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9 03:3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信息化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信息化教学

篇1

关键词 教师 信息化 教学能力 影响因素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已是各领域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信息化教学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①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②信息化教学能力最重要的本质在于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质量。但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不仅跟设备有关,而是受到很多相关因素的影响。

1 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外在因素

1.1 设备与教学资料

信息化教学的进行需要有硬件与软件资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第一个必要因素,是硬件资源,也就是要有设备的支持。教师教学理念的实现,会受到技术设备支持程度的影响。软件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支持。好的教学资料对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也非常重要。在资料的选择上,有的教师重视学生分析思考的综合能力,有的重视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应用,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有的强调丰富的多媒体互动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尽管出发点不同,但将有用的信息融入教学资料的初衷却是如出一辙。

1.2 政策支持

除了软硬件的支持外,成功地实施信息化教学,也与许多政策上的支持有关。学校除提供优良的设备外,还应提供财务支持、技能训练、课堂协助、课后咨询等支持,藉由这些有效的支持,有助于教师学习如何开展信息化的教学。行政体系搭配相关政策的推动,会影响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意愿,降低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难度。

1.3 同事支持

同事支持对于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虽然不是必要的条件,但若有同事的充分帮助,对教师来说,不论是制作教学资料或是分享经验等,都会有很大的好处。相反,若有同事不支持甚至是反对,会对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

1.4 技术人员支持

一般的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需要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的人员从旁协助,以降低使用障碍。若有专职人员提供技术保障,包括设备维修与技术咨询等支持,将有助于提高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2 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因素

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因素包括教师个人意愿、对信息技术的自我效能、教学信念、专业发展等。

2.1 个人意愿

许多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在缺乏学校政策规划、资金和同事支持的状况下,依然努力不懈,就是因为教师本身具有强烈的意愿。当教师有意愿改变现状时,无论是自愿或是被迫的,皆会让教师易于接受信息技术。如果教师认为需要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就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采取正向的态度,便会提高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个人意愿。

2.2 对信息技术的自我效能

对信息技术的自我效能攸关教师面对信息技术时的自信,教师若认为信息技术是可掌控的、或可运用信息技术来做任何他想完成的事情时,教师会比较愿意使用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具备自信心的教师,会因为成功的信息技术融入经验而更加自信、更有成就感。

2.3 教学信念

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也会受限于教师的教学信念。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状况可分为三类:课外补充、课程支持、发展新课程的工具。视为课外补充者,不认为计算机可以提供主要课程内容,对其教学活动的影响度相当低。视为支持者,认为信息技术能让课程内容更丰富,但若没有信息技术辅助,课程还是可以继续。视信息技术为发展新课程的工具者,课程中若缺乏信息技术,便会使得学习不完整,在此层次上信息技术已深深影响教学内容与质量。

2.4 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创新需要独特的专业发展需求。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维持创新的核心。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很多,从传统的研讨会到非传统的专业学习机会如:专业进修、校本培训、自学等。教师从这些专业发展途径中获得足够的能力时,不仅帮助教师找到信息技术有效融入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成效,还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巩固了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自信心。

3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建议

3.1 对学校的建议

(1)“硬件”支持。学校应该尽量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软硬件条件支持,良好的硬件环境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撑,另一方面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时的教学资源,需要利用硬件、网络环境来开发或共享。(2)“软件”保障。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为教师积极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软件”保障。首先: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其次,针对教师的实际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再次,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为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提供及时的帮助。

3.2 对教师的建议

(1)转变观念。信息技术对教学是否具有促进作用的价值观与信念,会影响教师是否采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能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成效,是教师考虑是否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因素之一。(2)提高自身素质。信息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具备更高的素质。首先,教师应该掌握各种先进的理论及相关技术,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其次,提高操作技术设备的能力,这些设备是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的基础。再次,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3)充分利用既有资源。教师自己开发信息化教学的资源,需要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美学等理论及相关技术的支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既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互相分享、互相协作,减轻教师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负担,增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兴趣。

篇2

[关键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影响着学生培养的水平,是教师培养的关键环节。本文分析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方法。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教学环境的制约因素。信息化教学离不开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支撑,如多媒体教室、录播系统、校园网的覆盖、教学软件的引进等。部分高校虽然在硬件上达到了相应的水平,但信息化软件资源(如电子图书、教学平台等)的引进、维护和利用还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这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主要的支撑条件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二)教师教学观念的制约因素。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是制约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人为因素,这取决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认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等。(三)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制约因素。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依然是以传统的专家、领导、同行、学生等多方评价,评价中是否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信息化教学时代的重要评价指标,这是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的考核评价制度。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教学环境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整个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应配置符合国家标准和满足实际需要的信息化配套设施,如加强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录播室、数字化实训室、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进程的建设。结合本校的实际,推进教学资源平台建设,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为信息化时代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条件保障。(二)政策机构的保障。制定相应的政策奖励措施,如将教师信息化水平纳入教师职称评聘校内考核的重要指标、制定的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的政策、加大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奖励政策等。同时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领导力度。(三)加大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力度。通过各级别的培训项目,注重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信息化评价的能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市级等各类相关的优质培训项目,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及教育技术方面的校本培训,包括对信息化教学理念、教育技术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培训以及对课程网站建设、微课制作、文字图像素材处理软件、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动画的制作、网页的制作等一些基本的技术进行培训。(四)加强信息化项目的开展。以各种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为依托,提高教师信息化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建设精品课程项目、教学资源库项目、网络课程项目、教学媒体资源素材项目等。鼓励教师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和专业教学的整合,从根本上促进教师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通过组织开展各种信息化相关教学大赛,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微课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以获奖教师做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教师参与度。通过鼓励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如开展云班课教学改革、开展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等,可以鼓励教师把信息化教育技术渗透到日常工作中。注重信息化技术、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五)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考查效果。加强对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方法途径的座谈反馈,考查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效果,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模式。

总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对教育教学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完善激励政策、加大教师培训、开展教学研究、转变考核方式等多个途径,不断提高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信息化教学理念是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所持有的基本态度与观念,是信息化教学的前提,教师不仅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还需在观念上厘清信息化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信息化教学不是一味追求教学信息化、先进化,主体还是教学,信息技术是工具,它是为教学服务的,很多教师很容易走入这个误区,过度追求技术效果、炫技而忽视了在教学中的实用性。

(二)信息化教学素养

1.技能素养。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与网络运用技能,例如会利用网络搜索资料,会使用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电子书制作软件等工具制作课件,能够使用多媒体软件将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源转换为教学资源。2.课程整合素养。课程整合素养是指教师能根据所授课程特点及教学对象选择、利用合适的信息化技术与资源,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技术+课程”的叠加,“整合”指的把各种技术手段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课堂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同样道理,上课不是展示黑板和粉笔的过程。3.信息道德与安全意识。教师对信息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必须具备一定的了解、判断、鉴别能力。

(三)设计与开发能力

1.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科学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条件,除了需要教师能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与资源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设计经验,考察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教学策略、设计内容与目标、技术应用效果、创新与实用价值等指标。2.网络课程制作能力。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来表现某课程教学内容并通过网络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网络课程制作除了课程教学设计外还涉及到脚本编写、相关素材制作,课件制作等活动,所以对教师能力要求更高一层,必须具备相应的网络知识、软件工具使用能力及素材搜集制作能力。3.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力。长期以来,学校与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对技术要求高,所以开发主力人员是IT行业的专业人员,恰恰相反,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主力军应该是有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课件、软件等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4.教学软件设计能力。教学软件设计的主力军同样不是专业IT公司人员,应该以一线教师为主,技术人员辅助,教学软件讲求教学性、技术性、创新性、艺术性与实用性并存,教师同样应具备基本教学设计能力、软件工具使用能力及一定的审美能力。

(四)应用与实践能力

1.课堂、实训现场教学能力。这里主要指的是教师课堂教学、实训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教学平台或其他教学设备完成课堂教学或实训教学任务的能力,教师必须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来创设教学环境,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运用相关数字资源或设施设备解决教学重点难点。2.组织管理与评价能力。组织管理是教学实施的保证,教师必须具备能利用信息化手段来驾驭课堂的能力,技术使用合理,遵循必要性原则,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五)继续学习与专业发展能力

当今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职业教育环境同样也是在快速发展,不断涌现出新教学理念、新的信息技术,比如最近在教育界掀起一股浪潮的“翻转课堂”、“微课”,教师只有随时保持继续学习,不断打造自身专业能力,才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势下保持活力。

(六)研究与创新能力

篇4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25-02

一、问题的提出

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7月,全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5.91亿,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获取、商务交易、交流沟通和网络娱乐[1]。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民人数的持续增长,我国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这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逐渐多元化,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为了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生力量,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其作为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信息化教育的今天,如何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它强调的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能力,包括对信息化技术及相关资源的使用与处理。我国学者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相关资料,概括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即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对学习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2]。

三、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伴随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信息意识的增强,独立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整体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近几年,伴随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独立学院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充满活力,并已成为独立学院的新生力量。但是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提高。其一,很多青年教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认识观念模糊,认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师教学中对于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简单应用、教师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其二,他们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就是信息化水平,只是片面地注重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但对于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能力的有机结合,怎样通过信息技术来拓展教学深度与广度等方面的认识不够[3]。很多青年教师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缺乏对学生深层次的引导;此外,很多青年教师对于多媒体资源和PPT的使用还处于浅层水平,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方法使用不恰当,从而使得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不显著。

四、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我院是新兴的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是学院发展的主力军,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学院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我院主要从政策制度、学校组织以及个人发展三个层面探索如何培养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1.政策制度方面: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我院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与青年教师情况相符合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一方面,学院制定了完善的政策机制鼓励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构建开放、灵活、适合独立学院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发展体系,引导青年教师掌握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尽快地适应和熟悉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4];另一方面,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是保证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支撑,我院为青年教师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信息化环境保障。

2.学校组织层面: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学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最直接的促进因素。我院通过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学督导等方式,为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重要平台。①成立名师工作室,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我院成立名师工作室,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传帮带氛围,青年教师通过向高职称的教师学习信息化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培养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理论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青年教师只有同时具备了理论与实践,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②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提高教学水平,信息化教学方式并不是万能的,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一定规律,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要素选择性进行使用。我院已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并逐步制定信息化教学大赛方案,如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等,营造良好的信息化使用环境,促进教师合理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③教学督导,保障教学质量。我院于2012年成立教学督导组,加强教学过程监督,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督导组专家本着以“导”为主,以“督”为辅的原则,在“督”中发现问题,再经过“导”来培养青年教师,从而有效地推动了青年教师的发展[5]。

3.个人发展层面: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动力。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政策制度与学校组织是外因,个人的发展观念才是内因,只有青年教师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信心,并不断努力,这种能力才会有更大的促进,否则,其他一切外部因素是不会直接产生重要促进作用的。①自主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当代社会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已渗透到工作与生活的各个方面,青年教师作为学习者应注重自身专业发展的动态化,加强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培养数字化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掌握知识,运用信息化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自身发展。②在职培训,青年教师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参与各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活动,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学交流、教学观摩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培养信息化教学水平。③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反思,教师之间通过信息化交流与协作,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通过学习共同体,青年教师不仅可以集合教师的教学智慧,丰富完善自身的信息化知识体系和能力素质;而且可以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疑问,并得到及时的解决。此外,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教师可以通过“微博”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理论与实践经验,促进自身的发展。④以课题研究驱动学习,开展信息化教学课题研究,让教师带着课题任务去学习,可以驱动青年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为信息化教学服务。

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独立学院应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一方面,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青年教师成长的规律,给青年教师营造一个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应从政策制度、学校组织和个人发展等方面全力支持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2013/cnnic32/

[2]赵健,郭绍青.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4).

[3]黄玲芳,苏叶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问题探讨[J].科教导刊,2011,(2).

[4]李天龙.大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途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

[5]于晓红.财经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7).

篇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教师 美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60-02

信息化教学,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模式,达到新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是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技理论运用于现代化教育的教学方式,是新知识、新成果与新理念的完美结合。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的观点对教育行业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达到全新与超前认识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教学体系中,每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从而适应并很好地完成新形势、新条件下的教学任务。这对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自身应具备的美学素养则是“为师授业”的基础和前提。

一 师德的品藻——为人师表

每每提及教育、教师,人们总会联想起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后人称其为“圣贤”。圣,往往被人们理解为德行的崇高与神圣,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境界。这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对为人师表最朴素的表达,这是每一位教师所要坚持的基本准则与规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言行,是师德最直接的表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教授他们为人的道理。以自己的完美人格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丰富情感去感染听课者,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塑造完美品格。这样的言行是崇高的体现,它是美的,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因为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力量,感受到了奋进,更影响了他们的日常行为。

客观世界有真、善、美三个方面,主观世界有知、情、意三个层次。可以说智育是通过科学来传授知识,开发智能,以把握真;德育是通过言传身教来感染和影响学生,提高品德,以把握善;而美育则通过美学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学生真正感受美。真、善、美的完美结合,是美的最高层次表达,更是师德的崇高体现。其实高尚的师德、严谨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不仅是德育的影响,更是美育的体现。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对学生的关爱与牵挂。

为师者的道德品行不仅是教育的基础,更是敬业与奉献的真切表达。教师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人,还要立己。作为教师必须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学知识、教书与做人“三结合”。这就更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对学生再多一分关心与爱护,用高尚的品行去感染和影响自己的学生,使他们不仅陶醉于知识的海洋,更要让高尚的品行陪伴他们的一生,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 用丰厚的知识底蕴,展现世界的精彩

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不仅仅是启功先生对北师大学子提出的殷殷期望,更是每一位为师者终生遵循的准则。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当信息化教学走进我们的课堂,学习已不再是学生的“天职”,更成为每一名教师所要坚持的“工作”。每一天都有新科技的进步,每一刻都有新成果诞生,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充满我们生活的空间,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成果很快便会迅速传播。年轻的学生往往对新事物和新科技充满了好奇,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他们更关注全新的领域,甚至有可能比教师更早地接触到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这就督促为师者要加强学习,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尽快学习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甚至有时可以放下“师道的尊严”,向更熟悉某一方面知识的学生学习,“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向更新、更高的学业领域攀登。同时,教师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了自己的工作与教学水平,做到了“教学相长”。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仅要全面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更要关注媒体、网络的信息传递,多层次、多角度地学习本专业知识,关注并尽量把握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态势,使自己的思想与认知紧跟科技和知识的发展。这又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要及时了解本专业最新知识与信息,更要熟悉新媒体的应用与操作,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弥补不足。儒家思想中的“崇礼乐,赞化育”,演绎到今天,便是我们对信息的获取和领悟。可以说自身的不断学习,是审美主体社会化的健全与完善,这使我们拥有了“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欣赏音乐的耳朵”。

但同时也要看到,年轻学生阅历浅,文化知识层面尚有一定缺陷。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学习并掌握最新科技知识和成果后,要及时帮助并指导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真正感受学习的乐趣,领悟学习中的美,从而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既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又要有所思考、有所探求。教师最好能指导学生“在已知中探索,在未知中发现”,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所收获、有所启迪。

三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着美

知识的传承不仅要通过讲授,更要利用丰富多样的现代

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充分展示知识的魅力,展示那份美。在信息化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已被广泛运用,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在一些比较抽象、概念性较强的知识讲授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影视、广播和投影等现代化设备,将像、光、色、声完美结合,使学生自己便可以通过感官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从而减小学习难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融入美。在美学类相关课程的教学中,《美的范畴》一章涉及喜剧和悲剧,学生往往将其与戏剧概念中的喜剧和悲剧相混淆,理解较为浅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学生们放映了卓别林的经典喜剧电影《摩登时代》,学生在观看电影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影片放映后的讲解,学生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既集中了学习精力,又直观地理解了美学中喜剧的相关内涵与意义,自然而然地与戏剧中的概念相区别,更容易地领悟了喜剧性、悲剧性与喜剧、悲剧的异同,可谓事半功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更要让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美的魅力。教学中,我们在课件设计与应用时,要注意启发式引导,不妨预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导入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前,便对学习内容充满期待;而最后的结论或重要原理、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总结,甚至让学生来做课件,由他们自己讲、自己学,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和点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领悟了学习中美的真谛。

四 把握教学规律,让知识的传授更美

在信息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在知识传授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师每一堂课的讲授,都不仅是文明的传承,更是为师者向其学生展示现代精神与理念的真实表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更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内在固有的尺度”:

一是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自身条件各不相同,对知识的学习和领悟的能力也有差异。因此,教师辅导既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与接受规律,也要兼顾不同学生学习的不同特点。指导基础好的学生“广学博蓄”,积极接收各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素质,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而对基础稍差的学生,除了多帮助、多鼓励以外,还要发掘他们自身的学习特质,“因人制宜”,从而真正做到“吃得下”“吃得了”。并且,最好能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鼓励他们主动学习,这种自由、自主的学习内容,不仅仅来源于书本,更多的是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空间和信息空间。信息技术的运用既是信息化、实践化的把握,又是让广大学生走近信息、掌握资源,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是学习实践中美的创造与延伸。

二是知识自身蕴涵的科学发展规律。文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是以知识的发展和积累为基础的。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科内容与体系的变化,在教学中体现出知识的进步与发展。而整个知识体系的形成,必然是由低至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成熟的过程。教学的顺序自然也要符合学科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又要有所创新。既要立足现实,稳固基础,又要具备高瞻远瞩的前瞻性,不断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和网络知识的丰富性,不断积累、不断发展。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既要不断从丰富的网络中获取所需的教学资源,又要充分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态势和最新科研成果。让最新的科研成果,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不断发展的学科体系,让美的教学充分展现美的风采。

学校教育以文明的传承和人才的教育为己任,教师的教学既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也要注意本学科知识的积淀与进步,并要将二者协调统一,使之相互促进,不断发展。这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是科学精神不断求正、求真,不断前进、发展的完美体现。

五 加强教化与引导,让美和自由成为学生飞翔的翅膀

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是薪火的传承,是美的创造与分享;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智慧的收获,是美的欣赏与感悟。但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自我的完善与提高,更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和引导,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一种自觉的、自由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实践,去学习知识,去欣赏美、感悟美。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受到美的熏陶,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创造,教师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能力,使他们充分感受学习的趣味与快乐,使学习的全过程成为一种自由、自觉、自愿的活动。尤其是信息化条件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将知识的拓展空间无限放大,教师更要鼓励学生运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搜集整理相关信息,使所需内容全面化、系统化、条理化。同时还要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真正参与实践,并要有所创新和发展。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美的欣赏过程,美的规律体现了人的自由活动。

信息化的发展为知识的获取提供了便利,这时我们要鼓励学生的思考和创造,使他们将自己的思想融入新知识和新能力中,充分感受自身学习活动的美,让学生无意识地进入自主学习的角色,但又要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一切都是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这既是新科技的运用与把握,又是美的创造与完善。

六 结束语

信息化的发展与腾飞改变了世界,更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与行动;美的创造与欣赏令人陶醉,是心灵的期待与满足。

当信息化与教学完美结合时,信息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更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都是现代化信息教学中可喜的发展与进步。作为教师,此时的教学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讲授,要将最新的信息、方法和手段自然地运用于教学,并不断学习与进步,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与修养,使自己的教学给学生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学习的快乐,让先进的手段与理念共同演绎美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刘洪纪.教育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DB/ OL].http:///20051019/3156358.shtml

篇6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模型建构

显而易见,中职师资质量提高的应该从两个途径并行,一个途径是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这一条件目前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的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了人力资源的大国,并下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因此,中职教师在入口选拔上已经具备了较大的空间。如果各地适应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需求,适当提高教师待遇,则不难将优秀的人才吸纳进教师队伍。第二个途径是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这是着眼于大多数师资的长效措施。因为伴随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等变化,一方面,教师队伍的结构会失调,需要的专业教师人手少,需求不足的专业师资则可能剩余;另一方面,即使专业对口的教师随着时间推移也会面临着知识、技能、理念更新滞后,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再者,教师对中职教育特点的把握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和适当的科学的指导,过去在这一点上由于职业教育地位的影响,师资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师资队伍的新陈代谢严重不足。在职教师的培训涉及的面比较广,但仅以教学质量提高的角度看,当前提高中职教师的信息教学能力是重中之重,这是中职教育步入现代化的基石。从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虑,及中职教师的教学实际,笔者构建以下的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如图1),以供教师专业发展参考借鉴。

在本模型中,围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形成,应该关注四个方面的提高。一是理念的更新,不更新教育理念,就会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有抵触心理。在传统中职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如果因循守旧,就认识不到职业教育的新形势、新阶段、新问题,就不会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没有理念先行,没有态度上的转变,即使开展教育技能培训也难收到良好的成效;二是专业教学技能的形成与提高,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不能以知识为本位,学科为本位,要以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目标。[2]因此,教学法上要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和相应技能的提高。要将动手做的比例提上去,将坐下听的比例减下来。这就得打破课堂中心的教学惯例。开展组织形式工、多种教学方式的技能教学。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学技能,教师引导作用无从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也缺乏现实的基础;三是教学媒体设计开发能力,中职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动作技能的教学,比如,用视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操作规范的教学导入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法,是全世界的普遍经验。如果我们真实工作场景练习的条件创设不足时,就可以多采用视频录像教学。当然这种形式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看视频了事。实践证明,学生观看录像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这就要求都是采用小视频分段教学,否则,其效果也不能体现出来;二是对工作技能的虚拟现实,以驾驶技能为例,多种虚拟方式都可缩短学生形成实际操作能力的时间,而且相应的教学投入大幅度减少。但是教学媒体的设计开发确实不是单个教师所能完全胜任的,因此,也必须组建中职教学团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开发;可以采用专业教师+媒体设计师+教学设计师的开发架构;三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的拓展。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开发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多媒体手段是非常重在的方面;四是教学设计能力。我们知道,教学设计在我国的应用局限于学校正规教育。事实上,作为始作俑者的美国。其应用较早是在军队训练,后来是企业培训,现在更形成了绩效技术。对技能的训练如何进行需求分析、如何实现方案优化、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流程设计、如何评估成效等都有一整套不别于学校正规教育的方法体系。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如果不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中职教学从根本上实现科学化、信息化、模块化就无法落实。

在本模型中,围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几个关键内涵之间是一种动态关联状态,更新理念是起点也是终点,一种能力的形成可以作为另一种能力的基础,相互之间互为依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循环结构。

基于模型的实践研究

篇7

前言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内涵是教师在日常实际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将每个学科的知识转换成特定的结构体,旨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进步。就目前我国教育现状来看,信息化教育在我国教育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对我国师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逐步增强,这就需要教师在面对现代化的教育环境下转变自己的角色。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含义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设计者,还要做信息化学习材料的传递者。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提升学生综合知识与素质的重要因素,教师要适应这些角色的转变。在现代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以现代化教育为指导思想,教学环节也要融入现代信息化技术,将信息化技术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力量。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当前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大环境下,具备良好的现代信息化教学素质[1]。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信息化教学在教师群体中的推广起于近几年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各项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对于信息化教学的重视。所以,信息化的教学可以说不是由教师主体进行推广的,而是由外部的力量进行推广的。有的学校大多有资历的教师年龄都偏大,对于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教学还存在着抵触的心理。有的教师甚至认为,采用信息化教学就是让电脑主导的现代化教学取代过去黑板板书的传统教学,这样的观点是对信息化教学认识的缺失[2]。

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还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化教学发展的需要,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只是单方面将教学内容传递到PPT课件上,没有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扩大化。在教学观念以及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来说,距现代教学水平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

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其根本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在日常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来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3]。

1.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培育

要培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具?w指的是提升教师教学中必备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运用能力,会使用Flash、PowerPoint等软件去制作教学课件,能够将多媒体软件转换成文字图像等资源成为教学必备的资源。

2.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综合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学设计能力能够让信息资源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能够科学化的安排每个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有效的教学条件。提升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不仅要让教师熟练掌握操作各类计算机计算,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一定的教学设计经验。

3.网络教学课程制作的能力

网络教学课程是以网络表现为基础,将实际教学内容通过网络的表现形式来开展的教学活动形式。网络课程制作的能力对于有的教师来说要求相对较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和软件使用以及搜索能力,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实践模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4]。

4.提高教学认识,改变教学观念

在现代化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将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要将教学的根本放在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之上。要让学生成为现代教学课堂的主体,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让传统的教学课堂变得活泼起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适应角色的转变,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的"学"。

5.加强能力培训,强化教学素质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以及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当下教师需要强化的教学能力,也是目前对教师培训的重点。通过定期开展培训活动,让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网络信息搜集整合以及课程设计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培训的方法可以通过相关学校之间的互访学习、参观交流,聘请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知识讲解和技能的教授,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

篇8

一、领导重视,人员到位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远程培训工作,并将这个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门会议布置了相关工作。由本校教师中曾参加过长清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教师信息技术学科培训活动的专职教师定期进行辅导,保障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管理,措施落实

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做到"三个重视",即重视教师在讲座中所咨询问题的及时解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训交流研讨。本着“边培训、边研究、边行动、边总结”的思路,在远程培训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逐步构建“以教师培训机构和教育科研部门为依托,校本研修为基础平台,远程培训为主要手段”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三、搭建平台,展示交流

为了增强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我校将培训与研讨研修有机结合,于2010年8月16日至8月30日期间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了全员集中学习,研讨交流气氛浓厚,扎实有效地推进此次培训活动的进行。

四、跟踪考核,保证质量

我校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工作的新机制,努力实现教师培训的“提高教育理念素养”与“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相结合,“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看”与“做”相结合,“培训”和“教研”结合,不断提高我校教育的工作效率。

五、培训效果

1、更新了观念

通过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普遍反映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拓宽了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自身的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提高了能力

通过培训教师在多媒体有效运用方面有了较大进步,现在大部分教师可以做到得心应手地制作课件。

3、看到了不足

通过培训,加强自身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提高成为每位老师的共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乃至源源不断的溪水,这样才能有准备地给学生一杯水。大家认识到:一个好的老师首先是一个课程工作者,再是一个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研究。我们的知识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教育的意义是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4、开阔了视野

培训让广大教师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教师都表示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四、存在问题及反思

1、教师参与交流的意识还不够强。

2、学习中“听听激动、想想感动”,“沉”下来思考不够。

篇9

关键词:信息素养;现代教育技术;高校英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21-02

一、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涵义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Turkowski)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又于1979年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后来陆续有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的出现,其中比较有权威的是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在1990年的年度报告中提出的信息素养人的标准:1. 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2. 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3. 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4. 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能指定成功的检索策略;5. 能检索信息源,包括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6. 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7. 能为实际应用而对信息进行组织;8. 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9. 能采用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从美国这一对信息素养人的要求的标准,前二者可以归纳为信息素养人的信息意识,接下来的三项为信息素养人的信息知识,最后四项为信息素养人的信息能力。

我国的王吉庆教授则认为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信息理论道德修养、信息意识情感、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其核心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等方面的修养与能力。

深入分析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三大目标体系。一是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基本的传播学知识、文献检索知识、多媒体技术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内容。二是能力体系,既包括人们在获取信息、批判性评价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创新信息等方面的实际能力,还包括人们将以上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的学习和交流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首要内容,是人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素养,可以使人们在信息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个目标体系则是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伦理道德、信息法规与社会责任感等在内的意识体系。

二、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意义

信息化社会是以信息的流通与积累为其特征的社会。由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日益成为一种比物质和能量更为重要的资源,信息的流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教育而言,直接引起了教育的信息化,影响到了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一分子,也受到信息化这一大环境的冲击。

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化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主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中国加入WTO后,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性人才参加国际竞争。同时,信息时代呼唤信息人才,在信息化社会,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要求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这些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直接由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高低来决定。

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教育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甲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他在教育信息的准备、教育信息的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信息化的社会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其次,教师要有基本的信息知识;第三、教师要有高尚的信息道德;最后,教师要具备熟练的信息能力。

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特别是对有关教育教学的信息的敏感度。教师必须能意识到信息在信息化社会的重大作用,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教学,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的教学决策的基础;有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自己的教学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有把这些有效的信息整合到所教课程的教学当中去等等。

信息知识是指教师对信息学理论的理解以及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知识的掌握。教师应掌握不同的信息源在教学的应用的知识,如教材、报刊杂志、录像录音、电视、广播、网络、计算机等;高效地使用诸如投影仪、录像机、录音机、计算机等电子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的知识;熟悉图书馆资源的分类知识;掌握信息检索知识,掌握从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熟练掌握几种教学需要的软件,如汉字输入技术、Windows、Powerpoint、 Word、Explore、E-mail等等。

信息道德是指教师在获取、使用、生成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要求。教师对于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应坚决加以抵制,选择有用的、有正面影响的信息进行加工、合成,以生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学生、也有益于自己的信息;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学会评价信息的好坏。

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指教师的信息判断、收集、批判、处理、生成及传递能力。教师的信息收集能力是指教师根据自身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必要的教学信息的能力。教师的信息批判能力是指教师客观地了解信息生成过程,并探讨信息的信度与效度的能力。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教师对所获得的信息(素材)进行加工、变换、控制、合成、保存的能力。教师的信息生成能力是指教师通过对诸多的信息的归纳,抽象出新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得出新的结论的能力。教师的信息传递力是指教师用一种明白易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传递教育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师作为信息的吸收者和传递者,其信息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的好坏。

信息时代,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意义尤其重大。新制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谈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时这样写道:“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见,新要求明确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作为了大英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而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无论是对于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具备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有效培养并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要有效的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思想指挥行动。只有在思想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才能在行动中是能力有所提高,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许多教师一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信息思维能力弱,信息的敏感度低,不能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必然增长不高。因此,在信息技术时代,提出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首当其冲的意义。

对于学校而言,首先应该给教师创建一个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加大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所需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为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纳入教师的职前培训非常必要。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职能。因此,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加入教师的培养内容体系就显得举足轻重。 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势必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这就要求要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如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制作人虽,教育信息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等等。同时)根据需要确定培训内容及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样多管齐下,势必能够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

四、结语

加强信息素养有助于外语教师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需要,顺应数字化教育的发展潮流。结合计算机网络辅助外语教学实际,研究网络教育技术条件下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信息素养成为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改革的有力工具等方面,为外语教师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为外语教学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 顾小洁等. “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网络科技时代,2002 01.

[2] 郭万群,杨永林. 虚拟环境下的语言教学研究综述[J].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67-68.

[3] 郭强. 虚拟学习环境与大学英语教学[J]. 韶关学院学报,2003 10.

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微课;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18-02

1 前言

对于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实现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应对现阶段的信息化语文课堂。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将微课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能够有效整合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打造优质、高效课堂,逐步改善和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2 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微课

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分析 所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其内涵界定在学术界众口不一,但是又可以简单归纳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实现教学设计、实施和监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许多在校的语文教师资历较老,尽管经验丰富,但提及信息化能力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新鲜的语文教师血液注入小学时,通常仅需要通过教师资格的选拔以及专业知识的笔试、面试和试讲,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考查减少,这也就导致小学在校语文教师信息化思维较低。为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水平,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监控的能力。

微课 所谓微课,就是以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为载体,将学科内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考点进行重点阐述,并将例题、练习题和考试真题以及实验操作等以视频教学的形式呈现,从而将其与其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微课的主要特点包括:视频是主要的呈现d体;视频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以5~10分钟为宜;一节微课的重点在于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平日学生大都上的是40分钟或是45分钟一节的大课,调查表明,他们不可能一整节课都保持高注意力,通常在每节课中间保持上课的高效率。而微课设计时间短、内容精悍,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能够很快抓住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沉浸在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时,它又会迅速结束,给学生以回味无穷的感觉,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有助于提高整个课堂的效率。

3 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微课,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可以获得有效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新方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要借助微课这一新兴事物,充分引导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监控,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传统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对教学步骤、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设计。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一种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在系统方法的指导下,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和资源,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实现最优化教学过程设计。通过微课的应用,促进教学设计的精细化。在微课程的录制过程中,需要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知识点进行描述,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重组和再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针对性的互动学习机会。通过微课,有效实现对教材知识点的筛选,加深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微课设计也要脱离传统“辅助教师讲解”的设计思想,逐步形成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这些都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确保教学过程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为了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不断地进行计划、调整、检查、评价、控制、反馈,这方面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师独特教学思维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着重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知识整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随着微课的应用,虽然视频短小,但是贵在“精”,重点关注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实现对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导入、讲授、总结、复习等各个环节,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 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具备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能够确保教学活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正确评价,从而给予教师合理的反馈,对教学活动起到重要的调节、矫正作用,实现教学活动的自我控制合理化。在微课环境下,通过互动式微课设计,能够有效实现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监控,并准确掌握学生对于某个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

微课应用信息化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数据对学生上课情况进行掌握。如在每一节微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从学生手中收集数据,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对微课效果进行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如果长期处于这种信息化技术的锻炼中,即使是不具备信息化能力的教师,也能够逐渐养成信息化思维,形成信息化能力。因此,微课的应用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具有明显的助益。

4 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在课前准备方面,培训与激励并重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教师在课前需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小学语文课堂课前的准备工作应包括课标及教材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策略的选择、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过程的初步设计等。这些准备工作的进行,都需要做得系统化、科学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而且要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通过从选题、制作脚本的撰写到最终制作的过程,能够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如《爷爷和小树》一课,通过执教者前后两份教学案例对比,可以看出教师不仅从宏观方面较之前有了较好的把握,使得教学设计整体逻辑性更强,而且在微观方面进行了调整,每一个小的知识点都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引出,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微观方面,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小组合作,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共同进行探讨,这样既加深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又可以学习到其他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总结而来,这样的模式是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

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的时候,还要想好一定的鼓励方式。小学生和其他高年级学生不同,他们对教师有一种崇拜感,教师如果在学习上对他们予以肯定,他们将备受鼓舞,会更加有学习的动力,从而更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如教学《王二小放牛》,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方式,用多媒体向学生放映优秀的分角,让学生提前准备具有自己特色的分角色表演,可以自己找表演道具,等到上课的时候让他们自告奋勇,给大家表演。τ诜纸巧中表演较好的,应该事先准备好给他们鼓励的小本子或者小铅笔,以让他们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更加用心;对于表现不太好但勇敢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对他们进行积极的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方面,注重技术培训与实践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好的教学课堂不仅需要合理设计,更加需要现场生成。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应对的突发状况更多,这就对教师的信息化实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课堂的顺利推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于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能力直接关系到他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信息化课堂的顺利开展程度。为此,教师应该能够简单地维修处理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对于教学设备的使用目的、使用方式和时机都要准确把握,特别是对小学生,更要结合他们的特点,提升教学课堂的管理能力,以免引起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混乱。

为此,通过微课的应用,实现对不同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合理利用,能够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资源利用能力。同时,通过微课的应用,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和头脑风暴等活动形式,共同进行课堂实例的剖析与研讨,不仅对教师的课堂实施有帮助,而且能够围绕教学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5 结语

微课是信息化背景下新型的教育教学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体现,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必然能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带来新的风潮。现阶段,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应用规模较小,大规模应用尚显得有些空白。通过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这对于改善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受教育机会不均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在实践中应该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加大系统化、规模化微课资源开发,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麦海娟,麦海燕.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与提升策略:以宁夏回族自治区Y市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4):31-34.

[2]蔡丹迪.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研究[J].亚太教育,2016(16):25-26.

[3]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5):34-40.

[4]何克抗,余胜泉,吴娟,等.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