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4-08 09:4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营企业信息化

篇1

一、信息化是形成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巨大推动力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也是指在经济与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信息化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含量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形成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巨大推动力。

(一)信息化可以从产生递增效应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按照传统的增长理论,经济增长取决于可利用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等要素。随着科学技术影响的日益增大,传统的增长理论已无法解释很多经济活动现象。比如对于劳动力价格较低的穷国,同样的投资应比富国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进而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其中致命的缺陷在于:传统的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假定为由某种外生力量所决定,并按某种外生的速度发展,技术进步不在资本物品中。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并且原有意义上的劳动力概念也应为人力资本。为此,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应为:人力资源、可供利用的物质资源、管理效能和技术水平。其中,人力资源(以受教育程度衡量)和技术水平(以专利数衡量)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人力资源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力资源,技术水平是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20世纪初为5%~20%,70年代超过50%,目前已近80%,而投资增加的作用仅有20%多。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还将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专业化的知识,强调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可使经济产生递增效应论文。

1986年,经济学家罗默在其内生增长模型中,进一步将知识视为除资本、劳动之外的第三个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中,知识作为生产函数的投入要素产生知识效应,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知识要素的投入更为重要,投资收益更为明显,全球软件市场从1990年至今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来,软件产值已逐步超过硬件的产值。这表明知识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

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由信息提炼而来的。信息化则加速了“信息”向“知识”的升华,在推动信息经济壮大的同时,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并加速实现信息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从生产力要素构成上看,信息化使得知识与技术的投入已经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内生递增效应作用”更为突出。可以认为,知识与技术也成为决定民营企业劳动力素质、生产要素组合、物质与能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加速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二)信息化可以从加强控制优化结构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即是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基础上的一种控制行为。民营企业引入信息系统之后,以信息传递和监督下层为主要任务的中层管理机构功能将逐渐减少,相应地,企业高层管理的控制能力将会大大加强,信息主管的出现成为必然。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更为方便,实现组织扁平化,减少了中间管理层次,减少了决策的执行和反馈环节,减少信息在各个环节上的停留时间。与之相反,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在分权制下,决策较分散,中层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利用信息系统的高效性来尽量扩大其管理机构的独立性,尽量依据自己能够得到的信息做出决策,增加其可控制的范围。总之,高层控制能力的增强,中层扩大管理的独立性,都取决于对信息的拥有。信息化对于民营企业员工来说,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使决策者同企业各级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也可以使员工直接同企业高层决策者进行沟通,使员工参与感、责任感增强,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民营企业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原有的塔型结构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在这种结构中,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各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之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企业,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形成竞争优势。

(三)信息化可以从有效降低成本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信息化改造有利于降低民营企业的综合成本,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民营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不仅可以改变民营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还能大幅度降低对现有产品进行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由于柔性制造技术对库存管理具有替代效应,使民营企业能够减少库存量、降低管理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可以大大降低民营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成本优势。信息化促使民营企业成本下降,其实质是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使民营企业能以较低的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从而改变民营企业的竞争方式,给民营企业提供新的竞争空间,使众多民营企业能通过“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方式赢得竞争优势。一般地,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一旦市场机遇不存在,该虚拟企业就解体。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仅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了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合作建立在优势互补基础之上,极大地拓展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并通过联盟双方的互相学习,实现单一企业想实现而又难以实现的目标,从而扩大了经营范围,降低了风险。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总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组织形式成为可能,实现了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的组织变化,促进了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形成了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信息化可以从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也是民营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信息化可以加快民营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步伐。由于Internet的发展,使全球信息获得前所未有的跨地区、跨国界流动。信息的流动创造了无限商机,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民营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民营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能力和机会。这些新的思路和技术,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与开拓市场的机会,使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民营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民营企业能迅速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柔性制造系统(FMS)、敏捷制造(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敏捷、智能和虚拟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使之更为精良、灵活、高效。此外,集成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扩散和渗透,将稳定产品质量,大规模替代复杂工艺,使企业工业化大生产升级为工业化精细生产。其结果不仅使民营企业“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成为可能,而且使过去不能灵活转变的规模生产方式。如汽车、彩电等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生产形式重新焕发了青春。具有规模经济的制造业生产线现在可以根据顾客对产品的不同要求,提供更快捷、更简单和更便宜的多样化产品。信息技术的这一功能,与其说是迎合了愈演愈烈的顾客独特需求趋势,不如说它创造了这种大规模生产的独特需求市场。反过来又促进了民营企业更高层次上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二、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现状及障碍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信息化还是停留在购买电脑设备,使用财务软件,以及一些办公软件等层面。当然也有一些民营企业采用了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但这类软件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CRM系统,至多算是现有财务软件的一种延伸,即销售管理软件。之所以财务软件会受到民营企业重视,一方面是该软件的使用,能够立竿见影地让企业管理者看到收益,另一方面也与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有关,在政策压力之下,加上民营企业多少也希望自己的企业管理规范化一些,于是便开始注意信息化改造。

与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程度相对成熟比较,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缺乏信息战略规划模型。企业信息战略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基本目标、方针、政策和程序,民营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是民营企业实现信息战略的整体规划方案。目前,一些民营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案,没有结合本企业的核心竞争战略,把信息化战略提高到改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位置和水平。没有信息战略和信息化战略规划,民营企业就不可能真正找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方向和动力;二是缺乏个性需求。民营企业面广量多,不同行业的运行方式表现差异,而信息系统往往是根据整个行业特点或企业规模来设计的,与民营企业的特点需求难以相符;三是缺乏复合型人才。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首先需要有领导推动,但没有系统理解与把握信息化知识、技能的管理层、技术层、执行层人才队伍的密切配合,信息化仍然难以成功。目前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信息化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状况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非常不利;四是缺乏统一规范与标准。民营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号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同时,大多数行业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服务规范,也是造成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综合效益发挥不出来的重要原因。

避免和解决以上问题,必须认清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障碍,找到症结所在。笔者认为,民营企业信息化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客观。这里主要指受经济条件、地理环境和政策环境影响的障碍因素。一是资金障碍。缺乏充足的可支配资金是实现民营企业信息化的首要障碍。信息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应该说经费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民营企业信息化活动开展的规模大小和先进程度。从总体上看,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普遍较少,不少企业甚至还不知道什么叫企业信息化,更没有设置专项经费去建设,这就必然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看,灵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企业进行全部经营活动最重要的职能系统,包括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与传递,这种信息系统显然具有信息收集来源广、信息存储种类多、信息处理迅捷和信息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然而,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目前民营企业很少引进这种信息管理系统。即使个别企业建立了起来,也由于系统规划和设计欠周密,其系统的可靠性较差,生命力脆弱,很难发挥作用。加上在后期的人员培训、技术跟进、系统升级和维护的持续信息化投资支持不够,影响了信息化进程;二是环境障碍。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较差,这同样很容易转化成为经济实力和信息能力的巨大悬殊。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还不发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不充分,通信和交通设施相对落后,信息网络覆盖面还较窄,特别是内地和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和通信中的信号不畅的现象还客观存在,民营企业获取信息既不系统又不全面。这样的信息环境是不利于信息化进程的;三是政策障碍。即各级政府为民营企业创办的信息服务机构既少且素质差,民营企业获取经济、财政、税收和改革等内容的信息渠道较窄。

(二)主观。一是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的困惑。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管理者没有系统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知识,还不能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因而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紧迫性和积极性,甚至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信息化,信息化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同时,由于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带给企业的“收益”无法以货币计量,民营企业对信息化投资建设的成功案例也不多,使得民营企业家对信息化建设方案将信将疑。当一个需要较大资金投入的信息化方案摆在民营企业家面前时,难免让人产生一连串困惑,如高额的投资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率、盈利能力,或者给客户增加多大的附加值,以及如何鉴定这些价值回报。信息化为民营企业带来的更多是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等无形的收益,很难简单地用数字衡量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收益。二是竞争意识较低。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设立专门信息开发和服务机构,即使建立了信息机构的民营企业,也是让有关部门兼管或设一名兼职信息员。个别民营企业虽有独立的信息机构,但人员少且设备差,制度不健全,造成无所作为,这些障碍信息化的主观性因素影响了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

(三)心理。一是在获取信息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群体观念和保守心态,造成了民营企业接受外界的信息有一种天然的心理阻挠。这主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信息漫天飞,信息源本身的混沌度、信息量、信息密度以及信息新度等对人的刺激强度、信息信度等使民营企业经营者心理多少有一些不大适应。同时,信息的交互式、大容量和多媒体传播,也给民营企业造成过多的眼花缭乱和心理疲劳。特别是各种过时信息和虚假信息使一些民营企业家、经营者在寻求信息的过程中承受了过多的信息欺骗或伤害,从而思维过度引申,产生了对一些信息极端不信任的错误思维,信息兴趣锐减,在信息吸收时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消极态度,进而形成个体心理障碍。二是在使用信息系统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工作人员对系统甚至计算机怎么使用还很陌生,不知道计算机怎么操作,对这个系统产生恐惧心理,这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领导者身上,既怕自己不会操作,又怕别人操作了灵活,使用比自己熟练。实施信息化后,上级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掌握、了解下级的各种经营情况和指标,为提高对下级部门监督力度提供了有效手段,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的就担心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受到“损失”,由利益冲突导致的心理障碍就产生了。实施信息化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改变了手工操作。从习惯了的操作方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操作方式,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抵触。一些民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后,必须根据信息化的规范要求企业流程,甚至要进行较大的部门重组、人更。流程再造的过程,必然会涉及不同人员的不同利益,一旦发现流程再造有可能触动自己的“奶酪”,其心理障碍就产生了。

(四)供应。信息化方案供应商如何正确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理顺内部管理和生产流程,使民营企业真正认识到信息化能带来的好处,是民营企业成功实现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不少信息化方案供应商一味把自己产品的优势和功能摆在企业面前,单纯地去推荐自己的产品,以实现产品销售为目的,只看重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实实在在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使自己的产品能与民营企业的生产特点相适应,达到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这也给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障碍。从技术方面看,技术不成熟也是一个障碍。这种不成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IT行业新的技术、标准一直在不断完善;二是软件开发商在发展中后期新技术的开发和跟踪跟不上实际技术的发展需要,出现相对落后现象。各软件公司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开发机构,均存在其跟踪新技术的薄弱环节。随着市场的开拓,对新技术、新应用的跟踪逐步落后。任何公司都可能存在薄弱的技术环节,存在需要提高的技术应用领域。信息化实施肯定有一个功能边界和实现的程度,可有时候销售人员为了能拿到项目,对客户随意承诺,这些承诺都可能有一些是目前技术本身比较难以解决或者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的。随意的承诺最终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开发商自身的被动。此外,也由于这些关键问题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最终让民营企业失去信心。信息化实施是一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体现的是贴身的服务。可以说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所销售的就是服务。可是实际情况却由于开发商的地域、人力、技术等种种原因,个别供应商不能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和系统维护及升级,使民营企业推进信息化持消极态度。对一个新的供应商软件公司来说,开始时由于没有具体的订单,不会感觉人力的紧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发展,突然发现现有项目的实施、老项目的维护和新项目的开拓出现了人力不够等问题,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服务质量降低、现有项目工期推迟,不可避免出现应付客户的现象,影响了民营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积极性。

三、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若干对策

现代民营企业,无时无刻都离不开信息,并从不间断地在跟信息打交道。民营企业日常活动的每个环节,几乎都和信息密切相关。与原材料有关的信息,如原材料的价格、产地、市场的供求状况等;与生产有关的信息,如原材料的使用量、生产流程等;与销售及服务有关的信息,如产品的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产品定价,目标人群,及市场的需求状况等。因此信息在民营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无时不起着一种纽带的作用,连接着民营企业的各个部门,也像是民营企业内流动着的“血液”,民营企业一旦缺少了这种血液,就随时有瘫痪的危机。要把这些“血液”运用好,让它能系统地、有效地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就必须推动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民营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化改造,让民营企业大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和强化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民营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冲击,促进信息技术与民营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民营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一)强化企业主体意识,有效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

民营企业与其它企业一样,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民营企业总体上信息化主体意识不强,民营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到要创造企业效益,就要重视和强化信息化主体竞争意识,努力提高企业所有人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民营企业一旦决定实施信息化,就要按照信息化改造要求稳步推进。一是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改造。信息化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益而过渡到另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上去,计算机系统是促进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强有力的工具。如果民营企业的领导不打算实行标准化管理,还没有迫切要求以效益为中心来管理企业,信息化改造是难以成功的。新的工作方式需要民营企业领导层、技术人员等多方面共同创造,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系统的反复论证逐步明确、细化才能成功,因此信息化改革中的计算机系统开发是和民营企业工作方式的改变同步进行的,不能期望技术人员在计算机房忙碌一年半载就能突然得到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必须在民营企业领导的重视下,把系统开发分解成多个子系统来开发,以便于开发和试运行。在诸多子系统中,应注意首先选取那些使用效果明显又易于开发的子系统,其运行效果会增强民营企业对信息化改造的信心。同时,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改造需要整体上的组织与控制。系统化改造工作量一般很大,民营企业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把握和控制改造过程,使之有条不紊,做到合理安排,按计算机特点组织改造,整体控制。信息化开发和运行有许多先决的条件和问题,这是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基础性工作,应该注意对系统分析员的选拔和培养。要注意规范信息、规范计算机的软硬件平台和规范管理模式。二是要做好信息化改造的准备工作。要建立民营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统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要落实信息化改造资金。在进行信息化改造时,民营企业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改造资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顺利实施。三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民营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民营企业内部信息化改造。四是要采用新技术和新服务。这包括:①利用ASP。应用服务公共供应商ASP的兴起为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等素质提供了契机,民营企业如租用ASP提供的优质服务,既不需要投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开发与维护应用软件,这样,同利用中介的专业化优势解决信息的非对称问题一样,民营企业综合价值链的外包,就可以大幅度削减民营企业在IT方面的工资支出及升级维护费用,而把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②发展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实现民营企业采购、制造、销售、核算、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整合,用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统筹来促进民营企业内部的效率的提高,有效控制和降低民营企业的运作成本,准确地分析和制定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强化供应商服务质量,有效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

信息化方案供应商对民营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主要在:是否能够提高使用者掌握运用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否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提供的信息化改造方案是否适应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提供长期的合作以加强双方的反馈沟通等。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供应商应该对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起到指导与辅助的作用。一个好的供应商可以优化民营企业的工作流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化的内涵与实施信息化战略。随着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及对信息化的逐步认识,供应商应当在民营企业走向信息化道路的过程中发挥出引领作用。一要为民营企业着想,注重产品的实用性,简单好用,简化操作。系统简单好用体现在,能一个回车或单击一次鼠标就能完成的操作,就要精简不必要的操作。信息的查询可以借助鼠标就能够完成,就应该脱离键盘;简化操作的标准应该是,能够在一个界面上完成的操作,就不要借助多个界面,一个鼠标能够搞定的,哪怕是多一个单击、回车操作都不要。简化操作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由程序员自己实际运行自己的系统,让程序员自己感受哪些不方便,采取什么方法能够方便操作。同时,力求免培训,做到界面功能明确、在线帮助完整具体、系统应用和配置设计为向导式和傻瓜式,不仅有利于使用,也可以大大缩短培训时间甚至不需要培训。二要提高质量,确保成功。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系统稳定可靠的必要手段。在质量控制方面,必须建立独立的质量控制小组,对系统进行质量测试。只有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在研发过程中被发现和解决,才能在民营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周折,提高成功率。同时还不能忽略文档完整性、一致性、正确性检查。开发成功体现为:系统在民营企业真正运行起来;系统解决了民营企业中的关键问题,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堵住了管理漏洞;民营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见到了明显的效益,物有所值。这就要求系统供应商不但要完成开发、安装、培训任务,更要跟踪使用情况,只有系统用起来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完善。对没有用起来的系统、分析用不起来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真正将为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服务落实到位。

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信息化;诺兰模型;信息化阶段理论

我国99.8%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95%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与进程。现阶段,众多的民营企业发展参差不齐,但信息化建设在其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已受到普遍的重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如何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身信息化发展的路径。

一、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济学阐释

(一)信息效能构成民营企业生产函数的主要变量。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涌现出来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企业生产函数的基本变量主要是低廉的劳动力和有限的货币与实物资本。随着市场扩大和行业扩展,现代科技的影响逐渐渗透到民营企业的经营之中。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行业技术进步的跟踪与借鉴和引进,科技因素特别是信息技术产生的效能已越来越多地成为现代民营企业生产函数中的重要变量。

(二)网络技术进步引致民营企业边界发生变动。成长中的民营企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企业,其灵活的经营策略在市场竞争中优选新技术,使生产过程中资源效能的边界得以扩大。它们在不降低其他资源效能或要素与产品份额的情况下,单独或共同提高其要素的效能,使企业的生产和市场边界迅速外移扩大。

(三)信息网络的运用降低民营企业外部交易费用。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的民营企业最关心在客户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采用适用的网络信息技术,以提高关键经营环节的效能和降低庞大的市场协调成本或营销费用,其结果明显节省了企业的外部交易费用。

(四)信息系统改善了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民营企业在管理架构上以家族式管理为主,60%—70%以上民营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机构成员属于同一家族或类家族成员。先进适用的信息系统使家族企业的信息传递由垂直化转向扁平,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与激励机制的性能得以改善。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理论及实践

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在上世纪后期提出著名的信息化建设的诺兰模型,该模型阐发的信息化阶段理论指出,任何组织由初步的手工信息汇总和处理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客观存在一般的发展道路和规律。数据处理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受到技术进步、应用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变化及用户状况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呈现出六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一)计算机局部替代人工的初始阶段。计算机对用户还只是替代手工进行日常收支账务管理等数据登录汇总的附属性设施,企业管理者对数据处理控制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信息技术对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关系及对企业边际收益的直接作用,用户还停留在怀疑和观望阶段。

(二)计算机应用范围的扩散阶段。企业管理者开始关注信息系统方面的投入和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信息技术边际收益远高于其边际投入的现象,激发用户不仅在财务、行政业务管理,而且在购销与存货管理、生产与设计管理等方面开始谋求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

(三)信息化系统控制阶段。在经过初始和传播阶段的不断摸索后,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始步入正轨。企业专门设立正式的信息管理部门,以统筹和控制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计算机用户的信息处理活动。同时,要求在企业层面和不同职能部门的层面制定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计划和系统发展的方案。

(四)规划和标准趋向统一的集成阶段。企业从管理计算机转向管理信息资源,新兴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等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相继运用并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管理者开始使用数据库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现有信息系统的整合。

(五)信息系统全面综合应用的数据管理阶段。企业的信息系统已从单项应用发展到数据库支持下的综合应用。管理者基本上可全面考察和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的各种成本和效益,分析和解决信息化过程中不同部门的平衡与协调。日渐发展完善起来的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系统直接进入企业决策和资源配置的常规管理。

(六)信息化嵌入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已将信息化建设视为企业常规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提前规划企业的信息化蓝图和采用先进的信息控制管理系统,为企业各项业务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系统支持。先进信息技术系统的嵌入完全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充分体现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功效。

诺兰的信息化建设阶段理论或模型描述的是发达的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通常都要顺次经历的程序。阶段理论认为模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不可能跨越,尤其是第三阶段控制和第四阶段集成这两个阶段的过渡转化在整个流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信息技术进步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不妨碍不同的组织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策略或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时,首先应认识到实施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并根据该阶段的特征来指导实施主体的信息化建设。 转贴于

三、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信息化态势

民营企业的信息化要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必须把握民营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相应阶段的信息化需求态势,并以此为参照来寻求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实践与信息化阶段理论的契合。民营企业从规模扩张和管理体制更新的角度考察,其自身发展和信息化态势可概括为五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的信息化业务有待激活。早期的民营企业主要是以个体、私人企业为主,资金少,人员少,技术少,生产与经营波动大,市场有待入门,风险抵御能力低,企业分化严重,存活率低。企业的家族色彩浓厚,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管理架构简单。随着中后期的科技型企业与国企改制型企业加入民营企业阵营,上述情况有所改善。这一阶段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基本上还是一种自在的状态,少数企业使用了计算机,大多数企业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初始状态。

(二)适应阶段的信息化业务尝试跟进。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民营企业进入适应阶段,经过不断探索调整,生产经营正常运作起来,但不平稳。技术路线和产品尚未明确定型,生产故障和产品质量问题不断,客户资源短缺,进入市场难。在管理体制和架构上企业开始摸索和尝试合伙、合作、有限责任制和股份制等形式。企业在处理内部财务报表和营销资料工作中广泛应用计算机,在财务管理的MIS系统、办公自动化的OA系统等一些易于实施的方面进行尝试。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已觉醒,成为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最为关注的传播阶段。

(三)稳定阶段的信息化领域逐步拓展。民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取得一定的市场资源和客户关系,生产经营进入稳定阶段。这一阶段企业技术路线明确,产品定型,目标客户锁定,融资渠道建立起来,内部管理架构和制度及人力资源基本形成,经营业绩显现并渐趋平稳。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则表现为由传播阶段向控制阶段过渡,部分企业设立起独立的信息管理部门,拥有自己的企业网页和邮箱,信息技术的运用从内部管理扩张到外部购销业务和信息输出。同时,大量有待甄别和处理的信息资讯开始拥堵,企业信息化建设处在最为迫切的阶段。

(四)成长阶段的信息化需求出现井喷。企业完成初期的原始资本积累后进人快速发展的成长阶段,生产规模扩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提升,专利等专有技术拥有量增加,员工数量和素质上升很快,利润增长迅猛。但资金筹措、产能发掘、市场维护,劳资关系、客户关系、银企关系等矛盾冲突迭起,管理高阶化提上日程。这是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需求最为旺盛的时期,为解决企业管理日渐增多的矛盾冲突,应对各方面信息资讯,企业信息化的硬件和软件大量投入,集成多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以有效实现生产经营信息的收集汇拢、筛选分类和传输处理。

(五)成熟阶段的信息化系统格局形成。企业进人行业中上游地位,生产与营销处在高位运行,企业开始注意企业形象,社会影响度广为接受,这是成熟阶段的民营企业的重要特征。在优秀的民营企业中,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体制为企业主和经营者所认同,企业不同阶层的经营管理者、技术团队、基层员工分享企业成长的成果。企业逐步与社会资本融合,并进一步向公众公司发展,成为社会混合制经济的主要组成。这一阶段企业在信息化的需求和发展态势上,与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中的的成熟阶段相吻合。

四、民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构建路径

(一)确立信息化与企业发展在阶段上相互适应融合的思路。民营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是不同阶段的渐进演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和需求是逐步递进的,而且信息化建设的阶段通常滞后于企业的发展阶段,信息化是由企业生产经营进步的需求所拉动的。企业信息化也是一个不间断的流,与企业的资金流、物资流、人员流一样处在不停的运行流转之中。它的起点可因企业的行业性质、规模实力和所处阶段有所不同,但它的发展演进仍须遵循自身的内在规则。信息化与企业发展过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理想的目标境界是达到信息化与企业的现代工业化进程的相互融合。

(二)坚持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选择的先进适用原则。民营企业现实生存发展要求和现代经济学研究表明,现代工业化浪潮下的企业发展,不论发展中的新型现代工业企业还是改造中的传统工业企业,都必然会融入信息化的元素。但企业的信息化显然不是硬件和软件越超前就越好,也不是资金和人力投人规模越大就越强,它必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阶段相适应。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时期的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取舍、硬件和软件装备的配置、信息化运行和维护的模式,都应有其特定的内容和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支出代价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回报是企业经营的根本准则,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样要遵循这一准则。信息化有不同的实现形式,但它的实质只是企业盈利的手段。因此,先进而又适用的才是最好的。

(三)客观评估企业信息化建设切入的初始条件。企业和信息化的发展都是呈阶段性的,没有一定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缺少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求的内在驱动,对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缺乏正确的评估,企业信息化建设就可能是事倍功半。有观点认为,中小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相互地位是平等的,都处在同等的起跑线上,彼此间的差距并不大。如果这仅是鼓励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打消顾虑,发挥小企业决策快捷、机动灵活的优势,积极投人企业信息化建设,那肯定是有道理的。但这种观点往往导致一些企业认识不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忽视与大中型企业在资金、人才、业务等各类资源上的巨大差别,盲目照抄大企业的信息化模式,贪大求全,追求形式,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信息化效能的流失。

篇3

―山东省青岛市 马洋

Q博士:

鉴于我国信息化建设方面还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以及结果的控制成为一个问题。如果项目执行过程与结果控制完全取决于项目甲乙方(包括需求企业、实施方、咨询方等),难免会出现控制上的缺口。援引建筑领域经常使用的监理实践,早在2002年12月信息产业部就颁布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规定监理单位在监理合同约定的范围内,依据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结合监理对象的特点来实施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协调,实现监理目标。部分地方政府参照相关规定对本地信息化项目监理也进行了规定。从实际项目执行过程需求及有关规定来看,并不是所有信息化项目都需要请一个项目监理,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信息管理;问题;对策

传统的企业管理总是强调“人财物、销”的管理。信息是现代企业的主要资源和无形财富,是现代企业科学决策的基础,面对激烈的竞争,信息化管理被越来越多企业所采纳。民营企业由于起点较低,许多企业因财力物力与管理理念所致,不太在意企业本身的信息和与企业相关的信息管理,更谈不上信息化管理。关注和研究民营企业的信息管理,是推动民营企业形成竞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民营企业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1 实施信息管理是民营企业提升管理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检视国内民营企业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成功主要是靠市场机遇,创业者往往凭借胆识和勇气,先人一步抓住了机会,使企业在短短几年内得以迅速地发展。靠市场机会起家的中小企业往往会出现“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企业经营者每天更多考虑的是不断扩展业务,至于企业日常的经营过程和即时经营状况并不清楚。过去,大多数企业都是凭感觉、凭经验来进行企业管理和决策。然而,随着企业规模和涉及领域的不断扩大,企业发现管理越来越难以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内部各个环节严重脱节。各个流程也无法衔接。不少企业面临库存不清、停工待料、交货不及时等突出问题。一旦市场形势转变,市场需求下降,同行之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企业会突然发现赚钱变得困难了,以往的很多招数不灵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要想在这场危机中顺利过冬,就必须从管理抓起,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一个企业管理系统,平均可以使企业库存下降30%-50%、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减低12%、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MRPII应用已非常普遍,普及率已达到70%-80%,世界500强中,已有80%以上的企业实施了ERP系统。无数的事实证明,实施信息化管理是民营企业提升管理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

2 实施信息管理是民营企业化解危机、降低风险的要求。我国民营企业作为中国企业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的风险更大,更需要加强危机管理。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竞争十分激烈,没有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企业处于经营风险之中,为了减除不确定性,降低风险,我们需要有效地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所以企业在充分利用、挖掘、搜集、整理信息的同时,还要注重企业危机信息的管理。危机信息是企业的瞬时信息,其管理难度比企业的一般信息要难得多。

3 实施信息管理是民营企业家身份定位的需要。在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下,企业老板为把控企业风险可能做了很多不增值的工作,他的时间被下属所支配,常常忙业务而无暇顾及信息化项目。但信息化能够帮助民营企业老板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只处理例外事件,让他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战略和规划,做好企业,实现从企业老板向企业家的转变。

4 实施信息管理是民营企业转变竞争方式的必然选择。大多企业家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信息化建设和保护的意识不强。面临同行的“谍战”,这些企业常常束手无策。民营企业要解决这一问题,简单通过“子承父业”、“独门秘方”等家族式管理,很难真正起到杜绝被“潜伏”的命运。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流程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才可以摆脱被抄袭和模仿的命运,促进企业快速成长。

二,民营企业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缓慢,信息管理水平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化和信息管理的路径与进程。我国99.8%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95%是民营企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率还不到10%,还有90%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待开发,整体信息化水平尚处初级阶段。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很不理想,4000多万中小企业中,近68%还没有计算机,真正建立独立网站的企业只有37%,大部分没有独立网站,有的挂在别的网站上。独立网站中的85%仅仅是宣传、查询信息,还没有真正开展交易,真正网上实现交易的只有11%。妨碍民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化意识淡薄。目前,导致民营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知识,对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认识不足。很多企业的决策层仍然没有充分理解信息化管理的实质意义,缺少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出现管理不科学、流程随意性大。许多民营中小企业领导信息意识淡薄,眼光不够长远,认为信息化资金投入大,而收益却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得到的,不愿拿出资金搞信息化建设。

2 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一套信息化系统需要大量资金,即使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在前期能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与必要的软件系统,但实际上,它的应用会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暴露出来的新问题而需要调整,后续资金会要求越来越多,因此信息化所需的资金投入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又一大难题。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投入的资金绝对额平均不到企业总资产的1%,其中超过90%实施信息化的中小型企业的投资不超过10万元人民币。从总体上看,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普遍较少,不少企业甚至还不知道什么叫企业信息化,更没有设置专项经费去建设,这就必然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

3 人才力量单薄。我国很多民营企业的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据统计,我国企业每百人中,信息技术人员还不到一人,尤其是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紧缺,目前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往往是懂技术的不懂治理,而熟悉治理的又对技术不感兴趣。这就导致很多企业在信息化选型上出现致命错误,从而延缓了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脚步。

4 企业员工不理解,不支持。一般来讲,企业的一般员工不会理解信息化工程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尤其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他越了解企业的业务或生产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就越不敢轻易对实施信息化系统的效果下结论。实施信息化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改变了手工操作。从习惯了的操作方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操作方式,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抵触。一些民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后,必须根据信息化的规范要求企业流程,甚至要进行较大的部门重组、人更。流程再造的过程,必然会涉及不同人员的不同利益,而且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某些员工还会由于担心自身的利益被损害而抵触信息化的推进,这就需要企业做大量的工作。

5 信息基础设施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不充分,通信和交通设施相对落后,信息网络覆盖面还较窄,特别是内地和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和通信中的信号不畅的现象还客观存在,民营企业获取信息既不系统又不全面。

6 信息化利用率低。部分企业的确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绝大多数网站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停留在媒体的简单扩充上,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深层的挖掘。在新加坡,即使不是很大的企业,每天也可能编制出两、三万张报表。而且这些报表是在这种情况下作出的:企业的工作在晚上12点结束,第二天早上6点又开始,在这6个小时内,3万张报表的编制工作要完成,因为第二天的工作人员需要通过这些报表来了解并掌握业务进程。

三、解决民营企业信息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强化信息化意识。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层,一定要让企业领导层对信息化有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企业主要领导亲自参与信息工作,以提高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辨、利用能力,把信息工作列为企业决策的重要组成部门。

2 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连续改进的过程,有必要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来全面统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决策、运行提供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从而使信息集中统一处理和共享,以避免有价值的信息流失和浪费或重复开发。

3 提高全员信息化素质与技能。对企业来说,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化素质和技能低下是阻碍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采取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培训等方式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化素质与技能,培养一大批热心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4 营造出理想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一定要以身作则,成为企业信息化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受益者,影响和带领企业员工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企业信息化成为企业的一项“全员”工程,营造出理想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

5 加大企业信息化投资力度。企业本身必须本着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大企业信息化投资比例和力度。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也要积极帮助企业拓宽筹资渠道。

6 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配套支持体系,完善企业信息网络。建议有关主管部门联合各方面力量,加快研究,尽快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配套支持体系,完善企业信息网络,不仅有利于企业信息查询,而且能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晓双金融危机后的新思考――提升经营管理素质中小企业需勤练内功[N],国际商报,2009-09-24。

篇5

“我想寻找正途”――这是他的原话。在他看来,CIO是企业里最弱势的管理者,而企业信息化要想做好,恰恰最需要的就是管理在前、流程梳理先导,然后整体规划,再具体选型实施,而不是盲目地为了上系统而上系统。但他经历过的那些民营企业家,对信息化的热情不可谓不高,可是在他们的意识里,先进的系统可以带来先进的理念,从而在具有了信息化的外壳之后,企业也就变成了现代化企业,似乎一下子就摘掉了管理落后的“土老帽”标签。当激情高涨的阶段过后,管理的冲突暴露无遗,CIO变成了铁板烧:一方面会面对老板的责问,另一方面会招来管理层的讥讽。

现实企业信息化中缘木求鱼的顽疾,击垮了他对CIO的美好期望。在民营企业里,很多人上系统的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行业其他的企业都上了,不得不上;二是老板因家族企业的转型和发展,想通过某种方式去改造现状,往往应用了信息系统作为手段。但在这个时候,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是什么,或者说怎么样带来提升。就拿一个简单的HR系统来说,在很多企业,比如年产值达到20亿元规模的集团来说,他们对于这套软件的使用几乎都是保留式应用。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为了逃避劳动法和税赋。所以这样的保留式应用就难以使HR系统和其他应用系统进行完整接口,恶性循环又导致了和现代管理的冲突。

另外,在浙江像红蜻蜓、报喜鸟、华润、养生堂、贝因美这样的大型企业,营业额都超过了20亿元,但集团内部是多业态的,不同企业之间的管理是独立且不相同的,不是一个软件系统就可以解决了的问题。多套软件的使用带来的不同管理方面的冲突,需要CIO们全力以对。

被逼退的CIO感悟到:信息系统上线前,需要做好业务标准化。信息化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对建立有标准规范之上的大规模重复劳动的替代。因此,如果需要替代的这件事本身没有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要求时,信息化注定要失败。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245-01

1 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前景

电子商务给企业计划决策管理带来优势。从很多企业电子商务实施的成功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决策管理如果重视电子商务的应用,就能更好的把握产品市场的方向,做好发展的市场分析、战略规划、认识到利用电子商务能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

电子商务给企业组织管理上带来的优势。一方面,中小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比较畅通,同样由于规模较小,企业员工便于统一思想,另一方面,容易在企业内部形成“学习型组织”,提升员工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使员工素质不断提高,与企业共同发展和进步。

电子商务给企业领导控制带来的优势。管理者容易把握企业变化的信息,对企业整体目标的完成,企业中问题出现做出及时的调整,控制。

所以中小民营企业必须认识:在配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下,电子商务是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跟上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2 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

(1)国家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配套。

(2)金融支付体系仍然是电子贸易发展中的关键因素。

(3)电子商务的应用所需要的市场环境、运行环境尝不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电子商务标准、规范仍需加强。

(4)上网企业与上网家庭数量还较少,信息技术在企业与家庭中应用不够普及。

(5)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支持能力低。

(6)相比国际水平。国内网民数量较多但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相比之下,中国的网民数量较多,但整体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且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

(7)国内电子商务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地区差异巨大,限制了中小民营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对比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内电子商务模式烦杂,发展不平衡。突出问题是中小企业总量高达1200多万家。且信息化建设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而传统的中小企业又缺乏资金。国际投资公司在具有资本市场高回报前景的大型门户网站、媒体广告、搜索引擎等等领域投资规模巨大,但是国内传统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在信息化中却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

3 中小民营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建议

3.1 提高认识,积极参与

中小企业应提高认识,积极运用电子商务这一全新经营模式进行管理变革和组织重构,重塑企业业务流程,以应对信息经济时代的挑战。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决定了电子商务的应用程度,而企业决策层的认识和参与则是关系到企业电子商务开展成败的关键。企业决策层特别是高层领导应加强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和理解,将电子商务这种全新经营理念引入到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中,借鉴原有的经营管理经验方面的优势,寻找网上经营与传统经营的最佳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决策层的影响力带动企业全员对开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有机运行。

3.2 统一规划,循序渐进

首先,电子商务系统规划要采取务实的态度。应在对现实情况清晰认识的基础上。与企业自身的资金、技术、人员等资源状况相结合,详细进行各环节的规划,灵活多样地采用各种电子商务形式,结合企业目标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电子商务系统规划。

其次,电子商务的实施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应从企业本身出发,将本公司作为电子商务平台最大的客户,首先满足本公司的业务需求;应根据企业的现实需求,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利用已经建立好的、成熟的现有系统,建立一个良好的整体框架,从简到全、循序渐进地开展电子商务,根据业务需求分步进行系统集成。

3.3 务实基础,稳步推进

电子商务的成功开展离不开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深层次内容和高级阶段,企业信息化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必由之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业务和资源限制,电子商务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企业信息化程度低。起步晚的情况下。这就决定了企业电子商务应在逐步加大信息化投入的基础上分步实施。

首先。加强基础管理,推动企业标准化工作,整理基础数据,改善业务流程,甚至进行必要的体制变革,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篇7

在微观层面,广州加强了企业的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和采购管理,推动了企业特别是国 有企业的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企业层面,广州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了信息 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产业层面,广州加 快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广州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 了广州的综合竞争力。

广州市把管理信息化作为企业改组、改制和加强管理的切入点,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传 统的管理理念,结合企业组织框架重组和流程再造,用先进的管理软件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 ,推进以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和采购管理等为内容的管理信息化工程。美晨集团是先由国营 老企业转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再由民营企业发展而成的大型企业集团。在转制过程中,企 业集团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采用SAP R/3系统建立了以销售管理为龙头、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形成了科研、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管理机制。通 过实施企业信息化,不但有效地解决了随企业管理跨度迅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不断增加的问 题,而且还实现了对公司运营状况的实时监控,由过去每月事后核算变为每天都出资产负债 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集团的应收帐款周转天数也由原来的111天缩短为目前的65天, 减少了46天。管理的科学化,使美晨集团在国内同行中,经济效益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广 州珠江啤酒集团在实施ERP的过程中,清理和重新制定各种流程120个,修改和完善过去的规 章30个,重新制定新的规章33个,管理得到了全面的规范和细化。通过实施ERP,预计今年 将进一步降低成本3000万元,其中在产成品物流方面由于中间环节减少了5个,仅此一项每 年就节约500万元;在生产过程中,可降低酒损率0.5个百分点,节约600万元,综合能耗下 降10%,节约570万元,珠啤集团将按计划逐步实现原材料和产成品“两个零库存”的目标 。国信华凌集团实施ERP系统之后,作业流程由原先人为粗放的执行,变为必须严格按照系 统的102个流程规范执行。在管理制度方面,为保障系统的正确运行,重新制定32种管理制 度,严格约束每个管理人员的日常作业行为;为适应新系统的应用,集团对管理部门也进行 了相应的调整,由原来的12个管理部门改变为6个,管理人员减少了40个。具有4百多年历史 的陈李济药厂自2001年5月实施ERP项目以来,库存周转率天数由原来的67天下降到30多天; 应收帐款回笼速度提高了37天;流动资金贷款也从原来的4500万减少为500万。广州医药集 团实施ERP系统后,在其7家下属企业中实现了财务体系、成本核算方式、客户数据、供应商 数据的全部统一,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运作公开,方便了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实时 监管和业务评价,并理顺了两者关系。这些企业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从制度上和管理上极大 地提高了出资者和管理者对经营者经营的可知性和可控性,促进制度创新和管理的规范化、 科学化、透明化,基本上解决了企业做假帐、“暗箱操作”、“跑冒滴漏”等突出问题。

据对广州市19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调查,有25户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企业资源 计划(ERP)系统,30多户将在近期开始实施ERP系统,分别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12.5%和15 %;在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73.75%的企业已经建成了局域网或内联网;22.25%的 企业全部或部分实现了ERP、CIMS、MRPII等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51.10%的企业实现了财 务管理信息化;4.41%的企业建立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3.21%的企业引入了供应链管理 系统。

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了竞争力。一是通过运用CAD、CAM、 CAPP等先进制造技术,提升了产品设计开发效率和工艺制造水平,做到设计、制造一体化, 缩短了生产周期。民营企业广州白云电气集团建设CIMS系统后,产品设计周期不到原先的1/ 3,产品生产周期缩短1/3,采购周期缩短50%,仓库流动资金占用率下降18%,赢利能力提 高60%,企业因此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863计划CIMS应用示范企业”称号。广州广船国 际股份有限公司自实施CIMS工程后,船舶设计生产能力从1~2条/年(总吨位2万吨)提高到10 条/年(总吨位23万吨)以上,而人员大幅度减少,广船的系统现已在全国船舶行业中得到广 泛推广应用。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产品,改造提升了大型连续加工工业的过程控制 水平。广州珠江电厂利用DCS(分散控制系统)对#1机组实施信息化改造,使该机组从未发生 过跳机事件,变负荷速度快,调峰幅度宽,更加适应国内电网的使用需要,2001年和1999年 相比,取得平均售电煤耗下降16.47%g/kWh的好成绩。三是利用信息系统集成和技术改造 ,增加了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技术含量。广东轻工业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在啤酒饮料灌 装线中集成应用光、机、电、磁等先进技术,大大增加了设备的技术含量,使整线生产效率 从75%提高到85%以上,破瓶率从3%降低到2.3%,酒损率从2.5%降低到1.9%。四是 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及嵌入式软件技术(专用IC),提高了产品智能化水平,实现了产品功能创 新。广州日立电梯有限公司通过应用信息网络集成技术,建立了目前世界一流的电梯远程遥 监系统,每台电梯均设有故障数据采集微处理器(专用IC),一旦发现不正常情况便可通知用 户所在地的维修人员及时处理,实现零故障运行。华南缝纫机公司新研制的自动缝纫机应用 3个单板机(1个主机+2个从机),采用串行通讯控制,通过15个检测点实现数据输入,通过1 6个电磁汽动、电动、机械阀实现动作输出,集机械、光、电、交流伺服器电机控制和微机 控制于一体,比普通产品提高功效4倍,使传统名牌焕发青春。

广州市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产生出巨大的信息化市场需求,从而聚集和培 育了一大批信息化服务企业,促进了全市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是通过企业自身强化信息 化服务,推动了软件服务商的发展。广州轻工机械集团的计算机中心随着业务发展和实力不 断增强,与香港中望集团联合,将计算机中心改组注册成立为中望商业机器有限公司,从传 统工业进入信息产业。如今,中望公司已发展成全国一流的软件企业和系统集成商。去年, 广东轻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又与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机电工业行业协会共同成立了专 门从事制造业信息化的广州得宝易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再次培育出新的信息技术企业,为广 州的信息产业化作出了贡献。二是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测试和封装业,带动本地集成电 路产业和嵌入式软件系统(专业IC)快速发展。今年由省、市和华南理工大学、TCL集团共同 合作投资4000多万的广州集成电路设计与培训中心和广州集成电路评测中心,以及由广州电 子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半导体厂和国际著名IC公司共同投资的广州广宏芯片集成系统有限公 司等一批IC设计中心及嵌入式系统应用服务商先后在广州成立,投入运作。IC设计、测试和 封装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更多的工业化专业IC的使用,推动了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品 的品质和功能,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并初步形成了企业信息化促进信息产业化、 信息产业化又加快企业信息化的良性循环。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信息化;风险

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已为我国许多企业普遍认同,并成为他们的战略选择。同时企业信息化又是一场高风险的管理革命,据统计,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项目中,只有15%左右能按期按预算成本进行项目实施和系统集成;约一半的项目会在实施中流产或失败。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与大型企业乃至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缺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滞后、管理水平低和协同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从企业发展而言,没有信息化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所以,即使是本已“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也一定要在信息化中保留一定的投入,以保证企业未来的发展。如何有效地认识并规避信息化中的风险,用好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无疑是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最关心的话题。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风险

1.来自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动机风险

目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企业仅仅增加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设备,企业就向外宣传企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而不能真正地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很多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是为了打造所谓的“领导工程”和“面子工程”;或是迫于行政或舆论压力;或是盲目跟风和攀比。中小企业经济实力比较弱,更多是民营企业,不像大企业有计划有预算地实施信息化,特别是在对信息化的理解不是很深入的情况下,很多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这些实施信息化的动机本身就是对“信息化”的曲解,必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这样的动机来实施信息化,其风险性非常大。

2.来自于信息化建设中的观念和认识的风险

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领导往往关注的是如何把投资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购买软、硬件产品等,而很少去关心信息化建设中所潜在的来自于企业的观念意识与管理等软件方面的问题。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买机器、建网或开发几个应用软件,信息化是IT部门的事。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表现在:对信息化认识过于简单化;对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抱以过高的期望;把信息化等同于技术改造;对实施信息化存在不切合实际的想法,认为信息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信息系统可以代替企业家和管理人员等等。观念导向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企业各个层面对于信息化应用的接受程度,在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中形成一项关键的潜在风险。

3.来自于信息化管理中的组织与人员的风险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面临的就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很难找到一批IT业的高级人才,专职的IT人员薪水又较高,且往往需要更大的空间学习和交流,中小企业本身提供的环境可能留不住这些人才,人才的匮乏引发的项目支持风险,势必会影响信息化实施的进程和效果。在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中,企业自身的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对管理瓶颈问题的识别,管理人员的素质等等,都是影响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信息化会带来企业流程、管理制度的变革,难免会导致组织结构的调整,影响到部分人员的利益。这些都会给信息化带来阻力和风险。信息化风险就是企业转型的风险,或者说企业面对新时代、新环境的适应性风险。

二、中小企业如何规避信息化中潜在的风险

1.信息化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作为中小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要考虑怎样“少花钱、多办事”。首先应从企业内部需求着手,即从企业的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并确立明确的目标。企业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其规模的大小,对信息化的需求就不尽相同。如信息化基础较差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先进行企业基础工作的信息化,如实施OA,财务电算化、产品辅助设计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切忌贪大求全求新。而对于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应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适时选择管理软件,优先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然后打通上下游,从单一职能的信息化到多职能的信息化,如计算机辅助制造、财务管理到ERP、CRM等的应用,循序渐进,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在由传统管理企业向信息企业转变的过程中,不能为了信息化而搞信息化,要着眼于应用,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认真分析企业现状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制订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目标,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

2.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主动适应管理环境的新变化

企业从上至下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上的缺失和偏差,是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风险和阻碍。信息化不光是技术上的、硬件上的,更多是软件和管理层次的,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

企业在信息化推进的进程中来自管理观念、工作习惯、利益分配、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脱胎换骨的变化,对习惯于传统管理方式的领导和员工造成强烈的冲击和反差,如果不主动接受、适应并调整,会出现管理混乱,效益低下,使信息化流于形式。企业管理的制度和流程上的重大变革,管理理念的本质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位员工。中小企业要努力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要学会适应管理环境的新变化,打破原有的、已固化的思维方式,在思想上首先接纳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

3.建立和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并有效地执行

企业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和管理模式的再造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本质。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改进、完善和实施是信息化管理模型设计、构建、修改、优化的基础。有了好的管理模型,只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健全的管理制度才是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重塑和有效运转的根本保证。同时,有了好的管理制度,还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而且还要通过管理模型的建立纳入企业信息化轨道,才可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信息化建设通过企业基础数据的信息化、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和事务处理的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及实施控制过程的信息化、人的行为规范管理等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工程,确保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和业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坚实的管理基础,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实施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全员学习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领导决策层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对信息化给予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只有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理念和知识,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同时应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敢于投入,引进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骨干人才,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

企业信息化关键的资源是人,开发这一资源的手段是学习和教育,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提高企业应变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企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机制。企业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和员工都要通过学习改变传统管理观念和习惯,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在信息化项目启动前,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对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就信息化的意义、必要性、基本知识技能、预期效果等进行全员培训,以尽快形成全体员工对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步骤等的共识,明确自己所应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增强员工参与度、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阻力,提高项目成功率。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增效过程,风险与收益始终伴随着企业。只有充分学习和加强认识,了解其中隐含的风险,有的放矢地对企业的职能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改良,并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通过完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优良的人力资源的协调,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才能促进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郑会颂.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金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05,(1):70-72.

[3]乔志华,王德禄.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与管理,2005, (5):116-118.

篇9

一、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基本情况

通过多个部门的摸底调查和数据汇总,目前,香坊区民营企业(除外资、国有、集体、个体)约6615家,包括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农业、建筑业、房产开发和其他行业,共六大类。既有独资企业,也有有限责任公司,既有规模以上企业,也有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

我区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情况大致可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基本实行规范化管理,企业经营者对档案工作比较重视,将档案工作纳入企业管理的范畴,愿意或主动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基本建立健全了档案管理制度,配备了档案工作人员和基本的硬件设施,对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基本实行了规范化整理和统一管理。第二种是具备了档案工作的雏形,企业法人具有一定的档案意识,但对档案工作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企业形成的各类文件材料基本上是分散保存、多头管理,缺乏系统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第三种是基本没有档案工作,企业法人没有档案意识,文件材料处于零散状态,遗失现象严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档案工作仍处于“无意识、无制度、无人员、无库房、无设备、无经费”的“六无”状态。在这三种类型中,第一种类型的民营企业仅占了很少的一部分,而第三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则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二、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根源

一是企业法人档案意识淡化。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相对较短,多数民营企业家以追求最大利润为价值取向,精力和资金主要放在生产、经营管理和销售上,更关注眼前的经营业绩而不会将注意力放到可能在十年以后才发生作用的档案上。因此大多数企业主档案意识薄弱,不了解企业档案的重要性及企业档案工作的具体作法,缺乏档案法制观念,对档案工作没有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档案工作的开展。

二是档案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在早期的资本积累阶段,多数民营企业有可能还存在一点不规范或者违规的操作,规范的档案管理岂不是自找麻烦?何况,民营企业主对核心信息心存戒备,总是担心重要资料为员工熟悉而留下隐患。那么以保管非核心信息为内容的档案工作必然远离企业利益中心,档案的信息支撑作用自然不会有“惊人”表现,因此即便是专职档案员也会显得弱势,而多数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岗位还属兼职,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之轻就可以想见了。

三是档案专业管理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档案工作往往由财务或办公室工作人员兼任,专业不对口,业务不熟悉,且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强流动性导致员工档案意识不强,因为对档案的重视源于一种对过去和未来的时间观,没有长期工作下去的计划,当然无心档案积累的行为。要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档案专业人才是必不可少,从民营企业实际情况看,大多数民营企业根本没有档案专业人才,也没有考虑过引进档案专业人才,这就更加大的我们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服务和指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难度。

四是由于国家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自主原则,也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影响力受到局限,结果导致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在外部专业环境中再次被“边缘化”。在《物权法》颁布之后,民营企业档案的产权属性变得更加明确,民营企业档案管理问题将更多地依靠自主发展和社会联动。

三、完善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因企制宜,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机制。民营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它的一切管理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增效为目标、以赢利为原则。因此,档案工作的开展不能靠行政命令强制执行,而要因企制宜,引导、支持他们进行机制创新。一是档案管理机制创新。指导民营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建立与之相应的档案工作体制,可以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或其他方式;二是做好档案归档与整理。指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制订适合本企业的文件材料归档制度,明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时间、要求,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完整、准确和系统;三是做好档案保密与保管。指导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经济交往等各项活动中,对涉及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和企业知识产权档案,应依法履行保护与保密的义务,采取相关措施防止属于企业的保密档案资料的泄密和丢失,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自身的利益。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档案实体与信息内容的安全;四是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要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要求,积极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逐步建立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相适应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五是力争在档案开发利用上有新突破、新成效。努力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是企业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应做好档案的借阅利用工作,并通过建立档案利用台账、编制档案参考资料等手段,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主动为企业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合法权益提供准确、快捷、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

2.积极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做好档案工作。作为区(县)档案管理部门,对辖区内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应当把握原则,加强引导、分类指导,提供有效的服务。一是把握原则。在开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自主管理、高效适用、因企制宜”的原则。要以企业自愿为原则,建立与企业自主管理方式相适应的档案工作机制,不强求、不添麻烦、不增加负担,只要有利于企业发展,又不违背档案法律法规,都应积极支持和帮助;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档案意识是民营企业建立和发展档案工作的前提。在宣传渠道上突破档案杂志的圈子,注意通过民营企业家方便接触的信息渠道,传播一些档案管理失当而导致企业效益损失的案例,以典型民企的事例“现身说法”,宣传档案工作促进企业发展的实例和成功的经验、做法。激发民营企业建档的内在需求,积极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建立和做好档案工作;三是分类指导。民营企业数量庞大,且生产经营规模和管理模式不同,档案工作发展水平不平衡,在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和开展档案工作过程中,要从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类型、规模和发展水平的民营企业,采取响应的指导方式,适时介入,循序渐进,引向规范;四是有效服务。拓宽服务渠道,突出服务主题,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档案义务咨询、档案整理和代存、档案技术服务,举办档案义务知识培训等服务,指导民营企业开展档案工作;五是加强监管。作为区(县)一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特别要加强对辖区内民营企业中关系国家利益和安全、涉及公共利益、记录社会重大事件和活动,以及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档案的监管。

3.制定标准,加强培训,推动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健康发展。建议省局和市局,从全省(市)民营企业实际出发,借鉴国有企业档案管理标准,研究制定一个简单的、易操作的、配套性强的民营企业档案整理标准和规范,供民营企业借鉴选用。从抓法制建设入手,制定和完善我市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风险 规避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与大型企业乃至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缺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滞后、管理水平低和协同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从企业发展而言,没有信息化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所以,即使是本已“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也一定要在信息化中保留一定的投入,以保证企业未来的发展。如何有效地认识并规避信息化中的风险,用好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无疑是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最关心的话题。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风险

(一)来自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动机风险

有些企业仅仅增加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少量设备,就向外宣传已经实现信息化,但是生产经营效率并未提高。中小企业更多是民营企业,经济实力比较弱,不像大企业有计划有预算地实施信息化,对信息化的理解不是很深入,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实施信息化的动机本身就是对“信息化”的曲解,必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这样的动机来实施信息化,其风险性非常大。

(二)来自于信息化建设中的观念和认识的风险

企业领导往往关注的是如何把资金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很少去关注信息化建设中潜在的观念意识与管理等软件方面的问题。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买机器、建网或开发几个应用软件,是IT部门的事。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表现在:对信息化认识过于简单化;对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抱以过高的期望;把信息化等同于技术改造;对实施信息化存在不切合实际的想法,认为信息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信息系统可以代替企业家和管理人员等等。这些观念方面的差异,使潜在风险存在于项目建设和实施中,很难规避。

(三)来自于信息化管理中的组织与人员的风险

中小企业很难找到一批IT业的高级人才,专职的IT人员薪水又较高,且往往需要更大的空间学习和交流,中小企业本身提供的环境可能留不住这些人才,人才的匮乏引发的项目支持风险,势必会影响信息化实施的进程和效果。在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中,企业自身的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对管理瓶颈问题的识别,管理人员的素质等等,都是影响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信息化风险就是企业转型的风险,或者说企业面对新时代、新环境的适应性风险。

二、中小企业如何规避信息化中潜在的风险

(一)信息化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作为中小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要考虑怎样“少花钱、多办事”。首先应从企业内部需求着手,即从企业的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并确立明确的目标。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不同发展规模的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就不尽相同。如信息化基础较差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先进行企业基础工作的信息化,如实施OA,财务电算化、产品辅助设计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切忌贪大求全求新。而对于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应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适时选择管理软件,优先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然后打通上下游,从单一职能的信息化到多职能的信息化,如计算机辅助制造、财务管理到ERP、CRM等的应用,循序渐进,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要着眼于应用,认真分析企业现状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制订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目标,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

(二)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主动适应管理环境的新变化

企业从上至下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上的缺失和偏差,是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风险和阻碍。信息化不光是技术上的、硬件上的,更多是软件和管理层次的,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企业在信息化推进的进程中来自管理观念、工作习惯、利益分配、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脱胎换骨的变化,对习惯于传统管理方式的领导和员工造成强烈的冲击和反差,如果不主动接受、适应并调整,会出现管理混乱,效益低下,使信息化流于形式。企业管理的制度和流程上的重大变革,管理理念的本质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位员工。中小企业要努力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要学会适应管理环境的新变化,打破原有的、已固化的思维方式,在思想上首先接纳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

(三)建立和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并有效地执行

企业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和管理模式的再造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本质。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改进、完善和实施是信息化管理模型设计、构建、修改、优化的基础。有了好的管理模型,只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健全的管理制度才是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重塑和有效运转的根本保证。同时,还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才可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化建设通过企业基础数据的信息化、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和事务处理的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及实施控制过程的信息化、人的行为规范管理等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工程,确保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和业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坚实的管理基础,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全员学习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领导决策层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对信息化给予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只有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理念和知识,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同时应高瞻远瞩,敢于投入,引进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骨干人才,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

企业信息化关键的资源是人,开发这一资源的手段是学习和教育,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提高企业应变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企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机制。企业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和员工都要通过学习改变传统管理观念和习惯,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在信息化项目启动前,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对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就信息化的意义、必要性、基本知识技能、预期效果等进行全员培训,以尽快形成全体员工对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步骤等的共识,明确自己所应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增强员工参与度、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阻力,提高项目成功率。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增效过程,风险与收益始终伴随着企业。只有充分学习和加强认识,了解其中隐含的风险,有的放矢地对企业的职能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改良,并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通过完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优良的人力资源的协调,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才能实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郑会颂.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金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05(1).

[3]程刚.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及实施保障体系[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