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7:5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式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物理教学论文探究式教学新亮点”,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探究式教学新亮点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物理教学论文探究式教学新亮点”,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2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欣赏;探究式教学;教师专业素养
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它借助富有美感且具鉴赏价值的传播方式将美术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者。当不同的受众者以不同的审美情操、从不同的角度去鉴赏美术作品时,就会有各自不同的鉴赏感受。因此,美术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操与“三观”价值,他们有能力从自己的视角去欣赏美术作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一特征,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开展高中艺术欣赏课,在探究式教学中彰显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过程,重视思索。探究式教学的着力点在于“探究”二字,这是一个变量的动态进程,于反复中前进。比如,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当学生看到美术作品本身时,可能欣赏到的只是浅层次的东西,当学生理解并领悟到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可能欣赏到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结果。因此,探究式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过程,重视思索。2.强调包容,重视创新。探究式教学的“探究”二字还包含着“不确定”“不肯定”“不完全”的意思,而且美术作品的欣赏也不是一个定量、僵化的东西。因此,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欣赏美术作品时,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与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欣赏结果,教师应当强调教学本身的包容性并重视学生的创新力。3.强调自主,重视学生。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多起到的是指导、帮扶的作用。比如,指导学生从美术作品的构图形式、色彩亮度、各部分比例、创作背景等角度去欣赏。但欣赏者是学生,他们是探究式学习的主体,应当自发地对美术作品进行理解与感悟。因此,教师应当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探究式教学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在明确了高中美术欣赏课探究式教学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美术教师应当重视以下几方面的自身专业素养:1.对学生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的认知。不同的受众群体具有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欣赏角度,因此,在开展高中美术欣赏课探究式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当具备准确认知学生的心理与思维特点这一专业素养。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为例,关于“战争与和平”这个话题,由于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因此,更多的认知是通过新闻、杂志、报纸、互联网等渠道来了解的,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时,就不能要求学生“感同身受”,而要侧重于从对史实、报道的客观解读上去欣赏这一主题下的美术作品。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的高中生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心怀理想,憧憬未来,对于“战争与和平”这个话题也会有自己的见解。比如,在战争年代,如果枪支器械是作战武器的话,那么在和平年代,尤其是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知识就是作战武器。当学生有了这个层面的认知后,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就会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理解感悟来欣赏美术作品。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时,也应当多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实际上,认知学生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的这一专业素养,它体现的是教师在心理学领域中的素养与能力。2.对教材艺术价值与美感底蕴的挖掘。同一幅美术作品,学生欣赏、教师欣赏、美术专业学生欣赏、美术事业从业人员欣赏的结果与感觉可能各不相同,这与他们对美术作品的解读深浅有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教师应当具备挖掘教材艺术价值与美感底蕴的专业素养。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为例,这一课介绍了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教材以剪纸这一独特的形式来欣赏美术作品本身所承载的寓意。剪纸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技法不仅体现了剪纸本身所具有的手工能力,而且剪出来的形状也无不承载着剪纸人的思想,反映着社会的风土面貌。前者容易理解,后者就需要挖掘。比如,民间剪纸擅长将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其特点是“以意构象”“以象寓意”,而不是单纯、直白地根据物体的自然形态来造型,这就是欣赏剪纸的奥妙之处。除此以外,不同地方、不同派系的剪纸,又会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与区域色彩,这意味着在欣赏时,要更多地考虑该地区的风俗人情。由此可见,看似简单的剪纸,看似“形状奇怪”的剪纸,唯有将其背后所承载与映射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底蕴挖掘出来并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能在探究中更好地欣赏剪纸这一艺术形式。3.对理论迁移学习与拓展鉴赏的把握。对于一幅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从色彩、构图、比例、内容、主题、背景等多个方面入手,这就是理论层面上的艺术鉴赏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自然会将这些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下,学生需要用一些方法自行探究、思索、尝试、感悟,因此,教师应当具备能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迁移并拓展鉴赏的专业素养。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变幻的自然万象》为例,这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艺术家表现自然的各种独特手法,了解东西方对于风景营造的不同理念,理解中西方艺术家对于光和透视关系形式的想法和表现。在这一课里,教师应从理论角度,带领学生分别从起源与发展、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这三个方面对中西方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如教材中介绍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当学生完成了这一课的欣赏后,他们就能基本掌握欣赏的规律和方法。在这个时候,教师要选取几幅教材之外的、与教材内容类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由于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所掌握的欣赏规律与方法是自行探究得来的(教师需要加以指导,确保方法规律的正确性),因此,要通过课外作品来验证与练习。这就是知识的迁移,教师要具备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的专业素养。4.对课堂创新教学与活力激发的创造。最后要提到的是教师应当具备激活、激发课堂创新力的专业素养。这一点在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下尤为重要,因为探究性学习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强调创新活动的学习方式。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十四课《走进博物馆》为例,这一课是让学生理解博物馆及其美术作品所承载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感,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人类历史和艺术遗产的审美素养。博物馆,一方面,由于其陈列的均是时间年限较长远的作品,因此容易给学生留下“老旧”“无趣”的印象;另一方面,如果安排学生集体参加本区或本市的博物馆,并不是很现实。在这种教学情况下,教师应当具备创新教学形式的专业素养。比如,尝试微课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态影音的形式接触美术作品;尝试远程教学,与某一家博物馆合作,通过互联网,在课堂上借助大屏幕和高速网络等,帮助学生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近距离欣赏馆藏作品,如身临其境一般。这些创新性的、能够激发课堂活力的创造力,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思维上的一种专业素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意思是艺术在传达过程中,不同受众体所接收并反馈的信息是不同的。因此,指导并培养受众以正确的方式来鉴赏美术作品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是高中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能够较好地欣赏艺术作品。为此,美术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在这其中,教师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一方面,教师应当明确高中美术欣赏课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准确地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挖掘教材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底蕴,把握理论知识的迁移学习与拓展鉴赏,促进美术课堂的创新教学与活力激发,从而更好地带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徐律.高中美术欣赏课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J].学周刊,2015(5).
篇3
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大家通过实验探究来发现杠杆的平衡原理。学生在有效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自己学习中学物理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驱使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联系生活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热情交流,说说自己的见解、听听别人的意见,不但认识了自己过去没有注意的杠杆,而且在合作中体验了中学物理课程的学习趣味,感受到了信息共享的快乐。这些都合理的教学目标设置后收获的教学成效,这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种很好的体现。
二、选取合适的探究内容
探究内容的选取对于探究式教学同样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教师也应当有积极地改善与革新。很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都不够灵活,通常会依照课本的编排给学生们安排教学内容。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不仅会十分乏味,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与锻炼。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素材的特征灵活选取教学内容,可以将生活实例、实验过程等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这不仅能够极大的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能够让大家在积极的探究中深化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在学习“密度”这个中学物理量时,我组织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密度是中学物理的一个重要知识内容,在密度概念形成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展开教学。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先通过测量比较不同体积的同一种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再通过测量比较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而不同物质的这个比值一般不同,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中学物理量,而且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用比值定义中学物理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过程的安排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合理的安排与设置也能够更好地帮助探究式教学发挥其积极的教学辅助作用。
三、布置创新的探究作业
探究式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课后作业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方式,教师应当借助创新的作业形式来进一步深化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很多教师的作业布置方式仍然十分陈旧,那些枯燥乏味的计算、问答题不仅丝毫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作业形式也很难对于学生的思维有所锻炼。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更为灵活多样,创新的作业往往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讲完“杠杆”后,我给学生们设计了如下作业:
①让学生上网调查从古至今,人类对杠杆的应用与研究;
②请学生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制作小杆秤;
③请学生回家利用身边的器材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篇4
探究式教学能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诸多影响因素,造成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并不能有效的展开,依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没有积极迎合国家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被调动起来。在农村的文化课程教学中,英语课程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薄弱的科目。由于经济条件和文化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认为英语教学完全是为了学生的应试考试,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并没有及时认识到,教学方法、课本教材以及教学的内容也与现在的新课程标准存在很大的出入。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造成农村英语的教学一直停滞不前。
二、农村高中英语探究式教学应用
在农村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英语综合能力。探究式教学在农村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是单词、语法、阅读和写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将探究式教学应用在这几个方面,并注重情景的创设和探究过程。
1.在单词教学中的应用。在进行单词教学时,教师应将探究式教学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单词预习阶段、分组探究阶段以及交流总结阶段。如在进行高一英语必修三第二单元“Healthyeat-ing”讲解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自主预习重点的单词、词组benefit,balance,getawaywith,cutdown等,然后将学生分组,并分别负责一个单词,通过小组探究讨论以及查阅资料归纳单词、词组的用法,并对探究讨论的结果进行陈述。
2.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并归纳语法规律。在对高一英语必修三第二单元“Healthyeating”中的语法进行讲解时,语法的内容主要是情态动词的使用,如should,need,must,haveto,dare,ought等情态动词的使用,通过例句探讨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讨论例句中情态动词的意义和用法,结束之后进行小组陈述,教师对陈述中的不足加以补充。通过课堂练习的形式以及小组对话的形式进行情态动词的巩固,提高语法的实际运用能力。
3.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文章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高一英语必修三第二单元“Healthyeating”中,就提出的问题“Whatishealthyfood?”“Howcanmeeatahealthydiet”等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或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问题的探究,并得出最后的探究答案,进行小组陈述,教师就陈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
4.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出写作的题目,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作文题目的自由讨论,学生就写作中可能出现的词汇翻译问题、句型使用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题目讨论结束后,教师可进行题目范文的讲解,并引导学生观察范文中句型的使用以及文章的结构等,并在范文讲解就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写作并进行文章的相互批改。
5.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只有处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才能积极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深入研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短语、词组的提示方式让学生进行对话,通过学生的实践,使学生在理解英语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累英语知识并拥有运用英语的能力;其次也可应用农村教学中的多媒体课间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
6.注重合作探究的过程。融洽的学习氛围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探究式教学能够顺利展开的关键,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尊重、互动的关系,通过问题的交流探讨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提高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部分农村英语教师能够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的探究、交流,实现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结语
篇5
信息技术的首要功效便是能够让知识的呈现更为直观,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教学实践意义。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到更多且更为复杂的几何知识,这个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与数形结合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在很多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们都会面临一些难题,尤其是很多立体图形以及图形的变化无法清晰地得以呈现,这会给学生的理解过程带来一定的障碍。引入信息技术后,则能够轻松地化解这些问题,使知识都更为直观地得以呈现。如通过事先做好的课件,教师能够将许多立体图形以及图形的空间变化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并且引导他们更好地展开知识的探究与实践,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无疑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在立体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几何图形、轴对称图形时感觉最困难的是让学生如何把数形的概念结合起来。这些内容的教学往往需要教师事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将各种角、边、图形的中心、高度等标示出来给学生看。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这些图形的类型太多样,需要标示的内容也过于繁杂,进而形成了非常大的工作量。不仅如此,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概念非常多,如果单纯地借助口头讲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会不够深入。信息技术的利用则能够很好地化解这类问题,教师只需借助多媒体,便能够清晰直观地将这些图形及其变化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过程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很大的教学空间。
二、有助于交互式学习
探究式教学往往需要学生之间间有充分的交流沟通,需要学生借助更多有效的交互式学习来增进对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数学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核心概念以及有相互联系的内容不仅是课程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交互式学习的良好素材。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些内容往往不容易很有效地展开交互式学习,学生对这些核心知识的掌握还是不够牢固。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则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些缺陷,很多数学学习软件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交互式学习,让学生的交流探究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概念性、逻辑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中,教师通常感到困惑的是怎样用最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比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式、勾股定律、平方根、一次函数等内容时,它们的概念性太强,而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感性思维为主,让他们理解这些比较抽象、逻辑性又很强的内容很难。如果他们经过反复学习还是难以理解或者记错概念,学生心理上就会受到挫折而失去探究的兴趣。信息技术的出现则能够为这些内容的交互式学习提供良好的辅助,很多好的数学学习软件都能够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学习指导,能够让大家有针对性地展开对特定问题的探究。这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能够让探究式学习收获更好的成效。
篇6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职高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他们对专业知识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但是在教学中又缺乏向教师质疑的勇气,使教学在被动压抑的状态中进行,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农林果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成为了主体,通过他们的积极探究,提高了学习效率,对农林果树知识产生了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让他们积极地进行学习,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并对农林果树专业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探究式教学效率
(1)进行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由于职高学生对很多专业术语理解不深,教师可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问题设置。通过问题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果树栽培学》芽与枝叶的生长一节中芽的类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实验基地,让学生先进行认真观察,然后向学生提问:芽在枝条上的着生位置有几种,形态如何,第二年春天能否萌发,萌发后长枝叶还是开花结果,枝条同一节上芽的数目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对基地中不同的果树进行观察,并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并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拓展思维,有效掌握学到的知识,并具备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
(2)进行实地操作,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进行苗木培育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便利条件,在校园内开辟苗木实验基地,让学生从翻土、选苗、种植、培育等环节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把农林果树教学的场所拓宽到实地,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为了使果树更好地成长,学生积极地探究理论知识,把实践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很好地掌握了农林果树的专业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果园中进行技术指导,为果农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实地学习,学生能体会到专业知识的有效作用,激发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实现了高效的农林果树探究式教学。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实现探究式教学
为了适应教学的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农林果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用丰富的专业素养来影响和引导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农林高校作为农业领域各类人才的输送地,不仅要输送大批量的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科技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更需要着力于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否则农业科技的研发将因缺乏创新驱动力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农林高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为鼓励有志者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推广,实施教师分类培养、个性成长计划。在职称评定、岗位设置上设立一定比例的“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型、推广型”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考核要求,旨在造就一批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军人才。组建团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技术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使科研成果和技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于实际生产,尽快被基层一线推广人员所掌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力求在农业科技创新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篇7
新课程的实施,最突出亮点是加强以实验活动的学习,增强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能力,最直接的益处是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科学这门课的兴趣和自觉性。能有更多机会亲自动手操作,这是每个学生最为欢迎的。枯燥乏味的理论、定义,辅之以眼明手巧的实验操作,其身临其境的感受,对获得的知识的量或掌握知识的度是不一样的,在很大程度上它能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对植物一的生长认识,教师在课前先分发给学生一些花籽,有地雷花(紫茉莉或夜娇娇等)、凤仙花、牵牛花等花籽,让他们自己去培养种植和观察,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籽,整个过程自己亲自尝试,再回到课堂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收获了极大的认识,对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又如,观察蜗牛和蚯蚓、大气压强的认识、能量的存在,氧气的制取、电路的连接等等,通过实验获得直观的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养,毫无疑问我们的教学要的就是这种效果。然而,科学又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当我们在大量关注实验操作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学习。理论指导实践,基础理论不学好,实验的行动就是盲目的,否则一堂科学课会被误解为一堂活动课了,也就不能对科学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基础理论学好了,再通过实验来检验和巩固科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自己的猜想,这样的教与学才能为现在的教育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科学探究的这个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到猜想,实验设计方案的提出和实践到最后的得出结论,直至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是与学生自主思考密切相关的。相比于实践,理论是指导和印证的关系,因此,对两者关系的辨证把握是科学教学的重要落脚点。
二、主观想象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科学新课程实施一轮以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就是新课程的灵活性。新课程追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式学习,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也得到很好的启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教学上崭新的里程碑,其中能让学生充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想象翅膀的展开,那认知的天空就无限广阔了,科学有时要借助想象,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探索,借助想象的翅膀,链接其中的知识要点,使学习更有兴趣,也更轻松。在科学新课程的教学中,这实际上是学习科学课程的方法。要让学生明白,科学这门课程讲究实事求是的知识,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它包含着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命运动等,这些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学习科学课程的原则。因此,在科学的教学当中,教师就要注意把握学生主观想象与客观规律认识的关系。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但仍要尊重掌握客观规律,加深对其相关知识的深刻认识。这样学习的方法是灵活的,而知识的积累是扎实的。
三、有的放矢与举一反三的关系
科学新课程实施一轮以来,对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新天地,充满着期待和要求。尤其对教师而言,由于新课程内容变更后,量多而广,最明显的是课堂教学环节比以前更紧凑,在教学上特别注重对课程重点内容的把握,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突出重点,析难解惑,是面临科学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难题。因为新课程的实施大大提供了学生敢想、多想、深想的机会,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更强,思维更活跃了,他们已经由过去的被动转变为主动。作为教师而言需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想知道什么,了解什么是科学课程的重点。怎样去掌握其中的知识点,这需要科学引导,化深奥为简约。突出重点就是最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也就是有的放矢,就教师而言,是讲我所想讲,既不是泛泛而论,更不是普降细雨,要有主次之分。对学生而言是学我所想学,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是课后所学不到也补不上的,怎样做到这点,关键是举一反三。有的放矢是目的,举一反三是手段,只有通过举一反三的正确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和把握答题的主动权。在遇到貌似陌生的所谓新题时,处乱不惊,从容可应对。如去年中考有一题关于势能影响的几个物理量,学生已掌握势能大小与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再看题中图表显示另一个地理位置的物理量,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同时,采用老师所教授过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合理分析和运用就不难解这个题了。遇到这类题目,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对平时所学的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教学的目的所在,使学生成为一个会学习、能学习的人。
四、教学互动与水涨船高的关系
从科学新课程教学实施一轮实践看,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自觉性比以前有所提高,这主要跟新课程内容更注重学生个性发挥有关。从以前更多注重记忆的知识到现在重在理解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这也可以说是应试教学转变到素质教学带来的新面貌。这个新变化,着重体现在教学的互动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在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展示自己的潜能,这是教学上的互动。重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与合作,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互动。无论是课堂教学节奏的加快,还是课堂内容涉及宽而广,都要求教师作出相应调整,探究式教学更要注重引导,当然教师知识结构必须不断更新,知识面要不断拓展。一个优秀的教师不能墨守成规,针对学生心理,要有自己独特的授课思路和目标。如新课程中,大量的相关的实验课,地理知识的扩充对教师而言有些也是陌生的。这就需要教师领先一步,积极探索,首先设计和提出合理有效的实验操作步骤,主动查找有关的知识资料,再让学生通过学习和体验,使学生的初中科学知识不断完善和提高,并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水涨船高,是我在教学新课程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也是对教师最直接的要求。
五、结语
篇8
1.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2.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3.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4.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5.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在当前,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但是,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
1.在目前直接制约历史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式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
2.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3.教师在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4.学生尊重的老师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老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之发挥,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是喜欢老师和他们一起进行创新的。
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历史科的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5.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6.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三是创新,即在教学实际中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篇9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文学理论教改 研究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52
Abstract With various discipline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theory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and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literary theory related researchers are also exploring how to use inquiry teaching theory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teaching for in-depth course chang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heory curriculum situation of inquiry teaching theory in the literary theory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some attempts to tes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experiences experience to related disciplines education in teaching may encounter obstacles and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research suggestions.
Key words inquiry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of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以讲授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为主的文学理论旨在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中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将相应的文学现象和规律应用到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实践活动中去。在文学理论教学中,教材内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学生无法亲身体会理论要义,而且历来沿袭讲―听的陈旧死板模式,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暴露出教学者与受学者双重厌倦的弊端,严重阻碍了文学理论的教学及学科发展,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探究式教学这一理论由是美国教育学家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它指出了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灵活性及主动性,针对性提出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效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这一开创性的理论一经提出便备受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迅速被应用到了实际教学中。①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引进探究教学理论至今已经基本全面推广应用到了国家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而且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然而这种成效更多的体现在自然科学上,对人文理论类的课程还有待进一步开发。②
文学理论是中文系一门较为重要的理论指导课程,其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其自身学科也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隔阂而使其自身的发展处于被动和滞后的状态,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应用到文学理论中就需要教师通过新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以鲜活的实例从贴近生活的角度“探究”理解文学现象,这种新的“探究”具体体现在教材、教学、检测的改革中。
1调整教学主题与内容
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存在着诸如理论刻板古旧难以与现今文学氛围、文学创作及文学教学相适应的弊端,同时由于在上世纪我国引进了大量外国文论教材,其中的形式主义文论、结构主义文论、阐释学等等文学理论思想充斥文学及文学教育领域,人们在未能有效消化吸收并结合本民族的实际文化背景进行理论转化的情况下盲目传播,不免使我国的文学理论教学及研究陷入“水土不服”的境地。
同时传统文学理论在教学及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实际操作和应用性,固持知识的静态平面呈现而忽视知识的动态变化和多方位立体延伸。单纯按照教材授课不免显得空洞、枯燥,学生不易理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同时也缺乏实践意义,因此,如果在课程设计及备课中将现有的教材编排结构打破,从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角度出发,以文学现象牵引不同环节、方面的知识点,重新对课程进行专题化,并在课程的设计中针对性地加入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将文学现象及知识引入现实层面上的板块设计,以便学生能积极有效地将呈现出的文学理论知识整合到自己的知识构造中,完备自己的知识体系。③例如,在常规文学理论教材所设计的文学本质、作品构成、文学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这几个理论板块内容基础上,将具理论性的板块(文学本质、作品构成、文学发展)与具实践性的板块(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交叉渗透,从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出发,利用文学的理论对文学活动中的创作、鉴赏、批评进行分析,以对理论应用的分析来检验并稳固知识,将学生的注意力指引到自己敢于乐于参与到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及批评中,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实践意识和文学素养。这种板块交叉设计可以有效矫正知识点灌输式的课程设计方式所造成的死板局面。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活动,不必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模式和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领悟能力和知识接收效果及现场反响临时增减教学环节和内容深度及广度。④
2创新教学过程与方式
探究式教学的理论重点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向以学生学为主体并增强师生对于教学内容的互动这一教学活动的深刻变革,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听、想、说等思维活动及实践活动为。具体的实施可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2.1 情景教学,重视问答
相比于传统理论性学科单向注入式教学的缺点,探究式教学多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导、启发学生,而“问题”也就成了探究教学的核心理念。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针对文学现象或主题板块设置贴切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接近主题内容,同时也可以设置一定的悬念,诱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自始至终都贯穿在整堂课中,这种持续性的问题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以“《装在套子里的人》运用了哪些值得借鉴的文学创作手法”来引出荒诞夸张的文学创作形式其独特的对比和讽刺效果。
2.2 积极讨论,交流心得
认识的角度是多方位的,针对同一问题、同一现象必然会存在不同的观点,探究式教学将学生的发言权充分释放出来,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将自己的勇敢的拿出来。同时当不同的观点呈现在课堂上时又会引起学生对自己观点的反思和校正。例如,在课堂上提出“如何理解‘审美泛化’对文学带来的威胁?”“大话文化之于经典”之类的命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组成正方反方对某个话题进行辩论,辩论中可以自述观点也可以采用问答方式,这种观点交锋的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现场思维和清晰条理的思路,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加强同学间的互相了解。当然辩论的形式比较耗费时间,平常较多的可以采取自主发言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最后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领会程度做出总结,以此来具体操作课程的传授过程。⑥
学生都是需要肯定与赞扬作为动力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观点中正确的或新颖的地方大方的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多多思考,积极献言
2.3 拓展教学,延伸课堂
在课堂上针对某个理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尤其是针对争议性或较为开放的话题时,需要足够的资料、论据来支撑完善自己的论点,同时也为了对论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学生都要在课堂之外进行一定量的知识延伸,此时需要教师对资料搜集的方法、途径等进行指导,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并鼓励学生对议题进行纵向深入探究的同时在横向多学科领域的方向上做一定限度的努力,这样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操作能力,让学生贴近生活去理解文学理论的实践意义。教师在授课时也可适当拓展文学理论的外延,注意文学与历史、社会现象、哲学、人文学科领域等的关系,将文学理论的社会意义呈现出来。⑦如,引导学生探究“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小说的主题思想及流派与现实社会的相互影响”;利用多媒体电影展现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美学对视觉美学的改造以及两者的交叉渗透影响。
此外在形式上也可做一些可行性的创新,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可以产生情景相生的效果;创办文学刊物和文学研究社团等课堂外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
3 丰富教学监测与考核
作为一门高校理论课程,对教学效果的实时监测与最终成绩考核必不可少,而传统的知识理论考试的单一形式并不具有全面综合的监测效果,不能准确考察学生对理论的实践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探究式教学则针对学生的上述能力提出教学考核应该是灵活且多元化的。而科学的考核应该包含课堂实时测验和期末综合考核两个部分。
(1)学生的成绩应该是有即时效应的,实时监测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课堂积极性的反映同时也能作为成绩评估及指导日常教学的重要参考,更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激励自己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时刻。教师可根据学生日常在课堂的发言积极性、问题回答情况等情况设置平时成绩,并按一定比例计入最终考核成绩中;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不定期安排一些书面作业或者讨论性、思考性任务,并将这些作业、任务的完成效果反映到学生的平时成绩中。(2)期末考试是教师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接受程度的重要监测方法,应用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在设计考试题目时要注意题型与题目内容的多样性及实践性,增设一些情景分析和论述题,以此检查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及思维的独特性,以及学生对实际问题应用文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确保教学质量检测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我国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理论给许多学科的教学注入了生机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探究式教学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希望这种先进的教学理论能对文学理论教学提供更多的指导,引发更大层面上的变革,当然这离不开广大教师的不懈追求和探索。
注释
① 胡泽球.论探究式教学理论在文学理论教改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14-17.
② 吕佳.文学理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81:155-156.
③ 李冰燕.探究式教学法在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1:138-140.
④ 杨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5:92-96.
⑤ 胡岭.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课程;探究式教学
一小学数学课程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探究式学习是在实际生活与学科领域中明确和选择主题的教学方法,从构建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教学情景中,对学习知识点进行问题提出,通过操作、实验、调查、收集、处理、交流与沟通的探索研究模式。不仅能够从中获取知识,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与态度规正,尤其是在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上的发挥具有优势地位。2.探究式教学与数学课程的内在联系。小学数学课程传授的是关于数字以及相应的计算问题,也是数学学科中最为基础的能力培养。那么在数学学科中探究式教学的方法主要体现出其研究态度的严谨性,以及在进行学习时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形成知识总结的过程。那么在探究式教学广为应用的过程中,多数学科研究都证实了其对于知识总结与记忆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探究式教学的教育观念。如果要想应用好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开展小学数学课程,首先教师自身就应当重新认识探究式教学的方式,产生全新的观念从而引导教学规划。通常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多数教师在应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其主观认为探究式教学就是提出问题,而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从素质教育的目标中我们能够明确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而这里的研究是以活动过程存在于数学课堂中,而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简单回答的方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教学。而数学课程仅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也会让学生过多地处于被动地位。那么教师在结合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必然要思考两方面问题。其一,如何将数学问题以利于学生思考的方式提出。其二,需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升。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掌握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方法,另一方面也要掌握结合数学内容的有效方式。从而以教师的教育经验,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完成。2.探究式教学的情景创设。小学数学是其学科基础的初级阶段,而学生也在此时具有相对知识少、活泼好动的特点。那么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探寻教学情景的完善,从而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应当构建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应用题或者图形题进行问题思考,也就是将具体问题形象化。如为学生介绍三角形的识别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中画出建筑物,让学生识别其中的三角形,在进行小组讨论与分析中,形成小组内部的最终答案,再进行问题回答。学生通过对形象事物的认知,产生自我知识的总结与思考,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在教学课堂中促进气氛的活跃,促进良好的课堂效果提升。3.注重教育引导的教学互动。从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中,我们能够发现不仅要让学生从中发掘知识点,同时也要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那么这其中的互动性要由教师进行引导。以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其数学教师占据了主置,不仅降低了学生的互动性,也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4.探究式教学的选择性。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对于数学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并非所有知识点都适用于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那么就需要有经验的数学教师,进行甄别和选择。通常在数学概念的传授中,小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探讨尚未达到深刻掌握的程度,那么对于较为抽象的概念可以以单独传授的方式进行。而相对可以进行讨论的内容,再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进行。如果盲目使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不仅无法起到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更加会产生课堂的混乱和教学进度的延迟,其负面影响也会对学生产生误导。
作者:陈海岩 单位: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甘沟乡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