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16 00:4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 兴趣 知识 技能
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1.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结合初一语文教学,我校采用的“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4.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向讲解英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另外教师除了本课程教学外,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教育学生,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以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未来21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对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教育需要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教育需要更新观念,要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以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篇2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方法;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130—01
如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运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使人们清醒认识到: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学校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同时,信息技术又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工作者,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提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任务
众所周知,21世纪最高明的产物就是计算机了,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了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信息技术课程也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一门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以及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明确了教学任务,等于有了前进的方向。
二、如今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所出现的问题
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现状,其实是所有关心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人士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就像摘要所说的大多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都停留在应付会信息考层面上,仅有少数学生对以重视。
三、学会合作,互相取长补短
“合作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小组或团队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要求每个学生会同其他小组成员的配合,既积极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又善于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总有一些学生不能掌握操作程序和要领,造成一步错就步步错的困境。而合作学习能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通过旁观、请教、探讨等形式,学困生能及时跟上教学进度,从而对信息技术学习不再产生畏难情绪。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主要是因为最初的学习基础、理解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而造成的,只要给予他们适当、适时的帮助,再有一定的操作时间,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信息技术课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和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要想在目前班级学生多、教学设施不完善、全班教学的条件下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却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这就需要团队合作了,在团队合作中大大缓解教师指导学生的压力,弥补教师不能照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的缺陷。教师可以在课始把教学要求和内容要点公布给学生,这样可以使他们做到有的放矢,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上课时教师对重难点问题精解细讲,并作示范演示,然后将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在上完课后,同学们互相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四、提高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篇3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过或极少使用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站在平等的高度,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2.运用“伙伴教学”法
“伙伴教学”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多用于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同学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互教互学,以便促进全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上课时教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精解细讲,并作示范演示,然后将大部分时间回归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在教师讲授完后,可以选择学习成绩好、有耐心、有热情的学生作为“伙伴教师”,辅助教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这样大大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3.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前,提出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贯穿渗透学习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合课堂教学的相关游戏或其它内容。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兴趣盎然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4.自主学习
篇4
信息技术虽然已经发展了很久,但其主要体系依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掌握了信息基础知识,才能更稳固地继续向前探索,因此,夯实学生的信息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收到良好效果的前提。
1.营造立体教学环境,让学生融入信息学习中
信息知识是信息学习的理论支持,也是信息素养的基础,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与灵活有趣的操作过程相比,信息理论却是抽象且枯燥的,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生动立体的教学环境,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例如,二进制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运算方法,但是对日常使用十进制的学生来说却很难转换思路,且单纯的语言和数字讲解又过于抽象,因此,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二进制时钟Flash,用动画来表示基础算法,这不但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2.课堂内容时刻与社会信息技术接轨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这不但给信息技术的研发者带来了挑战,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虽然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已经压缩了改版的时间,但是要做到随时跟进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不现实的,而陈旧的信息知识教学也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教师要肩负起将课堂教学与社会信息技术接轨的重任,不断丰富自己的信息理论知识,将社会上最先进的信息知识带入课堂,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二、将理论落到实处,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心,也是将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一步,其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而将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成一种可发展的、能为其未来服务的能力,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和实践机会方面下功夫,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理解和接受能力。
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初中生虽然对信息技术没有很深的了解,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不会受到现有信息技术的限制,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做的是给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并进行一些技术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并结合已经学到的知识来动手操作。例如,在教授“Flas制作”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可爱或者搞笑的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好奇的心态下根据所学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自己制作动画。这样,学生在探索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有效地提高了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和综合信息素养。
2.增加学生信息实践的机会
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但是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并不小,课后实践机会有限,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共同加大课堂实践的投入,只有使学生牢牢把握课堂实践的机会,才能真正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要加大对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投入,不但要保证一人一机,而且要保证机器性能的优越;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实践讲解和实践操作的时间,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给其更多的上机操作机会,让其独立探索。
三、信息道德教育保证学生的发展方向
人们,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而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道德修养的培养更是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塑造。
1.帮助学生在信息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很多内容与社会信息有关,而社会信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难免会出现负面信息,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在参与社会信息活动时,注意筛选健康、积极的内容,对消极、低俗的信息有明确的甄别能力并能坚决抵制。例如,在带领学生了解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上阳光的信息,并在对这些信息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而面对一些不实消息不去造谣、传谣,更不能参与违法信息的传播。
2.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并行
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时,教师要同时教导相关的道德规范,让他们在日后的信息技术操作中遵纪守法,不损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并有主动维护信息安全、个人及国家利益的意识。例如,在教授“病毒”这一内容时,教师不但要讲解基本的病毒种类及其危害,更要告诉学生,参与病毒的设计和传播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学生可以将所学技术运用到信息技术的维护中,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总结
篇5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对策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势在必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并且能够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为其他学科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下面我将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我们现在处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有两大部分的内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计算机专业教师缺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兴学科,具有专业教学水平的教师资源欠缺,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职的。这样的教学现状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限制着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此外,有些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限制,只有在学校才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因此很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都是非常薄弱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使用计算机的正确方法和保护计算机设备的意识,破坏比较严重。由于学校的资金比较短缺,对于计算机专项基金的投入有限,所以维修起来比较困难,再加上很多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造成很多硬件设备流失严重。
(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课堂管理难度大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一般安排的课时比较少,每节课之间间隔的时间比较长,学生到第二次上课的时候往往是早就把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忘在了脑后。有些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家长的教育意识比较超前,家里早就有电脑,所以这些学生有很好的教育基础。受到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性非常明显,课堂教学的难度非常大。在初一刚接触计算机的时候,学生学习了计算机的开关机,有些学生直接关掉了显示器的电源,而没有操作关机程序。通过课后的调查了解到:这些学生都以为只要看到显示器的屏幕不亮了就是关机了。看似非常简单的一个操作步骤却难倒了很多学生,所以很多初中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薄弱,需要从头学起,而有些学生却可以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这样的教学现状加大了课堂的管理难度。
二、改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对策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充分挖掘,深入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真实水平
由于全国各个地区经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些发达地区很早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近些年才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很多初中学生没能在小学阶段接受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在学生刚进入初中时,教师就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进行科学的分组,把接触计算机机会多的学生和接触相对较少的学生平均分配,让基础好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
(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上好信息技术课
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总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再加上大部分学生在课外也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计算机游戏,学生往往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教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还要经常做大量的宣传教育,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能仅仅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学好信息技术在未来社会的重要作用。学生进入初一刚接触计算机的时候,对于基本的操作都不太熟练,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时间,即使是再简单的操作也务必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因为自己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对计算机操作畏首畏尾的紧张情绪,并因此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要想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当中去,教师就必须正确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指法练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指法软件来进行练习,使学生能够在玩耍中获得锻炼,在练习中学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
(四)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需要教师讲授,实践操作大部分内容则需要学生自行掌握。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先设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完成这些任务,提高操作技能。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来把一系列的基础操作结合起来,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这个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就会自己去想办法,或者依靠集体的力量,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总之,要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同时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实践当中,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朵信息技术教学之花将会开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李英.试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J].新课程学习:中,2013(9).
[2]朱宽.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旬,2014(22).
篇6
关键词:教学方式;多媒体;师生关系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在我国正逐渐普及开来。初中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教学的内容应与时代相接轨,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成为初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有效的创新也成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改变教学方式,注意实用技能
教学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搞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教学方式是关键。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
积极地向其他学科学习,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思考,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能力。同时,在向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整讲课内容,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实用技能的教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视。
二、采用多种手段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更加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对教学手段进行丰富,利于多种途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角色的互换,让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讲授,以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加深学生对各项知识的认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进行鼓励教学
篇7
关键词:微课;初中信息技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2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81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变得越来越快捷和高效。各种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载体,推动着各种冠以“微”字标签的事物不断迅速蔓延。微课正在进入中小学校,中小学微课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就成为了这一新型教育方式下的一个重要尝试。
一、微课的特点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与传统课比较,微课具有以下特点。
1.授课内容上。微课的设计和制作都是围绕某个目标而展开,具有主题明确,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精简,知识点针对性强的特点。
2.授课方式上。微课以教学视频、音频等为载体,学生可根据需要反复观看,而传统课是面对面的,无法重现知识。
3.微课的授课时长为十分钟以内。其课容量小,学生可以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观看,没有时空和时间的限制,更有利于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的策略设计需要结合学科特殊性。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围绕知识技能进行学习,因此,信息技术课更应该注重操作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创新性。但是根据我了解的情况,目前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差异关注不够。信息技术是以操作和实用为主的学科,但是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不一样的。因此,信息技术课堂上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掉”。教师为了照顾后进生,只能不断重复讲解基本操作。
2.忽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跟大部分理论课一样,信息技术课堂上也过度注重知识的讲解,学生倾向于接收式的教育,而忽略了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即便是学生技能练习的时间,教师也会时不时地重复操作的顺序和过程,或者步骤介绍。这样会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力。
3.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不足。根据我听课观摩和同行交流来看,当前信息技术教学更多关注技能操作本身,而教师教学过程中对于技能知识则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更多停留在“跟着教师动手做”的层面,缺乏对学生“如何做”“为何做”的教学关注,不利于学生对于技能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创新。
三、微课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优势
1.开发应用条件成熟。信息技术教师在微课开发上具有优势,无论是使用录屏软件还是拍摄视频的后期剪辑方面,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加轻松。同时,网络化的教学平台也为微课的传递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
2.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传统的课堂只关注知识的传递,忽略了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利用微课,可以实现课堂的翻转,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观看微课,掌握知识点,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在提倡“终身学习”的背景下,自学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它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持续学习动力,能够通过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指标。将微课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逼真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变得活泼和高效。教师可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四、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设计
关于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设计,其整体理念是根据需求将微课应用于信息技术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融合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对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明确微课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提出了微课教学的策略,策略重视学习者个性特征,通过碎化知识、重组资源、反馈、反思和评价等方式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有效保证了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下面以《PhotoShop图像合成》一节为例进行说明。
1.先行组织策略。该策略不直接向学习者呈现新的学习内容,而是通过微课的方式设置情境,引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解答一些问题,来触发新的学习内容。问题可以是以下几类:(1)新内容的上位或下位概念。(2)学习者原来的一些错误认识。微课展示的内容有:(1)提供学习指导(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2)观摩典型案例。(3)提出与学习者经验接近,体现新知识点的问题,引导学习者思考。
2.碎化策略。结合课程讲授内容将微课在内容上进行碎化,并将微课的使用时间进行碎化分配。这个策略旨在将课程内容化繁为简,化整为零,使知识碎化,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使用。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涉及图片移动、自由变化、羽化等知识,部分是新内容,部分是已学过的内容。对这些知识分别制作相应的视频,供不同学生学习,可以解决课堂上技术水平不一样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个性化学习策略。信息化教学理念倡导突破传统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微课资源繁多,知识碎片化,符合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而且,利用微课开展个性化学习有着独特的优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风格和特征,本课的学习中把学习者分为同化者、适应者、收敛者、发散者四个小组。因此,教师在微课设置中应有所偏重,以适应学习者的特点。
篇8
1.制订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有极强的求知欲。计算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带着极高的兴趣学习本课内容,从而缩短学生与书本的距离,使他们乐学。
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安排多种主题活动。如讲解认识计算机这课,我就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反映本节课的知识点的范例,通过“模拟装机平台”让学生直观地知道组装一台电脑需要什么硬件,手里的虚拟现金3600元能配置一台适合自己需求的电脑。学生学习本课热情非常高,在课堂中就把这些平时搞不懂的电脑硬件方面的问题解决了。
总之,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更新原有的教学计划,在出色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进行信息教学的革新,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从而完成信息教学任务。
2.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学生们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性。
3.注重知识的类比迁移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初中二年级上册Frong Page教学制作网页时,面对全新的一个软件,学生有些无法下手,这时,不能把FrongPage作为一个全新的软件来教,否则对有些学生来说是非常乏味的,而且时间紧张。我就采用了类比Word操作,因为Word和FrongPage是一个系列的产品,风格和功能有很多是相同的,完全可以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生学得又快又好,我只在差别比较大的地方展开讲解。又如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在讲到Word时,我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再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再如讲文件移动和复制时,步骤是:(1)选择对象(文件或文件夹);(2)剪切或复制;(3)打开目标文件夹;(4)粘贴。将它与Word进行比较:步骤是:(1)选择对象(文字块);(2)剪切或复制;(3)将光标移动插入点;(4)粘贴。当然也可直接用鼠标拖动法,两者非常类似。打开多种应用程序窗口,对菜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通常情况下,“文件”和“编辑”菜单中的项目基本相似,所用的键盘命令也相同。学生通过比较,可找出相似性,从而对以后知识的迁移产生积极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时,选择的类比对象要恰当,否则会混淆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4.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只要能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4.1问题启发法。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学习书本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知识。第二种形式是在讲授新内容之前,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开门见山,重点突出。比如在《文件操作》教学中,一上课就提出本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①用拖放法复制或移动文件。②用拖放法删除文件。使学生目标明确,抓住重点,思路清晰,有的放矢,效果比较好。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转型;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49-01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理念,课堂转型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会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种主体性,本文将提出一些课堂教学建议,以解决人们心中的困扰。
1.多种多样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是对于课堂的自律性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教师又不能以强制性措施或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分散扭转到课堂上来,作为一名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做的是努力提升自身的修养和水平,将更多的新鲜元素注入课堂中,使得课堂本身具有吸引力,以一种充满趣味性、创新性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课堂。所以教师只有因地制宜,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让学生移情入境,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才可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点的探索与学习。
例如,在具体讲解办公软件Office中的PPT(PowerPoint)时,教师可以将新课的导入设计为欣赏一个精美的PPT作品, 首先让学生惊叹,惊叹原来PPT也能够做出像视频一样奇幻瑰丽的动画效果,让学生打破对普通PPT简陋粗糙的印象。然后趁热打铁,在学生对PPT充满好奇的时候,教育学生要认真地学习PPT软件的各项菜单的性能功用,对待软件学习必须要能够经得起枯燥的尝试和摸索过程,敢于尝试,没有任何捷径可言。
再如,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 倡导教师对课程资源可以按地方特色进行改编,我们信息技术课大部分是学习技能和技巧的,所以就为我们对课程素材的改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应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我在教七年级下第二课《图片素材的简单处理》时,即兴地给学生们拍了几张照片,学生都感到很新奇。拍完照后我出示了很多学生的照片,然后提出:"老师拍的时候可能拍的不太好,你们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对照片进行美化吗?"再让学生通过Acdsee这个软件对自己的照片进行处理。这样,整堂课学生都情绪高涨,连平时电脑基础较差的同学也积极投入到照片处理中了,从而起到提升学习效果的作用。
2.课堂提问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心中一开始应该有整体的规划,然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步的方式,逐渐将整体的课堂计划实施出来,这样的缓缓深入的方式,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易于学生们接受新的知识。教师要掌握自己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提问必须遵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而且尽量做到准确、巧妙。
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获取网上信息》一课时,先让学生体验了从网上下载信息后,再来讲解"下载"这个知识点。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①我们是从哪里获取信息的?②获取信息后保存在哪里?③获取信息的过程是复制还是移动?④什么是复制?这种有梯度的四个问题,显得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学生回忆了文件的来源和去向,再联系学过的复制和移动的概念,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下载"的概念,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也水到渠成的完成了。
实际上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最大不同点在于,信息技术更倾向于实用技巧类,如何操作、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点在网上搜索,视频教程是很多的,我们老师的提问就应像一条线,只要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深下去,给学生一个指向性的引导,其它的大可让学生自己合作,自己探索,将信息技术中的技术和信息相结合,实现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的教学目标。
3.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注重上机操作,引导学生掌握真知
我们要明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学会课堂上的知识,并在实际的生活学习当中能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尊重学生个性,展开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想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就要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努力构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要加强学生上机操作的能力,我们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巩固课堂知识。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中,由于该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因此要想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就要采用实践为主、注重上机操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当中明白自身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的巩固课堂知识,从而达到最快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完成了七年级下册的多媒体素材的处理技术以及多媒体制作之后,结合我校的市级书画学校申报工作,要求学生用自己所学的这些信息技术,对本校的书画工作做一个总结性汇报的多媒体。要展示本校书画作品时,要进行图像处理;要展示本校书画活动时,要进行视频处理;要简介书画工作时,要进行音频处理;要合成完整作品时,要进行多媒体规划演示。在这个过程中,即有分工又有合作,即有交流又有分享,即有探究又有成功。作品完成任务了,信息技术的知识也正真学到手了。
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转型,重在以学生为主体,重在课堂教学要收到实效。要想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率,就应该从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将上机操作为课堂必要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等方面来实现课堂的创新。在不断的课堂实践和摸索下,终将会找到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靳 辉.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
篇10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足;改进措施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不断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教育理念渐渐地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也逐渐地成为中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教育系统在初级中学里开设了这样一门全新的学科――《信息技术》课。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但担当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四有人才的重任,而且掌握信息技术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深化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教师则要本着以教材为基础的原则,走出传统,寻求创新,敢于突破,为祖国的信息教育事业多做贡献。虽然信息技术的教育质量在不断提高,但是在现实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育者认识上的不足
在课程考试制度设置中,存在缺陷,导致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认识不足。在以中考为基础的传统教育考试模式的影响下,应试教育的现象依然很普遍。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新兴课程,在初中教育阶段,众多教师都没有在这门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教师作不学生的引导者,没有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计划进行教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想上不重视,最终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误解。
(二)被教育者认识上的误区
信息技术课程地中考中地位的不太重要,加上教师上课时态度不端正,导致学生没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在大多初中生看来,信息技术课程对他们来说,就是上网、玩游戏,这种误区,导致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大多停留在娱乐层次,而不是实用方面。这显然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相悖。
(三)老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缺乏以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缺乏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惊人,知识体系涵盖众多思想,其庞大的知识体系涵盖了众多方面,如新思想、方法等。这要求教师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从当下形式来看,许多老师对知识的储备不足,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方面。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单一,差异较大,不能够做到“对号入座”。特别是在一些偏僻地区,设施设备缺乏,更加不利于信息技术的教学。
(四)学生实践能力水平低下
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没有与理论相结合。单方面的追求知识,加上设备的缺乏,导致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信息技术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根据《信息技术》课的一些特点,以及在教育教学中逐步摸索的一些教学措施,提出了以下几个意见来改进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希望能和更多初中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地研讨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以达到我们提高教学效率的共同目标。
(一)要及时更新教师的观念,使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并高度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的教育。
通过培训,向教师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活动,依据课程主线进行教学,确保整个教学过程与实践紧密结合。最后,还要重视理论考试的实践操作,完善考核制度。
(二)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已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因此,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这可以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充分调动他们和积极性,如可以通过改换桌面的图案,运用工具栏做一些简单的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枯燥的局面。让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学习生活的帮手,集实用与娱乐为一体的课程。
(三)不断提高专业师资水平,完善配套设施
学校要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通过定期的技能培训,保证教师的技术水平,并完善相应的配套人员与设施,如维修保修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