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测范文

时间:2023-03-21 06:0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检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安全检测

篇1

一直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比较突出,一些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会直接影响消费者权益。所以,必须重视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相关法规不健全。因为国内的食品安全缺少统一标准,导致食品安全检测没有一个统一的参考标准,导致检测人员无法对食品是否符合标准进行判断。再加上国内的食品安全标准已经拥有一套体系,但是却没有与国际标准相互统一,这样也使得我国的食品质量无法达到国际要求。另外,国内的食品安全检测法律范围小,法律规定少,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也没有一个法律法规的约束,使得各种经济与安全矛盾日益突出。

工作体系漏洞。从意义上来讲,食品安全检测是从原料生长开始一直到端上餐桌结束。但是这一个繁琐的过程,需要一套完善的工作体系来支持安全检测质量。目前,由多个部分共同负责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政策却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总而言之,虽然安全检测体系方面的工作已经初具成效,但是距离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我国在多部门检测制度的制定方面还不够细致,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的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缺少相互之间的有效合作,一般都是按照内部制度来进行食品的安全检测,所以,其检测结果也相对独立。另外,各个部门检测工作很容易出现重复的问题,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食品安全检测制度混乱。食品安全检测不但需要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支持,同时还需要检测人员本身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在检测的过程中,能够严格安全标准来进行检测,避免因为道德缺失或者是人员的失误,出现影响食品安全检测的问题。但是,就目前的食品安全检测制度而言,因为整个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细节方面的标准还处于模糊的状态下,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就使得食品检测标准过于的混乱。整个制度的混乱,让相应的食品安全检测就无法继续的进行下去,最终就会影响到整个食品安全检测水平,留下安全隐患。

食品安全检测水平提升的措施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食品安全标准。我国想要将食品安全标准明确,就需要细致到具体的步骤与环节的执行标准中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国内的食品安全标准应该朝着国际标准逐渐靠拢,学习国际化的标准要求,借鉴国外食品加工企业的安全标准,引入安全检测技术,从而提升国内的食品安全质量,同时加强自身的监测能力。另外,逐步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法规,对整个市场的每一个环节,都利用法律来加以约束,追究相关企业和人员的责任,这样就可以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食品安全检测的秩序。

完善工作体系。食品安全检测时一门深刻的管理学问,需要完善的工作体系加以支持。在具体的安全检测实践当中,会涉及到多个部门,所以,就需要将各个部门的检测资源进行相互统一的整合,其中主要包含了农业、工商、质检等多个部门,做到明确工作职责,减少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杜绝资源的浪费。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各级部门之间相互的沟通和协作。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做好牵头,建立信息的共享网络,确立彼此之间的业务合作关系,引导其做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同时将政府下发的政策文件积极落实,在统筹协调下做好检测工作,最大限度的避免资源的浪费、工作的冲突以及结果的多样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完善的工作体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紧紧跟随市场的发展需求,坚持为公民生命健康负责的态度,从而建立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强化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完善食品安全检测监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旦不满足食品安全标准的视频被曝光,就很难继续在市场中生存。所以,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就可以利用公众监督的方式,曝光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企业,避免不合格企业进入市场。这也需要新闻媒体拥有社会责任感,敢于曝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企业,杜绝其继续的生产。另外,提升每一个公众的食品安全消费意识,这样才可以扼杀不满足安全检测要求的食品继续销售。如,对公众强化食品安全方面的教育,教导民众如何去分辨食品安全检测的合格标准,并且开通热线举报电话,方便公众投诉不合格的食品企业,让其无所遁形。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 卫生防疫检测 职能整合

2005年,禽流感疫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6年9月,上海发生疑似散发性“瘦肉精”中毒事故,300余人食物中毒入院。同年11月,上海市对30件冰鲜和鲜活多宝鱼进行抽检,发现全部产品含有硝基呋喃类代谢物(致癌物质)。2007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味全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7.26吨味全婴儿配方奶粉的阪崎肠杆菌超标。面对这些食品安全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对食品安全检测进行反思。当前安检重心过度偏向于销售终端市场(农贸市场),疏于全程式、阶梯型的检测规划和网点布局,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检测体系和法规不健全,执法部门(城监等)难以全面打击零散商贩的避检行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绿色消费的背景之下,进一步完善生鲜食品的安全检测工作刻不容缓。

1 生鲜食品安检的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卫生监测制度逐渐暴露出弊端: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监测结果不能反映食品卫生的整体水平;企业自身监测缺乏可信度和法律认可;监测收费制度影响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等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安检部门的职能分散,对生鲜食品的监察力度不够。现行安检部门的职能分工是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卫生的日常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食堂消费环节的卫生许可和卫生监管,商业管理部门负责生猪定点屠宰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从当前源于产地批发市场,途经销地批发市场,最后流入农贸市场(或超市)的主流通渠道分析,这种检测网络看似严密,实质上存在较多漏洞。

1.2 安检重心偏向于事后检测,疏于事前规划和风险预警。当前,安检部门重在对流通渠道中的产品进行传统式、突击式和运动式抽查,检测工作没有一套科学、规范的执行程序。对产品的产地检测不重视,类似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缺乏预先风险防范机制。监测力度在大中城市较强,而在乡镇非常薄弱。检测标准对农产品的品种划分不明确,生鲜食品尚没有作为一个独特的类别进行管理,而是依附于加工产品的管理条例。

1.3 检测对象集中在交易型产品,对自产自销的生鲜食品疏于检测。近两年粮油价格上涨对农村产业结构影响较大。诸多农户重新分配耕地面积,减少谷物种植而增加蔬菜、瓜果栽培。面对我国农产品的流通困境(收购商数量少,规模小),多数菜农、果农只能就近出售。产品从田间直接进入乡镇农贸市场出售,除肉禽外,蔬菜、瓜果均未经检测。事实上,面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户通过传统的栽种技术和经验,对农药、化肥、添加剂的依赖性较以往更强,成品中的有害物质超标严重。

2 生鲜食品安检的对策建议

围绕我国生鲜食品的安检现状,具体给出以下几条改进建议:

2.1 调整组织结构,加强安检部门的职能整合。从组织观点看,现行的检测机构组织是职能型组织,农、工、卫是三大并列的职能部门。采用职能型组织结构,权责规范,工作程序明确,能够较好地进行工作控制,但是在开展项目式检测工作时,没有直接对项目负责的权力中心;各职能部门不以目标为导向,独立开展工作;最严重的是各部门协调困难。随着一些新型经营业态的出现,如生鲜食品配送中心、生鲜超市,检测工作实质上以项目形式展开。在传统职能型组织结构下,出现职能交叉和重复检测便不难理解。

2.2 建立多级防御式检测体系和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我国小生产、大流通的农业形态决定了在相当长时间内,流通组织建设和流通渠道建设的艰巨性。以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零售商组成的流通网络是当前生鲜食品流通的主干渠道,受到多数专家和管理者的推崇。多级防御式检测体系就是围绕主干流通渠道,对产品进行多层级检测,防止支流产品流入,树立主流产品的标杆形象。配以对卖场非主流产品的严厉打击,迫使为数众多的小流通商进入主干流通渠道,以商或者契约合作者身份收归安检部门直接管辖。根据流通顺序,建议实施“三大”检测步骤:增设以大型种植基地、养殖基地为主的半成品粗检程序。

2.3 整合检测资源,建立面向社会服务的公共检测平台。突破现有的体制障碍,集成分散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检测资源,建立面向社会服务的检测中心,实现分散服务到“一站式”服务的转变。集分析、测试、校准、技术诊断服务、科研开发和经营运作于一体,拉拢区域检测业务,支撑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公共检测平台的搭建将盘活资金投入,提高设备利用率,减轻检测人员在检测高峰期的负荷,消除懈怠厌烦情绪引发的粗略检测现象。在卖场(超市),消费者甚至可以亲自在终端机上查询所需产品的具体信息而减少导购人员。

3 结束语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医药卫生的重点建设项目;作为生鲜食品的输出大国,食品安全更关系到民族声誉和进出口贸易的长期合作。随着农业技术发展,食品种类迅速增加。转基因食品、合成食品、无公害食品相继出现,对传统的检测手段和检测技术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农、工、卫等职能部门肩负着检测和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使命,但是检测效率低、检测频次低、检测的地理覆盖面窄,甚至对部分不合格产品检测不出等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对此,调整组织结构和搭建信息网络平台以整合现有检测资源;引进或研发先进检测设备和技术;加强落实乡镇生鲜食品检测这三大任务必须提到议程上来。

篇3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常见问题

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建设。食品安全检测主要针对产品做有效检测,从而了解产品具有的成分类别与含量情况,由此来做出对应的规范标准。虽然相关法律在不断的改进完善,但是还有缺漏不足之处,需要不断的细化健全。我国对食品的准入制度尚且不高,导致不合格食品可以有机会进入市场。甚至部分食品没有通过检测而流入市场,会通过伪造检测来误导消费者。在法律层面的漏洞仍需不断地完善。食品安全检测属于相对系统的工作,需要人力、设备、财力的投入才能有效构建完善体系,促使工作有序开展。但是对于涉嫌有害的残留物质检测,部分仍为规范到制度层面,部分先进检测技术与设备资源缺乏,甚至仅凭借感官做感性的评判,缺乏标准化操作。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缺乏。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需要由有关人员负责把关与操作,需要掌握专业的检测技术,同时还需要有专业的职业道德与安全控制意识,在检测工作中严把关,避免产生误检,或者有意的放任不合格食品通过检测,不依照标准做食品安全检测等。当前的食品安全检测制度缺乏完善的体系,部分的细节执行标准相对模糊,没有统一标准化的规定,从而导致相关执行有较大的灵活把控空间,对应食品安全检测无法达到有效严格的把控。同时制度层面的混杂状态无法有效的督促检测人员完善自身工作素养,进而导致检测水平难以有效提升,食品安全受到直接威胁。部分工作人员甚至缺乏专业的理论学习与培训,只接受短期的受训就入岗工作,缺乏扎实的理论与经验基础。

缺乏足够监察强度。当前食品安全检测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融合第三方结构做工作配合。操作中,政府对第三方机构的规范监督价值应该值得重视,但是政府缺乏有力度的监察,进而促使第三方检测机构无法按照严格标准操作,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第三方检测机构有自身的利益考量,甚至为保证产品质量证书的获得,来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尽可能的挤占市场资源,进而出现信息虚报,导致食品安全检测秩序混乱。而作为企业而言,为了达到顺利获得食品安全检测标准结果,会通过贿赂的方式来促使检测机构违背操作原则与规范的出具检测结果。虽然政府通过抽样调查可以有效的达到监督作用,但是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对地方企业实行保护,从而会放宽检查标准。而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则会通过资金缺乏与技术缺乏来作为推卸责任的理由。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问题改善对策

建立健全检测体系。要促使各检测部门之间保持清晰合理的分工,保持良好合作,确保检测各环节严格依照标准完成,从而形成完善的检测机制,促使检测工作有序规范开展。同时要不断的优化检测手段,需要吸纳先进检测方法、检测设备,同时要依据实际国情做自主研发,注重人才的培养,让其能够有效研发、使用相关检测技术与设备。

完善法律法规与执行标准。我国要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要落实到具体执行层面的细节操作,从而达到对检测人员工作的 督促作用,细节到操作步骤与各检测环节,让z测结果能够日趋精准。要努力吸纳国家安全标准,同时学习知名企业安全标准,引入安全检测技术。要不断完善检测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到市场中各环节的管控,对于相关工作追究责任人与责任企业,有效的通过法律来维护市场秩序。

篇4

关键词:造型语言 功能增减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231-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而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其直接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被不断的放大,从而形成了人们谈之色变的心态。针对这种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整治措施,在外部加以大力的控制。但人们仿佛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危机心理,导致了过度的关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食品检测产品应运而生,在满足人们检测食品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良性发展。

1 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实际应用现状

目前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实际应用范围有明显的扩大趋势,以往只在实验室进行食品检测的产品现在也逐渐的走向进了普通人们的生活。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针对普通人群的该类产品也逐渐的被广大人们所提及和实际应用。然而,该类产品的设计明显没有对此类现象有敏感的反应,并明显落后于人们的实际需求。这些问题,都需要产品设计人员对市场有敏锐的反应和对产品功能改良的试验性创新。

2 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目前市场上的食品检测产品种类繁多,分类也及其广泛。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专业型与标准型;从类别上可以分为食品安全检测型和有害物质检测型;从测试结构上可以分为定量检测型和定性检测型以及目前市场上最为常见的综合测试型等等。在众多的检测产品中,根据使用功能与使用角度的不同,还出现了应用不同物理与化学原理进行检测的高科技检测设备,能够在很小的误差下进行数据的测试与分析。

2.1 专业型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测试方法与原理

以目前比较敏感的瘦肉精问题进行说明,分析说明专业型食品检测产品的特征。

气相色谱-质谱法优点是将色谱迅速的分离效果和质谱高度反应的定性分析有机合起来,能在多种残留物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对某种特定的残留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且具更高的检测极限。该种方法灵敏度高,定性分析准确率可以得到保证,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广泛。

高效液相色谱法适合测定温度不稳定和强极性的β-激动剂及其代谢产物,而且,高效液相色谱可以与柱前提取、纯化及柱后荧光衍生化反应和质谱等系统联用,容易实现分析过程的自动化。该种方法的检测准确,误差小,测试专属性较好。但缺点也比较明显,由于检测过程比较繁琐,检测样本保存时间比较长,检测设备比较昂贵且难于操作。因此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酶联免疫吸附法:利用免疫学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通过化学方法将植物辣根过氧化物酶与克伦特罗结合,形成酶偶联克伦特罗。将固相载体上已包被的抗体与特异性的抗克伦特罗抗体结合,然后加入待测克伦特罗和酶偶联克伦特罗,它们竞争性与克伦特罗抗体结合,洗涤后加底物,根据有色物的变化计量待测克伦特罗量。若待测克伦特罗多,则被结合的酶偶联克伦特罗少,有色物量就少。用目测法或比色法测定样品中的克伦特罗含量,比色的最佳波长为450 nm,参比波长应大于600 nm。

2.2 食品检测产品的分类

食品安全检测产品是通过一些基本原理,对样品进行测试,从而得到试验结果的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产品应用的原理不同,针对的目标不同,使得食品检测产品有了初始的分类。针对不同检测对象可以分为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检测、农药应用过量检测、添加剂含量检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应用范围的不同,还有专业级和民用级。

3 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功能设计创新

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功能创新设计有很多种方式,但能够在实际市场上投放应用的则需要进行经济技术分析比较和实际的市场调研。通过前期的分析比较和调查研究,目前市场上针对民用的该类产品存在以下的几个主要的问题。

(1)需求量大,产品单一。由于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缺乏信心,导致谈“食”色变,缺乏食品安全防范的基本知识,对媒体以及网络信息过于盲目跟风,造成时刻严防的紧急状态。

(2)检测方式相对复杂。目前该类产品的检测方式多为样本检测,通过提取样本,通过特定方式进行分析。采用这种检测方法的样本的提取与分析是分开进行的,样品的检测与分析时间持续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使得时间成本明显增加,缺乏社会应用基础。

(3)样品识别有一定的误差。样品的保存由于存在时间跨度,与检测母体不同步,因此会产生一定的误差。而对于这种误差的允许值,目前还缺少一个普遍性的明确规定。

针对以上问题,对该类产品的功能创新应该体现“功能为主,化繁为简,面向大众,减少误差”的十六字原则。

以功能为主,就是要体现此类产品的特殊性。针对目前市场的情况,对功能进行改良,进而达到以功能为主的目的。化繁为简则要求在体现功能的前提下,对过剩功能进行重组或者剔除,简化检测程序和方式。从而使该类产品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4 创新型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发展趋势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人们对有毒有害物质的认识越来越深,食品安全的检测产品也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专业型的检测设备可以通过功能的创新重组而走进寻常百姓家。通过该类产品的创新型设计,可以使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不再盲目,而是有主动的防范方法。直接的提升了人们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也有可能间接的对食品市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功能性创新设计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篇5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全面履行工商部门的职责,切实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通过在本市流通领域率先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取得初步经验后,本着先城区后乡镇、先大型后中小型的原则,循序推进,逐步完善食品安全检测制度,建立健全食品上市过滤机制,严把食品入市关,确保全县人民吃上放心食品。

二、检测内容

重点开展蔬菜农药残留;畜禽产品水分、色素;水发产品中的甲醛、双氧水、工业碱;奶制品中的蛋白质;米、面中的矿物油、吊白块;白酒中的甲醇;干果干菜中的二氧化硫;腌腊制品的亚硝酸盐;蜂蜜的蔗糖、水分;木耳的硫酸镁;食用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等检测项目。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筹备阶段(*月*日至*月*日)。按职责分工组织并培训快速测箱工作人员,制定食品检测各项规章制度,设置检测场所和熟悉检测试剂和器皿,快速测箱检测员演练。*月*

启动食品快速检测工作,要请新闻媒体给予广泛宣传报道。

(二)组织实施阶段(*月*日至*月*日)。县局、各工商所要依据《食品速测工作流程图》(见附件一)开展食品速测工作,要利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侧重于对辖区内流通领域食品的检测。

(三)总结提高阶段(*月*日至*年*月*日)。县局将组织人员对各工商所落实本方案情况进行检查,对开展食品快速检测工作进行总结评比。

四、职责分工

县局消保股:制定检测箱具体使用管理制度;对检测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制定本辖区食品检测箱速测月度、季度、年度工作计划,申领速测箱所需耗材;及时报送本辖区食品速测工作报表和工作情况;依据食品速测结果依法做出相应处理。

基层工商所:保管使用好上级机关配发的便携式食品快速检测箱及检测用品;制定检测箱管理使用制度及工作计划;检测车到其辖区内检测时,应由*名以上执法人员协助检测车的检测员做好样品采集工作,并依据食品速测结果按照管理权限依法做出相应处理。

检测人员:熟悉快速检测工作规程,正确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保养知识,做到能够安全、规范操作;认真执行食品速测工作任务,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准确,未经同意不得向他人透露检测结果;随时掌握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使用情况,及时向车长报告。

五、工作要求

(一)县局消保股要根据辖区实际制定月度、季度、年度食品检测工作计划,在制定检测计划时应加强对检测品种的审核,避免各单位对同批次食品进行重复检测。

(二)要充分利用食品快速检测箱,开展经常性的食品检测工作。对检测发现的不合格食品,要及时依法处理,监督销毁;数量较大的涉嫌问题食品,要进一步作定量检测并依法查处,不能简单作退市处置,以免再次流入市场。

(三)要保证检测设备正常进行,努力提高检测箱的运行效率,检测箱原则应坚持每周出勤*天,全年检测不少于*批次。节假日是消费旺季,要坚持多出勤、多检测。

篇6

一是党委重视。分局领导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分析,充分认识到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是新形势下工商工作职能转换、职能创新,促进市场监管到位的重要举措,推行商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是工商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为此专门制定下发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有关文件和工作方案,想方设法解决资金、人员等具体问题;并组织人员到萧山等地学习取经,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同时确定商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工作,由分管副局长负责抓,业务科室具体抓,辖区工商所相互配合,以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进一步形成合力。

二是政府支持。分局主要领导多次向市委、市府主要领导进行专题汇报,提出具体工作设想,引起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拨60万元资金,添置商品质量检测车和相关设施,并把商品质量流动检测工作列为“20__年__市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3月15日以__市政府的名义在文化广场举行了检测车启动仪式,__x副市长主持仪式,__x副书记在启动仪式上讲了话,并对检测工作提出了要求,__市长宣布检测车正式启动。由于市委、市府的大力支持,使得我局流动检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三是夯实基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工作,对我局来说是一项新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从完善制度、建立机构、开展培训等基础性工作做起,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1)完善制度、建立机构。制订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快速定性检测工作的通知”,对全面开展快速定性检测工作作出了统一部署;成立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中心”;明确了检测中心、检测车、检测点职责,制订检测车、检测点等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管理。(2)抓好动员、明确职责。3月中旬我局组织召开了全市各市场主办单位负责人,各工商所分管所长会议,组织学习了《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浙江省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快速定性检测规则》及有关文件,通报了有关情况并进行了动员;请有关技术人员跟大家讲解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大家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为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还与各市场主办者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和“市场管理责任条款”,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并将食品安全有关知识印制成宣传资料,散发给各市场的经营户。(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为了提高各“检测点”检测员的业务素质,3-4月,我局先后举办了三期检测员培训班,对各“检测点”的检测员进行了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检测员的业务水平,确保“检测点”的检测质量,真正使群众吃上“放心菜”。由于基础工作抓得实,流动检测开展的比较顺利,经营者普遍主动配合,很少发生矛盾。

二、建全体系,加大投入。

构建食品检测体系是新形势下工商工作职能转换、职能创新,促进市场监管到位的重要举措。为此,我局按照省杭州市工商局的统一部署,大胆实践,着力构建“四位一体”检测体系:

一是成立检测中心。为统一协调全局流通领域食品质量检测

工作,我局成立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中心”,明确了人员、职责,制定了相关制度,发挥检测中心的统一协调作用,抓好检测车、检测箱、检测点的规范运作。

二是启动检测车。分局于3月15日启动检测车,并以检测车为突破口,强化食品市场监管,建全检测制度、明确人员职责,完善检测设施,着力解决经费、人员、设备等困难。为保证检测工作的有序运作,检测车配备1名工商干部、1名检测员、1名驾驶员共3名人员;为提高检测质量,加大投入,检测车在配备相关仪器、设备的同时,专门配备了1台手提电脑,实现办公自动化;为规范运作,先后制订了检测车管理制度、检测人员职责、检测结果公示等6项制度和规定,明确了工作规程和人员职责,同时规范和完善了各类登记台帐。

三是配备检测箱。针对目前是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相对较差的实际,我局在流动检测车加强对农村各农贸市场商品质量快速定性检测的同时,将于近期为__、__工商所配备检测箱,进一步强化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为各工商所配备检测箱,切实加强对农村市场食品的检测,通过检测进一步净化农村食品市场。

四是强化检测点建设。我局按照省工商局“建立‘四位一体’的检测体系,培养一支快速检测队伍”的要求,很抓集贸市场的“检测点”建设。目前已在全市规模较大的7个集贸市场建立了“检测点”,通过宣传、走访等工作,各“检测点”均投入近万元的资金,新购置了检测设备。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各“检测点”的检测员,制定了《检测点责任目标》和《检测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 ,将检测点列入考核,客观评价各检测点的工作,充分调动检测人员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各检测点的作用;同时加强督查,督促市场主办者每日对蔬菜重点品种进行随机抽检12批次以上,并落实场内公示、质量追溯、清退销毁等措施,坚决杜绝不合格蔬菜上市销售,保障蔬菜市场供给和人民食用安全。

三、结合实际,强化检测。

分局结合实际,把“检测车”作为工商部门推进食品监管的纽带,将定期检测、专项检测、快速检测、源头检测有机结合起来,规范流程、强化检测,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定期检测。即常规性检测,由中心每月安排检测计划,经分管局长签发,利用局域网发到各工商所,检测车到市场后,由所在地工商所派2名工商干部协助,共同抽检商品,对定性超标的食品,由工商所责令当事人自动撤柜和销毁;需作定量检测的,由工商所负责送检测部门作定量检测,一旦定量检测指标不合格,由工商所进行立案查处。

二是专项检测。对检测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项检测和整治,如检测车对农村市场进行检测时,发现销售的腐竹、黄花菜存在较多问题,分局专门对全市各市场的腐竹、黄花菜进行专项检测和整治。通过检测车对在市场检测到的“问题食品”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至今已开展腐竹、黄花菜、醋大蒜、银耳等食品专项整治5起。

三是快速检测。由于工商等职能部门的严厉打击,制假分子的反检查能力提高,制假活动更具隐蔽性、智能化。工商所对日常巡查发现的生产“问题食品”的窝点,往往无法用肉眼判断问题食品,当事人也不会主动承认违法事实。按照此情况,不采取强制性措施,工商监管缺位;如果采取了扣留封存等强制性措施,一旦定量检测符合标准,既损害了当事人利益,又影响了工商形象。现在只要发现可疑即可由检测车进行现场检测,使当事人无法抵赖,案件得以快速查处,工商执法如虎添翼。

四是源头检测。利用检测结果捣窝点,这是检测车的一大优势。如一次在检查中发现__批发市场某经营户销售的榨菜含有甲醛,数量有10000多斤,所在地工商所立即对当事人进行立案查处;__工商所接群众举报有人加工“问题笋干”,局检测中心获悉后,即前往检测,经检测发现该经营户加工的10000多斤笋干“二氧化硫”严重超标,__工商所立即对当事人进行立案查处。通过检测车检测到的问题食品,堵源头,捣窝点,已累计捣毁制假窝点3个。

四、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在强化检测的同时,我局充分利用工商掌握的检测资源,实行信息公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防范意识和能力。主要宣传方式有:

——印发食品安全宣传资料。针对广大市民、群众,特别是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差的实际,强化食品安全宣传,将目前被称为食品安全“四大杀手”的吊白块、亚硝酸盐、双氧水和硫磺(漂白剂)的危害、可能添加的主要商品种类和识别问题食品的方法,印制成宣传资料5000余份,散发给各市场的经营户和广大群众。

——进农村进行巡回宣传。检测车集中携带专门制作的含有食品安全知识、提示,识别问题食品的方法等内容的6块宣传板报,在各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进行巡回展览,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定期通报检测信息。每次检测都编写《检测简报》,每月编《检测分析》,分送有关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还通过《今日建德》等媒体向社会。

——每次检测进行公示。每次检测结束后,都将检测结果以书面形式告知市场主办单位,并在市场进行公示,让广大消费者了解市场食品安全状况,并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提供参考。

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色谱技术;应用

所谓的食品安全就是按照食品的用途来进行相应的制作,使得消费者在食用之后不影响自身的健康状况。目前,我国的食品种类繁多,身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进而增加了加工、贮藏、运输等工作环节。食品安全包含的范围也相对较广,主要以食品卫生,食品质量以及食品的包装等为主。而且,影响食品安全中的不安全因素也表较多,其中各种形式的污染是主要原因。为了改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将色谱法运用到食品检测中,进而保证食品的安全问题。

1.色谱技术的原理和发展

1.1原理

所谓的色谱法就是一种物理化学分析和分离的方法。分离就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吸附能力的差异性为依据,使得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系数存在明显的不同,然后在两组间进行多次分配,达到分离的效果。对于色谱法来说,分类方法较为常见,主要是以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纸色谱依据薄层色谱为主。

1.2色谱技术的发展

色谱是一门学科,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源自于俄国,著名的学者创造了经典的色谱法,但是这种色谱方法分离速度较慢、效率较低,所以很长时间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不同的色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在各个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接下来,笔者就对不同的色谱技术进行深入地介绍。

第一,气相色谱技术的发展。气相色谱技术是英国的著名科学家创立的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分离方法,是现如今所用的色谱技术的基础和前提,这种技术本身具有高效能、高选择性以及高分辨率的特点,最重要的就是可以用于沸点低以及挥发性大的成分中,对其进行分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种可以检测到食品农药残留的新型气相色谱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就是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和普通的分析方法相比,这种技术的分离度相对较高,而且效果较为明显。

气相色谱技术的单独应用也不能有效地达到检测的效果,因此,可以考虑和其他的技术进行配合,其中较为常见的技术就是IR、MS,使得这种方式成为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依据。气象色谱法在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技术的制约,其中温度是一项重要的因素。由于最高温度要控制在350-500℃,因此,对于高沸点的化合物来说,就无法采用气象色谱技术。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进行高沸点成分的分离和分析工作就成为了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

第二,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液相色谱技术也是以经典的色谱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在现如今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上来看,减少了一些液体流动相,因为,这些流动相的主要特点就是价格较为昂贵,而且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也相对较大。由于液相色谱法的操作较为简单,因此,、在进行食品的安全检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第三,质谱联用技术。所谓的质谱法就是运用电子撞击气态分子的方式,将已经分解出的相应离子加入到质量分析器中,按照相应的标准和比例来进行记录和收集工作,进而得到一定的质谱图。然后根据质谱图中的相应数据来对一些定量进行分析。将这种技术应用到食品检测中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但是,这种技术主要是和上文中介绍的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等联合使用才能达到一定的检测效果。

2.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1在微生物分析鉴定方面的应用

微生物是人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一种生物,其结构较为复杂,因此,利用色谱技术对其进行检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目前的色谱检测技术来说,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微生物鉴定主要是通过分析微生物代谢产物、利用裂解气相色谱法分析微生物本身成分和利用微生物对底物降解产物的分析来鉴定微生物。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及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HPLC应用于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细菌细胞的化学成分分析可直接测定细菌DNA的碱基组成和细菌的化学组分,为细菌的分类鉴定提供有利的证据。

2.2在食品中环境污染物测定的应用

食品中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有两种,一类是无机污染物,如汞、铜、铅等重金属。以往在测定这些重金属元素时多采用光谱仪器,如原子吸收仪。但随着色谱技术的发展,有研究者采用液质联用的方法分析了食品中的有机砷和无机砷。另一类污染物是有机污染物,如二恶英、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采用高分辨色谱一高分辨质谱联用的方法测定食品中的痕量有机污染物是目前常用的手段。

2.3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的分析

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性产生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导致害虫抗药性的增强,这又使人们加大农药的用量,并采用多种农药交替使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样的恶性循环,对食品安全性以及人类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为预防和治疗家畜、家禽、鱼类等的疾病,促进生长,大量投入抗生素、磺胺类和激素等药物,造成了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

2.4在食品中天然毒素的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对化学物质引起的食品安全性问题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却忽视了食品本身具有的天然毒素,这些化学物质有的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如氰昔、红细胞凝集素、河豚毒素等,被人类或动物摄人后能引起毒性反应。

河豚毒素、调味品中的氯丙醇等,都已有采用色谱的方法用于检测。通过对天然毒素的分析,提醒人们纯天然的食品也并不是一定安全的。

2.5食品中营养物质的分析

食品营养物质的不均衡也能给人类健康带来损害,“毒”奶粉事件就是严重的营养失衡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采用色谱技术可以分析食品中的多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等等。

2.6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分析

一些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化学变化,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肉制品经高温加工会产生多环芳烃、杂环胺等,淀粉制品在油炸时会产生丙烯酞胺。采用色谱和色谱联用的方法是目前分析这类物质最有效的方法。

3.总结

在我国,色谱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较迟,如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检测方法中,许多食品安全的检测项目还采用常规的分析方法,在检测的重现性和定性的准确性上离现代食品安全的要求存在差距。因此,采用现代色谱的技术来解决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出现新要求将会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武莹.气相色谱分析法的技术原理及其系统组成探讨[J].青年科学,2010(02).

篇8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 快速检测 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问题也相应地备受关注,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都有污染微生物的可能。一旦污染,微生物将大量繁殖而引起食品腐败变质,或导致食源性感染和食物中毒。所以,探讨食品安全检测中关于微生物环节的快速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目前常用的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

1 生物化学技术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采用生物化学技术手段的途径,目前最成常用的是PCR技术。PCR技术的原理是采用体外酶促反应合成特异性DN段,再通过扩增产物来识细菌。由于PCR灵敏度高,理论上可以检出一个细菌的拷贝基因,因此在细菌的检测中只需短时间增菌甚至不增菌,即可通过PCR进行筛选,这样做节约了大量时间,这也是目前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所需要的优点。但PCR技术也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1.1 食物成分、增菌培养基成分和其他微生物DNA对Taq酶具有抑制作用,可能导致检验结果假阴性;

1.2 操作过程要求严格,微量的外源性DNA进入PCR后可以引起无限放大产生假阳性结果;

1.3 扩增过程中有一定的装配误差,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2 基因探针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目标细胞具有同源性序列的核酸单链在适当条件下互补形成稳定的DNAO RNA或DNAD DNA链的原理,采用高度特异性基因片段制备基因探针来识别细菌。基因探针的优点是减少了基因片段长度多态性所需要分析的条带数。目前比较成熟的有基因探针检测系统,该系统对于分离到的单个菌落,可以30rain完成微生物的确证试验。但是基因探针的缺点是不能鉴定目标菌以外的其他菌,所以适用领域相对比较狭窄。

3 微生物测试片法

微生物测试片作为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手段的优势是可分别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计数、霉菌和酵母的计数,目前国际先进的产品除上述项目外还有检测乳杆菌、沙门菌、葡萄球菌的功能。这种微生物测试片方法与传统检测方法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好。如用大肠菌群快检纸片检测餐具的表面,操作简便、快速、省料,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发酵法符合率高,已经被列为国标方法。使用时只要正确掌握操作技术和判断标准,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检测效果,例如,霉菌快速检验纸片。应用于食品检验中霉菌的检测操作起来非常简便,仅需36~C培养,不需要低温设备,大大节约了检测时间,一般仅需2天就可观察到结果,比现在的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缩短3到5天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际效果上,纸片法与国标法在霉菌检出率上差异无显著性,且菌落典型,易判定。还有一种纸片荧光法是利用细菌产生的某些代谢酶或代谢产物的特点而建立的一种快速判定方法,操作起来只需检测食品中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有关酶的活性就能很快得出该类菌群是否超标的信息。

4 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免疫方法的优点是样品在进行选择性增菌后,不需分离,即可采用免疫技术进行筛选。由于免疫法有较高的灵敏度,样品经增菌后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检出度,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反应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如采用免疫磁珠法可有效地收集、浓缩神奈川现象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可显著提高环境样品及食品中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还有一种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能快速、灵敏的检测出食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茵,操作起来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适合现场检测之用。目前比较常用的ATP生物发光法就是利用免疫学技术原理的最好案例,也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种用于食品生产加工设备洁净度检测的快速检测方法。用ATP生物发光分析技术检测肉类食品细菌污染状况或食品器具的现场卫生学检测,都能够达到快速适时的目标。

5 细菌直接计数法

主要原理是利用流式细胞仪(英文floweytometry,简称为FCu)和固相细胞计数(英文solid phase cytometry,简称sPC)来进行细菌的测定。FCM通常以激光作为发光源。经过聚焦整形后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样品流上,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光散射信号基本上反映了细胞体积的大小;荧光信号的强度则代表了所测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强度或其核内物质的浓度,由此可通过仪器检测散射光信号和荧光信号来估计微生物的大小、形状和数量。流式细胞计数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同时对目的菌进行定性和定量。目前已经建立了细菌总数、致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氏菌等的FCM检验方法。固相细胞计数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对细菌进行快速检测。滤过样品后,存留的微生物在滤膜上进行荧光标记,采用激光扫描设备自动计数。每个荧光点可直观地由通过计算机驱动的流动台连接到荧光显微镜来检测。这种方法尤其对于生长缓慢的微生物,检测迅速快捷,明显优于传统平板计数法。

6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AMS)

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制定;使用;问题

食品达到标准是指食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营养含量达到政府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并且能在功能上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对食品以及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所做的强制性的管理方面或者技术方面的要求和限定,这些规定都由相关国家主管部门以及协调部门所认定通过。这些检测标准是保护食品质量以及食品安全的基础与保障,也是保障食品是否合格以及符合国家对食品监督管理的有效证据。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发展,不少不良商贩开始为了暴利而忽视食品安全进行生产和销售,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危害,也极大的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形象。我们试图发现其中存在的原因,经调查了解主要原因是:大量使用农药和食品添加剂,同时监管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为不法商贩钻空隙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导致了近年来食品安全的问题愈加严峻。就目前我国已经制定的食品安全体系来说,已经很难有效的维护国家的食品安全,并且相关的执法部门和监督机构都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因为单凭食品标准已经很难界定食品安全的诸多难题。

一、目前国内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

1.已经制定的标准过于繁杂,且有执法机构的交叉和规范交叉

目前来说,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执法机构分为国家级别、地区级别、行业级别以及企业级别。在这四个级别中,国家级的食品安全法规与行业内的标准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交叉甚至矛盾现象。一般来说,如果一类产品存在过多的产品标准,并且相关的标准差异大,都会给相应的执法和操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并且这种情况不利于执法和生产经营的需要。以水果中的葡萄为例,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食品标准,但是农业部也颁发了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外观的标准,同时,商务部门也下发了葡萄销售的相关质量体系标准。对于元宵来说,上面提到的四个级别都制定了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这种存在标准不一的情况,从执法的层面就无法给商户带来标准统一性的指导,更遑论商户能够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生产和自律。

2.部分产品标准缺失,滞后性严重

稳定的食品安全标准的确能够起到指导行业生产和销售、保护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有效作用,但是就目前生产和销售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在新的领域产出的食品就缺乏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相关的标准就存在滞后性。这些产品的标准往往就只能依靠生产的企业来自己制定,而生产企业为了自己产品的销量,往往不会严格制定相关的标准,既没有量化标准,也没有评级的等级。同时,很多的地方特色食品和新类别的产品都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国家或者地方标准。

3.很多标准长期不更新,已不具备时效性

部分食品标准长期不修订也不更新,与产品当前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适应产品行业的需要。

4.国内的食品标准与国外标准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我国很多食品标准与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食品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很多是由于国情导致的,还有很多是由于我国目前的食品生产水平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无法参照国际标准。

5.食品检测标准存在一定的隐密性

以肉类制品来说,罐头产品需要对肉类的腐烂程度进行检测。目前国内存在G B 13100-2005和G B 2726-2005两个标准,这两个标准的区别在于对于防腐性能的高低程度,所以在执法的过程中,有很多产品实际防腐效能低于实际需要,但是却因为符合某一个标准而顺利出厂,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隐患。

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方法

西方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实践和经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想确保食品安全,在加强主管部门的监督之外,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督标准体系。美国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食品药品以及肉类产品检验标准,并通过严格的执法来使生产出的食品完全满足质量要求。就目前来说,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督机制是最完善、也是最具实用性的,这一点从目前国际上超过八成的食品标准都采用美式标准就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在美国国内,食品的安全标准共分为三级,分别是国家级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的自定标准。在农药的检测方面,美国的检测标准涵盖了所有的的已知的农产品,各项检测指标都事无巨细。这些标准可以满足所有的农药残留检测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而西欧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督标准也达到了五百多个,这其中,全欧洲同性的标准有超过二百个,正式实行的法律法规有三百多钟。这些先进的监督管理经验完全可以用来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体制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帮助,从而在已有基础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用性与严密性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督标准体系。

(1)继续强化国内的食品安全监督标准体制。当务之急,就是对我国已有的食品安全体系进行仔细的自查和统计,区分出已经不适用与现代社会食品标准的过期标准,并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已经过期的进行删减,缺少的进行增补,不适应的进行修改,使相关的食品标准真正具有可操作性。

(2)加快主要食品类型的分类、分级以及安全卫生标准的制定工作。只有这项工作做好,才能在框架完善的基础上对所有产品的标准性和规范性生产上做出规范的有延续性的探索,从而达到国际水平。

(3)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建立相应的检测标准体系。目前,我国需要大力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检测评估体系,建立起具有中国特点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以此清理不符合标准的产品。

(4)多部门联动,形成食品安全信息库,建立健全食品风险监督安全评估机制。对于那些不法企业,该处罚处罚,该停业整顿就停业整顿,绝不能姑息纵容,给他们重新作案的机会。同时,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建立国家级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将食品安全问题上升到重要层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建立;应急体系

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后,食品安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多起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工作比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问题多,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也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因此,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要把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作为食品安全重点和战略目标来实现。

一、食品安全的内容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安全法制、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市场认证、食品市场准入、食品安全社会信用。首先是食品安全法制,主要是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与标准相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制;二是食品安全检测,建立对食品流通、加工企业进行自检、社会中介检验机构委托检验、政府部门监督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专项抽检,加强上市销售食品的质量安全检测;三是食品市场认证,按照《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和有关要求,积极推进绿色市场认证建设,并积极探索制定市场分级管理办法;四是食品市场准入,建立索票、索证、检测、QS认证、认定等市场准入制度;五是食品安全社会信用,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食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逐步形成优胜劣汰机制。

上述五项安全中,食品安全检测和食品市场准入是与食品安全监测有着直接联系。

食品安全监测从原料来源到上市销售的整个过程如下:

原料来源检验检疫收购加工监督检验检疫贮存成品检验运输商品检验,在整个过程中要检验的指标有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微生物、生物毒素以及商品的质量、数量等是否符合安全、健康、卫生的要求。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主要包括三项内容:

一是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凡不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的企业不得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二是对出厂产品实施强制检验,不合格产品不得出厂销售;三是对检验合格的食品加贴市场准入标志,即QS标志,向社会作出“质量安全”承诺。

二、加强食品检测 确保食品安全

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二是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三是食品新技术、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剂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的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四是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五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三、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

目前,我国食品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级。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有1000余项。当前,我国食品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水平偏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间存在着交叉、矛盾、重复,重要标准短缺等问题,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相比,接轨程度不够,直接导致标准的可信度在国际上不高。

四、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信用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已成为企业的无形资本。食品安全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也需要政府在信用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运用市场规律,把食品企业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真正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五、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