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3-04-06 20:0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行为习惯的变化
1.在家懂得孝敬老人
现在,农村里大多数都是老人(祖辈)带着小孩在家。受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意识都比较薄弱,而且时间、精力和能力也有限,他们对留守儿童所起的教育影响很微弱,导致留守儿童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任性、自私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不仅不懂得体谅老人的艰辛,还与老人对着干,令老人们无可奈何。
自从读了《弟子规》中“入则孝”后,学生的行为改变了很多。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告诉了每一个学生在家必须要做到的最基本的事情。我们要求学生读后要学会体谅父母,体谅长辈,并帮着长辈干点家务活,帮父母或爷爷奶奶捶捶背、捏捏脖子,以让家长消去一天的劳累,还要自觉完成作业,好好学习,让家长“省点心”。很多学生在身体力行中都变好了。
2.在校勤学守纪
留守儿童由于情感的缺失,很容易形成任性、自卑、心胸狭窄等性格,情绪容易失控。读了一段时间《弟子规》后,他们在校的表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家住南渡镇夹宝村昌干9组的苏同学,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病逝了,为了生计,爸爸外出打工,他和七十岁的爷爷及大他1岁的哥哥在家。由于从小缺乏爱,爸爸长年不在家,爷爷的隔代管教又是严格不足溺爱有余,做什么事情都顺从他,时间一长,就造成了他任性、自尊心强、心胸狭窄的个性。他还容易情绪失控、易怒,同学们一句无意的话就很容易激怒他,经常不是和别人闹矛盾就是在课堂上捣乱,搅得别人不得安宁,不仅全班同学怕他,甚至许多老师也拿他没办法。
2011年秋,他来到南渡镇中心小学寄宿部就读五年级。当时中心小学正蓬勃开展“诵读经典,传承文明”读书活动,倡导全校师生诵读《弟子规》。该班语文教师特别找来苏同学,要求他一周内背下总序以及译文,然后再来和老师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第三天,他来到办公室,把《弟子规》的总序部分和译文背诵了出来。语文教师听后高兴地对他说:“很好啊,给你一周时间,你三天就背诵下来了!对照‘泛爱众,而亲仁’的意思,你觉得自己过去的做法好吗?”他惭愧地低着头说:“不好。我过去对同学不友好,不谦让,还在课堂上捣乱,影响全班同学上课。老师,今后我一定改正,再也不会那样对待同学了。”从那以后,教师经常要求他诵读、背诵《弟子规》里的内容,引导他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他慢慢地变了,和同学相处得融洽了,对老师特别有礼貌,也能认真听课了。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
那些外出务工的家长,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有愧疚,往往会以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孩子要什么都满足其要求,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里逐渐形成了“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生取向。解决这一问题,《弟子规》不愧为一剂“良药”。
1.帮助孩子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
《弟子规》提出“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提倡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佞巧。在人格培养中,《弟子规》强调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如诚谏镇中心小学学生梁光城,父母在广东打工,都是技术工,工资较高,经济上对他几乎有求必应。他有时候会对教师编一些理由请假,教师以为他在家,其实他是进了网吧。他每天放学时间准时回家,爷爷奶奶就以为他上学了。他把教师和家长都骗了。随着对《弟子规》的不断诵读,他认识了许多道理,一改过去的学习态度,懂得讲诚信了,不再欺骗家长和教师了,还能珍惜时间,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也认识到了父母的钱来之不易,不再乱花钱了,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弟子规》的学习可以确立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并能教给学生一些具体可行的为人处世之道。比如,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仁爱与平等,对教育学生相互尊重、建立自信有很好的作用。
篇2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儿童;教育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90-02[作者简介]辛洁(1970―),女,陕西西安人,大专,甘肃省兰州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小教高级。
本研究主要针对刚入学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研究其教育原则、教学方法,从而为儿童的未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育原则
教育小学低年级儿童应遵守尊重性、合作性、公平性、差异性及反思性原则,这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
1.尊重性。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证实,婴幼儿与他人互动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成长。婴幼儿最初是与其家人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儿童入学后,小学低年级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将这种安全与信任型的依恋关系扩展到包括教师在内的第三方,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因此,教师要走近儿童的思想和情感世界,在教学中鼓励儿童与自己、与同学互动,培养他们构建人际关系的能力。
2.合作性。本研究的合作性原则是指教师与儿童家长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入学儿童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最大程度实现儿童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教师应该认识到家长是儿童第一个也是对其最具影响力的教师。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在于彼此重视对方对儿童的认识,承认各自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和角色不同,相互信任与沟通,共同制订儿童的培养计划。
3.公平性。教师应平等地看待每个儿童所具有的潜力。已有的研究成果证明,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信心与儿童的进步程度呈正相关。教师的教学方法要能够保证所有儿童能机会均等地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要区别对待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减少和调整可能导致儿童不平等发展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使儿童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取得进步。
4.差异性。儿童之间能力存在着差异,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受到家庭和所处环境中的习俗、文化、知识、价值观等影响。教师不应用改造或批判的态度去同化学生的差异性,而应抱着开放的心态,接纳儿童及其家庭的多样性,使儿童及其家庭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培养儿童作为有能力的学习者的意识,这对培养儿童以后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5.反思性。教师应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这是教师一种持续的学习方式,旨在为检验所制订的关于儿童学习的一系列计划和方法的效用收集信息。教师要能够敏锐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积极地思考相应的对策。实践中,笔者通过采用一系列自我提问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如“我对每个儿童的理解有多少”“支撑我教学的理论和哲学是什么”“我的教学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我目前掌握的教学理论的不足之处”等,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会发现提高教学水平的新方法和新视角。
二、教学方法
1.综合评价法。目前的教育计划或者教学评估通常会侧重一个特定的结果或学习要素,比如成绩、达标等。综合评价方法意味着将儿童及其学习看作一个整体,教师除了重视儿童认知方面,还需要关注其思想、身体、性格、情感、精神及与外界的联系等方面,即重视儿童身、心、灵之间的联通性。
2.积极回应法。教师要让每个儿童意识到教师知道他们每个人的特长、能力、兴趣、爱好等。实践中,笔者采用开放式提问,对每个儿童提出的问题采用即时反馈等方式与儿童建立起回应性的学习关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护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儿童“自发教学时刻”指导儿童学习,如与学生交朋友、聊天等,这样教师与儿童间的尊重和信任关系会逐步建立并日益牢固。
3.游戏教学法。笔者认为,小学教育的初期阶段应延续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法。游戏为儿童探索、创造、反应、表达、想象、合作提供了平台。教师通过游戏同儿童建立起依恋关系,使所有儿童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友爱、公平和包容的学习团队。但小学游戏教学法与幼儿园不同,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促进儿童基于游戏的学习。在这个游戏教学平台里,教师与儿童共同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使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能逐步提高。
4.环境创立法。小学初期的学习环境应该由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方面构成。室内环境的创设应充满活力并具有多变性,能反映儿童的个性和丰富的生活,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以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室外环境的创设历来不被重视,甚至被认为是幼儿园的事情,但发达国家小学教育普遍有室外学习场所。室外学习环境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些场所能够激发儿童发现、探索、冒险、自由互动的本能,从而培养起他们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兴趣。
5.系统性教学法。学龄前儿童已经形成的归属感、存在和成长方式会影响其学校教育。教师要在儿童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摆脱恐惧感,适应新环境,培养自信心。从幼儿向小学生过渡主要包括从家庭到学校,从幼儿园到学校,从学前班到学校三个方面。小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及行为方式与学前儿童不同,对绝大多数儿童来说都要有一个过渡期。笔者认为,帮助儿童将过去熟悉的环境、人和事同现在相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过渡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可以使儿童获得安全感,树立自信心,学会如何生存,取得系统性的学习经验,这将大大缩短过渡期,提高入学儿童的适应性。同时,平稳过渡需要家庭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这有助于儿童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学会处理日常事务的技巧,更好地理解学校规定、掌握学习方法等。
6.效果评估法。收集和分析儿童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取得的进步、优缺点、学习能力和理解力等信息对刚入学儿童非常重要,这些信息可以让教师、家庭、儿童清晰有效地了解儿童目前的学习现状、影响他们进步的因素,明确需要特别帮助的儿童,评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儿童的未来学习。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刚入学的儿童,不能仅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篇3
1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家中的爷爷奶奶或者直系亲属监管,但监管力度显然薄弱,特别是上了年级的老人对子孙的监管形同虚设,导致任其性格随意发展,造成留守儿童心理畸形。
(2)个别留守儿童乱花钱,经常打电话借学校收钱为幌子,像家长索取,而远离的父母因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觉得愧对孩子而尽量满足一切需要,长此以往,培养了部分孩子的恶习,在他们心里,父母挣钱供他们读书是父母应尽的义务。
(3)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爱母爱,遇事没有商量和帮组,因而容易产生孤独、自暴自弃、是非分辨能力差、自我约束力不强、想父母无心学习、上课精神不集中、无精打采存在严重的厌学心理。
2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
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班主任,必须遵循规律,在教书的同时,更要育好人,对这类学生要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家访,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疏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思想意识。
作为班主任,必须明白留守儿童需要什么,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或个体差异,给与他们相应的帮助或引导。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留守儿童轮流值日当“班长”的制度。在他们值日时,要求他们以身作则,要求比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和感悟,形成自主成为班级主人,由自信走向自律。
作为班主任必须记住自己班上每一位留守儿童的生日,在他们生日之时,针对不同的学生,送不同的生日礼物,并组织全班同学利用一点课余时间,给过生日的同学,唱唱歌或者做一些相应的小活动。让这些留守儿童在班集体中感受温暖的亲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班主任必须给留守儿童本能上的亲近感和关怀。
篇4
既然是一个文学的生活,读一个文学作品,当然就应该尽量保持这样的生活应该有的一种味道。我们不能把一个伟大的文学的作品,用我们的手和理解将它撕碎。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童话、神话等的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持一个作品的完整性,然而我们总是擅长撕碎,我们总是认为一个文学作品给小学生读,一定是要撕的。我们想尝试的是,把儿童文学和童话带到文学的课堂里,非得采用原有的语文课的方法么?有没有什么方法不损害一个作品的完整性呢?我认为,儿童文学教学课堂的文学味道,想要体现出来,首先就要保持住一个作品的完整性。阅读儿童文学、童话、神话,是叫孩子们过着一种叫文学生活、童话生活、神话生活的生活。阅读时,我们不要急于一进去就要把这些作品同现实的冗长的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我们不妨称这样的课为“名著导读课”。课堂的过程也就是“开门”的过程,让孩子看到芬芳、闻到芳香,至于“走进去”,是课后的事。
我要讲一个命题———相信童话。安徒生童话作为一个故事来讲,作为故事里的精神来讲,是诗意的。我们要引着孩子走进来,待在故事里头。童话的承载是难以置信的,死亡也可以和诗意在一起。这里,我还要说那本图画书《獾的礼物》。关注死亡,这是生命教育中无法绕过的一环,人们更多地视死为生命的终结,是神秘的未知,是黑暗的深渊,是万载不复的虚无,是阴森可怖的地狱,是魂灵出没的场所,就连三岁左右的小孩都知道,死是一个不好的字眼,死了就再也见不到那个人了,于是会说出“我不想他死”这样的话。是的,生命本是一种轮回,是生生不息的循环往复。大自然中这些关于生死的告示,我们平时居然视而不见,可见,智慧其实离我们很近,又距我们很远。真好,这样的文学作品颇为丰富,如:《爷爷有没有穿西装》、《一片叶子落下来》……教这样的图画书的时候,我们不要拼命地将文学引向哲学的深入,不要急着把孩子带出来和生活进行比照———无法比照。但我们能够通过童话,体验不同的生活。我们可以来到文学的世界里、精神的世界里畅快地浸润,可以痛快地生长。
这样的图画书阅读课,我们不妨尝试“讲述”。孩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只求“会意”,是不需要字字详解的,只要大概领悟就可以了,在孩子逐渐长大的岁月里,这些早先积累的东西,会慢慢反刍,慢慢转变成语言的营养。我要讲一种方式———日有所诵。薛瑞萍说:诵读就是深层阅读。日不间断地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借着诵读,反复作用于儿童眼睛、耳朵、大脑、心灵的是什么?是语言。诵什么?我们重点说说这个问题。诵读的材料一定要和儿童生活、儿童趣味紧密相关。最初的诵读,一定要是“有我”的诵读。这样的诵读,既是对儿童的呵护,又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于儿童来说,比起背了多少、背了多深,更重要的是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是否快乐,是否更爱自己,更爱这个世界。浅语运载浓浓的儿童文学味道,我们痴痴地带着孩子读,我们暂且称为“经典诵读”。还有一种普遍方式———班级读书会。
顾名思义就是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和交流。班级读书会的最佳方式是大家共读一本书,然后集体交流,如果不能保证人手一本书,则可以运用大声读的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只需老师有一本书就可以了。我们学校安排有阅读课,我们利用学生中午在校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喜爱的书籍,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会养成阅读的习惯。老师充当了班级读书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参与者。老师就像牧羊人,要把孩子赶到水草茂盛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去吃;不可能让羊盯住哪棵草,把它放嘴里,上嘴唇对着下嘴唇,嚼、嚼、嚼……死扣字词句不是语文。班级读书会的组织和管理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一环就是讨论会的组织。一般分为以下两个步骤:导读,激起阅读期待。儿童阅读推广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兴趣阅读,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成功的首要环节也应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执教老师抓住学生的阅读心理,在学生第一次接触书的时候,第一步通过观察封面,达到“激趣”的目的,然后通过书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之后教师通过内容简介使学生对这本书产生强烈期待。如果这样做了,那么班上还会有多少同学不想读这本书呢?
共读,深化阅读体悟。在强化“阅读自主”、“阅读个性”的同时,让学生体验“阅读合群”和“阅读交友”的理念,学会切磋琢磨、交流心得的“友读法”。这就要求营造一个适宜学生个体发挥的“阅读学生共同体”。因此,开展“班级读书会”,通过学生群体性的“合作性阅读”达到阅读学习共同的目标指向,明确的阅读分工,以及互补的阅读心得交流这样一个状态。写读书笔记是个不错的方法。
篇5
【关键词】教师;家长;沟通方法
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必须了解家长的心理,需要根据沟通对象不同的情况,以真诚的态度,运用灵活的沟通技巧,采取多种沟通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幼儿教育和幼教老师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将孩子送到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希望孩子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呵护。因为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养方式,所以家长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也五花八门。比如:有的家长要求老师顺从孩子原有的生活习惯,不管这种习惯是否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更有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关注的是孩子学了什么,老师教了什么,认为游戏是浪费时间,是老师对孩子极不负责;倘若孩子在园磕着碰着了,有些家长当面就给老师难堪,认为“我花钱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孩子就不能有丝毫闪失。”许多老师抱怨现在不光孩子难带,家长也越来越难伺候了;许多老师感叹家长眼里只有孩子没有老师,无法与家长正常交流和沟通。
1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与家长沟通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事前要取得家长的同意,可以使沟通顺利地进行。我们可以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机在活动室沟通,也可以在班上所有幼儿离园后进行,休息日在幼儿园办公室或幼儿家里不受干扰的地方沟通。
2 掌握沟通技巧
与家长沟通的工作是一种艺术,教师的一些体态语在沟通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掌握一些非言语技巧,应用适当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家长保持平行的目光交流,避免仰视或俯视的眼光或游离的眼神,用微笑点头等表示对家长的尊重,用身体前倾或以“对”、“是”等短语来回应表示对话题饶有兴趣,在与家长沟通前和沟通中要注意观察家长的情绪。
3 灵活运用沟通方法
教师应以“换位”的思考方式与家长沟通。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知道家长的立场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在家长的心目中自己的孩子是唯一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有时手或头碰破一点皮,家长接孩子时十分惊讶、十分心痛是肯定的,这时咱们要了解幼儿父母的角色,要换位思考,体谅家长的爱子之心。而有的教师表现得若无其事的态度,认为家长大惊小怪,那么,一件小事立即会使家长觉得老师对自己孩子不够关心,对工作不够负责,进而影响家长与老师的关系,给家园沟通设置了障碍。
学会把话说到家长的心窝里。例:当一位母亲将刚满3岁的孩子第一次交给老师手里的那一刹那,伴着孩子的哭声,她的心有些酸有些痛,不是这位母亲不相信老师,是因为母亲对孩子的爱。老师深情的对这位妈妈说道:“我也是母亲,我懂得这份爱的重量,把孩子放心交给我吧。”用这些充满理解和感情、善解人意的话来打动家长,赢得家长的信任。
以爱为本,“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家长的意见与幼儿园要求产生较大分歧而又难以协调时,采取“退一步”的策略,通过不断的沟通使家长逐步转变态度。例:淞淞的家长以孩子不能自己好好吃饭为由,提出不让孩子在幼儿园午餐的要求,尽管我们做了许多工作,家长还是坚持中午接孩子回家。一时难以协调好,我们只好暂时让步。事后我积极主动与淞淞妈妈交流,让她了解集体生活对培养孩子的重要性,了解在集体生活中怎样帮助孩子拥有快乐健康的心理特征。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沟通交流,淞淞的家长主动提出以后不再接孩子回家了。退一步,消除了家长的疑虑,改变了家长的态度,也进一步融洽了家园关系。
用真诚换取家长的信任。面对幼儿园每天发生的一些事情,教师要勇于面对,有信心和勇气去解决,用自己的真诚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去换取家长的信任。
家长也需要表扬。我们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那么好的家长也需要我们表扬,鼓励,才能使更多的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在开家长会时,我会表扬一些家长配合我们工作或与幼儿互动的事情。从那以后,许多家长开始关注幼儿园的活动了。
4 针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沟通方法
沟通的目的是达成共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能力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对教师做好家长工作和沟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家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实际工作中,我把家长分成几类,对不同的类型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篇6
关键词: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发展方向
一、我国学校儿童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共存之现状
美术课程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都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绘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学校美术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首先学校美术教育对于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欠缺相关的机制;其次学校儿童美术教育固定的教学内容往往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而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却能弥补以上缺陷。因此,民办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已如雨后春笋大面积存在。形成这种局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国家对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非常重视,在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扶持与奖励》第四十八条有明文规定:政府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贷款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含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由此可见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正是因为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加之和学校美术教育比较起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才逐渐壮大起来的。
二、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有一定优势,并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家长的肯定,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校外美术培训教育的方式和现行美术新课标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以启发为主。而当前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的教育方式和新课标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支持,仍然还是实施着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且教学内容共性化的知识过多,缺乏对学生美术个性的培养;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追求在短时间内“出成果”,对学生的辅导方法缺乏新颖性,压抑了学生的绘画天性。当前这些美术机构都是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去辅导,而这些“师父”们对学生的绘画都做出了统一、严格的要求,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不能随便改变,这种方式钳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的品牌意识,往往过分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以上三条都是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和现行美术课标相冲突之处,有待改善。
2.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不少家长的关注,但其现有教育资源却非常有限,既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具体有如下表现:一方面培训机构的美术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虽然绘画水平较高,但教学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学生需要。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培训机构缺乏稳定的师资,流动性比较大,对学生的教学有较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因为美术培训机构大都是民办的,部分民办培训学校为了追求高利润,不注重学校建设的投入,在设备上能简化的就尽量简化。很多培训机构尚未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没有电化教学,有的甚至连电视机、照相机、录音机都没有。教学设施可谓简陋至极,严重偏离了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的要求。
三、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应和学校美术教育有机整合
从国家当前的政策来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特殊型的艺术人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以及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要想全面提高广大儿童在美术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实施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还要把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前教育;学前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39-01
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儿童教师的摇篮,在针对学前教育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讲解和学习是必备环节,但儿童文学作品的讲解也需要一定的方法,本文将针对高职语文课堂中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法展开讨论。
一、明确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适用于幼儿进行阅读,是儿童成长的必备精神食粮,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故事、散文、戏剧等几种类型。在对儿童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名好的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根据调查显示,现在全国绝大多数进行学前儿童教学的任课教师都没有接受过学前儿童文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如果一个进行学前儿童教学的任课教师对儿童文学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那么对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目的和行为就毫无意义,因此,在高职课堂中进行学前儿童文学的教学和作品的讲解尤为重要。
在高职的课堂中进行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讲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对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讲解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的理解,为研究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任课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促进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前儿童文学的创作中,为研究童话对幼儿想象能力的成长和儿歌对婴幼儿语言能力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文学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的必备环节,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在高职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使学生可以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学素养的培养者,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素质提高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儿童。
任课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明确学前儿童文学的重要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在今后更好的担任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
二、针对学前儿童文学教学的方法
1、仔细研读教材,选取优良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取也是成功教育的一个必备环节,因此任课教师在开展学前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时,首先要选取适当的教材,因为我们主要是研究儿歌、儿童诗、童话、故事、散文、戏剧等作品类型对婴幼儿能力的发展影响,因此要保证教材中的内容可以将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能够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只有选取了适当的讲解教材,学生才能够对学前儿童文学的学习产生充足的兴趣,并且能够从教材和课堂的学习中学习到知识,继而才能够为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2、让学生认清学前儿童文学的地位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已经成年或者接近成年,因此学生在思想上对学前儿童文学的认识并不完备,绝大多数的学生会轻视学前儿童文学学习在幼儿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会采取一种不认真的态度进行学习。所以,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前儿童文学的教学和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讲解之前,需要先将学前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阶段中的重要作用讲解给学生。学生明确了学前儿童文学的重要地位,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前儿童文学的学习中,进而促进自身的素质提高。研究儿歌对婴幼儿语言能力成长的影响和童话对幼儿想象能力的成长起到的作用需要学生能够明确婴幼儿各项能力的基本情况以及充分把握儿歌和童话等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高职课堂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3、儿歌对婴幼儿成长的影响
儿歌,又可以称之为童谣,是指针对儿童特点而特别创作的传唱性的歌谣,可以让儿童产生共鸣,激发想象的歌曲作品。儿歌不仅具有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风格和特点,还具有民歌创作的艺术风格,琅琅上口,可以让儿童很容易接受。因此,儿歌作品可以说是结合了诗韵艺术和受众年龄特点的通俗文学体裁的作品,因此儿歌对婴幼儿能力成长的影响意义深远。
(1)奠定语言学习基础。儿歌的特点是简单易学、朗朗上口,可以让幼儿在短时间内学习到一些平常接触不到的语言知识,能帮助幼儿进行学前的语言学习和相关词汇的积累,同时儿歌也可以传递部分简单的生活信息,可以为幼儿的语言基础学习奠定基础。
(2)激发幼儿语言学习兴趣。儿歌是一种具有押韵、韵律等特点的作品,通过简单的情感表达激起幼儿对日常生活模仿的兴趣,同时儿歌的创作符合幼儿世界观和认知能力的事物,通常会从幼儿身边的生活入手,让幼儿能够关注生活,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更加主动学习儿歌语言。
(3)提高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儿歌是幼儿之间交流的共鸣,可以引起大多数幼儿群体说唱一首儿歌,幼儿在集体传唱中能够感受到集体感。同时在和其他同学游戏或者生活中,幼儿也可以通过对部分儿歌的传唱,相互倾听、模仿和矫正,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
4、童话对幼儿想象能力的影响
成人世界里的绝大多数内容是幼儿无法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成人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不能从自身的生活出发。而童话故事中的环境相对活泼、轻松、单纯,可以让幼儿很好的接受,因此,必须要重视童话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1)童话可以让幼儿更好的学习到道理。童话通常都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向幼儿表述有利于幼儿成长的道理,让幼儿在一个相对简单、单纯的环境中感受到真、善、美、假、恶、丑,了解到是与非。童话可以把抽象的道理、是非的分明和强烈的爱憎情感更加生动、活泼的表现出来,从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篇8
从表所反映的信息足以说明问题。主体性、合作性、创造性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人格及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它关系到个体在复杂的社会文化中主动的变化与适应性。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同一目标、同一规格人才的教育,日益阻碍和抑制了儿童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学校教育培养的人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一、 以开放式教学多层面促进儿童能力发展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作为现代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有时代感的共同属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属性。它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发展的整体,并不是孤立的活动过程,是现代及未来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教育教学活动形式。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特征
开放式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课外包括网上学习来进行。开放式教学在狭义上可以从学校课堂教学来说,教学题材不仅来自教材,也可来自生活,也可来自学生,主题材料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创设有较大学习活动时空,拓展儿童学习目标及学习活动的外部空间,重视儿童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课内外学习活动的整合为特征;重视学习材料组织方式在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儿童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是培养适应未来综合人才的较好活动过程,它既强化了数学学习活动与儿童的成长活动,又加强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建构一个以“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儿童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儿童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促进儿童能力发展的几个变量
1. 学习目标的开放
追求多元目标体系。在教学活动中力图突破原有的单一的以认知积累的学习目标,尝试构建个体社会化的全面素质提高与发展的多元化的目标体系,特别关注的是儿童的学习情感、合作能力、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能力目标的发展。也就是,对于儿童而言,学习目标的指向是呈开放形态的。每个儿童在这种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经验基础、能力水平与价值认识所发展的学习情感体验、认知结构、自主与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都能得到较好的不同速度的发展。
2. 学习内容的开放
将原有的以认知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内容,转化为符合儿童生活经验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不仅获得既定的认知,同时在对问题解决过程中情境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探讨、分工合作的实践、新的问题情境的理解等,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学习经验水平层面上的发展。教学中要多挖掘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让学生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可测量与计算草坪、活动场地、室内地面等周长及面积。
3. 学习过程的开放
突破程式化的教学流程(讲解—识记—巩固—运用),构建主体化的学习过程(知识的获得、价值理解、方法探索 、情感体验、 合作学习、动手实践等),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的思路,鼓励、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如:列方程解应用题可以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列出不同方程解题;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得到体积。
4. 学习空间组织形态的开放
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背景,构建相应的组织空间结构形态。如:室内学习活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室外学习活动可分工合作等。这样既可发挥儿童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5. 学习评价的开放
不以单一的、既定的、统一的认知目标为依据,而是依据不同个体的个性特征,采用个性特征为参照的评价方式。重过程性评价,重即时性评价,重激励性评价,重引导性评价。
利于儿童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
这里侧重从教学设计角度思考开放式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
1. 开放式教学的基础
主要指开放式教学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师生双方的创新性认识、良好的心理需求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如,儿童的知识结构,“知道是什么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知道怎么做的知识以及知道谁的知识,即关于谁知道和谁知道某些事的信息。” [2]还包括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能力、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能力的发展状况。
2. 开放式教学的环境
包括课堂教学的氛围及实践活动组织的有效形式。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开放式教学的进行,更有益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师主导作用看,主要是要创设一个自由的、安全的环境。在教与学的交往中,学生有了适宜的自由度及安全感,为开放式教学的顺利进行作好心理准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教师尊重儿童学习的成果,给他们以充分的选择权。
3. 创设促进儿童能力发展的情境
(1)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体现在善于将课本知识中的结论转化为问题,二是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让儿童主动探索、合作探究,用儿童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题转化为结论,并能产生新的问题。
(2)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进儿童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能初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如:商场购物、地砖铺地、测量、调查等。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3]
(3) 创设大课堂情境
提供时间和空间,鼓励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促进课内外学习活动的整合。如“统计”的学习,可让学生去调查用电量的变化情况,从中发现用电量变化与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的关系,学习应用题也应让儿童在生活中寻找应用题的相关素材。
(4) 创设利用学习成果的情境
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学生不同思维方法、不同学习成果的交流,小组间不同问题、不同实践活动内容及成果的交流,促进了学生拓展思维、接受更多的信息,也极大地激励了儿童创新、求异能力的发展。
(5) 创设开放题情境
开放题是开放式教学一种有效的操作手段。可以是问题开放,可以是条件开放,也可以是综合开放,让学生在开放题的探索中促进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
二、 开放式教学是促进儿童合作与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的建构过程,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不可能通过传递交给他们,必须在外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从儿童内部发展起来。教学活动过程应该是一个让儿童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儿童理解和鼓励儿童改变头脑中原有观念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儿童多种能力综合发展的过程。开放式教学培养儿童多角度、多方向、多维度地分析思考问题,逐渐使儿童能运用数学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千变万化的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和现象,培养儿童成功地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儿童创造性、合作性、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开放式教学促进儿童合作能力的发展
1. 利于儿童亲历参与
“合作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主体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和学生社会化进程。” [4]开放式教学活动应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结合内容和目标组织适合不同年龄特点儿童的教学活动。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对学校内一些活动进行统计等,活动效果取决于儿童是否主动投入有关的学习活动,他们的参与动机是否被较好地激发起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强调儿童的亲历亲为,并非教师或活动组织者的包办代替,注重的是每一个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过程。
2. 提供开放的主题内容,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活动的主题或内容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从课程形态来看,既定的数学课程和相关的活动课程都可作为学习活动的主题内容。如,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简单统计等。教者要精选合作学习内容,为儿童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如学习统计知识,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通过分工合作收集数据,通过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学习活动形式开放,培养儿童合作意识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活动的方式及组织是多样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应重视儿童的分组工作,要精心并有目的地安排好学习小组,要考虑好儿童的个性特点、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以利于他们能更好地合作、交流,使每个儿童都能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都能得到发展。通常是通过课堂讨论、自主探究活动、操作实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收集主题性强的有关信息资料等形式,促进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中研究,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增强合作意识,产生合作意愿,促进合作能力的增强。同时,儿童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开放式教学促进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
1. 开放式教学有利于满足儿童追求创新的学习心理
学习成果的取得是建立在对学习有一种渴望和心理需求基础上的,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同样建立在良好的学习心理需求上。有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才能产生愉悦的情感,愉悦的情感又让他们产生进一步的求知需要、探索欲望。开放式教学能较好地满足儿童这些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
(1) 在参与中求发展
开放式教学的本质应该体现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上,而每个儿童发展的关键是要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在参与中个性品质、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开放式教学设计可要求每个儿童设计方案,在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中,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如:根据一定的钱数设计旅游方案。这种设计使每个儿童具有自由选择权,这种参与带有极大的主动性,因而每个儿童在这样的参与中都能得到更好地发展。由此,求异、创新等思维意识得到了萌生和发展。儿童思维活跃,有一定的想象力,解决问题具有自己的独创见解。教学活动就要“让每个学生感觉自己的重要、自己的成功、自己的有力。” [5]
(2) 在成功中求创新
成功是每个儿童的基本需要,成功对他们树立自信心、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成果显得十分重要。开放式教学由于策略上的多元化(甚至有不少答案是无错误与正确之分的),可以让更多的儿童有成功的机会。如:“包装物的设计”,每个人均可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设计都是成功的设计,有的从节省包装材料、有的从利于装运、有的从便于堆放等不同的层面思考,都有自己的思路,都有良好的创意,也可以说都是一种创新性的发明。
2. 开放式教学内容有益于扩展儿童思维视野
开放式教学设计中精选适合不同年龄特点儿童的学习内容,以利于促进儿童进行系列的有价值的富于创新性的学习活动。如,让儿童自己收集数据,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实践问题;让儿童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进行操作、应用;让儿童把自己的想法综合起来作出一种新的解题思路,并能发现关系。学习内容的数量与难度要适合儿童个性,对能力强、速度快的儿童提供有争论性的学习内容,还可提供实物材料,扩大研究范围,但要做到适量、适度,以扩展儿童的知识与思维视野。同时应注意扩大课堂教学过程,以辅助的形式使儿童更有效地从知识的接受者过渡为知识的运用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3. 开放式教学活动方式有利于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创新对于儿童来说,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即创新的需要,其次应有创新情感,再次应有创新思维,最后才是创新的行为。开放式教学活动及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都有利于儿童用自己的喜爱的方法,鼓励采用多种策略。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儿童从模仿走向创新。小学阶段,“儿童的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6]通过学校教育可以为创新型人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尤其可以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培养他们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创造型人才必备的各种思维能力。要精心设计非常规问题,让儿童去探索创新。如:提供一些数据让儿童自己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联系生活实例,自己编制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一般说来,问题的现实性与开放性越强,对学生的挑战性也越大。” [7]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创造、发明”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渗透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
篇9
一、儿童声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没有针对儿童的特点开展教学
教师为了能尽快的将儿童引入到学习声乐的轨道中来,在这个阶段,往往灌输一些抽象的专业术语,如共鸣、打开、气息、位置等,儿童会感到不知所措、非常的茫然,这种没有针对儿童自身特点的教学,是应该摒弃的。
(二)对儿童声乐训练要求标准过高
声乐演唱有很多基础性的要求,一些教师认为教会儿童越多的知识,才能促进儿童的进步,但结果往往是欲速而不达。一会要求情感和共鸣,一会又要求吐字和呼吸,这样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儿童常常是顾此失彼,结果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三)对气息过早的强调
歌唱的动力和源泉,就是气息。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会反复强调气息的重要性。但如果对气息过早的要求,就会过多的集中儿童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就呼和吸一个非常自然的问题,形成了负担,这样反而对演唱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儿童声乐教学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熟悉和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
儿童通过获得技能,学会发声的方法,直接影响着大脑发育,以及神经系统和身体的生长。正确的发声方法会对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对儿童形成个性和发育智力,意义都非常重大。儿童阶段,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不管是神经系统,还是感知觉系统以及身体,都尚未定型,还处于发展时期,而随着儿童逐渐成熟的心理因素和身体发育,可循序渐进的培养其技能及各个方面的知识。
在12、13岁以前,儿童的听觉能力一直在增长,而到了成年,会逐渐的降低这种听觉能力,主要是丧失了高频部分的听力。通过相关测试证实,在婴幼儿阶段,人对高频声音的敏感度并不比成人差,甚至还能向低频范围的敏锐度发展。由此可见,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听觉艺术方面,应比成人优越,而这一点,也被音乐实践教学所证实。
(二)建立正确的教学思路
一般来讲,从婴儿、幼儿到少儿阶段,儿童的发生器官都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年龄段,其特点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对其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充分的考虑,要合理灵活并综合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依照儿童不同的声音条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制定。
1.引导儿童歌唱的兴趣
喜欢歌唱,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而兴趣又是最好老师,但当儿童真正开始学习声乐歌唱时,效果会和期望值大相径庭,这就需要儿童能持之以恒,每天都要坚持不懈的进行训练。一个优秀的歌唱人才,往往必须具备多个方面的因素。仅仅是坚持唱歌练习,离成功还相差甚远,如果按照既有的教学模式,儿童和老师见面的时间是有数的,所以针对儿童的训练,家长应和教师做好沟通,教师应客观的评价每一个儿童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那些业余学习唱歌的儿童,其训练方式,不应采用音乐学院的正规的模式。抽象的声音位置概念和枯燥的发生练习,都会使儿童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兴趣荡然无存,所以保护和引导儿童的兴趣 是每一个声乐教师应尽的责任。
2.培养儿童正确歌唱的习惯
儿童声乐的学习过程中,要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经过反复的强化和严格的训练。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经历一个关键性的时期,而这个阶段,就是幼儿和小学阶段。而中学阶段,则是改造习惯的时期。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声乐教学,就是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是受益匪浅。
3.训练儿童声乐的美感
发展儿童声音的个性及训练声音的美感,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体验,就是美感。美感紧密联系着儿童思维的发展和直觉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证实,儿童在幼儿时期,就能从自己所从事的朗诵、舞蹈、美术及歌唱等艺术表演中,从绘画和音乐等艺术作品中,获得美感。个性是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行为、性格和气质,而音色是声音个性的体现。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发展儿童歌唱的个性,是声乐教师的主要任务,这要胜于对机械的技巧训练。因为儿童不同的个性,表达歌曲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教师不能简单的用错误或者正确的方法去进行评判。
篇10
一、兴趣法
在简笔画教学中可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创设情景,如表演、故事等,迅速激发幼儿学习简笔画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到绘画活动中来。如在讲授生动的人物动态时,要使幼儿理解生动的人物动态就要通过描绘人物的各种动作来反映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活动,它是简笔人物画的“语言”。在一次教学中,我给幼儿示范了一段哑剧,然后要求幼儿根据我的表演,说出每个动作所代表的具体内容,我“趁热打铁”在黑板上画出一组简笔连环画,并与幼儿共同命题。
二、普遍调查,确定幼儿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的起点准确定位,能够保障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面对学习起点落差较大的儿童,最好的办法便是“面向全体、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面向全体”首先要求老师对各个层次的幼儿进行详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要求老师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采用小步子、小分量、逐渐提高的教学方法对幼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幼儿能力真正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
三、把握方法,准确连点。
在强化握笔、坐姿的准确性同时更以连点为重心,将连点分解为:两点连线、三点连线、四点连线、十以内点的连线、二十以内点的连线。
两点的连线又从图案的变化;位置的变化;线条的变化设计为一个系列,分解及整合这一系列的内容。分解便是将这些内容进行单一设计,进行训练。例如:图案的变化,在设计单元时先分解练习,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开始如草莓、苹果等食物逐渐到动物、人物、植物、交通工具等图案,进行相应的变化练习;位置的变化则是从距离的长短及空间位置的变化来设计单元。例如:“小兔钻山洞”中距离的长短的变化从在山洞边上开始——稍远离山洞——远距离钻山洞一直将练习的纸张撑满为止,然后又从山洞这边跑到山洞的另一边(或上面、下面)进行空间位置的训练;线条的变化从直线开始训练——稍有弧度线的训练——弧度加大、加多训练——曲线训练——走迷宫的设计(从一个拐弯——两个拐弯等一直拐下去,从一目了然逐渐过渡到复杂图形来完成分解动作)。而整合便是将图案的变化、位置的变化、线条的变化这些内容融合起来进行知识技能的巩固。以“小兔钻山洞”为例的设计内容:①两只小兔距离较近,用直线连接;②两只小兔距离较远,用直线连接;③两只小兔距离较近,用大弧度曲线连接;④两只小兔距离较远,用大弧度曲线连接;⑤两只小兔距离较近,用小弧度曲连接;⑥两只小兔距离较远,用小弧度曲线连接;⑦小兔钻山洞,从左往右用直线画出;⑧小兔钻山洞,从左往右用曲线画出;⑨小兔钻山洞,从左往右用折线画出(线条从简单到复杂);⑩走迷宫:小兔钻山洞。更便于幼儿知识技能的巩固。
四、注重概括、描画线段及图形
注重概括的目的是要求老师在设计描画的图案时有意识用形状概括出图案的基本部位,为中、高段的归纳特征,组合图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描画为主的最终目标是“看点描画”,故在设计上从“线型”到“点”逐渐过渡,在图案的处理上也由简单过渡到复杂。
五、观察临摹、构成图形
经过连点、描画线段、描画图形循序渐进的训练,幼儿的基本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对图形的概括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绘画的技能也有所提高,而此时的观察临摹能让幼儿仔细的了解怎样概括归纳基础部分,老师对基础部分的清晰概括更能让幼儿了解概括事物的内涵,从而达到看到物体能清晰概括主要部分的能力。
六、归纳特征、组合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