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战略范文
时间:2023-03-15 12:0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企业为实现其宗旨和目标而确定的组织行动方向和资源配置纲要而制定的,它是制定各种计划的基础,是企业面对激励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幻景,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企业战略具有层次性,分为总体战略、经营单位战略和职能战略。总体战略是企业的战略总纲,是企业最高管理人员指导和控制企业的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经营单位战略是指公司内其产品和服务有别于其它部分的一个单位,一个战略经营单位一般有着自己独立的产品和细分市场。职能战略是为了贯彻、实施和支持总体战略与经营单位战略而在企业特定的职能管理领域制定的战略。职能战略一般可分为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财务战略、生产战略、研发战略等。其中企业信息化战略也是职能战略的一部分,但是它又具有普通职能战略不具备的总体性。
1.2企业信息化战略
企业信息化战略是建立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的,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优化生产流程,改善客户管理关系,实现企业的管理提升和企业资源的优化和再造的一种系统的、全面的规划。信息化不但对企业提供服务支持,而且为现有战略提供决策支持,所以信息化被归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因此,企业信息化战略就成为企业战略的职能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企业信息化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个职能战略。
企业总体战略是企业的发展总纲,所以企业信息化战略一定要建立在企业战略规划的基础之上,分析明确企业的宗旨、使命和愿景,从而才能制定出一套符合本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而且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为基础建立的企业管理模式能够为企业战略提供数据分析模型的依据,从而得出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2战略整合的基本模型
2.1战略整合模型综述
战略整合是“信息技术使命、目标和规划对企业使命、目标和规划二者相互支持的程度”。这个定义涉及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与业务的战略性整合,相关的概念包括:外部匹配(指一个企业与它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关系),内部匹配(指内部组织结构的恰如其分),战略性信息系统规划(在该过程中,实现战略性整合)(Reich&Benbasat,2000)。战略整合的基本模型包括传统战略整合模型、Henderson&Venkatraman战略整合模型、整合的间断性均衡模型和Lewis目的性战略整合模型等。
传统战略整合模型是以King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战略整合的核心过程是信息系统战略规划(SISP)(IrwinTJBrown,2004),是为了帮助信息系统规划者将他们的战略与组织的战略整合而设计的(King,1998)。其代表是Lederer和Salmela提出的整合模型,。该整合模型对企业通过控制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考虑该模型中的诸多因素,影响战略整合。该模型关注的是SISP输入、过程和输出,并没有明确的、清晰的组织目标和组织战略为前提,对信息技术的能动性考虑不够。
Henderson&Venkatraman战略整合模型是Henderson和Venkatraman在1993年提出的(见图4),该模型包括战略选择的四个基本模块:业务战略、信息系统\技术战略、组织结构和过程、信息技术结构和过程。战略整合受这四个域的影响,其核心是战略匹配与功能集成。该模型的整合是这四个模块间的整合,适用于企业的信息系统集成。
2.2整合模型的借鉴意义
从以上的战略整合模型来看,传统战略整合模型提供了战略的输入、过程和输出的处理过程,所以我们才能够提出战略融合模型的处理过程;Henderson&Venkatraman战略整合模型提供了业务战略、信息系统\技术战略、组织结构和过程、信息技术结构和过程组成的结构模型,从而更好的与组织结构和业务进行结合,整合的间断性均衡模型强调整合的动态性,把人的因素考虑在内。我们都将借鉴这些整合模型的优点,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述战略整合并不是最优化的模型,因此基于这些整合模型提出了基于企业价值链的企业信息化战略融合的模型。
3基于企业价值链的企业信息化战略的融合
基于企业价值链的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制定是根据波特的价值链模型进行总体融合的。1985年,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中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价值链分析在于把企业活动进行分解,通过考察这些活动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因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赚取更多利润,而赚取利润的路径就是价值链,所以通过和价值链中各组成部分和业务流程的密切关联,进而从根本上做到对业务流程的改进,删除融于环节,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而且在以后运行维护中,又不会出现太多复杂状况的问题,不像战略整合一样,减少出现问题后的缝缝补补。所以,不要在制定出了企业战略之后再去制定信息化战略,应该在制定企业总体战略的同时要把企业信息化战略考虑进去,同时在制定各个子战略的同时,要把信息化能带给本部分的改变包含进来。制定出总体战略之后,再针对企业总体战略和信息化战略进行信息化战略规划,把各个阶段要完成什么系统,把系统的目标和需求考虑进去。从而提升企业价值链流程的增值能力,展现竞争优势。更进一步提供精确化管理的有效支持体系。
篇2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 A
一、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企业信息化就是围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和服务,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二、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畅通内外部信息流、实现合作各方高效率协作的重要基础,它能够帮助企业优化业务流程,不断完善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供更高效的服务,获得更大的管理效益。
具体讲,信息化可以使企业具备如下优势:
(一)快速:快速的含义不仅仅是一个及时送达产品、立即回答客户疑问或者迅速上门服务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利用信息技术在员工、客户和供应商之间迅速沟通的问题,更是一个企业思维方式的问题。速度感正在蔓延到企业的每一个方面。企业的人力资源、财务、内部系统、战略规划和其他各个功能都受到速度的影响。成功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正在以非凡的速度吸收知识、利用知识。这使得它们在当今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了重要的优势。
(二)准确:速度是重要的,但准确更重要。传统企业大都依靠推测行事。而实施信息化建设后,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用信息代替推测,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与客户的互动档案,追踪他们的需求和偏好的变化,并能够让客户自我服务。这使得营销和客户服务都达到了极为准确的程度,而不是大致差不多。
(三)可变:迅速转变有一个简单的逻辑———当市场的变化速度加快时,你的速度也必须加快。这就要求有一个灵活多变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运作方式;一个利用数字化管理而不是传统管理的运作方式;一个依靠外部资源而不是内部资源的运作方式。企业信息化可以使这三者都得到提高。
(四)最终目标———独特性:信息化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系列新的战略选择,包括与新客户群的接触、建立和管理供应商与客户网络的新方式、实现企业内信息流动带来的价值等。这些新的选择最终带来差别化,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独特性,即为客户和员工提供其他公司无法企及的价值理念。同时,信息化带来的灵活性和速度能够使企业迅速回应客户的变化,与客户和市场一道进化,以便保持独特性带来的优势。
总之,信息化可以使企业具备快速、准确、可变和外向的特点,从而改进企业的业务与运作方式,改善企业员工的经营价值理念,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增强企业的战略控制能力,并最终使企业实现其追求独特性的战略目标。因此,实施信息化建设是我国企业加快发展的必行之举。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点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我国的企业已深切体会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识,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却往往会碰到诸如实施不下去、应用不起来等问题,使得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效果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参考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认真分析了国内外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成功案例,认为,我国企业要想成功实施信息化建设,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从企业实际出发、因时制宜
以成长型企业为例。一般认为,成长型企业的发展包括五个阶段———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规范化阶段、精细化阶段和合作阶段,企业要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因时制宜地推行信息化建设。
具体讲:
创业阶段,一般认为企业有财务软件,有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实现简单的关键性事务处理,能收发Email 即可。
到集体化阶段,需要有一套面向基础管理的ERP,因为企业的人员增多、部门增多、组织变得庞大,就需要把这些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计划和利用。
进入规范化阶段,企业需要一套更为完整的ERP。因为需要拥有更多的商业资源,组织变得越来越大,在充分授权之后,需要把企业的流程更好地进行优化,并借助商业智能系统,初步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如果能够顺利进入精细化阶段,企业就需要采用电子商务系统,如SCM、CRM等,实现敏捷制造和敏捷经营,为全球化发展做好准备。这个阶段的企业需要更多的商业资源,并要把分散的组织更为有效地连接起来,把客户、供应商和企业紧密连接,真正形成一个供应链。
最后,通过广泛合作,实现企业的全球化经营。
当然,这只是一个概要的模型,针对成长型企业发展的五个阶段,还要有更详细的企业信息化设计方案来配合。
(二)慎重选择信息集成商
因为信息化建设直接牵涉到企业的具体运作管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因此,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中,在选择集成商方面一定要非常慎重。
首先要树立信息化建设是选择合作伙伴而不是单纯选择软件的思路。因为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项目的前后相关性强,单元软件虽然能解决企业一定的问题,但是站在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局上来看,局部问题的解决并不能最终解决集成问题,这就要求集成商必须有相当的实力提供全面的可行的集成解决方案。一旦合作伙伴选定后,企业一定要树立“合作”的态度共同将信息化建设做好。
(三)加强高层的合作
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在企业的高层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取得他们对信息化建设的全力支持。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
1.企业老总和信息主管必须将客户需求和优秀运作方式的要素放在第一位,技术放在第二位。他们必须理解,信息化建设只有在它能够加强客户和员工的价值理念、改进公司的利润模式和控制能力以及其他关键因素时,才具有价值。
2.企业老总和信息主管必须对企业的关键性难题,以及如何通过实施信息化建设来解决这些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抓住重点。
3. 企业老总和信息主管在讨论企业内外发展中涉及的难点、问题、需求、计划和前景时,必须有共同的语言,能够共同分享信息,将技术需要与企业和客户结合起来,对那些能够决定企业未来的难题达成共识。
(四)积极推行内部营销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肯定会比将一种新产品或服务打入一个充满竞争者的市场和迅速取得领先地位难得多。如果不进行精心策划、提供足够的资金、认真包装、制定精细的营销计划,没人会全力以赴地落实这一行动计划。
因此,要大力地在内部进行营销。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一样,是改变人们的思维、态度和行为的过程,但它的目标是企业的员工。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沟通你的战略和信息化建设方案,让企业内的员工时刻都能像企业老总那样对这个问题有清醒地认识,要让员工真正了解并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给他们的利益,进而心甘情愿、齐心协力地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五)将传统企业与信息化企业相结合
要努力把传统企业的优势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效紧密结合好。如果做得好,传统企业与信息化企业结合的混合模式可以创造出巨大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重渠道:混合模式可以将公司的触角延伸到新的客户群。
2.得到更多、更详细的客户数据:一个纯粹的因特网公司只能在网上追寻客户的行为,一个纯粹的有形公司只能与前来拜访的客户接触。而一个混合企业则可以二者兼得,获得更加详尽的数据。
3.高科技+ 高接触:混合企业可以将在线企业的优势(快速、方便、准确、灵活)与离线企业的优势(个人接触,查看和触摸产品的能力,体会公司的信任感、稳定感和真实感)结合起来。
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时,如果能把握好以上几个要点,必定会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好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建立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增值服务,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等著,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篇3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战略规划 方法
1、前言
2010年全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国家烟草局明确提出:2010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行业信息化工作要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的一体化“数字烟草”为目标,在集成整合、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和完善提高上下功夫,全面建设、整体推进行业信息化。烟草企业作为烟草行业的关键一环,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是烟草企业本世纪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然而,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么建立了大而无当的系统,造成投资浪费;要么在建设过程中,将原有系统简单替代,而不是有序升级,造成建设成本增加。要么建立的系统和原有想想不同,使得所建系统成为摆设,未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每一家烟草企业。因此,烟草企业信息化需要有全面且正确的总体规划,才能将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做到事半功倍,以最小的支出构建高效益和高效率的信息化支撑和应用平台,从而助推企业主营业务的高效发展。为此,如何建立信息化战略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2、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内涵
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又称企业IT规划,是在烟草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企业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烟草企业管理现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结合行业信息化实践经验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策略
3.1分析烟草企业的战略规划
烟草企业信息战略的制定要与企业业务紧密相连。因此,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必须明确企业信息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对烟草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企业战略规划。根据美国管理战略专家、哈佛大学教授波特提出的竞争力模型:一个企业所面临的基本竞争势力有5种:来自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来自于客户的竞价能力;来自于供应商的竞价能力;来自于潜在的竞争者;来自于替代商品。竞争往往就是信息的战争。掌握信息的先机,必然占领竞争的领先地位,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
3.2分析烟草企业内外部信息化环境
烟草企业内部信息化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基础资料,以及企业现有的软件、硬件、现行系统状况,企业内部业务,以及与上级总公司、国家局的业务往来关系,现行业务对信息系统提出的要求,各业务模块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基于业务流程及组织结构分析,确定烟草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领域或部门,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需求,提出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方案;
烟草企业外部信息化状况是指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烟草企业信息化总体发展趋势,国际知名企业、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案例,基于上述信息,挖掘企业信息建设的一般规律,为本企业信息化实践奠定基础。
4、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主要方法
一个有效的战略规划可以使信息系统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科学的开发计划, 使系统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可靠性, 可以缩短开发周期 , 节省开发费用。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 (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 和企业系统规划法 (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 等。
4.1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关键之处,这些关键之处的性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关键成功因素有四种主要类型:行业因素、竞争战略在行业中的地位、环境因素和时间因素。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过程中,如何评价哪些因素是关键成功因素,对烟草企业来说,企业的中高层最了解。因此,该方法主要是用于高层在信息化战略制定中发挥作用。企业高层既可以以个人的魄力和认知独立确定企业的关键因素,也可以采用德尔斐法或其他方法把不同人设想的关键因素综合起来。关键成功因素法在高层应用,一般效果好。因为每一个高层领导日常总在思考什么是关键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的优点是能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 集中于获取高层领导的信息需求,并且进行信息需求调查所需的时间较少。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汇总过程和数据分析都是一种随意的方式, 缺乏严格的方法将诸多关键成功因素进行汇总。另外,难以解决个人和组织的关键成功因素不一致问题。
4.2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把整个烟草企业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 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如管理的水平、是否乐于改变以及重要的环境约束)等组成。首先识别组织的战略集,也就是制定和分解企业的战略计划,如描绘出组织有关的各类人员结构, 如组织的拥有者、供应商、顾客、工作人员和竞争者等; 再如识别每类人员的目标; 第三、对于每类人员识别其使命及战略。其次将烟草企业组织战略集转化成 信息化战略。该方法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 而且给出了按这种要求的分层, 然后转化为信息系统的目标的结构化方法。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疏漏比较少。
4.3企业系统规划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 BSP) 通过全面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 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一种规范的、结构化方法。其目标是: 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 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 保证信息的一致性。BSP 方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 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 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5、结语
烟草企业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企业信息化发展必将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首要利器。信息化建设也将成为企业武装自己的主要手段,本文就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定义、战略规划的策略和战略规划的方法做了详细阐述,为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伟,王学义,冀亚林.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与建设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07):34.
[2]王改性.浅谈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方法与步骤[J].时代金融,2008(08):78.
篇4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战略;黑洞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有效利器,然而据权威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超过80亿元,但是成功率却不到10%,而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所剩无几。企业决策层强烈地感觉到信息化正在不断蚕食企业的有生资源,在他们眼前是一个深不见底,而又无可奈何的信息化“黑洞”。尽管造成信息化黑洞的原因很多,但基本症结在于缺乏统一的信息战略。
1 信息化“黑洞”与信息战略
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1984年至1991年《九十年代的管理》报告中关于“it黑洞”的观点引入我国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重视和研究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黑洞”现象。目前许多学者从信息化的投入和产出不均衡这一层面来定义信息化“黑洞”现象,主要是指企业投入了巨额资金却产生了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生产效率的漩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认知程度不够;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资源投入力度不足;内部管理跟不上企业信息化的步伐;企业信息化缺乏统一全面的战略筹划。那么如何堵住企业信息化“黑洞”,使信息化的实施与企业生产效率成正比呢?企业信息战略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针对信息战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研究及分析。笔者受荷兰信息管理学家poel的研究启示认为:信息战略是以支撑企业的长远目标和适应未来环境变化为目的,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指南和计划的总称,是企业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2信息战略的作用机制
信息战略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深化信息化认识、激发人才潜能和发展信息技术,从而确保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引导员工以积极的心态整合优势资源,建立并保持组织的核心竞争优势,使组织获得可持续发展。
2.1 信息化过程
企业信息化过程是信息技术和方法渗透的过程,是信息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并形成信息经济利益的过程。信息技术是人类功能器官的扩展,主要包括采集技术、处理技术和使用技术;信息方法是信息资源利用的工具。信息过程是影响信息化的直接因素,考虑信息被利用的过程:采集(识别、获取)、处理(传递、加工、处理、再生)、使用(转换),只有各个环节保持通畅、有序、高效,信息化才能顺利进行。
2.2 信息战略的影响因素
从企业信息化过程可以得知影响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因素主要有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信息战略从战略高度对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开发、使用以及对信息技术、人才管理等活动进行统一安排,有利于企业内信息传递功能的实现,起到一种纲领的指导作用。信息战略的影响因素包括意识维、人才维和技术维三个层次。意识维是指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首先让全体人员全程参与到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尤其是企业的高层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在观念上和意识上要高度重视信息化,认可信息化的作用。人才维主要指信息化方面的高级人才。技术维主要是指信息化初期的企业内部网建设、信息系统规划,信息化中期的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实施,以及信息化后期的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系统评估等。信息战略的三个维度相辅相成,共同奠定企业发展的基石。
3 信息战略防范信息化黑洞的机理分析
综合来讲,企业信息化“黑洞”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规划、认识及控制,信息战略则分别从意识维、技术维和人才维三方面来产生作用,由此达到防范信息化“黑洞”的目的,其防范机理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3.1构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信息战略的缺失会导致忘记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所在,变成了为建设而建设,成为以信息化投资为名的浪费,信息化“黑洞”自然
可避免。从信息化的生命周期看,可以分为不断循环迭代的调研和规划、建设、运营三个阶段,信息战略作为调研和规划的具体成果,构建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从技术层面来讲,信息战略应包括战略的信息资源规划和战略的信息技术规划;从管理层面来讲,信息战略应与企业的业务规划和人力资源相匹配。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可以由信息资源规划、信息技术规划、企业业务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构成。这样可以促进企业业务与各种信息技术的融合,穿透企业内外部边界,将有价值的信息融会贯通,防范“黑洞”的产生,全面支持企业战略与运营。
3.2弥补对信息化认识的不足
信息化“黑洞”形成的原因之一在于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认识不够,这一现象在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委托赛迪顾问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的报告中得到了证实。在被调查的企业中,虽然50%的企业处于单项应用阶段,45%的企业处于部分集成应用阶段,5%的企业处于全面集成应用阶段,但对企业负责人的调查显示,他们最关心的是销售额、成本、利润等经济指标,对信息化认识不足、意识不强,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动力。只有深化领导及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才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并发挥信息系统应有的作用。信息战略为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制度保证,贯穿整个信息化过程,从而弥补对信息化认识的不足。
3.3链接内部管理和信息管理的纽带
内部管理跟不上企业信息化的步伐是信息化建设的短板,也是信息化“黑洞”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itvalue在“2010中国it价值峰会” 上对87位国内cio的调研,发现已经有62%的企业的信息系统对业务及管理流程的覆盖率超过70%。当所有的公司最终都能使用同样的信息技术资源时,不同企业从信息技术上获得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利益的高低就体现在内部管理的差异上。信息战略从属于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两个领域,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企业状况的持续改善取决于信息技术促进变革管理的能力和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这一层面上讲,信息战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企业内部管理和信息管理的链接纽带。
总之,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信息战略的分析与决策,选择适当的信息化模式与信息化路径,促使企业信息战略的顺利实施。应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持久、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技术和意识缺一不可,三者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抑制信息化“黑洞”的产生;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凌芳.企业信息资源利用与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2] poel vander k 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strategies [m]. tilburg (nether land): tilburg university press .1995.
[3] 田野,宝贡敏,常红.基于it治理的企业信息战略管理探讨[j].技术经济.2005,24 (10):54-57.
[4] 何郁冰,陈劲.企业技术多元化战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29(11):1-7+90.
[5] 卢志平. 基于五维度模型的企业信息化战略内涵及其决策过程[j].制造业自动化.2010 (2):31-33.
[6]罗玲,王晶.用执行力破解我国企业“战略迷茫”[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9):136~138.
篇5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变革
1 引言
我国的企业在目前的形式下还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综合素质较为低下,大多数企业还采取传统的管理手段并以传统的管理思想作为意识导向,相对落后,综合竞争力无法适应世界的新形式,并且核心技术大大缺乏。而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改革又同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交错性的压力,实则不利于企业发展。想要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快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之林中利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变革,通过信息化系统将企业管理同国际迅速接过,以满足中国广大企业的需要。
2 现实问题
信息化管理是将企业各个环节中生产经营以及流程管理工作,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信息环境、信息资源全方位改造,将所有可控资源进行重组,综合、集成企业的资金、财物、信息、工作,将企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将优化后的资源作为管理者的决策数据,对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对企业的效益予以增加,对综合竞争力予以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信息化企业管理的基础,其广泛应用为生产的自动化提供了便利。
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便是利用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以及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管理模式,在这个大趋势的影响下,组织引入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科学的管理观念,而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成功与否,其关键就在于这些先进的理念是否能与传统的组织结构以及权力体系完美磨合。现在,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推进的过程呢过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观念、风险承担、机制、管理基础等等,这些问题若是无法有效的进行解决,那么仅仅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引入将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而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并未得到提高。综合分析我国目前在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看出,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关键并非是技术,而是企业能否接纳并利用好县级你的管理思想、理念,能否真正的理解这些观念的内涵,能否在实践工作中将这些思想转变为现实的工作,是否通过先进技术、思想的学习实现了合理化以及规范化的组织结构转变。
3 实施策略
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立足世界经济的强力武器,是获得强有力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信息话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盛衰。因此如何完成企业的战略信息化改革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中心,企业应当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给予重视。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其实施应当结合自身的管理基础、企业的规模以及信息化水平等因素,按照企业的发展阶段进行合理的改革。寻找出适合自己的信息化改革路线才是正确的发展策略。
3.1 合理战略的制定
综合分析同竞争者之间的差距,找出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否能够通过信息化发展解决企业的发展难题。
3.1.1 要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同时又要从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着手。
3.1.2 对企业现有工作流程中没有实现同市场相适应的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的不符合点。
较为理想的信息系统是以企业制定出商业战略后定义的,只有这样才了解企业真正需要什么。
3.2 分析与评估项目成本
应当首先评估出企业在管理上的信息化所需费用。其成本大致分为三类:
(1)人工成本。这类费用主要有培训费,人员小组费,项目费用等。
(2)数据成本费用。主要包括存货记录、物料清单以及生产相关数据和工作中心数据。
(3)系统成本。该项成本主要包括了同系统相关的一系列开支。主要有支撑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的硬件成本费用,维护信息系统的相关工作人员的薪酬,另外还有软件的维护成本费用和相关办公用品费用。
另外,实施规模的大小也影响到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的成本。通过项目成本分析,根据自身情况,评估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规模、实施进度及实施方法。
3.3 做好业务流成再造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推进,会给企业带来相关流程的重组与组织架构的优化。流程重组并不意味着微调整,而要求企业彻底改进和炸掉旧的、滞后的企业经营价值流,并以新建的价值流取而代之。因此,对于任何企业而言,若想进行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提高企业效益,就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
流程重组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企业的整个生产、服务和经营过程,使之合理化。通过对企业原来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分析,对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彻底的变革。这也是企业信息化改造的重点和难点。
业务流程的目标是使顾客满意。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通过对顾客价值链施加影响并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形成的。为顾客创造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降低顾客成本和增加顾客效益。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目标与顾客目标背道而驰,一方希望多得利润而另一方则希望降低价格。只要做到让关键的信息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共享,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由“一方受益,一方受损”转变为一种双方都受益的“双赢”关系。
信息技术是流程重组中不可少的部分,因此企业信息化先天就和业务流程重组有了关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
(1)首先需要打破传统经济学中有关生产要素的认识。不仅仅要将劳动力、原料、资本和土地这些变量进行最优组合,还要将第五要素“信息”与其相融合,才能使企业得到最大满意度和经济效益。
(2)对原有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根据企业现行的作业程序,绘制细致、明了的作业流程图。一般来讲,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都规定了一套整个企业范围内的统一的、规范化的流程,要求打破原有职能部门之间的界限,通过共享数据库,将许多原有的串行流程转变为并行流程;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既定目标对业务流程进行改善或者重组,使其与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相匹配。
(3)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针对流程制造的复杂性、多变性,BPR成功的解决方案必须满足以下条件PPP:第一个P是产品(Product),企业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软件,符合本企业的业务流程;第二个P是人(People),就是以人为本,使人员素质到位;第三个P是流程(Process),企业在改造之前要确定管理流程、控制流程是否具备条件。
4 结束语
作为现代经济社会下的要求,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成为了整体趋势,因此如何才能合理的通过企业的自身建设以及技术引入加大信息化改革的力度,成为了当代企业发展的中心内容。只有真正的从体制、理念以及工作中彻底融入信息化概念,企业才能真正的适应现代的经济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苹.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企业战略全面预算信息化管理
为促进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改善目前企业管理不够规范的现状,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战略全面预算管理不仅要考虑其自身,还要考虑到市场的客户需求及竞争者实力,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市场观念的核心是以变应变,在确定的战略目标要求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都要适应动态市场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预算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分析中的诸多静态假设,积极改进预算编制方法以适应变动的外部环境。战略全面预算管理所具有的开放性,缩小了企业经营管理和实际环境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性和有效性。
从企业编制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来看,大多数企业都把编制的重点放在利润预算、管理费用预算和销售预算上,而编制投资收益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的企业较少。因此,我们应该以战略全面预算管理来替代传统全面预算管理。通过运用多种分析手段和技术方法,提供并分析有关企业财务、内部经营过程、顾客等的综合信息,利用更为合理的全面预算编制方法构筑较为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将财务预算指标和非财务预算指标相结合,市场化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关于顾客和竞争对手的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性信息,也对企业自身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管理层了解情况,进行战略思考,进而据以制订和实施战略,最大限度促进企业“价值链”的改进与完善,并不断增强其长期竞争优势,以促进企业长期、健康地向前发展。
一、全面预算管理工具与应用
全面预算编制紧紧围绕资金收支两条线,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将产供销、人财物全部纳入预算范围,每个环节疏而不漏。具体细化到销售收入、税金、利润及利润分配预算;产品产量、生产成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预算;材料、物资、设备采购预算;工资及奖金支出预算等。预算编制过程中,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得依据充分确实的材料,并总结出规律,进行严密的计算,不能随意编造。确定后,层层分解到各分厂、车间、部门、处室,各部门再落实到每个人,从而使每个人都紧紧围绕预算目标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年度,月度全面预算下达后,就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经济运行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在执行过程中要做到:①有效控制。权限由总经理掌握,控制月度各预算项目实际发生值与预算控制计划值差额比例在5%之内;年度各预算项目实际发生值与预算控制比例差额比例在4~5%之内,如遇特殊突发事件超出年度预算、月度预算差额控制比例的开支项目,则由开支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按程序逐级申报并经原批准机构审议通过后实施。②信息及时反馈。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各公司、部门执行预算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不断调整执行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全面预算实现了财务部门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态监控,加强了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财务部门与购销业务部门的沟通。全面预算控制制度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在规范的分析和考核的基础上,财务部门根据某个时期企业静态的会计资料的反映和各部门会计派驻员掌握的动态经济信息,全面、系统分析各部门预算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纠偏的建议和措施,报经总经理批准后协同职能部门按程序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考核,经被考核部门、责任人确认后奖惩兑现。
考评不仅为实现对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控制提供了手段,而且其关于差异的分析和评价是期末综合考评的基础和依据,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预算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预算控制只有过程与结果并重才能真正发挥其系统控制的作用,而动态考评作为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与期末的综合考评相得益彰,使预算管理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其意义和作用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二、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内容
预算是行为计划的量化,这种量化有助于管理者协调、贯彻计划,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预算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筹资预算等,预算管理可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全方位地调动企业各个层面员工的积极性,是会计将企业内部的管理灵活运用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是促使企业效益最大
化的坚实的基础。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张,如何保持原有高效的集中管理与监控,将战略目标的执行力和绩效考核作为内部管理变革的重心。而突出的动作就是在推行集中财务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是预算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在这个过程中,预算管理人员将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全面的业务,从销售、生产、采购、财务等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并随着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精细化。因此,信息系统建立的预算模型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需求,系统的能够随着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精细化。其次、全面预算要求各业务单元的参与,各单元按照分工的不同,各自处理相应的数据。全面预算最终要体现为财务预算,预算编制过程中有大量的财务规则和财务计算。因此,要求系统能够提供财务智能工具,减少公式、规则的定义工作量,提高编制效率。为了达到此项目的,企业可以依靠电脑联网的先进的软件系统,通过专门的财务预算执行分析,定期地提供各类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公司所有的经营信息。例如,每天的报告有产品销售分析、资金状况报告,每月的报告有利润分析、费用分析、存货分析、应收账款分析等等;及时、准确、详尽的分析报告为公司高层人员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三、对于如何能更有效的实施战略全面预算管理,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虽然已经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但是对于与战略理论相结合的战略全面预算管理却仍处于摸索阶段。所以首先必须提高企业领导和决策层自身的素质及其对企业战略管理及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水平。建立健全企业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要使战略性全面预算管理有效运行,企业除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外,还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要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作为预算管理的执行主体,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正确分析自身所处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出企业发展战略,确定战略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企业在实施战略性预算管理之前,应对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竞争地位进行充分分析研究,明确企业目前所处的位置,然后据此提出企业不同时期发展目标,准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解决“企业向何处去”的问题。战略全面预算管理是对未来的一种管理,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的整体行动规则。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实际上是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预算管理目标,没有战略意识的全面预算就会发生企业的短期行为,就会失去正确的目标和方向,不可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所以,战略性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是围绕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全过程。企业的战略导向、将直接决定预算模式的选择,决定预算重点及其需要从哪方面进行重点保障,决定预算目标如何具体确定。建立有效的预算监控和预算调整程序,当公司的各项预算均编制完毕并获得了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批准之后,各项预算就开始进入执行阶段了。为了了解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企业必须设置专门的预算监控部门对预算进行有效的监督,以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对预算执行结果要有及时的信息反馈和预算调整,反馈是调整的基础,调整的实质是使预算更接近于实际情况,更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预算监控是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执行情况所进行的日常的监督和控制。为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建立全方位的、多元的预算监控体系。
此外,还应确立“严格考核与有效奖惩''''的理念,确保预算管理落实到位。严格考核不仅是为了将预算指标值与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进行比较,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改进企业管理,也是为了对员工实施公正的奖惩,以便奖勤罚懒,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励员工共同努力,以提高效率,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总之、全面预算管理通过根据表述清晰的预算目标,使员工能够清楚了解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使其保持高昂的战斗力和士气,在经营期末,企业管理者可用此来评价实际经营成果的业绩,并通过依据预算经行考核、奖励来激励员工。努力实现预算目标。
参考文献:
[1]翁榕涛,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06).
篇7
(一)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内涵
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生产活动的密切关系突出地表现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对应关联中,即特定形态、水平的科学技术与特定形态、水平的生产力、生产方式是相互对应的。工业生产的发展史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工业革命以来所实现的三次产业革命(工业文明范畴内的产业革命)就是与三次科技革命相对应的。在现代生产中,尤其是在生产的未来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因素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力量。因此我们在讨论社会生产活动的未来发展时必须把探讨未来生产活动中的科技因素放在首位切实弄清支撑未来生产的科技因素是什么。事实表明,目前工业化生产正在向新工业化生产转变。那么,在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形成中就必定有其特定的新科技因素在发挥支撑作甩否则根本不会出现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另外在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决不是零零星星的科技因素而是一个丰富的完整的新科技群它们与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我们把这个与新工业化密切关联的新科技群就叫作‘新工业化科技支撑体系’或‘新工业化科技体系”。
(二)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特点
人类文明是循着由浅入深地认识与改造自然物质层次而向前演进的。采猎时代是‘采集渔猎天然生物(采集植物、渔猎动物)的时代’,农业时代是‘人工生产生物(种植植物、养殖动物)的时代’,工业时代是‘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原料与能源)的时代”,新工业时代则是‘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从微观层次人工生产化学新材料并加工制造新的宏观物品、深层次循环利用化学资源)的时代”。不同的文明和时代实质上是不同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新工业化具有不同于并且高于工业化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弄清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特点是我们进而认识和把握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特点的前提。
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有四个。
第一,新工业化生产是从小分子、原子乃至亚原子层次入手进行的生产是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生产。新工业化生产既可以把各种生产生活废弃物用于再生产而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还可以人工设计、生产出自然界所不能提供的无比丰富的化学物质新材料并进而加工制造出日益复杂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品,其性能、规模都是工业化生产所无法比拟的甚至可以创造出人们今天尚不敢想象和难以想象的各种奇迹也只有在这种科技和生产能力的条件下,才能最终实现人造生命。
第二新工业化生产是深层次循环式生产。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智能化的微制造科技及其产业化形成了可以把一切小分子原子物质资源当作劳动对象的生产力,这就为建构深层次循环式生产方式奠定了基^^所以当人类遇到了工业化生产所造成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的生存困境时智能化微制造科技及其产业化就被运用于建构深层循环式生产方式在新工业化生产中,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品都可以作为资源进入再生产,从而把工业化生产的‘资源一产品一废物”的单向生产方式转变成‘资源一产品一废物一再生产资源一再生产产品’的深层次循环式生产方式所以只有新工业化生产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是真正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化生产。
第三,新工业化生产是太空化生产。从物质群体结构角度上讲新工业化生产又是走出作为生物圈和高级化学物质圈的地球而把太空大尺度低级物质群体(月球、行星、太阳系乃至更大天体)作为劳动对象的生产,亦即太空化的生产。这就是说在新工业化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不再局限在地球上将在大尺度的太空中展开。
第四,新工业化生产是高度智能化的生产。不论微观层次的生产还是太空中的生产,都不再是简单的直接的人工生产,而必须是依赖高智能化手段进行的生产,包括高智能化的工具和高智能化的控制方式所以,在新工业时代信息化将发展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即智能化阶段。
新工业化生产的上述特点决定了与之相对应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基本特点,这是因为,只有具备相对应的科技支撑体系才会形成新工业化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从新工业化生产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出新工业化科技支撑体系的如下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新工业化科技是一个科技群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在工业化生产发展中,每次产业革命与之对应的科技革命都发生在较小的特定领域。然而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形成是一场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大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质变,生成了一种崭新的完整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这就不能再单单依靠某一个领域的科技革命,而需要众多领域的一系列新科技革命,形成一个完整的新科技体系。
第二新工业化科技体系是一个凸显技术作用的新科技体系因而也是一个与产业化十分密切的新科技体系。新工业化科技体系在其总体上主要是一个高新技术体系正是它的高新技术特点决定了它在新工业革命中的关键作甩即它可以直接产业化而形成新兴产业并生成新工业化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的科技政策和科技实践应把侧重点放在高新技术的研发及其推动它们的产业化上同时也表明基础科学的研宄要相对稳定一些重点在技术开拓上。
第三新工业化科技体系是一个突出各学科渗透尤其是各种技术集成的新科技体系。新工业化生产,不论是微观层次的生产还是太空化生产,不论是深层循环式生产还是高智能化生产,都不是某一种单项技术所能完成的都需要各种高新技术的有效集成因而具有突出的综合性。
第四,新工业化科技体系是一个以实现人工创造化学物质为关键科技要素的新科技体系。工业化生产也需要相对应的科学技术但它们的作用主要是在宏观层次上认识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使人们能够采掘天然化学资源并进而加工制造各种工业产P品包括从宏观层次上对生命物质的认识与利用。新工业化生产要能实现人工创造化学物质,这就需要新科技体系中的关键科技和主导科技应是在小分子、原子乃至亚原子层次上进行微观生产的科技或科技集成它将影响乃至决定其他相关科技的作甩并渗透到相关科技中发挥作用。
二、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结构
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结构,包括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组成要素
现代科技有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体系科技分支门类众多,它们与新工业化生产的关系有远有近只有那些直接关涉形成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科技门类才是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新科技体系,必须包含以下七个主要科技分支。
1、信息智能科技。信息科技在工业化高级阶段己作为支撑科技出现,从而实现了工业信息化。在新工业化中,信息科技进一步发展到智能化的更高水平从而成为微观化生产、深层循环式生产、太空化生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科技支撑从本质上讲新工业化生产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生产,没有智能科技是不可想象的。智能科技包括作为硬件的智能机器研宄、作为软件的智能程序研宄以及信息通讯方式的研宄都需要有一个质的突破性发展才能真正支撑起新工化生产。
2、纳米科技。纳米科技本质上是微制造科技是从小分子、原子层次上操纵物质生产的科技。纳米科技既可以制造各种信息化智能化的微型机器又可以制造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以进一步加工制造各种宏观新产品。由于纳米科技直接形成微观制造生产力,在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新工业化生产中,更是必不可少的科技支撑纳米科技及其产业化己经突破了工业化生产的范畴它不再停留在对天然化学物质(矿藏原料、能源)的采掘加工上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了人工创造化学新物质,这是新工业化生产的根本标志。
3、生物科技。生物科技的发展很迅猛但生物科技从物质层次上讲可划归到纳米科技即微观生产科技因为现代生物科技主要也是从分子乃至原子层次入手进行研宄和生产的。这表明,人造生命和改造生命最终要从细胞层次、生物大分子层次走向小分子、原子乃至更深的物质层次这己经属于化学物质的改造与生产的层次,因而本质上属于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而不再属于工业生产力或农业生产力。同时这也表明新工业化生产必须仰仗生物科技传统的医药产业、食品产业等都需要生物科技去推动和深化使之升级为新工业化产业部门生物科技还可以催生出新的生物产业部门而不断扩大新工业化的范围和深度。
4、新能源科技。能源具有时代性,不同水平的文明形态、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使用的能源是不一样的。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主导能源是化学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最终出现了化学能源危机。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必定要开发新的主导能源即使化学能源不匮乏它也不会再以化学能源为主导能源^按照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不断深化的发展规律看新工业化的主导能源应是物理能源包括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等,但主要是核能和太阳能^新能源科技主要就是对核能、太阳能等物理能源的研发科技。
5新材料科技。工业化生产的劳动对象是自然矿藏即天然化学物质,新工业化生产的劳动对象深入到小分子、原子乃至亚原子层次但人类生活不可能直接依赖于这些微观小粒子,所以,新工业化生产必须把微观小粒子人工合成各种化学新材料,并进而加工制造成各种宏观生产生活用品。人工创造的各种新材料具有优异的新性能用它们加工制造的各种物品也会生成新的日益复杂的功能^新材料科技显然是极为重要的。在新工业化发展中,新材料科技将获得巨大的飞跃和发挥巨大的作用。
6、生态科技。生态科技不像上述科技分支那样专门化它主要是对各种科技的集成运用。新工业化生产所依赖的生态科技,主要是深层循环式生产所运用的各种科技。只有使物质生产资源在小分子、原子层次上循环利甩才会有效克服资源匮乏、废弃物污染环境等生态危机问题没有深层循环式生产就形不成完整的新工业化生产体系也不能克服生态危机所以,深层循环式生产科技是最重要的生态科技。其次还包括各种环保科技、生态建设科技而这些科技在本质上都是参与形成比工业化更深层次的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科技。
7、太空科技。微观生产科技、深层循环生产科
技,都是从物质个体角度来确定的人工化学生产科技,即从小分子、原子、亚原子层次入手的生产科技。若从物质群体角度看化学物质的群体是由亚原子、原子、分子物质组成的各种宏观天体如卫星、行星乃至恒星。新工业化作为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它必然把劳动对象从作为生物圈和高化学圈的地球拓展到更大的低化学物质群体即地球之外的天体上首先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再就是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包括更深的太空。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工业化生产是太空化生产,太空科技也就必然成为新工业化的科技支撑。信息智能科技、纳米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生态科技和太空科技它们自身又都是一个亚科技体系,拥有众多更小分支。这七大科技门类形成了统一的新工业化科技支撑体系。此外,还有许多科技门类与新工业化也有不可割裂的关系,但相对而言要间接和远一些可不列为新工业化科技支撑体系的主要分支。
(二)新工业化科技分支的相互关系
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七个主要科技分支具有不同的对象、内容和作甩在形成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中显示了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总的讲它们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共同支撑着新工业化生产。它们不是分散要素的机械组合而是有机统一的,从其绝对意义上讲是缺一不可的。但是这并不意味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
信息智能科技是新工业化生产的前提工业化是从机械化生产开始的信息化使工业化达到了顶峰,但仅凭信息化不可能使工业化生产转变为新工业化生产,原因在于信息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环节上而不是直接的物质作用和生产环节上然而,信息化及其高级形态的智能化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的控制与生产,这才使微观化生产和太空化生产这些非直接的人工生产活动成为可能所以信息智能科技不仅把工业化推进到了顶峰也为开拓新工业化提供了科技前提条件。
纳米科技生物科技是新工业化生产的主导。它们作为微制造科技在直接的物质作用和生产环节中发挥作甩把工业化的宏观生产推进到微观的小分子、原子层次从而形成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新工业化生产。纳米科技、生物科技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它们对于其他科技分支的高渗透作甩不论是信息智能科技还是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生态科技、太空科技都广泛包含着纳米科技、生物科技等微制造科技的作用。
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是新工业化生产的基础。不论信息智能科技还是纳米科技、生物科技,都离不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作为基^础它们还都要参与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而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新能源新材料一方面是新工业化生产的对象另方面又是新工业化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
生态科技、太空科技是新工业化生产的方向。生态科技是一门集成科技,它要建立深层循环式生产体系各个科技分支都必须参与其中。要自觉地参与这种组合有意识地建构深层循环式生产,否贝|丄各个科技分支不会自动地生成深层循环式生产。然而只有建立起深层循环式生产体系人类才会跳出单向生产过程造成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的生态危机。所以生态科技及其深层循环式生产体系体现着新工业化生产的方向。另外,太空科技及太空化生产生活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方向,各个科技分支都要参与太空科技的集成都要参与太空开发建设新工业化的太空社会。
新工业化科技体系各个科技分支的作用不同表明它们在新工业化生产中的作用实质上是相互补充的集成作用。只有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它们才能形成完整的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甩推动着新工业化不断向前发展。
三、中国新工业化科技体系发展的战略对策
目前,工业生产方式己陷于严重危机新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尤其是新工业化范畴的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人类文明的主流将在21世纪转向新工业文明。中国的发展必须走向新工业化必须争取在21世纪内基本实现新工业化。为了实现新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必须把大力推进新工业化科技的发展放在首位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以新科技革命来推动新产业革命,并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里我们就我国新工业化科技的发展提出如下九项初步对策建议
(一)21世纪科技发展的宏观展望与对策
在过去的20世纪里物理学是拉动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火车头尤其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创立刷新了整个科学技术的面目。此外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也很突出,尤其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结合从亚原子、原子、分子层次上深入揭示了物质结构以及生命的秘密。从总体上讲20世纪的科技推动工业化发展达到了顶峰,并开拓出新工业化的崭新路径。
在21世纪,物理学基础理论仍是科学的最前沿,尤其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研宄将会有关键性的突破,形成更深入更统一的新理论能够对能量、引力、时空、宇宙结构与演化等根本问题做出更深入更统一的揭示。这将使人类对物质的认识与改造进入更深的层次。但总的讲来,在21世纪的相当长时期里作为科技大厦基础的仍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将更深入地揭示物质在亚原子、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层次上的运动规律并把对这些规律的认识运用到技术上去形成一系列新工业化范畴的新技术把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完全推进到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以及人工创造生命的新时代形成深层循环与太空开发相统一的人工化学生产体系和经济体系。
所以,在21世纪里中国科技战略的总体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在基础研宄的层面上要广泛关注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应大力培养青年人才持久地进行物质结构和宇宙理论的研宄力争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推进研宄中作出突破性贡献第二,在科学技术与产业化的层面上要大力推进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发展:(1)21世纪前20年重点开拓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关键领域并形成新科技产业在重点领域居于世界前列;2)2021年到2050年建立起完整的新工业化科技体系并大力推进新科技产业化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强国;3)21世纪后50年继续推进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发展关注新一轮科技革命,领导世界科技发展新潮流全面推进新工业化建设并基本实现新工业化。
(二)信息智能科技发展战略
信息科技在工业化后期获得飞速发展并形成了领头产业信息科技在新工业化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不论微观化生产还是太空化生产都不可能由人直接控制因此信息科技成为新工业化生产的基础和前提必然会有更大发展。信息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是:(1)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形成智能科技的新阶段;(2)由于相关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存储、传输、处理、显示技术将有巨大突破(3)数学、脑与认知科学的进展将可能引发计算机结构、网络通信模式以及信息表达与处理方式的新飞跃人机将实现直接耦合;(4)智能工具将向人的智能挑战在诸多生产生活领域代替人而发挥更能动的作甩社会活动高度智能工具化。
中国发展信息智能科技的战略措施是(1)在21世纪的宏观发展中应始终坚持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战略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广泛普及和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设高度智能化社会;(2)大力推进信息智能科技的研宄与开:发尤其要重视信息智能工具的硬件与软件的新突破要使我国的信息智能科技尽快居于世界前列;3)高度重视信息智能科技与其他科技分支的相互联系和集成作甩努力发挥信息智能科技在中国新工业化进程中的强大推动作用。
(三)纳米科技发展战略
从总体上看纳米科技正处于大突破时期在大规模产业化上还需一定时间。但是纳米科技的实质在于可以实现从原子、分子层次入手进行物质生产,这使它成为建构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生产方式的关键科技支撑因此,它的崛起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预计21世纪上半叶它将逐步成为主导性的科技力量。
我国发展纳米科技的战略措施是:(1)充分认识纳米科技的重要战略地位,准确定位纳米科技在新工业化科技体系中的主导作甩以纳米科技为核心展开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走纳米科技强国之5各;2)把发展纳米科技与建构人工化学生产方式和深层循环式生产体系统一起来努力实现从原子、分子层次上控制物质的组合与分解实现劳动对象的深层化、生产过程的循环化,拓展生产资源和克服环境污染以纳米科技大力推进新工业化(3)把纳米科技与信息智能科技相结合努力开拓信息化与微制造相结合、信息流与物质流相统一的新型社会交流模式努力实现以信息方式传输物质这个21世纪的最重要科技集成创新;(4)在推进纳米科技发展中,我们不要左顾右盼不要动摇要抓紧时机从现在开始就要把纳米科技作为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重点突破环节,争取在2020年前成为纳米科技强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奠定我国在新工业化进程中的能动局画(5)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如何抓住纳米科技革命及其引发的新产业革命这一环节因4此我们必须加大财力、人力投入以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合力全力推进纳米科技的发展。
(四)生物科技发展战略
生物科技的发展己成为人们充分关注的热点。生物科技的发展有两大趋势:(1)研宄层面的趋向从原子、分子层次揭示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运动并进而把握生命的秘密;(2)应用层面的趋向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医药事业、农业生产、生态保护,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化。这些趋势表明生物科技本质上也属于微观制造科技它也是从原子、分子层次上控制物质组合与分解的科技。在21世纪生物科技在纳米科技、信息智能科技等科技的帮助下,将实现人造生命的理想。这也是新工业化物质生产的重要特征之一。
我国在生物科技发展中的战略措施是:(1)认清生物科技发展的实质与方向争取在最终实现人造生命的目标中做出较大贡献;2)推动生物科技产业化,尤其在食品、医药、环保产业中要大力发挥生物科技的作甩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3)同时要认识到生物科技在产业化和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局限性,它自身不可能形成一场产业革命它将与纳米科技等一起发挥作用,实现从原子、分子层次入手进行的化学物质和生命物质的人工创造与生产,所以应把生物科技与纳米科技密切结合起来共同推向产业化。
(五)新能源科技发展战略
目前,人类仍处于矿物能源为主导的时代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学能源它们有两大缺陷一是储量有限不可再生,二是污染环境。21世纪的能源大趋势是:(1)化学能源逐步失去主导地位(2)在化学能源失去主导地位之后有一个过渡阶段能源出现多元化状态煤、石油、天然气、氢气、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处于齐头并进状态(3)最终物理能源将占居主导地位主要是核能和太阳能最佳的核能利用不是核裂变能而是核聚变能更有可能的是清洁、高效的D—3He受控热核聚变能21世纪人类将建成月球能源基地,以月球的太阳能发电和D-3He热核聚变发电来满足地球社会的能源需要。这将是新工业化能源科技及其产业化的最理想目标。
中国的新能源科技战略应该是:(1)努力探索能源多元化开发煤的清洁利用技术和氢气燃料技术大力提高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率;2)充分认识开发太阳能、核能在提高文明水平实现新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甩积极提高太阳能、核能利用技术和利用率使其逐步成为主导能源决不可停留在化学能源为主导的水平上(3)要重视月球能源开:发要充分认识在月球上建立新能源基地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中国21世纪的新能源最高战略目标也是建立月球能源基地这事关中国的新工业化进程与国际地位。
(六)新材料科技发展战略
材料属于劳动对象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面对的劳动对象或材料是不相同的。新工业化的新材料首先是指原材料它是比工业化生产更深层次的物质对象对新工业化生产而言原子和分子层次的物质成为生产原材料,因而各种废弃物质也都可从原子或分子层次上作为原材料而进入再生产。其次新工业化生产的新材料还包括各种人工生产的多级新材料,这些新材料不是大自然形成的甚至是大自然永远都不可能形成的新材料它们经由人工设计而被生产出来这些新材料种类很多,具有优异或特殊的性能能够进一步加工制造成功能复杂的生产生活用品。不论是更深层次的物质对象还是人工生产的新材料,都离不开新的工艺和技术它们都属新材料科技的产物。从新材料科技的发展趋势看原材料深层化、人工材料多级合成化以及材料使用循环化是三个主要趋势它们都体现了材料科技的新水平。
我国的新材料科技发展应本着以下原则进行:
(1)资源深层循环利甩这需要能够研发从原子、分子层次上循环利用资源的新工艺新技术以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满足社会对资源的需要;(2)深层加工合成新材料尤其要重视大力发展纳米材料科技以拉动整个新材料科技的发展不断开发生产出性會巨优异和特殊的多种多样的新材料;3)对传统材料的再开:发使其在性能上获得重大突破。
(七)生态科技发展战略
从根本上讲生态科技不应是一种被动的专门用于治理各种环境污染的科技它是一种积极的生产模式生态效益是其必然的结果。这种生产模式就是新工业化的深层循环式生产体系和循环经济体系而深层循环式生产中运用的各种科技都是具有生态效益的科技其顶端表现应是能把一切废弃物质都可作为资源投入再生产的各种科技。中国的生态科技发展战略措施是:(1)要努力发展循环生产和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把各种废弃物质纳入再生产;
(2)要大力发展生态建设科技,把自然环境保护和建设好;3)也要积极发展预防、降低和治理污染的科技在未建立起完整的循环生产和循环经济体系之前对各种污染的积极预防和治理是必不可少的。
(y八)太空科技发展战略
在新工业化时代太空将成为人类展开活动乃至生产的场所。太空科技的大趋势是:(1)近地空间的开发各种人造卫星的研制、发射与使用;2)空间站的建立主要用于太空观测、载人航天研究(3)深空探测如火星探测;4)太空资源的开发利甩这将成为继探测之后的一个新动向人们己开始追问“花那么多钱上月亮干什么?上火星干什么f这表明人们对太空的研宄己转向实用性思考。
我国的太空科技发展战略措施是:(1)把太空科技置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把努力建设太空社会作为新工业化进程的突出战略目标建设最先进的太空开发强国;(2)以太空探测、太空开发为轴心展开太空科技活动尤其要重视月球能源基地的探测与建设,这是21世纪太空开发最具实用价值的目木示也最能促进太空科技的全面发展,接下来应是月球和火星的生态化改造;(3)太空开发应以高度智能化活动为主要方式即以运用太空机器人、远程遥控活动为主实现全自动化的自组织、自进化式生产,高智能化机器应在太空开发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积极倡导国际合作倡导太空开发中的全球人类共享、共有,反对太空开发中的狭隘国家化和军事化等反文明倾向。
(九)保障和促进新工业化科技发展的重要措施
篇8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与重点。
90年代初,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作为标志,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起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国性的交易网络系统,1990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完成了柜台交易向场内集中交易的转变,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经历了柜台交易所集中交易和无形化网上交易阶段。到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42457亿元,但是与国外相比较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与决策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进行的,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总部管理,在中国,证券业内许多券商的总部是发展相对较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技术的局限。总部管理就是总部对各营业部进行有效经营监督,有效地避免风险。第二个重点是虚拟化,经营的虚拟化是指证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过信息终端远程进行。虚拟化的远程证券经营体系带来的更直接的一面是营运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现有的证券交易模式的改变。另外还有灵活多变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是进行风险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渐成为大资金投资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风险控制系统也是未来证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就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来说,首先是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无法保障安全性、重复建设,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系统效率低,业务创新能力差,信息比较分散,很难提高服务水平。传统交易系统的过度竞争和新业务系统的极度缺乏,中国的证券信息化发展中某些证券IT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数据仓库产品为例,目前的数据仓库仍然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集中于现有状况的诊断,作为技术部门进行应用分析,无法与经营机构需求相适应,而在仅有技术特征情况下只能成为电子化的报表系统,所以该类信息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信息化发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优势没有足够的保护,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交易的中介主体在面对客户时变得电子化,反而忽视自身业务优势的保留,陷入价格战。围绕客户端的创新使得证券公司与合作有关的关联方对客户的影响力增大,证券公司没有对单个券商的业务优势予以保护,客观上对任何有优势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状况下,对证券公司而言,技术创新的时间优势短暂,业务优势丧失;对客户而言参与意愿减弱。最终结果只能是证券公司削价,客户自然流动。同时证券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客户服务所存在的业务上的需求被技术开发商遗忘。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增强总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三、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
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证券业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己经成为证券业关注的焦点。就证券公司的发展中策略来说,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整合公司的资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证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证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统其组成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平台和集中经纪业务系统客户端等四部分组成,有利于降低证券公司交易成本和总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更有利于创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另外证券公司应在业务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仓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进一步发展网上证券,着眼于充分发挥网上交易的低成本优势,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要进一步完善网上证券,侧重于服务的深度,着眼挖掘现有服务手段、业务内容及信息系统的潜力,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个体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导业务,基于因特网的自动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友好及时的交易服务,进一步完善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技术,网上证券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网上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业务平台,对证券客户提供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享用证券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
最后是进一步加强银证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和证券业迫切需要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促使银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证券公司交易系统与银行储蓄系统相联接,客户通过证券公司或银行的证券交易系统进行委托买卖,并通过在银行完成资金清算。目前的银证合作模式分为总平台模式和分平台模式两大类。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与证券业务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证券与银行的业务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双方以各自优势为基础联合拓展新业务,形成银证业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还要注意构建适合未来发展的证券公司广域网,满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为集中交易、网上交易、银证合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
篇9
关键词:高新企业 财务管理战略 税收筹划 探析
高新技术产业在飞速发展,国家也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高新产业的发展,企业可以根据相关政策采取合理的税收筹划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本文站在财务战略的高度,切实分析如何高效合理实行税收政策,进而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战略,有利于高新企业有效减轻税收压力,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企业长远稳定发展。
一、高新企业财务战略中的税收筹划概述
(一)阐述高新企业
高新企业的定义实际上并不是固定的,它是伴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地域特征。根据高新技术的相关管理规定,高新企业属于知识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范畴,企业致力于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最终形成企业自身发展的核心知识产权,将企业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高新产业的发展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目标,也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要关注高新技术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企业的税收筹划策略。
(二)概述企业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的实施目标是提升短期财务价值的财务筹划,首先对企业自身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进而对企业资金进行科学创造性的规划,有效推动资金合理流动,最终促进企业资金价值最大限度地提升。
(三)税收筹划的定义
税收筹划这个概念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被英国人提出,主要指个体有权对自己的事业进行安排,假如做出的安排能够有效减税,国家就必须允许其减少税款的缴纳,这在当时受到了法律界的认可。之后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其定义逐渐成型。纵观国外关于税收筹划的定义,其内涵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简单说就是纳税人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上,巧妙利用税收政策,提高企业税收利益的税收战略,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站在法律的角度,税后筹划是绝对合法的,税收政策发挥着极大的引导作用。税收筹划就是企业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减轻自身税负压力的一种财务活动,具体操作是对现行的税收政策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以达到合法避税,减轻企业税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四)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新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崛起,该产业的增值速度日显突出,很好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有助于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变。高新产业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了社会以及政府的极大重视,政府也出台多项政策在投资、税收、原料供应等方面对高新产业进行扶持和帮助。其中税收政策的出台,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发展战略而盲目进行发展,最终碰了一鼻子灰。所以必须加强高新企业税收政策的学习,并且结合自身发展,实施科学、有效的税收筹划策略,合理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高新企业财务战略中税收筹划
目前,我国出台多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高新企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税收政策的实施可以为高新企业争取更多的税收筹划空间,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的税收筹资。
(一)筹资环节的税收筹划
在筹资环节,高新企业实施的税收筹划也包含多方面,主要有选择具体的筹资渠道以及还本付息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企业筹资的资金数量巨大,导致其所承担的利息也随之加大,合适的筹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财务风险的降低。在众多筹资渠道中借款、发行证券以及股票等最为常见。例如,在所得税之间将银行的借款利息给抵减掉;在税前可以将债券利息列支,付息方式有两种,定期还本和分期付息。选择前者,不仅可以很好享受到利息税前被扣除的那部分利息,而且不用支付实际利息,所以,企业应当首先选择定期还本利息进行付息。此外股东如果增加注册资本,不用考虑利息支付的问题。
(二)投资环节的税收筹划
在投资环节实施的税收筹划就是针对投资方面的税收规定,制订合理的投资方案,进而实现企业税负减少的目标。投资环节的税收筹划涉及的方面众多,其中组织形式和投资地点较为常见。
1.组织形式
企业一般分为公司、合伙以及个人独资这三类。一般来说,如果企业规模较大,应当选择公司制。而一般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选择公司制更加合适。虽然高新企业较之公司制度的企业,其规模相对较小,但是采取合伙制并不十分合适,反而选择公司制相对合理。原因有两个,其一,在高新企业中最核心的是人才资本,员工工资所占比例较高,业主的个人所得也一样。如果投资者收入较高,公司制产生的税负会较低。其二,高新企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行业的生命周期较短,其企业的发展风险更高,对于这样的高风险产业,如果采用合伙制,那么公司的责任是无限的,导致企业最终需要承担的风险也会更大。所以,公司制对于高新企业来说更加有利。
2.投资地点
由国家出台的相关税收政策,对高新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全部按照15%的税率对其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国家也推出相关政策放宽了税收优惠的地域限制。但是在部分特殊地区内部发展的高新企业,它们享受的减免税收政策更加优惠。所以,如果企业有选择地域的条件,高新企业还是应该选择在这些地区设立公司,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享受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拥有更加充足的税收筹划空间,还能够在非常有利的发展环境下开展工作。
(三)营运环节的税收筹划
运营环节实施的税收筹划测量通常有三方面,采购、生产以及销售。采购环节,由一般规模的还是小规模的纳税人进行纳税决定于企业的经营规模,这也影响着进项税额以及运费抵扣问题。企业的采购对象类型不同,导致税收负担也存在差异。另外,选择不一样的折旧年限进行折旧,企业最终所缴纳的所得税金额也是不同的。生产环节,企业使用不一样的形式对存货进行计价是符合会计准则的,这样提供了筹划空间。假如企业本身享受免税,可以使用先进先出的方法,可以创造更多利润。假如企业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能够大幅降低当期的利润,推迟纳税时间,赢得更多的时间价值。销售环节,这是企业可以直接获得利润的环节,其地位至关重要。在此环节中,企业的增值税是由销售方式、产品以及促销方式决定。比如,促销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折扣、折让和以旧换新等,其税务的处理是存在差异的,其中打折促销,销售额和折旧额全部记录同一张发票上,而企业对增值税的缴纳可以按照折后价进行。如果分别记录则需分别缴纳。
(四)收益分配环节的税收筹划
高新企业在收益分配阶段的纳税,在年终结算时,纳税的数额受到企业的所得税和实行的股份分配政策影响。企业的税收筹划对象应当是所得税中不征税或者免税的收入以及各项扣除亏损弥补年限。同时对于税收起到一定影响的还有股利分配方式,按照规定股东的现金股利部分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但是股票股利不需要缴纳税款。所以,企业必须充分结合企业实际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形势,实施税收筹划,尽可能减少现金股利的支付,多采取股票股利的形式进行支付。企业对于支付股利进行限制,使用即将用于发放的现金股利将外部的普通资金进行回收,促使股价价格上升,股东最终获得更多资金收益。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高新企业拥有绝对的税收筹划空间,这样税收筹划在财务战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高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实际筹划空间非常有限,税负为零更是不可能发生。税收筹划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否则会造成企业的经济负担,甚至出现违法的情况。所以,企业必须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从企业整体角度出发,进行综合统筹,制定高效的、科学的税收筹划策略,由此才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更好的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显福.高新企业财务管理战略中的税收筹划探析[J].市场论坛,2013,(5):46-48.
[2]刘颖.基于高新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税收筹划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8):321+323.
[3]徐敏.基于财务管理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策略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327+329.
篇10
前言
新形势下,工业电气自动化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在现代工业中工业电气自动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工业电气自动化已经朝着智能化与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文章将对于新形势下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现状与策略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1.1.存在的问题
工业PC是新形势下工业自动化的基础,由于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在该领域内的竞争日渐激烈,在市场中不断有最新的产品投入使用,使得产品的质量不断的提高,而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其自身服务体系也逐步得到完善。Pc控制器具有PLC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并且更容易进行维护,因此具有广泛的产品空间。安装与使用Pc控制器更加便捷,其诊断功能更加高级,许多系统集成商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在此基础上有效的降低Pc控制系统的维护成本。
随着时代的发展,IPC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新一代工控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设计工业电气系统的时候,要合理的优化供电设备,电气自动化应当在电能使用过程中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对于设备的运行效率进行不断提高。由于操作与管理人员在运行的过程中不能合理的调整符合,使得设备的运行效率不能提高,这些存在的问题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许多设备得不到优化,并且设备效率较低。
1.2.新形势下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工业由于工业自动化的出现而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极大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使得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社会经济效益由于工业自动化的利用而得到很好的发展。结合现代计算应用网络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操作将每个部分都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工业操作的一体化。由于这种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能够更加流畅的运行,可以避免许多的人为失误。工作中各个部分由于计算机编程系统的指令而不断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企业为了获得市场竞争力必然需要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因此了解工业电气发展趋势,及时的总结经验,寻找合适的发展路径是非常关键的。
2.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策略
2.1.架设网络结构
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需要网络结构的架设为基础,自动化系统的成功运行受到网络架设的影响,现场设备控制以及计算机监督系统的运行都需要企业具备稳定的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还要实现数据信息能够畅通无阻的交流。通过使用网络对于现场实行远程监控,对于设备进行实时监督。由于网络社会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普遍特征,新形势下将朝着办公自动化环境、数据编辑、系统安全等方面发展,使得系统逐渐成为一个全集成化的系统。
2.2.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
设计、实施、测试、调试、开机以及运行和维护一个自动化项目,其各个阶段与环节都需要一个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来加以支持。通过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可以使得各项环节的时间与费用大大减少。与最终的运行平台相区分,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还应当具备这项要求。在硬件PLC上,根据用户的需求以及项目的特征来下载统一的运行代码。
2.3.通用的网络结构
自动化系统要能成功运行必须有一个通用的网络结构,对于现场的设备、计算机监督系统以及企业管理系统都要能够加以保障,特别是数据的通常运行。对于现场的设备运行情况,企业管理层通过网络进行监督,规划系统网络的时候,应当选择能够覆盖整个系统的通讯,从办公自动化环境直到原件级。集成的网络配置与编程在整个网络中贯穿,实现全集成自动化技术。
2.4.标准化的程序接口
检验系统是否合格需要以程序是否标准为基础,工作时间由于采用Windows系统可以大大减少,工作效率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办公自动化使得数据与资源的共享更加便利,通过标准化的程序接口将不同的程序向连接,企业内部通话过计算机自动化技术而将各项系统连接起来,通过计算机建立的有效接口使得电气自动化管理与系统平台之间实现更加有效的运行。通过标准化的程序接口将是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一个主要策略。
2.5.合理的认识信息技术
电气自动化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而发生着重要的变革,IT平台与自动化的融合是市场需求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工业世界受到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信息技术在自动化设备以及系统中得到扩展的同时,对于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数据能够进行实时的存取,因此对于工业自动化应当合理的加以认识,开创自动化产品的同时应当逐渐向自主开发的方向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中国企业要逐渐开拓自己的道路,通过高技术的培养才能不断实现工业自动化的新局面。
3.结语
在新形势下,工业电气自动化中,信息化的地位不断凸显,对于电力设备的设计、制造以及运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电气自动化,信息技术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电力系统各元件以及局部系统的管理与调解中,自动化和信息化正在成为一种常态现象。
总之,社会上各个领域都将朝着信息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电气自动化正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通过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使得现代工业得到了巨大的革新,对于生产力有着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也大幅度增长,对于社会进步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芳军.工业电气自动化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