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11 05:0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课堂教学

篇1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一)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了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例如,河南省编写的初一《信息技术》第3.3.1节中要求学生输入的一段英文,取自英语课本第16单元第120课,第3.4.4节练习第4题使用了语文课本中的要求背诵的名篇《爱莲说》。

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一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导学者:(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3)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4)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5)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合作者:师生间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4.评价者:教师可通过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的氛围,建立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使师生的作品或成果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平等“竞争”,既促进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师不如弟子”的可喜局面。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篇2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中职学校;实践教学

1 引言

信息化课堂是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把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构成教学信息传播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目的。

2 构建高效信息化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构建高效的信息化课堂,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堂要构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帮助老师灌输知识的手段,还是帮助学生建构学习成就感的工具;教材不仅是知识的来源,还能有效的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对象。

2.2 注重积极的情感投入及成就感的获得

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需要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无论自主学习或是与人协作,都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并获得成就感的过程。

无论是在自主学习还是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都要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投入,要求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参与进来,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可能取得进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转化为成就动机,这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地学习。

2.3 广泛的认知范围

在现代化的教室里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教材上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接触教材以外知识。信息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要求人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提供了重要的资源。Internet带来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古今中外以及全人类智慧的联网,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目前国内、国际上有许多优秀的科普网站,如中国科普、北京科普、中国科普博览、大百科全书等。这些网站提供了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军事天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海洋、生命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使学习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加丰富。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如何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2.4 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中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指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等五个方面。

传统教学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甚至压抑、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信息化教学要改变这种现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始终处于研究、设计和创作的前沿,拥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新知识。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判断有效的信息化课堂的一个重要依据。

2.5 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

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终极目标,考试结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信息化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将课堂里所学的专业知识迁移到其它情境中,能否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带有综合性,需要学生掌握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多角度、多层面地对问题加以阐释。即使是考试或测试,也要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3 信息化课堂教学在实践教学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践教学中,本文结合汽车专业的仿真软件,通过课堂演示与实训相结合,以汽车电器中的更换发电机教学环节为例,我阐述一下我在实践教学应用的一些办法。

⑴开始新课之前通过仿真软件模拟汽车充电系统的故障(充电指示灯常亮)分析,导入故障原因是发电机不发电,结合目前4S店维修流程导入本节内容。

⑵开始实训之前通过电子白板展示4S维修流程(接受派工、整理工位、准备工具、领取配件、更换步骤等)。

⑶通过实车展示操作,加深学生对该节课程的兴趣及记忆

⑷通过分组实践,让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掌握相关的技能及工作要求,与企业培训无缝对接。

⑸通过实践总结,让学生对实际操作中的失误加深印象,提高技能水平。

4 小结

通过信息化课堂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减少教学复习时间,降低课堂教学难度,有利于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自主性;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51-02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of Informatiz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XU Rui

(Shenya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School, Shenyang 110026,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z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can promote teaching efficiency, improve its quality, now it is spread and applied.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characters and present state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lassroom teaching , attempts to analyses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of how to better informatiz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optimization

1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含义

所谓信息化课堂教学,就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信息化课堂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特性

2.1 信息资源丰富,知识容量大

信息技术的参与使得课堂上信息来源渠道增多,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扩大知识的容量,还增强感观刺激,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2.2 教学的直观性增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入,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具直接性,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获得教学信息,对知识构建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2.3 便于分层次教学的展开,体现个别化教学

信息技术参与给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媒体和网络技术呈现学习的学习内容,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的难易、进度,便于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2.4 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便于协作式学习

在网络的帮助下,学生通过互相协同、竞争或角色扮演等不同形式进行学习。这对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运用很有好处,对学生的认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5 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技术辅助,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反之,信息素养的提高便于学生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平台,这是一个双向的共同促进。

3 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1 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认识不够

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有一定认识,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仍然受到一定的思想束缚。许多老师还没能意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工具。大部分教师对信息化课堂教学还处在尝试阶段,多数只出现在公开课或观摩课当中,实践的形式大于效果。

3.2 部分学校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基础设备薄弱

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些学校达不到实施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硬件条件,信息化课堂教学所需的校园网络、数字化教室等设施所占比例严重不足。

3.3 教学资源建设不能满足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要求

有些学校在建设投资中只注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的开发利用。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教学资源的开发存在着不完善、不系统、无序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优劣。

3.4 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匮乏,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有限,无法完成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的融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信息化课堂教学感到无能为力。

4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4.1 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在信息化手段参与的课堂教学中,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已经从已有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获得,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教师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是"传道、授业、解惑"授业者,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作者,怎么样让学生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才是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力求完成的任务。

4.2 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化课堂教学开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在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设备,但设备的开通率和使用率还有待评估。有些形式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不能只靠教室中的一台教师机的支持,类似网络教室的多媒体教室才是首选。因此,学校内网络教室的多少、校园网开通与否决定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另外,教师办公设备充足与否决定了教学资源获的获取,因此,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建设是信息化课堂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

4.3 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提供丰富资源

要实现信息化堂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参与来优化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与管理。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一定要正确理解教学资源库的内涵,充分了解教学资源的多种表现形式、存在形式。在资源库的建设中,教学资源的采集要全面,不仅要注重数量和质量,更要重视所收集的资源是否适合教学内容。

其次,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一定要有规划,成体系。在教学资源库的设计过程中,有目的地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队伍,发挥各方面优势,注重整体上的协作与共享。资源库除了要有专职人员管理与维护外,还要注重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与建设,逐渐形成以学科为体系的教学资源库。

4.4 增强教师队伍与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与学生自身的素养关系到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成败。信息化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更要掌握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网络操作与应用能力,能有效地获取教学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同时具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等。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信息化课堂教学实施的一个先觉条件是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基于信息技术来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会使用信息技术,反过来,信息化课堂教学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4.5 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开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研究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必将带来教学结构上的变化。因此,开展与信息化课堂教学相适应的新型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个重要举措。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强调以问题或任务的解决为核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过程由原来的知识归纳型或逻辑演绎型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会话商讨等教学过程,这必将导致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因此,要对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有组织、有规划地引导专业教师、相关技术人员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为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5 结束语

以上是对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的几点建议。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研究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优势与劣势,要扬长避短,各取其长,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互补,有效完善信息化课堂教学,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小山,严先元.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2] 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篇4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信息化;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以及互联网+的提出,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高职会计专业是目前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由于专业的特点使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将学生留在教室,使得会计专业必须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手段进行专业教学的改革,迫使各高职院投入巨资进行教改。近几年来各大高职院校几乎要求所有老师全力开发微课、慕课等教育教学资源,然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问题是教学资源按计划和要求开发完成后,如何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来进行课堂教学却没有学校去进行认真思考,教学资源开发完成后,上传到各学校相关的网站上,让学生进行自主下载学习。也有些用于课堂教学,教师零散、无序的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与各学校大力开发这些教学资源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没有使这些教学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有个别学校开发这些教学资源甚至于是为了学校的评估而使用,完成没有得到合理有理的利用,这是对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怎样利用好已完成开发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是每一个从事教育教学老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然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即教学设计。任何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是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在每一个45分钟内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内容,使教师教的轻松,让学生学的愉快,这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每一个教师在上课前都要备课,备课并不单纯的备教材,大多数教师的备课都是看看本节课上课的内容,保证这堂课的内容不要讲错就可以了,至于这节课使有什么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得到的教学效果是不是不一样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能将学生留在教室内认真听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则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少部分教师上课是教本宣课,按书上的教学内容读一遍就算完成上课内容,故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进教室,这是目前我们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手段等,在课前要对每一堂课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设计安排好每一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反复比较和运用,做到让学生学得轻松,这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信息化的运用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点,因此本文将以错账更正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会计专业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错账更正方法”,内容选自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会计学基础》教材中的“第五章—第四节”。该教学内容可以修正会计账簿中的错账记录,又可以为编制财务报表的数据准确性提供保障。因此,在本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用时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该内容的教学将分别实现“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主要要求学生掌握错账更正方法并能熟练应用。技能目标主要要求学生能正确选择错账更正方法,并按规范要求进行错账更正。素质目标主要培养学生会计职业素养及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为错账更正方法及操作,难点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错账,如何选择相应的更正方法。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职1年级会计专业学生。不喜欢单纯的接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动手意愿,自觉性不强,团队意识弱是该层次学生的主要特点。因此教师需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积极引导。学生在进行本节课内容学习之前已掌握了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错账的查找等知识与技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理实一体”、“任务驱动”、“分组协作”、“归纳对比”、“岗位模拟”等方法,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设计理念。

(六)信息化应用

信息化技术与资源的应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前通过职教平台预习资料并布置预习任务。课中依托视频、动画实物展台及操作系统,构建工作情境和师生互动的学习场景。课后采用网中网财会专项技能实训平台等方式进行测评及反馈。

二、教学组织过程:教学组织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评价三个阶段

(一)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在职教新干线云平台错账更正操作指南、网络课堂视频等预习资料以及企业实物错账纸质材料,要求学生按会计不同岗位以4人为一个小组,分组完成错账更正任务。并通过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预习结果的反馈,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加强课前对学生的了解。

(二)课中教学阶段分为六步骤进行

1.课堂导入(4分钟)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点评,并汇总预习反馈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2.基础知识准备(15分钟)在基础知识准备环节,教师事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描述本校的一位毕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一系列错账并寻求帮助过程。从而迅速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工作情境。在视频结尾时该学生向学弟学妹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层层深入。使学生了解错账类型,不同类型的错账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正。3.修正任务成果(10分钟)带着学长提出的问题,进一步为学生播放动画视频,演示错账更正的操作方法与要点,借助动画视频等信息化资源,演示操作过程,细说操作要求。各小组成员根据动画视频,回答学长提出的问题以及总结错账类型及更正方法。学生总结完后重新对课前预习资料查找出的错账进行讨论并进行任务成果的修正。4.成果展示及纠错(10分钟)为检验课堂学习效果,采用抽样方式通过实务展台及操作系统将学生做好的凭证、账簿投影在黑板上的方式进行小组展示,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在本环节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错账更正方法的选择还存在一定误区,如何根据错账类型选择正确的更正方法也是本次课的教学难点。5.技能要点总结(5分钟)为解决教学难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举的方式进行错账更正方法选择的总结,并编制错账更正“口决”(凭证对账簿错,划线可更正;凭证错账簿错分类型选方法,科目、方向有错误,红字来更正;金额多红字冲、金额少蓝字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解决教学难点问题。6.布置课后任务(1分钟)在课堂结束时向学生提出知识拓展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微信群进行课后讨论并通过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评价阶段

教师通过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获取学生课后作业测评结果,同时汇总测评错误知识点,将汇总结果及正确操作到职教新干线云平台,并要求学生再次测评,直至学生完成操作正确为止。

三、教学效果评价

组织学生分组展示及现场纠错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评,教师的总结性点评帮助了学生对学习难点部分的理解和记忆,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的在线测评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操作要点的掌握,课前预习效果、课后学习效果的对比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成效,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四、教学特色和反思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了双主体教学,课程安排以就业为导向,应用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结合一系列的信息化资源与技术的应用,使课堂程现以下教学特色:1.以设疑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及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习效果。2.使用凭证、账簿等业务资料、结合岗位模拟,构建情境化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3.通过学生自主纠错与总结,结合“口诀”的应用,突破了教学难点。4.利用网中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进行在线测试、微信平台的互动交流与评价,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多元化综合评价。借助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教学变得轻松,让学习成为享受。这是我们教学工作者的心愿,也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志洁.《基础会计》课程模块教学设计与实践[J].财会月刊,2010(9):108-109.

[2]洪荭,廖联凯.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财会通讯,2008(6):40-42.

[3]崔东顺.会计专业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应用与研究[J].会计之友,008(35):85-86.

[4]刘琳,张昆,马广烁.浅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设计[J].科协论坛,2012(8):165-166.

篇5

案例理念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绘制知识导图,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变“条状笔记”为“块状笔记”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案例描述

一、教师指导学生绘制知识导图

(一)工具

1、A4白纸一张;

2、彩色水笔和铅笔;

3、课本和相关资料。

(二)步骤

1、上课前老师把上节知识带领学生一起把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强化的复习与记忆。

2、课后导图练习。教师要对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关键词”,“联想句子”范例,“讲述事因”范例,并“设定标准”,让学生画出本节的知识导图。要求每天学习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分成小组相互检查导图,规定讲述内容,把握知识的熟练程度。

3、每天一张导图,梳理当天学习的知识点,并让学生大声讲述学习内容。

4、每个知识单元每个章节学习结束后,老师用导图把最精华、最重要的内容(包括:语文、英语的句型、短文、知识点、物理定理、化学公式等等所有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梳理知识点。

5、学期结束,鼓励学生把学过的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做成彩色的《知识导图》,随身携带,随时学习。这样可以充分的利用零碎的时间,提高记忆,巩固知识。

(三)操作要点

1、从白纸的中心开始画,向周围发散。让大脑的思维能够向任意方向发散出去,以自由的、自然的方式表达自己记忆该学科的图像或关键词。其思维脉络为:图像、关键词联想句文章。每个关键词所派生的联想句乃至文章数量可以百千计。由小到大拓展无限想象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一幅知识导图画的越生动有趣,越能集中注意力,集中思维,能让大脑更加兴奋。

2、绘图时尽可能地使用多种颜色。使知识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让大脑更容易记忆。丰富的色彩刺激能为创造性思维增添巨大的能量。

3、连接中心图像或关键词和主要分枝,然后再连接主要分枝和二级分枝,依次类推。这就像一棵大树,树杈从主干生出,向四面八方发散。整幅图气韵流畅。所以知识导图也可称为“知识树”。当然形式不止此一种,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独具特色的导图。

4、用曲线连接,尽量不用直线连接。大脑会对直线感到厌烦。曲线和分枝,就像大树的枝杈一样,更具吸引力。

5、每条线上或框内注明一个关键词。知识导图主要是通过图像和关键词绘制成的,每一个词汇和图形都像一个“母体”,繁殖出与它自己互相联系的一系列“子体”。就组合关系来讲,每一个词都是自由的,这有利于新创意的产生。

二、利用知识导图进行教学的要点

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地展示自己绘制的知识导图,并进行讲解。课桌分组排列,每组4人,组内相对而坐,便于沟通与互动;课内课外想说就说,事先不必举手。小组内选出有能力的一名学习小组长负责分配学习任务并监督完成。学生以绘、说为主,教师以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独特感受。这种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自信展示,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经常组织学生比赛、相互提问,利用各种宣传栏、黑板报等张贴知识导图,从而形成相互竞争的学习风气。

3、让学生分组,把各门学科的知识点,用导图形式总结归纳出来张贴在卧室或教室,便于随时随地复习。可以把重要的知识内容拆解后分给各个小组,让他们成为这一部分内容的“小专家”、“小老师”,老师定期检查学习成果,组间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提高。

4、学期末组织大型手绘导图比赛活动,通过比赛提供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在学校里掀起动手动脑展示创意的热潮!

5、每个月分班举办导图比赛,内容为必须掌握的知识重点、难点。提高全班学生的团队争优意识,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或团队颁发奖状和奖品。

6、每个学期由学校举办年级导图大赛,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7、培养学生导图生活化,生活导图化的习惯、综合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篇6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信息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7-0107-03

概述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也译作颠倒课堂、颠倒教室)是一种新出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1]1991年,哈佛大学著名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研究并归纳出学习主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2],翻转课堂的出现,实现了传统课堂知识传授与内化两个阶段的颠倒,教师角色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变成了课堂中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与探索者。国外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已趋向成熟,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课件运动伊始,可汗学院微视频、耶鲁公开课和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Design)教育频道等众多优质教育视频资源的出现,均为翻转课堂提供了要素支持,助其发展。[3]

随着翻转课堂在国内开始盛行,引起了高校“信息化教育”课程教学的改变。本研究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在该门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从而设计出一套适用于高校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并在应用的基础上给出参考性的实施策略。如何构建出高效率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展开“信息化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如何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如何持续性地延展翻转课堂?又如何将翻转课堂推向全国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去?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在开展之前,以上海师范大学2010级教育技术学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学生在翻转学习、学习资源、学习需求等方面的特征,提出了以“信息化教育”课程为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2.课堂观察

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记录,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者如何实施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述能力、小组之间的协作学习与资源分享等,由观察者进行主客观记录与评价。

3.用户访谈

本研究采取的是面对面访谈与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实施该模式教学过程前期和中期对教学者和学习者进行了相关访谈。

4.案例分析法

本研究在“信息化教育设计”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将调查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制定出翻转课堂应用编码表(如下页表1)。

编码表分为概念、应用实践与效果三大类,在概念类别下,由于教学对象对翻转课堂的不同认知,因此又分成了三个类别;在应用实践类别下,由于教学者布置的任务每个教学对象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完成,因此又分成了三个类别;在最终效果类别下,由于学习者学习风格各不相同,也进行了子类别的分类。编码完成后,用Excel量化统计得出情况分布(如下页表2)。

表3所示的分数情况即为在每个子类别为1的情况下乘以3,2的情况下乘以2,3的情况下乘以1后出来的量化结果。

由表3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对该课程教学对象的调查数据显示,更多的学习者倾向于接受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高校课堂的翻转学习不同于中小学,因为高校学习者拥有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课前的准备阶段,主要是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而在课中的学习中,选择知识内化为主,让学习者学会与小组成员进行协同讨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知识;课后的总结反思则需要学习者对自身学习具备更高的要求。

1.一般教学流程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前会提供学习单以及相关资源让学生们提前学习,在课上首先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再让他们提出新的见解或者疑问,学生和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帮助解答疑问。在这一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实时的评价与统计,最后在课堂结束之后布置新的任务,课堂交互讨论过程如图1。

2.模式初步构建

在上述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在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细分,将一堂课的教学分为确定任务―制定计划―课堂探究―总结反思―问题延展五个阶段,教学者和学习者在这五个阶段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特别是在课前与课中两个阶段的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激起他们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信息化教育”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提前准备好学习单、学习资料,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将相关材料及时通知学生;而学生在课前需要有该门课程相关知识的积累,可以为学习此门课程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课中知识内化阶段:学生在课前学习提供的资源,发现并记录相关问题,在课堂中学生作为主体可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及小组协作得到问题的答案;教师作为课堂的辅导者需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并认真观察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评价。

课后拓展阶段: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之后,对先前知识进行总结并反思,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训练,为接下来更好地学习提供帮助;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总结反思进行总结性评价并布置新的任务,同时也要对自己课前准备的学习单、学习资料等进行反思。

翻转课堂学习策略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个古老、现实而又永恒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不断探讨学习策略,并利用学习规律调整学习策略,以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与学习绩效。就“信息化教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提出了适合该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结论和反思。

1.差异教学策略

差异教学策略是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方法。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本研究在实施差异教学策略过程中,教学者采用引导、提问、展示、思考、讨论等方法,面对面与学习者探讨学习单上的问题,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兴趣和认识结构的不同实施差异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习者在课前准备阶段,也可以与教学者保持交流,在课后学习阶段尽量做到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展。

2.动机激励策略

动机激励策略,以Weiner(1985)的归因论(Attributional Theory)以及自我观念(self-concept)有关理论为主。理论描述了“学习者自身表现质量”这一因素是如何影响学习者未来的表现。它假设学习者是如何解释他(她)学业上的成功或失败的方式会影响学习者的动机和行为(Weiner,1985)。

3.小组协作策略

本研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学者在中后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适时增加了教学实施策略,在课堂中结合不同的讨论主题将教学对象进行了分组,小组成员也根据讨论主题的不同进行变化。

结论与反思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美国出现后,短短几年就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热烈响应和广泛实践,大量的研究及实践数据显示,通过该模式的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加强。[4]高校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和探索性[5],“满堂灌”的讲解方式已经不适合高校教育,他们应该被赋予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应该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去拓展。与中小学生相比,高校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以及条件去自主学习,因此高校教育教学实施翻转,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有着其他不可忽略的因素,如教学环境、学习资源、教师自身能力等也需要适应信息化教育改革的要求。本研究以高校“信息化教育”课程为例,提出了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也提供了可借鉴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评价量规,但是,往往成功地推行需要巨大的力量去“保驾护航”。因此,需要其他高校共同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共同“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不断克服障碍,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教学模式。

本次调研真正具有挑战的是,翻转课堂的实施对高校教学者与学习者具有更高的要求,从课前的教学者提供材料、学习者自主学习,到课中教学者、学习者由课堂主导者变为辅助者角色的相互转变,再到课后的拓展延伸,他们能否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这需要我们继续去探讨。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3-5.

[2]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1):105-112.

[3]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16-121.

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五年制高职学生 公共英语 参与式教学模式

一、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参与式教学法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方法,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参与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1]。在五年制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加强信息技术与公共英语课程的整合,设计和制作多媒体CAI课件,并作为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是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取得高效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对提高五年制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叶澜教授曾说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把人的积极性、进取性、创造力调动起来,所采用的方式就是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及行动推进式[2]。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师总是权威者,学生总是服从者,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课堂成了“灌输式”教育的场所。特别是在五年制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上,执教教师更注重知识的讲解和记忆,侧重讲解重点语法项目、重点单词句型,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日复一日“复制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不高,影响了公共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此外,公共英语作为非专业基础课程,很多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本校学生历年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人数不多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亟待改革创新。王前新、卢红学在论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问题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3]。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学生会增加择业的竞争力和社会的适应性。这种缺乏生机,没有学习氛围的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为了能更好地让五年制高职学生真正“会学”英语,“乐学”英语,让公共英语课堂真正“活”起来,应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把参与式教学法运用到公共英语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五年制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W质量。

三、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在五年制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

1.了解高职生学生心理,建立融洽和谐的公共英语教学氛围

大部分高职生对公共英语学习已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学生们受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普遍都手机不离手,最常见的是用手机聊微信,看肥皂剧,打游戏,听歌曲。因此,教师就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实际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尽量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渲染课堂气氛,以此引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笔者在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时,就常让学生利用他们的手机,查询不清楚的单词或文化背景知识。笔者发现这样通过手机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方式比起对他们整天说教,让他们不要玩手机效果更好。这样不仅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而且激发了学生公共英语课堂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2.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公共英语课堂变成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场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等的帮助,通过主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因此,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上,首先我们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学生“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要营造生动有趣的公共英语课堂情境和气氛,引导学生以积极而愉快的心情参与各种课堂实践活动。通过多媒体网络创设的情境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感官效应,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活跃、更快地掌握语言表达,学生才能保持住公共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积极参与英语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公共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3. 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她)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4]。 在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最大障碍在:学生对公共英语学习的重视不足,兴趣缺失,积极性不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要从学生实际需求和爱好出发,把教学内容和涉及的相应的多媒体信息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提高多媒体信息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为学生营造一个有趣、和谐的公共英语课堂交际环境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教育信息技术下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在五年制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参与式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是五年制高职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五年制高职师生间融洽、和谐的交往关系,能使公共英语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活跃,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在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采用多种参与式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1.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参与式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在这种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又相互交流、合作、互助、互动。通过合作、互助、互动完成某一任务来体验语言感情,认识语言知识规律,表达自我观点,讨论有关话题[5]。在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交际的机会和动力,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角色扮演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

这是一种将学习和兴趣结合起来,带有一定游戏性质的学习方法。自己亲身体验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我们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例如:笔者在教授“Use of Body Language” 时,先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肢体语言的相关背景知识,然后在课堂进行和肢体语言有关的角色扮演,学生们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很容易就掌握了课本知识,抽象的教学内容在生活化环境中,一下子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日常使用英语口语交流的习惯。

3.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开拓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现象:学生通过自己探究体验实践过的知识掌握情况,比起通过教师的讲授或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而获取的知识掌握情况要牢固深刻得多。因为经过学生自己探究式学习获得的知识,学生更容易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而且开拓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刘宏武.主动参与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4.

[2]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篇8

笔者从1996年学习电脑专业至今,可以说对电脑十分感兴趣,对于电脑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历经了模仿、求知、探索等经历。近十年的教学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已经紧紧地结合在一起,那么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如何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教学设计中?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信息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利用网络特性优化学生的协作学习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最大贡献是突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界限,使“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网络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广泛的交互性,学生不再受教室束缚,协作的范围从班上的小组扩展到整个班级,以及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校与校之间,甚至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学生,大家可以互相交换意见,分享经验,讨论难题的解决办法。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速度、时间、路程间的数量关系”后,在数学课堂讲解的基础上,恰逢十一长假,笔者和学生通过研究后决定,全班40人按照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分组拟定一份《国庆长假家庭旅行计划》,统一的口号“国庆七天乐,旅游更快乐”。通过一周时间的准备,学生分组研究个案,思路按照“大胆创设当时情境,大家提出问题后小组解决,每个人主动探索然后交流协作,评选一份最理性的计划,达成共识然后成果汇报,全班集体集思广益后问题解决”的流程实施。

首先,教师动员并提出问题,国庆七天乐,旅游更快乐,想拥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旅游计划吗?让我们共同分享你的创意。

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协商讨论,采取报名的方式分组合作学习,最终成立4个旅游团,第一旅游小分队目的地大连,第二旅游小分队目的地首都北京,第三旅游小分队目的地深圳,第四旅游小分队目的地苏杭。确定目的地后,教师和学生通过大量的网上资源开展协作学习。学生根据网络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后,设计自己的计划书,统一用幻灯片软件形式上报计划书。

最后,激动人心的时刻,全班交流,演示汇报。整个活动的过程注重实践开放,突破课内外的时空界限,学生兴奋不已。假期在家里按照各自的任务,分头上网,通过查询相关的网站,借助电子地图,确定起始地到目的地的距离有多远,可选择的交通工具和路线,不同的交通工具路上所需要的时间,买车、船、机票的价格,等等,再通过电脑的计算器计算经费的多少、行程的时间等。再通过网络,小组的同学足不出户地在网上一起协商研讨,交换意见。

2 利用多媒体优化学生学习情境,实现课程整合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精美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配音,营造出虚拟现实情景,使学生闻其声,临其境,入其情,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为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奠定基础,便于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

例如,在学完长方形面积一课后,笔者设计一节“装修招标”的数学活动课。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虚拟的现实情境:一个需要装修的三维房间。语言描述:“只要你们小组定出合理的预算,要有价格优势和整个装修效果的方案,打动客户,看谁能够招标成功。”学生在虚拟现实的情境中立刻忙碌开了,先考查房间整理数据,通过长、宽、高的测量,计算出房间的面积。再调查建材,收集信息。这个虚拟的情景――微缩建材市场直接被显示在屏幕上,学生只要用鼠标点击商品便可购买。有复合地板、地毯、实木地板等,不但每种商品有详细的介绍和价钱,还可以观看铺上商品后的最佳效果图,眼见为实,一睹为快。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选好了再设计方案,预算经费,最后竞标评标,展示效果。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为学生虚拟了现实情景,以资源为依托,通过查找、交流、计算、复核,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境,实现课程整合。

教师通过虚拟现实情境的构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动手算一算,跟同学赛一赛,巩固并扩展了数学课上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得以提高。正像布鲁纳所说:“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3 改变学习方式,优化学生的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是教育理论界积极倡导的学习观,也是教育实践者苦心追求而未至的境界。受传统教学手段的制约,自主探究学习始终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利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教学,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理想变为现实。

信息教育过程中,要真正注重对学生个体教育的关注,无论从学科之间的整合还是教学设计的确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要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的教学现状,要充分让学生的信息素养在研究中得到真正的培养,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实践证明,依托网络信息,指导学生做项目作业,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以上只是对于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先进的信息设备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点儿探讨。总之,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社会许多领域对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冲击,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均衡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篇9

关键词:中职 师生 信息化 矛盾 对峙 化解

一、教与学的矛盾——不适应、不协调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课堂教学明显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对峙”关系。

首先从学生方面来看,这一批成长于新时代背景下的90后青少年,他们有个性、有活力,对自身充满信心,他们拥有其他接受不同类型教育(普通教育)的同龄人共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又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第二支点”的缺失。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学生也失去了进取的动力,在接受教育时目标不够明确。

从学校教育来看,诞生于工业化背景之下的课堂教学遵循的都是“模具制造,批量生产”的理念,而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教师无疑是这种理念的执行者。这种整齐划一的理念让我们的学校教育走向发展,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理念与学生的个性发展逐渐产生了矛盾。

一方面是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学生,一方面是保持相当惯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两者之间的矛盾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表现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峙,而这种对峙归根结底还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峙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提到“以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环境,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改善教与学关系的途径——互联网的学习平台

传统的教育观念与各种新的教育观念并存于当今的教育大舞台,“问题不在于新观念,而在于去掉旧的观念,那些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大多数人思想的方方面面的旧观念。”去掉旧的观念,与时俱进,新的观念才能发挥对教育的指导作用。这次“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对于去掉那些不利于当今课堂教学的相关因素十分有利,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必将会使其达到更好的效果。

与英语、数学等文化课相比较,中职学生对语文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最起码在课堂上他们是听得懂的。然而,这种对峙关系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还是比较明显地存在着的。中职学生内心有一个比较强烈的想法:“我们是来学习技术的,语文等文化课程根本没有什么用。”这是一种比较偏颇的看法,首先,我们要承认,学习技术并获得一技之长是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以后,工作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语文方面的素养也是一个人所必备的重要素质。当然,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要有职业教育的特色,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模式。

在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关教学资源的占有是不相匹配的。教师拥有教学参考书等相关资源(网络资源),而学生只有教材和练习册的资源。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常有意或无意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来引领学生。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被动接受状态。而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的介入,可以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资源利用的不匹配(对等)现象。在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平台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相对对等地享有并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人的各种感官之间是相互作用的,音乐、图片、视频、声音等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各感觉器官,从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也就摆脱了常规课堂上师生之间视听感官的单一对峙状态。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在电脑与网络中跳出铅字文本的制约,让学生从人与文本(课本)的对峙中解放出来,进入情节化、互动式、多媒体、多重感知觉的人机对话场景”。

参考文献:

[1]John Huckle,Stephen Sterling主编,王民等译.可持续发展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241-02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已经是时展的趋势。通过信息化平台来让学生评价教学质量以及进行自我评价对于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针对政法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课堂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分析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当前高校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建立课堂质量评价体系是当前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在高等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基本形式,在本科教学中地位极其重要。课堂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核心,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也是将课堂质量作为重点环节,目的是为了能够及时地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状况,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学质量的评价能够科学地对课堂教学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然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完善。在政法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堂质量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学校也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来对教师队伍进行管理。但是因为政法学科与其他的专业有着差异性,因此课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根据政法学科的教学特点来进行建设。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下面是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浅谈几点观点。

二、政法学科现行课堂质量评价体系的不足

1.强制评价影响教学质量。在政法类高校中,教务管理系统通常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种强制评价的模式,学生如果不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就无法查看学科成绩,这样的强制性的课堂质量评价模式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其中有一些同学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不对课堂质量进行评价,这样也就无法对学科考核成绩进行查询。而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些学生为了查阅学科成绩,而不看评价标准,随意填写,目的是为了能快速地查阅自己的成绩,这样的强制性的评价体系就失去了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意义,其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和大大降低,因此应该改变这种强制性的评价体系,改为学生自愿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以此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办学水平。

2.忽视评价体系的诊断作用。在信息化平台下,政法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更多的是一个过程,其中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评价者的评价,另一个是被考评者自我进行的评价,对自身进行评价。但是从目前的评价体制来看,一般是u价之后就不了了之,学生对政法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反馈渠道较少。其中被考评者的自我评价比较少,对于政法学科例如法律学课程教学过程的解释以及说明比较少,这样就无法形成有效的互动。而且,在政法学科教学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大多是用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用于对教师的奖励,比如教师的评优以及申报职称等,这样一来教学质量评价体制就无法发挥其诊断教学过程的作用,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发现,但是并没有进行解决,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3.评价体系个人色彩较重。在信息化平台下的政法学科课堂质量评价体系中,部分的评价指标是以尊重学生为主要目的,这些标准具有不可量化性,而且其中的主观成分比较多,在进行打分的过程中掺杂个人情感,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很多被考评者为了提高评价的分值而在教学过程中“讨好”学生,让为人师表的尊严丧失,脱离了评价体系建设的最初目的,政法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效果无法真正的体现。这种带有个人色彩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着负面影响,应该及时地修正,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信息化平台下提高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议

1.完善政法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化平台。在当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背景下,校园网在高校中是极为普遍的,通过这样的网站就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政法学科课堂教学质量。但是首先应该对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化平台进行完善。在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上,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别进行,其一是没有教师参与的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让学生分别对教学章节和政法综合课程分别进行评价,让这种积极的评价模式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中的要求,来让系统自动生成评价情况表,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其二是有教师参与的学生双向评价,通过校园网,教师与学生同时在线,学生对于平时自己在政法方面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想教师进行提问,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完成评价。这种互动的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是能够让评价体系更加的真实与可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信息化平台还应该完善自身的反馈功能,对学生填写的评价信息进行整理,形成提纲,发送到相应的教师手中,这样教师就能及时地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善,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评价指标设计实事求是。在政法学科课堂质量评价体系中,评价的指标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无法对教学过程进行面面俱到的评价时,就应该突出重点。首先是应该减少对教师准备课堂教学工作的评价,因为在政法学科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一些法律专业的教学准备中,教师需要根据当前的法律体系来制定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会采用一些时下比较流行的法律案件来具体分析,准备工作较为宽泛,评价体系无法进行量化评价,而学生也无法接触教师的教学方案,很少有政法学科教师给予学生教学计划,偶尔会出现教师迟到现象,这些活动评价体系无法做到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教师准备工作的好坏也能够在课堂教学质量中体现,因此可以减少这一环节。其次是对一些类似的评价标准进行合并,比如教学手段和因材施教,看似不相关,但是仔细品味,其实是类似的,都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这样在内涵和内容上比较一致的评价标准合二为一,简化评价标准,让评价体系更加的简洁明了,学生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会更有效率,抵触心理也会降低,提高评价体系的实用性。

3.评价的同时对教学质量进行改进。想要真正地发挥政法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作用,仅仅靠评价是不够的,在评价的同时应该针对性地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在评价体系综合整理评价信息之后,被考评者得到的只有优秀、良好等词语,对于评价的标准和内容并不能完全地了解。被考评者无法通过一些讨论和信息反馈来对自身的工作进行改进。鉴于这种原因,应该增加反馈环节,对于学生的评价信息整理之后让被考评者得到具体的信息,便于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做出进一步的调整,被考评者应该对自己改进的地方进行汇报,形成一个良心的循环,提高政法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

4.明确评价目的,奖励课堂教学。高校政法学科课堂评价质量的建立需要明确目的,是帮助教师及时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提升教学效果。目前很多高校对于教师的著作以及一些科研成果方面比较注重,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有着极大的关系。为了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提高教学质量,应该适当地建立教学质量奖励机制,让专家通过对教学质量的评定,来为教师提供今后应该完善课堂教学的方向,促进课堂教学深入改革的进行。此外,高校应该注重教师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引导的环节,及时地为学生排异解惑,这样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束语

信息化平台下,政法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该着重地让教师和学生增加交流与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