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范文
时间:2023-03-17 08:5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科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主要栏目
■ 农业基础科学
■ 农艺学
■ 园艺学
■ 植物护理学
■ 农业科学
■ 农业工程学
■ 资源与环境科学
■ 动物科学
■ 食品科学
■ 农村经济学
投稿要求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篇2
目前,我国农业已经可以满足自身的粮食问题,因此,很大一部分粮食用于出口,这就需要提升农业产品的竞争力。为了切实提高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必须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只有这样才能革新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农业成本,为农产品赢得更多的市场。因此,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提升我国农业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对策
2.1国家制定并颁布相应的鼓励政策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在实际的工作之中需要一系列的措施与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国家和政府的姿态。为了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注重颁布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各级各地研究机构和生产部门对农业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对于已有的创新技术要进行系统的推广,不断应用农业生产实践来检验相应的技术,在不断的推广之中获得更好的进步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
2.2注重资金支持,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科研体系
在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的过程之中,政府应该注重资金的支持,只有划拨了专项资金,相关的科研人员才能一心一意进行科研,促进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农业科学技术革命带来全新的力量。此外,国家也应该鼓励和引导建立一个稳定并且科学的科研创新体系,这是保证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
2.3制定行之有效的推广方式与推广途径
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实际工作之中,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推广方式与推广途径。例如,可以组织相关科研人员下乡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让农民亲眼看到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相信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实现推广的目标,达到农业科技应用的目的。
2.4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
人才一是壮大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的人才队伍。当前,我国乡镇农技人员人均服务耕地面积过大,已不能适应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国家需出台相关政策,增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制,增加农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配各村级农技员。二是依托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三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形成一批能够快速转化先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队伍,培养一批从事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服务的基层科技人才。
3结语
篇3
一、江苏农业发展进入依靠科技动能为主的新阶段
随着江苏省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落实,宏观政策调控措施更多转入微观政策支持,产业自身现代化发展内禀机制作用将更加凸显。推动江苏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产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极大拓展了传统农业科技领域。当前,我国农业基本功能已经从基本的人民衣食保障转变到农业产业强大、农村振兴、农业文化传承、自然生态保护、人民生活幸福等更加重要的功能。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生产业态不断出新,日益丰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贸易、乡村经济社会、农村景观设计、农业生态系统修复、农业文明与传统保护等成为重要支撑新农村发展的新科技领域。农业产业链延伸呼唤科技创新链延伸拓展。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面对当前需求侧消费结构升级、供给侧改革加速的有利时机,江苏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有效弥补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竞争优势的不足,增强江苏农业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呼唤农业科技创新链配置,而传统农业科学院由于学科发展的保守性,还不能有效支撑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链配置,面临着和新兴领域、和外部工业经济学科加强协同的新使命。农业科技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呼唤自主合力突破。较长时间以来,江苏主要农业科技通过引进和因地制宜的改进创新,取得了快速且显著的成果。目前,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的挑战已经摆在面前。从农业院科技发展内部看,通过近十年的自主创新研究,开展关键核心科技创新的时期已经到来,传统的科技人财物等相关资源组织运行方式需要适应性重构,聚力创新需要在关键技术突破中践行。丰富的农业科技服务呼唤多样化形式。现代农业产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最典型特征是现代农业服务业的特殊重要性。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信息化、期货化等特征,不仅远远超出了传统农技服务的专业,而且大大改变了服务的形式,科技服务自身专业化、信息化、高效化、市场化、网络化发展已经对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服务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要求和更加丰富的内容。全球化与联盟化呼唤省级农业科学院战略新定位。世界农业科技一直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从第一次绿色革命开始,到转基因作物应用,核心农业科技的创新特征全球化特征愈来愈明显。虽然自然“光温水土气病虫草文人”等资源决定的农业区域特式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新兴“种肥药技施机备管信金”等凝聚科技要素的全球化特征非常明显。国内农业相关科技单位对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广泛重组和联合对建设高水平、国际化一流强院提出了多方面的巨大挑战。
二、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主动系统谋划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江苏农业科技力量较为雄厚,学科门类与新兴学科领域比较全,一些方向特色和优势明显。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农业科学院所在农业应用基础发现与创造发明研究实力优势明显,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基础雄厚。面对当前江苏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担当,应以农业科学院为主体,整合相关力量,主动系统谋划农业产业的科技创新,为江苏现代农业率先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推动力和牵引力。围绕供给侧改革主线,谋求特色品牌产品品质提升科技新发展。通过应用转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品质营养、标准信息等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江苏特色品牌提升发展;通过集成转化农产品生态健康种养、气调保鲜储运等适用技术促进产品与产业链延伸和提升同步发展;通过融合转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生态景观与设计、现代园艺等科技促进高效农业与新兴农业业态的科学发展。与产业部门与龙头企业合作、协同、联盟工作,加快推动江苏新兴优势科技成果发挥产业效益。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谋求优势产业技术体系整体提升新跨越。通过保持传统粮油品种育种优势,加强全程机械化栽培与产后标准化科技,促进江苏省粮油产业主体单位稳固;通过加强果蔬育种优势,实用化设施与农机配套,促进全省高效特经作物产业实现新跨越;通过加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技术体系集成研发,配套工程化、工厂化设施条件研究设计,促进全省区域特色新兴产业的现代化发展。通过提供应用基础科技成果、共建产业化应用转化示范平台(园区)等,推动农业科技转化,提高农业科技研发对全省农业产业的贡献度。面向国家和江苏重大科技需求,谋求现代农业领域核心技术新突破。通过基因聚合、基因编辑技术与传统育种体系的融合,引入高产抗病虫、优质营养基因资源,发展农畜产品生物技术育种核心技术;通过单克隆技术、干细胞及生物反应器技术与组织培养、细胞工程、微生物发酵等的融合,发展适用农业高效生物工程技术;通过农业生物传感、智能控制与大数据处理平台利用技术汇聚,结合现代农业设施与装备物联网技术,突破现代农业产业智慧管理系统的国外垄断。引进吸收国内外相关共性技术最新成果,组建关键技术实验室与工程实验室,支撑现代种业、肥料、饲料、食品加工业等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谋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新水平。通过高端访问学者进修培训,国内行业与产业平台搭建,重大(点)专项项目的实施,配套学术与应用影响结合的成果推介,培育一批具有全国领域影响的领军人才;通过国内外中长期进修培训,国内外名师结对“传帮带”,竞争性重点应用创新与服务计划实施,配套领域设计与协调组织工作考核,培育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通过专题方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基金设计实施,结合国家与江苏省“优青、杰青”计划培育考评,遴选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以人才激励为主,结合“开放、竞争”“联合、淘汰”机制,促进农业科技人才活力的竞相迸发。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4-0017-02
“膜下滴灌压到田野里,测土配方让地吃上‘营养餐’;用彩色粘虫板诱杀日光温室内的害虫,食用菌种植用上了二次发酵、立体栽培新技术……”,金昌人多地少水少,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农业水土资源的持续增加已近极限,只能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单位产出效益。因此,金昌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不断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700元,同比增长12.5 %。
1 立足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全市累计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点100多个,年示范面积2万hm2,引进示范粮、油、药、花卉、蔬菜等作物新品种420多个,推动了高产、优质品种的更新换代。先后试验、示范、推广了农作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食用菌反季节生产、辣椒高垄覆膜栽培、玉米全膜沟播高效节水、麦类垄作沟灌、膜下滴灌、秸秆生物反应堆等30多项新技术,为培育壮大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特别是随着“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实施,农技部门通过对土壤养分的测定,明确了不同区域、不同耕地类型土壤养分的丰缺,并根据作物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制定施肥方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随着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实施,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面积已达6.65万hm2,覆盖率达到98 %以上,其中,永昌县农技部门引进推广的甘啤7号新品种,除具有抗旱性强、耐盐碱、抗倒伏、抗条纹病及根腐病特点外,平均单产达到8 550 kg/hm2以上,较甘啤4号增产近10 %。畜禽良种化程度达85 %,科学配方施肥面积达5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71.4 %,节本增效900元/hm2以上。耕、种、收三个关键环节的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6.4 %。
2 培育特色产业,壮大区域优势
没有特色就没有市场,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金昌市积极建立专业乡、专业村,以此带动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别是优质啤酒大麦、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作物的快速发展,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全市已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种养殖技术规程43项,建成啤酒大麦、胡萝卜、制干辣椒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建成胡萝卜、金鳟鱼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全市已认证食品4个种类26个品种,共认定无公害及绿色食品基地3.19万hm2,逐步形成了东寨、六坝的啤酒大麦;城关、焦家庄的高原夏菜;西河的戈壁食用菌;清河的小麦、玉米;双湾的红辣椒、食葵等地域特色鲜明的优势产区。2011年,全市特色优势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已达到93 %,特色优势作物标准化覆盖率达80 %以上,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平均达到98 %以上,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以上。
3 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全市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培养懂技术、留得住的科技示范户为核心,突出主要作物、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通过田间示范,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的推广服务方式,实现以提供生产技术服务为主的产中服务到提业技术、综合信息、优质农资、产品销售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程化、全方位服务,真正做到“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2012年,市、县(区)农技部门在全市设立了31个农业科技示范点,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36个,落实试验示范面积533 hm2,辐射带动示范推广面积2万多hm2。同时,还在联系村的每个社举办了实用技术培训班,为联系村每户培育了1名科技和政策明白人,并向农户提供1到2条致富信息,帮助联系村引进1个新品种,推广1项新技术,力争实现联系村人均纯收入至少增加200元以上。
4 加强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
篇5
关键词:现代科技;农业信息化;重要性;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1-0237-02
1 引言
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与趋势,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着力于该方面的应用,虽然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但是相信在所有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未来我国农业科技信息化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我国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政府主导作用发挥的不够。由于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因此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对这项工作进行规划,政府应该加大对此工程的重视程度真正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中发挥出作用,政府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中主要起到投资、管理以及协调的工作,从全国来看我国的组织协调机构还缺乏相应的管理,因此无法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发挥出作用。第二,农业信息化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还不够统一,不仅在数据上的差异性比较大同时信息的时间与制度也不健全,所以很难实现资源的共享也不能适应农业科技的进一步推广。第三,农业服务不够全面并且缺少针对性。同时对农业市场的信息传播力度不够,农民的信息意识也比较弱。鉴于以上这些问题本文就对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
2 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r业信息化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帮助,在以往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并且各种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的传播体系也不够完善,这些因素严重导致农业信息技术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农村信息资源也越来越短缺,如何更好的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就成了未来信息产业的重点任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第一,发展三农信息服务业鼓励各类运营商与企业对特色信息的开发,帮助电子企业研发出更加先进更适合于农民使用的信息终端产品。第二,发展远程教育。在信息化与网络化日益壮大的今天,距离已经不再是束缚人们的因素,我国农村已经有了很多的网民他们通过互联网来获取知识与信息,还能够帮助他们进行农业的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就是将传统的农业运行方式改变,有效降低生产的成本从而提高产业的整体利益,通过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可以多开展一些信息化的活动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与信息能力。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教育、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在农业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哦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经费以及信息传播时效的问题,因此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得到大力推广也不能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在整个的农业生产系统中信息会分散在不同的子系统中,这就需要有一个能够将信息整合的大平台来进行资源的利用,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信息化方式可以提供生产信息服务以及对产品营销渠道进行确定,同时也能向相关部门提供各种农资供应的情况,让农民购买到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产品,也能将农产品出现问题的情况及时的反映给相关的专家,然后再配合上农业技术部门制定出严格的防止方案就能将隐患彻底消除,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提高了农业劳动的生产率与资源的利用率,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部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息体系与相关制度,但是在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是有着很大潜力的,也正是由于我国在农业博览会上的优秀表现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这种希望不仅仅是数据更是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体现,农业信息化不仅缩短了我国农业与世界市场的距离也让农业信息沟通变得更加方便。
3 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农业信息的质量
要想做到提高农业信息的质量,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加强队伍建设与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相关部门要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员,明确每一个人员所负责的工作,确保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明确农业信息服务项目与对象,还要知道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范围,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调动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创新型,使他们更好的掌握农业信息资料,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信息管理团队。信息讲究的是实效性因此过时的信息就没有了利用的价值,然后深入的开展调查与研究从材料中发现最有价值的部分,要求信息的内容有全面性还能显示出特色,对于比较热点的信息应该将真实的情况反映出来,力求做到信息的高效、准确与快捷。
3.2 及时沟通实现信息共享
农业信息是相关部门进行工作与沟通的最主要途径,它不但涉及到农业部门的利益还与农业生产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各个部门都紧密的结合起来,然后保证各部门都加强联系,从而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农业信息的价值都是有针对性的,在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都要在信息中进行提炼,要及时的体现出各种信息的作用与影响,相关的领导就会了解情况然后更好的进行指导的工作。用信息技术来装备农业健全农业信息的制度,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入实施三电合一的工程,让我国各省、市、县、村的信息进行网络互联,还要将农业系统进一步完善让农业信息平台成为进行决策的帮手,来帮助农民进行增收与致富。
3.3 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
必须要高度的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树立起信息化的观念认识到信息就是财富,只有及时掌握了信息才能逐步的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政府的各级领导也要将推进农业信息化最为基本建设来进行,更好的做好农业信息的开发与应用。政府要在政策上主要解决出现的问题,首先,加强对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的组织问题,由于信息是社会化的经济资源需要像其他的资源一样来进行管理,推进农业信息化以及多种业务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其次要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管理与监控,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管理高效的利用这些资源,预防更多信息的污染与误导。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民依靠信息来进行组织生产、进行农业决策等等,我国充分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市场经济条件下还需要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宣传信息的重要性全民信息意识增强了,农业信息化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相信未来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栉枫.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趋势[J].乡村科技,2013年7期.
[2]张文博.营口市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24期.
[3] 杜华章,刘俊,李亚伟.创新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泰州市姜堰区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6期.
[4]刘沣锐.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2年1期.
篇6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用高科技和高资金投入,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具有多方面功能和综合效益,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组织形式。已成为陈仓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领域的重要载体,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重要平台,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农村现代化建设新的生长点,引导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及其重要意义。宝鸡市陈仓区以周原镇、慕仪镇和东关街道办为核心的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以高效、生态、特色、观光为特点,集生产、科研、推广、休闲观光于一体,突出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以大明、绿丰源、惠生、鸿盛和国人菌业等示范园为典型代表,引进高科技的工厂化生产设施,进行内外贸、产加销生产经营,初步形成技术含量较高的优化结构和生产体系,起到了巨大的展示、引领作用。
一、陈仓区蔬菜科技示范园发展现状
宝鸡市陈仓区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区,是陕西省2010年首批确定的全省2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之一。隶属于陈仓区农业合作社协会,由陈仓区农技中心实施技术指导的省级重点项目。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是以周原、慕仪镇和东关街道办为核心,辐射虢镇街道办和阳平镇等毗邻镇、村,面积达10多万亩。目前示范园内入住中小微企业17家,建造连栋日光温室和大、小拱棚8900多座,设施蔬菜3.47万亩,占全区蔬菜总面积的47.8%,总投资达2.1亿多元。高科技多功能设施有连栋工厂化育苗中心、太阳能杀虫灯、增光、增温电气设备、微雾精细喷雾加湿器械、绿色生物综合防控技术,秸秆反应堆技术,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微灌技术设备、机械化卷帘机、科学使用CO2气肥设施、冷藏库等前沿先进设备。展示了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模式和方向。
二、科技示范园展示与带动效应
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带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新的制高点。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产生,有利于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农业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益的高值化,现成为我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制高点。就是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如国人菌业、大明和绿丰源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展示,势必引导全区农村产业与经济发生深刻变化。
2.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城郊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生长点。现阶段正是我区传统农业向城郊型现代农业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中的一个新生长点,代表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具有科学性、创新性、鲜明性、可操作性,推动农业由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演化,在同类型生产条件下示范推广,可带动全面发展。
3.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紧密型结合点。现代科技示范园科技内涵体现在:一是“硬件部分”需要提供新型设施材料和新颖设施结构;二是“软件部分”需要提供适宜设施条件下果蔬花卉等优质新品种、新技术,调控设施条件下光、温、湿、气、水土环境等要素,向自控化、智能化、工厂化生产方向发展。
4.提高了全社会对现代农业的认识。随着宝鸡市全力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市民与现代农业的距离在逐渐拉大,对农业漠不关心。蔬菜科技示范园展示高科技手段和反季节种植数百种蔬菜、瓜果、花卉及观赏植物,让市民不仅了解到各种作物生长过程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更直接提供了亲自动手种植与采摘机会,拉近了市民对现代农业深情感受,提高全社会各界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正确认知。
5.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通过政府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多媒体学习、去经济发达地区观摩等灵活多样方式培训,从而使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
6.社会融资高投入,给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注入鲜血,使其迅猛、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华臻、绿源、惠生、新育生态、国人菌业等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用工业化手段建造装备现代农业,用企业化经营理念经营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展示了我区企业高投入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独特亮点、以及创新发展方式。
7.高科技、新、奇与特色农作物产品得到高度展示。设施蔬菜具有调节市场供给、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率、见效快的突出特点,颇受广大农民青睐。万源公司的油桃、瑞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草莓、大明公司的薹(苔)菜、国人菌业公司的白灵菇等采用高科技的工厂化生产模式,获取亩数万元的高额收入,给毗邻县、区起到巨大展示和积极的引领推动作用。
8.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使得有限土地的高产值得到巨大展示。受现有科技体制和农民分散经营两方面制约,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结合度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障碍。陈仓区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核心区的慕仪镇和周原镇,2010年前60%的土地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而40%土地为一年一熟制。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建园以来,瑞丰、大明、绿丰源、国人菌业等示范园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充分发挥了设施栽培的有限土地和作物地生产潜能,使周围镇村深受教育和启发。看到、感受到城郊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
三、保持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健康持续发展势头的探索
1.做好科学论证和规划设计,力争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城市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议部、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项目建设、审批管理程序的相关政策。综合规划设计,精心统筹谋划宝鸡大城市建设与现代农业协调同步发展方略,使科技园区布局合理有序地健康发展。
篇7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对策;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0-5067-04
Researches on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Hubei Province
WU Yong-zhang1,TONG Xiao1,GAO Yu-qing2
(1.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2.Xiangfan Va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Xiangyang 441021,Hu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facts of Hubei province, the problem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Hubei province were analyzed. The principles, framework and solution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Hube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termeasures; Hubei province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作为农业大省,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偏低,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立足湖北省省情,促进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快速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1]。
1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初期农业科技在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农业科技贡献率上升至35%。但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中还存在诸多矛盾与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农业科技创新较为滞后
1.1.1 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相对滞后 湖北省农业产业区域分布特色鲜明,各区域农业发展有不同的农业技术需求。江汉平原及鄂东重要粮食产区对种子保温技术、水稻转基因技术以及稻米机械化加工技术等专业技术需求很大,就目前关键技术的研发来看,还缺乏科学的区域性规划,制约了其研究与推广,使得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1.1.2 创新基础条件薄弱 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需求AHP分析中,湖北省农业创新基础设施需求紧迫性位于第二位,对创新基础设施与人才的需求量比较高[2]。目前,湖北省科研基地大多远离科技需求较广的农业地区,农民科技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同时,创新人才培养与供给不足也制约着农业科技的发展。
1.1.3 创新研发机制落伍 大部分调查对象对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机制的运作与实施效果的满意度相对较低。2010年湖北省在其他学科对农业科技发展的贡献率上仅为25%,并局限在生物学、遗传学等与农学联系紧密的学科;跨学科、跨地区申报项目少,以中部农业强校华中农业大学为例,该校跨学科农业科技研究项目数量比例也仅占11%。
1.1.4 创新成果应用缓慢 根据实地调查了解,目前许多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并不能及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农业科技研究本身只停留在学术层面,很多农业科研项目完成后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相衔接,生产力的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
1.2 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机制脱节
1.2.1 农业科技推广制度不完善 农业科技信息内容较为复杂和丰富,农民无法充分享受其带来的利益;同时信息推广的渠道也十分有限,目前主要靠电视、手机等传统媒介,新兴的电子网络传播系统无法在广大农村普及;同时,农业科技服务系统滞后,服务政策落实不到位。从湖北省实际情况来看,全省平均1万hm2土地的科技服务人员仅为0.02人,远低于全国其他省市水平,这些都会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与推广的障碍。
1.2.2 农业科技维护制度不足 农业科技推广周期长,关键技术需要得到实践检验才能应用于农业生产,因此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出现农作物受损,农民经济收益受影响的情况可能性较大。此时,农业科技风险规避制度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湖北省尚未设立专门的应对农业科技风险的维护机构,农户维权难以实现。
1.2.3 农业科技诉求渠道单一 农业科技诉求是农民表达需求的基本形式,是实现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湖北省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自身缺乏有效组织管理体系,内部人员的科技素质差,影响了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和传播;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的复杂性,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对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存在抵触情绪。
1.3 农业科技服务机制尚不健全
1.3.1 农业科技法制服务滞后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配套机制是目前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紧迫的任务之一,其中又以法制服务最为紧迫。目前对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等过程中出现的不法行为难以查处,无法保障农民的利益;涉农执法队伍建设滞后,长期困扰着农业科技配套服务的完善,导致农民无法有效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1.3.2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滞后 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缺乏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进一步导致农民无法参与农业科技培训和提高技能。目前,湖北省农业科技服务通道并没有实现“村村通”的完整覆盖,服务网络信号只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的87%,还有部分地区的农业科技信息亟需得到推广。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的矛盾使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面临很大的问题。
1.3.3 农业科技产权服务滞后 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关系到广大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现实利益,这一制度建设存在问题,将会给农业科技发展造成难以估算的损失。据官方数据显示,近年来湖北省农业科技专利申请数量持续走高,2011年达到2 000多项。但同时也看到,湖北省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机构数量少,人员配备不足,很难适应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申请与发展的需要。
1.4 农业科技保障制度不完善
1.4.1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2001-2011年湖北省累计投入12.5亿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全省农村科技事业发展,资金投入范围覆盖湖北全省;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资金仅占财政支出的0.75%。农业科研投入转化为实际效益极其有限,建立的农业科研专项资金数量较小,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1.4.2 国际合作与交流效果欠佳 湖北省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日趋多元化,呈现出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民间组织等各方积极参与的喜人局面,其中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已与21个国家、1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但这些农业科技交流成果并没有能够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农村现实生产力,也没有很好地起到促进湖北省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1.4.3 农业科技政策组织建设滞后 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主体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该组织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有限,不利于湖北省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服务职能涉及到多个组织和部门,政府、农业系统、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都应该在农业科技发展中发挥相应的作用。而湖北省农业科技管理部门众多、职责交叉重叠、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够协调,都对农业科技的供给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2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原则
2.1 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由于农业科技资源投入有限,农业科技难以同时满足所有需求,而采用平均分配方式也不利于解决最为紧迫的科技问题。因此,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投入分配,提升农业科研的效能,实现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此外,从目前供给的现状来看,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做到有步骤、有安排、有重点地稳步推进。
2.2 统筹兼顾、因地制宜
统筹兼顾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层次农业科技需求,根据不同层次科技需求的侧重点不同,考虑不同层面的需求,避免顾此失彼;二是不同内容农业科技需求,要发展重点领域,兼顾多种需求。因地制宜原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合湖北省农业发展特点,湖北省在优质水稻、油菜、中药材等方面具有优势,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强化传统优势;二是考虑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与基础,结合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软硬件条件,实现农业科技有效供给。
2.3 协调合作、加强保障
协调合作原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农业相关学科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以协同创新带动农业科技的发展;二是加强农业科技相关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农业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部门,如气象、质量监管、储藏、流通等,整合协调各相关部门有利于发挥农业科研力量、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协作创新。加强保障原则是指要强化物质基础,具体包括人、财、物三个方面。农业科技工作者是农业科研的有生力量,要积极引进优秀的农业科研人员,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机制留住并激励人才;资金投入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政府要重视对农业科技,尤其是对关键攻关技术的投入,还要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组织和物资保障是后盾,要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科研资源整合,提升农业科研资源的利用率。
3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思路框架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湖北省农业科技需求结构正发生着变化,由传统的粗放式农业向现代的集约式农业转变,局部农业发展模式转变成区域农业发展模式[3],这都要求对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思路框架进行适当的调整。
3.1 实现农业科技的区域优化配置
湖北省地势地貌存在较大差别,如中南部以平原为主,鄂西以山区为主,各区域的农业发展模块存在着较大差异,对农业科技关键技术的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发展区域农业科技时,应因地制宜,合理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
3.2 实现农业科技行政区划发展向行政区域发展转变
传统的行政区划使得农业科技发展难以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与均衡配置。武汉城市圈为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思路,通过构建大农业,既考虑到区域优化配置,又在具有相似农业环境的区域内实现区域发展。可以结合湖北省“十二五”农业区域布局的规划,通过“两圈一带”实现区域发展。
4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举措
农业科技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要想顺利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并推动湖北省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就必须从战略高度上定位农业科技发展的角色与措施。为此,结合目前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和矛盾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性举措。
4.1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是根本
农业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只有农业科技的创新才有农业的进步。
4.1.1 实现农业关键科学技术的突破 就目前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而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成为紧迫任务,生物育种、生物工程、农业信息技术等是湖北省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农民迫切需求的技术内容。湖北省水稻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鄂东及鄂东北,该区域农民对水稻育种、水稻培育生产等相关科技需求十分迫切[4],但相关的针对措施却难以出台。为此,湖北省要加大创新性技术的研发力度,支持相关技术的优先发展,保障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具有完善的创新制度与细则。
4.1.2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 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实质性内容和物质载体。建设一批既符合区域科技资源和农业生产布局,又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引领农业发展、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区域性农业科技研发平台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需要以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企业为依托,以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为载体,加强区域性农业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依托区域创新基地和条件平台有效整合地方农业科技资源,吸引和凝聚高素质科技人才,推动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提升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4.1.3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建设 湖北省目前面临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实现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贡献的历史性突破。建议对重点技术给予重点扶持,建立重大项目滚动支持机制,推进重大成果的转化和示范应用。此外,还要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激励,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为农村科技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以此形成农村科技发展的示范效应,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4.2 实现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是前提
农业科技的发展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对农业科技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湖北省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应该更注重农户科技选择的意愿。
4.2.1 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 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农民的主动认可和运用,因此湖北省农业科技的推广重点是提高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主力军,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调动起这部分人员的积极性。截至2011年底,湖北省共建有1 818个县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乡镇农业五站共6 492个;县乡农业五站职工总人数61 982人[5]。农业科技服务站的建立为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湖北省科技服务机构及人员仍处于紧缺状态,建议引进农业领域相关专家和学者参与到湖北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队伍之中。
4.2.2 加强农业科技的维权管理建设 各级政府在农业科技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农业科技发展事务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领导。政府部门应对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应坚持开展农资执法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强化对种子等农资产品的市场监管,加大依法查处各类农业违法案件的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2.3 拓宽农民科技需求表达渠道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具备更高的素质,对农业科技的创新与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北省政府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仍是农民最信赖的科技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也在农业生产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给农民提供更广阔的需求表达渠道,可以通过听专家讲课、看电视、阅读科技类书报杂志、上网、咨询等方式。当然,农业科技的发展仍需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应该充分调动农民利用农业科技的积极性,让农民自身认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渴望和需求。
4.3 健全农业科技服务是基础
农业科技的发展还决定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实施推广,而技术的推广其实就是农业科技的相关配套服务。
4.3.1 完善农业科技法制服务 把农业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是确保农业科教政策连续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已有的一系列相关农业科教的法律法规没有发挥出应有效率。因此,湖北省要加快农业科技立法,明确农业科教政策目标、资金投入和部门分工等;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落实配套机制,维护各个对象的正当利益。
4.3.2 完善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 湖北省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为依托,设立了300个创新岗位,整合其他农业科技资源成立了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政府部门和社会相关单位应利用一切中间推广媒介,将农业科技落实到农户,具体可以利用地方电视台、电话、网络、社会公益组织进行农业科技宣传,使农民充分享受农业科技服务信息与资源;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业市场监管等应用系统,健全县、乡农业信息服务站,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办好湖北农业信息网政务门户和农业网站集群,实现公众互动,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
4.4 巩固农业科技保障是关键
4.4.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湖北省农业科研经费投入长期以来严重不足,建议重点扶植区域特色农业项目,培育高科技农业项目,把有限的经济资源用于有价值的项目上。建议坚持以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利用城镇资源保障农业科技的发展资金来源,同时重视社会其他组织对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保障集资渠道畅通。
4.4.2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鼓励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鼓励和支持国内科技人员出国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支持其到国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所开展中短期学术访问;积极引导和加强国内优势单位聘请国际一流专家进行短期合作研究,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发展;加大农业科技“走出去”的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技术和产品。
4.4.3 加强农业科技组织建设 首先要加大农业科技市场的建立和培育,除了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外,还要加强农业科技市场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完善。建议对部分农产品给予价格倾斜,减少农民对科技成本的顾虑,使农业科学技术有条件向农民推广。其次要重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特殊地位,鼓励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普及作用,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杨文静,张兴中,刘 骏.基于AHP法的湖北省农业科技需求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4(2):15-17.
[3] 吴永章,杨文静,周 容,等.基于系统化的农业科技需求内容体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1):4944-4947.
篇8
韩长赋指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立两年来,在科技和机制创新上取得了积极成效。在科技创新方面,聚焦科技资源共享、区域重大问题、产业瓶颈问题,初步形成了“一盘棋”“一体化”“一条龙”的创新格局。在机制创新方面,聚焦创新资源整合、创新主体融合、创新环节结合,搭建了多学科协同、科企合作、上中下游衔接的平台。实践证明,联盟建设成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韩长赋强调,联盟的建设运行要坚持三个原则: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联盟的“联”主要是解决科技创新的机制问题,把分散的资源联接到共同的使命上来,做到联心、联利;联盟的“盟”主要是解决产业的重大问题,形成共同的任务,开展联合攻关,推动资源共享。坚持发挥行政领导和科技主导两个积极性。促进两股力量在解决农业重大问题中拧成一股绳,形成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科技创新“顶天”和“立地”两个导向。既要在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理论突破,抢占制高点,又要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上取得突破,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供给。
韩长赋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不断加强联盟建设。一要明确主攻方向,着力发挥联盟解决行业性和区域性重大问题的重要作用。围绕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绿色环保、区域发展等问题,加强技术熟化配套和系统集成,形成综合解决方案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二要加强组织协调,着力发挥联盟在开展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中的协同优势。在土壤质量、农业环境等10个学科领域选好点、布好局,建立观测规范和数据标准,做好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深度挖掘。三要创新管理机制,着力提高联盟整体运行效率。在国家层面,加快推进任务牵引、资源共享、行业协同、市场驱动等机制建设落到实处。在联盟内部,建立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平台一体、利益共赢等机制,激发联盟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四要推进科企合作,着力提升联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打通创新要素双向流动的通道,让优势科研单位与企业相互融合、深度介入,推动科研院校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集成示范基地等,建立联合开发和转化技术成果机制。五要强化齐抓共建,着力激发联盟各主w的创新活力。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落实科研人员权益分享、持股兼职等激励政策。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要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抓紧项目对接和任务落实。六要加大支持力度,着力促进联盟可持续发展。农业部有关司局要统筹资源,大力支持联盟建设。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推动实现产业对接、政策对接和项目对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支持联盟建设。
篇9
1.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吉林省现代农业以农业增长、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主抓特色产业,并已初具规模。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建设,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让农民在流通领域、加工领域增收。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2.1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不够突出吉林省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2.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比较低,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另外,乡镇农技专家少,同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的知识,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特别是乡镇农科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3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 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各种农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也需大量资金投入,而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1改革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的资金应该主要来自政府和农民、农业企业的自我积累,所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加大本级财政的投入并尽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特别要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农业效益。建议农业信贷由支持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向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流通等多样化的市场主体转变,向支持无公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
3.2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 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同时也要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完善;另外要支持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
3.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 一要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探索完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村科技人才多方参与、平等竞争的推广机制。二要以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科技致富能手为重点,大力选拔培育“土专家”、“田秀才”。三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科普教育。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养提高现有劳动力的农技水平。四要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五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
篇10
xx市农业局
(二00六年六月十八日)
建设现代农业,是十六大报告关于“三农”问题论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我市农业的主攻目标和发展方向。xx是农业大市,人口850万,仅农村人口就有650万,所以农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践证明,传统农业很难适应市场需求,更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精耕细作就是传统农业的误区。精耕细作对推动种植业发展功不可灭,它是传统农业中的积极因素。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仍不可能抛弃精耕细作。因为,挑战传统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优化区域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品质,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增加附加值,提高效益。农业效益与产量、品质、市场价格成正比,精耕细作能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收益,所以精耕细作仍适用于现代农业。
(二)以粮食多少衡量是否现代农业。诚然,传统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但挑战传统农业不等于不要粮食生产。而是把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种植方式、新的经营机制、新的工作方法,注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运用现代工具、现代技术,提高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大力发展优质稻、反季节菜玉米,走加工、贮藏、包装上市的产业化经营之路,提高附加值,增加收入,仍然是挑战传统农业。是否增收是检验挑战传统农业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三)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农业普查,全市农民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2.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7%,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9%。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17%,低于全省0.2%的平均水平,同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方面的知识,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个别县市(区)最基本的办公设施不全,特别是乡镇农科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难于适应新时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
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主要有那些内容
(一)更新传统的思想观念。就是挑战自我,打破禁固,彻底摒弃旧的农耕文化,摒弃长期以来沿传下来的固有的习惯,树立大农业、现代农业的观念,树立为卖而种,为赚而种的观念,既要优化品质、提高种植技术,又要注重市场,着力包装、运销、加工业的发展。全面推进“五个转变”,即以增粮为主向以增收为主转变;以增量为主向以提质为主转变;以小而全为主向以大而专为主转变;以抓生产为主向以抓销售为主转变;以抓农民为主向以抓业主为主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包含传统的生产目的、传统的经营机制、传统的种植结构、传统的栽培模式。传统的生产目的,是以自给自足为主,要打破自给自足经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挑战传统的经营机制,就是在坚持以户营为主的家庭承包责任不变的前提下,放活土地使用权,促进生产力发展。传统的种植结构,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它解决了吃饭问题,但难以使农民致富,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彻底改变单一粮食结构,优化品质。传统的栽培模式,是以种植业为主,既要利用设施栽培、大力发展不同茬口、不同时间的反季节作物,又要推进节本降耗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商品化处理程度,推进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三)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传统的工作方法主要表现为:按步就班,缺乏创新意识,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大部分农村交通闭塞,文化层次低,信息不灵,反应迟钝;农业工作者知识老化,观念存旧。要用抓工业的方法抓农业。立足“三新”(新思路、新机制、新跨越),突出“三优”(优化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加速“三调”(农业产业结构调优、调强、调快),着力“三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对GDP的贡献率、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推进“三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
三、如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突破思想观念。立足xx实际,推动农业产业化,加速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突破抓传统农业固有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协调发展,市场导向,业主开发,规模经营,产业化推进,超常规发展的观念。牢固农业、工业“一盘棋”的思想。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以农业为主的加工业滞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可推进工业化进程,又能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市现代化,实现财政增效,农民增收,城市增容。为此,要把走活农业、工业“一盘棋”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指导思想,把大力发展资源型深加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立市产业,做到旅游活市,产业立市,商贸兴市。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强化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投资,完善办公设施。整合社会办学资源,依托“绿证培训”、“阳光工程”下大力抓好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更新观念,打破传统农业的习惯力量。
(二)突破经营机制。要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和推广放活土地使用权的运行机制。大力推广农业“业主”开发。“业主”开发对农民有“四增”(增加了一笔固定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务工收入、增加了学着干的知识),缓解了政府“四愁”(愁项目、愁技术、愁资金、愁市场)。它不仅稳定了农村的基本政策,而且放活了土地使用权,能有效地加快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程,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挑战传统农业的最有效形式之一。要在保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的前提下,全面推广。要加强领导,把“业主”开发作为农业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出台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建立领导联系“业主”制度。组建农村土地信托公司,通过托管、租赁、收购土地经营权等方式,将农民耕种的土地、农村荒芜、闲置土地以及“四荒”地集中起来,由公司自主经营,采取转租、入股、拍卖使用权等方式给业主成片开发,或按规划返包给农民耕种,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农业科技人员结合“百万科技专家服务三农”活动,下乡入户,积极鼓励他们送知识送文化的同时,有条件在开展租赁承包,推进业主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