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20 11:0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教学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教学创新

篇1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模式 教学创新 基本措施

信息化教学模式要求“学为主体、教为主导”,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重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情境氛围不够。信息化教学能够借助自身信息技术的支持,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将学习任务和“真实的”现实条件匹配起来,为学生发现、探究、实践和建构知识提供更多、更广的情境化机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借助信息手段创设的学习环境不足。信息化教学模式建立在大量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基础之上,教学媒体设计应提供“协作学习”、“交互学习”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中,该环境尚未充分建立,从而影响了学习者利用“协作交互”环境发挥学习个性的积极性,也限制了其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二是情境创设不充分。部分网络课程内容的表现基本上是文本和静态图像、讲稿的简单呈现,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程作统一的规划,没有给学生设置模拟真实的学习情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三是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网络资源存在部分教学资源泛滥与专业资源相对缺乏的巨大差异。一方面,学生面对网络上涌现的“爆炸”资源显得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一些专业性强的学科资源较为缺少,最终造成教学低效的后果。

(二)教学设计方法单一。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返回到学生手中,同时把学习的趣味还给学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学中仍然存在系列“误差”。一是创新定位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创新教育机制,缺乏创新教育的教学环境。二是教学内容更新少。教师不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怀疑、去思考、去突破前人、去开拓创新。三是媒体设计少。教师缺乏对信息及信息活动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多元化风格体现不够。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体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目前的情况是:一是学习模式单一。教学中只是将信息技术当做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并未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融入课程的学习中,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成为空谈。二是教学风格单调。有些课堂教学摆脱不了过去思维定势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较少运用多元化资源呈现策略,片面强调教师“教”的风格,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对如何针对学习者信息感知风格的不同,呈现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供学生学习的认识不足。三是教学效果评价“唯一”。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教学还是“一本书、一张卷子”,针对教学对象具体工作实际的具体引导不够,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不管其基础好坏、能否接受,统一布置作业,统一复习考试,这样的结果是成绩好的继续好,成绩差的还是差,甚至距离越拉越大。

二、推进教学创新的基本措施

信息化教学模式重视教学关系的重建,主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这就需要从教师、学生双主体出发,创造高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创新、问题求解、思维发展、自我发展等方面深入有效发展。

(一)加大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力度。信息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就必须通过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一是要通过学习,加深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在信息社会中,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学习形态由传统正规的单向式转向多元式,教师也从主要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主要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设计者。教师必须适应这些新发展,才有可能提升自己的素养。二是要建立稳定有效的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专家保障和日常保障等多层次的保障制度,以长期化而不是救急性的硬性制度的建立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根据教师能力的差别,需要确定合理的并经常更新修订的培训内容,内容要根据形势需要常变换,以创新引导教师的能力素质与时俱进。三是应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制度。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评价,应以教师的长期发展为重,多以肯定、激励的方式予以引导,以培养其对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积极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同时,在合理的范畴内,将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情况与教师的日常考核联系起来,建立起合理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大胆应用信息技术。

篇2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 信息化教学 创新

在服装专业中,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三大主干课程。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教学创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的必经之路。

一、服装结构教学现状分析

1.对新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已被许多发达国家的服装企业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传递、款式研发、样板打制、服装放码、排唛架、生产管理等方面,服装CAD/CAM系统在这些国家普及率很高。我国服装专业在教学时对新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使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

2.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师依据教材进行基础款式的结构线设计操作原理及样板构成的讲授。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造成应用时生搬硬套,空间感较差,一味地作图练习,机械而枯燥,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落后

由于服装业发展变化迅速,而课本上的款式结构多是基础类型,在款式结构的更新上往往跟不上时代变迁。学生仅会按照教师所教款式、数据进行制图,对不同体型及款式变化不会灵活应用,面对一个全新的款式时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4.不能有效核查

在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打制的样板,仅以二维图形表现,如果要进行定位对位记号、合缝处样板的比对等核查,就必须在全K纸上再进行1∶1的制板后才可进行,而课堂教学时间不允许,故如果制板比例结构不准确则无法及时核查出来。

二、服装结构设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要突破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模式,必须对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此外还要改革传统的二维与三维脱离的教学方式,彻底实行以人为本的直观式教学。因此,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还要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及服装CAD功能,把静态和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快速、准确地演示出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服装结构信息化教学方法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服装专业和企业需求为依托的,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

三、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1.教学演示丰富化

服装结构教学操作过程表现为:通过数字化仪、CAD等软件,课堂教学教师边讲解结构的公式化理论知识,边演示制版前的设置、基础线条的绘制、线条修整与测量、裁片的生成、裁片的衍变、缝份的加放、纱线的调整等制版应用操作过程;学生根据演示作相应记录,然后进行实操;最后教师进行提问、巡回指导、作业点评。不仅操作非常简单快捷,也利于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效果和学生知识点、项目的掌握情况。

2.操作过程简单化

服装的裁剪方案的制定是服装结构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后续知识结构体系。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很难看到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排板操作,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黑板上讲解排料的方法和变化原理过于复杂繁琐,既要提前准备好工业样板,又要在黑板上把样板描一遍,有的款式一块黑板画不下,学生也因其抽象而很难理解。而使用服装CAD软件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借助CAD相应的软件,用排料系统就能快速地实现样板的移动、复制、旋转等操作,演示各类款式的排料方法,同时计算料耗。这样的教学既直观形象,又操作方便,学生很容易掌握。

3.静态图形动态化

利用服装CAD软件可以演示制图的动态过程(课件制作所用的软件有PowerPoint2000、富怡服装CAD),制图示例新颖,结构解释清楚准确。也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把从款式设计到结构设计的整个操作过程绘制展示给学生,数据记录也可以按绘制流程一步一步记录,便于以后查阅时的学习巩固,能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构设计便捷化

服装CAD中的制版系统是服装企业里利用率最高、最具特色的模块,通过CAD可以进行工业样板打制、放缝份、服装多号型放码、排板等结构知识体系的操作,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进行了企业仿真教学的实训。

四、服装结构设计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1.便于学生掌握连贯的技能

现场演示、多媒体讲解、课件技术相结合,应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结构与样板设计制作,教师可以把结构制图存储在电脑中,即调即用,从而实现制图课之间的顺畅衔接,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连贯的技能。

2.便于学生了解系统知识

使用电子教案,利用服装CAD教学,学生能准确和清晰地了解服装结构设计方面的系统知识。

3.为学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市场调研和网络收集结构设计资料,了解品牌市场定位,了解不同品牌之间技术定位、结构的差异,培养市场意识,为毕业后进行产品研发及结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效果显著

(1)加快了教学进程,课堂教学省时省力。有利于课与课之间的衔接,省时省力,电脑制图的高效性使每一堂课的容量得到了扩展。例如:每周均为四课时,采用电脑制图法,半学期时间里完成了男女西裤、女衬衫、女裙、男女西服、大衣、夹克和中山服的制图;而采用传统制图法,只完成女裙、男女西裤净样和毛样制图,以及衬衣的制图。可见,利用电脑进行制图,大大加快了教学的进程。

(2)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程改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下的服装CAD课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企业里从事服装CAD岗位的工作环境相对优越,工作地位较高,工薪待遇较好,故大多数服装专业学生愿意把服装CAD作为自己将来就业的方向,同时对学习服装专业知识的兴趣也有了很大提高。

五、结论

现代服装产业飞速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服装结构设计信息化教学的创新,使服装结构课程真正做到既为专业教学服务,又为学生提供实际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同时也为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探索新途径,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要点与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4(3).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新、市场呼唤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教育。教育部在深化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改革中指出:要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实现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信息化教学为构建创新教育体系提出新思路,其要求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知识的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意识,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培养具有创新人才的目的。

一、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形成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就是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趣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思维能力并非是科技研发、创新发明的能力,而是一种思维习惯、一种解决问题手段选择的倾向。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创新思维入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多媒体教学环境,开展创造性教学。创新思维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力,信息化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提供了全新空间。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达到了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讨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性人格特征”,开发创造的潜能,从而产生创造的行为或结果,最终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师的教,老师按教学大纲要求实施教学计划,缺乏灵活性、开放性、创造性,而学生完全置于毫无主动性和选择性的空间,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会无意识地喧宾夺主,整个课堂都能听到老师的声音,主要强调知识点的传授,教学的重点、难点,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兴趣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学生在被动灌输下,按部就班地学习,获得的课外知识非常有限,逐渐养成了不爱问、不想问的习惯,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其直接后果就是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造成了教师辛苦,学生压抑的局面,根本无法产生创造的火花,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多媒体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以多媒体为基础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宽松的、和谐的教学环境。

(一)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环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把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展现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创造身临其境的、真实的感受。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的新颖性、趣味性、动静交替,变枯燥为生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触景生情,产生丰富联想,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不拘泥于课本,不依常规,敢于提出新见解、新思路与新设计,从而开发创造潜能,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开放活跃的多媒体教学课堂,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在信息化教学中,时刻渗透着创新理念。学生学习,兴趣是内驱力,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才得以启动。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感染力强,形象思维的资料多,打造开放性的多媒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参与意识大大强化,增强了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与创造力。多媒体教学利用图文并茂、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灵活自由的人机交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机会充分发表意见,表达独到见解,展现独特思维,从而激发创造动机,开发创新潜能。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行探究,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极大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灵活结合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位名人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实践证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挥、想象、创造。信息化教学是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化教学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为学生创造了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根本,大胆创新,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认真思考、求异求新的习惯,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他们营造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从而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其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地理教学;教学信息化改革;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73-01

教育信息化即是运用一系列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与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形式进行改革的过程。这项工作不仅仅可以对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强大助力,还可以深化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使得我国的教育与世界接轨,与现代化接轨,是使教育适应信息化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

1.教育信息化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它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在传统的教育目标中,加入提高学生与老师信息素养这一现代化的要求,因为现在的社会正在向全面建设信息化迈进,将提高信息素养纳入现有的教育目标,旨在为我国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做出铺垫;第二则二是将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并巧妙的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中,并且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注重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当然,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重在教学信息化。这是因为教学是教育领域的工作重心,而只有将教学信息化,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科技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的教育手段,全面地运用各类以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等多项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手段,来实现促进教育改革、适应即将到来的信息化社会的目的。这项工作不仅仅对深化教育改革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更是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

2.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改革与创新

2.1授课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多媒体设备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从先前的"走进课堂"逐步发展到了"普及课堂"。老师的授课方式也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强行输入"教学模式,逐步转变成了多姿多彩的多媒体"展示式教学"。而近年来各种APP的开发,更是给老师的多样授课模式提供了多种选择。比如,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教授经纬线时,会使用Google Earth,以3D立体可移动的模型,直观的给同学们展现经纬线的具体分布以及他们对学习地理的用处。这样动态的展现形式和传统的书本相比,无疑可以给学生带来无限的乐趣以及对地理学习的乐趣[2]。

2.2教师教学思想与学生学习探究思路的创新。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死记硬背"是学习地理不可甩去的巨大包袱,而也正是这个包袱使得许多学生对地理望而却步,使老师无可奈何。而在地理教学信息化改革与创新的大好形势下,地理学习变得不再枯燥,比如,越来越多的老师在flash展示上花了更多的时间,制作出来的flash生动形象,可以给学生更多直观的感受,甚至一些老师还亲手交给学生制作flash的技巧,让他们在课后制作flash的过程中,将书本上的知识点牢牢地刻印在脑海中。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通过一些视频来了解和地理相关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巴西》一节的时候,学生能够主动的通过视频来了解巴西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人口分布和文化特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的思维便得以开阔,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学习地理带来的益处与乐趣[3]。

3.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尽量避免过多的现代化手段对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

3.1.1避免过于绚丽的现代化手段对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的主要内容还是在教学上面,然而,在目前教学信息化的大的潮流下,许多老师过于追求在教学过程中绚丽的展示技巧,却忽视了教学的最终效果。过于绚丽的信息化教学技术不仅仅会大量耗费老师的精力,还会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展示效果上,而忽视了展示效果所要表达的知识内容。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因为先进现代化的教学展示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吸收知识,所以,这些技术只能是对教学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却不能够"喧宾得主"。而也只有这样,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才能够有意义[5]。

3.1.2避免学生对现代化信息手段的过度依赖。现代化的方法不仅给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更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许多学生在在现代化技术的帮助下,对初中地理知识有了更好地理解,然而这样同样也带来了一丝隐患。部分学生在看到现代化技术的方便快捷之后,逐渐对这些技术产生了依赖,在遇到一些地理方面的难题时,可能会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解决,却不对这些问题的本身进行思考,长期这样依赖,就会使得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下降,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坏处。所以,老师在技术使用时,应该对学生加以适当限制。

3.2现代化教学过程中仍旧应该注意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现代化教学并不意味着时老师单方面的展示,在这种教学中,老师仍旧不应该忽视和学生们的互动,因为互动的过程本就是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对学生在知识方面意向的加深有极大的好处[6]。

4.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必然的走向,因为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改变了老师的教学习惯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它改变的了老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推进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是我国各领域实现现代化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赵晓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内涵、层次与现实发展--对教育信息化本质的新认识[J].中国电化教育,2012,(7):33-37.

[2]胡久龙.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以Google Earth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7):79-82.

[3]夏纪玲.优化初中地理教学的信息化,提升教学效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116-116.

[4]罗晓萍.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8):230.

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网络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99-02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教育的发展一样离不开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2012年,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就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信息化对于改革与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教育信息化指引下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1.教学目标错位。现行的高职《经济法》教育理念对高职《经济法》课程缺乏准确的定位,从而导致教学目标错位。有些高职院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认为开设《经济法》课程就是为学生考证服务,因此倾向于直接使用各类考证的《经济法》考试科目辅导教材,纯粹以应试为目的教学,成了考证辅导班;有些高职院校尤其是法律类或综合类院校则认为,开设《经济法》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继续深造的需要,因此容易照搬法学本科的《经济法》理论知识的教材进行讲授,过于理论化。可见,对于高职《经济法》教学,目前高职院校尚缺乏准确地定位,以至于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存在分歧,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法》教学理念的陈旧。具体表现在目前的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要么以满足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的轰炸,确保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目标;要么以满足对学生进行纯粹理论的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在未来通过自学考试或本科课程考试为目标。无论哪一种教育理念,都忽视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初衷以及学生本身的学习意愿,完全是以应试为目的,未免背本趋末。

2.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教学目标的错位就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甚至教学模式的填鸭化。无论是考证辅导班式的教学还是《经济法》纯理论教学,都停滞在讲授理论和加强课堂与课后练习的传统教育阶段。笔者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期刊网上就这一主题专门进行了搜索,搜索结果显示,虽然有个别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但结果无外乎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图表法[1]、案例教学法或双向提问式教学法[2]等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有些学校倒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作了一定的反思,引入了网络手段,可是却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只把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浏览学习、下载资料。在这些网络教学中,网络的教学特征,教学功能,教学互动等优势都没有完全体现发挥出来。[3]因此,都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一般。教学理念的陈旧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进而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笔者关于这一问题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调研,学生们普遍表示,《经济法》课程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上课学习、下课背书、考前做题,非常地传统,也非常地无趣。传统的填鸭式与题海式的传授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获得的《经济法》知识难以巩固,教学中的前学后忘成为普遍现象,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本就一般的情况下,这种后果更加明显。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非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如果纯粹为了考试而教学,是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应该去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4]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1.理论依据构建。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指引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形式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这么认为的依据是著名的“情境认知理论”。《经济法》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法》教学的要求契合情境认知理论的特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和科研活动的情境相吻合。这样,使学生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共同体的文化。[5]而要在课堂上去模拟与《经济法》相关的、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唯有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来实现。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几方面创新:(1)教学目标上,应该以实现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为目标,立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非提升考试通过率。(2)教学内容上,应该建立在教材基础上,能够为网络所共享的教学课件、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及试题库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脱离教材。(3)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在注意情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网络教学策略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具体的知识点要尽量采用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6](4)在考试设计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施考试,实现随机题库制与无纸化考试相结合,减轻教师阅卷负担,减少阅卷出错率,同时节约学校的经费资源。

2.教学目标设计。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仅仅以顺利完成期末考试或提升考证通过率为目标,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信息化建设正好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真正实现素质与技能教育。笔者以为,高职《经济法》教育应根据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分离、知识和能力分离、教学和考证分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网络化教学则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理论知识进行情景模拟预设,然后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机――机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设的模拟情景去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对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3.课堂教学创新。《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关键在于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这一举措必须要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契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也符合学生考证与就业的需要,从而摸索出一套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创新。可以考虑在保证《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使用教学案例,只不过教学案例要与情景模拟法相结合,在案例设计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在合适的案例中可以考虑由学生来扮演案例的主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同身受,提升教学效果。第二,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是要大量地使用案例分析法与情景模拟法,《经济法》教学过程非常适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而这也正是引入网络化教学的根本原因,因为唯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方可实现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电子元素将教学案例形象的在计算机上表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深刻地理解知识适用的条件,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学手段创新。网络化教学离不开电子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经济法》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好教学课件、动画软件等电子教学资源,将其上传到机房或校园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4.考试制度改革。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制度的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布置和批改任务。在考试前,教师要首先出试卷、印试卷、装订试卷、分装试卷,考完试以后还要辛苦地阅卷、核分、填写成绩单,可谓事倍而功半。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下,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实现无纸化的作业与考试,节约教学资源。第一,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进行作业布置,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当场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辅导和答疑,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计算机可以完成自动批改,结果会传到教师计算机上,由教师根据结果再进行重点讲解。第二,教师在考试前只编写并在网络上按照规定格式上传试卷即可,题量、分值与考试时间都可以事先在计算机上设定好。学生考试在机房进行,直接进行上机考试,在试题库中随机抽题,不仅杜绝了学生相互作弊的可能性,还可以在考试完毕后由计算机立即统计出学生的考试成绩,并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务系统,无须教师再辛苦地阅卷,更不会出现核分和登陆成绩时不小心出错的情况。这样,在网络条件下,最终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的无纸化,节约了学校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实现了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反思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建设。

通过对《经济法》课程实施网络化教学改革,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建设满足了情境认知理论对教育的要求,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的,并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进路。

参考文献:

[1]罗忠.《经济法》基础教学中教学手段与方法应用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2,(29):171.

[2]王宝娜.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1,(07):134.

[3]黄盼,何仁生.网络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09):91.

[4]杨晓燕,曾霞霞,陈辉.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01):207.

[5]巩子坤,李森.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课程・教材・教法,2005,(08):27.

[6]张九洲.论高校网络化教学[J].科教文汇,2008,(02):25.

篇6

(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7-039-01

摘要:高校院系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因此,本文系统分析了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与途径,旨在加速实现教学档案信息化进程。

关键词: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

高校院(系)教学档案,是指高校院(系)在教学过程中逐年积累起来的一系列有关教学工作的原始资料,如学生考试成绩、考试试卷、毕业设计(论文)、专业培养计划、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培养、教学评估等文档。它是对院(系)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工作的真实记录,也是院系(系)教学管理工作的缩影。

院(系)教学档案管理与学校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一样,都是对院(系)积累起来的一系列有关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和归档。教学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教学改革与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然而,当前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不利于教学改革的进行,也不利于教学评估工作的开展。因此,本文系统分析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力图寻找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为科学而规范的管理教学档案提供参考依据。

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人为的主观原因,如管理者对档案管理不太重视;又有其客观原因,如档案管理方法落后。其中,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档案管理专业化程度低;二是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三是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一)档案管理专业化程度低

当前,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许多高校的档案机构设立了综合档案馆,并由专职档案人员管理。而各院(系)、部这一级单位基本上没有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大多数由教学秘书或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兼任。由于教学秘书或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本职工作头绪多、较繁杂,无法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上来,因而,形成“资料一大堆,查找难上难”的尴尬局面。

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当由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来负责这项工作,而由其他非专业人员来管理档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必然给急需查找资料的领导及老师造成困难。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档案管理专业化程度低,而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档案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二)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院(系)教学档案客观而真实反映出院(系)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的轨迹。因此,教学档案是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应当有严格的管理规范。

目前,由于许多院(系)不重视教学档案管理这项工作,使得档案资料收集的内容、整理的范围、分类的标准、移交手续、查询登记等都没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全凭管理人员的随意性来完成。从而出现资料归档不及时,需要查阅的资料找不到,借阅时不登记,借阅的资料也不按时归还,重要的文档资料丢失时有发生,致使档案资料残缺不全,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改革及教学评估的质量,同时,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了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三)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技术手段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教学档案管理仍停留在纸质档案、仅用档案柜保存的状况,大部分档案资料整理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工作效率低,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这与高校管理科学化严重脱节。尽管个别高校院系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但由于没有实现信息网络化,使资料信息资源难以共享,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正因如此,档案资料利用率较低,这种状况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教学改革的推进。

二、改进教学档案管理的对策

综上所述,许多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文档资料不齐全、归档整理不规范、分类统计不科学、借阅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不专业、数据库建设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多年来院(系)档案管理水平低的症结所在,它严重阻碍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也给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估带来阴影,档案资料利用价值较低的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因此,不能按照原有模式来管理教学档案,必须进行管理创新。

(一)档案管理思维创新

如前所述,当前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绝大多数由院(系)教学秘书和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兼任,因此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差。而提高专业素质必须通过专业培训来实现,使他们尽快掌握档案管理专业技能与方法。这种思维创新主要表现在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和保管全过程的创新,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只有思维创新才能由非专业变成专业,由不熟悉变成熟练,院系档案管理工作才能打开新的局面。

(二)档案管理制度创新

实现院(系)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必须根据《高等学校档案部门业务建设规范》的要求,逐步改进和完善院(系)教学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使文档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目录检索、文件编号、借阅移交、信息传递等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的轨道。随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估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教学档案也日益复杂,因此必须使管理制度创新走在实际工作的前面,因为制度指导和约束管理行为。

(三)档案管理技术创新

篇7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badly in need of financial infromatization innovative personnel. Through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of financial infromatization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aiming at the weak teaching of financial infromatization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builds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hich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of financial infromatization personnel.

关键词: 金融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Key words: financial industry; talent training;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39-02

作者简介:赵丽娜(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周欢(1976-),男,广西贺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商业智能。

0 引言

金融业是百业之首,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加入WTO后,面对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压力,金融创新已成为我国金融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1]。而金融行业是信息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和深入的一个行业,金融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根据统计,金融业95%的创新来自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对金融创新提供了保障能力,而信息化本身也具有创新能力。因此,金融创新需要依靠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金融业务知识的金融信息化创新人才。金融信息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目前,我国大学的实践教学绝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知识验证”层面上,也就是说,实践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对书本知识与原理的一般验证与应用。显然,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创造,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2]。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金融信息化应用型创新人才有积极的作用。

1 金融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

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于IT的金融服务体系,根据诺兰(Nolan)的信息化发展六阶段模型,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处于集成阶段(第四阶段),正准备向数据管理(第五阶段)迈进,处于由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主向以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为主的转折点,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这一阶段需要的是大量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金融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金融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也培养了一批人才,但随着金融电子化到管理信息化的变化,对金融信息化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通晓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经济和金融理论与实务,还必须掌握金融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的是复合型金融信息化开发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金融管理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并熟悉金融理论与实务的系统分析人才、金融信息化管理人才[3]。但目前我国能够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院校不多,金融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根据欧美银行业的人力配置标准,未来5年,我国金融信息化人才缺口至少在10万人以上,严重缺乏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现实,将成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培养金融信息化创新人才迫在眉睫。

2 我国在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2.1 国内能够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的院校屈指可数 现在国内高校逐渐认识到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努力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国内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的院校主要有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成立金融信息工程系,招收金融信息工程硕士;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收金融信息工程硕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于2008年在本科生中开始招收“光华创新人才金融智能与信息管理实验班”;西安交通大学招收金融信息工程本科学生等少数几个院校,高校培养的人才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2 重理论,轻应用[4] 金融信息化是理论性兼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领域,金融信息化人才要求是研究型和业务型相结合的人才。研究型人才要求的是快速反应学习能力,更多是为了快速满足业务目标,而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是持续跟踪的能力,要有应用的感觉,应用的能力,要有快速的研究能力,而不是专在一个领域的研究能力[5]。目前我国高校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培养的人大部分都是研究型人才,不能很好地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并重,以至于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快速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

2.3 培养途径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我国对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在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学院以IBM技术中心为例来探索金融信息复合人才培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充分发挥了原中国金融学院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行业优势和领先地位,在多国金融财团的资助下已经建立起了“金融科技中心”、“金融培训与实践中心”,并且研发了金融的“证券交易平台”等系统,供学员熟练掌握工作技能。[6]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建立银行卡产业园,2005年授牌为“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2008年再一次被授牌为“上海张江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专业园区”,上海银行卡产业园及神州数码教育学院作为社会培训机构面向社会进行金融信息化人才实训。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尝试,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仍然是实践性不强,缺乏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3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金融信息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金融信息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许多课程的学习,特别是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必须要通过大量的课程实践才能掌握。针对我国在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1 构建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从时间上实现全程化,从大学低年级贯穿到高年级,4年不断线。从内容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研究性实验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基础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以编程能力为重点。教师平时可以边讲边练,最后在课程结束后,留一个课程大作业让学生分组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安排与开展专业实验的综合能力,更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过程中。创新研究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这部分实验在学生四年级完成,可以设立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教师给出研究范围,学生以项目组形式申报与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3.2 制定立体化实践考核制度 以往的实践教学成绩大多情况下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或实验成果给出的主管评定。这就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使得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难以管理,教学效果难以评价,造成部分学生依赖和抄袭[7]。应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建立客观、公正、立体、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的考核制度,从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拓展能力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综合评价。课内实验成绩应分为平时成绩(70%)和考核成绩(30%)两部分,平时成绩由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方法和实验态度等几部分给出,充分重视学生的实验过程;课外实践按项目的完成情况及对企业的贡献给予相应学分;对学生参加的各级创新竞赛或申请的创新项目可给予创新奖励学分;对取得的各类认证证书可给予相应的技能奖励学分。

3.3 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金融信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提供相关的环境和实验条件,使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并提高各项技能,因而建立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是非常必要的。目前,金融信息相关的实验室还不是很完善,缺乏一定的专业实验软硬件,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加大投资,建设具备一定超前性、前瞻性的实验室,提高硬件和软件的水平。另一方面,应建立学校与社会、著名企业合作培养金融信息化创新人才教育模式,采取与社会、著名企业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逐步形成和完善校企双向推动,产学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实现产学双方的深层次合作,为金融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支撑。

3.4 实验室规范化管理 ①坚持实验室的开放,对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实行全面开放,从硬件和软件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实验室资源得到最大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实验设备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优势和功能,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促进学生的探索性,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②实验室管理模式规范化:实验室日常运作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应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实验室管理信息化,二是实验项目管理信息化,三是学生实验成绩管理信息化,通过必要的软件系统和工作人员全面实现规范化实验室管理。

4 结论

金融业要发展离不开金融信息化创新人才,实践教学环节对金融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立体化实践考核制度、规范化实验室管理以及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多角度构建了金融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希望能对我国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成虎,吴文.金融信息化建设与金融信息化教育[J].中国金融电脑,2006(7).

[2]肖侠,吴价宝.大学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

[3]周志丹,张莹.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4]黄晓涛,吴驰.金融信息复合人才培养探索[J].2008(9).

[5]潘辛平.技术人员在金融信息化浪潮中所扮演的角色[J].金卡工程,2005.

篇8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工程教育 课程教学模式 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163-02

1 教育信息化发展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发展贯穿于整个社会信息化和教育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第一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年以来国内便开始计算机学科教学。第二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中期开始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管理。第三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并从事教育信息化。第四阶段,21实际以来,开始逐渐注重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全面加强优质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将信息技术融于日常教学,建设应用教学平台,从而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迅猛变化,我国工程教育的教学目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都必须做相应的改革,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各高校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在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三大方面全面实施信息化,尤其注重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环节的全面整合。不少高校都实施了相应的措施,例如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硬软件共享的网络教育公共平台;加强教育技术的师资培训,拓展教育技术的渠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等。

2 教育信息化内涵及在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创新应用

2.1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它最主要的特点:(1)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2)强调基于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以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3)强调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育信息化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工程教育应充分、及时地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使受教育者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以机械、土建类专业为例,近年来上述专业的课程教学特别是基础课的教学(如制图课程、力学课程、机械基础、建筑基础类课程),许多学生都觉得单调、枯燥,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针对目前工程类专业教学中的这一现状,应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学进行改革,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积极的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和应用。

具体的做法是针对于本类学科,根据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形成本类学科的整体知识体系。根据体系分类,确定出具体的教学重、难点,研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解决途径。一方面根植于校本资源,务实开展课题研究;另一方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研究教育信息化下开发本类学科课程。

2.2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研究

2.2.1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主导教学模式

此模式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的整合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CAI)的特效功能有利于辅助教师的主导教学,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的同时,不排除教师的主导作用。此教学模式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完美地将教学内容与媒体表现形式紧密地结合为一体,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2.2 基于任务驱动的网络探究模式

此模式首先要为学习者布置一个有趣可行的任务,同时提供完成任务的指导性资源,并明确任务目的和评价方式等。基于任务驱动的网络探究模式学习可由简介、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6大模块组成。此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

2.2.3 基于主题的协作学习模式

由计算机支持的基于主题的协作学习模式是指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由多名学习者针对某一主题或中心内容,积极主动地发表观点、互相争论,以掌握教学内容的合作学习方式。协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思维,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在学习过程中一般要求学习者组成“学习者共同体”,与同伴充分沟通交流会商、知识共享、相互依赖、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合作活动。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健康情感,例如人际交往、团队合作、集体主义、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等。

通常来讲,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主要由四个阶段组成:

(1)创设情境阶段:主题必须是基于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同时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支持的真实情境,学习者也可以设计他们自己的学习主题。此阶段应尽可能就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自主理解,通过实习实践等方式获得真实体验。

(2)学习合作阶段:主题通常来源于实际项目,所依托的理论知识涵盖多学科,解决问题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这就要求学习者能参与确定探究目标,依靠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而不是只依靠教师指导。

(3)资源支持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通过信息搜寻工具、信息交流与合作工具、认知工具来表述观点,支持学习。

(4)成果评价阶段:通过设计评价工具(例如电子绩效系统)可针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一方面,学习者公开分享自我见解以获得反馈,并修正认识。另一方面,教师使学习者认识和承担自我学习的责任,学习者和教师通过一起学习产生一些见解,做到教学相长。

篇9

关键词:创新人才;小学教育;信息化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信息技术也逐渐融入我国的小学教育中,推动了小学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同时,通过教学的信息化,极大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教育信息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型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发展,可以有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和谐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有利于为创新人才提供重要的教学环境

小学教育在信息化的改革下,可以促进整个教学领域的不断发展。教师通过对信息化的改革,将各种网络信息融入学校课堂,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渠道,促使学生能够快速对科学信息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方便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也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网络课程的建设,为学生学习各种教学成果和资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这些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教学环境。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更加多样化。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对计算机的应用,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入课堂,以图像、视频或者音频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

二、创新人才培养与小学教育信息化改革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信息化的改革策略,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信息化改革中,促进小学教育中课程设计和组织的有效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各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融入教学策略中,促进信息化改革的高效进行。尤其是要利用信息化改革,加强对学生研究式、启发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的创设,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

(二)结合课程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过程中要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教学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有很多种,信息化改革策略更是要适应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例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信息化课件的制作,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教育信息,鼓励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划分。然后,组织视频、图片和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在课堂上对课件进行讲解,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信息化的改革,需要注重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改革,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情境中进行自主发挥,自主寻找想要的信息,鼓励学生交流互动,不断的进行对学科知识的创新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医学院校;教育管理

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快速进步,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已经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全方位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效果、健全教育管理体系、改进教学工作方法等要求,是目前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医学院校应该全面分析现代医学教育的特点以及要求,建立与学校教学管理特色互相符合的信息化系统,促进医学院校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有所加强,对社会应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一、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缺乏认识

据分析相关调查情况得知,最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以及建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以及领导仅有着片面的认识,只对网络布线、机房、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工作给予重视,对建设软件设施有所忽略,出现明显的“轻视应用,重视技术”的倾向。另外,医学院校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相对单一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没有合理运用与信息化教育互相符合的教学模式。

2.医学院校教学体制以及机制的影响

大多数医学院校在教学管理中没有重视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的工作。虽然有少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必要的内容,但是因为缺乏管理政策以及规章制度进行约束,或者尚未构件领导决策机构,没有建立针对性的政策协助以及支持信息化建设工作;又或者人员编制、机构设置不完善,导致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受到影响。

3.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相对缺乏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实施信息化建设时教师可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仅重视日常教学工作,对于在教学中引入信息化建设有所忽略。加上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重视教师信息素质培养的工作,导致教师只是了解简单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在教学管理中应用技术手段以及综合课程以及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弱。教师无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完善,无法达到现代教学的具体需求。

二、完善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1.有机融合医学学科课程以及信息技术

通过分析医学院校学科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特征,以专业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全面重组以及优化作为前提条件,完善有机融合各学科课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工作,确保信息化学科课程教学得以实现。医学院校要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科课程学习效果,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方法得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妥善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另外,医学院校应该将信息化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根据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课程融合的方式以及程度,进行多媒体课程、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工作。若课程理论程度较高,可以综合虚拟仿真、动画模拟、网络图片等方式进行讲解;对于诊断学教学,因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可以通过视频课件模块制作的方式,进行信息化实践练习以及教学。

2.加大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的力度

医学课程具有教学环境场地多样化、课程门类多等基本特征,要求信息化教学具有较高的平台。因此,医学院校应该以目前网络平台作为基础,升级局域网,在教学场所内增加数字化影像教学设备,确保网络信息中心与教室互联互通得到实现的同时,满足临床病房、练习室、实验室、教室等特殊教学场所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对网络信息终端数量进行扩充,在所有学生宿舍以及教学场所延伸网络终端,相互连接国际互联网以及校园局域网,确保能够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下提高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水平。

3.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在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积极帮助、引导以及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校园网等进行比较运用、信息收集、网上搜寻等实践,对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探究式学习技巧以及方法进行掌握,将问题作为引导对教学专题进行设置,确保书本知识范围得以有效扩大。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疑难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信息的手机,确保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能够建构知识,确保学习效果明显提高综上所述,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实施信息化建设具有复杂性、庞大性等基本特征,因此,医学院校不仅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关的操作方法使各项目标任务得以实现,同时还要进一步分析、研究医学院校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对策,确保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信息化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波,郑玉云,菅静峰.绩效技术在医学院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01(21):132-134.

[2]张建勋,郑超,朱琳.医学院校信息技术有效支持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2,02(17):368-372.

[3]张东升.医学院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探索[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05(3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