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信息化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3 09:3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信息化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职信息化教学

篇1

一、信息化走进中职语文课堂的意义 

第一,信息技术形式多样,生动而活泼,更易吸引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准备中,教师可以从强大的互联网上找寻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图片、影像,以及相关更翔实的内容介绍等,从而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吸引学生关注。 

第二,信息技术能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中职语文教学要着力服务于各专业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用信息技术结合所学专业,搜集与所学专业相关又可以融入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结合信息化学习,学生可以成为获取知识主动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索,让学生进入一个广阔的空间里,开拓自己的求知领域,学会自己找寻想知道的答案等,从而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 

二、信息化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中职语文课堂的组织中,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的发展,需要在空间上对教与学进行拓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的“我教你学”,成为一种更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学习获取知识的平台。 

(一)通过播放影像以最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学生要学习的是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如果以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来传授,那么学生的领悟力和理解力就难以得到有效培养,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把声像、形象展示给学生看,那么学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雷雨(节选)》的教学,这篇课文是一个话剧的节选,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比较多:一是要了解什么是话剧,什么是剧本;二是要了解这是一部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作品;三是要懂得什么是戏剧冲突;四是要懂得戏剧冲突是如何表现出来等。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看过话剧这样的舞台剧,因此,光靠书本来开展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雷雨(节选)》的视频话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什么是话剧,话剧是怎么样的一种表演形式。看完视频后再导入授课。戏剧教学的重点在于对作品的鉴赏,教师在和学生观看视频后即可引导学生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表现,引导学生观察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课文中的矛盾冲突是以周朴园前后态度的变化来表现的,并以语言作为最大的表现力来体现。通过影视上的直观表现,再对照文字品析,学生就能更加了解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真实情感变化,从而了解戏剧是怎样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接受,所以效果是很好的。 

(二)通过信息技术以经典的榜样来提高学生课堂上的感悟能力。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职学生对其的学习是存在较大难度的,真正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例如在《归园田居》《山居秋暝》等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诵读经典的形式,通过播放图文并茂的视频,创设良好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又如,在开展诗词的教学中,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通过在网上搜寻赤壁的图片,让学生真实地看到赤壁的实景,然后再通过配乐诗短片,使学生感受专业人员是怎样朗诵这首诗歌。先让学生从音形中了解后,教师才开展教学,把学生引导进入诗词的原境界。这样的信息化教学更能吸引学生来学习,更能让学生感染词中所表达的真情,而不是让学生单纯地从文字里去想象。 

(三)为学生设立信息课堂,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在语文课中,定期为学生设立一堂有主题的信息课堂,让学生到电教室开展相关信息采集。这样的课堂相当于阅读课,所不同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把学习的自主权放到学生手上,让学生从互联网上找寻相关的信息或主题,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进入主动开展,从而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口语交际中的演讲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收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从互联网了解演讲是怎么样的,尤其是名人名家的演讲是怎么样的,然后让他们自己归纳演讲有什么样的特点或是应注意什么,在正式授课的时候教师教授要点,让学生再结合自己了解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对比,看有什么不同或是相同等,这样就能更直观地让学生学习,自己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三、中职语文实现信息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信息化作为“新四化”之一成为一个重点。教育的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因此,作为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的中职学校,必须对信息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是在教育方针上、管理上,还是教育的实际工作中都要重视信息化教学。 

第一,学校需要提高软硬件的投入,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作为培养现代职业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必须紧跟时代,在硬件建设中设立有利于信息技术运用的现代化电教室、电子图书馆,让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开展中有平台,能够方便地对现代信息进行查找与学习;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开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多方位教育,通过有组织的学习,让教师都能熟悉地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学会查找和收集相关教学的各方面资源,结合教学在课堂中合理运用。教师还必须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来组织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够把强大的互联网资源与教学大纲相结合,建立起强大的中职语文教学资源平台。 

第二,建立起以教究组为单位的语文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中职语文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实用性和开拓性,因此,在开展信息化技术结合教学中,必须有一个强大的资源库。为更便利教学的开展,应以教研组为单位,共同建立强大的语文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如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涉及诗歌、散文等各类文体,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视听、图片等资源来融入教学。有必要时,还可以组织教研人员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利用信息资料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件等。 

篇2

关键词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75-03

一、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中职教师的信息搜索能力较好,具有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但信息化教学意识淡薄,信息加工能力普遍薄弱。特别是长期以来职业学校重点加强了教师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培养,而对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考核要求低,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氛围不浓,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导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普遍难以承载现实的教学任务,难以胜任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的教学改革要求。很多教师缺乏对现代教学理念的关注和学习,容易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教学成绩,不愿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认为采用信息化教学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甚至对新技术、新资源和新模式有抵触情绪。

部分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能力就等同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片面加强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而忽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应用,造成教学内容陈旧,呈现方式单一,不能满足现代中职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心理和认知需求。

一些教师在信息化课程实施过程中,不能以系统的、联系的观点将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设计和课程评价进行统筹安排;过分依赖信息化教学内容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而忽略自身在课程中的主导作用;选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不契合,教学环节繁杂、教学实施拖沓,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思维能力以及过于看重信息化手段的教学评价功能;在过程性评价中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造成授课过程中难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不良情况。

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化环境包含完备的计算机设备、优化的校园网络和浓厚的信息化教学氛围。

完善计算机设备。提供必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是开展教师信息化培养的物质前提。基本的硬件设备包括教师备课用机和学生多媒体教室。很多学校采取上级统配与学校自筹相结合的方法逐年更新,完善信息化硬件,取得良好的效果。

优化校园网络。畅通无阻的校园网络是教师获取信息、整合资料,开展活动交流、教学评价的资源保障。中职学校在确保建立开通校园网络的同时,还应配备专人进行校园网络的日常维护,确保网络畅通。

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氛围,引领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专业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加强对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和自主获取专业知识、信息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对能够积极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教师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肯定,要及时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传播至一线教师,还要搭建校内外的信息化教学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网上课堂、网络教室和网上实验室、数字化仿真实训室等。使教师在良好的信息化氛围中形成自我提升和自我优化的意识,从而积极参与到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之中。

(二)完善培养制度

信息化是一个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和更新的过程,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必将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和无止境的工程。建立和不断完善培养制度,能够为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工作保驾护航。

不同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制度:明确教师入职信息化能力标准,明确实施培训的部门和人员职责,明确参培的教师范围,确定年度培训的时间周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标准,聘请专家的标准要求,参培教师管理办法,受培教师绩效评定标准,培训经费保障办法等。在制度中要体现出对于不同教龄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开展分层次培训,把教师信息化能力和参与培训的实绩与常规教学考核。结合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定期对培养制度提出修改意见,并逐步加以完善,切实服务于教师能力的提升。

(三)确定培养内容体系

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的指导思想,教师信息化能力包含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化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能力、信息化自学能力以及信息化创新能力等,对于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也应从以上方面展开。

信息化获取能力。指教师能够依据教学需求,在明确分析所需信息、知识要素的前提下,通过网络、数字化资源库、自行编辑拍摄或者交流共享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资源,有能力及时使用和妥善保存已获取的资源,并能够结合现代国际化专业发展需求使用英语查阅、获取相关技术文献资料。该项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软件应用培训为基础。

信息化课程整合能力。指教师能够恰当、灵活、巧妙地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有机融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资源完成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师在充分开展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统筹确定最佳的课程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一般通过信息技术优化改造课程和在课程创新研究中融入信息化技术及资源两种途径加以整合。教师整合课程的过程一定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在学习、了解、掌握当代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整合课程。开展信息化课程展示、教学信息化设计、信息化课程评教是增强教师实践课程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指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与学生、同事、教学管理者、行业、社会进行交往沟通的能力,其核心是教师在虚拟的信息化教学情境中与学生的交往互动能力。中职学校实操课程是专业教学的重点,利用手机终端开展课前、课上和课后师生互动有利于进一步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发展需求。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指教师或教师指导学生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过程性和结论性教学评价活动,具有公开性、公平性、实时性、真实性、及时性、可量化等评价特点。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够满足中职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信息化协作能力。指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与同事、学生、专家、家长等开展教学协作的能力。开展信息化协作能够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帮助,有利于从多元角度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教师信息化协作能力的前提是教师有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求,必要的协作交流平台是教师开展协作的基础。

信息化自学能力。指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自发、自觉地获取知识解决信息化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项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只有通过必要的教学实践积累才能够取得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自学能力。有效的培养途径是借助自学能力强的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引领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信息化创新能力。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情境中对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制作、教学理论建设等方面的创新能力。鼓励并要求教师在遵循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推陈出新,更加有效、全面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四)规划培养方式

校本培训与教师自助相结合。对于教师普遍不认知、不掌握的共性问题应采用校本培训的方式。例如引入“翻转课堂”教学理论,采用校本培训不但能够节省培训成本,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谈论;对于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障碍应鼓励教师通过学校搭建的网络、教研活动等多种平台自发提出问题,寻求解决。

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有条件和能力通过互联网、校园网获得培训的内容,将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并通过网络交流共享实践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两者结合的培养方式不但能够满足更多教师参与培训的需求,降低培训成本,还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教学实践与参与大赛相结合。教师日常开展的信息化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仅仅是自知的,缺乏必要的评价和指引,不利于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稳步提升。鼓励教师参与到各级信息化教学比赛中,不但能够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且能为教师提供一个专项交流、展示平台,有利于从多个角度提升教师能力。

(五)聘请专家与树立骨干相结合

聘请专家传授新的理念经验,对教师实践教学情况给予诊断指导,学校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树立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名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名师工作室,实现多元化的培养格局。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8.

[2]王文君,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3):67-74.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德育课 中职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45-01

中职生本身存在自控能力较弱、行为偏差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加之在社会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的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德育实效性成为困扰中职德育的难点之一。

当前,德育课一个很大弊端是理论说教占主导,脱离中职生实际的生活世界,缺乏生活气息,使思想道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化教育的出现,给中职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

1 中职德育课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1.1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先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注意力的吸引,比如制作多媒体课件中的录音、录像引起学生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运用多媒体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项目,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影视案例分子”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结束时,则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语音、图画、知识框架图等来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2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德育课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形象逼真的画面,富有情感的声音,使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思考、探求,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心理健康课中《珍爱生命》环节中分段展示桑兰的成长录像:成长—辉煌—意外受伤—高位截瘫—依然上大学—做节目主持人,让学生和自己作对比,引起对生命的共鸣,然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主动发表生命感言,达到授课目的。

1.3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德育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如,讲解《悦纳自己》一课的“正确认识自己,促进自身发展”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典型的案例,如李小双、王宝强的成功,赵括、马谡的失败,等等。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适时点评学生的回答,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学生潜力才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会逐渐把德育教师当作知心朋友,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无疑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1.4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学校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库都可以存储到网络上,教师可也以选取网络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互联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

1.5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提升中职德育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技术使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信息化中信息量大,更新快,冲击力和感染力极强,大大超出了德育课所传播的信息,如多媒体课件由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组成,这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另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将德育课教学空间、时间和重点向课外进行了延伸和转移,更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 中职德育课的信息化教学对策

2.1 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增强中职德育课的吸引力

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单一,说教性强,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德育课教师必须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网络广泛搜集学科资料,建立起资料库,可以通过德育教研活动,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制作多媒体课件,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教学数据库,将中职德育课丰富立体起来,从使学生们爱上德育课。

2.2 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和浏览德育课时事素材

教师可以用布置作业的时间为学生们介绍一些好的电视节目、好的网站地址、精彩的电影等,并且结合课堂内容抽取精彩部分在课堂集体观看、引导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更多精彩的信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德育活动,如观看有意义的电影,学生看后写影评参赛;举行我关注的新闻信息比赛;每日新闻信息搜集记录、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这样可以弥补中职学生知识面不足、接触社会少的实际,让中职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2.3 引导学生参与德育课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化资源丰富浩瀚,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对信息资源加以筛选,要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和最具说服力的材料,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的信息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和学生实际相接近,学生也感兴趣的内容。所以,更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信息的搜集中来,收集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在德育学习中掌握的学习资料、体会和感想,供全体师生共享,这样的资料会更有价值。

3 结语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初步建立但是尚未成熟,职校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多元信息的冲击有时是会弱化中职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并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取向。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生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为中职生提供科学的、易于接受的信息引导,促其健康成长,早日成才,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的人才。

(即墨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 青岛 266200)

参考文献:

[1]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2,(2):53-55.

篇4

【关键词】信息化 钳工实训 应用

钳工是机械加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制造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专业以及近机械专业都要开设钳工实训课程。我们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践或是教师现场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这种方式单一枯燥,学生被动接受,毫无兴趣,学习效果较差。如何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中职钳工实训教学的现状

就读中职的学生绝大多数为中考成绩不理想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或是没有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具有很好的发散性思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并具有较高的动手能力,但是他们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比较懒散,缺乏专一、吃苦耐劳的品质。

中职钳工实训主要是以锉刀、锯子、手锤、錾子等简单工具的手工操作为主,实训场地的环境较差、噪音大,且体力消耗大,加工过程相对单调、重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先理论后实训,即教师先把所需要的理论通通讲一遍,然后再到实训车间进行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观摩为辅的教学手段。由于实训场地噪声较大,场地狭小以及人数的限制,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尤其是距离教师较远的学生,听不清楚,看不清楚,效果极差,部分学生在后续的实训中干脆不训练了。

二、信息化教学在钳工实训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更好地为学生教学服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以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去学。

信息化教学在钳工实训中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微视频教学以及空间教学,教学过程中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及钳工教学的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合理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教学;另外,根据每一课题知识与技能的重点、难点、疑点制作相应的微视频供学生课上、课下学习,利用互联网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助学习”。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主要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以下改变:

(一)加强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钳工实训所用的设备和工具比较简单,致使学生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甚至认为钳工是要淘汰的技术,学习钳工纯粹是浪费时间。信息化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钳工在企业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模具加工中的不可替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化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许多原本需要多次讲解的难点、疑点,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轻松掌握,这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使钳工教学变得简单、高效。

(二)有利于分层次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素质等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信息化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的可调性变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差异化学习,教师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学习进度慢的学生可以依靠课件、视频等资源多次反复地去学习相关知识点,去练习技能操作;而学习接受能力好、进度快的学生可以继续去学习下一层次的任务,让他们的特长得以更好地发展,而不是让他们训练完基本任务后在一旁休息等着进度慢的同学。这样可以很好地实现分层次教学,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进度快的同学和进度慢的同学结成对子,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在实训过程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以更好地实现高效率的教学目标。

(三)可以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和教学强度

钳工实训的传统教学一般为一支粉笔、一面黑板和一张挂图(或是在黑板上的手画图),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很高,有时候一个知识点需要反复讲解很多遍,但是由于生活阅历、空间想象能力等的限制,能够完全弄懂的学生寥寥无几。信息化教学的引入可以把许多难懂的大篇幅文字变为视频、动画,这样,教师讲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学生学习起来也变得容易多了,极大地降低了教学难度和强度,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操作,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去辅导学生。

三、小结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信息化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降低了教师教学难度和强度,但这更需要我们教师在课下多备课,仔细、认真、长期地准备信息化资源。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积极到企业一线去学习、体验,及时掌握新工艺、新技能、新材料的发展动态。但是如果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减少或不做实训指导和现场示范,对学生也是不利的。因此,要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信息化教学,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滕玮,孙晓霞.钳工实训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J].考试周刊,2014(10):119.

篇5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述

在现代会计领域中,会计信息化是发展方向,是指将会计信息看做一种会计信息资源,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以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为工具,对会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计算、处理、存储等工作,从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决策方面的依据。会计信息化的重点就在于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实现对于传统会计方法与会计处理工作的优化升级,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在会计处理工作中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从而在全社会中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通过会计信息化,能够提供更多完善准确的会计信息,从而为决策提供更加重要的会计信息基础。会计信息化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在全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于会计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处理,从而更好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目前中职会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对会计信息化理念的认识不足在过去传统的会计教学活动中,大部分中职学校存在着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相关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教师往往只是将会计信息化看作一种教学工具与教学内容,仅仅将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处理的一种新形式与新方法。大部分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教师虽然认识到了会计信息化在会计处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优势,但是却没有看到会计信息在现代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与创新性。这种片面观点,导致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中的相关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教师对于会计信息化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缺少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的安排比较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课堂时间去学习。其次,中职学校对会计信息化所需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没有给予学生完善的实践环境去进行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最后,我国中职学校在会计信息化教学队伍建设上也比较薄弱,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二)教学手段尚不完善会计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一门对实践与理论教学都十分看重的学科。对于实际情况中的会计教学活动来说,教师一方面需要做好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安排,另一方面也要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机会来进行会计处理方面的实践。这一要求对于会计信息化也是一样,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对于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认识不够充分,导致我国中职学校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存在填鸭式教学的情况。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缺少实践性与互动性,一方面理论教学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死板,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活动仅仅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上机操作当中。这就导致学生对于会计信息化方法与理念的学习,往往只是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在理论教学中没有充分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具体内涵,在实践中也没有时间去充分锻炼会计信息化中的具体操作。

(三)课堂教学缺乏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如同前文所述,会计是对于实践与理论教学都十分看重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只有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够实现会计信息化教学的目标。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安排中,要给予学生更好的实践机会去锻炼。但是由于对于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认识的不够与会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不完善,我国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实践课程安排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由于对于会计实践教学活动的不够重视,大部分中职学校在实际情况中都缺少社会上正常经营的合作企业来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合适的实践环境。其次,大部分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会计实践缺少系统性的指导,表现在实践活动缺少合理的规划,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这就导致实践教学很难对学生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发挥帮助,对中职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

三、信息化背景下中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积极改革教学观念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所具备的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创新性与实践性,另一方面也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理念在会计专业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这也就需要中职学校相关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教师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给予会计信息化教学足够多的重视,将信息化教学摆在重要的位置。其次,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的比重。最后,中职学校要不断提高对会计信息化教学活动的投入,做好在会计信息化教学活动中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与整合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活动需要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作为支撑,这是完成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就需要中职学校做好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工作。首先,中职学校要做好会计信息化教学队伍的建设工作,会计信息化的教学与其他会计相关课程教学的要求不同,它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好必备的会计教学知识,还要求教师在信息化方面也能够达到教学标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做好会计信息化教学队伍的建设工作,一方面要选聘符合要求的优秀教学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其次,要做好教学活动的创新工作,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做好课程内容的选取与创新,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去理解会计信息化的理念与手段。

(三)全面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教学是保证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重视起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教学,坚持产学研三者结合的教学理念。首先,要做好中职学校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会计信息化的实践需要现代化的信息设备以及贴近现实的模拟环境,这需要学校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其次,教师要做好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比重和教学内容。最后,中职学校要在社会上寻找合适的企业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的实践场所,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结合。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处理工作将在我国的现代化企业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做好中职学校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工作,利用“互联网+”理念,不断改革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优化和整合会计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全面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登.基于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改革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7(02).

[2]邹娜娜.高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J].当代会计,2017(01).

[3]谈先球.基于多方合作共享的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3).

[4]徐玮.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实验课程教学研究——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法优化视角[J].新会计,2016(09).

篇6

关键词:信息化;美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8-6677-01

在全国推行信息化教育改革的今天,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求。作为中职学校一线美术教师,要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努力创新,应用信息化手段更好的为美术教学服务,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1 美术教学的现状

《美术》课程目前已经列为中职学校学生的选修课。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美术》课程教材中,包含了中西方美术欣赏、公共艺术、设计等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信息,尤其是各类中西方优秀美术作品,其图片要求清晰度较高,数量大。而教材所提供的作品极度有限,并且图像印刷不够清晰,如要更好地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与传统美术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在本学期,《美术》课程教学实践中,我将信息技术应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类信息、影像搜集整合,深深感受到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热情的提高,对教师工作效果的肯定。我相信,这种多媒体信息化教学将会为美术教育观念带来新的发展。下面,通过美术教学实践体会,我将信息技术在《美术》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做以下总结:

2 信息化美术教学的效果

2.1 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表现形式直观

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直观的表现了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美术》课程“构图”这一章节,有关“统一与变化”构图形式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解表现,在黑板上绘制分析,是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让学生深刻掌握的,能看清楚绘制的内容就很不容易了。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在课前搜集准备简洁明了、且配好背景音乐的视频讲座、图文并茂等素材制作成课件,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优雅的背景音乐及专家清晰简洁的讲座中接受课堂教学重点知识,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轻松的掌握了“统一与变化”构图技巧,提高了学生美术学习兴致。

2.2 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实现审美教育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由于教材图像印刷质量不高,学生在欣赏时,视觉效果较差。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通过网络搜集整理数字化图像,画面清晰逼真,又可以局部放大给学生欣赏。例如:在讲解“素描石膏体”教学,学生通过教材范画是很难清楚的看出线条、明暗关系及调子的表现。通过信息化手段教师播放课件,对画面局部放大,学生就能很清楚的欣赏到“素描石膏体”细节刻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认识素描绘画的表现技巧和特点。在学生绘制石膏体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局限于教材,那么,学生是很枯燥的,即便是教师做范画演示,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通过大屏幕局部展示,呈现给学生,更能调动学生审美兴趣,实现审美教育。

2.3 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在信息化美术教学中,学生除了欣赏大量的数字化美术作品,还将听觉艺术融入到了美术课堂教学,使美术与音乐有效的结合,创设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例如:在欣赏北宋时期张择端作品“清明上河图”过程中,我在备课时将背景音乐古筝弹奏的“烟花三月”配上“清明上河图”存储在电脑中,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很快进入了审美心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北宋时期汴梁城的繁华景象,以及作者绘画艺术的高端技术,同学们在耳边响起的优美背景音乐及故事讲座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样的课堂氛围,是传统的美术教学难以实现的。

2.4 交互的图像处理软件,丰富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及探索学习的精神

篇7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相互融合的重要意义

目前,主要的信息化资源包含音频、视频和图像等,内容与形式比较广泛,所以信息技术与教学已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很大的优势,通过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并且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

二、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具体分析

(一)明晰教学任务,合理运用课件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期间,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加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从而为增强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之前,必须明晰教学任务,通过合理地运用课件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被课堂所吸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对语文教学进行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对教学内容有全面认知,对各个知识点的教学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将教学目标予以阐述,根据教学任务,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完善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制作优美的课件,将图片和声像等元素渗透在其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取代传统法刻板的板书。此外,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学习形式,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重点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整体过程和思考有明确认知。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通常情况下,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所以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语文知识的潜能未能得到有效激发,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期间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完善,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长期下来,学生将对学习语文知识产生厌烦的不良心理。基于此,在中职语文教学时,为了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加大语文信息化教学思路的设计,借助于多媒体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设计期间,将情境合理的导入其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升语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例如,在《雷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语文教学能够有序进行,增强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可以在对教学思路进行设计时,科学地设置真实性情境或者是问题情境等,从而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将影像和图片融入到教学设计方案中,运用多媒体实施辅助教学,以声、画等方式作为辅助条件,进而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可以将电视剧《雷雨》的片段与教学内容相互整合,作为课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对教学思路进行设计,尤其是加大多媒体的运用力度,有利于为信息技术教学创设情境做好铺垫,然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向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由于视频具有故事情节,形象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同时,学生在观看时对相关情节有一定认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等提供帮助。

总之,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设计的质量,教师在教学设计期间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信息化教学思路设计过程中,通过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教学情境,向学生直观地展现语文教学任务,从而为教学目标的完成提供有利的途径。

(三)运用信息技术相互交流

在语文教学时,为了强化语文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供有利保障,那么,教师要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而为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通常情况下,教学管理是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教不仅要对语文教学活动予以合理的规划,而且具备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期间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创造有利条件。

教师在对语文信息化教学进行设计期间,可以利用电子教室软件实施教学,由于这里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学生很容易获取更多的资源与信息,进而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在电子教室中,也能够进行互动,学生利用QQ和微信等渠道进行群聊,学生之间针对有关问题予以探讨和交流,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予以解答,使得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当然,教师为了确保语文信息化教学取得显著效果,一定要加大教学管理力度,严谨学生畅谈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并且注意言辞。

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教师在语文教学期间,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达到对教学模式予以创新的效果。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使其在课堂学习期间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在对信息化教学进行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到互动、交流环节的重要性,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并且加大对学生的管理,确保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作用,也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营造良好的条件。师生之间共同针对语文知识进行探讨,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为增强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一定基础,也为中职学生掌握合理的方法创造了条件。总之,中职学校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对学生的培养,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教学,进而满足全新教育体制的基本要求。教师通过对语文信息化教学进行设计,明确设计思路,进而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保障。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软件

一、软件设计初衷

1.着眼形式发展,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为文化基础课教师改变现今“鸡肋”状况指明了方向,研发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软件,已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任务所需。

2.立足教学现状,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文化基础薄弱,进入职校后,受就业思想主导,对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更是缺乏主观能动性,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方法陈旧、手段单一、形式枯燥,恰恰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难以使教学双方产生共鸣。而将信息化技术融入语文教学,集图文视听于一体,产生形象化、立体化、多元化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作用,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完美融合。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教学资源看,已经具备了应用信息化教学软件的能力。

二、软件组成及功效

本软件教学内容选自语文出版社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第四单元,题目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共设五大模块,分别是单元导学、品读理解、综合实践、智慧闯关、拓展链接。

单元导学:包含学习目标和激趣导读两个板块。学习目标板块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突出了重点难点问题,确立了学习的标准和要求,以及要达到的学习效果。激趣导读板块围绕本单元所涉及的4篇课文设计了阅读提示,对课文内容作以简单概括,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品读理解:是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阅读为中心,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模块。每篇课文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设计了感知理解、名句欣赏、读后反思三个小板块。“感知理解”将标准化课文朗读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和场景画面,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领略到文章深刻内涵。“名句欣赏”将课文中的名句朗读、名句解析、名句仿写融为一体,进一步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的培养。读后反思环节的设立,更是让学生把课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用课堂上的所感所思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应用。

综合实践:此模块由课本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优化组合而成,皆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包含洽谈、诚实守信两个教学实践内容。其中“洽谈现场”、“案例展示”等小板块,通过听、说情境的创设,使训练变得富有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在“善听”中受到感染,进而在实战演练、活动设计中敢于张口说话,实现“善说”的教学目的。专业拓展、直播课堂等小板块,把语文教学与专业课和德育课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目的。

智慧闯关:此模块体现的是考核评价功能,学生既可以通过“基础模块”来完成课前预习,又可以通过“提升模块”来进行课后的复习巩固。该模块以打擂闯关的形式,将学生感兴趣的电脑游戏场景引入到考评体系当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余音绕梁、不绝如缕”的效果。

拓展链接:此模块根据本单元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了哲理故事、名言警句、推荐阅读、佳片赏析等小板块,将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实现大语文的概念。

三、软件设计特点

1.职教语文特色突出

软件的各个模块都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设计,皆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就业观。并将专业课教学融入其中,实现文化基础课教学为专业课教学服务,体现中职语文的“职业化”特点。

2.助学助教功能明显

本软件充分利用视听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信息容量大,情景交融,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合理地利用学生多种感官接受知识信息,潜移默化,培养认知能力,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如在软件设计中把一个中职学生形象的卡通人物引入其中,通过他的困惑、学习、收获来展现教学教育思想,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软件的助学、助教功能。

3.技术艺术结合完美

本教学软件性能稳定可靠,可脱离平台运行,易于推广,界面内容采用Flash编程,既美观大方,又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声像一体,导航按钮清楚明显,人机交互功能齐全,完全适合学生教师操作应用。教材选择为国家推广教材,教学设计要点清晰,重点难点适中,完全符合中职学生实际,适于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推广。

四、软件设计展望

信息化技术和中职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彻底变革。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职语文 诗歌教学

信息化教学的最大特征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与依托,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运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教师不单单要灵活运用好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性,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去指导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诗歌教学来讲,既要让学生捕捉到、感悟到诗歌的美感,又要让学生在美的享受里有所收获与沉淀。这就需要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来开展信息化教学。

一、还原诗歌情境,营造浓郁氛围

诗歌是一种很重视美感的体裁,教师要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尽可能地在脑海中构造出诗歌的画面与场景。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绝大部分时间只能通过口头描述或者平面插图的形式来实现,其力度显然是不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现在可以更多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来还原诗歌的情境,从而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氛围。以《琵琶行》为例,其中学生需要重点理解、鉴赏并且熟记的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里面有很多关于“声音”的刻画,比如“转轴拨弦三两声”“嘈嘈”等等,最为重要的是,这一部分读起来非常紧凑、急切、拨人心弦,并且流畅。如何来还原诗歌情境呢?既然作者在“声音”上着墨很多,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在课堂上模拟出这些声音。教师在朗读这一段诗歌时,同时辅之以搭配的声音,让学生能够在这种声音模拟的感染下,自然地进入到意境之中。嘈嘈急语与切切私语交错出现,两种旋律更迭又融合,一步步地在听觉上推动学生跟随着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进入到琵琶女的心情之中。不难想象,在现场声音模拟的氛围环绕下,诗歌的情景将更好地被重新还原在学生的面前。

二、拓宽学习广度,富化思维眼界

在诗歌教学中,有一个环节非常重要,那就是对诗歌背景的介绍,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特别是在创作该首诗歌时的心路历程或者遭遇,以及诗歌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情况,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内涵、价值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信息化来实现,以此来拓宽学习广度,富化思维眼界。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从创作背景来看,这里有一个“对比”的意义:47岁的诗人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落魄”与三国时期周瑜时代的“风光”,前者是诗人的现状,后者是诗人的追忆,这种对比进一步凸显出作者当前的情绪。从诗歌的这种对比手法来看,并不难理解,但更好地是让学生知道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以及三国时期周瑜时代的风光,由此才能更好地明白对比手法的运用。在这个时候,教师不妨选择类似于纪录片的小视频,简单介绍乌台诗案的短纪录片以及刻画三国时期周瑜的短纪录片。纪录片是以客观、公正、严谨、不夹杂私人感情的方式来陈述事件,学生可以借此更好地了解史实,同时,纪录片中涉及的其他知识,对学生来讲,无疑是对内容的补充。这种学习广度的拓宽以及思维眼界的富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三、激活诗歌形式,调动学习情绪

在传统的诗歌学习中,学生都以熟记、背诵为基础,以理解为重点,以品鉴为升华,其承载的形式多是书面文字或口头听讲的方式。但诗歌是一种极其灵活的体裁,并且不同的人去诵读同一首诗歌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悟,因此,更好的方式是教师利用信息来激活诗歌形式。特别是对于中职语文来讲,它更强调的是“用”,灵活性对于中职教育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以《致橡树》为例,这是朦胧诗的代表作品。“朦胧诗”本身的特点就在于诗意隐约含蓄,主题可以被多元解读,诗人在抒感时,处于既要表达又要隐藏的这种“矛盾”之中,故而对读诗的人来讲,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以及以不同的身份去代入,都会产生不一样的解读。那么教师在开展这首诗歌的教学时,可以采用微课教学,选取合适的微课资源,从写作手法、情感表达、语言措施、体裁特点上,或严谨,或浪漫,或写意,用多种方式来激活出诗歌不一样的面貌。总的来讲,借助信息化技术让原本以书面文字呈现的诗歌“跃动”起来,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四、营造开放多元的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最具有创新性的特征就是创造了更多公平的机会和包容的环境,让很多人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知晓世界,这意味着学习者拥有了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征,借助信息技术来搭建一个开放多元的资源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我愿意是急流》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来自学,在此之前,为了保证学生们的学习不偏离轨道,教师可以设置一条问题链:全诗的中心是什么每一个章节的内容是什么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是否只限制于“爱情”这一种情感等等。将问题抛给学生后,鼓励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去思考答案。比如,有的学生会利用多样的信息检索技术来检索问题的信息,有的学生会在知乎、豆瓣、人人网等平台上发起话题讨论,有的学生会加入诗歌QQ群,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来交流思想、寻求答案等等。在这种开发多元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对于中职教育来讲,这也是运用工具、实践技术的一个锻炼。

五、凝聚联动资源,鼓励互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材、课外参考资料、课堂笔记就是学生最经常使用到的学习资源。现如今,在互联网时代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学习资源无限扩大,帮助学生将优质的学习资源都凝聚联动起来,从而鼓励学生们互动学习。以《雨霖铃》为例,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关注与诗歌文学有关的微信公众号,提醒学生关注微信公众号中的优质文章,特别是在讲解《雨霖铃》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在分享给学生阅读后,鼓励学生在文章底下评论,或者看评论,把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与同样阅读了这篇文章的网友分享。当学生们与网友们或者文章作者就某一观点互动起来时,这种思维的激荡能够碰撞出璀璨的火花。教师还可以将校园网资源库的部分权限开放给学生,提供给学生账号和密码,给学生部分查看资源的权利,让学生自己在校园网上浏览更多与《雨霖铃》有关的资源或者参与到互动平台上举办的活动等。总之,就是借助信息技术把分散的各种资源都聚合集中起来,并且鼓励学生通过互动学习的方式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

六、结合时代背景,鼓励创新学习

诗歌的解读是多样的,并且是有时代特征的,这是它最与众不同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朦胧诗来讲,更是如此。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来创新性地学习诗歌。比如上文举例的《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歌可以解读为追求爱情以及对爱情的坚贞与渴望。与此同时,这又是一首内涵丰富、象征意义多样的诗歌,它也可以理解为对祖国的忠诚之心、对祖国民族的一种大爱。那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采用信息化技术来诠释对祖国大爱的解读。结合当下在号召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其本质是为了更多地释放和挖掘每一个人的内在潜力,让社会发展得更好,让祖国发展得更加强大,让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更有竞争力,这是当下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这个角度,创新性地将时代背景融入到对诗歌的解读中来,这对于训练中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有重要的意义。

七、小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要全面深入地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教学资源规划与投入上,不论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还是共享,都会深刻地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为教学活动注入更多创新的活力。中职教育学校的一线教师应当积极地拥抱信息化建设这股潮流,大胆地将信息化思维与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比如诗歌教学。通过还原诗歌情境、营造浓郁氛围,拓宽学习广度、富化思维眼界,激活诗歌形式、调动学习情绪,搭建开放多元的环境、鼓励自主学习,凝聚联动资源、鼓励互动学习,结合时代背景、鼓励创新学习这几个方面,来优化与提升诗歌教学的质量,让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更好地掌握诗歌的相关知识,并得到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李晓勇.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8).

[2]杨希瑞.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7).

篇10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影响着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社会的各个方面。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伴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中职教育发展与挑战并存。事实上,中职教育现代化及与跨越式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中职教育的信息化。

1 我国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现状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然而距离职业教育目标还比较远,目前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数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实效,成本,就业者就业等方面还有待于提高。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 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相对于其他教育,职业教育信息化无论建设规划,经费投入还是在队伍建设方面,都缺乏有效的推进,即使在目前实施基础能力建设,骨干专业建设等工程中,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也不明确。中职教育信息化教学中对于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等硬件建设非常重视,而对于网络课程,媒体课件等软件重视不够,从而不能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不能满足中职教育现代化的需求。

1.2 中职教育人员专业素质有待于提高

中职教育信息化教学需要专业人才开发资源,对成果进行评价,对政策进行研究。而目前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中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推广力度不够。计算机教学信息化建设人才素质不高,不能满足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规划,管理,指导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中职教育专业课程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需要。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1.3 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普遍存在着盲目,随意的问题。建设层次不高,标准不明确,无疑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极大的浪费。包括中职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仅仅依靠政府不能满足职业学校发展的资金需要,因此,需要通过相应政策的制定,扩大职业学校建设资金的来源。

2 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思考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不但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并且也为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经过不断发展实践,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和市场信息化的要求相差较大,因此,基于信息化的背景,结合中职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改革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

2.1 构建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就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因此,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就业。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应该构建基于专业为主的教学方式,适应市场发展,为社会服务。基于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人才培养层次进行准确定位,确定为市场培养初级的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充分发挥远程教学,虚拟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教师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呈现,为学生学习营造互动交流的平台,从而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获得。

2.2 构建科学的中职教学课程体系

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实施的核心。职业教育的发展依赖于企业。实际上对职业教育起指导作用的是生产活动规律。基于此,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了企业的需求,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中职教育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加大对计算机信息化课程的改革力度,使得专业课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

2.3 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加强对中职教师素质的培养

当前,中职教育师资在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实践能力,操作技术等方面已经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了影响。中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中职教师不但专业课理论基础扎实,同时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技术应用能力。基于此,中职学校需要构建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利用政策引导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中职学校要为教师进修提供条件,通过培训工作,强化教师对新技术掌握应用的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中职计算机教师需要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从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4 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信息化技术加快了教育领域的变革,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职教育中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应该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使用,构建校园网,通过校园网对学生进行辅导,从而使得学生自学能力以及网络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按照教学实际,开发相关的教学软件和网络课程,使得教学效率提高。

2.5 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中存在着重视理论而对实际应用重视不够的问题,造成了学生不能适应市场实际工作的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及时变革计算机专业设备,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强化对实验和实训的教学,同时,通过教产学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 结束语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无疑一方面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另外一方面,也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为了彻底解决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不断改革探索,不断进行创新教学方式,积极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从而实现中职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孔祥富.顺应信息化浪潮,加快中职教育信息化改造[J].职教论坛.2005(5):38,39.

[2]孙震.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3):68-70.

[3]贺兰.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J].计算机教育.2004(11):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