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题范文
时间:2023-03-16 01:3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阅读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还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放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评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
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许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怒,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选文中“我”对风筝十分厌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我”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 。
②“我”破坏(折断、踏扁)小兄弟做作的的风筝。
2.从选文中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你觉得小兄弟具有怎样的精神?
答:我觉得小兄弟具有创造精神。
3.选文中“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选文中“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是指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
4.选文中“我”极力企求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记不得了”。这一组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作用是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重心情。
篇2
有一天他们俩碰到了狮子,狮子想吃了它们。小鹿对小猴说:“这里也没有树,你快骑到我的背上来,我帮你逃走。”小猴就骑到小鹿的背上,小鹿跑得可真快,他们终于脱险了。
过了几天,小鹿在去小猴家的路上又碰到狮子,狮子说:“今天我看你往哪跑?”小鹿跑得可不慢,可一条大河挡住了小鹿的去路。小猴刚好划着小船在钓鱼,他大 声喊道:“不要怕!我来救你”小鹿跳上船后,小猴把船划到河中心,他们又脱险了。狮子看了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1.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灰溜溜
A.liū
B.liú
2.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朝夕相处
A.zhāo
B.cháo
3.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朝夕相处( )
A.朝夕与共
B.天涯相隔
C.日久天长
4.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灰溜溜( )
A.灰蒙蒙
B.兴冲冲
C.笑嘻嘻
D.乐呵呵
5.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快乐( )
A.痛苦
B.开心
C.难过
D.高兴
6.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脱险( )
A.危险
B.遇险
C.平安
D.逃脱
7.小鹿怎样帮助小猴的?
A.小猴刚好划着小船在钓鱼,他大声喊道:“不要怕!我来救你”小鹿跳上船后,小猴把船划到河中心,他们又脱险了。
B.小鹿让小猴骑到自己的背上, 然后飞快地跑,他们终于脱险了。
C.小猴和小鹿一起想办法把狮子吓跑了。
8.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
B.狮子没办法抓到小猴和小鹿。
C.小猴和小鹿是好朋友。
【参考答案】
1、A
2、A
3、B
4、B
5、A
6、B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05-01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的语文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笔者发现有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所以出现了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而课后,学生竟不知所以然的情况。因此,笔者将据此简要谈论小学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并未细读文本,所周知,阅读文章首先就要细读文章,但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未细读所教文章。一方面,有的教师根本不会去细读文本,因为丰富的教参资料已经让教师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自如应对。另一方面,有的教师不能独立细读文本。关于这一点其实只要我们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在我们教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有音像的,即便是做课件也只需要百度一下,就有许多资料供我们参考,所以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情况。
1.2 无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课改提出,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教学。而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发现一些教师经常无视学生实际,往往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代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这样自然而然减少了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剥夺了学生对文本的发言权。
1.3 忽视了语言的积累,期以来,我们很多教师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大量的讲解阅读方法与技巧,而忽视了学生语言的积累。
1.4 五花八门的活动层出不穷,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煞费苦心,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或唱一段、舞一曲,或演一出,弄得学生欢呼雀跃。其实有些活动已经脱离了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使得一堂课看起来热火朝天,同学们个个积极参与,但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知识,屈指可数,致使一堂"精心"设计的阅读教学课堂失去了自我,成为了表演的舞台。
2.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那要怎样才能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呢?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同时又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的特点。笔者对症下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教师精心准备,吃透教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上文说到有些教师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自顾自的讲解,使学生未能积极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针对这一点,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做好表率,认真阅读,深入阅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去提问,并且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享受课堂,爱上课堂。
2.2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教学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进行备课。首先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教学环境,从而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又如在学习那些关于天体、自然等科学文本时,教师在条件允许下可放映一些资料录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科学。
2.3 有效提问,感悟文本。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2.3.1 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引生深入。例如,在学习《小山村》时,我们可以放映几张山村和城市图片,并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山村吗?你们觉得和我们城市有什么区别呢?"
2.3.2 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每篇文章都是由词句组成,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抓关键词句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对词义理解得更透彻,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2.4 巧用评价,激活阅读。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这一法宝,激活学生的情绪,使被评价的学生能够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从而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邀请学生朗读,对读的正确、流利而声情并茂的学生给予真诚的评价和赞扬,这样不仅使该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信心倍增,也让其他学生跃跃欲试。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篇4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本文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1.进行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
教学中的“主问题”,指的是对课文理解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和问题。研究怎样设计出在教学中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论,品味,欣赏的重要的问题。
如下面的提问就能够从整体上将学生深深引进课文:
①《故乡》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怎样一幅景呢?“主问题”的设计,应表现出如下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3) 有利于在教学中“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
2.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问题的解决能加深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4.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5.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低效;原因
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自身的原因。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我们不能总是怨天尤人,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多种思潮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师铆足了劲对阅读教学进行探索,也许是为了出“新”,为此出现了许多本末倒置的现象,导致阅读教学出现种种问题。
一、课件滥用充场面
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错又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时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尤其是公开课,许多教师都认为不用课件就不是一堂好课,有些地方赛课,不用课件就评不上奖。在课件热闹的氛围下,无论哪一级别的公开课,只要有条件的就一定会用课件,而许多课件无非起到了小黑板和挂图的作用;有些课件做得花里胡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复习课文中的词语,一位教师利用课件将其做成各种各样的鱼,教师点击之后就出现一个词语,然后请学生读词语。请问教师如此兴师动众有必要吗?不就是读词语吗?直接读不就行了吗?简单问题又何必如此复杂化?在平常阅读教学中,不用课件或少用课件就能达到同样效果的,还是应该不用或少用课件。毕竟制作课件成本较高,既费时又费力。
另外,小学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重视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学生的阅读、品味、理解、感悟产生独特体验。课件使用不当,反而有碍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课件只能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应成为充场面、讲排场的手段。课件只有有利于解决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实实在在为学生服务才能显出它的价值。
二、活动花俏迷人眼
由于语文新课程对跨学科的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画、唱、跳、演等等,可谓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煞费苦心,弄得人眼花缭乱。好好的语文课变成了表演课,课堂是变得热热闹闹、学生也学得“不亦乐乎”了,可这样的语文课还姓“语”吗?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提高吗?
如理解“高耸、低陷”“山峰、山谷”这几个词时,让学生拿出笔在纸上画一画,再在图上标一标,无需多言,学生便能一目了然,像这样省时又高效的学科间的整合才是必要的。学科间的整合也应注意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开展和语文无关的活动,阅读教学将失去自我,成为表演的舞台。语文教学是要开展一些活动,但是花架子、和语文学习无关的活动不应充斥我们的课堂。
三、不甘冷场放声读
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朗读之风盛行。教师采用自由读、分组读、齐读、对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为了表现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教师花大力气引导学生放声读。尤其是公开课,教师生怕课堂静下来出现冷场,于是读大多采用出声读的形式,“书声琅琅”成了他们课堂值得炫耀的亮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理解。”默读有助于学生用心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学习课文,放声朗读一般来说放声朗读应出现在刚接触课文或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后。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后再放声朗读是为了通过有胜于言体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而要想真正进入文本、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默读,对高年级学生尤其如此。让学生学会静思默想、让课堂暂时“冷场”吧!
可以说,默读能力对于生活在信息量与日俱增的现代社会中的学生来说比朗读更重要。现代人必须善于默读,善于在默读中思考、比较、鉴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呼唤默读教学的回归,让学生学会静思默想,让学生成为富有文化底气的读书人。
四、作业被挤出课堂
虽然上级三令五申要为学生减负,但小学生仍普遍感到课业负担过重,这与我们的阅读教学有一定关系。有的教师唯恐学生这里不懂那儿不能理解,于是一些自认为是精华的句子左分析右讲解,放弃了让学生背诵积累的时间,低年级的孩子写字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导致一些孩子的字间架结构不正确,学生握笔姿势不正确。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教师开始布置作业。这作业便成了孩子可见娱乐的“死对头”,它占去了孩子玩耍放松的大好时光。虽然孩子人在教室写作业,可心早已飞到了教室外。学生的作业由此造成了字迹潦草、正确率低下等后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几分钟做作业的时间,或在课堂上留几分钟写作业的时间,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写字作业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在教师的行间巡视下完成,让每一个孩子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课后就留给孩子们多看看自己想看的书吧!
五、教师无视学生阅读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要牢记小学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我们肩负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亮丽的底色,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回归本质吧!
参考文献:
[1]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处编著.《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第4页
[2]杨再隋.呼唤本色语文[N].中国教育报,2005-12-23(5)
篇6
最普遍也是最突出的现象是“投入高而收效低”。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所在地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
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纠其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优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一、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自由阅读的天地小,阅读理解的能力弱
许多教师常以自己的理解或一些专家学者的关点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来设计阅读课堂教学,这样做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自己或专家的思维轨道中,当学生面对文章时,不是自己主动去分析理解,而是过多地依靠老师的讲解,不是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是过多地揣测琢磨老师或教参的意图,学生阅读的独立性、自由性和创造性受到无情的压抑,学生自由思考的天地变小了,阅读理解的能力变弱了。
(二)教学内容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无论是哪个年级,无论是什么教材,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对象,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内容一般都按照介绍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正音解词,分析语段,理解文章结构,分析创作手法的模式进行教学。显然,这样的全面是基于教师的理解,而不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发展。为了在45分钟内完成如此多的教学任务,教师就不得不压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常此下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渐渐消失,语文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
(三)课堂预设多而生成少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静态的教案预设,而忽视动态思维的生成.有些教师从自我角度出发,存在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为“安全”起见,保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常常对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采取漠视不理的态度,久而久之,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会附带有这样的一种心理活动:我的想法老师能满意吗?这样势必会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二、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策略
(一)优化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通过设计悬念、质疑式导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就是教师用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课外材料,以材料与课文之间的类比点来设置疑问,诱导学生对作品的情节或主要内容急于了解的心向,使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力处于主动接受的“愤悱”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我在讲授郁达夫的名篇《故都的秋》时,导语设计是这样的: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名篇佳句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欧阳修的《秋声赋》,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等等。有的描写秋天的萧瑟凄凉,抒发作者的深深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烂多彩,寄予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现代著名散文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这样设计导语,既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又能以诗的意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美好的文章中,进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课堂提问设计,增强阅读效果
以问题为引导的契机,指导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学会遇到任何书籍文篇,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义而得其要”。就是说,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使学生的思维有所提高,接近“最近发展区”,并逐步养成阅读学习的能力。例如:我们县周老师在讲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就以“说”为教学的切入点,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主要说的是“触龙说赵太后”,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触龙“说”赵太后了吗?那么他都说了些什么呢?这跟“说赵太后”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明确:在第二自然段触龙并没有直接说赵太后,他为自己的儿子舒祺求职,为后文成功地劝说赵太后做铺垫。起到了缓和气氛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几个问题,教师不仅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古代的劝谏艺术有所了解和领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注意运用策略来艺术地劝解别人。
(三)优化课堂结束语设计,培养迁移能力
1.设置悬念,回味无穷,给学生以无限思考的空间
一位教师在讲授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第一课时时,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是这样的:经过本课时的学习,经过大家的讨论发言,同学们已经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意义,但是,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说了这样的话“且受诟厉”却不改“疗梅”之志,并发出“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呼唤,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希望同学们回去后结合课后习题认真思考。这样设计结束语,不仅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无限思考质疑的空间,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2.展开想象,拓宽思路,让学生的知识视野向课外延伸
如有位教师在鉴赏分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后,设计的课堂结束语是:文贵创新,要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性。在不少人面对众多的咏秋佳作望而生畏,欲写止笔时,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为咏秋佳作增添了新的篇章。文章也正如郁达夫所说:要把情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设计这样的课堂结束语目的在于启迪学生如何创新作文,如何把大家常写的题材写出新意来,以此来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
三、结论
总之,对于如何提高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讲,仍然需要长期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索,需要依靠所有教育研究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篇7
那么,如何以问题结构语文阅读课教学呢?
第一,设计三个层面的问题,达到三维教学目标
备课时,教师要深钻细研教材,围绕着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三个层面的问题。这三个层面的问题有两大特点:一方面符合学生的理解接受规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另一方面,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是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为什么要以问题结构阅读课堂教学呢?因为问题能引起学生思索,层出不穷且耐人思考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锲而不舍地坚持,能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敏捷,从而有效增强语文阅读感悟力和理解力。下面以《香菱学诗》为例来说明。
第一层面的问题设计——整体感知课文。
1、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那些问题?
2、黛玉指点香菱学诗,为什么先让她读诗?为什么先读王维的,接着读杜 甫的,最后读李白的呢?
3、黛玉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而宝钗却说她“本来呆头呆脑的”,两人的看法如此不同,当作何解释?
4、宝玉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她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这句话里包含着哪些意思?
5、宝玉说香菱已得诗中“三昧”,是指什么说的?
6、香菱诗的第三稿系梦中所为一事是否有失真实?
第二层面问题——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勤勉求学的精神。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第三层面的问题——获得一些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知识。
1、香菱学诗对你阅读和写作有何启发?
2、作者对香菱的人物刻画,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请结合小说情节作一分析。
3、比较阅读:香菱共做诗三首,前两首和第三首有何不同?
第二, 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因为考试重在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独自完成的情况。对于较难甚至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然后全班交流,老师点拨。这两种探究问题的方式根据情况灵活机动地实施,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合作攻克难关的精神。如《香菱学诗》一文中,第一层面的问题2,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的问题,都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完成。合作讨论,师生互动,大家七嘴八舌,在争议中使看似困难的问题变得容易,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三、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采用“引而不发”的方式,从“方法论”的角度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仍以《香菱学诗》为例:
如:1、黛玉指点香菱学诗时,为什么先读王维的诗 ,接着读杜甫的,最后读李白的呢?
提示:同学们想一想唐代这三位诗人的诗作风格是什么呢?然后在思考此题吧。
2、宝玉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这句话里包含着哪些意思?
提示:既要联系香菱的资质和此前的遭遇,又要弄清宝玉对众姑娘丫鬟的态度,去思考问题。
3、香菱学诗对你阅读或写作有何启发?
提示:紧扣课文内容,联系自己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总结一点经验和教训,要具体,不要空谈。
4、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提示 :我们分析过杨修之死的原因。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都是由内外因相互作用而成的。请大家做全面分析。
5、比较香菱前两首诗与第三首的异同。
提示:比较任何文学作品简单的方法就是,要么从思想内容上比较,要么从写作特色上比较,只要紧扣作品,言之有理即可。
第四、对于学生回答,要给予简要而中肯的评价
回答不正确的,指出其错误的原因,不要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回答正确的,应大加赞赏,增强他的信心,再接再厉。
篇8
【关键词】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
一、要点充足法
解答主观性阅读,首先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搬来说,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例:(2009杭州11题)
11. 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6分)
答: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这就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使答案完备。
二、依文解题法
近几年中考题中主观性阅读题的答案,特别是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等题目,其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因为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应“依文解题”。做题时排除多余的无用信息,保留有用信息的语句。如果无明文规定,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者摘录原文中的语词和句子作答。例:(2009重庆)《梦幻视觉“水利方”》(5)有人担心“水利方”的外层薄膜容易堆积尘土,影响美观,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对此作出回答。
答:“水利方”的采用新型的环保能ETFE(聚四氟乙烯)膜材料;又奇妙的自洁功能,不沾附尘土,风一吹,土就走了。
可见,尽量裁取原词原句即用“依文解题法”作答,是获得分数的一个好办法。
三、归纳重组法
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者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进行“归纳重组”,最后作恰当规范地表述就可以了。
例(2008重庆)《别踩疼了雪》(1)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答: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
四、专业术语法
有的题干中明确规定不得用原文中的原词原句回答,这就需要在整体把握段篇或完全理解上下文语境的基础上,用自己平时掌握的符合语文专业要求的说法,说清自己读懂文章后的各种结论和感受。
例如:(1)对考题中要求回答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来进行回答。
在文章开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结构方面: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记叙文),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记叙文)等。
在文章中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结构方面:承上启下(过渡);概括分论点(议论文)等。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作用。
在文章结尾处,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归纳总结论点(议论文)。结构上: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 (2)对于品位词语的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答:
第一,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第二,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对于鉴赏句子的题,可以从修辞方法入手。首先指出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从修辞的作用来回答。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表现对象的特征(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
排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对象的特点(记叙文、说明文),作者观点,感情(议论文、记叙文)加强节奏感。
反问、设问:强调某些内容,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注意:一定要结合原句来回答。
(4)写作手法方面,就应重视“欲扬先抑”、“象征”、“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说法。
五、整体把握法
这种解答方法需要整体阅读,突破本句和本段,充分把握条件,将思路放开,做到瞻前顾后,认真寻求照应,以便迅速而准确的解答题目。
六、利用信息法
解答简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本题题干信息,充分利用其他相关题的信息,包括注解等,充分利用他题答案信息(有些先出现的小问题还可以为解答后边出现的大问题提供答案基础或思考线索,甚至有时小问题本身就是后边大问题所求答案的部分)。
篇9
一、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快乐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只有在快乐的情绪下,我们才乐意去接受一些生硬的东西,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快乐。现在的初中生十分开朗活泼,他们不仅追求知识的全面性,也追求知识的趣味性,在趣味中学习,就能学得很好。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有趣的东西,并经过师生的共同参与,使语文课趣味盎然。在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不妨在正式上课前,先给学生“润润色”,让他们提前感受到将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是十分有意思的,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阅读题的教学也是一样,教师要充分挖掘解题的乐趣,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解答阅读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解题的方法,还攫取其中的精彩文句、哲学思考,和作者、文本对话,获得新的生长点。
二、教会学生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语文阅读题的解答有方法可循,因为很多题目的答案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相似的内容,甚至有些内容就是直接的答案。教会学生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阅读题的上下文都了然于胸,让学生在答题时得心应手。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全面看问题的表现,对于初中生来说,意义就在于能够全面地答题,提高正确率和得分率。阅读题在语文试卷上的分量很大,所占分值也多。教师要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认识到教给学生解答技巧的重要性,教会学生能够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遇到问题多思考其中的联系。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宏观把握文章,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提取观点,从而有效解答题目。
三、指导学生勤做经典题型和相互批改
勤做经典题型,我们就会逐渐掌握阅读题的一些规律和联系,只有在懂得阅读题的规律和联系之后,才能不断提高阅读题的解答能力。勤做经典题型,既是练手,又是练脑,能够让学生的手脑并用,协调发展。在做题中,学生就会逐渐摸索出规律,总结自己做错题的原因,掌握解题的技巧,于潜移默化中提高解题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做经典题型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相互批改做过的阅读题,在相互批改中,他们就会发现各自的弱点和优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相互批改作业,这又是挖掘教学乐趣的体现。实际上,很多学生对于这个做法是十分欢迎的,让他们充当一下老师的角色,这也是对他们本身的鼓励。
四、大量品读美文名著,不断扩大阅读面
实际上,学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也就是在考查他们自身的阅读能力。在解答阅读题时,不仅要把教材里的文章全部通读了解,还要不断去找一些名著美文来品读,不断扩大视野,提高学习能力,这对解答阅读题是很有帮助的。其实很多文章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如结构、设计、手法等。在广泛阅读大量文章后,学生就会懂得文章写作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对于解答阅读题是十分有用的。
如品读了苏轼的词后,可感受到他的豪情万丈和乐观旷达。读完苏轼的词作,我们又会想到要读辛弃疾的作品,然后再作比较,最终就会体会到同是豪放派的词人其内部存在的差异。
五、经常回顾自己做错的题目,查漏补缺
篇10
储备必要的文体知识
必要的文体知识,也就是现代文阅读分析的常用术语。学生掌握了必要的文体知识,就好像找到了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方向。必要的文体知识具体如下:
1.常用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
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语等。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设问:引起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渲染烘托、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开门见山、动态与静态描写等。
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铺垫。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5.语句在表情达意发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性格)、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思想感情上:善恶、好恶、褒贬
6.文体知识
说明类
说明文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运用具体事例真切地说明事物特征。
分类别:能使文章内容清晰明白,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特征。
作比较:能使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突出,更加清楚明白。
打比方:能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下定义:能简明扼要的说明事物的特有属性,能增强科学性、严密性。
做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更详尽充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列数字:运用数据说明事物,使事物特征更具体确凿。
摹状貌: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描摹,具体形象的说明事物的特征。
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在准确的前提下)
⑵.记叙类: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的线索:具体的事物、事件的发展、人物活动、地点转换、时间推移、感情变化
.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使记叙的类容显得亲切、真实。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直接抒情,有时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不受“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限制,不受时空限制,显得较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⑤.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描写的方法:
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铺垫蓄势,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
⑶、议论类
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议论文的论据:事实论据(现实材料、历史事实、确凿的统计数据等)和道理论据(自然科学的原理、定义、公式、规律、法则,引用社会科学的经典论述、格言、警句等)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驳论文)
掌握阅读解题的五步骤
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1)、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方法是抓关键词(表时间推移、地点转化的词),抓关键语句(表过渡性句子,总领性句子等)
(2)、简要归结主要事件,整体把握文意,初步探究文章主旨(或看文章哪些语句跟文章的主旨有关)
2、细读题干,划区寻点。就是依据题意要求或题干指令,从原文中勾画寻找出读解的相关区间(如相关的章节、文段),再从中寻找出联系最密切的关键点(如中心句、重要词语等)
3、筛选提要。就是将前面找出的众多信息反复筛选,提取要点精华。一般常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清主次,辨析异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准确地筛选提取出符合题意的关键点和主要信息。
4、调整组合。就是对前面提取的文中要点或信息进行提炼、加工或转换。依据题干的不同要求,或稍加调整,组成简明连贯的文字答案;或重新提炼加工,转化为读者自己的话来回答。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