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增长范文

时间:2023-04-07 03:5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经济增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经济增长

篇1

农业对国家来说是最根本的,它同样是国民经济中的最基本、基础的产业。农业中作为经济部分的增长,它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与进步、对人民群众生活状况提升、向美好生活迈进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此可见,发展的路上农业经济增长是必不可少的。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有很多要素,本文通过收集历年学者的文献资料数据考察得出的结论,深入了解农业科技的进步,结合分析它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深远的影响及其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

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济增长;影响;贡献

1引言

加强农业的建设,其必经之路是农业的转型。改变其发展的方式,摆脱粗放经营。从一开的只追求数量而放任质量的情况下,尽快转变到提高竞争力、注重产品质量、保障产品安全。在转变同时要统筹兼顾,走产出高效,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还要建立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想要人民有钱赚,就要创新发展,吸取精华摒弃糟粕。一二三产业就需要进行融合、发现创新点,让他们能够互相依存共同进步。这就需要延长产业连接,这样可以让农业有更大的空间去实现它的发展;想要乡村美,最基本的才是最实在的。最实在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现实的是让人居住舒适。农业农村的“强、富、美”都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做支撑,尤其是农业的强大和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必须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因为农业是走向机械高产而不迷失在数量上,同样注重优质,这其中最受到关注的还是安全农业。时代进步,科技创新,更要用创新发展的外部条件来强化农业、用新的管理运作方式去促进农业发展、用最新的思想当车头带动农业、用新的教育去培养新的农业人发展农业。更准确的精细的的信息提醒;思想熏陶提高了素质水平;升级结构适应新的环境;找出最适的管理经营方式。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质增效。可以让农业寻找到更合适的进步增长方式,让农业的发展不断进步更趁于集中一体的标准化;整体的大规模控制。

2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

2.1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的基本理论

科技进步的研究源于约瑟夫•熊彼特(1912)提出的“创新”概念。把“创新”作为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成,将产品、工业组织、来源、生产方法、市场五个方面。什么是农业科技进步,是将研究创新中的新技术发明结合到实际中去,利用到农业生产里,让生活中的投入能与产出有更高的收益。讲的就是使用少量的或者同等的去得到高的产出。朱希刚(1997)概括农业科技包括很多,它并不是单一的意思,其中有字面解释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有的就是如何去综合管理控制;及决策科学等。那科技进步就不可以从单方面看待了,从自然的角度去看,还要从社会的角度。

2.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王膑(2011)在研究农业经济增长中,针对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的看法。科技创新是每个国家在世界寻求发展的动力,是增加生产动力的最基本方法,是让其动态发展的手段。孙联合、赵慧雁(2011)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增加劳动效率,改善基本参与者的素质、优化管理对策等。DouglasA,Irwina,MarkoTervio(2002)。使农业经济增长,是通过对基层生产者、参与人、发展中各要素等让它们相互作用。H.P.Binswanger,M.R.Rosenzweig(1986)指出想要农村发展,经济提升,最基本的是要提高农村的生产力。要想提高生产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之一的便是发展科技。用先进的技术和进步的思想来强化生产者的素养,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有用的经验。科技进步还可以重新认识、深入了解存在的规律,在新的认识上发展。Devarajan,S.Swaroop,V.&Zou(1996)在农业发展中,农业经济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巨大,并且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使的资源利用更加合理。

2.3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

在研究统计中得出对国家的贡献值。董运来(2008)等采用索洛生产函数模型对辽宁省的经济增长进行的计算,发现1991年起15年贡献最大达到66.77%。郝利等(2010)对于北京市1999年起17年中农业科技进步所占份额为78.32%,己经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农业技术进步是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使农业经济得到发展。

3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3.1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技术科技的进步带来的直观影响就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使其达到高效、高产、高收益,最大限度的解放农民劳动力,增加农业收入,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3.2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正确知识,提高素质科技的进步会使农民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大了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从而能从各方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3.3农业科技进步还能管理决策服务水平高科技的发展能让上层在决策上达到最小失误,科技进步能使其更好的健全机制、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提高决策效率。

4总结及意义

篇2

由于建省初期许多农业数据统计不全,因此本文选取的相关数据以1991年为起始点,所用到的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历年的《海南统计年鉴》和《海南年鉴》,数据涵盖了海南省1991~2009年18个市县的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农业从业人口、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及生产总值等,利用这些数据构建面板数据(PanelData)对影响海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估测。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把各时期的数据用对应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1=100)进行平减。另外,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时间跨度较大(1991~2009),海南省统计局和海南统计年鉴的某些年份数据统计口径又不一致,这样本文对有些数据做了适当的调整。对于年鉴中缺失的某年数据,同时在海南省统计局也获查不到的数据,本文采用了线性插值法进行计算插入,将数据进行了较合理的平滑处理。此外,本文为了更全面透彻分析海南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还选取了2个哑变量:时间哑变量和地区哑变量。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长期的农业资本积累、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资金的投入、政策的支持和农业部门管理理念的革新。因此把时间看作一项因素变量,并将其作为哑变量纳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海南省于2001年创办了农业科技110,这是一个特殊的时点,可能将成为海南农业转型的关键,因此本文以此为截点将其量化,将1991~2000年取“0”,之后取“1”,目的在于分析农业科技110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剖析农业科技110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质影响。另外,选取地区哑变量的原因是由于海南是一个旅游大省,旅游业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农产品市场相对活跃,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将这些地区单独挑选出来,取值为“1”,其余欠发达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取值为“0”。其中,海口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乐东县、陵水县和三亚市取“1”,其余地区选取“0”。

2构建模型与实证分析

2.1建立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目前被应用于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最广泛的工具之一。

2.2模型回归结果

借助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将对经过平减和取对数处理后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多次回归。

2.3回归结果分析

通过对回归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影响海南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农业资本存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耕地面积,而农业从业人口、农业产业结构及假设的2个哑变量都没通过检验,因此可以认为其对海南农业增长的影响不显著。

(1)农业资本存量方面:一个地区农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资本投入同样必不可少。在上述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农业资本投入对海南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并且贡献为正,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原因在于海南发展的是热带农业,也是资本密集型农业,所以农业资本的投入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是显著的;但农业资本存量对海南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不高,仅为0.061,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海南省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资本投入相对不足,还未达到饱和;另外方面或许由于海南农业资本投入的利用效率低、效果差,存在重复投入现象,从而导致其对农业增长贡献不大。

(2)农业从业人口方面: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最敏感、最有力的因素。但在回归分析中对农业增长的影响却不显著。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所选用指标较为笼统,不能准确反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实际投入量;另一方面,截止2009年,海南有539.31万的农业人口,约占海南总人口的60%,说明农业从业人数已经饱和甚至过剩,增加农业从业人数不仅对农业总产出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因劳动力的边际报酬递减而导致农业总产出下降[3]。

(3)农业机械总动力方面:衡量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式有很多,纵观国内外研究农业经济增长的文献,描述农业技术进步一般有如下3个方面:一是通过化学农药、化肥等来替代土地,使土地的单位产量增加;二是通过机械动力来替代劳动力,这样可提高单位劳动力上农业产出的提高;三是通过改善农业基础建设设施来提高农业产量[4]。在此利用农业机械总动力这一指标旨在衡量海南省农业技术进步情况。从回归结果看出,农业机械总动力投入对海南农业的产出弹性为0.091。说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业总产出的贡献不是很明显,结合海南省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原因一是在于海南农业机械总动力的配置不合理,其东部各市县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情况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二是由于现有农业机械落后,缺乏高科技的农业机械,从而导致其对农业产出的贡献不明显;三是由于海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等,使得一些大型机械无法有效利用。

(4)耕地面积方面:一般来讲,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具有有限供给的性质。海南又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随着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的加快,虽然各市县的耕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但总量有所减少。回归结果显示,海南农业总产出与耕地面积存在微小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原因可能在于现存耕地未得到有效利用,越来越多的土地被闲置荒废,并且很多土地的种植没有经济意图,不能带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从而导致耕地与农业产出呈现负相关关系。

(5)其他方面:海南虽然是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黄金宝地,但目前海南并不是我国的农业强省。从分析结果中可以得知,农业产业结构对总产出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说明在海南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结构对产出的作用不明显,有关部门应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力争调整到有利促进农业产出的产业结构。另外,本文引入的2个哑变量,从结果看其对总产出的影响都不显著,说明海南实施农业科技110和发展比较好的东部地区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其原因一方面也许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作用于农业经济增长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另一方面,虽然海南东部市县在交通、信息、农业机械化程度、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优于中西部地区,但其并没有发挥比较优势来带动海南整体农业的发展。

3加快海南农业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3.1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开发

农业属弱质产业,本身具有生产规模小、周期长、风险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资本投资中流向农业的比例将很小,一般投资者不愿将农业作为投资的首选目标,因此,财政支农资金在扶持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可想而知。海南省政府应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本岛的优势条件,贯彻落实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部署,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预算方案以确保充足的资金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另外,在适度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基础上,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加大生态农业科研的专项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以及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革,加强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不断完善农技“110”服务体制,建立起以农业服务带动市场,以市场促进服务的农业科技服务“110”创新服务模式。

3.2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基本建设

海南的农业投入相对于其他省市和其他领域都还相对不足,因此,海南农业投入的边际效益作用还不明显,应该加大农业投入,加大惠农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增加海南的农业投入,才能更有效的推动海南农业经济增长。加快农业基本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体措施如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等。结合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新型实用农业机械,引进农机化新技术,对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给予更多政策性的鼓励,积极创建省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域和农机社会化组织示范点,使得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得到更好的提高。

3.3注重培训和转移农业从业人员

基于宏观视角,合理的经济结构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其衡量指标为农业劳动力对GDP的相对贡献率。从海南目前的情况看,农业GDP的份额在持续下降,2009年第一产业约占总GDP的28%,而海南现拥有60%左右的农业人口,这将突显出农业劳动力存在过剩问题,且对农业GDP的贡献率不大。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的培训,启动农村中专生培养计划,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善培训机制,把培训工作下到基层,设立乡镇农民技术培训基地和网络,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此外,通过完善人才交流市场,通畅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大力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篇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化正融入到我国各个行业中。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近几年,农村社会的建设步伐在不断地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所提到的农村信息化主要说的是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使得农村的各种新型资源被有效地开发出来,并且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提升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化意识,从而不断加快农业的发展步伐,实现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还能全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1 农村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

1.1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和发展,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对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技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个方面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并发挥了决定性的优势作用。因为信息技术独特的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和传播能力,能够从根本上影响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在农村事业中快速的应用也催生了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对提升生产关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产业在农村中应用和普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方式,对农村现有的商业格局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这种冲击具体表现在互联网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和人性化的特定服务,并且还会对社会分工进行进一步的细化,降低了过去传统交易的成本,扩大了交易的范围。

1.2 农村信息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增长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是由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决定的,同时,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增长也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信息化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改变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思维意识,因此,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农村信息化的实现需要按照实际情况,一步一步的进行下去,只有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农村信息化的配套建设才能得以顺利的开展下去。而如果本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十分滞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就缺少了必要的物质支撑,这时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显得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

2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2.1 加强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向前发展,现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渐走入正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例如像通讯设备、光纤设备以及互联网技术和相应设备逐渐的应用到农村基础事业建设过程中,这就大大促进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单单依靠这些设备还是远远不够的,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基础网络设施的支撑。鉴于此,各级政府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应该对农村地区的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和覆盖提高重视,并要积极落实好县、乡和农村网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工作,不断强化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对农村地区落后、淘汰的信息网络基础软件和硬件配置及时的进行更新换代,并保证信息交流的通畅。

2.2 加大信息化人才教育培养工作

人才问题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作为一个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水平精湛的人才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同时,在人才系统引进高水平、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之外,还需要对所有参加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人员进行系统和专业的业务培训,对其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专业施工人员进行业务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强化,保证专业操作人员能够更快的适应室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同时,还要在当农村地区积极的开展农村就信息化宣传和普及工作,积极的尝试让更多的农村群众及时的接触到信息化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显著提升农村的经济的发展步伐。

篇4

纵观我国的历史发展情况,我国自古以来对于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方面的研究内容非常少,相关的文献资料也是非常有限。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的舞台上没有任何的地位而言,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部分经济发达的国家,农业人口的占比越来越少,农业对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少。但是,在有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社会福利做的相对比较健全,人民享受的福利越来越好,这样一来,即使农民每年的农业收成不好,政府可以给予相关补助,以此来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不管政府的福利做的再好再完善,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明白农业是当前经济产业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它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纵观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仍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和世界上很多的发展国家一样,我国应该把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很多的国家并不够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把大部分的金融资源用来帮助发展其它的产业,让其它的产业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他们认为只要其它产业部门的经济发展好了,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会带来任何不利的影响,反而可以弥补农业经济发展这一块的不足,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研究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过程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的挑战和困难,因此,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其次,通过引用以前的研究资料,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做出详细的研究,在研究之中力求新成果,不同的领域多多少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作出过研究,并且有相关的数据资料,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这些研究的资料,借鉴这些资料,并把他们运用到我们的研究之中去。从当今的情况来看,由于研究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工作人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研究的出发点和站立的角度大不相同,所以,得出的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结论也不相同。

2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分析

2.1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1)运用明确指标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如何全方面的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作出分析,首先相关的研究人员就必须采用不同的标准来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这是研究最基础的一步。种植业、水产类渔业、林木类、其它副业等组成了我国的农业,我国每年的农业生产产值情况都可以通过这些产业的产值情况来体现。因此,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农村居民最基本的收支和生活水平状况。做好这些指标之后,我们再以金融指标为依据,这里的金融参考指标指的是农村的金融,通过这样参考的办法,方便我们清楚的明白农村资金的流动状况。明白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动情况如何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指标的选择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信用贷款业,另外就是农村企业贷款金融业。我们选择这两种数据的依据原因是,这两种数据都来源于农村,能更加真实的反映农村发展状态。从这两种指标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并且它一般不会受到范围限制,在广大的范围之内都可以通用。由于它的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很多的农民会普遍的选择用它们来维持经济生活,通过农民选择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更加方便的研究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2)借用数据知识和建立模型原理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数据相比较其它的数据来源来说更加可靠和真实,还具有说服力。如此一来,我们在分析最近几年数据资源的时候可以列举出种植业、水产类、其它副业的产值数据情况,通过这样的方法得到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之间的数据关系,引用这些数据创建一个包含横纵两个方向的数据模型,通过纵向和横向上面的变化数据,相关研究人员观察横向和纵向的线路走势图,从而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今后的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做出估测。

2.2以动态为出发点,分析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

以动态的角度为出发点,在探索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上面,时间轴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方便的分析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在动态分析的过程之中,我们对时间轴加以利用,如此一来,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就可以清楚的明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在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系列的因果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分析的过程之中,把相关的全部数据进行整合,再通过检验得到初步结论,比如说,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之内,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是怎样的关系,在其它的时间之内,两者之间会发生怎么样的情况和变化。从这里面我们或许可以明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基本规律,从而探索今后的金融发展情况。另外,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运用函数的方法来探索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基于静态角度方面的探索分析,借用模型研究的原理,把模型研究和函数原理研究相互结合,通过这样的办法,研究人员可以清楚的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由于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增长还处在发展阶段,同样,农村金融发展也是发展阶段,因此,研究人员在探索农业经济和农村的金融发展期间或多或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目前,虽然我国的种植业、水产类渔业、其它副业等还是发展阶段,但是这些产业的生产情况要远远比预期的生产情况高。相关的研究人员在探索农业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金融发展的过程之中,研究者深刻的认识到了经济和金融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就是发展现代金融,即现代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动态分析之中可以了解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依靠农村金融的发展,农业经济的提高需要农村信贷的帮助,因此,在发展农村经济增长的过程之中需要高度重视农村非农行业的金融服务。

3结语

篇5

1农业经济增长范式及变迁

对于农业经济增长而言,不同文明时期具有不同的范式。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经历古代、近代和现代3个历史阶段,与之分别对应的是3类不同的文明,即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文明状态不同,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增长范式也不尽相同。农业经济增长范式,就不同发展阶段而言,表现也不同的道路[1]。从依靠简单生产工具获取赖以生存的植物果实,到拥有大型机械,农产品的产量有了极大增长,人类的社会生产历经了“黄色道路”和“黑色道路”的过程。就发展阶段而言,目前世界农业还未走出“黑色道路”的范式。在农业社会,社会生产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土地和农业劳动力,所以农业社会又被称为“黄色道路”阶段。“黄色道路”阶段的农业,工具简陋,以使用人力和畜力为主,人们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而且收获的丰欠还在相当程度上受“老天”左右。

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石油农业”,又被称作“黑色道路”,具有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和农药化等特点。由于它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生产发展,因为被称为第一次“绿色革命”。但由于它建立在对自然的无情征服和驾驭基础上,过分依赖于消费地球不可再生资源和投入大量化学品,致使土质、水源和气候恶化,污染严重,农作物甚至因带有残留有害物质而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隐患,其负面效应和权限已日益暴露。它不仅严重制约着农业自身的发展,还危及到自然生态环境,乃至人类社会的安定。

农业增长的“绿色道路”方兴未艾。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气候异常,以及地球表土流失、沙化和地力下降等问题。仅靠扩大“石油农业”外延的做法不但行不通,而且非常危险。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告诫:“通过无节制地开发土地来提高农业产量的做法,只能使自然资源更加贫乏,环境更加污染。”世界农业发展正处于新的探索时期。人们开始呼唤“第二次绿色革命”,要求进行“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具有生态色彩的革命”。人类在发展农业方面,必须注重自然的协调,不能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走“绿色道路”。生态农业,则是农业发展迈上“绿色道路”的理想模式。

2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更迭

2.1传统农业模式

传统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即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传统农业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社会(约公元前5~6世纪)开始,直至20世纪初叶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基本特征: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传统农业是由粗放经营逐步转向精耕细作,由完全放牧转向舍饲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等均较原始农业有较大提高。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目前传统农业仍广泛存在于世界上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历来注重精耕细作,大量施用有机肥,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灌溉,实行轮作、复种,种植豆科作物和绿肥。

2.2现代农业模式

关于现代农业至今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现代农业有几个标准是大家比较认同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平均在95%以上;农业投入占当年总产值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低于20%。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基本上是现代农业。西方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逐渐摸索出3种不同的现代农业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荷兰为代表的人口密度大、耕地资源短缺型;以法国为代表的土地、劳动力适中型。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现代农业之路还很漫长。国家统计局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仅走了1/3。但从长远看,我国是一个大国,只要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的力度,我国农业必将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2.3后现代农业模式

后现代农业是相对现代农业而言,是以时间为标识,按农业发展时序而划分和确定的一种农业经济和技术形态。作为一个农业全新概念,是指以动植物的开发、培育及其产品生产为轴心,将广义农业即农、林、牧、渔业范畴中不同层次及环节和分属于不同产业部门与动植物培育及其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种农业产前、产后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融合或复合形成的一个超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或系统。后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后现代农业主要的并不是它所使用的生产手段、工具及技术有别于现代农业,而在于其活动的内涵与形态结构不同于现代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在领域上,它是广义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融农用高新技术投入品制造与供应和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藏、运输、市场营销以及农用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农业信息与管理咨询和服务于一体的复合产业。在部门上,除传统的农、林、牧、渔产品生产部门外,还包括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教育示范农业、体验农业、海洋农业等部门。在形态与功能上,它将众多当代已经形成并存在和未来不断涌现的全新农业形态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精细农业、精准精确农业、无土农业、知识农业等有效地集合在一起,融生产、生活、经济、社会与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3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内涵与外延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总是以一定方式进行的,而农业经济增长的方式又是由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容和决定经济增长的各有关主要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据此,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解主要是看经济增长是依靠哪些因素得以实现的。而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实现经济增长主要通过2种经营方式,即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

粗放和集约的划分是李嘉图等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解释,起先是用于工业生产的,后来逐步延伸到国民经济各部门。马克思指出,在规模扩大的再生产中,“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2]据此,苏联经济学家提出了“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根据增长的来源不同,把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2种:第1种是靠增加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等资源投入的增加实现的增长,即粗放增长(ExtensiveGrowth,或外延增长);第2种是靠提高效率实现的增长,即集约增长(IntensiveGrowth,或内涵增长)。具体而言,粗放型是主要依靠生产资料数量的扩张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是主要依靠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并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一种消耗低、质量高、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污染小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般而言,集约型增长方式是建立在集约化经营方式基础上的。农业的集约经营是一种内含的扩大再生产,即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改良品种,改造土壤,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并通过有效、科学的施肥和精耕细作等手段,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的有效、持续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利用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是以全部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提高为主的农业增长。即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并非完全是一个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条件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一方面,社会物质资本等要素投入太少,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增加其投入数量,而此时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等自然资源很多,劳动力也较丰富,价格低廉;另一方面,科技水平不高,管理落后,要素使用效率很难提高,因此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经济增长方式只能是粗放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资源变得稀缺,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从而使产品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经济增长过程中,都不可能完全跳过粗放型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可以为集约型增长奠定物质技术基础。二是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追求外延式数量扩张,不讲成本,否定利润,忽视经济效益。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追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尽量小的投入获得尽量大的产出和利润,由此必然促使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可见,计划经济体制下往往伴随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而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利于采用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篇6

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粗放型指依靠投资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单纯追求数觉,结果是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集约型则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巾心,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再生产,结果是低消耗、高质从、高效益。为此我们必须努力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址,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快推广农业科技应用,加强农业生产经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来增加农牧民收入;合理有效的利用、保护自然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立“持续农业”生产体系;从而实现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n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因为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增长情况看,科教兴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高投入、高消耗、这种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许多矛盾和间题的结症所在、一是高投入低产出必然造成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影响农业发展后劲;二是粗放型经营,势必造成农业投入不足,影响国民经济基础的巩固;三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影响市场的竞争力。造成农业经济粗放型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最主要的是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农业的多元投入中,政府投入部分,大多数只管投资,很少问津回报率,经营者没有或很少有风险意识和风险责任,所以不少开发项目只见投入不见收益。考核指标往往以发展速度为主,只定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等,而没有产品质量,经济核算方面的效益指标。农业劳动者素质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和农村人口及剩余劳动力的持续地长,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原因。这些已成为摆在今后农业工作者面前的关键性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又是弱质产业,走外延、粗放型道路,不利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睡康发展;不利于农牧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也不利于提高农业竟争力,不实行集约化,仍搞粗放型,就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今后的国际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生产率水平、人均消费水平以及整个国民经济质最的较鼠。只有发展高科技、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总之,要实现“!•五”计划,不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依幸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难以实现的。

二、我省农业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省农村经济取得一r很大的发展,但增长方式基本还是粗放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成为我省农业发展中的最大制约因素。

1.农业资源利用率低首先,由于没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我省复种指数偏低,比全国平均120.2%的复种指数低26.8个百分点,加之道路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建房占地等致使人均耕地连年下降。1999年我省人均耕地0.12公顷,比1952年的人均0.29公顷,减少了0.17公顷。二是农业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品种单调,优质粮比重太低。

2.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长期过度地依靠人工资源投入,而忽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土地肥力下降、板结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如乱砍滥伐森林,无计划挖中草药,破坏草原植被,乱捕野生动物等掠夺式经营,破坏了当地小气候,加剧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致使我省近几年旱、涝自然灾害的次数明显增加,到1999年水土流失面积达2681.74千公顷。其次,我省本身的自然条件比较差,再加农业外部环境复杂,农业本身比较效益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竟争不占优势,就更难于吸引大量资金的投入使农业生产发展缺乏后劲。

3.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较低据统计,.‘九瓦”前四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l一L.’八一丘”时期年均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川43%减少2,l个百分点,财政对支农资金缝一「降趋协,据有关资料表明,像巴基斯坦、泰lfi1、印度等第_.’.世界国家的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均要占财政支出的巧%左右,而我省“九五”前四年的年均支农资金只占全省财政支出的8.33%1999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我省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只有118%,对农业资金投入的不足造成找省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老化现象严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此外,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比较低,农业机械品种单一,机具老化严重,配套比低,更新换代慢,农作物的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我省种植业以人工操作为主,经营管理方式比较落后,高优产品少,食品加工发展很慢,粮食总产墩一直在120万吨左右徘徊,畜牧业基本上是靠天养畜。

4.农业的增产增收难度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牧民可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多出售农牧产品来增加收入。但是,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卖难,农业弱质产业得不到强有力的保护,从而形成了农业比较利益低,农牧民无法通过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来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1999年我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486.31元,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少3217.11元。

5.农业劳动力科技素质低我省的落后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素质落后、是科技和教育的落后。据统计,我省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占77.9%整体素质低下,高新技术在我省农业生产中应用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生物新品种更替慢。农业增产的主要手段是采取增加化肥使用量及活劳动的密集投入,生产要素无法优化配置,农产品供给能力受到限制,农牧民收入难以增加。

三、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几点建议

要全面实现我省发展战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研究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需建立一套完整的以科学理论指导农业顺利发展的路子。

1.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要根据自身条件,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发挥着青海特色资源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突出本地特色。根据我省实际,优先发展畜牧业、粮油、薯类、中藏药材,并以畜产品加工为突破「I,发展肉制品加工,淀粉及深加工,把农牧产品加工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点抓紧抓实,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相结合的新体制,真正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共同体,实现贸工农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相结合的新体制,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来抓。

2.保护自然资源,抓好自然生态系统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是生态农业,利用现代科技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农村社会经济条件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对农业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建立起具有多层次结构,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节制使用一切有限资源,节制一切不利于人类持续发展的行为,在开发农业项目时,不仅要考虑社会经济利益,还要考虑生态效益,重点抓好三江源、环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大力加强天然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大退化草场治理恢复的力度,增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抓紧实施坡耕地和高海拔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大力遏制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荒漠化扩大的势头,坚持不懈地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防止掠夺式经营。

篇7

农业进展应当被注重,农业被划归第一产业,折射出最本源的生存状态。伴随技术进展,传统路径下的农业增长很难吻合现状。为此,应能重新辨识农业增长特有的关联要素,协调各类要素。文章探析了农业范畴的资本深化,协调关联要素,并在此基础上选取适当实例予以探析。

关键词:

农业经济增长;资本深化因素;影响实例;农业资本;生产率

快速态势下的农业增长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依照经济机理,农业增长特有的影响要点含有区段内的劳动力、现有土地耗费、累积的资本。在经济进展态势下,三农独有的位置仍应被凸显。农业资本深化显示出深层级的现有价值。从整体架构看,农业资本特有的深化历程紧密关系着生产率的升高。对于农民个体,深化原有的农业资本,可以增添收入。本文旨在辨识影响要素,摸索未来时段的进展对策,助推三农进展。

1识别现有状态

1.1采纳多样视角近些年,经济进展固有的路径被变更,农业进展速率也在加快。内蒙古地区的农业进展显示出其重要的贡献。从产品视角看,农业进展供应了多样的这类农产品。伴随城区收入递增,农产品初始的需要正被提升,满足真实需求。生产率持续递增,变更了初始的农业流程,改变了生产方式。内蒙古地区乡村内的劳动力渐渐移至城区,供应了必备资源。进城务工以后,村民原有的收入被快速累加,消费实力提升。调研有关产品,缓和销售压力。调研数据表明:在经济增长中,农产品表现出来的影响渐渐变大,某些出口产品也会带来贡献。

1.2细化的行业比值历经改革以后,农业进展态势被变更。从构成层级看,可以识别这一倾向。从总的规模看,对比改革之初,内蒙古地区现有产值递增了4倍有余。调研构成现状,可以明晰这一规律:农业显现波动,但是总体改善。截至2011年,内蒙古农业增长特有的概率超出了5%。对于农业而言,这个数值是很大的。在这一进程中,农业固有的构架变更也吻合了需求。从细分的行业看,牧业及渔业、种植业都凸显了不同倾向下的比值变更。在改革之初,内蒙古的畜牧业占到了超出80%的比值,但在去年,畜牧业比值被缩减为52%。其根源是宏观架构内的经济进展,及收入水准的提升带来了初始的需求变动。这种现有状态也紧密关系着密集态势下的农业走向。

2增收及资本深化

2.1概要的影响框架国内外相关调研显示:农业架构内的资本深化,对于农业范畴中的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意义。这类调研经由论证已经得到证实。对于农民增收,关联着的影响要点还是偏多的,例如平常产量增长,促进收入累加。这种状态代表区段内的农业正在进展。深化农业资本,依托涨幅来助推平日内的增收。各类必备机械、农村场地要素都关联着总体态势下的产能水准,关系村民收入。

2.2探析关联要素乡村经济增长还不可脱离投入进来的劳动要素、总体生产水准。在要素层级内,生产率也关联着更广范畴的技术进展。整体经济进展凸显了更大范畴的促进意义,然而,乡村区段中的个体收入递增并不直接助推这一进程。为此,个体户特有的生产水准提升必须依托自身,改进平常环节。这类改进对于自身进展创设了最为适宜的条件。在劳动投入上,进展速率密切关系着乡村以内的劳动转移:农村留存下来的劳动力正被严重缩减,更多村民外出。这类务工人员应否被划归乡村内的劳动力,还有待判别。评价总收入时,若是纯净收入,则应排除这一范畴的外出劳动力。促进村民增收,应当辨识生产率、总体劳动投入、区域资本深化。

2.3经济变更的干扰历经变革以后,各类疑难都被化解。村民热情被调动,生产率被提升。在这种进程中,收入也快速递增。农业被稳定后,生产率特有的水准渐渐趋向了平稳,不再剧烈变更。乡村经济进展渐渐变得缓和。20世纪末期兴起务工热潮,大批村民快速涌进了城区。金融危机态势下,有很多村民被迫返回乡村,劳动力凸现出来的经济促动价值也由此被减缓。在危机干扰下,投资凸显了偏长时段的空白,各类阻碍要素也都很难消除,这就折射出经济变更特有的农业干扰。资本及关联的产出,二者波动偏大。由此可以证实,资本深化紧密关系着多样要素,表现偏大变动。

3选取调研实例

内蒙古省区内的农业受到投入资金的影响,促进资本深化。添加行业投入,助推更深层级的资本深化,提升了生产率,保障转型顺畅。对于内蒙古省份,若要助推农业范畴中的资本渐渐深化,不可脱离吸引投资。省内农业变更了初始的形态,处在转型时段。累积的金额并不太多,应当吸纳外资。种植业市场偏窄,耕地也并不大。在这种情形下,累积的农业资本凸显了偏多的剩余。区域累积的农业资本应被向外移转,获取更高利润。周边地区特有的近似要素,含有生态条件、独特区段优势。这样的近似点延展了深层级的区段协作,接纳更多投资,着力深化资本。在内蒙古省区,外省投入凸显了积极成效,加快了深化进程。引入资金以后,带来资本深化,就会凸显积极态势下的增长价值。这类积极内涵含有技术变更、优化固有架构、拓展竞争范畴,通过多方变更,延展了乡村区段内的就业规模。累加投入金额,促进农村范畴中的资本快速深化。引资规模拓展,加快了原有的深化历程。筛选的探析重点,包含存量变更、劳动力更替的倾向。解析数据可得:内蒙古农业累积的GDP,从20世纪末这一时段的465亿元,快速提升直至前年的832亿元;农业范畴的总劳动力,从20世纪末原有的789万人,缩减至去年现有的703万人。累积的农业资本,从初始的12亿元被提升至49亿元。

4摸索进展路径

通过探析可得,农业资本渐渐被深化,效应尤为明晰。但与此同时,进程被不断缩减,农业投资暗藏着负增长这样的威胁。应对这类现状,唯有依托农产品来延展市场。从这一视角看,农产品表现出来的上涨态势也应被注重。若从资本累加这一视角看,技术不断更新,但是历经偏长的时段,资本才会更新。针对这类疑难,归结现有形势可得:增添村民补贴,拓展原有的财政补贴是十分紧迫的。具体而言,较为适宜的化解路径,含有如下层级:

4.1变更软硬环境对于资本深化,不可脱离投资。应当创设更优的投资环境,涵盖软硬环境。农业引资中,含有资本深化。在后续转型中,仍旧暗藏着偏多的疑难,亟待着手改进。在搭配硬件上,含有交通设施、区段水电设施、其他成套设施,这类搭配硬件并不十分完善。在搭配软件上,投入进来的农业金额缺失完备的机制来管控。少数的管理者仍旧会不作为,乃至谋求私益。除此以外,农村投资关涉的多样法规也并不能完善,这种规制缺失减弱了应急态势下的处理能力。创设优良环境应侧重如下的层级:增添基础投入,创设和谐氛围。添加配套投入,以便构建最为适宜的、成套投资环境,搭配基础设施。关联的政府部门应能完善体系,这类体系涵盖着各时段的税收、农业耗费土地、投进来的金额。在这些层级内,采纳优化对策,深化机构变更。在不断变更中,提升办事成效,创设最为顺畅的便捷路径,吸纳更多投资。

4.2助推转变及升级从本源视角看,提升农业竞争,推动战略升级,应当延展行业的投入。必备的着力点应被设定成助推转型及升级。

4.2.1应侧重的产业含有质量最优的产业、乡村绿色产业、独有特色产业。依照区域特性,选出最为适宜的作物类别,凸显区段特色、延展多样的优势产业。例如:在闽南区段内,适宜培育更高层级的蓝色农业;在内陆区段中,可以拓展特有的绿色产业。

4.2.2农业特有的根本指引含有配套产业。构建这样的大农业含有成套架构下的分支产业。前序的产业、配套中间产业、关联的后续产业都应同等注重。在某一层级内,若本区段现有的水准并不太高,可以吸纳外来的新颖技术。寻找独有优势,拓展成套产业。供应必备的原材,吸引并存留必备的农业金额。对于外来企业,应当促进生根。

4.2.3拓展二、三产业,彼此融汇进展,增添彼此渗透。这种彼此渗透构建了新颖的产业架构。在农业框架中,成效偏低的、没能被转移的这类资源,都应被融汇在后续时段的产业拓展中。增添附加价值,融汇服务产业、区域休闲产业。

5结语

现有农村问题正被广泛注重,但从现状看,村民在年度以内的收入仍偏低,城乡差距加大。农村含有消费潜能,应当着力挖掘。农业资本深化可协助现有的农民去摆脱困扰,脱离贫困境地。对于这类调研,我们起步偏晚。针对资本深化应能综合判定,构建适宜的模型开展必备的探析。

参考文献

[1]杨明灿,陈军.新疆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实证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15,(1).

[2]邓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方农村,2012,(2).

[3]王伟,赵艳娟.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01,(1).

[4]张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典型相关模型的计量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3,(21).

[5]林义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5,(2).

[6]石晶,肖海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4,(1).

篇8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信息技术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必须重视的一部分内容。信息化的融入,可以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且达到对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目的。在农业信息化发展应用的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对于整个信息化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打造一套高效、科学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体系。无论是农业生产中,还是原材料、农产品、生产活动,以及资源开发等,农业信息化的应用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应用优势

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整个产业结构更好地结合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更好地通过调整来适应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可以为广大农业产业从业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快捷、准确,且高效的信息化环境。通过信息的快速获取,从而更好地对供需信息进行掌握,进而实现对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方向性,减少生产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这种信息方面资源的有效共享,能够很好地对于市场发展中的一些生产和供需方面的矛盾进行解决。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农业经济的征途服务体系也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活动可以更好地进行决策,并且集合农产品的发展情况,展开相关管理工作。地方有关的农业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实现对农业产业生产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和解决,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全面且优质的农业服务。

对于农业发展中,通过农业生产的快速变化情况及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对各类市场变化的快速体现和应对,并且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更加科学的信息方面的服务。在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是主要的发展策略,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以往信息不对称和信息闭塞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并且通过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使整个农业生产中的各类资源的配置,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控制。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信息化促进了整体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在农业信息化的形势下,很多新的知识、工艺及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应用,整个农业生产活动和整个技术的推广、产品的创新开发,以及农业生产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都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例如,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在生产活动开始之前,结合具体的生产需求,对生产计划进行编制,并且合理地对于市场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不同阶段的生产目标,对生产过程中各类物资的应用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实现精细化管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

2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健康增长产生动力

在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信息化是整个农业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同时,农业信息化发展和相关活动的开展,也需要一套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保障,加强相关投入。有关部门要做好主导,配合多方进行统一、联合建设,更好地实现资源方面的共享,并且将公用和专用进行有效地融合。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进行规划和统筹。有关部门要对于现阶段的农业信息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联合以往的信息化渠道,推进信息化发展的转型。在信息资源利用的过程中,要对新的信息技术进行认可,并且做好对信息资源的优化与全面整合。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做好对于信息的全面收集,并且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筛选,结合已经获取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应用。

在分析的过程中,要通过对各类数据进行全面的应用,配合相应的数据分析和实践经验,对于农业生产中的各类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信息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可以更好地对信息资源的整体质量进行保障,最大化利用信息资源价值。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广大农业经济活动参与者自身的信息化意识。通过对于信息化的优势进行全面宣传,打造一个全面参与的信息化发展环境。有关部门要积极深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做好引导和规范管理,带头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进行更好地巩固。只有让广大农业经济活动参与者真正感受到农业信息化技术所带来的优势,感受到信息化技术的独特价值,农业信息化的相关工作的开展,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支持和配合。相对国际社会来说,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信息化发展中,要积极地对先进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借鉴,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交流和互换,将我国的农业信息资源积极地推广到国外,走向国际市场,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互利互惠。。

3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设,可以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增长,并且成为重要的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和价值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体现。

参考文献

[1]张莉莉,张承祥.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资源整合措施分析.现代农业科技,2016,(11)

[2]徐娜,李红,张帆.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探究——以温州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05)

[3]张鲲鹏.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以河南省西平县为例.商,2016,(13)

篇9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农业经济增长;影响

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是将科技转变成为农业生产力,将社会资金引入到农业结构中,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这不但需要政府和相关科研单位的努力,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突出贡献。

一、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意义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就是为扩大再生产而投入农业生产领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会比表现,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使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得到强有力的发展动力,能够不断改善农业的物质技术,是农业的生产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是投资的多样化表现。此外,推广农业技术,对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以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从目前来看,农业技术推广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部分限制因素,如: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传统思想影响过大,创新不积极,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速度较慢。

二、农业技术投资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存在的问题

1.农业技术投资推广以政府投资为主。我国当前的农产业结构依然是以农民个体户为主体结构,以政府的财政支出为主要模式,由于受到相关农业相关技术成本过高、国内农产业的相关经济效益差、相关企业虽然是以农产业为核心而建立的,但他们的发展潜力有限以及,对农业技术投资推广的观念陈旧与认识不做足,从而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广泛推广困难,推广投资仍然由政府来承担等问题,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农产业的发展。2.投资缺乏带动力。我国已经逐步的重视对农业产业链的投入,为了可以促进我国农产业的良好持续发展,国家也相继的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对农产业技术的投资也逐年增加。但是,就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当前的农业技术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水平相比较,差距还是非常的大,我国推广投资力度不足,造成了预期效果的实现较为困难的局面。另外,在当前我国的农业财政支出中,农业财政支出所占比例较低,由此可以充分体现出国内对农业技术投资与推广的力度小、资金数额不大,造成了国内农业产业增长困难,很难从根本上取得实际进展。3教育、科研和推广严重脱节。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必须要实现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之间的有效融合。由于受到当今管理上诸多矛盾的限制,当前各自为政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投资推广过程中,只有农业科研以及相关教育机构积极的响应共同参与其其中,但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作为农业科研成果有效推广的核心部门,却被忽略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参与其中,从而造成了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率低下的状况发生。与此同时,在此种背景下,一些前沿的农业科技技术难以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第一时间获取,其推广部门不能及时的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由此导致了其不能充分的满足当前的农业生产经营需求。

三、农业技术投资推广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策略

1.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当前我国农业产业要想实现彻底的改变与发展,国家可以通过出台一系类相关的倾斜政策,强化与完善当前的农业技术投资推广发展机制,增强我国农业技术投资推广的力度,对其的投入资金进行有效合理的运用。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绩效系统,加强增大对农业技术投资推广的监督工作,对投入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控,做到“专款专用”,合理使用过投资推广资金,提升其的使用率。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要依据实际的情况,来对以往经费使用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善,要做到项目与事业费比例的科学、合理化,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奠定良好的基础,促使其可以有效的进行开展。相关数据表明,在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80%以上的资金费用都用于工资的发放,严重的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资金流动与使用,在此种背景下,事业费用的拨款比重政府应该进行加大,有效控制在25%以上。2.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自上而下”的农业推广形式只是注重于应用推广,过于单一,对现实市场的实际需求没有起到充分的考虑。所以,必须要进行技术推广形式的改变,实现“由下至上”的技术推广模式的建立,做到农村科研机构、科研所等相关部门协力发展,以此来将政府投资的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同时,通过对多元化的金融投资机制进行有效的建立,相关金融企放宽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贷款门槛,以此来对民间资本的作用进行充分的、积极的发挥。此外,对非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科学分流,对基层推广人员的相应的工资待遇进行提高,以此来保障他们可以享有到应得的利益,大力兴办经济实体,有效推动非技术推广人员可以全心致力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对推广机构的影响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并将经营与推广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处理,以此来实现推动现代企业的发展。3.加强农科教结合工作。实现农业经济的经营模式的多样化、丰富化,以多元化、核心化等方式并存的模式来推动农业支柱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加大对农业推广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培训与培养,实现农业支柱产业链的结构在源头上进行不断的健全与完善。一方面,建立校企、政校合作机制。为是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有效性,通过对政府各个职能单位、科研单位、企业三者之间的协作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以此来促进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之间的有效融合,提高各职能部门参与积极性,以此来发挥各职能部门的最大功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转换率。另一方面,做好示范带头工作,通过结合当地农业技术现状,积极开展品种、科技示范等相关活动,以此来促进形象品牌的良好推广,实现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从而促使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产量,提高农民收入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农业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这就需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工作。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投资渠道单一、产学研脱节、投资缺乏带动力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工作的发展,为此笔者结合以上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完善策略,希望给我国农业产业改革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董洁,王洪勇,王海燕.农业技术投资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探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15):45-46.

[2]冉莉.探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4,(11):8.

篇10

一、“辽西北”三市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从世界农业发展的状况看,多数发达国家已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荷兰、芬兰等欧美一些国家,靠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非常富有的国家。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的今天,由于国外的农产品大量涌入我国,产品成本低、价格廉、质量好,使我国的传统农业受到严峻挑战。应该说,发展现代农业,既是应对入世挑战的对策,也是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201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3%,而第一产业只占比10.2%,仅增长4.3%,在三大产业中处于最后。农业应该加快发展,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辽宁省第一产业占比低于全国水平,作为农业大市的“辽西北”应该肩负更多的责任。“辽西北”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占全省的33%,而人口却只占全省的19%,人均耕地面积在辽宁省位居前列。铁岭素有“辽北粮仓”之称,拥有4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正常年景全市粮食总产量25亿公斤以上,其中玉米20亿公斤,出口量占全省三分之二。朝阳的棉花和杂粮产量居全省第一,油料产量居全省第二位;林业用地面积1613万亩,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54.5%,其中林果栽培面积280万亩,是辽宁省第二大果品产区。2001年底,阜新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几年来,阜新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将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选在了第一产业上,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经济转型的方向和重点。阜新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农村人均占有耕地5.6亩,居全省第一位,是全国人均耕地的4倍。阜新经济转型试点以来,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产值由转型之初占工业的12.7%,到现在已经占27%,是仅次于煤电产业的第二大产业。

二、辽西北三市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尽管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所增加,但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也明显低于日本、韩国的水平。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储备不足,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较低,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低,比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要低20-30个百分点。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较低,每千公顷耕地拥有的农用拖拉机数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出口的农产品多集中在农业原料和农产品的简单加工,深加工不足,且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

(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农业的灾情主要是旱灾,现阶段造成农民收入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也是旱灾,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阜新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要发展抗旱农业,需要水利、农艺、农机、生态等抗旱措施的系统组装。需要政策、资金、项目、科技等的综合配套。在温室设计和制造等关键环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创新技术很少;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设备比较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自动化程度低,是发展设施农业的障碍。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的产业化。尽管近年来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2006年农业部等八部门还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针对农产品生产贸易的组织化过程、龙头企业的培育、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但落实起来还需要较长的过程。目前,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同我国农业的整体规模及面临的出口市场需求还具有相当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规模小、水平低、带动作用有限、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方面。

(四)农业质量标准差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一直十分重视农产品的数量,而忽视对食品安全的需求,虽然国家也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公布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行业标准。但是我国的这些标准都远低于发达国家。据统计,我国单位耕地面积农田的化肥使用量为世界平均用量的219倍。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农产品进口的限制措施强,给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近年来,欧盟和日本不断提高对进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标准,使得农产品出口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五)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弱

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广大农户规模小,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户对市场的认知度不够,市场信息不灵,生产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国际贸易的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突出,造成农户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不强。农产品出口面临着发展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国际贸易话语权,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问题。

三、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相关建议

(一)请进来: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良种、经验等发展新农业经济

1、直接利用外资发展农业产业。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辽西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辽政发〔2004〕17号,以下简称《政策意见》),第三条实行工商行政管理和税收优惠政策,第九款放宽企业注册资本(金)出资期限,允许注册资本分期到位。第十一款辽西北地区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水利设施,免征耕地占用税。用于农业生产的种植、养殖占地,免征土地使用税。第六条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放宽利用外资条件。第二十一条外商投资辽西北地区农业、林业、水利等基础产业或基础设施建设享受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紧紧抓住“突破辽西北”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辽西北”在能源、交通、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为外商提供土地、收费、税收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新设、并购、参股等方式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开拓国际农业市场。同时,还可以依托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进口国外的先进设备和良种发展农业产业。根据《政策意见》对外商投资高技术产业和研究开发中心项目,其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耗材、试剂、样机、样品等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外商投资合作建立教育培训机构进口的科研和教育用品均免征进口税。当前正处在人民币升值的通道里,引进国外的先进机械设备能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从英国引进色选机,每台机器每工时相当于200人的工作量,而现在要比4年前少支付20多万元。褐菇生产企业从美国引进优良的菌种,棉花种植户从美国引进转基因抗虫、抗病棉。还可以从日本引进樱桃番茄、土耳其桔梗、矮生向日葵等优良的蔬菜花卉品种。美国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已经进入全盘机械化、自动化阶段,不但大田作物生产及收获已全部机械化,一些难度大的行业与作业也实现了机械化。从美国进口谷物联合收割机、喷雾机、播种机,可以利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监控作业,实现向精准农业方向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保持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邀请国外农业专家现场指导。以色列是农业强国,一直大力支持中国的农业科技进步,阜新得益于抗旱农业经验技术的传授。30多年前以色列人发明的滴灌技术,使用水率达到95%,计算机操作可以实时控制,精密、可靠而节省人力。也可以学习以色列简单的节水措施,如为收集有限的雨水,在地上开出小凹洞,下雨时雨水不至于流失,仅此一项,可使每公顷小麦产量提高500公斤。

4、利用外债资金发展农业。国家鼓励借用国外优惠贷款(包括世行、亚行、欧洲投资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等多边和双边贷款)用以支持农业(含林业、水利)等领域国家和地方重点项目建设。“辽西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有限,通过向发改委申请,有效利用亚洲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等贷款,增加农业水源、培育农业良种、研发农机机械、培训农民技能,能有效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技能不高的问题。

(二)走出去:开发市场、培养技能、学习经验、利用资源壮大新农业

1、农产品出口国际市场。根据《政策意见》第二十四款,“放宽辽西北地区企业对外贸易经营权和经济技术合作经营权标准,注册资金由300万元调至50万元。赋予辽西北地区具备条件的各类企业进出口经营权,鼓励发展优势产品出口,适当放宽进出口商品经营范围、进出口商品配额、许可证管理、人员往来等方面的限制。”发展农产品出口,一是有利于调整现有的种植养殖习惯,按国际惯例或按目前流行的GAP标准操作。二是有利于将我国现行的出口检疫标准与发达国家的质量标准对接,吸收和采纳国际标准,加快国内的标准化建设。三是有利于加强同国外主要进口国家的沟通和磋商,有针对性地改进产品质量。

2、出国务工促进就业和增收。阜新市与十多个国家有劳务合作关系,国外务工年保有量在4000人左右,有代表性的是日本、韩国和新加坡。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归国研修生在家乡做农业科技带头人,购置了农业机械,为周边农民提供农机服务,大大提高了农业种植效率,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阜新的农民工已经在海外市场创出了品牌效应,特别是日本市场,对阜新务工人员能吃苦、懂技术非常满意。针对制约出国务工发展壮大的资金问题,由外汇局和人民银行牵头,建设有外汇指定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劳务输出管理等部门构成的“阜新市服务出国务工人员绿色通道”,为出国务工人员提供“一条龙”服务,在贷款、购汇、结汇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