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03 04:4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美术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前言
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正确的引导,也需要经过基础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单方面的教育培养,再组合是达不到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需要有的放矢,有的结合。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来看,其国民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当然也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小学生个人的成长与思考、学习习惯有着很大的联系。其他小学学科在审美能力的教育上存在严重的缺乏判断,提升审美能力就需要有作为基础的小学美术教育,因此本文从小学美术教育能够发挥的作用着手,以证实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和认真对待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二、美术教育发挥的作用
(一)美术教育促进智力开发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而小学美术教育能够促进“智”的发展。通常情况之下,小学美术教育能够迎合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能够起到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想象能力、开阔眼界、培养观察能力等作用,从而达到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目的和作用。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语文等学科之后,接受美术教育的学习,劳逸结合,相互促进。通过欣赏各种艺术品,把学生引入艺术境界,脱离了“枯燥”的数学、语文等学习,激起思想情感的波涛,思维联想、发散。比如对古代作品《清明上河图》的学习,学生就可以通过上面的人物描写,展开丰富的联想,探讨人物活动,遐想古代繁华都市的场景。另一方面,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学习,学生能扩大与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如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再现生活的图景,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深化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二)美术教育提升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当前小学各科教育,特别是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已经把小学生稚嫩的肩膀“压”的喘不过气,由于课程使得学生在学校的自由活动和思考时间甚少,回到家又需要完成各科的作业,导致学生难以有时间来“玩”,极大的局限了小学生的动手创作能力,长此以往,培养的学生也是偏理论缺实践,“书呆子式”的人才。从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企业往往缺乏的是动手能力强,技术型的人才。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的整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创造性是美术学科所具有的显著特征。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特征,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从这个方面出发,小学美术教育就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时间去动手创作。
(三)美术教育促进小学生良好意识观念的形成
在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分辨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高尚与低俗,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确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和良好的思想情操。比如,让学生学习的艺术作品《流民图》,通过《流民图》上场景,激发起小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感受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同时激发小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不断的通过这些作品,潜移默化过程中,让学生灵魂得到净化、陶冶情感,接受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育,从而改善他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他们的行为。
三、提升美术教育水平的途径或者措施
(一)利用多媒体做好美术课程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来说也是一大福音,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能够做到传统教育很多不能够做到的,图、文、声、像等可以得到同时的展示,而且可以充分展现大量的信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做好美术课程,比如用多媒体画图软件教学生一步一步掌握画图技巧,而且三围展现技术是手工比较难以勾勒的,这样就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往往很多时间教师背了大量的课,结果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比如黑板展示时间长,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讲授课程,突出重点,就难以有时间让学生自我把握了,学生练习不够,在课下又需要花较多时间,效率可想而知。如果利用多媒体,那么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有足够的时间来展现画图技巧,也可以给学生留下大量的时间按照多媒体展现的技术来画。
(二)摆正认识小学生美术作品的态度
不合理的打击与批评往往产生的效果极其负面,还不如带点夸奖鼓励学生进步来得实在。教师在评价小学生作品时,应该摈弃批评词句,避免对小学生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从生理因素来讲,小学生处于生理机制尚不完善的成长阶段,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这样画出来的效果可能会让成年人失望,但是小学生对于自己的作品满怀表扬的期待,而且小学生的作品也有在极其想象力,这些可爱的想象力成年人难以达到,纯真、质朴的童趣则是成人画所不能及的,因此,更多的是表扬而非批评。改变以往教师对“画不太好的”批评的态度应该转变为理性的表扬,鼓励小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小学生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鼓励学生敢想、敢画。
(三)鼓励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美术教育也能够发挥和营造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小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的发展,美术作品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创新潜能,局限性也比较小,与小学生好奇、活泼的思维相结合,无疑对推进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美术呈现着发散,也就是发散能够彰显美术的价值,让人充满联想。因此在日常美术作业时,鼓励学生创作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而非按照模板描摹,打破传统思维定势。
(四)做好业余辅导工作
经过实践证明做好业余辅导工作,是课堂美术教学的延伸,是学校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既和课堂教学统一,又有着自己的独立性。通过做好业余辅导工作能够起到如下作用:一是培养学生的表现技能,掌握表现方法,也就是常说的基本功训练,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特长人才。二是培养兴趣和艺术素质,让学生通过培训,发展和提高多种能力并使一些素质优良的学生能够有条件和机会接受更高水准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是实现对学生审美教育,促进其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美术是直观的艺术,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的特点。
一、小学生的美术才能与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教育在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并影响和决定了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由此可见,良好的有系统的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美术才能,家长一开始就应为孩子找一位好教师: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和方法,美术知识及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循循善诱的态度的教师。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我认为在儿童美术才能形成的全部过程中,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我希望更多的家长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努力去寻求发展,并点燃孩子们美术才能的那盏灯,使之放热发光。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以前的教学方式,是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能、开发智力效果。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灌输式 教学,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是美术教学的前提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其有它特有的优势,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然而如何发挥或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
四、创造力的培养
(1)由于儿童自身潜意识的童趣、稚拙的造型特点,学生往往会把果子画成人面,并赋予表情,把画一个人侧面的眼睛可以画成正面人的眼睛,人物手脚可以随意安排,全身比例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我们教学时应极积引导儿童这种自然古朴、单纯的审美意蕴和思维现象,顺其自然,培养其创造能力。
篇3
【关键词】情感 情感教育 沟通 积蓄
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美术教育即是情感教育。小学美术的情感教育是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就是教师利用美术课堂与传授内容作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将思想、政治、美感、劳动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穿插渗透与课堂之中,帮助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良好积极的社会体验。
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美术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小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
一、投入真情,沟通心灵
小学生的基础文化科学习是非常紧张的,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既然艺术课不是考核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情感,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营造氛围,拉近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如:一身厨师打扮的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今日的菜谱”(人教版小学美术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人教版二上,面对色彩缤纷、形状奇特、构思巧妙的各种菜肴、点心和水果拼盘,学生仿佛一下子走进了神奇美妙的菜谱世界,目不暇接,赞不绝口……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畅谈菜谱之美,交流欣赏感受,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各式菜谱的浓厚兴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了成功启动和必要铺垫。
2、畅所欲言,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巧用资源,积蓄情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给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好原有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
我在《纸风铃》(人教版一上)和《会摇的玩具》(人教版一下)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如何将线穿过纸杯底、不让杯子上下移动”和“怎样让纸圈摇起来”的问题时,请那些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学生做“小老师”,让他们拿着自己的“杰作”上台,为大家示范、讲解。由于教师巧妙利用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成资源,在使学生体验到了大胆探索、相互学习而取得成功的快乐和自豪的同时,难题也迎刃而解。
三、精心创作 表达情感
创作出一件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创作活动、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美术创作活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或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教育;个性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美术学科成为了小学教育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美术教学成为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和创新潜能的必备学科之一。通过个性化教学使学生全面化发展,为以后的成长打好基础。某位学者曾说过“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人才”。因此教师通过特色教学,扩展知识的广度、深度,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促使学生全能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1.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固定思维模式
起初学习美术,学生的美术天赋各有不同,几乎所有同学对美术概念的认知度和思想范围都不在一个方向上,而教师的审美观基本接近(教学标准)。按照固定的一个标准来评判学生的作业,从而抹杀了有些学生开启新思想的信心,以此扩大了学生“思维局限性”的范围。例如,教师给一个半成品圆,让学生自己组合完成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完成了作业,但是分数却出乎意料,有现实规模的,得到表扬,而一些学生通过科幻想象等完成的作业,有教师的不认可、有学生的嘲笑各方面的因素,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让这些学生创新思想没有得到施展,在以后的学习规模中形成了固定思维模式。从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1.2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于塑造美术框架、构思模块、如何绘画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生都很欠缺,因此他们没有对美术的学习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都喜欢美的事物,然而学生却没有发现美术真正的“美”,从而没有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来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发挥空间。
1.3师生缺乏交流
美术教学模式的单一,比如,没有组织学生户外写真,只是在课堂上根据一个标本自由发挥,学生不能衍生物品特征(实物接触),不能更好的发挥想象力。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更多的交流互动,教师没有从思想、心理各方面去重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因此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喜好特点,无法引导学生的发挥能力。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学生无法提高事物的审美观,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2.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2.1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任何人,只要是感兴趣的事物,都会对它产生好奇,对它进行研究、分析。对于学科也一样,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每个美术教师都希望学生在学习期间全身心投入到课程中,由于有些同学没有美术天赋,从而放弃美术的学习,不能说美术与以后生涯毫无关系,但它现在至少可以减轻学习压力,让小学生有一个梦幻完整的童年。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认知度,对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用美的眼光来欣赏美术课程,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学生的眼里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的思想单纯,而在此时就是大胆引导他们学习美术知识、大胆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对美术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从另外角度去发现美术的有趣。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2建立个性化施展舞台
在美术教育的最前端,开设一个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施展个性,给学生一个艺术舞台,来施展他们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拿起手中的画笔,给他们一个自由空间尽情发挥,中途学生有不足的或者无法继续完成的,老师给予耐心的教导,与学生多多交流与沟通,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不论学生作业完成的好与不好,老师应对学生给予奖励和鼓励,让每个学生对作业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让学生对绘画信心十足,来培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3组织室外活动
一般的教学活动都在教室,但对于美术课而言,它内容的延伸性与扩展度较广,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和外景配合,才能体现美术的生动与活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动就是他们的一大特点,或许加入一些户外活动,可能会让学生全神贯注投入到学习中。教师通过组织室外活动(尤其是夏天),不仅使学生对审美有了定位,而且使学生的视野范围更加开阔,对美的认知度有了提升。才能让学生的想象力超常发挥,有些画面还能让学生的灵感突现,激发美术的创新潜能,完成与众不同的美术作业,对美术课程有新的认识,能从全方位描述事物特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结语
在小学教育中,美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要让学生全力投入学习,应从学生的思想抓起,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来体现美术的真正意义。利用一些个性化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提升一个层次。让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发现和探索美术的奥秘。
【参考文献】
[1]祝丽丽.论小学美术教育中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2.20:153
[2]李传明.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J].赤子(旬),2014.01:370
[3]敖玉梅.对小学美术教学中个性培养的研究探讨[J].新课(上),2016.03:9
篇5
关键词:笔墨;培养;审美情趣;传统文化
一、引导小学生正确使用工具,训练其在涂鸦式绘画中掌握笔墨技法
中国画的水墨表现是中国画的精神,是最独特的一种表现形式。小学生使用毛笔在生宣纸上作画时,最大的问题是水分掌握不好,画面晕染颜色较脏。为了使小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法,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注意引导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如吴冠中的彩墨作品等,激发他们对中国画的好奇心,使其对中国画感兴趣。学会欣赏名家作品,体会画家在创作时的心情,以情绘景,这对学习中国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明末清初画家龚贤说:“未学画先知看画,不知看画学必差矣。今人尽有能看画而不知作画者,亦有能作画而竟不知看画者。能看不能画,其人不画则已,画必精。能画不能看,其人画可知矣。”由此可见,体会画家作画的心理状态特别重要。其次,让学生用毛笔勾勒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线条,增强他们对毛笔和水墨的控制能力,使其初步获得对毛笔和水墨的感悟。在此阶段,笔者也注意引导示范,让学生临习名家作品,如齐白石的水墨写意作品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为接下来了解和学习中国画奠定基础。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毛笔,并结合三到六年级每周开设的一节书法课,引导学生从书法的用笔中学会中锋、侧锋、逆锋等运笔要领,由点到面,再学会区分浓淡墨色,把握水分干湿,掌握笔墨技巧。
二、突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难点
小学阶段的中国画教学是启蒙、引导和益智教学。笔者在多年的小学美术教育中一直关注中国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让学生从临摹入手,心摹手追,掌握造型基础,并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心理感受培养观察能力;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通过以下方面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利用图画,再造想象;实践观察,丰富表象;运用电教,创造想象。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国画教学面貌一新,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在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四者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画教学中,临摹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逐渐学习对物写生,拜大自然为师,既要“师古人”,更要“师造化”。写生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与研究表现对象的过程,也是提高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简单易懂的语言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几经尝试,就能体会中国画的意境。这个阶段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小学生对中国画有初步的了解即可。为了让祖国未来的花朵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将继续坚持国画教育创新,让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三、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提高其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以博大精深和内涵深厚成为世界绘画艺术的瑰宝。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意境”一词常被用在对绘画作品的欣赏感悟中,这就要求学生能体会画家的心境。欣赏名家作品还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使其在人生路途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欣赏和临习梅、兰、竹、菊,教育学生应该像梅、兰、竹、菊一样有气节。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对中国画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感到让学生从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刻不容缓。同时,在笔者所教的学生中,很多学生都对中国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更加喜爱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国画是一个庞大的、具有深刻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在小学阶段,中国画教学只是为学生提供基础的认识。尽管如此,美术教育工作者还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将这门国粹介绍给学生。尤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力,这是美术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慧玲.审美教育:给孩子发现美的眼睛.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7
一、从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来看。
日本文部省(1980年实施)新订的小学美术学习指导精神(目的任务):①培养具有完美人性的孩子;②培养儿童热爱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情操;③努力发掘每一个儿童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智能和技能;④造就轻松、活泼、充实的校园生活气氛;⑤在尊重普遍道德原则的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合其个性和能力的教育;⑥精选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时间;⑦各校谋求更加具有弹性的教育,即根据各地区儿童的不同情况,制定贴切可行、各具创意的教育方式。英国德育教育尤其看重生活感染和熏陶,他们的中小学道德教育主要有四点: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让孩子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如何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英国中小学并不要求孩子死记硬背道德准则,而是创造各种机会,使孩子们能够从心灵深处,从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去领悟。能鼓励学生自己就音乐的综合理解和知识作出判断,并积极参与音乐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音乐分析与创作的能力及经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已成为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为培养和提高美国国民的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自1988年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提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①小学美国家教委颁发的术课应使学生掌握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②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品德、意志的培养;③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各国的教学大纲上来看德国、日本的美术教育注重素质的培养,重视人的创造能力与评价能力,强调个性形成。我国美术教育除了讲究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外,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特别考虑政治前提下的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美育。
这说明中国在小学美术教育正在逐步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方向转换。
二、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
德国、日本普遍重视美术,小学美术课时安排每周2-4小时,多于我国小学美术每周2课时(不能保证)的安排,从时间上保证了孩子们的学习。
美国的教育为社会上每一个人而办,不是专为少数人而设。用税款兴办的免费教育,除了设立一般学校的科目如数学、历史、语文外,还有缝纫、打字、无线电与汽车修理等科目。学生可依自己的兴趣、个人未来的计划和才能,从许多科目中自行选修。
美国、日本、英国注重学习自己去发现,去体验,去尝试。我国有基本形状和色彩的认识;画出生活中与此形相似的某些事物。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还需从教学的条件上来保证贯彻落实。
三、从教学的条件上来看
美国、、英国、日本属于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国家,有能力多途径支持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上充分体现出来。我国的经济起步迟,教育的投入很少,相比美、日、英的教学条件就显得寒酸。
四、从课程教学形式来看
美、英、日学校课堂授课完全是开放式的。教师只是提出任务,稍加启示,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乐,让学生在成功里进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我国小学课堂授课绝大部分采取的严谨的准备,一环一环进行教学程序,追求课堂的主动性,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主要还是教师为主导,学生大多只是被动地吸收。
五、从教学效果来看
德、日美术教育以全国的重视和有利的条件,保证了美术教育以至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实施。我国的美术教育效果和现状极不平衡,大中城市比乡村要好,沿海地区比内地、比边远地区要好。德、日学生整体艺术素质要比我国的高,以至于所有国民对工作、对生活的艺术品位都显得高雅、文明,对工作对事业也就求新、求异、讲究创造性。
综上的五点来看,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前景是较为可观的,在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内容、条件、效果上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也再此上做了诸多的努力,并取得了比较好的回报,使之成为一段时间后的发展空间。还有我认为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其中较为明显的是;一般未考虑到合作学习的需要,随机组合就导致了有同组不异质的可能,不能保证分组的合理性。现在的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浮躁、自我,没有合作精神。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不到位,评价方式单一,缺少激励机制,课堂管理缺乏成效。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建议。在组建学习小组前,我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做一些基本调查防止分组不合理,要使学生有效的进行合作学习,就必须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他们懂得合作的乐趣。在收集资料阶段,教师应合理引导,做足合作前的准备工作,积极参与,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制作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当协调者的角色。适当开展一些合作小组间的竞赛活动,以激发合作热情。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激励性语言。
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应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随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出现了一种新课程理念下美术课堂教学的转型作为美术教师我们都曾有过成功与收获的喜悦,也曾有过耕耘过程中不尽如人意的失落,学生一代接一代的在接替变化,教师也应有所变化,以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广大美术教师必须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美术教师提供这个机会,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再这说一些我对新的美术课堂教学有必要重新认识;1、教学民主,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2、强调审美,激发兴趣。3、师生互动,让课"活"起来。4、学科整合要适度。5、促进学生发展。
美术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过程巾有着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正如美术教育家阿恩海妙所言,"美术在更大强度上,应该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智能、身心等方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他把美术视为"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每个受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现今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中,美术教育将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望大家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袁爱玲.中儿科学教育课程的差异性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1)
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造力培养
当前,在最新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反复提出“要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等等有关提高创造力的内容。为顺应国家教育方面的发展策略和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我们必须要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方法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想探究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适当的培养策略,我们必须要了解在小学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一、小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1.小学生创造力与生俱来。任何人都是创造的主体,只要你摒弃偏见,就会发现身边围绕着的人中或多或少都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在各个阶段的人群中,小孩子这一群体是创造能力最强的,你不得不佩服,有时候小孩子的脑洞一开就会产生一种充满无限创意的事物。小孩子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从出生那一刻,睁开双眼的那一秒,他们对于外界的探索就从来没有停息过。小孩子总是有许多的时间对外界进行观察,瓜熟蒂落、蚂蚁搬家、游鱼跳跃等等一幕幕的景象很多时候都是小孩子的目光聚集处,他们的观察不仅仅通过直线思维,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发散性思维,漫无目的但是却每每都能够发现无限的生机。当小孩子眨巴着眼睛和你悄悄地说他发现了一个秘密:树叶上的纹路很好看,透过树叶,还能够发现阳光是满满的绿色。对于孩子们来说,每天都是新鲜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大自然在和他们躲猫猫似的藏着许多新奇的事物。这些均是他们潜在的创造力的具体表现。2.小学生创造力可塑性强。小学生正处于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中,他们的人格不具有完整性,在不断的接受外界的事物以完善自己的世界。这时的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我们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智力的培养,还在于对于道德人品方面的培养。人格的完整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是相通的。通常,我们认为自信是一种很好的状态,这种状态能让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自信之人对于未知的探索会更勇敢,更无所畏惧。因此,若是在孩童时代不断成长的阶段能够拥有自信的品格,那么对以后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会有很大的帮助,而这种自信的获得来源于外界的积极评价。3.小学生创造力发展不平衡。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1900年的克凯趋克通过研究500个小学生的创造力状况,发现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艺术方面很有创造性和发现性,并且四年级后其创造力呈现下降的趋势。小学时期的创造力处于较强的状态,但是不同的学生之间创造力也具有很大的区别,创造力的差距受学生的天赋和后天的生活教育环境的影响。有的学生一点就通,学习速度较快,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教好长时间才能够领会其中的要义。例如,看故事进行绘画创作的课程教育中,学生在老师亲自示范完毕后,进行独自的创造,其中,有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体悟画出拥有自己特点的独特的画作,而有的同学则只停留在依样画葫芦的阶段,不能很好地扩散思维,进行创新性创造。
二、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策略
1.创新课堂教育,因材施教。优化创新课堂的方式,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绘画课程中运用泼墨和吹墨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地进行绘画创作,又或者是老师在课堂上生动地进行肢体表演让学生根据表演内容进行绘画创作,也可以利用学生较强的好胜欲通过展示范画鼓励学生进行超越性的创造,还可以在画作上留白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另外可以讲述一个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故事的内容随意创作等等。把握不同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性教育。2.丰富课外活动,汲取创作素材。除了课堂的教学之外,课外的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课外的活动是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是对于创作素材的收集,还是对学生活力的激发。课外活动有许多的形式,学校可以创建美工制作坊,里面的材料除了学校提供的还包括学生自己收集的材料,如废弃的物品塑料瓶、牛奶盒、破衣服等等,专门设置手工课带学生到小作坊里进行制作,或者让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到小作坊进行自主创作。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制作绘画本,在制作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创作的思路,在制作后设置专门的比赛,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览,并对作品进行评奖评优,参加的选手都有奖励等方式。
三、结语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发展全面的人才。我们说全面就是全方位,美术在其中是不可缺少的。在哲学上,有一种观点,艺术创造是神灵依附在人身上使人处于一种迷狂的状态而进行的,这种艺术的创造是神灵的赐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能够受到神灵的赐福,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当前我们国家需求创新型、全方位人才,这种需求凸显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坚持美术教育的创新,使学生在小学时期即创新能力较强的阶段激发创造力,为今后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羡姬.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
[2]张哲.学生自由创造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培养[J].中国培训,2015
[3]吴冰清.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6.
[4]刘静.初探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6
篇8
关键词: 小学美术 审美能力 能力培养
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真实能力的培养,而非考试能力的培养。考试只是手段,但长期以来却被很多教育工作者当成了目的。比如数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而不只是看数学成绩,尽管成绩确实能部分反映出一些问题。
如果说数学的考试还相对有一个标准答案可以参考的话,那么测评美术教育的成果的确是个难题,没有一个绝对的参考标准能衡量一幅绘画比另一副好,因为审美首先就是一个主观的东西。尽管如此,审美也是一种可以培养且需要培养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成了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说,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中的一项基础工程。
审美是没有对错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喜好不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像教数学这样的科目一样,首先就给出结论,也就是不能给出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特别是在小学生心目中,老师的话往往是权威。基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进一步引导,引导的同时是在释放学生的想象力。
当我们要学生画一个苹果的时候,可以拿一幅逼真的苹果画像让学生参照着画;同时我们可以放一个苹果在讲台上让他们画。毫无疑问,从绘画的结果看,第一种情况大部分学生绘画的苹果“更像一个苹果”,然而,每幅画之间的差别不大,因为有了“标准答案”作为参照。而第二种情况下每个学生绘画的苹果就有无限的可能,有些可能看起来根本就不像苹果,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想象力可以得到释放,教师也可以从绘画结果中得到一些反馈。之后就可以加以解释,比如说,用每人都耳熟能详的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告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这就是一个不同的苹果。这其实就是一个带动学生思考的过程。
审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然是无法在小学这个阶段就可以实现的。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其首先就要有这样的意识。小学生往往正是处在好奇心特别旺盛的阶段、想象力无拘无束的阶段。尽管很弱,但是孩子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比如强烈的色彩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吸引注意力,这些都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
所以,无论如何都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没兴趣,一切都是无稽之谈,任何形式的被动学习的效率都是很低的。为了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可以试着鼓励大家回去提前预习,并作为一项作业交代学生主动收集与课程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在接下来课程欣赏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让学生表达各自的欣赏意见,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但不能代替他们的回答。自由讨论是非常好的互动手段,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就各自的看法,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讨论的形式在无意中让学生知道,审美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审美教育的确是小学生美术教育的核心。然而,学会欣赏美只是课程的一部分。动手绘画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直接外在体现。所有在校的学生都有动手绘画的课程,问题是美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应起到的作用。
让学生动手绘画的目的绝不是要让他们学会画画,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对绘画感兴趣,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出色的画家。但是让学生动手画除了让学生释放想象力之外,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绘画给了学生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
小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吸收知识、不断开阔眼界,一旦有想法之后,他们是需要表达的。在表达的方式上可以是日常对话,可以是开始尝试的作文,也可以是绘画。每种表达方式之间没有那种更好之说,而是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同时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发现自己长处的机会。
绘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它的独特在于更偏重大脑中情感的一面,更直观。小学生在身体各个方面都还在成长的阶段,特别是理性思维方式偏弱。因此,绘画能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依然是鼓励加引导。比如在绘画的过程中不要给小朋友们过多的限制,大致给个方向就可以让他们随意发挥。在让小朋友完成他们的作品之后,试着让他们说说他们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把大家的作品拿出来一起讨论,就像欣赏课里所做的工作一样。目的不是评出分数,也最好不要评出高下,而是让大家说说喜欢哪个同学的作品,为什么喜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自然要以自己专业的眼光来对这些作品做一些指导性的建议,而不是批评。
最后我想说,所有的这些方法终归只能是参考,具体的方法只是方法,重要的还是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清楚教学目的,以及更加清楚了解教学对象(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虽说教师的职责是教,但其实教师更不能停止学习。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我们在教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学习,不断与同行探讨,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亚玲.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3):249-249.
篇9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意识地突显师范性,努力培养高质量的中小学美术师资应该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可在当前,高师美术教育却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师范性,导致其所培养的人才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不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美术课程性质和价值的认识不足、培养目标的偏离,笔者对此已有论述,在此不再展开。此处重点阐述一下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上缺乏师范性的表现。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当前高师美术教育没有实现“学科专业性”与“师范职业性”的结合和统一,基本上是只注重前者。虽也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但从领导、教师到学生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是为了凑学分,所以这些课无论是时间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保证。很多学校的实习流于形式,实习指导力度不够,质量不高,缺乏与中小学的紧密沟通。就是在美术学科内部,对技能技巧的过分强调,也导致了对史论课程的忽视,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得不到提升。注重“学科专业性”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差,毕业后不能从容面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怎么教”的问题上,高师美术教育在引导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上缺少示范性。“堪为人师而模范之”,高师美术教育囿于专业式美术教育的模式,对“师范职业性”重视不够、引导不够。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模仿的本能,所以不仅如此,还会陈陈相因,学生毕业后继续这种模式,很难达到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如此循环往复,美术教育就会停滞不前,只求生存不求发展。
二、不合理的运行机制是导致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脱节的另一重要原因
不合理的运行机制表现之一就是当前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呈现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都没有想中小学美术教育之所想,急中小学美术教育之所急。即它脱离了中小学美术教育,没有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改革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合作和适时的调整。所以从小学到高师美术教育的生态循环系统就不能建立起来。事实上,高师美术教育一刻也离不开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应成为高师美术教育发展的厚实的基础,为其提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生源,成为其实习试验基地、教研教改的基地,为其发展注入源头活水。高师培养的学生大多要到中小学进行实习锻炼甚至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所以脱离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高师美术教育,就必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培养的学生不管是到中小学实习还是毕业后教学,可能就会遇到所学非所用或者无力应对的问题,可能还得一切从头开始,岂不浪费时间、资源和精力?关键还在于会阻碍教育的发展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害了受教育者。
中小学美术教育也不能脱离高师美术教育。笔者挂职锻炼所在学校的一位教学主任的亲身经历发人深思,她说假期去某高师学校接受培训,她的专业是小学数学,而培训老师讲的却是初中数学,她觉得高师教育不太了解她们的需求。这个学校美术组组长段老师对此也深有感受,并期待有去高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笔者发现,中小学大部分美术教师认为学校或者是上级部门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职后培训,多给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他们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更先进的教育技术,扩充知识内容、开阔眼界、提高教学能力。不合理的运行机制表现之二是高师美术教育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冷漠。高师美术教育应该立足于本地区的经济文化资源,积极进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高师培养的学生,会有相当一部分在当地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所以高师美术教育应该关注当地教育部门的重要决策和改革措施。
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 审美情趣 审美理想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13-01
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改变传统教法和学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寓教于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目前广泛运用的一种美术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美术课的特点,将学生引导到与课程相应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美。如在教学茶杯静物写生时,教师找来生产瓷器的照片,以及历代精美瓷器的照片。学生通过欣赏这些照片,了解了瓷器的美以及创造这种美的劳动,从而不但学习了静物写生,还受到了一次艺术美的教育。再如,风景写生时,教师可将学生领到写生的现场,指导学生仔细用心去观看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引导他们如何欣赏风景美,以及如何保护好环境,使面前美丽的风景能够变成心中的想象图,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了学生的情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学生不仅在风景区中感受到了美,心灵上得到了一次美的滋润,还受到了次环保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趣味教学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让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积极学习状态上来。趣味教学法就是针对小学生易于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这‘特点,将生动有趣的绘画对象引人课堂,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更多的审美教育。记得在一节美术课上《动画事物》的讲解中,其中有一个班我运用了电脑等现代技术教学,用课件、影音动画、图片等现代技术为学生展示了孙悟空、阿头目、哪吒等学生所喜欢的动画形象。学生的绘画兴趣非常的浓,画出的动画形象非常漂亮。而另一个班,我只用图片讲解,效果与前者比较大有差距,用多媒体上课的学生,整节课全神贯注的听,把我讲的每一个绘画技巧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绘画作品完成质量也非常高。例如,教学《中国画―金鱼》一课时,首先,课前布置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的方法,在教学中再向学生讲授了中国画的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各种鱼的图片,并让学生说出这些鱼的可爱之处。惊喜之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金鱼的颜色艳丽,比目鱼的眼睛出奇,鲤鱼的鳞漂亮,鲫鱼的形状美丽等等。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参与的兴趣特别高涨,在了解鱼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美。
三、回归自然本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