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法范文
时间:2023-04-09 19:5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安全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疫情被控制以后,在新加坡、中国台湾和北京相继发生SARS冠状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上了议事日程。实验室生物安全在我国处在较落后的状态〔1〕,尽早建立我国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体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制订、发展和完善。为了对我国实验室安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本文探讨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制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报告如下。
1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制建设过程
11 国际发展概况 早在1886年就有科霍发表过霍乱病的实验室感染报告,那是全世界第1次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报告。20世纪50~60年代欧美国家就开始关注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也认为生物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性问题,因此,在1983年发表了第1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1993年又颁发了第2版,1997年出版了《卫生保健实验室安全》,2004年WHO正式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3版〔2〕。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保障、重组DNA技术的控制、实验人员的健康监测和急救等内容。
12 国内发展概况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疫情发生以前,我国虽然有几部传染病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6),卫生部《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1991)、《血站管理办法》(1998),但均未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菌(毒)种方面,卫生部《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1985)、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条例》(1986),内容仅涉及菌种的质量安全,未提及生物安全和危害性控制。SARS疫情发生后,国务院公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该条例明确提出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和菌(毒)种保藏的要求,为今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卫生部也了《传染性SARS型肺炎人体样品采集、保藏、运输和使用规范》(卫发电〔2003〕39号文)提出了在菌(毒)种管理技术规范方面的要求《传染性SARS型炎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指南》(2003.4.29)专门就实验室生物安全提出要求,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之一。《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2003.8.1;WS2332002)行业标准,在管理职责、人员要求、设施设备、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性评估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2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设与存在问题
21 现阶段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框架 SARS冠状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后,尽快建立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提到议事日程,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制订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各部委针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都了重要的法律法规,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2004.6.1)、建设部GB 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2004.9.1)国家标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 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2004.10.1)强制性国家标准,国务院在11月12日颁发了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版)也在同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上述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相继出台,对我国传染病防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条例》,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为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特设的国家级专门法律,表明了中国政府的重视和决心。为贯彻落实《条例》,卫生部下发了45号令《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2005.12.28)、《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2006.1.10)和第50号令《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农业部颁发了52号令《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2005.5.2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也下达了第32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2006.5.1),与上述GB194892004和GB503462004一起,作为《条例》的配套文件,构成了现阶段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框架。
22 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制订了部分法律法规,但从内容、结构和实施上还存在许多问题。(1) 硬件方面:GB194892004和GB503462004对各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在BSL3实验室建设上,尚未到考虑病原传播途径和危害程度差异很大,需要不同的防护设计和配置;单向气流组织缺乏动态稳定性指标和监控要求;实验室围护结构的强度、抗震性、消防等能力的技术参数还不明确〔3〕;实验室气密性的检测方式、高效过滤器泄漏检测的生物指标还未建立〔4,5〕,对建筑材料的质量和制作工艺也缺乏要求;对设施选址的环保要求不够明确;对实验室中给排水、送排风等技术观点也存在严重分歧〔6,7〕。在BSL2实验室方面,当实验室房间数较多时,没有就整体实验室的布局、流程提出指导性意见;生物安全相关产品(生物安全设备、实验器械、消毒剂)的生产技术、安装调试、过滤器更换、验收检测等技术标准还在探索阶段。(2) 软件方面:尚需要逐步形成一套全国统一的、系统的、标准的、具体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文件体系,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管理要求、操作技能和设施、设备的标准操作规程,涵盖感染性样本接触、调查、采集、包装、运输、储存、交接等所有环节。目前对生物安全设备、实验器械、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还缺乏基础研究数据。特别是高致病性样本的运输,铁路部门还未批准,民航部门仍有许多机场和航空公司未得到授权。运输非呼吸道传播的病原标本或疑似高致病性样本,尚无明显证据表明危险性时,目前的法规要求太高且缺乏灵活性,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基层单位执行困难的局面。对于菌(毒)种的管理,在流通的审批、储藏设施和设备的条件和内部管理程序方面还缺乏相关的法律支持。(3) 管理方面: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制订管理体系文件,形成管理、监督、检查和评估机制;宣传、贯彻我国生物安全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作好相关培训;强化实验室检测和管理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按标准建设BSL2和BSL3实验室并实施有效管理。这些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要求。目前,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3以上实验室)的建设、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方面初步形成了规范管理的框架,但BSL2实验室的管理还未出台相关的管理文件。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的定义,目前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开展的实验活动几乎全部要求在BSL2实验室中进行,而现有的BSL2实验室标准配置和管理要求还在讨论阶段,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3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展望
31 管理职责 随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目前从管理层面上,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牵头单位,发改委、科技部、建设部、环保总局在规划、论证、建设和环保方面各尽其责,卫生部、农业部、教育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在各自领域的相关实验活动中分别把关。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建设必须获得国家认可,与人体相关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必须通过卫生部批准、与动物相关的实验活动必须通过农业部批准。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研究和制订BSL2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
32 管理程序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制定完成《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准则》(CNAL:AC30/2005),要求申请认可的BSL-3实验室必须在认可前期完成发改委、科技部、建设部、环保总局要求的工作(《条例》实施前建造完成的实验室除外),申请材料经认可委审核后组织预评审(如果需要)、现场评审、整改措施的现场复核及评定委员会评定,然后作出是否认可的决定,再按照规定时限进行监督评审和复评审。卫生部和其他部委再根据相关领域病原的危害性等级、实验室的硬件条件、管理和技术水平决定能否批准实验室开展相关实验室活动。政策、规则、准则基本都有了,评审员队伍也已经建立,通过对全国少数几个BSL3实验室的试点现场评审,合格评定体系(认可体系)基本形成〔8〕。
33 管理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已经实施,我国的生物安全专家库也已建立,通过评审或研究活动,对法律法规和准则的执行条款进行广泛讨论,逐步形成共识、缩小分歧,有利于行业管理的健康发展。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呼唤配套产业的介入,中介服务在《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后逐渐合法化,但在为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提供服务方面尚在起步。特别是在BSL3实验室的建设和审批过程中,由于没有适当的、合法的服务部门,许多实验室在立项、图纸设计、招标、建设、验收以及申报和评审程序上,对管理要求不甚了解,许多实验室高额投入却没有得到及时回报或付出了高昂的学费。
4 结语
经过2年多的努力,许多单位成立了生物安全管理组织,建设了管理体系。目前全国已有8个单位的BSL3实验室获得了国家认可,其中3个单位的BSL3实验室获得卫生部资格认定。全国范围内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活动的上岗证培训,菌(毒)种运输的专业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初步形成了对意外发生的应急能力。科技部也在建立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网络管理体系,今后可以通过网络实施行政检查、远程维护、学术交流、远程培训等活动,提高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管理和技术水平。随着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重点传染病防控水平必定稳定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劲松.试论生物危害与生物安全[J].预防医学论坛,2006,12(1):125-128.
〔2〕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M].3版.陆兵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 赵肖兵.关于《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中一些条文的探讨[J].医药工程设计,2005,26(5):12-15.
〔4〕 马宗虎,南国良,张小京.BSL3实验室内生物安全柜的检测结果及其分析[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6,7(1):28-30.
〔5〕 冯树根.生物安全实验室排风高效过滤器检漏方法探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6,25(1):91-93.
〔6〕 孙秀兰,南国良,张小京,等.生和安全实验室废水处理系统设计探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6):86-88.
〔7〕 许钟麟,张益昭,张彦国,等.关于生物安全实验室送、回风口上下位置问题的探讨[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5,4:15-20.
篇2
然而,生活并不完全只向我们展现生命的美好,当灾难突然来临、安全麻痹大意,生命就会遭遇摧残和毁灭。
那是2008年7月21日白班,这是个令人终身难忘的黑色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透水事故瞬间夺走了我们那读矿36个无辜矿工兄弟的生命,酿成了36个家庭顶梁柱轰然倒塌,白发人送黑发人,亲人从此阴阳两隔的令人悲痛欲绝的悲剧。苍天流泪,河水呜咽。面对这一惨烈的场面,谁能不痛心落泪,谁能不扼腕痛惜?
人死不能复生.灾难过后再多的自责和叹息已没有了任何意义。生命是宝贵而神圣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7.21的惨痛事故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重新思考,同时也唤醒了我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当我们的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就注定我们的生命就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我们的生命从此有依恋和牵挂,在充分享受生命如此美好的同时,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自己和善待每一个生命。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生命无价,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漠视生命的行为?究其原因,就是对生命安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里面有我们自身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欠缺,冒险蛮干造成的,也有安全主管部门管理上的松懈和疏忽造成的。但归根到底,就是因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理念没有真正扎根到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深处。其实,人的生命就好比作阿拉伯数字里的1,而安全和发展就是1后面的两个0。只有生命的永存这个数字才能体现它的意义,否则就是安全最大的失败,企业最大的损失。
篇3
甘泉铁路公司甘其毛都电务工区现有员工12人,平均年龄27岁是一支富有活力且朝气蓬勃的电务工作团队。为保证工区人员身心健康及行车设备正常运行。本工区特别制定了“五制度落实”的人员及设备管理方法:
事前控制——落实作业安全预想制度:
工区每日班前会期间,就本日作业项目进行预想讨论。对其风险项目、卡控措施及人员配置提前进行详细预想及合理分配,对作业中所涉及到的危险源防护措施纳入班前提问项目中加深人员印象。作业人员分配时除了严把师徒分离、单人作业等人身安全基本违章行为外,还对作业人员性格、身高、作业习惯等项目进行分析。力求做到作业组成员间达到完美配合、性格互补,在完成作业项目的同时还避免了因人员配合不和谐而造成的作业完成度不达标情况发生。并对作业人员使用的劳动保护用具的状态及携带情况进行检查,给人员人身安全奠定良好的物资基础。
事前控制——落实巡视作业制度:
巡视作业作为电务专业人员把控设备运行质量,掌控设备状态,及时发现设备不良状态的主要手段,对电务专业人员日常工作起到了指导性及前瞻性的作用。本工区管内各站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影响,其多变的天气、年内较大的气温差异使得室外设备运行稳定性受损严重。故本工区高度重视日常巡视作业,在巡视作业中仔细认真,紧抓每项设备的每一处不良情况,及时记录,及时处理保障设备随时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事中控制——落实防护作业制度:
作业中分配具有防护资格且语言清晰、性格谨慎的人员担任现场防护员及驻站联络员。严格遵守公司下发的《电务上道作业人身防护“十二卡控”》制度。确保室内人员实时掌握现场人员所处位置,现场车辆运行状态;现场防护员确保现场人员站位正确,远离危险地点并与驻站联络员间呼唤应答清晰有效;作业负责人在保证防护人员工作落实有效的同时对现场环境进行观察判断,当现场由于环境变化无法继续进行工作的时候及时卡控人员下道停止作业,防止人员因不可控因素造成的人员伤害。
事中控制——落实负责人跟表制度:
日常作业中,工区负责人及站区领导严格进行跟表检查工作,对人员作业标准及人身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检查指导。杜绝设备检修“失格”现象发生,并在现场发现人员不安全行为后及时进行指正整改保障现场人员人身安全。并利用班后会时间对跟表期间每个人员的作业状态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点评讲解并进行记录学习,敦促人员不断完善作业环节中的人员、设备标准化进程,进而做到“人身有保障,设备有基础”。
篇4
《规划》列出了“十一五”期间8大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领域、60个优先发展的安全生产科技研究方向、100项重点推广技术、8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6类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等。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安全生产科技面临重大挑战和巨大需求。随着矿产资源开发逐步过渡到深部开采,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治理的难度将加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重化工产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生产装置的复杂性与危险性也将不断加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由安全生产问题引发的环境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将加大;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将使安全生产管理及其监管监察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而我国目前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基础条件较差,安全生产理论研究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安全生产科技投入不足。
《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安全科技工作的发展思路:树立创新观念,以提高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安全生产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共性、关键性安全科技攻关;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安全理论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手段创新,以科技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
篇5
一、全球重视疫苗研发与使用
如今大约有70多种疫苗使用,它们可以预防17类细菌性疾病和16类病毒性疾病。但是,传染病仍然在为害人类的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传染病仍然是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杀手,每年的死亡人口中大约有1/4是死于传染病。免疫接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保障人民健康的手段,疫苗可预防疾病减少巨额的医疗费用,以及疾病造成的心理损伤。对社会而言,由于疫苗卓越的投入产出比,可以降低医疗开支,从而减轻社会负担,节省资金。美国的一项成本收益分析显示,在疫苗上每投资1美元将节约2-27美元的医疗支出。
美国一直将疫苗产业放在与军工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2001年发生炭疽生物恐怖事件之后,高度重视生物威胁及生物防御能力建设,2003年设立“生物盾牌计划”,至2011年,政府已拨款56亿美元,鼓励研究发展新一代的疫苗、药物、诊断、治疗等医学应对措施,以快速应对恐怖袭击。丹麦、荷兰等国家一直保持了对于疫苗行业的重视,科研是以国家投入为主。
二、我国疫苗行业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疫苗开发,疫苗的生产和使用处于世界前列,由于疫苗的使用,各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保障了接种人健康,为国家和社会节约了医疗费用。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尚存在诸多问题。
1.疫苗生产企业多而不强
我国有40多家疫苗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偏低,同质化竞争严重、部分疫苗产能过剩,创新更少。国际市场,国外五大疫苗生产企业占据了80%份额,我国的疫苗生产企业占的份额极小。国内市场,计划免疫,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中生集团)占据90%,其余的由民营企业供应;计划外疫苗,则是国有、民营和外资三足鼎立,呈现出过度竞争局面。大部分企业缺乏完备的研发、生产、质控体系及多样化产品线,而是购买或者引进的技术进行生产。
2.计划免疫疫苗价格过低
我国每年全部计划免疫投入不到30亿人民币,而直接用于疫苗购买大约16亿(14种疫苗),全年新生儿超过1,800万,折合每个人不到100元,有些疫苗价格不足1元,比矿泉水还便宜,如无细胞白破疫苗在美国市场价格区间是13.25-25.29美元/剂,而生产工艺相同、原材料成本相当的中国同类产品最高采购价是3.4元/剂。低价使企业利润微薄,经营举步维艰,研发投入不足,人才匮乏,难以进行疫苗前沿研发。
3.国有科研力量分散,技术体系落后
疫苗研发、生产企业中,国有企业还是主要力量。1999年之前,国内最主要的疫苗研究和生产单位都隶属于卫生部,科研经费由国家重点保证,与卫生部、药监局、中检所等一些科研单位协同作战,疫苗行业发展迅速。1999年,各生物制品研究所脱钩变成企业,各企业要为生存而奋斗,以价格为主的自相竞争,科研投入较少,人才流失,科研平台建设滞后,技术体系落后。我国近15年来几乎没有新的疫苗产品上市,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拉大。
4.国际巨头欲突破防线进入我国计划免疫市场
跨国疫苗生产商均在中国市场销售产品,并且正通过收购等方式欲对我国国内企业加以控制,进而控制我国的疫苗行业。如,2009年,葛兰素史克公司和深圳海王英特龙公司成立合资企业;2011年,诺华公司与浙江天元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
三、缺乏自主发展疫苗的危害
依靠国外公司提供疫苗产品,只能解决短期问题,若长期依赖,可能会摧毁一个国家疫苗产业,一旦面临新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国际争端,将面临无疫苗可用。尽管在中国销售的疫苗均经过检定,但检定项目有限,其潜在危害并不能完全发现,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我国对外企疫苗的生产过程不能像对待中国企业进行全程监控,其疫苗生产使用的原材料是否含有致病因子,以及疫苗最终的杂质情况并不是100%清楚,一旦污染病毒等病原体,将严重影响国人的健康,甚至几代人的健康。
四、相关的建议
疫苗产业的安全和国家能源安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疫苗作为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的基本公共产品,关乎人民福祉、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疫苗供应和质量保障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为了加快我国疫苗行业的复兴,保障国家安全,抵御外来势力的侵入,建议如下:
1、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将疫苗研发生产作为国家战略,确定一个政府部委牵头,投入财政资金,不以短期的经济效益为主导,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科研资源,举全国之力发展我国疫苗研发与生产,坚持自主创新,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2、增加政府对疫苗的直接投入,并且让疫苗进入社保,提高疫苗企业的创新动力。
篇6
关键词:安全生产监管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一、夯实工作基础,强化安全生产组织保障
完善的领导体系和责任体系,是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保障。武城县始终强化组织保障放在首要位置,健全领导体制,狠抓责任落实,强化工作机制,不断夯实安全生产的工作基础。
1.加强组织领导。全县上下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调整充实了县安委会成员,成立了由县长任主任、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各镇街、县经济开发区也全部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各级之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2.落实管理责任。始终把健全责任体系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严格落实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安委会主任制、“四个会议”制、“一岗双责”制、企业主体责任制、督导考核制等制度机制。同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管理原则,明确各镇街、县经济开发区对辖区内的生产经营单位负有属地管理责任,有关部门对本行业领域内生产经营单位负有行业管理责任,并逐一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实现了安全生产责任无缝隙全覆盖。
3.健全应急体系。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建设,全县106家高危及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立应急预案,23家龙头企业分别组建应急救援队伍,60家重点企业逐一设立应急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夯实了应急管理的工作基础。积极开展应急示范点创建,省市县三级应急示范体系初步形成,金正大、中椒英潮两家企业通过省级应急示范点验收,成为全市唯一成功创建省级应急示范点的县(市、区)。
二、实施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武城县坚持以“三个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突出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系统化管理,突出强化监管执法规范化管理,着力强化安全生产的基层基础。
1.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坚持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强化源头监管,落实主体责任。制定出台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以技术装备达标、岗位达标、专业达标等“三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2013年共有93家规模以上和小微企业通过市级考核验收,位居全市前列,今年又确定44家小微企业进行重点帮扶指导,力争完成标准化创建的企业数量达到全市第一。
2.推进队伍标准化建设。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石,高标准开展县乡两级安监队伍标准化建设工作,全县1个执法监察大队、9个执法监察中队全部一次性通过标准化验收,成为德州市第一个率先达标的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全面提升。积极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今年已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大讲堂、执法办案训练、专题案例讨论及执法办案优秀案卷评审等活动10余次,安监干部队伍的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不断增强。
3.推进执法标准化建设。牢固树立“大执法”理念,强化联合执法、重点执法、交叉执法,切实加强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继续深化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依法依规系统梳理职责范围内的行政执法事项,明晰监管责任,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内部监督、层级监督和社会监督,严格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切实推进依法监管。
三、加强监督管理,打造无缝隙安全网络
实践证明,建立全覆盖、无缝隙的安全网络,是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的有效途径。武城县通过日常监管、项目监管、集中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全方位、无缝隙监管。
1.强化日常监管。按照抓重点、重点抓、分清轻重缓急的思路,加强道路交通、特种设备、建筑施工和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的监督管理,将“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贯穿始终。根据企业风险点多少和危害程度大小,将企业和企业风险点分为甲乙丙三级,实行分类管理、分级监控,抓好事故频发易发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已建立安全生产监测点300余处,打击非法违法行为679起,排查治理安全隐患369处。
2.强化项目监管。为加强工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督管理,县政府制定下发了武政发〔2014〕11号文件,对建设项目“三同时”设立审查以及竣工验收做出明确要求,争取从源头上杜绝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工作推进中,与发改、经信、建委等部门密切协作、联审联办,严把“三同时”审查关,依法查处未经依法审查擅自开工建设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全县5个重点项目中,2个已履行完手续,3个正积极履行手续。
3.强化集中整治。实施“安全生产强基工程”,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类突出问题。在道路交通领域,重点开展“客运平安年”活动,打击各类违法行为409起;在建筑施工领域,组织拉网式安全大检查3次,排查整治安全隐患174项;在特种设备领域,重点对商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区及重点化工企业的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进行检查,保证了安全运行;在消防领域,深入开展第二次“清剿火患”战役、消防产品专项治理等活动,发现治理火灾隐患306处,责令“三停”单位6家;在烟花爆竹和危险化学品领域,重点做好“三项彻查”工作,危险化学品企业排查安全隐患123处,唯一一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机械化改造已完成设计和改建计划。
四、加强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
安全生产的根本手段是依靠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营造安全氛围,有助于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安全生产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武城县坚持从宣传教育入手,创新载体、拓宽渠道,大力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切实增强了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1.推进安全社区创建。按照“试点创建、示范带动、全面推广”的工作思路,充分整合安监、卫生、建设、交警、消防、教育等各方面资源,全力推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武城镇成为德州市首个获得“省级安全示范社区”荣誉的单位,广运街道作为2013年全市唯一一家开展省级安全社区创建的单位,受到省政府安全社区建设评审组的充分肯定,并顺利通过验收。
篇7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 快速检测 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问题也相应地备受关注,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都有污染微生物的可能。一旦污染,微生物将大量繁殖而引起食品腐败变质,或导致食源性感染和食物中毒。所以,探讨食品安全检测中关于微生物环节的快速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目前常用的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
1 生物化学技术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采用生物化学技术手段的途径,目前最成常用的是PCR技术。PCR技术的原理是采用体外酶促反应合成特异性DN段,再通过扩增产物来识细菌。由于PCR灵敏度高,理论上可以检出一个细菌的拷贝基因,因此在细菌的检测中只需短时间增菌甚至不增菌,即可通过PCR进行筛选,这样做节约了大量时间,这也是目前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所需要的优点。但PCR技术也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1.1 食物成分、增菌培养基成分和其他微生物DNA对Taq酶具有抑制作用,可能导致检验结果假阴性;
1.2 操作过程要求严格,微量的外源性DNA进入PCR后可以引起无限放大产生假阳性结果;
1.3 扩增过程中有一定的装配误差,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2 基因探针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目标细胞具有同源性序列的核酸单链在适当条件下互补形成稳定的DNAO RNA或DNAD DNA链的原理,采用高度特异性基因片段制备基因探针来识别细菌。基因探针的优点是减少了基因片段长度多态性所需要分析的条带数。目前比较成熟的有基因探针检测系统,该系统对于分离到的单个菌落,可以30rain完成微生物的确证试验。但是基因探针的缺点是不能鉴定目标菌以外的其他菌,所以适用领域相对比较狭窄。
3 微生物测试片法
微生物测试片作为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手段的优势是可分别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计数、霉菌和酵母的计数,目前国际先进的产品除上述项目外还有检测乳杆菌、沙门菌、葡萄球菌的功能。这种微生物测试片方法与传统检测方法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好。如用大肠菌群快检纸片检测餐具的表面,操作简便、快速、省料,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发酵法符合率高,已经被列为国标方法。使用时只要正确掌握操作技术和判断标准,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检测效果,例如,霉菌快速检验纸片。应用于食品检验中霉菌的检测操作起来非常简便,仅需36~C培养,不需要低温设备,大大节约了检测时间,一般仅需2天就可观察到结果,比现在的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缩短3到5天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际效果上,纸片法与国标法在霉菌检出率上差异无显著性,且菌落典型,易判定。还有一种纸片荧光法是利用细菌产生的某些代谢酶或代谢产物的特点而建立的一种快速判定方法,操作起来只需检测食品中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有关酶的活性就能很快得出该类菌群是否超标的信息。
4 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免疫方法的优点是样品在进行选择性增菌后,不需分离,即可采用免疫技术进行筛选。由于免疫法有较高的灵敏度,样品经增菌后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检出度,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反应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如采用免疫磁珠法可有效地收集、浓缩神奈川现象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可显著提高环境样品及食品中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还有一种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能快速、灵敏的检测出食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茵,操作起来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适合现场检测之用。目前比较常用的ATP生物发光法就是利用免疫学技术原理的最好案例,也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种用于食品生产加工设备洁净度检测的快速检测方法。用ATP生物发光分析技术检测肉类食品细菌污染状况或食品器具的现场卫生学检测,都能够达到快速适时的目标。
5 细菌直接计数法
主要原理是利用流式细胞仪(英文floweytometry,简称为FCu)和固相细胞计数(英文solid phase cytometry,简称sPC)来进行细菌的测定。FCM通常以激光作为发光源。经过聚焦整形后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样品流上,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光散射信号基本上反映了细胞体积的大小;荧光信号的强度则代表了所测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强度或其核内物质的浓度,由此可通过仪器检测散射光信号和荧光信号来估计微生物的大小、形状和数量。流式细胞计数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同时对目的菌进行定性和定量。目前已经建立了细菌总数、致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氏菌等的FCM检验方法。固相细胞计数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对细菌进行快速检测。滤过样品后,存留的微生物在滤膜上进行荧光标记,采用激光扫描设备自动计数。每个荧光点可直观地由通过计算机驱动的流动台连接到荧光显微镜来检测。这种方法尤其对于生长缓慢的微生物,检测迅速快捷,明显优于传统平板计数法。
6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AMS)
篇8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已经深深影响了医学、农学和一些应用学科的发展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引起人类过敏或中毒、生态环境破坏及一些相关的社会问题。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产品,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问题是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安全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和难点之一。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教学实践,对目前师范大学高校在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一章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展开讨论。
关键词: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安全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73-03
重组DNA技术的研究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有力推动了众多生物学理论问题的解决,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生物制品是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动物或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1]。与传统生物制品相比,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生物制品在动物疾病防治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研制过程。因此近年来基因工程在生物制品研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兽用生物制品一词,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含义。我国所指的兽用生物制品,是用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等)、微生物代谢产品、原虫、动物血液或组织等,经过加工制成用以预防、治疗或诊断动物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免疫制剂。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兽用免疫制剂。由于其研发和制作过程均涉及基因重组技术,故其生物安全性和潜在危险不可避免地摆在人们面前[2]。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这一章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生命科学前沿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快、内容抽象[3];有关生物安全防护方面也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重点监控和高度关注,因此具备该方面理论基础十分必要。但是考虑到生物安全学课程的整体安排,此章内容如何才能在计划的二个课时之内高质量完成呢?本文将从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对提高该章节教学质量展开详细的探讨。
一、教学内容安排
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这一章节内容可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围绕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学展开,包括其定义、分类、研制过程和应用等侧重于有关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二是以安全性问题为出发点的产品质量评价、生产管理和控制规范,及结合已有知识体系对国内外的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和评判。然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讲述如此众多内容几乎不可能,因此,课程内容的取舍就显得异常重要。研究近年来使用较为普遍的生物安全学教材[4][5][6]后发现,该章节内容一般分为四个模块展开: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概况、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概况和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管理。而其中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这部分内容涉及基因工程核心技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基因工程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和拓展性学习。而其余部分内容可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介绍、讲解或组织学生自行讨论。下表仅就重要讲解和讨论内容做出安排。
二、教学方法探讨
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是生物安全学课程中的难点所在,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配教学时间、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形象生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课堂参与度,以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在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这一章的教学中,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校的教具设备等多方面问题,可以应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充实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7]。
1.参与式教学。学生在前期的专业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一些基础课程[8]和生物安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如生物安全性评价、生物安全控制措施、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等,所以在此章教学过程中与此相关的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或者小组讨论解决,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参与式教学特别适用于难度不大、逻辑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学生小组或个人展示汇报、课堂或课下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内容多与课时紧之间的突出矛盾,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协同合作及语言表达等能力。就本章节而言,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发展历史并不久远且脉络清晰,分类依据明确,简单易懂,适合学生自学。而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在养殖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先进的生物技术在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研究与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和充分的应用[4]。正因如此,这部分的内容较为繁多,与生产实践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可以通过个人或小组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内容更加全面,而且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生物技术的实用性,进一步意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2.多媒体教学。基因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生物制品更新极快,本章内容十分丰富,但是从课程总体安排来讲时间有限,为了达到在较短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成为了必然选择。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灵活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课件、录像等模拟和再现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研制过程与各国对基因工程生物制品采取的安全管理等,有利于使抽象、枯燥的热菪蜗蠡、具体化,加深学生的形象化理解与记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节省课堂时间[9]。另外,建设课程网盘及网络论坛,上传课件、习题及补充知识等,使得学生更快速的获得大量有用信息,也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解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据此灵活调整教学方案,更有针对性。
3.小组研讨法。基于大学教育课堂人数众多的普遍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可能会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接受度低、课堂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小组研讨则能解决此类问题。本章节中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部分,既可以从受体细胞、基因操作等方面入手,利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展开对其安全性的讨论;也可以联系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相关知识,评价转基因生物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可能会导致的潜在危害;还可以让学生们寻找新的切入点并展开讨论[10][11]。
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阐述自己的意见与独到见解,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安全隐患的预见能力。
4.案例式教学法。自从19世纪70年代哈佛法学院在大学课程中开始使用案例式教学以来,这一有效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生物制品安全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使用案例式教学具有很好的前提。虽然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对所有内容进行案例式教学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选择部分内容进行案例式教学[12],如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制备、血浆蛋白的分离纯化、抗毒素的研制等有代表性的生物制品。
5.对比归纳法。对比归纳可以让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生物制品教学中有很多相似知识,如生物制品和生物药品,抗血清和多克隆抗体,血清和血浆,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反应调节剂,等等。也有很多相反知识,如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类毒素和抗毒素,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等等。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寻求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分别加以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生物制品的优缺点和工艺技术路线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找出规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12]。
三、小结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以上安排的教学内容和计划相比传统教学具有如下优越性:①内容全面,涵盖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并能进一步拓展延伸;②形式多样,采用多媒体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③影响深远,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能精准把握教学的节奏和进度,并根据教学反馈即时调整,否则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该章教学任务。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各校必须结合我国生命科学教育现状和各个生命科学院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以上方法,不能生搬硬套。S着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学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紧随学科前沿,探索更适合的教学方案[13]。
参考文献:
[1]刘大卫.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基础[J].江苏卫生保健(今日保健).2008,(2):13-16.
[2]余丽芸,曹宏伟,等.生物安全[M].黑龙江: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120-136
[3]李晓薇.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才智.2016,(6):120.
[4]张伟,宋小玲,等.生物安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75-199.
[5]郑涛.生物安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6]谭万忠,彭于发.生物安全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7]崔晓华.《兽用生物制品技术》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8):71-72
[8]吕立堂,刘洋.本科生《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2016,(4):60-63.
[9]殷红英,杨柳,魏子晴.高校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2,(12):16-17.
[10]俞路,章世元.兽用基因工程制品生物安全性探讨[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5):58-59.
[11]范书才.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问题[J].中国兽药杂志,2000,34(6):39-42.
篇9
关键词:食品 安全 食品安全 法律体系
1.引言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比较松散弱势的法律法规群体,是由有关食品生产和流通的安全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检测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构成的有机体系,称之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上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需要我们的关注。
2.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分析
2.1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较差
如今,一些农作物种残留了化肥和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部分禽畜和水产品内含有抗生素和激素等其他物质。在养殖户弄虚作假制造产品期间,乱使用激素和其他药物都会使食品存在安全隐患,重金属的污染也对人体是有害的。
2)食品原料劣质,添加有毒物质
现在食品的原材料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没有使用符合要求的原材料,都以盈利为目的,同时还会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这些不符合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的操作方法,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3)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
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目前,在气温高的夏季和秋季期间,特别容易发生因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导致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4)新技术的食品存在危害。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新技术的食品频繁出现。转基因的食品也早已出现在了人们的餐桌上,例如番茄、甜椒、大豆油等,如今虽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身体有害,但转基因食品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样可以看出,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转基因的食品都会为人们带来安全性的问题。
2.2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现状
所谓食品安全法律体制是有关食品安全和流通的安全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检测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性文件构成的有机体制。以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制系主要以《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和《食品卫生监督程序》为首,对我国食品起到了监督作用。自《食品安全法》颁布后,我国的食品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工作开始与世界接轨。但是,《食品卫生法》仅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肉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的残留量,总含291个指标;而国际食品法典则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标准。这样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就会使许多有害物资蒙混过关,给为非作歹者留下作恶空间。有关调整和规范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专门法律法规、食品标准以及与调整和规范食品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性文件所构成的有机体,我们称之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我国的《食品卫生法》从试行到正式颁布已有10多年,有必要根据新出现的问题加以完善和强化,以有效制止和打击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有损食品安全的行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
3.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食品各个环节入手研究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因素,分析食品安全失效的原因,旨在探究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食品供应链之间存在的问题,探寻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合理设置,寻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能的途径,试图解决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从而推进食品安全工作法制化、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在我国,食品安全是一个跨越了食品卫生、食品质量和农产品质量等多个范畴的新领域。在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职能交替的模糊混乱局面。就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我们必须承认: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管理与国际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食品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构仍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化、合理化。
3.1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中的界定问题。
首先,在我国食品安全体制中的各部门职能分配不清,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导致食品安全难以真正得到落实。其次,在食品管理中权限分配不清,各总局的职能权限界定不清。最后,我国的食品安全等级不同,食品名词很多,使得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等级很难区分和辨别。
3.2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的系统性不够。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没有将食品安全建立在食品产业链上,具体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标准和法规不够协调和系统,使得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广度不够。
3.3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限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要求生产、操作和供应食品的组织,证明自己有能力控制食品安全危害和那些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顾客的期望、社会的责任,使食品生产、操作和供应的组织逐渐认识到,应当有标准来指导操作、保障、评价食品安全管理,这种对标准的呼唤,促使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的产生。标准既是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又是可供食品生产、操作和供应的组织认证和注册的依据。同时,我国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一直沿用良好操作规范管理系统,但是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受到了限制。
3.4我国食品安全范畴的局限性。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管理范围有局限性,我国总是以食品卫生管理代替食品安全管理,对食品的安全性不够重视,总是对食品安全概念不清。
4.改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建议
4.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
如今,制约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除初级农产品污染外,主要还有两大问题:一是全国有几十万质量控制能力薄弱的小企业和小作坊。多年监管实践表明,对这些小企业和小作坊既难以取缔,又难以严格监管,难以确保不出现重大质量问题。二是假冒伪劣食品发现难、处理也难;即使发现,由于涉案数额一般较小,多数情况下只能处以罚款,难以从根本解决问题;违法分子屡查屡犯,假冒伪劣屡打不绝。我们要建立“分区销售”制度,解决劣质产品问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加强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制,在符合自身的同时与世界接轨。
4.2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我国要尽快纠正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建立符合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使得食品安全标志体系更完善、更系统。让其成为绿色产业的强大动力,让我们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4.3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
如今,转基因食品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但是他的安全性在各国都争议不断。因此,要根据我国的情况,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管理体制,将农业部门和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二为一。
4.4加强法律法规,加强对食品安全的保护。
要加强现有的法律法规对食品的惩罚力度,如今的法律规范的惩罚力度较弱,各级部门要做到自身的职责,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依法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及时发现危害食品安全的问题。
5.结束语
食品工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食品的国际竞争力。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 事关消费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是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因此,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吕智宇.试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12(14):1-34
[2]姜明.浅谈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J].商情.2011(31):10-30
[3]王春英.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23-45
本文是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食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12BFX010)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 文化传统 国际食品贸易 SPS
一国文化传统对其法律的影响深远而难以琢磨。中美食品安全法比较就体现了这一点。各国的食品安全制度都基于同一出发点:保证国民“安全地吃”。文化内涵被灌输到人类作出选择判断的潜意识中。由于中美两国迥异的文化传统与饮食习惯,两国的消费者对怎样是“安全地吃”有着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
食品国际贸易由来已久,但各国文化传统带来的对他国食品的抵制态度却从未消失。当今高速发展的农作物生产技术及密集的国际食品贸易给各国食品安全保护带了更多的研究课题。例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可以同时满足进出口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在中美两国均引起了高度关注。中美两国消费者对这类食品有不同反响。尽管全球化席卷中国,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普遍的饮食习惯仍然一致:偏爱传统而少加工的食品。中国人对于转基因食品普遍抱有一定程度的怀疑。这种怀疑影响了中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则,也延缓了商业对此类食品的实践与接纳。相反,美国是全世界最能接受新技术的国家。美国政府以一种灵活的法律体制去支持新技术,而美国人民对于科技革新表现出较强的包容力。
两国不同的文化心态催生了不同的食品安全规则,不同规则易引发国际食品贸易争端。这种争端是有先例的,比如欧盟与美国之间的“荷尔蒙牛肉案”。
荷尔蒙牛肉案
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的食品与药品监督局(FDA)以及农业部(USDA)就将内生人造牛生长激素(BGHs)视为一种安全低耗的增加谷物喂养效率的方法。BGHs在美国得到广泛使用,它可以使喂养者用并不昂贵的谷物喂养出高档的出口牛肉。如此一来,这些喂养者无疑获得了市场的竞争优势。
然而,欧盟禁止了该类产品的进口。深爱简单烹饪和少加工的欧洲人普遍认为这种先进技术改变了肉类的基本生物构成,不安全。欧共体针对消费者对这类肉的不安情绪先后了多项行政指令,最终规定只有为了治疗和畜牧学才可以例外使用内生荷尔蒙,并完全禁止了人造荷尔蒙的使用。
美国在1996年向WTO就欧盟的“禁止进口美国的荷尔蒙牛肉”禁令提出争议。面对WTO争端解决专家组,欧盟的主要主张是:依据协议明确表述GATT成员没有义务改变他们各自的食品安全保护标准。
WTO争端解决专家组最终判决这项禁令无效。专家组解决此项争端的主要依据是《关于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的WTO协议谅解书》(简称SPS)。SPS中明确指出限制各成员实施完全的地方态度和认知去理解食品安全。虽然SPS承认各国家有权采取影响食品安全和动物健康的措施,但同时指出有关措施不应是“有争议的或没有充分理由的”歧视性政策。协议鼓励各成员应该依赖一个标准的、国际的、以科学为基础的方法来实施食品安全规制。SPS鼓励各成员的规章措施均应建立在科学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
专家组依据SPS第3.1条:要求成员国将其卫生和植物检疫的措施建立在相应的国际标准基础上,指出欧盟违反该条规定。依SPS第5.1条:成员规则措施必须建立在“对人类声明或健康进行复核情况的危险评估”的基础之上。专家组认为欧盟并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超越国际标准订立荷尔蒙禁令。依SPS第5.5条成员应避免使用“有争议的或没有充分理由的差别”措施,如果这些措施会导致在“国际贸易领域的歧视或伪装的限制”。欧盟的禁令被认为是没有充分理由且可能导致国际贸易领域的伪装限制。但WTO专家组的决定也为食品安全标准国家化和地域化留下了一扇门。在该案中,WTO专家组解释:各成员可以依照自己的观点和综合考虑本国多方面因素规定适当的保护标准。
这个案例的丰富内涵为中美食品贸易潜在纠纷带来启示。例如面对转基因食品,政府作为市场规制者,需对新科技带来的利益和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反应作出合理的价值衡量,以避免被贸易伙伴指责利用伪装限制造成贸易壁垒。
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法律
中国消费者青睐传统饮食,所以中国食品安全法总体倾向于支持传统食品和饮食习惯。例如皮蛋为我国特有的蛋加工食品,没有严格的制作工艺和配方,它的制作中也没有高温消毒。它的安全性被默认假定。美国食品安全体系注重运用科学标准和实验数据评判食品安全,对于禽、肉、蛋类有“高温杀菌要求”。因此美国食品安全法认为皮蛋这样的食品有安全隐患。
美国消费者热爱科技创新,美国食品安全法支持新技术运用。几乎每家美国大型超市都卖转基因食品,虽然中国人觉得这些食品对“天然的改良”难以保证它们的安全。美国重视创新给农业带来的生机。早在1992年美国国会发表了题为《美国农业的新科技时代》的评论:科技创新在美国农业生产变革中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生物技术与高端计算机体系的发展将美国农业送进了一个新时代。这些技术具有为美国农业增产,加强农业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增强食品安全的潜力。同年,美国转基因番茄上市,绝大多数消费者平静接受。此后,转基因玉米、土豆、大豆、胡萝卜、番木瓜等陆续上市。应指出的是,自2009年起,基于“超级虫草”等转基因技术缺陷导致的社会危害,美国已开始对该技术进行全面革新和反思。
美国原则上承认转基因食品安全。它将规制重点放在食品本身。在美国,生产食物的方法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了解该食物的安全性与营养成分。然而,审核食物安全关键因素是食品本身特征,而非新方法运用的事实。中国食品安全法对新科技食品抱有一定程度的怀疑。中国关注新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方法。依《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简称《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的单位,应按批准的项目和要求组织生产加工,并定期向所在地主管部门提供生产、加工、安全管理情况和产品流向的报告。
另外,依据相关美国法律对转基因食品监控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基本农作物和大批量的农产品,如防害虫玉米及转基因大豆。这些农产品在实验和投产阶段均被监管。第二类是包含了转基因成分的加工农产品。例如由长保鲜期番茄制作的番茄酱。这一类产品需要像《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案》中其他调控产品一样符合相关的食品安全要求。安全要求主要包括:保护消费者不受错误包装标识误导,以及不得生产制造和销售掺假产品。最低等级的监管是其他转基因食品,例如用于做奶酪的素食牛奶凝结剂凝乳酶。
相比而言,中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级别分类更复杂。依《条例》第六条,转基因作物按照其对人类、动植物、生态环境等的危险程度,分为四级。它们是:尚不存在危险等级、具有低、中、高度危险等级。而具体评级标准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所有级别从生产到销售均做不同等级监控。
中美对转基因食品采取迥异的标识制度。依《条例》第八条:国家对转基因生物实行普遍标识。转基因生物目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美国转基因食品在有限情况下标识。FDA指出,食品是由一种十分不同于其传统类型的新植物制造,且新植物原通用名已不宜使用时才做标识;或有安全性用途性问题需向消费者警示提醒。如果番茄里被引入花生蛋白质且这种番茄的过敏性问题并未被解决,食品标识是必要的。
对新食品安全性的质疑态度是中国对转基因食品实行审慎监管原因之一。而美国法对转基因食品采取是少束缚的态度,其基本思想是:新食品像其他食品一样安全。
消费者对安全风险的态度与WTO规则
中美消费者因文化传统的区别对食品安全判断不同。消费者的态度是国际食品贸易中一国采取关于食品安全威胁的反应措施中应充分考虑的因素。但何时考虑,占多大比重的考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国际贸易的反应措施很多。SPS将措施归纳为:标识,处理,测试与颁发证书,销毁和禁止进入。依据“荷尔蒙牛肉案”,WTO呼吁成员国应理性而科学地进行风险评估。依据客观科学标准还是主观文化标准是评估风险的第一步。SPS协议要求运用客观标准。消费者态度是在用客观标准后才考虑的因素。食品安全措施必须基于科学原则,再考虑其他因素,从而选择适合的保护措施。各国不能在订立保护标准伊始就过多地考虑消费者态度,否则有可能被指责运用武断而不公平的保护标准。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