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范文
时间:2023-04-04 01:0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朗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朗读;认识;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022-01
英国有位文学家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那么,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呢?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对朗读的认识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是感知教材内容的第一步,通过朗读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深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课文难点,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会体味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形式。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是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进行各具特色的朗读训练,使学生从朗读中领略到自然美,入情入境地读,从而唤起美的共鸣。
1.讲解在先,初次朗读。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讲解和朗读。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对文字段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客观上讲,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必须规范朗读,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这是朗读的底线。中、高年级学生,要求朗读时把握文章基调,句子的节奏,能揣摩文章蕴涵的情趣意旨,并有意识地注意语段韵律、语流停延,达到充分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情义妙理、神思妙笔。
2.提供示范,以读促读。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3.反复朗读,激趣。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备,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情感美美地读出来,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如《迷人的张家界》一文,课文描绘了张家界的奇山、雄秀水美,异物多,山水相应情趣美的仙境。读了这篇课文,感到了张家界奇山的“雄、陡、奇“和秀水的”静、清、绿“之特点,越读这篇课文,使人越感到张家界景物确实迷人;越读这篇课文使人越感到文中词句运用恰当,比喻贴切,生动逼真;越读这篇课文,使人越感受到美的享受,把人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由衷的赞叹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创设情境,表演朗读。小学生的表现欲非常强烈,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再去朗读课文的时候,就能充分把握文中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
四、评读与促进发展
篇2
关键词:朗读 方法 准备 指导 展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本文谈谈可行的方法: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要把好文本的“脉”,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要选好训练的“点”。“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轻拢慢捻抹复挑——指导篇
1、静思默想酝酿情感。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便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2、读书如见感同身受。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只是徒劳。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展示篇
篇3
关键词:朗读 教学实践 改善 教学观察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都能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其写作能力一般来说也是强的,特别是凡朗读正确流畅的,其作文语句一般也是通顺,流畅的;凡朗读中添字、漏字、破读、重读多的,其作文语病一定较多。这就说明朗读可以反映一个学生的语感和语文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看到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形式教育。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正确的教学方法,以至于教学起来效果不佳。因此我总结了一些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方法:
1.朗读的时间不足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注重于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对象不广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而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老师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却连这样一来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怎能做到使学生会读;有怎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呢?
3.朗读指导拘于形式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学生见以为常无动于衷。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4.朗读的目的不明确
全班读了分组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指挥着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以上是我在平时教学观察中总结出来的个人看法。我个人认为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保证学生朗读时间,精讲多读
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光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但多读并非是取消教师的讲,让学生一味地多读,相反,却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了,教师的讲就必然少了。时间少了就只能精讲,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
2.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诵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别人后面哼几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让学生再上台阶。在课堂初步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检验朗读效果的时候,以朗读小组为单位,由朗读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分工,按不同的角色,深刻体会人物性格的特点,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引发竞争意识;也可随时点拨、指导,调整情绪,使之产生激情。当教师把方法教给孩子们以后,就让他们自己去练习,由小组按照上面确定的朗读标准,进行评价,看谁朗读得最好。这样。既能使训练落到实处,又能在训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教师示范朗读,指导朗读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4.朗读形式要多样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农村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116-01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掌握书面语言的正确发音,增强语感和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语文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对小学语文教学作用重大,语文教师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来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一 教师转变观念,重视朗读训练的作用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大多是因为学校或者语文教师观念的问题而产生的。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才能有所感悟,才能入情入境,逐步产生与作者共鸣的情感。因此,要在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方面转变教师的观念。首先,要让小学语文教师认识到朗读教学对学生和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其次,还要让老师明白朗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老师要产生积极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意识,提升老师对语文朗读训练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快乐。
二 给学生勇气,让学生大声念出来
一些小学生大多因为心理原因而对语文朗读心生怯意,不敢朗读,还有些学生对语文朗读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这些不良心理因素极大地降低了语文朗读训练的效果。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必须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首先,从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鼓励学生朗读,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其次,从情感方面,教师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经常与学生谈心,开导学生,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克服农村小学生在陌生人面前的“害羞”情绪,大声读出来。
三 创造朗读机会,让学生随时念出来
朗读训练安排的时间不合理导致朗读效果欠佳,原因是:(1)小学语文老师对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不够彻底,在语文朗读教学中重视教师的“讲”,所用时间多过让学生的“读”,朗读时间随意性大,朗读安排没有规律和计划。(2)学校的其他教学安排挤占了语文朗读训练的时间。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让教师对语文朗读训练重视起来,然后根据语文朗读教学要求,为学生安排朗读训练时间和足够的朗读训练内容。此外,学校还要加大语文朗读训练的监督力度,确保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时间不会被其他课程挤占。
四 教师做好示范,让学生的朗读更标准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村小学受方言、乡音影响,缺乏标准的朗读示范。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泛读课文,并在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及时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朗读节奏。教师以身作则,在教学前,努力克服自身的语文朗读缺陷,将个人朗读能力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朗读标准。再为学生做朗读示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清晰且感情饱满地朗读课文,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五 加强监督,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
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还处于年龄较小的童年时期,自控能力弱和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小学生面临长期的、重复的朗读训练,难免会有偷懒和懈怠的行为。教师应加大监督力度,以师者的严厉督促学生,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教师还可将监督的权力下放,在学生中安排朗读训练小组长,在参与朗读训练时相互监督。
六 创造教学环境,改善朗读训练教学条件
提高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效果需要教师和学校精诚合作为小学生们营造一个和谐、美好、有利于学习的教学环境。第一,应该尽力改善农村小学的校舍、教室环境,加强农村小学的基本设施建设。第二,为农村小学创造良好的朗读示范条件。第三,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校每天都能有琅琅的读书声响起。第四,举办朗读比赛,创造让学生在学校的环境中朗读展示的机会,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第五,为农村小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学读物,让学生广泛朗读是阅读的基础,而丰富的阅读活动对提升学生朗读训练效果大有帮助。
总之,农村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每一项策略都是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而制订的。这些策略有助于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效果,让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朗读更为标准、清亮、自然并且感情丰富。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一、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首先,让学生明确本段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内容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指导学生想:妈妈为什么笑着说?因为它听了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感到孩子不懂得自己尾巴有再生的能力,不用借,同时别人的尾巴都各有各的用处,是不能借给他的,心里疼爱小壁虎,所以笑着说。读时语速要放慢,充满感情地读出关心、疼爱。“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地叫起来”。他为什么“高兴地叫起来”?因为他历尽艰辛都没借到尾巴,这时候一转身发现自己又有了尾巴,这时候是多么惊喜啊!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语速稍快,“新尾巴”要读重音,读出为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而高兴的语气。这样指导,使学生在理解自然段的同时,进行了朗读训练。
二、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朗读训练
如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司马光》中的“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边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指导朗读训练的过程如下:(1)同学们看图。你是从哪里看出这一口水缸在的?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大)(2)这个句子还写了这口大水缸怎么样?你认为哪个字很重要?为什么?(满。水缸大,装的水又满,小朋友掉下去才有危险)那么,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3)练习朗读,注意把“大”和“满”读得重一点。学生懂得了怎么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并在训练中渗透学法指导。
三、借助提示语进行朗读训练
提醒学生注意并揣摩描写人物语言的提示语,可以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你们想错了》写到士兵与的对话。一个士兵作出种种丑态后对“威吓地吼道”,而面对威吓,却是“淡淡地说”。读的话,可以这样指导:(1)这里的“淡淡”是什么意思?淡淡地说了什么话,读一读。(2)面对敌人的威吓和吼叫,他为什么只是“淡淡地说”?(3)的这些话是“淡淡地说”的,该怎么读?这样有意识地经常选择课文中一些典型句段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就能逐渐形成能力。
四、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变换提问角度,以问促读是指导学生读书的重要的方法之一。变换提问的角度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小学语文第四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呈现出多种色彩,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指导朗读过程如下:(1)这句话写西沙群岛的什么?(海水)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是什么样的?(读一读)。(2)你觉得这句话的哪个词最能表现这里海水的异常美丽?(五光十色)课文怎样具体写海水的五光十色?读一读。(3)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的确异常美丽,我们来齐读一下好吗?像这样,多遍朗读同一内容的课文时,每遍读提问的角度不同,训练的目的各异,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加深了,朗读的兴趣更浓了。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同志早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的。进入21世纪,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流。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前提。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下面,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分析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让学生们多做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在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朗读教学方法不太重视,这会导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有所降低。本人根据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些教学经验,并针对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一、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讲得多,学生朗读时间少 小学生的课堂时间为短短的40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师既要讲解又要安排学生做朗读训练,还要对当堂的教学成果进行验收。一方面,教师的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学生对知识也不能完全消化。所以这种情境下的朗读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就会逐字逐句地对文章进行讲解,生怕文章讲不完也怕学生们听不懂,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们听不明白。这样,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就浪费在讲课文里,而剩下的一点时间则要对学生进行习题操作,这导致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这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的鉴赏能力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2.朗读目的不明确,导致课堂效果甚微 在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中,学生们朗读目的不明确,“滥读”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朗读文章的时候十分盲目,对文章角色的掌握也不是十分清楚,在朗读时所达到的效果甚微。学生读完后由于时间所剩不多,没有对学生们的朗读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导致学生的朗读不会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3.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到位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有时候不到位。教师的指导手法比较单一:在学生读完某段话或是某个句子的时候只是注重当时学生读课文的语气,然后让学生们重复读这一段话。只注重读课文时的声音,而忽视了内心的体验和语言所存在的内涵;另外就是有的教师会告诉学生某个字和词应该发音重或轻、语速要快或慢,这样就忽略了朗读的本质意义。所以很多学生误以为只要是感情强烈的句子就一定要读重音,而不知道有的时候重音是需要轻读的。
二、正视朗读教学
1.保证朗读时间 在语文的朗读上是要花费时间的,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至少用15分钟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只有保证了足够的朗读时间才能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文章所带来的内涵和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先试练、练读,然后再去慢慢地品读,最后再从朗读中读出感情和韵味来。所以,保证朗读的时间是朗读教学的关键。
2.有目的地进行朗读教学训练
(1)在小学语文课堂朗读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来合理地完成任务。所以,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带着目的性去训练。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可以提出小女孩总共划过几次火柴、每划着一次都看到了什么、小女孩她渴望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这样的朗读训练下,学生们就会快速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句子,同时也会对某一个段落或某一句话进行细细的品味和分析。学生会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小女孩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学生一旦了解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会更加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了,这样就做到了声情并茂。
3.教师细心备课,做好朗读指导 在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教师的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一个深刻的掌握和理解,把课文的脉络都把握清楚并把文章字里行间中所透漏出来的思想感情都领略到位。比如,在教学生朗读训练的时候,采用哪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及确定好文章的重难点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等都要拿捏好,文章的哪一段或哪一句需要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朗读对语气语调的要求等等。同时教师还应该有感情地通读全文并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做好了准备工作,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去积极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既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能达到课堂朗读的预期效果。
根据以上观点可以得出,在小学语文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备课和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教给学生课文里的真谛。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教学生们进行朗读训练。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都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韩红星.论王筠的蒙学语文教育思想[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
[3]符渝.论《文字蒙求》的识字教育理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3).
[4]施晓岚.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105.
篇7
摘要::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教学改革的趋势和现状,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论述,希望可以适应小学教学课改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索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情感环境,它是语文学习的中心轴,是阅读感悟的催化剂,是情感体验的磁性石。“朗读是品语文之味的最好方法”。而在基本形成以“读为主线”的共识之下,课堂教学中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泛泛而读的现象经常出现。要使朗读真正馥郁留香,沁人心脾,体现艺术指导的智慧,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用心灵阅读文本,用智慧捕捉生成,用艺术指导朗读,由此走向智慧教学的境界。
一、简单与深刻
简单是指方式单纯,不要花哨,杜绝浮华,一切环节的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的有效发展,充分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魅力,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充实,这是朗读教学所要追求的原则。多一些简约,少一些繁琐,多一些朴实,少一些华丽,朗读教学应在简单的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发出原生态的声音。光有简单没有深刻是肤浅的朗读教学,简单是朗读教学的外在形式,而深刻却是它的实质所在。教师用本真的方法,发挥自身的资源,或用语言渲染气氛,或用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感悟更深刻。
二、朗读与感悟
对文本的解读离不开朗读教学,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受到文本的语言美,领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加深对重点句段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匠心。在《槐乡五月》的教学中——(屏幕出示):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读了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槐花形态很美,抱在一起像圆球,挂在枝头的像小辫儿。
(练习朗读)
生2:槐花开的很多,从“抱”、“一条条”、“挂满”看出。
(再次指导朗读)
师:这美丽的槐花还像什么呢?(出示画面,想象说话)
生3:有的槐花一串一串的,像鞭炮。
生4:有的槐花一朵一朵的,像云朵。
生5:有的槐花飘荡在空中,像风铃。
生6:有的槐花绽放枝头,像蝴蝶。
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千姿百态的槐花之美。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槐花的多、白、美、香)
教学中,教师紧扣“抱”、“玉雕的圆球”、“一条一条”、“满”等词,鼓励学生想象表达,用自己的方式读出槐花的多、白、美、香,在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的朗读激情四溢,读出了感受,读出了情味,读出了智慧。
三、想象与创新
语文教学重积累,重运用。《新课标》理念倡导要学会“用教材教”,阅读教学应把积累语言、学会读写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荷花》第二自然段中具体描写了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课文中用“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关联词将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展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还要合理地运用教材,善于发掘教材潜在的资源。
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想象与创新的训练: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课文中姿态各异的荷花图片,感受荷花的美,并结合课文相关词句反复朗读,从这些优美的语句,恰当的修辞手法中体会每幅图中荷花的色彩美、姿态美,再模仿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将几种不同姿态的荷花连起来说一段话,并用“荷花真是千姿百态”这句话作为中心句,使段落更加完整。在这一环节的训练中,学生的朗读、感悟和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展现,语言的表达甚至比文本中的更加精彩。如有的学生这样描绘:荷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全部盛开了,雪白的花瓣舒展开,层层叠叠,炫耀着自己的美丽;有的荷花被碧绿的荷叶环绕着,宛如在碧波中翩翩起舞;有的像亲密的姐妹,挨挨挤挤地靠在一起;还有的花儿含苞待放,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在绿叶丛中若隐若现学生在看图想象说话和创造性地表达中,既学会了运用“挂语言文字,展现荷花多姿多彩的美,又学会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体现了朗读教学的智慧和真谛。
四、共性与个性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着独特的思想方式、情感世界和生活经历,对文本、现实、社会的理解有着多元认识和主观感受。朗读教学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主观表达,使课堂呈现出多彩和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人文关怀出发,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其次,要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辨的时间和朗读的体验,在关注共性的同时,要体现个性的魅力。第三,对于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赞赏。学生的阅读不应全是呼声一片的“大合唱”,有时也可以是张扬学生个性的“多重奏”。
在《荷花》的教学中——课文中有这样一句:“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其中“冒”字用得特别传神。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关键词语仔细揣摩,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妙处,先引导学生感悟出因为荷叶长得“挨挨挤挤”,大而圆的荷叶间没有丝毫缝隙,所以荷花必须使劲长,才能冒出来。在反复朗读中,再次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还能用什么词来替换“冒”字,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用“跳”,因为“跳”字采用拟人化手法,能表现出荷花的活泼可爱;有的说用“挤字”,更能表现荷叶的茂盛和荷花出来的不容易;有的说用“钻”字……学生的答案真是有理有据,丰富多彩。最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斟酌后选用的那个词再带到句中去仔细朗读体会……教学中,教师没有以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自己的情感体验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感情朗读的尺度,而是尊重学生们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见解,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字中的内涵和情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愿“课标”引领下的充满“情感”的朗读教学走出平庸,摆脱技巧,向着智慧的艺术之路前行,在学生、老师和作者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缤纷的彩虹。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策略
朗读一直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传统手段,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大影响。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书面作业的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大幅度减少。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增加学生语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魅力,逐渐提升朗读能力。因此,小学语文必须重视朗读教学,认清朗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要及时解决。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所以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这两方面。第一,教师存在的问题。朗读一直是传统教学方法,但随着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加入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在不断降低。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在语文课堂中慢慢减少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导致学生朗读的机会和时间减少。第二,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性格各异,部分学生内向还害羞,对课上朗读训练存在抵触情绪,缺乏对朗读训练的兴趣。学生的课业压力大,朗读训练机会少,教师教学中忽视朗读教学,这些都是令学生难以对朗读训练产生兴趣的客观原因。即便有些学生喜欢朗读训练,这些客观原因也间接影响学生兴趣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1.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学生的书面作业往往可以很好地完成,但是对朗读训练缺乏重视,很大原因是由于教师在学生朗读时没有提出具体要求。语文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就要给学生制订具体的朗读标准。
(1)学生朗读时必须使用普通话,并且发音咬字要清晰,特别是一些生僻字发音。针对一些有方言口音的同学,教师要给与更多的朗读机会,帮助学生克服口音问题。(2)学生朗读时要保持流畅性,要做到不丢字、不多字、不重复。朗读过程中停顿有序,流利无误地朗读相应段落。朗读时声音大小要适宜,并且保持声音强度稳定,不能出现声音忽大忽小的情况。(3)学生朗读时最重要的就是做到有感情朗读。学生在理解文中人物情绪状态后,要在朗读时投入自己的感情,把自己想象成文中人物,形成情感共鸣。将感情赋予到朗读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2.教师重视朗读教学
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语文教师要采用合理措施,增强学生朗读自信,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首先,教师要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一些学生在朗读训练中由于性格原因而缺乏信心,教师一定要及时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对于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不断增强学生自信。针对朗读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认可。学生受到教师的赞扬之后,心理会逐渐变轻松,解决紧张害羞等问题,在以后朗读训练中更加有自信。除此之外,教师要意识到朗读能力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步登天,要对学生有耐心。朗读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以下三点:(1)朗读训练要从小抓起,越早越好。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容易培养,教师要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朗读训练。(2)教师要给学生适当表扬,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教师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朗读积极性,所以教师一定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教学,特别是自信心缺乏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指出学生的缺点,对学生朗读的发音咬字进行纠正。教师也可以通过举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主动性,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更有助于朗读教学工作进行。(3)发挥榜样的力量。学生中不乏朗读能力出众的学生,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做正确示范,给其他学生起到带头作用。
3.相关朗读教学建议
(1)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受到很多客观原因影响,时间不充裕就是其中最大原因。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组织更多的朗读训练,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如果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朗读作业,为朗读训练提供时间保障。(2)正确选择朗读形式。小学语文课文的种类繁多,一些文章适合分角色朗读,一些适合学生单人朗读。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朗读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更加灵活多变。
总之,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更好地学习语文。朗读更能让学生领略到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培养美德。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培养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教学
所谓朗读,就是用爽朗生动的标准语音,把书面上用文字写出的成段、成篇的文章作品念出来,成为有声的活语言,使许多人听见后,了解并接受,不仅产生等于书面作品的表达效果,还可以由于声音的运动,增强效果,使听者不仅知道,而且得到更深刻的感受。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如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训练,也就不能叫完整的语文教学。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授予学生以明确的朗读方法,才能使学生在与文本一次次的接触过程中,逐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触摸文本的主旨,演绎文字的魅力,使朗读真正馥郁留香,沁人心脾。在这里,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效果也作了些思考。[1]
一、教师努力将范读发挥到最佳效果
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示范影响。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丑小鸭》,当教者声情并茂地读到丑小鸭一系列凄惨遭遇时,学生们都为之动容,有的紧皱眉头,有的屏住呼吸,有些感情丰富的,则为之落泪。直到老师把课文读完了,学生们这才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对着老师微笑。学生的这种感受是对老师范读的最好肯定。当教师问及谁想向老师挑战时,学生们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急切心情,读书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二、努力教会学生会读书
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为了让学生会读,我通过设计固定格式的读书笔记来引导学生如何从书本中积累知识,如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或者简单概括文章的大意,又或者写几句简单的读后感。然后每个星期都把他们的读书笔记收上来审阅,及时地加以指引。我最喜欢批改他们的读书笔记了,因为我从中看到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闪光的思维火花,我发现读书不但能使他们的语言越来越生动精炼,使他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书本能教会他如何做人。因为我从他们的读后感中,我读到了他们善良、诚实、自信、天真的个性。我想这一点对他们日后形成个性化的写作风格是很有帮助的。另外,我还通过开展语文课前一分钟演讲,讲故事,成语接龙,朗诵等竞赛活动,强化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积累书本中的知识。如在预习《草原》时,学生能初步了解到课文讲的是“我”到陈巴尔虎旗访问,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款待。通读时,还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的思考题,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读就显得不盲目。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品读
品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学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用优美的文字来表现秀丽的自然风光、复杂的内心情感、未曾亲见的事物等。很多文学作品之所以传世,是因为语言使用的精当。我们学习文学作品,欣赏精彩语段,也可以从品味关键词语着手。当然,文体的不同,语言的特点也不同。如诗歌语言的凝练形象,记叙性语言的生动具体,说明性语言的准确生动,议论性语言的严密准确等,各有特点。品味语言便可从品味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入手,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匠心。 如《早梅》中“墙角一枝梅,凛寒独自开”,作者最初作“数枝”,就不如这“一”字更能表现梅开之“早”。这个“一”字,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傲然独立的品性。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动词“穿”“向”的运用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穿”极为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象中返乡时船行的轻快和峡窄流急的情态,若改为“越”或“过”,就无法体现这一情态;“向”则表明诗人已从水路转到陆路。进而表现诗人在胜利后返乡的心切。
四、学生想像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形式丰富多样的读,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读书时借助头脑中的一幅幅画面想象,有助于深刻地理解课文。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想象能在脑海中再现事物形象,并且创造种种新形象,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在指导学生自读并理解全诗是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诗人写诗的心情,再让学生读读诗句体会洞庭湖的柔美、水平如镜的景象,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过程中,对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总之,朗读是阅读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朗读,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语感的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即是提高学生的的语言感悟能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读书能让人感到生活充实,读书能给人灵魂的震撼和心灵的慰籍。小学语文教学是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孩子们才能有能力迎接未来诸多的挑战,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艺术
小学语文是学生整个语文学习生涯中的基础阶段,而朗读教学则是促进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所谓朗读教学,就是指通过声音来传达文字内容,将原本平淡的文字内容描述得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更好地反映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良好的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学的魅力,还可以提高普通话水平,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巩固基础知识,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
一、教师示范,激发朗读兴趣
小学生还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方式更多地是模仿,因此教师示范教学十分重要。通过教师示范,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发音,学习到更多的字、词、句、段,增加知识积累;另一方面,教师声情并茂、感情自然流露的示范朗读可以带动学生的情绪,带领学生走进文章的情境或意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例如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儿歌,采取朗读教学的方式就更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如儿歌《月儿弯弯》:“月儿弯弯挂蓝天,小溪弯弯出青山……”每一句话都是押韵的,趣味十足,若不通过朗读是根本无法体会其中的韵味的。如果教师通过大声的示范朗读,将其中的一字一句都读正确,再将其中的韵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那么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感染下正确跟读,耳濡目染地掌握“认准字词、读准字音”的基本技巧,同时还被教师带到了一幅清秀的画面之中,去感悟文字的韵味和美好。
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们不仅很快就可以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还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他们的联想能力。
二、创设情境,强化朗读技巧
情境教学是当前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也十分适用。小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多,对于万事万物总是充满了好奇,面对任何问题总想问出个为什么。在日常的朗读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创设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顺理成章地教导和训练学生们的朗读技巧。朗读教学情境也多种多样,比如有故事情境、悬疑情境、生活情境,等等。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夏夜多美》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朗读教学。在看到题目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问:夏夜有什么景象·夏夜美吗·启发学生想象夏夜里有明月,有繁星,有人在乘凉。然后,朗读《夏夜多美》这篇文章,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本之中了。在读完全文之后,学生们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为了进一步加深印象,教师还可以创设比赛情境,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学生们声情并茂、极富感情、平仄有序地朗读,仿佛自己就来到了那美丽静谧的夏夜了。通过这样简约而不简单的情境创设,学生们的朗读技巧得以逐渐提高,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也逐渐提高。
三、反复练习,陶冶朗读情操
朗读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学习的态度。练习朗读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多思。反复的朗读练习可以不断加深学生们对文字材料的记忆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形成语感。小学生还处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对于许多字词的发音并不准确,普通话也不够标准,难免会出现重音和轻音不分、尾音拖拖沓沓、吐词含糊等现象。为了有效避免这样的情况,反复进行朗读练习是十分必要的。
仍然以朗读教学《夏夜多美》这篇文章为例,许多学生有着不太好的朗读习惯,带着不加思索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态度去朗读。朗读只追求声音响亮、朗读速度,却并未投入情感,也更没有去认真思考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典型的“读望天书”。为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反复练习,一是为了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吐词,增加学生的音、字、词的积累;二是让学生在多次朗读中思考作者的写作深意,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增加情感体验;三是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学会身临其境地揣摩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文章,都是可以用于反复朗读练习的好素材。让学生们多朗读、多练习,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其中的字词句含义,还能感悟其文字的美和意境的美,陶冶高尚的语文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学生们夯实了语文学习的基础。
总之,朗读是学习小学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朗读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要让学生读准、读会、读精,更要让学生会读、想读、爱读,培养学生勤读、广读、范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而学生则从被动的朗读学习状态中脱离出来,成为学习的主角,充分展现了其学习主体的地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