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范文
时间:2023-03-29 11:3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增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东盟国家经济增长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起伏。1997年东盟国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1998年各国经济普遍陷入严重衰退,1999年和2000年却出现快速复苏或强劲反弹,而到2001年多数国家经济又急转直下,甚至呈现负增长。2002年初,东盟国家经济再次出现复苏的态势。在战后东盟经济发展历程中,这种经济增长的轨迹是不多见的。
据东盟五国的官方统计显示,1996-2002年,印尼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4.5%、-13.1%、0.8%、4.8%、3.3%、3.7%;马来西亚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7.3%、-7.4%、6.1%、8.3%、0.4%、4.2%;菲律宾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8%、5.2%、-0.6%、3.4%、4%、3.4%、4.3%;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7%、8.5%、0.1%、5.9%、10.3%、-2%、2.2%;泰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9%、-1.4%、-10.8%、4.2%、4.4%、1.8%、3.6%。2003年,据近期各国的预计,印尼经济增长率为3.5-4%、马来西亚为4.5%、菲律宾为4-4.5%、新加坡为2-5%、泰国为4.5%。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有关的国际机构和官方部门普遍预测,东盟国家经济将陷入长期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复苏将是缓慢痛苦的过程。东盟国家经济将在低谷徘徊较长时间后,才能走出低谷呈现U型复苏。然而,1999年东盟国家经济竟在短时间里出现迅速复苏,呈现V型的强劲反弹。不过,当时就有人警告东盟国家经济V型复苏的基础脆弱,随时有变成V型危机重返的可能,以至出现W型的经济波动。因为东盟国家经济从严重衰退到快速复苏主要是拜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全球电子业景气循环之赐。但是,各国遭受金融危机冲击后经济基础依然脆弱,结构性矛盾仍未解决,国内外投资继续下降,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出现逆转,这些国家经济将重新陷入衰退之中。
1996-2002年东盟五国经济增长率(%)
附图
2001年,东盟国家经济急转直下,再次出现普遍衰退。不过,此次东盟经济衰退与1997年金融危机时的情形有所不同。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各国经济衰退的程度不同。1997年金融危机中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是重灾区,新加坡所受冲击相对较小。而2001年新加坡经济衰退的幅度最大,它是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以来经历的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据统计,1964年新加坡经济增长率曾出现-4.3%,其后是在1985年经济萎缩1.6%,而这次经济衰退的幅度要大于1985年;二是生产和出口部门受冲击最大。1997年金融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而2001年经济衰退中深陷困境的则是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部门。该年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其中制造业部门增长率为-12%。马来西亚同年的出口贸易下降11.5%,泰国全年出口贸易也下降4.9%;三是电子业衰退尤为严重。1997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国际金融投机,这次经济衰退则是国际电子产品需求急剧萎缩引起的。目前,东盟国家经济高度依赖电子业的生产与出口。2000年,马来西亚电子产品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新加坡为19%、菲律宾为9%。这些国家电子产品生产与出口的骤然下降,必然导致国内经济的急剧滑坡。
2002年,东盟国家经济再次出现复苏的态势。与1999年该地区的经济复苏有所不同,此次东盟经济复苏主要得益于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和各国采取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双重作用。由于美国电子信息产品需求的增加,东盟国家电子产品的出口已经趋于回升。在经济衰退期间,各国采取扩大内需和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已初见成效。许多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农村市场需求。当然,目前各国内需扩大还远未能成为其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来源,因而其经济复苏仍然十分有限。
二、东盟国家经济增长波动的原因探析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东盟国家经济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严重衰退、迅速复苏、再陷衰退和又呈复苏的增长轨迹。东盟经济增长的急剧波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下受到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和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拖累。
首先,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东盟国家经济增长波动增大。
尽管有充分的数据表明参与全球化程度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但是同时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也增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更加密切,经济增长波动的同步性愈益增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算,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4%。在东盟国家,这种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性更大。例如,据新加坡贸工部的研究显示,美国的经济增长对新加坡经济的影响最大,美国经济每增长1%,新加坡经济就会增长0.96%。(注:新加坡贸工部:《2001年新加坡经济调查报告》。)另据美国著名的所罗门美邦公司的研究,日本的经济增长对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的影响分别为:日本经济每增长1%,新加坡经济就会增长0.24%、泰国经济就会增长0.17%、马来西亚经济就会增长0.13%。
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向东盟国家的传导,是通过世界市场扩散的。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向发展中国家传导,是通过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变化实现的。但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促进了新的国际分工发展,东盟国家已经成为制成品生产国和出口国,该类产品已占东盟国家商品出口的50-90%。因而,国际商品市场的价格传导已经从初级产品价格为主转向以制成品为主。近年来,国际市场上制成品价格下降,不但包括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包括高技术产品。东盟国家紧跟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发展新经济的步伐,大力扩展以芯片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和出口。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该类产品出口比重分别高达65%和64%,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高达25%和19%。菲律宾、泰国和印尼的相应比重也很高。据计算,1992-1999年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下降对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造成的损失部分相当于它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部分的6.46%、3.13%、1.03%和0.87%。2000-2001年,全球电子信息产品销售额从年增长30%到下跌30%,导致东盟国家的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急剧波动。例如,2000年新加坡经济增长率为10.3%,而去年则下降2%,其中约有12个百分比的大幅波动。据新加坡贸工部的研究显示,世界半导体工业每下降1%,新加坡经济增长就会下降0.12%。而2001年全球半导体工业增长波动达60个百分点,它对新加坡经济增长的影响高达6.8个百分点。同期,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对新加坡经济增长的影响为2.4个百分点。(注:新加坡贸工部:《2001年新加坡经济调查报告》。)
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对东盟国家经济的影响,不仅在于流入这些国家的资本流量减少,更在于金融资产价格,主要是股价和汇率变动的传导。近年来,东盟国家引进外资的规模持续萎缩,1996-1999年东
盟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从163亿美元降至73亿美元,它对以投资—出口推动的东盟国家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近年国际股票市场价格和美、日货币汇价的剧烈波动,也引发东盟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并危及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据美国所罗门美邦公司的研究,日元汇率的变动对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经济的影响分别为:日元每贬值10%,泰国经济就会下降0.3%、新加坡经济就会下降0.22%、马来西亚经济就会下降0.21%。
资料来源:美国所罗门美邦公司。转引自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12月11日。
其次,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经济的脆弱性,使之难以抵御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
在经历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东盟国家仍未完全摆脱危机的阴影,各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尖锐。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乏力,国内外投资持续低迷,银行金融体系重组艰难,国内公司治理进展缓慢,因而政府的反周期经济政策收效甚微。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兴起,东盟国家的电子业生产与出口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主导国内经济增长的关键部门。然而,这些国家电子业的发展却有明显的脆弱性。它们的对外依赖性强,其零部件与中间原料的进口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高度依赖美、日等发达国家,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大。这一生产方式也易于被后起国家所取代,如在1997-2000年的短短几年时间,新加坡电子出口就由世界排名第4位滑落至第9位。同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缓慢,东盟国家经济增长因素中的资本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均下滑。新加坡1990-1998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7.5%,其中资本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为4.2%和1.2%,均比80年代低;(注:新加坡统计局singstat.gov.sg/ssn/feat/3Q99/featju1991.pdf,2002年3月10日。)泰国1997-200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中资本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为2%和-1.8%,也远低于1991-1996年的11.8%和4%。(注:IMFCountryReportNo.01/147,Thailand:SelectedIssues,Aug2001.)东盟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滞后,既影响到短期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也制约着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后劲。
尽管东盟国家银行金融机构重组取得一定进展,但国内金融体系仍然十分脆弱。由于银行和企业结构调整缓慢,国内不良金融资产仍居高不下,据亚洲开发银行去年4月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印尼和泰国的商业银行呆帐率已分别从1998年的50%和43%降至2001年底的12%和10%,但若将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已收购而尚未处理的呆帐计算在内,两国的呆帐率则分别高达50%和25%。而马来西亚的银行呆帐率去年1月又回升至12%,大致相当于1998年的水平。菲律宾的银行呆帐率也从1998年的10%上升至去年1月的18.3%。困扰东盟国家经济的不良金融资产过高,与国内公司治理进展缓慢密切相关。东盟国家的公司负债率高,如印尼和泰国公司负债率(负债/自有资产)目前仍高达280%,而中小企业众多加大了债务重组的难度。同时,企业生产结构与管理体制的调整缓慢。因此,东盟国家经济的微观结构重组滞后严重阻碍金融改革深化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最后,金融危机后区域国际分工格局的巨变,直接影响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由于金融危机后区域各经济体实力的增长,30多年支撑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雁行模式”(Flyinggeesemodel)已发生巨大变化。所谓“雁行模式”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NIEs)产生与发展的一种独特的区域国际分工形态,即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的日本将成熟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后者又将其成熟的产业转移到东盟四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纺织、化工、机械、电子等产业均以这样的次序转递,从而在区域形成了一群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日本、亚洲“四小”和东南亚经济均受到强烈冲击。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吸纳区域产品的能力下降,对外产业转移的进程放缓。亚洲“四小”经济深陷困境,产业升级举步维艰,对外投资规模锐减。这样,由日本主导产业转移过程所决定的区域国际分工格局出现衰变,使得区域内赖以高速发展的增长动力机制和产业循环机制难以顺利运行,经济增长的变数大大增加,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经济的急剧波动。
三、东盟国家经济增长趋势
进入2003年初,东盟国家经济已呈现逐渐复苏的迹象。对今年东盟经济发展的前景,国际经济组织一般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据世界银行新近的预测是,2003年和2004年,印尼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3%和4%,马来西亚分别为4.2%和5.5%,菲律宾分别为4%和4.5%、新加坡分别为1.7%和4.9%,泰国分别为4.5%和5%。
从中长期看,东盟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可能难以再现金融危机前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曾指出,新加坡未来经济增长要再现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将是不可能。(注: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年8月20日。)内阁资政李光耀也说,如果2003年新加坡实现经济复苏,今后每年取得3-5%的经济增长率,那将是了不起的成就。(注: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年11月12日。)这是因为金融危机后支撑东盟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内外条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国际上,去年世界三大经济体同时陷入衰退是战后所不多见的。此后,世界经济的复苏缓慢。美国经济复苏减慢,欧洲经济反弹有限,日本经济衰退仍在谷底,世界经济可能会进入一个较长的所谓的增长衰退时期。同时,由日本主导产业转移过程所决定的区域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巨变,使得区域内赖以高速发展的增长动力机制和产业循环机制难以顺利运行。此外,东盟国家经济还将面临周边国家的激烈竞争。从国内看,东盟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短期内,各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难以解决,政府推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成效有限,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非一蹴而就,因而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尚需时日。许多国家不仅要经历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痛苦过程,还将面临国内政治和社会不稳定的拖累,尤其是2004年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将面临大选。
与此同时,东盟国家经济增长波动将会有所增大。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波动的同步性增强,
将直接影响到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美、日等发达国家“高科技泡沫”破裂后,世界的电子工业迅速衰退,国际市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急剧萎缩。尤其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周期日益缩短,目前一个周期平均只能维持两年半的时间,这就使得以电子业生产与出口为主导的东盟国家经济增长周期也将缩短,从而导致国内经济增长波动起伏加大。
收稿日期:2003-04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8-2002年有关月份[R]。
[2]亚洲开发银行:《亚洲经济展望》1998-2002年有关月份[R]。
[3]Than,M.ASEANBeyondtheRegionalCrisis:ChallengesandInitiatives[M].Singapore:ISEAS,2001.
[4]Takeuchi,j.TheRoleofClusteringintheDevelopment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
IndustriesinAsia[J].PacificBusinessandIndustries,Vol.1.,2001.
篇2
虽然CPI季调后月环比折年增幅已从去年年底14.1%的峰值降至3.2%,但整体通胀问题似乎较去年更显顽固。某些领域的价格上涨仍受抑制――一些企业未能以所希望的幅度上调售价,这在能源领域尤为突出。由于通胀率降至政治敏感度水平以下后部分商品价格获准上涨,以及受生猪供应影响食品通胀率降幅低于我们预期,我们预计总体通胀率的下降可能会更为缓慢。我们现预计通胀率将在6月份触顶于5.6%,而且8月份之前可能不会降至5%下方。
徘徊不去的通胀压力提高了政策放松的门槛。即便在通胀问题不很严重的2010年,当4月份经济增速首次跌破趋势水平之后,决策层仍花了几个月时间才了解了增长减速程度,到7月底才推行放松政策予以应对。当时决策一经出炉,其对经济的影响可谓立竿见影,经济增速迅速于8月份反弹至趋势水平上方。今年的通胀担忧显然甚于去年,决策层可能希望看到经济增长更明显地下滑,才会放心地进行政策调整。不过,一旦中国做出政策调整,经济增长可能还是会很快加速,而且(相对于利率手段而言)中国货币政策的定量属性可能使之难以精确调整。
美国增长减速和油价走高亦带来不利影响。我们的美国经济研究团队最近将美国经济增长预测下调了约50个基点,意味着截至2012年年底美国经济平均增速为3.3%;同时我们的大宗商品研究团队将2011/2012年年底的油价预测分别大幅提高至120美元/桶和140美元/桶。进口能源价格的走高令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因此严重影响了国民总收入。不考虑价格变动因素的GDP数据所受影响要小得多,我们的经济模型显示油价上涨20美元/桶可能会令GDP增幅减少约15-20个基点,而且我们广泛计入了油价走高的影响,尽管国内油价调整会有些许滞后。
调整2011年GDP增幅预测:我们现在预计二、三、四季度GDP环比折年增幅分别为8.0%/9.0%/9.3%,从而得出年均GDP增幅9.4%。政策业已收紧,而且4月份数据显示工业增加值增长明显减速。尽管目前经济增长已明显低于趋势水平,但我们预计政策在2011年三季度初之前将保持紧缩,因此二季度经济增速将不及一季度,而后在三季度逐步反弹。基于我们对一季度GDP环比增幅的预测(根据统计局的GDP同比增幅数据求出),我们的GDP年均增速预测现下调至9.4%1。我们这一预测仅比公布的5月份市场预测高出了10个基点的四舍五入误差。不过,由于这一市场预测是在5月11日,即4月份令人失望的数据之前统计的,我们认为我们的新预测将进一步高于市场预测。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偏离份额分析法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
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跨江濒海,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苏南的经济迅猛发展。到2007年江苏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74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第一产业增加值1816.24亿元,增长17.6%;第二产业增加值14306.40亿元,增长16.8%,其中工业增加值13016.84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9618.51亿元,增长2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928元,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6.7∶55.9∶37.4。
2007年苏南GDP为13485.61亿元、苏中3860.78亿元、苏北为4235.7亿元,而人均分别为苏南48559元、苏中23501元、苏北13699元,苏南大约是苏中的2倍,而苏中又大约是苏北的2倍,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苏中承担着承接苏南辐射和带动苏北发展的作用,为此,江苏省委省政府2003年提出了沿江开发战略,最近沿海开发战略又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加快沿江地区的发展是促进江苏全省实现小康和全面现代化的关键。
一、SSM模型建立
1、理论依据
SSM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研究中,它将一定时期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标准区(即在比较过程中所选取的参照量)作比较,能比较准确地确定区域内各部门或产业的发展状况与标准区相关部门或产业相比竞争力的大小,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SSM将一定时期内所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总量分解为三部分: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即区域经济增长总量(G)=份额分量(N)+结构偏离分量(P)+竞争力偏离分量(D)。其中份额分量是在计划期间特定区域按标准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到计划期末应增加的量。结构偏离分量是指计划期内区域各产业按标准区相应产业的增速所能达到的增长额与按标准区整体经济的增速所能达到的增长额之差。竞争力偏离分量是指计划期内区域各产业实际增长额与按标准区相应产业的增速所能达到的增长额之差。
2、模型建立
假设Yij(t)表示t时期j地区i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Rij表示一定时期内j地区i产业的增长率,则Ri(=ΣjRij)为标准区域的i产业的增长率,R(=ΣiΣjRij)为标准区域整体经济的增长率,那么:
ΔYij=Yij(t)-Yij(t0)
=Yij(t0)×R+Yij(t0)×(Ri-R)+Yij(t0)×(Rij-Ri)(1)
(1)式两端对i求和,则:
G=ΔYj=ΣjYij(t0)×R+ΣjYij(t0)×(Ri-R)+ΣjYij(t0)×(Rij-Ri)(2)
(2)式即为偏离份额方程。其中ΣjYij(t0)×R项为份额分量N,反应了研究区域按标准区域的增长率应该达到的水平;ΣjYij(t0)×(Ri-R)项为产业结构分量P,反应了研究区域的产业结构合理程度;ΣjYij(t0)×(Rij-Ri)项为竞争力分量D,反应了研究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苏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是相对于苏南以及上海等长三角发达地区而言的,放之全国,苏中的经济水平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所以本文选取江苏省作为标准区域,考察了苏中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数据来源于2001—2008年的《江苏省统计年鉴》。2000—2007年跨度为8年,本文以2003年为界,分别考察了2000—2003年和2004—2007年的情况。运用SSM和(2)式,得到结果如表1、表2所示。2003年之前苏中地区发展缓慢,多项指标落后于省平均水平,甚至落后于苏北。2000—2003年全省GDP增长45.18%,而苏中只有38.43%,GDP实际增长量与份额分量差额达108.96亿元,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其下降29.24亿元,竞争力劣势拖累了79.68亿元(见表1)。2003年以来,苏中经济明显好转,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增长显著,超过全省及苏南近20个百分点。在GDP实际增长量超过份额分量的部分当中,竞争力的加强贡献了4.94%,产业结构的优化虽然贡献了-0.78%,但比2003年之前提高了约1个百分点,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均比2003年之前有所提升(见表2),整体经济增长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逐步增强。
苏中在2003年之后快速发展,渐呈崛起之势。本文认为,其原因之一是对于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目标以及中央对江苏提出的两个率先的要求,省委省政府认识到苏中的崛起是关键,为此省委省政府自2003年起先后提出了沿江、沿海开发战略,加大了对苏中地区的投资,相继建成通车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崇启大桥等过江通道,建成通车宁启铁路等基础工程,大大完善了苏中地区的投资环境。此外,苏中地区在汽车与船舶制造、化工化学等工业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开放经济也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苏中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的快速增长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2003年以来,苏中工业增速高于全省及苏南水平,2003—2007年,苏中工业累计增长129%,全省和苏南为116.8%和116.4%。
八年来,第一产业总体上情况不容乐观。虽然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有所提高,但发展速度仍然赶不上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产业竞争力也不断减弱。2000—2003年苏中第一产业增长比全省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少36.54%,而2004—2007年差距扩大到44.63%,其中因为竞争力的减弱就影响了16.77%。尽管产业结构向着优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结构的不合理依然是导致苏中第一产业落后全省平均水平的最大因素。
第二产业增长显著,实际增长量超过份额分量的部分由前4年的23.04亿元扩大到后4年的214.83亿元,增长达9倍,特别是2004—2007年,苏中第二产业增长了80.61%,分别比全省和苏南多17.04%和17.73%。在产业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竞争力也大幅提升,成为推动产业发展超过全省增速的最大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后4年与前4年相比,产业结构没有更加优化,反而变得不合理,与竞争力的显著增强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影响产业发展超过全省增速的因素。
第三产业增长质量良好。实际增长量由落后份额分量变为赶超,其中后4年结构优化带来的增长量为106.71亿元,比前4年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同时,第三产业竞争力也有微弱提升,但提升还不够明显。
三、结论与建议
苏中三大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迅猛,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仍然慢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甚至呈不断恶化的趋势,与工业制造业大相径庭。另外,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其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主要以机械制造、化学化工、汽车与船舶制造等传统产业为主,电子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还不高,与苏南相差甚远。
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发展苏中经济,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加工业,以工业现代化带动农业发展
苏中仍就以传统农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因此要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进苏中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以乡镇企业的繁荣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链。
2、加快苏中地区南通、扬州、泰州中心城区建设
加速中心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利用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进而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繁荣是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的重要途径。苏中地区要抓住润扬大桥、苏通大桥等过江通道建成通车的时机,完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主动承接上海、苏南等地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3、继续加大引资力度,整合提升产业链,坚持工业第一的方针
要引导外商投资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延伸传统工业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内和各产业间的关联度,扩大经济的正外部性。
4、加大苏中地区的港口建设力度
苏中水资源丰富,河道众多。扬州位于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南通更是濒江临海,要加快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加强港口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与苏南、上海等地错位发展,使苏别是南通成为上海组合港一体两翼的重要一翼。
5、重视和发展民营经济
积极进行体制创新,活跃市场,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同时,也要充分吸收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挥民资作用,使得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和国有经济成为推动苏中发展的三驾马车。
【参考文献】
[1]陈朝泰:江苏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5).
[2]吴解生、张千:上海市制造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7(9).
篇4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分析知识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提出大力发展我国知识经济的一些对策。
1知识经济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知识经济是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具有高素质并会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
1.1知识经济的内涵
OECD在世界上1996年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OECD的另一份报告中把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类形态: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并用统计数字说明知识是支撑经合组织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目前,尽管对于知识经济定义本身仍有不少争议,但知识经济被用于描述世界未来经济形态的名词得到了各国经济界和科学界的普遍认可。
1.2知识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和通讯技术处于中心地位。在全球的GDP中,有约70%的产业与信息有关。1982年,全球信息产业销售额定2370亿美元,1985年为4000亿美元,1995年达6400亿美,而2000年则将超过18000亿美元。在美国,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其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使美国享受到了自越南战争以来经济成就最辉煌的时期。据我国科技部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设计的包括知识的生产、投入、激励、存量、流通等指标体系,若把美国现有发展标准用1来衡量,视为刚进入知识经济阶段,则我国仅有0.26,尚处于知识经济的萌芽期。但90年代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同样迅猛之势,1990年我国计算机工业产值才50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50%.而到2000年,我国计算机信息产业产值将达1700亿元。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确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信息产业工程”等政策和措施,以刺激知识经济的发展。
2知识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学界认为知识已成为一种无形的“第一生产要素”具有了第一生产要素的基本特征: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根源,具有配置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能力,拥有知识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权力。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主要产业等等。
2.1知识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形式下,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内容是结构高一档次的优化,经济增长是结构升级的一种表现。具体表现从需求结构变化方面、科技发展方面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方面等都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2.2知识经济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可持续发展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表现,人们在工业经济时代下,实施可持续发展主要紧紧依靠科学技术这把利剑来解决,虽然使有些问题得到缓解,但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生态环境还在恶化,资源枯竭势头没有得到抑制,发展中国家在重复发达国家过去的“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等。因此,只有更加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用,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知识资源成为主体资源,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升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具体表现有: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发展迅猛,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成为主体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3经济增长推动了技术进步,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经济增长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用于教育和科研的经费增加。教育投入的增加,不仅培养了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资本,而且培养了大批在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实用性人才,从而缩短了科学技术产业化的周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随着经济的增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资本和劳动力等投入要素虽然是重要的因素,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在下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要素是能够引起投入要素不断提高效率的技术进步。(3)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人均收入也快速上升,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产品的供需出现不平衡,导致产品结构调整、资源的重新配置,甚至导致相关产业的调整。所有这些调整,都要求有相关的新技术,出现了对新技术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技术,出现了对新技术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3大力发展我国知识经济的对策
在我国目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加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我国必须采取以下措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3.1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传统结构向知识经济的转化。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投机资本无孔不人的今天,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日本之外的发达国家影响有限.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国家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工业发展阶段,高科技成果为我国因地制宜地选择先导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加速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结构向知识经济的转化,使高科技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点。
3.2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高耗、低效为特征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难以回避的问题和矛盾:资源浪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难以持续。而知识经济是资源节约型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经济的结合,可促使经济迅速发展。这些对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甚少的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快高科技的开发运用,利用我国的人才优势,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尽快转变。
3.3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
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基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程度是今后经济增长的关键。知识经济的发展最关键的是高科技的发展。为此,发达国家纷纷增加对科研的投人。1990年.美国在信息业的投资首次超过了对其它产业领域的投资。1994年,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达到了1730.2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61%。据分析,美国经济增长中约有1/3是信息业发展带动的。因此,我们必须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科技进步。
3.4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素质。
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的另一个载体,也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发现:从本世纪初期到50年代,促使美国农业生产产出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构成人力资本的是劳动者的知识存量、技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人力资本通过人力投资而形成,主要的人力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而我国人力资本较为匾乏,劳动力素质较低。因此,必须全社会范围内提倡学习、再学习,重视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磊等.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M].中国大地出版社,1998.
篇5
一、识经济的理论诠释与发展现状
知识经济是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具有高素质并会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
1 、知识经济的理论诠释
OECD 在世界上 1996 年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OECD 的另一份报告中把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类形态:事实知识( know-what ),原理知识( know-why ),技能知识( know-how )和人力知识( know-who ),并用统计数字说明知识是支撑经合组织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经济的繁荣不再直接受制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知识经济的外形是无形资本、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人力资本、智能、高科技、网络、电脑等等,它的内核或者内在精神、制度的精神都将更加体现人对精神的需要与物质财富的需要的真正统一。目前,尽管对于知识经济定义本身仍有不少争议,但知识经济被用于描述世界未来经济形态的名词得到了各国经济界和科学界的普遍认可。
2 、知识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和通讯技术处于中心地位。在全球的 GDP 中,有约 70% 的产业与信息有关。 1982 年,全球信息产业销售额定 2370 亿美元, 1985 年为 4000 亿美元, 1995 年达 6400 亿美,而 2000 年则将超过 18000 亿美元。在美国,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其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60% 以上,使美国享受到了自越南战争以来经济成就最辉煌的时期。据我国科技部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设计的包括知识的生产、投入、激励、存量、流通等指标体系,若把美国现有发展标准用 1 来衡量,视为刚进入知识经济阶段,则我国仅有 0.26 ,尚处于知识经济的萌芽期。但 90 年代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同样迅猛之势, 1990 年我国计算机工业产值才 500 亿元,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 50% .而到 2000 年,我国计算机信息产业产值将达 1700 亿元。
为了适应新的挑战,美国继 90 年代初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决策后,又提出建设“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主线,实施包括“因特网 II 计划”等多项跨世纪计划;欧盟提出了建设“知识经济”的计划,并在今后 10 年内投资 900 亿法郎建设“欧洲电子高速公路”;日本明确了“科学创新立国”政策;韩国提出建设“头脑强国”;新加坡推出了“信息岛计划”;马来西亚兴建“多媒体超级走廊”;经合组织 OECD 成员国中,工商业研究与发展( R&D )经费的近 2/3 用于高技术产业。对迅猛而来的全球性知识经济浪潮,中国则确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 211 工程”、“信息产业工程”等政策和措施。
二、知识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学界认为知识已成为一种无形的“第一生产要素”具有了第一生产要素的基本特征: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根源,具有配置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能力,拥有知识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权力。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主要产业等等。
1 、知识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形式下,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内容是结构高一档次的优化,经济增长是结构升级的一种表现。
( 1 )需求结构变化快,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不仅使增长高质量,人均收入水平也稳定快速提高,从而导致了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变更。需求结构的变化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环节影响生产和供给。对生产的直接作用就是资源配置结构发生变化,在总产值来源的产业分布上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的服务业的份额相对上升,农业和传统制造业的份额相对下降。可见,需求结构的快速变化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 2 )科技发展迅速,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石。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研究与开发、在职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因而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经费也充足,使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科技进步速度加快,而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首要因素,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正相关,科技进步越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就越快。
( 3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经济一体化,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很紧密。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加快各类要素、商品在国际间的速度,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国外消费示范作用的冲击和带动下,必然引起国内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一国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时,不仅推动了本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且由于国际贸易活跃,引起其他国家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生产的变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2 、知识经济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可持续发展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表现,人们在工业经济时代下,实施可持续发展主要紧紧依靠科学技术这把利剑来解决,虽然使有些问题得到缓解,但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生态环境还在恶化,资源枯竭势头没有得到抑制,发展中国家在重复发达国家过去的“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等。因此,只有更加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用,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知识资源成为主体资源,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升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 1 )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发展迅猛,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
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起先导作用,而且将成为第一支柱。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高附加值有力地支撑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据 1993 年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在发达国家中,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的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 50% 以上;在制造业产值中,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的产值已占到达 25% ,比 20 年前增长了解 1 倍;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有 65% 与微电子技术有关。高新技术产业中信息成为发展最快的带头羊,全球 GDP 中,已有 1/3 的产值与信息产业有关。 90 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以微软为代表的 5000 家计算机软件公司,微软公司市场价值现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美国的经济增长有 27% 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除此之外,高新技术使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汽车、建筑、石油、钢铁、运输和纺织等)披上了“知识”的新装,并延伸出。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非消耗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 2 )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成为主体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篇6
2011年六个超过
笔者预计,2011年中国经济的可能实现六个“超过”,提醒投资者加以关注:
第一个是经济增长全年超过9.5%。展望2011年,由于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逢地方政府换届,预计中国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笔者认为,鉴于中国内生增长动力依然旺盛,以及财政政策依然宽松,2011年经济增长过热的风险,大于下滑的风险,预计全年GDP将超过9.5%。
第二个是CPI高于政府4%的目标。当前的中国已经具有长期压力,2011年上半年通胀上行风险较大,货币政策由松转紧的前提下,预计平均达5%,全年CPI将上升超过4.5%,高于年初政府4%的既定目标。如果大宗商品价格再创新高,也可能突破这一上限。
第三个是一年期存款利率至少超过100个基点。在2010年西方圣诞之际,中国第二次加息靴子落地。元旦刚过,央行再次提高存贷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作为遏制通货膨胀的努力,以及紧缩周期开始后的关键步骤,央行此举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笔者认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及加息影响深远。预计今年加息力度会超出市场预期,预计年底之前至少加息100个基点。
第四个是全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超过5%。2010年6月,人民币重启汇改,半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3%。2011年,人民币仍然具备升值空间,有几点原因:在发达经济体复苏疲软的情况下,中国出口表现依然强劲;国内需求旺盛,进口可能再创新高,经济硬着陆的忧虑减轻;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化正在加快。预计到2011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将累计升值略超过5%。
第五个是财政赤字超出政府目标。作为“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各项布局要逐步落实,另外由于部分4万亿元项目仍将在继续,保障性住房、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加大建设,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将依旧旺盛。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需要适度规模的财政赤字予以支持,预计全年财政赤字可能超出9000亿的政府目标。
第六个是房价下降超过预期。大规模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落实和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是今年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基调。房价上涨的压力将有所缓解。随着新一轮加息周期到来、房地产税推出以及更多保障房投入,2011年房价将进一步趋稳,2012年房地产价格或将同比下降超过5%。
警惕两大不确定性
笔者认为,2011年中国经济运行有两大不确定因素:美国经济走势不确定和国内通胀是否可控。
当前美国形势好于预期。这将进一步支持中国的出口强劲走势。同时也推动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增加中国输入性通胀的风险。如果2011年底,美国提前收紧货币,会导致部分资金撤离,对中国资产价格会造成短期冲击。所以警惕美国经济反转。
当前中国通胀已经不是短期问题,而是具有长期趋势性。
从供给角度看,一直以来的产能过剩现象已随着需求的大幅提高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而发生改变。特别是刘易斯拐点出现以后,劳动工资的上涨不再支持供大于求的传统状态,而工资上涨将对物价有长期和持久的推动力。
从需求角度,当前中国经济强劲,需求旺盛,特别是近几年货币增发,为居民购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另外,资产泡沫和资源价格调整也为通胀增添了隐忧。因此,当前中国物价上涨的压力可能具有长期性和趋势性。因此,应考虑进一步利率上调,以抗通胀。
篇7
【关键词】结构;效益;稳定性;福利变化;成果分配和环境质量
2011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举办,主题为“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此次论坛强调了此届年会的重大议题,即从根本上反思全球现有增长模式,而这也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要关注的重点。基于目前已有研究成果和笔者的理解,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归结为六个方面。
一、经济增长的结构
经济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合理,它的变化不仅会影响经济增长的数量,也会影响整体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实践表明,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并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因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就包含在经济增长质量的本身要求中。王小娟(2001)分析了我国的经济结构,认为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生产能力过剩与社会需求不足的矛盾,但从根本上看却是经济结构矛盾的反映,究其原因,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钞小静,任保平(2011)通过比较分析经济增长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内在的性质和规律,采用国家规范的逻辑实证主义分析方法,以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生机面板数据为样本建立数据模型,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结构转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考察。
二、经济增长的效益
经济增长的效益是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集中反映,也是经济增长持续性的有效保障,经济增长效益的问题是关系到能否迅速地增强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仲维清,程恋军(2004)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协调投资结构这两方面,分别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投资效果系数越高,经济增长效益就越高。李延军(2007)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指在实现经济总量增长的过程中,其增长过程、途径、方式等方面的优劣程度。刘丹鹤(2008)认为,索罗模型为分析经济增长质量提供了基本框架,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改善技术效率、投资效率,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三、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稳定性和波动性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两种对立统一的态势,波动性太大,不仅会破坏经济的有序运行,也会为未来经济稳定的增长埋下很多隐患,所以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郭金龙,张许颖(1998)利用统计方法中的数量模型,从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结构变动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这两个方面分析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的作用,证明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抑制经济波动,从而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肖红叶,李腊生(1998)从经济增长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和增长潜能四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做出如下评判:我国经济质量总体上趋于增长,经济发展路径趋于好转,突出表现在稳定性和持续性上。李岳平(2001)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技术进步的贡献、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居民生活和经济增长的代价六个方面衡量了一国的经济增长质量,认为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带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如经济波动频繁,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低下,污染加剧、生态破坏严重等。
四、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
现在是民生本位的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目标,所以,人的福利的改善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增长是增进人的经济福利的手段和必要条件。正因如此,发展经济就不能只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更应当以人为中心,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改善社会福利。杨长友(2000)认为,经济福利是测评经济增长导向的第一向度,他尝试构建测评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把这种指标体系归结为经济福利、技术创新、增长率利润率、稳定性等六大向度,并较为详细的论述了经济增长的质的规定性。虽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大幅提高,但并不意味着十分完善,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存在很大的差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是我国在进一步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
五、经济增长的成果分配
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终极目标是实现更多人从中受益,分享成果。在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下,经济增长的效果较差或者经济增长质量较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较慢。那么经济增长的成果如何分配,才能使人民群众获得最大的社会福利就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冷崇总(2008)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经济范畴,要对其做准确的、全面的评价,就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经济发展的充分性、持续性、创新性、分享性、有效性、协调性和创新性这七个方面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客观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优劣,对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其中,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有两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和居民能否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两方面也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王辛欣,任保平(2010),认为一国经济增长包括城市和农村两部分的增长,经济高质量的增长要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因此,以经济增长中城乡的协调发展作为评价净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理论上考查城乡协调度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从两个方面建立平价指标体系:城乡经济融合度和城乡社会融合度。
六、经济增长环境质量
目前,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而人民对于出现的问题的认识不断的加深,因此,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环境和发展两个问题就必须联系在一起,同时考虑,我们需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在强调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候,必须重视后代所处的环境和资源条件,不能损害后代的生存条件,并且应该高度重视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寻求长期的,能够同时保证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人类长期生存,利益保证的条件,也是准确评价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内容。
单晓娅,陈森良(2001)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并且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社会经济范畴,具体包含七个方面,首先有经济本身的效益提高、结构的优化、运行的稳定三方面,其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竞争能力的增强两方面,另外还包含人民生活改善、环境资源保护两方面,并且科学、全面、系统、精炼的设计了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的统计指标体系。宋美喆,蔡晓春(2010),认为保持能源的稳定供应,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备受人们关注。从经济运行质量和增长的潜力,经济竞争能力和人民生活状况等方面来构建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体系,根据1978年-2007年的相关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研究了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B.D.卡马耶夫.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2]托马斯等.增长的质量[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3]沈坤荣.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1)
[4]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再认识——用TFP分析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若干局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
[5]李红艳.经济增长因素核算探析[J].企业导报.2009(8)
[6]李变花.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设置[J].理论新探.2004(1)
篇8
一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GDP的真实性
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离不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探讨,GDP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真实性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特殊形势下,对GDP的核算在理论上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一)GDP的核算方法与核算制度存在着局限性
对GDP进行核算时采用的是“生产原则”而不是实现原则,即对成为积累进入存量的投资与现实使用未作区分,这种做法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有很大的弊端。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特别是在目前的买方市场形势下,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经济中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据国家有关部门对1999年605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分析表明:供大于求的商品437种,占72.23%。大量的无效供给可能会成为永久的库存或只能削价处理。对于这些进入库存或削价处理的商品,在核算时已经计入了GDP,但它们的价值却无法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从而会造成GDP的虚假成份。
(二)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着失真的可能
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复杂,经济运行机制和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统计对象更加广泛、复杂、多变,给政府统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同时,我国现行的统计体制和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没有按市场规律作出及时的调整,基层统计力量过于薄弱,统计队伍素质较低,这使得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我国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失真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法还没有真正起到其监督作用,致使我国大部分统计工作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和超脱性,统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往往受利益驱使,统计的质量与可靠性受到威胁。统计工作者的业绩与当地的领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领导干部的业绩则与当地所创造的GDP联系在一起,这些现实存在的行为机制客观上强化了行政对统计数据干预的行为,统计部门很难独立地行使统计职权,在许多情况下都不得不从地方利益出发,屈从于领导的意志而人为地臆造数据,从而造成统计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中间扭曲。
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波动率分析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用经济增长波动率来反映:
本年经济增长率-上年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波动率=──────────────────
上年经济增长率
从1985年到2000年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经济波动较大,但自1993年以来波动率基本上维持在-0.02~0.02之间,可见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稳定的经济增长之所以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内容,是因为:过度的经济波动对经济的动态效率损害很大,一是破坏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二是加大了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经济过热往往导致通货膨胀,经济过冷又会造成高失业率。此外,它对人们特别是穷人会造成超乎常规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穷人几乎没有什么资本来对付经济的冲击,他们要维持消费水平的稳定将比富人遇到更多困难。在那些社会安全网络还不太健全的国家,这种影响可能尤为严重(Furman和Stiglitz1998)。另一方面是由于替代性选择的缺乏,穷人经常从事那些最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影响的工作,比如农业和建筑业。因此,一场经济危机会严重地恶化他们的人力和自然资产,使他们在其后的繁荣中也得不到好处。
附图
注:根据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制作。
三经济增长的内在保障: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我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经济中出现了过剩的局面,但这种经济过剩只是一种低水平的相对过剩,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三次产业结构层次较低。1998年我国三次产业各自占GDP的比重为18:49:33,而同期高收入国家为5:30:65,中等收入国家为9:33:58,低收入国家为23:39:38,(注: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86页.)我国大致处于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之间。(2)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益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和产业性质,肓目引进、肓目投资、重复建设,地区产业结构呈“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状态。例如,汽车工业在被国家列为支柱产业后,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市在“九五”规划中都将其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甚至一些县、乡、镇也上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摩托车项目,目前地区趋同率已达70%以上。(注:机械工业的创新与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0年8月18日.)据财政部一份报告测算,进入90年代后,地区工业结构与全国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率达90%以上的省、市、区有22个,比80年代增加6.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率为93%;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结构相似系数率为97%。(注:中国产业发展与转型的问题和对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2年2月8日.)产业结构的高度相似与雷同,使企业规模过小、数量多,生产分散,集中化程度低,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最终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效益降低,大量生产能力闲置。(3)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所有工业设备中,目前技术经济性能比较先进的只占1/3,其中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先进水平的仅占13%,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的不足22%;性能落后的占2/3。(注:吴铁军,论“十五”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经济经纬,2001年第1期.)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前提,这表现在:其一,产业结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果,并最终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无法取得规模效益,从而导致社会生产率低下。此时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靠增加投入而不是靠结构效益来取得的,显然不是高质量的增长。其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经济活动所创造的GDP的结构不合理,这时的经济增长虽然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却无法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大量低效供给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范围小了,此时的购买也就无法充分反映其真正意愿。可见,如果GDP的结构与人们的需求结构错位,GDP的大小就不能反映人们从中获得的福利,经济增长也就不会给人们带来相同的福利的增加。
四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资源和环境的代价
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质量的恶化会造成人们生活质量的迅速下降,因此在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代价。从下面的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在经历了20年的高速增长和人均收入翻两番之后,我国为之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迅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产生了大量的空气和水污染,导致了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的下降。从城市大气质量来看,1995年以空气中总悬浮物浓度测算的全球20个污染最重的城市中,有15个城市在中国(世界银行1999)(注:世界银行,增长的质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第85页.),其中一些大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的2到5倍。政府的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已有29%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的影响;水污染的范围在扩大,1995年全国135条受监测的城市河段中,有52条已受到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危害之大,令人震惊。我国的大气与水污染,尤其是细微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每年至少达540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4509亿元),几乎是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注:世界银行,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9月,第1-6页.)
另外,我国的森林经过长期的砍伐、开荒和非法征占,原始森林已所剩无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已经残破;天然草地由于长期超载放牧、毁草开荒、乱采滥挖野生植物、淘金开矿,草原生态系统已经并继续处于大面积退化之中。据国家环保总局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90%的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中度退化以上草地面积已占半数。全国“三化”(退化、沙化、碱化)草地面积已达1.35亿公顷,并且还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注:杨东平,中国:21世纪生存空间,西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302页.)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2%,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3%.(注:世界银行,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9月,第6页.)
GDP虽然扣除了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中间投入,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转换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但并没有扣除为谋求增长而造成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所谓资源和环境代价,就是指经济增长过程中因生产和消费所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质量退化成本等,因此用现行的GDP来衡量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局限性。忽视资源和环境代价的经济增长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地损害了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也大大降低了人们特别是子孙后代的福利水平,这种经济增长显然是低质量的增长。这也是现在各国重视绿色GDP计算、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五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生活质量问题
联合国出版的《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如果增长没有被转化到人民生活中,它的意义何在。”因此,评价经济增长的质量,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失业程度、收入分配状况等),它是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在几十年强劲的经济增长过后,我国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并没有感觉到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伴随着经济增长,我国社会出现了两大困境: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越来越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状况。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增长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它们之间并非没有矛盾,因为经济增长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因而会引起技术性失业。据统计,这几年我国每年下岗职工大约为650万左右,每年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安置200-300万,也就是说每年我国将有400万左右的下岗职工加入失业大军行列。另外,据专家估计,依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和耕地面积情况,农村仅需不到2亿左右的劳动力,而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的除外)为3.3亿左右。大量剩余劳动力聚集在有限的耕地上,造成农业生产率和农民人均收入极其低下。我国统计失业率通常只有3.5%左右,而实际失业率即使取一个保守的数字也可达8%。(注:李华强等,试论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存在的七大问题,山西统计,2001年第6期.)如此之高的失业率大大削弱了经济增长给人们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现象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伴随着高速的经济增长,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呈现出越来越不合理的趋势。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差距在日益扩大,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1990年为2.17倍,1998年为2.51倍,1999年为2.65倍。由于城镇居民还有各种福利收入和补贴,农民收入中扣除生产投资费用和各种不合理的负担,则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会更大。此外,在农村和城镇居民各自内部,收入分配也极不平衡。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1985年为0.264,1990年为0.310,1995年上升为0.34;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1985年为0.18,1990年为0.23,1995年为0.31,90年代末已上升为0.467。从全国来看,按照国际通用的五等分法,我国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比较,1978年为2.7倍,1990为4.0倍,1999扩大到6.6倍。(注:杨东平,中国:21世纪生存空间,西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8页.)199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0。据估计,如果包括非正规经济,基尼系数应为0.51。(注:世界银行,增长的质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第ⅩⅤ页.)
经济增长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然而这些财富却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建立在收入分配不平等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富人收入和欲望满足的增长,而且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高失业率和扭曲的收入分配状况不仅是社会安全的隐患,而且会造成人们享受教育和医疗保健机会的严重不平等,最终影响到人力资本的投资上。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直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通过更健康、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劳动者队伍加入到经济中来,从而促进经济在长期内更快发展。
可见,经济增长的质量不仅是指增长速度的快慢,它还包括经济内部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上述种种负面影响,是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通病。目前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过程中,同样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这样的一些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决不能步一些发达国家的后尘,待问题影响到经济进一步增长与社会稳定时再来进行补救。我们必须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2]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篇9
关键词: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保险发展;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160-02
引言
作为现代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保险行业的迅速发展依赖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栾存存,2004);另一方面,保险行业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 “助推器”、“稳定器”。以下研究(Webbetal,2002;Marco Arena,2006;任燕燕、徐晓艳,2008;吴洪、赵贵芹,2010;黄斌,2008;周海珍,2008;赵尚梅、李勇、庞玉峰,2009;庞楷,2009)的实证结果显示,保险行业的增长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还有另外一些研究没有得到明确的结论,本文将尝试对此做出一个初步回答。
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份(直辖市)在2006―2012年间GDP和保险费用收入的面板数据,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投资、出口、进口、通胀)作为条件信息集来,考察中国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其他文献相比,本研究的改进体现在文章在结合实质经济变量投资、进口、出口的基础上,分析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出比较全面的估计和检验,为日后保险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
在保险和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方面,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保险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保险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互动关系等问题来展开,其中个别研究者注意到了保险和经济的非线性效应。Thobinson等(Beenstock,Dickinson 和 Khajuria,1988)[1]通过分析了12个国家从1970―1981年的横截面数据,并验证了人均GDP、责任保险费和人均财产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的假说。
近年来,我国国内关于保险行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的结果基本上都认为经济增长会促进保险的发展,如栾存存(2004)、徐为山和吴坚隽(2006)等。栾存存(2004)[2]认为,保险投资会在两个方面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第一,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规模会促进经济增长;第二,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会促进金融深化,最终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有学者对保险和经济的非线性效应进行了研究,吴洪、赵桂芹[3]采用1996―2008年我国省级区域动态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方法来构造关于金融产业作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经济较差和中等地区,保险行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财险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经过大多数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经济会单方面促进保险房展,但是,以我国为研究对象的绝大多数实证文献中会发现,由于研究中选取的数据和样本的不同,又或者是使用研究范式和计量方法的差异会使结果产生差异,即保险发展不一定会促进经济的增长。本文希望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
二、计量模型与数据
(一) 基本计量模型与变量选择
通过上述的文献回顾,本文借鉴吴洪、赵桂芹的关于保险发展、金融协同和经济增长中的计量模型。但有所不同的是,本文只研究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没有涉及到保险与银行、证券相互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的计量模型如下:
Yit=β0+β1*IPit+β2*EDUit+β3*RKit+β4*RFDIit+β5*ROPENit+β6*RFSit+β7*CPIit+αi+εit
式中,下标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αi表示不可观测的地区效应,用来控省份的固定效应;εit为误差项,服从独立同分布;Yit是i省t年的真实人均GDP对数LNGDP,用以反映经济增长水平;IP是保险深度变量,反映保费收入与真实GDP的比例。控制变量包括人力资本的变量,用高中及以上人口比例来反映(EDU);物质资本的变量为资本存量占GDP的比例(RK),资本存量的计算采用单豪杰(2008)[4]的方法;RFDI和ROPEN分别为外商直接投资和本地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用来反映经济开放程度;RFS表示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CPI衡量的是通货膨胀,用期末CPI指数减期初CPI指数。
(二)数据说明
我们使用中国大陆31个省市进行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样本期是2006―2012年。各省财政支出、进出口商品总额、FDI、GDP等宏观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高中及以上人口比例由《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获得。各省市保险保费收入来自历年《中国保险年鉴》;各省市保险深度由历年《中国保险年鉴》地方版中的数据计算而来。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提供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报告了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包括31个省2006―2012年的数据。
从表1主要变量描述统计可以看到,保险收入占GDP比值的平均值为2.747 36%时,经济增长为10.154 53。保险深度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相对较大,说明中国保险深度还处于一个有待发展的阶段。此外,教育水平、物质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外部开放环境水平和财政支出水平在各省间均具有较大的变异性。
(二)回归分析
从表2中我们看到,保险深度指数的差异对各省份经济增长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上述分析表明,保险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控制变量方面,教育水平(EDU)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这显然是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使生产效率增长,创造了更高的价值,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RFDI)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明显的正向并且显著的效应,这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多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会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财政支出水平(RFS)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财政支出不仅影响政府职能的实现,更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程度,合理的财政支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保证。通货膨胀(CPI)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在通货膨胀时期,劳动者工资的上涨往往落后于物价上涨、名义工资增长慢于物价上涨时,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就提高了,所以通货膨胀刺激了私人部门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然后就是在消费方面,由于担心汇率的持续下跌,为了减少损失,人们会增加对消费品的需求,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进而促使了经济增长。
四、结论
通过运用我国31个省份2006―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模型计量分析。在控制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后,我们发现保险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经过以上实证分析可知,中国各个省份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保险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最近几年,我国保险市场快速、协调发展,并且呈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保险服务实力不断加强,保险行业以更高的能力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保险行业作为“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为地区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但是,由于我国各省较为薄弱的经济基础和不够合理的经济结构,即使我国各省的经济已经在不断蓬勃发展,保险业还是处在无法快速增长的地步。另外,虽然我国人均收入在不断增加,但是真正能够用于购买保险的支出还是比较有限的。总之,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保险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在加快保险市场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应注重通过不断完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保险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推动保险市场发展,使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最终实现良性互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Thobinson,Beenstock,M.,J.Dickinson and S.Khajuria.198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perty and Liability Insurance Premiums
and Income: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Vol.55:259-272.
[2] 栾存存.我国保险业增长分析[J].经济研究,2004,(1).
篇10
据《参考消息》报道, 在这个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印度是否会引领下一波全球经济增长?在全球化来看,印度很难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印度现已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经济大国。但印度要复制中国模式成全球增长引擎有重重困难。为提高出口竞争力,印度需要进行再政治上具有挑战性的结构改革,而不是学习西方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达到这一目的。中国通过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跃成为全球制造中心,迎合了发达经济体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而印度外部需求疲弱,制造业并不十分有竞争力,再加上印度目前有三大重点计划,以国内需求为依托的印度制造,印度创业和印度技能。所以在目前形态下印度不大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中国经济增长之所以遭受严重打击,是因为中国依赖外部需求,而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被公认为是国内需求,这让印度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更令人吃惊。
也就是说,印度针对全球需求收缩的调整能力没有中国那么均衡,印度要想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增长引擎难度很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