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范文

时间:2023-03-23 12:4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材

篇1

一、两者相同的地方

1.都较重视“义理”教育。“义理”教育,即“道”的教育。“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材一个鲜明的特色。不过,近年来,我国语文教材已由“义理”本位逐渐过渡到“语言”本位,但渗透“义理”的选文在语文教材中仍占较大的比例。美国语文教材同样重视“义理”教育。例如,六年级文学教材第二单元主题为“英雄”,教材的选文有,生活中的英雄:小说《勇敢点,戴纳》、《儿童英雄:救人者、幸存者和有才能者的真实故事》、诗歌《抢救》;勇敢和善良:小说《卡罗琳的第一百件事》、小说《数星星》;杰出人物《狂人玛吉》、小说《泽利》、诗歌《妇女》。教材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介绍,旨在教育学生要像他们那样沉着冷静、不畏困难、勇敢地挑战困难。

2.两者都很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美国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因为,若阅读能力低就不能理解诸如历史资料、科学报告和经济技术文件之类的重要资料,就无从下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样,在美国人看来,写作水平差,也势必影响学术研究、经商和专业工作等。所以,美国语文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我们从六年级教材《文学宝库》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教材除了课堂阅读外,每个单元还开列了“书架”,用于推荐书目,简要介绍书目的内容。如第一单元的“书架”推荐了五本书:(1)《整天》(大卫.麦考德),(2)《代王子受罚的男孩》(悉德.弗莱喜曼),(3)《弗瑞斯比夫人和涅姆鼠》(罗伯特.C奥布赖恩),(4)《六年级借宿生》(伊芙.邦庭)(5)《聪明人范西利莎》(约瑟夫.谢尔曼整理)。这些文章指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我国的语文教材也很注重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对国内的语文教材,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就不进行分析了。

二、两者相异之处

1.两者编排体系不一样。美国的语文教材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的内容主要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而文学类的内容主要有美国和英国各主要历史时期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欧洲和非西方著名作家的翻译作品,包括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等。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语言和文学并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文学为主。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将语言知识、文学的学习都融于“选文”中,没有截然分开的语言和文学两大类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两者也各有特色。美国的文学类语言教材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编排体系。(1)按文学作品主题编排。如六年级文学教材《文学宝库》第三单元按“远方的文化”主题编排,“远方的文化”这一单元又细分为非洲探险、跨越时间、跨越国界三个小主题,分别对应的选文是,非洲探险:科学小品文《紧闭的门后》,小说《模仿树和叶子》;跨越时间:童话《鸽子王子》、科学小品文《城堡》;跨越国界:小说《横渡太平洋》、诗歌《东方地平线》、人物纪实《名字:诺姆贝瑞斯》。(2)按作品体裁编排。如八年级文学教材《文学》(银级)按短篇小说?戏剧、纪实 、散文、诗歌、美国民间文学、长篇小说分单元进行编排。(3)按历史时期编排。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大多按作品体裁进行编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言、诗歌、文言文、文学评论等单元。

2.美国语文教材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我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美国是一个崇尚创新的国家,其语文教材也很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凸现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语文教材,都对此有要求。试以六年级《语言》教材为例,六年级《语言》教材第十二部分第一单元共有七篇课文,其中第一课介绍调查报告的定义及其结构,第二课讲解如何寻找调查报告要回答的问题,第四课介绍如何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第五课让学生评估获得的信息、留下与调查报告内容相关的材料,第六课教学生总结概括所获信息,做成笔记,第七课则要求学生运用分类、缩写、排序等技能组织笔记上的内容,写出提纲,完成调查报告(或论文)。教材注重“初选课题一重选课题—制定计划—资料分析—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研究历程,让学生获得实践研究和学习语言的切身感受。而我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同样是调查报告,最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调查报告、怎样写调查报告,给两篇范文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少像美国语文教材不厌其烦地要学生亲自调查研究。不过,国人已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上海就较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如上海杨浦高级中学的《汉语新外来词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就搞得比较成功,深受学生的喜欢。

3.美国语文教材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我国语文教材却未体现。

美国语文教材较重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如六年级文学教材每一个单元之后都有一个“connection”,即“和其他学科课程的联系”。这部分内容丰富多样,异彩纷呈,旨在使学生体会各学科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学科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综合思维和多种技能的培养。如,《上尉和他的马》一文的练习设计,就要求从百科或其他参考资料中查找非洲野生动物的资料;《火星上的罪恶》一文的练习,就要求学生找出美国的四个时区及其之间的时间差,还要求学生画一幅美国地图,表明不同时区的位置。我国的语文教材像这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还未曾体现。近年来,上海比较重视这一点,如今年高考上海综合能力考试卷(理科)首次出现了跨学科知识的题。题目大意如下:上海市中学生正在展开研究性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下面是学生提出的三个课题──上海入骨髓库的心态剖析:上海地区太阳能利用可行性研究;上海地区降雨酸度情况调查研究。要求:写出所选的课题名称,并简单陈述理由;简要列出你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法;该课题最后成果的形式。虽然是理科的综合考试卷,似乎与本文的行文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其体现的一种教育理念却与本文所述的美国语文教材注重跨学科知识有一致之处,故在此将其提出。尽管学生的答题情况不甚理想,有的甚至连什么叫“陈述理由”都不清楚,特别是对“研究计划”、“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之类更是回答得千差万别,但它毕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能为我们的教学及教材编写提供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所以,笔者真心地期待着我们的语文教材多一点“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篇2

新课程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个共有的特点,那就是插图的精美讲究。这凸显了插图在教材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那在教学中,如何理解并用好这些插图呢?

一、插图在教材中的性质和地位

插图是一部教材中教学资源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插图不同于一般文学读物中的插图,因为教材是一种经科学编定、自成系统的教育资源。教材配入的插图必须考虑其教育内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以及教学开展的需要。从创作的角度说,教材插图承载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插图的规划(在哪些文章中放入插图)和创作既服从于教材整体构架的需要,更要适应所配搭文本的主题以及具体内容呈现的需要。

在一部教材中,事无巨细,每一部分、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策划、制作的成果。从阅读课文的遴选、知识体系的架构、内容深浅的合理安排、单元(章节)的策划、问题和练习的设计到版式的设计、字体字号的选用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随便应付。对于插图,教材编撰者更是小心翼翼,力求完美,因为必须保证插图与文本结成相容共生的有机体,决不能成为游离于文本内涵之外的附属物。一些经典插图给予那些浅识文字的懵懂少年以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令他们数十年后还难以忘怀。可见,插图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影响之深。

与此相关,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插图处理的文野、深浅,也体现了教师个人语文功底、文学修养、审美素质的高低。故此,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插图的处理是万万不能疏漏的。

二、插图的基本功能:实现教学内容呈现的二元模式

教材插图具备多方面的功能,在这方面,多年来许多论者多有阐述。然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却被大家忽略:教材插图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呢?

教材插图最重要的功能是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即改变教材阅读教学内容呈现的一元模式为二元模式。所谓一元模式,就是指仅仅使用文字语言(文章)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在一元模式基础上加上插图(图画语言),就成为二元模式了。

一元模式的优点自不待言,这里要指出的是它的局限性。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对小学生的教育教学仅必须考虑到这一特性,仅仅使用文字语言来呈现教学内容,显然是不够的,是有局限的。小学生要能理解课文所讲述的童话、寓言、传统小故事等,必须在文字语言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想象力,才能完成。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如果教材辅以图画,则可以让学生理解感悟得更加到位、全面。

图画以其对现实生活事物和场景的描摹,用色彩、线条等要素的组合再现了文字所叙述的生活场景和情境,给学生思维的开展提供了刺激因素,形象思维活动很快被调动起来。这就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利于知识内容的吸取。

三、用好教材插图创造的“生成”机会,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用图画的方式来呈现,使教学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平添了多种可能,激活师生互动,更加灵活地推进教学过程。请看下面《寻隐者不遇》的一个教例。

(师生一起推断出了贾岛向童子提出的三个问题,了解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点,读懂了诗意)

师:没见到朋友,贾岛会感到遗憾。但在本学期的语文课上,我们还有机会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诗人。

(大部分学生露出疑惑的神情,有几个学生得意地笑)

生1:我知道,第九课上就有贾岛。(翻课本)在49页上。

(学生们迅速翻书查看,教师默许)

生2:老师,不对呀!这个贾岛是个和尚,跟刚才那个不一样啊。

(其他学生纷纷附和,教师心中有数,微笑)

师:对呀,“寻隐者不遇”的贾岛长着浓密的黑发呢。大家探讨一下怎么回事。

生2:我知道了。“寻隐者不遇”图中的那人可能是童子的师傅,他出门采药前给童子交代,告诉他要看好家。

生3:不对不对,这幅图中的人不是童子的师傅,因为童子背后的狗正在生气地叫,这说明狗见到的是陌生人。

……

(大家的疑惑无法得到明确的解决。他们将一双双求索的眼睛盯住老师)

师:同学们的猜想各有各的道理。老师曾经请教过专家,他们说两幅图都没有画错。那么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我想还是请同学们回家后设法弄清楚问题的答案吧!

篇3

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的供学校对中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基本材料。广义的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和有关音像资料;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通称课本。由于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本文所说教材仅为中学语文教科书。我们认为,探讨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

(一)是教材评价工作本身的需要。我国从1903年独立设置语文学科至今,中学语文教材已有数十种之多,每一种教材的产生、使用和终止,实质上都是一个评价过程。这些年来,教材评价的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主要是经验性评价,既缺乏科学的评价理论指导,也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规范化的评价方法,因而评价工作尚有不少误区。

(二)是教材建设的需要。评价是教材演进的动力源。要搞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就一定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监督、调控和动力作用,就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而首先是要解决好评价标准问题。若对教材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没弄清楚,教材建设则可能是句空话。

(三)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课题甚多,但归纳起来无外乎教学思想、教材和教学方法三大方面。而教学思想要通过教材去体现,教学方法会受到教材的制约。所以,很多人深有感叹:用低效率的教材想教出高的质量,简直是带着镣铐跳舞!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已足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急需科学的教材评价标准。

(四)是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透彻领会教材,正确把握编写意图,还要明白教材的不足之处。这比单纯的理解教材内容的要求要高得多,参与其中的应该有教师对教材的科学评价。而按什么标准来评价摆在自己面前的教材,这正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的困惑。

二、确定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依据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是人们用以评价教材的价值尺度。没有这种尺度,评价活动就无法进行。要使评价具有科学性,确定评价标准就必须依据如下要求:

(一)要体现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这里的主体尺度就是评价主体的价值标准,即社会和中学生对语文教材的需要或借以追求的利益;客体尺度指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编写的规律性。其一,教材是为满足中学语文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它能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要,应是确定其评价标准的最重要的客观基础。教材的职能、结构和效能,决不应该是教材编写者主观臆测的产物;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语文素质和社会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才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与归宿。其二,尽管社会和中学生的需要是确定教材评价标准的根本依据,但这一根本依据又得符合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编写的规律。倘若中学语文教材能深刻反映语文学科的规律,具有科学、合理的结构,那么它就能更充分的满足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二)要反映社会和学生的双重需要。既然评价标准应反映中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它就得全面反映社会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教材的客观需要,正确体现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评价标准要全面反映社会和学生对语文教材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广泛的社会生活对中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要求,二是高一级学校对学生语文基础的要求。中学生对教材的需要也表现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个体成长需要,二是个体参与广泛的社会生活(包括就业)的需要。其二,评价标准要正确反映社会和学生需要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统一性来说,社会和学生需要由于焦点上的一致,如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等,因而不仅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能在同一教材中得到满足,而且还能相互促进。但是,在教材中必须体现的社会需要并非与所有中学生的需要完全一致,如思想教育等,那么确定评价标准就应考虑,教材能否促进社会需要内化为学生的需要,能否使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升华为社会的需要。

(三)要坚持标准来自实践并受实践检验。评价标准的表现形式是理性的,但它应该来自中学语文教材实施和评价实践,没有实践作基础的评价标准是不可靠的。既定标准是否可靠和可靠程度有多大,也得通过实践的鉴别才能确知。实践的评价才是具有最高权威的评价。

三、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

探求确定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客观依据,目的在于解决评价标准构成问题。要把对依据的认识转化评价标准,须经过必要的中间环节,即恰当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法。我们在对中学语文教材诸多方面的价值需要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最能反映主体需要的评价标准,其基本框架如下:

(一)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职能标准。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职能标准是判断教材能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尺度,即教材能否实现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它在中学育人总目标定职能的标准。教材只有正确体现了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才可能成为师生教好、学好语文的正确依据和可靠凭借,否则它就不是好教材。在评价中,重点考察目标、内容和活动三个方面。

1、是否正确体现了中学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包括:①知识教学指标;②技能训练指标;③能力培养指标;④思想品德教育指标;⑤审美教育指标。

2、是否选择了恰当的育人内容。包括:①是否选择了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基础知识;②是否选择了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课文及具有范例性的阅读训练材料;③是否选择了指导性强的写作训练材料;④是否选择了实践性强的听话训练材料;⑤是否选择了实践性强的说话训练材料。

3、是否科学设计了语文学习活动。包括:①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②阅读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③写作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④听话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⑤说话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⑥综合学习活动设计是否科学。

(二)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结构标准。

中学语文教材的结构应该是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综合体现。结构标准是评判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的价值尺度,主要包括教材的内在结构和外显结构两个方面的价值。

1、内在结构是否科学。包括:①教材内容中是否形成了平行发展的语文知识线、语文技能线、语文能力线,以及横向穿插于这三条线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线和审美教育线;②在知识、技能、能力三线中,是否以知识为基础、技能为中介、能力为主导。

2、外显结构是否科学。包括:①全套教材是否具有整体性;②教学阶段划分是否恰当;③单元组合与编排是否合理;④注释、插图、附录等辅助成分是否精当。

(三)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效能标准。

中学语文教材的职能、结构最终要在效能上体现出来。效能标准是衡量教材在实际运用中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的效果和效率的标尺,是由教学实践结果来判定教材能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主体需要的价值尺度。

1、教材的效果好不好。中学语文教材的效果,是指在教学条件基本理想状态下,所评教材对中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与发展智力、陶冶思想品德、培养审美水平等方面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和达成度。在评价中应着重考察以下三个方面:①教材是否适合教学,保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②教材能否促进绝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方面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③教材能否促使绝大多数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2、教材的效率高不高。中学语文教材的效率,是指受教材影响和支配的语文教学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即由教材内容是否精心选择和优化组合而导致的教学时间、精力投入的量与学生学习效果中所蕴含的质的比率。在评价中应着重考察以下三个方面:①教学内容的起点、梯度和终点是否适合中学生的心理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和发展可能;②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在实现语文教学目的、要求方面是否具有范例性和适宜性;③教材是否有利于知识掌握与能力训练、教读与自读、阅读与写作、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语文学习、学习语文与语文运用的紧密结合。

四、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两点说明

篇4

一、文言语料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之必要

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进语文教材,让青少年接受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涵育,这乃是几代语文工作者的追求。百余年来,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的融合方面,有经验,也有教训。我认为,教训之一是把文言语料的系统学习逐出小学语文教材,这种宏观设计始于1923年问世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这份课程标准只要求小学阶段能够读写白话文,基本避开了文言学习,仅提出在六年级“可酌加浅易文言的诗、文的诵习”。这种设计思路,一直延续到今天,小学阶段并没有正面提出文言学习的要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里,除去几十首古代诗歌,文言语料少得可怜。

这样做,问题何在?

第一,语文教材是培养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的凭借,语文课程的专责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由于文言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缺位,初中的文言学从零开始,进度慢,标准低,其负面影响一直波及高中的文言教学。

应该强调一点,即文言学习的作用大于文言学习本身。我曾随机调查过44个文言常用词,发现由它们充当词素的一般常用词语共有876个,平均每个字有近20个常用词语。试想,假如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读一点文言,早一些了解一部分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项,记诵相关的文言例句――这对于他们积累一般词汇,尤其是提高对词语含义的辨识度,该有多么大的好处啊!不少中小学生词汇贫乏,对词语义项理解得粗糙,运用不准确或不得体,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恐怕与文言学习的严重滞后不无关联。学习较大数量的各类文言语料,可以加强多种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储备,加强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同时丰富语感,提高语言运用的精确程度。

第二,优秀的传统文化之精髓,相当一部分是由文字承载的,学生的语文能力越高,语文素养越强,他们认可和吸收这些文化精髓的质量也就越好。我们不应该离开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主要任务,去泛泛地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就如同不能让语文课沦为政治工具一样。这一点,我们曾经有过惨痛的教训。

第三,从20世纪的60年代到90年代,“让小学生读一点文言”的教学实践,一直有人坚持进行着。比如,1960年至1966年,北京景山学校就曾经为小学生编写过文言教材,应用于教改实践,效果很好。原中央教科所的张田若先生,在“”后与担任小学语文教师的夫人郭惜珍联手编写过小学文言教材,开展过多年的教学实验活动,取得了宝贵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刘毅先生主编的“新世纪小学语文读本”,专门编出文言课本,包括《儿童学古诗词》《儿童学韵语》《儿童学文言文》等,曾在一批小学名校试用,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后来,这套教材进行了修订,文言部分的语料总数超过350则。认真总结相关的文言教材编写经验,将会收到开阔视野、加强信心、调整思路的良好效果,为文言语料合理地进入小学语文教材提供一定的参照。

总之,尽快走出九十余年的小学语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这个误区,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从基础建设方面厘清语文能力培养的思路,并对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语料种类

1.文言韵语

中国古代教育家编写出大量文言韵语供儿童诵读,其中以“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最为著名。《弟子规》等也属于佼佼者,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这类读本,语句简短,合辙押韵,谐于唇吻,易于记诵。其突出的功能有三种:一是集中识字,二是学习文化知识,三是传播培育道德规范。

就在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而言,宜于从中选取文质兼美的语段,适当加以编排。例如《三字经》,可以细分成多种类别,暂举三条: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劝学类)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礼仪类)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常识类)

《弟子规》更偏重于宣示道德规范,也可以作若干节选和改编,例如:

有客来,笑相迎。称尊长,勿呼名。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纽必结,冠须正。脚步轻,衣巾净。

衣贵洁,不贵奢。饮与食,勿拣择。

凡出语,信为先。事非宜,勿轻言。

体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2.对联

撰写对联是中国古人的一项发明。记诵对联,具有多方面的教学和教育价值。张志公先生认为,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语汇的训练和语法训练,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属对练习能够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此外,学习对联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古诗中的对仗句,体会古人语言运用的高妙精微之处。

对联种类丰富,佳联名作精神内涵深刻,达到了文字与思想情怀的完美结合。让小学生多记诵名联,不仅可以学习古代的文字表达经验,还能够壮阔胸襟,陶冶情操,得到真切的审美感受。例如: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湖南岳阳楼)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相传为林则徐年少时作)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长篇小说《红岩》)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川眉山三苏祠楹联)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更虚心。(李苦禅题所画竹图)

3.成语和格言警句

《幼学琼林》这本古代蒙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文字简练,对仗工整,易诵易学,不仅所含的文化知识广泛丰富,还用生动的造句形式介绍了许多成语典故、格言警句。选编一批带有成语的骈体句子,应该对从学习白话过渡到学习文言起到支持作用。改编三则,以观其基本体式:

竞尚华章,曰洛阳纸贵。

不嫌问难,曰明镜不疲。

吴牛喘月,笑人恐惧过甚。

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

附骥尾,望人引带。

执牛耳,谓人主盟。

苻坚自夸将广,投鞭可以断流。

毛遂自荐才奇,处囊便当脱颖。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家贫待客,但知抹月披风。

冬夜邀宾,乃曰敲冰煮茗。

借鉴古人的经验,还可以新编一些成语韵歌。每则或编入四个成语,或编入八个成语,两两相对,形成联结。这里举两则为例:

字字珠玑,一字千金。字斟句酌,惜墨如金。

画龙点睛,点石成金。含英咀华,披沙拣金。

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不择手段,无孔不入。瞒天过海,偷梁换柱。

古书古文中有大量的格言警句,摘编出来,意义非凡。例如: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宝,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老子》)

4.对韵歌谣

记载对韵歌谣的蒙书,流传较广的是《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诵读这类对韵歌谣,对理解汉字的平仄、古诗的格律具有特殊价值。古人编写的对韵歌谣内容过于庞杂,难度也偏大,应该精心挑选和改编。例如这一则,摘编自《笠翁对韵》: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清秋水碧,雨霁晚霞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5.古代诗词和文言章句、短文

这些在今天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见到,具体的分类、编排等情况,此不赘述。

三、小学语文教材文言语料的选编与使用

首先,要明确文言语料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目的和原则。其目的,乃是合理地构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体系的基本模式,走出培养文言阅读能力严重滞后的教学误区,调整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文言教学的宏观格局,并处理好文言阅读教学系统与白话阅读教学系统的内在联系,使二者形成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良好联结关系。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阅读教学的水准,对改造语文教学体系、实现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其原则,可以概括成三条:一是标准要严格,按照语文教材的选材标准,披沙拣金,剔除糟粕,遴选精品;二是难度要适宜,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实况和心理特点,让教学具有可接受性、趣味性,防止“野蛮施工”,盲目追求高难度;三是编排要合理,根据小学三个学段的进程,强调循序渐进,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其次,应该明确在小学实施文言启蒙教学、编写文言启蒙教材的基本思路。反思以往的相关教材和教学实验,我认为这样安排可能比较合适:

第一学段,教学的中心任务是集中识字,可随机选择一些古代诗歌、对联等文言语料,与白话语料混合编排,为识字教学服务,渗透一点审美的元素。

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采用文言与白话分编分教的思路。如果每周能够分给文言教学2课时,每学期按照15周计算,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有240课时。文言教学要相对独立,做到课时独立,教材独立,教法独立,考测独立。

关键在于编写出适合应用的文言启蒙课本。每学期编一册,从浅入深,拾阶而上。每册可以安排6个单元,每个单元占用5课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小学的文言教学基本以课上诵读(熟读成诵)为主,每课时一般能够诵读2~4则语料。每单元前4课时安排诵读新语料;第5课时复习,并适量安排一点相关的演练。准此,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积累记诵的文言语料总数不少于500则,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应该可以初步完成文言启蒙的教学任务,为初中的文言教学奠定比较扎实的基础。

篇5

人文主题组元的教材是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组元方式,它带给语文教学新的元素。十多年来,大家使用人文主题组元的教材,享受探索的乐趣,也增加了许多困惑。当课程改革走过了15个年头,我们重新检讨人文主题组元教材的得与失,对完善教材编写,引领教学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文主题的内涵

谈到语文教材,大家都会提到“人文主题”,但什么是“人文主题”,我们又很难说得清。检索中国知网,翻检相关文献,结果令我们失望。为此,我们只好把目光集中在语文教材上,我们试图通过对教材的调查分析,搞清楚这个问题。

查阅文献,可以看到“人文主题”“人文话题”“主题单元”“单元主题”,但什么是人文主题,似乎大家都知道,所以就鲜有论述。我们只好把目光聚焦在当下的6种高中语文教材、8种初中语文教材上,考察这些教材编辑理念、组元方式,试图从中得出结论。

综观上述所列6套教材,我们发现,不论是人教版的单元组元还是语文版的混编组元,不论是鲁人版的人文话题还是苏教版的人文主题,大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把目光放在了学生身上,都把学生发展放在了重要地位。从教材的组元方式看,似乎都在往“人文”上边靠。人教版、语文版虽然强调文体,但是也不是不顾及人文话题,2012年人教版修订教材时就开始在作文部分体现了人文话题特征。

如果将这些主题归纳一下: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高中);人生、情感、生活、自然、社会、艺术、科教、文化(鲁人版高中);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道德修养、人生体验(苏教版初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这些主题、话题涉及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

那么,这些文化现象是什么?《辞海》中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所谓人文主题,就是指承载文化特质的主题。以这种主题凝聚课文,形成一个个教学单元,这就是当代语文教材的新特征。

二、为什么要搞人文主题组元

2001年实施课程改革,各家出版社应时推出“新课标”语文教材。虽然编辑理念有所不同,但是组元方式大同小异。为什么新课程改革会催生人文主题组元的教材呢?

第一,时代使然。大家都还记得,1997年《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批判语文教育的文章,《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纷纷加入,痛扁语文教育。标准化考试难倒作家,儿童作业大人不会做。鄢烈山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在于‘立人’‘立国’。‘立人’既有问题,‘立国’也就可忧。”钱理群先生指出:“面对日趋商业化与工具化的教育,面对人的独立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压抑,我们必须高扬教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培养独立的、自由的、具有批判精神与创造力的‘人’作为我们的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②社会的舆论开始关注“人”,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存。以前我们强调学生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学生已经沦为被压迫者,要解放他们,语文教材理应承担起应有责任。“人文主题”就是一个很好的选项。

第二,课程性质使然。2001年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特征。既然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之一,那么,语文教材就必然要体现这一特点,人文组元也就是最好的追求。洪宗礼先生指出:“新教科书要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优化教材内容和结构。这里所说的教材内容和结构的优化,不仅指范文系统的优化,还应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系统的优化;不仅指这些内容本身的优化,而且包括教材各个部分之间组合的优化。”课程性质是课程的灵魂,教材的编者就要把这个魂落地生根。

三、人文主题组元教材的得与失

人文主题组元教材是教材发展史上的创新举措,是教材编写者践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创新性实践。这种创新对引领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视这一点就不是实事求是;但一味追捧也不是学术研究应有之义。

1.反思人文主题组元的“得”

第一,“人文性”落地生根。“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课程改革将“为了每位学生发展”作为核心,也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党的十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主要目标,“树人”“立人”就成了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顾振彪先生指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从教材编排方式来说,普遍采用‘主题一情境’式。过去的中学语文教材或者以内容为本,从学习内容上分类组元;或者以训练为本,注重学科体系的建构,按语文训练的项目和步骤组织教材。在‘主题一情境’式教材中,‘主题’是指统摄一个单元所有阅读材料及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文化主题,‘情境’则指围绕这个主题设计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的背景。‘情境’由‘主题’申发,‘主题’靠‘情境’呈现。”教材是国家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学实践的链接纽带,教材将“人文性”落到实处,教学实践也就容易做到实处。

第二,围绕学生需求选文。教材的选文也称教材的文选系统,这个系统的建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找到一个大家满意的标准。几十年的教材编写,我们崇尚三大文体组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我们强调螺旋上升、逐步发展。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这些选文追求高大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课文不感兴趣。人文主题组元打破了原有的选文格局,文体的藩篱被拆除了,文章与学生的生活更贴近了。“苏教版”教材的《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很适合学生阅读,“语文版”教材的《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许基仁等)、《生命之舟》(梁家新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谭士珍)选白当代生活,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这种选文就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第三,传承民族文化。文化是人类历史的结晶,它记载着人们的探索。而人文主题则撷取了文化中的精华奉献给学生,这种奉献是有价值和意义的。“鲁人版”“苏教版”都十分关注经典的古诗文,且考虑具有地域特色的选文,“鲁人版”的儒家经典比例最高,“苏教版”吴文化经典作品比例较高。这些作品历经时代的洗礼,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用民族文化精粹滋养学子,这是对下一代负责任。

2.反思人文主题组元的“弊”

第一,文体杂糅,不利于教学。人文主题是一个标志,在这个标志下选择什么文章,各家出版社都铆足了劲,进行了多种尝试。围绕主题,编辑安排了散文、诗歌、小说、议论文、文言文,这些文章都紧扣主题,主体也明确了。但是使用时就困难了,学生前边学的是诗歌,下节课学的是小说,诗歌与小说无非是主题相近。学生难学,教师难教,于是就出现了教材的二次开发。我们在许多学校发现,老师们又把课文重新整合了,仍然是文体组元。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学生习惯于文体教学,而不习惯于这种混编文体教学。正如温儒敏先生指出:“可以说现在所有新出的教材都与人文素质教育靠拢了,有的靠拢并没有脱离语文教学规律,有的可能走得过远,把语文的含量稀释了,甚至把教学秩序打乱了。”

第二,生活认识错位,不利于学生发展。教材关注生活,这是教材编写的一大进步,但是关注生活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有些教材过于贴近生活,又出现了与生活错位的现象,生活可以分为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我们教材的经典课文大都描写的是理想生活。为什么世界各国的教材都关注经典作品,就是因为经典作品可以引领学生关注理想生活,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作用。但是当编者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的时候,就容易出问题。我们曾经在语文骨干教师班执教《沉船之前》,课后调查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普遍认为学会了“正确面对死亡”,我们进一步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个认识,学生讲课文前面有四个字“直面死亡”。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都知道,电影中的爱情故事令人动情,电影中人性的美与恶令人震撼。这些都是常人对生活的认识。但编者却给课文贴了一个标签,把“直面死亡”的主题强加给学生,使学生的认识发生了错位。

第三,缺乏研究,不利于教学实践。教材编写是一件影响几代人的大事,需要科学的精神。首先要研究学生。卜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艾伟等教育家不辞辛苦进行长达十年的研究,他们选出400字的短文、500字的短文、600字的短文,在城市、农村不同学校不同学生身上做实验,验证哪些课文适合学生读,哪些不适合学生读。这种研究就是一种科学的负责任的态度,他的研究结论就是可信的、具有实践价值的。其次要研究课文。我们曾经要求研究生核对当下教材的原文,对照的结果令人震惊,一些文章被删改得面目全非,究其原因就是编者没有认真研究原文。某教材选编《故都的秋》时修改了一些字句,如:“原文:一层雨过,云渐渐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课文:一层雨过,云渐渐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中问只有一字之差:原文“青”变成了“晴”,从语境角度看,“青”韵味更丰富,“晴”语义重复。如果我们的编辑认真研究课文,这样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人文主题是一种标志,它不仅仅要照顾人文这个主题,更要考虑人文依附的语言文字。为了人文而人文,就会出现“泛语文化”“去语文化”倾向,这是教材编辑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实践者不希望看到的。

①鄢烈山《杞人忧师》第2页,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②钱理群《教育的真谛》,《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9期。

③洪宗礼《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f)(J2年第1期.

④顾振彪《回望六十年语文教材编写改革的轨迹》,《语文建设》2009年第1期。

⑤温儒敏《就语文新课标的学习谈九个问题》,《中学语文教学》 2012年第3期。

篇6

(一)建国前语文教材流变

中国古代的语文启蒙教材种类繁多、发展较早。以《史籀篇》《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代表的蒙学教材,以《诗经》《四书》等为代表的经学类教材,以及之后的《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古文释义》等选文类教材无一不凝聚着先贤哲人的智慧思想。但封建时期的语文教育以科举为目的,现代意义上的语文并不是自成体系的,语文杂糅在历史学、哲学、经学等学科中。“1902到1904年,‘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文学’正式设科。这里的‘中国文学’并非纯文学课,是相对于当时设立的‘外国文学’而言的科目。从这时开始,语文教育开始真正走向独立,走向学科科学化的道路”。1906年科举制被废除后,《国语》《尚书》《国策》又成为主要教材。自从语文学科独立之后,语文教材的编写一直备受瞩目。林纾编著10册中学用教科书《中学国文读本》,每篇文首都有林纾的评论,精选周代到清代的经典,注重儒学与传统的传播。吴曾祺光绪34年编《中学堂国文教科书》为现代语文教材单元制奠定基础。谢无量1915年编的《新制国文教本评注》以散文为主,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了教材助读系统。语文教材的编写一直在趋于完善,但是这3本教材仍是以文言文为主。从“五四”之后,语文教材的选文内容与以往相比大不相同,大量新文化代表人物的优秀作品被选入教材,并且加入了外国优秀文学作品。教材的编写紧随时代脉搏,如顾颉刚、叶绍钧合编的《国语教科书》,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是有很大的突破的。还有沈星一编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首次选入鲁迅作品《故乡》、朱自清作品《背影》。1930年前后是语文教材编写的黄金时代,主要由民间编写,版本繁多。夏丏尊、叶圣陶合编的应用于初级中学的语文教材《国文百八课》,叶圣陶编纂、丰子恺绘图的小学教材《开明国语课本》至今仍风靡教材市场。其中,《国文百八课》第一次加入语文课后习题,对以往的教材来说是巨大的革新。“编者在《编辑大意》里说‘给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把选文按体裁分类,按‘文章学’系统依次排列,每一课为一个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单元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这套教材的文体知识趋向系统化,读写任务趋向明确化,为以后新语文教材的编制,勾勒了一个基本的模式。”

(二)建国后语文教材发展

建国以后,语文教材放弃以前的“国语”或“国文”的称呼,改为“语文”,“于1950年由现代中小学语文开山者之一的叶圣陶敲定,根据叶圣陶的理念,口语为‘语’,书面为‘文’。亦即‘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小学教学应偏重‘语’,中学教学应偏重‘文’。当然,‘语’中有‘文’,‘文’中也有‘语’。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这四个方面”。这时有历时五年编写完成的分科教材《汉语》《文学》。从1958年一直到结束,使用的教材良莠不齐,有官方编写的,也有地方编写的,没有统一的教材编写大纲,但这个时期的语文教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教材选文的政治气息浓厚,语文教育紧随政治形势。后,1978年国家草拟了语文教学大纲,才使语文教学再次迎来了春天。这时期有1978年人教社出版的去政治化“合编本”语文教材。“合编本”语文教材开始以年级划分基本层次,形成了近三十年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与组织形式。1986年9月,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语文教材的编写走向制度化与规范化,从中央到地方出现了教材编写的繁荣局面。到21世纪,国家级语文教材版本使用广泛的有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地方性语文教材更是多的不胜枚举。纵观我国从古至今语文教材的发展流变,语文教材一直在经历一个不断专业化与蜕变的过程。但无论语文教材怎样变化,它所承担的主要角色是始终如一的,那就是基础母语教育,汉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文明的传播。正是因为语文一以贯之的重要角色导致了社会舆论对于新课改后语文教材选文增删的不同声音。

二、语文教材角色设定与选文增删争论

(一)暴力描写挑战人文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1)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的选文主旨必须与语文学科的性质相一致,语文的“工具性”顾名思义,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运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可是语文学科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培养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因此,“人文性”的理念应运而生。“人文”一词始于《周易》。《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具有教化的意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语文教材是培养人文气质的主要载体,语文教材的选文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与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侯会先生多次建议删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曾引发很大的争论。他在博文中提到“《鲁提辖》一文的核心,无非是描写一个杀人场面,尽管血淋淋的内容被生动的比喻、花团锦簇的文字所掩饰,但丝毫不能改变一个生命当场陨灭的残酷现实。我不反对在大学课堂上给更为成熟的年轻人讲析这样的经典片段,然而这样的故事是否适合放在中学课本中,则是个问题”,支持者反对者各执己见。支持删除者认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对鲁提辖的暴力行为充满了赞美,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不利的。反对删除者提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文章无论语言还是思想都可圈可点,而主题思想也是伸张正义,见义勇为。引发这样争论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各界对于语文学科与语文教材人文性见仁见智的理解。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这些经典名著中的经典章节,对于中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而是否对塑造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确实需要讨论。

(二)时代性与经典性的博弈

语文教材的选文是经典化的过程,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文学作品即使时间距离遥远,仍能记忆犹新。例如《故乡》中闰土的形象,《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志愿等形象,曹冲称象的智慧与谋略,这些选文都曾深入人心。时代不同,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紧扣时代脉搏。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坚持经典性还是侧重时代性的博弈在是否删除鲁迅先生的文章的讨论声中拉开大幕。2007年,鲁迅被选入教材多年的名篇《阿Q正传》《药》等被删除。连续几年鲁迅的文章在各地各版本的教材中都在减少。2013年,《风筝》也被删除。一时间,社会对于教材中鲁迅文章是否太多,是否该“去鲁”产生激烈的争辩。众所周知,鲁迅作品自上世纪20年代入选国语课本以来,一直在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鲁迅作品能够被选入教材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从内容上来说,他一直站在最低层人民的立场上呼号;从思想上来说,又有一种锋利的批判性和尖锐的斗争性;从语言上来说,他的《狂人日记》是白话文的奠基之作,经过历史的锤炼与现实的打磨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写作语言。从来没有一个人的作品像鲁迅一样受到语文教材的青睐,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另一方面,鲁迅的文章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问题。首先,早期白话文与现代语言确实存在差异,晦涩难懂,这就构成了语言理解的障碍。其次,鲁迅文章表达的主题思想与当代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不太合适。第三,在讲授鲁迅文章的过程中过分肢解其主题,流于道具化。鲁迅的作品无疑是文学经典的代表,历久弥新。但语文教学需要新鲜血液,例如,新入选的巴金的《小狗包弟》,反映了作者的自我忏悔,是“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节选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片段以及老人与孩子的友谊,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非常值得中学生阅读学习。

三、转换思维:关注文本阐释

当大众把关注的点仍聚焦在教材选文增删的利弊争论上的时候,我们应该跳出这个圈子,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去关注语文教育本身,用宽容、平和的心态看待语文教材的嬗变。选文的进进出出所引发的争论不会停止,名著选段的争论也好,鲁迅“大撤退”的争论也好,最终都回归到了一个根本的问题———文本的阐释。

(一)发挥教师主动性,创造性阐释教材

教师创造性的阐释教材与主动的合理引导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一味地关注选文优劣而忽视教师的能动性,将整体的教学重点指向教材是不可取的。教材是“砖”,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才是“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传神描写与《水浒传》的艺术特色是一脉相承的。“它反映了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体现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更赞美了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英雄鲁智深。”。其中的暴力因子需要教师正确阐释。在信息化的时代,并非只有教材中的暴力描写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教师的任务是通过选文教会孩子怎样去明辨是非,远离暴力。让学生见微知著,通过课文打开明理克己的天窗。

(二)充分运用新成果,提高解读新颖性和深刻性

篇7

近现代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选文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量标准,并且对文体作了一个序列上的规定,在教材里还补充了其他的构建。教材编写者对科学性原则的追求表现在教材的序列化、量化和整体化。事实上,这一特点已经成为所有教材编纂必须重视的特点,不重视这一特点的教材很快就被淘汰。

为此,五年制医学类大专语文教材在选文上,要整体兼顾选文的排列、选文的分量和教材的整体化。在教材里合理的读写训练设计、系统的语文知识、学习规律结合为有机整体,从而避免模糊性、盲目性,形成科学的语文教材体系。

权威性和规范性也是科学性原则的应有之义。当教材需要变化的时候,应该进行科学论证。同时必须规范教材中新知识、新观点的引入,以及课本中文字、标点、读写训练题等。并且语文教材应该要让学生知道现在科学的进展,树立科学的创新精神。医学是一门科学技术,医学类高职学生将来是要从事医学工作的,所以应该增加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文章。一些科技知识、医学应用文、调查报告、医学论文都应该涉及到。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提倡非理性和理性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向互补。从现代青年人的心理、思想状况还有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可以把同一论题、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或者观点展示出来,通过分析、评判和识别,从而让学生认识事情的真实面貌,这样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2 教材选文要体现出趣味性的特点

趣味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趣味性强的课文,在教学实践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医学高职学生来说,趣味性就是要与学生生活和专业学习相关,能激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能为学生理解的题材或者主题。一本不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语文教材,就不能吸引学生主动去求知学习。

为此,语文教材在选文上、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上都要注意选取体现时代精神、密切联系学生思想感情的主题。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在不断挖掘古今中外文化精髓的同时,应该吸纳当地先进文化精髓,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添加新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远远不局限于课本和学校范围。在课本之外,那些富有生活气息、时代气息的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往往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对生活关注的热情。为此,教材可以选取一些与社会进步、科技进步等这些现实生活内容相关的文章,如关于优秀医疗人员的新闻报道,医学的发展趋势等。也可以选取一些现代社会的敏感话题,如医患关系,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3 教材编写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

篇8

一、高职语文教材内容的内涵确定

当前,高职语文尚无确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因此高职语文教材内容的编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和“规律化”。目前关于高职语文教材编制的研究很少,一线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常将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及教学内容等同起来,甚至将语文课文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概念理解不当。因此,在确定高职语文教材编制的内容时,理清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课程论中对课程内容的解释一般是指特定的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要素,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1],因此语文课程内容回答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而语文教材内容指的是教材所呈现的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等的形式,是语文课程内容的载体,反映的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就目前而言,高职语文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以“选文”为主,有的以“项目教学”为主,有的以“分模块”为主,它们的目的都在于用某种形式的语文教材去教授课程内容,并利于实现课程目标。语文教材内容回答的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是教材层面上的问题,是教学工具、手段,是教学凭借物的体现。因此,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是两个独立的领域。但是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受语文课程目标、特定的价值观、语文学科知识等的影响,而语文教材内容的确定受课程内容的影响。一旦“教什么”的内容确定了,随之确定的就是“用什么教”的问题,教材内容的编制随即确立。因此,语文课程内容必须教材化,亦即,语文教材的编制要以语文课程内容为基础[2]106-107。

(二)语文教材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内容的深层基础是知识、技能、方法、策略、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3]。在将语文课程内容教学化的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是语文教材内容教学化,即教材的内容就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但事实上,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些知识会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生成。朱绍禹先生认为,借助于同一语文教材,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内容,也可以从不同的语文教材中学到[4]。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产生,它借助于教材内容,却不由教材内容所决定的。王荣生提出,“语文教材内容是指为了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语文教学内容是从教的方面而言,指教师在教的时间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2]207。因而,语文教材内容受课程内容的影响,是一种文字的与非文字的信息材料,而语文教学内容则强调教的层面,是教师在教的实践中、教的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钟启泉先生认为,教材(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成分,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规范概念、动机作用、引导作用、价值判断等[5]。因此,教学内容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规范概念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教材内容则是静态的,专指教材所包含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综上所述,语文课程内容一般是指语文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回答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材内容是指是一种静态的信息材料,受课程内容的影响,包含了知识、技能、方法、策略、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是教学中的一种凭借物,一种工具,可以文字或非文字的方式呈现,回答的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而语文教学内容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教学中创生,包含教材内容,且受教学活动因素(如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回答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材内容,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二、高职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

本文主要探究高职语文教材内容的编制,即,高职语文教材内容的编写内容应该包含哪些知识、技能、方法、策略、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等,应该组织什么样的信息材料,回答“用什么去教”的问题,即教科书所选择的内容要素。高职语文教材编制的内容要素基本可以确定为语文基础知识、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

(一)语文基础知识

除了使学生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素质,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整体水平。所有的语文能力的培养都以语文基础知识作为前提。但当前对高职学生语文水平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7.4%的学生在问卷中承认自己经常写错别字、病句[6],大多数高职学生的语文水平较低。因此,高职语文教材必须以语文基础知识为载体,包括规范汉字书写、错别字辨析、病句修改等内容。

(二)口语交际内容

语文是人们表达感情思想、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由其作为语言的性质决定的。而高职教育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本位。在以职业素质为本位的个体素质结构理论中,职业能力可从纵向和横向进行划分,其中,纵向的操作维度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等,横向的维度包括空间能力、数字能力、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在语文课程自身性质的工具性以及职业素质对语言能力的双重要求下,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语言能力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口语交际的内容可以分为日常交际口才、求职口才、公关礼仪口才、协商谈判口才以及论辩说理口才等,对学生语言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影响重大。因此,口语交际也是高职语文教材内容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应用文写作内容

在语言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读和听是语言学习的输入环节,说与写是语言学习的输出。结合职业教育的“实用”特点,写作显得尤为重要,突出表现为应用文写作。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高职语文教材中应用文写作部分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如,会计专业的侧重点应该是财经应用文写作;旅游专业侧重活动方案写作,或活动策划;管理专业侧重投标方案写作、经济合同写作等。应用文写作是高职语文教材内容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四)文学欣赏内容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工具性的特点恰好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特征,其人文性的特点则恰好能弥补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弱的缺陷。高职语文的课程定位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因此在选择高职语文教材时,既要考虑到人文性,也要兼顾工具性。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内涵是健全学生的人格,体现对人的关怀,发展个性,提高精神境界,开掘并发展学生的形象力、审美力、思维力与创造力。对高职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3.7%的高职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同样重要[7]。但文学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精神品质的养成。高职院校在开展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始终关怀学生个人的成长、人格的健全与发展。对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制而言,文学欣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要素。

三、高职语文教材内容要素的编排模式

在探讨高职语文教材的内容编制时,不但要考虑高职语文教材所选择的内容要素,即教材所包含的知识、技能、策略、情感态度等,还要考虑高职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是指教科书的体例,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教科书呈现的文本形式,二是指教科书的内在结构。本文主要探讨语文教科书文本形态的内在结构,即教科书内容要素的编排模式。当代语文教科书的结构模式众多,需结合教材的内容要素进行选择。笔者将高职语文教材编制的内容确定为语文基础知识、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四部分,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模式,即将语文课程内容要素有机、但不分主次地组合在一起,四者之间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相互融合贯通,并与高职不同专业课程相联接,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语文教材编制体系,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一,语文基础知识。该部分以知识结构为中心,从语文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出发,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规范汉字书写、错别字辨析、修改病句等,具体内容根据专业不同有所侧重,如护理专业的错别字编写重点是医药类错别字的辨析、会计专业的错别字辨析侧重于财经类词汇的辨析。其二,口语交际。该部分采用例-规式结构,即从例子到规则,把相关的知识和例子融入到内容中,而后凝练出口语交际的规则。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口语交际可分为日常口语交际、求职口才、论辩说理口才、协商谈判口才。其中日常口语交际和求职口才是口语交际部分语文教材编制的基础,是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不同专业侧重点有所不同;求职口才应结合职业特点提供教学资料;协商谈判口才则是商务类专业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其三,应用文写作。该部分也采用例-规式结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日常应用文写作是编写的基础内容,是所有专业的必修内容;公文写作是文科类专业学生及有志成为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学生要掌握的内容;专业应用文写作则结合专业特点,提供与专业有关的写作材料,如医学类专业需要掌握病例的写作,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学会市场调查报告的写作方式。学生可根据专业的特点,选择相应的专业应用文编写材料。其四,文学欣赏。该部分以选文结构为中心,即以选文为主题,将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要素融入选文之中。文学欣赏部分的选择由语文课程的自身性质所决定,承担的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教材编写时应仔细甄别、精心挑选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名篇,挑选那些经典的、能够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作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文学基础进行选择性教学。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语文尚无确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高职语文教材内容的编制对语文课程的“科学化”和“规律化”起着重大作用。语文教材内容与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学内容均有区别,教材内容回答的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性质,结合职业教育培养职业能力的目标,可将高职语文教材内容编写的要素确定为语文基础知识、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高职院校将语文教材内容编写四要素与高职不同专业课程相联接,可形成开放的高职语文教材编制体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提高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完善其人格。

作者:彭露 王英珍 单位: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91.

[2]钟启泉,编译.现代学科教育学论析[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韩雪屏.语文课程教学资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3.

[4]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观[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

[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46-247.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本位;研究

目前,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小学生对语文教材不感兴趣,没有阅读的欲望,针对此问题,众多学者及一线教师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研究,指出了问题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成人化现象严重。2000年,张新强的《小学语文的成人化偏差》,从两个方面指出语文教材的成人化偏差:一是教材中反映儿童生活的课文所占的比重不够大;二是教材中反映儿童生活的课文本身也存在着成人化的偏差。本文针对在小学语文教材体现“儿童本位”的思想进行简要阐述。

一、“儿童本位”的概念

(一)“儿童本位”的定义

“儿童本位”就是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自然发展,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指导,引导儿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儿童本位”的特点

一是把儿童看成是独立的个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二是把儿童作为起点、中心、目的,一切活动围绕成长和发展展开;三是给与儿童适当的指导,“儿童本位”主张不对儿童的生活、喜好、成长横加干预,仅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其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材成人化的弊端

1.违背儿童成长规律。小学语文教材成人化的表现是用成人的价值观来教育学生,而成人的价值观有固定的思维模式,有处理问题的既定方法。儿童阶段思维模式还没有形成,处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阶段。教材的成人化使儿童被动接受成人的思想模式,使用成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违背了儿童成长的规律,阻碍儿童智力的发展,影响儿童个性的发挥。

2.教师缺乏“儿童本位”意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教材的成人化导致教师缺乏“儿童本位”思想。教师认为儿童是无知的,忽略了儿童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首先用成人的视角解读教材,一味追求文章背后的隐晦内容,把教材理解的非常抽象、深奥,学生难以接受,或者为了应试教育,把重点放在考点、采分点上,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3.加剧小学教学成人化倾向。小学语文教材的成人化,导致教学视角、课堂用语、课程设置等成人化,忽略了小学阶段的特殊性,使教学活动失去了灵性。儿童作为小学的教学对象,具有活泼、开朗、好动的天性,对于儿童的教育不能使用初、高中那种静态、训练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要结合儿童发育特点,采用“儿童本位”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

二、构建“儿童本位”小学语文教材的策略

(一)树立“儿童本位”的教材编写理念

1.以儿童为起点。小学语文的教育主体是儿童,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材时,要以儿童为基本出发点,关注儿童心理发展,把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做为教材的逻辑出发点,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这样才能编出好的小学语文教材。

2.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儿童有独特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要尊重儿童的原始创造力,并努力激发儿童创造力的发挥。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独立的氛围进行思考,以此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文素养。

3.关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小学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过渡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这个时期的特殊性,要在授予基础语文知识、基本语文技能的基础上,关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尽量做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步,在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时,要学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给学生打造出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的语文教材,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选取“儿童本位”的教材编制内容

1.在“儿童本位”教材的选文方面。符合“儿童本位”小学语文教材要从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领域进行选文,要具备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自然、认识社会、获取知识文化等。小学语文教材选文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对文章审美的需求及语言的差异进行选文,重视儿童的兴趣,突出文学作品对儿童的积极作用,选出优秀、经验的文章编入教材。也不是说所有的文章都必须是经验,只要满足一定的指向性,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可以。但是,在选文时要避免过高的思想教育,真正的好文章是要影响人的心灵,达到思想上的共鸣,而不全是空洞的大道理。此外,还要避免文章结构过于单一,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总、分、总”的结构,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2.在“儿童本位”教材的语言方面。“儿童本位”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的语言,要符合儿童语言发展规律,满足儿童对语言的审美需求。教材中文章的语言要保留对人物及场景细腻的描写,不要将原汁原味的文章进行压缩,压缩后的文章虽看起来简单易懂,但对于儿童来说,就更难理解了。与成人不同,儿童一般在细腻的描写中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此外,这种生动的描写能够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儿童本位”的小学语文教材应避免出现成人腔,教材要贴近儿童的语言生活,符合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不要让生动的儿童语言变成枯燥的成人语言。

三、结论

综上所述,树立“儿童本位”的教材编写理念,以儿童为起点,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关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从选文和语言使用两个方面,选取“儿童本位”的教材编制内容,一定能构建起符合“儿童本位”的小学语文教材。本文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本位”进行了简要研究,观点还不够成熟,需要本人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新强.小学语文的成人化偏差[J].河南教育,2000(3).53页.

篇10

关键词:教材 选文 激发兴趣

语文教材选取有文化内涵和文学含量的文章,让学生揣摩领悟,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至关重要,但在选取这类课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要顾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要有利于激发学生通过此文去了解作者其他作品的兴趣,否则,只会让学生对作者其他作品望而生畏。以下结合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来谈点教材选文取向的体悟。

历次编排课本,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必留的,其实,这首词非常难读。词中七个小层,没有一句不用典,整首词都在掉书袋。这种要熟悉了典故再去体会感情和用意的诗文,让初次接触诗词的中学生来读,很是为难。

该词上片落笔写孙权,后半用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生于寻常街巷,却指挥千军万马,建立刘宋王朝的典故。这两则典故,学生通过注释,能大概了解。而写这两个典故的目的则需要学生结合辛弃疾此时的遭际和所处地点,去联系生发。最终悟出,孙权和刘裕都曾和作者一样,站在京口上,他们在军事上建立过卓越的功勋,作者却无机会去实现愿望。写此典,是为寄托对他们的无限向往之情。当然,也蕴涵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慨叹之意。

上片因孙权的典故较熟悉,学生要揣摩出作者用意,还不太费劲。但到了下片,因典故陌生,要理解起来就不容易了。试先翻译下片:

刘裕儿子宋文帝刘义隆,草草准备一下,就带领大军北伐,想建立像汉代霍去病那样的大功,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却落得北望追来的敌军,惊慌而逃。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南归朝廷,路过扬州,看到抗金的烽火弥漫。回望北方,那沦陷的北方山河,敌人建起了祠庙,正在那祭祀庆贺,敲起了热闹的鼓声,引来大片的乌鸦来吃祭祀的食物。那种嚣张得意的神情,让人怎能忍受!让谁去问?说什么廉颇老了,还能吃下饭么?

下片第一句的难点在于要熟悉“元嘉”年号所指,又要熟悉汉霍去病的典故,才能读懂“封狼居胥”,然后联系“元嘉”刘义隆所做的事来揣测这么用典的目的。学生经过一番思索后,才弄明白这是借典故影射宋朝某次草率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使得大片国土沦陷,至今仍未收复的史事。第一句的理解就要绕这样三个大弯,涉及三个朝代——汉、南朝刘宋、宋朝,让学生觉得很是艰深。第二句的“四十三年”,看似很普通,却要结合背景才明白是从1162年算来,到现在已经相隔43年。第三句,用了更偏的典故,讲的是北魏的太武帝的故事,太武帝小名拓拔焘,有一次打败了南朝刘宋大将王玄谟的军队后,追到长江北岸,然后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来称为佛狸祠。这个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的东南,离京口亭不远。运用这个典故后,又加以文学想象,辛弃疾仿佛看到佛狸祠祭祀后招来了成群的乌鸦,仿佛听到了那里响起的祭祀时击鼓奏乐的声音,那热闹的场面真如就在眼前。这些都是辛弃疾的想象,目的是为了借佛狸祠故事来说明现在沦陷区敌人的嚣张和得意,以表明自己对中原的关切和对当局的愤慨之情。辛弃疾对历史典故是信手拈来,而今天,别说是学生,就是老师,提到佛狸祠,又有几人不借助注释能明了其中的所指呢?到了第四句,用了廉颇年老的一段掌故,又要联系作者当时的情况,明白辛弃疾这么用也是因为自己年老了,但杀敌报国的决心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