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范文
时间:2023-04-12 07:2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例如: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因做错题而罚抄卷子,迟到就罚打扫除等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不公平地看待学生,把学生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做不到一视同仁。对优生“笑脸相迎”,对后进生“横眉立目”,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追逐短期效益,盲目地乱办班,乱收费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导致师德失范现象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人格培养,没有注意心灵的沟通。二是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而教育学生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缺乏轻者对学生恶语中伤,重者对学生体罚。三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缺少爱心,不会关爱学生。四是教育评估机制,仍以应试成绩为核心,教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延缓了师德建设的进程。师德形成决非一种表面的具体行为。任何一种师德表现都能折射出深层的东西,它包含着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管理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相关理念在内的综合观念。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师德表现。
面对新的情况,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想讲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我校有一位以教学成绩好而知名的教师,他有一套成功的应试办法,他所带的学生在全市前2000名中比重很大,很多家长走后门把自己的子女安在他的班,也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可是到了大学后,因为习惯了应试,面对大学的开放式教学环境,不能适应,不仅成绩下降,还不同程度的患了心理障碍。这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注点仅仅停留在了应试上,忽视了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理念的落后导致教学盲点的产生。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篇2
一、直接的经验,自动的研究
陈鹤琴先生说:“最宝贵的是孩子们自动研究的精神可以获得直接的经验,这是学习的有效途径。”他提倡教师要培养孩子乐于学习、好奇探索的态度。美丽的玻璃画一个下雪天的午后,教室里热腾腾的,窗户的玻璃上都蒙着一层水汽。辉辉吃完饭,把自己的小椅子搬到座位上,跪在椅子上向外看,却什么也看不见。他伸出一只小手在玻璃上擦了一下,外面的东西看清了,他就将小脑袋贴在那里往外看。这时燕燕也吃完了,她看到窗户上辉辉手擦过的痕迹,也用小手在玻璃上画起来,并对辉辉说:“辉辉,看我画的圣诞树。”辉辉也用手指画起了画,不一会儿,玻璃边聚集了很多的小朋友,在有水汽的玻璃上写写画画。老师看到了,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绘画方式。于是,老师也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和他们一起来画画,过了一会儿玻璃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没有地方画了怎么办呢?大家建议一起朝玻璃上哈气!孩子们再次用手在玻璃上点点画画……儿童天性活泼好动,自发的兴趣便是儿童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兴趣并保持其好奇心,培养他们通过观察、实践来发现问题、仔细思考并找出答案的能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孩子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孩子主动探索。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孩子加入了主动学习的行列,这种学习将会使他们记忆深刻而牢固。
二、教师应当是孩子的朋友
大雨,我来啦!快入夏了,天气真的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有太阳高照,可转眼就乌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正在吃点心的孩子们站起来想看看外面是什么样子,有一些按捺不住好奇心的小朋友,已经站到门外面去伸手“拦截”小雨点,有的想把头伸进雨中感受一下。老师看出孩子们非常想体验一下在大雨中的感觉,于是对孩子们说:“想不想到雨里踩泡泡?”孩子们欢呼雀跃:“想!”教师请想去的孩子穿好雨衣,卷好裤脚,从门口出发跑到对面的长亭里再跑回来,这大约需要十秒钟的时间。孩子们一边喊着:“啊,大雨,我来啦!”一边勇敢地穿梭在雨中……陈鹤琴先生认为:“教师应当是孩子的朋友!”对于孩子来说,自由的才是快乐的。因为孩子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喜欢探索、喜欢自由,只有满足孩子的这些心理需要,使孩子的心灵处于放松自由的状态,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充实和快乐。当老师真正把孩子当朋友,并与孩子一起游玩时,孩子获得的不仅仅是快乐,更有发展。
三、课程需预先拟定,也可临时得以变更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园课程,教师须有相当的准备,倘使临时发生很有趣的事情,那不妨就改变拟定的功课,以作适时的工作满足儿童的需要。”教师预设的课程如果没有满足幼儿的需要,要灵活调整教育计划,根据幼儿所处的实际环境和兴趣自然地生成新课程。翻飞的羽毛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地听教师讲故事,从一个角落里传来窃窃的笑声,奇奇正把涵涵羽绒服里露出的小毛毛揪出来,递给旁边的源源,源源把送过来的羽毛抓在手心里,达到一定数量时,摊开手掌,用嘴巴一吹。呼!所有的羽毛都飞散在空中。涵涵和奇奇忙把头低下,呼呼再吹,羽毛再次翻到空中,旁边的小朋友看见哈哈大笑:“下雪喽!”教师看到后,就停止讲故事,先让孩子玩一玩在空中翻飞的羽毛。之后,老师请孩子们讨论为什么羽毛可以飘在空中,很长时间不落下来,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飘在空中?把羽绒服里的羽绒,衣服还暖和吗?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已经转移,被翻飞的羽毛所吸引。这时教师主动停下来和孩子们一起探讨羽毛的奥秘,更加贴近幼儿的心理。孩子爱搞“破坏”是其创造萌芽的一种体现,合理利用孩子的天性,从小激发与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在好奇中去勇敢探索,必会有所获。
四、鼓励幼儿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儿童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鼓励幼儿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凭借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重构新的经验。我想让它们看看下雪……收拾玩具时,教师发现有一张桌子上面散落了一层细细的泥土,桌子旁边的自然角中也有一些泥土散落的痕迹,有些花盆中的泥土也有被手抓过的痕迹。经过周密的“侦察”,教师发现有一筐塑料动物玩具中被谁撒入了大量的泥土。教师端着这筐玩具到孩子中问:是谁把自然角花盆中的泥土撒到这筐玩具里的?”有孩子“报告”:“是涵涵干的!”涵涵坐在角落里偷偷地看老师,脸红红的。教师问:“你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他一句话也不敢说。教师放下筐后把涵涵拉到身边来,并把他抱在怀里,轻声地问:“你为什么要把泥土撒在玩具里呢?”他抬头看了看老师的表情,发现是关切的、温和的,就怯生生的说:“我是想让小动物们看看下雪。”多浪漫的想法啊!教师被他充满爱心的想法所感动。教师心里想:下雪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孩子,并请他们带上自己心爱的玩具一起去赏雪。教师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外在表现,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在感受,忘记孩子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不给他们参与的机会,使孩子的情感得不到应有的共鸣和宣泄。教师要爱护孩子的天性,以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他们,转变教育者的行为,落实幼儿教育的奠基功能,让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五、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陈鹤琴先生根据儿童心理学及教育实践,将杜威的“做中学”发展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强调“儿童要求得真实的知识一定要‘做中学’,而教师也应在‘做中教’,共同在‘做中求进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我们以陈先生“活教育”的理念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准绳,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秋天到了,幼儿园里各种树的叶子纷纷掉落,孩子们踩在落叶上发出吱吱的响声。一阵风吹来,阵阵落叶随风飘落,有的孩子就伸手去接飘落的叶子,有的去拾捡已经落在地上的叶子。童童问老师:“老师,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呢?”幼儿最关心的问题是最基本的科学问题,他们爱提问,却很少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老师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抛回去给孩子,引导孩子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自由表达、倾听、质疑
老师问小朋友:“童童问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谁知道答案啊?”话音未落,小朋友们就叽叽喳喳的抢着回答。炎炎说:“是因为大风把它们吹掉下来了!”老师问:“那风不吹的时候,树叶会不会掉下来呢?”“也会掉下来”畅畅接着说,“是因为小树叶不听大树妈妈的话,大树妈妈就不要它了。”“哦,是吗?小树叶一定很伤心!”老师做出惊讶的表情。“根本就不是这样的,是因为树叶变老了,它没有力气了就从树上掉下来了。”东东神气地说。“秋天到了,树叶就变黄了,变黄了就掉下来了。”洋洋说。“变黄了就会掉下来吗?”老师问。“对的。”“那我们来看看树上的树叶和地上的树叶吧!”老师提出建议。小朋友们有的低头寻找,有的抬头观察,不一会儿又有了新的发现。“老师,地上的树叶也有咖啡色的,也有黄色的,也有有一点绿的。”“树上的树叶有绿的,也有黄的,也有咖啡色的,绿的多。”
(二)集中矛盾焦点
“那树叶到底是为什么会掉下来呢?”孩子们都不说话了,老师又请小朋友看看掉下来的树叶,用脚踩踩它,吱吱作响。这时东东说话了:“它们都干了,一踩就碎了。”老师说:“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树叶为什么会干了呢?”“因为它里面没有水了。”“对,没有水就会掉下来。”好几个孩子都认同这个结论。
(三)动手实践,证明自己的理论
篇3
孩子渴望被尊重,被承认。随着孩子的长大,成人对孩子的担心,慢慢转变为不放心和不信任。于是一些父母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甚至用雇私人侦探“跟踪”的办法干涉孩子的生活。父母无视孩子的存在,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与自尊,“看”着孩子学习,引起孩子特反感。父母与孩子交流方面的冲突日渐突出。
处于十四五岁花季的孩子,为什么十分反感父母偷看他们的日记、私拆他们的信件,为什么总爱在家中自己使用的抽屉上锁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宜公开的秘密,或者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父母正是因此而担心。其实,这是他们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一种体现。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减少,独立意识强烈,成人化倾向明显,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大,知识信息的增多,他们的内心变得敏感起来,感情变得细腻起来,许多想法开始在内心翻腾,原先敞开的心扉开始渐渐关闭,有了自己的隐私;而且,即使有不少话想说,但观点已经与长辈不一致了,于是他们与父母的心理沟通明显减少,转而向“心爱的日记本”大量倾诉内心的“秘密”,或者在信件中诉说内心的感受。因此,他们往往会把日记本视为不许别人染指的珍宝,并用“锁”勾画出他人不可随意进入的内心世界的“警戒线”。这是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体现,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前奏曲,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的身心健康关系重大。然而,有的父母往往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千方百计地窥视、探测孩子的隐私,没想到这种“爱心”却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成为阻碍其心理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对于孩子早恋,很多家长老师谈之色变。转换一下思路问题或许迎刃而解。有这样一位父亲,他处理儿子的异往问题就非常智慧。有一天,儿子跟父亲说:“爸,本人看上一个女生,漂亮、智慧、好心,我能跟她结婚吗?”父亲说:“好啊,你能看上她,她看上你了吗?”儿子自豪地说:“她也看上我了。”“那很好,你能被一个女生看中,说明你很了不起;你能看中一个女生,说明你的眼界开阔了,如果你将来想在县里发展,你就跟她继续交往下去:如果你想在市里发展,你将来就应该在市里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到省里发展,你应该到省里解决问题:如果你想到北京发展,你应该到北京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在世界发展,你应该出国解决这个问题。”儿子听了说:“那我就等等再说吧。”这位聪明的父亲用幽默的方式给了儿子一个重要的人生忠告,而不是用跟踪、调查等侵犯孩子隐私的手段。
孩子大了,心中自然会有不愿告诉他人的秘密。尽管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东西,但毕竟是孩子成长成熟的表现,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父母对此应该予以尊重,千万不能因为子女不再像以往那样和自己说心里话、有事瞒着自己或给抽屉上锁而心急、焦虑,更不要采取“偷看”之类的方法。
当然,有许多父母其实是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翻看孩子日记的――知道翻看日记本是不妥的,但又无可奈何,生怕孩子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学坏了”。那么,注重平时的交流,特别是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与隐私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交流情感,循循善诱,让子女主动敞开心扉,恐怕是避免这种矛盾的最好办法了。
至于私拆孩子的信件,更是错误的。因为无论是》《宪法》,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明文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不容侵犯,未经允许拆看他人信件,是违法的,不允许的。毫无疑问,保护孩子的“隐秘世界”是对孩子的尊重,父母也会因此赢得孩子的敬重和爱戴。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隐私和秘密呢?
1 用心了解,掌握孩子的蛛丝马迹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在悄悄地腐蚀着孩子的心灵。如养成抽烟喝酒的不良嗜好,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晚间外出甚至彻夜不归、早恋等一些品行变化和心理动态,父母应及时观察和掌握孩子的这些“隐秘世界”的蛛丝马迹,以利于正确的引导。
2 理解沟通,尊重孩子的自尊自由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孩子的“保密性”越来越强,如写日记和书信,与同学交往和谈话内容,都不愿主动地向父母透露。这时的父母,可以经常主动地找孩子交谈,达到与孩子情感上的沟通,营造家庭中平等、民主、理解、宽松的行为模式,使孩子感到自己和父母之间不仅仅是血缘上的亲子关系,更是生活中可以信赖的朋友。这样一来,孩子也很愿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诉父母。
篇4
1高职化学教学中STS教育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高职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渗透STS教育需按照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发掘或创造STS教育因素,在创造设计时循序渐进,将STS教育贯穿于化学知识、技术的教学中,将概念笼统的理论知识与直观的实际科技及社会影响相结合。例如,化学教材中《实用化学》中既有丰富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课题案例,这为STS教育开展提供了大量借鉴方式。扩展了学生知识面,将化学与实际生活、社会关系等有机结合,使学生认为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修课、讲座、实践中渗透STS教育理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在高职教学中学生可利用选修课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在STS教育理念的教学中,通过选修课能够适当增强学生对STS理念的理解,可开设化学与自然、化学与食品、化学与生活等选修课;邀请权威学者定期组织化学与科学技术的应用知识讲座,按照社会环境的位置去看待化学技术,配合相关教材教育影像资料,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可将学生带到实际环境中去调查体会化学产物处理不当所带来的危害,或进行相关市场调研,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类食品,用品的生产销售状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了解化学在当前人类的生活、生产、环境的相关性,树立应有的社会责任观念。在化学实验中渗透STS教育。STS教育理念可充分展现学生在学习主动性,提升参与度强化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查找理论问题思路,从最基础的实验开始培养学生化学研究的态度、思维以及能力。从事化学教学的工作者可结合教材内容与术后实际情况,设计部分探索新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自行体会。如焰焰色反应、水果中VC的测定、头发中Zn的含量测定、指纹鉴定等实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加操作能力与创新。
2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效果与注意事项
STS教育成效。首先通过STS教育理念在化学教学的渗透后,提高了学生现代科技意识,引导学生学了解现代化学技术中先进技术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让学生成分认识现代生活与化学的密切关系。其次,STS教育理念的融合,引导学生适当知晓当前环境、能源所面临的研究问题,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的“双刃剑”效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再次,STS教育理念注重教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在接受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避免了传统化学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促进化学知识的合理应用,做到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STS教育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教学工作者将STS教育理念渗透在化学教学过程时要严格参照高职化学教学大纲,制定相适应的的STS教学内容,并且根据学生化学知识掌握程度设计实验项目;注重学生在教学中对生产、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确保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作者:邱文武 单位:吉林松花江中学
篇5
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初中英语教育,由于长久以来的费时低效,受到社会的质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这种新形势下,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实质及其主要特征,把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因为学科教育是通过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活动,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考试改革的设计思路下精选、精编、精讲、精炼。学生应掌握应知必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对搞好初中英语教育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
要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关键是教师的素质。作为英语教师,要尽快从经验型转变成科研型,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和教学过程素质教育化已成为主流。这不仅将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的面貌,而且也将促进每一位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及授课水平发生质的飞跃。在第二轮新课改理念下的具体英语教学中,我们通过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钻研教材,对本套教材基本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等方面,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教育对象,特别是广大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多维思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法格外重要,因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学计划、目标,主要应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要解决好知识的无限性和学习的有限性这一矛盾,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具体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有助于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应从多角度、多层次指导学生,培养习惯,使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听课、笔记、复习、记忆、解题、听说、读写、思维以及应试心理等方法,并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以达到由“学会”向“会学”的积极转变,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搞好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
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重视,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由此,教育工作者面临相比与过去任何时代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1现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目前教育工作者的竞争大,工作强度增加,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越来越多。根据各种文献资料数据表明,现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社会学校评价带来的压力
教师承担着塑造人类灵魂,传道授业的重任,但是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社会普遍重视和关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比如:上级领导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学生和家长的压力;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师工作的评价标准,学生差异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自我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心理落差。再者,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比较多,每个家庭和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不惜重金给小孩开小灶,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和兴趣班,或者给班主任和其他科老师送礼,以求得老师的更多关注和照顾,生怕孩子落后于别人。这无形中给老师施加了比较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孩子如果在学校发生一些意外事件,家长常常不问事情缘由,就向老师问罪;学生的成绩和表现不好,家长也把矛头指向老师。于是家长对老师的不良举动和不良态度,也成了老师每天都必须面对难题。
1.2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面临的挑战
教师个体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也是形成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之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严峻的考验。面对这些挑战,许多教师感到自身专业技能跟不上时代步伐,自我评价下降,无形中增加了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心理压力。再者,近年来,部分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下岗制、工资级别以及按绩取酬等竞争性的评价制度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紧张感。
1.3现行教育体制与个人教育理念的冲突
在升学指挥棒的导向下,在学校、教师乃至家长对升学率的狂热追求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相比,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大环境中,教育工作者的绩效评价就以学生考试的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为标准,这就导致了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出发点,而忽略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忽略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当今教育领域,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这使得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不得不做出全新的审视,部分教师不得不追求改变,包括放弃已有的教学观、学生发展观。
1.4付出与收获的不对等
教师的职责为教书与育人,因为学生具有的生命性、发展性和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比其他职业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情感。而教学的复杂性使得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对于老师来说,每天并不是简单的8小时工作制,除了正常的上课任务外,还要进行课下的备课,修改学生作业和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等,基本上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教师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收入状况却一直不尽如人意。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使得部分在乡村任教的教师的待遇远远低于在发达地区的;而那些在普通学校或者民办学校工作的教师,辛苦程度不比重点学校轻,甚至更操心,可是却很难看到成绩,职称等问题更难解决;在同一间学校中,代课老师的收入又远远低于进入编制的教师相比较,即使他们的工作任务一样,甚至负担更重,压力更大。部分教师群体在不公平感控制之下也更引发心理失衡。
2以全新的理念、智慧和策略做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
2.1“理念”—指导教学行动的总体指导思想
2.1.1坚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则以育人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而这,正是教育工作的使命所在。不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要从提高素质的根本目的出发,始终以坚决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引导学生走身心健康发展之路,扎扎实实为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奠定“人生基石”。2.1.2树立终生学习观念终身教育的概念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终生教育开始是一种新的理念,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教育系统。到21世纪初,终生教育的概念正在逐渐被终生学习的概念所代替。终身学习更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更体现了学习化社会的特征。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这种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入研究学科以内或者学科之外的知识,只有老师好学,知识渊博,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2.1.3具备灵活实用的教学智慧现代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教学智慧,把生活与知识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知,在生活、成长和经验改造中进行教学,达到“知行结合”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这种灵活实用的教学智慧,让学生学会以生活为老师,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2.2“智慧”调动一切资源,开创各种道路的创想
2.2.1教学要体现新课标精神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人文传播,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等各个方面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2.2.2教学工作的新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2.2.3教师自我调整适应的方法教师要真正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有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自我期望值。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承认自己的不足。面对不如意,教师不应该总拿尺子去衡量别人,应该多反省自己。每天快乐地与学生交流,在教学中,用理智巧妙的方法去处理学生犯的错误,学生们的每一次获奖、每一点进步,都是对自己教书育人成绩的肯定。教师要始终带着饱满、乐观、阳光的情绪面对学生,宽容、快乐的情感从自己的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并且将正能量传递给每个人,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理念、智慧和策略,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为此一直进行着不懈努力,针对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压力进行调查分析,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理论指导,也在探寻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儒家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启示
1 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统贯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儒家的教育理念就是通过教育,使各种人才都成为有境界、有修养的“君子”,也就是人文素养很高的优秀人才,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
1.1 孔子为主的儒家对教育和知识学习的重视—好学。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本人的思想中有一值得注意的观念就是“好学”, “好学”是孔子思想中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基础性观念,在他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他在整部论语中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置于全书之首。好学不仅是一种优秀的能力和特长,也是一种心智的取向,而这种能力和取向明显指向于知识的学习和教育的过程,这样就把伦理德性与好学结合起来了。
1.2 儒家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学文”,更强调德性的“学道”。孔子所讲“学”不仅指“学文”,更强调“学道”。就学文而言,学是指知识的学习,尤其是礼乐知识和经典知识。关于经典的学习,在《论语》中提到的有学易、诗、礼。孔子对经典的学习极为重视,“文”是好学的标志性内涵。这不仅成为后来儒学的主要特色,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实践。但是,孔子主张除了指经典和知识学习外,还有“约礼”,“修道”也都被包括在内。这样的“学”是品质德性的获得和提升,所以这样的学亦可称为“学道”。
1.3 儒家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1.3.1 “谋道”就是“志于道”,是君子的终身追求。君子是为求道而学习。“谋道”是学者的最高目的。按一般的解释“道”就是真理,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追求真理。但是,孔子更强调其中的人文价值及其社会意义,“谋道”是为了承担起社会义务,实现社会的道义原则。
1.3.2 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就需要提高修养,培养品德。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钻研学问、修养德性是孔子最关心的事情。也是体现其教育理念的根本途径。孔子将“修德”提高到很高的地位,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体现出社会价值。
总之,儒家的教育理念,重视经典的人文教养,以君子为榜样和学习的模范,以德行优于知识,以圣人人格为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学”和自我的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着眼于把人变成全面发展的高尚的人。
2 儒家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探析
在一定程度上讲,一个国家教育的现代化过程,是本民族文化传统复兴、强化和发扬光大的过程,也是我国的教育改革与现代化过程。
2.1 德育优先是人本教育的实质
2.1.1 儒家的“修德”、“约礼”思想中的“克己”。“克己”就是以礼来约束自身。儒家以“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教育传统,实则是引导人们要学会在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这种教育传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对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扼制各种社会弊端,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1.2 “仁者爱人”。“爱人”有两个方面:一是孝悌为本,这主要强调亲情之爱,纵向反映与父母长辈的血缘关系,横向反映兄弟姐妹关系,这引导人们怎样处理亲属关系。二是爱有差等,即人的爱人之心是由以爱父母为中心的亲人,渐渐扩散到周围其他的人。儒家倡导的爱人之心,是要人们从爱自己的家人做起,从而逐渐培养其爱他人、爱社会的情感。
2.2 礼乐熏陶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
儒家教育强调礼教,旨在使受教育者学会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乐即音乐,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优秀品性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它之所以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文知识技能的培养和情感熏陶,既是出于当时社会的需要,也是儒家自身的教育特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各方面知识技能,又富有与时俱进的人文素养的合格公民。针对“应试教育”内容枯燥和重复,学生个性压抑,人文素养缺失的状况,儒家教育将为我国现代素质教育课程提供有利的借鉴,也将为如何提高现代学生的人文素养带来很多宝贵的启示。
2.3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有效手段。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重视后天习得,提倡“教学相长”,自觉学习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法。施教要善于启发诱导,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重要理念和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便于引导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追求远大理想。
3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反思及新的教育理念的探索
3.1 中国现代教育的困境与期盼。
中国现代教育从教育体制到教育内容的变革经历了很长时间,但仍未达到人们预期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场关于素质教育的运动掀起了新的教育改革。大家都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给我国人才培养造成的弊端:第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第二,学生人格不健全,缺乏合作精神;第三,教育过于注重分数,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四,教育方法上,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素质。这一切都与现代教育的要求和目的背道而驰。
而针对“应试教育”弊端中的传统色彩,就有人认为在教育改革中与要与传统思想决裂,这显然是片面的。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都表明:任何国家的教育现代化都不能脱离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本民族文化传统复兴、强化和发展的过程。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虽有对教育改革不利的因素,但其中也包含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以儒家教育为代表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对于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因此,全面认识儒家的教育理念,有效借鉴儒家的教育方法,完善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促进德育优先的人本教育,推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2 现代教育理念的重建与途径
3.2.1 改变传统的教育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开展创新性的教育活动,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理念,包括学生观、师生观、质量观等,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在学生观上,儒家文化主张忠孝,这种价值取向影响当代的学生观,往往把听话、顺从的学生看作好学生,而把有个人主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视为坏学生;这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师生观上,儒家文化历来重视传统和权威的价值取向。“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我国教育中占支配地位,在教育教学中表现为学生绝对地服从权威。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质量观上,儒家文化积极入世、注重功名。反映在当今教育上,即评判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依照考取高校人数多少而定的。在学生质量评价上,片面强调知识因素,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培养。
因此,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理念很重要。首先,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树立教育的全面质量观,一方面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对全体学生的培养;另一方面,应注重学生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而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3.2.2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学习。
当前的学校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注重讲授知识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填鸭式教育”。在该教育模式下,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学生的素质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也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此,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在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使问题得以充分解决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于改变教师单一传授知识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牟鈡鉴.儒学现代性探索[M]. 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2.
[2]周立升,颜炳罡.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M].湖北:湖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篇8
一、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魏书生在班级管理中曾谈到:学生是助手。对此他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班主任其实是专门为学生服务的船工,他们接了一届学生上船,奋力将船划向对岸,学生们上了岸,奔向远大前程了,而班主任老师又把船划回岸边,接送下一届学生。”每一届学生的情况、素质并不由我们决定,对他们,作为老师,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就像船员没有选择顾客的权利一样。我们只有接受,而且还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教育他们。也正如他所说的: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问心无愧,积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总有一天,学生会提高,会进步的。
我一直认为,作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只有教师认真地教书,学生就可以学的好,这既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好书的唯一途径。尽管在素质教育中也提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但是我始终还是认为,作为教师,应尽职尽责地去教书,学生认真地听老师的话,就是无愧于自己的事业。现在,通过学习魏书生的教育理论后,才清楚地认识到,这其实是一个教师角色的问题。教师是“船工”,学生和教师既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也是携手互助的关系。因为在渡河的过程中,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遇到狂风巨浪、险滩暗礁,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只去发号司令,而应把学生视为助手,并且与他们同心同德,共闯难关。我们教师必须从神坛上走下来,不要把学生和教师看成是矛盾的双方,而是应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助手”,而不是下属或附属。
二、转变观念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始终是班委会为核心。每天的日常工作如:擦黑板、打扫卫生、作班务日志等工作都是由值日生去完成。但是,我在学习魏书生是班级管理理论时,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变换,即他多次提到的一个概念:“值日班长”。尽管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变换。但是,它起到的作用却是巨大的。因为,“班长”这个词,不同于其他的词,它是核心的象征。这个词的应用,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了一种微妙的变化:它将一切事情变成了“要求去完成”变成了“我应该去完成”。这种变化,增强了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既培养了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能力。他的班级通过让学生充分享受“主人”的权利,最终形成了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好氛围。这样的班级管理经验,不正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吗?
三、尊重学生从小事做起
篇9
1.家长的教育理念陈旧
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在不少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但还是有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仍仅限于分数上,这样的传统理念不知不觉中也影响到了我国的幼儿教育。此外,有的家长盲目攀比,幼儿家长在进行聊天时常常会提到自己家的孩子能够认多少字了、能够背诵多少诗词了,他们认为孩子掌握的知识能够体现出孩子的聪颖,也为自己争光,长久以来家长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也就更加关注幼儿的知识掌握情况,这也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成因。
2.师资力量问题
幼儿园的教师不是年龄过大,就是年轻的女老师造成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老龄化教师,一般在工作上没有创新性,知识结构也相对较陈旧,只能对幼儿进行识字、算数等教学。而年轻的女教师,她们普遍缺乏生活经验,不懂得如何尊重幼儿的发展,也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对幼儿园的孩子无法正确的引导他们去从生活中认识世界,只能采取相对简单的“读书、写字”方式来教导幼儿。此外,很多教师都不是专业院校毕业的,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种种因素造成了幼儿园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小学化。
3.教育部门的失责
我国对幼儿园的关注和投入相对起步较晚,也没有预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相关法律规定。其次,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缺乏一定的考核和审批制度的标准,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得以在幼儿园中长期的存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才造成许多的幼儿教育机构缺乏幼儿教育的标准和规范,失范行为也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监管。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和表现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产生的危害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事实上是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尊重,采用揠苗助长的方式使幼儿强制性学习知识,这样的方式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抑制了幼儿的童年乐趣。在幼儿阶段应主要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情感态度,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小学化的教育,却正是遏制了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不仅限制了幼儿的成长,同时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扭曲了家长的教育方式。幼儿教师在小学化倾向的推动下,影响了正确的教育观念,例如:有些教师本按照游戏的方式来当做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但去其他幼儿园进行观摩时,也会受到示范园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影响,从而按照小学化模式进行幼儿教育。而家长普遍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虽然能够得到理解,但长久以来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用小学的规章制度来限制幼儿。小学的孩子因为年龄较大,所以有一定的自律性,因此可以按时上下课,而幼儿园的幼儿,正处于玩耍的年纪,他们精力不足,因此根本不能长时间听课。因此不能将小学的规章制度拿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将二者划为等号。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小学化。许多的幼儿园为了配合家长的需要,开设了许多的特长班,占用了幼儿本该玩耍的时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可能学会了一定的技能,但却丧失了基本的生活常识。
三、幼儿园教育走出“小学化”误区的相关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政府应加大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强调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与成人一样应该享有被尊重的权利。幼儿时期的教育能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但更重要的是幼儿应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政府要积极的宣传这些正确的教育观,家长和教师应从观念上改变原有的教育观点和看法,避免出现忽略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小学化”教育现象。
2.优化教师团队
首先应保证教师持证上岗,组织全方位的考核来选出一些优秀的教师。其次应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让幼儿园教师能够得到定期的培训,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3.和资源配置
在幼儿园教育中应注意幼儿教育资源的配置,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好的教育,并在课程上作出一些调整,可以让大班或学前班的孩子所学习的知识以及作息时间上更贴近小学的阶段,而对小班的孩子注意兴趣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校长;教育理念;治校方略
教育理念为办学之魂,为校长在办学过程中的思想体系,是对学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与看法。教育理念为教育思想的升华,关系整个学校办学质量与发展方向[1]。校长作为学校最高行政长官,应有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出满足学校实际的,被学校教职员工认可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想,满足学校短期的或长期的发展规划,建构适宜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促学校规范、快速发展。
1校长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为学校校长教育工作开展的指南,直接影响到教育成败。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校长应具有哪些教育理念呢?简要阐述如下:
1.1校长的合作理念:校长应不断增强自身领导力,需有合作精神,虽校长职位较高,单也应懂得换位思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懂得揣摩其它领导或教师的心理特征,通过正确思维模式,拉近与教职员工以及学生之间的距离,与他们多交流,了解对方想法。而副校长应明确自身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两方彼此合作,形成“互相补台、互相依靠、互相促进、相互支撑、融为一体、全面发展、共同进步”合作理念,进而增强校长领导力。
1.2校长的创新理念:在竞争日渐激烈的21世纪,发展为现代学校的主要目标,创新则为现今校长有效管理的前提。学校管理属于系统工程,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校长要提升自身领导力,还应严抓用人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文化环境创新,仅有如此方可领导与指导全体所有教职工做好教育工作。
1.3校长的制度理念:制度是保证学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关键。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校内外环境的变化与学校自身的发展均要求校长不断增强自身管理能力,用有创造性的、科学的利益均衡理念,通过有激励力、文化力与决策力建构一整套制度完整、责任明确的学校管理制度,以深化学校改变及创新。
1.4校长应有科学教育理念:教学工作为学校办学的首要任务,教学创新为教育创新的前提,教学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校长应不断增强自己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力,并亲临一线指挥教学,协助教师做好教学工作,大胆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树立合理的教学理念,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更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2]。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创新性,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始终坚守以学生为本,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学校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质量,尽量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将服务育人视为光荣任务,全面树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的先进办学理念。
2校长治校方略
2.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何为以人为本的管理观?以人为本主要是始终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主要从人的视角出发,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教师管理上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懂得学生才是立校之本,教师才是教育之魂,应科学的、合理的对待每一位教职员工,挖掘教职员工闪光点,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建构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教职工队伍是促学校发展的根本。校长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的管理学生、管理教师,赢得学生与教师的尊敬,让他们信服,自愿接受管理。
2.2始终坚持走校本管理观: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改革运动中就产生了“校本管理”这一全新学校管理模式,此种模式主要是以校为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而其中(1)为了学校,主要是指不断改革学校实践、尽力解决学校发展中出现的所有问题;(2)在学校中,主要是指学校本身所存问题,则由学校内部工作者来解决,并由学校内校长、教师等所有工作者彼此交流、相互探讨,深入分析,制定出妥善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将制定的方案在学校内进行实施;(3)基于学校,主要是指基于学校实际,因校制宜,挖掘出学校内现存的多种潜力,保证学校现有资源均得到优化配置。因此,校长也应始终坚持走校本管理观念,力求将校本完全落实于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与校本管理等多方面中,始终坚持以校为本科学管理理念,让校长在教育改革心态下凸显更多价值与作用,进而展现出其特有的办学风格。
2.3始终坚持立足教改的发展观:一方面,创新课程设置,学校方不仅仅要开齐国家现有的新课程,还应增设校本课程与心理活动课程。而校本课程设置总目标为:需学生懂得交往、合作,在学校内至少需学习一门有较强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保证学生有坚强品质,有现代意识与精神,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伴随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并增设心理活动课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保证学生在健康氛围下健康成长,全面实现学校教育特色化[3]。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将求职与发展主动权交由学生,坚持正确的现代师生观,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教学更易教,学生也更易学,彼此都很愉快。校长仅有不断创新,不断改革,方可管好学生的同时,管好教师,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总之,学校好比是一个家庭,校长作为一家之作,有个性的、特色的教育理念才能带动学校全面发展与进步。因此,一名优秀的学校校长,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该改进,大胆创新,方可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志宏 单位:陵川县潞城中学校
参考文献:
[1]姚瑞志.以法立校以德兴校以仁强校———校长治校方略浅见[J].教师,2012(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