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4-09 15:0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众所周知,教育的信息化可以进一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从而促使现代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地有序发展。现如今,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状况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不过依然有一些矛盾存在于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而提出对策,正确解决问题,对于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
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化和信息化不同,它关系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整体教育改革及教育现代化,目标明确,过程独特。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发展教育现代化,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因此,针对现如今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基础建设较为落后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快,为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环境进一步改善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对于大部分农村小学来说,计算机的配置都不健全,很多时候上课期间是3到5名学生共用一台机器,有的甚至于是十来个学生共用一台,因此相对于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很多小学在信息化基础建设上呈现出落后的局面。
(二)学校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管理程度相对较弱
在我国目前的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对硬件设施的建设极为关注,而在软件方面就相对较弱一些。在空间管理上,大多数小学采取集中化的一种管理模式,如在图书馆等还没有配置计算机的公共场所。而在时间管理上,很多农村小学生只能是上计算机课的时候才可以使用计算机,独立使用计算机的机会很少。现如今,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两个重要特点为:第一,由于在经费方面投入不充足,因此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也不合理;第二,在投资上缺乏统一而又明确的设计与规划。
二、改善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策略分析
(一)大力筹集资金,加强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
对于小学教育信息化来说,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其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保障,不过现实情况是,在我国大部分农村,由于小学经济基础薄弱,很多时候一定要依靠政府、教育机构、社会捐助等进行资金的筹集,从而逐步改善我国小学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使我国信息教育可以顺利地进行。
(二)加强建设师资队伍,从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对于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来说,要做到更快更好地推进,就一定需要高素质、多数量的适应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优秀师资团队。与此同时,教育界还有采取适当的鼓励政策,将一些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计算机人才吸取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来,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使得其能安心地投入到农村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当中。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及能力的提升,要更好地与政策、实际情况进行结合。
(三)加强科研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与其他各类学科教育教学的结合,并且要倡导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效而且广泛地使用当前的信息技术手段去进一步对学科教学做好补充。在信息化教育的引导下,所谓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将信息技术教学看成是我国学科教学中难以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对教师来说,在进行学科教学时,要尝试着将信息化教学理念融合进去,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进一步启发小学生自助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加强教育资源建设,从而实现信息共享
对于每一个农村小学来说,政府要及时提供充足的各类信息资源,从而鼓励学习开展其各自校园网工程的建设,包括增加多媒体信息设备,从而为多媒体教学的开设做好准备,在教学资源上,要做到定期更换,并且要做到保证资源的新颖度与有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利用好不同小学的教育信息资源库,以便于学校之间的资源可以做到共享与合作,使我国乡村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更具备特色。
(五)加强我国农村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针对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师要切实做好培养学生道德判断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明白网络空间里的是非镇山。并且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提升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及人生观的教育,教会学生主动积极地去面对一些真实的、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有利信息。
三、总结
简单来说,对于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来说,我们一定要清晰地明确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创造与改变,有利于强化整个教育系统的素质化改革,并且可以为小学师生提供大量的有效信息。
参考文献:
[1]李荣国.农村小学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
[2]何香萍.对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思考[J].学周刊,2017,(03).
篇2
【关键词】 藏区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省藏区小学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效,从学校到个体教师,从信息来源到信息质量,从信息化观念到信息化能力,都有不小的改进和显著成果。但是在全国范围的调查和统计研究基础之上,藏区小学教育信息化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信息化观念未得到前面重视和贯彻,教育信息化能力偏差,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无论是课程计划还是课堂教学信息化都稍落后。
综合分析,目前造成这种藏区小学教育信息化不足的主要几种原因如下:
一是在硬件方面缺乏广泛支持,来自社会组织和个人,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支援薄弱;显然,受经济条件和自然地理限制,藏区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相对滞后,信息来源面比较狭小,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失缺更广阔的可运用的信息化教育平台和环境。
二是学校自身和相应的教育支持机构关于信息化教育的资源落后,和同行乃至全国教育资源网缺乏沟通和交流,资源不足成为制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瓶颈。
三是全新信息化观念为完全转变过来,对教育信息化没有足够重视和理解,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领导层,下到基层教师和学生,教育信息化观念不强烈。
四是 教育信息化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具体的操作培训,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真正懂信息化技术的人才不多,对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培训也不全面和有效。此外,有经验的培训师资源稀缺。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促进藏区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交流和思考,可尝试一些几点建设性的对策:
第一步,从硬件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广泛呼吁和宣传,寻求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和团体组织,学校和教育机关的大力支持,促使教育投入加大并实际得以有效运用;
从藏区小学教育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上着手,充分尊重地区特色和人文环境,在教育信息化道路上向数字化,现代化和全球化迈进,紧抓住多媒体的信息化时代优势。
关于这一点,需要长期不断的坚持和努力,从教师学生的基层现实反馈,再到学校集体的方案申请,由教育相关机构的提请再到政府审批部门的投入决策,纳入各方面的意见考虑和评估,这是一项旷日持久的项目。
其次,有意识的扩大教育信息化资源网,沟通国内外信息资源,发动全藏区小学界力量,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层,到教师,家长和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现有资源,进行信息网整合与共享,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只有融合和交流社会各界包括同行在内的信息化教育资源,才能不断充盈资源量,从而造福更多的藏区小学。具体做来,就要从藏区小学内部的师生教育资源交流分享开始,慢慢扩大圈子,从一个藏区小学到邻近的小学,再到一个小镇,县市甚至整个藏区的信息化整合。
再次,从传统教育观念中走出来,积极学习和重视教育信息化,从内心理解和支持教育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可以树立模范带头榜样,激励和赞扬教育信息化的先进事例,交流和总结观念不到位的失败之处。意识具有很高的主观能动性,一个坚定而又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思潮必将对整个藏区小学的教育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观念转变过程中,由于每个藏区小学环境和机制差异,从而导致实施结果不同,有教育信息化比较成功的个例,也有教育信息化遭遇挫折和困顿的代表,故而不妨,大家一起来讨论和学习,从而加深信息化理解,调整信息化步伐,为今后的信息化工作提供良好的指导思路。
篇3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在浙江省第一、第二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带动下,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至2009年底,浙江省普通中小学已装备计算机808595台,计算机总值达35.59亿元,网络及外部设备总值10.42亿元,多媒体教学设备总值18.37亿元。全省中小学生机比7.06∶1,农村中小学生机比8∶1。拥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5933所,占中小学总数的94.03%,其中80%的农村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有5068所中小学拥有校园网,占中小学总数的80.32%,70%的农村中小学建有校园网。全省中小学的班套比达到1.18∶1,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设备的班套比达到2.2∶1。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29个县所有的普通农村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32个县所有的普通农村中小学拥有校园网,15个县的所有普通农村中小学实现“班班通”。
(2)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从2004年开始,浙江省组织发动各学科特级教师、省级学科教研员、一线教师和有关学校参加针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光盘资源编制。开发了面向学科课堂教学的“我们一起学”系列,面向教师培训的“走进新课程”系列,引进了面向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综合类资源,为农村中小学开发、配置了100G的小学版或初中版新课程多媒体素材资源库。2008年底建立了涵盖各学科,容量超过400G的58800条资源,包括特级教师工作室、学科协作组、学科重难点、多媒体素材库等内容。许多农村学校也逐步建立了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3)农村中小学师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通过多年努力,农村教师普遍接受了以设备操作技能、资源应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的实施,为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省乡中心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98.3%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会运用网络检索教学资源,96.6%的农村教师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2.问题与挑战
(1)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差异较大,如繁华都市宁波海曙区的生机比为4.5∶1,浙西南山区常山县生机比为16∶1。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信息化观念及应用水平差异更甚。
(2)软、硬件建设不同步。在信息化建设中,没有结合地区或者学校的实际情况,片面追求硬件环境建设,忽视了软件建设和教师能力的建设成为普遍现象。农村中小学的软件建设和教师能力建设的投入普遍落后于硬件建设的水平,不少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服务器CPU使用不足2%,制约了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3)教育教学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总体缺乏,特别是优质资源匮乏,资源分散,标准化程度较低,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教育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支持“教”的资源多,支持“学”的资源少;静态资源多,动态资源少;教学资源多,教育资源少;一般资源多,特色资源少。
(4)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程度、研究应用水平和绩效评估等都有待加强。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总体策略
(1)坚持政府主导。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难点、重点,基础薄弱、涉及面广、区域差异大等特点,决定了信息化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从政策、资金、管理体制上统筹协调,整合资源,才有可能实现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2)坚持统筹规划。要系统筹划,明确未来5~10年的发展目标,既要考虑当前信息化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信息化发展的未来趋势;既要考虑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也要考虑人才培养、应用和考评;既要考虑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也要考虑信息技术和学校整体发展的整合。
(3)坚持项目引领。从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通过设立重大项目指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带动信息化建设的最有力的手段。例如,2005年开始实施的浙江省第一轮农远工程,中央和省政府在三年中为此项工程共投入0.4亿元,但带动各地投入的金额超过3亿元,推动了全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4)坚持共建共享。政府要将教育、文化、组织和电信等部门的力量整合,并积极争取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包括一些国际组织、国际企业,把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党员干部远程培训和农民网上实用技能培训等项目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信息化建设,共享信息化成果。
2.具体策略
(1)规范硬件建设。在硬件建设上坚持互联互通,规范标准,政府采购全覆盖策略。浙江省第二轮农远工程的硬件建设以互联互通为目标,建设内容除了为农村中小学配备6500套多媒体教室设备、1500个计算机教室,还包括省、市、县、学校四位一体的远程网络平台。组织专家制定了《浙江省农远工程多媒体教室建设规范》、《浙江省农远工程计算机教室建设规范》及《浙江省农远工程远程平台建设要求》,为硬件建设统一了技术、外观、安全、安装和验收等标准。硬件采购(包括资源、软件等所有项目)全部纳入政府采购,确保硬件建设的质量、规范和安全。
(2)优化资源建设。目前引进或开发的资源有特级教师工作室、农村青年教师学科协作组、学科重难点、网络课堂、教师学科协作组、多媒体素材库、素质教育光盘、浙江乡土教材、浙派教育家进乡村、阳光心理室等十二个项目,所有的资源全部在浙江教育资源网上呈现并免费向全省师生开放。资源建设上注重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相结合、助教资源和助学资源相结合、教学资源和教育资源相结合、一般资源和特色资源相结合,不断优化资源结构。
(3)突出人才培养。要建立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覆盖管理者、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等、内容各有侧重和特点的人才培训体系,培养各级、各类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在培训对象上,应当首先培训管理者,如教育局长、校长,而后是骨干教师和全体教师等。在培训形式上,应当使校外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现场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还可以通过指导和参加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各类活动,如电脑作品制作比赛、多媒体教案比赛等锻炼和培养教育信息化的人才。
(4)深化研究应用。学校及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通过专项课题、专项调研和校本教科研等形式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学校整体发展的整合研究,以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引言】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过程中,教育信息化也被提及出来。教育信息化包含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手段等一系列的改变和变化。教育心喜欢不同信息化和网络化,它有着自己独有的特性,关系整个教育改革以及教育现代化。我们国家发展教育现代化,意在希望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现如今,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了问题有待我们解决,主要如下: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
最近几年,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逐年加快,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环境的改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国某乡镇中小学的调查报告曾显示,多数情况下,计算机的配置都不高,而且并不是达到了人手一台电脑的,大多三五人公用一台,更甚者十几人共用一台。
(二)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
当前,学校在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当中,主功硬件建设,而在软件方面就相对弱一些。学校在空间管理方面,大多采取集中化管理模式。例如图书元以及实验室这些公共的地方,还处于没有计算机配置的状况下。时间管理方面,一般情况来讲学生只能在计算课的时候接触计算机,很少独立使用。现如今,教育信息化管理重要有连个特点,一方面投入的经费不充足,使用的也不合理化,另一方面,投资比例严重失调,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
二、对于存在的问题,采取如下对策
(一)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时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相对而言农村的中小学经济状况较为薄弱,所以一定要依靠国家政府、教育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上的好心人士等力量来筹组紫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中小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便信息教育的正常进行。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若想更好的做到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换的建设,就应拥有数量较多、素质较高,而且要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团队。与此同时,也要选择激励的方法政策,积极主动的容纳那些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将他摁吸引到农村的中小学中来,投入到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当中去。在这同时,教师爷要加强自身的能力,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更好的结合。
(三)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式最为重要的过程。开展信息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教学的结合,提倡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更为广泛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而且摇摆信息技术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去。
所谓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意在将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视为教育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时候,尝试运用信息化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孩子们自助学习,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当前,在新课程的配需当中,一个最为明显的现象就是课程的内容设计与信息技术严重脱节。培训的内容大多呈现“有思想没技术”或是“有技术没思想”的情况,很少有做到整整将两者进行整合的。
(四)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就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若想在区域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的基础之上,给与每个学校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以资鼓励学校开展校园网的建设,没有充足条件的中小学就必须满足设备的需求,开设多媒体教学,增设多媒体信息设备,降低教师的资源共享教学,定时更换教学资源。与此同时,也增设各区域间的资源库,以便鼓励教师之间合作教学,更具乡镇学生的特点设计自己的教学模式。建设资源库,有助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也可以省时省力,这样农作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将会更强。
(五)切实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
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如今大多数的中小学生都沉迷于网络,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等,这些现象都在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的建设,切实将强孩子们网络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让孩子们能够正确的去分辨是非黑白,懂得识别真善美;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及欣赏,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欣赏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信息。最后一方面,注意强化法制教育的责任感,让学生们了解到无论是什么样的环境,哪怕是虚拟社会,也是要为自己的言行服法律责任的,如若不严,将会为自己的言行承担应有的责任。
三、总结
在某种程度来讲,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充满适应性的社会过程,这也就表明一定要和传统的教育形态发生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清晰的了解和明确一个观点,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的去改变和创造教育当中的奇迹,它可能会促进教育的改革,也可能有利于教育系统的强化。教育信息化的同时,为学校和师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不是单一的教育资源的传递,是一个双向的智能化过程。
参考文献
[1]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赵国栋,李龙.《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
[2]刘东波,李祥贵.开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
[3]段宝霞.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投资问题探讨[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
篇5
一、健全组织,强化管理,确立目标,整体规划,是顺利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先决条件
教育信息化工程涉及多个层面,要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效益,体现价值,就必须健全组织领导,全面规划部署,明确目标,强化管理。首先,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确保信息化建设目标的落实;其次,研究制定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制度,组织协调工程实施;第三,聘请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家成立指导小组,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保障。
经过对学校实际的深入分析与专家论证,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步确定为四块内容:(1)信息化设施建设;(2)资源建设;(3)教师队伍培训;(4)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同时确立如下目标:(1)验证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的可操作性和适应度,依据教育发展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更新,提出有价值的改进意见,及时调整,提出可借鉴、可操作的经验。(2)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渠道,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把教育信息化内化为思想上的需要,并外化为行动。(3)培养一批思想观念新、业务能力强、能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为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保证。(4)使全体教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5)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进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研究。(6)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因素
首先,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一方面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培养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加大信息技术教育课的研究力度,使之与其它学科教学融在一起,培养教师教学的整合能力。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各种软件的使用技术培训。其次,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结合起来,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明确课改的方向、结构、目标,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切实把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再次,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学习教育教学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不断更新认知结构,以丰厚的知识功底和终身学习的态度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四是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深入把握教材,教学有深度。
三、建设功能齐全、方便实用、开放的信息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首先,建设集信息资源中心、课件制作中心于一体的多媒体控制中心;其次,建立学生微机室即信息技术课专用教室,正常上课达到每人一机;多功能微机室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用微机室,也可同时用作语音室和电子阅览室。设备完善,学习资源充足,学生阅览电子资料便利。其次,建设完善的校园广播系统,定时播出校园新闻和教学节目。上课、下课采用音乐铃声。校园电视系统采、录、编、播功能齐全,能自制、播出传播有关教学的电视节目。
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因此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最为重要。
首先是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储大量的教学软件和学习资源,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能很方便的查询及使用教学软件和资源;其次,教育教学信息平台(网站),具备网上教学、网上管理、网上办公以及对外信息等功能。平台建设科学、合理、实用,能够实现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学校和家庭、社会相互沟通。各学科和班级都建有自己的网站,更新比较及时,信息比较丰富,有专职或兼职信息员负责收集、整理、下载信息,及时通过学校信息平台信息;再次,注意营造和建设信息环境,方便学生搜集信息,校园电子阅览室、图书馆有足够资料,经常向学生开放,供学生整合信息。四是鼓励教师开发信息资源,形成校本特色的学习资源。开发包括:自制、引进、下载、整合的各种学习资源,如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教学软件等。
篇6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公平”作为核心关键词之一,提到“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指出教育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纲要》中也多次提及“教育信息化”,提到要“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广为流传的观点:“教育信息化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本文就此观点展开讨论,并将范围限定于我国中小学。
2 问题分析
教育公平,可以定义为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拥有接受某种教育的机会[1]。提到教育公平,说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总会立即想到要公平地分配相关教育资源,但实际上各个层面的公共政策对其影响更甚。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具备基于教育公平的公共政策,才能实现教育资源以及其他因素的公平分配,促进教育公平发展[2]。《纲要》中提出的根本措施实际就是制定“倾斜的”政策,从而在配置教育资源时照顾弱势地区和学校。
教育信息化,可以视为“在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过程”(祝智庭,2011)。谈到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或作用时,往往会提及其对教育公平的促进。有学者认为,实施教育信息化将保障每一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产生的教育水平的差距,使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3]。
学界从理论上肯定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对实践中的效果提出了怀疑。由于城乡、地区、学校的经济、物质条件差异,许多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并没有真正享受信息技术带给他们的实惠,反而更加陷入教育资源的劣势,出现更大的教育不公平。
理论与实践不符,可知“根本措施”没有到位,也就是说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资源(简称“教育信息化资源”),未能制定或实施合理的“倾斜政策”进行配置。根据基于需求的教育资源配置系统观,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指,根据某一待配教育系统已构建的教育目标,对各种教育资源在质与量及其他属性等方面的需求而进行的配备和依据这些教育资源本身的性质特点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进行的布置[4]。既然已经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而且研究证明“教育公平与教育优异可以并肩前进”(M. Sadker,2001),那么教育公平就是我国教育系统的最重要目标之一。而由于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理论作用,对其相关资源的配置就更应该基于教育公平的考量。
究竟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政策,才能规避“教育信息化”的不利一面,真正发挥其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呢?笔者不敢妄言。这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考证,但决策者至少应该明确某地区或某学校现有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状况,应该考虑不同类别学校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学生获得特定教育资源的机会与程度[1]。简单说,就是要知道现有的差距,才知道应该怎样向弱势方“倾斜”。接下来就讨论怎么表示不同地区或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差距。
3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测度指标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要是建设信息设施、开发信息资源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为了表述方便,这里将用于教育信息化的物质条件、数字资源、师资配备等,统称为教育信息化资源。
根据对教育信息化过程的了解,并对闫慧、王唯、孔繁世提出的三种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借鉴,笔者提出一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测度指标,用于描述所测地区或学校某年度的教育信息化资源情况。
1)基础设施。
①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均投资(元/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购买计算机、投影仪、电视机等设备,建造多媒体教室、机房、电子阅览室等场所,以及配备卫星接收装置、铺设网络等。
②教学用计算机的生机比,即在校学生数/教学用计算机数。
③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百人):计算机数统计时包括教学用计算机、工作用计算机、图书馆的计算机等,人数统计时包括所有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下同。
④每百人电视机拥有量(台/百人):用于播放电视节目以及教学光盘的电视机,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设备。
⑤每百人多媒体教室拥有量(间/百人),包括各种可用于多媒体教学的教室、机房、电子阅览室等。
⑥人均网络带宽拥有量(M/人):反映网络通信能力。
2)数字资源。
①用于数字资源开发的人均投资(元/人),包括开发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教学软件、课件、多媒体素材等所投入的资金,以及购买市场相关资源的资金
②教学资源数据库总容量(G):某地区或学校存储的教学资源库总量。
③教育管理数据库总容量(G),即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容量。
④网站数(个):某地区或学校拥有的教育教学网站数量。
⑤网络课程数:某地区或学校建设的网络课程门数。
3)师资配备
①信息技术课程生师比,即在校学生数/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数。
②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信息技术教师比例:反映信息技术教师的质量。
③每千人中信息技术专门人才数(人/千人):信息技术人才包括拥有一定信息技术特长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
如上所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测度指标体系由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师资配备三项组成。基础设施是根本,也是以往的教育投入中最为重视的一部分,但由于各种设备得不到妥善利用出现大量的浪费现象。于是“人”的因素越发得到重视,信息技术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而且往往承担着建设校园网、开发教学及管理软件的任务,其数量和质量都需要得到保证。对于弱势学校和地区而言,要“配套”满足基础设施和师资,数字资源则可暂缓发展。因为数字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易于共享,可以先使用国家及优势地区开发的资源,比如教育部开发的国家级大型基础教育资源库等。
4 小结及不足
根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测度指标体系,可以测得某地区或某学校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相关情况,获得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师资配备三方面各个小项的数据,有助于决策者制定合理的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政策,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等弱势地区或学校倾斜,从而有可能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
对于具体如何制定政策,本文在提出资源测度指标之后并未讨论,有待教育规划领域的专家进行解答。而且,要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教育公平,不只有制定配置相关资源的政策这一种方法。很多弱势地区和学校在观念上就对教育信息化不重视,或许这才是造成他们无法享受教育信息化成果的最大原因。如果要对这些观念进行测度,则需要用到“使用计算机时间”“信息技术课程占所开课程比例”等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成玉,蔡定昆.教育公平:内涵、标准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经济,
2009(3).
[2]薛二勇.论教育公平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10(10):24-32.
[3]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
序论
近年来,随着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校校通、农远工程、教师网联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部署和实施,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教育信息网络;二是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初具规模,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开发和共享资源库建设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三是应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开始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四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招生录取、就业认证、学籍管理等电子政务、电子校务系统都有了较大发展。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是我国近年来首次政府规划文件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方向、任务和措施。它标志着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的地位和重要性,并对我国今后10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已被视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信息化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信息化教育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从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应用能力建设与投资效益提高、缩小数字鸿沟、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正面临的挑战。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期,将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趋势。
二、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一)相关概念
1、教育信息化
虽然这个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但是一直以来它的定义确是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目前我国学者提出的众多定义中,主要有以下: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李克东)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祝智庭)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南国农)
上述定义均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如: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了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2]。
2、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它是一种教育模式,一种现代化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态,是一种经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双重改造后的结果运用,是一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二)、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定义区别
首先,从概念界定上看,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信息化是在对传统教育的变革与重建的基础上,在教育领域开发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目的是推动教育向现代化发展,其结果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3]。
教育信息化建设范畴很广,有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硬件建设,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以及信息技术理论、方法的建设。信息化教育是以信息科学和教育科学、电子科学及哲学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教育信息化和信息科学技术教育为基本任务,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和表现形态,是研究应用信息科学技术进行教育的方法、过程和规律,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最优化的实践过程。它研究的范畴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人才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化教育等。其特点是教育观念现代化(全民化、终身化、个性化、多元化和全球化);教育内容专业化;教育过程信息化(教育信息显示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是具有不同内涵和外延的两个概念。
2、功能与语义区别
从功能和语义上讲,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是两个现象、两类活动、两种文化。作为社会现象,它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促进社会信息化、国家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和国家信息化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为人类活动,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式: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化,是向着某种标准行进的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
因此很多研究者都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上;信息化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因此,它是一种教育模式,一种现代化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态,是一种经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双重改造后的结果运用,是一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区别于信息化教育中的教育,意指一种信息运用的领域范围特指教育领域,即在教育领域(包括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现代远程教育领域和教育管理、信息技术队伍培训领域)内全面深刻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的过程。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信息化的本质是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而作为人类文化,它们具有不同的历史涵义,教育信息化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极强的时代烙印,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电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4]。
同时,两种语境中信息化的含义不同,教育信息化中隐含着一种技术和教育标准,这种技术标准是指对教育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运用和评价中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水平程度,这些大都可以对其进行量化测度;相应的教育标准是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非线性、共享性和易获得性等和教育观念上的现代化、信息化、个性化、情感化、最优化与综合性、深入性、开放性、人文性以及教育和学习方法上的交互性和协作性程度,这些则不容易被量化评估,因此常被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忽略。
3、评价指标体系与联系
从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推动教育向现代化发展,其结果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用一句话串接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这两个词就是: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促进教育信息化。因此,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教育联系紧密,两者相辅相承。信息化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进展程度,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进步。由于市区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加快了建设步伐,实现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网站、资源和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校校通工程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
为了了解我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和研究获取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全市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搞好校校通工程建设、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远程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为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发展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信息化建设现状
1、总体概况
到2003年10月份全市有学校488所。高中13所,职专6所,中学69所,小学388所,其它教师进修学校等12所,全市中小学教学班4832个,有学生190060人,教师13811人,专职计算机教师408人,有计算机教室358个,拥有计算机13405台,上网计算机有3239台,具有校园网的学校19所,教育信息化资源合计7057.8G,电子阅览室12个,网站和培训中心各8个。全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上按不完全统计达到4696.53万元,其中政府投入1582万,乡镇政府投入267.84万,各级各类学校自筹资金2846.69万元.全市334所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开课率为68.4%[5]。
2、计算机教室建设情况
2000年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市区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市直高中、职专等学校是自筹资金或从银行贷款建设12个多媒体教室,基本满足了高中和职专的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要求。
县(市)区中小学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部分村里或乡镇投入、还有部分的与电脑公司或个人集资等形式,建设了计算机教室,采用向学生收取上机费用偿还等方法,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是在政府投资较少的情况下,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举万民之力,打造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提早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种以点带面的星火燎原之势,奠定了我市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情况。
3、信息化工程和校园网建设情况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情况全市城乡中小学开课率为68.4%。全市城乡中学已经全部开课基本上每周一课时,城区的小学已经全部开课我市农村小学350所现有197所小学开课,开课率达到56.3%,还有153所没有开课。开课的学校基本上能按照省里的要求使用规定的教材。
全市有488所学校,据调查统计能用计算机上网的学校有111所,占全市学校的22.7%,上网的计算机3239台。按照省里要求实现校校通工程,各县(市)区各级各类学校还要加快计算机上网工程建设。全省上网的学校占全省学校的10.7%。
(三)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一些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对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缺乏足够认识。有的不能认真贯彻落实文件政策要求,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造成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滞后。
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地区多年来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上没有投入,造成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因此,辽阳市各地区差距大,这与领导不重视、不投入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不投入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造成地区落后。
3、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档次低、不规范、不统一
一些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自行建造计算机教室,使用一些低档次甚至淘汰的计算机产品充当。有一些计算机没有硬盘、无法满足现行教材要求,造成计算机教室无法使用。
4、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素质偏低
专职计算机教师,由于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较少,一些从其他学科转行的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所以,不能胜任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全市408名教师通过校校通工程网络培训的只有92人,能达到网络建设管理要求,其余多数达不到要求。有的学校由于缺乏专业教师不能开课。有的学校领导由于缺乏教育信息化专业知识不懂如何去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因此,由于领导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也是制约全市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重建设轻使用
重硬件轻软件我市的一些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把校园网、备课间、多媒体教室建设起来,但忽略了配套的软件管理平台。有资金只管硬件投入不管软件建设,造成网络不能使用,有备课间不让教师应用,有上网条件的计算机只放在少数人的办公室里,大多数教师得不到应用。大量的投资、大量的资源白白浪费掉,只能作展示品或用来迎接检查、充当门面,应用率极低。这是学校不懂教育信息化,不重视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结果[6]。
6、教育资源建设乏力,缺乏整合
有一些学校由于缺乏资源不能应用在教学上,对学校需要的各种资源投入的很少或不投入,总体上对教育教学资源不重视。有的学校虽有一些资源素材,但缺乏网络支持,不能应用到教学中,有的只在上公开课时能应用一点。总体上各级政府在教育资源上投入是非常少的。因此,教育信息化资源中心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加强计算机教室建设,努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我市现有计算机教室358个,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学和小学中心校基本上都建有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351所,开课197所,还有153所学校没有开课,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帮助农村未开课的学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并加强配备师资力量,满足开课的需要。
(二)加快校校通工程建设
首先,加强教育信息网的建设,要求在现有教育信息网的基础上,根据县(市)区各类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依托现有因特网建成覆盖市县校的传输网络,建立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和三级用户接入工程。实现全市内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和资源共享。
第二,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要建成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系统,交互式网上教学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要覆盖市、县、校三级教育机构的大型教育网络平台。未来的现代远程教育要以教育信息网为基础,建成一个连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并进入千家万户,能为所有学校和社会公众提供教育服务的相对独立的开放性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建立交互式网上教学平台,形成教育资源群,并逐步构成我市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加强校校通工程建设,要建立以电信宽带为主要联接方式的上网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以市区中小学、农村中学、农村小学中心校以及农村小学逐步的实现校校通工程。加强校校通工程软件管理平台建设,要按期实现全市校校通工程。
(三)加强资源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要加快市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并重,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我市没有共享资源,要认真规划建立市级的资源库,成为全市的公有资源,实现全市的资源共享,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要把资源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特别加强市资源中心建设迫在眉睫,教育资源中心是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要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引进工具型、平台型、资料型和素材型的教育教学软件,充实丰富我市教育资源,组织广大教师软件技术人员研制开发适合我市中小学校必修课并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软件,我市要分学科、分年级、分地区、分学校进行组织开发。形成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要整合教育资源把分布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有用资源整合成为市公共资源部分。实现全市教育资源公享,在教育资源建设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全市资源中心建设。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各级学校配备足够的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保证全市所有中小学都有一名合格的教师满足开课要求,现在全市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有408名,实际需要648名,全市还要补充信息技术教师240名。这些教师主要要通过社会招聘高校毕业生中选拔,还有在职教师经过培训合格转学科录用。另外,除授课教师以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都应具有一名经过培训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维护。
每一所学校至少要有了3-8名经过培训的信息化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今后3年内要完成对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校长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市要建立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考试合格特征上岗制度[7]。
(五)加强投入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计算机室建设、校校通工程建设的物质保证。建立起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市场运作,社会捐赠,单位自筹,政策性收费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机制。一是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统筹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配置经费;二是要不断拓宽学费筹措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三是要以市场运作方式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走良性发展道路;四是要认真落实《关于取消信息技术课上机费的通知》每年市县区政府要设立信息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本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六)提高各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现实教育信息化是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功和失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亡。要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七)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各级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八)建立完善的督导评估系统
要建立市县区督导评估小组,确定评估体系,实施督导。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评估标准之中,以评促建。全市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校的评比工作,对为全市树立榜样的学校要树立典型积累经验。要宣传推广一批教育信息化的典型地区和学校,对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促进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要积极落实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的我省中小学多媒体网络教室和校园网建设标准,落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行教育软件准入制度,以规范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信息化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培养社会各行业信息化的前提;是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五、教育信息化未来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纵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不论从个别化、引领性的个别单位的教育信息化探索,还是区域性、示范性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活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大多归于点形态。这种点的形态是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必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探索并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各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也在不断的尝试中摸索出具有一定普遍使用性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自2003年国家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呈现整体推进的态势。宏观来看,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将涉及到整体推进的战略目标、整体推进的内容;整体推进的保障措施的三个方面,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三大特点[8]:
1、教育信息化将加速教育系统的体制变革
知识经济对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即全民习、终身学习和灵活学习的社会。相应地,教育体系必须成为提供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灵活教育的体系。我们的学校和教育系统亦步亦趋,正处于被动适应外围环境变化而进行体制变革的巨大压力中。
这些压力从观念层面上包括(但不仅限于)来自多元知识观的挑战、来自学习内涵和外延变化的挑战,以及来自重新定位学校在知识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挑战。教育系统的变革有不同的层面(级别构成),分别是教室层面的变革、学校层面的变革、学区层面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首先关注宏观层面的教育体制、教育法制,而后又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及课程改革,对于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变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直到近来才逐渐受到重视。通过不断迁移工商管理领域的变革经验,学校的变革才开始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层面,是对微观领域的统筹,也是与更大的外界系统交互作用的界面,是教育改革由外部向内部、由宏观向学校、由创造条件向改造实践转换的关键层面,是教育改革走向升华和成熟的重要部分。
以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让人们看到了他促成教育变革(学校变革的潜力。因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
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不需要,甚至不应该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阶段(入学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学校),更不应该标准化运作和一以贯之。1998年,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就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的论断,何克抗教授进一步将之论证为ME命题。如果说,过去若干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只是在强化和维护已有的体制,或仅只是少量的改进和重组。那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将愈来愈多的挖掘教育信息化对于体制变革的促进作用。
教育信息化除了能重构教学过程从而支持教育系统的变革外,信息化环境也能直接助力于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与沟通,有助于学校开展知识管理并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教育信息化也能有效地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与互动,从而优化教育系统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2、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创新扩散将以扩展型
扩散为主要形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宝贵的、值得推广的经验与做法,但多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世界银行信息促进发展项目《知识地图:ICT在教育中的应用》报告指出,(被调查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多地区已经有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但很少被广泛传播,没有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决策者。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9]。
当前,人们对于技术的认识正不断加深。对技术创新源头的理解,由原来的科技和发明或市场需求等单因素观点,逐步让位于演进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等多因素观点。由此引发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思路,也正在由原来简单的将最新技术引入教育转变到以关注教育系统特征,充分考察教育系统需求、推广措施合理性、应用者特征、决策类型、关键人物以及时间特征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扩散思路上。该思路所遵循的规律属于创新扩散理论研究范畴。关于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⑴创新包括具体的事物,特别是科技类产品或技术,及抽象的思维和观念;⑵创新是个体主观上的认定,它是个体过去所未具有的认知经验和行为,与时间无关;⑶创新对个体应可产生认知、态度、价值取向与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创新扩散是指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迁移扩散、扩展扩散两种,而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传染扩散、层级扩散和刺激性扩散三种类型。教育信息化发展所表现出的由点到面的整体推进的态势,已经摆脱原来的局部地区试点后以个别、零星的迁移型扩散思路,转变到有目的、针对性、分类别、分层次的扩展型扩散方式。扩展型扩散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迁移型扩散,具体表现形式既可以是类似病毒扩散机制的传染扩散(类似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是层级扩散(某种类型的学校或某种角色、地位的教育者对其他层次学校或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自下而上的刺激性扩散(一线教育工作者或学校受新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创新,并重新进入扩散进程)[10]。
3、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服务型业务特征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人的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这就要求必须构建起能够适应变化的社会和人的多元需求的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本质是教育,而不是技术。这种本质规定性要求教育信息化要以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随着以提升应用能力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型特征。
具体来看有两个方面:⑴教育系统内部信息化服务特点的日益明显;⑵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初具规模,并表现出强大的作用。传统的教学就其过程而言,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媒体与技术的引进,使得教育过程进行了重构,原有已经形成的整体化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应对这一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变革对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极具挑战的,因此需要专门的组织与部门负责[11]。
伴随着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而产生并不断壮大的教育技术机构,如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政府直属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培训和支持单位(如电教馆、教师进修学校、师范学院等),正在这场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变革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服务特征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专门服务,如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管理与、网络教学支撑服务、网络通信系统等,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强有力的支撑部分[12]。此外,由于借助信息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构建起来的面向全社会更为广泛人群的远程教育系统,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服务型特征的重要表现。
目前,所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办学机构和模式使得教育服务的信息化特征日渐纷繁。各种类型面向基础教育的网校,将名校、名师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面向企业员工的E-Learning系统,将以提高员工绩效作目标,将工作与学习有机整合,从而构建起企业永葆持久竞争力的机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所构建的以卫星推送教育资源、以计算机教室作为辅助手段的做法开创了中国基于信息化手段大规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模式;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开创了信息化提供全面教育服务的新局面,从而打破了传统高校统治的高等教育市场。[13]这些都清晰地表明: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再是以往人们认为的传统教育的信息化,而是新型信息化教育,并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六、结束语
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当代科技水平发展的推动下,会一步一步向着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它不但会有外国先进技术的支持,也会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融入,这是一种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前端学术,创新始终是这一门技术的前进内核。然而,在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促成教育创新、体制变革的服务建构的过程中,人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教育信息化是一种需要引导方能正确使用的变革之力,从教育管理和服务层面看,另一个操纵信息化这一魔杖的则是学校和教育系统的管理者,他们决定着如何利用信息化环境来改善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内部管理与沟通,以及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沟通和互动。
参考文献:
[1]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3-12.
[2]黄荣怀,江新,张进宝.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4):52-58.
[3]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9):5-15.
[4]钟绍春.关于教育信息化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3-10.
[5]李姗枝.简谈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咸宁学院学报,2008,(2):131-133.
[6]张建伟.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9-13.
[7]刘万年,冯晓晴.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6-10.
[8]李姗枝,易理清.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的相关性讨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7):27-28.
[9]李云林.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8,(1):5-10.
[10]李祺.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1-5.
[11]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篇8
一、发展现状
我校现有22个教学班(含三个学前班),在校学生1521人,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45台,在校学生与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的比(生机比)为33.8。我校共有教职工69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17台。我校有网络多媒体教室2个,使用统一规定的教材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建立了学校办公平台和学校网站,具有了本校的教学资源库。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录像带、录音带、电子图书、vcd、dvd、cai课件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造成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三)信息教育资源应用不足。课程整合不足,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应用不足。例如,现在要求统一纸质备课,导致大量的网络资源,学校信息教育资源不能很好的应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投入。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证。
(二)加大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成立学校信息化教育评价小组。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之中,以评促建。
四、下一步发展目标
(一)加强教师的信息应用技术的培训。只有全体教师拥有了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让信息技术更高的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9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 中小学教师 自学活动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中小学教育领域,随着“农远工程”以及“校校通”工程等项目课题的实施及推广,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中小学教学人员的能力素质也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考验。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操作,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化设施,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必须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教育环境对中小学教师的新要求。
一、转变学习观念,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自学是在职人员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面对工作压力和家庭繁杂事务的同时,当代中小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教育事业对教师能力素质不断提出的要求。
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自学活动,教师必须树立主动的、有主见的学习意识,做好准备工作,主动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信息平台进行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需首先以学校提供的网络平台为学习环境,进行自主学习的准备工作。教师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对自身进行需求分析,根据学习需求确定学习目标,接着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出符合自己的学习任务,然后带着自己的目的去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学习。
二、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
详实的学习计划是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保证。教师自学活动应充分重视学习计划的制订。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自身就是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给自己量身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及学习活动。学习计划的制订可以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评价等方面入手。自学活动的设计大致分为需求分析、选择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或者学习策略、进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评价等。同时教师的自学必须事先要有合理的时间安排,即处理好工作、家庭、学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学习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实际,学习计划的执行更要严格。
三、掌握数字化学习的基本技术。
当代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人。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的学习资源主要是以网络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所以,掌握数字化学习的基本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是数字化环境下自学的基本前提。如果教师不掌握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必备的现代信息知识,即使学习资源再丰富,现代远程教学也不会成功。因此,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windows基本操作,会上网搜索必要的学习资料并进行浏览或下载,会收发E-mail,会点播多媒体课件。尤其是对于年龄稍大的教师而言,在信息化教育工作迅速发展的今天,务必要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这样才能作一名合格的教师,才能为信息化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作为终身学习者的教师应该时刻检查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较为前沿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四、主动参与协作学习。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63-05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它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正从“初步应用阶段”向“融合创新阶段”推进[1]。教育信息化其成效或最终目标体现于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以促进教育教学效果与效率最大化。所以,教育信息化能否深入发展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直接的参与者与组织实施者,还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最终目标的实现者。
数学是抽象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把图形、声音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脑、耳、眼等多种感官进行刺激,使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如何把数学教育和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合是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我国大部分小学在农村,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对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起到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所以,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展开调查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金华地区处于浙江省中西部较发达地区,根据金华市教育局2013-2014学年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显示,金华地区68.9%是农村小学,共293所,其中镇区127所,乡村166所;农村小学数学专任教师占其小学数学专任教师的60.6%,共3229人,其中镇区2041人,乡村1188人。金华地区在2011年前已经实现了“百校上网工程”、“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和“金华市教育信息化123工程”等。目前,金华已经建成金华市教育计算机网、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实现省、市、县、校四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所有农村小学实现网络主干宽带达到1G,学校100M接入该网,做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农村小学班级多媒体普及率达100%,小学中生机比达到5∶1,师机比达到1∶1。金华市农村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达到要求并逐步完善,数字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丰富。[2]
面对教育信息化装备的不断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进程如何?本文通过深入金华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听课、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与资料检索等,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化的完美融合探索对策。
二、问卷设计与样本情况
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基本信息,包括所在小学地理位置、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计算机等指标,第二部分是在前期对大量文献检索研究前提下,依据《规划》与《纲要》,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得出现阶段衡量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教育信息化认同与培训、工具软件与应用、资源共享与共建、教学与技术融合4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20个二级指标。初始问卷完成后,选取金华地区10个县市镇区小学、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共40名进行预试、问卷认知访谈,根据访谈反馈情况对具体题项的表述进行修改,确保教师对问卷题项的理解不会出现认知偏差。
本次调查根据金华农村镇区小学与乡村小学数量比,随机选取样本,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回收570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565份,有效率为99%,其中镇区小学390份,乡村小学175份。同时,我们采用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深入课堂听课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调查能够反映金华市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育信息化认同与培训
(1)教育信息化的认同
教师基本认同教育信息化与自己的数学教学关系紧密,能关注教育信息化的进展。从表1看,无论是镇区小学还是乡村小学的数学教师,都认为教育信息化与数学教学有关系,认为关系紧密以上的达82%,乡村小学与镇区小学没有显著差异,在深入乡村小学与镇区小学听课与访谈时发现,乡村小学虽然教师与学生数较少,但教育信息化装备与镇区小学没有显著差异,有的乡村小学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小学生数逐渐减少,教育信息化装备比例反而高于镇区小学。
(2)教育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培训多,但针对数学教学工具软件应用与数字资源应用与建设培训偏少。41.5%的教师认为培训与学科教学针对性不强,调查显示,100%的教师都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但针对数学教学的工具软件应用与数字资源应用与建设培训很少。访谈中还发现,像电子白板使用培训是由电子白板供应商承担,但不同的电子白板厂家设计的工具软件不同,教师使用时要进行不同的培训,造成使用技术上的障碍,不仅增加教师负担,更对提高应用水平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教师在对培训内容的期望上,77.4%要求学习电子白板使用,52.3%要求学习超级画板,51.6%要求学习几何画板,50.3%要求学习Flash。
2.工具软件与应用
(1)工具软件的使用
数学教师对常用教学工具软件Word与PPT熟练,但对教学别是“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需使用的工具软件――几何画板和超级画板却不怎么使用或不用。
分析表2发现,教师常用且比较熟练的教学工具软件有Word与PPT,访谈后得知教师均参加过Word、PPT与Excel使用的学习与培训。而生活中使用QQ与微信进行沟通最普遍,且使用QQ与微信的能力都是通过实践摸索产生的,因为这两项工具软件简单、易学、使用方便。而数学教师在教学别是“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需使用的工具软件――几何画板和超级画板,有53.8%和56.8%的教师没有使用过,调查显示没有进行培训、学习是导致该结果的最大因素,其次是培训过但由于应用偏难才会不怎么使用甚至从来不用。
(2)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教师普遍能使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体,但经常出现媒体使用不当的现象。当前,小学数学一、二年级每周5个学时,三、四、五、六年级每周4个学时,部分小学开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1学时。根据表3数据,结合深入课堂听课,我们可看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使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体,在课堂上使用最多的是PPT,有的教师可以说达到滥用的程度,如在教学列竖式计算184÷46时,部分教师把演算过程也用PPT播放,影响小学生理解算理与掌握计算方法,这些教师似乎离开PPT就不会讲课了。
(3)多媒体课件资源的利用
教师能共享多媒体课件资源,但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薄弱。32.9%的教师是现成课件直接运用,49.6%的教师是在别人的基础上修改,只有17.4%的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独立制作课件,其主要原因是许多工具软件不会用,做不出自己设想的效果,其次是自己制作课件素材少。
3.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与共建
(1)网络与教学资源网站
办公室网络流畅,但是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站及平台不熟悉。调查显示,88%的教师所在办公室网络通畅,所有教师办公室都通网络。教师对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网站不熟悉,情况是:48.2%的教师对“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不熟悉,49.7%的教师对“浙江基础教育资源网”不熟悉,52.6%的教师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不熟悉,浏览最多的是自己学校网站、金华教育网站,其次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网”。访谈中得知,金华地区农村小学数学教材基本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参与开展的数学教研活动时,会引导教师上该网站浏览课程资源。
(2)数学教学数字资源
学校网站教学资源匮乏、更新慢,适用数学教学的数字资源较难找到。
调查显示,51.5%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网站内容匮乏,学校网站几乎都无法上万方期刊这类教育数据资源库查找并下载教学中所需资源,34.1%的教师认为学校网站资源更新慢。
(3)数字化资源下载
数字化资源应用不理想。调查显示,影响教师下载数字化教学资源用于教学的主要因素是网上资源与本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符,其次是网上资源更新慢,再者是下载要收费。
(4)教学资源上传共享
很少教师愿意将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上传网站共享。调查显示,影响教师将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站与大家共享的因素有:72.9%的教师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没有多少创新,37.4%的教师是找不到适合的网站平台与不知上传方法,11.6%的教师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自己拥有知识产权。
4.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
教师有积极探索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识,但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与编制数学教学软件和使用资源库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影响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把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成效。
在深入课堂听课后发现,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都在不同程度的探索如何使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但是进程非常缓慢。调查显示,影响应用教育信息化进行教学的因素包括:①缺乏编制数学教学软件和使用资源库的知识和经验,②缺乏能制作出与本人的教学设计一致的软件,③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④课前备课量增大,⑤使用效果不尽人意。
(2)数学教师本身的素养
数学教师本身的素养影响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调查显示,职称在小学高级及以上的教师对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怎样融合且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与新入职的教师有显著差异。当在上课时课件预设与学生想法不一致时,只有2%的教师能及时调整课件,48.5%的教师偶尔能调整课件,还有30.9%的教师是无法调整课件。
深入课堂听课发现,部分新入职教师在教学中设想一条线、小学生学习认知一条线,信息媒体又一条线,这3条线处于分离状态。部分直接用光盘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师生双方互动“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时,由于光盘固定的流程,教师无法调整预案,只能按照光盘的流程继续进行。
(3)数学教学优质资源利用效果
教育信息化提升了教师教学的多种能力,但将数学教学优质资源应用于自己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调查显示,只有19.3%的教师对将数学教学优质资源用于自己教学的效果感到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有以下几项:68.3%认为学生情况不同,出现“水土不服”;41.9%认为自己钻研不够,没有用好用活优质资源;38.7%认为教师个体素质不同,出现“东施效颦”。
四、思考与对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过程”[3]。由上调查分析可知,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一些可喜的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对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对策。
1.各方参与,激发教师内动力
(1)政府牵头,组织各种教育信息化推广活动
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牵头,深入农村,组织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经验交流宣传推广会,典型引路、示范引领,如微课、电子书包、翻转课堂、Web2.0、混合学习、移动阅读等的展示[4],让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看到教育信息化下教师的工作量没有增加,在某种意义上反而得到减轻,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提高,这必能激发教师投入到探索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的热情。
(2)有的放矢,开展各级各类的教育信息化培训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提升,需要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支撑。国培、省培、区培各级各类培训组织者要深入农村,充分了解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对培训专家提出有针对性的内容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每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参加一定学时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如: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中,要求每位教师5年内完成360学时的培训,我们还可建议360学时中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培训不能少于90学时。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如开设“超级画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等内容的培训。
2.顶层设计,工具软件简单化
(1)工具软件简单化,利于一线教师普及应用
工具软件开发应遵从简化原则,从全面需求出发,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有当技术趋于简单化时,技术才能得以广泛应用。如:白板开发商的应用软件要标准化,利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研发机构要针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开发功能全面的学科教学平台。有了好的学科教学平台,师生易学易用,使一线教师能像使用传统教学工具一样,操作方便,这样既减轻教师负担,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出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效果。
(2)课件微型化,便于一线教师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的实践和研究都表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探索建构的课堂,需要教师的随机应变,临场发挥,任何提前设计好的“教案”、“课件”都无法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上。因此,课件开发研究机构需要把数学知识分解成像“原子”一样的“知识原子”,对每个“知识原子”开发出微课件、微素材,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微课件、微素材,根据农村小学生学习“生成”情况,运用工具软件进行组合,使学生动态的建构“知识分子”,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3.以人为本,资源建设个性化
数字资源的建设要关注学生、教师、学校的需求,关注人的个性发展。[5]
(1)公建众享资源开放化
公建众享,国家出资、名家建设、一流水准,像“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等,农村小学数学教研组应引导教师用好这些资源。同时,区域教育领导部门应以区域为单位购买一些大型的商业期刊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维普网等都有大量的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资源,且数据库资源更新快,检索方便,区域内开放这些数据库资源,真正实现公建众享,有助于打破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的局面。
(2)共建共享资源特色化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共建具有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并能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特色资源库,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应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牵头, 教研、科研、信息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参与。数字资源的建设要着眼于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资源的积累可以通过各种比赛、奖励等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把自己创造的教育教学资源上传,建设符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需求的本土化数字资源库,达到资源有效利用,实现经验、智慧共享的目的。
4.协同发展,教学与技术融合
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把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才能实现1+1>2。
(1)构建高校与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共同体
高校专家对教育新理论、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信息技术把握深刻,而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对农村小学生学习特点了解透彻,高校专家团队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构架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共同体,恰好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建构新的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理论,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道路。同时师范院校开设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课程,为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培养人才。
(2)构建区域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共同体
在城乡学校之间,由于师资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存在差别。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水平,使教学与技术融合,需构架城乡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共同体,由数学教研员、信息技术教研员引领,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核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模式、方法等的探索[6]。在共同体中要努力建设好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验区和示范课堂,通过实验区和示范课堂在数学教育信息化上积极探索,出经验,见实效,用成功的典型和经验带动共同体中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构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共同体
探索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双向融合,还需构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等多学科联合共同体,开展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校本培训,建立学校微信论坛,借助微信论坛交互性强,便于交流,可随时解决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中的问题。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各方形成合力,特别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由内而发的投入到探究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中来,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目标,进而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2]蔡洪祥,卢晓华.加快金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浙江教育技术,2011(3):50-54.
[3]托宾・哈特(著),彭正梅(译).从信息到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2.
[4]胡铁生,黄明燕.融合与创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核心使命――基于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分析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4):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