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2:0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课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我国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将其作为实施美术课程总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广泛普及,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课程已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可以延伸至课外、校外,甚至国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这已是世界各国学者的共识。
一、美术课程的资源
美术课程的资源无比丰富,而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点都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颁的《美术课程标准》中导向性内容标准的制定,就是要给学生的美术学习和教师的美术教学留下巨大的创造空间。因此,在实施高师美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对旧模式的突破,仅仅使用原有的课程资源是不够的,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灵活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a.图书馆资料资源。b.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许多艺术院校或综合大学的美术院系,都充分利用专门的美术展厅,利用教室的过厅、门厅、画室的墙面等,来扩大美术作品展示的场所,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以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和审美修养的不断提升。WWW.133229.COmc.美术教学设施与设备。
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校内课程资源,尽量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是美术课程建设、美术教学管理方面,应给予足够重视的事情,对美术教学的有效实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从最广义的校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很广泛,主要包括:a.公共文化设施(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地、市、县级文化馆、少年宫等);b.当地文物资源以及自然环境资源;c.艺术家工作室和民间艺人手工作坊。
二、地方特色与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利用
一所学校的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人口素质,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积极开发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处四川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蜀山皇后”四姑娘山,还有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都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除了大自然赐予的自然景观外,还有着绚丽多彩、历史悠久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遗产。藏民族在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羌民族在岷江流域依山而居与大山共存的农耕文化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涵盖了包括建筑、服饰、风俗、宗教等各个方面,丰富着华夏文明的文化艺术宝库。
阿坝师专美术系,自1987年招收第一届美术专业班,已近二十年。在长期的美术教学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藏羌民族图案、装饰、建筑”,作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而列为本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
美术课程被延伸到了藏寨羌乡,藏羌文化渗透到了素描基础、色彩基础、设计基础等课程,生活以其丰厚的积淀,丰盈艺术创造的源泉。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以骨干教师为学术带头人的造型艺术工作室、设计艺术工作室,将学生不断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引向艺术创作,形成了教师以美术创作,科研带动美术教学的理念及教学方法的变革,学生以美术创作激发学习与创造的热情,养成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良好风气。近十年来,师生的美术创作成果丰硕,教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类大展、省级美展并获奖,学生创作的作品也在四川高校美展、四川美协主办的专业美展中参展获奖。
所以说,校本课程是文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落实教育民主化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着重追求以知识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而非片面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应用为标志的“外在发展”。因为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和批判力与知识的创造力密不可分,特别是在知识网络化的今天,培养每个个体具有上述能力有助于他们保持理智、清醒和自主的生活。其次,在社会或国家方面,现代教育应该着重于树立和传播以“本土知识”或“地方性知识”为基础的“本土发展”或“内在发展”的理念。
校本课程建设,对于学校办出特色,满足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地区的需要,向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以便使他们能获得最满意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我们恰当地理解美术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教育与生活”意味着: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领域。
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是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教育观照学生的生活,意味着教育关注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并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生活”这一命题本身标示出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然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以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溺爱的家庭环境助长了“独生子女症”的非健康状态。在我们的“藏羌图案装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把课堂延伸到了藏寨羌乡,藏羌民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穷的生存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热情、纯朴,感动着我们这些来自城里、来自内地的学生们。这种课程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藏羌民族在建筑、服饰方面独特的创造,同时还让学生们在与藏羌民族同吃同住、一同唱歌、喝酒、跳锅庄的过程中,学会了生活与创造,这不正是当代教育想要努力追求的目标吗?
四、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将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引入课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自己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育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所以确立新的教学观,明确教师的职责。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出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为了有效贯彻这样的教学目的,达到有效激发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通常在大一色彩基础课中,增加“羌族图案”课程,并将课堂放置于羌山村寨,学生们带着收集、整理羌族民间图案的任务,在羌寨一边写生,一边拍照,一边收集羌族绣片、围裙、头帕上的各种图案,为期一周。返校后完成一组“羌族图案”变形作业,写一份相关的考查报告,再加上自己的速写、照片,打印成册,并在美术展厅、走廊艺术窗里作汇报展览。在大二开设“藏羌建筑”课堂,也是先由主讲教师简略介绍藏羌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识,给出任务,回来交考查报告,完成“藏式风格”或“羌式风格”的建筑手绘图(有条件有能力的也可结合电脑软件设计课,作电脑立体效果图),并作汇报展览。
通过这些有益的教学实践,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强调学生主动探究的体验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责任要明确,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变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开放性课堂氛围的营造者。
总之,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改变教学观念,创办特色学校。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领导管理层必须思考的问题。但要将这些思考变成行动,必须依靠一大批特色创办者——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学术功底、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和不断追求创新的骨干教师。总而言之,教师是关键,学生是根本,是否能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将成为衡量学校是否有特色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8、10、11期,2003年第5期。
[2]《中国美术教育》,2003、2004年
[3]《教与学的艺术》,(日)事川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篇2
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术课程人文精神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一面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同时,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问的精神,缺乏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背景的生存环境和人格力量。因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二)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三)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众所周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开扩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
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的目的。
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4.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8)美术与信息技术:运用摄影、摄像、影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创作活动,或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美术作品,进行交流等。
此外还可以密切配合学校活动,开展区域活动。如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的会场,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和节日中的教室等。形成多学科结合,方式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
5.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规定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审美规律,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篇3
——关于校本教研的课堂小实践与反思
摘要:美术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在开足开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结合本校、本地资源、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满足学生个性和多元化发展的美术课程。
关键词:校本 美术课堂 二课活动 学情 时令美术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对“校本课程”已不再感到新鲜,“校本课程”也不再是美术兴趣小组的时髦词,它的时代意义也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任何活动小组和兴趣小组。
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是具有特色的第二课堂,但是,第二课堂只能让少部分学生去体验和实践,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享受不了这种校本课程。因此,本文从课堂小实践中探索和反思,研究校本课程中的可行性元素,实现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和策略的创新。
一、针对初中学生学情的校本课程
初一的学生热情高,学习积极性强,酷爱漫画,卡通画,但是他们美术技能比较差,造型能力较弱,所以我适度的修改了教材《漫画卡通画》,设置成在简笔画里画卡通画,卡通画训练易于激发他们的兴趣,简笔画直接伸向两个领域,一手抓兴趣,一手抓技术。如图:(学生作业)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思维的进步, 初二的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技能水平,同时,他们发现美、鉴赏美、追求美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因此,他们对美术课的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在15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美术博览与拍卖》一课中,我设计了一堂实践性很强的课《模拟拍卖会》,这需要学生在课前充分发挥他们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搜集很多的艺术品以及查找很多欣赏价值、商业价值高的艺术品图片,在课堂上,他们要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用最低的价格收购对手的艺术品,与此同时,他们也要用他们的美术鉴赏知识对艺术品进行描述,尽可能用最高的价格卖出自己的艺术品。
初三年级学生学习紧张、升学考试压力大,视美术课为 “调剂课”、“放松课”,淡薄的课程意识使一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艺术欣赏课程形同虚设。美术学科尽管是非考试科目,但大部分学生对美术课的认识是正确的、积极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针对初三学生的学情,开设符合他们欣赏水平、美术技能,以及激励他们上进、鼓舞他们士气的校本课程。而美术老师正是要通过这样的美术课堂教学吸引每一个学生,打动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初三17册的美术教材第一单元是《走进大师》,分别是齐白石、徐悲鸿、达芬奇、毕加索的艺术人生介绍。《走近大师》分四个课时都属于欣赏课,学生从艺术大师那里学到的是他们“艺术的人生与人生的艺术”,但是关于“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点学生缺少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让大师走进我们的生活——蒙特里安》,作业内容是利用蒙特里安的绘画风格进行生活中任意物体的外观设计。这课也作为骨干教师示范课,取得了预期效果。如图:(学生作业)
另外,据我观察,为了鼓舞学生的士气,很多班级都在班级里张贴了横幅,挂上了倒计时牌,我也为此设计了一堂校本课——《励志书签》,适时对学生进行了激励。如图:(学生作业)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课堂上的用心人”是我对自己的一个小小要求。平常在办公室里经常有老师提到学生的书面和卷面就头疼,为了中考的卷面和学生长期的一个书写习惯我设计了一堂硬笔书法课。同时,当318班邀请贺可为老师讲解书法课的时候也去听课学习,对我的书法课也加以改善。因此,当初三年级举办“孝道”书法展的时候,学生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图:(学生作品)
二、从二课活动课取经的校本课程
我们学校的二课活动精彩纷呈,每一位美术老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都开设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二课活动。如:书法、国画、版画、陶艺、漫画、剪纸等,而且有专门的美术教师供师生学习,均可以接受二十个左右学生的学习。这种课时整合、师源共享的二课活动方式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1、课时整合
美术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实践才能有所收获。我校的二课活动时间是根据每个年级的具体情况安排的。如:初一的周二、周四第八第九节,周三、周五第九节的时间安排了二课活动。周二和周四的这种双节连堂“课时整合”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和实践,有利于他们在艺术的世界中进行创造。
我们试想,以现在初中普遍运行的每周一课时的美术课程安排,除去繁重的学业任务,学生哪里有额外的时间去体验和实践呢?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短暂的美术课时安排就此割断了学生与大自然和生活的联系,剥夺了他们与纸张、笔墨和颜料亲密接触与熟悉的机会,让他们失去从生活和实践中吸取营养的能力,又拿什么在艺术的世界中去进行创造呢?
“整合课时”,就是改变以往每周一课时的美术课时模式,将两周的美术课时合并,这样,学校课程表就会出现隔周一次双节连堂美术课,这种课时方式不但能保证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具体落实,而且能适应新课改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新课改所规定的授课内容大体都要经过背景知识的收集和探索、具体内容的落实和体验、知识的吸收、融会和扩展等几个阶段,这种过程在以往每周四十分钟的课时模式下是很难达到的,而且一个课业内容的学时如果过于分散,也会造成知识的不连贯性和学生探究积极性的降温。
“课时整合”的这种 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拉长了美术课的间隔时间,但是这种方式恰恰为学生收集材料、体验分析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同时也有利于学习小组的形成和巩固,还有利于个体和集体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并且,这种课时模式不但不会让学生感到美术课空周的失落,而且还能让学生始终贯穿在美术学习的情境中并在探究课题任务的氛围中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保证了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从而真正达到理想的美育的效果。
如:初二16册第三单元《点与线的魅力》课时整合的长期作业:如图:(学生作业)
2、师源共享
二课活动最大的亮点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二课内容,没有级组、班级、老师的任何限制。同时,对自己从未涉猎的知识也可以很好的去了解和学习,这样的二课活动,可以让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术技能有全面的提高,同时,美育效果也会更理想。但是,我们现在的课堂模式是级组负责制,即一个美术老师负责一个级组的美术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取美术知识的途径受到了限制,美术老师的专长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而“师源共享”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师源共享”是指打破原来的级组负责制,根据美术教师的专长并结合教材内容编排教师任课表,在考虑课时负担均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对师源进行优化配置,各级组的美术课教学由多名美术教师穿插任教,虽然这种方式未必能达到完全的取长补短,但在课改倡导下能做到校内师源共享,最大限度使现有师源学有专攻、教有所长。对于这种“师源共享”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实践。
三、符合时令的校本课程
“时令”美术是指:以四季更替为时间轴,从社会时事、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学生身心发展、传统节庆假日等方面展开研究。挖掘其中的“不仅新鲜而且营养价值高”的“时令”美术资源。”
1、反映校园文化、传统与现代节庆假日的“时令”课程。
比如孝道文化、艺术节、校庆都可以成为课程内容。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设计美术字、设计板报、设计校徽等,这些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真切事件,表现起来也会得心应手。经常让学生关注校园的特色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如图:(学生作业)
2、反映社会时事的“时令“课程
关注当前国家时事、社会热点的“时令”课程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感恩教育等等。如:环保日、地球日、奥运会、5.12大地震、世博会……还有反映“未来城市”、“新型社区”等的科幻绘画。如图:(学生作业)
3、反映学生心理,关注学生成长的“时令”课程。
美术课程,也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要迎合学生青春期发育的审美心理要求,同时,在开学初、考试前后,学生情绪浮动比较大的阶段,都要有这样的校本课程出现。比如:《用画写心情》,如图:(学生作业)
四、在实践中的反思
有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是学校迎接新的十年的挑战的一种自觉行为,是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
在几年的校本课程实践中,当看到其他学校其他老师成功的例子时,我颇受鼓舞。为什么我们的美术校本课程还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呢?这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需要全员参与,针对课题要求,认真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还要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引领作用,重视骨干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断积累校本研修的经验。
当然,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应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符合当地学生的成长特点,着手对当地进行美术校本课程资源调查,然后设计相应的教学设计,所编的课程和教材都要进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才能开发出合适的美术校本课程。另外,建立完善的美术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也是完善美术校本课程的重要举措。
时代在进步,校本课程的内容也要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紧密结合。以上的课堂小实践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校本教研实践体验,如果要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要让我们的校本课程更精彩,让我们的美术课堂更有魅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李宗乐 陈实 邱兴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__-11-1
《学校课程开发》 姜平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5-1
篇4
美育的首要目标就是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作为美术教师,须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不断进修学习,提高美学素养,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好备课,课中创设生动的美术教学情境,课后反思教学效果,不断改进、完善课堂教学。调动一切教学资源、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深入到美术学习中,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美术评论活动,这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以前我们对美术评论有认识误区,认为不是学生学习范畴内的事情,与学生没有交集,是专业美术评论家的事。事实上,任何人看到一幅美术作品,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和认知。美术教师就应准确抓住学生的实际感受,作为认识和深入探究美术作品的突破口,引领学生完成对美术的欣赏。这样的教学过程,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自信心。
二、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各个行业永恒的主题,艺术同样需要创新,需要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其中。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初中学生思维认知能力最具张力和活力,可塑性也最强。他们对新事物很敏感,认识和接受新事物很快,充满热情,勇于探索。这些是形成创新能力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开发,激发其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独特的思维和感悟,并为其思维能力无拘无束的发挥创造环境。教师应采用科学有效的、饶有趣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美术表达的冲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准确分析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用艺术的视角发现和理解事物,提高学生的艺术观察力和创造力。如在讲美术造型时,我让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兴趣,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个造型作品,下次上课时带到课堂上,公开评选优秀作品。结果下次上课时,同学们带来的作品花样繁多,一个个踊跃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作品制作得很精美,完全想不到是出自初中生之手;有的作品虽然不尽人意,但也能感受到学生努力的影子。可以看得出,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有了不小的进步。
三、新课程理念下合作能力的培养
团队合作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必备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密切配合,调动各自掌握的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和方式,优化学习结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不同特点、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发挥特长,献计献策,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完成共同的任务时,锻炼了发现、分析、思考、表达、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合作学习是值得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尝试和探索的。如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先呈现一幅美术作品,然后分组讨论,选出代表说出该小组对作品的分析和认识,再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最后总结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和精神;再如,在美术制作课上,教师先布置任务的主题,然后分成多个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表意见,他们制作的美术作品往往出人意料。然后组织同学们展示各小组的作品,让大家评选优秀的作品,进行鼓励表扬。通过这种分组合作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活跃了学习的氛围,调动了所有学生的潜力,学生在互相帮助、合作的情境中,经常会有惊人的表现,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四、结语
篇5
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往往不了解现在所学的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联系,降低了学习的兴趣,甚至形成读书无用的思想。或是有些同学即使对本专业有学习的热情,但知识面狭窄,以为只要画画画的好,就是企业需要的优秀设计人才。这使他们常常与周围的环境绝缘,认为参加企业实践,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不如多画几幅静物的错误思想,放弃了对一些资格证书的考核和设计比赛活动。只有进行学科间交错学习,才能达到自身综合发展的目标,只有多参加设计比赛活动,才能增加学校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中职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应深入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企业调研,开设适合岗位发展的相关课程。
(一)课程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基准
课程开发,应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中职学校培养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生活,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学校应该依据学生将来工作用什么,就教什么,学生的培养目标,应从学生将来的工作中反推得到。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置应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培养目标
通过组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问卷分析,现场观察,请不同岗位工人填写工作任务等方法,进行课程分析,了解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对象、工具、方法、工作和技术要求等,确定将来学生发展的典型任务。譬如,了解学生步入岗位后主要工作的任务是什么,通过课程来学习工作岗位需要的某项技能。课程为工作需要服务,而不是单一的按照课本上的章节,完成教学任务了事。同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将来从工人转变成为生产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将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作为最终培养目标,开设相关课程。
(三)课程设置应遵循科学的课程模式
目前,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毕业后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企业需要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培训,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要想让企业对中职教育的质量满意,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的工作经验,其前提是能在学校学习期间系统化的完成过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这种科学的课程模式,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专业课程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使学生接收的知识具有针对性,与工作紧密联系。
三、对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一)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培养目标
1.专业理论目标:学生需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例如:色彩修饰的技巧、基础图案、平面设计原理、包装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构成学、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等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的艺术特征及设计的基本常识,为学生创作和鉴赏工艺美术作品,进行艺术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2.技能目标:学生可以通过色彩、素描等课程的学习,掌握造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表现对象的造型能力,提高艺术的感知力和鉴赏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奠定造型基础。通过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AutoCAD工程制图软件、IIustrator矢量设计软件等课程的学习,掌握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门类工艺的制作技艺,学习工艺设计的一般方法、创作设计的要领。如:室内设计方面,了解各种装饰材料的性质、规格、市面价格等,掌握常见的工艺施工规范和制作技术、工程质量的检验方法、工艺制作过程中常见的各种问题,以及处理的方法。
3.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适应职业要求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就业环境需求的完善人格。
(二)改革课程设置,进行模块化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要依托于职业岗位群,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目标,将职业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品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化的课程模式,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缩小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1.建立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了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为中心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与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课程的弊端。
2.实现了课程教学现代化。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是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发的,这就需要使用专业的生产技术设备,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的现代化。
3.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具有相对灵活和独立组合等特点。有利于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将学科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科学的整合,有利于课程体系整体的优化。
4.实现课程评价社会化。对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课程的评价应是由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来完成,这样能缩小校内教学与岗位任务、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企业环境适应性与就业能力。
篇6
关键词:象牙雕刻工艺;象牙原材料;技艺传承
1 中国牙雕工艺的发展历程
(1)中国牙雕工艺的历史进程。
中国象牙雕刻历史,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懂得使用阴刻、镂雕,甚至圆雕等技法来创作,后又出现透雕和镶嵌。
商代牙料丰富,象牙雕刻盛行,作品风格华美细腻。匠人们采用镂刻、彩绘、染色加之镶嵌等技法,使作品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其婀娜多姿与典雅庄重的青铜工艺相映生辉。西周牙雕沿袭商代,凝厚结实简朴典重又区别于商代的华丽繁密。它的圆雕器物注重立体感,浮雕器物层次变化比较复杂。周代的牙雕主要作为饰品装饰在战车、家具、王室贵族的乘舆以及精美的文房用具上。
秦因牙材匮乏,由“就地取材”至“外出觅材”,赖达官贵人的显贵斗富维系,与春秋战国时代的自给自足形成反差。汉代海上贸易频繁,象牙来源除东南亚、印度之外,还来自非洲。汉代牙雕以线刻、浅浮雕为主,但也有个别作品采用深浮雕、镂雕手法,造型别致生动,刀法质朴。
唐继隋后,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促进了牙雕艺术的繁荣和题材的开拓。到宋时皇家有手工作坊-文思院,文思院下专设象牙作坊,每年大量进口象牙,牙雕规模空前。wWW.133229.Com因城市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宋元之后的象牙雕刻,虽是王榭堂前燕,百姓之家亦可见。
明清牙雕工艺枝叶繁茂,南北两派工匠锻造了中国牙雕史上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辉煌篇章。“天下熙熙,皆为象牙来,天下攘攘,皆为象牙往!”为其写照。
(2)中国牙雕工艺的地域特征。
广州为南派代表。广州得通商口岸之便,象牙原料丰足。以镂空技法独步天下。镂雕象牙球为其一绝。象牙球又称“鬼工球”,整块牙料镂空成多层,每层厚薄均匀,转动自如。1915年巴拿马国际工艺博览会上,日本和中国同时送展象牙球,评委将两个象牙球放进水中煮,结果日本用胶粘合的象牙球遇水而裂,中国象牙球完好无损。另一绝艺是象牙编织。在特定溶液中软化象牙后劈成薄片,再打磨编制。品种有象牙席、宫扇等。因耗工费时,难度极大,作品价值连城。
北京为北派典范。因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故,作品堂皇高雅,静穆大气,有皇室气质、王者风范,以宫廷牙雕为主。题材则多为古装仕女、人物、山水、花鸟,做工细腻,具绘画笔意,装饰精细琐碎,着色填彩均有章法,在康熙、乾隆两朝达到顶峰。制作上流于炫耀技巧,精细繁复。至道光、咸丰后,国势衰微,渐见消亡。
牙雕工艺兴于商,衰于秦,后又复兴于唐宋而盛于明清。故从整个中国牙雕发展历史看,它的繁荣衰落与国势天赐密切相关。
2 中国牙雕工艺的发展现状
象牙有“有机宝石”的美誉。滑润莹澈如玉、纹理细密规则,易受刀,用以雕刻精巧的器物。可怕的是象牙的巨大价值为大象种群带来了屠戮的命运。
上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热衷于象牙首饰,在日本,象牙被制成各种工艺品和日用品,如筷子、佛珠、茶具、日本乐器三味线、钢琴键盘、首饰、印章等。中东的石油富豪们用象牙做建材装饰豪宅。大量耗用象牙使国际市场上每天的象牙交易量竟超1吨,对非洲象的滥捕滥杀使得野生象群急剧减少,象牙价格飞涨。牙料在解放前3美元1公斤,从2004年至今,价格已经翻了4番,达到每公斤850美元。偷猎者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虐杀从一开始就成为他们天然的选择,他们用斧子残忍地砍掉大象的头部,再抽取出象牙,巨大尸体被丢弃在原地的血腥凄凉的场面令人毛骨悚然。由于猎杀泛滥,非洲象与亚洲象早已被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野生动物物种。
象牙雕刻艺术与物种保护的目标发生冲突,中国的牙雕业不可避免地遭人诟病而地位尴尬,前景渺茫。禁止象牙贸易,牙雕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原料断档始终是悬挂在牙雕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北京牙雕厂自1990年以来就只能用1990年前进口的库存原材料生产,几年之后仅存的不到20根的牙料用完后也许就要停产。因无牙可雕,广州牙雕大师冯少侠的女儿冯惠盈今已不知所终,北京象牙厂员工从最盛时的800多人锐减到今天的40多人,北京和广州两大象牙厂惨淡经营,许久都未能招募新人。不复当年牙雕名列北京民间工艺的“四大名旦”——牙雕、玉雕、景泰蓝、漆雕之首的辉煌往昔。
3 牙雕艺术的未来
首先是生产原料问题。目前,尚能从事牙雕工艺的唯有广州大新象牙厂和北京象牙雕刻厂等八家企业,主要是靠库存少量象牙维生。艺人们被迫利用河马牙、猛犸牙、鱼牙、驼骨材料等其他动物的齿骨来替代生产和贸易。早在19世纪,德国商人就在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发现了一种被称为“象牙椰子” (corozo nut,棕榈科:phytelephas macrocarpa)的植物,其胚乳晒干后色泽质地美如象牙,硬度同为1.5,被称作“植物象牙”,据说能替代象牙材料。但最近国际已摒弃了死板的“禁牙令”,允许从自然死亡或者因病射杀的大象身上获得的象牙贸易,象牙雕刻艺术又现一线生机。日本成为唯一被允许进行象牙贸易的国家,可以一次性从南非进口60吨象牙。由于动物保护主义者称中国为世界上最大的象牙走私目的国,中国的象牙贸易请求却未获通过。
其次,象牙雕刻专业人才的培养未受足够重视。比材料更珍贵的雕刻技艺同样遭遇冷峻现实。一个入门者,通常要三至五年才能够掌握象牙雕刻的技术,要想雕刻出真正的象牙艺术品,还需经过十年左右历练,再想小有所成,就得殚尽竭虑呕心沥血付出一生。牙雕大师的艺术生命十分短暂,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需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年时光都花在学习上,步入中年才能有所进益,从事完成高品质的作品。及至晚年,手颤眼花已不堪胜任精雕细琢。一件精美作品的完成,快则几月,慢则几年!因此牙雕业成品率不到10%。新人不济,导致从业人员的老化非常严重。仅有的几位牙雕大师年龄均在50岁以上。目前,国内高校也无象牙雕刻专业,美院培养的学生在实践上也无法适应生产要求。此外,象牙不但硬而且脆,雕起来与木骨等其他材料的手感有很大不同,虽和木雕和牙雕相似,但即便是紫檀、花梨木等质地硬度和象牙相类的硬木,也缺乏象牙的韧性。用象牙可以雕出昆虫纤细的触角,凌空颤动,其他材质则无法实现。牙雕的高超技艺还需要经年累月的实练,由于象牙原料紧缺,给新人提供练习用的边角余料都极为有限。照此趋势发展,等到现在从事牙雕的人退休,缺乏新鲜血液加注的牙雕业,或许就将谢幕成为历史了。
此外,在这门高难度的行业中有着极为严格的行规,不轻易传授外人,收徒亦有严格的限制,传男不传女。如要拯救这项濒危绝技,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艺术大师也应打破陈规与政府通力协作,尽可能利用现有科技手段收集整理汇编牙雕工艺技能的第一手资料,记录保存牙雕工艺的制作流程,工艺技巧,以供后人学习传承。
4 结语
从物种保护的角度来看,在市场需求旺盛,象牙工艺品价格直线上扬的今天,似乎无法去劝说偷猎者良心发现放下屠刀,而无疑应该摒弃依赖野象生命与鲜血滋养的象牙雕刻工艺,但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这门技艺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它是世代能工巧匠心血与智慧的凝结,它的衰亡同样令人痛惜。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f•卡特在《表土与人类文明》中写道:“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这些文明的故乡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者毁坏了人类发展文明的环境”。人类要走出窘境的道路只有一条,这就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遵循自然界平衡的法则,在保护和攫取之间寻找一个新的交汇。当新一代的象牙工艺品以耀人眼目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眼前的时刻,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野象群悠然自得地徜徉蓝天白云之下,我们才将拥有一个更加和谐的生存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中如何添加目录页码
1、打开需要编辑的论文,点击“显示/隐藏编辑标记”,为了显示下边的分页符标志。
2、将摘要、前言、大标题设置成标题1,小标题依照次序设置成标题2、标题3以此类推。
3、在首页和摘要中间,目录和正文中间插入分页符。
4、双击摘要的底端,插入页码,设置格式,注意首页、摘要目录部分和正文部分分别单独设置页码(在设置时取消“链接到前一条页眉”)。
5、回到目录页,插入目录。
6、设置完成后,目录页码就设置好了。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文
寝室文化――视觉文化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型课型,它符合我们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校综合性美术活动课程开发与规划的课题是以体现“荷塘悦色”为主题的“寝室文化”。主题中的“悦”字,是以快乐的体会为主,来突显我校在学校教学中的新理念,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色”字则可以在色彩上加以理解。它将成为我们学校课程开发的特色。
[关键词] 寝室文化 感悟 创新 美育 综合实践 学习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课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加强了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综合•探索”方面的要求,就是希望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实践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自主活动和自主探索为主要特征的课程。
学校在今年的招生中,扩大了两个班的招生规模,学生一下了多了起来。这里的学生不像城里的学生天天放学之后是回家的,他们一般都是住校的,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的学生是平均16人住一个寝室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住校条件,练就了我们荷叶塘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寝室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生活的重要场所、人格完善的重要舞台,但同时也是容易被忽视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盲区。我想通过开展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活动来营造温馨舒适的寝室环境,提高寝室文化的品位,陶冶学生情操,打造一个温馨、和谐、个性的育人环境,让学生能感受到寝室生活的快乐!
寝室文化建设整体方案分三年完成,共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以寝室美化为主,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目前困难的寝室居住条件下美化自己的寝室。学会在苦中发现快乐!第二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美化寝室的同时,发现目前寝室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自己的想法以及提出更改方案,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会做一些具体的方案。第三阶段,因学校现在开始要新建学生寝室,让学生来参与设计新的学生寝室,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为学校的寝室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学会绘制寝室设计效果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设计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下面,笔者主要谈谈第一阶段实施方案及成果。
第一阶段的方案已经实施成功,而且是效果明显的。开学初,我让学生自己组织起来,对寝室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的问卷调查表也是初一学生学习了美术第三课《图表设计》后,学生自己设计的,学生设计了很多的表,我们就采用了其中比较好的来进行调查,那几位设计成功的学生甭提有多高兴了。他们感受到了学以致用、学习成功的感受。而我的教学也做到了“以教促学”。在调查中,有的学生认为对现在的寝室不满意,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有电风扇,有的学生提出了要对寝室进行美化。
调查统计结果:
(1)50%的同学认为现在的寝室居住条件是还可以的, 50%的同学认为是凑合的;
(2)75%的同学希望寝室里有电风扇;
(3)67%的同学希望有热水器;
(4)75%的同学希望寝室有管理员;
(5)25%的同学希望寝室里有可以锁的柜子;
(6)80%的同学要求寝室要美化,最好有植物;
(7)还有一些同学希望有空主调、电脑等。
当我看到我们学生这样写到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写出要求并不是太高,而是我们疏忽了他们的要求。与是,一整套方案在我脑子里形成,我要利用我的美术课堂为他们做点什么,那就是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寝室生活的快乐。让我们的美术课程得以实践、应用,让学生能通过调查、观察身边的事物,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增加了能力;同时感受到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寝室文化――视觉文化的第一阶段成果:
1.前期调查
2.寝室问卷调查表的设计
利用初一学生本学期所学的第三课《图表设计》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寝室问卷调查表”,以提高学生对图表学习知识的理解及设计、动手能力。
3.我校目前学生寝室现状
学生感言:我们的寝室是很单调的,白白的墙、白白的天花板,除了柜子和床外,寝室就没有其它的任何色彩。上铺的同学,每天睁开眼睛都是白白的天花板,整个寝室看上去没有活力。
4.寝室美化方案设计:由初一的同学金俊红带动学校各年段的学生来参与设计。方案主题为:寝室文化――视觉文化,具体内容包括:(1)寝室标志;(2)寝室小海报;(3)寝室美化室内设计图;(4)寝室自制植物;(5)寝室自制寝室盆景;(6)寝室美化评比活动。
5.寝室文化――视觉文化方案的具体开展与记录
(1)寝室标志设计
2009年开学初,初一年级的美术课中,第一课上的就是“标志设计”,我就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做自己的寝室标志设计,学生都很来劲,很认真地参与进来了,其中很多作品,都做的很优秀。我让学生将自己做的作品贴在自己的寝室门口,同学们都开心地笑了。
学生运用了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寝室设计了标志,学以致用,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美术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学会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
(2)寝室小报设计、制作
结合美术教材七年级第四课,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教促学,使我们的美术课便得更生动,让学生明白,美无时不刻地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看到了吧!紧张的体育测试,让我的两只脚丫
很痛,但我还是坚持了,我成功了。
(5)自制寝室盆景
哦!这里有可爱的小植物哦,这是什么植物呢?学生们讨论起来,老师也说不出它的名字来,“对了,去问班主任,他是生物老师啊!”有一个学生喊到。“我们把它种起来吧,等它长大点也许我们就认到它了。”在学校的学生寝室后面的荒地上,学生发现了小植物,其实那里有些垃圾的,但是学生一点都不怕脏,用手把植物移植到自制的花盆里。没有挖的工具,他们就用老的、断的小树枝来挖,可谓是就地取材。
(6)寝室美化评比活动
结合学校寝室美化评比活动,让学校教师和行政领导也参与进来评比,对活动进行宣传与拓展。学生对自己的寝室有了新的理解与感受,学生这样写到:寝室,再过一年多,我们就要离开你了。到那时,依恋不舍便会在心中弥漫。寝室,虽然和你在一起有苦有乐,有泪有笑,但在我眼里,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看了“论文中如何添加目录页码”的人还看:
1.论文中如何插入目录页码
2.论文中怎么插入目录页码
3.论文怎么设置目录和页码
篇8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篇9
一、校内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材资源的开发。教材资源的开发也可说是教材运用的延伸与发展,就美术学科教材内容而言,其具有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的特点。美术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于“创造性”、灵活使用教材。如八年级的《心灵的关爱》这一课,如果仅仅让学生做一张贺卡,还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如果我们稍微改变贺卡交换的方式——让大家把制作设计好的贺卡放在一个大箱子内,让学生们用摸彩的方式(教师要注意引导)交换礼物,这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们对成功作品的期待而把作业完成好。
2.校园环境的开发。目前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都有一定的绿化带,校园都有一定规模。因此学校可利用走廊、过道的墙上悬挂学生的美术作品,学校的橱窗也该是学生展览作品的阵地。比如在我们校园橱窗内每学期都有定期的学生优秀美术作业展示。此外,我还要求每个班级设置一个“美术画廊”专门布置展览班级学生的优秀作业,让学生体验到美术作品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农村中学的图书馆阅览室是相对薄弱的地方,但是学校能提供一些美术的报纸、杂志等也可大大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这也是开发课程资源的手段之一。
二、校外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走出校园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校外资源应该是美术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源。这些资源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可称为软件,就是一些思想的火花、灵感的闪现,使教师能在瞬间捕捉到一些点子进而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第二类,可称为硬件,包括学校所在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等。
1.捕捉生活中的灵感,积累创新的点子。据编写湘版教材的专家介绍,当初他们编写教材时为了能写出优美合理的课例,想出一些宝贵的点子,几乎是绞尽脑汁。但有时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生活一个场景、一句话……会让你茅塞顿开。
2.利用本土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主要有4方面。①利用丰富的生态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由于农村学校缺少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所以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生态资源。这样,既让学生经常关注身边事物的美,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②利用地域特点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教师也应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的地域特点,对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③利用自然景观开发课程资源。我县的廊桥、海西第一漂、扬梅洲、南山顶等都是旅游胜地,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郊游活动、节假日、社会实践等机会走进大自然,引导他们观察天空、河流、山川,观察花、草、鱼、虫,了解动植物的成长变化,体验领悟大自然的美,积累美术创作的素材。④利用民俗文化开发课程资源。提炼民间艺术使之成为美术课程的新资源是我们一线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民间的,也是世界的”,所以民间艺术是我们开发现代美术课程资源的宝库,但这个宝库需要我们去呵护,去挖掘。寿宁县是“中国贯木廊桥之乡”,我带学生实地参观、写生,了解它的结构、历史、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它的美。让学生传承祖先文化瑰宝,并让它发扬光大。
三、美术课程资源的综合性开发与利用
流行文化本身也是一种可开发的课程资源。目前在校园内,学生最钟爱的美术形式和活动非卡通画莫属,从小学到高中卡通漫画无处无时不在。近年来红极一时的“彩泥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究其原因,其一:以卡通形象粉墨登场迎合中小学生审美心理;其二:色彩艳丽。装饰性强;其三:制作简单,一学就会。因此本人关注并思考如何让泥巴画人课堂,’成功开发了《触摸美丽一一泥土镶嵌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0
【关键词】初中美术 生活化综合教学 实践研究
《美术新课标》要求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美术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学习、生活学习和活动联系起来,即生活化美术综合教学。
一、联系生活 激趣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
在初中美术学习中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美术生活化综合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以初二《影子的联想》一课为例,浅析生活情境是怎样创设的:以前在教《影子的联想》一课时,我直接出示几幅画让学生观察、想象与临摹,没想到学生对此漠然置之,画出的作业太类同。于是我查找问题根源,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创设生活情境方法导入。比如以手影游戏导入课堂,师生共同表演,并放映一段相声手影剧。学生在做与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结果设计的影子新颖有创意。
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玩中学”的乐趣,作业富有想象等特色。(见图1、2)
(二)观察生活 触发兴趣
1.运用多种不同的导入手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高涨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良好开端。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下手,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徒手画》一课教学中,一开始进行一场简单的简笔自由画比赛中,即花两分钟的时间画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不需要体现具体内容。很快,学生画出许多不同的图形。然后我提出这种又快又简练的方法就是徒手画。学生豁然大悟,兴趣提高了,再进行图片观察和交流,徒手画可用于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围绕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徒手画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有了兴趣,有了动手的实践,就有了成功的生活体验,作业也妙趣横生。(见图3、4)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除内容的选择之外,课堂的气氛营造和师生间和谐的关系调节,都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比如上《卡通角色》时,先让学生课前带一本卡通书或看卡通故事等,我也特意放映一段卡通录像并配上音乐,学生们虽然都很熟悉这些角色,但是在课堂上能看见这些熟悉的角色,又有另外一种享受的乐趣。他们都很兴奋。课堂一开始,气氛就变得热烈起来了,特别是角色中利用动画制作进行夸张变形的转变动画放映,学生真是异常激动,课堂上创作积极性很高,纷纷提笔作画。(见图5、6)
二、体验生活 实际感受
(一)体验性学习的灵活性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标志设计》的教学,教师利用名片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再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标志,感受标志的艺术特点,通过分析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激发多元创意。随后,观看一分钟图片,来进行默画几件标志,达到手、脑并用,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见图7、8)
(二)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用纸造型――线的立体构成”教学中,让学生先上台摸一摸纸造型的质感,通过手的触体验实物形态美,感受韵律美,了解线条在自然、生活中的美感,学生再用两分钟时间来表现图片中影响最深刻的线条形态;通过动手绘画体验,发现立体的与生活中平面的差别。最后进行立体的折叠、弯曲等作品欣赏和构思制作。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题对知识客体融汇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比如《用泥造型》一课,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时期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通过动手玩泥的体验,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获得对美术的持久兴趣。(见图9、10)
三、探究生活 综合学习
(一)提出问题 引导启发
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进行想象、进行创新;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徒手画校园》一课时,探讨徒手画有什么效果,和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经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有助于使知识技能更加深刻,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自主表现 激励创新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表现、快乐学习,学生的自主表现通过自主美术实践活动最终也就实现了。如《用纸造型》一课时,要求学生用纸折一个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整个过程的滋味。许多同学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塑造,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设计出有趣,有自己特点的纸立体作品。
(三)设计活动 重现生活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都有积极的意义。如,上《水彩风景画――美丽西湖》一课,以提问进入教学,如,大家是否游览过西湖?游西湖有什么感受?然后放《西湖》的风光录像片,让学生感受西湖的美,然后,以学生作为杭州人生活式的导入,把自己家乡的美景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又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见图13、14)
(四)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
美术课要与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的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注:此文获2007年萧山区学科专题论文一等奖;2008年杭州市论文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朱良才.课堂教学实用艺术学习.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6
[2] 勒玉乐.新实践方式的实践艺术.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