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园区范文
时间:2023-03-14 11:3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园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荔尊天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朝邑镇平罗村,由陕西省尊天农业有限公司2011年投资建设,园区规划面积5000亩,计划投资1.9亿元,利用5年时间,建设三个产业板块(大棚冬枣、温室冬枣、温室瓜菜),四大功能区域(标准化生产区、标准化养殖区、休闲生态区、物流中心区),是一个种养结合、生态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
园区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原则进行经营,目前已投资6000万元,以整村推进的方式,流转土地1800亩,建成了600亩日光温室示范园、800亩大棚冬枣示范园,完成了园区道路绿化、硬化、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园区按照“企业+基地+市场”的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生产绿色、有机设施瓜果为目标,大力推广土壤脱毒技术、植物全营养技术、富有机硒技术,以及集约化穴盘育苗、一网一板防虫、秸秆生物反应堆、水肥一体化、病虫绿色防控等生态栽培技术,注册了“尊天”牌商标,园区年总产值达2500万余元,园区全面建成后,收入达2.5亿元以上。
园区借助地域资源优势,将现代农业、美丽乡村、湿地公园相结合,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建成了无土栽培观光区、精品花卉展示区、瓜果采摘体验区等多个观光农业景点,带动了休闲旅游观光发展,已形成了一产带动三产的立体发展格局,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按照“互联网+农业+旅游”主题,在园区内建成全省首个集科技示范推广、产业融合发展、产品信息交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场馆类农业基地——大荔农展馆,展馆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为主题,通过全县农业发展规划现状,现代农业看大荔、三产融合、智慧农业、行政创新、农业新技术及特色农产品等展区,以多媒体、沙盘、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全方位展示了大荔农业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美好远景,截至目前,园区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随着园区不断建设与完善,形成一个集现代种植、休闲体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大观园,实现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职业化、农业的现代化。
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农业园区建设;发展现状;对策;安康市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11-02
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借鉴工业园区的经营理念,依托园区这一重要载体,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推进农业产业化、多功能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安康市立足秦巴山区特点,更新观念、转变方式、创新机制,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科学规划,主攻产业,完善政策,健全机构,夯实责任,培育业主,加快土地流转,落实关键措施,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使全市现代农业稳步快速发展。
1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成效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经济相对落后、自然条件较差。农业主管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立足实际,谋划发展,狠抓园区规划、市场主体、土地流转、配套服务、包抓责任5个落实;突出畜牧养殖、设施蔬菜、富硒粮油、特色瓜果、休闲农业5大产业;全力推进工作重心到园区、技术人员驻园区、项目聚合到园区、干部成长在园区5项工作。几年来,建成了一批优势产业积聚、农业特色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现代农业园区,全市现代农业稳步快速发展。
1.1 投资热情高涨,发展势头强劲 全市规划建设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57个(其中省级20个、市级91个、县级146个),规划面积5.55万hm2,建成面积1.43万hm2,辐射带动1.79万hm2,全市已启动建设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54个。
1.2 加快土地流转,带动农民增收 启动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共流转土地0.93万hm2,安置农民就业8 200人,园区培训农民5.1万人,带动农民13.2万人,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 729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1 720元,带动农民户均增收2 686元。
1.3 形成了一批精品园区 辖区内汉滨阳晨、健民、鸿盛现代农业园区,汉阴城关五一、绿硒现代农业园区,石泉池河、明星现代农业园区等已初具规模,汉滨区跻身152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列,园区示范效应初显。全市已形成“市有示范带、县有示范园、镇有示范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1.4 农产品认证工作进展顺利 目前,全市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7个,品种16个,覆盖面积0.8万hm2;认证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3个;拥有1个省级名牌,6个市级名牌;7个品牌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识登记保护。
2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园区存在着生产道路较差、电力设施不到位、排水除涝不通畅等问题。汉滨区河西宇通蔬菜合作社园区,近两年均因排水不畅造成内涝受灾,损失较大,尤其是大棚内滴灌设施不配套,常用拉软皮管大水漫灌,设施效应未能很好发挥。
2.2 规模小,建园标准低 受资金、观念等影响,大部分园区还停留在初级发展水平。园区规模较小,大多在6.69hm2左右,66.67hm2以上的很少,且生产单位分散,存在着布局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规模效应不明显。
2.3 科技含量较低 机械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输出多为初级产品,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表现在“三少三低”,即:高标准园区少、品牌少、精品少;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低。
2.4 资金投入不足 安康市经济基础薄弱、园区建设多靠项目支撑,自我造血功能不足,融资压力大。农业园区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设施园区投入均在2万元/667m2以上。受贷款风险评估机制制约,农业园区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制约了园区发展壮大。
2.5 品种布局不合理 据调查,有的园区定位模糊,小而全、零而散;有的在品种上追求洋、新、奇、特。往往没有考虑技术、市场和生态是否适应。在具体生产中,失地农民变为职业农民,仅仅是身份转变,没有从技术、技能、意识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农民。有的园区恢复到大锅饭时代的管理模式,导致效率低、效益差。
3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对策
3.1 科学规划,精心实施 园区规划要理念超前、设计科学、主线突出、要素聚集、功能齐全、责任明确、机构健全。园区业主要按照设计方案高标准实施,在精品、亮点上做文章。功能上分核心区和辐射区,布局上既要有新优特品种展示区,还要根据园区实际,结合市场、技术、人力、资金等因素,发展市场需要、投入少、回报高的品种。
3.2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要多方融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方力量及资金投入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加快改善农业设施装备,逐步提高设施农业在高效农业中的比重。同时组织技术推广单位在园区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新设备,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现代化水平。
3.3 加大科技扶持力度 一方面,把园区作为农业科技的“孵化器”。引导和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合作共建、技术入股,参与园区建设。另一方面,把园区作为农业科技的“转化区”。鼓励园区通过多途径,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模式,使各项农业科技在园区得到最大程度的转化;发挥园区生产相对集中、技术普及相对较快、生产管理相对规范等优势,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把园区打造成标准化生产的先行区和样板区。
3.4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先导作用,通过新品种引进、繁育、推广等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通过创新机制,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农业领域,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让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3.5 加大培养职业农民队伍力度 在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基础上,着重培育具有较强创业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在传统农业和高效农业领域,普遍展开的“菜单式”培训,不仅以整村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培训为主,还要根据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需求,面向有一定文化基础、产业基础和创业愿望的中青年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晓政策、建组织、讲文明”的职业农民队伍,解决“地谁来种”、“猪谁来养”“农业靠谁来发展”的问题。
3.6 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进一步加大农业“三证”认证力度,加快省级名牌、市级特色品牌产品的创建进程,促进以茶叶、蚕桑、魔芋、中药材、食用菌、生态鱼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升级改造步伐,使石泉蚕桑、岚皋魔芋、富硒茶叶、瀛湖生态鱼等优势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扎实推进。
4 结语
安康市地处秦巴腹地,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相对发达地区比,在资金、技术、物流、市场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园区过程中,一定要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因地制宜,由小及大,找准适合山区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之路;同时深挖园区内部潜力,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升园区的自我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亚荣,邱明强,王成兵.关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29-330.
[2]陆从萍,李文昌.加快园区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2011(8):41-42.
[3]卜善祥,郑敏.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8):12-14.
[4]崔用慧.全市农业局长座谈会上讲话[Z].2012(7).
篇3
[关键词]农业园区 现状 实践 发展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36-01
旬阳县位于陕南秦巴腹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功能区,属典型的山区县。近几年,该县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抓手,采取规划引领、项目扶持、科技支撑、行政推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全县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现状、特点及成效
1.发展现状
2009年,旬阳县开始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012年在全县全面推进。截止目前全县规划现代农业园区40个,总规划面积达16.8万亩,核心区2.9万亩,示范基地14万亩;其中循环农业园区23个、山林经济园区13个、现代渔业园区5个。园区流转土地2.59万亩,建成面积3.1万亩。吕河丰裕、白柳新森林两个园区被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双河隆科园区被命名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全县有12个园区跻身市百园建设行列。但是从总体发展来看,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发展水平还不高,尚处于起步阶段。
2.特点及成效
现代农业园区有效聚集了各类生产要素,在推进旬阳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优化产业结构的推进器
经过几年发展,生猪、设施蔬菜、魔芋等优势、特色产业向园区加快集聚,龙头企业、合作社纷纷领办园区,加工、销售等二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一三联动”,“接二连三”的产业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促进了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2培育职业农民的摇篮
园区建设主体多为龙头企业、合作社、返乡能人等,他们在园区建设中自然成为了产业发展带头人;园区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参与园区建设,在产业化建设中逐步发展成为一线生产能人、专业服务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县上把园区作为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训基地,培训了一大批职业农民。
2.3先进技术的示范窗口
农业部门把园区作为技术应用的示范窗口、技术干部施展才能的平台,在园区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各园区把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不惜重金聘请技术人才,园区成为了现代技术的聚集区和展示窗口。目前,园区聘请西安、山东等地技术人员8人,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新品种26个(项),新技术31种。
2.4各类资金的聚集区
在所有园区中,企业老板领建达16个,占到总数的45.7%。园区通过项目整合,拉动企业投资3.7亿元以上,全县现代农业园区水、电、路、渠有了明显的改善,部分重点建设园区实现田成方、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现代化智能温室、圈舍、滴管等生产设施逐步推广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设施水平。
2.5循环农业发展的样板区
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川道浅丘地带以“畜-沼-园”循环农业为主要发展模式,中高山地区依托山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和林下种养等山林经济。河沟库塘等各类水面,重点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受土地条件限制,园区产业规模总体较小,但在园区规划阶段就突出循环发展、生态发展,生产环节上大多数实现了种植、养殖的自身循环,是低碳生产,产品多为无公害甚至是绿色有机产品。
2.6促进农民增收的示范区
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园区可获得财产性收入,通过园区就业可获得工资性收入,通过返租倒包或订单生产可获得经营性收入,从而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据统计,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安置农民就业2310人,带动农民发展经济2.8万人,农民户均增收3850元。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1.重视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推进机制
部分镇、单位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要性认识还不深刻,在项目配套和土地流转等解决园区发展具体问题方面工作还不扎实。县上对园区政策、金融、项目等扶持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园区享受优惠政策方面少,建设困难多。
2.建设理念滞后,建设起点低
部分园区业主建设理念还停留在生产基地层面上,缺乏清晰的发展思路,规划和起点水平不高,主导产业不突出,建设标准低,产品特色不明显。
3.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园区发展
由于部分园区业主实力不强、政府项目投入不足、信贷扶持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园区后续投资乏力,生产道路、灌溉设施、土壤改良等基础设施不能完善配套,先进的设施不能引进应用,产业规模难以继续扩大。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1.明确发展思路
紧紧依托优越生态环境和富硒资源优势,主打富硒、生态特色品牌,推行循环农业、山林经济、现代渔业等生态发展模式,壮大畜牧、蔬菜、林果、魔芋、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积极拓展休闲观光功能,通过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扶持、主体培育、项目支撑、科技指导、行政推动等关键措施,全力培育一批设施装备现代、科技要素先进、生产经营规范、物流加工完善、市场对接有效、示范作用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引领全县现代农业快速高效发展。
2.完善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召开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研讨会议,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加大考核力度。将农业园区列为对相关部门和对镇的考核。设立园区建设单项奖,对工作力度大,建设成效好的镇予以重奖。
3.科学规划引领
进一步完善、论证园区规划,出台科学的规划指导意见,通过科学、统一的规划避免园区产业分散、雷同,业主盲目投资,促进园区科学发展、特色发展、有序发展。通过规划,建立多种项目、企业资金、社会力量进入农业园区的“入口”。
篇4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总结
近年来,***区依托区位优势,科学定位,高点起步,按照“抓投入、调结构、扩规模、建精品、提效益”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工作大局,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立足“三个先行”,筑牢农业园区建设基础
(一)规划先行。制定了《***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打造“四带、五区、二十园”。“四带”:即沿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南二路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广蒲河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武家大沟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等四条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五区”:即牛庄现代农业产业区、龙居生态林示范区、南二路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区、广蒲河高效生态农业区、沿海生态渔业示范区等五大现代农业产业区;“二十园”:即蓝海设施农业及生态养殖基地、宝力新能源循环农业产业基地、华林庄园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等20多个重点建设的现代农业项目。
(二)政策先行。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区新型城郊农业产业发展若干扶持政策的意见》、《***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关于扶持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和《***区鼓励旅游业发展暂行办法》,区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给予全方位扶持。对规模化示范园区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不含土地租赁、流转费用)以上的,按照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给予补贴;对新创建为国家、省、市级示范区的,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同时,建立了“政府扶持、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整合多部门涉农资金,捆绑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配套完善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着力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近年来,区财政累计兑现现代农业政策扶持资金3400多万元,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13000万元,争取国家、省、市等上级各类现代农业政策资金1700万元。
(三)服务先行。将农业园区建设列入全区重点工程项目调度督查范围,强力推动工作落实。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农业、发改、住建、财政、国土等部门和各镇主要领导组成的农业园区重点工程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调度会议,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由农业部门牵头,整合职能部门力量,加强协调配合,凝聚管理、协调、指导、服务工作合力,为农业园区建设提供立项、规划、用地、资金、技术、信息等全方位服务,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迅猛发展。
二、集聚“三大优势”,提升农业园区建设水平
(一)集聚产业优势。将休闲观光农业、设施高效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主攻方向。近年来,重点建设了牛庄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南二路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龙居镇生态林场、史口镇广蒲河生态农业示范区等4个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大宋鸿丰设施蔬菜、宋氏菌业食用菌、有朋生态园等9个现代农业精品园区;重点实施了蓝海生态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宝力新能源循环农业等11个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内容涵盖果蔬、食用菌、渔业、畜牧、苗木花卉、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主导产业。目前,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3.82亿元,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2.6万亩,苗木花卉基地3.27万亩,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3. 8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41处,生态林场5万多亩。
(二)集聚科技优势。将农业科技进步作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支撑和保障。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重点试验、示范、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支撑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各农业园区承担市区农业科研项目3项。承担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7项,参与农业创新性科研9项。积极与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中国林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结合,解决了自身技术力量的不足的问题,使园区成了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推广、示范的基地。先后挂牌成立了华林庄园、蓝海生态农业基地等6个高校教学实践基地,3个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创建新型农民学校,组织农技专家到示范区授课,为示范区建设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积极推广设施农业,在蓝海、华林、福源等示范园区建设智能温室16万平方米,蓝海种植业基地部分温室实现了无土化栽培,温室内全部实现了粘虫板、杀虫灯和生物农药防控技术。加快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培育了宝力新能源等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园区。在胜大奶牛场、阳光庄园牧业公司生态养殖园区先后引进了TMR全自动奶牛日粮混合机5台,奶牛监控系统4套、智能化自动挤奶设备6套;在全区新配套畜牧信息化平台“一点通”终端机2台;规模以上养殖场区配套畜牧养殖智能化生产监控系统5套。
(三)集聚区位优势。立足中心城区特色,着力打造三种模式,引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一是休闲观光模式。以南二路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串连南二路沿线的揽翠湖、华林庄园、黄河森林乐园等9个农业观光景点,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二是高效生态模式。以牛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广蒲河流域生态农业示范区为主要载体,实行“一园多区”,重点打造集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三是旅游度假模式。以龙居生态林场为主要载体,实现林业资源与黄河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打造集森林公园、郊野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休闲观光胜地。
三、创新“三项机制”,激发农业园区建设活力
(一)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探索制定分区域土地流转指导价。成立镇、街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试点,建立区级土地流转平台,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采用合作开发、反租倒包、土地入股等形式,确保失地农民利益。通过一系列机制的实施和落实,依法流转土地9.4万亩,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造了条件。
篇5
作为“农业科技+农业公园”的最理想模式,国家农业公园是一种新型的公园形态,是农学、林学、牧学、水产学、农业经济学、生态学、民俗学、旅游学以及风景园林等多学科的综合体现。它是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但又不同于城市公园,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比一般的农家乐、乡村旅游点和农民民俗观光园、采摘园等乡村旅游模式更高级,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是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
国家农业公园,类似台湾生态旅游区一样,以原住民生活区域为核心,涵盖园林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的农耕文化、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一个更能体现和谐发展模式、浪漫主义色彩、简约生活理念、返璞归真追求的现代农业园林景观与休闲、度假、游憩、学习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
国家农业公园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系综合利用。为建设美丽、低碳、环保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服务业、旅游业深化发展的要求,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拟计划用5至8年的时间打造出100个“中国农业公园”。“中国农业公园”合作创建,由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特色村工作委员会与亚太环境保护协会、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亚太农村社区发展促进会等发起。
广西“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国家农业公园,在规划建设面积上一般规模较大,如广西“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总面积52平方公里,包括10个行政村,辖人口3.26万人。该园区以“两区同建、全城5A、国际慢城”为理念,从“山水田林路、一产两产三产、生产生活生态、创意科技人文”多个维度规划建设,力争“现代特色农业出彩、新型城镇化出彩、农村综合改革出彩、农村生态环境出彩、农民幸福生活出彩”等“五个出彩”,目前已建成农业高科技展示馆、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科技示范园、生态餐厅、森林公园、圆之源、荷塘月色、中国南药园、隆平高科援外实训基地等项目。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分区,“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以特色林果、粮食、南药、果蔬为重点,明确“健康食品生产、科技示范推广、休闲体验旅游、都市绿色空间、城乡产业融合、乡村文化再造、生态宜居宜业”的功能定位,确定了“一核三区多园”的总体布局以及重点项目的“1+5+N”结构。2015年,广西“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获得: “中国农业公园”、“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
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国家农业公园
篇6
关键词:现代农业;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219
引言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国家在《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明确提出, 要在全国建立一批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与示范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
如何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是经营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情况为例,得出一系列思考和启示。
1 园区概况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是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标杆”。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2009年11月,农业部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2013年,泰州市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工作。
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地级泰州市全境,范围涵盖兴化、姜堰、泰兴、靖江4个县级市和海陵区、高港区。示范区先后建成稻麦良种、花卉园艺、设施果蔬、健康畜禽等示范基地十多个,建有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各1个,企业研发平台21个。2014年,在国家农业部等6部门开展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绩效评估中,姜堰区在全国25个试点中排名第2,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水平保持全国领先。2015年,省委省政府将泰州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泰州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 优势分析
2.1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泰州位于全省中部,南部区域受上海和苏南经济圈影响,北部区域辐射苏北地区,在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泰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水交通便捷,苏中入江达海的5条重要航道在此交汇,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泰州港为主体的内河港口群初具规模,宁靖盐高速、京沪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在泰州境内纵横交错。
2.2 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中央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十分重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现代纲要》提出“要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江苏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实施优质粮油高产创建工程、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泰州市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持续推进农业改革创新,发展各农业产业品牌。泰州市下辖的4个县级市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整体认证,属于 发展优质粮油、蔬菜、畜禽、水产品的自然生态区。泰州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大闸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长江靖江段中华绒螯蟹、鳜鱼种质资源国家级保护区。兴化和姜堰是全国生态示范县,姜堰市的沈高镇河横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在环境保护与改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全球500佳”称号。
3 劣势及制约因素分析
3.1 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分散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从泰州市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看,规模小,且多为兼业农户,从龙头组织来看,数量不少,但规模大,实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拉动力还不够强劲,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经营机制尚有待完善。从产业规模看,集中连片生产经营的比重较低,由于生产经营主体、行政区域等的分割,区域主导产业往往形不成产业规模。
3.2 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不集中,缺乏关键技术,科技服务体系较为薄弱。农业的产、学、研、推等部门技术力量未能形成整体优势,资源浪费严重。据初步测算,泰州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科技力量薄弱,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3.3 农业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农村工业发展极大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2015年,泰州市耕地面积29.85万hm2,较10a前减少了2万hm2,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受雨水冲淋造成水体污染,农药化肥的不正确使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甚至影响地下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露天秸秆焚烧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重产量、轻质量,这些都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
4 优势产业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布局
产业园区布局规划应以前瞻性、示范性、市场性、特色性为原则,从园区功能定位、总体发展方向等全面衡量,统一规划、综合配套、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着重规划全区的优势产业,达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整体效益最优。
泰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城市发展需求,确定了优质粮食、高效蔬菜、规模畜禽、特色水产、银杏5大主导特色产业。在现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泰州培植一批带动性强,有一定成长潜力,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引领作用的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形成以下几个领域的布局:依托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工企业密集区、大企业大市场大项目的带动,建设粮食加工、果蔬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银杏产品加工等8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在里下河地区重点建设粮食、水产品和蔬菜批发市场,在通南地区重点建设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海陵区重点建设以蔬菜为主的综合性大型批发市场,以进一步发挥主城区及长江水运优势,建设大宗农产品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优势,精心打造一批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完善旅游休闲服务设施建设,集中扶持一批生态观光园、生态主题农庄、农家乐,科学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5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5.1 创新园区经营模式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6年,泰州市积极探索“合作社+家庭农场”服务模式,组建了全国首家地市级家庭农场专业服务团体――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姜堰全区主推“集中流转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模式创新,对社会化服务的提高、合作社经营实力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效果。
5.2 强化园区功能定位
要逐步实现特色产业化发展经营,实现主导产业特色化发展,利用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发展,增强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完善园区功能体系。要突出区域发展重点,实现“提质增效”,引导园区聚焦特色、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形成规模,通过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一批高效农业核心产业基地和农业特色园区。泰州通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片)项目、稻麦科技展示基地等项目,结合区位优势,形成了优质粮食、高效蔬菜、规模畜禽等多种特色产业基地。
5.3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必须重视品牌的作用。重c培养一批以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为主的经营主体,用现代化产业经营模式的理念和组织发展农业,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的衔接在一起,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的综合体,增强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在打造农业品牌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完善农产品安全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4 推进可持续发展模式
要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切实增加对农业环保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通过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农业污染监测预警、自然湿地保护恢复等项目,加强土地、植被、水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科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引导农民科学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节约型技术手段,加大秸秆原料化、燃料化和饲料化应用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加快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步伐,推进大中型畜禽场有机废弃物治理及综合利用,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蒋和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杨正辉,陈勇.泰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40-141.
[3]马立勇,霍长勋.生态绿色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基于泰州市的调查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29-30.
[4]姚於康.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7):178-181.
[5]季祖平,刁春宏,陆仁峥,张双林.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农业新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2(6):34-35.
篇7
摘 要 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近几年,陕西省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别是开展全省“农业园区建设年”以来,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水平显著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各地积极出台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引导社会资本,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 金融机构 现代农业 对策 建议
一、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特点
(一)园区体现了现代农业的明显特征
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过程中,各地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以现代种养为基础,积极拓展产业链接,促进要素聚集,实现资本、土地、技术、装备、设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园区空间上组合叠加;提高园区单位面积上的技术含量,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生产率和产出效益;提升园区集成创新能力。
(二)先进技术和设备得到普遍应用
在园区建设中,把现代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充分应用于农业园区生产、加工和物流环节。在设施种植上大力推行V型拱棚,充分应用湿帘风机、二氧化碳、水肥一体化系统等设施装备,畜牧养殖上采用最先进的大跨度圈舍、负压式通风、智能式饲喂等装备技术。高科技和新设施已成为各园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亮点,呈现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园区。
二、现代农业园区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全省现代农业园区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二种:一是公司制;二是公司制+合作制。
(一)公司制
即由园区承建单位发起建设,按照公司化模式运营的园区。如某地方金融机构支持的白鹿原现代生态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
(二)公司制+合作制
即由政府塔建园区平台,由企业、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和农户共同参与,打造 “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行业协会+农户”等一些新的运行模式。
二、现代农业园区资金融资情况
(一)现代农业园区资金需求
现代农业园区前期投资主要集中在农田基建、科技投入和新品种引进、装设灌溉系统、购买作业机械、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中,资金需求量较大。在政府补助到位,民间资本无意介入的情况下,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借款是目前比较好也比较快的一种方式。
(二)现代农业园区不同融资途径对比分析
1、政府扶持。政府扶持的优点是融资期限长、无息或者低息,缺点是政策性强,融资金额较小,审批时间较长。
2、银行借款。银行借款的优点是融资金额较大,但是要有可靠的还款来源及抵押或担保,利率适中,缺点就是审批期限较长。
3、民间借款。民间借款主要优点是手续简便、方便灵活,缺点是融资额小、利率较高、期限较短。
三、现代农业园区在获得金融支持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表现在:一是治理结构存在缺陷。部分现代农业园区的承建主体是中小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从家庭式、作坊式发展而来,存在股权结构复杂、运作模式不规范、管理能力较差、专业人才匮乏、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二是融资担保难的问题。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企业主要植根于农村地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尚不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土地、房产等保值率高、可辨认的有形资产较少,缺乏足额、有效抵押担保。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园区情况
(一)信贷支持情况
为切实提高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加快业务产品创新、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方式、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来满足。不断创新贷款方式。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园区的主要问题和遇到的主要困难
1、信贷产品和贷款管理等方面的限制。信贷业务产品的限制。目前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没有针对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信贷产品,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链条中,对企业的支持模式比较成熟,对基地(合作社)的支持刚刚起步,相应的信贷管理办法需要进一步推广。
2、外部政策限制。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不完善。由于现代农业园区承建的土地大多是以租赁形式,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现代农业园区流转存在障碍,不利于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二是服务于农业产业的评估、咨询等专业机构少,功能不足。
四、做好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策扶持、财政和信贷政策方面
1、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搭建贷款信息平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受自身业务发展的制约,扑捉市场信息比较迟缓,加之自身的优质客户储备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效能。
2、完善金融创新相关配套政策。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并推行有关林权、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业务方面的相关配套政策,健全评估、登记、流转等环节制度。
3、健全保障机制,构筑农业风险防范屏障。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助范围,延伸补助领域,支持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由地方财政出资组建农村担保机构,解决现代农业园区贷款担保难题,为金融业分担信贷风险;加快农业保险建设,把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强抗风险能力。
4、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加快建立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相协调的长效扶持机制。财政政策上,建议对县级机构农业贷款全部减免所得税,并扩大免征营业税的农户小额贷款的额度,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服务的可持续性。
(二)信贷服务模式、产品服务创新方面
1、加大金融产品创新。一是积极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金融需求的特征,结合实际创新差异化金融产品,探索以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平台,多方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
2、强化金融创新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力度。一是强化服务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识,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多方构建农业经营主体自愿参加、政府监督指导、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的授信管理模式。二是针对现代农业的特征,在经营理念、支持对象、营销手段、个性化需求等方面进行差异化服务创新。满足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在信贷额度、期限、担保方式及用途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围绕打造“中国知名、第一”生态农业的目标,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区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义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现代经营形式组织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对提升我区农业综合竞争力,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发展现代农业树立新样板。通过集聚各种资源,综合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样板,实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有利于推动优势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有利于集成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新平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合作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吸收、集成、创新步伐,培育发展种子种苗、科技服务、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有利于探索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开辟新途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产业效益较高的优势,引导农民合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是推进土地集中经营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农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科研推广机构等到园区创业,采取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的形式,有利于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工作要求
(一)突出重点,强化特色。重点围绕蔬菜园艺产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科学规划,精心布局,培植典型,示范带动,重点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二)科技先导,机制创新。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突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质量品牌化、服务社会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三)整合资源,集成服务。区乡(镇)村三级联动,协同推进,鼓励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组织、龙头企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
三、建设目标
实施“138”工程,即建成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8个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具体任务是:南蔡乡、罗圩乡、埠子镇按照省相关文件要求,共同建设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埠子镇、龙河镇、中扬镇3个乡镇各建成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其余8个乡镇各建成1个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领导。区政府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林局,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督导、检查考核等工作。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相应成立领导和实施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创建举措,建立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
(二)定点指导。区农口部门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指导服务团,为每个乡镇明确一位园区建设业务指导员、一位技术指导专家,为全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项目倾斜。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列入区级财政补贴项目规划区,对于进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设施农业项目优先享受区财政扶持政策。市级以上高效农业、现代农业项目优先安排给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范围内的项目。
篇9
关键词:现代农业;温室公园;发展;现状;趋势
1 温室公园的含义、类型和特点
1.1 温室公园的含义
温室公园属于农业观光温室的一种,它利用大型现代化智能温室,采用多种栽培模式,对多种类作物进行复混种植,将农业生产成为以园林景观的形式向广大城乡居民进行示范展示,为人们创造和提供了一个学习农业、了解农业、体验农业的新型环境。
1.2 温室公园的类型
我国的温室公园近年来随着观光农业的发展、社会需求等如雨后春笋般一步步发展起来,例如,重庆市南山植物园展览温室、华西村现代农业温室公园、南宫地热博览园温室公园、山东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观光温室群等。
温室公园可以按以下几种类型分:
①蔬菜瓜果型。以各种蔬菜、奇瓜异果为主要种植内容。如河南安阳市蔬菜所现代农业示范园。②园艺花卉型。以园艺植物、花卉为主要种植内容。如河南濮阳珍果植物园。③热带植物型。以引进种植热带植物为主,以北京花乡热带植物园最为典型。④种养结合型。是温室公园的一种新形式,把养殖和种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丰富了温室公园的内容。
1.3 温室公园的特点
①技术含量高。温室公园大多是大型现代化智能温室,从功能设计和使用上,突出高科技含量。
②植物品种丰富。例如山东寿光温室公园,2004年菜博会1个4000 m?的温室种植蔬菜种类达600种。
③种植方式多样化。温室公园大多以园林风格进行设计,植物以立体种植、平面种植和人造景观种植相结合,将种植行为以景观的形式表现出来。
④栽培模式多样化。既有传统农业的土壤栽培,也有现代基质培、水培、喷雾培等。
⑤功能多元化。可作为科研、科普、展示、休闲、观光的综合性场所。
2 温室公园典型案例——华西村现代农业温室公园
2.1 公园概况
该公园位于华西现代农林科技示范园区内,建设面积10080m?,由2个独立温室单体构成,其中南温室5760 m?,北温室4320 m?,南北温室之间设置温室封闭过道连成一体。温室跨度12m,是目前国内标准型温室中跨度最大的温室,主要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农业景观营造和空间场地设计的要求。
2.2 温室公园的功能定位
该温室公园具有先进的温室结构设计,合理的空间划分,鲜明的主题特色和景点设计,在内容上凸现4大功能特点:奇特植物景观展示功能。包括巨人南瓜阵,树状番茄、柱式栽培蔬菜阵、南方果树的景观展示等。农林科技展示功能。该温室公园建造技术水平先进,环境调控设备完善,栽培技术良好。科普宣传功能。作为江苏地区第一家农业温室公园,科普宣传作用明显。景观体系完整。项目通过合理的空间划分,明确的功能导向,在不同空间内根据植物特点结合各种文化要素设置景点。
2.3 温室公园的空间划分及布置内容
整个温室公园共规划5个分区,其中南温室分为3个区:自西向东规划有入口门区、南瓜专类展示区和蔬菜瓜果荟萃区;北温室分为2个区:自西向东规划有南方果树展示区和乡土果树展示区(包含出口门区)。
华西现代农业温室公园分区布局图
(1)入口门区,该区占地面积1152 m?,在空间上采取开敞式场地设计,满足人流集散需求。设计上融合了现代城市景观和江南传统园林意境,运用了跌水、水池、硬质广场式铺装等城市景观要素,又有江南园林式的建筑,代表江南地域文化的特征要素。
(2)南瓜专类展示区,该区占地面积 1728 m?,在平面空间构图上采取“天圆地方,四通八达”图案形态和寓意象征,体现“天地圆满”吉祥文化意蕴。植物选材上以观赏南瓜为造景素材,主要有巨人南瓜和微型观赏南瓜2大类,巨人南瓜果实形态巨大,颜色鲜艳,视觉冲击强。微型观赏南瓜大多果型较小,果形奇特,适合赏玩。
(3)蔬菜瓜果荟萃区,该区占地面积2880 m?,在平面构图上主要采用“八卦”的图案形态。该区植物类型丰富,主要有叶菜类、茄果类、观赏瓜类等,并通过合理的空间组织和划分兼顾了生产和观光的功能要求。
(4)南方果树展示区,该区占地面积3024 m?,采取了自然式的游线组织和空间划分,以“龙”形造型水系贯穿全园。该区在植物上采用了具有闽南、岭南、台湾等地域特征的果树,结合地域文化要素和文化特色构建景点景观。
(5)乡土果树展示区(包含出口门区),该区占地面积1296 m?,采用放射性园路设计,将场地和游线有机的融合,不仅满足人流集散的要求,也兼顾了不同植物空间的划分要求。温室植物采用了批把、杨梅和核果类果树等营建具有江南地域植物文化的展示空间。
2.4 主题文化
该温室公园在主题文化上主要突出华西精神、江南地域文化、植物文化、吉祥文化(包括在平面构图上运用的“天圆地方”、“八卦”、“龙”等;在景点设计中运用的“和顺”、“九宫”、“五福”、“五行”等)以及南方地域文化(包括岭南文化、闽南文化、台湾文化等) 等文化内涵。
2.5 植物种类
在植物运用上,南温室是以蔬菜、瓜果、叶菜为主的园艺作物,北温室以南方果树和江南乡土果树为主,各个景区休憩空间则结合配置园林绿化植物。
3 温室公园的发展方向
我国农业温室公园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其灵活的经营方式,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对其开发的重视程度和建设热情日益高涨。通过对华西村现代农业温室公园项目的分析认为,温室公园在我国方兴未艾,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3.1 规模化、综合型是温室公园发展的主攻方向
纵观各地温室公园的发展,单纯以一种类型存在的温室公园即使做的很精致,受面积和内容所限,也难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增加种植内容、种植面积,倡导参与型、体验型、娱乐型、休闲型、服务型、教育型等具有综合功能的温室公园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3.2 提高温室公园的高科技含量和文化氛围
例如,将航天诱变技术等高科技更多地融入到温室公园内容中,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温室公园了解现代农业和未来农业的发展。
3.3 突出特色,提高知名度
由于温室公园的多功能性,近年来各地跟进建设很多。如何打破常规束缚,突出特色,提高知名度及竞争力已成为温室公园今后发展的关键。同时,设计风格应灵活多样,使景观富有变化和新意,起到更加吸引游客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篇10
【关键词】现代农业,结构性矛盾,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水平是国民经济增长和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农产品的特殊使用价值使得其具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不会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改变,也不会因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改变而降低。
但同时,相对于科技含量较高的其他产业,农业又是比较效益偏低的弱质产业,因此,如何统筹处理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从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凡是在这一问题上处理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其农业现代化就推进得相对顺利,反之,则可能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现代化进程受挫。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三化同步”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
二、农业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支柱
2011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河南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尤其是农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展中原经济区首要发展的是农业,集中力量建设农业现代化模式。中原经济区建设重视农业,不以损害农业发展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只有农业稳定了、发展了,才会带动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农业是社会繁荣昌盛的基础,粮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最重要主体,只有稳定农业,中原经济区才能稳定。
三、中原经济区农业的现状及问题
但是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仍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本,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也为农业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挑战。
1、 农业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容忽视。在农产品品质结构上,真正达到国际质量标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高附加值的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在种植业结构上,高收益的经济作物较少。这种结构性矛盾,直接造成劳动生产率低下。
2、增收渠道狭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河南农民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6元,城乡差距大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限制了农业主体——农民的发展。
3、农业市场化程度低,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使得农民无法准确及时地得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造成增产不增收等问题;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区内农业不能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加工企业无法进行准确的质量认证。
4、农业科技水平低,不足以支持现代农业的未来发展。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不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2011年河南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为42%和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70%-8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差距更大。
四、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1、准确定位,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核心区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努力做到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应是河南和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的战略定位。河南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使得河南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超1000亿斤,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10,其中小麦占全国的1/4,每年输出原粮及制成品3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国内粮食生产的形势不容乐观。按照国家规划,到2020年,国家还需要新增1000亿斤粮食,中原经济区要承担的粮食安全重任,是不可替代的。因此,重点谋划粮食生产,是河南和中原经济区必须承担的国家责任。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确保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是国家对河南的根本战略定位。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粮食越来越成为短缺资源。国家对河南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给予厚望。《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全国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均将河南列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2、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集约型经营方式是现代的发展方向,现代农业的集约经营强调劳动集约,但更加强调知识集约、技术集约,实现科学技术对稀缺要素的替代,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对中原经济区而言,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发扬传统农业的优势,实行集约与精耕细作;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正确处理农业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逐步实现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河南提出的“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的发展思路,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集约经营的极好诠释。
3、提高市场化程度,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农业产业链条,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的需要,而且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支撑和重要动力。打造农业产业链条,将使河南省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第一产业,而是包括第二、第三产业等与农业关联产业在内的大农业体系结构。河南省农业龙头企业将由产品链、物流链扩展到价值链、信息链,从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和带动能力。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增加期货品种,建成全国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价格中心和信息中心,争取形成粮食的国际定价权。逐步拓展交易品种,鼓励生产经营者运用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市场风险。
4、破除瓶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中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提出了要努力破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规划》指出,制约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列难题包括,农区内生发展能力不足,农业大县财力紧张,一些地方轻视农业的现象依然存在等,它们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而日益凸显。
从经济上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即不断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力度,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要从生态上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发展生物农业和循环农业,加强农业资源保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与农业的和谐发展。当前,河南省农业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生态技术落后造成自身污染加剧;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干旱缺水问题突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等。
5、完善利益补偿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要加大粮食主产区财政投入和利益补偿,提高对产粮大县奖励标准,优先在主产区安排重大农业发展项目,向农业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6、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农业科技创新在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的未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农业变身现代农业,必须摆脱生产要素高投入的粗放模式,转向依靠提升科技水平,加大科技创新的现代模式,在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推广与产业化开发、小麦等主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畜禽重大疫病防控等,精心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提升区内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如果能顺利完成相关产业的布局,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符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新兴低碳产业的宏观方向;也为区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资源消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辟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全红,《论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2012/06
[2]徐君,《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技术经济》2012/03
[3]杨强,《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01
[4]王红,《基于农业现代化的中原经济区发展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06
[5]李铜山,《把现代农业特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内核》,《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