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范文

时间:2023-03-31 23:0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课堂

篇1

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当下,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有效性,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审视. 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专注倾听――倾听老师讲课、倾听同伴发言,才能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启迪思维,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从而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课堂倾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示范,营造倾听氛围

教师的角色如今已发生很大的改变,在数学课堂里,教师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学生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技能,也是教师综合素养的体现.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每一人的参与,意味着对话的平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专注的听讲,首先自己应该注意倾听,倾听学生发言,欣赏他们思维的火花. 教师在给学生提出认真听自己讲和问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议和答,不论学生的解答正确与否,当他们提出不同的结论时,教师及时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思路. 对学生叙述出现问题的时候,不简单否定,而是充满期望的鼓励,富于机智的启发引导.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应带头倾听,决不在这时候做无关的事.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不打断学生的表达. 无论学生发言的效果如何,我们都要专心去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适的指导. 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课堂上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创造了良好地倾听氛围,让学生们乐意倾听同学的发言.

二、兴趣吸引,激发倾听需求

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对于生性活泼的儿童来说,倾听有时似乎是困难的. 但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要努力让课堂产生思考的快乐. 因而要从日常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鲜活、生动、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去观察. 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倾听的兴趣. 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才可以使目的性强的教学行为,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成为现实.

例如在教学“圆”的概念时,课的开始我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学生们认为这个问题很容易,便回答:“圆形. ”我又问:“造成圆形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造成别的形状吗,例如三角形、四边形?”学生七嘴八舌回答:“不能!”“它们不能滚动. ”我接着问:“那就造成椭圆形吧,行吗?”

因为饶有趣味,“车轮”这一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们主动探索,探讨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这时引导学生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同伴的想法. 由于学生乐于参与,发挥了听的积极作用,学会了认识倾听老师与同学的发言,课堂的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三、形式多样,掌握倾听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课堂情况,传授学生倾听的方法:听同伴发言时,眼光应该指向看着书本或老师手里的教具,神情专一. 等别人话说完了,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 如果同学的发言与自己想的一致,可以微笑表示认可或点头赞同. 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话语,自己的表达应该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的想法.

还必须让学生知道听别人说什么,听完后可以做什么. 如:① 听后追问. ② 听后画图. ③ 听后复述. ④ 听后记录,等等. 这样学生在倾听活动中就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听,带着思考有目的地听,可以很好地克服分散注意的干扰.

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个片段.

把自己的生日变成谜语,谜面告诉同学,让他猜猜是几月几日. 生1:我的生日是一年中倒数第二天. 生2:我的生日四年才出现一次. 生3:我的生日在劳动节前两天. 生4:我的生日是十月的最后一天.

学生在认真地倾听同学发言时,需要适时记录,思考的答案才能更具针对性. 经过说一说、听一听、写一写、想一想的系列练习,全体学生参与的热情可以得到极大地激发,课堂气氛活跃,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表言,而且能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和重建.

四、适时评价,形成倾听习惯

课堂中,教师不能只关注那些积极举手发言的少部分人,要格外“关注”更多的正在“听”的学生. 要特别留意“听众们”的状态,以及时肯定的语言激起孩子倾听的兴趣,可以走到教室中间和学生一起听. 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目光关注正在听的孩子,随时了解他们听的情况,并用极富情趣的语言对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表扬……坚持下去,学生便觉得倾听别人时,自己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对倾听有了自身的需求,耳朵就不会再“睡着”了. 良好的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倾听练习渗透到平时的课堂中去. 如在小组讨论的汇报中,组长要说出其他组员的解法,越多越好,而自己的解法要留给别人说. 以此来练习倾听方法,逐渐养成倾听的能力.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

随着现代化发展的加快,教育也在进行着现代化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教育问题随之而出,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教与学”问题尤为突出,已经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分析“教与学”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就是“教”与“学”的关系。实践证明:教与学是相互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既注重于教师的“教”,又不能忽视学生的“学”,科学平衡两者的关系至为重要。我们知道,为了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需要,我国提出新课程改革方案。在新课程方案中,对“教与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和要求,要求教者以人为本地实施教育,要求学者有尊重生活的学习态度。因此,在现代小学数学课堂的“教与学”中,师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自身的引导、启发作用,以生活为基础、以兴趣为途径,营造“教与学”的新理念、新氛围。所以,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的“教与学”的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的两大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大行为是教导与学习,因此,表面上教师与学生是对立的关系,但实际上教导与学习是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缺一不可。

因此,为了促进教导与学习达到一种最统一的境界,从而形成最佳的结果,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高度和谐、融洽。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高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教”与“学”的关系最合理、最紧密、最和谐,产生出来的教育结果也最好。

所以,“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的统一关系,这种统一的关系是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表现出来。我们探讨的焦点回归到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明确“教”与“学”的统一关系,并能科学处理这种关系,这对良好完成小学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数学课堂和谐教与学的途径

明确了小学数学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就要予以建立和巩固。但是,怎样建立,怎样巩固?这是需要我们重点考虑和解决的。传统的以教为主的理念根深蒂固,即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然后反复练习,最后进行考核检验。不难看出,这种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的作用,片面强调“教”的作用,两者完全失去平衡,根本不能体现出两者的和谐。

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小学数学“教”与“学”的和谐关系,需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的主体作用等。其建立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师生关系是良好“教与学”的基础

教师与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两大主体,是唯一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因此,两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关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在“教”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改变以往严厉、高高在上的形象,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在思想上尊重学生,在心理上视学生与自己平等,积极主动地谋取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那么,学生就愿意在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贴近教师、亲近教师,愿意尊重教师的“教”,从而最大程度体现出“教”的价值。同理,因为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的“学”也从被动变为主动,更容易发现一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查遗补缺。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小学数学课堂上良好“教与学”关系的重要基础

(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是良好“教与学”的条件

我们都知道,数学重视逻辑与思维能力,没有好的逻辑与思维能力是很难学好数学的。换句话说,要学好数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就会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很好地理解、吸收、融会贯通并学以致用,达到了“学”的最好效果。无疑,这时的“教”与“学”是最完美的。

同时,小学是学生最重要的知识启蒙阶段,尤其是数学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目的顺利达成。总之,数学素养的培养是小学数学课堂良好“教与学”的重要条件。

(三)多元化数学教学是良好“教与学”的关键

在小学数学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知识积累,整个教、学过程单调、枯燥、乏味,严重制约了“教与学”的实际收效,而且还导致了“教与学”的矛盾加剧。最近几年,随着教学现代化改革,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不断被颠覆,逐渐融入了启发教学、情境教学、生活实践教学等模式,极大丰富了“教”的形式,而且更具人性化、科学化。结果表明,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成功缓解了小学数学课堂上“教与学”的矛盾,而且促使二者更加和谐统一。因此,现代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课堂良好“教与学”的关键。

(四)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是良好“教与学”的助推剂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授予,而是要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更好地解决形形的生活问题。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越强,就越说明数学“教与学”的成功。同时,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数学教学,数学的魅力才会完全散发出来,才会吸引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所以,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小学数学课堂良好“教与学”的助推剂。

篇3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讨论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很少自己表达意见,仍然在延续传统的教学。甚至有的教师在教学前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使得有些教师不能将教学目标进行更好的定位,使教学行为失去了一定的准则。有的教师尽管能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互动,但是在课上所进行问题大多数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问题比较简单,对学生的学习提高并不明显,长期下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使得学生学习会比较疲惫,这样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效率并不高,甚至有些学生对数学恐惧和厌烦。如果学生总是处在比较疲劳的状态,整天都是忙于考试和作业,那么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厌烦数学这门课程,降低小学数学的学习水平。

二、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讨论注意事项

(一)课堂讨论要明确目的和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讨论的重点并不是讨论的结果怎样,而是要能传授给学生多样化的讨论方法,使学生养成课堂讨论的习惯和方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讨论的目的和要求,对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在什么时候进行讨论要做到心中有数,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了解。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进行讨论时,应该选择难度系数适中,符合学生能力的题目。

(二)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作引导

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提出的问题应该以学生的思维想法为教学的中心。但是,当很多学生在学习认识上存在偏差时,教师就应该抓住时机,利用它来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也不能穷追猛打,不能嘲笑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解答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展开,在和学生讨论时候,能有出色的表现。

三、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合作交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很多学生对教师都存在胆怯的心理。如果学生发言时出现了错误,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指责,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违纪,也要本着尊重学生尊严的目的,在课后和学生谈心,找出原因。另外,在课堂氛围的营造过程中,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这样会影响课堂的气氛,使学生产生恐惧,甚至出现厌学心理。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是取得高效课堂的基础。因此,课堂上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现在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将教师事先设置的问题讨论出来,要求同桌之间进行讲解,如果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放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二)创设探究式问题,创新讨论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讨论中,应该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变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产生质疑。同时,探究式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学生常有问题就会常思考,常思考就会进行创新。这样的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做到问题应该大小得当,多少适宜,难度适中;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还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和技巧,留给学生探究的机会。此外,指导式讨论、自助式讨论以及分组讨论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的主要形式。这些讨论形式能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来思考,最终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三)优化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4

小学数学 新课题 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就要求教师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要努力转变角色,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从师生实际出发,整合课程资源,师生共创共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过程,真正孕育出一个个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和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课

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一上课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多位数,让学生判断能否被2、3、5整除,学生在计算之时,老师告诉学生“我不用计算就知道。”说出答案,经学生检验正确,学生感到惊奇。这时老师揭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又如在进行珠算加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一张纸按0.1毫米算,折叠多少次后,厚度可超过珠穆朗玛峰呢?”有的学生怀疑能否办到,有的说至少也得三天,这时你告诉学生,3分钟内就可办到,但要借助珠算。此刻学生哗然,纷纷动手,在连加27次后就远远超出了世界最高峰。在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钱"等,国外的"毕达哥拉斯算题"、"丢番图和墓志铭"等,都是进行"愉快教育"的好素材。

二、回归生活,体验应用价值是关键

学生在学习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仅仅是学习目的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用新大纲的新理念,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练习的设计既要重视双基的训练,又要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实践活动课“量一量”,我将量渗透到生活实际中,要求学生量出自己的一柞、一步、一度,还要到篮球场去量,以小组为单位形成浏量方案,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学生兴趣很高,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在生活中,学生们深深感到:学数学,真有用!

三、充分利用风趣和幽默

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 "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又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时,设计了罚点球的场景,出示三位球员的战绩,问学生如果你是主教练应该选谁去罚为好?有学生觉得哪位失球最少,就该让哪位去主罚。老师马上反驳道:“按这样的说法,如果我是罚1个球,可踢飞了。我的失球数只有1,那倒应该我去罚不成?”教师这么一反驳,学生马上深受启发,显然这种方法有漏洞。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向问题的深处,最终找到正确的方法。可以说,正是有了启发性的特点,学生的数学思维才会得到不断地锻炼和提高。

四、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篇5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的构想

1.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论原则;通过教与学双边活动是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以促进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各种数学能力,完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

2.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小学数学最佳知识结构。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潜在智能的开发和提高;是否通过“获得 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 手操作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兼顾“因材施教”的推 进。

5.课堂教学是否较好地体现了“认知结构”、“教材结构”、“教学结构”三者和谐一致的整体关系。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评价的构想。

(一)对“掌握知识”的评价构想。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 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 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1)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2)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3)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1)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 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2)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3)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对“发展能力”的评价构想。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 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 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 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包括下列内容:

1.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1)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

(2)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3)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2.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

(1)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 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 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2)在本阶段中, 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1)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2)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3)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三)对“陶冶情操”的评价构想。

篇6

[关键词] 思考;动手;交流;练习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思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意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 ”教学20多年来,我一直以这句话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少教”,从而达到让学生“多学”的境界. 在我的课堂中,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交流、多练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课堂中的“多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首先要培养学生会思考,然后才能达到多思. 要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课堂中就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所以,教学时,我经常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又有思维质量的问题,抛给学生,再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课堂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教学四年级的“认识三角形”一课时,给出了四根小棒:它们的长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 让学生们看着小棒先猜想一下:任意拿出的三根小棒是不是能围成三角形呢?大约过了1分钟,学生1: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因为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 大部分学生点头称是. 学生2:我认为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假定一根小棒特别长,而另外两根小棒特别短,就不好围了吧. 有见解,也许是正确的. 那究竟能不能呢?这时,让他们摆一摆,学生摆的时候就有目的了,有的学生很快用3厘米、4厘米、5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摆成三角形后,又用3厘米、4厘米、8厘米;3厘米、5厘米、8厘米摆三角形. 通过操作,学生肯定了3厘米、4厘米、5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这两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而3厘米、4厘米、8厘米;3厘米、5厘米、8厘米这两组小棒不能摆成三角形. 为什么?为什么不能摆成三角形呢?8厘米又不是特别长的小棒,且3厘米、4厘米的小棒也不短啊,这里面一定有某种规律吧!这时,学生们又静静地看着小棒思考起来……1分钟、2分钟、3分钟过去了,教室内还是静悄悄的,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 这时,教师的点拨恰到好处:同学们,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看看两边的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一听,立即在纸上写出算式,试图发现某种规律. 不一会儿,学生1:我发现了能围成三角形的两边的和总比第三边大,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有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或等于第三边. 学生2:我发现两边的和,应该用较短的两边加起来和第三边比较才好呢!学生3: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4:我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3厘米、4厘米、8厘米中,8厘米-3厘米>4厘米;3厘米、5厘米、8厘米中,8厘米-3厘米=5厘米. 学生5……经过学生的思考,我们不但总结出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且还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 放手让学生去思考,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堂中,多提有挑战性的问题,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从小学开始,有思维的良好习惯,将终身受益. 我们做教师的应创造出“多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中学到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中的“多动”

“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数学课堂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多动”,而且要让他们“动”得有质量、有效果. 在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要显现出教学效果,这样“动”起来的课堂才有意义.

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时,首先拿出两量杯的水,甲杯240毫升,乙杯160毫升. 提问:如果要使两个杯中的水一样多,该怎么办呢?静静地思考半分钟. 看到学生思考时的样子,知道他们已“动”起脑子啦. 学生1:甲杯240毫升比乙杯160毫升多80毫升,把80毫升水倒入乙杯中,两杯的水就一样多啦. 这时,有不少学生点头. 学生2:我认为不对,我认为只要倒40毫升水到乙杯,两杯就一样多啦. 学生3:还可以把甲杯80毫升的水倒入第三只杯子,甲、乙两杯中的水就一样多. 那么,究竟谁对呢,学生建议动手操作,好主意!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实验是检验猜想的最好办法,果然,只要倒出40毫升到乙杯,两杯就一样多啦. 为什么呢?学生4:因为甲杯比乙杯多80毫升,甲杯中倒出80毫升,两杯中的水一样多,这时把80毫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40毫升,一份给甲杯,一份给乙杯. 这样不但两杯水的总量不变,而且两杯中的水一样多. 这种精辟的分析,让同学们折服了. 这时,我顺势导出课本中的题目:甲、乙两杯水共400毫升,现在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两杯水就同样多,原来两杯水各有多少毫升?于是学生们很快知道,倒回去就好了……整堂课的气氛活跃,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也能像一、二年级的学生一样“动”起来,而且“动”得有质量,思考问题有深度. 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手“动”促使脑“动”,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在这轻松的氛围中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中的“多说”

学生说得多的课堂,一直以来都是语文课,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说,可以说是软肋.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多说呢?在数学课堂中设计“活动单”就能弥补数学课堂中的这一缺陷.

例如,我在教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单元复习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单:

回顾整理,理清脉络.

1. 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内交流以下问题,然后每组1名学生,全班交流发言.

(1)你是怎样理解利率、税率和折扣的?举例说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2. 小组内说一说数量关系式,选两组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1)散步时每小时的耗氧量比游泳少30%.

(2)一列火车的速度比一辆汽车快35%.

这一活动设计,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参加了两次以上的发言,只要每课堂上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即使开始不想说,但在这种氛围中,也会不由自主地“说”起来. 但要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人人敢说,人人要说,人人都会用精辟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除了活动单让学生有内容可说之外,还必须有让学生想“说”的氛围. 这样,合作学习的小组就诞生了:把学生分成6人一组,组内成员有活跃爱表达的,有思维缜密但不爱说话的,有不会思考问题又不爱交流的,有喜欢思考又有组织能力的(组长). 根据组员的特征,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要做事. 例如上面小组内说一说数量关系式,小组长一般这样分配任务:学生1读题;学生2找准单位“1”;学生3说出(1)的数量关系式;学生4说出(2)的数量关系式;学生5进行补充,并说出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式;组长总结评价,然后学生1和学生2,每小题说出一个数量关系式. 这样,在全班展示的时候,这个小组的成员都会说出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式了. 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说”活,让教师到达“无话”可说的地步.

课堂中的“多练”

“多练”,过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法宝,但新课程理念推广以来,说起“多练”,就觉得你不是一位好老师,最起码说不与时俱进. 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练习量真的很少很少,由于练得少,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就比较慢,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多练. 学生的练习时间多了,教师必然讲的话就少了,所以教师必须在精讲上多花时间. 在教学时,我每节课都会留下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集中练习,于是每堂课我都有检测反馈这一环节. 这就要求题目要精选,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练习题:

1. 判断.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3)用圆规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该是4厘米.( )

2.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圆的大小.

(1)甲圆:半径3厘米;乙圆:半径2厘米.

甲圆( )乙圆

(2)甲圆:半径4厘米;乙圆:直径4厘米.

甲圆( )乙圆

(3)甲圆:半径6厘米;乙圆:直径10厘米.

甲圆( )乙圆

3. 先画出半径是20毫米的圆,再在这个圆内以原来的圆心为圆心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4. 思考题:画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再在这个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保留作图痕迹)

篇7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评价

1 基本理念和基本维度

1.1 基本理念。

1.1.1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1.1.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的目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的目的在于,总结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诊断教学的不足,以便更有效地改进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学研究、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

1.1.3 因材施教。小学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评价时还应关注:①尊重个性差异: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②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切实的帮助;

1.2 基本维度。

1.2.1 情意过程。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当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①教学环境:是否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大胆尝试、乐于交流与合作;②学习兴趣:教师能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之中,学生是否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③自信心:教师能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

1.2.2 认知过程。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师在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2 基本意识

2.1 整体意识。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在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又构成了一个整体教学内容,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决不是某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教师要淡化学科的个性,强化各门学科的共性,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

2.2 应用意识。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也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缺少了“应用味”。学生做了千百道应用题,还是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很多学生只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特别强调,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现状来看,尽管许多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钻研精神,但无论在教学的模式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是“继承多于创造”,也很少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3 评价策略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116-01

加强对师生互动的研究,特别对枯燥无味的小学数学以及小学生认知特点来说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实践意义的基础工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尽管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互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建立起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使教与学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进行,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将得以大幅度提高。

1 创设自主探究的时空

探究离不开问题,课堂探究活动主要围绕“问题”进行。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探究型问题,有时甚至要突破传统课程的束缚来设计,这样做的意义不在于寻求完全正确的解答与现成的结论,而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见解,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

(1)让学生面对问题。揭示课题后首先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提出了诸多令人产生疑问的问题,从而引起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学生形成的关于该问题的多种原始想法中,教师引导学生筛选并板书关键的问题:a.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b.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c.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能不变?d.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途?

(2)建立假说。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作为后继探讨的导向:“先来看第b.个问题:请大家猜想一下,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即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变?

(3)收集证据,验证猜想。要求学生以“48÷8=6”为例,小组合作学习,举例验证多种猜想(被除数48和除数8同时加、减、乘、除同一个数),看看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商是不变的?

(4)解释说明。学生解释验证结果。

(5)交流评价。通过归纳总结,对验证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进行组织和整理,并与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从提出问题到指导探索,都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这样的教学就改变了传统有上下之分、尊卑之别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了新型平等、合作交流的关系,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理念。

2 倡导主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进而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如学习“百分数”以后,我们可设计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实验黄豆的发芽率,规定每个小组实验的粒数和质量,并要求每个成员互相配合,认真地观察与记录。一周后的课上,让各位学生查验黄豆的发芽粒数和未发芽的粒数,各组分别计算发芽率。当汇报求得的发芽率不同时,可随时引导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进行讨论:为什么发芽率不一样呢?要使自己组内实验的发芽率高,必须怎样做?

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在讨论与交流时大胆地陈述自己的想法,灵活地修正他人的观点;虚心地倾听他人的发言,认真地修正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通过组内交往协作,有效地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既深化了对发芽率的理解,又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以正确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3 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

尽管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但互动的过程必须服从教师课前预设的价值追求(不排除追求过程中的自觉调整与完善),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多元发展,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互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可能会丧失方向,成为信马由缰式的活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百以内的口算减法(44―25)”时,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了七八种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真行!”“还有不同意见吗?”加以引导,整个交流过程学生非常投入,教师也很满意。最后教师说:“小朋友,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

篇9

一、提问要贴近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

数学课堂中的提问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环环相扣的认识过程. 每一节课,都贯串着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演变,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就要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提问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把学生的思维由已有的知识引导到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真正学懂、学好新知识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认识公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公顷的必要性,我进行了这样的预设。出示信息:爸爸买一台电脑用去500000分钱;妈妈步行每分钟走5500厘米;一头肥猪体重约200000克。提问:看了这一些数据,你有什么看法?学生思考后回答:我认为这些数据选用的单位太不合适了;我觉得这些数据选用的单位太小了;我认为不同的情况下应该选择不同的单位,不然很难看。通过这些电脑,走路,肥猪等学生日常生活中能理解的“旧知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不同的情况下应该选择不同的单位” 富有创见性的回答。

二、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托尔斯泰对教学的经典论述。新的课程标准也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节课所授的内容,设置增强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之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中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这些都更大地调动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又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又如,在学习了“利率、利息”等概念后,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题目:“今天,爸爸把这月领到的工资1600元存入银行,所存定期三年,那么三年后的今天,爸爸取钱时,可取回多少元?” 这样的问题,与生活非常贴近,非常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通过调查,了解银行利率,并应用自己刚学的百分数知识,通过实际计算,学生不仅巩固学习知识,了解了金融知识,从而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知识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究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应用问题的兴趣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和地发展。

三、提问要符合逻辑,层层深入

人的认知与思维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因此,遵循此规律,在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时候也要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我们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本质。这样不但能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落差,促使学生多重角度思考问题,在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⑤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篇10

一、优化教学目标论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就像布卢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笔者曾在学校组织的家长开放日,教《应用题的练习》(四年级)时要求学生四人小组自主分工:一是把应用题拼组完整,二是读题,三是写出算式,四是说出解题思路。在反馈过程中,证明四年级的学生自己能做出优势互补的合理的安排。动手能力强的拼,朗读水平高的读,书写能力强的写,条理清晰的说。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得到了听课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