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13:4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绘画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提高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若干对策
2.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4.略论高职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
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讨
6.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7.基于项目导向的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以钦州学院为例
8.提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探讨
9.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10.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
11.新形势下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12.探索提高热工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13.MATLAB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学生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14.基于ASP及VBA技术实现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自动化
15.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
1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索
17.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
18.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大纲的探讨
19.高职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探讨
20.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21.仿真技术在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22.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与实践——以太原工业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
23.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研究
24.浅淡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毕业没计
2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索
26.利用网络资源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
27.试论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班开展毕业设计
28.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经验总结与思考
29.如何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
30.农机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与科研结合效果探讨
31.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新模式探索
32.工科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系为例
33.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实习与设计
3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究
35.高校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探讨
36.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改进
37.提高工科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38.地方农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探析——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39.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探索与实践
40.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实践
4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
42.电力系统厂站及调度自动化综述
43.微生物自动化分析仪的毕业实习带教初探
44.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卓越技师毕业设计作品化改革与实践——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45.自动化和建环专业联合开展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
46.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讨
47.提高工科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与探索——以自动化专业为例
48.CAD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49.浅谈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化
5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质量的研究——以常州工学院为案例
51.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践及思考
5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制定——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53.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5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探析
5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索与实践
56.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57.基于CDIO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58.不变与应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再思考
59.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60.自动化仪表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实践
61.MATLAB在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62.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方案研究
63.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4.以实际生产工艺过程作为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思考
65.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讨
66.毕业设计与毕业分配挂钩新的教学模式 记92届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
67.工企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研究
68.谈中专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
69.自动化专业新形势下毕业设计过程与质量研究
7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7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改革探索
72.电子束离子束专业结合毕业实践研制用于生产自动化仪表零件的电子束焊机
7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改革
74.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教学改革
75.毕业设计过程中学风因素及治学方略研究——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76.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思考
77.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
78.高职电类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探讨
79.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80.基于学科平台开展本科毕业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81.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应用对检验医学本科生实习的影响与对策
8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能力
83.毕业设计过程中如何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
84.“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教学实践
85.医院药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进展
86.人工与自动化双分拣区系统品项分配优化
87.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88.基于配电网自动化的多Agent技术在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继电保护中的研究
89.基于不同接线模式的馈线自动化实现方式
90.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91.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技术综述
92.馈线自动化自适应快速保护控制方案
93.滚筒采煤机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技术发展及应用
94.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市场发展状况研究
95.正念训练的去自动化效应:Stroop和前瞻记忆任务证据
96.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
97.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
98.基于数据驱动的软件自动化测试框架
99.省级气象计量检定业务自动化系统
100.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101.压力容器焊接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02.薄煤层综采自动化配套装备开采技术
103.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究
104.自动化装配设备的总体设计
105.配电自动化
106.探讨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107.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108.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究
109.从国内外建设经验探讨广州配电自动化建设模式
110.槟榔包装的自动化生产线设计
111.我院基于整体设计的自动化药房建设
112.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
113.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探索
114.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浅谈
115.基于CAN总线的船舶自动化系统研究与设计
116.基于SMART准则的配电自动化建设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117.基于Android的自动化测试的设计与实现
118.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119.自动化综采工作面概念探讨
120.任务复杂度对自动化意识的影响
121.探析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
122.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煤矿通风系统中的应用
123.软件自动化测试概述及应用工具分析
124.试论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
125.基于IEC61850国际标准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研究
126.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127.智能配电网馈线自动化发展及展望
128.图书馆自动化开源系统的市场可行性研究
129.国内石油钻机自动化技术现状与建议
13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型
131.IEC61850在高级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
132.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的探索
133.智能电网发展的机制及其对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影响
134.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一)——电力市场与协调型自动化
篇2
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是高师美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当前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适合以高师美术专业为特点的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
1.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明确的责任意识。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各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虽然针对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制定了管理条例,且总体目标明确、管理严格。但在具体环节实施执行过程中,院系、教研室、教师、学生缺乏明确的责任意识,管理机制不健全,出现了指导不力、管理不严的现象,缺乏严格的管理体系。在常规教学管理方面,虽然各院校教务部门也针对学生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做了整体要求,如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以及指导教师职责,成绩评定等制定了质量管理要求,但未能根据高师美术专业的特点进行管理。如在毕业创作中,指导教师的选定,构思构图,艺术形式,制作技法指导方面,在毕业论文方面的选题、开题,论文的撰写,论文答辩和成绩评价等方面,从局部到整体都表现出了这一缺陷。
2.缺乏严格有力的质量监控程序和管理过程。由于在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质量监控程序不明确,职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教学效果和质量要求没有考核标准是普遍的现象。虽然在教务部门关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要求条例中目标是明确的,但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在制定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目标、要求、指导教师的职责,以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缺乏严格有力的质量监控程序和管理要求。
3.缺乏客观的、规范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由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致使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中有失客观、规范、公证现象。各指导教师评分标准不统存在着打分不够严格,得过且过,出现了评定成绩与实际水平不符,论文答辩走过场,指导教师护短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对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认识不足
1.教师方面:由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考核标准弹性较大,缺乏严格有效的质量监控程序,导致个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对学生严格要求,未能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指导、监督不到位,从而存在着粗制滥造现象,严重影响了院校教务部门关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要求,这也是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及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生方面:学生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思想不够重视,有应付了事的现象,即认为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的质量好坏与就业不能直接挂钩。因此,在创作与写作中过于依赖摄影照片和网络,态度不够端正,不能尽心尽力地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完成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有不负责任的消极态度,所以出现了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泡沫现象。由于学生的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缺少基本的学术准备,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使题材、选题缺乏应有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意识。这种现象影响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
3.社会方面: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只侧重考察学生的工作能力,很少考察学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在中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招聘考试中也是以笔试为主,而不对学生所学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进行考察。因此,导致学生对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其创作、写作态度不严谨,得过且过,东拼西凑失范现象严重,造成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缺少必要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学术质量低下。
三、文化修养和专业能力薄弱
教育学认为,学生素质的高低是能否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因素,而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与文理科分数线相差甚远。在对专业的选择上,由于学生是理科不好学文科,文科不好学艺术,对美术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而是通过考前模式化,概念化的强化训练。入学后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不但文化课素质差而且专业学习也难以进步,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和不容忽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美术高考的文化分数线,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随课程进度让学生撰写论文,并在专业课实践过程中进行创作构图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能力,彰显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真实价值。
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具有课程管理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特点。因此,加强各管理层的基本职能,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以考察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科研能力为目的,建立健全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多元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亟待重视的问题。
四、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质量管理程序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高师美术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粗制滥造、整体质量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毕业创作有的利用现有的摄影照片或从美术作品中东拼西凑“临摹复制”现象严重。在毕业论文写作上有的则是多篇文章的“复制粘贴”甚至抄袭、拼凑也不是个别现象。面对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教学中的消极因素和质量下降问题,指导教师都很无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找不到很好的应对措施。在研究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指导的问题上,不少学校教务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也在努力探索如何解决质量管理这一问题的新思路。由于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撰写具有自身专业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质量管理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已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创新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无疑是一个解决高师美术专业本科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办法,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中,应从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体现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意义的真实价值。我在《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中提出“关于国外对本科大学生美术毕业创作教学的研究,所能涉猎的文献资料以及对美国的大学生毕业创作教学的考察来看,美国的大学生不写毕业论文,但是把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创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基本上都是指导学生毕业创作的教学过程,而且这种指导在表述的内容上同我们的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毕业创作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前提,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毕业创作的继续和深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实践环节。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主要是一种形象思维,而论文写作属于抽象思维。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是学生把自己创作的具象思维过程和成果进行理论概括。这种理论概括是学生对自己的毕业创作进行分析和抽象概括”。它包括对创作素材的搜集与整理,构思创意与构图表现,技法语言与材料运用分析,艺术个性、美学思想与文化精神的传达等等,通过论文撰写阐释其审美主张与创作艺术见解在本研究领域的价值和意义。是学生通过毕业创作实践环节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是集中体现其综合创作能力、科研水平和审美思想的创作文论,也是呈现毕业创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基本训练之一。通过本专业领域特定问题研究呈现学生的专业综合运用能力和创作能力的一种证明。因此,这样也对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的现象起一定的制约作用。
五、制定质量监控体系和管理措施、强化过程管理
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方式根本转变,就业压力大是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的一个方面。但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学生文化修养薄弱、学风浮躁,创新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文论写作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和管理措施、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扭转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趋势,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
1.建立健全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实践中各环节的过程管理。对高师美术专业学生的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教学进行质量管理,充分考虑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的专业特点,在加强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中,促进学生在构思、构图,形式法则,技法语言进行探索;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通过指导选题、拟定写作提纲、论文撰写一系列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确主导作用,确立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机制。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的基本主体,根据指导教师和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确定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方向。在指导过程的不同阶段,要求指导老师建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有效指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通过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教学指导过程和教学管理环节,以及专业教师检测环节。充分调动各个环节的层次关系的积极作用,确立指导教师职责和质量管理目标,切实提高指导教师履行质量管理工作职能和监督作用,加强质量管理,可以较好地避免学生在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中“临摹或复制”的情况出现。
3.加强质量管理,严格评价标准。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监控机制,加强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的主题作用。具体而言,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指导学生在研读相关文献资料与搜集创作素材的基础上,切实有效指导学生解决毕业创作创意构思、构图形式以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进一步确定创作构图小稿和论文写作提纲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为提高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是在确定毕业创作定稿和毕业论文撰写提纲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毕业创作大稿的绘制过程的严格指导。诸如形式美感,造型语言,创新意识,审美特征等。以及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的指导过程中,要以质量管理为准则,把指导工作抓细抓实。第三是对学生毕业创作正稿的艺术效果以及毕业论文定稿的质量管理,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因此,在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质量监控机制和教学管理体系,确保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彰显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的真实价值。
4.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本科美术毕业创作教学经验与理论成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大学美术教育起步比较早,发展较快,而且毕业创作实践教学比较切合实际,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国外许多大学对本科学生没有论文写作的要求,但却把毕业创作和创作文论的教学实践放在了重要位置。在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实践环节、指导过程与方法、评价机制与管理模式等教学环节,特别是毕业创作与文论写作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由此可见,完善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构建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和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具有积极的意义。
5.合理安排艺术实践、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时间并有明确的目标。(1)以提高高师美术专业本科生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为目的,从质量监控的视角透视教学环节和质量管理环节,对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学习态度等进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措施,构建高师美术专业为特点的毕业创作(设计)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2)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提前一学期进行安排,周期延长。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时间提前进行,从原来的第八学期提前到第七学期进行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3)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毕业创作是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论文写作是毕业创作的继续和深化。要求学生根据毕业创作的进度明确毕业论文撰写目标,如毕业创作创意构思、收集素材、构图形式与材料技法分析,绘画思想与艺术精神的表达等。在创作实践过程中,论文撰写做到有感而发、有悟而写,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创作实践能力与理论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篇3
关键词:美术考古 专业资料室建设 地方高师美术
从学科划分上看,美术考古学是属考古学,但又与美术学科尤其是美术史联系极为密切,它是以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美术遗迹或遗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史学立场出发,结合有关文献记载,进行历史分析研究和艺术分析研究。与美术史相比,都是以美术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都需要图像解读和艺术分析研究,从这一点来看两者是一致的。只是美术考古学研究的美术品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和发掘所得,而美术史研究的美术品主要是曾经文献记载的或已有的现存实物——当然,这现存的实物也有可能是曾经或刚刚通过田野调查和发掘所得。所以,从美术研究的角度看,美术考古可以作为美术史研究的基础研究和重要方法,它可以为美术史研究寻找最新的一手资料,也可以是美术史研究的特殊角度。
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考古学专业,对美术专业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把对学生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纳入其课程计划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在地方高师美术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特点与发展活力在于“地方”二字,即要立足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围绕地方基础教育的要求,确立办学指导思想与发展定位。地方高师美术专业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一个专业,不仅要考虑专业自身的特点,更应该考虑到它还是地方师范院校整体的一部分,因此,专业自身的特点与“地方”的结合才是其特色发展之路。
从基础教育来看,早在2000年,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就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改革,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国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并于2004年开始在全国推广试行。新课程标准着重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旨归,致力于学生综合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是“研究性教学”成了新课改在方法上的必然选择,立足于地方实际的校本教材是各地新课改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而且还要对这些课程资源有研究,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对学生身边的地方特色的美术品进行研究的示范能力。
从具体的教育策略上看,在毕业论文写作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把自己家乡的文物或其他美术资源作为选题进行考察、分析、研究,不仅能有效避免抄袭、体现原创,从而保证论文质量,而且可以为学生搜集并研究地方特色的基础教育新课程资源,尽快适应当地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打下基础。
所以,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适应地方社会文化发展尤其是研究抢救地方文化遗产的需要,更是适应地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当然,从自身来看,也是地方高师美术专业特色发展的策略。
二、“研究性教学”与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策略
事实上,美术考古在现行高师美术专业教育中是没有地位的。多年来,开设这门课的专业主要限于历史学,即使是美术史论专业方向的,也只是有师资的个别学校按选修课开设,绝大部分学校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师资也没有开这个课程的理念。所以作为课程的开设是有难度的。
面对这一现实,以“研究性教学”为理念的“高师美术基础理论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即以有梯度的理论课程设置为主线,以适当的外出考察研究为基础,以相应选题的毕业论文训练为主要手段,引导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美术考古能力应该是一个可行的策略。
首先,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若干知识点作为研究选题,通过研究示范不仅使学生熟悉并逐渐掌握相关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启发学生对包括技法形式在内的美术相关问题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其次,以外出考察研究为基础把学生探究的目标引向现实,引向对身边或自己家乡的美术遗物的关注,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把这种关注明确为毕业论文选题。
最后,以毕业论文选题范围为研究内容,以研究探索为动力,以学术论文的写作程序为规范,培养学生初步的美术考古能力。
当然,最终学生不一定能写出地道的美术考古论文,但最起码通过这一系列训练能够熟悉甚至可能掌握美术考古的相关方法,初步具备美术考古能力。 三、专业资料室建设在美术考古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高师美术基础理论课程改革尤其是指向培养学生美术考古能力的改革并非易事,这是一个复杂而且具有较大难度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没有专任教师、没有专门课程。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资料室的相关文献建设将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是相关研究资料可以给学生一个很直观的示范,二是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可以给学生以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启发,三是相关记载可以给学生提供文献佐证依据。
但中国美术考古学所研究的美术遗迹和遗物涉及的领域太宽,既可以是被遗忘的或被忽视的在当时曾经代表主流的官方的美术遗迹和遗物,也可以是现在仍然存在的或即将消失的民间美术,涉及建筑、雕塑、绘画、碑刻、工艺等美术样式。对于一个地方师范院校的美术系而言,短期内备齐相关资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学生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购置相关专题文献资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以“不求齐全,但求够用”的原则,根据学生确立的地方美术考察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所涉及的范围,征集购买文献资料。
在具体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实践活动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选题提出相关推荐文献目录,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寻找相关文献,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可以找到老师没有推荐过的更好的文献,而这些文献资料一般情况下资料室是没有的,尤其是最新资料,是需要添置购买的。资料室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自行购买。买回的图书及时到资料室登记编目再行借阅;没有买到或不易购买的文献资料,可把目录清单汇总由资料室统一购买。同时,已经完成的学生毕业论文也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的参考文献。
这样,滴水成川,慢慢积累,随着一届又一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领域的扩大,相关资料建设也会越来越完备。从忻州师范学院美术系近三年(2008-2010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数据来看,有关地方美术考察类选题占毕业论文总数的比例,由2008届的4.1%增加到2010届的26.4%,其中每届良好成绩以上均占本选题的55%以上,并且都有优秀论文产生。
由此可见,不开设课程,没有专任教师,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美术考古能力是可行的,而美术专业资料室的建设在其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注:此文系山西省2009年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高师美术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泓,郑岩.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db/ol].htt.comp://202.205.178.7/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4/201001/xxgk_80348.html,2005-03-21.
篇4
关键词:岩山寺壁画 案例教学策略 临摹 创作 评价
一、岩山寺壁画的艺术价值
山西省繁峙县的岩山寺又名灵岩寺、灵岩院,于1982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金、明、清碑刻记载:金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年)在此设水陆道场,建殿并绘制水陆壁画,以超度阵亡将士。壁画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完成。壁画主笔者是金“御前承应画匠”王逵等人,耗时十载精心创作而成。岩山寺壁画高达3米以上,布满四壁,总面积98平方米。由于年代久远,壁画下方及北壁靠近门窗处损毁严重,东壁基本保存了原画的风貌。西壁匠心独运,全幅以一座宫城为主体,把释迦一生中的种种活动巧妙地布置在宫殿的四周,构图新颖,一气呵成;东殿则以本生画为主;北壁西侧绘500商人遇难图,东侧绘塔院一组;南壁两侧绘有殿阁楼台,供养人像。纵观全幅,内容翔实、匠心独运、笔墨生动、设色雅致,为宋金绘画的难得佳作。
岩山寺壁画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艺术性和科学性的高度融合。壁画通篇用笔以书入画,笔笔生发,格调高雅,焕发着诗性的智慧。正如工笔画大家潘兹在《灵岩彩壁动心魄――岩上寺金代壁画小记》一文所述:“壁画总的印象是内容丰富,人物生动,布局精巧,设色妍雅,不同于一般寺观的做法,十分接近于卷轴画,是典型的北宋院体。”[1]全幅的绘制精巧、布局严谨,更多地追求了科学精神。“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样大面积的工笔重彩画,一丝不苟,找不到起稿和粉本痕迹,而且线条变化多样,无一废笔。”[2]所绘景物比例、透视更是准确。难怪中国工程院士傅熹年在《山西省繁峙县的岩山寺南殿金代壁画中所绘建筑的初步分析》一文中惊叹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现存的宋、金、元壁画和传世绘画中,就建筑物的透视关系和画面的集中紧凑而言,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外,少有能超过它的了。”[3]
2.多种绘画技法的相互融合。相比较其他壁画,岩山寺的绘画语汇更为丰富。就笔法而言,与其遥相呼应的永乐宫壁画的笔法多为硬毫,线条劲健挺拔,提按顿挫无明显变化,而此壁则软硬兼施,注重起止转折、轻重疾徐、顿挫使转的变化,追求书法用笔的韵律。使得通壁既有其他壁画的恢弘气势又不失宋代院体画的节律。岩山寺壁画的设色也充满变化,除传统的双勾填色外,还大量运用了沥粉贴金和镶嵌技法。武将铠甲、衣服花纹、瓶炉;建筑的鸱尾、脊花、兽头、走兽、檐口、瓦当等全部为沥粉贴金。画面辉煌而生动,客观上增添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
二、岩山寺壁画案例教学策略
岩山寺壁画案例教学策略分四阶段进行(表1)。
1.实地考察、收集资料阶段。此阶段掌握好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入手尽量收集好第一手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所用的临本多是印刷品,在和传统艺术对话的过程中总是隔了段距离,缺少与经典力作面对面交流的真实之境,也很难把握传统艺术的精华。久而久之,工笔临摹成了应付学分的作业,学生求学的兴致减退了。然而,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于学生对其兴趣的高低,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总而言之,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好像机器房里没有原料,发不出蒸汽,任凭你多大的机器总要停摆。”把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提前让学生临摹永乐宫、岩山寺等壁画的线描稿,然后再让学生进入实地考察临摹。)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此阶段的重点,也是岩山寺壁画案例教学的前提。
2.壁画的临摹、默写阶段。这一环节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此阶段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习的重点是岩山寺壁画的动人之处:(1)典雅的意境。岩山寺壁画以青绿为基色,红黄等暖色嵌于其中,再加上风化的朦胧、残破的人文痕迹,使壁画散发着淳厚的古雅之美。这种古典质朴画风契合了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精神的审美情趣。如同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所述:“中国的艺术有更多的时间去达到雅致和微妙,因为公众并不那么急于需求看到出人意表的新奇之作。”[4](2)书法用笔的写意精神。相比较其他寺观壁画而言,岩山寺壁画更注重书法用笔写意精神的传达。其用笔一改传统的铁线描为主的单一笔法,全幅以书入画,运笔注重轻、重、缓、急的传达;行笔追求提、按、顿、挫的变化。画面中均根据材料的不同质地采取了不同的笔法。例如,西壁的酒楼小景“野花簪地处,村酒透瓶香”的招牌运笔顿挫有力,仿佛招牌真的在空中飘荡,可谓“吴带当风”重现。多情的仕女、推车的老汉、担物的壮丁、摆摊的商贩、持杖的盲人……在这里,仕女的圆润婉转、老者的生涩沧桑均通过不同的笔法刻画得活灵活现,体现了“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的中国画写意精神。(3)生活化的人文关怀精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思路是岩山寺壁画的成功之处,酒楼市井、牛禽圈养、牧女挤奶、清扫街市、驱妖除邪、水磨作坊、山间驮骑、婴儿戏耍、大海行舟……画面均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尚。这种巧妙的创作思路使得壁画远离了说教式的呆板,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意趣,从而使壁画具有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3.总结、评价阶段。经过前期的实地考察、资料收集、临摹、默写之后,学生对古代经典绘画的认识无论在感性上还是在理性上均有了一定的收获。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对其所取得的阶段成果及时加以总结、评价,为下一步的进展指明方向。总结、评价要掌握好校内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4.创作、毕业论文的撰写。最后一个阶段是科研成果的应用,通过大量的考察、临摹、写生、默写,师生对以岩山寺为主的五台山壁画的立意、笔墨、设色、构图等均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激励学生积极地把水墨实验、色调实验、构图实验等成果及时运用到自己的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特别是临摹、默写、笔墨实验的日志整理,这些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条件成熟时举办专题画展,推广阶段性科研成果。
(注:本文为忻州师范学院2010年科研项目《五台山佛教绘画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24)
参考文献:
[1][2][3]郭俊卿.忻州考古论文集[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35,75,77.
篇5
地点:邓远清工作室
受访人:邓远清
SHMJ:快毕业了,一定很紧张吧?要搞毕业创作,还要写论文。
邓远清:临近毕业所以我这几天特别忙,一直在准备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昨天夜里忙到凌晨两点多。
SHMJ:看到你这些画与以往作品有所不同,这些作品都是纸本的吗?
邓远清:都是纸本。以前用的是熟宣,接下来会多用一些生宣,因为在生纸上画画更鲜活。艺术是需要“生发”的,在熟宣上从“起形”到“完成”你都知道每一步的结果“按部就班”就行了,而生宣能带来许多不可复制偶然性、唯一性。
SHMJ:这样的尝试会对你以往技法的突破,当然这也会给你带来创作上的快乐。
邓远清:是的,做底色时你可以像小孩子那样自由愉快的去挥洒。
有的作品事先起了草图,而有些是完成底色后根据画面的趋势自然衍生出来的。原来我过多的依赖小稿,实际上是对自己创作激情的消耗,所以现在我在画之前只准备大概的草图,最后的效果我想在画面的过程中寻找,而不是先把它设定好。但大型创作另当别论……
SHMJ:你作品底色别强调“水”的因素,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吗?
邓远清:呵呵,它就是一汪水。我属于那种怀旧的人,想通过画面上的这汪水来表现过去的一段时光或是一个场景,把那些留存在我记忆里头的东西诉诸在画面上。古代有一种说法――水是人和另外一个时空对接的媒介途径。尚・高克多的《奥菲尔》中“死神”爱上了“奥菲尔”,他们每一次相会的时候都必须通过镜面穿越到另外一个世界,古时候“水”就是“镜子”。水既可以代表“过去”也可以代表“新生”。我就想通过水迹的形象来表现自己对过去的追忆。
SHMJ:看得出,你在创作的时候做了很多尝试。
邓远清:只有进行各种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方式。有时候一幅画失败了也不要急着扔掉,细细看,也许就在某个不起眼的地方有你需要的东西。
SHMJ:听说江宏伟老师画画时,作品不满意了,就放在一边,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就可能成了一个新的发现。
邓远清:把你需要的效果放大,反复试验,最后能找到你所满意的效果。我刚入中央美院中国画材料工作室的时候,导师胡伟要求我把以前的东西暂时放一放,后来我根据工作室的特点画了一批泼墨的花卉。现在这批作品还没有发表过,都在我电脑里可以给你看看。
(起身把电脑拿来,找到泼墨作品的照片)
之后我又做了另外一些泼汤抽象作品拿给胡老师看,胡老师却要求我把工笔的东西找点回来。
SHMJ:胡老师会看重学生自身的条件,来因材施教。
邓远清:是的,他非常清楚学生的想法。如果学生开始自满了他会一句话把你点醒,让你沉下去。一段时间我自己感觉良好,挺满意自己画的东西,总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结果让老师给“打击”得不行。后来,只好老老实实的在工作室待着,按工作室的要求来做。
SHMJ:你还有一些作品是用宿墨画的,也是在尝试吗?
邓远清:是的,这一批作品画了几十张,但都不太大,花蕊的地方用了金属材料,老师看了以后感觉很好。如果没有这批作品,就不会有今天的变化。从水墨入手,做了一系列这样的训练,在水墨里再找颜色。那时候我还画过一系列绿颜色的花卉,胡老师看了后问:是不是北京的空气环境变好了?我也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我想是不是我画的太绿了。
SHMJ:看你的画,能明显感觉到是一位女性画家的作品。
邓远清:是吧,以前也有人这么说过,可能是我的作品里流露出女性特有的气息和情绪。我是2010年暑假创作班的时候来到的北京,后来又继续读了现代工笔画院的首届工笔画高研班。那时一直想有个机会来北京学习,看到现代工笔画院招生,授课教师几乎都是挺牛的名师,班主任是方政和老师,所以一到暑假就迫不及待地来了北京。
(正聊着,裱画的师傅把裱好的作品送过来)
邓远清接过画告诉我:这三幅画是为了“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准备的,是一个系列,投入时间挺长的,今年1月份就开始准备了。这三幅作品的制作方法和以前的作品不一样。我没有在色彩变化很大的底子上画画的经验,处理起来很麻烦。特别是第一张,画完了感觉又不满意,就洗了再画,结果还不满意,又再洗,这样反复了好多遍,一筹莫展,很痛苦……找到办法时高兴得在画室里蹦,买了好多零食奖励自己。画这批作品的体会就是,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SHMJ:我想你在创作的攻坚阶段同时也在享受着整个探索过程。
邓远清:其实最痛苦的也是那个过程,让我感觉最愉快的是当时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方法。我以前在四川美院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的东西挺多:水彩、油画……都画过不少,我很喜欢水彩的轻松、抒情,而画水墨相对考虑的会多一些。
SHMJ:水彩画没有太多的约束,当代水墨和传统水墨有所不同,实验水墨更看重观念,注重人的情绪……你还记得为了绘画曾经要放弃过什么东西吗?
邓远清:是的,人的精力有限需要学会“取舍”――有“舍”才会有“得”。本科毕业后,我在西华大学从事专业课教学有十三年,教学对我的绘画也有很大的帮助。我的作品中呈现的事物不多,更多的是想通过画面传达某种情绪,基本都是自己对生活的一些体会。我向往的是一种心灵的平静安宁,希望通过我的画面给人带来这种安静的感觉,让观者在嘈杂的都市生活中能感受到心的宁静。还有很多创作计划还处在草图阶段,等待实施……
SHMJ:了解了你的经历才知道,工笔画创作并不是你的唯一选择。水彩、油画、水墨对你今天的创作都有影响。
邓远清:工笔以前画得比较少,来北京之前也画油画,现在把工笔画作为专业方向。我认为绘画其实是相通的,仅仅是材料的使用不同而已,而材料是表达情感的一种载体。我在画工笔之外很关注其它的一些绘画形式:当代油画,水墨,数码影像,装置等等,我都比较感兴趣。我最遗憾的是没有深入学过版画,好在央美有过一个“对位―系列工作坊”的活动,很幸运跟着央美版画系教授杨宏伟学过一点木刻版画,对我帮助很大。版画需要换一种思维去创作,用平面的,点、线、面去经营画面,对于我的工笔创作来说有很大的启发。
SHMJ:每一次尝试对你都是一次收获。
邓远清:呵呵,我的学习状态还好,接受能力还行吧,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收获。我现在对版画的关注比较多,忙完这段时间想去系统的研究一下版画。工笔画家需要版画家的归纳处理能力,画面需要主观的处理,如果什么都写实那就没意思了。
SHMJ:还记得你刚来画院是什么样的状态吗?
邓远清:当时有三百多个画家在画院学习,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感觉大家都画得特别好,基本功也扎实,画面东西很多、很细、很繁密。我希望和他们画的不一样,想“偷个懒”,于是促成了作品《上弦月下弦月》。画面中东西很少,四条屏就只有四枝花背后是夜色中的城市,挺有意思的。特别幸运的是在这里遇到了很多好老师,有王天胜院长,江宏伟老师、安佳老师、唐秀玲老师、王冠军老师等,他们给了我很多建议帮助,方政和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对我这幅作品帮助特别大。
SHMJ:《上弦月下弦月》是你来北京创作的第一幅工笔画,是吗?
邓远清:是我来北京以后的第一幅工笔画创作。以前也画过一些工笔花鸟题材的创作,但基本不是这种风格。
SHMJ:画这张画的时候,你说是因为“偷懒”画得比较简洁,那么现在是否继续延续这样的风格?
邓远清:画面不一定非要画满才有说服力,有时候一句话比千万句更有用。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不语,没有语言也把要说的讲明白了。画面里的事物不在数量的多少,只要能确切地表达情感就足够了。我喜欢简洁并且能表现意境的作品,在我的工笔画里,我想让大家观看我的作品时能感觉到内心的宁静,让都市的烦躁、浮华都在画的面前消失。我对佛教很感兴趣,曾经看过一个修行者写的书,名字我记不清楚了,其中有一段说一群小孩从外面回来想喝水,但是只有一大瓶柠檬汁,前面的孩子喝上面非常清澈的部分,到了最后一杯的时候,只剩下最后的底了,那个小孩就不高兴了,他就告诉小孩,把柠檬汁放一放,让它澄一澄,它会就变得清明透彻了,这话里很有禅意的。行政那会儿比较累,经常到附近的龙兴寺去,寺庙梧桐树林里有个茶馆,要一杯茶,静静地看着热水倒进去,茶叶翻滚舒展,然后慢慢的沉入杯底,茶絮就像点燃的香,慢慢的走……散开……再沉下去……静静的坐在那里,止语,体会宁静。
SHMJ:你对佛教感兴趣,这非常好。画画的人就应该有佛教人的心性,内心安静,画画就纯粹。
邓远清:确实是这样,那段时间非常喜欢这样静坐,坐到让自己通身都透彻了,那个过程很享受。
SHMJ:你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玻璃器皿,它所吸引你的是来自器皿本身的属性还是另有情节?
邓远清:玻璃特别透撤、清爽,我希望我的人生也能那样简单、纯粹。有的朋友说我就像一个玻璃杯,透明得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我也特别喜欢喝老家成都的花茶,泡在玻璃杯里说是品茶,其实就是享受清闲时光。
SHMJ:你的作品具有当代性,形式是新的,然而画里的气息却是很典雅、古意。
邓远清:是的,我从传统里寻找绘画的语言,观念却是全新的。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是《当代语境下的工笔画》,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我查阅了很多资料,看了很多画,包括传统的、现代的,突然有一种感悟,画工笔画技术是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你的思维,你的观念,假如还停留在古代的情节里面,你画的会传统些,要是把现代的新观念放在画里,作品就会显得很当代。搞当代艺术的新锐画家们,他们大都受“包豪斯”的影响,他们画的东西都特别简洁,借鉴很多平面设计、工业设计方面的元素,去掉了很多繁琐的东西。工笔画应该有另类的思维,除了绘画的观念、画面的构成形式外,工笔画在材料上也应该有所突破。
篇6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系
别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
教务处
说
明
1.论文的开题报告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规范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特印发此表。
2.学生应通过调研和资料搜集,主动与指导教师讨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
3.此表填写一式三份,一份教学系留存,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学生本人自存。
4.开题报告需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方可正式开始论文写作工作。
5.本表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
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选题的目的:
这个题目是以市中心繁华地段的闲置地做一个餐饮空间的创意设计。选择餐饮空间设计作为本人的毕业设计题目,原因有,一是因为考虑到本人以后的就业方向与室内,以及室内与室外景观向协调和搭配,当然这和自己对室内设计的兴趣有关,也有对这方面内容的多角度思考和研究;二是想通过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对自己大学四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的总结,让自己设计的锻炼,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使自己学到更多就业创业时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会对自己以后工作的发展提供支持,是一笔很丰厚的财富。
(2)
(2)选题的理论意义:怎样促成设计作品中的“概念性”、“实施性”两者间的完美统一结合,我认为设计师充分把握作品所包含的审美价值持续存在的时间性,使作品中塑造的空间容器能够准确传达出一个符合商业需求与机能美感兼具的全新表象意志。何为设?就是要应该事先预定某种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何为计?就是要罗列这种预定的概念,发挥这种概念并最终锁定概念,从设计思维的无到有、到思维的膨胀、乃至一泻万里的思维奔腾。正是在罗列这种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时,使我感悟出设计思维的秩序的矛盾变异,并在这种矛盾中,让我反省、自我发挥、最终使之推进。
(3)
(4)
(3)选题的现实意义:餐饮空间除了作为饮食场所满足人们的客观需要外,还要通过其自身环境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一种营造餐饮环境的重要方式。餐饮空间的主题性设计是围绕某一中心思想或以突出某种要素对餐饮空间进行整体环境空间规划,包括它的的装饰材料、装饰色彩、陈设、空间造型以及服务和菜品等都为藏着的中国这主题服务,使主题的中式设计成为顾客容易识别其他餐饮空间的特征。消费者在主题性餐饮空间进行消费时经过观察和联想,进入期望的主题情境。好的餐饮空间主题设计有利于餐饮文化的创新和繁荣;有利于形成企业的品牌标志,从而创造品牌效益。
2.
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1)国内的研究和发展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不同的地域、文化、经济条件下衍生出来的饮食文化各有风格和内涵,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朝着人们生活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国内,70年代以前,人们对餐饮空间的研究不多,大多数都是按照旧时代的设计布置思路来设计餐馆,虽然当时已经有梁思成与林徽因等有先见之明的设计大师引进了西方现代工业设计理念。
中外合资五星级大酒店xx宾馆,xx、xx等一代岭南建筑大师设计而成,是在现代岭南建筑中将外来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的一个成功作品,即使xx宾馆在传统意义上不算是真正纯正的餐饮空间,但是xx宾馆的设计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与岭南传统园林设计的精华,中庭以璧山瀑布为主景的焦点,形成别有洞天的岭南风情,整体有历史气息与文化内涵融入建筑空间的功能。xx宾馆对岭南建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中国第一个采用大型室内中庭设计的酒店。当时建造xx宾馆的时候,曾有人提出别的建议,说做接待外宾用的第一间五星级宾馆应该设计得西方化一点,但xx认为西化不能体现我国文化。于是,xx用了中西合璧的设想。xx宾馆的外观是完全现代化的建筑,而内部设计是完全中国化的。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0年第一家连锁餐饮“麦当劳”进驻深圳的时候,麦当劳以现代简约的风格对国人带来了一次视觉的冲击,简练的设计风格不再像中式那样繁琐,一切从简,让人们意识到原来餐饮空间原来可以这样设计布局,这也是日后都市化进程后都市的缩影,在空间布局的设计上多了浮躁少了内涵。
(2)国外的研究和发展情况:
国外,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就研究餐饮空间里面的:功能、陈设、色彩、材料、心理等种种的方面进行了很深的研究,这些要求在设计上必不可少的,但是,先前,我们没发现。
比如在空间上,国外的餐饮空间不同中式的传统餐饮空间。国外的餐饮空间上灵活多变,不会只均布餐桌在大厅就餐,那样会使人乏味。他们往往会在单一的空间内用一些实体来进行围合或分割,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形态各异,相互流通、相互因借的空间,从而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比如色彩运用:就餐环境的色彩配置,对人们的就餐心理影响很大。一是食物的色彩能影响人的食欲,二是餐厅环境的色彩也能影响人们就餐时的情绪。餐厅的色彩因个人爱好和性格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人和环境组成的,并提出人类行为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即人的行为,单体和群体人行为都是行为主体与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双重作用结果。深层说色彩影响人的食欲与心情,从而影响人的消费,这对一家营业性餐饮空间是异常重要的一点。
所以西方在餐厅的色彩运用上面颇为讲究,而国内相对便显得单调。西方在设计上面中式设计,又不同于中国的中式设计。中国的符号、中国的哲学意境、材质、形式经验,这些是真正开始被认可了的。家具、窗格、太极、园林式意境。
(3)总结:
现代化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传统建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古老国家。传统美学的没落,很多有识之士都希望打救传统的文化,从九十年代初楼房顶上盖凉亭,到现在新中式的兴起。
现在中式设计很多设计师已经把中式运用在建筑设计,家具设计等领域上,并应用得如鱼得水。同样的元素谁都可以运用,那中国设计师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严格说,是文化。但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环境,这块偏偏又失去了。我们总觉得外国设计师“抽取得不地道”,但让咱们说什么,又说不清楚。能感觉不地道,因为我们血脉里,潜移默化的物事接触中,汉字语言中国风俗下,能感觉出这未必是真正的神韵。但说不清,就是因为文化修养不够,找不到准确的表达方式,不管是通过文字语言还是设计语言。
中式设计由中国设计发扬光大,这是毫无疑问的好事,我相信也是必然。毕竟一个老外太极拳打得再好,也不会有一个国家的老外都把太极拳打得多好,底蕴还是我们近水楼台的最大优势。
于是中西合璧的设计便应运而生,取各家之精华,去各家的糟糠。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上海世博会的东方之冠,苏州的苏州博物馆,万科的深圳中国园等等。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
研究的基本内容:
(1)作品的总体概述
作品名称:餐饮空间设计——“藏着的中国”餐饮空间设计
工程概况:
一是项目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要求根据原始平面图设计;
二是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合理,与环境有机协调,适应地方气候,造型富有创意,空间丰富、立意新颖;三是充分满足就餐、接待等各方面使用功能的要求,有利于人流疏散和安全保卫,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之能随未来社会的发展,不断作出适应性的调整。
(2)设计方案及评价
从设计构思方面,首先,餐饮空间是人们休息的场所,设计一定要充分展现出舒适的效果,营造一个安静的氛围。其次,探索空间环境的文化意境与都市文化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环境供忙碌的都市人休憩。
总之一句话:秉承与创新,为了更好的“以人为本”。
设计理念方面,首先,现代进入信息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对就餐环境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体现在观念、内容、功能和形式等方面。如今,饮食内容变的格外丰富,人们对就餐内容的选择包括着对就餐环境的选择,就餐成为了一种享受和一种体验,成为人与人的一种交流方式,同时也成为一种身份和个人品位的展示,这些都体现到了就餐的环境之中。因此,着意去营造吻合人们心理、生理和情感等要求的就餐环境,将设计理念和人性化交织起来进行思考,从而达到人性化与餐饮空间设计的完美融合,就成为餐饮空间运营成功的根本。
藏着的中国餐饮空间设计,是位于都市商业中心的一家餐厅,设计不能偏离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让人们休憩,休闲的各种需求,结合现有地基的整体布局特点,设计采用中式复古的设计手法,引导餐饮空间能达到新一个层次的飞跃,餐饮空间不仅仅只是餐饮,更是一种放松和享受。
餐饮空间分为三大区域:餐饮功能区、制作功能区、内部管理区。
餐饮功能区包括:如门面和顾客进出口功能区、接待和候餐功能区、用餐功能区、配套功能区、服务功能区等。
制作功能区包括:消毒间、清洗间、制作区、血餐间、活鲜区、点心房等。
内部管理区:办公区、接待区、更衣区。
入口门厅,这是独立式餐厅的交通枢纽,是顾客从室外进入餐厅就餐的过渡空间。门厅装饰华丽,视觉主立面设店名和店标。根据门厅的大小,一设置迎宾台、顾客休息区、餐厅特色简介等。结合楼梯设置灯光喷泉水池或装饰小景。
休息等候区,是从公共交通部分通向餐厅的过渡空间。休息厅与餐厅可以用门、玻璃隔断、绿化池或屏风来加以分隔和限定。
中餐厅空间的陈设
“中餐厅”环境陈设设计以中国传统风格为基调,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构件,斗拱、红漆柱、雕梁画栋、沥粉彩画,经过提炼塑造出庄严、典雅、敦厚方正的陈设效果,同时也通过题字、书法、绘画、器物,借景摆放,呈现出高雅脱俗的性灵境界。此外巧用中式百宝阁、大红灯笼以及传统风景古香缎的妙用,都能孕育出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
一个完美的中式餐厅,只有中式风格的设计与装修是远远不够的。缺少了视觉中心的设计是不能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因此,在空间和交通的视觉焦点,以及一些墙面的“留白”部分,以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品和工艺品来进行点缀,丰富空间感受,烘托传统气氛。
预期效果:
餐厅建设好之后,人们可以在建筑内进行就餐,休闲,娱乐,聊天等活动,室内是交通繁华的路段,车水马龙,然室外设计可以作为逛街,看戏等短暂停留的人们稍息的一个场所。总体来说,设计的预期效果让人们得以在繁华的市区中心地带找到一片宁静的乐土。
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用照相,目测,实地观察等方法进行实地勘察地形与现状地貌,利用原有的环境作为依托来进行设计。
(2)参考各类相关专业书籍,报刊,网站,实例,帮助方案的设计构想。
(3)再利用相关专业书籍,报刊,网站,实例,收集各类所需的信息,完善设计构想。
(4)调查社会上人们对餐厅设计的要求和爱好,作为方案设计的参考依据。
(5)与老师和同学还有专业人士讨论研究,进行方案的起草与设计。
(6)用软件和手绘的方式进行方案的分析,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
(7)最后用动画来展示设计方案。
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1)研究所需条件:
在论文与设计中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际案例作为参考依据,需要对所有设计场地和周围环境空间的掌握,还需要合理的安排时间,以保证按时,按质的制作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在设备方面,需要优良配置的电脑设备,相机,勘察工具,绘图工具等,以保证3D、CAD、PS、SU等软件以及数据,草图、构思等能够精确,顺利的操作。
(2)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主题设计的把握不够好,实地勘察工具不完善,对勘察效果有一定影响,所需参考文献资料庞大,可能找资料的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工作量大,所需时间较多,时间的合理安排有一定难度;所需电脑配置要求较高,对设计与制作的进度和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
1.
研究进度安排
具体安排如下:
前期阶段
2019-10-25
至
2019-10-30
完成开题报告;进行实地调查,照相,数据,地形分析,周围环境分析以及各项设定工作开始进行
2019-11-01
至
2019-11-30
完成风格设定,草稿设计和平面绘制
中期阶段
2019-12-01
至
2019-03-20
完成设计工作,主要包括:
(1)完成各二维,三维场景的绘制与制作
(2)完成节点图和施工图的绘制工作
(3)完成效果图的绘制工作
(4)完成动画场景模型的制作
(5)完成全片各分镜头的制作
(6)完成各特效的制作
(7)完成影片后期配音与音乐合成工作
(8)完成影片剪辑与合成工作
后期阶段
2019-03-21
至
2019-04-20
完成论文部分,还有部分内容丰富工作,主要包括:
(1)拟定论文提纲
(2)大致完成论文,达到要求字数
(3)校对论文,补漏补缺,删减重复和不必要的文字
(4)最后校对论文
(5)完成各功能分区的说明工作
(6)完成效果图的渲染工作
(7)完成动画影片的最后检查工作
(8)完成作品集的编制
(9)完成展板制作
2.
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略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系意见:
系主任签名:
年
篇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55-03
课程在现代学校教育活动中居于核心位置。著名课程论专家菲利浦?泰勒认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如果没有好的课程设置,学校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达成和实现。对于高等艺术教育来说,虽然艺术教育因其个性化教学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传统“师徒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但是现代艺术教育与古代“师徒传授”式的经验传授有着根本差异。其差别就体现在作为现代教育的艺术教育应该有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人才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有整体性的考量,而不只是停留于纯粹的技能培养。在目前我国艺术教育持续扩张的背景下,要想保证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深入的研究和相应的调整,以实现高素质、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满足社会对新型艺术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例,探讨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一般原则和操作路径,以期对高等艺术院校的本科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有所补益。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这是我们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把握的一个首要基本原则。学者陈侠认为,“课程可以理解为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来达成目标。在艺术学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编制中,经常会遇到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而导致课程编排混乱的情况。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调整的情况下,如果对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或者仅仅在旧有课程体系上做简单修补,都可能导致课程设置缺乏内在逻辑性和一致性,从而无法构成完备的课程体系。
所谓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于当下我国的艺术教育来说这一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新的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有新的要求。近现代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特别是高等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主要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艺术家以及创作型、表演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然而,这种精英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在艺术院校扩招的背景下,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一方面,并不是所有接受艺术教育的人都具备成为专业艺术家的潜质,社会也无力消化大量专业艺术家型的精英人才;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艺术生产经营、管理、策划以及艺术普及方面的人才却有着大量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人才生产与需求之间的严重矛盾。再则,以往那种不同学校、不同地域和不同专业所奉行的同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做法也会带来大量的人才浪费,只有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一般而言,传统美术史论专业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优秀的美术史论研究人才和美术批评人才。起初,国内对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并不大,因而只是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几家专业艺术院校中开设有该专业。而在今天我国艺术学科蓬勃发展,在艺术学升格为门类的背景下,美术学科的诸专业包括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内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近十年来,许多艺术院校都陆续开设了该专业。然而,学科和专业究竟如何发展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在国家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的背景下,社会对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艺术批评、管理和经营人才的需求显然大于专门的美术理论研究人才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确立了以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了解美术创作、擅长美术研究、会艺术策划的“一专多能型”美术史论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研究与批评、美术活动策划、美术教育与培训、文博艺术管理等工作,并能胜任新闻出版、艺术市场、博物馆、美术馆、网络新媒体等领域的工作。这一目标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应对文化产业发展而对人才培养目标所做出的调整。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就是在这一新的人才目标的统摄之下完成的。
二、按照能力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建设
强调课程建设的体系性意味着课程设置应该具有有机性,也即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应该具有适应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清晰定位为课程设置奠定了原则性基础,但是要使得课程设置达到有机性,还必须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提出具体化的要求,然后按照不同能力要求进行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为了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高等艺术院校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自然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出于对不同维度的考虑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要求。对于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和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具备对视觉艺术的体验、感受、认知和鉴赏能力;(2)掌握中外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对美术发展演进的规律有清晰的认识,熟悉美术学的理论动向及前沿课题,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3)熟悉艺术市场,了解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对本土美术文化和艺术生态有较为清晰的认识;(4)应该具备综合的人文素养,不仅对其他艺术门类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应该掌握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基本常识;(5)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能完成相关艺术活动和展览活动的组织策划。
在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做出较为清晰的勾勒之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专业课课程设置按照人文素养模块、美术技能模块、美术史知识模块、美术理论知识模块、应用类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六个模块来设置课程。具体情况如下:(1)人文素养模块: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古代汉语、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2)美术技能模块:中国画基础、书法基础、油画基础、平面设计基础、摄影基础;(3)美术史知识模块: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20世纪中国美术专题、台湾美术专题、桂林抗战美术研究专题、新时期与中国当代艺术专题、文艺复兴研究专题、欧美战后艺术专题、佛教艺术专题、中国民间美术专题、西方绘画材料与技法发展史;(4)美术理论知识模块:美术概论、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中国古代画论选读、西方美术史学与研究方法、20世纪西方艺术理论、视觉文化理论导读、绘画语言解读、《历代名画记》精读、大众文化与传播、新媒体艺术研究;(5)应用类模块:美术批评与写作、展览策划与文案写作、博物馆学概论、编辑出版学概论、书画鉴定概论、美术市场与艺术管理、美术考古学概论;(6)实践教学模块:美术史迹考察、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这样六个专业课程模块和学校的通识课、共同课模块共同组成了美术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模块化建设的优势首先在于同类课程聚集的课程群对应于不同能力的培养,使得每种能力的培养至少能有3-5门必修课程作为保障,这样学生能力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另外,课程模块化建设还可以使学生能根据能力菜单自主选择某类或某些类型的选修课程以加强和突出某项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这就避免了人才培养过于标准化而带来的缺乏个性的问题,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人才培养过程的时间轴为依据进行课程的阶段性安排
如果说课程的模块化建设是基于学生能力结构的而对课程做出空间性安排的话,那么注重课程设置的阶段性和衔接则是基于对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时间性的考量。人才的培养过程应该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不认清人才培养的这一基本规律,那么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容易出现课程之间逻辑关系不强、课程衔接先后顺序颠倒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事倍功半。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每一不同培养阶段的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出要求,然后落实到具体课程。按照人才培养的这种阶段性特点,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划分为阶段目标:一年级,主要目标是建立学生对美术初步的感性经验和初步的理论认识,主要通过技能类课程来实现。同时,通过中外通史、古代汉语等课程打好学生的人文基础;二年级,要求对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知识的系统而扎实的学习,掌握美术批评写作的基本技能,熟悉美术展览策划的基本常识;三年级,继续完成对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对其他跨学科和学术前沿问题进行关注和学习;四年级,继续开展前沿的学术研究,使学生逐渐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这种阶段性的安排旨在通过低年级与文、史、哲相关的人文学科和艺术实践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结构,进而逐步进入到美术史及理论的专业学习,结合美术史论实践与考察课程展开美术史论的学习与研究,为高年级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四年的学习时间里,始终贯穿着实习、实践和应用类的课程,这是为了便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便于学生从书本知识走向文化市场。
四、因地制宜、以人文本构建特色课程
一所好的大学一定是具有自己学术传统和个性特色的学校,而鲜明的学术传统和个性特色又集中地体现在特色课程上。如何设置特色课程,这是任何学校、任何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都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艺术院校的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特色课程必须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相适应;第二,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学术传统和历史积淀以及现有师资力量的状况;第三,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对学术前沿领域的开拓;第四,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区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功能需求。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特色课程的设置就是按照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的。首先,将广特的区域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学术(下转第63页)(上接第56页)视野。广西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进行特色课程构建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将广西近现代美术研究、民族民间美术等内容作为特色课程建设的内容,以期培养出能够积极参与区域文化发掘、整理、研究和建设的专门人才。
其次,在特色课程建设上,做到了以人为本,突出老师们的研究特长。如20世纪中国美术、台湾美术研究、新时期与中国当代艺术、绘画语言解读等特色课程都是广西艺术学院老师长期研究的领域。桂林抗战美术既是广西现代美术的发生,也是整个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课程既是地域性的,也有全局价值。广西艺术学院很多老师都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丰富的积淀。
篇8
【关键词】情感;艺术符号;形式意味
前 言
最近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写的有关装饰画的论文,其中涉及到装饰画的定义时很多学生写到:“装饰画是一种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帛画艺术,并不强调很高的艺术性,但非常讲究与环境的协调和美化效果的特殊艺术类型作品。”我感到非常奇怪,询问学生这一定义从何而来,答曰:“百度词库。”上百度网查询,果真如此!说装饰画“不强调很高的艺术性”,这本来就是一个很荒唐的误会,却得到设计本科毕业生的肯定并引用至其毕业论文中,让我不得不反思当前我们的装饰画教学是否给了学生恰当的引导,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什么是装饰画,装饰画的创作意义是什么。
装饰画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无论是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还是中国敦煌的佛教壁画,抑或是那文纳教堂的查里曼大帝镶嵌画——这些艺术作品在艺术史上都是不可替代的,具有划时代意义。可见,装饰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着多么重要的社会功用。当然,今天装饰画的传达意义的功能已让位给了各种媒体,但是其“饰”的目的却有更多的延伸,也就是说装饰画不仅是用于“装饰”,更在于美的时代体现。
一、装饰画是视觉智慧的结晶
装饰,按《古代汉语词典》释为:装,藏也,饰,美化。装饰乃是按一定的目的而做的美化修饰。装饰画不过是用装饰语言将美的形式和情感呈现在平面上的一种绘画形式。装饰画相对于写实绘画而言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写实绘画多是拘泥一个特定的时空,用光影、色彩、透视等手段呈现一个幻象空间,而在装饰画是在多元的时空中以意象造型和抽象美的形式来表现世界,以多种材料技术相符合的表现手段来传达对美的感悟。
在语言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装饰画因多用于教堂、寺观等公共场所的装饰中,因此它不只是起着美化修饰的作用,还承载着教化、宣讲的社会功用。装饰画的特殊性在于需兼顾一定的实用性,从而使其绘者的个性表现相对减弱,但是完全不妨碍装饰画在“饰”的同时表达绘者对世界的丰富感知:克里木特的装饰画用华丽的色彩,写实的造型和名贵的金属材料镶嵌技法来表达对死与生、尊严和堕落等严肃的人生问题的思考;马蒂斯为汶思教堂所做的彩色玻璃装饰画,使用了剪纸的洗练的造型,不仅达到纯粹的视觉愉悦和简括造型的回归,又是对传统描述性表达的全面反叛——可见装饰画的美不仅在于视觉愉悦,更重要的是创造时代美学的体现,这是需要很高的智慧去创造的艺术,决不是“并不强调很高的艺术性,只强调与装饰环境协调的艺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应片面强调装饰画的装饰作用,更应引导学生用装饰语言去表达观念和精神,去创造有视觉智慧的艺术作品。
二、当代装饰画教学的误区
1.装饰造型来源过于概念化和单一。
写生-变形\变色-归纳通常是学习装饰画造型的基础训练。这一方法是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家庞薰琹等前辈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教学方法。总结出这样行之有效的装饰教学方法是源于先辈们在西方留学时,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中自然主义的影响:装饰造型的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特别是动物和植物的形态,在装饰造型上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形。所以装饰造型的训练往往从写生开始,经过归纳、整理自然形态,再到对物象的主观变形,来达到传达绘者美的体验过程。从当代艺术创作手法来说,这只是装饰画造型的手段之一。但是很遗憾,我们今天大部分的装饰画教材不仅照搬这一传统,甚至还从这一传统出法,延伸出极为死板的造型方法,比如平面化、拉长变形、添加图案法、剪形法等等,使丰富的装饰造型语言变的极为程式化和死板,这也让很多同学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装饰画的具象表达必须是经过夸张、变形、平面化处理的自然形态,甚至将图案装饰和装饰画混为一谈。其实,装饰画的造型来源极为宽泛,不仅从自然写生变化而来,还可以从已成为艺术符号的图像、图形中来。实际上,当代装饰画创作的资源已由“自然”转换为“图像”资源。现代画家通过提炼、分解、重构等手段对图像符号的间接或直接的使用也是现代装饰画的创作重要手法。安迪.沃霍尔以超市里各种消费品的商品形象、明星照片为造型资源,以丝网的重复印制为手段创作一系列的波普艺术作品,极富有现代装饰性。美国艺术家基恩.哈林在纽约地铁创作的一系列壁画,采用涂鸦的方式,将具有非洲风格的图案符号和现代标识符号相结合,创作具有强烈风格化的装饰画。可见当代装饰画造型的来源,不只是局限于第一自然的。装饰画的造型来源更应该顺应变化,表现当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审美关照。
2.装饰画的表现形式等同于构成形式
当前装饰画教材编写的普遍模式是:造型来源从写生开始,造型手段强调平面化的造型方法,或是从传统图式中截取造型原素,再导入到现代的平面构成形式中。这种教学方法不能不说是一条创作装饰画的捷径,但却是弊端显见的方法,首先将极具艺术表达力的装饰形式简单化。虽然平面构成的学习,能让学生在单纯的构形基础上快速领悟形式的美感,但平面构成的形式规律是基于普遍视觉感受规律的总结,是抛弃了图形符号语义的纯形式感觉的研究,平面构成的形式规律是不能完代替装饰画的构成形式的。装饰画的形式不仅是需要形式的美感,更应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很遗憾,目前很多的装饰画教材中一提到形式构成,就是完全移植平面构成的形式规律,导致学生作品形式雷同、单调,装饰语言和装饰形式之间缺少联系。其次,注重形式强化训练的结果是装饰画的符号语义被舍去,忽略了装饰画独有的精神表达和形式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很多学生的作品徒有形式构成,而无精神内涵。装饰画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再创造,既然是一种创造就应该表现出各自的对世界的认知和评判、选择与构建。其形式构成语言不仅是复杂的形式组合,而更应是注入了当代人的情感形式。实际上,我们的教学误区在于过分强调方法,而疏于装饰情感的表现培养。
结 语
正如设计教育的先驱约翰内斯.伊顿所说“在艺术表现方法的教学方面最根本的是唤起具有不同气质、才能的学生富于个性的反应。”真正意义的装饰画是拒绝单一、机械程式不变的概念化倾向,它强调的是艺术中的创造性,而非毫无个性的矫饰之风。我们装饰画教学应以美化修饰为基点,大力拓展学生对现代装饰语境的把握和对时代美学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约翰内斯.伊顿 .设计与形态[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6.8.
[2]罗伯特.休斯著,刘萍君译.新艺术的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8.
篇9
[论文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WWW.133229.COM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篇10
【关键词】民族艺术 审美 出路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民族艺术内涵丰富,浩如烟海,涵盖着包括绘画、剪纸、舞蹈、各种手工艺等门类繁多的民族艺术,这些艺术门类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普通大众在生活生产中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美的艺术追求,是先人留给后人灿烂的民族文化,是后人艺术创作和构思取之不竭的源泉。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我国民族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契机,同时民族文化的繁荣也面临着寻找新的发展之路的挑战。尤其是绘画艺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态度。继承民族艺术精髓,并在社会生活实践与创新中使之生生不息,永葆艺术魅力,是每位民族艺术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中国民族艺术偏重写意,简洁豪放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民间艺术家以自己独特的构思、精湛的技艺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上乘佳作,汇聚成中国民族艺术的浩瀚大海,也成为当今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
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从古人认识事物的视角来看,他们普遍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天和人是合二为一的,自然界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是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向前发展,这一规律统称为“道”。所以在中国的文化里,“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绘画讲“画道”,文章讲“文道”,诗讲“诗道”……古人心目中的“道”意味着凡事都有它的规律,只有按规律去做,才可能少走弯路,才能成功。其实“道”也正是古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有力体现。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文化正逐步向全球性融合,中国绘画的审美情趣和自然属性,也正受到世界各国绘画艺术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必将对中国绘画的继承与弘扬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偏重写意,简洁豪放。由于人们受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许多人的思想和精神都处于一个禁锢状态,从不抗争。但一些敢于冲破牢笼、思想先进的艺术家,并不甘愿屈服命运,他们以顽强毅力不断寻求人生的真谛,在探寻中自觉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以绘画为例,画家笔下的作品,大多都偏重于借景抒情,通过笔墨展示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在中国民族艺术作品中,这种不事结构、直抒胸意的佳作比比皆是。同时,中国画常常以客观的主体性艺术,通过传神的笔墨,抒发画家审美情趣及情感。
散点透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民族艺术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样以绘画为例,其表F出的最大特点,就是画家只注重审美意识的抒发,一般情况下不太刻意去造型,在透视方面采取的是散点透视,全方位视点可随意构图,追求的是以神取上,妙在相似与不似之间,用神去撼动观者,使之从中感悟画家的内心情感,以这样的空间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中国古代绘画从来都是追求神似而忽略形似,作品就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展示,偏重于作品的精神之美。而到了近代,中国绘画渐渐受到西方典型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影响,审美标准也开始有了变化与突破,在绘画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念思想在变,技巧随之发生变化,出于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出现了类似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的作品,绘画中也开始尝试对画面进行精心构图,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但整体来讲,中国绘画艺术仍然保持着自己浓厚的民族特色。
民族油画,师法自用。中国绘画,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展示,每一幅的构图取向,都代表着大众的意愿,体现着民族精神。而西方油画则是高度追求写实为主,无论是结构还是色彩,都尽量做到与实物无异。油画进入中国,一批进步的画家也开始紧握手中的画笔,开辟带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创作之路。中国油画的创作风格,在吸取西方油画特征的基础上,在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一步,在绘画题材、气韵与民族审美理念上,师法自用,也有较大的突破。在绘画表现上,中国画家的审美,不刻意对景物进行逼真刻画,而是借助随意飞舞的笔墨,表达精神与审美。中国民族油画的发展,离不开吸收外来好的东西,但也必须植根于民族艺术肥沃的土壤中。
中国民族艺术的出路与前景
摒弃名利,有序发展。中国民族艺术带有强烈情感因素,蕴含着深厚人文精神。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包括中国画在内的市场也活跃起来,大小名家精英被一批批推出,各种展览此起彼伏,但也应看到炽热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艺术家的级别、职称、职务等光环,成为了作品质量的衡量标准,这无疑会制约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影响到人们的审美观念。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抛弃名人崇拜,作品不与作者的级别相提并论。同时,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要消除身份、等级、贵贱差别,实事求是地评价艺术家的作品成就。艺术家之间也要加强沟通,以诚相待,共同努力,提升素质,共同使中国传统艺术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传承创新,古为今用。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追求进步的艺术家,都对创新充满渴望。而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坚实传统的基础,离开了传承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的艺术家就要立足于繁荣祖国艺术的目标,脚踏实地吸取传统营养,做到古为今用,以独特的审美视角,不怕多花时间,不怕付出艰辛,基于实践基础上多思考,多实验,从而创作出无愧于传统,无愧于时代的精品之作。
取之传统,用之于民。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要通过对现代气息与民族传统艺术比较分析,从中寻找二者的切合点,也就是从民族艺术中发掘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技法,将民族艺术的精华和现代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的生活中去,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精髓,取之传统,而一切都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寻找一条弘扬民族艺术的新思路。这样,艺术作品在创造巨大市场价值的同时,也必将让民族艺术与人文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
民族油画,贵在融合。在地球村的概念下,世界文化在相互渗透、在相互影响中得到创新与发展。油画艺术已经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喜爱,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对油画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中国油画家要以振兴中国油画为己任,理清创作思路,用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赋予中国油画的创作源泉, 拓宽创作的视野,以继承创新的眼光根植赖以生长的特殊艺术土壤,再去伪存精地吸取发达国家的前卫艺术思潮,使中西文化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尾随他人的怪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精品,中国油画的前景才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当今世界无疑在朝着大融合的方向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在交织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繁荣和发展民族艺术,使民族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融合世界各国艺术之精华,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尤其是油画的发展,更离不开向西方油画精品汲取营养。总之,继承和创新,永远都是中国民族艺术走向繁荣与发展的最佳途径。
(作者为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董可木:《少数民族服装的艺术造型手法在当代油画艺术创作中的运用》,《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
②杨晓明:《浅谈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家的绘画语言及艺术风格》,重庆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