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30 10:4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式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探究式教学

篇1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等。这些都是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有效做法,若能结合实际去应用,将可以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情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提出探究的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乃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投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时应提出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我教《死海不死》一课,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或听说过不会游泳的人可以在海里悠闲自得的游泳而不被淹死?在学生置疑时,又告诉学生确实有这样的事,那个地方叫“死海”(板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海叫“死海”?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淹不死呢?学生听到这一系列奇怪的事和需要探究的问题,就马上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了。

二、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分析、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使之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否则只是单单地几个优生“你方答罢,我登场”,长期只“出”不“进”,就会丧失积极性;组员只是被动参与,鹦鹉学舌,没有主动精神,没有成功感,长久下去,也会兴味索然,如此以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具体操作上有两种处理方法:对于较简单的问题,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当堂抽查;对于难度较大、需要共同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个人拟出初步答案,然后再在同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经过认真独立思考后,学生讨论时才有话可说,有内容争论,形成真正的讨论研究的气氛,学生也自然会有所收获。或教师将探究性问题分为必答题和选答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但是不管那种方法,都要注意时间的调控,即合理安排好独立思考与相互研究的时间。既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又要略有紧张,以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但不能逼学生到只有时间抄答案的地步。这样才会发挥出相互研究的最佳效益。

另外教师在设计问题和抽样检查提问时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应明确学生讨论不是为了找出正确答案,而是为了培养能力。要让学生尽情地去想,尽情去说,只要能自圆其说,都不算错。要多给以鼓励表扬甚至奖励,不要简单粗暴的给以批语或惩罚。这样学生才会没有压力的自由的积极的思考,以至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答案来。例如,我在教授《驿路梨花》时,让学生思考讨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当时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答案,特别是不少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敢于大胆答题,且答案大都言之有理。最终在激烈争论之后,他们得出了“所有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茅屋主人”这一全面、正确的答案。

三、在实践探究中巩固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验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例如:学习了说明文单元后,让学生讨论:学会哪些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判别事物性说明文方法,1、可从文章的标题入手。2、看文章内容是否有关该说明对象的性质、功用、构造、作用等。并做相关练习,让学生当堂演练,使其通过实践探究理解、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这与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是完全符合的,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必将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探究式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有时需要学生在课下做准备工作。像初三思想政治课教材第四课第二节“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在初级阶段”,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好材料。但因其内容理论性、政策性和教育性强,教师的引导、总结概括决定着探究教学的效果。探究式教学不但需要教师营造出较高水平的教学环境,学生得以充分体验、表现和创造,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体和核心;同时,教师要把握好参与的程度,教师以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依据探究步骤控制学生的探究过程,充分发挥好引导者、支持者、促进者的角色作用。下面,本人想就初中政治课探究式课堂某一实例教学,谈谈教师作用的发挥。

一、提供调查范围,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

以初三思想政治课教材第四课第二节第二框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为例,教学重点是我国的人口问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教师在启动探究式教学之前,要给学生提供调查范围,做一些问题陈述,列出问题清单,如,我国人口与世界人口横向比较,我国五次人口普查情况,我国人口特点、现状及其给社会各方面发展带来的影响等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及专家采访等形式,在课下进行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究。

二、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一)巧设起始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任何能够形成一个疑惑情境的题目都可以进行探究训练。探究式学习,往往以提出一个令人疑惑的事件为开端。以上面提到的教学实例为例,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展示我国春运期间铁路客运人满为患的录像材料。这个现实问题一下子就引出了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带来的种种负面问题。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会产生疑惑,进而会想去解决它。教师可利用这种内在的探究渴望,激发学生对探究对象的兴趣和动机,达到顺利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程序的目的。

(二)注意总结,升华认识

政治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其探究问题的结论有政策倾向性。像初三思想政治课第四课,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关理论、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时代特征。学生在认识上会存在差距。如果探究的结论较科学和全面,教师可做简单概括性总结。如果学生在结论性的问题上达不到对真理性知识的认识,认识不完整,教师要高瞻远瞩,注意总结和强调。教师对探究问题所得出的结论的强调是其主导作用发挥的关键阶段,其作用至关重要。有的教师忽视了这一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只教给学生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意识里。”[另外,教师应注意升华问题,深层次地把握关键点。

三、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一)倡导协作和平等的精神

探究式课堂学习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合作性探究。合作性探究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有助于培养他们合作精神和相互尊重的品质,并且使他们能够理解并接受不同的解释。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和宽容,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学会做人与处世。一个在探究过程方面有着高度技巧的灵活的引导者,会建立起融洽、和谐探究气氛的支持环境和平台,教会学生倾听和提问的技巧,对别人的发言深思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发言机会尽量保持平衡。既要避免有的学生具有极大热情而又缺乏人际交往的敏感性,滔滔不绝阻碍别人的发言;也要避免有的学生寥寥数语,什么也没说清楚的现象;使学生讨论保持平衡。当学生感到有同等的权力参与讨论或者在延长的沉默里也感到心情舒畅时,探究讨论会保持平衡。

篇3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摇理论依据?摇特征?摇步骤?摇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是在教师启迪下,把教学内容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课堂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近几年来,在我国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法已逐渐被采纳和推广。本文主要介绍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学特征、教学过程以及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探究式教学法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积极倡导的发现学习法逐渐发展而来的。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得出答案,学会《如何学习》。这是从青少年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特征

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主动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思维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把新知识置于问题当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学生自主参与,获得新知和能力培养

探究式教学是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如化学课中的实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这种通过多样、复杂的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探究式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实验和分组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这样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就显得特别重要,通过合作学习,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巩固对新知识的掌握以及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探究式教学法的一般步骤

1.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学生的智力水平等因素,准备引导学生探究的内容,提出探究目的、要求,设疑质疑,皆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

2.提出问题阶段

提出问题,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和关键。在这一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探究中积极大胆地用眼睛看、用脑子想、不断地猜想与假设,提出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的探究就无从谈起,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仅存在于探究活动的开始,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都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

3.探索论证阶段

在探索阶段,学生可以根据提出的问题、猜想与假设,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制定方案进行论证或验证。如化学课中探究镁、铁的金属活动性。学生甲提出假设: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的强,制定试验探究方案1:让镁、铁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置换出氢气,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剧烈,金属的活动性越强。探究方案2:让镁片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如生成单质铁,说明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的强。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正确结论:镁比铁活泼。

4.总结与评价阶段

一次探究式教学活动结束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进行分析、总结与评价。总结与评价探究者提出的猜想或假设是否被事实所证实,设计的方案是否合理,收集的证据是否准确,给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表达是否科学等。这不但有利于以后提高使用探究式教学法的有效性,而且是确保学习质量的一种主要机制。

四、探究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探究内容难易要适度

教学实践表明,过于简单的学习材料,学生只要通过已有知识同化吸收便能掌握,不具有探究的价值。而难度过大的学习材料,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未达到相应的程度,就会望而生畏,既提不起探究的兴趣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探究。所以探究的学习材料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难易适度,实现问题的解决,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达到完全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2.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

探究式教学法与以往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探究式教学更注重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精心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激起学生对客体提问质疑、实验、推理、预测等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充满激情地投入探究活动中。

3.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适时的、有效的指导,能使学生真正的从探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不过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多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要鼓励生与师之间、生与生之间相互交流,加深彼此的了解,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偏差,并决定要做哪些指导。

4.探究方式要多样化

探究式教学要根据探究的内容决定探究的方式,由于探究内容的不同,探究的方式也应该做相应调整,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根据探究内容、探究重点、探究类型不同可以分为部分探究和整体探究,个人独立探究和小组探究或集体探究,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等等。注意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是探究能够持续鲜活,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关键。

探究式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良好的操作平台。让学生主动地、有兴趣地、愉快地获得知识,使学生的智慧潜力得到开发,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增加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篇4

关键词:化学 激发 探究

在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并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下面是一堂化学探究课的实录。

课一开始,教师引入课题: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电解水的知识,今天我们通过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来研究以食盐为基础原料的工业——氯碱工业的生产原理。

教师指导学生实施实验,观察现象。结果发现在阴阳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接下来教师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

问题1:你们认为两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物质?

学生经过讨论,获得的结论是它们可能是氢气、氧气、氯气。

教师让学生再一次讨论,看看有没有可能还有其他气体生成。结果又有同学说还可能有氯化氢气体。

问题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不能将上述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给排除掉?

学生经过研究,提出其中的氯化氢气体可以排除掉。在说明原因时,有同学说,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其生成的产物只有单质,而氯化氢是化合物,所以不可能;也有同学说氯化氢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不可能以气体逸出。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感到他们说的理由不充分。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说,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两电极上生成的氢气、氧气中元素的化合价跟原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均不相同,所以在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其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应该是不同的,而氯化氢中两种元素的化合价跟原反应物中价态没有差别,所以氯化氢不可能生成。

最后又有两个同学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相互补充,形成的共识是:电解时,溶液中氢离子向阴极运动,氯离子向阳极运动,如果两种离子都参与反应的话,它们不可能在同一电极上生成,所以不可能产生HCl(此时,同学们面露钦佩的神色)。

问题3: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存在与否?其中至少采用几种检验方法?

学生通过研究,认为至少需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检验它们。

[学生实施实验,发现阴极产生的气体能发生爆鸣现象,阳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从而得出电解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氯气的结论。]问题4:假如溶液中Cl-全部转化为Cl2逸出,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溶质微粒是什么(学生认为是Na+)?

(1)溶液中溶质微粒是否只有Na+?

(2)跟Na+共存的阴离子可能是什么?

(3)怎样证明电解后的溶液中存在NaOH?

在上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认为溶液中溶质微粒不可能只有Na+,因为如果这样,溶液就会带电,所以溶液中一定有阴离子中和Na+的电性。根据原溶液的元素组成,认为这种阴离子只可能是OH-,而Na+、OH-的组合即NaOH,此时很自然地想到检验有NaOH生成的方法可用酚酞试液。

[学生实验:向电解后的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结果发现溶液显红色。]问题5:电解液能使酚酞变红,能否证明电解产物中一定有NaOH?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争论:有的认为不能证明,因为是电解液使酚酞变红只能说明其显碱性,而不能证明这种碱一定是NaOH.也有的认为可以证明,因为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Na+,如果有碱生成,它只能是NaOH.又经学生的讨论,绝大多数同学同意上述第二种观点。此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电解液使酚酞变红,只能说明它显碱性,其中含NaOH,而不能说明这种碱是由电解产生的,因为有可能食盐水在电解前本身就有可能已经显碱性了。这个同学陈述的观点,使大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纷纷点头赞许。

由于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可探究性和发散性,使学生在提出假设、对假设证实或证伪、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

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教师看似无意地回顾了电解水的知识,但从后来的探究过程来看,其目的是为学生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活动提供知识的固着点和出发点。

在否定氯化氢气体存在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一开始仅仅将电解水(产物均为单质)的知识进行简单迁移,获得不可能生成氯化氢的结论,但说服力不强。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否定氯化氢气体存在的理由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比如有同学从电解水中产物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角度否定了氯化氢的存在,虽然他的知识固着点也还是跟第一个同学相同,但理解的层次明显不同,第一同学仅仅从产物是单质这一表象进行知识的迁移,而后面的这个同学则将电解水的本质原理(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迁移到电解饱和食盐水中来,体现出其思维的深刻性。而最后两位同学则从电解饱和食盐水时微粒移动方向的微观角度解释了氯化氢不存在的原因,可见他们的探究活动已从宏观物质深入到了微观世界,其思维品质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他们的探究结果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无论是提出这种假设的同学本身或是其他同学,还是老师都沉浸在一种惬意和美的氛围中。

在对问题5的探究过程中,正当大家通过争论趋于一致地认为电解液能使酚酞变红可以证明电解产物中有NaOH的时候,有同学提出了电解液的碱性是否有可能在原饱和食盐水中就已经存在了,这种观点的提出马上将大家即将获得的结论了,大家从心底地感谢这位同学,感谢他将大家从思维定势中拉了回来。接着不约而同地探究起如何证明溶液的碱性究竟是原饱和食盐水具有的还是电解产生的。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 探究式教学 自主学习

一、确定探究内容

在教学中,要做到目的明确,一步到位,不必走弯路,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教学内容,拟定探究目标,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培养探究精神。

二、培养持续探究的兴趣,这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保持独特持续的探究兴趣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教师有责任保持和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在历史课上,主要有以下三种做法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1.虚拟历史情境,培养情感体验,激发探究兴趣

例如,在学习《第二次》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列强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我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在进行报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口头表述等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对列强侵略的愤慨之情,还激发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

2.搭建辩论舞台,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争史的内容或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即先分析原因(或背景),再讲过程(或内容),然后分析结果,影响这种单一被动接受的授课模式。我让学生以当时大臣或谋士的身份,开展辩论,拿出决策。这符合心理学“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的原则。

例如,在学《赤壁之战》时,我让学生先预习,然后搭建一个“殿前辩论舞台”,我扮演曹操,学生演大臣,然后请各位“大臣”就“我”能否打这一仗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中形成了主战反战的两种力量,唇枪舌战,展开激烈的辩论。我从中归纳,主战派有以下4个理由:曹操本人能谋善断,胸怀大志,又善于用人,身边有很多谋士;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就显示了实力;如果天下不统一,那战争就不会结束。所以曹操有愿望统一天下是好事,因为顺应历史潮流;曹操兵多,最近又攻克了荆州等地,士气正旺。学生说,如果曹操能利用好这些优势,这仗定能打赢。发战派则列举了许多不利的因素:如:刘备有诸葛亮等谋士,而曹操的谋土中没有一个能抵得上诸葛亮;孙权手下有许多有勇有谋的猛将;孙权、刘备联合,力量更大;曹操的北方兵不习水性;曹操军队长途跋涉,且水土不服;曹操本人也开始骄傲轻敌。学生争论的过程,就是对这场战争背景的利弊关系、战争胜负原因等的分析、思考及主动探究的过程,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精心选择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培养探究精神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中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世界历史》、《新航路的开辟》时,通过引导,学生就能提出:当时西方的冒险家为什么要进行远洋航行然后又提出:当时他们能够完成这样的冒险之旅应具备哪些远航条件?这样,问题的产生可以给课堂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对遇到的问题通过思考、分析、合作、探究,就能够迎刃而解,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后大胆提问,踊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观点、看法,也可以标新立异,培养创新能力。

四、组织历史活动,搭建学生主动探究的平台

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活动课及“活动与探究”思考题。如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故事会、成语大赛等;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小制作、填图;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调查、辩论会等。它们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集中的课堂教学活动,系统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同时也为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提供参考。我们可以采用教科书中的活动,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围绕一定的主题,自己组织历史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了解,也学会了活动的基本方法,本身也接受了教育。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五、授人“以渔”,培养学生探究方法

要让学生顺利进行探究性学习,对方法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1.培养学生选题的能力

选题应本着自主的原则,题目不能太大,尽可能与所学内容吻合,题目尽可能有教育意义,学术性不必太高。

2.培养学生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

学生不仅应学习在图书室查找资料、上网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收集资料的方法,还应学习作笔记,建资料库的方法。

3.培养学生撰写论文或报告的方法

例如,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就此撰写论文的方法(史论结合),到哪儿去寻找历史如推荐有关书目(这些书到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推荐可以搜集到有关资料的网站或网址,学习近现代的历史还可采访一些人物(重视口述历史)。在学习唐朝历史时,我让学生评价武则天的论文,我对学生说:“对武则天有一段评价,武则天确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就是了不起。”从古至今,历史上对武则天褒贬不一,她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与她本身的才能、智慧、手段分不开,我觉得与唐朝这样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背景也分不开。世界上有三个著名的女君主,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还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武则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她们做个对比,武则天自己给自己死后立了块无字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那么我们今天也来对她评价一下。

篇6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认识误区

现在,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大转型的重要时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大转变的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教师将面临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评价的变化等一系列的变化。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编排了很多探究式学习内容。探究式教学也被广大教师所采用。探究式教学就是在开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来主动建构知识,同时通过体验学习的过程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与在过去教学中获得的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相比,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需要在实践中推进,交流和总结,在推进中发展。相信它定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方法之一。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等,体验探究的曲折和乐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因此,探究强调的是一种过程,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能力的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搜集数据,分析与认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其中提出问题是首要要素。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情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丰富的物理情景,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对学生大脑产生刺激,引发认识冲突,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灵魂,是成功地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竭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评价比较,提炼出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发现是创新的基础,发现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应该形成的能力之一。教师在为学生提供物理情景时,可包括以下三类:一是实物展示(操作或演示);二是多媒体展示的模拟情景;三是由语言描述的物理情景。其中以实物展示的情景为最理想,因为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起更强烈的刺激和认识冲突。实物展示或演示时要慢一点,让学生有思考余地,尤其在用多媒体呈现时,最好慢放两次,以克服多媒体“瞬时性”的不足。在情景呈现时,教师还要适时地激疑和质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这是创设情景的目的,也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动力源泉。当然,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情景加问号逐步推进,不能操之过急,试图学生一下就能提出中肯的问题,那样适得其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是根据已有经验和生活体验提出的一些设想、推测和判断,是在特定条件下对某一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是一种科学的过程。不是没根据地瞎猜假想。它的内涵也不是每个探究活动都体现出来的。对于初学物理的八年级学生来讲,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很高,但缺乏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在起始阶段。因此,重点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对猜想与假设则尽量要求简单明了,最好是可直接预见结果的。包括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都应在教师找准切入点时,对简单易行的物理现象进行,且不要求学生计划是怎样的严密,表述是怎样的准确,操作是怎样的规范,让他们通过简单有趣的实验慢慢步入科学研究的殿堂。例如在《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这一节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提出他们想研究的问题,在科学探究环节上,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通过学生的猜想设计,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使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获得知识的方法。

探究式教学的类型大致可分为:结构型探究、指导型探究和开放型探究三种。在这三种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要求越来越少,学生自主活动和独立思考要求越来越多。而开放型探究与科学研究非常接近,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更是不太合适,而结构型探究又比较呆板。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所确立的探究要素也应根据实验要求和学生实际而有所不同。初中学生的探究教学应以指导型为主,适当辅以开放型。在学生进行探究前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有必要的面上指导和个别指导,绝不能放任自由的“牧羊式”的探究,否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会没有目标地盲目活动,达不到探究学问的目的。产生错误的可能也是有的,另外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同时,也要防止将探究教学模式化、机械地把探究式的七要素格式化或环节化。有些要素有时是隐性的,不是每个探究活动一定体现出全部“七要素”,要灵活把握、灵活应用。但每个探究活动必须有“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和评价”三个要素的体现。因为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评价是培养学生甄别判断和创新能力以及交流互动的有效手段。并且,合作交流和评价是伴随整个探究教学始终的,并不是游离于各要素之外的独立程序。

探究式教学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学生探究实验是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并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后进行的。因此,探究性实验前后和实验中都离不开教师的全程参与。然而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新课程应完全探究,让学生从探究中获得知识。他们认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而且在新教材中也安排了大量的探究实验。因此,科学探究是新教材唯一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走极端的思想是探究万能论者。这种认识误区在教学中体现为事事探究,一些根本不用探究的知识也走探究的形式主义道路。事实上后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的。有些知识是以定论的形式出现的,学生需要直接接受这些知识,并作为基础,进而学习探究新知识。不能一味地用探究的方式代替其他一些有效地教学方式。而应根据学生实际,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也有的老师认为初中学生只能接受知识打好基础,而根本谈不上探究。这是上一种误区的另一个极端,或者只是从字面上对探究的理解。探究是一种“求真”的活动;是收集、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置疑、释疑的活动。从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就是从小教给学生思想方法和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的老师认为探究性教学效率低,会影响学生成绩。这部分教师认为搞探究式教学器材不足,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去准备器材,有时甚至要自制器材;学生探究时间长、效率低,往往课内完不成预定教学任务,不利于提高教学成绩。持这种观点的老师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我们不能拿探究式教学的不足和传授式教学的优势相比,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探究式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求实的规范。所获得的知识远比从教师口中得到的知识牢固得多,意义深远得多。学生的终身受益更胜硬记知识的千百倍。这正是探究式教学的优势之所在。再者教无定法,并不是说用探究式教学法就不能用其他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条件,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即探究式教学法并不排斥任何有效的教学法,只是特别提醒教师,不能因在中考指挥棒下想多考几分而放弃探究式教学法的尝试,使自己落后于教学改革的大潮,要以民族未来,孩子的前途而不辞辛苦,努力实践。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改革,是教育改革、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全体教师都在做积极地推动,这关系到国家的将来,我们要认真对待,积极尝试,不断研究,总结经验。使这一新生事物能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篇7

情境式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发展,也是改变课本面貌的一个结构要素。情境式教学法突破了以往原始教学中“灌输式”教学的框框,将“情”与“境”融为一体,驻足于学生学习的兴趣、情绪、情感体验、美感等方面,让学生产生学习、求知的欲望,主动去探讨、去学,使学生听其言,入其境,动其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心理技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初中数学情境式教学的创设形式

“数学情境问题”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新教材特别重视情境问题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学生通过情境问题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个体认识,再通过自己的发现解决新的情境问题,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愉快的问题情境呢?下面我们就讨论几种创设情境的形式:

1.创设趣味性、数学典故性及生活性情境——以培养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趣味性或是数学典故性情境,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调动他们的课堂集中力,学习兴趣度,以及积极的求知欲望。数学来源于生活,当创设的情境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时,数学是活的,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探索新知——以培养创新为前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设疑”,学生才能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以疑激情,使学生处于想解决问题,但靠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矛盾中。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在课堂上思想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由疑激思,以疑求知,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3.创设探究,情境感悟——以培养能力为前提

在数学课堂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

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培养创新意识。

4.类比挖掘,展示困境——以启迪发散性思维为目的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而思维能力又是数学的核心能力。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并逐步展示困境,可以从多个角度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有“数学化思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不等式性质时,让学生观察下列过程:因为,3>-5,两边都乘以-2得:-6>10对吗?学生都知道不对,但问题出在哪里?经过学生的思考,加深了对不等式的性质三的认识: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二、情境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真正放到课堂中去。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统一,把所学的知识放在问题中,以实际发展的观点去解决问题,建构知识本质的拓展技能。同时,良好课堂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发学生的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质的兴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创设成功情境,品尝胜利的喜悦

成功感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喜悦和满足,增添学数学的信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进而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为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创设成功情境时应注意做到:

1.根据学生基础的上、中、下不同层次,创设难、中、易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2.创设与本课堂内容紧密相关的历届“中考题”(原题),使他们对解题正确后体会到我也会做中考题。

篇8

生物学在当代科技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我国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式学习”作为课程理念和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STS,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学过程不再简单地看成是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生物学,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生物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发展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探究的方法

1.以问题为主线,培养思维能力为重点。生物课堂,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问题即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探究问题的提出应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能力,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探究过程。若探究目标太难,就很难启发学生的思维,达不到提高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这一目标。如果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太深太难时,教师应给以指导与帮助。当然探究的目标也不能太容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更多的新问题,从而引发思维,激发创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既是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重组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

2.师生角色转换。探究式生物课的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解者、传授者。教师的作用体现于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触发学生的积极学习兴趣,巧妙设置符合学生思考的问题,使每个学生学有所思,探有所得;教师还要唤醒学生的潜能,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立足于学法指导,善于总结评价,发散延伸问题。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建构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创造性能力。

3.探究模式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传统生物课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封闭的单向流动过程,缺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往往是先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边讲解边演示,反复强调实验过程的操作要领,然后要求学生按此正确方法去做,这样不仅过多占去了学生的实践时间,还限制了学生发挥自主创造力的空间和余地,最终导致学生思维能力下降。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践,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对教师的依赖。长此以往,养成学生自觉、主动的探究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究模式的教学策略

1.学生的学习观念的转变。生物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引导学生更新学习观念,由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探究式、自主式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2.提出探究的问题有一定的情景和空间。探究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相应的问题意识,学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的问题情景应该有深度空间,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创造成果。

篇9

一、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这样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意义

当前教学改革要打破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当于传统教学而言,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和教学策略,去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教法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并能满足改革者的心理需要。在探究式地理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激发创新能力。

如教材中涉及到的“野外定向”、“热岛效应”、“全球变暖”等问题,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材料,课上进行讨论。“全球变暖”有的同学认为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也有的同学认为是地球气候同期变动所致。有的同学提出“全球变暖”会带来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淹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有的同学提出“全球变暖”可使南极大陆冰雪融化,植物得以生长,海面蒸发加强,水循环更加活跃。对教材中已有的定论,可采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假设在我国西南部地形崎岖的山林里,人们常可以看到以竹楼为主要材料的主楼房即竹楼,在我国北方能否将窑洞改为“竹楼”?事实证明,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如何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1.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作用。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切入点。

如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以用三个悬念引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晚上8时的开幕式在美国收看时是白天;妹妹的年龄比姐姐小,但也有比姐姐大的妹妹;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与南通的启东逐渐靠拢。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通过简短的导入,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连接起来,把传统教学养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恶习扭转过来,真正养成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2.解疑点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而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采用“兵教兵”的合作方式,即让同桌或同班同学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

这种“兵教兵”的合作探究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式的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师主要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还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3.激励评价引深探究

激励评价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适时恰当的激励评价,教师不仅可以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以便调控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信赖、期待、鼓励、赏识。对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效果非常显著。

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认真听取,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对离题的学生,教师作适当的引导,而不能做生硬的训斥。对于学生的认识,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独特认识的要大加鼓励。评价时多使用这样的语言:“你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你可能是对的”、“你再考虑考虑”、“有没有不同意见”、“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这样可以使许多学生不会因为错而丢面子,相反,还会有学生千方百计提出类似的反对意见,这表明他在不断地变换思维角度,寻找漏洞,这是训练思维变通性和严密性很好的契机,也是不断培养学生自信心和主动性的良好机会。

篇10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方法研究

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对于学生而言,还有很强的探究实践性。在传统地理学科教学方法中,往往以理论基础讲解较多,缺乏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课本上的规律性问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和兴趣收到了极大的打击,阻碍地理学科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笔者在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探究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联系到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及应用实践的能力等。下面,笔者就谈一下对初中地理学科探究式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如果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明确教学目的,否则教师的教学手段就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是盲目的、事倍功半的,同时还会延误学生的自我学习,使学生无法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初中物理学科上运用探究式教学,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相应地提高课堂效率,使得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为同学展示教学相关内容,创设地理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好奇心和兴趣,打破教师的神圣化,让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大胆猜测,积极探究问题,透过问题的表象看本质,从中提出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贴教材,善于创设意境、设置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主探究,搜集材料,实现对答案的寻求,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经验和知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队员之间的合作完成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发现新奇想法时,不要一味否定,要给予保护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激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

教师应提出一些符合学生学习程度的地理理论和知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提问和分析,并对学生有困惑的地方进行解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学习地理知识,学习其他教学成功案例,开拓教学思维,寻求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任务。

探究学习结束后,教师应让学生对小组结论进行书面表达,然后总结归纳,将各个小组的结论总结起来,结合教材归纳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让每一名同学都参与进来,让学生相互交流,并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注意要点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尽职尽责。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引导。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是学生和教师双方的互动,因此教师应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来参与教学活动。

进行探究性教学时,首先要明确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应为主体地位。教师在创设意境时,要营造轻松、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建立师生关系时,要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的原则,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破除教师神圣化。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惧权威,与自己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评价。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地理理论知识与学生实践应用分离的现象,使得学生很难消化课堂知识。不同阶段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积累都有着差异,探究式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当前学情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达到“跳一跳,够得到”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地理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察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掌握实践能力。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教材内容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样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框架,又为学生解答了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探究式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待于我国广大教学工作者不断挖掘创新,总结成功经验。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环境及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