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范文

时间:2023-04-02 16:1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读写结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读写结合

篇1

一、在模仿中做随写

作文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不好到能够写好,都要经过由仿写到创作的过程。广泛地阅读可以为写作积累大量的材料,写起作文来才会得心应手。反之,如果阅读的基本功不扎实,要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文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十分重视语文课上阅读分析这一环节,这样才会从中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才会有的放矢地仿写作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散文,为学生提供了可供仿效的好例子。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在学生对课文语言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模仿课文语言进行创作,可促动学生心灵的体验,也可丰富自己的语言。这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上的模仿,更是学生在深入感受课文后对课文语言的一种积淀与转化,并在实践中自然转化为他们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中。

二、在理解中做随写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怎样能做到好的吸收呢?就是用心地读、理解地读、身临其境般地读,要做到多读、精读、研读。所谓研读,即是潜心其中,“看门道”式地“研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调动情绪,意志力的参与和心智的投稿。只有这样,读的吸收才能辅助到写的倾吐上来否则你就像很多传达室的报刊收发员一样,阅书无数,仍旧提笔维艰。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阅读课文,写下自己的理解,能促进学生主动阅读,通过自己的思考、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随机写下来,更体现出读写结合的深刻含义。例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边读书边在书上标注,写下自己的理解,然后与同学交流。这种随写形式可与课后的“思考`练习”相联系,使学生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同时,训练了习作能力。

三、在感受后做随写

阅读要成为学生与文本、教师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因为阅读的本质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部间多重对话,而对话的中心应是每一个学生。例如,在学完《生命 生命》这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学生们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结合课文中的词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说明和阐释,“生命是( )”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统领下,学生们提出了各个分主题,“生命是勇气”、“生命是力量”、“生命是坚强”、“生命是信念”,并进行阐述,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实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本质。而这样的随写也是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潜移默化地受到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同时在无形之中体验到了写作的真谛——情感的自然流露。

四、在创新中做随写

篇2

[关键词]精品化练笔;情感化练笔;补白式练笔;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5-0063-03

[作者简介]许伟(1975―),女,江苏响水人,本科,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小尖中心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实施的建议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善于将读和写、读和说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依据新课标理念精神,随文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精品化练笔,在典型构段处模仿写话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比较典型的构段方式,这些构段方式十分有利于学生练笔。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为学生的练笔提供有利的条件。

例如:《莫高窟》的教学过程(片段)。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莫高窟的彩塑,请大家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这些彩塑给你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生:这些彩塑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师:文中是怎样细致描写这些彩塑的呢?请把描写它的句子画出来,并读一读。

(生读“有慈眉善目的菩萨”)

师:想一想,怎样能把慈眉善目的感觉读出来呢?注意一下表情、动作,再试试。

(生入情入境表演读)

师:很好,那么对于“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雄壮勇猛的力士”,你能用刚才读的方法把“威风凛凛”和“雄壮勇猛”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自由读)

(师指名读、评价)

师:在这些彩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一尊?请把它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

生:这句话写了这尊佛有16米长,还描写了它的动作神态。

师:哇,16米,相当于5层楼那么高了,你看作者写得多具体呀!看到这一尊尊佛像,游人有什么反应?

生: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莫高窟的彩塑,知道了这些彩塑给我们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也明白了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彩塑的,以及游人看到这些彩塑后有什么反应,那么你们能不能仿照这种写作方法写一段话呢?

生:能。

师:那好,在我们初读课文时,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中还写了莫高窟的一些帛画、刺绣、铜像等。但是文中没有细写,下面请大家运用刚才学到的写作方法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话,可以写铜像,也可以写帛画、刺绣等。

例:莫高窟里的铜像也有很多。这些铜像[CD#4],[CD#4]。有[CD#4],有[CD#4],还有[CD#4]。其中有[CD#4],[CD#4]。看到[CD#4],[CD#4]。

《莫高窟》的第二自然段是一个非常有写作特色的片段,它主要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以及排比等修辞手法把莫高窟的彩塑写得惟妙惟肖。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读写结合,顺利实现了阅读教学“由扶到放”的过程,尤其是例子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练笔环节。这种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掌握,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情感化练笔,在情感共鸣处拓展写话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的过程离不开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个情感共鸣的最佳时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例如:《船长》的教学过程(片段)。

师:正是因为有着哈尔威这样经验丰富的船长,才使船上的60人得救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哈尔威船长自己为什么不走,他为什么要放弃自救的机会?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哈尔威抱定了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

生:因为他是船长,一切都需要指挥,如果他离开了,现场肯定会乱得很,不利于船上的人安全脱险。

生:他为了乘客宁愿牺牲自己。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诺曼底号承载着船长一生的追求,在危险来临时,他时刻牢记自己船长的职责:组织乘客安全脱险,唯独没有考虑他自己,此时此刻,面对着这无情的大海,望着哈尔威船长逐渐消失的身影,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想对船长说些什么呢?请大家任选一种自己喜欢的人物,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如果你是史莱芒,你想对船长说;

如果你是获救的妇女,你会对船长说;

如果你是被救的儿童,你会对船长说。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情感共鸣处引导学生写话,可以有效触动学生的情感,这时学生的思维会如泉涌,写起来也会显得更加得心应手。这个练笔的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习作能力,而且在练笔的过程中学生对船长的感性认识也得到了升华,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补白式练笔,在文本空白处想象写话

在语文教材中,作者常常运用一些“空白”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独具一双“慧眼”充分利用作者这种“笔所未到,意有所指”之处,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及时对课文“补白”,可以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体会文章情感。

例如:《半截蜡烛》的教学过程(片段)。

师:大儿子想把烛台转移出去,受到了德军的阻拦,蜡烛在慢慢地燃烧着,这对于他们一家三口来说到了什么时刻?

生:气氛最紧张的时刻。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紧张的感觉读得再浓一点?你读得很流利,但是紧张的味道还不足。

(生读)

师:就在这最紧张的时候谁出来了?

生:小女儿杰奎琳。

师:她是怎么说的?

生:司令官先生……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师:你们觉得她这样说司令官会同意吗?

生:不会。

师:那你们觉得她怎样说司令官会同意?

生1:显得有礼貌一点。

生2:显得可爱一点。

生3:显得乖一点,娇气一点。

师:那么你们能用这种语气把小女孩的话读一读吗?

(生读)

师:司令官同意了吗?他是怎样说的?

生:当然可以,我家……小女儿。

师:小女儿成功地把烛台带走了,那么在她出来之前她会想些什么呢?她为什么要那样说呢?请大家结合当时的情境把小女孩当时的想法写下来。

课堂教学中的随文练笔,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但是这样的想象又是以文本为依据的,是合理的想象。在《半截蜡烛》这篇文章中,教师把小女孩出来前的内心活动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练笔,可以使学生真正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体会文章情感。这种补白式的训练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续和发展,教师如果能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以读促写,加强对学生的练笔指导,就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水平定会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高效;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 F0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82-01

读写结合是一个在语文界颇有争议的一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所谓读写结合就是利用读与写的相互迁移、同步发展、双向提升的规律在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通过读来促写,通过写来带读。但是,近年来读写结合没有真正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读与写都是按照各自独立的任务去完成,有的教师认为:读写结合只不过是把读物作为写作的样本,作为一种仿效的对象,实际上是以写作为中心,阅读只不过是写作的附庸(章熊),一味强调读写结合,既挤走了教师精心辅导的时间,又会阻塞学生写作的思路,就会造成读写“两败俱伤”的局面。那么,要不要读写结合,怎样有效的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我们认为:

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读写是语文课堂最基本的形式,学生认识生活能力往往是在阅读中丰富和提高的。当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及其他课外读物的时候,总是自然的联系他们自己的生活和阅历,即使平淡无奇的生活也会从中得到启发,唤起联想。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如果能引导学生细读人本,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刻影响”。通过阅读,读者受到文本中人物形象魅力的 感召和影响,在灵魂得到净化与提升的基础上,能够形成完美的品格和修养。初中生所学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不仅为写作提供了表达形式、言语技巧等方面的范例,而且整饬了思想感情,开阔了视野,获得了表达技能。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写作创设了最好的借鉴的平台。学生在感受作品思想内涵的同时,也学习了作者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本领。初中学生如果没有对大量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及深刻的情感体验,文章就没有饱满的、大气磅礴的文人内涵;如果没有对作品心领神会的意趣的独特领悟,就没有丰富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内容,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缺少浩然之气,更不可能诞生个性化的思想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品佳作。我国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蕴含了大量熠熠闪光的思想和精神资源,充满了民族的气节和气概,对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含英咀华,必能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了学生的品行和人格。文章的思想性、社会性、才能得到深刻的体现。所以,阅读对写作的这种促进作用不容忽视。

篇4

现实生活中“爬格族”中不少人急吼吼忙于推销自己,一味追求“产品”的数量或发表藉以追名逐利,而忽视了严肃的写作所必需的知识积累、精神内力、文化底蕴和人格涵养。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或人生追求,视写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议事日程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在喜欢写的同时,当不忘一个“读”字。阅读面宽窄、量的多少、质的优劣,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写作层次和文章境界。忽视读书和缺乏学识支撑的写作很容易变为应景式的新闻体、婆婆妈妈的流水帐、矫情滥情的娘娘腔、拾人牙慧的炒冷饭……

今天的写作教学忽视了写作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阅读。林散之曾说:“字有百病,唯俗病最难医,多读书可医俗病。”同理,文章的诸种俗病,也有赖于读书来医治,而目前在诸多报刊文字中又委实不乏种种低级趣味之俗病,强调“读”,因而更具现实针对性。

在写作训练中,应坚持读写结合,坚持“三个结合”:

一、经典与时尚结合

经典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思想与情感,对写作者具有永恒的启发性,冰心从泰戈尔的诗歌中悟出了“冰心体”;沈从文从契诃夫、屠格涅夫那里学到叙述与描写的方法;李白从谢眺的诗作中借鉴山水诗的写法。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提供给我们借鉴的因子,更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但切忌只是看热闹、消磨时光,这样就像如今某些饮食结构失调的青少年的身体一样,形成知识技能结构上的“营养不良”,同时长期吃“方便食品”也使他们无法养成良好的咀嚼习惯,无法从书中充分吸取营养成分,而写作又恰恰是要从读书中吸取营养的,不仅是写作内容的需要,写作技巧也主要来源于咀嚼。

经典作品的阅读对写作功不可没,时尚作品的阅读则更易成为写作的引发器。当下的创作有肤浅的,也有深刻的,这并不妨碍它对写作者的影响。作家当下的写作有的也会成为经典,更为重要的是,时尚的作品有着经典作品所没有的生机与新颖,它可能没有那些早有定评的作品意味丰富。众多的阐述与批评,使经典作品像一块琢磨光滑的玉石,但时尚作品向我们呈现着它尚带有露珠与泥土香味的芬芳,它是那样地真实,那样地贴近我们的生活。作家们迥异于常人的想象力与敏锐使我们发现一种有别于自身的肤浅或相异的观点与观察生活的方式,我们迟钝的器官会因此被激活,我们对生活的触角也会因此而敏锐起来。

二、接受与颠覆结合

文学作品经典化的过程就是文学作品不断被格式化的过程。解读时,应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不同的格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能流于纸面、流传至今说明其已经历约定俗成的过程。王国维宋词三句诠释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别林斯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出了万千读者阅读《王子复仇记》时的心声。对于文学造诣不够高的读者,就应无条件接受大家的观点,以求最终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可是,阅读作为充满想象力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私人化的,诸如《荷塘月色》《故乡》之类的作品几近被掏空,我们又何以再去体味其中的细微的妙笔呢?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不妨采取颠覆的态度去阅读,这意味着在阅读中必须保持自我的感受力,必须走出名人的影响和名作的权威性,把名人当作普通的写作者,把名篇等同于平常的文章去解读。对于写作技法与作品内涵的把握,绝不是一个纯粹抽象性的观念问题,写作者的阅读同写作本身一样是充满个性化的活动,对作品的阅读当然也应该针对具体的作品去细心体悟,敢于颠覆定评,才能发现新意;敢于颠覆名家的光环,将他们作为普通的写作者去对待,才可能真正以平常心去感悟作者在文章作品中的细微用意。

三、感性与理性结合

阅读的颠覆要求我们在阅读中尽量感性化,充分调动自我的人生体验去品察、贴近作品。阅读是一种情绪的交流,当应试教育的倡导者将文学作品肢解成一堆失去生命力与美感的知识时,我们尤其要强调文学作品作为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系去进行感性化地阅读,从而唤醒我们的美感去应和作家的生命体验。体验与阅读始终是互为呼应的,没有体验的阅读只能是肤浅的,阅读情境的共鸣是阅读者的体验与写作者身心的全然沟通,这样,就能做到在阅读中感受写作者的脉搏的跳动与思维的活跃,使阅读成为智慧的活动,而不是获取一堆零散的文学知识的简单劳动。

篇5

一、仿写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词句、段落,都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范本。如何利用好这些句段,让学生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老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山中访友》一文中,“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这个排比句式,同时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对学生语言的训练是非常有帮助的。学完这个段落后,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训练:作者除了拜访书中写到的这些朋友,你想想,他还会拜访哪些朋友呢?请你模仿书上的句式,把作者和其他朋友打招呼的情景写下来。学生的思路马上被打开了,他们各抒己见,“你好,可爱的小鹿,你蹦蹦跳跳,是要去找小伙伴吗?”“你好,害羞的小花,你摇晃着脑袋,是在和我打招呼吗?”……精彩纷呈的模仿语句活跃了课堂,也活跃了孩子的语言。

二、续写

小学正是孩子形象思维最丰富的时期,天马行空的想象,无拘无束的联想,让孩子的童年多姿多彩。老师就是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开出最美的语言之花。语文课本上就有一些这样的课文,给我们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时候乘机安排续写,让学生被激发的想象能力得以膨胀,从而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穷人》一文,桑娜和渔夫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让本已穷困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呢?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有的学生说他们的生活更加穷困了,也有的学生说他们的善良感动了一个富人,给他们提供了工作,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无论是什么结局,老师都鼓励学生写下去。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三、改写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简练传神的语言表现出优美的画面、深远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古诗词就是这样魅力无穷。孩子的创新能力是惊人的,只要我们给他们机会,他们就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舟过安仁》《秋思》等,许多古诗词都非常适合进行改写训练。学过这些古诗以后,就安排这样的练习:根据古诗改编一个故事。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作业,他们根据古诗内容,创编出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不仅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升,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意境的揣摩、感情的体会也更深了一层。这样的改写练习,收到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语文学习是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阅读能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而写作则是让学生表现语言文字的美。能够将阅读和写作恰当地结合起来,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生本、师生、生生”多维对话的平台,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佳径,自觉实践,持之以恒,一定能领略到“读写结合风光无限,能力素养提高显著“的成功喜悦,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6

关键词:以读导写 以赏促写 以想助写

大多数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分开进行的。“阅读教学”更是占了日常教学的很大比重。其实,“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能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利用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体悟迁移于写作,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写作能力的客观差异,也使得每个班都存在着相应的“语文学困生”,这些学生最怕的就是写作。他们写作时文思枯竭。帮助他们重塑语文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是语文教师的工作之重,在提高他们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也是语文教师的研究之重。同时,“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对“学优生”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可以帮助这类同学通过读的铺垫、写的延伸和反哺作用,让他们语文读写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升。语文教师如何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巧用知识迁移,以读导写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上阅读课时我们通过分析文本获知创作者本人的人生态度、思想方式、创作意图、写作手法等,从而获得一定的精神洗礼。同学们于无形之中,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以“线索”为例,《枣核》这篇文章以“枣核”为线索,抒发海外游子爱国思乡之情;《背影》以“背影”为线索,表达父子深情。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将阅读知识迁移到写作知识上去,指导学生在写叙事抒情散文时紧紧抓住“线索”来构思,这样可以使文章在结构上有条不紊,在内容上“言之有物”。再比如“以动衬静”这种写作手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就是以竹柏影子的“动”来衬托月夜的“静”;“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则是以蝉声和猿啼来衬托山上的幽静。“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是用细小的笔声来衬托室内的宁静。教师在引领学生掌握这些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当堂课的写作迁移,让学生即兴创作“以动衬静”的写作片段。

二、品析优美语句,以赏促写

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教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赏析文本中的优美语句,比如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以及使用了一连串动词的句子。同学们通过品味获得对这类句子的独特情感体验。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正是写作灵感的源泉。教师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仿写”这种形式,让同学们及时将这种情感体验变成文字,就会在帮助同学们巩固语文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感到原来写作也可以“有章可循”。比如《鼎湖山听泉》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来描写泉声:“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同学们这样赏析:这段文字写作者入夜听泉有感,首先把“泉”分出了品类,接着又用一连串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水的轻重缓急。在笔者的引领下,他们开始由“听泉”试着仿写“听雨”:那低沉如大提琴者,是雨在击打屋瓦,那清脆如钢琴者,是雨在敲击窗棂……

三、发挥想象能力,以想助写

许多文学作品都会给我们一种“未完待续”的感觉,这其实是作者在留给读者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这故事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很多同学都有这种好奇心,教师不妨利用这种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让他们通过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在教学《父母的心》时,同学们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了解到父母之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穷夫妇几次忍痛将孩子送走又把孩子要回来,都是缘于对孩子那份深沉的爱。那这一家人最后怎么样了呢?有没有摆脱穷困的生活呢?笔者开始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性格以及自己的主观愿望等进行合理的想象并鼓励他们试着用文字表述出来。有的学生想象这一家人得到了贵妇人的帮助,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学生则认为他们依然贫穷着,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想象力是神奇的,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从现实走向理想。多层次、多角度的想象更可以帮助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开拓思路、强化情感,从而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篇7

一、关注差异,科学分层

教师每天面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智力水平、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要实现“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必须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在设计读写结合训练时,要针对不同层次读写水平的学生而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读写练习。

结合分层教学理论,以学生已有的感悟和表达能力为标准,按照三次难易程度不同的课外阅读和习作的综合检测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85~100分为优胜组,60~84分为中等组,0~59分为学困组。能力分组后,就可以根据不同组别的实际水平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如,在《山中访友》的读写训练中,就这样设置了层次,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着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1.你好,漂亮的鲜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__________。(学困组)

2.你好,美丽的大雁,你 _______, __________。(中等组)

3.你好,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优胜组)

这样的练笔设计,有层次,有梯度。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不同难易程度的读写结合训练中来,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尊重差异,自主分层

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枯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松树和牡丹各有千秋,各有其美。尊重差异,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适宜的养分、水分及充足的阳光,才能让松树和牡丹欣欣向荣地生长。

在五年级上册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反复带学生朗读阿曼达的那句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使学生们在朗读中感悟到身处废墟中的儿子阿曼达也同样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的确和他的父亲一样了不起。结合课后小练笔,我顺势启发学生: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在漫长的38小时里,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学生想象、交流,教师归纳了以下情境:

1.当时废墟下是怎样的环境?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小伙伴们是什么情况?阿曼达对他们说了什么?

3.阿曼达心里想了些什么?他会做些什么?

学生根据以上交流的各种情境自主选择练笔内容,这样,每个学生都不再发愁无话可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情境、大胆想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发展差异,趣味分层

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绩。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学习完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一课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抓住语言、动作、外貌、心理刻画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我设计了一套具有趣味性的分层闯关读写练习。

1.请你写出10个描写人物外貌的四字词语。【不满10个,直接到第3题】( )( )( )( ) ( )( )( )( ) ( ) ( )

2.他,一张( )脸上镶嵌着两只( )眼睛。特别是他笑起来的样子,( )。【到第4题】

3.猜猜他是谁?并仿写一个谜语。

腰围虎皮裙,手拿金箍棒,火眼金睛辨善恶,妖魔鬼怪消灭光。( )

肥头大耳肚皮圆,九尺钉耙扛在肩,保护师傅去取经,劳苦功高不简单。( )

4.猜猜他是谁?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然后让其他同学猜猜他是谁。

篇8

[教案一]

《沁园春・长沙》写作教学教案

写作目标:在完成诗词《沁园春・长沙》阅读教学之后,让学生对该词上片景物描写部分进行扩写训练,锻炼学生的想像和对景物描写的能力。

写作要求:根据诗词《沁园春・长沙》上片景物描写部分进行再现式扩写训练,要抓住景物特点,注意景物描写的层次性,并恰当地运用一定的描写方法。250字左右。

写作指导: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三句交待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

2、具体描写的景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形绚丽的秋景图。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3、观察、描写景物的角度:由远及近,从上到下。

4、描写景物的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定点换景法和移步换景法。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描写来选用适当的描写方法,做到详略得当,层次清楚。

[教案二]

《药》写作教学教案

写作目标:学习完鲁迅小说名篇《药》,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里的一段对话。让学生进一步揣摩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运用一定的描写方法,进行情境式对话训练。

写作要求: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里的一段对话。200字左右。

写作指导:师生再次回顾原文《药》第三部分相关内容,抓住夏瑜和红眼睛阿义对话内容要点,根据他们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进行再度开发,合理想像他们的对话情境,扩展对话内容,有重点地进行刻画与描写。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列出了该片断描写的写作提纲。

环境及地点:监狱

人物及其身份:夏瑜――资产阶级革命者

红眼睛阿义――看管犯人的牢头

性格特征:夏瑜――坚贞不渝,无所畏惧,宣传资产阶级革命,至死毫不动摇。

篇9

一、从阅读课整体设计上体现读写结合

从“读写结合”读促写的辩证关系着眼,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要解决“写什么”,还要解决“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并把读写知识传授和读写能力的培养统一于阅读教学之中。“读写型”教学,就是要重视读写两方面知识的获取,不是把教学目的局限在读的一个方面,而是扩展到读写两个方面,重视在理解的前提下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这显然弥补了“阅读型”教学的不足。

如在教学《修鞋姑娘》一课时,我在整体设计上打破了以往紧紧围绕“修鞋姑娘”进行分析,而是抓住“修鞋姑娘”和“我”两个人作为主次两个讲读点。讲“修鞋姑娘”侧重解决写什么、表达什么,目的在于完成读的任务;议“我”是让学生了解“我”是怎样观察事物、搜集材料,怎样写,目的在于完成任务。教学中,通过读、思、议、导、练等一系列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到读的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我”是怎样观察生活、搜集材料、写成文章的,进而获取了写的知识。

通过教学,学生既了解文章写什么,又弄清了是怎样写及为什么这样写,得其道、晓其理,较好地起到了由读知写、读中学写的整体结合作用。

二、挖掘知识点,体现读写结合

学生的作文是一项综合训练,是整体工程,那么组成这个“工程”的各个知识点就分散在教材之中,如字、词、句、段、篇;完成“整体工程”的技能点也通过阅读教学中的训练逐步形成,如用词造句、布局谋篇,选材立意等。在突出“重点项目”的同时,要挖掘教材潜在的知识点并兼顾辅助项目,使学生这课学一“点”,那课得一“点”,日积月累地吸收,写时就能倾吐自如。

例如《锡林郭勒草原》这课总起分述的布局谋篇有其明显的特点,篇、段、句都有明显的体现。全文以“广阔、美丽、欢腾”为总起,分别围绕其特点分述。教学时我抓住这个“点”作为本组教材中规定的重点项目的辅助项目给学生,边分析边写总分式板书,并指出我就是这样拟写写作提纲的,进而引导学生以板书为例仿写出本课下一段的总分式提纲。

教学过程中有读有写,结合紧密,学生从这个“点”中获取了总起分述这样规律性知识,就不愁写时吐不出来。

三、词语教学抓理解和运用,体现读写结合

以往的词语教学总是重理解、轻运用,所提的问题也不外乎“这个词怎样解释?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纵观读写的全局,词语教学应抓理解和运用两个方面,尤其是运用。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的“抽出”这个词,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词义,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分析词语所在环境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前后联系,弄清为什么这么用,进而发问:“换一个词行吗?”“抽出和长出哪一个效果好呢?”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就会悟出作者用词颇具匠心。这样,学生自然明确了遣词造句不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应动一番头脑,有所考究。

四、抓住拓展延伸点,体现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的拓展延伸点,改变教法,因势利导,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被激活。教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让学生能直接与文本对话,学生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同步的提升。

篇10

一、写读后感

“读书千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都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读可以是默读、出声朗读、自由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文多遍,从而去理解课文,直到悟透。善读课文,以读带写,关键是善读,重心是把读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也就是写读后感,会达到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又满足学生读后的收获。三年级下册《和时间赛跑》给人的启示很耐人寻味,笔者用随堂小练笔训练学生,如“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品读文字,细细地体味这句话,让学生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试着写下来。有位学生这样写:“时间过得真快,回想过去,我曾经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今后,我要和时间赛跑,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由此可见,反复地品读,会让人从书中得到很多启发,产生灵感,并把感想诉诸笔端,成为自己的东西。

二、仿精彩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由此可见,课文是学生作文的模子。学生以这个模子来仿写,来汲取营养,学习课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刻画等描写技巧,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逐步学会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在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精美的语言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赏析过程中,学为己用,那么就很有必要对赏析的精彩语言进行仿写。如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难忘的一天》,孩子们特别喜欢课文最后一段的精彩表达:“离开展览馆,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肩上担负的责任。”有一位学生是这样仿写的:“走出图书馆,我满足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风,仿佛特别的轻柔;花儿仿佛更加美丽。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获取知识的快乐。”另一位学生写道:“离开学校,我快乐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晚霞,仿佛格外的绚丽;鸟儿,仿佛更加活跃。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校园丰富多彩的活动带给我的享受。”通过课文精彩语段的引领,学生很快就能按照这个模子进行仿写。

三、积累并运用

课本中的文章都是我们读写结合中最好的范本。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多积累好词,佳句,在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教给学生读书积累的好方法,让他们制作小卡片,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是启示记录下来,并应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能更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也只有积累丰富的词汇,才能准确描绘不同的形象。词汇掌握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差异。而丰富词汇的积累,则是源于大量的阅读。例如:在《火烧云》一文中,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词很丰富,有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当学生记住了文中颜色的词,便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有个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星期天,我走进菜市场买菜,马上被市场里的瓜果蔬菜吸引住了,红彤彤的番茄、辣椒,金灿灿的油菜心,金黄的玉米棒,绿油油的菜心,橙黄色的南瓜,卷心菜是茄子紫……这么多色彩鲜艳的蔬菜,真是太诱人了!于是,我买了红彤彤的番茄,绿油油的菜心,还有金黄的玉米,这些都是妈妈爱吃的蔬菜。我决定给妈妈做一顿美味的晚餐……”这位学生用了很多颜色的词,其中红彤彤、金灿灿、茄子紫都是模仿书上词语写成的。这说明课内阅读是学生积累词语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单凭课内阅读来积累词汇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阅读延伸至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去。这样课内、课外阅读双管齐下,可以达到积累好词佳句,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四、发挥想象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由此看来,在读写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1.诗歌配上画面,表达想象

在教授新课时,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诗歌配上图画的方式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例如:教学《春晓》时,在反复朗读与想象后,学生的脑海里出现了春天早晨的美景:听到鸟儿清脆的叫声,看到满地落花的景象。此时教师发下画纸,让学生把自己头脑中春天早晨的景象画出来,使他们的感受更加深刻。有的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图画时,形象地把自己的想象进行了描述:“春天的一个早晨,诗人醒来后,他听到窗外小鸟清脆的叫声,看到庭院满地都是被风吹落的花瓣。昨天夜里,一定是刮大风下大雨了。小鸟叫得那么欢快,落花满地,空气清新,好舒服好美的早晨啊!”@样,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

2.续编内容,训练想象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优秀篇章,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所以给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最美的意境。孩子们既感受到了课文很有趣,也体会到创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