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范文
时间:2023-04-02 17:3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阅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语文素养”的内涵至少包含了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内在要求。知识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能力需一步一步的炼就,情感靠日复一日的养成。所以,“语文素养”的培育需要经历一个吸收内化的过程。吸收内化就是读书感悟,就是积累提升。唐代诗人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代词人苏轼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清代文人蒲松龄曰“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前人的读书经验告诉我们,语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语文阅读。
知识是构成语文素养的基础,阅读能拓展人的视野,丰富人的知识。人生经验是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构成的,一个人即使阅历再丰富,他的直接经验也是有限的,阅读给予人的便是间接经验,这种经验能拓展人的视野,丰富人的知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广读博览就是“积土”、“积水”,就是贮存人生的养料。现代语文大师吕叔湘先生在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时说:“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宋·苏轼)。鲁迅、茅盾、朱自清、巴金这些大师们知识渊博,思想开阔,著作丰厚,无不得益于广博的阅读和丰厚的积累。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外显,阅读能增强人的语感。阅读有许多方法,有观其大略的跳读、默读,有务求一字一词之妙的精读、朗读。对于中学生而言,要培养语感,就必须重视朗读吟诵。朗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它能调动人的生活积累,全身心地去感受品味语言文字,能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挖掘出来,深入体察出作者的内心。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诵读并不只是口的运动,它还是感流,通过它保持言语视觉与其它器官之间的联系,把书面文字和其它的含义联系起来。”朗读能通过视觉、声觉、听觉等器官的协调活动把知识信息输送到人脑的储存区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中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可以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泻出,经常朗读,词语、句式、情感就会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迅速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语感。语感一旦从“所知”变为了“所有”,就会服务于语言载体,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敏锐语感的妙处。吕叔湘先生曾说,“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古之学者是深知语感之妙而重视阅读的,他们从小就诵读《四书》《五经》,诵读《三字经》《千字文》,诵读唐诗、宋词、元曲,乃至诵读《史记》《汉书》,一切可读之物都在其诵读之列。宋代学者司马光就说过,“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之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诵读是积累内化,是体验感悟,是接受熏陶。“记诵之法,学问之舟”(清·章学诚),诵读多了,学问厚实了,语感增强了,理解、记忆、表达的语文能力就自然形成了。“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李白正因“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才有了他“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的激越才情;杜甫正因“群书万卷常暗诵”,才有了他“下笔如有神”的神奇创作境界。
思维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内核,阅读中思考体悟,能不断提高人的思维素质。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语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优美的诗文或意境幽,或构思妙,或语言美,或结构巧,或手法活,或兼而有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仅十字描绘出的天地辽阔、江水清得连月亮都能触手可及的美好意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寥寥几句中运用白、粉、青、绿四种颜色构成的春意盎然的清新图画;“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一“绿”一“闹”显示出的春天勃勃的生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工整巧妙的韵味,这些等等何不需要读者的“熟读精思,分析琢磨”以及仔细体验和深切感悟?“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必须入境,必须思考,因为语文学习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需要思维、想象、联想、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文字描述的东西是抽象的、平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不能重涉历史,不能重蹈意境,阅读中读者要跨越时空的阻碍,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行再创作,重现历史,构建意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悟到文字的力量,感受到文学的美妙。“学而不思则罔”,在思中读,悟出文本的深刻内涵;在读中思,锻炼思维能力。
情感是语文素养的重心,阅读就是同文明对话,同高尚的人进行情感交流。人们诵读的文本多是经历历史沉淀、久经考验的经典名篇,它们是人类文化的瑰宝,社会文明的结晶,它们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孔子的“仁爱”,老子的“道义”,屈原的“爱国”,李白的“豪迈”,苏轼的“旷达”,纪晓岚的“机敏”,都能给人以人生的启迪、精神的熏染。经典名著是我们思想之园地,精神之源泉,“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法·雨果),常常诵读,时时浸润,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就会逐渐铸就,高尚典雅的情感就会逐步养成。“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俄·乌申斯基),阅读就是同文本进行思想的交流,是和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是与同时代的人进行面对面的心灵交融。学者摩罗曾说过,“真正的学习主要靠自己广泛地阅读,与那些伟大著作背后的伟大心灵沟通”。“不读诗书形体陋”(清·吴嘉纪),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好、内心丰富的人。
审美能力是语文素养最高境界的体现,“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能提升审美情趣,能养成审美能力。我们平时要求学生阅读的文本,或是流芳百世、给人精神滋养的传统经典,或是充满朝气和活力、散发着时代气息的现当代优秀作品。如果从美学角度讲,这些文章中应有一番奇美的境地,诸如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结构美、手法美等,都有待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去挖掘、去体验、去品味。陶渊明《饮酒》对高洁的秋菊的钟爱,沈括《活版》中对我国首创的印刷术的赞叹,郑板桥《竹石》对坚毅顽强青竹的偏爱,朱自清《春》对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喜爱,史铁生《我与地坛》对伟大母爱的讴歌,无不体现出作者高尚的审美情趣。“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只是缺少发现”,作品的阅读也是如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用美的眼光,站在美的高度,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就能挖掘出大自然和生活中蕴含的美,感受到科学与艺术中蕴含的美。一个人审美的境界、审美的能力就是在这样不断的阅读中,在这反复体悟中潜滋暗长起来的。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阅读 温馨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31-01
课堂,承载着师生的生命律动。上课洋溢在快乐充满有情味的笑声,应该成为师生共同追求的生活。然而纵观当前的课堂,严肃和紧张的太多,规矩和要求时时抑制着思路的拓宽,如何把笑声带入课堂,把温馨融入语文教学,笔者试着谈以下几点有效策略。
一、拉进师生关系,营造温馨氛围
1.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都注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而和谐的课堂气氛,主要源于师生的融洽关系。这就要求教师除具备较高的基本素质外,还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设温馨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师生感情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离不开提问,教师不仅要启发学生的质疑,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去探索去创新;学生在阐述自己的见解时,难免有幼稚的观点,教师遇到这种情况要耐心引导,肯定点滴可取的见解,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行列,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主人。从而产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态度和越学越有劲的主动学习氛围。使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温馨,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
2.讨论与交流并重。在教师引导质疑下,通过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学生们对问题特别感兴趣,勇于发表意见,体现教师的“扶“,在教学最后一部分时,我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小组中提出不懂的问题,互帮互助、讨论、交流,我也参与其中,从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点,彻底改变了过去以教师讲解、提问为主的旧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通过质疑、讨论、交流,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阅读氛围的温馨。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阅读温馨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要使课堂进入生动活泼、宽松温馨的境地,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在课堂上与老师作更好的交流。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的知识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甚至产生打破陈规想法,萌发创新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利用儿童“好奇”的天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探索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三、创设想象情境,优化阅读温馨
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创设想象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参与。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四、设置道道屏障,温馨四处飘香
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但要有效的组织和引领孩子全身心的进入学习却很难,没有情趣,缺乏智力挑战。
[案例](来源:《比一比》)
师:这篇儿歌真有意思,小朋友读得很有节奏,很有味道,我也想来试试!
(教师很认真的朗读,但偷换了四个量词)
一个大,一个小,
一只黄士一头猫。
一边多,一边少。
一堆鸭子一只鸟。
一个大,一个小,
一颗苹果一个枣。
一边多,一边少,
一群杏子一个桃。
(朗读中,有学生偷笑,笑出声,忍不住“嗷嗷”叫,拼命举手)
师:(故作糊涂)我读得不好?
生:(摇头)你朗读得很有感情,语气也很好,但读错了。你读成“一堆鸭子”,“一群杏子”了。
师:“一堆”,“一群”是不是指东西多?(生点头)那么鸭子很多,杏子很多,我读“一堆鸭子”,“一群杏子”有什么错啊?
生:你读不能随便改动的,这样也不好听。
师:为什么不好听,为什么不能改呢?(板书“一堆”:鸭子,“一群”:杏子)
生:“堆”是指不会动的东西,“一群”是指可以动的。
生:因为鸭子会走来走去,放在一起会走开的,所以不能用“堆”,“杏子”不会动的,可以堆在一起。
师:哦,那可以读“一堆什么”,“一群什么”呢?
生:你还把“一头黄牛”说成“一只黄牛”,“一只猫”说成“一头猫”了。
师:(疑惑)这为什么不能?
生:这样不好听。
生:“头”是指大一点的,“只”是指小一点的。
师:哦,那我们的体育老师大不大?(生说“大”)我们班夏志伟大不大?(生说“不大”)那好,我说“一头刘老师”,“一只夏志伟”行吧?(学生大笑着说“不行”)又为什么不行?
生:“头”和“只”都是指动物的,不能指人。
师:可以读“一头什么”、“一只什么”呢?
(同样学习“一颗苹果一个枣。)
师:看来我一不小心就会糊涂,你们那么聪明,帮我纠正,谢小明能不能读得让我们佩服呢?生读得很起劲,神采飞扬,还带着笑意,大家能熟练背出课文。
案例中,欢乐的笑声感染着所有的人,你想游离课堂都很难。我们致力目标是要探索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不把知识堆入你们的脑袋,而是让你们自己设法向我“夺取“知识,在智力“搏斗”中掌握知识,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对知识不倦的渴求获取知识。
篇3
阅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可以说,语文因阅读而精彩,学生因语文而修身养性。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阅读教学,更要加强阅读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在重视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实施阅读教学的建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才能提高学习的热情。语文不是无情物,当学生对阅读有一定的兴趣,语文自然学得好。所以,当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要先学会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让学生从“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我要读”的欲望。而这个过程实现的关键,往往取决于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
“辞以情发,情不到,故辞不发”,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它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他们一旦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就会内心他们的情感。情感会触发他们的语言动机,自然而然的,他们就会有了读文的动机。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再慢慢地将阅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阅读教学工作将会事半功倍。
(一)设计精妙的导语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妙的教学引入艺术不仅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文本阅读中去。它是一把通向优良教学情境的钥匙,能为整堂课的行进做好铺垫。如在教汉乐府诗中的《孔雀东南飞》时,笔者采用的故事导入方式:“自古以来,爱情就是神圣的。同学们知道有多少爱情故事成为民间佳话吗?”学生纷纷回答“牛郎与织女”、“白娘子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那么今天我再告诉同学们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最后有没有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呢?”利用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饶有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怀着一种迫切的心情渴望到新课中去探索答案。
(二)创设多样的情境激趣
语文课就像一门有声有色的艺术课,它借助多媒体手段,自古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话。教师在上课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如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笔者先播放网络上流行的凤凰传奇的同名歌曲《荷塘月色》的MV。学生在观看MV的同时,对“荷塘月色”的画面有一个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印象,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文本,去阅读感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同时也创设了情境,使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阅读。
(三)分配不同的角色激趣
语文课犹如一堂表演课,形象化的语言和趣味化的内容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课文中的不同特点,抓住课文的典型动作、神态、语言等,让学生分角色“入境表演”,将其再现出来,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如《雷雨》这篇课文,文中多数是具体生动的对话,笔者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配以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无形中扩大了激励面。
二、活跃阅读的方式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是要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朗读就是要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实现书面语向口头语的转换。它可以检测学生的字音标准,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还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然而,受高考功利性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这种琅琅书声已经渐行渐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分析,减少甚至忽视朗读这一环节。朗读不是背诵,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错误的认为要求背诵的文章才需要朗读。古诗词需要朗读,现代文需要朗读,文言文也需要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灵活地读,引领学生一读到底。
(一)转变教学模式
教师应跳出“讲——练——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抓住重点讲解,让学生在课堂中多读,给学生更多的朗读时间。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重点讲解文中的清新意象和“三美”特点,更多的时间应该留给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这样才能体味诗人对康桥感情的起伏变化。
(二)适当的点拨指导
课堂上教师适当的点拨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如杜甫的《登高》一诗,首联颔联重在写景,以风、天、猿、渚、沙、鸟、落木、江水构图,颈联尾联借景抒情,写诗人羁旅漂泊、年老多病、忧国忧民的感情。像这类的诗,教师可以先说清楚大意,再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中的多重复杂伤感之情。
(三)营造朗读的氛围
朗读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也应该要一起参与进去。在上课时,教师要给学生示范朗读,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诱发学生的模仿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再者,可以配乐朗读,放一些感情基调相同的轻音乐,既能营造氛围又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可以配以调子低沉的古筝版轻音乐《琵琶语》,再由教师范读或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也可播放网络音频,既能营造一种特殊的感情氛围,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超越阅读的形式
古人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中随手记事、记感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己的文学特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托尔斯泰,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文学家,与他随时动笔记录的习惯是分不开的,他的身边时刻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更要注意积累,积累的内容不仅包括优美词句,还应包括自己的感想。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也有助于积累写作素材,更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作文,是个人情感的倾诉,是心灵对生活的感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的比重不容忽视。作文想要取得高分,恰恰要求学生有丰富的阅读量、充足的素材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充足的素材是在丰富的阅读中动笔圈圈画画积累而来的,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丰富的阅读中动笔写出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米”正是学生平时积累的阅读量。所以,教师平时要鼓励学生多读精美文学作品,还要读历史、读自然科学,读各种各样的书籍。现在的一些杂志也颇有深度,适合中学生阅读,如《萌芽》、《意林》、《读者》等。学生通过书籍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思维,文学修养一旦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自身都会与文学融为一体,写作时“米”自然就有了。
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使这几种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培养过程。能否把其中一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从而带动其它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呢?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一、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曲折关键性的作用。不管教师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心情多么的不高兴,也都要微笑着面对学生。即使是在课堂上,学生让你生气了,你也要巧妙的进行处理,不能影响课堂气氛,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上,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规规矩矩,象小绵羊一样温顺,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完全可以自由一些,努力营造阅读课堂教学和谐的轻松的氛围。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和谐的阅读氛围可以有效的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的汲取知识,展现个性,放飞想象,驰骋于文学作品的海洋中。创设比较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做到问题设计巧妙、科学、学生易于回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后,自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将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要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得以锻炼。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不会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变模式化阅读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三、制定明确目标,分层教学,创建交流平台
1、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目标要明确。学生每一节课的阅读教学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训练目标要明确,课后阅读也要有比较具体的阅读目标。如在布置课文预习时,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认识并学习理解课文中生字生词;再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通过初读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由结合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给各小节加小标题。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鉴赏美文中精彩的内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了解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文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得好。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别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篇5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学生的阅读下了新的定义,并进一步阐明了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鉴于此,笔者在扩大学生阅读面、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上做了些尝试:
一、提高阅读认识,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一)转变观念,还阅读以正当的地位
当前,除了家长、教师队伍中存在着错误的阅读观以外,部分学生对阅读的误解也不容小觑。他们认为课外阅读见效慢,没意思,再加上各科作业的压力,考试的压力致使他们无暇阅读,也不愿阅读。针对这种现状,首先必须让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我们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明白 " 一个人学生时期能不能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学生一生的走势和发展 " ,阅读文学名著可以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懂得是非善恶;阅读文学名著,可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有助于完善自我。摆正阅读在学生心中的位置,明确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学生的喜好自然也各不相同。要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就必须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由选取阅读方式,对作品的选择可以不受年段的限制,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愿。
当然,学生的年龄有限,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也有限,在选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例如有的学生选择刺激的武侠、言情小说,有的学生则选择了新奇的卡通漫画书。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值得理解的,现在视听传媒的导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老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经典名著与流行的快餐读物之间的本质区别,矫正学生浮躁的心理和行为,提高阅读品味。
二、创造阅读条件,实现资源共享
学生课外阅读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阅读材料的缺乏,尤其是农村学校,信息相对闭塞、经济不够发达。要想人手一本文学名著,是很难实现的。这就必须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以解决 “ 无米之炊”。
首先我们利用学校图书室丰富的读本资源,向学生定期开放,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买书难、读书难、无书读的问题。另外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向社会和学生广泛收集经典的有价值的书籍,鼓励学生交流阅读,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在阅读的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每周抽出 1 ― 2 节课作为阅读课,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诉阅读心得。布置作业时淡化书面作业,以课外阅读为主。让学生有书可读,有时间阅读。
三、指导阅读方法,做到读有所得
(一)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克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至关重要。计划要细致。分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初一、二学习任务较轻,可利用在校和假期读完《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的篇目,寒暑假可自选取篇目阅读。
(二)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益,有助于学生将对文化经典名著及文学名著的阅读由随意性、消谴性提升到有品味的研究性积累性阅读。让学生真正读有收获。
1、让学生阅读作品前首先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了解,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
2、充分利用工具书和参考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勤查字典,排除字词障碍,勤翻阅参考文献,以扩展视野,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3、多种阅读方式融合。采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略读全文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选取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精彩部分和主要内容要精读。
4、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多种方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相机引导、解惑释疑。
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老师切不可放手不管。因为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再加上以十二、三岁的孩子的阅历是无法完全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走入学生中间,搜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个别的指导,对于较为普遍的问题,我们开办了专题讲座,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文学名著阅读指导。
四、建立阅读评价方案,促进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
每个学生建立一个阅读档案,阅读小组长记录学生平时的阅读表现,收集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读书笔记。小组成员之间开展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另外搜集家长的评价,一月一小结,形成阶段性评价,一并收入档案袋。年度总结再做终结性评价。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87-01
为社会培育及输送专业型高素质人才是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语文是中职学校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为目标,阅读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措施。由此可见,阅读是中职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积极响应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等要求,进一步探讨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建设性意义。
一 当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成效不甚理想,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少弊端与问题,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解深度不够
很多中职语文教师认为中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不能从根本上理解语文阅读教学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意义。因此,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对阅读教学的理解深度不够,忽略了对阅读教学的钻研,对阅读内容的教学与讲解草草了事。
2.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不科学
当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不甚理想,教师多以单一、程序化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认知,使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文化知识,导致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这样必然会剥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置,无法在自主阅读文字语言时获得知识信息与审美体验,不利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3.阅读教学与学生阅历不匹配
吸纳到中职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基本都是经典的阅读材料,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理解,把阅读教学控制在一定的思想空间内,不能任意想象和随意阐述, 要把握阅读材料与学生间的时代差距。同时,社会阅历极不丰富的学生很难读懂历经岁月沧桑的作者所创作的极富感慨的文字,教师不能采取有效的手段缩短这种差距,学生对阅读材料似懂非懂,很难培养阅读兴趣,致使阅读教学质量很难提升。
二 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中职教育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下面对如何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几点建议。
1.教师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
身为教师应加强业务钻研与新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熟练掌握现代化教育技能、专业知识以及教学内容,透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论思想,确立准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要跟紧形式,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内容,积极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措施,正确认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结合中职学校中学生的特点。要因材施教,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阅读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加强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培养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
2.回归阅读主体
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其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学生的生活阅历与知识面极不丰富,所以围绕学生获取与提高自身阅历及知识的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这种阅读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通过阅读的过程去感受、领悟,体会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心灵上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通过阅读实现自身的情感升华及知识与阅历的积累。
3.推行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份不应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应是积极的知识研究者。所以说,对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注重学生的主观、自我及个性化研究,使学生自主学习、领悟发现、感受创造、培养中职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讨热情,锻炼中职学生的主体思想与合作意识。同时还要推行共同探讨的学习方式,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堂讨论。
4.营造师生同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之本。教师的兴趣与习惯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的影响,教师自身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运用阅读活动与同学展开友好的交流,通过交流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迈进健康的阅读之路。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教学依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身为中职语文教师务必要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探究阅读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要想搞好初中语文之阅读教学,那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用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究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因为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初中语文之阅读教学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那就必须坚决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而采用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究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这样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即“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在学习中就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应试教育,主要是应付考试,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以培养“书呆子”为目的。显然,这种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早以过时,早以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坚决摒弃。
而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究阅读,就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因为它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主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师生互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大力弘扬。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又是怎样来实施探究阅读的呢?
我重点抓好三个环节――课前师生准备;课堂师生互动;课后巩固迁移。只有将这三个环节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课前师生准备
1.1 课前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体验。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搞好阅读教学,那就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材料(即文本)。因此,教师课前与文本的对话体验,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就尤为重要。
我在课前与文本的对话体验中,首先是带着感情去读文本,一遍又一遍的读,读出自己心底的最真切的体会和感受。然后是弄清文本的结构层次,弄清文本的主题思想,理解文本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弄清文本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最后再结合教参深钻教材、精心备课。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制定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导语,更为关键的是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质疑,以便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
1.2 课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体验。
要想在课堂上师生能民主、平等、和谐的互动,仅有教师的精心备课还不够,还得学生扎实地做好预习工作。因此,课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就相当重要。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一定要对文本仔细地、认真地、带着感情反复地读,一定要读出自己体会和感受,并且争取把文本读懂读透,确有不懂的问题就在书上一一做好记号,以便在课堂师生互动时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解决。另外,学生还可大胆地对文本的遣词造句、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及观点看法提出质疑,通过自己反复思索还搞不清楚的问题,就在课堂师生互动时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解决。
总之,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认真地探究质疑,要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提出疑问等。只有这样,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才能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
2.课堂师生互动
探究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的情感对话体验,也是课堂师生双边互动的关键。因此,我们教师务必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思维的独特性。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积极有效的引入,使学生内心产生矛盾,能主动提出问题,从而营造出对话的氛围。再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在学生“自悟”、教师“导引”、同学“交流”中获得知识, 求得答案。比如,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者在课堂阅读过程中独立自主提出的一些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导引”、学生“交流”来解决质疑。另外,在课堂师生双边互动过程中,教师还要把课前精心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又没有想到的关键问题提出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如确实不能解决,再通过教师的示范、启发、引导、点拨等方法来帮助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独自或合作探究问题,最终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求得解答,从而提高学生探究阅读的能力。
比如,我在教学鲁迅先生写的散文诗《雪》这篇课文时,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质疑有:①课文描写的“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分别是什么?②作者从哪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③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④描写江南的雪,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⑤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北方的雪?北方的雪有什么精神?⑥描写北方的雪,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⑦学了全文,你觉得课文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学生对课文提出的质疑有: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凉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一句中,“冰凉的坚硬”怎么能修饰“雪花”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②“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一句中,“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③第一段中,写雪野中的“山茶、梅花、杂草”,其作用是什么?④幻想蜜蜂在雪野中“飞”、“闹”,其作用是什么?⑤孩子们塑雪罗汉时,“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一句中,为什么要用“偷”字呢?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句中,“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针对这些课堂质疑问题,再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在学生“自悟”、教师“导引”、同学“交流”的师生互动中获得知识,求得答案。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探究阅读能力的提高。
3.课后巩固迁移
3.1 课后对文本的复习巩固。
课后再读文本,吃透文本。对文本的重点难点、关键词句的理解及主题思想、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复习巩固,以便真正的消化吸收。
3.2 课后对文本的迁移训练。
搜集相关的阅读材料检测学生的迁移能力。比如,从网上下载、从《新思维》或《巴蜀英才》上搜集与文本相关的阅读材料来检测学生的迁移能力等。这样,就可以检测学生是否学懂了文本,是否具有了“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阅读能力。
总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贯切课改精神。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长期坚持了探究阅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都能大胆质疑,小组讨论探究也非常积极,同学间的“交流”及“解疑”也很积极。因此,全班学生的探究阅读能力大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大大提高。总而言之,这一切的成绩,都要归功于我长期坚持的初中语文之探究阅读。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A)―0047―01
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探究性学习更是课程改革的热点。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虽然只是探究性学习的一部分,但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由于探究性阅读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因而具有学生主动参与的特征;由于探究性阅读旨在使学生获得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强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因而具有实践性特征;由于探究性阅读注重的是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因而具有过程性特征。鉴于探究性阅读的以上特征,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探究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对文本进行理解和探索,最后达到获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优化语文综合素养目的的一种阅读方式。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探究阅读的内容
探究性阅读要以问题为中心展开,通过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因而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而学生由于探究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完全准确地把握探究的方向,这时教师如果不给予适当的引导,就会造成探究性阅读中探究问题主次不分、探究问题主题模糊、探究方法不当、探究结果无效等严重脱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双重的,既是引导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又是读者,是对话者,是学生与文本交流的中介。而由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性,在探究内容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究:1.对文本文字的品味。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教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2.对情感、情境的体验。文学是人学,任何文学作品都在运用语言表达情感、营造意境,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文本的情感,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探究性阅读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因此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是探究性阅读成功的关键。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有趣的素材,让学生喜欢并主动发现这些闪光点,要善于利用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巧设疑问,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讨论是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以增强语文阅读的实效性。首先,教师必须注意,在探究性问题提出后不能马上组织学生讨论,因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的思考,对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这种情况自然不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教学生倾听他人的想法。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应要求每个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和观点,并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进行比较,进而引发学生对自己原有观点的再认识。
四、及时评价学生探究性阅读的结果
篇9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愉快教学 方法与途径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网络的速度和共享信息资源的数量迅速提高,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海量的知识信息,如何阅读吸收为我所用?学校教育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如何进行阅读学法指导也成为当前小学教学的重要课题。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结合自身体验来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是小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为需要而读,为兴趣而读,他们所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非形式。常有家长反映说:只要孩子喜欢的书,我就给孩子买,他也喜欢看,可怎么我就没觉得他语文成绩提高了呢?我想问题在于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方法不正确,仅有兴趣而毫无目的、不求方法,所以阅读吸收是微乎其微的,课外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的方法,不仅让他们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吸收所需的营养。
1.精读文章。
在阅读每句话时,先理解每个字的意思,然后理解一句之意,最后理解一章之意。通过逐字逐句逐段的理解,最后理解全文,这是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调动全部感官,做到五到:口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好习惯。
2.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优美的段落,写进自己的摘抄本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的摘抄本中的内容和数量多少,老师最好不要有什么硬性的规定,否则,学生会因为要完成任务而忽略摘抄学习的质量,同时也降低阅读的兴趣。为此,教师要求真务实,切不可扼杀学生的天性和阅读的兴趣。
3.掌握速读方法。
在现代社会,网络速度和共享信息资源数量呈几何级提高,掌握对知识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非常必要。如果每篇文章都逐字逐句逐段地理解吸收,则很难跟上时代的速度。必须让学生掌握快速浏览选择网上的电子读物,对读物的内容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要对有用的知识内容进行理解领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吸收更多的知识。
4.通过诵读,将精美的文学作品化为生动的言语。
听读结合,声情并茂,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对诗词文赋的学习多可使用此法。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使用默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目视,将文字符号快速输入大脑,进行思维理解文章含义。默读通过反复看、快速记,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阅读时教室里安安静静,更利于学生的独自思考。在默读时,学生可以通过对文章中的关键句进行简单的标注,这样会有助于二次阅读时对标注句的关注理解。
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途径
使学生在生活中逐渐把阅读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习惯,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课前5分钟演讲训练。
在每次上语文课前,利用5分钟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演讲,提前排好演讲顺序,轮流进行,演讲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这样,每位学生在演讲之前都会进行充分的准备,搜集资料,进行二次创作,然后熟读成诵。整个课前演讲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升华。演讲完之后,请同学们对演讲者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演讲者讲自身体会。在演讲和评价交流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增加知识,也在阅读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阅读兴趣。
2.通过听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来说,听别人讲故事是没有问题的,他们能从讲故事人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品质性格,知道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对听过的故事常常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对没有听过的故事情节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继续听下去的欲望。
小时候,每天中午吃饭的时间,收音机里就会有说书先生讲故事,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单田芳老先生讲的《隋唐演义》、《三侠五义》,精彩至极,至今还清楚记得以秦琼、徐懋功、程咬金等人为首的四十六位英雄好汉歃血结盟,决心共同除昏君,扶明主,改天换日。对世界文学名著的认识大多先是听,而后才产生了读的欲望。我曾给学生们讲海伦・凯特的《假如我有三天光明》,先给他们朗读海伦渴望在第一、二天得到光明时想见到什么,讲到第三天时我假装说书让我给丢了,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告诉他们说谁想知道结果就到图书室去借书看。学生被故事情节所吸引,纷纷要求去借书。这样,并没有要求学生去看什么书,而是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产生了读的欲望,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3.在朗诵经典文学作品中培养阅读兴趣。
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经典作品。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的小说,它们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孕育出了多少优秀文学人才。通过朗诵优秀的古诗散文,学生能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不断地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熟练背诵课内的古诗词,还要求学生每星期自主选择背诵两首课外的古诗词。学生每天在预习过程中遇见不懂的问题就写在纸条上,然后由语文课代表收集起来交给我。我利用课上的空闲时间解答,及时指导学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10
与传统阅读教学观念不同的是,有效阅读教学强调的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的和谐共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阐明:“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因此,语文有效阅读教学强调,既不能离开了阅读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求得阅读教学的知识与技能,也不能离开了阅读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去空讲阅读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维目标”和谐共融是发展性阅读教学的核心内涵,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体现之一,这突出表现在:第一,把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视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而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高度突出了阅读教学的过程、方法的地位。也就是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探索等行为来获得知识,让知识结论与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第二,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及时关心学生的情绪生活和内心体验,努力让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发展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对学生的情感生活和道德生活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阅读教学模式所难以想象和企及的。
对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新课程专家余文森教授在《“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0日第6版)一文中说得明白: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首先,“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其次,“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其次,“知识和能力”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经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和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能力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在这篇文章里,余文森老师入木三分的指出了有效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和谐共融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谓“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具体到阅读教学上,体验是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动眼,动口,动手,动心,诵读,联想,想象,凭借直观直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进作品的生命,亲历阅读实践活动。荀子在《劝学篇》中强调:“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这与我们所说的体验内涵相通。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在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的心理现象。阅读教学中的 “感悟”是学生凭借对教材文本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只可意会,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潜心读书,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慢慢去体验语言文字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感悟。如果教师只是条分缕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课文干巴巴的骨架,而文章的形象、情感、意境都不见了。所以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悟的培养。
体验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体验的升华,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不是相互分离,而是彼此交融的。尽管二者在内涵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它们又有着相同的特点:
1.亲历性。
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人,或者说是学生。“体验”必须亲自参与,获得的“感悟”也是由阅读主体本人获得,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只有让阅读主体即学生学生直接面对文本,结合自己的课堂知识和课外实践经验,与文本展开思想对话,亲身经历阅读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有所体验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告诫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实这也就告诉了我们体验感悟具有亲历性的特点。
2.形象性。
这是就体验感悟的对象而言的。在这里,形象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形象”是指阅读主体在进行阅读实践时面对的文本描绘的社会生活,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观等另一方面文本的语言也往往充满了形象性。形象是引发联想、触发体验的物质基础。只有当阅读主体面对文本,走进文本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与栩栩如生的形象进行亲切“对话”,让形象走进自己的心里,才能对文本内容感同身受。没有形象,体验感悟就成了无源之水。
3.情感性。
体验感悟的对象具有情感性,这情感既有流露于字里行间的作者的喜怒哀乐,也有文本人物的酸甜苦辣。对象的情感性,是体验感悟的触发剂,是体验感悟的发动机。“在体验的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
4.直觉性。
这是就体验感悟过程而言的。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感悟大多不需要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不需要经过严格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演绎,不需要对语音、语义、语汇、语法作过多的条分缕析,凭借已有的言语经验,往往就能直接迅速地对文本的词语、句子乃至篇章的情意和表达技巧等进行直接的感受和领会。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感悟和体验相结合的模式有下列优势:
1、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语感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基础,形成思想意识,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加强。
2、感悟体验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加强感悟体验,可使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加速,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3、感悟体验相和谐的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情感世界。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