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14 14:5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教育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教育技术

篇1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78—03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教育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是新时期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自从2005年4月我国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以来,各地开展了如火如荼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引发人们非议。因此,有必要探讨引发问题的原因和对策,以期对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综观我国大规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发现如下现象。

(一)培训对象的单一性

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象仅仅局限在在职教师这一单一主体上,忽视未来教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其实,无论是在职教师,还是师范生,都是教师,都应该成为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象。

这种仅仅重视在职教师而忽视甚至次然不顾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与教师教育思想和理论相违背的,同时也会造成大量的不合格的“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入教师队伍。

正如张玲、师书恩所说:“一方面,面对在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能普遍较低的严峻形势,国家投人巨大的人力、财力加紧培训;另一方面我们的师范教育却仍然在为中小学‘生产’不合格的‘产品’”。

(二)培养形式刻板性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瀑布式”的培训形式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即由中央一级对各省市的培训者进行培训,再由省市级培训者对各县的培训者进行培训,最后由县级培训者对各科任课教师进行培训。这种培训,重视集中培训,忽视后续帮助;默认受训者的统一,忽视学科特征和能力水平;强调理论讲授,忽视实际操作。因此,这种大一统的、单一的、刻板的培训形式难于照顾到受训者、学科、教育技术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其效果也是不敢恭维的。只会造成“语言上的巨人,操作上的矮子”的结果。这种灌输式的培训难于真正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目的,是与我们培训的初衷相违背的。

这种流于形式的培训,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直接影响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影响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形象。因此,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适应各地、各学科、各学员实际情况的培训模式。

(三)培养评价的程式化

评价是培训的重要一环。我们现在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是符合评价理论和方法的。但是,我们仍然没有脱离过分重视考试的传统评价思想的羁绊。教育技术能力,是属于能力的范畴。对于能力的检测,不仅仅需要通过考试,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检测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仅仅通过一次教学设计,就判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未免有些勉强。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在教师的具体上课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和反映教师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

(四)培训内容的脱节性

培训活动是教育活动,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对教育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安排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实现教育任务的关键。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的重复性、无序性、脱节性等方面。如内容的重复性:在中师或者师专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参加工作后还要进行重复培训;内容的无序性:打破知识的逻辑体系,杂乱无序地排列知识。内容的脱节性:忽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之间内容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各自为政,孤芳自赏。这种重复性、无序性、脱节性的内容必然造成资源浪费、学习困难、培训效果不良等结果。

(五)培训效果的低质性

据调查,“有80%的老师表示,培训的内容多,涉及的范围广,强度大,在短暂的几天培训时间里难以掌握”。因此说,内容的设计是造成培训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同时受训者把培训当作任务来完成,没有全身心地投入;以及培训者忽视受训者的需求分析,想当然地、主观臆断地对受训者进行不切实际的培训,也导致了受训者学习积极性低、培训效果差的结果。

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笔者认为,忽视教师教育理念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以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

二、教师教育的内涵及其理念

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是世界各国一贯的做法。教师教育(以前被称为师范教育)主要包括培养和培训两个部分。以前,这两个部分(阶段)的任务分别由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来承担。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出现,师范教育的培养体制受到很大的冲击,各国纷纷改革师范教育的形式。

教师教育是师范教育发展的最新形式。“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但是长期以来,培养和培训相对分离,相互沟通不够,因此容易被人误会“师范教育”仅是指对教师的职前培养。现在的“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概括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应该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二是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

因此,教师教育包含着整体性、长期性、衔接性、知行性的特征。所谓整体性是指把教师发展看作一个整体、把各级培养教师的机构看作一个整体。长期性是指教师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贯穿教师一生。衔接性是指在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培养教师的各级机构要衔接良好。知行性是指教师教育既要重视理论,还要重视实践,更为重要的是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教师实践的阵地在教育第一线,为此,要把师范大学和中小学看作伙伴关系。

这种教育形式建立在终身教育思想基础之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教师成长的规律,弥补了师范教育形式下的职前和职后相互割裂的弊端。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当代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应该以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统筹规划、协调一致开展培训和培养工作。

三、教师教育视角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

(一)更新观念,以教师教育理论指导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实践

教师教育理论应该成为培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根本指导理论。为此,一方面,要重视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中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把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考虑。

1.重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尽管,目前我国教师选拔机制有所变化,但是,师范生仍然是进入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是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他们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师范院校就应该从源头上把好关,为中小学‘生产’出优质的‘产品’”。

师范院校要认识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对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重视和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方面课程的地位,增加师范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

2.重视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者,要重视培训的结果,使培训者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为此,第一,要加强认识和管理;第二,要做好诊断性评价,根据受训者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第三,加强过程监督和管理,使培训不流于形式;第四,分学科进行培训,让受训者真正感到学有所用;第五,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帮助受训者提高教师教育能力水平。

3.重视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整体性

教师教育理念强调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等两个阶段要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1)要认识到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是教师教育两个不可分割的阶段。

(2)要认识到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方面的任务是不同的。师范生重视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重视的是宏观层面上的教师技术能力的培养;在职教师主要侧重的是具体的学科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加侧重教育技术的具体应用。

(3)在内容上,要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衔接性。一方面,重视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内容的相互衔接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各个阶段培养内容的衔接性。在师范生阶段,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法等课程,这些课程要相互衔接;同时。对于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主干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而言,也要重视各个层次(中师、师专、师院)之问的配合。在在职教师培训阶段,要重视各个层次(初级、中级、高级)之问的相互联系与衔接。

(二)创新模式,通过网络来实施基于教师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当前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往往是短期培训。培训结束后,教师回归工作岗位,独自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培训者持续的关注和帮助。

现代信息技术为被培训者的持续关注和帮助提供了物质基础。基于网络的培训成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以及持续服务的基本手段。目前,我国有关通过网络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论述有很多。但是都是把网络作为实施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手段,鲜有把在职教师和师范生作为学习共同体来进行研究的。笔者认为,通过网络,把在职教师和师范生联系起来,构建“基于网络的职前、职后互动培养模式”,让他们构成“学习共同体”,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将成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模式。

(三)重视评价,加强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监督和管理

1.重视评价的全面性

也就是说,既要重视总结性评价,还要重视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是全面而科学的评价。忽视或强调任何一种评价的做法,都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

2.重视评价的有效性

评价是以目标为依据的,不同的目标需要不同的评价。只有以目标为依据的评价才是有效的评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目标是提高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课程与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即整合能力)。因此,评价教师的整合能力应该成为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为此,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检测和评价这种能力。因此,当前仅仅采用笔试的方式来判断和评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高低的做法,明显是错误和武断的,并没有达到评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高低的目标,也难以真正鉴别出教师的整合能力。

3.重视评价的知行性

教师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层次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也是体现在实践层次上的。

对于在职教师而言,可以通过校本培训以及实际的教学工作,考量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

对于师范生而言,应该走出校门,走进中小学,让师范生体会和感悟教育技术,在具体的教育实习和实践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教师应该把这种实践中学生反映出的能力作为评价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高低的主要依据。

(四)常抓不懈,坚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长期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教育理念本身也包含了长期性的、终身性的思想。

为此,应该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来考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制定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政策,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采取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组织、引导教师参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当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水平。

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和任务,周密组织、科学安排、完善内容、更新方法,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范院校以及培训机构之间也要密切联系,加强合作,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规划和完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结语

篇2

1.1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营造一个十分轻松、优美、愉悦的教学环境,能够促进幼儿提高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幼儿教师通常都是自己朗读课文,让幼儿跟读,这样虽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幼儿教师往往难以引起所有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得教学效果十分有限。而通过现代教学技术,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课件,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将课文展示给幼儿,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将文章的内容展示给幼儿观看。让幼儿轻轻松松地就能掌握整个的故事内容,并且针对课件中各种语言对白的声调、语速、神态等各方面的不同,让幼儿进行模仿和训练,可以很有效的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师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就能够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

1.2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科技素质

在幼儿教育中,科技方面的教学是其中比较重要,同时也是比较困难的内容之一。在传统幼儿教学当中,由于这方面的知识和内容相对较为枯燥和乏味,理论和概念性的东西偏多,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因此,一些幼儿教师对此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幼儿在这方面的基础十分薄弱。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让幼儿教师改变了这种教学思想,他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科技教学的一些成果或实验等展示给幼儿观看,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引起儿童的兴趣,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

1.3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提出“歌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歌”,他认为,音乐艺术对幼儿性格的发育和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幼儿园中的广播和班级中的各种录音设备、多媒体软件等,对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和性格的形成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应当分别在早操、午餐、午睡、下午的课外活动等时间段,有针对性的仔细挑选段不同的音乐来播放,通过大环境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对游戏活动方面的影响

2.1营造氛围

在传统幼儿教师的教学思想当中,对于游戏活动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认为只要组织幼儿做游戏就可以,忽略了氛围的重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游戏时,幼儿教师往往只是给幼儿播放录音,效果十分不理想。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下,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音乐、舞蹈、动作等立体、直观的展示给幼儿,让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声音、画面、动作相结合的和谐效果。运用教学课件,将音乐与画面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将以前难以描绘的情境直观的展示出来,更加有利于幼儿的理解和模仿。

2.2积累经验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当中,对于游戏经验的积累,条件较好的幼儿园会带领学生到一些活动场所实地进行参观了解;而对于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幼儿园,只能通过图片、文字等枯燥的、乏味的讲解和展示,让幼儿慢慢了解和掌握,效果十分的有限。而如今,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这些需要进行了解和体验的场景以视频的形式拍摄下来,让幼儿在不能现场体验的情况,也能有一个相对比较直观的感受,大大缩短了幼儿教师的讲解时间和讲解难度,提高了游戏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3对日常生活方面的影响

3.1有利于幼儿拓宽视野

在幼儿园课间休息的时候,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通过多媒体等设备,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让幼儿可以自行浏览和观看,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增加幼儿的知识面。应当注意选取一些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兴趣的内容,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3.2方便于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

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等方式,加强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家长可以通过幼儿园的网站等渠道,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日常学习、生活的情况,观看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以对幼儿的日常表现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方式,家长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以适当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鼓励和引导,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对幼儿教师及幼儿园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网站交流掌握家长们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采纳,以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提升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从而使幼儿教育变得更加完善和高效。

4结语

篇3

关键词 教育技术 院本培训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

Build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Model of Medical Teacher

GU Guosong, CHEN Baoming, YE Peiso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Abstract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is one important method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college teaches. Nevertheless, several problems exist in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One mode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was constructed and put forward, which includes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training, method of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model has features of feedback, stability and loops.

Key words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partment-based training; model

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都使得高校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执行者,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能力。可以说,没有一支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就没有教育的信息化。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培训组织、培训模式、培训资源等不够完善,使得培训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构建一种良好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我校医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与培训现状①②

(1)目前,我校和其他高校类似,缺乏行之有效的培训运行模式,教师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各方都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掌握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2)很多教师忽略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没有认识到教育技术理论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关系。因此,在受训后只注重对硬件的技术应用和相关软件的使用

(3)无延续性、无针对性。全国统一的教育技术培训在时间上过于集中和紧凑,在内容上也未能满足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和不同课程的差异与需求。

(4)具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室、数字化校园等硬件设施,但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课件的开发、研制以及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等“软件”方面投入不足,不够重视。对课件的制作和对基于BB网络环境的辅助教学平台的运用并不十分成功。课件制作比较单调,多数采用简单的PPT功能制作课件,将以前的板书转换到投影上而已。

(5)评价机制不够理想。对于培训的评价机制,目前过于单一和粗糙,以受训感想等作为培训效果并不能反映实现培训目标的程度。

2 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

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综合、不断循环的工程,不是单一的技术指导和理论讲解。缺乏有效的培训模式和运行机制,将无法实现培训的真正目的。因此,需要一种稳定、长期的培训模式来支持开展培训工作。

2.1 “校本培训”内涵③④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这是一种描述性定义。这种定义很容易让人理解,但缺点是难于让人抓住“ 校本培训”作为一个概念的核心要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倒是周建平先生的三点意见更接近问题的本质:首先是“为了学校”的培训,意指要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其次是“在学校中”的培训,意指“ 校本培训”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所有培训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再次是“ 基于学校”的培训,意指“ 校本培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各种资源。

校本培训理念包括:校本培训工作以“人文、人本、人和”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学校要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也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地方;校本培训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以教师有效学习为中心。以教师需求为导向,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激发教师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和主动学习的动机。

相应地,我们可以根据培训教师特点以及培训范围,提出“院本培训”的概念,对应的组织者和受训者为本院教师,培训资源主要依靠本院现有的教学资源。

2.2 “院本培训”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是一个复杂的专业化组织,每所高等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它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不能简单地用其他学校的经验说明的,一刀切式的传统培训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各学校的具体要求。并且,高校教师人数众多,学校在人力、财力和工作安排上都很难承受教师外出培训。为此,从“院本培训”的特点和内涵可知,校本培训能够满足高校教师在岗学习的需要,在高校中开展基于“校本”的教育技术培训必然是事半功倍。

2.3 构建基于“院本”的培训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是一个循环、分层和交互的工作。因此,构建基于“院本”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为解决目前实际培训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该模式主要由管理机构、培训组织、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构成。

2.3.1 管理机构

任何改革都需要参与改革者具有良好的积极性和主观意愿性,而顶层设计则是任何改革的基石,顶层设计的工作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在我们的模式中,管理机构由学院高层领导组成并负责顶层设计,主要工作有:

(1)指定培训部门,制定总体方针以指导培训部门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听取培训部门的反馈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及时研究、制定和调整指导方针,继续推进教学改革。

(2)负责对培训工作的全面支持,如资金支持、人员支持、设备支持、培训平台支持和培训资源支持等。目前在高校开展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多数教师的响应,其根本原因就是高校所有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是科研项目,论文级别和课题经费等,而对教师的本质工作――教学,则很少重视,鲜有激励和奖励措施,即使有也是力度很小。为了使得教学水平和质量更上一层,组织者必须要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制定有效的奖励措施来改变目前的状况。

2.3.2 培训部门

(1)负责对本院的培训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指导和管理。培训部门唯有管理层面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优秀的培训教师参与到培训组织中,对于培训教师的选择,应考虑各个专业中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理论和较强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教师来担任。

(2)负责培训中的资源建设,主要有课程教学资源,各专业中的优秀资源如精品课程,重点专业课程中的教学资源,以及各专业中教师个人拥有的优秀资源等,都可以整合到培训资源中来。所建立的资源体系,应该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层次性和多样性,以便适合资源的不断改进,及时更新;适合不同层次的教师和不同需求的教师,用资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来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

2.3.3 构建多样化培训方式

具体培训工作实施过程中,对于培训方式的选择不能按照以前传统的单一化培训方式。具体可以考虑选择以下几种方式:

(1)研究探讨式:如课题研究、案例教学讨论、问题研究和教育专业人员作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报告等。这类培训方式主要目的培养教师更深刻的理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师整合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能力,属于较高层次的培训方式。

(2)集中式: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分类集中式:考虑到不同专业的教师具有不同的需求和课程特点,以及教师之间不同的使用信息技术水平,可以选择分类集中式。将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教师分开,产生不同的群体,对同一群体的教师进行集中式的教育技术培训。二是统一集中式:所有培训的教师利用统一的时间,如假期等,进行统一集中的培训,主要内容是通用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以及整合方式等。

(3)订单式培训方式:⑤由于培训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因此,可以建立有培训教师负责本专业受训教师的具体指导和联络工作。这样便于受训教师和培训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可以根据受训教师对本专业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受训要求,由培训教师和培训部门根据受训教师的要求制定新的培训计划。

2.3.4 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当前的评价方式主要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⑥而确实有效的评价机制不应该是单一性的,应结合多种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考察受训教师的培训结果将有效提升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1)诊断性评价,确定受训教师现有的教育技术理论和应用水平,从而形成对教师的某种评价,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需要多次不同的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主要是一种修正性评价,在实际操作中是最困难的一种评价方法;由各专业的培训教师担任对受训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工作,能及时修正受训教师在学习或是实施教育技术过程的问题和方向,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具体和丰富。

(3)总结性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式。经过拓展总结性评价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使得发挥最核心的作用。例如:对受训教师的个人作品进行教育技术方面的评价,同时,也可以对其在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方面进行评价。在我们的培训模式中,总结性评价也是具有阶段性特点,在不同的受训阶段,采用不同的总结性评价内容和原则。

3 总结

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和理论的培训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校本”培训模式的讨论,为了下一步培训工作更好的展开,构建了基于“院本”的培训模式,从理论上解决当前培训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该模式具有:指导―组织―实践―反馈―新指导方针……的循环反馈前进的特点,为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了高效而确实可行的运行模式。

课题项目:嘉兴学院校级教改课题(70110029?)

注释

①陈卫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理论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6(9):50-51.

②王艳清.立足于“校本”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探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1):77-78.

③傅玉蓉.论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9):94-97.

④张铁坚.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导刊,2010(6):75-76.

篇4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实践

1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1内涵

教育技术能力(EducationTechnology)在狭义上是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从广义上来讲,是对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概称,也是指在现代教学理论基础上,教师综合应用各种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非常全面,主要包括教学理念、课堂组织、知识内容、教学模式、应用技术、课后评价、课堂气氛等内容。

1.2构成要素

教育技术能力主要有四方面要素:第一,技术能力。主要指教师利用相关教学技术的能力。过去,受条件的制约,课堂上的技术手段十分有限,粉笔、黑板、板书就是课堂上的主要教学工具。如今,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技术的更新,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第二,理论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是一个比较新潮的概念,并不只是对PPT、课程教学软件等技术的简单应用。教育技术能力涉及方方面面,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在具体课程的实践教学中,高校教师需明确教育技术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灵活利用。第三,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教育技术能力构成要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审美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和展示自己的人文倾向和审美情趣。第四,意识素养。意识素养是衡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指标。教师的上课方式和助学软件的应用,这些都是潜在的意识选择。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教育技术的意识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就会下意识的忽略这些技术。

2培养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意义

2.1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把教育发展摆在了重要位置。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满足建设专业教师队伍的需求

随着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以满足时展的需求。

2.3满足多元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目前,社会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学生在文化背景、教育基础、思想意识、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因此,高校教师急需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3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3.1教育技术理论功底不强

理论能力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但大多数高校教师在任职前没有受过相关教育,也没有学习过相关内容,不清楚教育技术的核心理念。高校教师在任职后,没有学习过关于教育技术能力的相关课程,对提升教育技术能力也没有更多的了解。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使用,不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2教育技术的使用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使用一些简单的教学软件,实际的教育技术水平还不高,其他高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更是难得一见,有的教师甚至连PPT都不会用,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如果不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将会降低高校的教学质量。

3.3教育技术能力意识不强

意识素养是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却普遍较为薄弱。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很难将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是照本宣科的套用一些技术和方法,更有甚者直接忽略了教育技术的应用。

4培养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方法

4.1搭建教育技术学习平台

通过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加强彼此间的沟通,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方法解决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大力推广教育技术学习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4.2营造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应用氛围

高校可以举办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知识讲座,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使其充分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潮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扩大教育技术应用范围,营造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应用氛围。

4.3完善教育技术培养体系

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较为匮乏,主要是缺乏培养教育技术能力的机制,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培训的教师是不具备教育技术能力的。因此,高校必须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体系。

4.4加强教育实习

要想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就必须根据实际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清醒的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不足,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并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和改进。

篇5

(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内涵

教师作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这是由于不断是要完成教学计划,抑或是实现教学目标,都与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存在很大的联系。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过程,二是教学资源。从大的方面来讲,教育技术素养是高校教师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课堂中,采取的教学手段的综合。立足于现阶段的高校教学而言,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四个部分:教育知识素养、教育能力素养、教学美学素养以及教育情感素养。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内涵处于不断地延伸当中。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绞死的教育技术素养不应该局限在教育知识素养这一个方面,而是要走出来,向多样化的角度发展。

(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构成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是教学知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相结合,也是技术化教学和智能化教学的重要体现。事实上,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不仅仅包括基本的知识理论素养,还包含一些基础的计算机使用。同时,教师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来开展多媒体教学,这是技术化、多元化教学的重要前提,对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互联网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手段向信息化、技术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

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现状

(一)缺乏统一的培训标准

受到各个高校办学理念不同的影响,相应的人才培养战略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使得各个高校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不一致。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却没有涉及高校教学这一方面的内容。因此,很多地区的高校只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师的培训标准,导致各个地区的教学标准不一致,或多或少的都会影响到教师培训的质量。所以说,要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必须制定出统一的教师培训标准。

(二)缺乏合理的管理手段

现阶段,我国教育部与院校教学协会联合开展了第一家高校教师教育素养技术培养中心,即“全国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该培训中心只融入了全国的31家高校,这相对于全国高等院校的数量来说是十分少的。通常情况下,高等院校举办的教师培训活动,大多是由电教中心及其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这些参与的部门负责记录高校的教学活动,对高校电教设备进行日常的维修与保养,同时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起到一定的培训作用。因此,这些部门十分熟悉教育技术的培养流程,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导致这些部门并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三)缺乏先进的培训手段

由于缺乏统一的培训标准,使得高等院校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训手段显得十分落后,不能跟上时展的要求。一般而言,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训采取的是“讲课+上机”的传统模式,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甚至存在部分高校想到什么内容就培训什么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基础的培训内容显得相对来说比较乏味,一旦培训教师忽略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就会降低实际的教学质量,导致培训活动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指导教师要采取先进的、有效的培训方法,来切实提高培训活动的质量,增强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

三、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统一培训标准,提升教师素养

就目前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情况而言,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的培训经验,结合教育技术培养提出的要求与其他高校统一培训的标准。统一的培训标准要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并纳入等级要求。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为信息技术和高校教育的相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高校要充分看到这两者结合的重要作用,并与其他高校建立统一的培训标准,以此来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提高管理力度,活跃培训气氛

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而言,高等院校要注重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训,制定出详细的管理方法,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手段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例如,高等院校可以采取培训激励的方法,将教师的培训成绩纳入每学期的考核成绩中,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称评定。与此同时,在进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培训时间的合理性,保证教师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促进教师教学与培训的共同发展,争取做到劳逸结合。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之后,培训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之前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及时的修改培训计划,调整培训方法,做好培训活动的管理工作。通过这样的培训方法,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促进培训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创新培训方法,开展案例教学

事实上,案例教学一直被看作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利用对教学案例的研究分析,有利于教师充分感受到培训活动的合理性,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一般而言,案例教学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一,开展优秀教师观摩教学,让参训教师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使之成为自身的教学经验,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其二,培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相关的培训案例,创新培训手段,为参训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路径;其三,进行分组,让参训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培训交流活动,互相分享培训的心得体会,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通过这样的培训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远程培训

篇6

本次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形式分析甘肃省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及水平.调查范围包括兰州、白银、平凉、天水、定西等多个地区,其中大部分问卷是依托“国培”计划的调查结果.在实地调查时,还走访了白银、天水两市的部分中职学校,通过访谈和听课两种形式,对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

1.1选取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各市县的中职教师和以参加“国培”培训的中职教师为研究样本,采用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研究,本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达到96%.

1.2设计测量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测量工具是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职教师的具体情况,如性别、学历、年龄、教龄等;第二部分是对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水平测试,其中将中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分为6个维度,分别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媒体运用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教学过程控制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由15道题构成;第三部分是中职教师参与培训的情况.回收后的问卷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与分析.

2研究结果分析

2.1基本信息描述

被调查的中职教师教龄和性别的分布情况,其中男教师为100人(占73.6%),女教师为92人(占26.4%).

2.2中职教师现有教育技术能力情况分析

(1)均值与标准差分析.

中职教师现有教育技术能力6个维度的均值与标准差.可以看出,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各维度的均值从高到低排序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媒体运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过程控制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其中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得分最高,说明中职教师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其次教学设计能力得分也比较高,这说明中职学校的教师还是很重视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得分最低,教学过程控制能力得分也比较低,说明中职学校的教师对教学方法不是很了解.

(2)不同性别和教龄的中职教师教育技术的差异分析.

通过统计差异,本研究得出结果,不同性别和教龄的中职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存在差异.男教师除了在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高于女教师外,其他5个维度的能力均低于女教师.不同教龄的中职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在各个维度上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在各层次教龄段的得分均很低,1-5教龄段的教师除了在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上得分较高外,其它维度的得分均比较低;20年以上的老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上略低于其它教龄段的教师。

3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情况分析

3.1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态度

中职教师如果想要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势必要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因此对中职教师加强教育技术是很有必要的.在本次调查中,在对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态度问题上,大多数中职教师愿意接受教育技术培训.78%的教师都愿意或者非常愿意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只有10%的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经过访谈,发现不愿意参加培训的这部分教师大多数不但代课比较多,还兼管行政工作,如招生、学生实习等,没有多余时间接受培训.

3.2以往参加培训情况

在对参加调查的中职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情况的调查时,首先进行了以往参与培训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包括与之相关)的培训非常少,主要有三种培训形式,分别是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其中参加集中培训42人次,参加校本培训36人次,参加远程培训10人次,尚不能达到总人次的半数。

3.3喜欢的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往往制约着培训效果,它是影响培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经调查,中职教师一般接受的培训形式有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在问卷中,中职教师在回答“您最喜欢的培训形式是什么?(可多选)”这一问题时,数据分析如表5所示,答案由高到低依次是: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

3.4培训关注的问题

培训内容是教师最关心的主题,培训者应着重考虑.在问及“培训中您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是什么?”的答案中,排列最前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最后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又进行了深入访谈,受访老师认为,培训时选取的培训内容应该与教师的教学紧密相关,谈到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学习教学方法的培训时,中职教师认为理论和实际联系太少,缺乏实际案例的支撑,没有什么用处.

4策略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中职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总体水平处于中下,还存在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各种能力中,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和教学过程控制能力这些与教学法知识紧密相关的能力排在比较后的位置.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中职学校教师,在教育技术水平上存在差异,性别和教龄均会影响中职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针对研究得出的结论,本文就中职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提出相应策略:

(1)完善中职师资培训体系,加大中职教师培训力度.

加强中职教师师资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完善师资培训体系.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展开大范围的校本培训,使得更多的中职教师都有机会获得培训学习的机会.根据性别在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应该加强男教师的教学法知识的培训,而对于女教师,要侧重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根据教龄在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不同教龄段的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应有所不同.对新进校的年轻教师应重视教学方面的培训,而对具有2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应注重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针对所有教龄段中职教师的薄弱点———教学法知识,培训时应加大时间和人力上的投资.

(2)创新培训形式,铺设一条适合中职教师的培训道路.

研究表明,中职教师参与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少之又少,参与形式大多仅限于集中式培训.培训时大家热情高涨,感觉学到了很多知识,可是一旦返回自己的学校,学习热情骤减,一段时间以后培训的内容也就扔之脑后了.因此,探索适合中职教师培训的形式已经迫在眉睫.随着网络技术以及3D技术的发展,它们赋予教育以全新的意义,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远程培训和移动培训已经在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培训中开展开来,并且取得斐然成绩.将远程培训和移动培训与集中培训的形式结合起来,为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提供可持续性发展,这将为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3)加强中职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开发适应中职教育的教学模式.

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作用;双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3-0079-02

[作者简介]徐继元(1975―),女,广西灌阳人,本科,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大圩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中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起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称为电化教育。当时电化教育活动中使用的幻灯、电影等媒体与原始口耳之学以及后来的印刷媒体相比,其传播方式跃进了一大步,已属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但这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

而作为农村中学教师,直到2003年我们才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现代教育技术亲密接触。2003年暑假,桂林市教育局组织了一次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全员培训。全体教师参加了这次培训,主要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课件开发基础和课件开发工具软件。那时,现代教育技术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使用幻灯、电影等,已经发展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然而,一开始很多教师对这种新技术持有抗拒心理。因为在我们看来,在不是很熟练掌握这门技术的情况下,要做好一节课的设计和课件要花很多时间,甚至有的老师说:“像这样准备教学的话,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了。”和传统的备课方式相比,他们宁愿选择后者。

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育现状。于是,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从2010年开始,桂林市教育局先后组织了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基础课程和成功课程主讲教师培训、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函授班学习等多次培训。2013年4月,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项目在桂林举行,使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而创建的QQ群也为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老师们遇到问题可以在群里求助,该群至今还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广大教师开始探索运用各种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利用新技术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如果说开始时我们只是和它相识,随着接触越来越多,我们和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相知的朋友了。这位朋友使广大教师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方面受益匪浅。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镜头一:2010年,“鸿合杯”桂林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现场,一位来自柳州的数学老师正在进行新技术示范课教学,内容为小学三角形的知识。只见该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用白板笔把三角形拖动、调整,一会儿变成钝角三角形,一会儿变成直角三角形,一会儿变成锐角三角形。学生上台做归类练习时,也可以拖动相应的三角形到指定位置。教师的教学形象直观,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应用现代教育新技术以来,从教师教学的物化手段来看,由单一变成多样化。之前,教师拿着一本书、一支粉笔就可走上讲台授课。现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从繁重的、用粉笔擦擦写写的劳动中解脱出来,用鼠标或电子笔就可轻松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镜头二:2013年12月4日,桂林市历史优质课比赛现场,一位参赛教师正在播放的历史视频和图片。学生看完后,纷纷举手要求发言,言语间充分体现了对日本帝国主义当时暴行的痛恨,情感的渲染到了极致。

(二)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

从上面课例的教学内容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传统教学方式则依靠文字教材和教师的口语讲课,强调教学过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而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既可以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够拓宽活动范围,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以认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占有的时空不断扩大。

(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

镜头三:某中学日常教学英语课堂片段。只见学生们看着面前的显示器,不时输入信息,整个课堂很安静。过了几分钟,教师对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学习进行了总结。奇怪!学生刚才没有讨论呀?原来。该教师正在尝试在线讨论教学,每个学生在论坛里提交自己对问题的想法,犹如“百家争鸣”。

所以,从教学模式看,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并使教学由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外。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多种学习形式交替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自主学习。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这显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这些无疑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三、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反思

近年来,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日益增多,特别是对农村学校,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义务教育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实验室仪器设备,这极大地改善了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环境,丰富了学校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以桂林市灵川县某中学为例,该学校每个班都配备了计算机、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教师上课基本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意识地运用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与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展望未来,现代教育技术还会不断发展,还会给广大教师的教学带来新的革命。尽管如此,作为在一线工作的广大教师,应避免为追新求异,滥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从教学内容上看,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手段都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不能离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来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忽略学习的对象和主体。任何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它只能处于一种“辅助”地位,它必须依靠教师的精心设计、合理组织,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效能。

教育管理者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时代,要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良好发展,眼光要长远,要宏观计划、整体把握,要从一个区域的角度出发,对设备的引入和利用、教师的培训和教育资源的建设等等进行整体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所拥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任重而道远,期望在未来长期的教育教学道路上,现代教育技术这位老朋友一直陪伴在广大教师左右,给广大教师以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实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柳元.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调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篇8

论文摘要:在信息化时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呈现出新的理念。本文探讨了“融入法”宏观培训模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系本培训模式及实施课题带动的培训模式。

近年来各学校培训中心在教师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就目前国内学校教师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现状而言并不令人乐观。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呈现的新理念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呈现出以下新的理念。

1.1开放培训的理念

多媒体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空间,教师可以自主、快捷地获得和利用各种信息,打破了教师教育培训在时空上的束缚,真正实现了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随机交互,实现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全天候、全方位共享,只有开放—让教师自主地“充电”,充所需的“电”。

1.2终身培训的理念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革新,我们的教师教育培训只有真正落实在“继续”两字上,才能具有生命力。我们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理念,进行培训的教师首先要有这种理念,要为教师教育培训做好超前准备。

1.3主体培训的理念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主体,既不是教师进修院校,也不是行政主管领导,而是广大一线教师自己。只有不断增强一线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培训中“要我学、被动学、强制学”的现状,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构建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的理念,为本文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构建提出了依据。

2.1构建“融人法”宏观培训模式

“融人法”培训能很好的解决理论与技能相脱节的问题。具体的讲就是在进行技能培训的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将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理念、知识管理理论等融人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word图文处理软件时,除了讲解一些基本操作外,培训教师应引导被培训教师应用word进行信息化教案的编写,这样既锻炼了操作能力,也使教师对信息化教案编写产生兴趣,从而引人教育技术理论,并提出现代教师应具备编写信息化教案的能力。

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是以任务为导向,希望解决具体问题,并希望看到学习成果。如果把技能培训和理论培训两者交叉进行,一方面缓解教师接受技能培训的压力,还可使教师有一个消化理论的时间。这样,教师技能提高的同时,理论水平也逐渐上了台阶,理论与技能的相互结合才能水到渠成,而且教师如何接受培训将影响到他如何去教学生。

总结培训经验得知,将各种理论融人到不同技能学习中的“融入法”培训既避免了理论与技术操作两张皮的现象,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现实”,也使技术操作有了理论指导,而且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就能与教学实际结合,使其所学能立刻应用,体现成人培训功利性和目的性强的特点,当然这也对培训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2.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系本培训模式

系本培训是一种基于校本培训,体现个性化需求的教师培训模式。在培训过程中要本着“转变观念,扩充知识,提高利用教育技术实施教育教学能力兼备科研”的思想来开展工作。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培训院系学科带头人。各院系依据教师教学的需要,确定培训内容,灵活安排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如小组研讨、观摩听课、专题讲座、个别指导等,从而制定近期培训计划和长远培训方案。

第二,各院系行政部门和学校主管领导以及教育技术中心组织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划分各自职责;扎实开展各项培训工作;严格进行考核检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第三,各院系内部要创设自由表达思想,积极参与讨论的培训氛围;每学年由教育技术中心组织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各院系交流培训工作经验,并评选出各院系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作轮回讲座,交流经验、学习心得,相互学习提高。

系本培训的实施始终离不开学校行政部门的组织,教育技术专家的指导,全体受训教师的积极参与。如果说校本培训是在传统培训基础上发现的一种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的培训模式的话,系本培训就是在继承这种新型培训模式优势基础上的一种更有针对性和更具个性化的培训模式,也是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培训模式。

2.3实施课题带动的培训模式

如果说系本培训能促进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与课程教学有机整合的话,课题带动模式将是教师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一条很好选择,而且学校教师承担有专门的科研任务,已具有较高的自主研究和学习能力。

课题带动就是通过使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在课题的选题—实施—研究和结题中,主动参与教育技术的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并不断地反思培训学习中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而且课题带动式能让教师带着“任务”去驱动“学习”。

篇9

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分别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一线学科教师必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内容有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这和上面提到的信息素养内容相类似,实际上这个《标准》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特别是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方面。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目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是因为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这就表明,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

我的实践经历

我开始学电脑时,热衷于学习各种技术,可以说对电脑各个方面知道比较多,但却没有精通。然而,这些技术基础为我以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1.课件到积件

我开始用Flash制作数学课件时,把整个课堂教学环节都做在课件里,从复习、导入、新课、练习和作业,非常看重课件的完整性,想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黑板,一节课下来不用写一个粉笔字。当时我教六年级的数学,教到《圆》时,我犯了难。因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个难点,教师难于讲清,学生也不易去理解,更多学生只是死记计算公式。这倒也可以应付做练习,但对于教师却不能这样让学生糊里糊涂地混过去。我开始尝试着用Flash做课件,把圆平均分,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过程展现给学生看,把难点形象化,帮助学生去理解知识。这个《圆的面积》课件还获得了市数学课件比赛一等奖。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原来的想法是不对的,应用信息技术应该是突破教学难点,没有必要把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课件中去,要从课件转变到积件,节省教学准备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后来制作的课件《圆柱的认识》就是一个动画,演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专题学习网站

多媒体课件虽然声色并茂,但只具有演示的功能,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只有看的份儿,而不能参与。这样的课实质上还是传统的讲授课,只不过用投影仪代替了黑板而已。而使用专题学习网站,让学生在自己的机器上自主浏览感兴趣的知识,随时可以在BBS上回答或提出问题,这样就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互动”,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应平时教学之所需,也为了参加市里的整合课比赛,我制作了《战争与和平》、《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多媒体连环画》等专题网站,但由于我校学生的网络应用水平不高,打字的速度慢,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困惑:多媒体与网络

曾经有一位同事对我说,看来以后多媒体课件是不合潮流了,要被淘汰了,只有做网站、用网络,才算是课程整合。我觉得这句话又在走极端了。多媒体课件还是有它适用的地方的,特别是当我们在用传统方法难以向学生表达时,多媒体课件是一个很好的“助教”。我在课程整合相关论坛上也经常能看到有关网络教学是不是课程整合的高级阶段的争论。其实,课程整合在技术上应该是不分高低的,只要我们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就是好的,要把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了能够听取更多人的想法,我还在我的博客上发起了“整合课是不是一定要在网络教室上”的讨论()。

4.整合评优课的深层思考

(1)整合评优课的目的是什么

从电教馆的角度来说,是以比赛促进应用,带动更多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实际上,即使是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也是为了比赛或者为了不同场合的公开课而准备评优课。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为了展示一个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而事实上,很多参赛教师所用的课件或网站都是自己只提供教案而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代劳制作的,这也造成绝大多数计算机教师“反感”整合课。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比赛有什么实际意义?整合课何时能成为学校的“常态课”?

苏州电教馆宋家林撰文指出,要达到促进的目的,就不能评完了事,做好赛前赛后的工作尤为重要。很多参赛教师只是关心自己的比赛成绩,举办单位也没有创造机会引导参赛教师进行教后反思,这样对教师的促进就成了美丽的泡影,整合评优课就成了一种形式。我们应该把评优课活动作为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来操作,形成研讨第一、比赛第二的氛围。当然,现实的操作可能有些困难,但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专题研讨,进一步加深评优课的内涵。

整合评优课就是对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考核,许多人觉得我只要把课上好就行,至于技术可以让信息技术教师来做,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认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再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升应用能力。只有教师深刻理解了信息技术所能发挥的功能,才能思考如何有效地在自己的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为课堂出彩。

(2)信息技术应用的作用是什么

现在公认的说法是,整合课必须要体现学科味,不能变得“四不像”。信息技术在课堂上是作为一个教学资源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或者一个认知工具,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更好地达成学科教学目标。

如一堂语文整合课《莫高窟》,提供给学生的专题网站界面美观、内容丰富,有视频、音乐、图片,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莫高窟网络展览馆。执教教师是应用Authorware的高手,教学课件在渲染课堂气氛上做得很出色。这样的课又该如何来体现信息技术的特色呢?如果仅仅局限于演示,恐怕还不能把信息技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我认为,在让学生看了课文作者的描写和相关图片后,要引导学生能够把课文中没有提到的图片也来介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或者可以辅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软件,把整篇课文的写作思路描绘出来,加深对课文结构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框架的把握能力。

又如一堂数学整合课,课题是六年级的图表教学。这个内容的教学按计划需要一个星期,是教学内容多吗?不,是因为学生在课上画图表所占的时间太多,而真正去分析图表的时间却所剩无几,上课的效率不高,但如果不让学生动手画,只分析教师现成提供的图表又有失学生的感性认识。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呢?中文Excel 2000是在Windows98/Me/2000环境下运行的一种电子表格软件,不但为制表提供了方便,还允许输入计算公式,进行自动计算。此外,还提供了大量统计图的类型,实现了制图表的自动化。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 2000的使用,加上两个办公软件界面和操作的类似,学生应该很容易上手的,所以,完全可以在图表教学中引入Excel 2000,来帮助学生学习统计图表。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成为可能。

对以上两个课题的分析,初步表达了我对整合课的理解。我觉得,在设计一堂整合课时,要根据学科教学目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建议可以考虑这些问题,如选择应用什么技术?能否突破技术的常规用法?如何利用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没有必要制作一个资源丰富功能齐全的专题网站?

观点

篇10

(一)学习动机分析

1、获得资格证书以满足职称晋级的需要

随着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影响的不断深入,各高校都意识到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纷纷规定要晋升高一级的职称必须要有相关的教育技术资格证书方可评聘职称。因此高校教师都有参加培训,获得相关资格证书的迫切要求。

2、扩充竞争实力以满足竞争上岗的需要

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各高校为了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教学技能要求都在不断提高。通过进一步学习来适应激烈的竞争对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不断提高的要求,抵御单位竞争上岗带来的下岗危机,成了高校教师很重要的学习动机。

3、增强知识技能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当今社会,科学迅猛发展,技术日新月异,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工作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层出不穷,工作中的挑战愈来愈多。高校教师明显的感到自己知识技能的不足,而没有足够的知识技能的储备,将很难顺利完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学习心理特征分析

1、高校教师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中的劳动成员,其学习与个人的发展、家庭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知识技能对社会和自身的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为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另外,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经验积累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产生了将这些经验提升到理论上加以总结的要求,就产生了系统学习的愿望。

2、高校教师的学习具有极强的应用性

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他们的学习也是为了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提升到系统理论的高度,从而可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再实践,使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再提高。高校教师来自于教学一线,对教学环境及过程比较熟悉,这使得高校教师在学习中能够有意识地缩小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距离,能尽快地建立起所学知识同自己教学工作之间的联系,把这些新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而当高校教师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发挥了效益时,这种效益对高校教师的学习又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高校教师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

经验的多少,知识积累的程度,以及思维能力的高低等,都会影响理解知识的水平。高校教师的生理、心理机制发展俱已成熟,生活、教学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因而对事物的认识常常不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是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抽象概括的基础上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联系实际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些特点使得高校教师对知识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意义识记能力的提高以弥补因年龄大而机械记忆能力减弱的不足。

4、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学习自制能力

由于高校教师生理、心理的成熟,使得其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增强。所谓随意机能,即指当相应的外界刺激物没有出现,没有发生较强的作用或是在无关刺激不断干扰的情况下人凭着自己的意志和主观努力把它呈现在自己的头脑中。人的随意机能愈强,心理水平就愈高。高校教师的随意机能远比其他学习者强,即其善于排除干扰、聚精会神的特征明显强于他人。而且,高校教师的个性已比较稳定,个性结构中的意志特征使得其有着较强的学习自制力。

二、基于高校教师心理特征的培训模式探索

(一)案例教学培训模式

对于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受训教师的普遍反应是,理念的东西听的太多,感受的太少,所学技术与教学实际应用脱节,缺少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例,以至感到一片茫然。而贯穿教育技术理念的教学案例,是连接理论、技术与应用的桥梁的具体表现形式。培训中采用案例教学,让高校教师切身体验怎样将理念与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学会将之迁移到自己教学中去的方法。授课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积极鼓励和引导受训教师挖掘自己的应用案例,并将这些案例加以整理、完善,组建教育技术培训案例库,与全体受训教师共享,实现教与学的双赢.,从而真正促进受训教师充分利用所学教育技术对课程进行整合,全面推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自我反思培训模式

通过自我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我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认知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和教学思想的转变。自我反思模式一方面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自觉反思,同时它本身又是进行教师培训的一种模式。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地要求受培训教师自我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如何开展学习和如何调节自己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挖掘和发现受训教师隐含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这比单纯地从培训中学到知识更为重要。受训教师可以通过写日志的方式反思自己,利用与其他受训教师交流的机会学习他们的经验。

(三)内容整合培训模式

内容整合培训模式不单单是培训技术或是培训知识,而是将教育技术的培训与现代教育思想以及学科知识的培训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统一于同一个过程之中,使提高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教学的能力和革新教师的教学思想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同时扩大受训教师的视野,提高培训的实效。这种培训模式强调在学习使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把教育技术运用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提高与教学思想的转变整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地提高某个方面。内容整合培训模式不但应该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运用水平的提高,更应增进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教育意义的理解,使教师熟悉和亲身体验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从而在自己的教学中切实把教育技术作为教学的工具。

三、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探讨

策略之一:根据教师工作需要开展教育技术培训

首先要让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经过培训,使教师能够进行文字处理,能够上网浏览,能够使用一些工具软件。因此,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让教师学会文字处理,还应让教师学会录入电子教案;不仅让教师学会PowerPoint,还应让教师学会制作教学电子幻灯片;不仅让教师学会上网,还应让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从网上下载教学资料,不仅让教师学会制作网页,还应让教师借助于网页自己的成果、自己的经验与反思。从表面上看,二者似乎没什么不同,但目的是不一样的。由于目的不同,不仅选择培训内容要考虑教师工作的需要,培训过程也发生了变化。

策略之二:以“课件制作”为主体实施教育技术的全面培训

在培训中,很多机构把受训教师能否自己制作教学课件作为一个衡量标准。有些学校甚至把教师能够自己制作教学课件作为培训目标,汇报工作时就谈我校有多少教师能够独立地制作课件,甚至于人人都能制作课件,而这些课件绝大多数花费时间长,质量差。从培训的角度看,要求所有教师或者是大多数教师去编制课件,既没有把学科教师的优长之处发挥出来,又因制作耗时多、质量差的课件而进行了大量的无效劳动,还会使很多教师望而生畏。因此,对大多数教师的要求,是能够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写出课件的文字稿本。

策略之三:恰当地使用考核机制以提高教育技术培训的有效性

考核是保证培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外部激励机制。外部激励会使被激励者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也就是说,考核会使教师为了通过考核而去学习并且应用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全体教师都能够“被迫”参加培训,促使教师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教育技术的价值。在考核中应该注意两点:一是采取“作品式”或 “任务式”的形式促使考核与教师的工作任务结合在―起,二是把过关性、达标性的考核与学科常规性的工作要求结合起来,使教师明确学习的目的不是达标,而是在工作中不断使用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