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创新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2 21:2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创新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创新教育

篇1

一、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理解创新教育的实质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施以创新教育,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发现、认识有用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维、新方法,掌握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基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必须全面贯彻创新教育的精神实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的一种心理趋向。因此,数学课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观,并以此为指导,从不同方向组织教学。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形成创新技能

篇2

论文摘要:本文就数学教育在创新意识、创新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结构几个方面的育人功能进行了论述,说明数学教育是培育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

创新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人们在创新过程中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结构这四个方面的素质。在数学教育中,人们对数学在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认识不足,导致了有意识开发和利用数学育人功能方面力度不够,这对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无疑是巨大的缺憾。本文试就数学教育在创新教育方面的功能进行论述。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功能

创新意识是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自觉产生的具有强烈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创新欲望,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观念 。

就数学教育而言,不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素材,首先,数学的发展史就是发明创造史,其间充满了无数数学家为数学发展而经历的撼人心智的智力奋斗历程。每一点数学思想的形成,都标志着一个继承历史并突破历史的跃进,都标明着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升华,这里所蕴含的不迷信权威、不囿于传统、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无疑能激发数学学习者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其次,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问题的解法千变万化,奇妙无穷。无论是多方思考探求而得一题多解,还是寻求问题共性得到的多题一解,或是突破思维定势独辟蹊径的巧解、妙解,都可极大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心理品质的培育功能

创新心理品质是指创新者所具有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等心理品质。创新心理品质在创新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对创新素质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1.数学可以培养人的独立性心理品质。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数学的本质要求人们始终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去看待问题,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有模棱两可的情形;数学推理的逻辑性使得数学中的任何结论的得到都要有根有据,要符合逻辑的论证;数学研究的严谨性使得数学问题探索过程中需要质疑、批判意识。总之,数学能使学习者坚持原则,忠于真理,不盲从权威,不屈服于权贵,具有独立的人格。

2.数学可以培养人的敢为性心理品质。敢为是所有伟大发明、发现、创造及所有事业成功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素质。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摆在学习者面前的每一个问题都如同一个“堡垒”,学习者需要有强烈的攻克“堡垒”的敢为意识,当他们经过艰苦的分析、思考、论证,最终完满、正确地解答了一个问题,就攻克了一个坚固的“堡垒”,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增强了攻克下一个“堡垒”的敢为欲望。

3.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坚韧性心理品质。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经常要遇到各种困难和疑惑,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坚韧性心理品质。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功能

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是衡量一个人创新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它由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要素组成。

1.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人们对事物的特征通过视觉获得信息,并运用思维辨认其形状、结构、关系从而发现规律和性质的能力。数学中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观察,数学中的观察常能从表面触及本质,捕捉到问题中隐含的关系和信息,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研究就要观察其形式、结构及关系;对“形”研究就要观察其大小、变化、位置及关系,不同角度的观察往往产生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解法。因此数学学习可锻炼人的创造性观察能力。

2.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的发展史,是创造发明史,是思维发展史。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在内容和方法上呈现出:“概念的纯粹性、结构的协调性、语义的准确性、分类的完全性、计算的规范性、推理的严谨性、规划的可靠性、构造的可行性、统计模拟的广泛适用性、技巧决策的灵活多元性” 。因而强调思维过程的数学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推理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知识结构的培育功能

知识结构是个体掌握知识的质量,或是绕个体掌握知识构成的体系 。在人们的创新实践中,零散的知识只能解决个别的、局部的、表面的问题,而系统的知识才能解决普遍的、整体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建起科学的知识结构才有力于培养人们的创造性,开发创造潜能。有学者认为当代科学技术创新者知识结构应是一种鼎形结构,鼎形知识结构有四根支柱——哲学、语言学、数学、计算机学。

数学在鼎形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数学是反映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科学,处处充满体现着事物普遍联系、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所以数学为哲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其次,数学语言准确、简洁、严谨、明晰、通用,数学学习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语言素养;第三,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数学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数学知识也是计算机学学习的基础。

综上所述,数学教育对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深刻的,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并以此为出发点,改革我们的数学教育,使其充分发挥培育创新人才的巨大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佺宁.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几个问题[J] 安康师专学报,1999(4)59

篇3

一、 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样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最后,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二、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能力。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能力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的思维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思维品质作后盾.

三、营造创新氛围的几种方法

把学生从被动、苦学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要明确倡导在教学活动中确认与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在教学中,以“问题―探究―实践―创新”这一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粗浅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⒈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衡量主体性的重要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表明他已进行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表明他对前人的学问和现成的知识有疑难或产生怀疑,同时更表明他已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学生积极性的初步被调动,所以产生问题的过程就是体现主体性作用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发挥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致力于学生自学、思考习惯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先通过自学提出问题,然后讨论解决,最后还要进行反思,这样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很有效的。

⒉提倡“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或“探究――发现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而言的。简单地说,它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相对独立的各种探究活动,使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技能,同时提高各方面素质的一类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的本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从了解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主体学生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主动贯彻“探究――发现”的思想,既充分发掘传统教学模式中“探究――发现”思想的教学模式,又改变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所造成的呆板的局面。

⒊重视实践操作

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它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在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不能离开学生主体的认知实践活动,它要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去认识、去体验,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例如:在教学“平分”这个概念时,就可以使学生自己动手来操作,从而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基本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3.69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96-01

历史在创新中前进,人在创新中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在享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它的实施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搞好“创新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务必具有的基本技能。

由于小学生的教学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倡导一题多变、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不仅可通过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加以改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还更应强调计算题中的一题多解,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思维的目的。

1、应用题一题多解,改变题目的不同条件和问题。

例如:“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多少件?”教师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

(1)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几分之几?

(2)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发出了几分之几?

(3)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展开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2、计算题中一题多解。

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积累的经验去探索解题的方法。结果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

(1)25×4×8

(2)25×2×16

(3)25×30+25×2

………综上所解,对于多种解题方法,同样也能达到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目的。

三、重视说理训练、完善学生思维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样计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条件告诉我们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题列式为:240÷4÷6×8×12。

2、用由因导果分析:已知4人6天修公路240米,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那么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求出。列式为:240÷4÷6×(8×12)。

3、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而时间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来时间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数应是原来的(2×2)倍。列式为:240×(8÷4)×(12÷6)也就是:240×(2×2)。

这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说理的训练,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篇5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教学 创新教育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特别是对数学这门处于教育改革前沿的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调整,并制订了新的课程标准,目标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人。那么,怎样在新课程下实施创新教育呢?我就数学教学角度浅析如下。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数学以生活为基础,又为生活服务。新课程体现了“生活・数学”这一特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培养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数学知识,并在生活中创造性地应用数学。如,在学习《数据在我们周围》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了生活中的大量数据,并尝试运用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进行分析,并且记录在数学日记里。这样,学生既培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1.人人参与,张扬个性。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让学生敢于发表见解的班级氛围。如,在学习《线段、射线、直线》时,可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线段、射线、直线三个角色,总结它们各自的特征,并让其他的同学说这三个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采用数学游戏的形式为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身心潜能,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2.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心。自信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激励学生消除自卑,增强他们成功的欲望。如教学《从三个方向看》后,我给出由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请学生用小正方体摆放出实物。我鼓励一个学生把他的做法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说出理由依据,同时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后来,这位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思维亦逐渐活跃,并且带动了其他同学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提供合适的数学背景材料,吸引学生。教师应从巧妙的实践活动和实例出发展开教学,设计有针对性、有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应用。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创设了 “鸡兔同笼”的情境,要求学生用方程的思想去考虑,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设未知数,寻找等量关系,尝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陌生的知识、方法,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4.鼓励学生写数学作文。数学作文就是学生写与自己有关学习数学的体验与收获的文章,其内容一般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教、自己的学和探索的过程,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来揭示数学的本质,揭示数学的知识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甚至是更高层的理性价值。它可以是对数学现象、数学问题的看法、认识和探索,可以是对数学中简洁、统一、对称等美的认识和感受,可以是对数学学习兴趣、动机、方法、思想等的感想和反思,可以是对数学知识、教师教学等的批判性思考,可以是对所学数学知识跨学科应用及整合的理解,甚至是由数学而产生的科学幻想和猜想。数学作文的文体不限,多种多样。如,一个同学从美术课上受到启发,写出了自己的体会《美术中的数学》;一个同学以“我”的形式介绍了五角星的画法;还有一个同学阐述了《图形的演变》的魅力,等等。虽然他们表达得不甚准确,但我都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因为他们毕竟写出了自己的亲身体会与认识。

三、开展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

1.重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教师可通过相关例子,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诱发数学学习动机,增强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激发创新意识。如,在科学记数法a×10n中,n的取值不同,它表示的领域就不同。于是,我让学生收集光年和纳米的有关材料,使他们了解科学记数法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学生知识涉猎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同时,学生在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进行了知识的创新。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若对教学内容巧安排,对问题巧引导,不仅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解题中,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在探究、观察、思考中培养思维能力,训练思维创新。如学习《公式法分解因式》后,我让学生练习利用公式法分解因式x2+6x+8。学生根据式子特点很自然地 想到完全平方公式,而所给式子不是完全平方式,常数项若是9,它就是完全平方式。于是,学生尝试着把8写成9-1,再利用结合律,把式子写成(x2+6x+9)-1=(x+3)2-1,继而利用平方差公式完成本题的训练,达到思维创新训练的目的。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注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挖掘教材、提出疑点,哪怕所提问题不甚成熟,都要认真对待,保护其质疑的积极性。例如,学习《等腰梯形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例:已知等腰梯形的上底为4,下底为7,一个底角为60度,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这个等腰梯形的腰长?有的同学示意能画出图形,有的同学说可以把等腰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也有同学说可以把等腰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显然,这个题目的关键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问题的答案。学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在当今教育教学中,创新教育已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阵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数学教育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创新教育的开展,以又快又好地培养出适时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数学 创新教育 尝试

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基础,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应开创以培养学生具有数学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新局面。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数学创新教育呢?

一、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

教学不但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可以通过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来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碰撞迸发出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因时制宜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创新性学习的乐趣。例如,讲授三角形分类时,我没有直接将分类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去记忆,而是设置了两个问题:“三角形按角分,分为哪几类?按边分又分为哪几类?”结果通过自己探究,除了得出了教材中的结论外,创造性地定义了“等角三角形”“不等角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等说法。创新性地定义科学概念,创造了“自己的数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尝试了创新的乐趣。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探究结论,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数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生动地导演,让学生亲手操作,独立思考,大胆地猜想和论证,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大有裨益。

3.巧“问”善“启”,开启学生创新意识的闸门。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巧妙地设置一系列的承上启下的问题,运用提问技巧,循循善诱,层层启发,逐步开启学生创新的闸门。例如在讲授二次函数的性质第二课时,当要求学生探究函数的最值时,可先请同学回答一系列问题:值是多少?进一步问若前面各小题中完全平方数的系数为3时,它们的最值又是什么?最后还要问:求最值时你认为应注意什么?经过这一系列的巧问、启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功地进行创新性的学习,也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教师要将数学思想和方法贯彻于教学过程中

在中学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整体思想、化归思想和归纳思想。在代数中的思维方法有:换元法、配方法、参数法、消元法、待定系数法、构造方程法等;在几何中的思维方法有:全等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面积法、平移旋转与对称法、代数法、三角法等。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传授,更应让上述思想和方法贯彻于整个数学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求解方程时,按常规是分三种情形求解,但是若能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求解,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教师要重视数学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数学想象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增加感性材料,进行形象化教学。应努力使用实物、实例、实验、教具、挂图、幻灯、投影、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获得较多的表象,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重视几何图、体的组合、训练,使用简洁明了的数学符号,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教育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

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好奇心。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2.利用数学图形的结合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学教育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图形都是几何图形,它们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或由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如矩形图形中是最合理和最美的图形,矩形的长和宽是用黄金分割来组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和图案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我们带来的美,如:房屋装修中装饰大部分都是几何图案。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创选图形美的欲望,使他们去创新,并激发他们创新。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的法宝。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点,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会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开始就牢牢抓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能精神饱满的投入学习中。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人教版)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总之,在新课改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一、直觉力的培养

直觉思维和逻辑确认是创造的双翼,波利亚认为“在给职中生上课时,相对于推理来讲,我们更应侧重于直觉的洞察”。可以说,在数学的学习中,直觉无处不在,公理的总结,定理的发现,解题目标或思维方向的预测以及方法的选择,全都充满了直觉的创造力。直觉与逻辑的关系,尽管人们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下面两点却已成共识:一是数学的创造十分依赖于直觉,另一方面,直觉不是一种天赋,而是后天的发展,也就是说,直觉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在“数学学习中忽视直觉思维的培养,实质上是抓住了数学表述而削弱了数学创造”(罗增儒、钟湘湖《数学直觉的探索》),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直觉力。直觉,来自知识的积淀和丰富的经验,产生于特殊的情景。例如,教师将圆锥、半球、圆柱置于如图所示的情景,学生凭直觉,立即猜出半球体积为进而猜出“柱中挖锥”的推理方法。显然,教师创设的情境,对直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里还需研究的是,如何通过刺激学生直觉,促使学生能自觉创设这一情境?不防还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切入: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几何体的体积,如果分类,应有两大类:多面体和旋转体。如果选择参照体,你应该选谁?(学生直觉:选圆柱与圆锥。)选择的圆柱与圆锥应该与半球有什么关系?(学生直觉:高与底面半径均为R。)结合祖恒原理,你能画出三者之间的一个对比图吗?这种对直觉的诱发,显然比教师直接给出图示要好得多。经验表明,将学生置于特殊情境或偶发信息中,最能激发学生的合理猜想。

对于直觉的培养来说,我们容易忽视的是它的另一面――审美直觉。在数学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中,美的创造推动了每个进程,而在美的创造规律中,审美直觉以飞动流畅、虎虎生机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数学学习中,美的意识和美的感受往往直接形成审美直觉,从而产生对美的探索。例如,当学生看到椭圆具有简洁、对称的美,凭借直觉的启示,其方程也应具有这样的美,因此,在学生成功地求出椭圆方程为时,自觉取向于简化,而简化出方程后仍感美中不足,当教师表明自己也有同感时,一种追求完美的直觉驱使学生去寻求更为出色的形式,在教师启示下,学生对简化方程作出“形”和“量”的对比,从而定向于分析量a2-c2的特征,此时椭圆标准方程不难为学生发现。课堂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美的探索意识,以严谨、和谐、简洁、对称等美的思想长期陶冶学生,使学生的直觉在美的启示下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无疑是创新教育最实在、最丰富的内涵。

二、类比中产生的创新思维

类比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类比”(拉普拉斯语),两者中,“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波利亚语)。从特殊情境中类比出普遍规律,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类比出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和统一性,从相似的结构基因类比出相似的“运演”结果,从低维类比高维,从有限类比无限,从“静”类比“动”。可以说,类比贯穿了数学发现和数学发展的全过程,同时,类比给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提供了无限的时机和空间。

例:立体几何中,“平行”这一关系经历了三次迁移,终于“运演”成:“线//线 线//面 面//面”这一结构特征。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一结构后提出:在位置关系中,除了“平行”外,最重要的还有什么?看到这一结构,你有何体会?学生经过类比,直觉“垂直”应有相似的“运演”结构:“线 线 线 面 面 面”。按这一思路创设“两个平面垂直”的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在自我的探索中,发现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性质及其证明思路。这不仅使学生认识了知识的内部联系和统一性,更是锻炼了学生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品格。

三、反思与概括

反思与概括,反映出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更具有创造性。科学的探索总是伴随着成功和失败,数学创造更是如此,无论成功失败,总会给人反思或者概括,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失败的反思给创造更多的启发。

篇9

一、树立数学教师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它是以培养新型社会人才为基础价值观念的新型教育. 需要培养的新型人才须要有在某学科或者是某项专业上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在学习或工作中具备创新思维,在面对一些困难和问题时有解决的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 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中. 数学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以前都是以教材和教师为主体,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数学教师要关注每一个性格差异的学生,关心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指导学生正确学习数学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二、中学数学创新教育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种自觉、勤奋、实事求是、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 新课标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以下要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课程具有开放性,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探索创新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善于探讨问题的本质.不采取轻率盲从的态度,要善于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提出怀疑,猜测,进行论证,从而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但学生能进行推导(或怀疑、猜想等)是很可贵的. 要学习就不要怕犯错误,走弯路,对于教师来说,千万不能因为学生有错误,就抹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相互关系及内在规律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人对现实世界的理性认识过程. 所谓创新思维,则是思维的一种,既包含一般思维所具有的性质,又表现出它自身的特性. 这种特性是由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及数学用以认识现实世界现象的方法所决定的. 创新思维具有批判性、聚合性、发散性,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能得到独特而显著效果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新颖独创、突破常规和灵活变通的思维活动,是数学思维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一种思维活动. 解题教学是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我在教学中注意选用某些有特点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探索来寻找到解题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上取得了一定效果.

首先,可以转化题目结构. 在习题课教学中,教会学生跳出常规解法的圈子,通过转化题目结构来探求新颖解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数学中的某些方法和结论,若能突破限制,发现和解决别人所未发现或未解决的问题,是思维创新性的一种表现.

其次,构造数学模型. 构造,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较高表现形式.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依据题目特征,适当构造数学模型来促使问题的解决,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最后,变更角度,独辟蹊径. 思维定式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倾向. 当定式思维与问题的解答途径相一致时,它就表现出积极作用,否则就会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和技能,克服思维定式,打破常规,变更角度,独辟蹊径,将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

四、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实际,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生活现象引入到数学课堂中来,使学生逐渐养成在分析数学问题时联系生活实际思维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数学是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同时学好数学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益处极大. 在中学现行数学课本中有许多学习内容都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 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尽量把数学知识和相关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在讲课的过程中从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入手,在分析中渗透并讲解数学理论知识,引发学生探究生活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的可开发性和使用价值,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方向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各学科的理论知识,主要是能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学生是要走向社会的,是要不断在社会中进行实践的,所以数学教师要尽量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问题. 另外还要结合所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分层布置作业,因材施教,力争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布置具有个性化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作业,激发一些同学的探究和研究能力,进而创新解题思路,培养创新能力. 如果我们能从初中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可为后期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如在讲到统计初步时,可布置同学们回去列表统计家庭每月用水情况或用电情况,或每天的日常开支等,并绘制直方图,能否从用水统计数据入手,谈谈有关节约用水的必要性,从日常开支的统计,谈现代人的消费情况等.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快速更新时代,因此就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不但要自己具备创新思想,更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在中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创设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具有创新精神,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和学习质量,为中学生更深的研究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方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兼,孙晓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在创新教育中,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主要策略。那么,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教师示范质疑。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给学生做好示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形成独立质疑的能力。其次,在重难点处质疑。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每部分的知识都有重点和难点,这些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比较抽象,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多在此处设疑,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帮助学生各个击破。再次,在解题过程中质疑。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有时虽然懂得其中的道理,却时常会感到疑惑,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些疑惑,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二、创新启发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从讲授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法则到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都要从启发开始。运用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对象的某些特质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一年级刚认识“1”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一般情况下,1小于2和3,但有些时候,1却大于2和3,你们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吗?”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开始思考。很快,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比赛中,第一名最大!”另一名学生说:“考试时得了第一名就高于第二名和第三名了。”接着,很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大胆发表了不同见解,提出了质疑,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又如,在刚接触应用题时,学生并不了解应用题的具体含义,我便用数学活动课去解决。让学生自备一些玩具和水果,并以此为条件编写应用题,学生兴趣盎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创新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其常常将学生看成一个整体,毫无针对性。久而久之,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或者无限放大自己的劣势,最终便会对学习产生懈怠,学不会也不愿意学。在创新教育中,要求教师的评价必须从学生个体出发,尊重学生的实际差异,对不同基础、不同性格的区别对待,以不同的学习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是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对待同一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如果强行混为一谈,不仅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更会加深学生的厌学情绪。我认为,教师应在学习和生活中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心态对待学生,与学生做朋友,通过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另外,对于学习成绩较差,基础稍显薄弱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细致、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做错的原因,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做到了这几点,学生才能更加喜欢教师,进而由喜欢教师转变为喜欢其所教的学科,最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高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