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范文
时间:2023-04-08 12:1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些官员能认识到中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不足,很好,起码比早几年某些人自恋地认为“中国的本科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要强许多。中国的大学也确实需要创新,有那么一批高校,每年的垃圾论文和拼凑专著可以用火车拉,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课题可以摊满一个足球场,但多少年出不了一项专利,转让不了一项能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内在活力,年年只能靠拼命扩招换取维持经费。我只是有个疑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不足,可以通过某种“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式的临时政策“计划”出来吗?我们的“211”工程、“985”工程已经实施了那么多年,花了不知纳税人多少个亿的银子,为什么就没有“计划”出一所世界一流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大学呢?
认真一想,高校能不能焕发出足够的创新能力,跟一个国家有没有专门的创新规划,关系真的不大,它只是取决于这样几个要素:急迫的社会需要;及时的财政支持;善待创新者的机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农业、军事、教育、医学等各方面,都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差距,社会对创新是高度渴盼的。只要我们的科研人员真正做出了切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只要我们极力鼓励各种机构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让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并不困难。
我们的科技现在也不缺资金支持。搞基础研究,国家有规律宏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虽然有时评审未必那么公正,但如果真的是极其具有原创性和重大战略意义的研究,我相信即使是出于良知,评委们也会给申请者投上一票。做应用型研究,有大小企业提供各种合作机会,某些关键研究成果还没出来,企业的钱已经投进去了。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涸源泉。创新需要一些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实现。人才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创新能力是需要在后天有意进行培养的。学校作为培养各种人才的“主战场”,必须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去。而课堂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更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然而,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过分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视若无睹。有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刻不容缓!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本人将在潜心学习相关教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新能力萌生的“土壤”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情愉悦地投入学习的重要前提。如果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心情愉悦地投入学习过程中去。学生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心情愉悦地学习知识,自然而然就会萌生出创新能力的“种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之内,还是在课堂之外都要主动协调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创新能力萌生的肥沃“土壤”。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使学生乐此不疲地学习数学知识。因为师生关系和谐,所以学生有了新的解题方法敢于向老师直接提出;因为师生关系融洽,所以学生敢于犯“错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犯“错误”正是其在创新之路上不断探索的一种体现。
二、强烈的好奇心,创新能力产生的“火花”
强烈持久的好奇心是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全神贯注地主动投入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强烈持久的好奇心的驱使下,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不知不觉就会摩擦出创新能力的“火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之内,还是在课堂之外都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让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成为学生创新能力产生的耀眼“火花”。如,在教学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图形初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了精美的flash课件。课件向学生呈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有上海外滩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有埃及闻名中外的金字塔,有大小不同的锥形漏斗,有雕龙刻凤的柱形立柱……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触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强烈持久的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因为好奇心强烈,所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会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兴头;因为好奇心持久,所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会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的劲头。强烈而持久的好奇心是学生走向创新之路的内驱力。
三、丰富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滋生的“源泉”
丰富多样的发散思维是学生轻松高效地投入学习的必备技能。如果学生有着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轻松惬意地投入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发散思维能力,轻松高效地学习知识,无形之中就会滋生出创新能力的“源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之内,还是在课堂之外都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让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成为学生创新能力滋生的旺盛“源泉”。如,在教学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了一道练习题目,并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例:求解x2-6x+9=(5-2x)2。公式法是最基础的解法,学生甲运用公式法进行解答:x2-6x+9=(5-2x)2;将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3x2-14x+16=0;则得到a=3,b=-14,c=16;b2-4ac=(-14)2-4×3×16=4>0……则原方程的解为:x1=2,x2=■。学生乙想:方程的左侧明显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而可以对左侧进行改写,左右两侧都转化为完全平方式形式,通过移项可以进行因式分解,最终得出解。解法如下:x2-6x+9=(5-2x)2,左侧进行改写,得(x-3)2=(5-2x)2;移项得(x-3)2-(5-2x)2=0;因式分解得[(x-3)+(5-2x)][(x-3)-(5-2x)]=0;则有(x-3)+(5-2x)=0或(x-3)-(5-2x)=0;则原方程的解为:x1=2,x2=■。在教师设计的各种课堂教W活动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学生轻松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因为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所以他们会迅速地找到各种数学题目的解答方法;因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多样,所以他们对于同一道数学题目会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学生走向创新之路的有力推手。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协调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创新能力萌生的“土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强烈而持久的好奇心,让强烈而持久的好奇心成为学生创新能力产生的“火花”;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数学题目,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让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成为学生创新能力滋生的“源泉”。诚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但是,无论教师采取哪种方法,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具备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是学生在未来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许多方面,包括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质疑、鼓励创新等几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向“学”的过渡,营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能较好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学习;因材施教;创新思维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exploration——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research
Dong Liangli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athematics exploration ability, is a system engineering, which contains many aspects, includ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est, guide, encourage innovation, encourage questioning method etc..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realize" teaching" to" learning" transition, to create a suitabl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a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conducive to students' subject consciousnes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eaching environment,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which can bett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 words】Mathematics learning;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innovative thinking
1 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与模仿”,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1]这实际上从一个角度要求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未重视认知结构的研究运用。尤其到了复习阶段,连续不断的向学生发放复习试卷和机械地向学生布置复习题给予强化,以达到反应结果。或者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死记一些结论,不注重“有意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似乎还停留在“S—R”阶段。这种简单的操作方法在短时间内能使考试成绩上去,但代价是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并造成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培养“发展型”人才,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如学生对于绝对值概念,只知道│a│是a绝对值,而不明白它的真正内涵。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因此,改革数学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也作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实在是必要、重要和紧迫。
2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2.1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而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2]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2.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3]
2.3 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生动。 过去有的学生总认为数学是很抽象、很深奥的学问,不是一般人能学好的,需要把课本上所有的结论统统背熟,然后模仿例题做习题、再做习题。死记硬背加题海战术。还认为数学课是充满了定义、定理、图形和符号等,“冷冰冰”的,现在的数学课渐渐有点生动了,因为老师总是在新课题学习时呈现出一个实际问题或是一种生活现象,让同学们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中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建立起来的,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提出一些方法和策略,抽去这些方法和策略的实际背景,就形成了数学模型,再把这些数学模型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一个新的课题就诞生了。而且老师总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找出其中的关系式,设计问题解决策略等。这样就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使知识存放有序,也便于更有效地提取和迁移。学习知识结构是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实现的,认知结构又是通过主动联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起来的。
数学总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学会了数学,就学会了思维,学会了思维就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最明显的感觉是,老师似乎民主了许多,很在乎同学们怎么想。面对一个数学问题,你只要有想法并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你就一定能学好数学。过去回答问题时,总是怕回答得很“蠢”,引起同学嘲笑,现在这种忧虑没了,老师并不只表扬答案正确、表达准确的同学,而是关注你是怎样思考问题的,有了想法说出来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还常常有意外的、精彩的收获,关键时候有的学生回答常令老师和同学们眼前一亮,只是有时考虑不太周全而已。
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实验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尽量改变传统的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另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实验用品,让学生根据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作能力。有时实验不一定获得预期的效果,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从中吸取教训,重新进行实验,直到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止。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3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3.1 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
3.2 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首先,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要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起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合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
3.3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还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好数学的社会意义,常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用古今历史上数学家成就去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为建设祖国而勤奋学习。如介绍祖冲之,早在1400年前算出圆周率。陈景润证明、歌德巴赫猜想上获得巨大进步等等。对于其中有趣的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数学兴趣小组提供给学生,让他们体察一下我国古老悠久的数学史,从而受鼓舞对数学形成稳定深刻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3.4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设计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验证和运用。
中学数学中图形的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解和示范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听众或看客,常常事倍功半,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等方法,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4.1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逐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为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展示表面并不新奇,但含有内在的深刻道理的东西,看谁好奇,给予肯定。学生通过对事物的好奇,会对事物表示出一定的兴趣,产生困惑,从而去求得真理。中学阶段,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鲜,作为教师,必须保护好小学生的好奇心。
4.2 鼓励质疑,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在解完一道题是时,总是想问老师,或找些权威的书籍,来验证其结论的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对权威的结论从没有质疑,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中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敢于怀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养成向权威挑战的习惯,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若果真找出“权威”的错误,对学生来讲也是莫大的鼓舞。因此,教学中,对新的发现、巧思妙解及时褒奖、推广,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新,能激起他们不断进取,努力钻研的热情。而且我认为,质疑教学,对学生今后独立创造数学新成果很有帮助,也是数学探索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
5 结束语
总之,新时代的进步,促进着教育的新形势,同时新课标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进化,指引着数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王国海 杨树才,改造 “注入式” 寻求 “导学式”,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第7期
[2] 周明星,教师工作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8),第46页。
[3] 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孙晓天、张丹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查鼎盛等,初等数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6] 曹才翰,初等代数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7] 王晓辉,中学数学专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组编,2010
注释:
[1] 王宽明 李忠如 《数学教学要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 教学研究2008年第1期
篇4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老师在上面上课,下面一二百人听课,教学成本非常低。但是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需要不断进行实践,需要比较大的投入。”刚刚结束的2012年意法半导体iNEMO校园设计大赛总决赛的评委,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林孝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在鼓励学生实践、锻炼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我国整体投入还有欠缺。因此,iNEMO校园设计大赛这种平台就显得弥足珍贵。
iNEMO校园设计大赛是由意法半导体发起的,今年已经是第二次在中国举办。在这一大赛中,意法半导体提供了包含加速度、磁力以及气压等传感器,可提供10个自由度数据的开发板,参赛者可以自由的利用这10个自由度,开发一款产品,大赛会从产品的创意、实用性、可实现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我们很高兴看到的是,同学们做出的很多产品都有着商业化的可能。例如,一个同学所做的让人通过跳跃就可以称出体重的设计,就很可能放在手机中,成为一个颇具趣味的应用。”意法半导体大中华区暨南亚区微电机系统及传感器高级市场部经理吴卫东表示。而意法半导体MEMS事业部业务拓展经理Roberto De Nuccio和林晓康则分别看好通过传感器实现家电操控的智能终端,以及高尔夫球挥杆打分系统。
最终斩获大赛冠军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DragonDance团队带来的水下蛇形环境勘探机器人。团队代表介绍,在意法半导体提供的iNEMO传感器开发板的帮助下,团队成功实现了蛇形机器人在水面上的自由游动,后续还将改善为能在水域中实现三维步态运动,以进行水下环境的勘测。
“近年来,消费市场智能终端的增长也推动了MEMS领域的快速增长。”吴卫东介绍,2011年,陀螺仪在智能手机中的搭载率仅为个位数,而2013年有望达到30%。有一些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在去年还没有看到应用的方向,今年已经涌现很多应用。未来一年内,湿度传感器等也将进入很多设备。“现在,我们也在尝试将加速度、陀螺仪、磁力和压力等传感器整合在一起,这样的传感器如何促进应用层面的新突破,很多学术机构也在探索,这些探索很有可能衍生出一些有价值的产品或应用。同时,这些应用也将促进我们进一步完善MEMS产品。”
篇5
一、生成创新能力
体育教师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体育教师真正具有创新的思维或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思维或创新能力首先是对自己的否定,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种勇气就是要改变过去的教学规则、上课程序与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的方式,即要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积极创造新思维。
创新意识的养成。体育教师能不能创新,首先是想不想到新和敢不敢创新的问题。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包括质疑精神、批判精神、独立性和主动性等。创新意识不是单纯的创造技巧或方法,更多体现的是体育教师的个性倾向。它不是行政命令要求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滋养生成的。如,学校能为体育教师创造参与不同类别的学习策略教学课题研究的机会,提供体育课堂策略教学优质课、示范课的场境。开展体育课堂策略教学学术论坛的活动,请体育教育心理学专家做学术报告等,都有利于形成体育教师开阔视野、探索新方法及获取新信息的意识。
“双赢”意愿的培养。“双赢”在这里,一方面是指体育教师要赢在体育知识、技能传授上,另一方面又要赢在学习策略上,即体育教师会给学生“鱼”吃,也会给学生“渔”的技能。普遍来讲,体育教师要将两者娴熟地结合起来,需要一个磨炼的过程。经过反复研究其中的问题后发现,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将体育知识点与策略教学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其关键做法是要制定出各个层次上的教学计划表,如,全年体育学习策略教学计划表、全学期体育学习策略教学计划表、单元或每节课体育学习策略教学计划表.并要在每章表上详细地标明体育知识点与策略教学条件的结合点具体在哪里。完成这个过程,需要体育教师有一种献身体育教育科研的激情,更需要体育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如牺牲节假日、双休日或假期等)。就前者来说.各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并支持体育教师的科研实验.允许体育教师去探索、去发现,甚至不成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保持激情。就后者而论,体育教师要将时间投入到分析与研究体育知识点与策略教学条件的结合点上。因为这个过程是体育教师加工体育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也是把握策略教学方式、方法与创造性思维品质正确结合的过程。更是挖掘个人聪明才智,生成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增长执行能力
如果说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实施体育策略教学的源泉,那么,体育教师的执行能力就是将甘泉洒在教学实处的工匠。这个工匠要具有执行和落实策略的能力,增长体育教师执行策略的能力:
第一.要求体育教师真正搞懂所用学习策略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概念化。如,复述策略中的命名,是指见到体育图片就说出体育图片上的技术的名称。策略传授还要符合年级特点及学生心理特点。如,识记策略适合初一年级,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适合初二和初三年级,但并不是不涉及别的策略。策略知识概念化要求体育教师要在头脑中有理、有序、有则地储存策略.即懂得何时、何处、何地激活与提取何种策略。
第二.体育教师要把比较抽象的策略,赋予丰富的内容,使之具体化。如,在使用重复策略时要注意:①重复时间的安排(时间安排上,教师要注意及时复习,越是意义性不强的难记的学习内容.越应及时复习,一定要抢在“大塌方”遗忘之前加固。“堤坝”);②重复次数的安排(如果刚能练习还不太熟练就停止学习,记忆效果不会太好,应该再记忆50%一100%的次数);③重复方法的选择(采用整记与分记相结合及多种感官协同记忆)。也就是说,每一种策略必须具体到如此地步才可以进行操作,反之,仅知道某种策略的内涵和外延.不赋予丰富的内容,要想使各种策略都运用自如.且收到较好的效果是困难的。
篇6
1.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评估者,在教学双边互动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2. 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1)注重启发,调动创新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
启发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运用直观启发方法,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运用设疑启发方法,将设计的疑难问题发掘深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比较启发方法,抓住可比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上述种种灵活多样的启发方法,强化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强调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摆脱习惯认识的束缚,它比解决具体问题更富有创造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开放式的、平等的环境,必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积极研讨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句话足以说明善问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4.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1)吃透原理,创新实验方法
实验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实践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埋头于实验操作而忽视了原理对实验的指导作用,或对实验原理不甚了解。有的学生对原理并不清楚,在这样情况下做实验,势必使实验成为“按方配药”式的机械性操作,这只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吃透实验原理,才能在原理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同一个实验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原理,从而创造出不同的实验情景和操作方法。这是学生实验教学中一种可供挖掘的创新因素,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素材。
(2)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
现行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大多数都属于训练类、测量类和验证类,它对于训练学生掌握基本仪器的操作,学会对物质的某些特性和某些物理量的测定方法,以及验证所学物理规律的正确性起着很好的作用,但有关探索性、设计性方面则涉及很少,这不利于学生通过实验观测来模仿前辈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因此,很需要加强实验设计训练,使学生从照着教材做实验逐步过渡到能作部分实验设计,学会自行选用仪器,确定实验步骤或设计简单的装置、电路等。
5. 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篇7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微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之一;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外部保障;创新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自由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 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步伐的迈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教育者关注的课题。这里谈一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以激发人的创造本性为前提,以训练创造性思维为内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改革提出的一项具体内容。新?lt;<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到数学教学要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提高了估算教学在计算内容中的地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也无不体现了这一精神。以第五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节笔算乘法为例:复习准备题学生通过口算和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诱发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学习热情.通过观察、探索明白笔算的计算法则。练的设计有基础练习,也有自选练习,还有思考练习。多维的思维设计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力的外部保障. 事物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创造潜能,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和良性发展。 1. 坚持正确的“人才观”. 创造学认为,人人都有创造的欲望,人人都有创造的潜?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主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创造力.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的创造热情保持持久。不轻易对学生说“不”,更不打击学生的每一个想法,让学生在尊重和鼓励的氛围中健康的发展。有个二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通常不能完成作业,家长提出让她留级.我坚信爱能感化和改变一个孩子,对她区别对待.别的同学做六题,她能做对一题我就给她打一个大大的100分.慢慢地她开始喜欢数学了,思维能力也随之增强. 2. 坚持教学的“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做到教学具有开放性。表现在课堂形式的多样性,习题设计的开放性和师生交流的互动性。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左右着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交流相对单一,思维方式也较单薄.开放性的课堂应该是民主、和谐的。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诱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在教第五册P24的第10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学校买了2副象棋和一个足球。一副象棋3元8角6分,一个足球13元5角8分.买足球比买象棋多用多少钱?我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上讲台的学生公布答案后即开始互相发问,台上的同学向台下的学生提问,台下学生也向台上的同学发问,也可以向老师询问.几番舌战之后,学生热情高涨,思维之活跃是备课前始料不及的.在练习方面,我经常设计半成品题目,给学生存有思维的空间。解题时,要求学生进行一些多元性的练习,例如: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作业量方面,根据学生基础的程度,我让学生自由挑选作业,也可以自己编作业,受到学生的欢迎。 3.给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 好表现自己是大多数小学生的共同点。给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对发展他们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经常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有利于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创新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相互间汇报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主动向家长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锤炼。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让学生自己导、自己演,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和自信。 三.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习活动,创新活动的开展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孕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创新能力的体现使活动本身更具创造性。 1. 小组学习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 开学伊始,我将班里的学生每3-4人编成一个学习小组。课堂里,经常组织小组竞赛活动。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互补作用,学生的思维灵敏度大大增强,求异思维得到发展。例如:我在教第五册P25的第17题:先看一看前四个算式的乘积有什么规律,再按照规律把后五个算式的积填在( )里。 99×1=99 99×2=198 99×3=297 99×4= 396 99×5=( ) 99×6=( ) 99×7=( ) 99×8=( ) 99×9= ( ) 出示题目后,我要求小组讨论,然后演讲竞赛,看哪组的发言更精彩。有的说个位数字逐个减少,百位数字逐个增大,用这种方法可以填出后五个算式。我提出,如果不许用前面的题参照你有办法吗?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又发现:乘积十位上的数都是9,个位和百位上的数的和也是9,百位上的数比乘数小1。我又问还有别的办法吗?学生再讨论后又有新发现:用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99×5这样算:五九四十五中间和为九,即99×5=495。用这种方法很快计算出:99×6=594 99×7=693 99×8=792 99×9=891。看得出,学生为自己的发现欣喜不已。 2. 让实践活动伴随学生的思维过程。 抽象思维弱于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一个思维特点。在教学中,重视直观性原则的运用,让学生多操作、多实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发展。在教“千克和克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先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市场调查和尝试购物并做好有关记录。课堂里,教师展示大量的实物,让学生看一看、猜一猜、掂一掂、秤一秤。系列的实践活动之后,学生对这两个重量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 3.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鼓励他们经常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在探索的过程中求得创新。我在教乘、除法口算时,要求学生多背乘法口诀表。学生嫌枯燥、单调。有一次,我出示口算题3×2=问学生能想起哪句口诀?学生笑了笑,显然觉得太简单.我紧接着说:你能根据“二三得六”这句口诀编出18道口算题吗?学生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沉思起来。当他们通过思考得出:300×2=600 300×200=60000 30×200=6000 600÷3=200 6000÷3000=2 ……等算式的时候,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思维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既注重知识信息的传播,又不断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我们的教育事业会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①《创新教育教学实践》 唐国庆 主编 ②《小学教学研究》2001、8 林春贤 ③《广东教学研究》2001、8 李祥宗 ④《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7 徐抵忠 ⑤《湖北教育》2001、17 艾学富 ⑥《广东教育》2001、9 潘镪英
篇8
一、启发多问求解,培养创新能力
所谓多问求解,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满足于已有的问题答案,凭着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有意识地从多方向、多方面进行思考,以达到创造性地解答问题.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学求“20与35的最大公约数”时,在学生领会了用“分解质因数法”和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后,还可以做这样的延伸:求这两数的最大公约数,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并加以引导启发,使学生思考,展开讨论,可以学会四种求法.A.“口诀查寻法”:看20与35,立刻想到口诀“四五二十”与“五七三十五”,5是20与35的公约数,20的另一约数4与35的另一约数7成互质数,所以公约数5就是20与35的最大公约数;B.“缩倍法”:很明显,20不是35的约数,把20缩小2倍后得10,10不是35的约数,再把20缩小4倍得5,5是35的倍数,那么5就是20与35的最大公约数;C.“约分求法”:把20与35写成分数的形式再约分,可求最大公约数是5.这样引导启发,可以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任何发明和发现,首先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的.没有发散思维,就无所谓创新.重视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对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大有好处.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注意让学生练习一些有多种答案的开放练习.
1. 问题发散.根据相同的条件,补充不同的问题.例:一筐梨重15千克,一筐苹果重5千克.____?可补充的问题有:①梨和苹果相差多少千克?②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③梨是苹果的多少倍?④苹果重量是梨的几分之几?
2. 题意发散.如以“白兔只数比黑免只数多■”这题意为立足点,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发散,从而得出多种结论:①白兔只数占兔总数的■;②黑兔只数占兔总数的■;③黑兔只数比白兔只数少■;④黑兔只数与白兔只数比为3 ∶ 4;⑤黑兔只数与兔总只数的比为3 ∶ 7.
3. 解题发散.如算式7-2.8,让学生寻找计算方法:①7-2.8=4.2;②■-2■=4■;③6■-2■=
4■;④(6-2)+(1-■)=4■……通过发散训练,不仅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还可以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去思考,去发现,去解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一题多解,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时,要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不同角度去认识问题,就能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选用不同知识一题多解,既能巩固已学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又能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和迁移能力;既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
例如:山羊和绵羊共有18只,山羊的只数是绵羊的5倍,求山羊和绵羊各多少只?
篇9
(一)适度性原则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与初中阶段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符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层次性,化学教师不能对学生要求过低,也不能要求过高,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适度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与学生自身条件相符合。
(二)个性化原则
初中学生有个性,有活力。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个性化原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则。如果缺乏个性化教学,则不会有创新教学,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坚持个性化原则,要保证化学教学民主化,摒弃给予性教学,鼓励初中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
(三)活动性原则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创新,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不管是课外活动还是课内活动,都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听从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出初中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探索性原则
不管是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化学实验的教学都需要不断探索,探索性原则摒弃了教师将化学知识照本宣科“教授”给学生的做法,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要将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前提和基础,启发学生质疑和思考,鼓励初中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学会学习。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运用体验学习教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机会,要让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中像个科学家一样对化学实验进行探索。很多教师都在开展实验之前就将实验结果告诉学生,这样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毫无创新可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有实验结果是未知的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在现有条件和情况下,为学生适当增加一些具有探索性的化学实验,鼓励学生从小问题着手,使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对于问题的研究、分析、解决能力。这样的化学实验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探索过程中,虽然有些学生会失败,但他们仍然掌握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更掌握了化学实验的方法。
(二)运用挫折演示教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将自己看成一名学生,对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模仿,表现出思维受阻的情况,在思维受阻的时候,为学生演示经过多次失败挫折以后克服困难和障碍,最终取得成功和胜利的过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实验都是定性实验,定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阻碍作用。因此,在化学实验刚开始接触“量”对于化学反应产生的影响时,思维定势会制约学生的思维,致使学生思维受到阻碍。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设计化学实验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帮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和探索,教师要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设置一些阻碍学生思维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探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克服思维阻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敏感性进行培养。
(三)运用不完全内容教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不完全内容教学法是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将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全盘托出,而是故意制造一些空白地带。空白地带是学生的探索地带,更是学生的创新地带和创新开发区域。教师可以在演示完实验以后,不立即告知学生实验原理,而是让学生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比如试剂添加顺序、实验条件、实验装置、实验药品等。教师还可以在演示实验之前让学生对有可能产生的实验现象进行预测,接着再通过实验来对其进行验证。例如,教师在对CO气体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对产生CO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后,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思考,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为学生提出一些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索和思考。比如,对某地火灾现场是否含有CO进行检验的时候,需要选择哪些药品和装置?教师不要立即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实验装置等,要不断引导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提示,一步一步将学生向还原装置、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的方向引导。给学生留有创新空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观点。
三、结语
篇10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的欲望,质疑、想象、多思、主动创新,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所以要让儿童勇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
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长期以来,师与生的关系就像是箭在弦上,绷得紧紧的,许多教师总以“师道尊严”之类的思想为准则,认为自己的一切所为都是正确的,强迫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完全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我们不应按习惯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对待学生,要根据时代的环境,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树立起创新学习自信心。教师及时赞扬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说的比你画的还要好”、“你都可以成为故事大王了”、“你的想法棒极了”……这-声声赞扬流入孩子的心田,让他们有一种亲切感,这时学生就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自我发现、自我研究、自我探索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发,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有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有一个学生质疑:这里的“焦急而耐心”这两个词是矛盾的。因为“焦急”是着急,而“耐心”是不着急,为什么还这样说呢?“焦急而耐心”本身就造成认识上的矛盾,但却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深切热爱之情。学生学会从矛盾之处质疑,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落花生》一课时,学生预习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今晚父亲也来了,这实在也难得”。通过讨论同学们先是理解到:“难得”这个词是写袋子父亲很忙,与家人相聚不容易。经过教师引导后,学生们又体会到父亲是借这个难得的机会,用花生的品质来教育自己的儿女,告诉他们:做人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不断生疑,提倡探究性质疑,就会使我们的教学处处闪烁创新的火花。
启发想象,培养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创新灵感的产生离不开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如在教学第六册《捞铁牛》,课文讲了宋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沉在黄河中八只铁牛的故事。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怀丙和尚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学生各抒己见,纷纷从课文中寻找到了反映怀丙和尚智慧的种种表现。这时一位学生说:“老师,我认为,怀丙捞一只铁牛所用的十六船沙都铲入黄河会污染河水,如果让我指挥捞铁牛的话,只用四只船和两船泥沙。在捞的过程中,船上的泥沙不用往水中抛,只要抛在停在两旁的空船上。四只船两两交替使用,就可以了”。多么令人叹服的创新办法!既节省了装少运沙的劳动力、时间、又避免了阻塞河道、污染河水。在教学《太阳》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好地弄清太阳和人类、地球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画出心中的太阳,再让孩子们尽情地说,自己画的太阳有什么特点、用途、与人类的关系,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踊跃发言,简练的语言,生动的叙述,精彩的概括,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太阳闪亮登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想象成了诱发学生创新灵感的最佳土壤。
激励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