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30 09:4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创新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01-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有不少欠缺之处。须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一、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创新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主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创新教育也随之形成。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并未达成一致,有的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创新教育只是一个噱头而已,他们认为当今学生的生源质量日益下降,传统的学习成绩提高都难以实现,创新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多数学生则对创新毫无兴趣,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竞赛、考试,为了分数而煎熬,所谓的创新、研究、合作等等都是奢谈。
2、传统教学管理制约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制度的保证,但是现有的教育教学体制与创新教育要求明显不符,过分压制创新人才教育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传统教育体制过分注重整齐划一的管理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在学籍管理、教育教学计划制定、考试考核要求、教师教学评价、教育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等方面都缺乏灵活性,而@些对于创新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些制度的改变很难真正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3、创新教育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导向
虽然这几年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舆论宣传日益加强。但是,离预期的目标仍然差距甚远,没有在广大的师生中形成足够的氛围和导向。这中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创新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来保障,比如在教师的业务考核中要设置创新教育评价指标,并在职称提升和绩效管理中予以体现。因此,从政策上对创新教育予以倾斜是实现教师对创新教育产生足够积极性的重要保证。
二、促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理念
理念是实践的指导,没有正确的理念,很难实现正确的行动。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创新既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创新,也包括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要实现这些创新则必须要基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如果仍然死守传统教育理念,很难真的实现教育创新。所以,高校教师首先要不断吸收新兴的教育理念,注意吸收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在思想上跟上时代的创新步伐。创新教育不是仅仅为了破除传统教育方式和观念,而是在破除传统教育观念的同时还要形成新的教育理念。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积极渗透当今世界的主流教育理念和最新教育理念,努力将人才培养成符合时代精神的建设力量。创新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高校学生的整体素养,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顺利转变。根据因人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来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体制。
2、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创新教育的顺利推进依赖于高校课堂的改革,对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学科设置都要进行创新,构建符合创新人才要求的教育模式,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制度,提升质量,实现教学管理的制度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在创新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制定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统筹考虑人才培养的思路过程,通过最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成果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科创新、教学创新和课外培养创新,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其中教学创新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教学的创新无从谈起所谓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只有通过课程教学体制的改革,拓宽专业范围和交叉学科建设,积极培养技能复合型人才和学科综合型人才。
3、实施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政策导向
创新教育的实现离不开政策的保证。通过改革现有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成果考核机制,减少各种浮躁之风,功利之心,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学术腐败。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师职称评审指标,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价值导向。科研奖励更要注重提高科研创新指标的权重,侧重科研成果的影响因子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此外,要积极引导和推动教师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会创新,对于教师的教育创新探索和积极支持。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在教育创新、科教兴国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教师 素质 创新教育
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着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建设者的历史重任。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历史新时期,需要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求高等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改革。
1 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创新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担负着推进信息化建设,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新型人才的关键,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资的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具备素质提出以下要求:
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献身教育的历史使命感。教育事业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事业,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培养具有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能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忠诚祖国教育事业观念,是高校教师兢业工作,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自觉培养创新精神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其次,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能够创新。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在自己所从事教学活动中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才能求新、求异、求好,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高校教师要养成多种思维方法,不使自己的思维定势在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思维的单一模式。如果教师思维模式僵化、单一,缺乏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再次,要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高校教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包括开拓新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特点,教育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师应在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发展和教学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在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教学情景的应变与调控能力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有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
2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原则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教育体系,是高等学校教育转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既要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和开展创新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其要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倡和激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改变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的维持性学习模式为创新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以主人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二是 “在创新中求统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应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专业,把教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科学认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三是师生平等。高等学校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在这种氛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地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并有效促进其创新思维才能的发展。四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制定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构建自主、开放、探讨的学习方式,交给他们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给予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五是鼓励质疑。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与学生探讨和争论问题的勇气,鼓励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创新的基础。“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转贴于
3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实现路径
首先,要按照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质量的观念。只有结合社会需求,科学确定新的教育质量观念,才会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才会真正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就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大失误。
其次,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培养创新能力。一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之间,注重拓宽知识面。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建设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且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大拓宽学生知识层面的力度,使其形成灵活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整合的能力,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之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高等学校应改变人才培养的导向,变革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从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育质量,也要特别注意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量教育质量。破除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倾向;培养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提问,能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使教育培训不再是机械训练和应付考试的枯燥过程。
第三,营造平等、民主的良好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其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要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的理论;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突破现成的结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方法,营造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开设内容广泛的讲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善于与学生展开争论,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研究条件。允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批判态度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被充分开发出来,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玉.创新教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2.
篇3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进行创新,现代社会对于美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的在变化,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美术人才的培养,强化学生的独立意识,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美术教学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思想,注重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深入探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丰富自己。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需求,创建活跃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美术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教育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美术教学从根本上讲就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且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想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的创新性思维,其实就是学生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所要具备的思维方式,其中包括思维能力的独特性、流畅性与敏感性等等。如在学生进行写生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眼、脑与手的结合,就是将观察力、想象力与绘画进行有机融合,不论是素描写生的黑白灰三色调还是在彩色写生中冷色调与暖色调等,每一种画法其实就是一种思维的变化与趋势,所以就利用这一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培养。创作课中就是培养学生与检阅学生的艺术涵养与创作思维为目的的教学过程。是可以利用命题式创作与自身所熟悉的素材进行的创作,不论是哪种美术创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的一个途径。
(二)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美术教学是一项动手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且在进行美术教学中必须要保证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绘画与制作赏析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智慧技能型的实践活动,在教师进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时,都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知识更新与拓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对学生进行技能与技巧上的训练时,要开阔教学模式与风格,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与深入研究。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能力
美术教学的成果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美术作品。而完成一件美术作品又离不开绘画工具与绘画材料,在美术材料的选择上又决定了美术造型手段的多样性。将形形的绘画材料运用到美术中,就要用到多种的造型手段,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发现新的绘画材料时,要加以创造性的处理。用科学的态度去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得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作用。
三、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的实施
(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性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审美观点,以及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美术教学内容要服务于学生个人的审美发展,根据形式多样与健康向上的原则进行编排,加强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连接。
(二)及时更新教学方法
在高校中进行美术教育教学是一个相对难度较高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美术活动中,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体验,提供自由尝试与表现自我的舞台。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发展个性。随着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利用知识的多种渠道,而美术教学的变革就要彻底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美术教学的水平。
(三)教师要转变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处在主导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时间与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进行规划设计的,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中,教与学的界限十分明确,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两者是分开的。所以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位置进行重新的定位,确立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环节中,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及时更新教学评价手段
遵循美术教学的特点与创造性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美术教学作为一个感性与个性较为突出的学科,一直以来都难以有一个统一而又简单的评价标准。就目前来说,应该要将“创新性”作为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有效的加强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标新立异,发展创新性思维,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性练习,尽可能的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注意力,最终达到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坚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制订出全新的教学评价指标,发展学生的个性。
四、总结
篇4
1高校管理者改变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行动总是由意识支配的。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恰恰是综合素质最恰当的体现。加强高校创新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融合能够增加学生综合素质。但是当前的很多高校在教学理念上仍然没有摆脱以往的以学术为重的倾向,没有将培养兼有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当下的培养目标。通过正确的培养和引导,让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和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给他们带来的种种挑战。当前,应该认识到,专业教育的产生与学科分化密切相关,应该充分认识到单纯的专业教育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存,已然不适应当今商品经济社会的潮流了。在优胜劣汰的社会选择中,只有那些具备足够的能力,有学识、有修养、有见地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这也恰恰是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
2强调体制机制改革,为创新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尚没有高校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同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当中。很多高校甚至认为创新教育是“编外人员”,应该属于学生的业余爱好,而专业教育才是学生的主业,这种想法当然是错的,是不应该有的,这种错误的倾向也会反过来让学生有一个错误的想法和认知,认为创新并不重要,进而自身创新能力的挖掘就受到了限制。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则更为重大。作为新兴课程,创新教育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原因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当前没有一个卓有成效的体制机制支撑创新教育的持续开展。面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建立正确的、与时代接轨的教育体制机制,认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3改革课程体系使之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事实上,学生应该一进校门就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然而职业生涯的规划一定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课程设置是高校教学理念的直接承担者,对于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学校的行动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而是应该改革整个课程体系使之适应两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在具体实践上,应该从结构和课程两个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一方面在专业教学中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重视专业能力,让两相互补,共同承担起课程体系改革的重担。此外,还可以考虑设置综合课程,在各个学科之间寻找交叉点,帮助学生在多学科交叉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和专业教育的学习,应该定时举办相关的讲座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感受和成长。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无论如何,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施行任何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性因素。学生只有具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驾轻就熟,运用所学的知识不断开拓创新。在认识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的过程当中,一定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理解,而应该将之统一纳入学生的学习范畴当中去,让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专门化的创新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必不可少。从当前来看,相当一部分学校还将创新教育的任务交给校内学生组织和团委来完成,并不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这种状况并没有为校园创新的主体提供可供成长的丰沃土壤,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支持。走访中发现,很多高年级的大学生很多都在低年级的时候有过创新和创业的想法,很多点子在现在来看依然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学生们普遍反映在实践操作上并不能获得来自学校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支持,因此很多创新和创业的想法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一个遗憾。
5重视实践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作为在校大学生来说,实践中积累的技能和经验将是他们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更多的来自于实践其创新想法,并在其中用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多时候,当在讨论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融合的过程当中,应该非常清晰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并在创新与创业融合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令两者统一于实践的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自己。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举办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创新创业大赛,针对不同学科的实际,学生设计制作这种方案,并将自己的方案实践起来,以此来得到专业和创新的双重锻炼。同时,还可以效仿国外的先进经验,为竞赛中出现的一些很好的项目和想法搭建实施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优惠条件,例如帮助学生办理无息贷款,给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保研的机会等,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6结语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着力点
一、明确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
高校创新教育就是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开拓受教育者的智力存储和思维潜能,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使受教育者不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人文素质,而且善于在实践中将这些素质以高度综合的形式加以升华和应用,并转化为生气勃勃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从知识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能够长期起作用的、对人的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品质和能力[1]。高校办学的目的决不是要使学生成为“书厨”,成为知识的“匣子”,成为只会沿着线性思维单纯寻找因果关系的模仿沿袭者,而是要应用、要创新、要不断地形成新的观念,产生新的东西,实现新的飞跃。因此,高校创新教育要围绕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展开,充分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潜力,使学生获得扎实而灵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广博而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而准确的观察力,严谨而科学的思维能力,丰富甚至是奇异的想象力,也就是要有高度的灵性,能充分运用大脑智慧,凭借多元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立足于科技前沿[2],不断开拓创新。
人文素质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结构,一种积淀,它是创新教育的内在动力。科学与人文是共生、互动、互通的,李岚清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一次会议上,告诫中国的大学师生不要只“精于科学,荒于人文”。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是时代潮流与历史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创新教育的另一个任务是在赋予学生创新能力的智力因素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培养对大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人文素质,这些素质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尚实精神、崇真精神、探索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等等,由此使他们成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具有高度责任感,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才。
二、抓住关键——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创新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既切实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的关键。具体来说,在创新教育中,不仅要在理念上而且要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定位于引导和被引导的关系,把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把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以“听”为主转变为主动的以“取”为主。实现创新教育,取决于教师的创新素质和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激励自己努力追求新知,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从“为考试而教”转变到“为创新而教”;要求教师通晓创新的方法和方式,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即“要学”比“学好”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重要;要求教师将教学和科研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的知识,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
实现创新教育还取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保证。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批判性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原始的创造精神使他们对探求未知、寻求真理有着较强烈的兴趣和追求,这正是需要大学创新教育者去呵护、开掘和发展的。因此,高校进行创新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不把学生看作消极的管理对象,不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具有张力的思维空间。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教育和个性发展,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发掘自我优势和潜能,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强固基础——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就培养模式的主体而言,一部分是课堂教学,另一部分是实践教学,二者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却不能互相取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靠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来完成。
课堂教学是筑牢学生创新能力根基的最重要的环节,抓好这一环节,关键又在于创新课堂教学、活化教学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的宜道式讲授法,引人体现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过程的“发现式”教学方法,寓创新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必须营造积极自由的课堂氛围,留出“时间空白”,在课堂教学中不把学生紧紧束缚在过去和现在之中,不用现实去锁定学生的思维,不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地被塑造的客体,而是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地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完善自身、形成个性特质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创新教育的真谛。
要创新就必须重视实践。实践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相关的创新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体验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仍是书本理论,而将实践教学看成是课堂教学的附属环节,以验证理论为主,对实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1]。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言,实践教学可能比课堂教学更重要。因此,大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者并重,大学的实践教学要像课堂教学一样,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有相应的条件和实施方案[1],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得到启迪,产生智慧,进发创新的灵感。
四、构筑平台——加强创新教育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
创新教育的软环境包括校园精神、学术环境和管理环境等,应该体现出宽松和谐、民主自由、开放进取等特点。从校园精神来说,必须具有倡导创新、鼓励创新、追求创新的办学理念,建设推崇创新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创新教育的合力效应;从学术环境来说,应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搭建多学科相互融汇、各种学术思想交流的平台,形成促进创新思想火花进发的氛围;从管理环境来说,关键在于尊重人的主体性,即“教学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形成有利于调动师生创新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创新教育硬环境的建设是创新教育的物质基础,是师生创新活动的有力保障,主要体现在基础条件和教育资源的建设上。近年来硬环境建设在高校创新教育中得到较为充分的重视,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其效益,力求让学校的物质资源充满着创新的智慧和功能。
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目标,面对这项涉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环境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努力实现传统型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担负起为国家、民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篇6
创新意指推陈出新,是一种建立在新思维引导下的发明与创造,通过对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与更新,来确保事物在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健康持久的发展.创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行为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而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是创新行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其创新潜能、提高其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形式.创新教育彰显人文思想的重要内涵,通过凸显与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来促进与保障学生个体在思维、个性理念、能力以及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的规范、和谐与健康的发展.对于创新教育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字表含义,而是应对其深邃的内涵与重要的社会价值进行深层次的把握与认知,不应将其视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将其理解为一种意义深远的教学思想.创新教育的形成基础在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感召以及人文思想的浸透,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形式对于教育领域提出的全新需求.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已从传统的技能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传统的教学形式与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同时,更为拓展高校体育教学社会职能、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2.1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
高校体育教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关联最为密切的环节,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需要在社会体育的实践活动中加以检验.因此,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以满足社会体育的发展需求为第一要旨.尤其是在全民健身运动日益普及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具有较高综合体育素质能力的人才需求愈加迫切.而高校学生通过系统的体育学习,能够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体育素质能力体系,使之具有成为社会体育所需人才的突出优势.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蕴含着深邃的创新理念,因而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同时,对于学生自身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更突显出重要促进作用的现实意义.
2.2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致使“唯成绩论”思想泛滥,通过达标测试成为高校体育教学首要的目标,并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获取理想的达标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采取强制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机型体育理论的灌输与传授.而学生只能在被动的条件下进行接受式学习,对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反复的模仿与复印.因此,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仅仅是掌握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动作组合或套路,而对于相关的运动机理、实用价值缺乏足够的认知,自身的操作与运用能力极为低下.这与社会体育的发展需求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理念的陈旧以及学生自主意识的缺失.而创新教育的重要特征在于以人文思想为导向,凸显学生的主体精神,用以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由此可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对于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在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体系中,创新能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体现自身价值以及彰显自我发展取向的重要基础.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因而,基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取向,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创新教育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针对自身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与偏失进行及时的调整与修正,并对传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凸显出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自我发展拥有了强大的助推与保障,使其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第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角,使其体育学习的价值取向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达标测验的满足,而是致力于自身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4拓展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职能,提高体育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全民健身运动的促进下,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在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上实现全面的改革与创新,由此为高校体育教学社会职能的拓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目前,群众性体育运动所表现出的蓬勃发展态势与社会体育实用型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这种矛盾的存在已成为影响与制约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其创新意识、促进其创新思维的自主生成、确保其创新能力的的有效发展,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确保高校学生对自身体育素质能力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进而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体育未来发展的生力军.这不仅有助于确保高校体育教学社会职能的有机拓展,同时,更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实用价值的全面提高.
3创新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途径
3.1培养高校体育教师的求异思维,注重其求知探索能力培养与发展
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其自身素质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具体走向与实际效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基于对社会发展形势的适应与满足而实施的创新行为,为了确保创新教育的实际效果,对于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打破僵化的教学思想的束缚,摒弃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对自身求异思维的培养.求异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是打破“固步自封”教学观的束缚,实现视角拓展、理念升华的重要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在严格遵循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与规范的基础上,针对体育教学现存的弊端,大胆创新,“敢想敢做”,锐意进取,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探求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新路,全面提高自身的求知探索能力,进而有效地满足创新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需求.
3.2实现师生间的地位移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机生成
篇7
关键词: 创新教育 高校教学管理 管理现状
教学管理是高校各项管理的中心,是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保障。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虽然专业基础扎实,但创新能力比较低下,这在当代社会和国家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是不利的。创新教育是如今高校教育的主题,高校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对传统教学管理做出改革。
一、创新教育概述
创新教育指对人才进行高素质的创新培养。创新教育是在继承传统教育的优势基础上,更注重对现状的突破和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教育内容是:对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1]。
创新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方针能贯彻实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爱好学习。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在办学和管理方面不断探索,高校之间各自探索出了不同的管理制度和方案。这些教学管理总体来说比较符合当时实际与发展,有效保证了高校教学有秩序并且良好地运转。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教学管理政策主要是学分制。学分制能够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民主化大大降低了以往管理者凭经验办事的刻板性和随意性[2]。
在肯定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取得不错佳绩的同时,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过去教学管理思想、教学方式很多地方已经不能满足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学管理观念保守、管理体制不合理、教育考核与评价方式死板、管理环境松散、管理手段落后。
三、高职院校的创新教学管理
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僵化的教育体系改变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个理念在时间过程中对各大高职院校产生了一些影响。各大高校逐渐重新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改变学校的课程编制,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针对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教学管理体制,我作为一名在职教师,提出创新教育背景下关于我校的教学管理策略:
(一)转变传统教学的思想观念
与传统教学对比,创新教育注重自身潜力发掘。这种创新教学不是说制订一系列加了“创新”的计划和方案的条例就可以了,除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和手段进行创新教学实践外,最重要的是教学观念一定要创新。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控制得比较严谨,所以,通过高校教育教学中控制的具体情况分析,应当对教学控制内的部分思想进行创新[3]。这部分控制内容的创新要注意把握好尺度,方向要明确,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况。
(二)革新完善课程管理
传统课程设置往往是严格按照学科和专业划分的,各学科专业之间跨界交流合作的机会少之又少,容易致使学生的知识构造单一,思维狭隘。不符合当代创新教育的要求。创新教育要求各专业学科的课程设置能综合化、多元化。近年来新课程革新就比较完善地做到了这一点。不仅完整地、及时地把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成果表明折射在教学课程中,而且把人文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融合。各学科专业之间的综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通过跨界学习找到知识的共通点。学校要扩充和调整选修课,选修课要符合创新教育标准,提高选修课的学分和教学质量[4]。创新教育就是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校园、生活、社会,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加强师生教学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而且是教学的服务者,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权衡好师生关系的处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等是创新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
(四)建立质量评价体系
制订一套针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测评的评价方案。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等方面;针对教师的评价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制度的实施能更好地保证创新教学管理持之有效地运行。
四、结语
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且复杂的管理工作。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都曾借鉴甚至照抄过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但是,由于每个院校面临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高职院校必须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寻求更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方案,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静.创新教育背景下师范类院校教学管理问题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33(9):12-13.
[2]石金叶.创新教育视角下的教务员队伍建设――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20):15-16.
篇8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校;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3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备受家长的关注,挑选好学校,才能把学生放心地送到学校去,一所学校所关注的地方就是如何提高教学水准,培养更多的优秀的人才。教学的水准如何就是看就业情况是怎样,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的水准都是家长们非常关注的,而如今作为一名时代骄子,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指引。
一、提高学生兴趣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无论是做什么事情,只要是拥有良好的兴趣,就能够做好,作为学习来说,学生们首先会有抵触心理,所以作为教师,就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生动的讲解,课后布置好课后作业,主要进行实践教学,让同学多实践,过去的教学过于粗糙,同学们往往对课堂很厌倦,所以课堂的生动性和多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二)多媒体教学。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示范,通过视觉和听觉为自己的记忆首先产生印象,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在互联网上创建交流群或是微博的交流论坛的交流,同学之间,教师与同学之间也可以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交流,同学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搜索和学习。
(三)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良好办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之后,学生必须亲生实践,才会真正的进行所学知识的理解,光靠听或者看是行不通的,所以实践在教学当中是必须要关注的,尤其是声乐教学,必须靠长时间的学习才会产生效果。
(四)音乐鉴赏。各大高校近年来都开展了音乐鉴赏课程,重视了音乐教学方面的研究,希望从中挖掘出更多的音乐价值,供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这门课程的开展很大程度的丰富了同学们的学习交流空间和认知能力的提升,音乐教学包含着很多方面,不仅仅是平常的教学课程,还需要挖掘同学们的思维空间,让同学们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不拘一格,通过一种格式自己分析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激发同学们的创作水准。
二、创新教育视域中的高校声乐教学
(一)高校声乐教学创新的必要性。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教学目标与实际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在时代的车轮下,高校的声乐教学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注入新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的改进,旧的教学模式有哪些地方需要进行改进,国外有哪些优秀的教学方法,人们的接受能力和感知能力都越来越强,如何更加完美的为同学们进行一堂生动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完善,教学设施的完备,教学气氛的熏陶等等。
(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只是灌输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都是新时期需要进行注意的,新时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应该是对同学们进行兴趣的激发,让同学们对声乐产生兴趣,并能源源不断的激发创作和灵感,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无穷无限的,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师资水平不完善,很多学校的教师的水准并不高,所以学校应该注重教师的素质的提升,定期进行学习,学校的教学硬件不齐全,这就需要及时的进行更新,不断的进行完善,好的教学设施和教学器材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进行体验和学习。学生对学习的倦怠,学生对学习声乐并不积极,没有高的情绪,所以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正确的进行指引和兴趣的激发,才能够让课堂的质量提高。
学校的水平,往往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所以实践课程一定要抓。声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艺术实践活动在声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水平、学生的学习热情决定了学习结果,学习热情上涨之后,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而然就挖掘出来了,声乐是一门艺术,需要有好的师资水平,好的教学环境,缺了哪一个,教学成果都不会太好,一个优秀的教师更会为一个学生带来人生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
[1]孙伟.艺术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汪媛媛.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7).
[3]段颖.声乐教学中艺术实践的作用[J].音乐大观,2013(12).
篇9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2002年4月教育部才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而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则更加的晚。但是不容置否的是,在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上来看,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但如若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还是存在着比较显著的问题。能够全力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可以说突显出严重的不足。因此,我国高校科学技术的培养和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大幅度的提升。日本创新教育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二战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70年代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而90年代以后日本的教育改革也开始全面强调了高校教育的创新和创造性。日本政府也可以说是大力支持和推进高校的创新教育。而总所周知的是,日本高校在整体的构造上与我国高校有所不同,因而在创新教育的发展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而对于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而言,日本的创新教育发展的确突飞猛进,并且具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的发展。而日本高校的创新教育无疑也大力推进了21世纪日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近现代中日高校创新教育模式的差异
1.中日高校创新教育模式差异——高校入学制度改革90年代初,日本高等教育进行了大幅度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以说日本的高中教育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为了应对高中带来的巨大变化,高校就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日本的高校在此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日本高校在适应高中变化的过程中,进行了全方位的多样化转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日本高校一改以往风格,在招生考试制度上做了深度改革。考试机会不只是采取单一的高考形式,而是采用多角度多方向多元化的方式。而且高校在选拔上也是以适应各个各院各系的专业教育目的和特色为主要目标。。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一直以来都是采取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形式。首先命题、考试就是国家统一进行,而高校也同样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高中毕业生的录取工作。这种制度无疑是死板的,但是毋庸置疑的它所具有的权威性。但是,这种高校入学制度让高中毕业生的自主选择性大打折扣。由此可见,日本的高校入学制度的模式具有较大的弹性。
2.中日高校创新教育模式差异——高校创新教育改革90年代以后,日本开始着重强调“创造性”的高校,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从此开始进行了长足发展。并且在日本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日本高校的创新教育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日本针对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对高校的创新教育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大发面进行了改革。首先,日本高校对学分和学科进行了重新设置。学分不再是过去的固定学分,而是采取了一部分学分为固定必修学分,而其余很大一部分学分都让学生自修。这样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兴趣性的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改革不只能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并且能让学生个性和能力得到创造性的发展。高校的个性化多样化改革也为社会提供了具有创新性和创造头脑的新型人才。其次,日本对高校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和完善,在高校中增添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型学科,并且按照学生能力开设班级。并且增加了以实践、实习为主的小班课程,大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也为社会培养了符合实际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再次,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修课机会。教学上也加强了学校与产业、企业等社会团体的联系,使大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为大学生未来的出路提供更多更好的实际经验。并且在实践当中培养了大学生更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最后,日本还对高校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改革,强化了大学生的“独创”意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践与教学相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被大力激发。
中国高校的创新教育模式可以说也在大踏步的发展中。但有利于创新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还是较为简单,多样性还是非常欠缺。高校学生还是无法自由选择符合自己性格和爱好的相关课程。日本高校向社会的开放很值得我们借鉴。中国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还是相对少,国内高校应积极争取与企业等社会机构的合作,大力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日本政府和高校不只重视课程的设置,也重视以人为本。从教师的能力出发,着重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再学习和再进修的机会。可以说这既有利于给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又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提高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教师的良好创新性和创造性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和激发到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三、结论
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创新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现代人对艺术的追求已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艺术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高水平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这种趋势下,每年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人数居高不下,各地高校也越来越关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育研究。然而,这种高需求与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经调查研究发现:很多民办高校被艺术类的高额学费所吸引,想尽一切办法盲目扩招获取收益。在学生付出较其他普通专业两倍的学费后,毕业时却无法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下面将具体分析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在设计教育中做到教学和创新的一个有机结合,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职业人才。
一、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办高校的设计教育比起西方国家而言,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经过近20年的飞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有力地推动了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面对庞大的艺术类考生群体,各地的民办高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然而从近十年的就业率来看,很多民办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当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存在“重理论讲授,轻实践应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却对实际应用的案例讲解较少。学生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和市场的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盲目照搬其他公办院校的方式,课程教学重点方向不符合民办高校的定位,缺乏职业院校特色,普通课程所占的比例超过了专业课的时间,没有真正达到以培养专业技能为目标的教学需求。第二,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也制约了专业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设计专业教师极为欠缺,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教育部门规定的师生比例是1:11,很多民办高校都远达不到。由于资金上的困难,学校对教师的引进与培养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所以,师资不足是民办高校教育的通病,使得学生无法得到很好的辅导。第三,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入学时的文化课一般都不好,美术水平也相对较弱。学生在心理、学习上不能快速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与创作,缺乏学习中的主人翁精神,思路比较狭窄,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社会实践的能力。
二、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艺术设计人才是走在社会前沿的一批人,是引领潮流的一代。这就要求从事艺术设计这批人必须具有独立创新的意识,具有个性创作的能力。所以,鉴于目前国家提出的建立“应用型高校”的倡导,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号召,努力培养学生活跃思维,发挥想象进行个性创造,使他们具有原创和再创能力。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使之能够迅速胜任岗位工作,所以,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三、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当下,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去。那么,作为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的民办高校更应该加快步伐,紧跟时代。走改革创新之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明确就业定位,加强专业实践
民办高校的艺术生一进校时,学校应多加强“就业指导规划”的讲解与分析,帮助学生提前认识和熟悉自己所学专业方向的一个就业范围和就业前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包含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艺产品设计、动画设计等多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同,将来所从事的岗位也完全不同。所以,当学生踏进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这扇大门时,学校和老师就有必要以职业为导向,给学生分析讲解这一系列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对自己有一个就业定位。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这样,学生的职业目标非常清晰。将来不管是绘图员还是网页美工设计师,不管是施工员还是室内设计师,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做好规划,提前参与社会实践,提前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课上多讲解专业实践的案例,课后多带学生参加专业实践的练习,锻炼专业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通过实践,将自己不足的地方,回到学校后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学校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毕业之后实现校企直通就业对接,可以使学生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二)在实践中培养艺术生的创新素质
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生存和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其拥有多少创新技术型人才。目前,我国也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地高校需要迎合企业及国际发展的需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民办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护每个学生的个性显现,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今,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刚毕业的学生,从事岗位工作比较呆板,不会灵活运用,缺乏再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企业还需要再对其进行培训教育才能胜任工作。所以,民办高校在实践中培养艺术生的创新素质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要求,才能成为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进行再学习的有力砝码。而且,艺术学习与艺术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创新创意是必然的要求,而参与实践演练是提升创意能力的唯一途径,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所以,在民办高校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实践的积累,创意才能落地生根,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形成良好的创新素质。
(三)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
如今大多数民办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依然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两年的基础教育加上两年的专业教育,所有刚进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新生,不管是哪个设计方向,都统一的在前两年学习素描、色彩、速写、风景写生、图案、三大构成等课程。而真正的专业课的学习已经到了大三,学生和科任教师都感觉时间紧,很快临近毕业实习时间了,于是很多课程便囫囵吞枣,完全达不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使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常少,求职时无法满足招聘单位的需求。所以,民办高校应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科的特殊性,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最好需要专业任课教师和企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各门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民办高校自身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和学生实际情况等来设置具体的课程计划。比如借鉴某些艺术设计院校的“1+3”教学模式,在学生大一时学完所有的设计基础课程,余下的三年时间进行专业设计知识的学习、课外的实训和企业的实习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也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实际有用的人才。
(四)坚持混合型原则
这种混合不是大杂烩,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改革。如:教师类型的混合。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既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也要注重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专业教授型人才和双师型教师的混合,经验型老教师和注满新鲜血液的青年教师的混合,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混合。双师型教师充分与用人单位接触,帮助学生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把自己亲身实践经验带到教学课堂,丰富案例资源。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课题设计,可参照企业生产环境进行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场所的建设,让学生的课题、毕业设计等与岗位的需求对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混合型师资队伍,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而且也能以新的教学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再如: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打破传统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将课堂与实践和谐统一起来,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将企业的订单、项目等等带回到课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团队合作,模拟市场。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此练就基本功,在提高学习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其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四、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改革的意义
针对民办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方面的创新教育研究,意在强调设计教育的创新性。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我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情况和当今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创新教育优化策略。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以市场为根基来传授专业设计知识,采用多元化的教育理论来指导学生,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教学方式和体系,让学生在市场中激发创作力、增加设计经验。与社会实践的有机整合,架起了专业教学与市场的通道,也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且有利于学生与市场的信息沟通,使学生掌握面对市场的各种思维方法,成为应用型的设计人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可实施性和创新性。当然也需要各民办高校将其落实和实施下去,通过创新教育改革去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曹意强.艺术教育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艺术教育,2011(4).
[2]郑祎峰,马晓音.校企合作机制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1(3).
[3]季涛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1(10).
[4]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0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