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3-26 19:4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产出较低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70%的企业对于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的投资不足,落后发达国家10%左右。信息化的投入不够,产出自然也是有限的,哪怕是上千万的ERP软件,实施的成功率也只有15%左右,很多企业花费了巨大的资金,却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只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让企业更加怀疑ERP软件和信息化的作用。
(二)需求分析不足,选购的软件适用性不高
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制造企业数量众多并且经营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很多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产品的选用以及后期管理都不够专业、系统。选购时未能深刻分析企业需求,做好选购规划,往往盲目购买国外的信息软件,后期维护却必须按企业和行业的具体特点补充开发、打补丁甚至推到从来。想要真正做好企业的信息化,首先要对企业的经营业务和管理需求有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再结合企业现有系统技术特点,选用甚至定制合适的信息化产品。
(三)企业信息化定位不够合理
在我国众多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只关注信息化产品与技术,缺少了企业管理体制和构架的改革。如果没有在管理方式上产生实质的变革,那么企业不管投入多少人力物力,都无法将信息化建设落在实处,也就无法提升企业效益。信息化建设要真正从改革企业体制入手,不但企业作业层要改变,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更应致力于工作方式的转变。
二、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企业和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绝非一蹴而就,下面针对我国制造行业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一)管理层和基层相互配合
互动企业高层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制造企业信息化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和广泛的责权利调整,涉及的部门遍布整个企业,如果没有高层的管理者的重视以及基层的配合和支持,那么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高层应该足够重视,中层足够支持,基层足够配合,才能真正的推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注重软硬两方面的建设
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要兼顾信息技术资源、各种系统软件、信息化人才、组织结构、组织资源、管理理念等一系列要素,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硬性的信息化建设,比如信息化人才的聘用、培养以及对于系统软件的运用,也要重视软的信息化建设,比如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企业文化的塑造、对业务流程的分析与变革、决策机制的改变等等。硬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保证一定要落在实处,同时软信息化建设也不能敷衍了事。
(三)内外信息化分步进行
有序推进信息化的内部建设是外部建设的基础,外部信息化是内部的自然延伸。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相比较起来更容易实施,因为内部的各种流程变更、人员调整、软件操作等等更便于管理。内部信息化基本完成后,则可以考虑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实现整个产业链条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应先利用ERP等信息技术达到内部信息的共享和整理,再以此为基础将这个信息化的链条延伸至合作的客户或者供应商,形成上下游互动的价值链。
(四)做好变革管理
将眼光放长远在一个企业实施了某项信息化项目后,由于新的体制机制运行还未完全顺畅,人员配合容易产生矛盾,绩效也会出现暂时下降的情况,信息化会进入艰难期。项目领导小组应事先做出预案,排除干扰凝聚人心,把项目往前推进。我国学者也通过调查发现,在企业使用信息系统一年之后运行情况会逐步稳定,呈现良性的趋势,两年后会达到最佳的状态。所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企业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不能只凭借一时的得失而放弃信息化的建设。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66-02
我国政府自2000年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后,企业信息化由此形成热潮。当前,企业在其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片面追求采用高、新、全的技术,而不顾自身的信息化基础水平如何,造成了众多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不能产生合理的回报,甚至失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大规模信息化投资前必须准确地测评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信息化投资战略。制造业在工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对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研究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内涵:(本文以制造行业的企业为研究背景,如没有特殊说明,下文中“企业”专指“制造业企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的范围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开发信息和知识资源、调整或重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可以简称为技术、信息和管理。其中,技术是工具和条件,信息是基础,管理是动力和归宿。信息化的本质是在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利用,提高人和设施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信息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及水平,为企业各项活动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形式信息化的特点,表现出特有的复杂性:
1.1 企业的信息资源复杂
随着供应链管理、动态联盟等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开发和利用供应链合作企业的信息。
1.2 业务过程的组成环节众多,过程复杂且易变性强
制造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众多的处理环节,涉及复杂的事务。而且,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先进的制造工艺以及营销模式都会使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发生改变。另外,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必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过程。
1.3 信息化实施阻力大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往往涉及企业各级各类人员、信息化实施人员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的协调,实施阻力较大。
1.4 信息化实施周期长
由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周期比较长。
2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发展到有效果的程度,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分析企业的现状,得出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进而判断企业适合利用何种信息技术来建设企业信息化,构建一套企业信息化指导实施方案。因此,要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需要一套有系统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本节构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原则
选取指标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应当遵从如下原则:
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企业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所处位置,选择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可行性――设计的指标要容易采集,便于操作,尽可能避免有重复的指标,简化统计。
可比性――保证选择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然后进行相应改进。
动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方案当然也要作出相应的改进。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出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并作调整。
全面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比较,防止片面性。比如:要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企业中信息设备的拥有量及技术含量、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信息流的通畅以及企业信息化化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2 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制造业企业的内涵、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业务流程合理程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作为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每一块均有对应的二级指标。如左图所示。
3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业务流程合理程度
业务流程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的清晰化、标准化、连续化深刻影响着制造企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业务流程合理度可以从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两方面来衡量。管理制度描述业务流程在企业内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如何考核的,可以用信息化重视度、管理层合理度和考核程度来进行度量。信息化重视度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管理层合理度反映企业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合理分配,而考核程度反映定性、定量地全面考核岗位承担工作的程度。
3.2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必要前提。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遴选了计算机硬件及内部局域网建设、企业接入互联网情况、网站建设水平三个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其中网站建设水平可由网站建设情况、主机托管情况、网站服务水平、网站更新情况四个次级指标来反映。
3.3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状况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其考核指标为:CAD/CAM应用水平、ERP系统应用水平、电子商务应用水平、Internet应用水平、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信息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企业的系统衔接能力七个方面。
篇3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信息编码;物资材料信息编码技术
1 引言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我国企业尤其制造业企业都在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掀起了信息化浪潮,通过信息化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这是件好事,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实际的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失败案例,企业花了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企业信息化不仅没促进企业的工业化,而且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一个最突出的原因是信息化的数据不准确、不及时。信息化的基础是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数据出了问题信息化的决策必出错,基础数据的不完整性导致了我国信息化的悲剧发生。企业信息化中信息编码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个成功的信息化系统,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是基础数据。计算机只有在数据准确、完整、及时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可能带来致命的错误的结果。可以说基础数据是信息化系统运行的依据,而基础数据建立的前提则是一定要有信息编码技术的支持,随着信息化在制造业企业的应用,关系到企业成本的物资材料信息编码技术在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技术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 信息编码
(1)信息编码的定义
信息编码就是给事物或概念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于人或计算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前提是要进行信息分类。信息分类就是根据信息的属性、特征,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区分和归类,建立相应的分类、排列顺序来管理和使用。
(2)信息编码的重要性
信息编码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信息编码可以实现有效地管理原材料,从而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信息编码为企业决策支持系统(DSS)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依据;信息编码是企业信息化中克服出现“信息孤岛”的关键。
(3)信息编码的基本原则
唯一性:一个代码只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分类对象,不因时间、地点等因素发生变化。
不变性:指在整个信息系统周期内编码不能发生变化。
扩展性:应有备用代码,可以产生新数据。
简短性:代码结构应尽量简短明确,能减少差错。在实际中尽可能用最简单的结构、最少的码位标识编码对象。
含义性:代码应有助记符的特点,便于记忆和填写。
(4)信息编码的种类
无含义代码:有顺序码和随机码两种,这种代码的编码长度短、存储量少、不影响发展扩充、方便录入,提高录入速度;同时不便于记忆。
有含义代码:信息代码代表编码对象,其本身还具有一定的含义,如体现事务对象特点的特征码、由多个代码段组合在一起的复合码等都是有含义的编码。
(5)信息编码的分类方法
线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划分基础,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级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面分类法是将所选定的分类对象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视为若干个“面”,每个“面”中又可以分成许多彼此独立的若干个项目。
3 物资材料信息编码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1)物资材料信息编码的分类方法
根据物资材料信息的特点,应采用线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可使物资材料信息编码直观、形象、节省长度,易于使用人员掌握,在企业信息化各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很容易被使用者尤其是物资管理部门接受。
(2)物资材料信息编码结构形式
物资材料信息按类别分为六大类: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机电配套件、铸锻毛坯件、配套标准件、国外购买件,并按所属仓库类别、大类、中类、小类四级组成物资材料信息查询结构树。这样形成的物资材料信息编码就比较科学。
物资材料信息编码前两位(仓库类别)为:
10:金属材料
20:非金属材料
30:机电配套件
40:铸锻毛坯件
50:配套标准件
90:国外购买件
物资材料信息编码共15位。如图示:
A、B、C、D:表示类别表区域,E:表示数据表区域。
A(2位编码):表示仓库类别。如:“10”为金属材料,“20”为非金属材料等。
B(4位编码):大类:按材料属性分类,如:金属中1070表示钢铁。
C(6位编码):中类:同一属性不同材料种类,如:107001表示重轨、107002表示轻轨、107003表示大型型钢等。
D(8位编码):小类:指出各种材料的规格范围,如:10700340表示普通圆钢的规格范围等。
E(11位或15位):(数据表区域)按牌号、规格大小进行排列。
篇4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对策
AbstractManufacturing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while the information is the key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refore, researching informa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s very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e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were analyzed,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formaiz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之后,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已逐步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这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属制造业。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它贯穿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活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从设计和生产的角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技术,实现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市场销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企业内外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市场销售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1-2]。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1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80年代初,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自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及制造企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跟随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至今,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现今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5%,占全国GDP的36%左右。
2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制造企业信息建设投资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调查,2008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了437亿元,2009年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514亿元,较2008年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提高17.6%。与此同时,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引进有所提高,2009年企业对信息人才的引进较2008年提高23.7%。但从国家重点制造企业来看,70.5%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外部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资金,导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80.6%的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员,即使是国家重点制造企业,仍有62.3%缺少信息人才。
2.2制造企业信息意识薄弱,认知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企业每100人计算机拥有量由2008年的28.8台提高到2009年的32.3台,增长12.2%;此外设立CIO的制造企业也有所提高,由2008的39.9%提高到2009年的43.1%,增长8.0%。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意识的薄弱依然是制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制造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超过29%,50.1%的制造企业对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短缺。较多数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观,未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怀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实施性,担心会破坏原有的系统体系,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少数制造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单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工程。
2.3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深入,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体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从内部局域网的使用来看,建立内部局域网的制造企业由2008年的48.6%增加到2009年的52.1%,增长7.2%;从ERP管理软件的使用来看,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10.5%。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深入。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网上查询(73.2%)、信息(71.4%)等一些基本计算机操作上。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下转第36页)
(上接第34页)
度还相当有限,如CAD,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远高于管理。就整个制造业来说,ERP管理软件普及率仅为10.4%。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涉及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人事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只能拥有1~2个层面的管理系统,或者不能将其中的每个分项管理系统融合到一起,造成了信息孤岛。
3发展对策
3.1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培养信息化人才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制造企业自身应该利用各种渠道融资,包括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等,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还应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制造企业给予大力的扶持。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效率,制造企业还应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制造企业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用于引进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培训企业员工[3],根据不同层次员工对信息化的需要,制订不同的培训方式及内容,分开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3.2加强宣传,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
政府要把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加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技术规范等,培育一批典型并推广其经验。多数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政府有义务帮助这些企业重新认识信息化。企业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更应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制造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如果没有全员信息意识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实施信息化只能是虎头蛇尾,难免夭折。作为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应该提升制造企业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技术对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作用的认识。
3.3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完善管理体系
制造企业要广泛深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全局来看,制造业要增加内部局域网的使用率;就单个制造企业而言,应扩大局域网的覆盖范围。此外,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不应只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灵活使用。同时,制造企业要完善管理体系[4]。应广泛使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如ERP等,以实现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搭建先进的管理平台,如“6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 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壮大的需求。
4参考文献
[1] 陆清华.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 付睿臣,毕克新.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建设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09(9):378-379.
篇5
关键词:制造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设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
设备投资在企业固定资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现代大中型制造企业中,设备投资比例越来越大,占固定资产总额的60%~70%,成为企业建设投资的主要支出项目。
设备后续正常运行的维护费用也成为一项重大投资。随着设备技术含量的大幅提升和设备种类的大幅增加,除了设备正常运行所需的能源、资源消耗外,每年还要投入大批维修预算费用,用于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支出。
设备故障停机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现代设备的运转速度、运行速率、反应速度等大大提高,如果设备维修保障措施不到位,一旦发生故障停机就会造成生产中断,给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故障所引发事故将会带来严重后果。现代设备往往在高速、高负荷、高温、高压状态下运行,设备承受的应力大,设备的磨损、腐蚀速度也大大增加。一旦故障处理不及时,引发事故,会造成设备的损坏,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等恶性后果的发生。
设备维修管理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现代设备的技术含量很高,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无法解决现代设备的技术问题,因而需要对设备进行社会化管理和维修。
随着设备在制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决定了企业领导必需在设备管理信息化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以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多个行业实施经验的设备管理软件实施方会参与到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但由于以下主要因素的存在而会极大地影响到设备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实施质量,希望在企业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引起企业方领导的高度关注。
领导重视而关注少、一般用户热情不高
在制造企业进行设备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企业领导较重视但投入精力和时间很少,一般用户不愿因信息化建设给自己增加额外的设备管理录入工作而热情不高、参与度不足的情况。进而由于企业方的需求表达不清、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不能满足要求而造成项目实施双方的不满,给项目实施带来巨大的风险。
把信息化建设当成实施方交钥匙工程
这样的结果就是,实施过程完全成了实施方的事情,企业用户只等着拿到一个自认为可以到手就可以使用的简单系统。殊不知,这样提交的系统根本就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也不能适应制造企业的现状和发展需求。
把信息化建设当成软件开发
企业用户通常的想法是把自己的需求告诉实施方,后续系统功能只需要实施方按他们说的做法去开发就行了。这说明企业领导和用户没有树立正确的系统实施观念,没有把设备信息化建设过程想成是他们管理水平的提高过程,也是培训、讨论、业务流程改进等过程。从而浪费了时间和获取知识资源的机会。
头痛医头似的信息孤岛的问题
制造企业各设备管理部门一般都会从自己部门的业务需求出发,从自己当前最迫切解决的业务需求出发,购买和实施解决某一方面业务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然后把这些系统限制在本部门内部使用,从而人为造成许多的信息孤岛,为以后的系统整合、各部门业务重组埋下重重障碍,成为设备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助力。
业务流程没有进行闭环管理
制造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往往会由于企业方对项目实施方法的理解不透、实施方的引导和培训不足等原因,在信息化系统整体功能设计方面,没有以端到端的业务设计需求思想为指导,没有从部门内业务集成与协同、部门间业务集成与协同、同一部门不同地点间的业务集成与协同出发,而仅从本部门各种业务需求本身思考,设计出互不关联、处处存在断点的业务流程解决方案,最终影响信息化的实施质量和用户的认可度。
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在制造企业实施设备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企业及实施方因各种原因把一些素质不高的人员派到项目组中参与项目实施工作,人为的给项目的成功实施带来巨大风险。
设备管理理论与企业实际、软件功能不协调
在企业设备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项目实施方往往应用户的强烈要求或者是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进行了电子化开发,而没有从设备管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出发,结合企业实际,开发出更好的系统功能。
制造企业在设备信息化过程中的新需求分析
国内的许多制造企业已经经过了多年的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同时,许多企业也通过不断的参观、学习、思考等过程积累,开始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与要求,在进行新的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开始不再盲从项目实施方的培训与引导,具有了越来越多的主动性和提升项目实施质量、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新的需求。
提出了更多深入运用的功能
企业方已不仅限于深入挖掘和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标准功能,开始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发展要求和设备管理理论的指引,要求实施方提供更多适应多种业务的新功能。
功能精细化需求
企业方除了使用实施方所介绍的功能外,已经开始针对企业某一方面的业务需求,结合企业领导的最新管理思路和最新设备管理理论指导,提出对某项业务的精细化管理需求,要求分阶段、有重点的解决企业设备管理业务难点,为企业总体生产经常目标服务。
全寿命周期管理需求
为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环境,企业领导不能仅关注设备维修保养某一方面的业务需求,要从设备的全寿命周期出发,关注设备整个寿命周期各业务阶段需求,追求设备全寿命周期的最大效益和制造企业生产运营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充分借助先进理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方不仅希望通过设备信息化建设引进一套管理系统,还希望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引进和吸收项目实施方在各个行业的成功实施经验与专业知识,同时结合实施方可能带来的最新设备管理理论讲解,将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解决制造企业信息孤岛问题
企业就希望通过某个适合的设备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把这些孤立的系统进行整合,最终解决用户在多个系统中多次重复操作,信息还不能充分共享的问题。
KPI考核的需求
企业领导希望通过设备信息化系统的实施,不但能够方便企业各级用户的日常业务操作,还能为企业KPI业务指标的数据来源提供依据,从而为企业的设备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最终为提升设备管理水平服务。
制造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设备管理信息化是企业设备管理业务的发现趋势,其实质是对企业设备管理业务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简捷化管理,其发展趋势如下。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以设备的全生命周期业务需求为主线,以系统化的思路为基础,考虑到企业设备管理的各方面业务需求的解决,结合现代设备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来设计设备管理系统的流程和功能,满足企业设备管理方方面面的业务需求。
简化用户操用
业务数据的统计分析从系统集团公司、企业高层领导的角度出发,为上述两级领导使用系统查询和统计数据、进行业务考核与设备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4. 端到端的闭环业务管理流程以业务闭环为追求,来分析和设计每一个业务流程所涉及的每一个部门、节点,流程有起点和终点,以PDCA的不断循环模块来提升业务流程的运行效率和效益。
结语:为保证信息化平台搭建顺利完成后能够尽快达到预期目标,并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使前期投资得到应有的回报,制造企业相关的设备管理或信息化管理部门应借鉴其它企业信息化的先进管理经验,建立设备管理信息化平台的长效运维机制,使其能够在制造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白云川,晏车.信息化大洋[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9(18)
[2] 张念淮,吴韶华.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篇6
【关键词】汽车制造企业 数据包络分析 信息化绩效评价
一、研究背景介绍
汽车制造业是江苏省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据江苏省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上半年江苏省汽车制造业实现利润近120亿元。
汽车制造业信息化主要是将生产制造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研发技术、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实现有机结合,通过有效的配置应用,带动汽车生产模式和思路、设计模式和研发理念、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控制、电子商务贸易模式、供应链相互信任和互利双赢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从而实现汽车制造进程自动化,制造、设计、研发智能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全面提升汽车企业竞争力。要改善和提高整个汽车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绩效评价是资源配置和内部管理改革的基础。
二、研究模型与指标选择
(一)DEA模型
最初的DEA 是由Charnes ,Cooper 和Rhodes 于1978 年提出的CCR 模型,用于评价DMU 的总体有效性。若某个DMU 在一项经济(生产)活动中的投入向量X=(x1,x2,…,xi,…,xm),xi表示第i 种投入;产出向量Y=(y1,y2,…,yr,…,ys),yr表示第r种产出;(xj,yj)对应第j 个决策单元的投入,用θ表示技术效率值。当θ0=1,则有决策单元j0为DEA 有效;当θ0
(二)指标与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江苏省内24家民营、国有、合资等所有制的汽车制造企业为样本进行分析。
根据全面性和系统性以及指标体系项目数合理的原则,总结相关的文献初始选择的输入指标有资金投入、IT基础设施、网络环境、信息安全、高层经理重视度、应用软件。输出指标是顾客满意度、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社会贡献率。上述指标在相关文献中已经验证具有较好的性质,但由于以上指标的选取是基于理论分析基础上的,为了进一步避免指标类似或指标之间共线性的问题,需要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指标进行优化调整。将各输入指标依次定义为X1、X2、X3、X4、X5、X6,各输出指标依次定义为Y1、Y2、Y3、Y4。
通过相关性分析,各指标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将范围限制到某一领域的评价,各指标之间必然存在的联系。其中,根据实际情况应用软件和IT基础设施投入相关性较大,剔除该指标。调整后,指标确定为X1、X2、X3、X4、X5,输出指标为Y1、Y2、Y3、Y4。
三、江苏省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实证
利用CCR、BCC和SE模型计算江苏省24家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效率,其结果见表3,数据皆基于以投入为导向,运用EMS1.3软件。
(1)利用CCR和BCC模型能够将DEA有效单元与无效单元区分开来,并得到效率值的大小,但对于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它们都无法对其进行排序。表中,江苏省这24家汽车制造企业CCR效率值不为1的有企业7、10、11、12、13、23;BCC效率值不为1的有企业10、11、12。相比较而言,BCC的效率值均大于或等于CCR的效率值,而且BCC效率有效的企业更多。这是因为,BCC计算出来的结果为纯技术效率,而CCR考察的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综合效率。
(2)SE模型对效率值为1的企业的信息化绩效进行了进一步的评价排序,而无效率区域的效率值与CCR的效率值完全一致。企业5的信息化效率最高,达到了2.1395,企业5、6、24、14、15、16、22、18、17、8、21、20、19分列在第2到13位,这些企业的DEA是有效的,而且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且效率值超过1。
四、结语
以上是这24家江苏省汽车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绩效情况。SE模型一般可以帮助了解超过效率为1的企业的情况以及排序,CCR和BCC模型则是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技术和规模上投入的不足或过多。总体来说,江苏省汽车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绩效成果是较好的,大多效率值为1。
本文由于时间仓促和精力有限,还有很多不足。如企业只有24家,略显不足,因此为了符合DEA要求,指标也只能尽可能的选少。另外,样本数据只有定性数据,缺乏定量数据,可能计算结果缺少一定支撑。若能有机会采集足够多的企业的信息化绩效指标体系数据,能更好的验证该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果,将更好的指导江苏省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建设。
参考文献:
[1]苏明芳.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9.
篇7
变革是发展的动力,面对着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企业的精益化与信息化变革备受关注。本文从数字化与企业变革管理概述入手,明确了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变革流程,之后着重探讨了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的精益化与信息化变革,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 精益化 信息化 变革
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被誉为“工业之花”,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国内外对航空发动机需求增长,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航空制造企业自身发展与成长的需要。此外,传统的生产组织与精益化生产背道而驰,如何实现精益化的组织管理模式至关重要。基于以上,本文就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精益化与信息化变革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1 数字化与企业变革管理概述
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逐渐引导企业组织变革,精益化、信息化、扁平化是当今时代企业变革的重要趋势。企业变革模型如图1所示,数字化系统的应用是企业重要变革之一,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企业各个管理层次都积极采用数字化系统来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控制。从本质上来讲,数字技术的应用对于企业管理的核心作用是对企业协调方式的改善,以此来优化企业运行机制,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信息处理及交流的成本和时间,这种作用的实现本身也暗含了精益化生产的精神。由此可见,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进。
2 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精益化及信息化变革方面
由上文中提到的企业变革模型可知,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及主动应对市场有利于促进企业流程重组,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对企业信息环境及生产组织产生影响,在此过程中,企业还应当积极认识到人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航空发动机制造业的精益化及信息化变革必然是以人员、组织和信息系统为切入点,从而促进流程优化重组。即以生产组织精益化和生产过程信息化来促进生产流程重组,从而实现精益化与信息化变革,而精益化与信息化变革的实现又会对生产组织精益化与生产过程信息化带来有利影响,形成良性的精益化与信息化变革循环。
2.1 生产环境变革
生产环境变革和改进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生产组织精益化和模块化,主要变革手段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精益化生产理念首先在航空发动机制造业生产第一线应用,取得效益之后逐渐向上游延伸,从而对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的设计部门、管理部门及整个供应链环境产生影响。
对于航空发动机制造业生产环境的变革来说,进行精益模块化生产基本单元(工作胞Work Cell)的设计是核心,其有着自我新陈代谢的功能,工作胞由工作站、资源、人员及相关工艺技术组成,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其中工作站不属于生产组织管理的范畴。需要注意的是,工作胞不仅是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的精益化生产基元,同时也是企业信息化的最基本单位,工作胞配置方式多样,其与各个管理团队相对应,实现了精益化理念与模块化原理的有机整合。
传统的生产组织中,整个工作流程有着串行性的特点,存在着产品研发周期长、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缺陷,而精益模块化生产组织中建立了跨部门的产品开发小组和模块化组织形式,在产品设计准备阶段就可以对产品设计制造的资源信息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对产品可制造型的评价来促进产品设计的一次实现。据此可以进行车间生产组织及流程的重构,基于生产基本单元来建立模块,建立的模块需要包括空间配置和各种资源配置,能够实现单一生产能力,由多个模块来组成航空发动机制造的生产线,模块化生产线之间没有过多的相互约束,整个生产计划及工艺更加简单,从而能够有效提升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计划安排的合理性,实现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的精益化变革。
2.2 信息环境变革
从本质上来讲,对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的生产组织改进是一种生产流程的改进过程,对生产流程非增值环节的剔除是精益化变革下流程再造的核心所在,以此来实现整个流程环节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流程活动的优化,在此过程中,需要有着相应信息环境的支持,这就涉及到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变革。
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流程的优化可以脱离信息系统来进行,即单纯从管理的角度来进行改革,但这种方式难以满足当前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经营管理改革的要求。在航空发动机制造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错综复杂的数据,如何实现数据关系的有效组织和管理至关重要,通过信息数据有效处理来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可靠性,能够为航空发动机制造整个过程提供依据,消除信息管理滞后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所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要能够对繁杂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同时要有着一定的柔性,按照特定时间和特定要求来动态实现系统重构,即柔性化信息系统,其暗含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思想,能够为航空发动机制造提供定制化的生产管理协同工作平台。
3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来说,其精益化和信息化变革分别对应着组织建设和信息管理两个方面,生产组织精益化和信息化是实现以上两个变革的基础。对于生产环境来说,应当树立精益模块化理念,将精益化思想与模块化思想整合在一起,通过工作胞组成生产线来实现流程优化重组,对于信息环境来说,应当建立柔性化信息系统,利用单一数据源实现协同制造,为流程优化奠定数据基础,以此来促进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飙,范玉青.飞机制造企业精益化与信息化变革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08(10):90-95.
[2]胡承波.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
[3]姚鸿翔.精益生产方式在大型飞机制造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1.
[4]小城.中国航空工I信息化创新之路:探索中起步,整体性推进,国际化发展――访中航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宁振波[J]. 航空制造技术,2013(Z1):52-56.
作者简介
陆波(1975-),男,贵州省镇远县人。研究生学历。现为贵阳市黎阳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篇8
一、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核算管理思想上存在偏差
在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视的是对制造成本的控制,忽视了对研发成本和营销成本的控制。大型生产企业对在生产环节的事前、事中、事后都制定了一套较为严密的成本控制制度,但是随着制造企业与国际的接轨,制造企业中的研发和营销成本已经占据了生产成本很大的比例,很多制造企业都已经加大了对研发成本和营销成本的重视,但是依旧有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没有对研发成本和营销成本加以重视,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经营方式,重视的是对制造成本的控制。
(二)产品数量确定不合理
正确的计算产品的成本是与确定产品的数量密切相关的,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确定产品数量的方法是采用台账的方法,但是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由于缺乏对台账的有效管理,时常会出现对产品数量确定不准确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同时由于台账处理周期相对较长,信息传递、反馈较慢,不利于实时反映在制品或产品的数量和完工进度,进而影响到生产计划安排,因而降低生产环节在制品库存量难度较大。
(三)缺乏健全的定额管理等原始资料
大型制造业企业为了控制好生产成本,在各个车间都建立了台账,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一些台账记录的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定额管理等原始资料记录不健全,无法形成有效的定额成本控制与分析。
(四)成本精细管理难
大型制造业的成本管理没能考虑到其他非生产部门以及整个供应链环节对成本的影响,对成本的动态变化认识不足,由于销售、生产、采购、库存、财务等部门信息无法及时共享,无法满足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同时,由于各部门统计数据记录不完整,计算方式落后,不能提供灵活多变的成本核算方式,很难满足企业成本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可能误导经营策略的制定,更无法为决策者战略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二、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一)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大型制造业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模式后,各个生产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到市场的需求,依据历史的数据,合理地利用好信息化技术,有利于对产品的数量和种类进行很好的定位,可以根据产品的价格来控制好产品的成本,有利于降低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科学的成本定额和市场定位是市场竞争的关键,成本定额是量本利分析的基础,通过信息化管理成本定额及其构成要素分析变得更快捷、方便,是认识与竞争对手差距、量化SWOT分析的基础。还能够消减无效劳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劳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二)有利于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和速度
引入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模式后,大型制造业企业原来的客户订单的处理模式被打破,对于应收账款的订单信息会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应收账款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也有专门的负责人,以标记、时间节点等元素作为催收依据,这样就进一步优化了应收账款制度,提高了应收账款回收率和速度,保证了大型制造业企业资金运转的安全性。
(三)有利于降低库存成本
通过对成本的信息化管理,大型制造业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订单预测产品的数量、交货时间等,并可以以此为依据控制好生产的流程,最终于客户要求的时间进行交货。明晰公司产能,推行精益管理,通过信息管理的预警、调拨、盘点等操作,实时掌控和调剂库存,可以解决采购随意性、避免结构性库存积压等原材料和半成品在各个工序间的积压,有利于降低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库存成本,降低库存占用资金。生产量变动会造成需求低时产能浪费,信息化管理能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基础,有利于通过预测、计划等手段追求平准生产,消除浪费。
(四)案例分析
上海思乐得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从2011年开始提出降本增效计划。为使降本增效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并形成长效机制,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思乐得公司先后编制了一系列成本管理制度及流程文件,并且自主研发“数据中心”通过对各部门及车间人工定额、工时定额、材料定额、产品合格率、交课产量以及销售、ERP进销存管理等各方面内容归集、计算、统计和分析,以此来指导和规范全公司降本增效活动和今后的成本管理及核算工作,通过数据中心公司的降本增效工作有了计算、考核和分析的基础,有了工作的抓手,明确了目标,使降本增效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2012年225降本计划在上年基础上完成降本2.98%,增效481.36万元;2013年525降本计划又在2012年基础上完成降本2.11%,增效597.6万元;2014年625降本计划在2013年基础上再次完成降本3.06%,增效658.7万元。
三、提高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一)设计科学的成本核算工作流程
提高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要对成本核算的工作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其中主要的成本核算工作流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设计。
(1)销售订单。大型制造业企业经营活动的起点是接受销售订单,因此在信息化管理当中,销售订单要对产品的价格、型号、产品代码、交货时间、单位、交货方式等信息进行注明。尤其在信息化管理中产品代码的唯一性最为重要,在产品生产的管理、成本的核算、质量的追溯中产品代码是环节中关联的最重要字段。
(2)设计产品的工艺。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工艺生产部门对生产工艺线路和产品结构的详细信息予以明确。
(3)制定标准定额。大型制造业企业要根据产品的生产路线和结构,可以采用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来制定材料的消耗定额,设置物料清单(BOM表)。
(4)编制生产计划。大型生产企业对生产计划可以根据库存情况和销售订单的汇总来制订,对人工的需求和物料的需求可以根据生产工艺、生产计划、标准定额和产品结构的情况来计算,对应预先设置的BOM表,生成物料采购和外协加工等生产计划。
(5)安排材料采购和人员。大型制造业企业度物料需求要根据生产部门的计划来制定,并制定合理、经济的采购计划,实现生产计划与采购关联,安排采购人员做好生产的准备工作。
(6)制订成本计划。通过生产、销售、采购、仓库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生产计划体系,根据标准定额资料和生产计划来计算产品成本的需求,制订出科学合理的生产成本计划。在生产过程中,及时跟踪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结合工艺线路、生产调度、质量检验等共享的大量信息进行有效共享和利用。
(二)保证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
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信息的涉及面比较广,涉及了很多部门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进行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首先要做好对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安全备份工作,当成本核算信息被恶意或误删除的时候,能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系统信息的恢复,防止由于黑客的侵入,给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其次,大型制造业企业要做好对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监控工作,成本核算信息系统内部监控主要是对成本核算系统的内部组织开发、操作和文档资料、安全等环节实施的监控,通过监控来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安全完整性。最后,为了更好地提高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大型制造业企业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设计专业的防火墙,保证会计信息系统从研发控制到系统维护的安全性。
(三)培养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人才
会计人员为了适应会计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及时地掌握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大型制造业企业管理者应定期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有关信息方面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企业应将会计人员向集会计、计算机系统、财务管理于一身的方向培训,这样才能进一步帮助会计人员了解会计信息系统,与此同时也会使会计信息化在操作上的安全性加强。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财务人员的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水平,使财务人员在具备较强专业素质的同时,具备较强的成本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处理好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此外,企业还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安全及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在会计信息化运作中做到“有法可依”,避免因操作失误而造成的安全风险。
(四)加大对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的投入
为了提高成本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大型制造业企业要加大对成本信息管理的资金投入,对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各个部门要运用网络技术打造一个良好的查询和交流平台。大型制造业企业的领导层要认识到成本信息化建设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工作,要踏踏实实地开始工作。大型制造业企业要在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要求内部财务部门做好财务预算和管理工作,保证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在后续ERP应用中,加强系统操作人员团队的稳定性,进一步健全ERP岗位责任制和激励考核机制,提升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
篇9
摘 要:经营战略和管理方法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资金内控工作作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控制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针对新形势下的机械制造企业资金内控工作优化策略展开分析,在讨论现阶段机械制造企业资金管理所存问题的基础上从观念、制度和方案等角度分析机械制造企业的资金内控优化策略,希望以此提高企业资金内控工作效率,更好促进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机械制造企业 资金内控 财务管理
作为企业财务治理的关键环节,资金内部控制工作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效益,还有利于资金安全的保障和生产成本的控制。企业资金内控工作成效的提高,对促进企业市场竞争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都是极为有利的。就机械制造企业而言,针对其资金管理工作尚不甚完善这一事实,我们有必要对其资金内控工作的优化策略进行讨论,以便更好促进企业资金管理和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
一、目前机械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机械制造企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机械制造企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对其资金管理和财务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的机械制造企业资金管理工作尚有待完善和改进,据笔者总结,当前机械制造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观念陈旧,资金管控模式僵化
观念陈旧,资金管控模式僵化,这一问题在机械制造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为:(1)不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当前不少机械制造企业尚未建立“管理科学,权责明晰,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致使企业治理结构失衡,不利于资金管控工作的开展。(2)资金管理方法落后,现今不少机械制造企业仍采取最为传统的资金管理办法,不注重对现代信息技术和资金管理理论的运用,导致企业的资金管理效率久久难以提高。(3)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健全,受到传统“轻管理,重经营”理念的影响,企业并不注重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和考核,致使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管理参与意识存在欠缺,也不利于资金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资金支出标准有待规范,造成了货币资金管理的漏洞
当前不少机械制造企业的资金管理可用“无章可循,制度乏力”进行概括,主要表现为:(1)没有坚持款账分离原则,致使现金收支得不到出纳的记录,造成资金差错。(2)某些企业为躲避相关部门的检查和审计而搞“账外账”,采用“私设小金库”的方式隐瞒收入,使得资金管理异常混乱,帐内外资金交错,造成货币资金管理漏洞的出现。(3)企业货币资金长期以来的标准欠缺和监管不利,致使企业资金被乱花、乱支、乱批现象严重,严重阻碍企业资金内控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三)内部资金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评价
不少企业尚未建立有效的资金内控监督体系,对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不足与缺陷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不利于企业正常发展。企业资金内控监督体系力度不足原因有三:(1)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审计部门等下级部门难以对经理、厂长等上级实施监督职能。(2)对审计职能认识不当,不注重对资金内控工作相关问题的防治,而是一味注重“揪弊查错”。(3)财务内审工作尚未得到足够的支持和重视,企业审计部门人才储备较少,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弱化,不利于其监督审计职能的发挥。
二、加强机械制造企业资金内控管理的措施
针对机械制造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现阶段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企业应从更新资金管控理念、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以及加强资金监控与评价等几方面着手,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工作,提高成本控制力度,构建责任明确、管理效率较强的现代化企业财务内控体系。机械制造企业的资金内控工作优化策略为:
(一)更新观念,优化资金管控模式设计
完善机械制造企业的资金内控工作,首要就要树立和加强企业管理者的资金管理意识,提高其对资金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1)优化资金内控工作组织结构,保障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各司其职,共同促进资金管理工作的优化。(2)创建良好内控环境,完善资金控制制度,强化对现金和流动资金的监控管理,同时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系统,切实增强企业资金内控工作成效。(3)重视风险管理,增强资金管理风险评估、量化和管理效率,增强企业资金管理工作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强化企业各项支出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
强化机械制造企业的支出管理工作,企业应:(1)对资金内控制度加以完善,增强对企业资金支出组织规划、授权批准和预算管理等工作的控制力度,确保资金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2)强化资金计划监督与执行,建立完善的资金预算及执行全过程动态监测系统,加强对现金、固定资产和生产成本的监督与控制,推进精细化、科学化的资金使用内部监管,以确保企业资金管理活动规范、安全地开展。(3)积极推进资金内控考核评估,增强信息反馈机制建设,完善业绩考核体系,形成权、责、利相结合、具备较强执行能力的企业资金内控管理机制。
(三)内设审计部门,加强资金内控的监控与评价
为促进机械制造企业资金管理工作的发展和优化,企业也应加强审计部门的职能建设,加强对企业资金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完善资金内控监督检查机制,企业应:(1)充分发挥审计部门职能,明确审计部门在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其对资金内控体系的监督检查效力。(2)增进资金管理专业人员配置,实现对资金管理活动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促进财务监督工作的日常化发展。(3)对外部监督力量进行适当引入,使其同内部审计部门合力,形成效用更强的资金内控监督体系,确保资金内控工作的有效推进和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现阶段机械制造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企业应从更新财务管理理念,调整资金管控模式设计、强化支出管理,完善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以及强化审计部门职能,加强资金监控与评价等几方面着手,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有效性,更好推进企业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覃艺萍.公路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4(05).
[2]乔静文.新形势下机械制造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方案优化[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5(01):190—194.
作者简介:
篇10
础即企业组织关键价值创造流程和核心业务缺乏准确的界定和划分;流程电子化再造中从企业组织上下游链条成员协同的视角考虑不足;流程电子化再造中系统框架设计的接口和模块之间的耦合性对于企业组织所面临的多变环境因素的需求不够灵活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企业组织流程电子化再造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企业组织 管理流程 再造 路径选择
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的作用
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终端互联技术的发展丰富和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内容和企业组织业务运作模式解决方案的扩展。电子商务化主要是以各种形式的内联网、外联网、互联网以及无线移动等软硬件通信协议技术为基础和手段,将企业组织的业务和运作机制重新定义和表达的过程。电子商务化对于企业组织流程再造的作用和内容大致经历了以下发展过程:单个业务的信息化、单个业务的信息管理、跨业务部门的信息集成以及业务流程的变革等。据相关的研究显示,电子商务化在企业组织流程再造中的作用呈现出这样一个数量关系,即,其中Xi表示企业组织第i个业务或环节的信息化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化对于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的乘数效应和指数变化关系。
电子商务化对于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的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组织流程再造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关注:从对企业组织战略发展和实施的理性思考出发,在对企业组织关键业务流程和价值创造机制明确划定和有效识别的基础上,将企业组织流程信息化的视野突破狭隘的思维,向与企业组织业务密切相关的上下游成员之间转移,以企业组织所在的内外部环境和需求为依据,打造基于电子商务的柔性系统框架的接口和容纳能力强的应用模块之间的拓扑结构。这些内容构成了目前电子商务下企业组织流程再造的关键和重点。大量的抽样调查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中,上述几个方面与其实施执行效果的相关系数在2005-2010年间平均达到了0.47,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度。
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的现状
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和普及的情况下,企业组织管理流程的再造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这也是企业组织对于电子信息化业务需求和运作体制变更认识逐步加深的结果。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3-2010年间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接轨的程度加深,竞争压力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使得企业组织对于信息化流程再造的资金资源投入大幅度增加,平均年度环比增幅达到了7.3%。截至2009年底,投入总额已经达到了2001年水平的14.3倍以上,信息化对于企业组织各项业务环节和流程的覆盖比率,到2010年底平均达到了35.8%,关键环节和流程的业务处理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的高效运作。同时,数据还显示受益于企业组织管理流程的信息化改造包括物流、生产、营销等重要企业职能领域的表现和效能,2010年水平较2004年水平平均提高了30-60个百分点。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由于缺乏对于企业组织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及其实施要求的有效解读,使得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及其系统架构总体设计中,对于企业组织长远发展的要求和相关指标属性参数考虑得不够充分,造成了企业组织流程信息化再造中的低效能状态。相关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平均约有超过48.5%以上的比例并非是处于企业组织自身发展的理性思考而作出的,这使得企业组织流程信息化框架设计中,对于企业组织发展战略要求的关注比重平均不超过34.5%;并且整体系统框架的重要属性和参数的设置中,与企业组织战略的相关系数仅为0.17,呈现出较弱的相关关系,从而造成了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相关职能指标的低效能状态。
2.由于缺乏对于企业组织中的关键价值创造环节和核心业务的准确核定和有效识别,使得企业组织流程信息化再造中没有得到有效的突出和加强,使得信息化再造后的企业组织流程的价值创造和企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相关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0年间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 平均只有不超过37.5%的传统关键流程和核心业务得到了明显的强化和提升。即根据公认的提升水平指标一般提升幅度在25%以上,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超过45%的企业组织不能有效判定和明确其核心业务是什么,关键流程是什么。使得该期间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能力较弱,平均投入产出比仅实现了1∶4.8,与同期国外该
项指标值的横向对比相差甚远。
3.由于缺乏对于现代企业组织运作模式以及上下游链条成员对于企业组织的匹配和支持作用的有效理解,使得企业组织流程信息化再造的领域和范围缺少基于上下游链条的宏观考虑和全局统筹。相关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相关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平均仅有不超过18.5%的上下游链条成员的业务环节被纳入到了整个再造工程之中,与该期国外横向对比一般要落后15-35个百分点。这使得上下游链条流程对于企业组织流程信息化再造的贡献率不及20%,从同期的横向对比上来看,相差比较悬殊,也使得再造后的流程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衔接存在问题。企业上下游链条上的关键业务环节和重要职能中,约有超过24.3%的比例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其突出的表现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能力较弱。
4.由于缺乏对于企业组织自身内外部环境及其变化对于企业组织业务需求变更影响的把握和预见能力,使得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的系统框架接口设计及其应用模块之间的耦合性不能满足业务需求频繁变更的需要。相关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4-2010年间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用于企业组织环境和业务需求解析中的预算数量占整体预算的比例平均仅为2.3%,使得平均超过45.8%的系统管理模块和接口,在运行时间不超过2.8个月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设计和更改;另外信息化流程再造系统中的模块耦合性较差,使得对于单个模块的修改平均需要导致4-8个模块功能的变更。这种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后的系统,由于缺乏对于市场需求的有效适应能力,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相关领域的市场导向效能。 我国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的路径选择
根据电子商务的基本框架内涵及其对于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的作用意义和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企业组织基于电子商务管理流程再造中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流程再造和电子商务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特别是对长期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实践经验的综合研究分析,同时借鉴国外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的成功模式和有效经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我国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加强对于企业组织发展战略及其实施要求的解决和细分能力,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企业组织流程信息化再造后的系统架构设计之中,优化好相关要求所指向的属性参数配置。从目前电子商务发展和应用的情况以及企业组织所面临的环境等方面来考虑,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必须从企业组织自身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层次上去审视,并给予其战略地位的确认和相关机制的保障,以为其实施和开展扫除关键企业组织障碍和环节匹配问题,从而避免信息化流程再造中基于其他方面考虑和短期利益而出现的博弈行为,从而为其相关属性参数的考评配置提供依据。这种战略确认特别是对于处在较快成长阶段上的企业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在这个时期企业面临着众多的资源分配的选择和众多机会窗口的诱惑。
第二, 加强对于企业组织关键流程和核心业务的识别和解析能力,并在流程信息化再造过程中给予特别关注,以信息化来加强其价值创造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企业组织的关键业务流程是企业组织价值创造价值增值,以及企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组织进行信息化流程再造的出发点和归宿,即要通过信息化手段的流程再造实现效益的提高。为此企业组织需要对自身的众多业务和职能领域中,以战略的眼光选择对于自身发展带有决定性和潜能性的业务流程,以信息化的形式给予适当的表达,以增强其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信息化程度。企业电子商务信息化流程再造的实践证明,其关键流程和核心业务的信息化改造是信息化流程再造中的核心和精髓。
第三,加强对于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的视野宽度和广度,突破单个企业组织的狭隘边界,并将其再造的要求和解决方案向上下游相关链条成员进行转移,从而双向延伸企业组织的流程职能,获取上下游链条成员的协同优势。从目前企业组织运行的态势上来看,单个企业组织内部的信息化流程再造所遇到的效能瓶颈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与其相匹配和支持的上下游链条成员的流程没有得到相应的信息化改造和提升。随着企业组织分工的细化和主要业务 数据的外部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借助电子商务,将上下游的数据链和流程职能同步纳入到企业组织内部流程上来,并与之形成有效的链接和信息集成,从而获取信息资源集成共享基础上的整体效能。 第四,加强对于企业组织所处的内部外环境及其引起的相应变更的预见和掌控能力,并将其要求反映到信息化流程再造的系统框架需求接口设计和模
块之间相关关系的安排中,以增强再造后的流程对于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当今企业组织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及其管理难度是十分复杂的,在企业组织内部各个职能模块的划分及其业务协同、企业组织与其他链条成员的业务沟通衔接等问题上,都使得企业组织时刻面临着调整流程及其相关控制工作。为此,企业组织的信息化流程管控系统,应该能够有效地帮助管理者解析目前流程运作情况,并对于其可能的变化给予事先安排,以使信息化流程具备较高的柔性和需求导向特性。
结论
电子商务下企业组织的业务流程变革和再造不但是应对新需求的结果,也是提升企业组织自身管理水平的需要。本文从几个方面提出了企业组织流程电子商务化再造的建议和对策,即从企业组织自身发展战略方向和规划实施等基本要求出发,将其有机融入到信息化流程再造的全过程;信息化流程再造必须以对企业组织的关键流程和核心业务的准确界定和细分作为基础;信息化流程再造的视野必须放在围绕组合为核心的包括上下游重要链条成员在内的价值整体;最后要对企业组织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和需求变更作出充分的预计和估算,并在系统模块和接口设计中给予相应满足。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制造业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