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3-24 22:5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工企业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云计算概述
1.1云计算概念。云计算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借助网络技术对计算机硬件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若干分离的计算机硬件实体通过网络方式进行整合,以虚拟平台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存储。数据处理服务,大幅度降低用户在硬件购置方面的成本,使其能够轻松的享受大容量、高效率的信息服务。1.2云计算的核心技术(1)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对复杂数据处理的精确分配,从而实现众多物理终端的集中数据处理,这是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以其高性价比、易扩展的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2)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云计算的实现需要借助特定的平台实现,这是数据存储和管理的主要平台,需要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作为支撑,平台将难以实现。(3)虚拟化技术。从本质而言,虚拟化技术术语资料管理技术,它通过将各类硬件资源进行抽象转换和重组,实现硬件实体间的数据处理、存储等界限的打破,实现最大限度的硬件资源的利用。
二、云计算应用于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分析
2.1降低化工企业的软硬件购置费用。传统的信息化系统需要购置大量的软硬件设施,从而支撑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化需求,且随着信息量的增加,需要及时进行更换升级,造成巨额的成本支出。而通过云计算的使用,可以实现企业内部软硬件资源的共享,在满足化工企业信息化需要的同时,无需支付高昂的软硬件费用。2.2提高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设施存在时间、位置上的利用差异,即高峰需求,这导致相关设施的配备必须满足其最高峰的需求。但是,高峰状态并非正常状况,在多数情况下难以达到,这导致基础设施在一般情况下存在较大的资源冗余,导致利用效率低下的情况出现。云计算的应用打破基础设施间的物理界限,实现数据处理的自由组合,从而降低对单个基础设备的要求,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三、化工企业进行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现状及需求分析
3.1企业复杂的生产流程的管理需求。与其他生产企业相比,化工企业的生产流程极为复杂,且属于高危行业,稍有不慎将导致化学品泄漏或爆炸等生产事故的产生,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所以,企业对于自身的生产管理极为注重。而庞大的数据量给管理增添较大的难度,促使企业借助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高效处理。3.2 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需求。化工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历经若干阶段,由粗放型管理逐渐成熟,这与企业内部的信息量扩大和对经济效益的注重是分不开的。海量的数据导致信息化服务的软硬件投入大幅增加,给企业沉重的负担,促使企业寻求更加合理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期实现高效率、低投入的信息化构建,这成为云计算应用的内在动力。
四、云计算在化工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
4.1系统资源的整合。这是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基础工作,通过对化工企业的业务进行梳理,确定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需的软硬件资源的需求。与此同时,对企业现有的软硬件资源进行统计、汇总。对需求和现有资源进行对比,确定现有资源是否满足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如果满足则采用私有云模式构建云计算服务平台,否则可以考虑添置设备或利用公共云服务。4.2应用模式建设。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对化工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实现流程的理顺,从而减少一定的冗余信息量,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在此基础上,借助云计算技术实现对信息化基础资源的分配和利用。4.3信息服务的实现阶段。在满足企业自身信息需要的同时,可以将信息服务平台向外拓展,实现企业与下属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共享,实现平台的运营服务提供,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结束语
总体而言,云计算应用于化工企业的信息化体系构建中,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云计算应用拓展的必然,能够实现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构建,获得良好的服务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规范;档案;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传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音像等运作过程以“数字化”形式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面对更多的机读形式以“电子文件”为载体的档案。由此看来,档案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在石油化工行业中不管是产品开发还是管理手段必然面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变革,从而为企业发展决策服务。
一、当前石油化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不足。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并非专业管理人才,或者在单位兼职此项业务工作,缺乏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的系统培训和学习,在思想上和技术上还是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上,档案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的变化,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用档案事业的加快发展,在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为企业的利益服务,服务各项事务管理。
(二)硬件设施还有待加强。企业信息化档案管理是一项细致具体的工程,需要投入许多人力物力。在石油企业向现代化转型期间,领导的创新管理意识不够,对档案管理投入的资金和设备少,很多石油企业并没有购置档案管理的必要设备,并没有实现有效的信息一体化管理,对档案管理的长期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三)目前,档案信息化管理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由于规范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正在发展的过程中,纸质材料与电子文件并存的情况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存,档案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档案的管理情况还不太熟悉,易引发许多问题。例如,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攻击而造成文件被偷盗、被修改,甚至造成系统崩溃的情况,现阶段难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网络的绝对安全。
二、加强石油化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途径
(一)针对石油化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要组织好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明确电子文件归档的工作程序、内容和要求。从电子文件的形成到归档,跨越了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往往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时工作互有交错,职责界界限难以区分清楚。所以,必须加强组织管理,明确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流程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由于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积累贯穿于生产经营、基本建设、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始终,只有电子文件的形成者或承办者最熟悉电子文件内容和电子文件之间的关系,所以,应由电子文件的形成者或承办者收集并整理电子文件后向档案部门移交,如此,才能保证电子档案的质量。但同时,鉴于收集归档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所以,档案部门又必须对电子文件归档进行指导和参与管理。
(二)强化电子档案原始性、真实性的管理。电子文件的形成、处理、收集、积累、整理、归档、保管和利用等各个环节,都有信息更改、丢失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建立并执行一整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管理制度,从每一个环节堵塞信息失真的隐患,以维护电子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其管理不仅要注重每个阶段的结果,也要重视每项工作的具体过程,并把这些过程一一记录下来。其中维护其信息安全方面的主要要求是:电子档案的制作过程要责任分明;电子文件形成后应及时进行积累,以防在分散状态下发生信息损失和变动;建立和执行科学的归档和保管制度。
(三)加强电子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的管理。
归档工作是文件管理转为档案管理的基础,它的质量关系到整个档案管理的水平,因此必须加强电子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的管理。使电子文件管理和电子档案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相互推诿扯皮,使归档工作列入相关部门的计划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以保证电子文件的形成与归档工作不脱节。
1.要注意电子文件收集积累方法。电子文件的特性和表现功能不同于纸质文件,因此其收集积累的方法和要求也不同于纸质文件。如对于文件的原稿,由于其不具备正式文件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可以不保留,但从保留电子文件的重要修改考虑,则应对其进行收集。电子文件必须与相应的纸质文件建立标识关系。对“无纸化”系统生成的电子文件,在收集积累过程中,应刻录成光盘一式两套,以免系统发生意外情况时文件丢失。
2.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载体。无论是办公自动化(OA)过程中还是辅助设计(CAD)中产生的电子文件,以及网络传输的电子文件,在其存储和下载时都是保存在载体上。在归档前的一段时期可存在计算机硬盘上,或存在大容量的可擦除光盘上,这样做比较经济。电子文件一旦作为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就应选择标准化程度高、性能稳定、有发展前途、价格便宜、容易检测、显示还原方便、能长期保存的载体。对于大量的CAD设计图纸,可用一次写式光盘,对于永久保存的特别珍贵的电子档案,一定要同时保存纸质档案。
3.要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电子档案的特性不同于纸质档案,其保存与维护都比较复杂。如何保存、维护电子档案,使之安全、可靠并永久处于可准确提供利用的状态,是档案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对电子档案的有效保存与维护,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因而,在对电子档案的保存与维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设备、技术、人员及电子档案的特点等综合条件,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和工作模式,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电子档案安全可靠,能够永久处于可准确提供利用的状态,使其在石油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建立一支现代企业档案队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档案生成的电子化,利用新的技术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是档案工作面临的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远的不说,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保存及档案的开发利用,就给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电子档案的内容是数字化,其保管需要相应的技术,所以,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作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仅靠管理纸质档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掌握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学习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
篇3
一、企业文化实质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形成一种全体成员都认可并严格遵守的原则、政策以及价值观,并且这种氛围的形成能够使全体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自一个企业的内部,企业文化规定了人们在组织内的行为方式和表现方法。企业的文化诞生于企业经营的政策与原则之中,在特定行为的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过程中成长。而且,当一个企业真正经历过成功或者失败之后,它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并且不断对其进行巩固。企业的宗旨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有时候也记述了企业文化的部分内容。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文化是以无形的形式出现的,它无法用文字来表达,而且经常表现于企业领导者的言谈举止之中。企业文化存在于所有的企业之中,无论它是否能够明显的表现出来。
二、 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企业文化具有精神控制和宗教化统治的功能,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文化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磁场,具有强大的磁化作用、同化作用,通过求同去异(剔除难以同化的顽固分子)、求同避异(不认可企业文化则禁止入内),把企业组织中各种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学历、不同爱好、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脾气性格、不同目的的成员同化凝聚为具有共同追求、方向一致、锐不可挡、勇往直前的战斗团体,使企业从胜利走向辉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科学管理相结合,把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换句话说,企业的思想政治、精神文明和管理模式的内涵就集中体现在企业文化上。相对西方具有浓厚个人主义色彩的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更强调团体精神、主人翁精神。政治性与经济性统一是中国企业的特征,我国传统思想、传统文化更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企业。
2.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企业精神是企业的旗帜,是灵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它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支柱;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内涵的外部反映,其良好与否决定能否被社会所认可,是推动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企业形象又正是企业文化的内涵之一。良好的企业精神扎根于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激励功能和凝聚力。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迈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3.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的管理方式,它主要从感性因素出发,来充分调动企业中每个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通过精神上的趋同而导致行为上的一致。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性,不仅依靠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约束着企业员工的行为,还要通过无形的文化氛围来规范企业职工的活动。为了保障正常的生产经营,现代企业不能没有规章制度,但是单纯依靠规章制度从外部保持生产经营秩序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国家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社会道德观念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一样。企业也必须依靠观念形态的东西维系企业职工的心态,提高职工自我约束力,保持企业内部各要素间的相对平衡。如果说企业规章制度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直接约束功能的话,那么企业的文化氛围就体现了企业文化的间接的约束功能,这种约束虽然是间接的、无形的,但它一旦形成,在一定意义上比直接约束的作用更大,企业规章制度只能规定劳动纪律而不能规定职工的劳动态度,而企业文化氛围则可以引导职工的劳动态度和行为取向。
4.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它是企业上下全体职工的内在的认同。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在企业文化的统驭下企业所赢得的每一份成就和荣誉都饱含着每个为之奋斗的职工的心血与汗水,使他们为之自豪,这种荣誉感与归属感是紧紧联在一起的。在企业的日常生活中,企业文化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人际关系,领导与职工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关心、密切合作、互相尊重,使企业成员对企业产生一种依恋之情,久而久之,这种依恋之情就形成了人们的一种心理沉淀。正是在职工中形成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依恋之情,使企业产生了强大的磁性效应,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一种根基牢固的企业文化也就从此形成。
5.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当职工把自己的命运同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充分体现了企业的凝聚力,同时企业文化可以形成自身的发展机制,并产生激励效应,这种效应表现在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使企业管理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从而形成制约和调节企业内部矛盾,减少内耗,激发人们专心致志工作的良好环境,企业领导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鼓励某一种有益行为,并指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促证,促进引导企业职工实现这种行为,从而促使整个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6.企业文化是创新的动力源泉。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调动并合理配置各个环节的积极因素,并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它能够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对外的适应力,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健康进取的工作氛围,使员工自觉认同企业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同时,企业文化还可以改善企业内部信息的沟通渠道、人际关系和决策的制定。
7.企业文化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与现代管理科学不同,企业文化不仅把员工看成是经济人,而且还看成是社会人,认可其在感情、心理方面的需求。企业文化塑造了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共同的语言,促使员工间信任、理解,并进行充分的交流,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企业文化还强调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与企业两者结成了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三、结语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进步,人类的进步需要文化的辅助。在文化与企业的相互关系中平衡一种新力量的产生,这不仅仅是经济建设工作当中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企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当企业在创造中真正能感觉到一种精神世界的无形力量的时候,企业文化的机制就在无形中创立了。企业文化为社会创造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总之,企业文化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在企业改革与发展中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因此,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必将对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长海: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J].社会科学,1990,(07)
[2]王长松:企业文化绝非表面文章[J].中国邮政,2006,(03)
[3]卫先坤: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房地信息, 2001,(11)
[4]暴风: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创新[J].政工研究动态,2005,(22)
[5]项瑛李兆萍: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1995,(01)
[6]王伟明:浅谈企业文化建设途径[J].黑河学刊,1997,(02)
[7]胡峰:如何回避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陷阱”[J].社会科学家,2005,(S2)
[8]李成通:企业文化断想[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90,(02)
[9]冯占勋: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 2005,(12)
[10]王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江南论坛, 2004,(12)
篇4
[关键词] 信息化 信息素质 培养
人在任何生产方式下都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系统建设,而企业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与计算机组成的、以人为核心的系统。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因素也必然是人。
一、员工信息素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能否成功,员工的信息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信息化使得员工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利用信息更好地开展工作,实现企业的目标。而能否准确、及时、系统、经济地获得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利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关键要看企业员工是否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企业员工的信息素质普遍较低,对信息技术缺乏必要的了解,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企业投入巨资建成了技术上先进的信息系统,而员工采用的仍然是最原始的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用来延伸员工的五官、四肢和大脑功能的工具,如果员工不去使用或者不会使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无法发挥。
员工对信息化的认同度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成败。企业高层对信息化所具有的作用和优势理解不深,则企业信息化基础不存在;企业中层人员对信息化作用及对其自身管理权限和职业生涯影响理解不深,则其所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贯彻力度就不会大,或是阳奉阴违,使信息化效果大打折扣;基层人员对信息化作用、信息化对其岗位的影响、信息化对传统习惯的冲击程度、信息化对事务处理的影响、信息化提高的效率与工作量等方面理解不深,则信息化肯定会曲高和寡,最终埋葬掉企业所有的信息化激情。
二、现代企业员工信息素质内涵
1.员工信息知识。员工信息知识指有关信息、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信息社会方面的基本知识。员工在对信息化、信息社会了解的基础上,需要掌握的具体知识是:(1)企业信息的基本内涵。如信息与企业、个人发展的关系,企业应该建立怎样的信息结构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信息如何流动以实现价值等问题;(2)应用信息系统的知识。熟练掌握个人所处层次应用系统的功能及构成原理,并对其他层次应用系统的运行与功能有基本了解;(2)本企业应用到的信息技术知识;第四,有关信息方法与信息检索的知识。即指导员工用信息的观点来分析思维中的问题和矛盾,以求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最佳方案、方法。
2.员工信息能力。员工信息能力是指运用各种方式发现与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以及信息工具与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指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以合法、道德手段搜集到符合个人需求的、有价值的信息。现代意义上的信息获取能力更加注重借助信息技术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指员工对所获得的企业内外信息在评估的基础上,对符合需要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使之系统有序化;信息交流能力指员工将自己拥有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纳入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信息技术是员工获取、传递信息所依赖的手段,其对信息能力的具有重要意义。
3.员工信息意识。员工信息意识是指其是否有利用信息解决工作中问题的潜在需求,并能将这种潜在信息需求显性化,进而充分、正确表达出来,员工的信息意识通常表现在对信息的敏感度上。
信息敏感度需要三种意识作支撑:尊重知识的意识、信息主体意识及创新意识。尊重知识的意识,即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推行“知识就是财富,信息就是资本”的新观念;信息主体意识,即员工应该以自我为中心,进行信息的搜集、加工与创新;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助推器。如果员工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把企业需求与技术上的可能性结合起来,利用得到的资源,产生新思想、新技术。
4.员工信息道德。员工信息道德是员工在整个信息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传递者及信息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员工信息道德主要包括信息生产道德、信息使用道德和信息传播道德。
信息生产道德指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制造、生产虚假的信息;信息传播道德指员工必须保持信息交流、传递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
三、现代企业员工信息素质培养
1.员工信息知识培养。对员工要进行的信息知识的培养包括:信息及其运行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知识、信息检索知识,以及信息化、信息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方面的知识等。
2.员工信息能力培养。培养员工信息获取能力必须首先使他们学会界定信息需求,即要知道自己需要哪些信息;其次要使员工全面掌握各种信息源,并能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提高员工对信息的分类、概括水平。员工信息交流能力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是员工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二是员工信息表达能力。
3.员工信息意识培养。企业要从三个方面对员工进行信息意识的培养,一是强化联想和推导意识。二是强化综合和分析能力。三是对信息形成持久注意力。
4.员工信息道德培养。培养员工信息道德就是使其养成在从事信息活动时遵循必要行为准则的习惯。信息道德培养关键要让员工认可企业内外信息法律、法规,依靠内在的自觉性,主动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方式。企业应加强员工知识产权法规、保密法规和现行的网络法律法规的教育学习,增强他们的信息法规意识。
篇5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优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22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2
1 优化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背景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综合体。会计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在整体的会计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运用效率。企业会计信息化是涉及整个企业的,对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机制、经营方法都植入信息化元素,用计算机网络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随着国外商品挤占中国市场,国内的商品生产者面临着巨大压力,在此过程中,其能否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突破既有的贸易经营的短板,在新形势下尽快转化思路,跟上“互联网+”的发展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为了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早日实现转型升级,突破经济学意义上的“中等收入陷阱”,也为了让在逆市中的企业找到自己在信息背景下的市场定位,就需要更加规范、更加专业地进行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改革。在这里,企业的审计监督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提高企业的营业收入,促进企业本身的长远、全面发展。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下,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有可能会为经济利益所诱惑,在会计账本上做手脚,为了一己私利,影响企业的整体利益。在会计信息化深度发展的当下,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流程设置,对于有效杜绝相关情况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优化思路
2.1 严格依法照章办事
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优化过程当中,要坚持严格依照法律和相关章程办事的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已经越来越难以暗箱操作了,特别是那些已经上市的大中型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到严格透明,严格依照法律和相关章程办事。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对企业从事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全流程参与者进行一个卓有成效的培训,让不同背景和不同W历的人都能够有相同的机会来接受法治化的相关培训,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员工能够熟知并理解他们在自身工作的过程当中所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相关义务。
此外,依法、照章办事,还体现在对于人员的管理上,对于那些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当中出现失误和存在问题的员工一定要予以坚决的清退。企业应该认识到会计部门应该是企业最核心的部门,它一方面承担着企业在运营过程当中的信息反馈的重任,另一方面为企业的运营提供了现金流。会计系统一旦出现问题,会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和影响,因此一定要在人员的管理上体现企业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2.2 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
在企业管理中,除了完成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管理的相关流程,还要考虑完善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在进行管理和日常工作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保障企业的核心利益。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中,完善内部的规章制度,对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工作流程进行细化的部署和安排,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和企业的核心利益。
那个完成这一目标,就要坚持企业会计及管理的几个原则,首先是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的原则;第二是相互制约的原则;第三是内部防范原则。基于企业会计学习管理这三个原则,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实际过程当中,企业一定要对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和企业的相关会计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培训,让企业的员工中明白会计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保守秘密,尊重会计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时,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一定要重视建立惩戒机制,对于违反内部规章制度,触犯企业核心利益的员工要予以坚决的惩罚。这种惩罚的手段一定不要单一,不要单纯地只仅仅对于那些出现问题的员工予以开除,也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在实际运行当中的重要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培养一个成熟的会计一线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是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因此,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企业运行效率的提高,对员工的惩戒机制一定要强调人性化,强调柔性,对于那些工作当中不是因为主观原因所犯错误的员工,如果这些错误可以弥补,这应该给员工足够的机会,用柔性化的管理来代替以往的铁血政策,提高企业内部的向心力,提高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
2.3 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为了帮助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长远发展,优化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流程,就应该着重考虑和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在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应该通过以下两个路径:一是员工的内部培养;二是从学校角度出发,在学校教学阶段,就“订制”那些会计信息化管理过程当中需要的人才。
在员工内部培养方面,其实应该在内部员工当中选拔具有一定潜力又对会计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的员工,通过企业内部的培训或者帮助员工到其他社会上的相关机构进行深造和学习,来帮助员工增加会计相关知识,培训结束后企业可以安排这些员工进入企业从事会计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内部选拔的员工已经对企业的实际运行和商业模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这个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企业再对他们进行会计信息化的相关培训,这样他们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一定能够有更多的心得,对于优化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流程,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案。
第二个路径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向学校定制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当中所需要的人才。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通过与学校的良性沟通和给学生更好的待遇和条件,激励学生在校期间就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这可以大大减少企业内部员工培训的成本,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
2.4 加强长远规划的制定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优化和管理,是为了帮助企业在未来更好地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优化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强调长远规划的制定。
制定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长远规划,要牧礁龇矫行考量,首先是考虑企业实际运营业务的不断变化,其次掌握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有关技术的发展情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要在商业社会的竞争和发展中获利,一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不同领域的商业运营需要采用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流程和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考虑到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一定要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认知,并且在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优化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制定方面做好准备。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公司非常有可能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流程和相关技术进行卓有成效的改进和创新,因此企业在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考虑未来企业会计信息化相关技术的发展,为调整些简化流程预留空间,做出相应的准备。
3 结 语
信息化背景下优化企业会计工作流程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相关工作的过程当中,国家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企业的经营者也需要改革和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则需要进行更多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更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程度。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的相关调整,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
主要参考文献
[1]韩连梅.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优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7).
[2]何黎阳.针对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的优化策略[J].时代经贸,2014(3).
[3]仪秀琴,侯铸芳.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优化策略途径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0).
篇6
关键词:工业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8日
一、引言
机械制造业属于工业类,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与经济水平的标准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反映企业的竞争力。实施好财务信息化建设对于机械制造业等工业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化,提高企业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规范企业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认识到当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更好更快地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是工业企业当前的首要任务。
二、工业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提高财务管理效率。财务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结合财会业务的特点,通过财务信息平台处理一系列记账、报账等琐碎业务,从而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节约了人力,财务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管理当中,使得财务工作更加规范和标准,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
(二)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传统机械加工制造企业一般采取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财务管理方面信息量大,冗杂繁琐,利用率不高。实现财务信息化之后能够实现企业资源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工业企业的各部门联系更加紧密,减少工作中的失误。管理者也可以实时掌握动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针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发展动态及时做出决策,对于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化,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财务工作的科学性。传统企业财务工作多采用人工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误,有时一些小的错误甚至会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实现财务信息化之后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将财务工作中的信息数据进行汇集、处理、分析等一系列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业务的准确性,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性。
(四)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信息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要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企业如果能够掌握更多量、更全面、更科学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资源,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做好财务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确保企业能够在发展大潮中不被淘汰的重要途径。这是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
三、工业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机械制造业作为我国的传统行业,虽然很多企业也进入了信息化的建设中,但是大部分都属于纸上谈兵,不能将信息化建设切实作为企业的发展重点,甚至很多企业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依然采用传统财务管理方法。纠其根本是因为工业企业对财务信息化认识不足,不够重视,对财务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造成了财务信息化建设缺乏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支持,从根本上阻碍了财务信息化的建设。
(二)财务人员工作能力不足。首先,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更新观念,信息化建设在资金和人力方面都受限;其次,大多数财务工作人员只能进行简单的财务软件应用,做一些简单的核算工作,大部分仍然依靠手工操作和运算,不能完全掌握信息化中具备自动结转、辅助合算等复杂的软件,使得财务信息化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也严重限制了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三)财务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制造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在财务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因此基础设施也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会出现电脑设备陈旧,系统更新不及时,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等问题,这样不仅不能够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化程度,发挥应有的作用,还给原本冗杂的财务工作带来更大的负担,不利于财务信息化的建设。
(四)财务软件的选择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大多数工业企业在选择软件时都选择该行业的通用软件,能够解决财务工作中的大部分业务,包括报表核算、成本核算等。但是,不同企业具有各自不同的业务特点,在解决企业的生产、采购、经营等具体环节中的财务问题时应用则十分有限,大多数依然采用人工操作。财务软件选择不当,不能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进行财务处理,使得很多业务依然不能实现信息化,限制了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建设。
(五)财务信息共享程度低。很多机械加工制造企业虽然也在实现财务信息化方向上不断努力,但是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不能全面合理地考虑问题,使得信息不能够在部门间实现充分共享,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很多企业只在财务部门推行财务信息化建设,却没有普及到其他部门,使得信息无法实现实时获取和分析,不利于部门间良好合作,也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二是虽然各个部门都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但是没有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无法实现数据信息的很好衔接,阻碍了业务的进行。
四、工业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策略
(一)加强对财务信息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增强对财务信息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快和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团队的组建,将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其次,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财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宣传,提高企业工作人员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培养他们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热情,营造良好的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氛围。
(二)明确财务信息化建设目标。针对机械制造企业的特点,结合信息安全,做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硬件采用虚拟技术实现快速响应。对人、机、料、法、环、测等各方面数据进行采集,重点是对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加工数据的实时输出和接收。开发符合自身特征的数字化制造执行系统(MES),推动功能型的ERP的实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构建以成本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产-销-研一体化的管理业务链,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培养高素质综合性财务人员。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财务人员在具备基本财务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企业需要投入资金,为财务人员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养,保证财务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够熟练运用企业财务软件,实现财务工作的信息化,成为在财务基本工作、计算机技术、管理三方面都能够驾驭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企业应该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养。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在拥有具备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之后,也要加强基础设施如电脑、信息化软件等方面的建设,组建相应的管理小组,负责基础设施的采购、维护、更新等工作,确保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在硬件方面的保证。
(五)选择适合企业的信息化财务软件。首先,企业需要拥有配合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相应财务软件;其次,企业应该选择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财务软件,运用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或对软件进行改进,提高财务工作的处理能力。当前,有一定规模的机械制造加工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其功能包括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物料需求计划、存货核算、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存货等,帮助企业建立人、财、物、产、供、销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
(六)规范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共享程度。机械制造企业的工作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过程,每一环节都会有财务工作需要处理,所以管理者应该使所有部门都参与到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并且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保证信息数据能够在部门之间快速准确地流通,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也为管理者及时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开宝.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1.6.
篇7
关键词:大数据;工业企业;信息化
一、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是近年来出现的新事物,指的是对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工业企业中,公司业务往往产生大量的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数据,这类数据的处理十分复杂且耗时。采用大数据处理方式可以快速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进一步得出理想的数据处理结果。大数据本身有一些特点:一是数据量巨大,常常不是以普通的G或者T为单位进行衡量的,更多的是以PB为单位。二是处理数据的种类更加齐全,例如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等。三是处理速度更快。为了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大数据处理十分重视速度。四是价值密度较低,大量的数据中存在的有效信息只有一部分,并不是全部的资料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大数据具备了传统数据分析方法所没有的优点,正是这些优点才使得大数据能够对工业企业提供的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也使得一些当前常规软件所不能进行处理的大型数据能够通过大数据处理方式在合理的时间内得到最佳的解决[1]。
二、工业企业信息化
1、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是在新形势下企业采取的战略发展方向。信息化具体表现为在产品的生产、销售、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产品质量的有效提高、销售服务的进一步优化以及企业管理的高效合理。工业企业信息化能够积极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方式不断创新,而企业的发展又能为信息化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工业企业必不可少的一大特点。科技和设备的不断进步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工业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信息化对于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小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解决。工业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下,且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还缺乏经验。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产业。较长的发展历史使得传统的工业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运行模式。信息化技术在很多传统企业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实行,导致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信息化系统技术尚不成熟,对于很多数据处理业务的针对性较弱,系统运行效率有待提高。如何使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化技术有效地提高企业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是实现信息化与企业运营有效结合的关键。
2、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措施。针对工业企业信息化现存的问题,企业必须充分意识到只有解决好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具体措施,能够切实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
1.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为了有效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应当创设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保证信息化产品和设备的积极采用和正常运转。一方面,企业要具备对信息化的清楚认识,不断主动引进高新科技产品,从物质条件上保证信息化的实现。另一方面,企业应从创新管理模式的角度提高信息化水平。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善和优化。管理的一大重点内容在于人员,企业应该对员工的职责和权益进行明确的划分,做到奖罚分明,依靠准确公正的制度来监督相关人员的工作。并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对于工作表现优异的行为予以嘉奖,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从硬件和氛围两方面同时着手为信息化的进行创造基本的所需环境。
2.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固然能够为企业数据的存贮和处理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网络安全隐患。因此工业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和抵御能力。大数据背景下,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到强化,信息系统彼此紧密关联。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商业机密信息可能存在着使用权不明和被泄露的风险,数据的存放和共享也可能会出现被篡改等问题。在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必须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采取必要的安防措施避免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安全问题。
3.强化数据整合运用水平。大数据技术的特点除了巨大的信息量,还有一个特点是信息价值密度较低。实现企业信息化必须要强化对数据的整合、利用能力。工业企业在生产实践中会有大量的数据产生,而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综合的整理、系统的分析是当前企业信息化面对的难题。信息系统的智能化能够帮助企业对系统模型和数据规范进行及时的统一,推动数据处理的顺利进行[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尽管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在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制约工业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要采取措施提高信息化程度,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作者:王建祥 单位: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统计 信息化 决策支持。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来构建企业集团的规模化,在拥有众多子公司的大集团,企业的信息统计工作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
1.信息化统计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统计能力和效率是衡量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各个企业,尤其是集团型公司应该十分重视集团的信息统计系统的建设。企业信息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和高效的实施,必须根据实际的企业情况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以实现众多子公司自下而上的信息逐级报送、统计、分析的综合性信息统计工作体系。
1.1 利于集团的战略发展规划和决策支持
信息化统计工作平台的建立,为企业的统计工作插上了翅膀,可以使我们单纯的对内、对外上报的报表,扩展到对内提供信息服务、基础数据管理、稽核检查、统计数据分析和自动办公等工作内容,真正起到了为集团的决策机构提供对企业内部业务的发展规划和决策的数据支持,做好了参谋助手的作用。
1.2 便于提升集团对公司内部经营监管与服务水平
利用平台,便于集团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内部经营状况的变化,及早发现企业发展和运营中的潜在问题,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公司的生产、计划、销售、利润等情况,提高企业的快速响应和转变的速度;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经营情况的统计分析的效率,为企业经营监管和决策服务提供高效工具及深层信息;为集团公司的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出台,提供信息支持。
1.3 促进集团信息统计与管理的提升
有助于集团企业快速、准确、高效地获取各个子公司的相关信息,既满足了集团内部信息统计工作的需求,又有效地提高了对外统计报表报送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企业的相关成本。
2.信息化统计工作平台的功能、特点及开发过程
信息化统计平台是以整合统计各专业的数据信息为基础,融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审核、查询、共享和开发利用等功能为一体的统计管理系统。
2.1 信息化统计工作平台的功能
上级集团公司:可以根据统计要求下载上级的指标体系,并根据监管需求,自己扩充指标体系到工作平台;根据业务需求定义报表体系、指标体系间的运算和审核规则;预定义报送单位,报送、审核与汇总的角色、流程,并授权可行操作;根据下级单位的代码表,设置初始信息。
各子公司企业:可以登录系统,完成报表填报和打印报表备案;可以对本单位的基本信息进行维护、完善;可以与上级单位进行网上互动,或者下载上级单位的汇总和分析报告。
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平台管理界面,查看数据上报情况,对未上报单位进行催报;审核所有单位的报表,与不能通过审核的单位进行沟通;可以对上报的报表进行审核,增加自己关注的指标,再次下发下去;
研究分析部门:可以导出审核过的报表数据,也可以导入第三方的数据,利用平台内的数据模型与系统内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2 信息化统计工作平台的特点
信息化统计平台采用B/S结构,体现了网络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支持大型企业多级、多组织、多地点的复杂应用,实现统计信息全流程的一体化管理。同时该平台设置了后台管理系统,可以供统计人员方便、快捷地进行数据、信息的更新和维护,充分发挥平台信息资源的共享作用。
依托于信息化统计平台的统计报表处理系统,将统计数据整理后导入平台的数据库进行,实现了月度生产经营计划的动态更新。另外,还可以实现收集、编辑和集团各子公司的单位简介、分子公司组成结构图、统计法规政策、指标解释、统计常识、市场经济情报以及集团公司统计工作的安排、通知、统计分析、学习资料等内容。使得信息化统计平台不仅仅是统计数据的处理和的平台,而是包含了自动化办公等内容较为丰富的统计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的查询,可以随时随地的掌握企业的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相关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和辅助决策。
3.信息化统计工作平台的使用效果
篇9
关键词: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特点;方法
一、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一)建立以项目成本管理为核心通过以项目成本管理为核心,可以重点解决项目资源配置问题。但是成管理也存在着管理的难点,那就是在执行计划的过程当中,要对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
(二)通过企业的文化积累,提升了企业的价值工程施工企业对受控项目的所管理经营的成果,是社会先进性的体现,经过收集和整理,将其完善,升华为企业的管理资源,这不仅仅体现出了企业的价值,更是防止企业出现人去镂空的现象,通过控制住人力资源,企业再次被赋予了新鲜的生命力。
(三)对管理技术进行了创新通过对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投标、合同结算等全部过程,通过采用业务信息流共享的办法,对信息进行协同管理,这种形式不仅使整个过程之中的数据保持了一致性,更使得复杂的业务集合了起来。
二、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方法
(一)加强项目管理的信息定义与对策的整理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中,涉及到的地方有很多,例如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部门,施工的各个环节等,只要是与施工项目相关的各方面的因素,这就导致涉及到的方面很广泛,同样也很复杂。通过加强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信息定义与对策的整理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并被广泛的应用了起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管理部门的难题也就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通过建立完备的信息处理系统,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对信息的整理和归纳。
(二)培养信息化管理的人才截止目前,我国的的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多半是依托于专业的软件公司,但是这些软件公司对于工程施工企业却不是十分了解,只是单纯的从研发技术层面去考虑设计方案,几乎考虑不到工程施工企业的实际所需,这种信息软件往往对工程施工企业来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无法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巨大优势。所以就需要工程施工企业,在企业的内部去自己培养信息化管理软件技术的人才,因为通过内部员工开发出的软件能够完美的融入到工程的施工实际当中,因为企业的员工对企业有着充分的了解,所以这样制作出的软件才真正具有实用性。
(三)明确信息化管理的整个过程工程施工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的同时,通过采用信息急救术将施工企业所负责的施工过程,根据科学的与内在的联系去研发出企业层面的Java的组间,通过利用企业内部的网络服务器,是高鸿城施工企业的作业去达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四)通过信息化管理做出符合实际管理的理念由于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起步的较晚,现有的管理思想与理念都是参照已经成熟了的国外的工程项目管理理念。这种具有“复制粘贴”的行为,不能够真正的学习到国外的的项目管理思想与理念的精髓,对我国工程项目的发展起不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要想提高我国的的工程管理的质量,就必须要提供我国的工程施工企业的施工水平,这就要求,以工程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作为助推器,建立符合实际管理的思想与理念。只有通过信息技术对工程项目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使其充分的了解工程项目的实际状况,通过与我国当下的工程项目所处的环境进行结合,要确立符合我国的工程项目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富有中国特有的管理理念。
篇10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企业面临的管理工作内容日趋复杂,任务越来越繁重,传统的人工办公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速公路企业办公需要,强化办公信息化建设,无疑是提升高速公路企业办公效率的重要途径。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层面,高速公路企业开展办公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已经持续了一段实践,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高速公路企业办公的信息化水平仍然偏低。电子文件格式不统一、利用率低、办公人员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鉴于此,本文结合高速公路企业办公信息化系统建设现状及发展需要,就如何加强办公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了一些对策。
1 高速公路企业办公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高速公路企业办公信息化建设历经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初具成效,但与此同时,我国高速公路企业办公事务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也逐步提高,对高速公路企业办公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中仍然存在以下几项突出问题:
办公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首先,受经济水平与认识程度的限制,我国不同地区的高速公路企业对办公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参差不齐,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对办公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相对充足,信息化设备及相关软件的引入也较为及时,而偏远地区则投入偏低。此外,一些高速公路企业管理人员对办公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充足,忽视了办公信息化建设在提升高速公路企业事务管理成效和管理效率方面的重要意义,导致了压缩办公信息化建设经费,制约办公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问题。
办公信息化建设规划不足。我国高速公路企业相办公信息化建设至今发展时间不长,许多企业领导和工作人员对其认识不足,且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导致办公信息化建设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的规划,进而制约了高速公路企业办公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公路养护维修、收费管理、道路沿线附属设施管理等等,内容较为庞杂,涉及因素较多,而一些工作人员误以为办公信息化就是通过计算机开展工作,而忽视了企业各部门、各层级及企业与外界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利于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管理效率。
2 高速公路企业办公信息化建设对策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并全面提升高速公路企业办公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认为应采取以下几项对策:
明确系统层次和管理层次。首先,为提升高速高速公路企业办公信息化系统的系统性,应根据企业特点设立完整的系统层次,使信息资源能够在办公信息化系统中有效传递。如可将高速公路企业办公信息化系统划分为以下3个层级:公司―职能部门―工作人员。
为了维护企业办公信息化系统各个层级的有效运行,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层次,负责对相应信息系统层次的运行进行管理、监督、评价和改进。高速公路企业办公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包括企业―职能部门―办公室―工作人员四个层次,企业领导为最高层次的管理者,负责对各个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各职能部门再分别负责其下属的各个办公室,办公室主人再对其管辖范围的事务及每位员工的工作进行管理。
明确岗位角色与权限。办公信息化系统是以岗位角色管理为核心的,明确各个岗位乃至每位工作人员在办公信息化系统中的角色与权限,才能确保各项信息化管理实务能够合理分配到个人,对于保障办公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就高速公路企业而言,企业领导应扮演组织者和主导者的角色,负责对整个信息化系统的协调、维护与改进,各部门领导和办公室主任应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将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信息化系统向上级传达,并将上级下达的各项指令通过信息化系统下达到企业个员工,确保其顺利执行,企业员工作为信息化系统的基本单元,则发挥着执行和反馈的重要作用。
统一数据形式。统一数据形式,是促进办公信息化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以往,虽然多数高速公路企业配备了信息化设备,并能做到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但数据管理混乱,格式不统一,极大地制约了信息化管理成效。对此,应将整个办公信息化系统中的所有流转与存储数据的格式进行统一,如文档统一以word形式存储,表格以Excel形式存储,图像文件则用扫描格式存储等等。
做好信息化系统的维护与升级。近年来,高速公路企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增强,对办公信息化系统的性能和效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而,做好信息化系统的维护管理,并适时进行更新换代显得极为必要。首先,在办公自动化系统运行中,出现了许多实际操作问题如由于办文人员的误操作,将自己办理的文件发给了错误的办理环节或办理对象,或者发给下一个办理环节或对象后需要退回从新办理,这需要公文办理流程设置考虑多种可能性,尽量体现使用方便和人性化的原则。对确实不能用流程解决的,要系统管理人员通过后台数据库操作来解决;其次,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新型办公信息化系统层出不穷,高速公路企业应结合工作需求适时引进或独立开发信息化系统,确保其针对性和科学性,以适应高速公路企业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化工厂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