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5 05:1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信息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的提升:从AIS到ISCA模型;标准体系的扩展;价值链会计管理重点的变革;价值链会计管理计划和会计控制作用的提升;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体系的变革;财会人员职责的提升。
【关键字】有限闭环价值链价值链会计管理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
自1985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首次提出价值链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论述,本文在诸多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狭义价值链和广义价值链的概念。狭义价值链泛指单体企业和企业集团内部的价值链或被称为纵向价值链;而广义价值链包含两个内容,其一是指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主体的外部价值链或被称为横向价值链;其二是以多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有限闭环价值链或被称为社会价值链。
多核心有限闭环价值链指的是由于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价值链,其上下游企业也可能存在以其自身为核心的外部价值链,这样就形成了多个横向价值链互相叠交的局面。外部价值链的普遍存在,理论上讲它可以无限地延伸到整个社会,但其已失去了价值链管理的意义,为此应对多核心价值链作某些限定。多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有限闭环价值链定义为:加入该价值链的核心企业间应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所谓较强的关联性是指核心企业间对事先给定的目标函数其相关系数应不小于事先给定的固值。其中目标函数为价值链中各核心企业产品、市场、财务等指标的综合评估函数集;或值为事先指定的检测数值集。用这种评估体系,将使有限闭环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而那些虽然仍有某些业务联系而对设定的关联性检测不强的企业被排除在外,构成了价值链的有限闭环性。称由有多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构成的企业问的价值链为多核心有限闭环价值链。
价值链管理实质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注重价值链上企业间的合作,把不同企业的人、财、物和市场等要素集成起来以使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得到提升。价值链管理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的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价值链的企业群。企业关心的将不再仅仅是企业自身,而是它所置身其中的整个价值链的集成利益和发展能力。与此相适应价值链会计管理将突破传统会计管理的范围,而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作为实现价值链会计管理必备的环境和技术基础要发生重大变革。
一、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目标定位的提升
企业信息化初期,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所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独立于其它业务系统而存在,因此它的建设目标只是为了在财务部门实现会计核算的自动化,提高财务部门的财务业务核算、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部分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中期发展阶段,即企业实施在诸如ERP应用系统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整体信息化的阶段。它的主要特点从管理变
革视角出发实现了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从应用信息技术视角出发实现了企业内的信息和过程的集成。会计信息化是企业整体信息化的一个部分,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面向企业整体管理的需求,不仅要提高会计事务处理的自动化和效率,还要从各业务处理中实时和自动地提取出有效的会计、财务、业务等综合管理信息以支持企业各层管理特别是高层决策的需求,从而提升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价值。到了21世纪,由于企业面临全球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价值链管理和价值链会计管理模式的产生,为了提升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的全球竞争能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出发点一定要打破企业分割的局面,应从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和长远战略和策略发展的需求出发,实现企业间信息和过程的集成。因此,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应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不仅要提高所有各联盟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和决策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从价值链企业联盟的整体价值管理活动(例如,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活动、物流控制活动等)出发,提升整个价值链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管、分析和决策能力。并按事先规定的法则,在联盟企业有关业务发生时,提取相应的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会计、财务、业务、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等综合信息以支持价值链企业联盟综合管理、监控和高层决策管理的需求,从而提升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价值。
二、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平台的变革和提升
为了支持价值链企业联盟间的会计管理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价值链企业联盟的信息技术平台特别是网络平台必须由分散的各企业内部网络系统提升到由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的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间的外部网(Extranet)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应用系统的结构也应从C/S结构提升到B/S结构。
信息技术平台变革和提升使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AIS)分布能力的提升。由于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目标具有的双重性,即一方面要提升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同时要提升价值链企业群的整体会计管理能力,因此,企业联盟间协同工作的网络和数据处理平台应具有较强的分布能力,包括分布处理能力、分布存储能力和功能分布能力。只有在分布能力的支持下,信息技术平台才能同时分别地支持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局部应用和企业联盟间的协同会计管理的全局应用,使两者之间既有关联,又有独立的运行空间而互不干扰。
2.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异构环境能力的提升。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技术平台是由不同企业的局域网、广域网连接而成,这些网络具有不同的网络硬件平台、网络协议、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如何使这些异构的系统能够协同运行是该平台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价值链信息平台必须具备的能力。
3.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表示能力的变革和提升。由于信息技
术平台的提升,在由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的内部网和企业间的外部网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下,使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采集由集中、事后批处理方式向分散、实时和多元化方式发展,其中会计信息采集的多元化指的是采集空间、领域、时间的多元化;会计信息的传递由手工向自动化的网络传递发展;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会计信息的表示也具有多元化,即信息化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等;更在Internet技术和B/S体系结构的支持下,会计信息应用的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的变革
传统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是基于传统会计循环的手工系统的模拟,称为面向输出视角的模式,它使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收集和存储的是各类会计报表需要的并利用会计科目进行分类的高度浓缩的价值信息,并不能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决策需要,使之成为“信息孤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因克服上述局限,使会计业务和企业联盟其它业务实现有机的集成和一体化。业务事件驱动模式将是实现会计业务和企业联盟其它业务集成和一体化设计的有效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充分理解企业联盟的环境和目标的基础上完成业务流程重组或优化及会计业务与其它业务的整合后,再依次完成如下工作:考察联盟企业的与整体价值链管理有关的所有业务过程,识别业务事件(含一般业务事件、会计事件和信息事件);识别事件资源、参与者和地点;识别事件、资源、参与者和地点的相关行为、特征及属性;识别并记录资源、事件、参与者和地点之间的直接关系;识别控制和决策事件和控制规则;识别各事件的触发机制,含触发者、触发时刻、触发后的响应操作等。依据业务事件模式的上述分析,可得到业务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
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的变革
为了实现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首先应实施所有业务流程包括会计和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或重组。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的原则是:以流程为中心,将企业管理由过去的职能导向型转变为流程导向型。会计管理流程也将与其它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整合,它不再是基于传统的会计循环,而是基于业务活动的“业务过程/业务事件”来建立会计业务流程。新会计业务流程的特点:由封闭到开放、由滞后到实时。同时为了支持价值链会计管理
,则应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需求,定义相关的会计控制规则。例如,定义价值链的成本控制规则、物料控制规则、资金流控制规则等(有关论述请参阅本课题的其它论文)和相关的信息规则,再依据本文有关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变革中论及的观点,可将这些控制规则和信息规则集成到业务流程中去,实现价值链业务流程、价值链会计管理控制和信息流程的集成,以支持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
五、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内涵的提升:从AIS到ISCA模型
由传统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发展到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其内涵和体系结构将更趋于完备,作者曾撰文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体系结构:ISCA(InformationSystem,ControlandAuditing)模型是AIS(AuditingInformationSystem)的扩展。ISCA模型由三要素组成,它们是:AIS、AIS的控制制度和AIS的审计体系。目前,多数企业在实施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时,只关注对AIS的建立和使用,而忽略了后两项工作。由于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平台是各联盟企业内部网与企业联盟间的外部网(Extranet)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基于上述网络平台的信息系统具有更大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的信息系统将可能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例如,会计信息会很容易地被毁损、失窃和失真而导致不正确的决策;对会计信息系统的非法访问、未经授权拷贝、黑客的闯入和病毒的侵入等,从而使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严重的损害。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质量、效果,同时会影响会计人员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和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由此可见,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建立以后,建立一套有效的控制制度和审计体系对价值链上的AIS实施内部控制和定时审计是十分必要的。
六、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扩展
“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这种对标准体系的赞誉并不算过分。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对标准体系的建设集中在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结构和会计电算化实施中用手工帐等标准的制定上,它们仅是会计信息化初级阶段的一些实施标准,远不能满足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复杂需求。特别是会计信息化由单个企业发展到价值链企业联盟时,更需要完善的标准体系来指导和约束价值链中各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笔者认为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参照软件工程的相关标准体系并考虑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固有特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价值链财会信息表达形式(元数据)的标准,它包括价值链会计信息的准人标准(元数据的定义)、中间过渡和终极输出标准,包括凭证、账簿和报告的输出标准、表外披露项目的标准、重点财务管理指标的标准、非财务信息标准等;价值链会计信息分类和传送(XBRL)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数据交换(接口)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测试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性能和质量控制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估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制度标准等。价值链会计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将大大有助于价值链会计信息化有序和稳健的发展。
七、价值链会计管理重点的变革
在我国,目前多数企业的会计管理信息化受系统集成度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使会计管理重点仍停留在对财务会计的管理上。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重点将有所突破。1986年,全美会计师协会提出管理会计应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的上述目标,不仅要依赖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利用企业联盟间的网络平台,
在企业业务数据发生时,按照事先的规则定义,可以进行在线实时的信息采集,同时形成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所需要的核算、管理和分析信息,再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和高精度的计算能力,使管理会计等的众多数学模型在AIs中得以实现和应用,最终提升AIS提供管理和决策信息的能力。
与管理会计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技术的应用。在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企业联盟中存在着现实和历史的大量会计管理和业务信息,对他们亟待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综合查询和使用.而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系统很容易得到面向各种管理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统计分析信息和决策支持信息。例如,对价值链上的各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物流和资金流控制中心等建立各种面向主题的信息集市和分析模型,以支持有关分析和决策的需求。例如对资金流控制主题设计如下的内容:跟踪和反馈价值链上资金流,了解整个价值链中资金流的流量、流速和瓶颈,从而对内外部各不可控的裂变因素加以预警和控制。因此在开展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中,应逐步地、稳定地使用上述技术,使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管理重点由财务会计提升到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八、价值链会计管理计划和会计控制作用的提升
价值链是由具有不同产权主体的企业构成的企业链群,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企业之间是一种竞争.合作关系(Co-opetition),这些企业联合起来,追求一套达成一致的目标,同时仍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价值链的管理,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价值链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业务流程,管理的结果需要由企业的财会信息和业务信息反映,显然会计信息是最综合和全面的,也是最具可比性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会计控制,保证财会信息的准确、真实、完整变得尤为重要。
计划是控制的前提,也是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对价值链这样一个松散的、动态的企业链进行管理时,计划管理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方式和途径之一。计划是协调的结果,也是各企业具体经营的目标,它使链中各企业明确自身具体目标的同时,了解整个价值链的总体目标,并明确了解自身对价值链的价值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励企业追求价值链的总体价值,使各企业的追求趋于一致,从而实现价值链管理的根本目的。
为了实现整个价值链的计划和会计控制的动态管理,其最重要的技术前提是能否及时收集和反馈价值链上企业群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大量信息,并能作出快速调整、控制和响应。无疑实施网络环境下的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价值链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重要环境和技术基础。其一是在信息系统环境下不仅能自动处理大量而复杂的信息,支持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业务的急剧增长和动态变化,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其二在信息
系统的环境下,由于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过程由系统自动、有效的完成,减少了人工的干预,这种有效的信息反映及传递机制是实施有效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基础。其三信息系统环境还能改善和规范价值链企业联盟中“业务-计划管理-会计控制流程”,如本文三中所述,只需在实施业务流程优化时,将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流程嵌入到各有关的业务流程中去并使之有机地集成,便可在业务发生时,动态地实施强有效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其四在信息系统的环境下,信息系统的运行不仅需要清晰的操作规程、明确的岗位分工、严格的授权机制等,这些将使价值链企业联盟的管理流程得到规范,从而使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也得到有效的执行。
九、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体系的变革
价值链会计管理面对价值链联盟中的多个企业,因此对价值链联盟企业间的关联经济活动实施审计是十分必要的。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是价值链相关企业主体协商同意的前提下,共同委托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价值链各方事先确定的各方经营管理活动应该遵循的标准对链中各相关企业主体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规则的情况进行审查、评价,用以维护规则,提高价值链会计管理效益的监督活动。其中规则是指为了确保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有效性,链中各企业协商确定和制定,并已承诺实施的各企业生产经营和会计管理活动应该采用或执行的各种目标、制度、指标等。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对象是价值链联盟中的关联经济活动;其审计目的是通过对价值链企业联盟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由价值链协调机构代表各企业拟订并签署同意的各种协议的情况进行审查、评价,促使价值链的各种协调方案能够得到贯彻、执行,从而提高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效益;其审计目标是对审计对象的评价,是审计实施前对每一个具体审计对象需要审查时,事前规定的应该达到的要求。
十、财会人员职责的提升
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环境下,财会人员不仅是财会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同时还是各种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控制规则、信息规则和审计规则的制定者和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者,财会人员职责将得到大大地提升,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科学使用价值链的财会信息。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环境下,财会人员可以通过。Internet网按事先制定的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和权限控制从采购、仓储、生产和销售等所有经营环节实时采集到财会数据,此时客观上就要求财会人员能够准确地分析数据、提出科学的分析结论和决策方案,工作重心转移到对财会数据监控、分析和财务决策上。
2.制定各种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会计控制规则、会计信息规则
和审计规则。为了使财会人员能科学使用价值链财会信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中,财会人员应与业务人员协作共同完成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并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的需求制定各种价值链会计控制、会计信息规则和审计规则。
3.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随着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也应在不断地在维护中实现它自身的动态变革。与哪人员不同,财会人员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重点突现在如下几点:第一,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变革的新需求,提出对会计控制规则和会计信息规则变革的新需求;第二,协助IT人员正确理解、抽象和描述上述规则;第三,在IT人员完成规则变革的信息设计后,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新功能进行验收评测。
4.制定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结合本文五中的观点,财会人员与IT人员协作共同完成制定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主要参考资料
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会计研究,2003年10月
杨周南,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管理信息化:会计师,2004年3月
篇2
一、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定义和作用
1.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定义
信息化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IM)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有效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社会活动。
会计信息化管理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会计核算中,以提升会计信息处理能力和增加会计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完整的信息管理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所以也可以将信息管理概括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
2.会计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迅速推进,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概念不断为信息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央行会计信息化管理也已成为央行会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整个央行会计工作中具有穿针引线、上下联通的关键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央行会计管理之中,即运用到央行会计人员管理、央行会计培训管理、央行内部控制管理和央行各项会计制度管理之中;另一方面,我们要使央行会计信息化的资源为履行央行职责提供帮助和服务。我国中央银行的会计本质与一般会计的本质是相同的,其实质是一个信息系统,即:以货币计量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将人民银行各项纷繁复杂的业务活动转变成会计信息,以供信息使用者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及提供金融服务等做决策参考。只有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及时、准确的传递会计信息,更深入的挖掘、利用会计信息资源。
二、信息化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应用
商业银行银行信息化管理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银行系统,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掘商业银行信息资源的潜力,并由此形成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商业银行健康快速发展的过程。而商业银行信息管理是以分析型、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面向商业银行管理决策,通过管理思想、管理体制与信息技术的充分结合,不断加快银行管理与决策能力的现代化商业银行管理模式。
信息化管理是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业界领先商业银行的战略特征和优势所在。商业银行信息管理最早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我国的银行信息化管理始于1950年代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变革,成果显著,尤其19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信息化产业的高速发展,配合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信息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技术也逐步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得到建立和应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具备了数据集中处理能力,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应用,面向客户的信息处理系统、核心业务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也基本建立。但与国际领先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管理应用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
会计业务是人民银行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历来受到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ABS)”、“国库业务会计核算系统(TBS)”和“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三大核算系统为基本架构,具有较高自动化水平的会计核算体系。在管理体系上,采取“纵向集中,横向分散”的管理格局。“纵向集中”是指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账务数据逐步趋于向总行集中;“横向分散”是指在同一级机构中,日常会计核算分散于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上述局面的形成是随着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和人民银行职能调整, 人民银行会计业务进行适应性改变的必然结果, 在人民银行会计业务发展进程中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2.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人民银行现行的这种将核算数据分散于不同核算系统的管理格局存在以下的不足:
(1)制约了人民银行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从纵向来看,会计信息采取的是分散采集、逐层报送的方式,造成信息传递慢,不利于决策层及时、准确地取得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作出正确的决策和实施有效的管理。会计部门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和资源在收集和整理会计信息上,而不是分析信息,影响了人民银行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2)会计标准难以统一。从横向来看,会计核算分散于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业务部门,各会计业务部门相对独立,有自己的核算系统,平行各业务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导致各部门出台的会计规章制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各不相同,标准难以统一,会计标准和会计行为得不到统一规范的约束。
(3)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缺乏拓展能力。如果有新的信息种类要求, 就必须对原有系统进行结构性升级,甚至需要建设新的信息系统,导致信息存在于不同的系统中,缺乏共享能力,在数据协同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4)会计信息准确性容易受到干扰。如果出现同一种信息需要以不同的格式或使用不同的分发系统提供给不同使用人的情况,就需要信息的重复输入,大大降低了信息生成的效率,同时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发生,情况将会更加复杂。上述种种问题限制了人民银行会计信息化的进程,阻碍了人民银行职能的发挥。
四、实现人民银行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对人民银行而言,信息化管理应用重点在于信息系统设计和信息资源的配置,其作用在于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提升信息质量,为人民银行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应用提供基础环境和平台。
1.数据集中核算模式。就是利用科技手段和信息管理技术,将人民银行各个业务部门的会计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实现集中,并通过数据挖掘等信息管理手段,对会计信息数据进行集中系统地分析和评价。对人民银行而言,数据集中核算模式就是把人民银行会计业务数据纵向集中和横向集中:纵向集中是指会计核算由分层核算集中为全国统一核算;横向集中是指不同层级将会计、国库和发行等部门会计核算整合。
人民银行核算数据大集中模式是实现人民银行会计信息化管理的首要条件,只有通过数据集中,才能提高会计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数据集中是实现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和建立统一的会计标准和会计行为前提。数据大集中是提升央行会计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更好的履行央行职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会计信息标准化建设。会计信息标准化是研究、制定和推广应用统一的会计信息分类分级、记录格式及其转换、编码等技术标准的过程。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保证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信息化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标准化工作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会计信息是人民银行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尤其需要加强会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工作。会计信息标准化程度的高低,将对会计信息数据处理与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具有直接影响,良好的会计信息标准体系将有助于人民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信息管理创新的推广实施、银行之间内部信息的互联共享。
2011 年,财政部组织以我国在美上市公司为主的15 家企业和具有H 股审计资格的12 家会计师事务所开展通用分类标准首批实施工作。2012 年,财政部联合各省级财政部门、银监会等,进一步扩大通用分类标准实施范围,启动了通用分类标准在80 余家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包括我国所有上市商业银行在内的18 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实施工作。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几家商业银行正在努力推动信息标准化建设,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3.会计数据质量治理。会计数据质量治理旨在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它是银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生命线”,也是银行信息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不准确的数据往往比没有数据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劣质的数据质量管理不仅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且会影响决策者制定货币政策和实施国家宏观调控,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金融形势。如果说会计数据集中凝聚成了会计信息管理应用的主干,为银行信息管理工作提供着力点,会计信息标准是信息管理应用的枝干,为银行会计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了框架,会计数据质量则是会计信息管理应用的根脉,为银行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
考虑到数据质量的重要性和持续性,国际国内商业银行正在大力推进相关工作。其中的一个具体案例是各家商业银行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逐步推行内部评级法(IRB),而其实施需要足够的数据支撑,数据质量正是重中之重。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 会计信息化 循序发展
一、前言
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掌握在国有企业之中,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经济是否增值。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会计信息化管理也被引进到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之中,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循序发展能够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推动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推进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我国国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长足发展,就必须改进和完善传统的管理制度,引进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国有企业在推进会计信息化管理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国有企业中与会计信息化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的应用模式相对落后,在现阶段的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和推进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由于缺乏规范的制度保障,国有企业在实际中应用的会计软件种类繁琐,技术水平的高低相差甚远,难以进行兼容管理,从而无法应用高效统一的管理模式,使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实际推行过程中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信息化的循序发展,也不利于国有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施。其次,我国国有企业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硬件设施的不足和网络软件技术开发相对落后,没有先进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就难以完成较大业务量的会计工作,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推行进程和实际应用的效果。最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相对不高,缺乏网络软件的开发维护的相关知识,掌握的管理知识也比较少,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化管理循序发展的要求。
三、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循序发展的策略
1.循序发展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国有企业内部的管理要适应这种现代化模式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应当先完善与会计信息化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从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采购、软件程序的引进、开发、维护以及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各项工作在具体执行中应当遵守企业内部的政策制度,为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循序推进奠定基础,才能够使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管理体系得到循序发展。
2.循序发展需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
国企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只有将财务、管理、营销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综合到会计信息管理之中,才能使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适应现代化的技术要求,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内部有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管理人员队伍。会计信息化管理人员不再是以往单纯的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而是要具有信息分析处理、软件系统的开发维护以及企业管理等多种技能。国有企业应当加强对会计管理人员的培养,循序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有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推动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循序发展。
3.循序发展需要设立合理的评估体系
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循序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各项工作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来进行分析评估。评估体系能够及时发现会计信息化在循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纰漏,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来调整推进计划,有利于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从而为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长足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四、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循序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有企业信息化管理必须做到循序发展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技术标准。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单一,发展相对落后,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高,不利于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推进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循序发展刻不容缓。国有企业进行体制和管理制度的改革离不开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循序发展。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循序发展可以帮助国有企业避免资产流失,减少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使国有企业的现代管理机制能够正常运行。同时,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循序发展能够打破国有企业传统的管理制度,使国企内部的管理人员认识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结语
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推进是循序渐进的,不能急于求成,先做好会计信息化管理基础性的工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注重层层推进的科学严谨的发展方法,从而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循序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为了应对随之而来的机遇和挑战,会计组织和会计系统应迅速行动起来,从各个层面上进行反思、变革和完善。在会计变革的滚滚洪流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相关理论丰富管理内涵、提升管理水平便是值得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管理 会计服务器 会计流程再造 会计知识管理系统
1、 引言
上世纪4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使会计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随着信息化投资黑洞、信息悖论、信息孤岛等陌生字眼的出现,以及对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工程的影响,使包括会计在内的管理信息化前途遭受到莫大的质疑。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如何开展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成为了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2、 会计管理的现代特征
2、1会计管理是系统性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的系统性尤为突出,会计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相对独立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流程完整的工作体系。从管理过程来看,无论是同属事前管理的怀集预测,决策和财务预算,还是事中进行的会计控制,以及事后的会计检查,考核和分析,都是属于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强调的是提高整体经济效益。[1]
2、2会计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市场竞争的经济体制下,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高低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的流向才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充分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企业生命力的所在。会计管理也同样涉及人本管理,在企业中不仅要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也要关注会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竞争性的会计人才。
2、3会计管理更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知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因此,知识的生产必须加以保护,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也更为严谨。随着知识竞争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的重心也在向着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倾斜。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是这些无形太投资,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由此看来,无形资产的管理,在实际表现上就是对知识产权的维护和人力资源的管理。[2]
2、4会计管理正在向信息化管理发展。信息化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会计管理工作中,采用网络信息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更多的信息在网络的平台上得以互动和共享。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会计管理迈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
3、信息化会计管理方法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中的数据准备阶段由会计核算工作来完成,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和核算软件等都是为数据准备服务的,但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优势,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经济信息,这样才能为企业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常用的会计管理方法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大阶段中采用的方法。
在会计核算中,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备选会计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手工会计条件下,对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信息提供的决策有用性原则外,成本效益原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手工会计条件下,成本效益原则主要是要考虑会计核算工作量不能太大,提供相关信息带来的管理效益不能低于处理信息的成本。因此,在会计核算时,常常需要由会计人员根据经验选择既能保证一定的信息质量,又比较简便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核算方法的选择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会计核算过程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因此成本效益原则已不再重要;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开放性和动态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会计核算方法也应规范化。因此,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规范化原则。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开放性、智能化和实时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也应遵循规范化原则,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税务、企业)的实时对接,进一步促进了会计系统之间的协作和相互监控。
2.可以促进会计核算软件研制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快管理型软件的开发应用。
3.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准确性原则。在信息化条件下,最需要考虑的是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准确性将成为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重要原则。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大部分核算业务交给计算机处理,因此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不必计较核算工作量的多少;而且,由于信息化环境下信息高度共享,会计数据较手工环境下更易取得,不必为了权衡结果的精确性和过程的复杂性而选择次优的方法。
(三)及时性原则。信息化环境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实时性,会计数据采集、处理,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数据处理的动态化要求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及时性原则。
(四)开拓性原则。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核算方法的质量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选择会计发展过程中最现代化、最新颖也最具生命力的会计核算方法,实现会计方法的不断变革,与时俱进,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质量。
4、 信息化会计管理体系研究
4、1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会计管理的性质
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结算方式的兴起,更加大了资金流控制的难度。由于网上开展得一系列商务活动无法像传统的结算方式一样得到有形的记录痕迹,同时由于信息处理的协同与集成,使得对信息流的管理变得复杂繁琐,控制起来也变得异常困难。面对新的局面和新的信息化环境,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新的会计管理方式呼之欲出。[3]
4、2 集成管理提出了会计管理的新内涵
集成管理概念的提出,给会计管理信息化带来了强大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企业的各种商业信息,与企业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是都由这个信息系统负责收集、整理和的,因此作为会计系统,财务数据要首先与其他信息形成集成管理;其次,集成管理要求会计系统不仅要成为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要兼顾一个管理系统的角色,充分发挥会计功能本身具有的预算、决策、资金控制等全面的管理功能;第三,“管理信息系统(MIS)由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AIS)等组合而成,但毕竟还没有从各个独立的分支有效的升华为一个整体,无法涵盖企业的所有方面,仅仅是信息化的雏形阶段。
4、3 供应链管理扩大了会计管理外延
随着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逐步取代传统的企业竞争,同时传统的职能部门管理也随同向供应链一体化管理转型,
在新的竞争需求下,为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集成化管理,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各联结企业间的会计协调对于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的“三流集成”的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特别是资金管理问题。首先,各企业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而是具有各自不同组织结构和等级制度企业的联结,缺乏独立企业中绝对权威和强制规范的约束。其次,在供应链协议中,体现的是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为了所谓的整体战略目标而牺牲自身的利益。供应链是一个靠协议约束的虚拟组织,没有更高一级的管理和凌驾在各成员间的机构,其合作是松散的并带有鲜明的阶段性,他们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暗中相互的竞争对手,在信息资源和管理协调方面都不可能完全实现共享和透明。同时由于资金管理无论在各个缔结企业还是在整条供应链中不可动摇的特殊地位,只有加大资金的监控力度,保障资金管理,才能带动其他环节同步协调发展。笔者认为与各个联结企业你饿不资金管理相比,整个供应链中资金流的协调管理系统更为复杂,庞大。因此,针对业务环节中的资金活动,要奉行“管控结合,以控为主”宗旨。在各联结企业享有独立决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协调功能,使资金流动信息透明化,在链条的决策过程中实现信息化会计管理,这是加强供应链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虽然完备,但在信息化发展日益重要的企业管理领域,有些理论明显跟不上发展的脚步,甚至被淘汰,继续沿用可能对信息化会计管理工作的效果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性的特征,总结过去的缺陷,探讨信息化环境下用于指导和支撑会计管理体系发展的新思路。信息管理的未来是知识管理,会计管理应迅速捕捉这种发展趋势,借助管理平台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系统,利用神经元网络和决策树等技术,实现会计系统的高端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万军.会计电算化[J].
[2] 王凡林.基于界面管理的会计控制研究[J].
篇5
关键词:会计管理;会计电算化;信息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轨道,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会计管理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借助信息技术推动会计管理创新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我国企业在开展会计管理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从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的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会计管理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按照较高的标准和要求来看,会计电算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转型发展还受到一定的制约,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探索会计管理信息化有效路径。
一、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从总体上来看,尽管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管理工作改革和创新发挥了阶段性作用,但在当前形势下,特别是在“互联网+”战略以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会计电算化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必须朝着会计管理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向会计管理信息化转型有利于拓展会计管理工作领域,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会计信息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融合性以及拓展性,能够使会计管理工作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进而为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发展服务。向会计管理信息化转型有利于提升会计管理效能,企业在实施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其中,推动会计管理“价值链”体系建设,进而使会计管理更具有系统性和效能性,对于促进会计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具有支撑功能。
二、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制约因素
一是存在理念制约。从当前一些企业来看,还存在会计管理理念缺乏创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还没有深刻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价值,因而在实施过程中缺乏重视。比如个别企业仍然没有制定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会计电算化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十分突出,还没有深刻认识到会计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全程性的重大作用,仍然将“收支”作为会计管理的重点内容,会计电算化缺乏有效拓展。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会计信息化整体建设,会计信息化仍然局限于会计自身管理,还没有将会计管理工作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式与整个企业管理进行融合。由于一些企业在向会计管理信息化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理念制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够到位,相关的投入机制、创新机制、应用机制还没有形成。二是存在技术制约。从当前我国一些企业实施情况来看,尽管已经对会计管理信息化进行了优化、设计和完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制约。比如一些企业还没有将大数据技术、电子商务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应用于会计信息化建设当中,ERP系统的应用范围也比较有限,很多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ERP系统,相关的模块也没有有效的对接和融合。还有一些企业缺乏对会计信息化的深入理解和认识,特别是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经营者认为会计信息化容易出现风险,因而在应用“云会计”等方面不重视,借助“第三方平台”推动会计信息化还没有形成共识。深入分析企业在会计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制约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还没有将其上升到战略层面,在实施的过程中,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有效的投入、系统的研究以及专业的组织,导致会计信息化仍然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走出会计电算化的范围。三是存在人才制约。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会计电算化人才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在向会计管理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很多会计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还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而且企业在管理方面也相对比较薄弱,对会计管理信息化具有一定的制约。特别是从当前我国企业实施会计管理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大型企业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人才优势,而且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比较强,但在对会计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培训方面不够到位,导致会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适应会计管理信息化的需要。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对会计管理信息化重视不足,加之自身经营与发展能力有限,对优秀会计管理人才,特别是既懂会计工作、又熟悉信息化、更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会计管理人才缺口较大,这已经成为制约会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重视,并不断寻求解决方案。
三、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管理信息化的优化策略
一是创新会计管理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顺利推动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转型,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创新会计管理理念,努力使会计管理改革、创新、发展拥有强大的思想基础。这就需要企业在未来开展会计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更加高度重视管理理念创新,特别是要适应“互联网+”战略发展需要,着眼于推动“互联网+会计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改变传统的以“收支”为主的会计管理模式,大力推动会计电算化转型、创新与发展。要大力推动会计信息化应用领域,特别是要在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综合化管理体系方面下功夫,比如企业应当建立“价值链”管理模式,通过内部网络以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进行有效对接,强化会计管理工作的渗透性、融合性,使会计管理工作能够在推动企业决策、战略发展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完善会计管理技术。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依托计算机进行,要想朝着会计管理信息化的方向转型,一定要在技术创新方面下功夫,特别是要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集成应用方面取得突破。企业在推动会计电算化向会计管理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会计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切实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重点要在构建ERP系统方面下功夫,建立专门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模块,并且要与其他模块进行有效对接。要大力加强大数据技术、电子商务、云计算技术以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通过建立“会计管理大数据平台”,加强对内部和外部会计信息的收集、分析,形成更具战略性的财务报告,着力发挥决策辅助功能。再比如应当加强与“第三方平台”的作用,积极推动“云会计”的应用,既有利于提升会计管理信息化水平,而且也能够在降低成本方面取得突破。企业只有不断优化和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技术,才能使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并朝着创新的方向发展。三是打造会计管理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对于推动会计电算化向会计管理信息化转型来说,一定要有一大批专业化人才,否则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这就需要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从才建设,要大力实施会计管理人才提升计划,既要重视会计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同时也要重视对现有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只有通过“双管齐下”,才能为企业推动会计管理信息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要树立“不惜血本引进人才”的思想,通过待遇引人、事业留人等多种方式,让优秀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人才为企业服务。要大力加强现有人才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在培养他们“互联网+”意识、会计信息化素养、创新管理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使会计管理人才适应会计管理信息化的需要。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的形势下,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大力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改变传统会计电算化在会计管理内容、管理模式、管理领域以及管理机制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实施“互联网+会计管理”战略,使会计管理工作步入信息化发展轨道,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提升会计管理工作实效性。这就要求企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着眼于破解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制约性瓶颈,重点在创新会计管理理念、完善会计管理技术、打造会计管理人才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推动会计管理信息化步入科学、健康、持续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宋长华.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探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9).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5-3518(2016)02-121-02
1中职学校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会计档案是指各学校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接收或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学校经济业务事项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数据、图表等各种形式的会计资料,是重要的史料和证据,是对学校业务进行分析、计划、决策、监督的重要依据。信息化下的会计档案不仅包括传统的纸质档案,而且还包括用计算机磁盘、硬盘、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相应的财务软件系统。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对准确掌握学校某时期的经济及财务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学校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进行政策制定、财务规划、预测经费开支、实行有效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和参考依据,对学校能否与时俱进、提升管理质量起着一定的影响。随着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及会计信息化的逐步推进,信息化会计活动产生了信息化会计档案。现在中职学校会计档案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实时更新、查阅频繁这一新的发展趋势。这对当前的会计档案管理方法是一种严峻的考验,随着国家经济工作的不断发展,各种评估需要提供的会计资料、指标数据之间的划分等越来越多,信息采集工作量日益增大。只有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使会计档案信息化以方便查阅,使中职学校的管理处于领先水平,才能加快推进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走在职业教育的前列。
2中职学校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档案数量多,查询不便,管理水平落后
(1)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会计档案管理仍主要停留于纸质档案管理,会计档案有的一个月后才装订成册。堆积如山的原始发票凭证,随时有弄混淆、丢失的风险。每月在打印凭证及装订上都要耗去大量的人力物力,查账时需要先在财务软件系统中按年份查找到所需的凭证号,再到档案室调取相关凭证资料并复印,极其不方便,大大影响工作效率。有的中职学校只重视会计业务,轻视会计档案管理,没有专职的会计档案管理人员,未进行过会计档案知识方面的培训。学校档案室里只存放有会计的纸质档案,信息化形成的电子会计资料档案未归档管理,只由会计人员自行保管。有的档案室管理只是物存放在档案室,查询调阅时没有严格的登记手续。档案室的硬件设施也未能跟上,相关防虫害、防潮、防火、防盗措施不全。(2)在中职学校逐渐实现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下,学校的有关学生学籍管理、教育教学资源等信息已基本上实现网络化管理,学校有关人员都可依据各自的权限在办公网络上实时取得资料并实现共享。但会计档案信息却依然停滞不前,仅局限在财务科,其他科室人员需要会计资料必须通过财务科查询了解。财务人员有时要重复提供相关资料,至使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去做更多有价值的工作,从而制约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3)电子原始凭证数据采集和转换无法完成,现有的会计软件无法对银行电子回单、电子缴税单等各种电子原始凭证直接进行采集转换,割断了会计信息与原始业务数据之间的联系。
2.2会计档案信息数据安全存在问题
在传统的会计档案保管中,经济业务都记录在纸张上,所有的数据资料都是在会计凭证后附有原始发票及单据。装订成册后并加盖签章。纸质原件数据资料如果被修改就会留下痕迹。因此保留下来的会计档案数据非法修改得到制止。但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数据很容易被修改,甚至能不留下任何痕迹,对会计信息档案复制窃取也更加容易且不易发现。若计算机硬盘突然损坏数据未备份也将很难得以恢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计算机病毒感染、黑客入侵、间谍软件等攻击也对会计信息化档案的安全造成威胁,数据的损失也将无法估量。
2.3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档案为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具体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技术性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长期以来,各中职学校只重视会计业务方面的继续教育而忽视了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联的学习,使得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精通现代信息化技术、又懂得与会计档案信息化发展需求相结合利用使用的人才更是短缺。
3改进中职学校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考
《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2013-2017年)》的通知中提到,到2017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建成资源数字化、学习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管理智能化和智慧型数字校园,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高效的业务管理机制基本形成,现代信息技术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深度融合,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信息化应用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档案也不例外。这也意味着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成为中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3.1改善会计档案管理设备设施,实现会计档案信息化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中职学校都不同程度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如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就已基本上实现了校园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学校通过OA办公系统实现了会计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年度各科室预算安排、临时用款计划编制审批、出差申请、费用支出报销、借款单、差旅费报销等流程。流程报销时都附有上传的原始发票单据扫描件实行网络现场办公。会计人员和各分管领导可实时对流程进行审核及查询。在此基础上,会计在录入记账凭证时,在摘要中写明该交易流水号,这样就初步实现了电脑查询原始凭证的功能。在“互联网+”时代,新信息技术出现日渐普及,随着越来越多电子原始凭证的出现,应尝试建立起原始凭证交换平台,通过配备相适应的现代化档案管理设备设施及对网络办公软件升级开发,促使网络办公系统与财务软件系统相链接,通过网管接口进行常规经济业务的处理,驱动会计记账自动读取资料,完成常规经济业务的输入。在财务软件系统中的记账凭证编制模块下嵌入原始凭证扫描上传功能,就可在财务软件中实现会计档案信息实时调阅的功能。同时在学校网络办公系统下建立起相适应的会计档案信息查询功能模块,对财务软件中的数据进行链接,构建起会计电子档案明细账,实现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在网络办公系统中可设置权限方便各科室相关人员直接进行业务需要查询,做到个性调用,积极为教育教学、评估、审计等方面提供会计数据分析资料、规划决策,以提高会计档案的利用率,满足不同利用者的需求,实现一定权限下的资源共享,提高会计档案的资源利用率。
3.2加强保障会计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
实现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后,重点要解决会计档案安全保密措施。为防止数据被篡改及泄密,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严格权限分级、加强操作系统权限授权管理、密码与口令卡控制、做好数据存储备份,对传输、存档的会计信息化档案进行一定的加密措施。作为存放和处理会计信息化数据的计算机及服务器要有专人管理,除维护外,禁止外人操作财务用电脑。建立起网络安全制度体系,注意数据库的加密技术、加强网络入侵防御系统、硬件设施的安全防范,防止非法入侵。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及时对档案进行归档整理、储存备份。建立起会计电子资料备份管理制度,确保会计档案资料的安全、完整和财务软件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在此基础上,也要做好纸质档案的存档工作。
3.3培养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
开展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是关键。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对会计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批懂会计、有档案管理学知识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又精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为了提升中职学校会计档案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初、中、高级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加档案现代化、信息化等理论知识与技能,以提高其综合业务能力。同时要求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与时俱进,把所学的新知识应用于工作中,有创新精神地参与工作,不断提高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中职学校实施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后,可以大大提高会计档案的利用率,通过数据网络平台实现各个科室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会计档案管理质量,为学校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吴芝红.浅析中职学校会计信息化建设[J].中国电子商务,2014,(18).
[2]高娟.浅谈高校会计凭证档案信息化管理[J].电子测试,2013,(16).
[3]何艳.高校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化探析[J].商情,2014,(3).
篇7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教学
在大数据时代,培养大学生从海量数据中获取决策相关信息的能力,成为当代高校培养创新型经管类人才的关键。管理会计是经管类大学生的重要课程,而利用管理会计实现分析决策职能,也成为当代高素质管理人才必备的能力。所以本文以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教学变革为例,剖析当代高校经管类大学生信息化创新教学变革的必要性以及相关措施,为促进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大数据时代推动管理会计课程向信息化方向改革
随着大数据时代和共享经济的到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企业各项管理决策越来越需要借助管理会计,利用预算、预测、控制及绩效评估等工具和方法,进行精细化和数字化管理,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大数据时代促进了管理会计对信息化的应用,当前在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等技术驱动下,管理会计将突破原有的发展瓶颈,通过有效利用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处理信息,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型发展。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中国企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企业财务管控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互联网情境下,充分利用大数据,有效支持企业的绩效管理、市场和盈利预测,这都是当代大学生培养需要关注的问题,大数据推动管理会计课程信息化改革的方向。
(二)企业商业模式转变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进程
随着信息化与经营管理结合程度的日益密切,企业商业模式逐渐演变为以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特点的新商业模式。一方面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动态实时地搜集和处理企业内外部的各类信息,灵活调整企业业务流程,按需组件,柔性生产,弹性化满足客户需要,企业业务呈现出多样化、弹性化、个性化和组件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企业业务环境从传统的机器化向网络化方向转变,加上各类虚拟手段的应用,使业务人员无需清楚掌握复杂业务的运行流程,而只需关注产品市场需求以及外在环境变化,并需要及时做出相关反应。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变,需要进行更加精细的成本管理,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教学内容的变革提出挑战,促使管理会计信息化变革进程的加剧。
(三)经济转型促使管理会计信息化要迎合“新常态”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常态”经济转型期,新常态要求不过分追求经济数量和规模的增长,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企业管理应主动适应新常态,由传统依靠人力和资源投入来获得利润转向依靠技术、人才、信息、管理创新等赢得比较竞争优势。融合信息技术和管理会计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助力。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企业信息获取、传递和共享效率;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以其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信息进行使用和评价,提高了企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新常态对企业质量和效率的要求,转换到微观管理会计教学中,就要求高校教学要适时实时进行调整,将信息技术融合进管理会计模型中,培养更多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管理会计人才。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教学理论研究亟须深入
一方面我国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初主要借鉴欧美等国家的理论与方法,虽然经历近50年的发展,但目前并没有形成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导致管理会计缺乏足够的创新,学术界的很多研究流于形式,许多技术和方法缺乏实践可操作性,不能深入企业进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随着ERP以及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普及,目前企业业务流程、资金管理流程和信息管理流程等三大流程(即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已基本实现有机整合,以业务为事件驱动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平台已基本建立。但资金流仅处在财务业务一体化水平上,缺乏对管理会计信息的应用。管理会计的全面预算、成本控制等内容如何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并融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还需要从技术和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亟须增强
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亟须提高。一方面企业对管理会计本身的重要性认识亟须提高。企业在制定各项决策、调控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进行业绩评价时,更多凭借管理者既有经验,缺乏对科学管理的应用,导致管理会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结果使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缺乏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视以及需求;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关注信息化对管理会计的重要影响。虽然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已经由传统单一的业务流程信息化发展到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和集成共享的阶段。随着SOA架构的推广使用,企业管理软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也逐步解决,企业通过信息系统调控业务活动、获取各种有用信息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但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却大为滞后,在一项涉及全球100个国家及地区近3,000名高管的数据调查中显示,60%的高管无法有效利用所有数据进行管理分析。
(三)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
目前,在企业中应用较为成熟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有资金管理系统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此外,物资采购系统和风险控制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已搭建完毕。如果将管理会计的各个系统相互关联,与业务系统进行有效集成,那么企业业务就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完整地运行,但实际上却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由于目前管理会计主要强调对财务的管控,导致绝大多数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仅起到编制预算而没有发挥管控预算的功能。如果将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与物资采购系统相集成,同时把预算管理与采购的各项费用相关联,企业就可以达到管控预算的目的。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管理会计的各个系统是彼此相对独立的,这导致信息无法在各个系统之间进行传递、关联和共享。“信息孤岛”问题已成为管理会计信息化进程的严重阻碍。
三、完善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教学的措施
(一)加快构建管理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
管理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是推行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教学的基础。一般将管理信息系统分为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三个层次,事务处理系统是最低级的处理日常事务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支持中层管理决策的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是支持企业高层战略决策的系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从职能看应归属于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内部高层战略决策提供财务相关信息,如企业预测信息、长短期经营决策信息、绩效考核和评价信息等。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鼓励建立管理会计科研机构,完善现行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方法,不断增强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管理会计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应用框架。管理会计信息化理论应在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应用框架基础上,结合信息系统模块化理论,建立以管理会计决策模型库为核心,包括资金管理支持系统、风险管理决策系统、绩效考评系统、成本管理决策系统、全面预算系统等在内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图1)
(二)加快创新型管理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建设
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进程,首先要加强高素质管理会计师资力量建设,要鼓励高校设立管理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并完善师资队伍,在与企业合作创建管理人才实训基地的同时,不断探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其他模式;其次要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改进现有的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推进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会计人员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和使用非财务信息的能力培养;最后,要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与实践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信息化教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为创新型信息化人才提供实践机会,提升其实践能力。
(三)加强面向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现阶段,不管是企业应用还是高校教学都亟须突破管理会计“信息孤岛”问题,加强完整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早期学者指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包括预测分析、决策分析、预算编制、反馈控制和业绩评价等五个子系统。近年来,大量学者进一步从企业整体角度提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包括财务共享、集团管控、财务管控和全面预算管理等子系统。《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进程,通过新建、整合或改造现有信息系统等方式,并从源头上杜绝“信息孤岛”问题,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有效实施。需要注意的是,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费用较大,鉴于我国会计信息化系统发展较为成熟的现实,笔者认为应注重将面向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现有的会计信息化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和加深与其他管理系统的关联,引导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四)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教学内容建设
1、重视财务金融资源管理的教学内容。财务金融资源的管理包括财务资源和金融资源的管理。目前,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侧重成本管理与控制、投资决策、经营决策以及企业预算等方面。然而企业的财务管理所要面对的不仅是既有财务信息管理,还需要对金融资源信息进行管理。管理会计如何对这部分财务金融资源进行管理以及如何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这是原有的管理会计体系所没有的,因此财务金融资源管理将成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教学要考虑的重要内容。2、重视财务与非财务计量并重的绩效评价体系应用。为实现管理目标,企业首先要对其自身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评价。业绩评价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绩效衡量的指标,无论是财务方面,还是非财务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推进现有绩效衡量体系的改革。管理会计信息化下具有Internet技术特征的云计算平台,可以实现数据的动态管理和共享,为财务与非财务计量并重的绩效衡量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带来了契机。3、重视管理会计软件的教学应用。传统的会计软件主要是满足企业对会计核算的需求,而企业会计核算则需要遵循现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因此传统的会计软件通用性比较强。而管理会计面向企业内部决策所需的管理学科,标准化的会计软件势必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引进适用于不同行业的管理会计教学软件,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除此之外,还要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建设,为信息化变革提供动力,要强化管理基础建设,使企业自发产生应用和发展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内在驱动力,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变革提供动力与源泉。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普及使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蜕变。21世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则促使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从传统会计核算向为业务管控和价值创造服务的方向转变。当前财政部鼓励企业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推进财务管理转型,将财务部门的工作重点转移到计划、控制、评价等管理会计应用方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普及与应用,将企业内部不同业务单元之间分散而又重复的业务集中到共享服务中心进行专业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处理,一方面实现了企业财务和业务的有机融合,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为企业战略管理决策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渠道,促进财务、业务与战略的整合,为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开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管理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边志新.管理会计信息化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20.
[2]冯巧根.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的新趋势[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1.1.
[3]耿云江,赵晓晓.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会计之友,2015.1.
[4]廖家生.管理会计:企业应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工具[J].财务与会计,2015.1.
[5]许金叶,陈丹仪.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与实务内容:会计转型的方向[J].财务与会计,2014.6.
篇8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管理 现状 发展趋势 重大意义
20世纪40年代以来,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不断的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中对经济环境,尤其是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效益的提高更是有着深刻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会计进入了电算化时代,从无到有, 从简单到复杂, 从缓慢发展到迅速普及,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批民族品牌的商品化财务会计软件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阻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一、会计管理与信息化会计管理的定义
对会计的定位不同,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也就不同,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以及管理活动需求的满足程度等方面也不会一致。不少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会计不仅仅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会计的管理功能正变得更加突出。
7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会计电算化”,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现在,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而充分的应用,高速传递、纵横交错的局域网、广域网等互动式网络的形成,信息高度充分的共享和传递,过去意义上的“电算化”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了。一种更先进的管理方式——信息化会计管理应运而生。
所谓信息化会计管理是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管理等相关理论为依据,以会计管理信息、流程、知识和能力为内容,充分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最终实现企业战术目标和战略目标的会计管理过程的总称。至此,会计已经不仅仅是处理数字和信息的技术活动,而是将会计界定为企业管理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企业的整体管理服务的。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 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 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 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这时的会计系统完全是手工系统的翻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会计人员水平的提高,企业开始尝试摆脱传统理论的束缚、逐渐创新,开始为管理需要提供更加灵活的信息,比如自动对账等。但是此时提供的功能仍然是报告不同格式的会计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如何使用,能否为决策提供参考,却没有做到,也就是说,会计的高端的管理功能没有体现出来,而这一点正是当前信息化社会所必需的。
当初,不少企业在搞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正确的认识,对于到底为什么配置会计电算化系统、网络会计系统等软件,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目标,有的为了不再手工填制凭证,有的为了自动化、电子化甚至是“别人都在搞”等等,唯独没有从企业的经营目标或者管理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最终导致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高投入、低回报”的结果。
三、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与发展趋势
一方面,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发展落后,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会计信息系统的启用并不能对企业管理带来实质性改善。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外一些规模较大、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已经开始使用诸如erp系统、scm系统或crm等管理系统,用于综合管理的信息化平台逐步得到企业管理部门的重视。
信息化环境下,各种新生的经济活动,譬如电子商务、集成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对会计管理信息化的需求。虚拟经济和虚拟企业的发展,对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虚拟企业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把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超越空间约束,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正是这种新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带动了每个企业内部的管理变革和功能重塑,而会计管理是对企业在任何管理环节涉及资金运动的过程的反映和决策,因此对会计管理职能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会越来越强调会计的管理职能,也就是说,会计管理信息化是当今信息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研究会计管理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说,虽然传统会计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能够指导会计工作的开展,但是在信息化浪潮日益壮大的企业管理领域,有些理论已明显过时,并不符合实际应用的情况。因此研究信息化会计管理能够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会计管理理论,尤其是目前所缺乏的,信息化环境下的用于指导和支持会计管理体系的新思路。
从实践意义上来说,会计管理信息化不仅能够促进企业重新考虑自己的信息化战略,还能提高企业各层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和会计知识管理的水平,并且为企业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参考,提高对竞争环境的快速反应的能力。
总之,会计管理信息化不仅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迫切要求。只有切实发挥会计管理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企业才能蓬勃发展,充满活力。我们应该看到,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是渐进的过程。一方面,信息技术虽然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对会计管理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传统会计理念根深蒂固,新的会计管理理念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局部地更新。因此,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企业经营者、研究学者、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凡林,蔡立新.信息化会计管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企业信息管理;现状;问题;建议
一、会计电算化和企业信息管理概述
(一)会计电算化的涵义
会计电算化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信息实施管理的人机相结合的控制系统。它使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了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并部分地代替原本由人脑完成的会计管理和辅助决策,构成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电算化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现代会计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融合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一场革命,对会计信息管理具有深远意义。
(二)企业信息管理的涵义
企业信息管理是指围绕企业的生产活动而进行的全部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等活动的总称。企业通过信息管理,有效地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或要素生产过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共享和协调运行。企业信息管理通过不断产生和挖掘管理信息或产品信息来反映企业活动的变化,满足企业对生产、创新和决策的不断需求。
(三)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关系
由于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约占企业全部信息的70%,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传统单纯、自成一体的会计核算已难以做到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因此将会计电算化融入到现今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之中,是现代化管理和会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如今,大力推进会计信息管理电算化进程,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会计电算化系统完全融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后,信息数据将高度集成和共享,财务职能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联系将更加密切,各职能部门可依据不同权限随时查看各种收入、成本、费用等的实际发生情况,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为企业领导正确决策提供更加快捷、真实、准确、可靠的数据。
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何在?首先从内部控制看,以往手工会计中,它的每一步都有不同的人负责,各个会计资料由不同的人员进行填制和保管,很难获得全部完整的会计资料。而实行电算化后,会计信息全部储存于电子计算机中,管理和调用非常方便,由于数据过于集中,理论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获取全部资料;另一方面,由于很多步骤都由计算机自动处理完成,一旦出错也很难找到出错的源头。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内控重点由对人的控制转变成对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全面控制,使得内部控制更加复杂。再从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角度看,企业管理信息化将是今后会计电算化软件深层次发展的方向。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必须通过网络,将包括会计业务在内的企业各类业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我国很多科技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先从财务信息化入手的。最后从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质量的影响看,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资料是由电脑按规定的程序生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不实、数据删改等现象,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也即提高了企业的整体信息质量。
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企业信息管理中的现状
从国内的发展趋势看,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从简单的会计核算转变成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从简单的数值运算转变为全面的会计核算,进而转变为具有现代化管理功能的会计信息系统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现阶段,我国已有40余种会计软件通过财政部评审,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共有200多种会计软件,其中有部分软件已经具有一系列符合企业生产发展和信息管理要求的管理型功能和模块。
但是当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整体水平仍是偏低的。主要表现为,在相当多的企业中,手工核算方式和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仍在同时使用,很多企业并不能完全脱离手工记账,这样也就使得会计核算效率一直无法提高。其水平偏低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很多企业或单位使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功能不足,相当一部分功能是闲置的甚至无法使用。笔者曾在一中小型企业供职,一直使用手工记账,近几年才开始购买财务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但也仅仅使用了该软件的一两个模块,其他模块和功能从未使用。这种情况不论是对应用企业,还是对软件开发商、供应商,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不仅会计电算化水平偏低,由于我国整体科技水平都较落后,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大都尚未健全。一般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信息管理的概念,即便大型企业,其战略、经营、管理、生产等部门虽都有软件系统,但各自为政,自成一体,很难融合。从企业的发展前景来看,企业应建立多个子系统,并将它们进行有机的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其中会计信息的融合至关重要。当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从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再融合到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时,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更加完善。但在我国由于科技水平整体偏低,很多企业连最基础的会计电算化核算都尚未健全,更谈不上与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了。
三、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它在减轻会计人员劳动强度,提高效率,推进会计管理制度改革,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但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整体水平偏低,再加上其固有缺陷,在当前形势下,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信息管理中尚存在若干问题,表现如下:
(一)信息安全存在风险
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不得随意破坏、泄露,数据安全至关重要。但网络是充满着安全隐患和风险的地方,企业在日常使用财务软件时,有可能会因为病毒的感染或他人的恶意攻击,导致软件运行不正常,甚至有发生会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拦截、窃取、篡改的危险。如果企业会计数据混乱或丢失,轻则造成会计核算不正常、财务数据不准确、财务报表无法编制上报等情况,重则导致公司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日常管理功能无法实现,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转,这将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会计软件与企业信息管理不能有机融合
我国目前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种类繁多,不同企业使用的软件也各不相同,应用平台和系统软件无法融合的现象随处可见。最常用的单机版会计电算化软件往往脱离了企业信息管理的要求,而一些企业虽然实行了核算的网络化管理,但并没有与整个管理平台连接起来,信息一体化的推进困难重重。同时很多管理软件价格高昂,远高于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且不能部分购买,只能整体购买,这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另外,一些软件供应商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调研、设计和开发,开发的产品和企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致使大部分软件与企业的生产运作不能完全相融。
(三)内控的风险增加
会计电算化软件程序中一般都包含了内部控制功能,但如果程序发生异常或被恶意篡改,则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电算化环境下,只要有一个结果出现错误,那么就可能引起整个会计信息错误。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机械化也使得会计核算时出现差错的风险反复叠加。由于数据太过于集中,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也随之降低,给内控带来了新的难度。
(四)会计人员技术水平受限
我国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财务会计人员不需要高水平、高学历、高技术,因此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会计人员并不重视企业信息管理,在态度上认识不足,仍习惯并满足于自己的传统实践经验,不愿意主动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甚至由于自身能力不强、技术水平较低而对信息化管理产生抵触。另外,由于部分会计软件供应商的售后培训服务不全面、不到位,也使得会计人员未能完全掌握软件操作流程,不能熟练运用和操作。
(五)档案管理复杂性凸显
对于电算化会计档案,除传统的会计档案外,还包括电算化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纸质文件以及系统软件。会计电子档案的使用依赖于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存储需要磁性介质,然而磁性介质对环境和温度的要求高,不仅要防水、防火,还要防尘、防磁。如果不在电子档案安全方面加强管理,则数据丢失和毁损的可能性较之以往手工会计会大大提高。
四、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会计电算化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制度,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计算机用户的范围和访问计算机资源的手段发生巨大变化,对企业来说保证信息安全越来越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信息化进程中,企业必须尽最大努力防止信息数据丢失或泄露。企业应制定企业信息管理制度,尤其要重视财务会计信息,对会计人员应加强管理并对计算机不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软件提升。对数据特别是财务数据进行加密保护和及时备份,制定相关信息安全条例和相应严格的奖惩制度。
(二)财务管理软件必须关注与企业的适用性
注重财务软件与企业的适用性是会计电算化的关键所在。企业应在琳琅满目的市场上挑选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财务软件。此外,一些中小企业无力购买整套软件,也可以采用租用的形式,实用又节约。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则可以在软件的开发阶段就参与进来,在软件成品之后还可以对个别模块进行修改,以满足企业管理实际之需。软件供应商也应该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对自身拥有的软件进行提升和改造,以适应大部分企业的实际业务,避免出现软件过度开发和浪费闲置的现象。
(三)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企业,除健全传统常规的内部控制制度外,还需进一步建立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控制度并严格执行。比如建立电算化会计的授权操作制度,根据会计电算化原则,按岗位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限,以免发生未经允许或授权的操作。对于电算化会计操作人员,如凭证录入、审核、管理员等均应实行岗位专人专职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对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对同级岗位之间进行牵制和监督,等等。同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的不断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还需不断健全与更新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审计也是保障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还是企业对会计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种检测方法。审计人员在对会计业务进行审计时,发现相关问题应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加强会计人才培训,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应当将对员工的培训视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和人才建设的重要部分。企业应当积极支持及组织财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在能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同时还能维护软件及设备的日常运行,力求培养形成复合型的人才。企业在购买软件时应与软件供应商达成培训协议,双方都应该严格控制培训流程,以防出现软件培训机构不执行、被培训员工不积极而造成培训流于形式,浪费时间和金钱的现象。除了重视员工的技术培训外,员工的思想培训也不可忽视。企业信息化应该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促进员工转变传统观念,遵守企业现代管理的规章制度,以方便企业科学管理。同时,我国各高等院校也应着眼于加强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使之能掌握日益更新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满足电算化会计和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需求,为社会输送合乎需求的优秀人才。
(五)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
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必须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制度、保管制度以及移交制度,并需对其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软件程序,使用工作中产生的文档资料,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会计数据在没有打印成纸质资料之前,应妥善保管其备份数据,以免丢失。由于电算化会计的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因此会计电算化档案必须要存放在专门的档案室,必须注意安全、防火、防潮、防磁、防高低温。此外,还应注意电算化会计档案与对应财务软件版本的一致性,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在管理档案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会计电算化将是大势所趋,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运用也将进一步上升,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软件功能,使得电算化会计的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更加专业化、智能化,最终将完全融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之中。它必将促进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企业促进生产活动、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力帮手。
参考文献:
[1]张彦.试述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J].商情,2010(11):62-63.
[2]王贞杰,续晓红.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5):81.
[3]胡仁昱.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李华.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性[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05):86-88.
[5]潘希初.以信息化管理提升企业活力[J].经验交流,2009(04):54-55.
[6]李文艳.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06):123-124.
篇10
摘 要 随着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化,竞争更加激烈,管理会计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管理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管理会计的作用更加充分的发挥。本文主要就管理会计信息化在企业应用过程中的发展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管理会计 信息化 信息化系统 管理会计工具
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上世纪50年代在我国就已经出现,经过了几十年来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管理会计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已经逐步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并被认为是会计行业后续发展的方向。由于信息化技术在近几十年发展迅速,在今天谈到管理会计信息化问题的时候,可以说是信息化已经走在了管理会计的前面。我们现在已经不缺乏先进的信息化平台与工具,如今最主要的问题是怎么把管理会计理论和思想在企业里推行。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迫切性
近年来,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需求越来越多,企业所处的环境在变,竞争更加激烈。利润的压力,成本的压力,都需要通过预算的手段、成本控制等手段强化管理来达到。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找出企业利润降低的原因在哪里,这就要通过预算控制,成本控制,财务分析,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手段实现,这也正是管理会计日益被重视的原因所在。
二、信息化工具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谈到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信息化新工具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对管理会计的发展意义深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先进的信息化工具与管理会计相结合,使得管理会计的反应速度大大提高,管理控制的范围大幅度提高,真正的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与控制能力。在信息化领域,提到管理会计信息化,现在已经有很多比较成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比如以SAP、甲骨文为代表的一些国外的软件,以及像金蝶这样的财务软件起家发展起来的国内软件,还有像hyperion,诺亚舟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元年软件等。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企业资金的审批,这基本上每个企业都会遇到的事项,在传统模式下,可能公司管理者每天都需要在办公室应付下属的签字,但现在通过这些信息化系统工具的应用,可能以前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几分钟就搞定了。这只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些企业的日常业务可能纷繁复杂,但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采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大大的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要实现两大职能
(一)控制职能
每个企业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这个资源包括人力和财力的问题,但需求是无限的。企业中各个部门在工作中,都需要资源,这形成一个矛盾。想要在一个规定的时间之内,按照公司的流程规定完成公司的目标,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讲,就一定要利用好这种管理会计信息化,让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够起到一定控制职能,并且这个控制职能是必须要落到实处的。管理会计和信息化的结合,应当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用特定的流程来实现。
(二)资源的有效分配
作为一个企业,面对无限的需求,怎么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可能是每个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讲,这是最根本的目标。从体现的方式来讲,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的正是这样的一条新思路与新工具。以烟台万华为例,2008年烟台万华公司使用了SAP系统,这本身就是一个企业资源整合,是以资源综合有效利用为特征,主要是流程、协同与集成。在SAP实施之后,可以说是对传统会计概念的颠覆,现在每个业务人员可以说都是会计信息数据的录入者,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从销售定单,推出销售计划,再制定排产计划,从而再制定采购计划,在过去这些都是以财务人员在做,现在从财务这个角度来讲,所有的这些数据,都是来自于各业务部门。传统的会计部门与现在的财务部门在职能上也应当发生很大的转变。会计人员的定位也相应的发生改变,财务人员就从记录变为信息的浏览与分析者,因此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财务控制职能,现在越来越依赖于流程,那么流程的选择,对管理会计来说,就尤为重要。
四、管理会计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已经极大的改进了管理会计的已有的领域,比如说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等,但是仍应当看到管理会计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一是对管理会计的作用认识不够,主要是会计人员与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作用的认识不够。二是管理会计信息化需要企业决策者的大力支持,企业使用管理信息化工具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但是信息化在短时间内又很难看出成效,并且由此带来的效益又很难量化,因此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对管理会计信息化提高认识。三是缺乏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如果企业的财会人员水平不高,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推行的信息化系统很可能沦为电子记账的工具。不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信息化真正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
参考文献:
[1]专家教授热议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前景.首届管理会计信息化论坛.2008.
[2]张晓旭.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情.2008(22).
[3]傅萍.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时代金融.2006(04).
[4]周元宏.管理会计在我国的运用与发展.财贸研究.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