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4-11 03:3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企业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企业信息化

篇1

关键词:农业企业 财务管理 信息化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农业企业能够将互联网技术与会计有机结合起来,把原本由人工完成的数据收集、记账等功能进行替换,从而完成对整个企业财务数据的归纳、组合以及预测。作为会计电算化进展的必然突破,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优势有,它能够将企业各机构、运作过程中收入、成本、预算等各种资料以网络技术为载体进行统一操作,并通过对农业企业进行预测、分析、管理和控制实现财务管理的网络化。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在给人们带来财务管理便捷化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不便和安全隐患。笔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农业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的特点做一些思考。

一、高度自动化

财务管理部门与企业内部的其他业务部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财务核算的基本数据一般由企业的其他业务部门提供,比如原材料的购买等数据信息由后勤采购部门提供,生产过程的基本数据由生产部门以及设备部门提供,有关固定资产的基本数据由管理设备的部门提供,销售业绩的基本数据由销售部门提供。处理财务信息应当通过填制各种凭证、登记账簿等相关过程。在以往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基本数据以及记账凭证必须由人工进行收集,然后将其输入原始凭证之中。这个过程所要花费的时间相当之长,也需要多个会计人员进行操作,极大地浪费了人力。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利用网络技术,把原本由人工完成的数据收集、记账等功能进行替换,从而完成对整个企业财务数据的归纳、组合以及预测,既极大地缩小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农业企业的成本,也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农业企业的工作效率。

二、管理预测能力很强

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之内并获取充分的商业信息,能够将数据共享,资源共享,不仅如此,企业还能在第一时间内将信息进行反馈披露。由于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推广减小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节省了大量时间,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因而,企业的会计核算将呈现出向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方面发展的趋势。财务部门与企业的其他部门联系的更加紧密了,能够有效提高管理预测能力,从而进行决策和控制功能。因此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推广将有利于农业企业主管部门的相关决策,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更全面的信息披露

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中,财务信息使用者会让企业财务部门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现状以及经营业绩的财务信息,不管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的,或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农业企业财务部门都应当对其披露。这些举措能够让公众对企业会计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认识。然而基于有限篇幅的限制,会计报表不能准确反映非数量化信息,更不能准确反映会计报表数字处理等方面的相关数据。与之截然相反的是,通过在线数据库的使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够把企业会计及非会计信息予以包含在内,还可以通过网上报告的形式,对会计报表及附近的信息予以扩大容量。农业企业内外的信息需求者能够采用在线访问的形式及时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计算机网络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是由于计算机网络为信息的供给者与需求者提供了一个桥梁。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运作过程中,需求者能够根据具体需求获得会计信息,也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的处理。

四、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步处理

在单个电脑工作的情形之下,农业企业会计部门通常来选择固定的某些电脑来做好某项工作,从而使得这些电脑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较为繁重。然而,随着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某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能够被分割为若干线程,每个线程由网络上不同的电脑共同来处理。比如,对于那些凭证录入耗费人力的公司来说,应该按照一致的格式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同时进行凭证录入,财务管理系统的网络版可以将其自动存进网络文件服务器。在多个电脑上进行录入,在一个服务器上进行储存,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及时录入凭证,而且还能确保进行统一储存数据,最终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单个电脑所产生的数据冗余。

不管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有何种优势以及何种特点,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农业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最终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运作中,除了网络系统自身能否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之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取决于既懂计算机网络,又了解财会运作的高技术人才的加入。具体而言,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应当具备过硬的网络技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由于很多财务人员队伍的专业知识欠缺、水平较低,还不能符合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运行的要求。所以说,加大对农业企业会计人员队伍的培养力度,提升其综合素质,是摆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潘卫清.企业会计准则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篇2

农电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坚强智能电网是“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能源互联网更是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办公等)为基础,实现人、物、能源之间的全程互联和广泛互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有力推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信息通信已深度渗透至电力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从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层面看,生产经营业务流程的覆盖率达到100%,公司月平均处理信息系统工单近900万个,平均日增数据记录达28万余条。220kV及以上变电站光纤覆盖率保持100%,110(66)kV及35kV变电站光纤覆盖率达到99%以上,基层(直管县供电企业、供电所、营业厅)通信覆盖率提升到100%。从县公司层面看,营销MIS、生产PMS、班组一体化等系统已基本覆盖至县级供电企业,企业信息化生产、管理和办公水平持续提升。国家电网公司一体化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覆盖至县公司,县公司可以远程参加上级单位的各类重要相关会议,极大地缩短了国网—省—市—县各级单位的管理链条,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会议成本。

农电企业信息化人才差距分析

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信息通信已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成为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坚强基石。但与省级或地市级公司相比,农电企业对信息通信重视程度普遍不足。部分单位对信息通信的理解甚至仅停留在“修电脑”“装电话”的层面。农电企业对信息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内外网混用、信息通信机房随意进入或操作、内网防护缺失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公司整体信息安全造成较大风险。企业信息化人才短缺农电企业因为受到通信网络规模小、信息系统运维经验匮乏等客观条件限制,缺乏精通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专职从事信息通信专业的人员。信息通信人员一般采用兼职方式,对县公司常用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内网等系统多停留在“用”的层面,发生故障后排查处置能力较弱。同时,信息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快,但县公司人员接触新技术的机会较少,难以跟上信息通信发展步伐。企业信息化培训不足一是企业信息化培训时间不足。县供电企业各类培训中,关于信息通信内容的培训时间占比普遍小于10%。二是企业信息安全培训欠缺,信息安全已成为国网公司与生产安全并行的重要安全指标,但农电企业的各类培训中,涉及信息安全内容的培训较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对培训人员帮助效果不佳。三是企业信息化培训手段单一,信息通信相关培训仅是通过PPT讲解等方式进行,培训效果跟踪较少,难以形成有效的PDCA闭环提升。

农电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体系

篇3

1.1现状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20世纪70年代,农业信息化的重心是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后,农业信息化研究的重点转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目前,农业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在欧美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在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已远远高于工业。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业信息的获取与及时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专家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农业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与处理、通讯、网络、人工智能、多媒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

1.2特征 网络化。各种形式的局域网和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的广域网用户正在迅速增加。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使得人们能以更便捷、先进的手段和低廉的价格获得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市场信息,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综合化。既有数据库、网络、计算机模型、知识库、多媒体、实时处理与控制等多项信息技术的结合,又有信息技术与生物、核、激光、遥感等现代科技,特别是农业科技的结合,从而使得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经营过程日益现代和高效;全程全网化。信息技术不断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已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并和整个社会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使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得以改善,使发达国家农业在世界农业中的优势得以更充分地发挥,极大地增强了发达国家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1.3发展趋势 集成化。目前,数据库、系统模拟、3S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但单项技术的应用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集成技术的要求。因此,多项技术的集成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技术应用全程化,多学科专家系统协同,多项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的发展趋势正在形成;专业化。即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某一种具体作物、农艺流程或经营环节等的日益专业化。专业化的管理和应用软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能经济、高效地确保农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农业生产正从规模生产向专业化产品的规模生产转变,农业运营环节正从产业链式运营向经营环节的专业化运营转变;网络化。通过积极推进信息通信技术和服务创新,建设集众多农业信息子网和数据库于一体的全球农业信息网络,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不仅能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技术和市场问题,使得农业市场相关主体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并满足客户需求,也使农业自身获得应有的收益、成长和发展;多媒体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农业多媒体数据库和农业多媒体产品应运而生,因其具有形象逼真、易学易懂、易于操作等优点,已成为农业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农业数据库系统正向多元化、全球化、商品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复杂化。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和应用软件的实用性决定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生命力和开发推广价值。同时,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生物相关性、地域性、季节性特质,决定了农业信息技术开发的复杂性。因此,只有经过多部门多领域专家协同攻关,才能确保农业信息技术的科学性、有效性、适应性和实用性。这也是农业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必然归宿。

2.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共性成功经验

2.1均和本国的国情相适应,重视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主导和扶持 美国、澳大利亚等是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均注重大型农机具的信息化,而日本、德国等国土面积相对较小的国家,则均注重小型农机具的信息化和高度自动化。印度的“邮车网络”、信息亭的建设、为农民提供的低价易用的计算机等信息化举措,和其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支付能力息息相关。印度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和其民众英语水平相对较高不无密切关联。发达国家在各自的农业信息化实践中,均首先从政策上保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明确投资主体并确保基本投入。这是农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领导、组织、协调、经费支持等各个方面确保对农业信息化的强力支持,这是农业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关键。

2.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精确农业 德国在农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自动化控制、作物模拟模型、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遥感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成功并应用后,正在努力将几项或多项技术集成在一起,以提高智能化,实现高度的自动化。澳大利亚初步实现了应用信息技术对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气象性和生物性灾害、农作物种植和产量的估测进行相当精确的动态监测和实时预报。一些大型农场在备耕拖拉机上安装卫星定位系统(GPS),通过卫星导航自动无人驾驶,实现精确定位和实现精准农作,既提高了农业耕作效率,又使油耗降低15%以上。一些养牛场采用电子标签技术,在牛耳上安装电子标签,使牛的产地、养殖、加工、销售等信息都通过电子标签进行管理,便于对牛肉生产过程跟踪和出现疫情的控制。

2.3对市场信息的质量、时效性和信息安全非常重视 美、法、德等国对信息员的任职资格均有严格要求,同时对提供虚假农业信息的,均有相应的法律处罚规定,以确保信息的质量。同时,消费者对农业生产与食品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大,农业追踪系统就是适应这一需求产生并迅速发展的。在法国,已经设计出了跟踪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完备的系统。其中部分已处于商业化过程中,并且有农业追踪系统的专业网站。在德国、美国等国家,也对市场信息的时效性非常重视,以便让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做出正确决策。为确保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澳大利亚通过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保护澳大利亚关键的信息基础设施;改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安全文化;促进信息安全的研究和开发,分析信息安全威胁和弱点,提高信息安全能力;开发和实施国家电子认证体系架构,并覆盖到所有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使用。

2.4信息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与信息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农业产业的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和农业产品的消费者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动态化特征,这在客观上需要提供不同服务内容,满足不同信息服务需求;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也必然要求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这已被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实践所证明。为了满足农业生产者以及经营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经过多年发展,法国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共存的局面。目前主要有:国家农业部、农业商会、研究教学系统、各类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民间信息媒体、各种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社。法国信息服务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宣传方式上,有面向全社会直接而广泛的宣传,有面向订户的宣传,有面向本组织及其成员的宣传,有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宣传,有产学研一体化的宣传,有寓信息服务于经营的宣传(如财务税务事务所、经营管理事务所、农业保险公司等)。在传播媒介方面,包括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电话、传真、计算机及其网络,也有同时使用两种或几种传播媒介的。如农业商会既有刊物发行,也建有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在信息费用方面,官方的信息服务为财政支持,不收费。行业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的信息服务,属于其成员的自助、自我服务性质,一般只收取成本费。营利性机构的信息服务,通常是在生产者价格和社会平均利润的范围内收费。

3.国外农业信息化对中国的启示

3.1关于国家和政府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多部门、多领域、多行业、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在农业信息化的政策引导、规划、立法、投资、监管等方面,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公益性投资、基础性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的生产和管理等领域和方面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应由政府部门来组织,这样,才能保证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这样做,既能使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大循环中受益,又惠及广大消费者。同时,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法制建设,依法保证信息网络的高效畅通和涉农信息的真实、有效和安全,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3.2关于农业信息化主体的多元化和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需求多种多样,这在客观上需要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内容。通过国家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政策引导、支持和内外环境建设与保障,吸引社会力量,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整合社会各类优势资源,聚力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共建共享共赢。针对具有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和私人产品等不同特性的信息产品,分别采用政府主导和投资、准市场机制、俱乐部形式和市场机制,以及与之匹配的丰富的、个性化的服务措施和多样化的服务形式来实现。

3.3关于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 中国要借鉴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要注重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一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要注重农田基本建设设施、农作物种子工程设施、畜禽工厂化饲养设施、农产品与贮藏设施等的信息化。二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将信息通信网络设施建设和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开发并重,改变“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不均衡发展现象。

篇4

[ Abstract ] this paper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key theoretical concepts and features are introduced and the calculation of intelligent integrated formula and its application is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pplication, the increase crop yield, reduce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application, to produce high quality crop area function has made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关键词】计算智能 农业信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科学发展和时代进步,人们在生产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约束性、规模大、复杂性、非线性等特点,传统的人工智能在联想、感知、学习、理解及形象思维等方面遇到了严重困难,目前计算机计算速度和容量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使得智能模拟方法计算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由诸多模拟方法组成的计算智能技术,是一种借鉴自然现象和生物的原理和机理而开发具有适应环境的计算方法。农业信息化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农业信息化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其表现是服务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事业性工作。就我国而言,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行政式的农业信息体系被打破,多元化的农业信息系统体系逐渐建立。胡景涛同志关于“三农政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理论的提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受到重视,众多学者开始研究农业信息化问题,本文探讨了计算智能及其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应用。

2国内外农业信息化进展现状

2.1美国农业信息化进展

近年美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以政府为主体,形成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通过政府巨额投入、优惠和税收政策、政府担保等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强大的政府支撑体系,为信息化创造发展环境,推动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直接增加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投入,实施一系列加强政府和企业合作的计划,让农业公司,专业协会,合作社和农场等都普遍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农业信息化得到普及。

2.2日本农业信息化进展

日本的农业信息化模式是日本的农业电子商务,建立了专门从事农业网上农产品商店和综合性网上超市,农产品电子交易所交易的市场,政府投资建设了农业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主要由市场销售信息服务系统和“日本农协“两个系统组成,在国内每个县设有分中心,尤其地方农协在信息通讯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农户可及时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凭借这两个系统工准确的市场信息,使农户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每种农产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有比较准确和全面的了解,由此调整种植的产业结构。

2.3德国农业信息化进展

德国作为欧洲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龙头国家,其农业信息技术不断推广普及,在农业生产、科研、教学领域大多数操作通过计算智能来完成。政府一直坚持对农业信息化在资金方面和政策的支持。所以德国在应用计算智能在其遥感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和农机管理自动化等方面都与美国有并驾齐驱之势。

2.4中国农业信息化进展

中国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实施了多项“金“字工程,其中在召开的国家农业信息化联席会议上提出的”金农“工程,为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起到主导和推动作用。金农工程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中心,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97%的城市和80%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直接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组织体系。

近10年来,国内优秀科研人员在各种专家系统、作物系统、病虫害管理系统、智能信息系统和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中心利用计算智能开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他们整合农业科学数据库,通过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网站向全社会提供公益,利用计算智能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管理决策中提供农业科学数据信息资源的支撑和保障。

3 计算智能

3.1计算智能CI-仿生命的软计算

在自然界,从原始动物的本能,到人类高等智慧的无限创造力,都来源于生物神经网络(系统)即计算智能活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人类一直试图模仿神经网络的认知功能,特别是80年代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科学工作者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门德尔-摩根遗传学说的启示下,先后分别提出演化程序设计,演化策略(evolutionary strategy ‘ES’)、遗传算法的模仿生物进化规律的独特方法,用以解决复杂、优化的规划问题,是模仿自然界“物竞天择”的物种优化机制以达到优化的目的。

其中演化计算可以抽象表示为生态学仿生模型,用计算机来模拟时,组成生物群体的个体或种群或染色体,可以用符号或数值的编码串来表示,并赋予每一个编码串以一个按约束条件或优化目标算出的拟合度函数(fitness function)值;按“优胜略汰”的优生原则,通过繁殖/变异而选择、形成新一代群体,如此一代接一代的演化下去,总体上后代的拟合度函数平均值将逐渐逼近目标值,最后,从其中选出拟合度函数平均值将最逼近目标值的编码串作为解,显然可得出的解不止一个,上述模拟计算用以下计算公式表述:

A(EC):

P:=Po{ri∣i=1..n}

Evaluate{Φ(ρ) ∣ρ∈P}

While ∀ρ[Γ(ρ)- Φ(ρ)]> do

Until ∀ρparent(

Ρoffspring:= rep raduce{ρparent(s) ∣ρparent(s) ∈P.crossover/mutation.h}

Evaluate {Φ(ρoffspring)}

P:=P∪ρoffspring

For ∀ρj(ρj∈P)do

P:=P-ρj[Φ(ρj)≤margin{Φ(ρ), ∣P∣≤n

篇5

一、内蒙古农业科技期刊生存现状

资料显示,现有农业科技期刊11种(汉语类)。其中,20世纪50年代创办《内蒙古林业》等2种,70年代创办的《内蒙古农业科技》等6种,80年代和90年代初创办的《当代畜禽养殖业》等3种,从1991年至2012年的20多年间没有创办新的农业科技期刊。

农业科技期刊在数量上与其他省区有一定差距。例如,山东省有农业科技期刊20种,吉林省有农业科技期刊19种。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提供的《中国农业核心期刊评价报告(2010)》分析,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拥有农业科技期刊为25种(包括英文期刊),与全国平均值比较也有较大差距。此外,内蒙古农业科技期刊的结构布局不尽合理,科普类农业期刊较少。现在全区仅有《当代畜禽养殖业》、《现代农业》和《内蒙古林业》等几种科普类期刊,很难满足基层读者的需求。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致使整体出版质量偏低,制约了全区农业科技期刊行业的发展,目前,全区有《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草地学报》(属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种农业期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6版),但是其他农业科技期刊的影响力还比较低。从近几年全区各农业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分析,基金论文偏少,低水平重复论文居多,个别期刊的编辑质量有所下降。在刊期方面,季刊有2种,双月刊有5种,月刊有4种,出版周期较长,传播时效性较差,载文量和信息量有限。从期刊装帧设计看,大部分农业科技期刊的设计水平不高,缺少独特新颖的创意,印刷质量也较差。可以看出,与其他省份的农业科技期刊相比,整体出版水平有待提高。

二、积极调整办刊思路,顺应信息化变革发展

在信息化变革浪潮推动下,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为提高期刊编审工作效能,扩大期刊影响力提供了更好的便利条件,同时也对期刊的出版质量和编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提升农业科技期刊的竞争力和发挥农业科技期刊在农牧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让农业科技期刊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更好地发展,就必须突破制约瓶颈,提出发展对策。

第一,准确定位,创立自身特色。准确的期刊定位是在当前信息化变革中办好农业科技期刊的前提,也是确定读者目标和发展方向的基础,同时从内容到整体形式上突出自身的编辑特色。可以说,独特的自身个性、稳定的期刊风格和合理的差异性,是决定农业科技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方面。例如《畜牧与饲料科学》杂志2004年更名为《内蒙古畜牧科学》,一改过去地域性较强、期刊影响面有限的状态。2009年该刊又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在原有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报道的基础上增加了服务于基层农牧民的实用技术推广,扩展了信息量,拓宽了覆盖面,而且内容深入浅出,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

第二,注重时效性,缩短出版周期,达到有效传播。在经济信息时代,科技信息的传播作用性和时效性显得非常重要。在传统的期刊编辑工作中,作者投稿、编辑部送审、作者修改和排版付印等工序都是依靠邮局寄送或者作者和编辑亲力亲为来实现的,这样既影响稿件投递的安全性,也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取代了传统的邮局邮寄形式,信息化开发与应用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科技期刊的出版效率,也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第三,实施人才战略,提高编辑水平。人才是推动农业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尤其是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和利用,能够为农业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提供最有力的保障。注重建设一支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编辑骨干队伍,掌握现代化的科技期刊管理理念和方法,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打造农业科技期刊的核心价值。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农业科技期刊是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窗口。但是在当前情况下,由于农业科技期刊的特殊性,导致其受众面小,推广难度大,市场化有限,经济效益较差,的农业科技期刊还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劣势地位,期刊的边缘化还在逐渐蔓延。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推动下,期刊改制已经深入,但可以将有限的期刊资源进行行业细分,办好特色栏目,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当地特色的科技稿件,进行深度报道,并采取全方位、多样化和其他新媒体合作,确立新型的、符合时代特质办刊理念。

(一)开展具有针对性科研服务

农业科技期刊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利用研究院所主办期刊的优势开展专项的课题研究。结合本地区农牧业特色,找到适用性强,开发价值高,技术指导完善的项目,也可以和当地农牧研究部门共同完成。

(二)提高农业科技期刊利用率

提高农业科技期刊受众面,也就是提高了期刊利用率。要广开思路,拓宽发行渠道,有针对性地发展集中读者地区,采取效益型策略,实现面向基层的目标读者。再有,通过基层企业的广告置换方法实现有效发行。另外,通过农业科技期刊进农家书屋活动以及期刊网站、经销商、代销、代订等均可达到扩大发行的效果。例如:在农家书屋活动中,经常举办一些现场科技普及,让基层农牧民读者随时了解最新科技知识和信息,在农牧业生产中遇到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三)期刊数字化加快网络平台建设

网络化的应用为期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它的特点是信息量大、速度快、容易操作等。要加快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化进程,拓宽编辑部与作者、读者互动交流服务。目前,农业科技期刊有近50%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系统,作者可以在线投稿、查稿、以及专家在线审稿等一系列网络服务。全区11种农业科技期刊均被国内有影响的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收录,实现了我区农业科技期刊全部期刊上网,提升了期刊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为广大农牧民读者通过阅读便利。

(四)创新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期刊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创新办刊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变单一经营为多品种经营,利用期刊品牌效应延长自身的产业链,形成新的盈利模式,实现农业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探索组建出版集团公司或期刊联盟等,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是期刊发展的方向。

篇6

打造农业创新模式

“互联网+”是一个全新时代,是对现有行业信息化的更新。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为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打下基础。现代农业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会给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人们所期待的互联网方式的便利。现代农业是“互联网+”的生存土壤,“互联网+”会使现代农业更加与众不同。

目前农业产业系统效率低。我国农业现代信息化覆盖面不全面,改善目前低下的产业刻不容缓。围绕农业生产的整个环节上来看,整个农业产业链系统的各个环节应当贯穿,并运用好,当前的系统存在效率低等问题。其中包括农资供应、农业金融、农业生产以及产品的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其中,物质流以及信息贯穿其中。

互联网+农业,更新农业产业链。“互联网+”从农资市场人手,将从生产、流通、销售、后期跟踪服务等各个环节影响农业生产中的农资供应,将重新定义生产商和农户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农业将大力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进程,农业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可以实现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农业规模化难以推进、产品质量安全把控以及农产品价值实现等。

“互联网+”对农业的定位将通过信息化交互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区。农业互联网平台将成为产业链的核心,融通整个产业链的物质、资金和信息流,使得整个产业链共生、共赢、互利。

在互联网+农业的氛围下,传统模式正在悄然打破,取而代之的新模式开始走上主流。从往日的数据发现,众多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在农资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农业信息化三大领域将加大互联网+农业的布局。

农业知名企业有着全产业链中占有绝对优势,在互联网的协助下,以农业企业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农业企业可以提供金融投资、销售和购买、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等一系列金融服务。上市公司饲料行业领跑者大北农就是其中一家。

大北农是集团产业涵盖饲料、疫苗、种猪、生物饲料、种业、植保等农业企业,作为一家综合性农业高科技企业。一直走在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端,集团非常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集团农信息化的目标是建立大北农在传统领域的非传统竞争力,创造性地提高大北农在传统领域的非传统竞争力。利用信息化全面整合大北农价值链及其与上下游之间的关系,直接改变和农户之间关系。创造差异化的服务和网络竞争力,同时还能大规模的降低企业整体运作成本,实现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3月6日,公司对外宣称,拟向公司实际控制人邵根伙等10名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资金,其中9.5亿元将投向农业互联网与金融生态圈项目。大北农集团正在由饲料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

早在两年前,大北农就开始在农业互联网与金融生态圈谋划。2013年,公司提出移动互联网与智慧大北农战略,针对养殖户和经销商重点推出了猪管网、智农网、农信网及智农通等“三网一通”新产品体系。公司还计划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在客户比较集中的区域设立160家服务中心,积极拓展猪管网、进销财、企联网、种植网等智农云服务产品,承接智农商城等交易平台的020服务。

猪管网管猪不嫌多

2014年,大北农成立猪管网公司,猪管网成为公司、经销商、养殖户对接的枢纽带。

猪管网是专门为养猪户开发的猪场管理系统软件,为养猪户提供一系列智能优化解决方案。对猪的情况做跟踪调查服务。养猪户可以通过猪管网了解猪的生长情况,根据猪的生长情况合理配对饲料等。

此外,大北农猪管网还囊括了进销财、猪病通、养猪学院等。据了解,猪管网前期主要针对大北农内部客户,目前已有一部分外部客户。目前,公司进销财用户有2600多家,猪管网用户上千家,有效活跃用户600多家,服务母猪32万头,服务商品猪600多万头。

智农商城实现贸易交互

智农商城是大北农互联网平台化战略的另一产业,与IT公司、商户、农户之间合作,与猪管网配合,实现贸易交互。大北农在智农商城平台上也可售卖饲料、疫苗等养殖产品,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商户,成为经销商。

有了智农商城,养殖户可以不再依靠猪贩子才能把猪卖出去的传统交易。养殖户可以通过智农商城与屠宰场直接交易,自由、灵活。据了解,2014年,大北农智农商城累计完成订单63万单,涉及交易总额210高达亿元。

农信网解决资金难题

除了猪管网和智农商城之外,大北农还推出了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农信网,为客户提供资金、理财、结算等类金融等服务。

据了解,农信网旗下细分产品有针对农户资信平台的农信资信,针对农户理财的农富宝,针对农户贷款的农信贷、农户支付的农付通,以及保险方面的农信保,通过上述五大产品打通农业互联网综合金融服务链条。

其中,农富宝是在2014年由大北农联姻银华基金打造,向大北农经销商、用户、员工、供应商提供理财产品。

截至2014年底,大北农通过金融机构向2200余家客户,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超过11亿元,极大地缓解了客户的资金难题。

智能通通天下

篇7

业主:北京市大兴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开发建设单位:北京市大兴区信息中心

项目类型: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协同平台

一、业务需求背景

为全面推进北京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北京市政府于2003年6月启动了“221行动计划”的调研工作。为此,北京市农委组织了20多个相关单位,历经4个多月完成了“221行动计划”调研报告。根据此次调研成果和郊区农业实际,北京市农委决定在全市全面实施“221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北京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为促进大兴区农业经济发展,更好地利用农业信息化为“三农”服务,大兴区按照北京市“221行动计划”信息平台建设的要求,通过搭建大兴区农业信息平台来实现全区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

二、项目设计

⒈项目概况

该项目启动于2005年,经历了系统需求阶段、设计开发阶段、试运行阶段和推广应用阶段。现项目已完成前三个阶段,进入了系统上线及推广应用阶段。

在市级农业专家和信息化专家的指导下,该平台建设采用了国内先进的跨平台J2EE技术,采用了国际领先的应用服务器软件和数据库软件oracle 9i,保证了平台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为新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方便易用的接口。

⒉服务内容

(1)对各级政府的政策性信息、公示信息、农业招商引资信息等,企业产品信息、企业销售/采购信息,个人/农户信息进行;

(2)为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及广大农民提供市场行情及供求信息的平台;

(3)通过在线课件、农业专家数据库方便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帮助农民解决种植、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农民种植科技含量;

(4)为农民、农业企业、农口单位,为相关科研单位提供资料信息检索和查询服务等;

(5)实现交流、沟通、电子商务功能,提供网上交易、交流、沟通的平台,为农民提供与外界互通信息的新通道和展示窗口;

(4)提供Internet信息收集服务,提供平台内部信息搜索服务;

(5)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和资料数据的积累,为各级领导进行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规划、计划和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信息;

(6)初步实现电子地图及相关技术服务。

⒊工作进度

2005年上半年 ,完成了平台建设需求调研、平台软件功能设计和开发;完成包括农业概况、市场行情、产品交易、农业科技、政务公开、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决策参考、公告、农业新闻等模块的设计开发;完成硬件系统(包括服务器和各种操作系统)的采购以及应用服务器软件、数据库软件的采购、集成等。

2005年下半年,完成诸如供求信息、网上销售、休闲农业等模块的设计开发;完成与市级“211”平台数据交换功能的开发和技术实现;完成重点农贸市场的电子大屏建设;实现与区内其他应用系统的单点登陆功能的开发。

⒋实现的目标功能

实现全区信息资源数据整合,实现农业资源共享,协调大型农业企业、基地、农贸市场网上销售,促进农产品流通。以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信息的及时为目标,在对现有信息工作机构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实现郊区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与国际国内市场、特别是北京城区市场农产品需求信息的及时有效对接,提高大兴区农产品消费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全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三、CIO的作用和贡献

CIO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信息化发展的设想,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参与制定机构的总体发展战略;

(2)制定信息化规划和实施计划;

(3)提出信息化建设投资建议,参与投资决策,负责信息系统采购;

(4)负责信息技术体系结构和信息系统的建设;

(5)负责信息与知识的管理;

(6)负责信息技术人才招聘和全员信息技术培训;

(7)建立多层次的信息化管理团队和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8)创造性地寻求信息技术应用机会,构建组织的竞争优势。

CIO通过指导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其他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工作和日常运行;根据政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指导政府部门的相应架构和业务改革;负责规划指导管辖区域内的公共信息化工程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政府CIO具备信息技术和政府工作两方面的知识背景,能够将政府的信息技术战略与其他工作领域的战略紧密结合起来。

现在,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设立此项职位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政府机构的CIO将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加快政府信息化进程、全面实现电子政务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项目效益评估

⒈社会效益分析

该项目的实施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的发展;该系统建设的推进,将有效地防止城乡巨大的数字鸿沟继续扩展,使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从而推动乡村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步伐。

⒉经济效益分析

该项目的实施为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和农产品展示、销售的平台,为解决农民农业生产加工技术、解决农产品卖难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经济的平台,并提供网上销售和在线支付业务;增加了购买和销售渠道,使农民足不出户便可以实现农产品交易,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篇8

关键词:;农业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1-5044-04

现代农业企业,特别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企业产业化后,对实现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改造的需求,与日俱增[1]。国内外,专为农业企业定制开发了信息管理系统,甚至ERP系统已经不少。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非农企业投资农业成立了农业中小企业,但管理层人员较少,下属基地比较多而分散,管理人员不足,投资者和管理层员工与各生产基地相隔遥远,维护管理信息系统能力有限,不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又导致市场中现有产品难以适应管理需要。因而依据自身需求与企业实际情况,构建一个便于移动办公、集中维护,网络资源占用少,能实现远程操作,安全而可靠的Web应用程序来进行信息管理尤其必要。

1开发背景

该文的研究是基于重庆祥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该公司是一家集种、养、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基地,公司+农户的地方农业企业,目前几个主体经营单位位于重庆的一些远郊区县,且随业务发展还会在更多地方设立分公司。公司中、高层管理团队远离其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及其销售分公司,各个基地之间也相隔遥远,各个生产基地的生产管理人员只具备基本计算机应用能力,维护管理信息系统能力有限。因此,祥云公司希望能构建一个Web应用程序来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

2系统的需求分析

根据对重庆祥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实地考查,对公司管理人员进行调查访问后,明确了本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需要达到如下功能:

1)按区县、乡镇、社组三级区划组织管理农户信息,管理业务合作单位信息。

2)管理区县、基地中的员工、主营的农业生产品种及其对应的产品种类、生产资料信息。

3)以在区县下设立的产业基地为主体,与农户进行种养合同签订,制定种养计划。

4)在种养合同基础上,依据种养计划的实施确定对农户种养生产提供初期资金、生产资料的扶持管理。

5)对生产出的产品、扶持农户的生产资料等进行采购、收购、销售、扶持等出入库管理。

6)能实现多维度的查询及容错修改。

7)能实现基于用户角色进行系统权限的分配与管理。

3系统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数据库主要分为:用户及权限管理、农户管理、生产及农户扶持及产品采购销售与库存管理四个部分系统,选用SQL Server 2005作为DBMS。其中生产及农户扶持部分主要包括:sc_HeTong(合同)表、sc_PinZhong(品种)表、xs_ChanPin(产品)表、sc_ZhongYang(种养)表、sc_FuChiHeTong(扶持合同)表。图1为该部分表结构及关系图。

4程序编码实现

本系统采用B/S作为体系结构,可为今后数据库和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改造打下良好基础。在B/S结构中,只有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浏览器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Web服务器端处理,实现对数据库服务器的操作,形成所谓三层结构。具有无需开发客户端软件,可以跨平台操作,易于和Internet连接等优点[3]。

微软公司推出的是用于形成Web的应用程序的内容丰富的编程框架,提供创建动态Web应用程序的全新编程方法,为开发人员提供了比以往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多的功能。作为.NET框架的一部分,在任何安装了该框架的地方都可以使用,不再是一个附加部分,而成为一个标准设置[4]。本系统采用Visual Studio2005作为开发平台,采用C#作开发语言,该版本中的 2.0引入了一组新的功能,以减轻开发Web应用程序的编码工作。其增强功能包括:更有效的数据访问,对最新Web服务标准的支持,以及基于设备的开发的扩展功能。

4.1系统的用户权限控制

本系统的主界面采用框架布局,任何操作都在一个主页面default.aspx中调用其他子页面完成,使得站点中页面的名称不致外泄。在default.aspx页面的左侧,采用导航控件ViewTree进行页面导航,控件的各个Item,由后台程序代码根据登录的用户名、用户所属的角色、角色对应的权限表动态生成,有效实现了根据权限显示ViewTree菜单项,达到用户权限的控制,增强系统安全性。下面为动态加载用户菜单的方法代码。

protected void addTree(int ParentID, TreeNode pNode)

{

//获取用户角色

int account;

string accountSql = "select account from sys_user where username=’"+Session["username"]+"’";account = Int32.Parse(operateData.getTier(accountSql));string rightStr;//获取角色权限字符串

string rightstrSql = "select rightstr from sys_popedom where account=" + account;

rightStr = operateData.getTier(rightstrSql);//获取角色的权限导航列表

string SitMapStrSql = "select * from sys_SiteMap where id in (select * from dbo.f_split(’" + rightStr + "’,’,’))";

DataTable SitMapDataTable = operateData.getRows(SitMapStrSql);//根据权限导航列表,在TreeView2中添加节点及子节点

DataView dvTree = new DataView(SitMapDataTable);//过滤数据,选择当前父结点下的所有子结点

dvTree.RowFilter = "[Parent] = " + ParentID;

foreach (DataRowView Row in dvTree)//循环当前所有子结点

{

TreeNode node = new TreeNode();

if (pNode == null)//如果当前结点为根结点

{

//显示结点的文字信息并加入TreeView2中

node.Text = Row["Title"].ToString();

TreeView2.Nodes.Add(node);//添加为根结点

addTree(Int32.Parse(Row["ID"].ToString()), node);//递归调用,把当前结点作为根结点继续添加所有子结点}

else//如果当前结点为子结点

{

//显示结点的文字信息并加入链接地址

node.Text = Row["Title"].ToString();

node.Target = "main";

node.NavigateUrl = Row["Url"].ToString();

pNode.ChildNodes.Add(node);//添加为子结点

addTree(Int32.Parse(Row["ID"].ToString()), node);//递归调用,把当前结点作为根结点继续添加所有子结点

}

}

}

4.2子页面的多功能布局

为了杜绝频繁的页面调用与跳转,增加系统的用户体验效果,本系统在各个子页面中充分发掘了Menu、MultiView及GridView服务器控件的组合使用的强大功能,实现了类似Windows程序中的选项卡功能,并用类的私有字段flag记录不同的操作状态,轻松实现了数据库中同一种对象的添加、查询、修改与删除功能能够集中在同一个页面进行处理,而不致错乱,同时还实现了数据的组合条件查询。

比如,在“员工管理”页面中,“添加新员工”与修改一个已存在的员工信息是页面的同一部分完成的,而“查询员工”则是另一部分实现,但这两个部分却是位于同一个子页面中,采用两个不同的View容器控件进行界面布局,两个控件又同时位于一个容器控件MultiView中,通过Menu控件的事件代码来控制两个View控件的显示,从而实现了“选项卡”功能。同时,利用页面类的静态变量flag的不同状态值加以区分,并控制整个页面的.cs隐藏代码的运行流程,实现不同的功能。图2为选项卡的运行效果截图。

5系统性能测试

1)测试用例

在本系统的代码编程过程中,即对各个页面的功能进行了测试,因此在此只论述系统的集成测试。

在本次系统集成测试中,假定公司在合川区古楼镇开办的枇杷生产基地,与1 00多户农家签定枇杷的种植合同,合同约定每记种植一定数量的枇杷树,承诺五年内,以保底价方式收购农户收获的枇杷,并在签约初期由基地向各农户提供一定金额的起动现金,一定数量的农资物品实物进行生产扶持。

2)测试运行

系统测试按如下流程进行系统测试:以管理员slsun的用户名进行系统登录后,管理区县、乡镇、社组;管理基地、户主、产品、品种;管理合同、种养计划、扶持合同;进行生产资料采购入库;进行扶持兑现出库;进行自营产品收购入库;自营产品销售出库。图3为种养计划测试运行截图。

3)系统性能分析

通过在程序编码过程中的页面功能测试,以及根据前文所述的系统集成步骤进行数据测试后,程序运行流畅,程序界面统一、协调、美观,结构紧凑,代码重用率高;程序通过IE浏览器运行时,其URL地址始终显示为同一页面地址,具有一定保密性。基本能满足前文需求分析中所设定的系统功能,比较适合中、小型农业企业进行生产、销售及农户基本信息方面的管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

6结束语

到目前为止,该系统运行基本稳定,能满足重庆祥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信息管理的基本需求。本系统具有开发周期短、开发成本低,功能适中、流程简单,技术较先进、可扩展性强,安装部署方便,运行维护工作量小,重要设备便于集中托管等特点,适合西部地区农业中小企业的企业信息管理应用方面。因为时间、人力因素限制,本系统难免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对企业的需求调研还比较单一,没有很详细地对系统抛出的各种异常进行分类处理,执行效率的考虑还不够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林建.ERP在现代农业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10(10):62-63.

[2]吴再海,张增武,张书金,等.NET技术B/S结构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研发[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1(9)32-38.

篇9

一、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现实意义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的绿色通道的重大举措。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战略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农村市场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借助于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的速度,缩短城乡间的差距;借助通讯技术,可以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的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近年来,农业信息工作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适应信息工作为“三农”服务的总体要求,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在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主要表现在:

1.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延伸到省地县乡的信息服务网络初具规模。以此为基础,正在逐步健全完善农产品检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系统,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2.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多条信息采集和传输渠道基本形成,加快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本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处理。相继建立了生产、市场、进出口等50多个数据库,信息资源涵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方面,能够客观反映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为信息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

3.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得到了加强,决策支持能力显著增强。大力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已在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农机等领域形成近40个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并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目前农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为了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的需要,适应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1.大力推进“金农”工程建设。建设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延伸到县乡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支持农业科学化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及其他行之有效模式,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开发建设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农业企业信息化步伐,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3.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对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建立涉农信息共享机制。

4.开发建立各类农业生产管理和职能化支持系统,提升农业整体生产水平。

5.建立完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包括乡镇信息服务站),培训农业信息化队伍,完善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体系。

四、农业信息化的措施

农村社会信息资源的生产,不仅是农业信息化的要求,同时也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结果。农业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把农村社会卷入到现代信息社会之中,使农民能够享受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等方面的方便与快捷,同时也促进社会各群体之间的交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其自身具有其独特的生产生活特点,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规范,因此农村信息资源的产生还可以提高农村社会的凝聚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农村信息资源的生产也要激励农民参与,使信息化成为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切实加强对信息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和支持。对农业信息化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当予以充分重视,抓住机遇,政策支持,推动发展。

2.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力度。建设各级各类农业的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和完善各类信息应用系统,优化升级必需的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要贯彻国家、地方、用户、市场等多渠道投资的方针,就要大力增加对信息化的投入。

3.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服务方式创新。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发展电子信息网络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话、电视普及率高的优势,推广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通过建设农业110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大力推广“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

4.加快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农业信息化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技和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加速培养适应农业信息化各方面需要的多层次的专业人才。特别是要对新一代农村青年进行科技、信息意识和基本知识培训,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与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工作结合起来。

5.以启动实施“金农”工程为契机,健全完善农产品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系统。

篇10

1.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概述

1.1.1定义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为了确保企业财务战略的实现,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制度。在企业内部实行内部财务控制是抑制财务会计造假、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强化单位内部财务监督、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1.1.2煤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内容

煤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企业应当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实物资产的内部管理制度;三是对外投资活动的内部管理制度;四是工程项目的内部管理制度;五是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六是筹资活动的内部控制制度;七是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八是成本费用的内部管理制度;九是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十是合同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

1.2对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对煤矿企业管理制度研究的文献众多,其主要观点如下。

1.2.1煤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理论研究

龚敏在《论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以机制保稳健靠管理增效益》一文中论述:“煤矿集团近几年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在财务基础管理、资金管理、投资管理、预算管理、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效的探索实践。”

张晓玲在《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建设》一文中认为:“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根本需求,他针对国内外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中的现状阐述了我国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针对山西大同煤矿集团企业的特殊发展需求,创新的应用ERP系统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模块。”

李怡在《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思考》一文中认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难以建立健全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一是管理者思想认识偏差;二是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冲击;三是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财务管理意识有待加强等几方面。

李翠平在《树立科学创新理念,抓好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一文中论述:煤矿企业财务管理是利用货币形式对公司的经营、业务活动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是公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规范经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培养员工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及提高员工的险防范意识作为基础,通过加强或完善内部稽核、培养教育、考核和激励机制等各项制度,全面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增收节支,促进公司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王峥在《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思考》中认为: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遵循合理原则有,一是制定财务管理制度要注意政策性;二是制定财务管理制度要注意科学性;三是制定财务管理制度要注重全面性。

1.2.2加强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措施研究

王田宝在《煤矿非煤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论述:“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有如下几点,一是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二是提高资金的营运能力;三是注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四是强化资产管理;五是严格控制企业的规模;六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抓好会计基础工作。”

巩海霞在《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中认为:“做好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做到,首先,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既兼顾煤矿企业经济目标又兼顾社会目标的完成,不再单纯以利润最大化或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次,转变观念,确立财务管理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再次,科学设置财务机构,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余美龄在《新形势下加强国有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中认为:“加强国有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做到,一是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二是不断修正、补充财务管理内容体系;三是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四是转变观念,确立财务管理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李洪波在《如何建立和完善农垦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一文中论述:建立农垦企业内部财务誉理制度的几个立足点,第一,财务管理体制将企业内部的经济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划分,第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原则》、《农业企业财务制度》的具体化,第三,财务管理基础制度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基础内容之一,它是财务核算的基础和条件。

综上,国内对于煤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研究较多,但其研究层次大都停留在理论方面、宏观方面,缺少与实践结合,案例分析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