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1:3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代美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师资力量薄弱,教法不得当。
“在今天的教学中,美术已经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真正体现美术的含义,无法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大部分教师认为,美术只是教会学生画画即可,在课堂上拿出一幅画让学生照着画就行,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传授,这种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学会了绘画,而无法真正体会到美术这门课的博大精深,更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文化学习,更不能放弃知识技能的教学。只有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结合知识技能的学习,才会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设备不健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低。
由于学校对美术教学的不重视,在软硬件的配置上也会存在着差异。有的学校虽然能够按照国家课时计划标准开设美术课,可是受到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学校少开或者某些年级不开美术课的情况也屡屡发生。有的学校就算开设了美术课,也形同虚设,经常被其他主课老师无情占用。同时,学校的教学设施,对能不能有效的推进美术教学也很重要,因为现实中教学环境及设施的差异的确存在着。再者由于大部分学生为了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往往牺牲娱乐时间去学习功课,这样一来就更没有兴趣去学习美术甚者其他主修课以外的课程了。很多学生在上美术课时候选择做其他课程的习题,他们认为有学习美术课的时间,不如去完成其他科作业,提高其他科的成绩,因此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大幅下降,对美术学科的优势不予理睬,长此以往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情操陶冶又如何提高?
二、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件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学习效率也就会跟着提高。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从课堂活跃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娱乐中对美术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此更加热爱美术。如: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临摹一幅书中的国画作品时,有的同学要求画竹子,有的要求画荷花,这时教师应毫不犹豫很爽快地就答应他们的要求,因为如果这时候很强硬的拒绝他们,硬要他们统一作业,虽然他们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但他们可能就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丧失了一些对美术的兴趣,自然也不会体验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在许可的范围内向学生“妥协”一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2.加强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沟通。
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的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门户”。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美术对孩子的未来是没有用的,并不能帮助学生上一所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他们会为学生设计好一条最省事最高效的学习计划,会把什么有必要认真学,什么不必花时间去学分的清清楚楚。家长的言行早早就植根于孩子的脑海里,使他们受到影响,从而不重视美术课程的学习。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不断努力和家长沟通,让他们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真正作用,改变对美术教育的看法。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需要的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专业人才,而这不仅仅是体现在分数上。因此关注学生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给予他们信心,营造好学习的大环境。
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
教师在学生美育的培养中也占很大一部分因素。教师应全面把握教材,灵活运用。在教学中应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而不能把它上成了语文课、历史课;要把握好教材并灵活运用,不一味的照搬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计自己的课堂,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容易让他们吸收理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4.将美术纳入考核范围。
篇2
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要产生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艺术,而这一伟大的艺术也必然要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精神烙印呈现于时代的大舞台上。
当一个时期不能包容它的前一个时期,当它对传统既要继承又要反叛的时候,就要产生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如果说现代主义时期,文化艺术形态是垂直根状的,传播方向是单一的,科技体征是印刷术和纸张,符号是文字,话语权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那么后现代历史时期,文化艺术形态就是平面的,传播方向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互动交流的,科技体征不仅是印刷术更是电子媒体,符号不仅是文字更是图像,话语权不仅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而是受众手里。因此,当下文化艺术市场是在买方手里,而不是在卖方手里,这是一个大的变化。随着后现代主义精神的不断扩大,文化艺术领域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各艺术门类相互集结、互相促生。而包括杂技艺术在内的各艺术门类及艺术家们正处在这样一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交叉时期。
在这个交叉时期,杂技具有强大的兼容性、通化力和最广泛的参与性,这成为推动杂技发展的根本动力。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杂技艺术发展的兴盛时期,受到世界杂技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着力推进杂技艺术的理论建设。重视对国内外杂技著作及其他见诸于文字的研究成果的推介、翻译、引进、输出等交流工作,创建被业内普遍接受、取得共识的完整的专门理论话语体系(含翻译)。133229.coM在保持传统杂技术语的生动性、民族化、生活化的基础上,彻底改变专业术语使用上的一义多用和多义一用的无序状态,改变专业术语以口语、土语、俚语及感性经验为主体的芜杂繁复的话语方式,提倡一般性书面语表述方式,进而建立起以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学理性为主要特征的,便于与其他人文学科交流的专业话语体系。这需要从我们这一代即开始着手来做,扎扎实实地、科学有效地当做基础来做。目前,有志于杂技研究、翻译以及演出形式以外的杂技文化建设的人士还不多。从工作机制上讲,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杂技研究机构,甚至没有一个专业杂技研究人员编制。这种落后现状长时期得不到改变,导致了专业的杂技翻译作品奇缺,极大地制约了当代
篇3
关 键 词:美术教师 教学理念 科研能力 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长期以来,知识一直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从而形成了严格的教师关系。同时,中国文化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被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学美术者恰恰需要的是创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承认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意识的与教师同等的个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所以,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不仅要拓展科研,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从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创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利用当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都是现代美术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学过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篇4
关键词: 红色美术 国家意识 时代精神
“红色美术”是中国革命时期产生的、具有深厚时代精神和国家意识的文化艺术形式。无论是题材内容、表现技法,还是展览方式,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表现了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与诉求,表达了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和人民的使命感。“红色美术”因“红色”、“经典”、“美术”等属性,具有独特的阐释深度、强烈的情感力量和动人的艺术感染力,在当今的国家意识、时代精神,以及人文素养养成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和功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传播,可从知识、方法、思想、情感、精神等层面,深刻惠及当代人的人文建构。
随着时代变迁,“红色美术”的创作活动显现出不同特点和风貌。文化部艺术司曾强调:“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要充分发挥美术家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华,艺术地再现特定时代之下特定的文化精神以及本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用艺术的方式来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形象。通过创作工程的实施,弘扬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红色美术”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一部分以回忆录和资料汇编的形式出现,它们多运用叙述性的语言描写延安艺术的基本情况。如:《延安文艺回忆录》、《延安鲁艺风云录》、《延安岁月:延安时期革命美术活动回忆录》、《鲁艺史话》,以及古元的《我们是艺术工作者我们是抗日战士》、蔡若虹的《宏观世界的开辟――关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回忆及观感》、胡一川日记选》,等等。部分以资料汇编的形式出现在文集中,如《延安文艺丛书・文艺史料卷》、《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卷》、《延安文艺运动纪盛》、《文艺思想指引下的延安文艺》。这些回忆录或文集为了解和研究“红色美术”的基本情况提供了丰富详细的文献资料,还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从而凝练出明确的观点准备了充足的文献资料。
除上述回忆录和资料文集外,相关研究论文和专著也有一些。黄可的《中国美术活动史话》的第七部分介绍了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美术活动,其中对延安鲁艺和陕甘宁边及五个主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美术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视域宏阔,有一定启发意义,但整体上看略显简单,资料也不够全面系统。陈瑞林的《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一书在第六章第二节认为《讲话》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文艺包括中国美术教育的“革命化”、“大众化”、“民族化”文艺方向的确立。另外,还对延安鲁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演变状况进行了介绍,把鲁艺的组织状况概括为“延安模式”,认为战争时期形成的延安模式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包括美术教育建设必须遵循的唯一正确的模式,这对我们了解陕甘宁边区的美术教育有所帮助。曲士培的《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一书对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有一些部分涉及了艺术教育,尤其是第五章用了很大的篇幅对延安鲁艺的艺术教育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和论述,遗憾的是没有涉及延安以外其他地区的艺术教育。李夏的《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研究》,周爱民的《延安木刻艺术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延安的木刻艺术进行了分析论述。周爱民的《延安鲁艺的创立缘起及其美术教育》一文分析了延安鲁艺的创立缘起,且立足当时的木刻艺术论述了鲁艺美术教育的基本状况,但论文因篇幅所限资料不够翔实,论述难免笼统。郭露妍的硕士论文《中国现代版画早期教育研究》立足版画的视角论述了陕甘宁边区的木刻教育。潘耀昌的《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用了很小的篇幅涉及了陕甘宁边区鲁艺美术教育的大致情况,不够深入和系统。杨德忠的硕士论文《延安鲁艺美术教育研究》在全面收集鲁艺美术教育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通过设备与师资、组织与制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学术争论与创作思想四个方面对鲁艺美术教育的具体状况进行了分析,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参考,但文章关于鲁艺美术教育观念的论述不够充分,对鲁艺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力更是没有论述。
总体来说,前贤在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初步研究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工作,这些论文对构建“红色美术”的整体轮廓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中国本土美术创作要想“走出去”,必须具备“中国元素”,体现“中国特点”,展示“中国符号”,包含“中国精神”。“红色美术”蕴含深厚的“国家意识”与“时代精神”,切实符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化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迅速提高,“红色美术”更闪现出价值与光芒,对“红色美术”的研究和弘扬依然成为一种热潮,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红色美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红色美术”当代价值的科学实现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逐步实现的过程。“红色美术”有与物质文明相互作用的规律,与制度文明相互依存的规律,以及在指导下发展的规律。从它的发展看,有既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规律,有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规律,还有有指导实践而又被实践所证明的规律。
其次,对“红色美术”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结合数字化背景下的文化发展理念及国际趋势,发掘“从传统入手、呈文化底蕴、展时代精神”的当代“红色美术”创作题材发展方向,有利于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经验。
再次,“红色美术”的开展有益于从“研究领域”向“应用科学”转化。将对“红色美术”作品展开“时代精神”和“国家意识”方面的研探,使其对当代美术创作产生良好借鉴。同时,还将探求其自身的传承性、可塑性与应用性。
最后,承传“红色美术”,有益于产、学、研结合。尝试将传统文艺理论与当代创作结合,使科研理论与实践交融,有利于传统与现代相通,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健康可持续发展。
“红色美术”承担并完成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必须首先具备繁荣文化的支撑。“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社会,研究“红色美术”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红色文化”本身的认识及把握,探索其变化规律、把握其内涵精髓、坚定其传承信念,还对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核心思想也涵盖人民性、爱国主义、民族复兴的价值建构及道德崇尚。“红色美术”切实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有益于时代精神的构筑。当今社会,我们倡导“美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在美术领域,要推广能够反映“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例如:表现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展现国家新面貌的作品,从而充分展示国家形象。这就鼓励艺术家要多创作红色题材的绘画作品,更多地展现“美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谭天.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国家”意识.中国美术馆,2006(9).
[2]黄可.中国美术活动史话.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3]宋建林,陈飞龙,主编.中国艺术理论发展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4]焦垣生,胡友笋.论“红色经典”的经典气质.人文杂志,2005(2).
[5]张新.浅谈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神州,2012(10).
篇5
关键字 中国美术 传统文化 特征
美术――作为一门世界艺术,自古代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与文化背景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部美术作品都是在一个具有鲜明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每一部美术作品,都会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受当时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社会科技、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作者在表现其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属性之余,也会下意识的表现出很多当时社会的一些主流文化或传统文化现象,美术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联系的。美术在我国拥有了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而美术发展也一直离不开传统文化对其发展的促进。
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时代信息的主题就是文化,而传统文化,就是久经时间打磨和沉淀,不断积累并完善而最终沿袭下来的,所以传统文化本身具备了一个国家的精髓,和神韵,在传统文化流传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会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慢慢实现最终的至善至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厚厚的历史积淀而彰显出浓浓的东方特色。深究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保留着先秦文明的特色,还沿袭了唐宋时代的壮丽,不仅仅蕴含了清代的婉约还保持着明朝时期的豪迈壮丽。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涵盖到艺术领域,同时还辐射了道德、思想、风格、制度、人伦等多重领域。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实现了向更理性、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迈进的目的,传统文化也随着中国人素质的提高,实现了具有更高人文价值和更多人文内涵的目的。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美术的意义
纵观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乏见到很多美术作品都将时念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而在当今的美术领域研究中,也有很多人致力于对美术领域进行传统文化贯穿的探究,很多证据都在正面或侧面的烘托着,传统文化对中国美术发展提供着很强的促进作用。中国美术的发展在近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剖析近几年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因为那些美术作品中融入了所谓的中国元素的原生态,才实现了我国美术艺术的发展,所以说传统文化,不但孕育了中国美术的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为中国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原动力,促进其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中国美术在国际上的独树一帜。中国美术的发展,一直都秉承着传统文化与时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美术发展的再发展,再辉煌。总之就是有了传统文化的温床,才造就了中国美术的个性,就是因为有了中国文化渊源不断创造元素的提供,中国美术才能引起国际领域的瞩目。
二、中国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美术的发展
中国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实现了中国美术文化选择和文化责任的目的,还在一定意义实现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发展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和充分开发,中国美术实现了在国际艺术领域话语权的全面升级的目标。在都市化的背景下,思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个体到社会系统作为整体的存在中,探讨在都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异质的力量”向主流文化提问;从民族的路径回答了当代艺术创作的方式,彰显自己的文化背景,证实自己具有中国文化的价值特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形式,也同样是当代中国美术创作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前提。其不仅有利于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有助于中国当代美术在世界与中国的大文化环境中的自我定位,构建民族化的当代美术创作语言,摆脱虚拟的“全球化”幻觉世界,从而回到真实的中国当代美术现实中。当代美术创作中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激发中国美术家的文化创造活力,使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二)中国美术创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探究新文化发展的起点,我们会发现新文化就是将前人创作的作品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沉淀,加工和传承。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社会变革必然给文化艺术带来新的推动力,产生新的活跃元素,促进原有的传统形态发生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传统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更新和丰富所经过历史熔炼的语言和具有的积极精神,对后人有永久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基于此角度理解传统文化,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中国美术的创新,不仅仅是时代赋予当代美术价值取向的文化选择,也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美术艺术结合的重要选择。我们当前需要的,不仅仅需要单纯艺术技巧的创新,更需要一种观念上的创新、思维上的创新,用当代中国美术创新来巩固和发展符合民族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特征的主要表现
(一)历史悠久
中国美术的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中国传统美学的概念,更延伸至中国美术的思想观念、中国美术的表现特点、风格、评论、制度甚至习俗伦理等,这些美术的传统涵盖了我国美术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美术进行分析与探讨,而其中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特征最重要的体现即在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有了美的意识,例如在北京周口店出土的至今五千年前的文物,有一部分具有美术装饰的作用与效果。中国美术传统的特征同样也体现在建筑美的悠久历史上,如中国古代的房屋大都呈对称的形式,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着意进行一些装饰的处理,可见,中国美术历史的久远,而这些悠久的历史又赋予中国美术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为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与坚实的实践基础,中国美术传统文化跨越了千年,在漫长的岁月考验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而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穿越古代,不断为中国文化增添新的魅力。
(二)丰富多样性
中国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都留下了美术传统文化的影子与痕迹,人们利用超凡的想象力,设计出具有不同美的各类事物,从古朴的远古陶器高现在各种各样精美的陶瓷作品,每一种款式与设计都蕴含着美术传统文化中人们的美术的艺术追求。例如我国的岩画,在内容上丰富多样,运用大量的象征性符号,如人物、动物以及人们的日常活动等。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包含了不同门类、不同形态的美术创作,尤其中国这样幅员广阔、历史悠久的国家,美术创作者们会因为地域、审美、个人情趣等多方面的差异,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中国美术传统,中国画,书法、篆刻、瓷器、民间工艺等各个领域都有中国美术传统特色的影子,中国美术的门类品种齐全,却又独特,但凡人类所创作过的美术形态在中国美术中都能找到,而中国的某些门类在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中却没有被发现过。中国美术不仅在形式上丰富多样,在创作理念、在表现手法及形式上,也都有着独特而多样的内容,如民间美术有一种“扣碗”的创作表现手法,来表现天地间万物和谐的理念,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不仅在具体的美术创作成果上,更重要的是其传达的独立而又独特的创作思想及理念。
(三)原创独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中国的文化也延绵不绝,从未中断过。而中国美术文化也是自石器时代开始就不断地前进着,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具有生态性成长与壮大的趋势,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美术传统文化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有些美术作品流传至今,具有极大的审美与历史价值,许多美术传统是我国独有的,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人们的对美、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例如,中国独有的龙凤艺术,不仅揭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更显示出中国美术具有非临摹的原创美术创作,而且这种原创不仅体现在美术的形式上,更体现在人们在美术创作如何对于非自然客观物象的浪漫主义艺术观念。又如,中国的梅兰竹菊,在画家的眼里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已经上升华到“君子”的形象,这说明人们的思想已经从感性的观赏,上升到对事物的人格化,表明了画家们对表达自我情感的艺术理念,而且这些创作理念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中国美术自诞生之日起,就踏上了原创独立的自我发展之路,虽然随着与外界交流的日益增多,许多外来的美术形式与理念被引入和借鉴,并逐渐被人们认可与接受,但人们对美术传统文化仍然非常重视,如何更好地保持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独立发展,是众多美术教育者们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同时也是自己重要职责。
四、总结
中国文化传统特征明显,内涵丰富,不仅对其他文化发展协调一致,从各个角度影响着其他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中国美术传统文化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并且历经岁月的考验,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随着社会传媒的发展传播到更多的地方,进而与更多的创作者与创作理念、创作手法进行交流学习,从而使我国美术作品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善于吸收先进的创作手法和理念,不断地创新,将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的创作理念、丰富多样的形式及原创的独立个性体现在美术创作中,为中国美术事业增添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宋志军. 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出版营销过程的启示[A]. 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 2008
[2] 陈沛沛, 杨枝青, 杨杏林, 张晶滢, 肖芸, 苏丽娜. 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造就了“海派中医”[A]. 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3] 周大伟. 皇帝的新衣:来自北京老胡同的吊诡[A]. 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5
[4] 燕良轼.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君子”人格的社会建构[A]. 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 2007
[5] 吴志雄. 中国传统文化对逻辑的兼容与拒斥[A]. “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 1998
[6] 段黄男, 赵海银, 郭兴杰. 循环经济的内涵:环境与经济的融合[A]. 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 2005
篇6
中国美术学院之所以是公认的第一流美术学院,是因为它能提供非常好的学习氛围,加上导师的严格把关,使桂秋的研究生学习很快地在艺术上得以升华。我看桂秋毕业展览作品时,感到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人们借鉴。首先,桂秋注重作品新的意境追求与新的题材拓展及尝试。特别是所画山花野卉、泽畔虫鸟等,画面野逸之趣给人以真切的感受。这似乎与桂秋质朴的性格是共通的。再者是在笔墨上,桂秋不但笔性上有了根本的转变,而且用笔大胆泼辣、能放能收,画面富有张力。还有一点是画面表现丰富而生动,对画面整体感始终比较注重。
桂秋在艺术实践的长足进步还与他重视理论研究不无关系。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孙隆没骨花鸟画研究》,研究与发掘了中国没骨花鸟画的先行者孙隆的艺术成就,这篇论文是值得学术界重视的。由于孙隆留下的作品与文献资料极少,桂秋必须在历史遗留的零星资料基础上开始研究工作。这就不难想象其工作之艰辛,研究难度之大。许多考证必须从侧面与横向面进行,并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述与论证。对孙隆研究的成功,既可看出桂秋的艺术潜质与潜力,又使他在理论水平上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桂秋还很年轻,前面的路还很长,愿桂秋更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为自己展现出受画坛关注的前景。
(作者 当代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荆桂秋
1964年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研究生班,获文学硕士学位。作品及学术论文被《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中国花鸟画》、《美术报》、《人民日报》等多种刊物发表。作品多次参加各类美术大展,获奖并被收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画专业画家。
篇7
论文关键词:中国当代水彩画的取向
(一)文化本土化、道路民族化
1.立足本土文化
古语云“只有本土的才是世界的”,因为以小观大,世界文明是由各具特色的本土文明组成的;但还应该懂得“只有世界的才是本土的”,因为以大观小,没有跨文明的全球意识,就不能筛选、优化、提升本土文明。所以当今的本土文明应该是“全球背景的新‘再本土’”。[1]艺术本土化要建立在了解世界的跨文化的全球意识之上结合积累在个体身上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创造出来。
笔墨当随时代,中国水彩当从世界的角度来表现中国文化精神。他绝对不是水彩相貌的“中国画”,而是独有中国气派的、开放的、贯通中西当代文化的产物。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古典文化中讲变化,在变化中求创造。要把主导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主导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观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
2.体现民族性特征
民族性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民族性,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化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中国当代水彩画只有具备了民族性,才能从世界性范围内的水彩行列中获得一席地位。水彩画无论走到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要强调民族文化的发扬、发挥语言特色的。水彩的魅力在于它既有象油画一样的色彩表现力又具备中国水墨画的自然韵味。这是任何画种都无法取代的。
(二)语言创新化、风格多样化
风格越是独特,艺术观点也就越是显得明确。水彩画的语言包含了情感的交融、松动的用笔、把主观的意念融入到客观的思想中。各种不同薄厚的水彩纸所产生的变幻的效果有所不同,带有创新性的水彩作品使水彩画语言带来生动美,节奏美文学艺术论文,流动美。画面中诸多因素都要综合起来应用,有造型、气韵、力度和情感等。应去尝试新的材料、符号语汇,充分关注色彩、材质、造型自身的表现性和直观性。梵高就是利用他的艺术天赋,运用轻快的色彩语言,抒发着灵魂最深处的伤痛感情,由此引起共鸣震撼人心。他自己曾经表明“‘画画不是画物体的原状……而是根据画家对事物的感受来画论文提纲格式。’又说:‘是的’,‘不真实’但比死板的事实更加真实。”
(三)观念更新化、题材变革化
重复自己不经意,否定自己不容易。观念更新化的水彩绝不是中国画式的水彩,是构成,是取舍,是绘画的型与型的关系。要画出别人所没有见过和超越大众的普通视觉和手法。观念更新化的水彩是表现基本的显著的特征,比实物所表现的更完全更清楚。[2]中国当代水彩破茧而出需要观念的变化来进行推动。现代艺术是革新美学,当代艺术是革新思想观念。只有各式不同形态的风格能体现不同的思想观念带来的不同社会反映。水彩的题材选择十分广泛,最至关重要的乃是功力和眼力不够。像王肇民老先生说过:“我认为创作有三个起码的标准:(1)在内容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2)在形式上有时代气息和自己的风格;(3)画得比现实更高、更美、更有社会意义。[3]
(四)理论体系化、思维时代化
1.理论体系化
当任何一种艺术门类的实践从自然地状态逐渐走向自觉的状态时,就到了立论的时候了,这就必须要有相应支持的理论作为支撑,历史上很多文艺高峰期总是有正确先进的理论为之做奠基。
“宗白华看来,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其所具有的客观存在特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主观动机或目的为转移的;审美活动的主体绝不可能仅只在自己心里去寻找这个‘美’的对象‘事实’,因为‘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着美,人们做梦也不想研究美学,国家也不能提倡美育,设立美术馆。”,[4]艺术家所持有的美的感受和美的取向不单来自于本身主观意识,也来自于理论的支撑和导航,当代水彩画之所以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停滞不前,理论体系不够健全是重要原因。
2.思维时代化
一位具有时代思维的艺术家,除了要有深刻而真实的个性体验以及独特的艺术语言外,也必定能通过某种过人的艺术敏感捕捉到个人与时代,传统与变化,主体语言和个性表达之间的深刻而微妙的关系。杜威认为“思维,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认识世界与反映世界的能力,它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实践中获得的。从艺术形成学角度来看文学艺术论文,劳动既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艺术。”[5]
结论
小境界只能娱人耳目,大境界能够震撼心灵。虽然中国水彩画起步较晚,但是中国独有的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灵感和空间。需要我们去粗取精,西画中用,站在时代语境下,发挥我们长处和创造潜能,创造出符合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多元化的艺术佳作。
[1] 翟墨著,《融创时代·当代艺术手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第1页。
[2]《艺术的历程》贡布里希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版,第7页[3]王肇民著,《画语拾零》,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6页
[4] 葛路、克地《中国艺术神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8
[5] 戴维.杜威《当代艺术家水彩画材料与技法》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IPg
篇8
1 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是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一般而言,地方院校生源的专业基础相对于美院、省级的艺术院系而言是薄弱的。美术专业院校是以培养优秀的美术创作、美术研究人才为宗旨,但地方院校则是以为当地输送美术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美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紧紧围绕我省“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旅游大省”和经济建设十大支柱产业中“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建设目标,结合地方院校具备的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将“大力开发具有地域优势的旅游产品”作为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提出了“艺术设计专业旅游商品设计方向教学改革”和“贵州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教学改革方案。具体而言,学校教学针对当地旅游产品文化品位不高、经济效益不好,以及全国旅游产品一条街等诸多现实问题,结合学校教育以及跨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的创新成果,进行当地原生态旅游产品的区域意识和经济价值的开发与教学研究。
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对美术人才的实际需要,首先,必须根据所处区域经济建设及地域资源特点、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调整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围绕相关企业及地方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革。因为用人单位是高校人才的“消费者”,毕业生质量的优劣,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学校经常召开用人单位与各教学系交流会,征求用人单位(如广告公司、设计公司、普通高中以及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等)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和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大幅调整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及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例如,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古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以及丰厚的民族美术的文化资源。各地相继开设有“民间艺术文化产业”、“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等相关公司。但由于缺乏美术专业的设计人才,公司只能照搬民族民间美术的原有纹样,产品设计缺乏新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变化,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多数设计人员对原生态的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缺乏基本的了解,只能依样画葫芦,产品的文化品位只能停留在低端的民间工艺品的水平。其经济价值和文化品位难以达到新的高度。介于此,美术专业将“民族民间美术”作为最具地域特设的美术课程,在保证其教学时数[(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为每周2学时的基础上,增设“外国民间美术”、“地域美术与文化”、“民间工艺美术制作(蜡染工艺制作、刺绣工艺制作、银饰工艺制作、泥塑工艺制作)”等选修课程。着眼于多元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关注本学科专业的发展与社会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提供给学生个体多样化的选择。
其次,改革地方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整合美术教学中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专业实习的学时数,并灵活调整实习时间。美术专业本科教学实践总学时数在120左右,实习时间8周,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但是,毕业生求职也集中在这一时段,学生实习和找工作难以兼顾,实习效果较差。考虑学生的实习跟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设计相结合,灵活安排在第6学期(大三下学期)、第7学期(大四的上学期)教学时段,让学生通过实习了解专业流程和兴趣所在,从而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增强专业学习的针对性。
在课程设置上,引入市场意识、商业意识。要改变“学院化”教学模式,使设计教育和社会项目、企业产品开发结合。美术专业成立不同的设计小组,主动去当地的企业或设计公司联系一些有具体要求的命题设计来做,寻求美术专业设计与生产商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公司搞设计、做项目,企业给学生真正的设计实践,让设计的产品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让设计活动在实践中创造价值,才可以真正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这样不仅使学生具备适应市场的创意、决策能力和市场需求的设计能力,提高了学生适应与客户实际沟通的能力。全面塑造作为设计师的素质。而且,企业或广告公司也愿意出钱来购买学校设计的优秀作品,达到互惠双赢的效果。通过这种合作可以为地方、企业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的创新创业人才。
抓住地方经济规划与学校教学改革的契合点,学校教育服务于地方建设,既解决了地方企业设计人才资源匮乏的困难,也适当补充了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的不足。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与市场经济的接轨是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必然变革,也是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动力,也是高校美术教育的巨大市场。
2 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模式
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商业”与“艺术”结合的教育,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金、资源设备优势,使校企双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美术教育的改革从概念阶段进入实践阶段。积极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模式,解决我省长期以来旅游产品设计人才匮乏,以及学校美术教学没有教学实践平台的现状。目前,我校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建立校企合作项目2项,教学实践基地3个、与地方中小学美术教学推广实践合作学校3个。即美术专业与沿河 土家酒厂、松桃苗族工艺研究所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如今,美术专业已成功为沿河土家苦荞酒厂设计了“蛮王”系列包装产品,使企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院校合作的意识。
美术专业教学面向社会、面向民族地区的文化市场,从设计小型商标、广告到大型的环艺、企业形象设计等现已初见成效。目前,正积极与当地“大明边城”旅游企业联合,为其提供旅游市场的定位论证和旅游文化品牌的策划。
学校把企业面临的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地方企业在产品的开发和产品的包装设计、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企业每年提供一定经费供美术专业的教学研究,学校利用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拓展和强化美术专业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并作为美术教学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教学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学生社会实践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提供平台。学生在现实环境中进行实际制作[(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和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得到提高。
只有重新认识高校美术教学的理念。突出素质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在教学安排方面加强对美术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研究,形成系统的美术教学体系,才能契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取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专业教师不定期地到民族工艺研究所,为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的图案设计、后期包装设计等提供技术指导,部分教师还提供创作的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作品作为民间工艺产品的制作蓝本,全面提升苗绣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区域品牌的经济价值。只有通过长期、全面、深入的合作,学校才有可能在地方和企业联合建立具有活力的教学基地。
地方院校美术专业的介入必将促进民族地区艺术市场向着正规化、体制化的方向迈进,以全新的姿态探索出“产”、“学”、“研”相互促进,教育与社会相结合,学校与地方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另外,结合地方经济,把好的规划方案与设想推荐给政府,力争得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学校与政府之间协调互助,产业与教育结合,产业与科技结合,这一切必将促进民族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与美术相关的地域产业文化品位的提升。近十年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充分证明了美术教育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也丰富和繁荣了地方艺术市场。在具体实践或者项目中,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为目标,拓展美术专业学生的视野,这不只局限于美术专业的深度,还力求具有整体文化的广度。训练把握艺术品质与市场效用的平衡力。
3 重视地方美术教学人才的梯队建设
地方院校的美术教学不仅肩负着为地方培养美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为当地基础教育培养教师队伍的责任。因此,美术专业的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通过走出去,准确把握当代美术教育学科前沿信息和教学理论,提高教师研究水平。采取请进来的开放式教学,邀请国内专家学者讲学,使学生能够分享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其次,将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请进课堂,向学生传授民间艺术的制作技术,将民间艺术作坊、民间博物馆等公共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拓展美术教育的教学空间。我校现有民族民间美术教学基地2个,每学期邀请本地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来我校进行民间艺术的技法演示。例如,学校先后邀请傩面具雕刻艺人、民间泥雕艺人为学生传授苗族傩面具的手工制作工艺和民间泥塑的塑造流程。使学生认识到本土美术的文化价值,培养其对本土艺术热爱和文化认同;自觉地参与到地域美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去。
再次,依托美术系培养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建立起从小学、中学、大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教育体系,为民间艺术建立起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例如,与地方中小学建立了美术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合作关系。将民族民间美术的教育资源和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纳入中小学美术教学之中,地方院校美术专业教师在美术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中小学一线的美术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推广。反过来,中小学教师将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馈给研究者,以修订和完善理论研究的成果。因此,高校美术专业不仅注重教学团队自身梯队的建设,还应致力于地方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的系统化建设。
面对当代广阔的艺术市场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综合性高校还是地方院校,因其所处的地域环境、资源优势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这些不同的优势与特色,能满足各种类型美术人才的不同要求,甚至特殊要求,所以应提倡多元化办学模式。
当然,地方院校的美术专业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美感和情操教育力求,在教学中渗入美学理论,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研究和健全美术专业的教学体系,真正发挥美术专业的创造力,使之转[(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化为有效的生产力,最终落实为提高学生敏锐的审美知觉和美的创造力,构建跨学科的新型课程体系。从当代教育的宏观视角,深度挖掘的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底蕴、拓展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空间、将民间工艺转化为具有地域文化的旅游产品,强化本土地域文化的符号特征,开发具有贵州区域特色的美术文化的旅游产品;打造少数民族原生态视觉艺术图形文化的地域品牌。全面提升旅游商品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为推动区域性经济建设和发展“旅游大省”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美术人才。
4 结语
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首先厘清科目的针对性,不能不负责地任盲目扩大专业的涵盖范围。其次,课程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不是单门课程的结果,也不是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课程选择内容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美术专业课程的改革既要体现教育主体的目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定一个可行、有效的标准。在当今市场化、商业化越来越浓的社会中,不可能只在象牙塔里,逃避“时效性”。因此,地方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当地社会对人 才的需求来实现;针对学生需要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未来打造一个可发展的基础。在教学安排中能充分关注学生特点,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发挥师、生、社会三者的互动关系来改变现状。探索具体的、可实际运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威廉F.派纳(美),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藤守尧.西方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道一,廉小春.美在民间[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5] 林钰源.课堂教学延伸模式探索[J].高校艺术教育,
2003(1).
[6] 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4).
篇9
【摘要】 夏皮罗是美国20世纪重要的美术史学家之一。他对美国美术史学的发展卓有建树,研究领域广泛,从中世纪至现代艺术都有涉猎,更重要的是他不断吸取多学科的理论或知识体系进行美术史学的研究,能够有机地融入到研究中。当代的美术史学研究正处在多学科转型之中,各种理论话语相继进入美术史学研究中,使得传统的美术史学有消匿之虞,但美术史学作为人文学科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又使得它能够在吸收、融合中不断增强自己的学术生命力。夏皮罗正是在其一生中积极地借鉴多学科的思想理论,来具体地研究美术史学,他对美术史学及美术的研究和贡献可以说为当代深化思考和加强美术史学研究提供了富有启示意义的价值。本论文从夏皮罗的多时段美术史研究中选择了他对中世纪美术史的研究,力求通过描述他对于中世纪美术具体的实例分析和文本化基础研究,来揭示他对于体现在中世纪美术作品中的互文性关系,梳理出他对于视觉语言符号学的建构设想,说明这一构想是基于欧美对美术史学发展与研究的方法论思考,它展示了一种对美术史学特质的思考的敏锐性和开放姿态的前瞻性,使不断生成的美术史学能够在多种可能性中保持一种学科特征,并且融历史、理论及美术研究于一体,俾使成为一项重要的人文学科研究建制。
【Abstract】 Meyer Schapiro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important art historians in America in the 20th century. He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art history due to his broad scope of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ranging from the Middle Age to modernist art.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he has always adopted the newly emerging theorie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into the study of art history by way of systematic and organic assimilation. Contemporary art history study is in the course of multidisciplinary transformation, various theoretical discourses have successively entered the domain of art history study, putting the traditional art history at stake for disappearance, but art history as one of the humanities is born with openness and comprehensiveness, and makes academic progress with the absorption and assimilation of other theoretical discourses.Schapiro has committed himself to borrowing the conceptual methodologie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in his lifetime for the study of concrete art historical themes. His study of and contributions to art history and art per se will inspire us on the reorientation of art history research in today’s academic enterprises.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his study on the art of the Middle Age, which is one of the topics selected from Schapiro’s broad range of studies, aiming at summarizing his proposition of a semiotics of visual language based on his writing of inter-textuality embodied in the artworks in the Middle Age, such as sculptures and illustrated manuscripts. His efforts mean one of the most enduring and fruitful actions practiced by European and American art historians to reflect on the methodologies of art history, which signifies a kind of acute sensitivity on the nature of art history and its prospect of being open. Therefore, art history will retain its disciplinary features while growing among multi-possibilities, and no matter how it is confronted with the challenges of trans-disciplinary targets, it is always a conglomerate of history study, theory construct, and artistic ontology for becoming one of the important humanistic research activities.
【关键词】 夏皮罗; 中世纪美术史; 历史; 基督教; 图像; 文本; 视觉语言符号学;
【Key words】 Meyer Schapiro; Medieval Art History; history; Christianity; image; text; semiotics of visual language;
篇10
关键词:材料;表意属性;精神表达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27-02
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艺术家作品意义的精神传递与意志表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瓦克尔曾提到“在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中,将永远是物质材料,而且只有物质材料保存着艺术作品有别于人类创造的其他物质的珍贵信息。”①
一、材料在现当代时期美术创作中的发展境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材料的意义承载属性还未被发掘。而在现当代时期的美术创作中,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在美术创作新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不再仅仅作为艺术创作媒介而存在,而是在物质媒介的基础上,探寻材料在美术创作内容表达与精神塑造的新叙述空间。
现当代时期,综合材料这一艺术创作方式的出现,使材料的意义象征属性成为作品内容表达的一部分。综合材料媒介最早缘起于“拼贴”。20世纪初,毕加索,乔治·布拉克开始将现成材料引入绘画创作,毕加索往画布上粘贴了一片油布,上面描摹了一张破旧藤椅,又以一段长绳作为框架,取名为《藤椅上的静物》。1912年,油漆工人出身的布拉克将真的漆工用的木头纹理放入画中,他们还将木屑,报纸,甚至香烟粘到画面上,这一创作时期被称为综合的或拼贴的立体派。②
艺术家经常广泛的探索材料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选择空间和表达潜力。林风眠先生也非常注重材料的表意性,呼吁道:“在各种材料和工具上试一试或涉法研究出新的工具来,加以代替,那时,中国的绘画一定有新的出路。”③材料本体成为人们的直接思考对话的重要形式。④德国现代主义大师约瑟夫·博伊斯(1921-1986)创作的《油脂椅》,就是一张椅子上放置着切成45度斜面的一块油脂,但是材料所带来的意义表达却是多维的。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也热衷于用多样的材料表达思想。他的装置艺术作品《乐器吉他》,用木头,金属片等材料来塑造出一把吉他的形体,具有优雅的艺术品趣,而另一幅作品《公牛头》,则是使用废弃的自行车把和自行车坐垫等材料,巧妙地将两者结合,创造出了公牛头的艺术形象,惟妙惟肖,可见毕加索对于材料塑形的掌控炉火纯青。
中国艺术家张洹对于材料的把控也独树一帜,艺术创作风格非常鲜明。他从上海寺庙里拾来大量的烧香灰,用此材料制成了佛头造型的艺术片,引起轰动和思考。以烧香灰这种材料,代表了人类对于宗教的敬畏,而这种灰烬所制成的佛头,如因果倒置的文本,一种循环往复的宗教神秘的轮回概念渗透在其中,整幅作品一直传递了一种压抑,沉重的气息。
二、材料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精神表达
选择正确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才能最大化的发挥材料的表意属性,从而升华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瑞士象征主义画家阿诺德·柏克林(Arnold Bocklin,1901-1927)很好的指出对材料理解的重要性:理解是选择的前提,好的材料本身就是一种讲解。⑤材料首先打动了创作者,引起主题的情感共鸣才被主题选择。材料的控制运用才能与创作动机产生共鸣,选择材料成为有目的的,明确的行为,从而有效的避免主观臆造的发生,最恰当的体现出创作者的真实的情感体验。⑥
材料的选择通常会成为艺术家风格的标杆。约瑟夫·博伊斯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毛毡、油脂、蜂蜜是其最常用的材料,这些材料拥有共同的属性:温暖,流变性以及不稳定性,恰恰是约瑟夫·博伊斯艺术作品内容表达的重要支撑点。
艺术创作中材料的运用要与艺术作品的创作思想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选择夸张的具有奇观效应的材料,而材料的表意属性与艺术作品内容不一致时,就会落入形式主义的怪圈。材料这一媒介载体本身的表意属性与艺术家创作思想相融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理想效果,才是材料表意属性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完美阐释。
当代中国艺术家谷文达创作的作品《联合国》系列,就充分运用了头发这一材料来表达自己艺术作品的审美思想。他从1993年就开始了《联合国》系列作品的艺术创作,通过各国美术馆的帮助,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理发店的头发收集起来,作为《联合国》系列作品审美意义传达的媒介载体。头发,是一种具有私人化意义的创作材料,带有个人的基因,种族,性别等元素。《联合国》系列作品以上百万种族的不同人群的头发作媒介,来打造不同的装置艺术,完成不同艺术作品主题的阐释,“其作品涵盖和包容的国家和人种,政治于文明,历史与文化是空前的。”⑦著名批评家,国际批评家协会副会长科姆·列文评论谷文达的意大利人发装置时说:“的确,人发有着丰富深沉的心理和政治的内涵。”⑧意大利批评家摩尼卡萨尔特认为“从象征和隐喻的角度,人发它显示个人主观的一面。同时, 人的地位和作用, 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在互相关联的历史的、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政治的、宗教的、文化的、种族的、民族主义的、现代革新的、传统保守的等等方面。人发也都包含着可读的信息”。⑨
不同材料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不仅仅局限在视觉和听觉两大常见的感观层面,而拓展到了嗅觉的感观层面。当代德国女艺术家米莎·布伦德尔的手制书作品《看这皮子》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作品用各种动物的皮和内脏制成,散发出特殊的气味。艺术家专门将手制书套在一个玻璃樽里,并在玻璃樽上挖出两个小洞,受众通过这两个小洞,就可以闻到这部作品所带来的独特气味。它体现出,气味也是艺术家手制书作品的元素之一,而气味的获得离不开艺术作品创作中材料的选择。
三、结语
材料不仅作为艺术作品创作中物质媒介载体而存在,其本身的表意属性对于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内容精神的表达塑造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如何拓展材料的应用表意空间,使艺术作品内容意义向纵深发展,是如今艺术家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法]瓦克尔.技法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M].P78.
②姚学静.综合材料媒介与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毕业论文.
③陈守义.综合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个案教案[M].P150.
④张元.重组绘画语言新秩序.解读材料[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33-34.
⑤张元,赵扬.艺术材料的遐想.绘画应用的结与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⑥刘立冬.材料艺术中材料的人文精神象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5).
⑦谷文达.墨(炼金)术[J].当代艺术家.2002.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