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爱因斯坦除了考虑到这点之外,更加考虑到人自我的独特属性。早在1936年,在纽约州奥耳巴尼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周年纪念会上,爱因斯坦就明晰地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 1952年,爱因斯坦还为《纽约时报》撰文指出:“不能仅仅满足于专业知识的教育,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人变成一种有用的机器,但却不能使他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与全面。
这一观点与《卡尔维特的教育》一书的作者老卡尔维特的观点可以参考来看。老卡尔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孩子成为多么成功,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的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这就要使得从身体,知识,技能,情商,智力,艺术等众多教育加以全面的教育。也可以认为这样的人就是完整的人。现而今再次回顾这些观点,依然给人振聋发聩之感。
3 爱因斯坦关于人的价值的观点
对于人的价值体现,爱因斯坦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爱因斯坦指出:“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的同胞那里所得到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以对社会的贡献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就将人的意义得到了一个新的提升。
篇5
论文摘 要:随着教育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论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日渐明显。
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对中国大学体能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一、中国大学生体能现状
教育部以及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规定:评判一个学生体质状况,主要是看学生的体能,包括发育状况、身高体重比、肺活量测试等。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是没有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缺乏正确的体育观。
二、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新教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1.创新教育要求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高等教育追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体育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学理论、体育学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的综合修养。
2.创新教育要求教学方式多样化
创新教育理念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二)现代教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从主体构成看,包括教师教的环境和学生学的环境;从内容构成看,体育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1.体育课堂教学物理环境的创设
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包括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器材设施环境、教学时空环境等。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考虑到以上因素,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组班规模、编排方式等等。
2.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的人际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适时地运用提问、讨论、分组练习、比赛等教学形式,以创新思维为指导,变练习式、封闭式的体育教学为创新式、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力求为枯燥的教学内容注入新意。
(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研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用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多媒体网络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之一也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可能,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上面找到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校际之间合作学习、比赛的机会和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开创了更广阔空间。
2.用于体育教师编制备课软件和多媒体演示课件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利用计算机编制备课系统软件,建立资料库方便教师共享资料,有利于快速编写修改教案,减轻教师备课负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使之更快捷、方便,并进一步深化成绩的统计分析工作。
总之,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之路上,我们会一直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指针,努力将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现代化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培养更多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的学生。
参考文献:
篇6
一、现代教育理念的内涵
现代教育理念包括: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个性化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同时,现代教育摒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现代教育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才能为基本目标。它主张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手段和优美的教育教学艺术来营造教育教学环境,以充分挖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培养创造型人才。再者,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最后,丰富的个性发展是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源泉,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需要大批具有丰富而鲜明个性的个性化人才来支撑,因此它催生出个性化教育理念。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学校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通常强调的是单独的词句,对整篇文章的一句一句的翻译,很多学生包括老师在内都只注重字词句的意思,而不能从整个结构上对文章进行理解,也不能从宏观上把握对文章的理解,在整体理解上处于被动地位,这样逐句的翻译无疑会减慢阅读的速度,语言交际能力也不能提高,往往也得不到理想的分数,是现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
再者缺乏英语运用的环境,英语不是我国的母语,高中学生平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了英语并不能运用在日常的交流中,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哑巴”英语,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英语的学习。
三、现代教育理念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注重挖掘学生阅读的潜能,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信心。老师要对那些阅读能力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以激发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二)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倡导全面发展的理念
全面发展的理念要求英语阅读教学不能只重视一个方面,而是要全面综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既要重视字词句,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倡导素质教育的理念
素质教育注重把学习到的知识渐渐转化为人的能力和素质。针对英语阅读教学重视分数,轻综合素质的现象,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的能力,为以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运用英语奠定基础。
(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倡导创造性的理念
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现代教育要求由知识教育向创造教育转变。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也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过程。英语老师要点拨、启发、引导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充分理解所阅读的文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创新性的理解,以便来更好地解释文章所讨论的问题。
(五)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倡导主体性的理念
主体性理念要求充分重视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教学生由被动的阅读向主动的积极的阅读转变,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学生对阅读的真实情感的表达,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阅读。
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中职生物;教学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中职教育发生了诸多变化,现代教育理念已成为教师提高综合素质的首要条件。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现代教育理念去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中职教育作为一种应用型、技能型教育,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更新教育理念,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整体教学效益。
一、当前我国中职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中职学生多数来源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初中生,在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而生物学作为必不可少的必修课程,很多学生对其中的基本概念都不了解。由于中职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待生物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明显不足,部分学生甚至经常找各种借口出现无故旷课、逃课现象。
2.生物教学的特色性不明显
目前,中职生物教学主要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很多中职学校受办学规模、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实验器材、设施设备、场地明显不足,这就导致学生不仅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而且在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上也明显不足。中职生物教师师资力量偏弱,生物教学缺乏鲜明的特色,学生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习动力与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影响。
3.生物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中职生物课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师生间的关系定位不明确,课堂教学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轻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师生间不能形成良性互动,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降低。
二、现代教育理念下改进中职生物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1.要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教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要明确自身的作用与定位,根据教育发展的行业形势需要,用现代教育理念去指导教学实践。一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是改变教学理念,教学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丰富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式,切实发挥好教师的引导、指导和启发作用。三是在教材教程安排上,要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做到自选教材与校内自编教材相结合,根据中职教育发展最新趋势和市场需求,剔除其中陈旧过时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四是教师要注重情感教学,教师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心理、思想、行为、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动向,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健康成长。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生物教学方式
一是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是把认知、理解、巩固、运用等几个教学环节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在一起,现代教育方法则是引导学生将这些环节进行有效组合。通过心理学知识得知,学习中如果运用感官器官越多,发挥的作用越大,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就越深刻。二是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生物学作为一门应用型的自然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运用幻灯片、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增强课堂授课的效果。三是引导学生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涉及一些抽象、动态、微小的人体组织细胞等知识,中职学生由于年龄、基础知识、理解思维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将抽象内容简单化、形象化,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3.教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当前比较流行的中职生物教学方式主要有探究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导入式教学法和设置情境式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在于,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分析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同时还要注意,教师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1)课堂教学是一项综合性、追求高效率的过程,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将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综合灵活运用,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良好个性的发挥,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注重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以课堂教学为纽带,建立新型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和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共同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到关心爱护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的动态,与学生交朋友,认真倾听学生的心理诉求,用教师个人魅力和真诚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生物教学在中职自然科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职生物教师应顺应中职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改变教育理念,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而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篇8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管理机制的创新,促进学校功能管理向效能管理的重大转变。
一、着眼发展,从学校管理“个性化”的新视角,推行“自主式”的校本管理。
我校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发展历史的老校。百年老校有着百年传统,这样的传统既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更有着丰富的经历积累,这样的经历往往又浓缩着经验的色彩,以至于办学过程中过多地依赖这样的经验,缺少鲜明的时代感和进取观。这种与现代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工作方式更多地表现在坐等上级工作的布置、检查,常常使学校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为此,学校重新审视百年发展的历史轨迹,用现展观的理论确立“学校规范有特色,教师达标有特艺,学生合格有特长”的工作总目标,积极实施教育名品战略。在“入心德育”、“智慧奥数”、“活力科技”、“大众体育”、“阅读赏析”、“七彩艺术”等有鲜明个性的学科与项目领域,着力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坚持走个性化发展的道路,积极推行自主管理,充分发挥各个层面的人的创造力和积极作用。
1、权力下放,使各个职能部门有足够的自,追求“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管理的第一个层面是学校领导力量的科学构建。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工作布置通常是校长室决策下的教师会议布置,这样的模式往往囿于校长一人或少数几个人去落实,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疲于忙碌的弊端,学校中层领导、年级组长形同虚设,人浮于事。为此,我们寻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的组织策略,构建了校级领导、部门领导、级部领导三位一体的管理网络,明确校级领导、部门领导、级部领导一周例会工作决策任务,部门领导、级部领导逐日检查落实任务,三级管理全体领导月报交流任务,全面推行部门岗位责任制和级部工作责任制,充分给予学科主任、级部主任高度的自主管理权,完全地实现了任务自主完成、活动自主组织、矛盾自主消化、问题自主解决的民主和集中高度统一的主体性管理。
2、因人施责,给予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工作责任和要求,发挥“人尽其能”的最佳用人功能。作为校长,既要了解学校每一个人的不足之处,更要熟悉他们各自的专业才能和特长。学校前几年的建章立制,严格管理,已经磨砺出“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敬业精神和可贵品质。我们认为这还不够,应更进一步地把这样一个集体的创造力充分地激发出来,做到人尽其才,不断地创造一个个新的美丽的神话。学校根据岗位的职责和个人的特长。调整工作分配,使用人与做事更科学化。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工作人员被补充到尽能、尽才的岗位上,学校工作效能运转呈现良好的态势。我们给一类人以思想,放手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给一类人以任务,鼓励他们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给一类人以约束,督促他们规范自己、完善自我。我们创造性地提出:围绕学校工作总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挫折,我们帮助你;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失误,我们谅解你;在修炼的过程中有回潮,我们宽容你。这样使得学校工作人文先于命令,自主在于合作。事业成于主动。人人在“个性化”的发展中形成个性,在“自主式”的管理中成就事业。
二、活化规程,用“管理就是服务”的新理念,实施“民主化”的效能管理。
管理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趋势:职位权力性影响力在悄然下降,非职位权力性影响力在不断增强。领导集体完美的人格魅力、和谐的民主作风、优质的服务行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职位权力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离开座位抓管理,走进教室做服务,已为广大师生所接受。
1、理性对待管理职能的转变。传统的学校管理,学校从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及社会功能出发,通过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来实现管理功能。这样的管理,势必存在管理者居高临下,重结果轻过程,以制度代替服务的弊端。学校在创新管理过程中,不断深化“管理就是服务”、“决策源于民主”、“落实依赖群众”的新理念,积极推进管理功能的转变。(1)促进管理功能向管理效能的转变。通过“班主任沙龙活动”、“课堂教学反思活动”、“教育教学月析活动”等帮助教师从“应该做什么”中进一步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才有效”。(2)重视督察职能向激励功能的转变。把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教职工的自觉性和首创精神上,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科研机制和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通过“月度文明班级”、“十佳班主任”、“优秀教工群体”的评选,进行舆论的积极引导和教师心理疏导,激励教师自我完善和专业成长。(3)实现制度管理向灵活管理的转变。针对学校运行中的各种变数,随机制宜地开展教访活动和诫勉谈话,组织领导成员下班组、进家庭,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生活与学习情况,加强与教师的心理沟通,帮助教师提高对工作与生活本质的认识,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待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以适应不可预见的例外事件和非常规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2、以服务者的姿态组织各项工作。学校强化各机构与部门工作的服务意识,强调工作没有服务性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提出学校工作必须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需要,管理者必须满足管理对象的成长需要,大力提倡学校管理者下班级,进课堂,采集群众智慧,获取服务信息。一年一度的教代会,广泛征集教师代表的提案意见,经过科学的梳理与选择,有序规范地组织落实,设立“靖江市图书馆城北小学分馆”,让师生享受丰富的图书资源;组织特色活动节,为师生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开展“我发现,我激励,我快乐”德育演讲活动,引导教师重德重文,教书育人;组织师生节日联谊、校外考察、基地实习,增强爱的思想情感,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八年来,学校千方百计地筹措经费架起了一桥八所,解决了师生用厕难的问题;建起了一幢综合大楼,缓解了教室学生拥挤、教辅用房奇缺的矛盾;买土地、搬工厂、推旧房,筑起了拥有200米环形跑道的运动场,实现了师生活动有场地的百年梦想;改造“成长大道”,建设“求真广场”,为师生营造了怡人的校园环境……每天我们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看着矫健的奔跑身影,赏着美丽动人的舞姿,成就感、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三、群体共生,用“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新思想,构建“学习型”的文化管理。
学校文化是一棵生命树。学校中具体的教育设备、设施环境、制度措施等是生命树的叶子;学校中的多数人对待它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树的主干:学校的社区文化和行政文化是生命树的土壤,三者相互依存,不可或
缺,要始终发挥好三个方面的独立作用和整体功能。学校在培养骨干教师、突出学生的同时,尽最大的努力,塑造优质的教师群体,达成“为了一切的孩子”,在浓郁的校同文化氛围中,形成一个注重学习、积极进取的共同体,打造“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理想团队。
1、确立“教师发展是学校第一品牌”的战略。学校喊响了“打造一流教师队伍,办好优质教育学校”的口号。将教师按年龄和教学水平分成三个层次,提出各自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第一层次:对年轻教师,提出“三过关”(学历关、教学人门关、信息技术关)的要求,促进年轻教师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层次:对有五年教龄的资历教师提出“四上”(教学理论上水平,教学能力上星级,教学艺术上品位,教学实绩上台阶)、“三能”(能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能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能发表教科研论文)的要求,帮助他们实现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三个层次:对具备中级职称的中老年教师,提出了“一传”(传授教育教学技术)、两帮(帮助年轻教师过三关,帮助资历教师“四上”与“三能”)、“三示范”(示范课堂教学,示范班级管理,示范教学“五认真”)的要求。
篇9
论文摘要: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院管理学》进行改革,根据培养学生高阶能力理论,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以及形成性评价和范例展示评价理论,革新评价模式,注重培养创新人才的高阶能力,组织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可以在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背景
我国医学院校本科课堂教学大多以书本为标准,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没有思考和提问的时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地得到培养,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受到限制,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与教师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已身处信息时代,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充满生机和未知变数。从哲学的角度看,现代社会青年的特点在于解构权威,具有反传统和反主流意识。因此,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了课本和课堂,还有其他很多方法,可以说,只要想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表,知识也不再专属教师,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并非决定路径的人,选取何种途径获取知识也不完全取决于教师,学生拥有很大的选择权。这一切都促使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转变评价模式。
新世纪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注重学生的高阶能力培养,因此,当务之急是把高阶能力的培养整合到学习的各环节中,从而培养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础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基础性思维是指接受知识的能力,而批判性思维是指重组知识的能力,最终由创造性思维产生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避免“满堂灌”;要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融入医学新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要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二、理论依据
1.高阶能力培养理论
根据钟志贤、祝智庭、丁刚等学者的观点,高阶能力包括七个方面:运用多种思维的能力、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的能力、深度学习的能力、社会化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在不忽视基本素养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创新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兼容和获取隐性知识的能力、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重知轻行、客观主义理论基础盛行、注重低阶能力培养”的现状。
2.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理论
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意义的学习指学生能对学习负责,自我控制,选定学习目标并进行自我评价;对学习充满热情,愿意持续学习;知道如何转化知识,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协作学习或工作。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有意义的学习包括主动性、建构性、意图性、真实性和合作性等五种特性。
要很好地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就必须学会放弃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威,用有实践意义的主题去发展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拥有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允许不同观点的表达,让学生愿意积极参与自学,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转换角色。教师要向导师、帮促者、信息咨询者、团队协作者、课程开发者、学术顾问、研究者及学习者转化,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在自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要向积极主动的建构学习者转化,开展协作交流性学习,主动建构情景图式,解决有意义的、复杂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并能够阐释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情况制定和实施调控策略。
3.形成性评价和范例展示评价理论
在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的同时还要开展形成性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导和完善教学而进行的教学效果评价;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以便调整和改善教学工作。形成性评价一般是绝对评价,着重于判断前期工作达到目标的情况。而我们目前采取的总结性评价一般都是事后评价,是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对教学结果进行的评价,不利于学生注重平时的过程学习。
范例展示是向学生展示优秀成果,引导预期学习成果产生,是学生可以仿效的样例。范例展示评价是一种新型的执行评价方法,就是在布置学习任务之前展示符合学习要求的学习成果范例,以便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预期。其特点在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角色自主化、评价与教学过程一体化。作为一种基于过程和真实性的评价方法,它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把学习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避免把学习与评价、内容、过程割裂开来。
三、实证研究
1.实验对象
两个平行班,一个是卫生事业管理班,84名学生;一个是信息管理班,108名学生。《医院管理学》是这两个班的必修课,均采用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的考核方法。
2.实验方法
在相同教学进度的《医院管理学》教学中,卫生事业管理班采用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运用形成性评价和范例展示评价;信息管理班则主要采用常规教学方法。
3.实验过程
(1)形成性评价体系贯穿教学始终。讨论、论文、PPT汇报、自我评价作为平时成绩,共4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分,主要是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论考试。
(2)撰写论文两次。主要是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所看文献进行分析、概括、综述的能力。
(3)进行开放式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对开放式讨论题讨论5次,放在每章讲完之后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所学内容进行活学活用的能力。由于所讨论的开放式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可以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从而对传统教学理念和传统师生角色提出挑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4)自主学习部分章节。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要求各小组分别自主学习部分章节,并用PPT的形式对本组自学内容进行自主汇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由于创新思维的产生离不开学生交流时灵感的碰撞和激发,因此这种方法还能使组与组之间和小组组员之间相互欣赏、激励和认可。
(5)学生参与期末考试试题设计。每组学生都参与期末考试试题设计,然后从各组完成的试卷中选取部分试题,再与教师出的试题综合而成A、B两套试卷。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所获取的知识进行评价的能力。
(6)建立全方位的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学期成绩评定机制,才能有效避免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仅在考前搞突击的现象。进行讨论和PPT汇报时,由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打分评价;学期结束时,由小组对每个学生一学期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并组织学生结合个人自我评价打分;教师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试题的创新性解答情况作出评价。也就是说,到学期末,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都是由5次小组讨论、3次小组作业、1次PPT汇报、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构成的,每项占10分。
4.实验结果
卫生事业管理班不进行期末考前辅导,信息管理班进行常规期末考前辅导。卫生事业管理班在学习的热情度、积极主动性、纪律性和自主学习的创新性等方面明显好于信息管理班。两个班的学期成绩如下。
(1)平时成绩对比。平时成绩占总分的40%,在0~10分和11~20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学生都分布着百分之十几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却没有学生;在21~30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61.11%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则只有20.24%的学生;在31~40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6.67%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79.76%的学生。这个结果充分表明,信息管理班学生不注重平时的过程学习,而卫生事业管理班由于采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办法,学生平时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平时成绩都集中在高分区。
(2)试卷成绩对比。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在60分以下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5%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只有3%的学生;在60~6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2.96%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14.29%的学生;在70~7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9.63%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36.90%的学生;在80~8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3.15%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36.90%的学生;在90分以上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9.26%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2.38%的学生,明显低于信息管理班,可能与信息管理班有考前辅导,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没有考前辅导有关系。
(3)综合成绩对比。把平时成绩40分和期末试卷成绩按60%折算之后相加,得出两个班的学期综合成绩。在60分以下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9.44%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没有学生;在60~6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7.78%的学生,卫生事业管理班只有14.29%的学生;在70~7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33.33%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28.57%的学生;在80~8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8.52%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52.38%的学生;在90分以上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0.90%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4.76%的学生。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不注重平时学习,信息管理班学生的成绩大多集中在中低分数区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学生的成绩则主要集中在中高分数区域,这基本上真实地反映了两个班学生平时在学习上的差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新的评价模式、优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理工类的信息管理班学生和人文类的卫生事业管理班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和能力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需要进一步在相似样本中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S·拉塞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何玲,张卫华,贾成文,刘娟,赵锦梅,赵娴.“研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4).
篇10
小学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以“以人为本”为中心,当中提到了教师的因材施教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本人研究和反思的主要内容为小学数学教学是否与数学课标新要求融合为一体,“因材施教”是否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本次研究分析小学学生与数学内容的特点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三大方面作为研究探讨的理论基础,小学生的特点分别从一般认知特点、感知与思维、数学认知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小学数学内容则是以从教学内容以及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两个方面进行介绍。进入小学搜集资料主要以以采取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三种方法,观察与学生互动的信息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了解对于因材施教的实践和认识教师是如何理解的。通过对几位研究的数学在职教师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对于因材施教,这些老师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落差却存在于教学现实和教学理想之间,老师们是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因材施教”的,老师们也能够准确说出自己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如何具体表现。经研究发现,对学生了解不够全面;削弱了学生的参与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实行因材施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因为教师没有将教学实践与因材施教理念结合在一起,二是在于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就解决办法而言,本人认为可以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分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
Abstract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primary schools is centered on "people-oriented", which mentions that teachers should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and face all students.The main content of my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is whether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integrated with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whether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is reflect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eachers.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mathematics content, taking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ory,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and 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from three aspects: general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perception and thinking, and mathematical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ontent is introduced from two aspects: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subje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nd how teachers understand it, three methods are used to collect data in primary schools: literature,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several mathematics teachers, it is found that these teachers have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However, the gap exists between teaching reality and teaching ideal. Teachers carry out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unconsciously, and teachers can also.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middle grade;mathematics;teacher,;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1、绪论
1.1选题背景
我国一直极其重视教育,将教育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指导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文件以解决当下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硬性灌输、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数学与生活联系不紧密等。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运动开始,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南,强调要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数学学习现状,让学生能够乐于探索、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其总目标中指出:要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在2017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反映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理念即要求教师改变落后的教学行为方式,以一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更能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要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就必须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小学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问题,从教师的角度对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终提出优化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对策。
1.2.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 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为因材施教的研究提供政策支持,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相契合[]。
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实现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实用的物质和条件。我国的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使得对“因材施教”的研究更加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基础。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整理分析数学课因材施教的相关研究,找到理论研究中的不足,然后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来获取相关内容并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角度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提出优化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对策。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丰富有关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理论研究,可以帮助弥补一点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研究的缺乏。在研究中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有利于丰富数学因材施教的质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目前经验分析多而质性研究少的不足。
实践意义
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可以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提升,充分开发出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和共同发展。因此,因材施教是实施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种教学模式,可以解决教学要求的一致性与学生实际存在的差异矛盾。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达到这些教学要求、怎样在数学课中因材施教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帮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成为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所关注和研究的新命题。虽然部分一线教师已有因材施教意识,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原则性知识,致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在数学课中因材施教。
结合观察法和访谈进行论证说明,从因材施教的现实问题和成因中提出相应的对策,探索因材施教的技巧和规律,在一些方面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同时,本研究提出的数学因材施教对策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帮助促进学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增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等,顺应素质教育培养需求。通过研究能够拓展因材施教的研究视野,更新教学观念,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提供一定依据。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研究思路
首先运用文献法,梳理关于因材施教的研究现状,同时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编制访谈提纲;其次,前往学校,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调查;对观察和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对因材施教的认识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根据理论指导和实际情况提出适切的建议对策。
1.3.2研究方法
文献法
在书籍检索方面,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检索系统为主,利用学校图书馆书籍检索系统查找相关书籍。在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方面,通过中国知网(CNKI)、国家图书馆、读秀、万方、超星数字图书馆、Calis外文文献网等网络资源搜索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围绕“因材施教”、“差异教学”、“分层教学”等关键词,搜集了相关的期刊、论文以及论著、国家教育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查阅后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和归纳,分析前人关于因材施教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访谈法
本研究对小学进行实地调研,针对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相关问题编制访谈提纲。访谈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有因材施教,体现在哪些方面;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采用访谈法分别对小学的四位数学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现状及一些更深层次的信息,进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观察法
本次研究中进入学校和课堂,主要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互动情况等为基础,在教师的办公室中观察教师对学生的言语评价等,在课堂的真实参与中对研究对象的教学行为进行记录,搜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2、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现状调查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中是以学三、四年级的所有数学教师为调查的对象,分别有两名三年级、四年级的数学教师,共计四名,授课于四个不同的班级。在调查结果分析中四位教师分别以A教师、B教师、C教师、D教师来指称。如表所示为四位数学教师的基本情况。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情况
编号
性别
教龄(年)
学历
职称
所在班级
A
女
16
专科
高级
三年级
B
女
12
本科
一级
四年级
C
男
8
本科
二级
三年级
D
女
4
本科
二级
四年级
2.2调查工具
本次研究以实地调研为主要方法,编制的访谈提纲以针对小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相关问题为主要内容。分别对小学的四位中年级数学教师以访谈法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实行因材施教的现状及一些更深层次的信息,进而提出合理的对策以及建议。
本次研究深入学校和课堂,主要对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情况以及行为表现等为基础,在课堂的真实参与中对教师以及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记录,搜集现场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2.3调查实施
进入学校进行调查的时间为2018年8月28日至2019年1月13日,采取课上在课堂中进行观察以及课后对教师进行访谈两种方式。在起初旁听的两天中,因为有研究者的存在班上的学生会有些拘谨,导致教学时师生互动不自然甚至可以形容成刻意,在经过两天的磨合之后,由于对研究者不再感到那么陌生,学生开始慢慢地表现出自然的上课状态。本人主要以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其中包括教师的言语和行为动作),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和整个教学过程等为观察的主要内容。
在调查的数学任课教师空闲的时候,以访谈提纲的方式对四位小学数学任课教师进行了详细的访谈,以调查了解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情况为目的。对教师的授课和访谈进行拍照和录音,形成详细的观察和访谈记录。(以上均是在征得教师本人的同意后进行)
2.4调查现状分析
2.4.1教师对因材施教的认识
对于因材施教的认识与理解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存在一些差异。样品选取调查的四位教师都能够在一定程度理解因材施教,但是不能认为因材施教有意义而且自身主动去实践。以下为结果分析。
2.4.2因材施教的理想与现实落差
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四位教师面对“因材施教”,却深感无奈。各位教师内心是认可“因材施教”的,清楚的了解这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理念想要融入道实际教学操作中时,面对一些难题教师们感到十分为难。
C教师说:“学校会按规定时不时地进行各项检查,要求教师们以学校或者本人的名义去参加各种各类教学技能比赛,留给学生的上课时间十分有限,我们课下也基本是挤时间工作,除了教学课堂上以外的其他事情十分繁杂,甚至于有时教案也写得很匆忙,几乎课下已经没有时间去跟学生单独好好沟通交流,除了看得见的摆在卷面上的成绩和学生在课上外显的性格特征,深入的了解学生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又如何谈因材施教呢?”
B教师说:“高低分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认知明显存在差异,然而班级的容量又很大,只能是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且教学时间极其有限,每个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需要的是我们老师付出很大的耐心和爱心去引导学生,尤其是学习比较落后的几个个例。并不是我们不想因材施教,确实是各方面的带来的压力都很大。”
导致现实教学环境的影响下的因材施教无法全面实施的原因,一是目前每个班的学生数目比较多,教师课后基本没有多余的时间以及精力照顾到每个学生。二是当前实际教学中的教育评价机制还是以分数为主。其实老师们都是怀着对教育的热爱和热忱选择并进入这个行业,他们也希望能因材施教,但是在面对现实情况之时,受到制约导致因材施教难以落实到实处,学校领导和家长对于教师的要求直接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分数,教师们只能感到无奈并向现实妥协。
所以如何在教学中照顾到每一个层次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缩小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为达到课程目标该采取何种手段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2.4.3对因材施教的无意识
通过访谈、课堂观察发现,有的教师不清楚是否在教学中的某个方面有因材施教,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教学行为具有因材施教的性质,因为他们在设计教学时不会刻意地考虑这个问题,虽然他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时不时地践行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是D教师说到,“我因材施教可能就体现在上课的时候对 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吧,或者有些练习题不需要成绩差的学生来做,让他们掌握基础题就好了。学习成绩中等程度以上的可以做拔高题,即使课上因材施教的话 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从提问和布置练习题方面,D教师的做法算得上是因材施教了。通过观察,D教师确实是这样做的。无论是提问还是布置练习题都有一定的层次性,针对学 生的学习能力,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鼓励学生量力而行,但是基础题是要求所有学生一定要做的。除此以外,D教师对自己在其他教学方面是否存在因材施教就说不太清楚了。
A教师在此方面有颇多见解,除了课上提问和布置不同作业外,A教师说到,“我会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在教学时让学生学会预习,课后做好复习。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 我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 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当学生出现不会或跟不上的情况,我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他们讲解。根据具体情况定具体方法,比如,读不懂题目的,让他多读几遍题目。计算不过关的会让他加强计算练习。平时会比较注重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对于一些典型的题型和难题,会有一些针对性的视频讲解资料, 比如微课,可以方便学生课后学习。”在课堂评价上,A教师也会因人而异。有 的学牛脸皮薄,就多表扬多鼓励,对一些调皮的学生可以适时的提醒。可见,A 教师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可以因材施教。从课堂观察和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们因材施教常常是无意识,不刻意想到说一定要因材施教,而是无意识地有一些因材施教的行为。
2.4.4教师因材施教的实践分析
本次研究中对于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展开的,具体包括:备课、上课、辅导及评价。
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符合当前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目标体系,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尊重与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课堂教学要保证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当被问到“您制定教学目标时能否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 有三位教师的回答是不确定,他们说教学目标都是按照课程标准来制定,有一个整体的目标,但是具体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教学目标好像不太现实。
A教师说,“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我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设计有梯度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A教师将教学目标按照知识层次和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具体的划分,包括基本层次目标和提升层次目标。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教师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达到基本层次的目标,要求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能够借助直观的图形,使用工具动手画图来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设置提升层次的目标,为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提升自我,也是为了满足学习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情感态度方面,教师会关注学 习能力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的情感,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也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设置挑战,并及时引导他们的求知欲。而D 教师认为,在教学中设置一种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了,就是全体学生都应该掌握的目标层次。因为课上时间短,教师会按部就班照着一般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照顾学生差异会体现在提问等其他方面。
关于教学辅导,有教师说到,他们一般不会在课后占用太多时间辅导学生, 因为要考虑教师和学生还有家长的时间问题。所以教师们一般会选择在课上集体辅导,有个别的学生会在办公室单独辅导。在四位教师教授的四个班级中,每个班上都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或者不爱学习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会在课后进行单独辅导,作业也是单独进行讲解。
A教师说:“除了课上集体辅导以外,我还给学生分了组,尽量让学习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能帮扶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样同学们能互帮互助,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我也能轻松一些,D教师的做法和A教师的做法差不多,对学生进 行分组,大家互帮互助,减轻教师辅导的负担。
不过B教师说到,除了课上集体辅导以外他很少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除非学生自己去找他。这也反映出一些教师的教学态度。
被问及“您是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的?”四位教师都说道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成绩和平时表现。下表是C教师对班上的一部分学生进行家访后获得评价的信息。
C教师对班上的一部分学生进行家访后获得评价的信息
家访对象家访内容
李同学:在校:表现不好,比较调皮,作业质量不好,但成绩还可以,也比较努力
在家:做题不认真,不爱做作业,但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杨同学:在校:听话,能积极认真的学习,团结同学,但成绩不理想,也不爱表达
在家:写作业认真,但写得太慢,不爱表达自己的心思。
范同学:在校:听话,认真,文静,成绩较好,积极主动学习,作业完成得很好,胆子有点小。
在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还能帮做家务。
东同学:在校:该生在校表现一般,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家庭作业不能保质保量完成。
在家:爱玩,爱看电视,不爱做作业。
郑同学:在校:上课容易走神,听课不认真,比较爱说谎,成绩不太好,爱劳动。
在家:比较爱劳动,但作业完成得不好。
宋同学:在校:该同学表现较好,上进心强,上课认真听讲,成绩优异,作为班委很负责。
在家:关心家人,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学习也很主动。
王同学:在校:该同学学习一般,上课听讲认真,最近回答问题积极,但家庭作业完成得不好,做事丢三落四。
在家:比较调皮,爱玩耍,不爱写作业。
孙同学:在校:该生在学校表现较好,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也能够帮助他人,团结同学,但是该生家庭作业质量较差。
在家:爱看电视,不爱写作业,家里大人较忙,很少有时间管教。
张同学:在校:该同学在学校表现较好,上进心强,学习成绩较好,上课能积极回答,上课爱走神。
在家:尊重长辈,关心他人,能够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袁同学:在校:该生表现不佳,较为懒惰,作业完成质量不好,但也比较努力,画画很好。
在家:做题时较为懒散,不爱做作业,但可以帮忙做家务。
马同学:在校:该生成绩还可以,听课比较认真,能按时完成作业,热心帮助他人, 但有时会慌。
在家:能完成作业,但作业质量上有所欠缺,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还有一些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及任课教师评价等。在课堂教学中,四位教师对学生有不同的评价形式。有的时候教师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使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以及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做出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比如A 教师对容易骄傲的学生会在表扬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提醒和建议,并给予一定的 鼓励。B教师对于课上不爱说话缺乏自信的学生,尽量地在课上对学生的进步进 行表扬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当情感脆弱的学生犯错时,C教师会委婉地表示不满,再进行鼓励。在教师的办公室中,研究者发现,教师们空闲时会相互询问班上学生的学习和表现情况,听一听其他任课教师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 上主要以平时的考察和考试为主。
3、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1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中存在的问题
3.1.1对学生了解不够全面
作为研究对象四个班级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大约在四十个左右,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往往局限在课堂和学校中,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成绩等与学习成绩相关的因素来了解学生,忽略了对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心世界的体验以及了解。教师大多通过学校课堂观察来了解学生,极少时选择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对学生的了解会比较片面。有的学生其实情感脆弱,表面上看起来却活泼开朗。处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学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变化会比自身的简单许多。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处于发展中,所以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而老师们往往断定学生特点是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来的,不能足够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学生,然而盲目地做判断会导致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发生偏差。虽然学校在实践教学中都强调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但是依旧缺乏对学生特点的研究。作为施教对象、学习主体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及时了解他们的特点、他们思想变化的波动,这在实践教学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访谈,作为研究对象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某些方面是有所了解的,但是教师在重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等方面是有所缺乏的。
3.1.2削弱了学生的参与感
通过对课堂的观察,本人发现作为研究对象的教师会按照课前的教案设计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等。但是当选择的学生回答不上来时,老师为追求课堂进度很少有耐心对其进行引导,而是选择马上提问下一位同学,老师只是希望能从学生嘴里听到需要的回答然后衔接下一个教学流程。当学生对于问题有不同的想法时,教师也不会留太多时间听取学生的想法,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课程进度走。选取为研究对象的老师们做到了根据学生不同提问不同问题,但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以及想法老师们大多是一闪而过,只论对错,马上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首先第一个原因是课程任务重,教学时间不允许,第二个原因是教师缺乏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应对,课堂教学上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如D教师所说,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程度不一样,但是学生又多,教学实间也很有限,老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
3.1.3教师的关注存在偏差
在课堂中对教师的提问情况和互动情况进行记录后发现,教师对成绩不同、座位分布不同、课上表现不同的学生给予了不同的关注。经过观察发现,从课堂提问与互动的频次可以看出,A教师比较关注优等生和学困生。针对他们各自的 学习水平,教师为他们设置问题。即使学习好的学生坐在后排位置,教师也会在课上提问他们1次。教师提问基础知识的对象倾向于学困生,稍微复杂的题倾向于提问一些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这里的中等生和学困生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划分的。在访谈中了解到,教师一方面需要优等生来带动课堂氛围,一些有难度的问题需要优等生来回答,另一方面也需要优等生来提升优秀率,增进整 个班级的学习水平。B教师倾向于与课上活跃的学生或者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进行互动,往往忽略表现平平、不爱说话或者成绩差的学生。
在传统的班级座位排列中,因为学生多,教室空间狭小,教师的眼神关注点多是在第二排到第五排的中间部分,位于第一排的学生处于盲区,坐在最后排的学生因为距离稍微远一些,教师不太会选择他们进行提问与互动,教师的眼神停留时间也比较短。所以从教师的眼神落脚点或者教师的课堂提问与交流互动来看, 教师的关注点存在一定的偏颇和失衡。
另外,教师往往关注学生的成绩、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进步等,却很少有人或者几乎没有人去关注一个孩子的自我认知的建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很少注意到学生的数学认知建构。
3.2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因材施教理念与教学实践没有有效结合
作为研究对象的四位教师都是师范大学毕业,在学校学习阶段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工作阶段也都接受过一些教育培训,在继续学习中学习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等,老师们却仍然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地结合,导致的结果是培训是培训,教学是教学,老师们依然按照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步骤去进行教学实践。教师不能完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和了解教育教学理念。换一种方式说,老师们也会因为各样的问题产生对于在长期的教学中消极倦怠的心理,即使学习过教育理论知识。通过本人的观察以及访谈,老师们确实有一些因材施教的具体行为体现在实际教学中,但是由于教育信念不够坚定,导致不能将因材施教贯穿于教学中。老师的课程任务繁重,在时间以及精力、课前课后预备和辅导等方面根本无法保证能够考虑到每一位学生。学校本身整体的教学理念也没有提供一定的客观支持给老师们,无论在前期准备阶段还是在课后辅导阶段实施“因材施教”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这无疑给老师们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部分教师产生畏难情绪。由于以上所列种种困难,许多数学老师虽然在思想上认同并理解因材施教,却仍然难以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3.2.2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矛盾
因材施教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一定困难的原因是班级人数多,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们只能选择尽量照顾多数同学的学习进度。中国目前大部分教学班学生人数众多,这也是老师们需要在认识学生个性差异时面临的一大拦路虎。面对着班级大容量的背景,教师的困难在于选择和使用有效、能够适用于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普遍较多,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班级人数缩小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仅凭老师的个人能力达不到这一效果的。尽管有的教师会采用小组帮扶学习或者合作学习的方式,但是教学场所和“大班教学”难免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因材施教。
4、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对策
老师们从内心是认可因材施教的,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理解因材施教的理论并不难,国内外有许多关于因材施教理论的相关研究,复杂的工程在于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实行因材施教。本人在对因材施教进行相关了解及研究的基础上于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对策以及建议。
4.1深入了解学情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必须进行学情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立个体是教师的劳动对象,他们有着先天和后天的个体差异。老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个体特征才能因材施教。在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以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和互动情况等来判断学生的水平。学生对于教师强调的知识点有没有听懂是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师的发问多于学生出现在教学中的大多数情况下,正确的答案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老师就会选择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了解学生的方法有比如学生作业分析、对学生进行课堂内外的观察、考试成绩、做家访调查、与其他任课教师交谈、教育会诊或心理测试等,这些方法都能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教师要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思维特点,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扬长补短。教师要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保证因材施教的展开采取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分析学生己有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学生是怎样进行思维、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更要分析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使所有学生在学业上尽可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设计数学教学时,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仅仅是唯一的依据,应当是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数学学习规律、对数学的情感态度等。学生的成绩高低异于“学情”,“学情”针对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老师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才能进行合理的因材施教。
4.2改进班级授课形式
作为研究对象的几位老师教学过程都是“备课上课常常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遵循一定的套路”,“跟着经验走”。教师们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中缺失了调整教学对策的能力,忽略了调整教学的意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渐渐失去对教育的热情。我国很多地方的中小学师生是比例高于国家标准的,尤为明显的是在乡镇中小学,每班40名学生左右。导致出现了教师人数少,班级学生多,学校规模太小,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然而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小班教学的实行受到教学设施和师资条件的限制,导致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之间产生落差,因材施教无法得以推广。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主动监控自己的认知历程与教学实践,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因材施教,建立因材施教的信心。
4.2.1采用分层教学
教师按照合理的标准,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相近水平的小组,根据学生现有的潜力倾向、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等的差异对他们进行不同的分组进行区别教导,使每组学生在分层策略中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层教学虽然同样也是一种基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系统,但是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的分组教学形式却可以有效避免全体学生由于学习进度等差异出现的太大落差。尽量照顾到全体学生是分层教学的优点,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教学过程分层次设计,充分体现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和组织下,才能迅速地掌握知识、获得发展;也只有在学生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时,教师的指导与组织才能发挥作用。
教学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1层次:突出把整体1 “平均分”的取份。
老师通过电脑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把其中的1份用阴影表示出来。
老师提问:无色部分和阴影部分有什么关系?无影部分占整个圆的几分之几?阴影部分呢?由此让小学生明白阴影部分是整个圆的1/2,剩下的半圆也是整圆的1/2。然后依次认识分数1/3、1/4、1/8等。
通过第1层次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部分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第2层次:着重解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1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再让学生叠出它的1/4,并用阴影表示出来(该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提问:“阴影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接着提问:“这些阴影大小相等、形状一样吗?为什么呢?”
第2步,让学生拿出自备的一条线绳,折出它的1/4(过程中学生独立折绳,小组两人之间相互检查)。
老师提问:“都是线绳的1/4,为什么长度不一样呢?你想到了什么?”
通过第2层次的分析,学生明确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单位“1”相同,它的1/4就相同;单位“1”不同,它的1/4就不同。
第3层次:明确单位“1”可以是1个物体,也可以是1群物体。
老师电脑出示5张同样大小的饼,分成2组。一组1张饼,一组4张饼。
提问:“第一组饼的1/4与第二组饼的1/4大小是相等吗?”
老师通过运用这些不同的实物材料,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由抽象到具体,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和完善分数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提问,好的提问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地掌握新知识。课堂提问至少要符合以下几点:
1. 课堂提问应当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应有明确的目的,而不是盲目随意的,只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2. 课堂提问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学案例:《三角形内角和》
老师提问:“给你一个任意三角形你怎样知道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和?”
学生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78、181、177”等。
教师进一步引导:“同样是三角形,为什么内角和不一样?猜猜看,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
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老师提问: “怎样进行验证呢?”学生给出了各种验证方法。
最后学生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结论。
学生在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通过“猜想”和“验证”从 而“创造出”正确的知识。这种“再创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获取新知识化为学生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
4.2.2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当代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此外还有分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教学空间、教学内容、学生的差异性结合为一体,运用多种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并相互配合,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结合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究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进而取得因材施教的良好效果。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可以从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去思考和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5、研究反思
国内外关于因材施教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这是因材施教的实施充分的理论依据。但因材施教如何真正落到实处,使任课教师因材施教有意识地进行,形成一种常规的教学行为,仍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及时的调整,它并不是固定的。
本次研究采取访谈法和观察法进行调查,主要从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现状发现教师教学行为的与不足之处和可取之处,基于对现状的分析,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试图提出一些优化数学因材施教的对策。
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第一、调查样本较小,调查一所小学内的数学任课教师因材施教情况代表性稍弱。第二、本人缺乏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理论分析水平有限,理论提出的优化对策以及分析也不完善。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足,比如观察的全面程度、观察的客观程度、观察的有效程度等,从而可能影响研究的真实性以及客观性。可能会有漏洞存在于文献资料的整理与搜集阶段。第三、本研究提出因材施教的对策,各地教育教学环境的不同再加上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部分建议还需当地任课教师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得以实行。希望通过本次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任课教师能在优化的对策中有所借鉴,能认识到因材施教的迫切性,实现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与知识等多方面的发展和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凌.论适宜因材施教的数学课堂认知环境[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9(11):39-41.
[2]陈英和,耿柳娜.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研究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3 (01) : 38-44.
[3]陈英和,仲宁宁,田国胜,王治国.小学2〜4年级儿童数学应用题表征策略差异的 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 (04) : 19-24.
[4]段胜峰,李罡.大班额场域下的分层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3(01);
15-18.
[5]冯茁.“因材施教”原则之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02) :52-55.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评价与管理,2010(03);
1-17.
[7]林崇德.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J].心理学报,1981 (03);2
89-298.
[8]罗良火.小学生计算出错的心理因素探析[J].江西教育,2003(05) :27.
[9]罗祖兵,程龙.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及其实现[J].全球教育展望,2015(03);12
-18.
[10]李宇环.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下因“材”施教新解[J].教学与管理,2014(33);1
02-104.
[11]明庆华,石畅.应对社会分层挑战的因材施教[J].教育科学研究,2015(05);
9-15.
[12]马倩倩.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现“因材施教” [J].中华少年,2017(28);
146.
[13]潘雨杉,袁学新.浅谈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7(35);
70-72.
[14]钱宏伟.带着镣铐跳好舞一一试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分层的现实意义和操作策 略[JL 生活教育,2012(17):55-59.
[15]王英华,刘宝根.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的特点及其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5 (06) : 44-46.
致 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即将迈进人生新的征程。我已从天真稚嫩,成长为成熟稳重,所有的一切都感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也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是大家的无私帮助,才使我得到蜕变。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习和生活的日子,将成为我一生最美好难忘的回忆。
首先,我要感谢我敬爱的指导老师蒋紫筠老师。从论文的选题、设计到论文的撰写,您都给了我很多建议,无论是细小的环节还是论文总体的编排,自始至终您都耐心细致的审核、修改,给予了我极大的力量,最后才使得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您严谨治学的态度深深感染着我对生活、学习的态度,让我更坚定的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论文研究中去,您教会我的不仅是研究的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在此特向杨老师表达真挚的谢意。
其次,我要感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的每一位教师。从论文选题的确定到开题报告的完成,再到论文的撰写,你们都认真负责的督促我们,才使得我们的论文能从容的完成,感谢你们在学习、生活上给与我们热忱的帮助,你们都是最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向数计院的每一位教师表达深深的感谢。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