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系统范文

时间:2023-04-05 00:3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信息化系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信息化系统

篇1

【关键词】B/S架构无纸化测评系统会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32

目前在高校中,虽然开设《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不少,但大多数院校在对该门课程考核时还是停留在学生上机操作、教师人工阅卷的方式。《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人工阅卷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测或考核具有许多弊端:一是重复工作量大,检测效率低;二是周期长,不利于教学的前后衔接;三是信息反馈不及时,不能准确及时掌控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接收程度。针对《会计信息化》课程性质的特点,对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于B/S架构来开发与之配套的测评系统,以取代各类型手动考试、手动阅卷,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对个体和专业、课程真实的评价和指导,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环节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系统分析

开发无纸化测评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让高校在组织《会计信息化》课程考核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与课程性质不相符的考核办法,而是基于第三方财务软件研发的一套主要以流水性测试题为主的测评系统。希望高校使用该测评系统进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课程实训、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竞赛、课堂随堂练习或阶段练习、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等。

系统应用模块:客观题型模块即通用题型模块,也就是传统笔试方式下固定应答型试题,能够有效的检测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操题型模块即财务软件操作模块,能够实现会计信息化整套账的流程性试题评判,测评环节贯穿于完整的会计核算业务各个环节,仿真企业进行日常会计核算的整个账务处理流程,达到有效的测试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会计信息化》无纸化测评系统总体业务需求如图1所示。

财务实操题的业务流程分:命题、评分自动化制作和应用三大步骤,如图2所示。

二、B/S架构

系统用的是B/S架构模式,也就是浏览器和服务器组合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将考试的试卷内容加载到考试用的服务器上面,在学生端计算机上只要启动IE浏览器就能开始考试。该测评系统具有比较完善的功能确保整个考试过程的正常进行:比如,对考生进行设置、对考试的试题进行灵活组卷、用户登录身份验证、考试故障保护、自动对考生成绩进行评分统计等。此结构拥有很多技术方面的优点,只要具备能上网的一台计算机便可不受空间限制进行远程访问,因为客户端不安装软件所以维护特别方便,系统的扩展非常容易。目前,一些软件在不断的进行改善和功能逐步提升,此结构的软件产品具有简单化的升级操作和超强的适应性,显然就具有方便性和稳定性。

B/S是一种标准的三层结构系统,主要包括用户层、Web前台服务器和数据库后台服务器,而用户端则根据HTTP传输协议通过浏览器(Browser)访问Web服务器并与其相连的后台数据库,客户端主要是指浏览器,Web服务器是功能层,数据库服务器是数据层,三层的结构组成如图3所示。

三、总体功能设计

(一)系统软件设计

《会计信息化》无纸化测评系统采取三层的体系架构设计,由用户界面层、核心业务逻辑层和存贮数据访问层三层组成。分层结构具有很多好处,可以降低系统内部的耦合程度,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内聚的程度,在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如果对于需求产生了变化,那么在程序的修改上就比较方便,进一步的提高系统的开发和使用的效率,提升系统的性能。系统软件架构如图4所示。

用户界面层:是系统UI部分,是用户与系统之间进行交互接口,负责获取用户的请求并进行任务转发。是系统提供给用户进行操作和管理的界面,在这表示层中包括了系统所提供的用户角色,通过在线考试信息系统中的JSP的界面实现跟系统功能进行交互,对于上述的界面接收用户请求,并将请求数据传递到业务逻辑层做对应处理,最后对处理的结果反馈给用户。

业务逻辑层:处于中间的位置,是整个系统最为核心的层次,包括了各个管理业务逻辑。在表示层接收到用户的请求和数据之后,交给业务逻辑层,在这一层就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也有可能需要数据库数据的计算,并将最后的处理的结果反馈给用户。

数据访问层:位于整个体系架构的最底层,在这个层中主要的是进行数据的存储、数据的连接以及对数据连接的维护,包括对数据库的操作,如进行数据的新增、修改和删除等等,将上述处理的结果返回到业务逻辑层中去。

(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会计信息化》无纸化测评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模块,每个子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系统总体功能结构构成如图5所示。

题库制作子系统主要提供试题库的编辑功能,能对标准化的通用试题和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题进行考试题目内容的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还可以拟定抽取试题的灵活组卷、测试题目、对题库进行等,包括题库文件操作、题库编辑和试题操作三个功能模块。

考试服务器子系统主要用于考试的管理,提供考试题库添加、随机生成试卷、进行试卷、身份登录验证、管理考生信息、导出考试成绩等,包括考前设置、考试操作、考后管理和高级功能四个功能模块。

考试客户端子系统主要提供考生正确登录、考试查看界面,考试时间控制、二次登录,屏蔽控制、试卷储存、评定分数等功能,包括登录系统和考试过程控制两个功能模块。

成绩管理子系统完成接收考试成绩,对考试成绩进行分类、汇总、查询、统计、分析、导出,打印输出或导出多种格式的成绩信息等,包括接收成绩、浏成绩、科目维护三个功能模块。

(三)系统数据库E-R图设计

系统开发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数据库的设计,其设计的好坏、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系统的执行效率和日后维护。此外,还需考虑要具有很好的扩充性要求。本测评系统使用Microsoft SQL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其E-R图描述如图6所示。

四、结语

《会计信息化》无纸化测评系统的应用,可以减少讲授这门课程教师们的工作量,提高考务工作的效率,考试时系统会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题并进行组卷,考试完成后,系统会自动阅卷,教师的工作只是对题库进行相应的维护,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同时降低了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影响,使考试过程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并且无纸化测评系统也减少了印制试卷造成的纸张资源的浪费,有效地降低了考试成本。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平原,李刚.基于B/ S模式会计信息化测评系统的实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3).

篇2

手工条件下,“红字”分录通常应用于错账更正。应用“红字”分录所更正的错账,一般限于年度内发现的因会计科目填制错误或会计科目使用正确但金额多计而导致的错账。对于前一种情形的错账,具体更正方法是首先用“红字”填制一张与原分录相同的记账凭证,再用“蓝字”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后文简称“红字冲销蓝字订正法”);而对于后一种情形的错账,具体更正方法是只就多计的金额填制一张“红字”记账凭证(后文简称“红字冲销法”)。“红字”会计分录的作用,是通过对错误账簿记录的抵减而达到错账更正的目的,只不过“红字冲销蓝字订正法”下的“红字”是对错误记录的整体冲销而“红字冲销法”下的“红字”仅限于对多计金额的冲销。

“红字”会计分录不仅广泛用于错账更正,在特定的账务处理程序下还用于改变科目的记载方向。复式簿记系统将所有科目分为左右两个方向、并针对科目性质赋予一方为增加时另一方必为减少的这种技术特性,决定了通过“红字”金额可改变发生额的记载方向。如在“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下,为满足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需要,实务中通过编制“红字”分录将本应与“现金”或“银行存款”同一记账方向的科目发生额转化为与其方向相反的对应科目发生额(但在登记入账时却以“蓝字”记入“红字”分录的相反方向)。典型实务是对工程结算的处理,当会计主体在收到工程结算凭证并按扣除质保金的数额支付工程款时,其一般会计处理是借记“在建工程”(蓝字),贷记“其他应付款――质保金”(蓝字),“银行存款”(蓝字),但在“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下却要编制成借记“在建工程”(蓝字),“其他应付款――质保金”(红字),贷记“银行存款”(蓝字)。这里“红字”分录的作用,仅在于为满足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需要而改变科目的记载方向。

二、会计信息化数据处理特点和复式记账规则的修正

原始数据是以数据库记录的方式储存于各个数据库文件中,各类总账、明细账、辅助账、汇总表、余额表以至于最终会计报表,均是对数据库文件的筛选、汇总。从数据储存的角度看,手工条件下记账凭证的凭证类别、凭证编号、凭证日期、摘要、借方金额、贷方金额等凭证要素,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转化为凭证数据库文件的不同字段;而以纸张为载体并应按照特定账务处理程序汇总的记账凭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转化为凭证数据库文件中相互独立但又通过凭证编号关联的一条条数据记录;而从数据处理的角度看,手工条件下从记账凭证到账簿记录再到会计报表的数据处理流程,转化为依据设定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对凭证数据库记录的筛选、汇总。

数据库记录的独立性决定了信息化会计系统不仅可以接受“一借一贷”式简单会计分录和“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式复合会计分录,即使出现如“多借多贷”式复杂会计分录和“同借”、“同贷”式会计分录,只要满足“借贷相等”这一条件就不影响系统对数据的存储和加工。这一技术特点不仅为“红字”分录的应用拓宽了空间,更重要的是也对传统会计理论下的复式记账规则提出了挑战。当记账凭证所涉及的科目发生额均可记在借方并且至少有一个科目的借方发生额为负数从而使所有科目的借方发生额之合计为零时,系统默认该记账凭证的贷方为零;相反,当所涉及的科目均可记在贷方(系统默认借方为零)时,至少有一个科目的贷方发生额为负数并使所有科目贷方发生额之合计为零。可见,能为电算化会计系统所接受的会计分录只须满足“借贷必相等”而无须强求“有借必有贷”。

三、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错账特点和“红字冲正法”的运用

财务软件的管理化趋势使得信息化会计系统的数据库文件及其所含字段的数量,既要满足基本核算需要又要满足内部管理或其他方面的需要。如凭证数据库文件所含的字段,既有为满足基本核算需要而设置的凭证日期、凭证编号、摘要、会计科目和借方金额、贷方金额等字段,又有为满足辅助核算、预算管理、银行对账等内部管理需要而增设的个人往来、部门核算、项目核算、预算额度等字段。如果将构成数据库记录的每一字段取值所占用的存储空间称为一个储存单元,数据库文件和数据库文件字段的增加将导致存储单元成几何级数增加,而存储单元的增加和数据输入的代码化必将增加错账发生的概率。虽然涉及内部管理或其他方面的存储单元出错不影响构成法定会计档案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编制,但从保持数据库记录与所附单据的一致性考虑也应当予以更正。

数据库记录的独立性决定了基于修正的借贷记账规则而编制一张“同借”或“同贷”会计分录,其中“红字”记录用于对错误记录予以冲销而“蓝字”记录用于反映正确的会计处理,就能对绝大数会计差错实现留有痕迹的更正。另外,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方法还有助于规范会计处理和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如对过期转账支票的更换,习惯作法是不做账务处理但应撕下原记账凭证所附着的支票存根而代之以新开支票的存根,并将作废支票与原存根粘贴在一起于期末装订于最后一本银行凭证的后面。如在信息化条件下沿用这一处理方法,必将出现凭证数据库记录与所附原始凭据不符,进而影响银行对账功能的实施。因为系统中存储的是已作废的原支票号码,而作为实际付款标识的却是新开的支票号码。但如果采用“红字冲正法”而编制贷记“银行存款,原支票号码”(红字),“银行存款/新支票号码”(蓝字)。并将作废支票和新开支票存根作为纠错凭证的附件,不仅完整的数据记录能使错账更正过程清晰明了、随证附件还可有效避免作废支票丢失。

四、信息化数据处理对科目记载内容的影响

现行会计规范和财务会计教材,对于会计科目借、贷方向核算内容的界定,应该说还过多地受传统处理习惯和手工账务处理程序的影响。而正是这种影响严重阻碍着财务软件的开发和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以“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为例,传统的科目界定是贷方反映收入实现额而借方反映诸如销货退回及折让等原因所引起的收入冲减额和销售净收入结转额。如果在信息化条件下仍遵循传统的科目界定和业务处理习惯,那么应将损益表定义为“贷方发生额――借方发生额”时,损益表就只能在收入结转之前生成(因为收入结转后借贷发生额相等从而导致取数为零);而当采用对“本年利润”增设明细科目的方式解决收入结转后的报表取数问题时,且不说因违背明细科目设置原则(属于损益计算账户的“本年利润”一般不设明细科目)和“本年利润”下明细科目在期末有余额而不符合基本会计规范,仅就增加科目数据库和凭证数据库记录而占用系统资源来说,也是一种不合适的处理方法。

既然手工条件下通过“红字”分录可改变科目的记载方向,那么信息化条件下运用“红字”记录变换科目借、贷方向的记载内容,即将原本在科目借方以“蓝字”反映的某些记载内容,通过“红字”记录变换为科目贷方反映的记载内容,而将原本在科目贷方以“蓝字”反映的某些记载内容,通过“红字”记录变换为科目借方反映的

记载内容,即可重新界定基于电算化数据处理的会计科目借、贷方核算内容。这种界定不仅能使账簿记录更具直观的经济含义,更重要的是能简化系统设置、提高电算化系统的运行效率。这一点对于损益类科目的重新界定来说尤为显著,如将“主营业务收入”重新界定为贷方反映收入实现及冲减额(所有冲减业务均以“红字”记录反映)而借方反映净收入结转额,那么该科目的贷方便能实时反映销售净收入实现额,从而采用“贷方发生额”的定义方式就能保证系统在不增加数据存储量的前提下可随时生成任何期间的损益表。

五、会计信息化系统科目界定和“红字”分录应用

篇3

所谓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全面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它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各种风险在不断增大,如何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维护、数据使用、文件存储、网络安全等多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会计行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会计信息化系统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

1、信息系统的配置不当造成的风险

对于购买现成软件的企业,如果忽视自身的需要和情况,盲目追求功能先进的产品,容易导致资源浪费,软件适用性降低。反之,过分注重节约成本,购买小公司提供的产品,容易造成软件的质量和后续服务缺乏保证。对于采用自主开发、委托开发的企业,由于技术要求高,会计专业性强,在实际研制中,设计人员不能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及会计准则,从而导致开发出的软件质量下降,安全系数降低。

2、信息系统的人为操作不当风险

目前,我国许多单位的会计人员只是通过短期会计电算化培训上岗,他们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不足,对软件的掌握仅停留在简单操作阶段,而不正确的操作可以引起计算机硬盘的烧毁,数据的丢失,甚至会直接造成信息系统的瘫痪。计算机维护人员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不甚了解,不能把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等财务知识融合在一起。缺乏综合技能的信息系统操作人员已经成为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的障碍。

3、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弱化造成的风险

会计信息数据安全性降低。在传统的手工会计环境下,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都记录在纸张上,会计信息的任何修改都会留有痕迹。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只需录入原始的数据,极易被篡改甚至伪造而不留任何痕迹。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易遵循。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数据处理集中进行,导致职责合并现象严重,一些不相容职务得不到分离,审查、复核等控制机制得不到体现。在信息管理系统中,通过系统权限设置,可以造成数据输入、输出、复核、传送、报表编制等所有工作由一人负责。

管理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目前尚处于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账务处理系统以输入记账凭证开始,经过计算机处理,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但只局限在财务会计范畴,较少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这种情况下,如果过分依赖信息系统,缺少大量的财务分析工作,会给企业管理者带来决策管理风险。

会计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应对策略

1、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系统配置、调试及维护的控制

财务软件的配置是建立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重要环节,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系统在配置过程中的控制要首先进行领导认可与授权,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各会计岗位人员要参与系统的调试过程,要有严格的验收程序;系统建立后,针对系统硬软件进行的安装、修正、更新、扩展、备份等方面的工作,实施维护工作的控制,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2、重视电算化教育,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培养既懂财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会计复合型人才是我国会计信息化持续发展的根本。人才的培养,须从学校教育和岗位培训上双管齐下。对于在岗的会计人员,应加强继续教育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来适应日新月异的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3、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

安全控制主要包括:硬件及软件安全控制;安全控制及会计档案安全的管理控制。硬件方面,必须保证质量,关键性的硬件设备应采用双系统备份。软件方面,会计软件的修改必须经过权限的控制。网络系统安全方面,必须注意对用户进行权限和密码设置,未经授权,禁止用户自行安装或卸载软件。会计档案安全方面,财务数据必须定期、完整地转储到不可更改的介质上,并要求在指定的数据保管室或指定的场所保管。

4、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岗位职能控制

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构建

一、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会计信息化基本处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水平,或者说,现在实现了财务会计的信息化。但是财务会计信息化还不是完整意义的会计信息化。现行的会计核算电算化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发展而来,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效率;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二、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现存的问题

1.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内部问题分析

首先,管理思想方面存在问题。现代事业单位管理思想落后,复杂不清。主要凸显为,有的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无法完整的展现出目前单位的实际情况,没有强化会计信息化在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管理制度方面存在问题。从整体上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制度缺乏系统科学性。由于每个行政事业单位所体现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在理论实践和规章制定方面都有差异,尤其是内部管理,凸显的差异性十分明显。总之,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管理还存在制度上的缺陷。

再次,会计信息化人员的素质方面存在问题。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有相关会计信息化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也存在职业道德上的问题,普遍科学意识不强。现代市场的竞争激烈,各大企业纷纷以效益当先,企业为了面对社会竞争,不得不加强本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业务水平,其动力就是来自于效益。但行政事业单位是非营利企业,并不被强大的经济效益所驱使,因此事业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在追求效率和运用科学管理思想改进工作方面的意识均不强。

2.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外部问题分析

首先,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与指导。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外部管理是一个单位协调进行的过程,单位里的每一个部门都要负责相应的工作,各具体的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鲜明的个性。

其次,人才建设不足。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现代社会没有对事业单位内的工作人员提出新的人才建设要求,同时,由于各事业单位对人才建设的认识有差别,也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人才建设标准,所以,人才建设在实践中就显得千差万别。

三、 全面构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

面对上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系统。

1. 实施运行安全技术策略

首先,实施安全技术控制。在会计专用服务器上加设防火墙和路由器,在会计部门内网和单位局域网接口处设置一道电子屏障,用以限制外界对会计专用网络应用系统服务器访问,尤其是对会计数据库系统的非法访问,有效防止外部入侵,保障会计数据安全和准确。

其次,运行安全策略。运用操作系统的本身安全策略、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安全策略、会计软件的安全策略,制定合理的用户账号、权限和密码,保证数据的安全。

再次,加强会计软件安全技术研发。使会计软件能自动识别有效终端入口,当有非法用户企图登录或错误口令超限额使用时,系统会锁定终端,冻结此用户标识,并进行跟踪侦察记录,提高反攻击能力。

2. 强化系统内部控制

首先,建章立制。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的原则,制定网络维护制度、设备管理制度、业务处理流程、操作权限控制和信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信息化安全之本。

其次,严格执行权限控制。系统管理员被赋予超级用户管理权限,主要负责系统硬、软件的管理维护和网络资源分配,操作人员应按照被授予的权限严格作业,不得越权接触系统。

再次,建立安全稽核机制和内部审计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会计核算的组织控制、系统维护控制、系统安全控制和操作控制等环节进行审计,找出控制薄弱环节,提出强化内部控制的措施。

3. 加强会计信息化的管理

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成立本单位信息化领导小组或中心,切实加强本单位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把会计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单位管理信息化整体建设之中,由小组或中心全盘规划,统筹考虑,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分步分项实施,逐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单位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融合。在此基础之上,按信息化统一标准接口,与外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政府采购系统、网上报税系统、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网上银行系统等相连接,利用安全交换平台交换数据,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努力做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

4. 培养复合型人才

首先,鼓励在职会计人员岗位自学成才。在网络时代,新技术、新观念将贯穿于经济业务全过程,面对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会计职业者要结合岗位需要,关注与会计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拓展专业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会计信息化的要求。

其次,加大复合型人才培训力度。参照会计领军人物选派模式,选派技术骨干到高校进修,进行重点培养,加快会计信息化进程。

行政事业单位应利用现代会计系统软件,再根据其会计工作的特点,建立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实施管理。同时,将信息系统中各项数据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的分析和比对,找出矛盾的所在,并建立相应的内外部控制机制,从而强化会计信息化系统。

参考文献:

篇5

一、会计基本假设的拓展

1. 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进行会计活动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进行合理判断的过程。传统会计会计理论与会计信息化中的会计假设有所不同,在传统会计理论中,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较为明确,是以有形的实体组织为主。然而在会计信息化中出现了一些临时性结盟组织,造成会计主体难以确认,具有模棱两可、整合等特性。传统会计主体和会计信息化会计主体的存续期长短有差异,但都不能无限期地存续,都面临着破产清算的风险。

2.会计分期假设

为了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及时总结,将企业的连续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许多个连续的长度相同的期间即为会计分期假设。然而,由于会计信息化下会计信息可以进行实时加工和传送,会计期间长短趋向于无穷小变为可能,大大缩短了财务报告时间,与传统会计中规定会计期间是重要内容有较大出入。因此,有些学者提出将会计分期假设换成对交易期间的假设,对于这一看法,需要明确的是会计分期假设是为了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比性得到保障,会计信息化只对会计期间的长短产生影响,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本质需求,没有否定会计分期的存在。若将会计分期假设换成交易期间假设,由于各个交易期间间隔很难保证一致,反而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将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假定货币币值稳定,并把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用于记录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随着会计信息化,虚拟货币在企业间流动速度逐渐加快,虚拟货币信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货币逐渐从实际的价值衡量物向观念的产物转变,从而造成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增加。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货币为基本单位的价值信息,货币计量假设出现一定的矛盾。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电子货币可以替代货币计量,对于这一看法,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虚拟货币是货币计量的形式之一,对货币的符号化有推动作用,但不可能消灭货币,而且虚拟货币并没有超越价值范围。除此之外,货币也并非充分稳定,但为了使会计信息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坚持币值稳定假设是有必要的。

二、会计职能的强化

会计职能就是会计能做什么,是对会计工作本质的体现,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中,高度自动化的信息处理使会计职能得到更好的反映。除此之外,在传统会计理论下,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繁重、重复、困难,而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中,会计日常工作方面得到减轻,使得会计人员能够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方面投入更多,这样一来,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及时传递非常重要,实时跟踪会计信息能及时将企业内部信息及供应链实时信息提供给工作人员,方便及时的进行决策、预测和控制,从而使会计的规划、调节、监督等各项职能得到强化。

三、推动会计目标的实现

会计的目标即为会计行为所应达到的境地和标准,也对会计所提供信息的内容和形式等各个方面形成约束,同时也明确指示了会计的方向。目前,理论界对于会计目标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受托责任观,二是决策有用观。事实表明,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目标应该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者相融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实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和推广不仅不会改变传统会计的目标,而且通过会计信息化对网络技术的利用,推动了会计目标的融合和实现,更好地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四、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

在整个会计处理过程中,最末端的产物就是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是会计处理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提供相关信息给信息需求者。在传统会计理论中,财务报告模式是一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展示交易情况的一种通用会计信息,比较单一,是一种货币化信息,而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信息需求者对信息有了更高的要求,更趋向于全面、多样、及时性的信息,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明显已经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财务报告采用在线实时报告模式,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优势,为信息需求者提供一种全面、通俗、及时的财务报告,这样一来,信息不仅更具有时效价值,而且信息具有更加丰富、多元化的内容和形式,能完整、及时的向信息使用者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项信息。

五、权责发生制确认标准的进步

在传统会计理论下,权责发生制的确认标准是对企业当期已经发生的收入、费用进行确认,不能确认没有实际发生的交易、不是本期的收入和费用。而在新准则中,明确表示企业应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确认、计量和报告各项会计事项。然而,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这一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较多缺陷:由于信息反馈较慢,无法对企业经过长期生产经营积累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及企业的金融资本进行确认,对于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决策的预测性信息等重要信息无法反映,从而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企业的费用进出均发生在相同的交易期,此时,传统的权责发生制所存在的前提无效,造成企业收入和支出费用无法进行确认,因此,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会计确认基础变为收付实现制,需要收付实现制联合权责发生制进行信息确认。

六、 会计计量属性形式的丰富

会计计量不仅为其他会计处理程序提供基础,同时它也是其他会计处理程序计算形成的结果。会计计量模式不仅包括计量对象,还包括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两个要素。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以历史成本对会计事项进行计量已经无法准确核算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要素,也不能准确反映出产品的真实价值,出现反映会计信息滞后现象,从而造成公司管理层对市场变化脱离掌控,对经营策略的调整失去了实效性,会计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的职能没有发挥出来。由此可见,要完整和准确反映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以及财务状况,扩充和丰富会计计量属性的具体形式是必经之路,在会计信息化准则中,会计计量属性形式的扩充已经有所反映,传统会计理论下的历史成本原则已经成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引进了其他5项会计计量属性形式,分别是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并明确规定了计量规则。由于计量属性不同,其优势和缺陷也各不相同,因此,最好将各种计量属性分开进行处理和计算,得出的不同结果分别交给信息需求者,以满足他们他们多样化的要求。

篇6

2.编码规则设置问题。会计信息系统中广泛应用代码,如会计科目编码、人员编码、部门编码、往来单位编码等等,既体现规范性又能提高数据输入速度。编码通常用阿拉伯数字编制,采用群码的编码方式即分段组合编码,从左到右分成数段,每一段设有固定的位数表示不同层次。以科学设置会计科目为例,实施人员通常将会计科目编码规则设置为:4-2-2-2-2 结构,其中第一个“4”表示总账科目,第二个“2”表示二级明细科目,第三个“2”表示三级明细科目。会计科目体系原则上设置确认后其代码结构就无法再改变,若要修改科目结构只能通过再次建账,而重新建账将丢失已完成的大量初始化数据和已输入的凭证资料。

会计科目编码时需要遵循如下原则:(1 )系统性原则。财政部已统一制定的各行业会计制度中都系统定义了总账科目及部分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码,其中总账科目编码长度默认为“4”,因此设定总账科目编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2)唯一性原则。每一个科目代码对应于一个唯一会计科目,不允许出现重复的科目编码与会计科目。(3)可扩展性原则。二级明细科目选择2位共包含了01-99编码范围,因为明细科目的代码范围通常以所含明细科目最大可能达到的个数来确定。例如,“银行存款”科目通常以开户银行及账号为明细科目,从几个至二、三十个;再如,“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总账科目下二级明细科目通常不会超过九十九个,所以“2”位代码能满足以后增添同级科目的需求,具有扩展性与灵活性。3.人员岗位及权限设置问题。《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指出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可以根据内部牵制原则和本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设立必要的会计电算化岗位。通常大中型企业和应用大规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单位一般可设立电算化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档案管理等基本岗位;中小企业可应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由会计主管兼任电算化主管和审核记账岗位,由会计人员任操作岗和电算维护岗,单独设立出纳员岗位。

会计信息系统中添加操作人员很简单,但对人员进行授权是件系统化的事情。系统中将用户权限分为模块级、功能级、数据级、金额级等多种层级。例如账套主管具有所有操作权限(模块级);会计核算岗授权时根据职务相分离与内控制度,授以总账模块(模块级)下凭证填制、修改、查询等(功能级)权限,将与出纳相关的“银行对账”、凭证中的“出纳签字”、主管相关的“凭证复核”等权限取消;而薪资管理模块尽管在用户权限中授与模块级与功能级权限,但考虑薪资数据的保密性,还可以继续细化授与部门、工资项目等数据级控制权限;对于普通业务人员可以细化致数据级、金额级的控制权限。考虑财务数据私密性原则,所以权限设置必须精细不能简单粗暴的授与模块级权限。4.会计科目设置问题。会计科目设置内容包括科目编码、科目名称、科目类型、账页格式、外币核算、余额方向、辅助核算性质等。(1)科目辅助账设置问题。科目辅助核算选项主要用于设置该会计科目是否有辅助核算,目的是实现对会计数据进行多元分类核算,相当于手工账中企业除了总账、明细账之外另设的辅助账簿,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统计信息。辅助核算选项包括部门核算、个人往来核算、客户往来核算、供应商往来核算、项目核算等等。例如,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等往来科目,企业手工建账时通常以客户或往来单位名称设置明细科目,导致明细科目的数量不同单位差异很大,随着时间推移往来单位可多达成百上千个,前述的“2”位科目编码长度难以满足实际要求,则要将明细科目编码长度增至3 位或4 位,则其他科目编码长度受到影响,也会影响凭证输入速度,影响科目的简洁性。为了解决编码矛盾,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应用往来客户辅助核算,如选用了辅助核算功能,在编制分录时要求必须录入往来单位关键信息,否则凭证不允许保存。(2)科目参数选择问题。会计科目其它参数如外币、账页格式与企业内部管理相关。例如,单位的经济业务涉及外币则建立科目体系时应将外币考虑进去,系统提供了外币核算的功能,包含外币代码、外币名称、与本位币的汇率等信息;例如,企业存货类科目在账页格式中应选择数量金额式格式。(3)会计科目对凭证填制完整性的影响。凭证填制是日常业务处理中的重要环节,凭证通过审核、记账操作后,数据自动汇总并登记入相关账簿,报表也可以进行取数,所以凭证填制是重点控制点。填制凭证强调凭证的正确性、平衡性、完整性,由于凭证由会计分录组成,所以均与会计科目设置有关。凭证的正确性是指将经济业务正确分解到相应的会计账户中,要求使用正确的会计科目;凭证的完整性是指填制每一笔分录时,除了将摘要、会计科目、发生额三要素填写以外,还需要填写完整的辅助信息。不同的会计科目对应不同的辅助信息。比如“银行存款—工行存款”科目,如果设置了“银行账、日记账”选项,则填制该分录时必须填列所涉及的银行结算方式与票号等辅助信息;如“应收账款”科目设置了“客户往来”辅助信息,则编制分录时必须填列客户名称、日期、业务员等信息;如果会计科目设置选择了数量金额式账页格式,编制分录时自动转换为数量金额式格式。

(4)会计科目设置对账簿查询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中提供了总账、明细账、余额表等按科目查询功能,也提供供应商往来、客户往来、个人往来等辅助查询功能。账户查询与会计科目设置有关。如果会计科目没有设置辅助信息,则只能查询标准的总账明细账、相应的辅助账簿不可以查询。如银行存款设置“银行账、日记账”,则可以查询银行日记账、支票使用情况;如应收账款设置“客户往来”选项,那么不仅可以查询总账、明细账,还可以按客户分类查询明细数据;如管理费用下的二级科目设置了部门核算,不仅可以科目查询费用明细账、可以设置查询多栏明细账,也可以按部门分类查询明细数据。三、会计信息系统模块初始化主要问题模块级初级化是设置特定模块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参数、数据和基础信息。主要内容包括:设置控制参数、设置基础信息、录入初始数据。其中基础信息与录入初始数据工作量大但比较简单,下面重点分析模块级初级化控制参数主要问题。1.总账模块初始化控制参数问题。账务处理模块控制参数与企业内控制度相关,如凭证编号是否自动连续、是否允许操作人员修改他人凭证、出纳凭证是否必须经过出纳签字、是否对往来科目实行赤字提示等等。企业应根据会计准则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灵活设置。

篇7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信息系统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为了完成单位的经济活动,保护市场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等而制定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之为完整的体系。

一、会计电算化的风险分析

会计电算化后,由于会计信息系统自身的特点增加了固有风险。因为在手工会计核算下,要想更改会计数据必须要同时更改相关的会计凭证日记账、明细账、总分类账和会计报表。一方面工作量比较大,另一方面也会在相关的纸质存储介质上留下相应的痕迹,因此,一般无法对会计资料进行更改。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一般只需要录入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系统会自动根据录入的原始凭证生成记账凭证,并对记账凭证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生成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

1、开发和设计中存在的风险

在应用软件的研制过程中,由于研制人员所考虑的问题不是十分全面,致使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情况与之不能吻合,容易出现微小的差错,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一空隙,运用技术化、智能化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

2、业务操作中不规范和造成的风险

企业应用现代化管理工具替代了陈旧落后、繁琐的手工核算。但是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往往只停留在形式上。所以,犯罪分子利用内部防范制度的薄弱环节,不惜以身试法,利用合法身份,滥用或盗用操作密码进行越权操作,从而达到侵吞企业财产的目的。

3、计算机维护不当酿成风险

在电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会计账目,货币现金,信息存储,文件传递等都变成了电子 文件存于计算机内,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由于会计信息存储电磁化,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中,是肉眼不可见的,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而不会留下痕迹,往往使应用人员和维护人员疏忽潜在危险的存在。

4、不可控制的灾害风险

不正常的程序结束操作造成的故障,存储数据的辅助介质(如磁盘)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以及一些不法分子蓄意制造计算机病毒,恶意攻击,侵入系统,干扰、破坏系统的设置,破坏程序正常执行及数据的完整。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由于控制方法,对象等方面的变化,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刻不容缓。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

1、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符合标准和规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

(2)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会对企业管理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

(3)系统转换。企业在新旧系统转换之际,应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账、数据库备份,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企业在系统转换之际,建议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至少为3个月),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

(4)程序安全控制。程序的安全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常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程序备份等。接触控制是指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接触到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备份则是指有关人员要注明程序功能后备份存档,以备系统损坏后重建安装之需。

2、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的关键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管理控制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其中较重要的岗位有系统管理和审核岗位。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控制,明确职责分工。

3、组织控制

是指在系统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约束以相应的规章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职责分工,是指将电算化部门与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的职责相分离。其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科学、有效的内部职责分工,以弥补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系统管理主要负责系统的硬软件管理工作,从技术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掌握网络服务器及数据库的超级口令,负责网络资源分配,监控网络运行;按照主管人员的要求,对各岗位分配权限,对数据的安全保密负责;负责对硬件、软件、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审核岗位主要负责监督计算机及电算化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具体包括: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等。

4、日常控制

(1)数据通讯控制。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如将大量的经济业务划分成小批量传输,数据传输时应顺序编码,传输时要有发送和接收的标识,收到被传输的数据时要有肯定确认的信息反馈,每批数据传输时要有时间、日期记号等等。

(2)业务发生控制。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如反映业务发生的科目代码是否有效,操作口令是否准确,经济业务是否超出了合理的数量,价格等的变动范围等等,以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

(3)数据处理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控制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标识、检查文件是否被感染病毒等。

(4)数据输出控制。为保证合法、正确地输出各种会计信息而进行的控制。这种控制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使用。对于输出的纸介质的会计资料应由专人进行核对,检查其完整性、正确性、检查打印的账簿和报表页号是否连续,有无缺漏或重叠现象。

5、操作控制制度

企业应当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做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做好登记。具体制度包括:无关人员不能随便进入机房操作;各种录入的数据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数据录入人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但不能擅自修改;发生输入内容有误的,须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设置操作权限限制;机房工作人员不能擅自向任何人提供任何人提供任何资料和数据;不能把外来的软盘带进机房;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开机后,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操作现场;定期做好数据备份;专机专用。

三、应该重视对内部控制的审计

查错防弊一直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审计人员对计算机舞弊可以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在审计中直接查出计算机舞弊案;二是审核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弱点,提请被审计单位改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来预防,查出和处理计算机舞弊活动。为监督并促进系统运行质量的提高,企业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委员会或高层决策机构领导下工作。内部审计应包括: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企业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与保存、移交、销毁等工作。

四、加强会计队伍自身素质的建设

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就要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防范信息技术风险。首先,要求决策层对此有明确的认识。决策层的重视是提高电算化水平的重要保障,只有决策层重视电算化,才能实现电算化的及时更新换代,进而提高内控水平。其次,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培养崇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升华对整个系统的理解与应用,为企业更好地防范控制风险,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内部会计控制中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将不断出现。对会计风险的深入研究,必将使在会计电算化下形成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使得电算化会计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调整、改善,真正做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给企业创造良好的会计效益。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2] 王景新、郭新平: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3] 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4]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第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

[5] 赵伟:加入WTO对我国会计信息产业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7).

[6] 王治安、向显湖:试论我国的会计改革目标[J].四川会计,1997,(12).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会计信息化成为会计发展和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的深化和发展离不开会计理论的创新、指导与支持。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什么样的冲击和影响,是否还能继续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其间学者们从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网络会计、会计信息化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传统会计面临的冲击和挑战,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的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披露、会计工作流程、会计方法、内部控制、会计组织、会计人员等会计理论和实务领域及范畴。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导致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因此要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并没有触动会计的本质和内涵,在新的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仍然适用,只是需要正确理解其本质,对其重新认识和诠释。

应该承认的是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的确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并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会计信息化究竟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哪些方面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是否属于实质性影响,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真正研究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影响的论著较少,而其中探讨对会计实务和工作影响的较多,大多是针对会计的技术手段展开的讨论,特别是针对会计实务工作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进行的探讨,而探讨对会计理论影响的较少。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对会计信息化的涵义没有一个正确和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传统会计理论中相关范畴也缺乏正确的理解,因而无法准确把握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影响,也就无法判断传统会计理论是否还能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无法明确会计信息化发展和变革的方向。究竟是要对传统会计理论进行不断的修补,还是要发生质的飞跃,创新传统会计理论,构建会计信息理论新体系?这已成为制约会计信息化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亟待深入探讨和解决。因此,本文将在明确会计信息化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探讨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受到的冲击和影响,重新诠释相关范畴,从而明确应对的措施,以指导和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创新和实践活动。

二、会计信息化的内涵

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当时对会计信息化涵义的理解是:“会计信息化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整,并据以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主动和实时的报告会计信息。之后,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诠释,但对其涵义尚无一致的界定。目前较权威的观点是杨周南教授在其论著《论会计信息化的tmaim体系架构》中对会计信息化核心内涵的界定:“在会计行业和组织或企业会计活动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使会计信息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共享财富,以推动会计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会计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是:“促进会计行业、组织或企业会计管理活动和会计业务的变革,以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可见,从本质上讲,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发展过程,是技术变革和理论创新不断互动和融合的过程。

三、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及其重新诠释

1、拓展了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和形式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做出的合理判断,是会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是环境赋予会计工作的基本特征。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建立工业经济基础上的会计基本假设必然会受到冲击和影响。

会计主体假设是为了明确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立场及对其空间活动范围的界定。传统会计主体是以有形的实体组织为主,有明确空间范围。但会计信息化下出现的虚拟企业等临时性的结盟组织使会计主体出现了模糊性、整合性、不确定性,更加不易确认,于是,有学者认为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再适用,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等假设来取代之。对此,需要明确的是会计主体并非完全等同于有形的会计个体,它应具备两个特性:拥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并能独立做出决策;对自己控制的经济资源及经济行为承担责任。很显然虚拟企业是完全具备这两个特征的,其模糊性、整合性并不影响该组织的客观存在,其形式上的多变也并不影响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反而更加显示出其会计处理高速、便捷的优势。因此,虚拟主体的出现只是丰富了会计主体的形式,拓展了会计主体假设的范围,在会计信息化下会计主体可以是实体主体与虚拟主体的并存。

持续经营假设是假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既定的目标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它是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等原则的基础。然而由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主体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加剧,使得人们更难于辨别一个主体是否在持续经营,于是,有学者认为这动摇了持续经营假设存在的理论基础,提出应用破产清算假设来替代持续经营假设。对此,应该明确的是持续经营假设并不表示企业不能破产清算,而是表明在正常的环境因素下企业能够生存,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遵循会计原则,对其经济业务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无论是传统意义上有形稳定的实体主体,还是会计信息化下的无形易变的虚拟主体,都不会无限期地存续下去,都会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只不过是存续期长短的差异,但这并没有影响企业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进行会计处理,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仍应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而对于那些存续时间较短的企业可使其提早进入破产清算环节,依据清算会计程序进行处理。

转贴于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为及时总结企业的经营情况,人为地将企业不间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它为定期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损益提供了前提,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也是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依据。然而由于会计信息化下会计信息的实时加工和传送成为可能,会计期间的间隔可以趋向于无穷小,财务报告期的大大缩短,特别是xbrl技术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应用,使得低成本、高效率的联机实时交互式会计报告成为可能,规定会计期间似乎变得不再重要。于是,有学者提出应用“交易期间假设”替代会计分期假设。对此,应该明确的是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比性,实时高效、个性化的会计信息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本质,它只会影响会计期间的长短而不会使其消失,也并未否定会计分期的存在。而如果以交易期间作为会计分期,因难以保证各个交易期间时间间隔的一致性,反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并假定货币币值稳定。它解决了会计计量的尺度问题,而货币性信息的效用则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然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虚拟货币的出现,企业间技术、资本自由流动的加剧,对非货币信息的重视,使得货币成为观念的产物,也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仅以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货币计量假设受到冲击和挑战。于是,有学者认为,应用以电子货币计量为主的“在线货币假设”替代货币计量假设。对此,应该明确的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不排斥非货币单位的补充运用,而传统的会计核算中也一直是以货币信息为主,非货币信息为辅,这并没有违背货币计量假设。虚拟货币的出现只是增加了货币计量的形式,加速了货币的符号化,使其变得更加无形和抽象,但这并未消灭货币或者超越价值抽象的范围。另外,货币本身也并不是一个充分稳定的衡量单位,币值稳定作为货币计量的附带假设,所受到的冲击在通货膨胀环境下本文由收集整理也存在,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可比性,仍有必要坚持币值稳定假设。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基本假设虽然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其实质和内涵,只是拓展了会计假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其更加多样化,会计基本假设仍然适用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促进了会计目标的融合和实现

会计目标是会计所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其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它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指明了会计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关于会计目标的讨论,理论界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应定位于提供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由于它们都把信息使用者当作一个完整的群体来看待,因此只能提供共性的信息,无法满足使用者个性化的需求。而会计信息化使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的实时双向交流成为可能,不同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获得多元的个性财务报告,充分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既有助于决策者的经济决策,又有助于反映受托者经营责任。因此,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目标应是两者的融合,即向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可靠而有用的会计信息。而这一点在新准则中已有所体现:新准则针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仍不够完善的现实,确立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同时说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体现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双重要求。因此,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并未改变传统会计目标,反而利用其网络技术平台的优势,促进了会计目标的融合和实现,更好地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3、强化了会计的各项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的功能,即会计能够干什么,是会计工作本质的体现。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信息的处理实现高度自动化,会计的反映职能得到更好地实现。同时,由于实现了实时和自动的核算处理,使会计人员从繁杂、重复的会计日常事务中得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有助于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而会计信息的实时跟踪,使会计人员能及时了解企业内部各信息系统及供应链上的有关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会计的规划、调节、监督、考评、决策等职能也得到了加强。

4、突破了权责发生制的确认标准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会计只能确认企业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而对尚未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以及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则不能进行确认。新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这一标准暴露出了很多缺陷:由于信息反馈速度慢;无法确认企业因长期生产经营积累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资本;无法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的信息,以及大量与信息使用者决策关系密切的预测性信息,因此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而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由于企业的收支均在同一交易期内完成,使得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收付实现制则成为会计信息化下会计确认基础的客观必然。会计信息化下强调的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重的确认标准。

5、丰富了会计计量属性的形式

会计计量既是其他会计处理程序的前提,也是其他会计程序的结果。一个完整的会计计量模式,除计量对象外,还包括两个要素: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仅以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难以对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准确计量,也难以反映产品和设备的真实价值,其反映的会计信息滞后,使得公司管理当局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会计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的职能无法发挥出来,因此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得到完整、准确的反映,就必须丰富会计计量属性的具体形式,这一点在新的会计准则已有所体现:在新准则中,原来的历史成本原则已作为会计计量的一种属性出现,新准则全面引进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并明确了计量规则。公允价值的引用意味着会计确认与计量不再一味记录过去,更多的是需要面向未来。而由于各种计量属性各有所长,因此应尽可能根据各种计量属性分别计算,并将各自不同计量结果交给信息使用者,以更好地满足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6、促进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满足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目标和会计假设的影响,同时也波及到与其相关的或以其为基础的会计原则。会计信息化下,信息使用者的投资策略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其信息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一些原来看来不相关、不重要的信息变得相关而且重要。而一些现在看来非常相关、非常重要的信息可能会变得次相关和不重要,这使得传统会计信息越来越难以适应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变得不甚相关,相关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变化,重要性原则的侧重点也不得不进行调整。信息的实时获取和传递,以及提供信息的多元化,将更有利于满足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增强信息的时效性。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灵活地选择各种信息组合,信息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更多地取决于使用者的个人判断,及时性和可比性也得到更好的满足。因此,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更有利于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7、推动了财务报告模式的变革

篇9

【关键词】会计;会计信息化;会计理论

一、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纵观20多年来中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虽然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目前已程度不同地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应用了核算型会计软件,但从总体来看,中国会计信息化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这种观点也是一种演绎推理思维逻辑的结论,认为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将导致一种新的会计思想。同时认为会计信息化要重整传统会计模式,预言会计信息化的特点是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的、信息充分开放的并高度共享的、实时报告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它还包含有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会计教育的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等。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要求构建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全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高度自动化,实现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使每个组织都主动地报告会计信息。过去会计信息是管理者的宝贵财富,是商业秘密,事实上会计信息将来要更大程度地开放和公开。

网络的便捷和电子商务使得会计信息化成为现代会计新的特点:这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势必对传统会计产生强烈的冲击;对会计报告产生的冲击;对会计职能产生冲击;对会计流程、会计方法的冲击。

会计理论是由具有一定客观逻辑关系的会计理论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化的有机整体。我国的传统会计理论体系是以会计目标为理论起点,以会计基本假设为前提和会计应用理论为内容的有机整体。会计应用理论是以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于财务会计实践所形成的一系列方法性的理论,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各项会计实务规范,是引导和制约会计工作的标准、评价会计工作的依据。传统会计应用理论主要有基本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计量等层次。

会计信息化表现在对传统会计理论冲击影响的几个方面:

1.对会计目标的影响。2.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3.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4.对会计计量的影。5.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6.对会计分析方法的影响。7.对会计检查方法的影响。

影响是深远的。会计信息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检查的方法,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三、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1.会计信息的实时性

传统会计主要是事后核算,会计信息滞后,所需的信息一般要到当月会计业务结束之后才能从账上反映出来。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交易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递,直接下载到会计应用程序中,使得从原始单据到生成最终会计信息的过程瞬间就可完成,所需的会计信息随时都可获得。使用者亦可以根据不同的权限,浏览查询所需最新的和历史的财务信息,从而减少其决策风险。

2.会计信息的智能化

会计信息化系统不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具有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离不开与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与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会计信息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仿真系统,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3.会计信息的网络共享

网络环境下,连入互联网的任何一台计算机,只要在允许的情况下,都可以合法地获得信息资源和会计数据,还可以任意使用网络上其他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网络上的任何一个工作站都享有系统的全部功能,使会计信息化最主要的特征――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性得以实现。

四、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管理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分核算、管理、决策三个层次。作为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仅有核算功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和方案等。因此,会计信息系统除了核算功能外,还应具有参与管理和决策功能。

管理型会计是对企业管理进行支持,它包括财务计划、分析和控制管理功能;决策型会计是对企业经营决策进行支持,它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资金使用和管理决策等。因此,全面实现会计信息化应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决策三方面的信息化,尤其是后两者,而决策型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化的最高层次和最终趋势。

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应用专家系统,建立相应的计算机辅助系统,使财务管理和决策智能化,是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由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和决策型转变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仅发展到管理型会计阶段,与智能化会计信息系统相差较远。我们必须要加大开发力度,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引入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尽快发展高性能、高层次的会计信息系统,以适应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五、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会计信息人才是现代网络与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对相应的会计人员、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既要求他们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基本的故障排除方法以及计算机的基本维护技能,又要求他们有很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现代化的会计人才对于会计和计算机以及网络都很熟悉才可以应对浩如烟海的会计数据,抓住会计管理的核心,提高企业利润和应对市场竞争。

六、结论

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计算机技术 网络 交通行业 基础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计算机时代的到来,网络及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会计信息化也随之发展。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且会计信息化为实现行业、部门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因此,深化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促进交通行业发展的基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信息化对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在网络化的条件下采取的新的举措,补充会计电算化的不足,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在会计的实务、管理、教育等方面都实现信息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会计信息化通过三个步骤实现:第一步,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建立会计的信息系统;第二步,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第三步,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建设,使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在企业中有效的应用。会计信息化能够实现信息高速传递和共享,实现信息的整合,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降低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失真情况,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对经济活动的预测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比较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深入,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不再拘泥于会计电算化系统,已经形成了会计信息化系统。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产物,二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的不同。

(1)技术应用的不同。会计信息化系统主要是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通过网络实现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则是基于传统的思想的基础上,由计算机技术实现的。

(2)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会计电算化应用于企业的会计部门。会计信息化则是在会计部门的基础上,在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现企业的领导层和执行人员的统一。

(3)应用的范围的不同。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技术融合到会计账务处理当中,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信息化同时发挥着对会计信息管理、会计核算、会计决策等方面管理的作用,运用网络技术进行修整。

由以上的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的比较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化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新观念,使网络技术应用于整个企业,不再拘泥于局部发展,利用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加强交通行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交通行业具有时效性和移动性的特点,因此,在进行监管时难度较大,所以需要加强交通行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有以下的几个优点和作用:

采用会计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和传递,企业的管理者能够通过会计信息化系统查看所有的会计信息,为决策的合理化和预算的科学性提供帮助,同时也能为决策者的决策提供预警的作用;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权限设置,降低会计信息泄露的风险,同时也能提高会计资料的保管质量;采用会计信息化管理,企业的会计人员能够根据已有的会计信息,根据情况的需要,及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节省时间;能够有效的提高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实现快速发展战略。

(二)深化交通行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

会计信息化的存在,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实现交通行业信息化管理需要做的以下几点:

(1)提高交通行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对会计信息化的认知水平。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决定了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否在企业当中应用。提高他们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能够为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提供保障。

(2)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建设。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掌控着企业的全部信息,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发展。同时,会计信息系统的实现主要是依靠网络完成的,外界因素对其影响较大,比如黑客、病毒等因素的存在,使企业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加强会计系统的安全性建设,以及提高企业内员工的安全意识,能够为企业的信息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3)增强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信息化系统不只是对企业的财务部门起到作用,对整个企业的运行都具有控制作用。这要求交通行业的人员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需要企业增强对员工的素质教育,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4)加强交通行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的财务会计当中,也需要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建设。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和完善的企业政策能够保障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实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深化交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使企业实现各部门的协调统一,将企业的管理、决策、生产、预算等工作整合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会计信息化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交通行业现代化管理、科学决策发展的基础。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但是这是发展和完善必须经历的过程,需要一步步的探索,在实践中找到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体系,这样才能提高交通部门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能够与时俱进,在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环境下立足,实现交通行业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周月梅.浅谈交通运输行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J].财经纵横,2013年10月

[2]陈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探析[J].经管空间,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