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9 13:5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庞杂,而在这庞杂的内容中有不少题材和感恩有关,而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愈发证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深入挖掘教材之中的深层次内容,将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突出出来,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育中感恩教育的发展。通过感恩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小学阶段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一、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而其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也比较多,将这些内容挖掘出来并且加以适当的处理和应用有利于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当前小学感恩教育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作为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应该主动承担起德育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挖掘语文课文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然后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将这些内容加入其中。这样一来对小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要求我们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给予积极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注意重视素质教育。
(一)引导学生感恩自然
大自然是生命的母亲,我们来自于自然,我们生存下去所需要的所有元素也同样来自于自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感恩自然。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和空气,还给我们美丽的风景。而且小学语文课本之中相关的内容也比较多,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恩自然。
(二)引导学生感恩双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往往会忽略引导孩子感谢自己。所以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之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恩双亲,让学生对父母心存感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歌颂母爱、歌颂父爱的文章并不在少数,因此选择合适的内容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感谢祖国
祖国是我们所有人的伟大母亲,而我们是伟大母亲的儿女。只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才能够对所有人民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略祖国的壮美山河,让学生看到我们祖国取得的伟大成绩,让学生对伟大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样有助于增强祖国的凝聚力,让学生对我们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依感。
二、正确的运用教学资源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
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对教育资源的利用。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感恩首先要引导学生爱护自己的生命。生命是所有事情有意义的前提。近些年来不少地方都发生了学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的事件,这说明感恩教育存在有很大的问题。父母辛苦地将孩子养大,而孩子却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对父母的打击是巨大的。而感恩最重要的对象就是父母,只有对得起父母才能够说自己开始懂得感恩。其次,感恩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担当,在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感恩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到宽容大度。有时候一些人、一些事可能会对我们的情绪造成影响,但是正确的对待方式不是斤斤计较,而是应该宽容和大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消极的事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恩。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感恩的对象。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如若遇到写景的文章,就会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对大自然产生感恩的心理,感谢大自然对自己的馈赠。而如果文章内容是写人的,那么,笔者会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人物的遭遇和命运,想象如果是自己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应该怎么做,而这么做又会有怎样的后果,这样同样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其次,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到一些必要的情感,这些情感的体验是帮助学生学会感恩的必要环节。只有充实地体验到这些情感,学生才能够对感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样一来感恩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就会有明显的提高。最后,感恩教育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帮助,比如说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对课本内容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理解,这样一来有助于促进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感恩教育的内容,只要处理得当,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对感恩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此给予积极的重视,并且真正地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韩慧鹏.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08(6).
篇2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何关系? 这个问题显然未引起国内语文教育的关注, 但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 这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教育部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相当程度来自文学的熏陶。小学生年龄一般为 6至12 岁,由于生理 和心理年龄特征及所受教育的程 度, 适合这一年龄段儿童阅读理解的文学多为儿童文学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卡通等。优秀的儿童文学因其语言浅近生动、主题单一明朗、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而深受儿童欢迎。因此,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一 种必然的联系, 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将儿童文学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主要是因为儿童文学符合儿童的审美观念与认知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段,是非观念淡薄,因此需 要教师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思想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儿童文学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观念的主要方式之一。为此,教师要尽早发现儿童文学的价值 ,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儿童文学在 小学 语文中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儿童文学具有启发性。儿童文学中的价值观念可以熏陶学生的个人价值,培养学生 的逻 辑思维能力、学科兴趣等;第二,促进教育价值的 实现 。儿童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性 ,它不仅能够起到启蒙教育的作用,更能拓展出启发性教学。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育大有益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儿童文学作用的措施
1、提高教师对儿童文学的重视
要想发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 作用,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重视,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 一,加强教师在儿童文学方面的修养。例如,教师在平时自觉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的认识与掌握,从而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阅读 情况,选取恰当的作品,顺利开展语文教学。另外,学校要定期开展儿童文学学习活动,促进教师增加儿童文学积累。第二,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开设相关的、能够增强教师 儿童文学修养方面的课堂,引导未来的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特点进行了解,帮助教师对儿童的心理以及发展规律等进行认识,进而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言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语文教学的水平与质量。第三,学校的积极倡导。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然后积极倡导语文教师发挥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增强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重视,从而帮助语文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
2、利用儿童文学的特点促进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要想发挥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语文教学的开展。儿童文学的美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作品的理念及艺术手法上。作品通过对人类最初的审美、思想等进行描绘 ,给予儿童充 分的想象空间,进而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这要求教师 要善于挖掘儿童文学中的美,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与解读,然后将其 体现在教学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将文章对细节的描写进行着重讲解,让学生从细节处发现学习的乐趣,并且对儿童的内心进行解读。
篇3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
任何教育在教育之中都应当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进行设计,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如果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成绩的提升,而不注重通过对整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塑造,那么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与意义。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学生的个人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在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作为小学生人生中的起点,求知并不应当成为教学的唯一要求,而应当注重通过运用关怀以及塑造的理论,激发小学生的灵性成长,保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学习,从而运用积极向上的态度促使小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面对困难。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理念应当是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全面促进小学生智力、审美以及人生价值观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不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在进入小学初,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头语言能力,小学语文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能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云纹口头能力。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试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目前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汉字的识别以及断句能力的培养仍然占据教学的重要地位,并且教学以为强调对学生语文思维进行培养,没有注重文字的重要性,这也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残缺,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加之小学语文教学时间的有限,小学生无法在课堂中吸收语文思维的转化。大多数小学生语文基本功不扎实,基本都是文字能力不足而产生。所以小学语文小学应当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互动少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教学缺少互动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之中往往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只需要被动的听课,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致使小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另外教师在语文课堂之中,往往并没有设计一些课堂思考题,或者思考题设计的相对较为简单。例如:在语文教学之中,教师提问学生“文中有一段是全文的中心思想吗”,而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可以,这种思考题缺少对小学生思维的调动。还有一些教师对语文思考题持有置之不管的态度,这些问题都说明了语文教学缺少必要的互动性。
(三)缺少必要的阅读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都是将教材作为中心,将教学任务完全归于教材中而教师通常也会认为,只要将教材中的内容完成,那么也就意味着,本节语文课的完成。,那么背诵课文也就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这种枯燥的背诵课文往往造成小学生无法利用更多的时间阅读课外刊物,这种教学方式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改善小学语文教育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改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可通过结合其他类学科教学方面的优点,在通过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状况,针对性的运用具有意义的教学方法,并将语文知识融入到其中。例如运用计算机进行动画模拟教学,通过将课本中的内容以动画等方式进行播放,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但改善教学氛围,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扩宽语文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针对当前语文教材内容枯燥的现状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充,将书本中的内容进行灵性化和生动化。教师可在语文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设置成故事情节,通过运用故事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关注度,增加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故事中不但获取语文知识,同时故事也强化学生语文知识点的运用。另外教师也可在教学之中运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游戏以及教学图片等方式,提升语文教学的色彩性与趣味度,让学生在娱乐之中潜移默化的学习语文。这样不仅有效促进学生自发学习语文知识,同时也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很大帮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根据教学而安排的一种学习活动,其时间在课堂之外,同时也是课后的一项活动。常见的方式有游戏竞赛以及分组学习。可要求教小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进行作业的完成。也可通过学生的分组,并针对不同组学生选择适当的任务,让学生在自身的周围通过选取与任务合适的资源完成,教师在评价之中可运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不但促进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扩展,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篇4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它主张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它从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文化修养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写课外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二、小学语文教育的实施
1.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培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智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情商;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在传授基本知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的朋友。同时要用自己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人。
2.明确教学目标,准确理解和正确处理教材。
一节好的语文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改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制定符合素质教育的科学化的目标体系,以有利于检测和操作,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层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但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的情感内涵,激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三、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
四、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显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篇5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渗透。如文字:汉字沉积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古诗词等文学作品:小学语文中的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学生的文化韵味,陶冶其情操,提升其精神境界。艺术:《赵州桥》《藏戏》等文章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及文艺艺术的多样性。民俗节日:课本中的《北京的春节》《十二生肖》等涉及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文章可让学生铭记这些来自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避免了传统文化的流失。虽然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一直在进行着,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学形式单一,例如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背诵理解之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渗透较少,不能很好的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二是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创新,更多的时候是教师的教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的体现。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有调查显示,随着年纪增大,人的记忆力不断下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逐渐降低。而传统文化学习需要熟记背诵,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所以在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不但能较快的认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汉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学习汉语文就是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生活、思想和精神,是民族文化主要的传播及学习途经。儿童从义务教育开始就应该学习传统文化,在学习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情操的必要途经。古人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善若水”,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宝贵的文化对人性的陶冶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对于祖国的下一代,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知礼仪、知廉耻、知善恶、知是非,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成为德才兼备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下一代。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个汉字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一点一定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对于纯粹的教学而言,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利用图片的形式展示,鼓励学生仿写,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非常明显。古人的智慧及学习、生活、处事思想在古诗词中都有体现,这些古诗词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古人的氛围,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教学,播放一些古典音乐,将古诗词作为故事来讲解,让学生身心放松,感受古人创作时的意境。在剧情化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除课堂讲授模式之外,教师还可将古诗文中的故事排练成节目,在排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及故事的精髓,在表演后引导学生学习及思考,不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
四、结语
篇6
一、人文性
小学语文教育的内涵需通过人文精神彰显。无论是从语文教育本身还是从其教育理念来说,它都应当是一种积极向上、宣扬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文化。语文教育的这一特征必然要求它传递的是先进的思想、引领的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的是健康向上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高级志趣,形成其健全人格。同时,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应从权威者的角色向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转换,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而实现教育公平,这也应当是小学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应有之义。
二、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教育对象的特定性要求它应当具备趣味性。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应当只是枯燥沉闷的机械记忆或是传统的僵硬灌输,这类教学模式无疑会严重遏制学生的自然天性。只以冷冰冰的文字符号与学生打交道,只会使学生囿于知识的牢笼中而不得解脱,这必然会阻滞其良性发展。正如《学记》所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小学语文教育不应是单调无味的重复作业,而应是形式多样、充满生气与活力的趣味游戏,寓教于乐应是其始终遵循的原则。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小学语文教育的趣味性,才能引导学生的身心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启发性
《学记》中记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原则自古就受到历代教育大家的重视。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也造就了其乐于表达、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小学语文教育须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勇于探求知识的奥秘,让他们乐于探索的步伐不因现成答案的给予而有所终止,使他们勇于表达的热情不为满堂灌的教育方式而有所削减。一个好的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真理,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
篇7
(1)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整体的课堂知识容量相对是比较少的,其涵盖的知识点也并不是很宽阔,基本的教学要求侧重于浅层知识面的理解和学习,思维难度并不会特别高。一旦进入中学阶段,教材内容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所提高,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授课方式上,小学语文教师通常会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构建相符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相应的教学,由于课堂知识容量不高,讲课的速度比较慢,学生很容易掌握住所要学习的知识。但是进入中学阶段,教材内容体系的增加,使得有限的课堂之中教师必然要加快讲课速度,教学方式也不同于小学阶段,再加之对刚进入中学学生的学习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认识不足,极其容易导致刚进入中学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中学的语文教育,发生教育脱节现象,使得学习效果下降。
(2)学生特征与学生习惯
小学生课余时间较为丰富,学习任务没有中学那么多,整体的学习氛围都是舒适宽松的,这也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而进入中学,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个陌生的新环境,学习要求高、学习任务重等问题都摆在了学生眼前,这种跨度的存在,往往使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无法很快适应新环境,跟不上中学语文教学的节奏。从学习习惯的角度来看,能够迅速适应中学语文学习的学生必然是那些热爱语文、语文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这些学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较高的语文素养。而如果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对,极其容易导致进入中学后,难以适应新的语文学习环境,自然也会感到学习的吃力,随着教学内容难度的增加,学习所遇到的困难也会越来越多,进而使得学习语文的兴趣降低,造成学习成绩的滑坡。
2.衔接性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如何开展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学观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指导,直接决定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层次。不同教育阶段观念的统一性也是衡量教育能否保持连贯的一个要素。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教学观念是对教学活动、学生特点、学习价值最本质的认知,落后的教学观念必然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也无法取得有成效的教学效果。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自身,都应该加强与中学语文教师的交流,促进教学观念的统一,树立学生主体观,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充分的小学语文活动中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语文素养,从整体统一的教学观念出发,开展小学语文教育,为今后小学生迈入更高的阶段打下夯实的思想观念基础。
(2)创新教材,拓展知识内容
知识过渡衔接的桥梁便是教学素材,而小学语文课本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素材,把握好知识的衔接性要求教师有效处理教材。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有意识的注重小学语文知识内容的拓展,加强与中学语文知识的过渡。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教材,创新教学内容。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帮助小学生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以拓展创新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中学阶段一些基本的有用的语文知识以拓展的方式提前引入到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从而为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做好铺垫。
(3)改善教学模式,构建有效课堂
小学与中学作为两个不同的阶段,语文知识的学习内容不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不同的,在小学阶段,单纯的依靠记忆便可掌握语文知识,而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显然是不够的,要想实现小学与中学语文学习的有效衔接,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课堂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出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发展的有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塑造学生顽强的心理品质,使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进而为适应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做好过渡准备。
(4)做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小学就阶段的语文教学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小学语文能否有效实现与中学语文教育的衔接,教学评价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在当前的小学阶段,针对小学生的语文发展性评价往往是与中学相割裂的,这既不利于不同阶段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也不能够从整体上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鉴于此种情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统一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从教学和学生这两个维度改善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成长发展,以评价体系作为引导,使小学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朝中学靠拢。
3.结束语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教育反思
一、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1.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目前我国各项事业都倡导以人为本,教育事业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文气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这就要求教育要通过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推行下,我国各地区都在通过教育转型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目前很多学校都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当成一种口号,教学理念依然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限制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也无法让学生将身心全部投入教学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学习效率也在大打折扣,阻碍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2.全面教育教学理念
所谓的全面教育指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教育。一些教师往往会疑惑,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全面教育存在什么关系。也正是这种认识的缺失,才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反思。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字教学上,更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精神的引导。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所涉及的精神文化同样深厚,更涉及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些内容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进行挖掘,并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通过语文感受世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都是就有积极意义的文章,这些文章不应当仅仅被生硬地分割成文字的书写或课文的背诵,而应当注重通过挖掘文章内涵,让学生在语文世界中逐渐成长。
3.综合教育教学理念
说到综合教育,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同样会有一些疑问,小学语文教学与综合教育又存在何种关联?其实,小学语文综合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如何让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并不是具体化的教学,也不会像其他学科那样就有一定的实际运用平台。但这些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开展综合教学的理由。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语文教学更加形象具体化。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挖掘文章的精神内涵,比如,吃苦耐劳精神、乐于助人精神等,这些精神在挖掘后需要学生运用到生活中。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父母、关心父母时,可通过让学生给父母洗脚等小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此类事件的认识,强化书本中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深刻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方式,何乐而不为。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反思
1.动手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刚在进入小学时,就已经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小学语文通过课堂教学,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目前,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汉字的识别以及断句能力的培养仍然占据教学的重要地位,并且教学只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没有关注文字的重要性,这也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残缺,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加之课堂时间有限,小学生的书写能力无法在课堂中得到锻炼,导致大多数小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不扎实。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教学互动的提升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缺少互动性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学生只需要被动的听课,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小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另外,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并没有设计课堂思考题,或者思考题设计得相对较为简单。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提问学生“文中有一段是全文的中心思想吗”,而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可以,这种提问缺少对小学生思维的调动。还有一些教师对语文思考题持置之不理的态度,这些问题都说明了语文教学缺少必要的互动性。
三、结语
笔者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认为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当通过认真反思,改善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通过积极的探索以及勇于实践的精神,全面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庞善凤.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9).
篇9
1.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1.1基本功的牢固掌握。牢固的基本功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小学阶段语文基本功包括学生对于字、词、句的书写、学习和理解以及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处理问题的能力,规范、整齐而娴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标准地书写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祖國的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来完成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的记载和交流,并且逐渐运用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写、读、说以及初步的理解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具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1.2注重积累。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1.3培养语感。培养语感,也是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的。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
2.应以学生原有的兴趣为起点,引导学生学习的
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过去习得兴趣的产物。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兴趣,作为建立新兴趣的基础,这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心理学告诉我们: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素质来讲,学生只有把外部的要求、物质或物质化的内容内化成为内部的知觉、表象、本文由LWlm.cOm收集整理概念等,才能自觉地、自动地、自主地完成相应的活动。能动性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从其内在需要出发的行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挖掘和发挥学生在身心发展上的潜能,把积极的外在影响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质,使其作为一个主体而主动发展,成为一个接受素质教育的成功者。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把学习的自主性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成为语文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会学习语文,灵活地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技巧,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追求知识真谛和实现自我价值上产生动力,主动全面地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
3.语文教学要注重读、写互动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授课内容,掌握它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表情,读出抑扬顿挫的情调,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使之服务于阅读教学。在读的基础上,要转化为书面语言,就要动笔。语文教学既要有对读书的指导,也要有对写作的指导,既要有读的练习,又要有写的练习,全过程体现读写结合,互动互促。我在教《匆匆》这篇课文时,当读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让学生反复朗读后进行仿写,写后再读。通过读写结合,学生不仅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还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当读到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读熟后进行仿写,通过仿写,他们明白了时间来去匆匆,故要珍惜时间,利用好时间,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4.培养学生思维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 德育思想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03-02
一、德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渗透的意义
(一)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课标实施后,德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小学教育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要注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倡导要加强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特别是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借助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推动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思想对小学生的个人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和道德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决定着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水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有助于把陶冶小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下明确提出要将小学德育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教育富含人文性和艺术性,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最佳武器。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们可以看到祖国壮阔的山河、也可以感受到名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也能感受到华夏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也可以体会到仁人志士昂扬的爱国热情。通过德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高昂的爱国热情、高尚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阶段的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教育,更是学生品德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积极渗透德育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塑造学生的品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策略
(一)将语文课堂作为德育渗透的第一"战场"
课堂不但是实施小学教育的主要"战场",还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将书中蕴含的德育理念传递给学生,比如课文透露出的爱国思想、节约思想和助人为乐的高尚思想等等。所以,课堂应当成为语文德育思想渗透的第一"战场"。第一,语文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调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知识背景丰富的情感素材,借助绘声绘色的故事将文章表述出来,打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让学生在真情实感中体会并理解课文中的道德情感。比如笔者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切的理解爱国主义的精髓,在讲台插上一面国旗,并播放爱国主义歌曲,然后再动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意义。第二,教师要激励学生向先进的人物学习。这种先进人物可以是课本中的高大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在和学生生活相关的领域塑造先进的人物形象,有助于小学生深刻的理解并学习。第三,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要注重全面、具体和精致。由于年龄较小,小学生对事物还缺乏科学的理解,所以无法客观全面的把握课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厌其烦的讲解,让学生领会到课文中的中心思想,并不断的将德育理念渗透进去,实现文化课程和德育思想的充分融合。
(二)将课外活动作为德育思想渗透的第二"阵地"
在小学教学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强化所学知识,深化道德理念。教师要激励学生投入到课外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孤儿院或者养老院参加活动,让学生主动的关心和关爱别人。当前,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较为普遍,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小学生更 "接地气",更好的领会到高尚道德品质的实际意义。
(三)重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
除了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外,课外阅读对小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激励学生更多的阅读,更好的阅读。教师要为学生选取难度适中,富含道德知识的语文课外读物,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提升思想品德水平。比如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首先从总体上为学生概括文章的大意和阅读方向,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通过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阅读方式,学生不但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道德思想。
(四)强化教师在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担负着传道、授业和解惑的任务,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与伙伴。对小学生而言,教师更像是一面镜子,其言行举止很容易被当成模仿的典范。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课渗透德育思想的时候,要拥有宽阔的道德思想和胸怀,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用实际行动去引导和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