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创新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6 11:5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创新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创新教育

篇1

化学教学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给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一、改变教育观念

中学化学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师生要双向互动,探讨最佳的教学教法;在学习负担上,要注意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要求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传统的应试教育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人”的本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扭曲了教育的本质,赞成造成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化学教师应当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际教学之中,转变传统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地落实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他们获得进行创新所需要的大量的知识,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在化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在提问中激发兴趣,学生就会提出各种类似的实例,增强创新意识。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探索和思考,给学生留更多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一定要行之有效地使用新教材,用新的眼光、新的思想去看待教材内容,在观念上真正地新起来。

三、注重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素质,集思广益、随机应变,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开拓工作,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改变长期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格局,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焕发生命活力和智慧潜能,激活化学课堂。其次要转变师生关系,让学生与教师平等,拉近师生距离,师生双向互动。最后要注意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经常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形成假说、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归纳概括、交流报告等环节,从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到探究的乐趣。通过科学探究,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能够学习科学方法,认识科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正确引导使各种表象上升为规律,使各种感性认识逐步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化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创新精神是指一种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探索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而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展,问题的探索,问题的解决。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能逐步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敢于质疑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要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如我在进行“元素符号”含义教学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明确指出:“元素符号既表示一种元素,又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但在学习化学式涵义后,再次研究就会研究出多种化学涵义。以“铁”为例,学生说:它表示铁元素;它表示一个铁原子。请大家再想一想还能表示什么呢?于是从宏观、微观、量的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有8种涵义。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会知道元素符号更多的涵义。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所获得的成功心理体验中,久而久之会凝聚成敢于向问题挑战,乐学、善学的精神状态,即创新精神。

此外,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也会有错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最新科技成就或自己的实践,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五、注重应用

篇2

关键词:培养能力、创新教育

化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科技发展到今天,大有"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趋势,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

4、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CO2、H2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时,假设CO2不存在,CO2较少,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以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情景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合分析,归纳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化学教学中怎样实施“创新教育”呢?本文拟就这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想创新

所谓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和发挥。

二、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敢创新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勇敢、挑战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规律,主动寻求问题答案,大胆质疑的学习品质,使学生敢于创新。例如:在复习物质鉴别与检验时,可以与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怎样鉴别蒸馏水和饱和食盐水?这个问题看似平淡,但却内涵丰富。学生会不以为然地回答:用AgNO3溶液。这时老师再提出要求:如果没有AgNO3溶液,能至少找出五种鉴别方法吗?此时学生会很受震动,他们以前可能压根没有考虑过第二种方法;物质的鉴别并不是个很“神圣”的科学问题,它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就会挣脱羁绊,大胆自由地想象。如焰色反应法;测导电性法;用蒸发皿蒸干法;取相同体积测其质量法;放入洁净铁钉比较生锈快慢法等等。学生很愿意讨论这样的问题,他们也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很有意义。

三、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会创新

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的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呢?

不断创设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辩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

2.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其内涵应包括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献身精神。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呢?

(1)在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引进化学今天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介绍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的应用。

(2)创设要求高、难度大、有一定危险的实验。例如:氢气与氯气混合光照爆炸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演示,严格按照实验规则准确操作,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四、构建“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有地方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坚持“问题探索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即教学中要以问题为载体来组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教师创设的情景(或提供的素材)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获得知识。三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对于上述三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尽可能通过学生的探索来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导引和矫正,一般不应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

笔者通过几年的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深刻认识到,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世界教育的主流。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是先导,创新精神是源头,创新思维是关键,观察、实践是途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及协作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坚定方向,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王祖浩 王程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56

[2]李安峰.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教育2004年 第32期

[3]曾亚平.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 2003.12

篇4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课堂中竭力提倡创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对培养创新意识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通过积极鼓励,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高中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篇5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供同仁参考。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首先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化学现象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创新打下基础。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也随处可见。如:铁器放在潮湿的地方容易生锈;新买的铝锅第一次烧自来水后会有黑色斑点出现等。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如:在一铝制的易拉罐内充满CO气体,而后向易拉罐内倒入适量的NaOH溶液,立即用胶带将罐口密封,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紧接着“瘪了的易拉罐又重新鼓了起来”。对于“内凹变瘪”现象学生很容易解释。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已有的思维定势出发——物质之间发生反应时,只从加入的物质分析、考虑,即只分析NaOH溶液与CO的反应,就可以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现象的原因。为什么会产生“瘪了的易拉罐又重新鼓了起来”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易拉罐本身的材料“铝”也会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今后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大胆质疑,拓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创新的基础。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学生的疑问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遇到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化学教学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大胆质疑,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老师也应恰当质疑。老师在质疑时,学生并非以闭合的思维方式、被动地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以开放性思维方式主动地解惑。质疑,是从一般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的关键。学生掌握某种化学原理后,教师要提出有应用性和发展性的疑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实验室制取CO气体的方法时,讲述了用稀HCl与石灰石反应。可向学生质疑:(1)稀HCl能否换成浓HCl?(2)稀HCl能否换成稀HSO与石灰石反应?(3)石灰石能否换成NaCO或MgCO?又如:往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观察到气泡的“异常”现象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设计NaOH的贮存方法。这样质疑和解疑,能避免学生解决问题途径的单一性,可以从多角度、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即从一般的思维方式拓展到创造性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创新的关键。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对学生解题中有创新的地方,即使是在萌芽状态,也要积极扶持,千万不能有意无意地扑灭学生大脑中冒出的各种新奇的创新性的火花。在考试中也应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凡是有独到见解的或有新颖地方的解法,即使答案有不准确的地方、不全面、不完整,也应酌情给高分。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达到学生自主创新的目的。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基础和源泉。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探究活动的开展,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的基础。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要从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仪器的名称、使用条件与使用方法等方面观察;还要从整体到局部,从静到动,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相同及不同的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联想。如讲到CH气体燃烧的火焰颜色时,要联想到CO气体、H燃烧的火焰也是浅蓝色;讲到O的实验室制法时,联想到运用这套装置还能制取CH、NH等(加热固体制取的)气体;学到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时,联想到如果浓硫酸洒到了皮肤或衣物上,该如何处理,等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要大胆猜想、幻想。例如讲到空气中的N的性质时,假如空气中没有N,O变得异常活泼,会对现在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为创新奠定基础。

3.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石。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化学实验实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1)对于一些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师生共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2)对于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室自行实验,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试验方案上台演示;(3)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明显的实验,教师先演示实验,在演示时要留“空白”和“开发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并加以分析、讨论实验的“空白”和“开发区”,使学生处于积极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良好状态,进而促进实验的改良,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实验室制取CO气体”的实验时,首先要学生弄清实验装置的设计程序:发生装置—净化装置—验证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等,观看本节的实验装置图示,再让学生思考:(1)利用制H装置是否能收集到纯净、干燥的CO气体?(2)换用哪些仪器和药品可以收集到较多纯净、干燥的CO气体?(3)怎样验证是CO?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要求上台演示。在第一次实验课上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教育,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今后学习Cl、SO、NH、CH等气体的制法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篇6

一、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创新”成功的滋味.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

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三、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篇7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大有可为的。多年来我们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外活动为主渠道,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和开展创造性教与学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重视化学史的教育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

整个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发现和发明的历史,其中蕴藏着化学家们崇高科学的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追求科学真理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忘我精神,还有化学家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国已故化学家傅教授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重视化学史的教育性,就是要重视挖掘教材中这些潜在的素材,发挥其“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性人格的目的。

例如,历史上英国化学家卡文迪什在一生的化学研究中,多次发现意义非凡的实验现象,但由于他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一再错过在化学史上建立功勋的机会。他首次发现金属与酸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尽管用“燃素说”不能合理地解释,但他不敢怀疑这一错误的理论。而勇于创新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得到卡文迪什的实验结果后,看清了其中的革命意义,受到了很大启发,经过深入的研究,建立了正确的燃烧理论,为化学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2.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

化学学科的发展对中学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创新型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教材的内容,还要了解学科的最新进展,适时地将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成就引进课堂教学中。例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介绍“绿色化学”的新进展,在学习碳的同素异形体时,介绍C■这一具有足球形状的特殊分子的发现趣史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教师把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新的科学概念和学科动向引进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静止的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引导他们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而且可以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以及我国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方面与别国存在的差距,从而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

3.重视化学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依据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应巧设实验,增强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探索性,重视化学课外活动探索性实验的设计。当然探索性实验研究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应与已学过的知识有关,在教材中又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学生对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会变红这一现象非常熟悉,却不知道让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真正原因。为此,可设计一个探索性实验,让学生探讨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1)盐酸溶液能否使石蕊变红?(2)单独用水能否使石蕊变红?(3)单独用CO■能否使石蕊变红?(4)CO■溶于水后能否使石蕊变红?这些问题的提出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解答这些疑问正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最好时机。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出各个对应的实验验证结论,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结论,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是H■CO■,而不是H■O或CO■。

课外探索性实验应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侧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例如,对从定影液中回收银的改进。可先让学生查阅文献,了解回收银的方法,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通过比较知道,还原法具有成本低、探作简单的特点。然后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还原剂还原,通过实验,找出最适合的还原剂。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创新。

4.重视课堂教学方法的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8

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在学校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推行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一、营造宽松气氛,培养创新意识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增强。

在讲分子这节内容时,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学生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于是我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并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活跃的气氛,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乐趣和求知欲。如在讲解碳的单质这一课时,可从钻石——这种漂亮的宝石着手,提问:“你想知道钻石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引出“金刚石”这种物质。在讲解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学校或家庭周围出现污染的原因。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优化课堂提问,培养创新思维

提问是师生在课堂上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问,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肯定或否定;还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例如,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做测定空气成分实验中,问学生用什么燃烧做实验,有学生答“红磷”,有学生答“木炭”。针对这一回答,可以适当挖掘一下:木炭为什么不可以?若要用木炭则应如何改进?这样,不但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巩固了学习内容,还为下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

再如,在讲解燃烧条件时,做完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空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在教学中我进一步设问:“怎样使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对于前一个问题,大家很容易得出结论,而对水中的白磷,学生因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只会回答将其拿出水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肯定后,再问:“如果不拿出水面,能否燃烧?”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再用实验加以验证。这样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勇于探索,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紧接着再问:“根据以上燃烧条件,你能找出灭火的方法吗?”通过“问题创设—解决”的不断循环,学生思维能力能够不断得到提高。

因此,教师新颖独到,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等方法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领会巩固和应用知识,发展创新思维。

三、创设多样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就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

在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讲述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介绍有关化学的新发明、新进展,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如:诺贝尔历经多次失败后发明了炸药,现代家具业所使用的高密度纤维板,“氢是未来理想能源材料”等结合教学内容加以介绍,增强学生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四、利用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取代的。

例如,初中化学第五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课教学的难点是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为了突破难点,我提供了碳酸钠和碳酸钙两种固体,稀盐酸和稀硫酸两种酸,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并设计了如下两个表格。

1.酸的选用(在CaCO3中加酸)

最好选用(?摇?摇 ?摇?摇?摇?摇)

2.固体选用(和盐酸反应)

最好选用(?摇?摇?摇?摇?摇?摇)

结论:实验室选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并引导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篇9

关键词:化学;兴趣;动手实践;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35-02

心理学家认为: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五种特征。而在课堂中有机释放创新激情,又是促使师生共同创造愉快的教学情境、架起通往成功桥梁的纽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意识上要重视创新欲望的诱发,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落到实处。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本人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实验锻炼,多动手,勤思考;开展民主讨论;倡导多问多想等几方面进行了创新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创设教学情境

1.以故事、趣闻为先导。比如讲一些有关化学家的故事及其发明过程,像居里夫人和铀与镭、炸药之父诺贝尔等,而且我也让学生们课下多搜集资料,积累一些化学趣闻,以便在这5分钟之内相互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探索的精神。

2.鼓励小发明制作。我鼓励并要求学生课余多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或趣味小实验。比如,烧不着的小手帕、变色喷泉等。然后拿到讲台上,让大家共同研究。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有像氯酸钾制氧气后二氧化锰的回收,酸、碱土样测定等。这样能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开展智力竞赛。在这5分钟之内,我还时常搞一些“智力竞赛”或“知识趣答”。比如一些“化学之最”,最硬的、最软的物质,式量最小的氧化物,最简单的有机物,毒性最大的物质等。再如于谦的“石灰吟”一诗,共涉及到了几个化学反应等。

4.联系生活。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此活动兴趣浓厚。可由学生相互提问完成。比如含磷洗衣粉导致河水的富养化,有什么后果;赤潮怎么形成的;温室效应是怎么产生的;溶洞如何形成;除水垢有哪些方法;日本人常吃鱼会因什么元素中毒等。既可以丰富知识,也能够加强化学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结果我发现这些活动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化学学科产生了很大的学习积极性。

二、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所以演示实验必须简便明了,直捣“黄龙”。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我就选用三支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有KClO3、KClO3和MnO2、MnO2,然后同时加热。KClO3产生O2所需时间长,MnO2不产生O2,KClO3和MnO2混合物在短时内迅速产生O2。经对比,现象一目了然,于是同学们就不难理解MnO2的作用了。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大胆创新。对于一些演示实验,我让学生们设计探索更简便、更直观的实验方法。比如H2还原CuO的实验,经学生们共同研究、探索可改成预先收集一集气瓶纯净的氢气,然后用一根玻璃棒一端涂抹少许胶水,再蘸取少许CuO粉末,并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到变红时,立即伸入盛有H2的集气瓶。结果现象非常明显,操作简单安全、直观,满足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又满足了对未知世界的探求,也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创设改进活动。

三、倡导动手实践,提高能力,实现创新价值

创新离不开动手实践。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正确的操作、熟练的技能、技巧,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但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学生亲手做一遍。因而能让学生自己做的,我尽量让学生自己操作。比如讲盐酸一节时,我就让学生随堂实验,边讲边让他们操作。到讲硫酸时,我就让学生们与盐酸相对比,自己据所给药品动手实验;然后总结出硫酸的性质。与盐酸不同的地方我再给予补足。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而且有些实验,我让学生凭已有经验自己设计,自己组装。比如实验室制氢气,我多给了许多实验用品,让学生与制氧气相对比,选择使用。先让他们自己设计组装,安排步骤,然后让大家讨论他们选用的仪器,设计的步骤是否合理。之后,再让他们动手操作,观察效果。这样就有利于他们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开展情感沟通,创设民主氛围

创新情感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没有对新事物的满腔热情,就无所谓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做到“五个打破”:(1)提问题打破教学进度;(2)提问题打破传统方法;(3)打破师生单一对话的教学方式;(4)打破课堂讲、练单打一;(5)打破一题一解。许多心理学家都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念和疑问,减少不必要的清规戒律、对学生的创新成果不予以即刻评判任其自由发挥,总之要给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条件。

讲课中,我不是遇题便讲,而是找出题型特点,把题型归纳成类,然后抓这类题型的规律,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比如在讲酸、碱、盐时,我就将制取题、推断题、实验题归纳在一起进行专题训练。开始就一类题型中的一个问题,我进行启发引导,教给学生抓规律,寻找解题的突破口,之后进行练习,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解决这些题从哪着手,怎么解决?而且就分歧意见还展开辩论,并培养他们一题多解的能力。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五、倡导多问多想,鼓励学生勇于探索

比如在讲活性炭时,我就穿插了一段二战期间为抵御毒气的袭击,俄国化学家泽林斯基冒生命危险与学生进行实验,终于研制出了防毒面具的故事。既增添了趣味性,又加深了学生对活性炭及用途的认识。同时我也鼓励同学们要不畏艰难,勇于探索。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教育;实践;思考

化学是一门相对独特的理科科目,高中化学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完善和深入,我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全面推广全民的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全新的新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人才.化学创新式教育顺应了这种素质教育理念的潮流,它的重点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一个学科的学习中,创新精神能够赋予知识新的生命力,下面,就高中化学的创新式教育进行浅析.

一、高中化学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

1.给学生制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而不注重学,教师往往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只能通过严肃的说教式课堂氛围而得到,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表面上学生得到了知识,但却不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制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堂环境,就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只有在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在宽松课堂氛围的前提下,需设置巧妙的问题情景.科学的结论是对无数个疑问的思考而得来的,高中生的学习,尤其是对理科科目的学习,善于思考是不能缺少的素质,教师在课堂中起的是一个向导的作用,将学生带到一个疑问前面,让学生自己去摸索,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设置巧妙的问题情境呢?首先,要做好课前工作,分析这一堂课的特点和关键的知识点,其次,在课堂上提问题得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并且要适可而止.对于疑问要做到适当的隐蔽性,让学生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对问题进行思索和探讨.比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教师可首先提出酸溶液pH7,随后可以引出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可以让学生做出猜测和思考,并最终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得到验证,可以想象CH3COONa是醋酸和NaOH反应得到的,所以醋酸应该显酸性.具体的pH值学生则可以通过pH试纸来得到答案.

2.通过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学习理科学科的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无数的理论和定律是通过无数的实验而得到的,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才能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探索问题.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发现了镭,这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高中化学的创新教育离不开实验和实践的创新精神.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曾经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一切人类的进步都是来源于人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必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到“侯德榜制碱法”时,教师则可以通过这个例子给学生以很好的启迪.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先生发挥创新精神,经过研究和实践,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地从头开始,对索尔维制碱法进行了改进,从而创造出了“侯氏制减法”.使我国在化学工业领域也有了值得称道的地方.这个例子给学生以很大的启示.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实验的学习,让学生不仅要在实验中学到知识,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善于观察的必要性.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让学生从实验和实践中去观察物质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不同的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例如,生活中的实践,乙酸能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有浓郁香味油状物质生成.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 (可逆反应、加热、浓硫酸催化剂) .学生就可以用醋与酒精来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通过醋与酒精反应,会闻到类似香油的气味.不仅得到了课本上的知识点,也通过观察发现了课本上不可能得到的实践知识.

二、高中化学创新教育的好处

1.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不再枯燥,课堂负担变轻.学生通过创新式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学到应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对待科学,对待知识的一种态度,既要有严谨的学习习惯和足够的创新思维.学生学到一个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也是创新教育的宗旨.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创新式教学从学生的本身能力出发,给学生传达了一个学习知识的讯息.

2.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和创新力是同等重要的,想象是一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想象力能给学习特别是理科的学习带来很大的便利,理科的学习相对来说抽象化,有些概念和现象需要学生脑海里的自主想象来理解.科学的想象是创新的泉源,在化学学科中尤为重要,比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如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地球的大气层将会变得怎么样.这样的想象思维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