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4-09 20:2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信息化

篇1

一、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现状

1、管理方式过于单一。

为了让中小学教师能更好地进行信息化教学,部分区县设计了《信息化教学登记簿》。每一位教师都要填写相关使用情况。内容包括:日期、上课教师、课题、使用信息技术情况、使用效果等多方面内容。即使是如此简单的管理,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情况也不太理想。经济发达的区县、城区学校、勇于创新的教师使用情况良好。登记簿中的内容记载详实,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反之,使用频率偏低。更有甚者,一些教育设备放在库房中积了厚厚的一层灰,几年无人问津。有的学校部分设备竟然无人会用。

2、应用效果不太明显。

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内涵、信息化教学评价等了解不多。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工具主要还是word、excel、PowerPoint等。能熟练掌握fiash、frontpage、photoshop、视频处理等工具的教师人数比例偏低,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多数停留在辅助课堂教学的层面。但是,教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没有得到完美解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3、培训缺乏详细规划。

在多次的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中,个别区县部分学校缺乏详细规划,重复培训、过度培训的现象很普遍。信息化教学培训时,有的学校几乎都是那几位骨干教师反复参训;有的学校不管培训内容是什么,就让教计算机的教师参训;极少数的学校选派了年龄偏大、能力不太强的教师作为骨干参训。

4、考评制度不完善。

部分学校把考评简单理解为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合格证、有课堂使用情况登记簿、示范课或者公开课能使用信息技术等就行了。

二、思考与建议

1、创新管理方式,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在信息化教学管理中,既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登记簿》的作用,还要创新管理方式。信息化教学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如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课堂实录、资源包(课件、素材、题库)、课后反思、研究论文或研究日志、课题研究、对知识点的微型资源、项目学习方案、检查表等。

2、加强研究指导,发挥国培省培作用。

教科所(室)和电教馆等多部门要联合参与,共同研究,有效地对学校信息化教学工作作出具体科学的指导。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能停留在辅助课堂教学的层面,还要大力研究信息技术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的应用。要按照《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要求,结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来设计相关的《项目学习》。根据学生的特点,在《项目学习》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发挥学生特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体现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充分发挥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等各级培训的作用。特别是国培和省培,培训师质力量有保障。培训内容全面、新颖、实用。培训方式多样:集中面授、网上学习、返岗实习、线下研讨。评价体系很科学。教师得分由我的学习(学习多方面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内容)、我的作业(项目教学设计及说明)、工作坊情况(发起研讨、参与研讨、参与评价)等组成。

3、分类针对培训,充分调动积极性。

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前,要有详细计划,要确定各级培训的骨干教师。预防重复培训、过度培训的现象发生,加大培训覆盖面。还要加强对边远农村学校及经济不发达区县的部分教师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方法的培训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是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不同时期,工作量会有很大差别。比如高三、初三、小学六年级任务重,压力大。因此在做培训规划时,对参与的人员、学习的时间、学习内容都应做充分考虑,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完成相关考核后,学习平台要能够满足教师随时学习的需要。在评价时,对不同的教师学员可以因学习内容的不同或完成作业质量的情况给出及格(一星级、二星级……)、良好(一星级、二星级……)、优秀(一星级、二星级……)等不同档次的评价,体现学习的差异性,鼓励优秀教师学员。

4、完善考评制度,鼓励教师制作资源。

校长培训中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及考核方面的内容。让校长成为信息化教学的名师专家,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转变观念,重视本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工作,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好务。鼓励教师自己制作信息化教学资源,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评选活动,认可教师取得的成绩。对于优秀的教师,在评先选优和职称评定中优先考虑。

5、设立维护部门,提供教学后勤保障。

篇2

1.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中小学信息化教育高度重视。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新课程实施,具有支撑和催化剂的作用,对中小学学生提高信息技术、适应社会同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做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相关规划、计划以及实施方案。同时,通过“班班通”、中小学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项目,继续增加信息化教学设备的配置,不断满足学校、学生对信息化环境建设的迫切需求,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步实现每个教室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普遍使用信息化教学创造基本条件。

2.教学教研部门要抓好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各级各类教学教研部门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各展所长,根据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求,下大力气开发、整合、集成能真正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优质资源。当前随着校园网的普及,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教学研究部门应该集中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同时,要严把资源质量关,加快资源标准化建设和监管制度的建设,积极探索并尽快形成、完善优质资源共享的体制和机制,从而为中小学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提供保障。

3.学校要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一是要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以全新的观念,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购买必备硬件设置。二是加快校园网建设,做到“班班通”“家校通”,实现学校管理网络化,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网上学习、网上交流,增加学校和班级管理的透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可以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学校管理之中,与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便于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衔接。三是做好中小学生信息化课程的安排管理工作,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率,使其能够物尽所用,最大化地为中小学生提供服务。四是学校应建立教学网络、教学资源的“防火墙”,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在接受信息化教育的同时,不致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侵蚀。

篇3

[关键词] 中小学 信息化 教育管理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加速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建设和发展,它对于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其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办学水平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础性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实现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需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以全新的观念,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购买必备硬件设置,并通过宽带与互联网相通,为学校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抓好信息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了使教师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走出一条现代化教学的新路,学校应把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信息技能作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想方设法促使教师能尽早、尽快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首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使教师全员参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全程培训,做到“三学两用一制作”。“三学”:一是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第二节课后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二是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培训;三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个人培训。学校还制定了学习制度和奖励制度,给学习优秀的教师以鼓励,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应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三学两用一制作”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造性教学设计的氛围。教师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其次,学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全体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演示,还要让学生运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运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创作。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我们处于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社会。我们如何使学生适应这信息瞬变的社会呢?最根本的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有效地进行交流,从而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先,对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当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转移。学生的学习已经不仅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而今天所说的“学会学习”是指:学习者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有效的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帕博特教授认为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知道自己可以控制事物。为达到控制某种事物的目的,他们“学着(或尝试)去学习”。网络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特有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信息作文课上,学生一旦掌握了从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就能在Internet这一信息空间自由翱翔。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也更为高涨。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不但学会在网上阅读全国小学生优秀范文,而且能建立个人作文的文档,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起了班级作文资料库。把以往感觉枯燥乏味的作文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再也不怕写作文了。美术课上,随着鼠标的点击,学生来到Internet上的美术长廊尽情浏览。网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会学习的天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同一时空主动提取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创造信息,可以在网上进行自由的交流,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寻找解答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信息素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知识,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学校创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张扬。

E-mail有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通过给教师发E-mail,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把自己对老师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建议。学生欢呼“在网上,我们和老师一样高”,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电子聊天室,可以供学生宣泄心中的压力。有位女同学性格比较孤僻,有话不敢向家长、老师、同学们讲,但她在聊天室里却能把自己的苦恼、烦闷尽情倾吐。她每次上网后都感到轻松愉快。网络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坚持不懈,创新信息化教育新构架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我们在实践中感到:构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1.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的资源。当前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

2.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互联网上也有一些负面信息,部分学生对此类信息识别和抵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侵蚀。学校应建立“防火墙”,注意把网络与德育结合起来,开发研制德育课件,尽快使德育占领网上阵地。3.加快校园网建设,做到“班班通”、“家校通”,实现学校管理网络化。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网上学习、网上交流,增加学校和班级管理的透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可以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学校管理之中,密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便于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监督。

篇4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对教育的重视,使我们的教育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对于中小学来说,在校园的诸多管理方面,信息技术更多、更全面的应用到管理中,从而减轻部分劳动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管理者从简单的事务性劳动过渡到宏观管理与监控。但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方面,却存在着很多不足以及缺失;大部分的学校管理,由于信息技术资源严重不足,或者有了资源但不会很好的利用,使得其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层面以及不严谨的管理方式。

二、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的理论指导

1.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目前,所有大中小型企业、公司,用到的质量管理体系,其核心理念――“过程管理”,对教育管理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教学的具体过程是可以分解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量化式,任何的教学活动都对学生的能力有影响作用。用质量管理的方法把过程整理出来,并且依照教学规律的共性寻出合理的管理方法,避免教育活动的主观随意性,加强了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控制。要想学标准就应该改善教学过程的管理模式,规定教学良好的行为。实现当前的教育管理目标,其重要途径就是加强过程的管理,完善并规范过程的管理方法。

2.确立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新思维

信息这种资源在学校的管理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学校各项管理的中心就是教学管理,它涉及的信息量广大、离散度很高、更新的速度极快、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但大多数学校的管理效果与信息化的建设所期望的成效还是有差距的。这表明信息化的管理上存在着不小的误区――管理者只将资讯科技加在原有的管理服务上,由于部门的各自为政,数据成为了“诸侯割据”式占有,造成数据不能完善的统一,给整体的管理带来了严重的问题。管理信息化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思维,是以“信息”为管理服务,以“信息流”运作的特点而建立的,高度集中和高度分享是其强调的主要核心内容。信息管理系统在这种模式里是唯一并有权威的提供者,而信息的维护者和使用者则成了各个部门和不同的工作人员。所以,信息化管理模式为满足管理者需求是以信息技术为创新的管理模式。

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

第一,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处理应确保信息具有新鲜性,信息表达明了,不可出现差异。尤其是行政公文、报表等都必须具有时限的要求,不然就会导致决策失效。第二,信息资源的处理必须要约束方向性,防止垃圾信息泛滥和病毒的非法干扰。第三,信息的生命核心是真实。国家行为的教育行政管理更应真实。克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流失和失真是我们要强调的重点。减少中间环节对教育而言,可能要因人而异。因为其中有思想与价值的因素,人们对这些因素的理解是不同的。重点是选择信息的传递渠道和方式要遵守必要的步骤,这实际上关系到信息的合法性保证。有时形式和内容的重要性不相上下,甚至超过内容的重要性。第四,提升信息的合法利用率。所以更要积极的采用现代化的传递手段,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时间。

四、有效推M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举措

1.建立适合校情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会依照本校的不同办学定位及自有的特色创建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让管理人员从微观的操作渐渐变成宏观的持控,重点强调管理过程中的监控与结果审核。使用的过程中必需要经专门的人员对系统进行各方面的监控与调试,随时依照不同的需求优化和改良系统;这样一来,则要求这些管理系统的思路和设计,必须符合学校的整体规划和部署,以便随时都能满足各个方面的管理需求,并能够很好的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服务于学校。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信息化优势

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搭建好后,还需充分的使用,把先进的技术运用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最开始教学管理部门还要应对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事务性劳动,特别是在新学期时,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就会肩扛重任。而教学管理部门最终只是个统筹的管理者与下达者,具体的分步执行与操作都需要安排到下层的部门及个人完成。因此就必须要合理利用教学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把管理者及被管理者联系在一起,组成点对面的管理格局。这样就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同时减轻教学管理的部门劳动压力,让管理者抽出时间和精力研究管理的方式,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与管理成效。

3.提高教育教学管理队伍信息素养

教育教学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高素质,稳定的队伍直接判定了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及信息化建设成效的提高。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减轻了管理者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及强化了信息技术的素养。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学习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计算机技术。另外稳定的教育教学管理队伍也十分重要,它可避免管理人才的盲目流失,从而保证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教育信息化》,2013(01)

[2]张传若.学校管理系统化的实践与思考,2003

篇5

以需求为导向建设教育信息化环境

在英国,教育信息化环境较好,硬件建设、网络联结、软件配置等方面基本达到了“想用即有、有用必优”的程度。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学校校园网络、网络云存储及服务、WiFi全覆盖,电子白板、触屏一体机、笔记本计算机、平板电脑、写字板、短焦投影仪、三维显示器、实物展台、可移动充电柜等基础设施及应用终端建设齐全,物联网在实验室、图书馆、咖啡间等功能室的应用已经起步。我们所到之处,学生凭借学生证可以获得进入校园、预定功能用房、网络登录学习、图书借阅、生活用餐等服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不难发现其校园信息化程度之高。

在英国,政府层面虽然没有引领、指导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专门服务机构,但是各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规划、组织、管理井井有条、有序发展。在考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多所学校均有教育信息化领导机构和管理应用服务机构,并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考文垂西部的Finham Park School是一所综合性中学。学校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规划、管理和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分管校长、IT部分负责人、理科教学组长和普通教师组成的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管理、建设的决策小组,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学校教育信息化经费预算、资源分配、环境建设及其应用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全校在校1500名学生,120名专任教师,拥有信息化教学应用固定终端200多个,移动终端近150个,装配有8间网络学习教室,每间教室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其配置也不尽相同。同时,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过程中,采取了“先点后面、先试验后推广,实施按需求逐步完善”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策略,做到不奢华、不铺张、不浪费,达到了物尽其用的目的。

以应用导向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在英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整体水平普遍较高,以应用为导向驱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色明显。我们所到之处,各学校均以应用需求为导向,规划、建设、管理教育信息化环境,突出务实应用和特色应用,但校际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差距,应用有差异。在学习、考察、交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校,追求的是适合教育教学实际的技术。

英国学校类型和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规模大小不一,学校自主办学权力较大。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出台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意见,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划拨教育经费。经费支配由校长及校委会和教师、学生家长代表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共同商讨并决定信息化环境项目建设。比如,Rugby High School是一所女子文法学校,教学质量较高,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较广。经费虽然比较充足,但是要满足学校信息化全面建设的需要还是显得捉襟见肘。于是,学校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优先建设了支撑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云平台,满足了更多学生课程选择、学习的多元需求。

在英国,国家或地区并没有统一的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而是学校根据发展实际,选择或开发便于学校行政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监测评价教育教学质量,规范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应用平台。比如,华威学院集团是一所以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为主的学院,政府按照学生注册数、学习出勤率、考试合格率等方面给学校拨款。该校就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学生网络管理平台,加强管理,这对提高办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英国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常规化应用基本普及,部分学校正在深入探索更富个性化的教学应用。比如,伯明翰的South & City College 是一所英语语言培训学校,为便于掌握入学新生的语言水平层次高低,确定学生学习起点,该校建立了学习测试与学习行为过程跟踪管理网络平台。平台能够从收集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历次测试成绩、出勤率等方面数据,有针对地给授课教师和学生提出施教、学习建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在深入感知、体验英国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做法时,也不难发现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英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模式,可能拉大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带来校际间的不均衡;二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尊重学校自主发展,教育信息化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带来规范的效应,同时还可能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应用驱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据了解,英国没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继续教育、教学研究的专门机构,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也没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项目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主要由校本培训、校本研修、应用驱动等方式来实现。当前,英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现状是:有追求技术“高大上”的“发烧友”,也有得过且过的“南郭先生”,还有“谈技色变”的“小菜鸟”。

英国学校根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现状,主要采取如下做法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是部分学校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之中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直接与薪资挂钩;二是营造比较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以氛围感染,以应用倒逼,逐步提升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是部分学校在假期集中安排时间,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英国在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校根据本校特点展开专业引领与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高低主要由学校考核认定。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有较为强烈的意愿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提高培训、研修的有效性。

另外,学校开展以校为本的培训与研修方式,其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同时,教师在参与校本培训与研修的过程中,不同技术水平或不同研修方向的群体,会借助网络平台或社会性软件,产生更多的自组织,其研修组织更灵活,组织方式更便捷。但是,比较松散的教师培训研修组织,其课程方案、培训标准及培训研修过程、结果与质量很难监控与评价,为管理者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云技术成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支撑

在英国,国家只颁布课程标准或考试标准,不统一编写学科教材,学校组织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编写学生学习材料,设计与制作学生课内、课外学习资源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

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特别是云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云技术的课程建设、实施得到了各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应用实践。据了解,在英国并没有统一建立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云平台,而是由学校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自主选择有利于师生开展协作学习、性能稳定、体验性好的社会性云平台作为底层支撑,由任课教师和参与学习的学生共同完成教与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从我们参观的中小学来看,多数学校分别选择应用Google Drive、Google Classroom、Frog等或者组合应用多个云平台作为课程建设、实施的支撑平台。

比如,Rugby High School女子文法学校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课程选择和学习的需求,开发近30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和学习,而大部分课程都是利用Google Drive云平台的协同和分享功能,实现了师生群体协同工作、互动交流、作业、分享资源、家长互动、学生反馈等课程建设和应用服务,提高了课程建设质量和效率。

从英国多所学校基于云技术的课程建设和应用中发现:云平台只是为学校课程建设和使用者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课程的具体内容需要根据课程性质、学生特征、评价标准和课程实施等多方面的要求由师生共同建设、实施并动态地生成。同时,随着云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应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推进,云技术将成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核心支持。

学生自带学习设备成为发展趋势

英国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的需要,建立起了较好的学生课程学习平台,搭建了良好的无线网络环境,也配备了供学生学习使用的终端设备。多所学校都已经建成基于云平台的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系统,基本形成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据走访、考察的学校反映,学生终端设备仅靠学校配备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大部分中小学校鼓励学生自带设备到学校学习。英方介绍,欧洲某机构调查了包括英国学校在内的500所学校学生自带设备学习的情况,调研数据表明: 72%的学生使用自己的设备完成作业,52%的学生在课堂里使用自己的设备,89%的大学允许学生自带设备完成作业,95%的机构允许学生自带设备接入网络,仅有6%的学校没有实施学生自带设备的计划。

自带设备学习已经成为英国以及欧洲大部分学校在信息化环境下解决学生学习终端不足的有效办法,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对于没有设备的学生,学校联系企业,可按月租用设备给学生使用。

部分学校校长、教师反映:虽然学校通过技术手段对接入校园网络的信息做了较好的过滤,但是还有部分家长对学生自带设备学习表现出担忧。然而,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无法阻止学生使用移动学习终端,如果强力把学生与移动学习终端隔绝开来,将会使他们错过一个时代。

连通共享学习资源达成社会共识

在英国,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市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科学馆等社会教育资源能够较好地为学校、学生、社区免费共享。在英国学校,普遍实行走班制教学。因此,图书馆是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的重要场所,图书资源是学生获取学习材料的有效媒介。因此,英国政府、中小学学校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

随着网络与数字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图书已经成为各大中小学图书馆新增图书的主流选择。同时,大多数大学、社会机构及中小学的图书基本上实现了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了在线网络图书检索、借阅、共享、校区调拨等功能。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特别是中小学图书馆与社区教育对接紧密,本社区的人员可以免费使用区域内学校图书馆的学习资源。

据观察与了解,英国图书管理信息化和互联共享程度较高。华威学院集团下设6个校区,只有两位管理人员,他们负责处理6个校区4500名学生、1500名教师图书借阅管理及其校际、社区间的图书调阅与归还。

网络安全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隐忧

在英国,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较高,人们网络安全意识较强。无论是社会公共场所,还是中小学校,登录网络必须采取学生证号或电话号码或电子邮箱等身份认证,为确保网络安全设置了一道屏障。

据了解,英国及欧洲的大多数高校都加入了由全球多个国家教育和学术机构共同建设的一个全球高校eduroam(Education Roaming的缩写)“网络漫游”服务。目前,已经覆盖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参与该联盟的机构可以使用其内部的上网用户名和密码,在联盟内实现随时随地的WiFi网络无障碍漫游,免费上网。

在英国的整个社会中,师生基本具备了校内与校外、线下与线上学习的信息化环境。但是,多数小学不允许学生自带设备到校接入校园网络平台学习,鼓励家长陪护小学生在家上网学习,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安全给未成年孩子带来了安全隐忧。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校成立了由学校领导、技术人员、教师、家长及社区人员组成的网络安全工作小组,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中小学网络安全水平,提升中小学生、家长及教师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服务外包成为设备运维的有力支撑

在英国,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其硬件设备数量在不增加,软件平台开发应用逐步深入,要确保新设备正常运行,新设备、新技术能够快速派上用场,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运行维护成为他们探索的新课题。

据观察与交流,在英国,每一所学校都成立了负责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专门机构,直接隶属于分管教学校长,机构内设有设备维护、维修和技术应用培训等岗位。同时,多数学校的设备维护均采取外包服务的方式,由社会专门的IT公司负责提供服务。

例如,伯明翰的Wavreley School是一所服务于4~16岁儿童的学校,成立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专门机构,机构主管对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确保学校信息化环境正常、高效运转。他们在具体的运行维护过程中,采取向社会招标的方式,由一家专门的公司选派3人驻校负责硬件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6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础性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实现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需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以全新的观念,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购买必备硬件设置,并通过宽带与互联网相通,为学校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抓好信息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了使教师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走出一条现代化教学的新路,学校应把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信息技能作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想方设法促使教师能尽早、尽快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首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使教师全员参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全程培训,做到“三学两用一制作”。“三学”:一是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第二节课后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二是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培训;三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个人培训。学校还制定了学习制度和奖励制度,给学习优秀的教师以鼓励,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应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三学两用一制作”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造性教学设计的氛围。教师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其次,学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全体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演示,还要让学生运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运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创作。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我们处于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社会。我们如何使学生适应这信息瞬变的社会呢?最根本的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有效地进行交流,从而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先,对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当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转移。学生的学习已经不仅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而今天所说的“学会学习”是指:学习者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有效的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帕博特教授认为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知道自己可以控制事物。为达到控制某种事物的目的,他们“学着(或尝试)去学习”。网络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特有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信息作文课上,学生一旦掌握了从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就能在Internet这一信息空间自由翱翔。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也更为高涨。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不但学会在网上阅读全国小学生优秀范文,而且能建立个人作文的文档,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起了班级作文资料库。把以往感觉枯燥乏味的作文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再也不怕写作文了。美术课上,随着鼠标的点击,学生来到Internet上的美术长廊尽情浏览。网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会学习的天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同一时空主动提取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创造信息,可以在网上进行自由的交流,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寻找解答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信息素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知识,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学校创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张扬。

E-mail有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通过给教师发E-mail,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把自己对老师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建议。学生欢呼“在网上,我们和老师一样高”,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电子聊天室,可以供学生宣泄心中的压力。有位女同学性格比较孤僻,有话不敢向家长、老师、同学们讲,但她在聊天室里却能把自己的苦恼、烦闷尽情倾吐。她每次上网后都感到轻松愉快。网络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坚持不懈,创新信息化教育新构架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我们在实践中感到:构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1.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的资源。当前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

2.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互联网上也有一些负面信息,部分学生对此类信息识别和抵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侵蚀。学校应建立“防火墙”,注意把网络与德育结合起来,开发研制德育课件,尽快使德育占领网上阵地。3.加快校园网建设,做到“班班通”、“家校通”,实现学校管理网络化。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网上学习、网上交流,增加学校和班级管理的透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可以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学校管理之中,密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便于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监督。

总之,中小学校应当抓住信息化建设大机遇,有效发挥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i教学行为;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1-0010-04

一、前言

从20世纪末期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开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基础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方面,从无到有,信息化硬件支撑起采的校园信息化环境进步巨大;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教学资源网和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应用日益广泛;在基础教育信息素养方面,信息技术课在各地中小学的不断普及,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两方面因为受教师个人能力素质、学科特点、教学媒体和学生等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信息技术整合教学领域成为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最具研究价值的方向。本文从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信息化行为的特点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比较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性,借此反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二、研究目的、对象和方法

本文筛选出近年来来自全国19个省、直辖市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比赛的54个获奖课堂实录案例作为观察研究的样本,通过分析课堂上教师各类行为出现的次数、累计持续的时间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方式,对教师的行为进行量化分析,旨在发现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在具体应用中的问题,寻找其中的规律性,为中小学信息化发展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课题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师课堂中各类行为出现的次数、累计持续时间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收集数据,梳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三、研究过程

1.分析内容说明

为得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信息,本文编制了《中小学教师课堂信息化教学行为分析类目表》。表格中教师行为被划分成文字投影、图表投影、图像投影、播放音频、播放视频、播放动画、其他等7种信息化行为和语言讲授、板书、问答、组织讨论、实物演示、布置任务、巡视指导、评价反馈、其他等9种非信息化行为。同时将45分钟的课堂按照每3分钟为一个频段,划分成1-3、4-6、7-9……共15个相等的时间单元,分别统计每个时间单元内教师各类行为出现的次数、累计持续的时间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和方式。其中,信息技术应用目的分为辅助讲解、创设情境、指导活动、提问/布置任务、评价反馈和其他等六种,记录时分别用英文字母A、B、C、D、E、F、来替代表示;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分为演示型(指单向传递信息用于辅助讲解或理解)、交流型(指用于师生交流,如设问、布置活动等)、检测型(指用于对学生进行检测和评价反馈,如呈现练习题、呈现评价量表、布置作业等)和其他四种,记录时用英文字母A、B、C、D、来表示。

另外,表格还详细记录了每位教师授课的学科、学段、年级、教师年龄(分青年、中年、老年)和性别等个人信息以及所参加的比赛的名称、获奖等级、参赛时同、授课选题、授课环境、多媒体设备等辅助信息。

通过观看课堂实录,对16种行为在每一时间单元出现的频次、累计持续时间、信息化行为应用的目的和方式等信息分别进行记录,最终汇总统计出每种行为在一堂课中出现总次数和总时间。最后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梳理、比较,分析研究出其中存在的差异和规律性。

2.样本情况

本文从互联网上选取了来自19个省、直辖市的54个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比赛获得二等奖及以上的优秀课堂实录作为研究样本,授课教师的授课水平相当。54个现场教学课堂实录全部是在多媒体教室或者配备计算机、投影仪、幕布等多媒体演示设备的实验室进行,授课环境没有明显差异。

54个课堂实录样本中,小学学段的样本共25个,占样本总数的47%;初中学段的样本共12个,占样本总数的22%;高中学段的样本17个,占样本总数的31%。文科课堂实录共33个,占样本总数的61%;理科课堂实录共21个,占样本总数的39%。

授课教师中,男教师22个,占总数的41%;女教师共32个,占总数的59%。青年教师38个,占总数的70%;中年教师16个,占总数的30%。

54个样本分别来自全国19个省、直辖市,其中,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样本29个,占样本总数的54%;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样本25个,占样本总数的46%。

四、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横纵两个方向的分析,我们对当前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有了大致了解。研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总体情况、不同学段在信息化教学上存在的差异、不同学科在信息化教学上存在的差异以及不同年龄、地区的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存在的差异。

1.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54个样本中,教师在一堂课中的信息化行为出现的平均次数为14.1次,平均累计时间达到了17.3分钟,而非信息化行为出现的平均次数为55.0次,平均累计时间达到37.8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化行为显示出了较高的频度,累计时间占到课堂总时长的38%左右,这表明教师已经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来运用。然而与非信息化行为相比,后者出现的频度明显要高,累计持续时间占到课堂总时长的84%左右,说明当前的课堂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语言讲授等非信息化行为为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在7种信息化行为中,文字投影、图像投影和动画投影出现频次较多。

注1:信息化行为应用目的:A.辅助讲解B.创设情境C.指导活动D.提问/布置任务E.评价反馈F.其他

注2:信息化行为应用方式:A.演示型(指单向传递信息用于辅助讲解或理解)B.交流型(指用于师生交流,如设问、布置活动等)C.检测型(指用于对学生进行检测和评价反馈,如呈现练习题、呈现评价量表、布置作业等)D.其他

如图1所示,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多以辅助讲解、提问/布置任务为目的,较少用于创设情境、指导活动和评价反馈,而在方式上则多选择演示型,少量使用交流型和检测型。

2.不同学段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行为差异

通过分析发现,就信息化行为而言,中学教师在文字投影、图表投影、图像投影、视频播放等信息化行为中显示出了更高的频度,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小学教师则更多地使用动画辅助教学。就非信息化行为来说,中学教师相对小学教师进行了更多次和更长时间的语言讲授和板书,而小学教师则更倾向于问答、组织讨论、布置任务,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评价反馈,这就意味着小学教师与学生进行了更多次的对话和交互,课堂氛围更活泼,课堂组织相对更具机动性。这是由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3.不同学科教师的信息化行为存在的差异

总的来说,理科教师的信息化行为出现的频度更高,时间更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层次较文科教师高。由于理科教师向学生传达的是客观精准、逻辑性强的信息,所以,他们需要更多次地更长时地使用文字、图表、图像、动画多种媒体来辅助语言讲授、板书等非信息化行为,帮助学生理解信息。而文科教师仍然较多地借助书本进行教学,且文科知识带有主观性、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和想象力的特点,使得文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进行高频度的问答、组织讨论、布置任务等活动,这表明,文科教师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4.教师年龄对信息化教学行为的影响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青年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综合使用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信息形式,选择的信息载体更多样更协调,而中年教师则以文字投影为主。在非信息化行为中,青年教师进行问答、组织讨论、布置任务、巡视指导和评价反馈的频次和时间都要高于中年教师,中年教师则在语言讲授和板书上的频度和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青年教师。这表明,相对于青年教师,中年教师更倾向于传统的“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并主要选择文字这一单一的传统的信息载体,只在必要时辅以其他载体形式。而青年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环节出现的频次和时间的分配相较中年教师来说更均匀,对信息载体的选择更多样,更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青年教师更依赖于教学媒体以支撑整堂课的进行;中年教师因其稳固、系统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课堂的掌控力较强,因此,课堂中由教师来掌握的时间较多,依赖学生完成的时间较少。

5.信息化教学的地区差异

就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教师表现出来的信息化行为在次数和持续时间上要高于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但在行为种类的选择上,欠发达地区教师也注意到了文字、图表、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这说明在多媒体授课环境相等的条件下,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起来。

五、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小学教师已经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

中小学教师普遍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了较高频次和较长时间的信息化行为,能够有意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支持不同的教学活动,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配合非信息化行为,用以达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的教与学要求,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中小学教师的课堂信息化行为表现受学段和学科的特点影响

中学生和小学生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以及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行为上的选择。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需要较多地借助动画等载体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创造。而中学生已经可以进行逻辑思维,教师则更多使用文字、图表等抽象的载体形式。同时,文理科由于各自不同的学科特点,对教师的行为选择也发挥着重要影响,如文科老师更多地播放音频用以朗读,而理科老师需要用动画模拟实验操作。

3.中青年教师在信息化行为表现中存在较大差异

中年教师倾向于使用文字投影辅助语言讲授,其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青年教师则更注重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六、问题与对策

1.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

当前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仍然局限于“使用了多少信息技术”、“开展了多少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思路,对“信息技术在多大程度、哪些方面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改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哪些效果是不用信息技术就带不来的”等等关注不够,当前的整合课充其量只能说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一种浅层次整合,所以,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要重视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效果,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作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要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信息化行为,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没有触动到课堂教学结构问题,因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的地位难以改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无从发挥。教师不能单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它,应该深入思考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结构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篇8

引言

信息技术不断升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发挥着作用。中小学校的主要教育功能就是将知识传递给小学生,引导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要有能力对知识灵活运用[1]。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化教学进行调整,以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一、教育信息化的现实意义

二十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其核心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服务社会各个领域。至此,“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提出。计算机教育成为了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000年,中国提出教育领域引入信息技术的教育指导方向,要求中小学教育要与信息技术整合,实施多媒体教育,并将网络技术的信息传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由此,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开始从基础教育向多元信息化教育过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教育模式被取缔,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教育信息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信息技术不再是作为教育工具而存在,而是推动了教育多元化、智能化[2]。数字媒体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得教育信息实现了共享,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互。中小学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相互之间协作完成教学任务。

在网络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育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局限而向社会教育延伸,教育质量也发生了改变。网络技术促使各种教育信息整合,形成了系统。教育信息化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改变,原有的教育信息中的信息构成要素延伸到应用领域中,如此,教育信息化更为强调的是在教育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中小学推进信息化教学的方式

中小学推进信息化教学,主要发挥的功能是计算功能,所有的教学信息除了以文字信息表达之外,还可以制作为图形文件,信息技术具有文件处理功能,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交互学习,而且有助于塑造研究环境,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知识,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

1.中小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中小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的特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规范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增强,就会积极地与教师互动,配合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学生观看形象化的知识呈现,听着背景音乐,就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到知识学习活动中。通常中小学教育中采用信息技术,多会运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课堂教学知识以动态的画面和明艳的色彩展示,不仅可以将知识的重点突出,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突破知识难点[3]。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符合了中小学生形象思维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并在学习中围绕着重点知识展开学习,使得学习更有方向,由此而提高学习效率。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持续注意力不会超过20分钟时间,如果一堂课中没有将重点教学内容突出,课上还没有讲到重点,学生就已经注意力分散了,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用高科技手段,通过图片处理、微视频播放等方式让知识富于画面感,使?W生对教学重点内容产生深刻印象。

2.中小学教学中用平板电脑展开教学

应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可以为学生减负,主要体现在电子产品的应用上。各种教学知识都被输入到平板电脑中,学生带着平板电脑学习,就不需要背着沉甸甸的书包了。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既不需要黑板和教科书,也不需要粉笔,而是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学生每个人都手持一台平板电脑,与教师互动学习。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上,教师在进行“认识图形”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使用平板电脑。当电脑开机后,教师登陆到教学管理平台,就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材和练习题。教师与学生的电脑是联网的,当教师在教学管理平台上选择图形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利用共享信息看到教师的操作。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关的图形并传递给教师。教师对学生所选择的图形进行评价。

在数学教师对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作业内容传输到学生群中。比如,让小学生回家将正方形、长方形和圆锥体画出来,并传输被教师。教师接到学生的作业之后,就可以对图形作出修改并进行评价[4]。同时,还要将部分学生所画的图形传输到共享空间中,让学生之间相互关注、评价。学生之间对所画的图形相互对比,随着竞争意识的提高,学生就会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且还会针对如何画好图形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的情绪不断提高。学习意识的增强,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篇9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硬件环境建设;软件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64-03

引言

如今,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水平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辽宁省沈阳市也紧跟世界发展形势,不断加大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投入。本文正是基于2003年沈阳市中小学完成“校校通”工程、2010年完成“班班通”项目建设的背景下,以沈阳市铁西区中小学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将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设备联成网络,配备必要的软件系统,形成集多媒体教学、网上信息、网上教学与信息交流、信息化办公系统等为一体的校园信息系统,称之为“数字化校园”。

通过近年对基层学校的调研,以及为迎接辽宁省创建基础教育强区建设检查而对基层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铁西区中小学目前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应提高的方面如下。

一、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

硬件环境建设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没有硬件基础,谈不到软件建设和资源建设。硬件环境建设主要包括PC、服务器、网络,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等硬件。

近几年,铁西区中小学的信息化硬件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购买了很多联想、方正等品牌计算机,EPSON、奥图码等品牌的投影机等教育教学设备来装备计算机网络机房、班级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等场所。2010年铁西区统一招标采购了H3C的S5120系列网络交换机,进一步提升了部分学校的网络出口数据交换速率和对IPv6下一代国际互联网通信协议的支持。2011年,先后以各种方式招标采购了150余套交互式教学系统用于装备中小学班级教室,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善。然而,在硬件环境更具体的某些方面,铁西区仍需加强。

1.PC机

个别学校依然在使用2005年左右采购主流配置的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而将应该配备给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用的计算机挪为教师办公使用。根据摩尔定律,处理器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硬件性能发展极其迅速,伴随而来的是软件系统也急剧地发展从而对硬件提出更高的要求。[1]计算机软硬件的协同发展,加速了软硬件的更新速度。从Office 97到Office 2013,软件功能越来越强,但能够流畅运行Office 97的计算机已经不能流畅运行Office 2013了,类似例子举不胜举,未必是计算机损坏至不能使用的程度,才需要将之淘汰,而是当这些早期配置的计算机不能满足当前教育教学要求时,它们就达到了其使用年限,需要更新。所以,一方面应该杜绝将高配置学生用计算机挪为教师使用,而影响正常的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另一方面也应该为教师办公配备能够完成办公需求性能适当的计算机。铁西区在2009年前存在这种问题学校的比例很高,近年来随着流行配置计算机的增添,目前存在这种问题的学校变为个别现象,但就笔者了解,这种现象在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还是存在的,而且越落后的地区就越严重。

2.服务器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在基层学校,拥有两台良好配置服务器的学校约占学校总数的50%;拥有三台服务器的学校比例约为16%;拥有三台以上服务器的学校比例约为4%。中小学一般学籍系统要使用1台服务器,教学资源和校园网站要使用1台服务器,初中学校必须还有1台毕业考试专用服务器,因此中小学服务器装备数量还十分不足。具体情况,高中好于初中,初中好于小学。网络服务器作为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中的关键硬件设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保证其CPU速度、高速缓存、内存容量、硬盘容量、是否具有Raid和支持热插拔等特性。这些服务器的用途,将在软件环境建设中做说明。

3.网络存储

目前教育系统的教学资源有很多音视频、动画类的教学资源,需要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比如优秀课堂教学实录就需要很多空间。但是,中小学校现有的存储空间捉襟见肘,众所周知存储的发展速度是“存储密度每12个月翻一番”,每天互联网上都有1EB的数据被创建,这相当于2.5亿张DVD的容量,大型数据中心的存储单位已经使用ZB,正在向YB迈进。[2]我们目前中小学的数据量没有那么高,但是93%比例的中小学还没有网络存储,拥有的也都在10TB以下级别,这和当前单盘容量能够达到3TB是不相称的,和教师对存储空间的极大需求也是不相称的。

4.交换机

光纤速度每9个月翻一番,而成本会降低一半。[3]随着万兆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沈阳市教育网的出口速度和内部骨干网的交换速度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将有大的变化。但就目前而言,虽然铁西区一定比重的学校在2010年更换了更好的核心交换机,但约有28%比例的学校依然使用2003年建立沈阳教育城域网时标配的交换机,这些交换机的交换性能与当今网络发展的状况相比显然有些落后;在管理方式上,也没有支持当今主流交换机所支持的可基于Console口、基于Web页面及Telnet 远程登录的管理方式;在管理能力方面,还欠缺实时监控、流量管理、QoS等功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们将被更换下来。与此同时,很多中小学的骨干网依然使用100Mbps的技术和连接线,它们也将逐渐更换成1000Mbps的连接。

5.多媒体投影教学系统、交互式教学系统等辅助教学设备

铁西区2010年已经完成“班班通”项目建设,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系统、交互式书写屏系统也装备了很多,个别学校实现了班班配备,但全区整体上,装配比例依然有限,不足教室总数5%。交互式教学系统经过十多年飞速的发展,目前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然而就目前国内外形势发展和软硬件提升状况,交互式教学系统的装备量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同时,与多媒体教学系统配套使用的一些设备目前应用也较少,比如无线手写板、抢答器、USB接口的视频展台,以及当前比较热门的电子书包等辅助教学设备,铁西区没有批量装备,沈阳市其他区县情况也基本一致,这些设备近年发展得很迅速,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大量配备。当然由于笔记本和平板电脑性能的强劲,终将会代替无线手写板和抢答器,而且它也可以胜任电子书包的工作。

二、软件平台建设

铁西区大多数学校的校园网站都经历了由静态网站向动态网站的发展,有很多学校的校园网站做得还非常有特色,内容也很丰富,比如腾飞小学、31中学、四中等学校的校园网站。很多学校的数字图书馆做得也非常好,比如36中学,拥有12万册电子图书,宁官学校拥有38万册电子图书。在教学资源的存储上大多采用FTP服务器存储的方式,拥有1TB以上教学资源的学校也很多。但在软件平台建设方面还有以下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

1.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的作用是校园信息,以校内信息为主,校外信息为辅。信息内容既包括针对校内人员浏览的通知通报、学校教学活动、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的情况、教师参加校内和区内等教学比赛的情况、学校规章制度,也包括针对校外访问者的展示学校风采、树立学校形象、扩大学校影响力的学校校园信息。

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学校的信息不能及时和更新,使得校园网站成为为了迎接上级部门检查的“花瓶”,不能确实发挥校园网站的作用。

2.FTP服务器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度的提高,每位学科教师的电子资料、工作文档都有很多,因此需要为他们提供一定容量的存储空间。同时,学校内建有FTP服务器还可以方便校内教育教学软件的共享、校内某些文件的分发。

3.教学资源库建设

多媒体教学环境需要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电子教材、电子版教学理论文献、教学案例、图片、音视频、动画、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将这些大量的多媒体教育资源存放到专门的资源库中,可以方便教师进行资源浏览、资源检索、资源管理、资源下载和交流。

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方面,目前存在教师共建共享、资源制作公司的独立开发等多种模式。针对目前中小学自身发展现状而言,最佳方案是校内建有小型教学资源库,不断丰富发展适合本校教育教学使用的资源,同时与上级部门创建的教学资源库建立一种协作关系,使用其资源并定期上传本校开发的优秀资源。

4.图书管理系统

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纸质图书的入库、借阅、续借等功能。同时,也要提供电子图书的订阅、下载和阅览服务等功能。铁西区大部分学校购买了正版的图书管理系统;部分学校使用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免费版本的管理平台,虽然功能有限,但对于中小学校功能足够且节约了一定的教育经费。当前,铁西区电子图书系统主要的问题是很多学校购买的电子图书内容陈旧,以及不能保证每年的更新率问题。

5.题库管理系统

当前,中小学建有专门题库管理系统的学校几乎是凤毛麟角,但题库管理系统在组卷、试卷分析、成绩管理、套题管理等方面作用巨大,有的题库管理系统还具有网上考试子系统,可以方便地进行适于网上考试科目的测试和教学质量分析。

6.课程管理系统

通过课程管理系统,教师可以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网上教学内容交流,布置学生的在线学习、在线测验、课后作业和网络讨论,教师也可以提供对学生的在线辅导。Moodle平台就是一款开源的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课程管理平台,当然类似系统还有很多,比如课廊、Dokeos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课程管理系统在铁西区没有普及应用。

7.学籍管理系统

学籍管理系统主要提供对学生的学籍基本信息、简历信息、升级、降级、留级、跳级、调班、毕业、结业等进行管理的功能。目前,铁西区中小学基本还是使用2000年统一配置的学籍管理系统,运行状况良好。

8.考勤管理系统

考勤管理提供的功能包括签到管理、缺勤管理、加班管理、考勤查询、考勤统计等内容。传统的考勤管理系统只针对教师,然而在中小学校园环境,其实对学生的考勤也很重要,有了对学生的考勤管理,学校的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各班级学生的缺席情况,及时了解缺席原因,同时在系统内留存记录。

9.其他

在学校的其他管理领域也需要使用信息化的方式来加强学校的相关管理或改善原有的管理方式,比如手工进行排课和分班是很复杂的,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可以轻松、快捷地完成这些工作;中小学需要做资产的采购、调拨、报废等管理,有了资产管理系统会很方便;有了家校互动系统,家校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在学校的综合管理方面,铁西区至今仍没有某所学校能够实现全部信息化管理,并实现不同系统间的兼容互通。当然,这个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普遍存在的。由于项目利润等各种原因,很多软件公司都瞄准了高校管理需求进行软件系统开发,而针对中小学开发的综合管理系统软件近年才开始涌现。

三、结束语

综上,沈阳市铁西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硬件建设的某些方面、软件平台建设的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放眼国内,沈阳市铁西区也只是一片典型的区域,这一片区域的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既达不到北京、上海的领先地位,又比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领先若干年。展望未来,全国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离“数字化校园”的目标依然还有一段距离,有很多促进教育教学更高效、更便捷的系统还没有普及应用。也没有实现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效率,通过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全部数字化而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出校园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学校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拓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各级领导对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重视,随着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们期待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将会再上一个台阶,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晶,李文石.摩尔定律的数学模型与应用[J].每周电脑报,2001(33):29-30.

[2]贾莉.EMC25亿美元加大亚太投资力度[J].教学与管理,2008(4):3.

篇10

【论文摘 要】在农村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以来,从“用起来”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各地区农村中小学都有不同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分析农村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根据各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立足现实,提出了农村中小学实验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促进农村中小学实验教学网络化、信息化发展。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国家对农村中小学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更多倾斜,引起了农村中小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变革,也对农村中小学实验教学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在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过程中[1],农村中小学网络信息化环境已初步形成,对农村中小学实验教与学的方式和实验教学质量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1 农村中小学实验教学现状

1.1 实验基础设施配置不足,与实验教学不同步

以地处苏北地区的连云港市为例,县区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全面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了网络平台,有了网络实验室及机房,基本上都能达到互联网“校校通”。

但在对实验室的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实验仪器仪表配备和实验管理人员配置等方面都还有较大差距。有个别学校还是没有实验室;有的有实验室但也没实现网络化,学生实验不分组;有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因为学校的实验条件还有限,甚至不做或少做实验教学内容,这些都影响到学生做实验的效果以及对实验的兴趣。从基础教育的教与学的实验出发,最好还是保持实验与教学同步进行。

1.2 学生的实验技能存在较多问题,与理论学习有一定差距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校的普及,学生只能在教室里说实验、背实验内容的现象还有存在。在没有实验员的情况下,很多教师认为,准备一节实验课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或认为任课较多确没时间,或认为准备实验有点麻烦。学生亲自做实验的机会很少,或是做实验时不遵守实验操作常规和步骤。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只能是高分低能的学生,培养学生技能就只重视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需同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根据农村中小学实情,提出解决对策

2.1 加大实验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推进实验室网络信息化

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验室是办学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保证实施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验能力、生产试验技能、开展科技活动的场所,实验室工作也是检验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做好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使实验室建设与九年义务教育同步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针对不同地区农村中小学,制定不同的学校实验室建设规划和管理制度, 负责检查、督导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学校应加强对实验室的领导和管理,由学校领导负责实验室工作,选派相关学科的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主持实验室日常工作。实验室要建立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要管好实验室的全部物资、设备。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把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列人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学年应开展学校实验室工作的检查、评比,并进行适当奖励。 转贴于

逐步增加实验室的网络信息化环境建设,推进数字化实验室建设,为普遍使用实验室网络教学创造基本条件,使所有农村的孩子能够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中接受优质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

2.2 提升教师和学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提高了,才能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1]。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实验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工作,具备网络基本操作技能和创新网络实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网络实验信息化技术素养。对于交通不方便的农村中小学,可以开展教师的远程培训。加强农村兄弟中小学之间的教师实验教学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请优秀实验员到本校传授技能。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求实、探(下转第59页)(上接第60页)索的精神,重视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师必须进行指导,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细致分析实验结果,积极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只有引导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有方向,操作能认真。学生也能走出学校,到周边农村企业参观、学习或进行劳动技能实践,深刻领悟书本知识,增强实验实践能力。

2.3 搞好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管理网络化,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

农村中小学应按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规定的需要完成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建立网络实验室,教师可为学生开展网络演示实验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应鼓励教师带动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制作简易的实验教具。各农村中小学可在网络上管理实验教学工作,包括网络上安排各类实验课,网上填写学生实验分组,实验教学内容电子化,各类实验装备网络数字化。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管理网络化,不仅为学生提供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验环境,使学生在优化的环境中快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也能为教师提供简捷而有效的教学与管理方法,使教师在开放型和人性化的实验室中得到工作创新灵感,充满热情和信心为学生上课。

3 结束语

在农村中小学建立网络化实验室,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需要,是农村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必然趋势。不断完善和健全农村中小学网络化实验室和实验教学模式,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促进师生的成长和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