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信息化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3 22:3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信息化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信息化教学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指的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课程有效地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2011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第二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颁奖会上做了题为“以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的讲话,明确提出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因此,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大背境下,每一位德育老师都必须思考在教学改革中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取得实效。
1 中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1)德育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我们会大量使用多媒体手段,但很多教师误把多媒体教学等同于信息化教学。此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多媒体手段仅仅是信息化教学手段中的一种,多媒体教学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信息化教学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然而,我们很多德育老师没有意识到二者的区别,认为使用多媒体手段就是信息化教学,没有根据信息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仅对资源进行简单堆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编排不科学.呈现方式不符合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出来,这样的课堂还是传统教学模式,而不是信息化教学模式。
(2)德育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信息化教学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课程有效地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教师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就很难进行信息化教学,它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如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制作课件、对网络驾驭的能力等。如果说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成长的环境里充斥的都是信息技术、信息知识,他们从小耳闻目濡,不用刻意学也懂得相关技术和知识,那么,我们充其量只能是这个时代的“移民”,很多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必须从头学。另外,德育老师是文化课老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上落后于专业课老师,尤其是年纪大一些的德育老师其信息技术能力偏弱,有时在网上看到一些好的资料就是不知道如何拿来为我所用。因此,不能自如地运用技术解决学科问题,也不知道运用怎样的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是德育老师必须重视和面对的一个问题。
(3)德育课教学资源建设滞后。德育课的教学资源不同于其他学科,在讲解观点时经常要结合案例、事例,而案例事例尽量要用到最新的,十年前或者五年前用的案例再拿到现在的课堂上,必定是脱离时代、脱离社会、也脱离学生,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的教学资源必须经常更新、丰富,而纵观当前的教学资源,适合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资源缺乏且质量不高,很多资源只注重表面形式而不注重资源本身的内容;教学资源的开发需要中职德育老师来进行,但在资源开发和共享上我们明显有些滞后,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在资源开发上各自为政,更由于彼此间缺乏合作与协调,资源建设在重复中进行。
(4)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没有发生改变。很多所谓的德育信息化课堂教学,教师仍主宰课堂,不可否认,多媒体有它诸多的好处,如可以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知识的呈现更直观、生动,但是教师仅把信息手段当作灌输知识的工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调动起来,很难真正进行知识的建构,知识是教师“塞给”的,而不是学生自主探究而来的,这样,学生的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他们在竞争中必将落后、落伍。
2 中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信息化,而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即信息化教学,我们每位德育老师都是当仁不让的信息化教学的践行者,因此,我们要提高对信息化教学的涵义、特点和作用的认识,自觉地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积极地将信息技术、资源融入到课堂中,丰富教学方式与内容,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要意识到我们提倡信息化教学,并不是完全排斥传统教学,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运用信息化手段,有些课题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解决的我们就不必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哗众取宠。传统教学有它的优势,信息化教学并非完美无缺,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正是我们进行课改的方向。例如中职德育教材《职业生涯规划》第1课“发展职业生涯要从所学专业起步”中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这一内容,我认为让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教师再结合事例讲解就能达到预定教学效果,不必非得花心思用信息化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能解决问题的,咱们就不用信息手段。
(2)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要进行信息化教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中职德育课老师肩负的任务比普通中学德育老师的任务重,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外,还要对学生的就业、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这就要求德育老师必须与时俱进,懂得运用网络吸取最新的资讯、信息例如当前的就业形势、国家的相关政策等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善于汲取信息知识,德育教师的授课就很难做到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3)加强教学交流,共建教学资源。在建设教学资源方面,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加强多方面的交流,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与本校其他学科教师间就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交流,可拓展学科的视野;再如与兄弟校德育教师在资源建设上的交流,加强资源建设方面的合作开发,实现资源的共享,并能根据教学实践不断地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2011年福建省职教学会德育教学委员会年会在厦门召开,在两天的会议过程中,来自全省各地职校和职教中心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及德育教学骨干教师们就如何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进行交流探讨,这其中也包含了对德育课信息化教学的探讨,两天的会交流研讨使我们一线的教师获得了很多新资讯,视野也开阔了。笔者认为在德育课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我们应该形成合力,各市、区把本地区优秀的课件资源集中起来,再由福建省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建设中职德育课教学资源库,以此实现对资源的共享并实时进行更新,如此,可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并能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
(4)调整师生地位,改进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因此,我们要调整传统的师生地位观,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精心为学生筛选和组织学习资源,使其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在传授教材《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第二课“性格及其调适”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一份任务书(见表1):
要求同学利用网络这一工具来完成任务书:首先上网测试自己的职业性格并通过资料搜索完成任务书上的其他问题,由于是对自我的探索,学生很感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分享任务书的内容,在分享中学生进行着知识意义上的建构:不同职业对从业者性格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推销员和办公室文秘对从业者的职业性格要求截然不同,而同学们的职业性格可能和想要从事的职业所要求的性格特征不一致,怎么办?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于讨论中形成的不同观点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探究,在探究中同学们又形成了这样的知识建构:人职匹配是最理想的状态,当无法实现时,我们要主动改变自己,调适性格适应职业、适应社会。当同学有了这样的知识意义建构时,便是突破了难点(职业对从业者性格要求的不同),同时也把握住了本节课的重点(性格能调适)。整个过程借助信息化手段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原则,学生在自我探究和合作探究中进行自主的知识建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改变师生地位观,改进教学设计,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21世纪信息化大浪潮中,知识呈爆炸式的增长,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教学中实施信息化教学势在必行,每位德育老师应该明确当前的形势,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改变观念,实现信息手段与课程内容的完美结合,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2.1.
[2] 苑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中国电化教育,2001.8.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中职德育
Abstract: information teaching pattern is a new education idea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ways of thinking and methods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ing strategies in the teaching mode.
Keywords: information teaching mor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局域网、互联网更多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到学校来说,很多学校配备了机房、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新技术,尝试利用新技术配合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传统理念下的授课方式必然受到冲击。
一、传统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
以中职学校的德育课为例,中职学校的学生,本来就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高。而旧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讲授,这种模式只是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它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不爱问也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另外,从教学评价上来说,强调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经验和体验的获得,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讲名人、伟人的事例多,讲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少,教师的讲解空洞的理论较多,尊重学生个性和实际生活的少。德育课程缺乏针对性、生活性和时效性,很难触及学生的心灵。
信息化教学模式并不仅仅意味着“新技术手段+传统教学模式,并非将所讲的知识单纯的由黑板上搬到多媒体电脑上,实际上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依托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去探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中职德育课教学策略改革
信息化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同学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进行知识建构,因此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伙伴进行自主化学习;二是带着问题或者任务进行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寻求答案;三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四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分享成果;五是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以学生个性为基础,针对他们在学习中的关系形成个体化评价,不但关注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要关注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语言表达、信息查询分析能力等,从而帮助他们调节努力的方向,促进持续的进步。根据这几个原则,笔者对中职德育课课堂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改革试验。
视频情境导入,引发兴趣,设置任务。在多媒体技术成熟的时代,通过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抑扬顿挫的情感语言,悠扬动听的情感音乐,使学生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设置问题。例如在《哲学与人生》的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是《中国达人秀》的达人选手高逸峰,他从拥有千人的大企业到如今小小的包子铺,传奇人生经历受人关注。这段视频让学生们在欣赏歌曲之余,不知不觉进入教师设置的感人情境之中,教师随即设置问题,让同学们思考破产富翁为什么没有被失败击垮,为什么可以“从头再来”?这样的情境导入方式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兴趣高,打破了以往德育课无味说教的常规,并注重了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非智力的开发。
分组讨论,协同合作。讨论的方式自古有之,但传统讨论模式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教师的提示和书本的有限资源获得信息,来得出结论,很难达到讨论的真正目的。在信息化模式下,学生可以得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容量、交互性的资源,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查询资料,在课堂上充分展开讨论。具体实施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在小组中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例如,在每个小组设置组长、信息员、发言人和记录人等,组长组织本小组活动,信息员提供资讯,记录人整理文字,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最后代表小组发言。如果每个班级设置多个小组,教师可向多个小组布置同一学习任务和问题,学生可分组进行竞争式的学习,比赛谁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竞争必然伴随着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结合职业,角色扮演。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行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积极的认识社会、体验社会,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内在精神,从而形成自己的品德结构,中职德育教育要很好的实现德育这一目的,就要突出通过学生自主实践活动过程还促进自身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置于一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任务情境”中,创造一种模拟生活原型的情境,让学生承担其中一个“准角色”,推动学生置身其中去完成“假设的任务”。例如,在《哲学与人生》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中,教师针对物流专业的学生设置了一个送货员和顾客之间的情境小品,要求学生分组表演,小品具体过程由学生自己编导。通过这种教学设计,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和职业情感,获取相关知识技能,培养道德情感,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生活技巧的训练。
训练学生快速准确的查询并分析信息。21世纪的重要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为大量和快速的信息获取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途径,但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选取有用的信息,是学习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的技能,在搜索到大量的信息之后,更要学会分析资料,选取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学会归纳综合。另外,并非所有的学校都有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便利条件,而在便携式通讯工具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手机上网查询资料。手机上网具有即时、方便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手机不仅是聊天和游戏的玩具,也是信息时代获取资讯的有利工具,并借此改善学生上课玩手机的不良习惯。
师生互动的网上交流。大多数中职学校在校园网上设置有德育专区和心理咨询室,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与教师开展互动交流,主要方式有E-mail,聊天室,电子论坛,甚至QQ等聊天工具。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向,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聊天的交流方式使学生们更容易放下心理的负担,向老师敞开自己心扉。学生在自学的中遇到问题,可通过网络以聊天的方式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同样可以在网上时时指导和监督个别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多重身份,还活跃了师生关系。
三、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德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的作用倾向于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道德问题并提供解决的意见、机会和条件,从而使因材施教有了实现的可能,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信息化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单一帮助学生获取德育知识转变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运用教学艺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师晶晶.浅谈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J].甘肃科技,2010 (2).
[2] 苗杰.中职德育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2(2).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网络化;学校现代化;数字化校园;动力与支撑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21-03
一、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强化教育信息化在学校的引领作用
作为一所崭新的公办初级中学,如何高标准、高起点地精心设计强化教育信息化在学校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萃文中学从建校伊始,学校就成立校信息中心,学校校长亲自主抓。制定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和实施教育信息化进程。建校第一年就新建网络教室一个(54学生机座),多媒体教室(110人座)两个。四台高清投影机。并接入10M电信宽带。2012年11月升级为20 M电信宽带。派专人管理,加大使用力度与维护管理。使用三年来无一台机器损坏。学校的家长会及一些常规活动大都在多媒体教室举行。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学校的引领作用。
二、建设数字化校园网是支撑学校现代化内涵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力保障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发展,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使远程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将远程教育聚焦在网络教育。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网络教育具有时空无限性,任何人可以随时随地去学习他所需要的知识,让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因此,构造温馨、和谐和有效的数字化校园意义重大。萃文中学审时度势,早在2010年就规划数字化校园建设蓝图,现已基本建设完成,应用状况良好。
1.建设维护校园网(外网)与内部资源(FTP)服务器,实现信息资源网络化
2011年10月,由校信息中心自主开发建设的校园网调试成功上线运行,网址,即时更新新闻信息和资源及教育最新动态,增强了学校的“知名度和透明度”,拉近了学校和家长及社会的距离。每周即时市、区教研活动信息是信息技术与教务管理有机整合,实现教研通知“无纸化”,节约资源。留言咨询栏目是家校互动平台,是答疑办事的窗口。建立学校办公QQ群,即时通知信息和文件文档。2012年底学校在经费紧张的境况下,采购一台高配置的服务器和一台高品质的企业级路由器。保持内外网通畅。服务器用于建设内部资源(FTP)服务器,包含试题库、课件库、论文库等。目前正在稳步建设中。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2.优化信息化硬件环境为学校信息化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为信息社会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分期打造多个网络层面的数字化校园,构造温馨和谐的文化校园。萃文中学新建了数字化的校园广播网络,行政楼、教学楼、实验楼、运动场、艺体楼、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关键点都有广播音座。教学楼上安装了电子大屏幕并配备音响。卫星远程教育网络正在规划设计和可行性论证之中。校园内部局域网已经建设到位,目前处在拓展和局部更新状态。各办公室无线网络也基本开通使用。
3.选购和自主开发信息化软件,为学校的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提供平台
校园无纸化办公系统网络版(挂靠内部资源管理器上),综合教师日常教学、科研等各种方式,建立起教师的基础信息库。依托基础库数据,应用科学的分析统计方法和理念,准确分析出学生学习的进步状况,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的薄弱环节。同时能掌握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情况,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此外,系统还提供了满足学校排课、选课、考务等教务管理、办公事务管理、在线考试、备课管理、教师研修、资源管理、科研管理、教师研修、考勤管理、收费管理、校产管理、实验室管理、体卫管理、招生管理、流程管理、德育管理、图书管理、档案管理等需要的功能强大的应用模块,为学校建立一个覆盖范围广、实用性强的教育管理平台实现办公、教务、学籍、成绩查询等功能。节约纸张和其他资源。建设电子备课室,为老师集体备课与评课提供平台。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深度整合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2013年11月7日, 教育部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指出,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5年不少于50学时。教育部要求,各地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作为全国信息化实验基地的芜湖市走在教育信息化前列,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作为芜湖市弋江区初级中学的“领头羊”――安师大附属萃文中学,有着自己的思路和做法。学校办学伊始,就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深度整合学校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来抓。除了,狠抓信息技术课程日常教学的同时,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升教师的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切实强化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有效整合。
1.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使用信息技术及学科整合水平与深度
安师大附属萃文中学有着一支高素质、高素养的教师队伍,教师平均年龄30.6岁。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9人,绝大多数教师是全日制本科学历。这为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水平与深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但学校领导班子仍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一方面抓信息技术使用平台的硬件建设;一方面抓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学校信息中心牵头教务处制定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把这项工作纳入校本培训一项中心任务。每年都要邀请安师大计算机系的资深教授和专家来学校为广大教师做报告和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级的各种信息技术技能培训。2013年8月12日~17日,在芜湖市弋江区教育局的组织下,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班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萃文中学开班。来自弋江区各中学的50余名一线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萃文中学有四十三位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其中六人次获优秀作品和优秀学员奖。笔者作为信息中心负责人发挥引领带头作用,每学期开设一节信息技术公开课和信息技术与物理整合课。组织学校无课教师听课、评课、议课。传授方法与技巧,共同学习、共同提升。每学期对全体教师举办四次课件制作集中培训,在教师参加各学科市、区级优质课比赛时,帮助老师设计思路、提供课件制作的技术支持。2012年语文教师冯越参加芜湖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比赛,获得市一等奖。(网络课课题“漫游语文世界――广告也‘语文’”),2012年英语教师刘红霞参加芜湖市初中英语优质课评比,获市级二等奖。笔者为其解决了一个技术上的难题。坚持全员培训、个别辅导的原则,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水平与深度。
2.“走出去 请进来”通过参加各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比赛历练教师,提升深度
2012年10月16日,为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备战弋江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比赛,选拔参赛教师。安师大附属萃文中学举办2012年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课堂比赛, 2012年11月1日,弋江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比赛在安师大附属萃文中学落下帷幕,完美收官。11月22日, 2012安徽省初中信息技术国培计划芜湖信息技术一班线下研讨在萃文中学网络教室举行,来自芜湖一市四县的37位信息技术教师欢聚一堂,共同观摩了易水寒老师的《用EXCEL处理期中考试成绩》展示课例。2012年11月27日,芜湖市2012年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教学比赛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萃文中学拉开帷幕。来自芜湖市四县四区及市直属初中学校的21位参赛教师在为期三天的比赛中依托多媒体环境和网络平台,精心设计教学,为我们奉上了一节节精彩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课。11月28日下午, 芜湖市教育局刘育红副局长在市电教馆馆长钱宏瑾陪同下,来我校深入比赛现场听课。 11月29日上午,芜湖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红月, 副局长王亚平来我校深入比赛课堂现场听课。这次活动,萃文中学的老师们亲身体验,亲身参与,感触良多,受益颇深。我校语文教师冯越作为弋江区的一等奖获得者参加此次比赛,最终获市一等奖第三名。此后,全国第十一届“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决赛于2013年7月22日至25日在江苏徐州举行。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萃文中学冯越老师作为芜湖市的几位代表之一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喜获大奖。冯越老师的课赢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被与会专家认定为最有效地利用了信息技术的课、“拓宽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领域”,获得了初中组一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同时被授予了NOC活动的最高奖项――由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
3.实现“班班通 人人通”进一步加大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频率,达到教学“网络化”
学校“班班通 人人通” 网络化建设稳步推进,一期16个班和网络教室的电子白板全部安装调试到位,并投入正常使用。各功能室、实验室、教室网络畅通。通过内网服务器可以实现课件点播、视频点播。这样为进一步加大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频率,为实现教学“网络化”提供了硬件条件与环境。也为增加课容量和课堂的互动性提供了平台。有理由相信,我校的信息化进程会更上一个层次与台阶。学校考虑今后的发展和提升,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便利。2013年底,准备申报“54机座录播教室”计划,2014年底招标建设到位。实现教师上课现场录像、现场直播、课后调放、反思、研讨等功能。
篇4
关健词: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 课件 解决措施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正是在这一国家宏观政策下,山东省也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为指导,全面落实《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工作方针。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一、教育信息化及现状
从国家到地方,都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目标和要求,那么,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呢?通俗地说,就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在这里,明确了关键技术是信息技术,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所采取的对一切信息的加工、应用。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通过对教育的重视,计算机的普及,教育信息化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主要表现如下。
1.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初具规模。以山东省为例,全省17市、151个县区(含开发区)全部建立了教育城域网;100%的高等院校、87.2%%的普通高中、69.7%的初中、30.9%的小学建成了校园网;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市、区)所属中小学均实现了“班班通”。
2.教育信息资源日益丰富。通过采用引进、整合、研发、共建等多种形式的资源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各市、县(市、区)和学校中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3.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成效显著。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普通高中教师网络远程研修培训、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等普遍开展并形成了长效机制。围绕教育技术发展对教学的支持作用、课程单元层面的教学设计、综合应用各种技术资源创设高效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开展的各类、各层次培训,大大提升了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素养,促进了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4.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围绕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研究信息化、教育教学信息化等4个方面,建成了多个信息化平台。
二、信息化教学及存在的具体问题
正是有了如此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也将信息化教学提上了日程。那么,什么是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系列的信息教学设计中,老师们往往存在很多误区和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技术、态度问题
(1)教学手段现代化,但教育思想并不现代化。
(2)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本无必要的章节课堂教学也采用多媒体教学。
(3)课前准备不足,疲于应付。或是多年使用同一个课件,不修改提高。
(4)教学内容太多,教学速度太快,重点、难点、疑点不突出。
(5)缺乏师生交流,录音代替范读,录像代替讲解,视频代替实验,投影代替板书。
(6)滥用多媒体,简单问题复杂化。(多媒体成了“多没体”),有的老师整节课站在讲台前,把要讲的内容展现在屏幕上,手不离鼠标,眼不离屏幕,以 “会议”或“报告”的形式念课件,不关心学生听课的反应,上课也不提问。
(7)上课时忽视与学生思维的合拍,讲解的时间短于学生认知的时间,学生理解不深刻,不透彻。
2.课件的主要问题
(1)画面构图、文字、色彩、配音等方面处理不够恰当,反被多媒体所累。
(2)教学内容主次失调。无关画面占据较大空间,主要内容反而只占界面的一小部分。
(3)字体字号选择不恰当,界面不协调。如字号过小,密密麻麻,学生很难看清楚。文字排列字间距、行间距不当,可阅读性差。
(4)色彩搭配不当,难以辩认。或画面的表现力和清晰度不够。
(5)单个文件过大,打开文件费时不流畅;关注形式甚于内容。
(6)素材收集不够,将课件做成文字教材的简单“翻版”,文本太多,内容枯燥。“照片宣读”,“人机共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7)有的素材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强,甚至有的动画等不符合科学原理。
三、信息化教学建设具体措施
1.要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堂课教学,努力发挥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的作用,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堂课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学校应定期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定期组织开展优秀自制课件评比活动,调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加强电子备课的辅导与管理工作,使更多的教师参与电子备课,不断提高电子备课的质量。学校将分阶段组织教师进行电子备课,从而进一步推进教学工作的信息化。学校要在规范电子备课的同时加强必要的指导和检查,以提高教师电子备课的质量。
2.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新阶段。大量的教学实验表明:即使有了合适的软件,教师对技术也比较熟悉,教师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应用这些软件来支持自己的教学。因此,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地使用技术,使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就是又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3.通过多层次培训提高应用校园网络的能力。学校要对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辅助教育和Internet应用的培训,其目的是通过他们带头进行应用校园网的教学科研活动,为校园网的应用发展进行探索工作;依托校网园,继续加强学校网络资源库建设。要建立学校网络资源库建设工作小组,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收集优秀课件;另一方面通过评优课等收集本校教师的自制课件,使学校资源库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同时也是对技术环境下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建构过程。我们要顺应信息时代的挑战,以充满激情的开放心态,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数控加工技术》信息化教学;设计要点;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78-02
中职学校以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实用人才、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在中职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是国家对中职教育的要求,也是中职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大使命。《数控加工技术》课程中的数控车削零件编程设计实例,它既是课程的重点,也是课程的难点。传统课堂授课的方法对这一章节的内容难以突破,教师只能在黑板上画出零件完工的图形,而对加工的过程和每一句程序完成后,刀具运动情况及加工进行到什么程度,没有办法一一呈现。所以,用传统授课方法来讲授这一章的内容,基本上是闭门造车。如果在授课的初期,直接将学生带到实习车间,在数控机床上将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讲解,效果当然是好的,但是,要有充足的学时、设备和指导老师,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处于安全和材料消耗的角度,不建议授课的初期直接在数控设备上进行。所以笔者的教学探索是: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规律;教师起导向作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根据这种思路,选择典型轴类零件的数控加工作为学习的项目。设计要点包括: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环节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之一,是应用基本的编程指令,结合一定的工艺知识进行车削零件的编程。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熟悉了各种基本指令的格式,但他们缺少具体零件编程和在车间实习的经验。所以,学生在编程时感觉无从下手。
二、教学方法设计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选择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考虑到:第一,用影像再现实际情景,用动画描绘加工路线,可以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编程思路;第二,数控加工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学习的有关软件集中利用,希望能启迪学生,善于将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实践。
三、教学目标设定
通过课堂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知识目标——能编写正确的零件程序;能力目标——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德育目标——科学严谨、实践创新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规范。在课程中,要突出数控车削零件编程的重点,突破编程中工艺路线确定的难点,预期效果是学生编程思路清晰,编程结果准确。在学法指导中,教师对学生要注重方法的引导,在指导他们编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主动解决问题、发现总结规律、积极进行实践积累。
四、教学环节的设计
1.复习环节。先复习常用辅助功能指令及含义,然后重点复习常用准备功能指令,包括:快速定位指令(G00)、直线插补指令(G01)、圆弧插补指令(G02、G03)、圆柱螺纹切削循环指令(G92)、暂停指令(G04)、坐标系设定指令(G50)等。因为这是后续编程的必要条件,所以由学生回答指令格式,如果答案准确,做刀具运动轨迹的动画演示。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有一种揭秘的心理,更容易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在复习环节的最后,对教学难点第一次突破,教师播放一段简单轴加工的视频,要求学生回答课堂讨论的问题:加工螺纹前先加工了什么?螺纹实际切削长度是多少?螺纹加工分为几刀?这些问题是将后面编程中,工艺分析的理念带入到他们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只要学生稍加留意,就可以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教师将结论带入到新课的讲解中。
2.讲授环节。首先,给出图纸和加工要求,使学生明确设计的目标,也是要解决的问题。①确定工件的装夹方法及加工工艺路线;②刀具选择与坐标系的设定;③数据处理;④数控编程。之后的设计过程就是学生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学习新内容的过程。还要强调工艺原则(零件的加工按照由粗到精、由远到近、先表面后退刀槽、螺纹加工的原则设计工艺路线),这是编程的依据,所以在教学中再次强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问题一、二的解决先以动画的方式演示,再由学生总结结论。问题三的数据处理,包括四个内容:切削用量如何选择,节点坐标如何计算,都需要老师给出方法,学生运算,再由师生共同验证。还有切槽起点和终点坐标值,螺纹循环的起点坐标及背吃刀量的计算,都是同样的方法得到。问题四,用课堂讨论的问题达到教学目标:①零件的加工程序有几部分组成?②根据工艺路线编写三段加工程序。③首、末加入什么语句,完善调整后就可以组成完整的程序?三个问题设计的目的:第一条搭建程序的框架,第二条填充程序的内容,第三条做程序的完善。程序内容以三条工艺路线和刀具路径,老师指导学生逐一编写程序,此处,是教师课程中需要详细讲授的内容,每一句都要详细讲解并与学生一起完成,最后还要做必要的调整和完善,才能形成完整的程序。
3.演示环节。程序正确与否,在数控车仿真加工软件上做模拟加工,演示结果,得到最终完工的零件。这样的设计,能增加专业课程的联系,更大的好处是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后的成果,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4.总结环节。在这一节内容完成以后,整理学习的内容,总结出数控车削零件编程的一般步骤及加工工艺步骤。
5.拓展环节。给定课后练习作业来验证学习的效果,学生完成后,在数控车仿真软件验证程序,并填写编程报告。这是使学生养成总结和积累的习惯,并且为他们以后解决同类问题提供参考的依据。笔者设计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问题,并进行分解。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教学难点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使用的教学软件有:计算机绘图、CAD/CAM、数控车仿真,这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一体化教学理念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动画、视频、图片和三维实体等多媒体信息资源。根据需要,将这些资源嵌入到不同的学习环节,与学习内容相互融合,以支持学生的持续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描绘加工过程,再现工作场景,使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刀具路径,快速建立编程思路,提高学习的效果。利用模拟仿真、课后作业和编程报告相结合,作为学习检验与反馈环节,保证教学设计的内容完整。
笔者的设计来自于实际教学的探索,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能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的效果突出,教学设计比较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安全、高效地完成后续学习的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地理教学;教学信息化改革;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73-01
教育信息化即是运用一系列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与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形式进行改革的过程。这项工作不仅仅可以对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强大助力,还可以深化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使得我国的教育与世界接轨,与现代化接轨,是使教育适应信息化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
1.教育信息化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它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在传统的教育目标中,加入提高学生与老师信息素养这一现代化的要求,因为现在的社会正在向全面建设信息化迈进,将提高信息素养纳入现有的教育目标,旨在为我国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做出铺垫;第二则二是将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并巧妙的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中,并且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注重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当然,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重在教学信息化。这是因为教学是教育领域的工作重心,而只有将教学信息化,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科技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的教育手段,全面地运用各类以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等多项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手段,来实现促进教育改革、适应即将到来的信息化社会的目的。这项工作不仅仅对深化教育改革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更是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
2.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改革与创新
2.1授课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多媒体设备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从先前的"走进课堂"逐步发展到了"普及课堂"。老师的授课方式也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强行输入"教学模式,逐步转变成了多姿多彩的多媒体"展示式教学"。而近年来各种APP的开发,更是给老师的多样授课模式提供了多种选择。比如,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教授经纬线时,会使用Google Earth,以3D立体可移动的模型,直观的给同学们展现经纬线的具体分布以及他们对学习地理的用处。这样动态的展现形式和传统的书本相比,无疑可以给学生带来无限的乐趣以及对地理学习的乐趣[2]。
2.2教师教学思想与学生学习探究思路的创新。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死记硬背"是学习地理不可甩去的巨大包袱,而也正是这个包袱使得许多学生对地理望而却步,使老师无可奈何。而在地理教学信息化改革与创新的大好形势下,地理学习变得不再枯燥,比如,越来越多的老师在flash展示上花了更多的时间,制作出来的flash生动形象,可以给学生更多直观的感受,甚至一些老师还亲手交给学生制作flash的技巧,让他们在课后制作flash的过程中,将书本上的知识点牢牢地刻印在脑海中。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通过一些视频来了解和地理相关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巴西》一节的时候,学生能够主动的通过视频来了解巴西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人口分布和文化特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的思维便得以开阔,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学习地理带来的益处与乐趣[3]。
3.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尽量避免过多的现代化手段对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
3.1.1避免过于绚丽的现代化手段对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的主要内容还是在教学上面,然而,在目前教学信息化的大的潮流下,许多老师过于追求在教学过程中绚丽的展示技巧,却忽视了教学的最终效果。过于绚丽的信息化教学技术不仅仅会大量耗费老师的精力,还会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展示效果上,而忽视了展示效果所要表达的知识内容。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因为先进现代化的教学展示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吸收知识,所以,这些技术只能是对教学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却不能够"喧宾得主"。而也只有这样,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才能够有意义[5]。
3.1.2避免学生对现代化信息手段的过度依赖。现代化的方法不仅给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更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许多学生在在现代化技术的帮助下,对初中地理知识有了更好地理解,然而这样同样也带来了一丝隐患。部分学生在看到现代化技术的方便快捷之后,逐渐对这些技术产生了依赖,在遇到一些地理方面的难题时,可能会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解决,却不对这些问题的本身进行思考,长期这样依赖,就会使得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下降,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坏处。所以,老师在技术使用时,应该对学生加以适当限制。
3.2现代化教学过程中仍旧应该注意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现代化教学并不意味着时老师单方面的展示,在这种教学中,老师仍旧不应该忽视和学生们的互动,因为互动的过程本就是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对学生在知识方面意向的加深有极大的好处[6]。
4.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必然的走向,因为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改变了老师的教学习惯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它改变的了老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推进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是我国各领域实现现代化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赵晓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内涵、层次与现实发展--对教育信息化本质的新认识[J].中国电化教育,2012,(7):33-37.
[2]胡久龙.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以Google Earth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7):79-82.
[3]夏纪玲.优化初中地理教学的信息化,提升教学效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116-116.
[4]罗晓萍.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8):230.
篇7
计算机知识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计算机的专业名词都很难理解。对于这些抽象的知识点,如果照本宣科或者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说给学生听,结果是很不理想的,大多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似是而非。因此在教学中可尽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可增加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摒弃了传统学科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多媒体的形象教育和网络资源的丰富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新鲜感,学生的创造欲望能得到极大地激发,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小报的设计――用Word写古诗配画”一课中,当学生看完演示制作完古诗配画的版面设计后都纷纷羡慕不已,迫不及待的想动手一试。老师说道:“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制作的这么漂亮吗,因为老师注重了古诗以外的一些设计细节,如从右到左竖立的排版方式,古朴的字体,恰当的配画等等,这些都是令古诗更有韵味的窍门,希望你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将这些细节表达出来,这样你们就能制作出漂亮的版面设计来。”结果,学生们纷纷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大部分学生不但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制作完成作品,还加入一些老师没有教过的内容,如给文本加入美观的背景和线框,选择别具一格的字体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作品无不反应出学生张扬的个性,丰富的创新能力。
三、充分利用学科特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赋予了素质教育很强的操作性,学习过程成为了一个培养坚韧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学生上机要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使大脑形成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功能、分析操作方式,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另外,由于计算机运行高度自动化和程序化,学习计算机要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十分严谨。因此在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稍有疏漏便会出错或死机,因此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谨性。
四、制定合理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篇8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育;授课老师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无论我们的生活还是学习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运用电子信息化,当然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少不了信息化的使用。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教学中,教育信息化无论对于授课老师还是听课的学生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信息化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一、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使得教课老师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思想观念,也使得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加广泛,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所以教育信息化的使用对于中小学的师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那么我们需要将教育信息化对于中小学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分开进行讲解。
(一)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授课老师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学校或者授课老师能够知道全国各地的优秀学校或者教师都在进行什么形式的教学或者有什么特别成功的案例,教师通过浏览这些信息提出一些适合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1.教育信息化在授课老师备课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每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信息都可以共享,丰富和增添了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在局限于学校所提供的课本或者教材。有了教育信息化的帮助,学校老师在进行一些抽象原理或者晦涩难懂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声音、图像表达出这些原理或者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可以通过图像形象的表达出来。很多时候老师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图表或者是某个现象的形成过程,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图表或者现象具体的写到黑板上的话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教育信息化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上网搜索相关的图表和现象形成过程的图或者视频将他们下载下来放入自己的讲义中,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将老师的备课时间大大的降低了,并且对于任课老师的教学内容也充实了很多,在授课老师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也节省了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授课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授课老师就可以将在备课的过程中节省的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制定中小学在每个学习期间的学习进程和学科内容的恰当安排,为中小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做出努力。
2.教育信息化在授课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能够将前后讲解的知识点或者内容很好的联系起来。中小学生所学的每个学科中每个单元或者章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有些时候需要用到以前的知识点或者内容,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能够凭借记忆或者翻阅以前的笔记来联系这两个知识点,这样就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假如使用教育信息化进行中小学课程的教授,那么我们的任课老师在讲到有关联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将以前的课件调出来让同学们复习,这样才能既省时又省力的就将相联系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了。
(二)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1.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育信息化对于学生的帮助很大的,因为以前传统的学习方法就是学生在实际课堂上听取教师进行知识的讲授,使用教育信息化之后学生可以不用非要在实际课堂上学习,他们可以在家里或者其他地方使用网上课堂或者将老师的课件拷贝到自己电脑上进行听讲。学生将老师的课件拷贝下来之后能够随时听讲,遇到不明白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反复看课件,并且不用与老师必须面对面的才能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仅方便了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也节省了任课老师的时间和精力。
2.教育信息化可以调动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中小学校推广教育信息化的使用过程中使得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变为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或者是直观形象的图表,让中小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些趣味性。信息化教育不仅仅可以让知识变得更加形象,还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增添一些视频或者声音片段,这样中小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比较容易集中精神去听课,多种感官系统一起作用,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一种真实的感觉,这样就能让学生将学习的东西得到更加深刻的记忆。所以对于这种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对其给予极大的重视和研究。
3.教育信息化能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由于教育信息化可以将图、表、声音、视频等等各种感觉的信息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仅可以形象生动的解释相关的知识点,还可以让中小学生充分利用各个感觉器官去感受学习,从而将这些内容深深的刻在自己的心中。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课堂学习增强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于相应的学科学习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教育信息化可以增加中小学生和授课老师之间的互动或者交流
现代的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观念认为,在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者学习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授课老师的教授方式和教授内容为中心,并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的主要作用或者目的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以后的学习中,老师授课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让中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所以中小学生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行过程中需要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老师的教育教学中去,在接受老师讲解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更好地完善自我。
在一些中学或者小学中老师讲课过程中采用了教育信息化的方式,这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授课老师讲解知识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由于教育信息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实行能够给待遇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一些帮助和机遇,但是教育信息化也存在着一些自身的缺陷和限制,从而对中小学的教学也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教育信息化给予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需要让中小学校改变自己的教学条件和相应的教育环境
中小学校要想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就需要引进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和一些多媒体技术。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的教学老师和学生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帮助作用,但是由于教育信息化的使用需要借助一些电子设备并且这些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这就导致了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学校不能够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即使电子设备的购买费用解决之后,那么以后对于设备的维修费用、保养费用等等各种费用的花销也是很大的,可能对于城市化的学校这些费用是可以承担的,但是对于一些农村的学校或者经济条件的不好的西部地区,这些费用对于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在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操作这些电子设备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国的很多中学老师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比较差,更缺乏对新型计算机教学系统和教学软件的学习,甚至有些小学老师连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能够完成,这种现象就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学中的顺利实行。
(二)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要想在中小学成功应用不仅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积极配合,也对中小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在中小学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求任课老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对电子设备的操作能力,但是对于中小学而言,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实行也需要他们在一定程度对信息技术或者计算机网络有所了解和掌握。因为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自己的讲解为主,如果学生有听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有异议的话,不能够及时地反映给老师,而是需要在课下或者回家之后才能有机会和老师进行沟通。这就要求中学生能够自己独立、熟练的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能够熟练的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互动;至于小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与任课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由于现在我们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家庭环境的不同使得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有着很多问题,所以要想能够在中小学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也需要掌握较好的信息技术才行,其中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学中的实行能够增强中小学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为以后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海茹.教育信息化给教师角色带来隐形危机[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2003,4
[2]杨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
篇9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初中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51-02
初中教学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非常看好,为此很多中学都出台了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教育计划大纲。因此,这也给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初中化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发掘学生学习潜力,从而达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本文将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整合进行研究。
1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带来的改变
学生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主动、积极并深层次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的时间太少。虽说这种教学方式在短期内效果显著,但从长远来看,未来学生的个人思考能力会下降,学习非常被动,对化学这门非常具有趣味性的学科的认识还只是停留于表面,认为化学这门课程太过于枯燥乏味,从而大大降低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后,课堂教学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多起来,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获得以前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的化学知识体验,让化学变得更加的具有趣味性,从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学习才能变得更主动,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今天的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教师一起营造出一个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1]。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教学本就是由“教”和“学”两个部分组成的,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整节课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提问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平常的互动。在以往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提问内容太过随意;提问方式过于单调;提问信息过于繁杂;提问的差异性不足。这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出现。
有的化学实验没办法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演示,可这个实验又非常重要,不能明白这个化学实验的意义就很难理解其理论知识。这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将所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重难点制作成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去学习化学知识的重难点与化学实验的步骤就容易得多。这种以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既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还让这些初中生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化学实验的过程呈现在初中生面前,让学生知道这个化学实验的具体做法和有关的注意事项等,视频教学可以加强初中生的记忆,因此,信息技术运用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效率。
2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
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理论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开端,初中生只有很好地掌握化学理论知识,才能为以后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化学实验也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才能顺利进行,如果初中生对化学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好,那么在进行化学实验时难免会出现差错,而有的化学实验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因此,在学习做化学实验之前一定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学习。如一些实验中操作不当或失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教师也应加强对初中生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
当然,教师在教授初中生化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结合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要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给初中生,比如运用多媒体将知识点列举制作成一个PPT。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是隐藏在课本里的,即使教师将这些知识点都给学生讲解一遍,一些学生还是觉得无法掌握到课本里的知识重点。而PPT的形式可以将课本里重要的知识点全部呈现出来,学生看起来也是一目了然,非常的直观。然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初中生去自己发掘信息技术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家庭都有电脑。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利用互联网如何进行化学知识的网络搜索,通过这种方式,初中生以后在家上网时会不自觉地想到这一幕,达到带动初中生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受阻时懂得利用互联网来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现在网络上也有很多化学教学视频,初中生在放假之余可以通过这些视频来提前学习即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这也是一种预习功课的方式[2]。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以前很多中学存在偏重于理论成绩而轻视化学实验的观念,觉得化学实验是可有可无的。一节课下来如果做实验的话,就要耗掉很长时间,还有课前实验仪器的准备时间等,根本没有时间讲课本里要考试的理论知识。所以一些中学的化学教师上课只知道照本宣科、主讲考试重点并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公式。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应该打破。
学校应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为有效实验教学开展条件。为此学校自身也应开发一些化学实验,建立多媒体教室,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摩实验,这虽然也没有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却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要比教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看要强,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实验前仪器设备的准备时间。
在实验装置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 随着国家推行新课改,中学教育模式发生很大的改变,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非常频繁,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初中生自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实验装置设计中加入信息技术。初中化学课本里的化学实验有限,为了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去设计一些新的化学实验,那么第一步将要做的就是设计实验装置、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时时加以指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指导下去设计化学实验装置,以便于设计出一个全新的化学实验。通过信息技术了解与实验装置相关的化学知识,从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装置的设计是检验初中生学习化学效果的一个手段,通过检验实验装置的设计思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此同时,学生也应知道信息技术在整个实验设计中起到的作用[3]。
3 结语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理想,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其特别的教学手法将初中化学知识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对课本中的重难点也进行了非常直观的输出。因此,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隋旭东.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3(2):207.
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化学教学 新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亮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优势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条件,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将静态化为动态,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展示微观结构,模拟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利用计算机可以形象地展示分子、原子、原子团等微观粒子,以及一些晶体的结构;采用电脑动画的手段,可以逼真地模拟出宏观变化中的微观过程。如“原电池”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把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电极反应这一微观变化模拟成宏观图景加以演示,弥补了化学实验难以展现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将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合,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对实验现象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3.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课件主要是运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它集投影、数字化处理、文字、图像、声音等于一体,具有多维动画模拟的生动、逼真效果,突破了时空、环境的限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化学实验教学现代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
(1)是模拟错误操作,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例如,酒精灯、试管的错误使用方法,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等,通过电脑动画模拟演示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不但节约实验用品,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或危险性的实验。例如氯气漂白性的实验,避免氯气对教室环境的污染,改用计算机将实验生动地展示模仿出来,既保证了教师学生的安全,保护了环境,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是难度较大、成功率较低的实验。例如,氢气和氯气混合点燃爆炸实验,采用动画模拟,可以直接将实验过程显示出来,真实感极强,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增强教学效果。
(4)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快,有些学生还没有观察清楚,反应就已经结束。如果重做实验将浪费药品,这时可通过观看实验课件,采取录像定格、慢放演示。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慢,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进度,可将某些次要的过程实验完成拍摄后快进。
(5)是化工生产中复杂的生产流程进行模拟展示,如水泥、玻璃、硝酸、合成氨工业生产现状等,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很有好处,也能弥补因条件限制而不能到实地考察的遗憾。
(6)在化学实验复习中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或教师演示都需占据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改以往“口头实验”、“黑板实验”、“纸上实验”的教学现状,能更快速、多渠道帮助学生重现实验知识、梳理知识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升华到更高层次,能加大教学密度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问题
1.过多依赖多媒体,出现新式“满堂灌”。
传统“满堂灌”的教法,是绝大部分时间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新式“满堂灌”主要表现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呈现过量的繁杂的信息:一幅接一幅的图片,一个又一个的动画,甚至图文声像纷至沓来。一番狂轰滥炸,令学生目不暇接。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不能体现其学习的主体性,教育教学的效果实在不敢恭维。
2.忽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成了专职“放映员”,“解说员”或者“管理员”。
事实上,课件无论制作多么完美,也只是一种教学媒体,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绝对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屏幕上的文字和画面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其所想表达的意图和思想仍需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教师的讲授、适当的双边活动来传达给学生。学生仍然要遵循一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一个活动甚至包括教师必要的知识讲解,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显示出来。在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于是屏幕成了课堂的主宰,老师反而处于次要地位,被课件牵着走。一些利用网络教学的老师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时,则整节课满堂转,充当一个网络管理员的角色,结果往往是课堂上学生情绪激昂,轻松愉快,下了课大脑中一片空白,连必要的知识都没有获得。
3.片面追求课件制作的技术含量和信息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